XX市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4:3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市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市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XX市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调研报告

洮南市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吉农经字[XX]154号文件的要求,我们对全市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土地承包基本情况

洮南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全省商品粮主产区之一,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畜牧业大县和全省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市辖6个镇、10个乡、2个农村街道办事处,农户7.6737万户,农业人口27.2539万人,劳动力15.2563万人。农村集体农用地402.649万亩,耕地285.9253万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1718803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73138户。没有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地的4400户。目前,我市土地资源如机动地、册外地。新增复垦耕地等都已经纳入到“三资”管理,发包程序、发包期限严格实行“六步工作法”。

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方面,由于少数基层干部、农民群众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对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理解不透,造成少数村至今没有落实30年承包期,并依然存在违规调整土地现象。二是流转规模小,数量少且不平衡。三是流转行为 不规范,手续不完善。目前土地流转,特别是农户之间的转包、转让和互换,多数情况是私下口头交易,不履行正常手续,不签订书面协议或合同,对承包户、经营户和村集体的权利、义务界定不清,极易引发矛盾纠纷。

我市农村土地问题成因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矛盾错综复杂。处理农村土地问题应坚持既全面落实有关政策,又要考虑到可操作性;既要尊重历史,又要照顾现实;既要就事论事,又要综合治理;既要照顾全面,又要抓住主要矛盾;既要积极稳妥,又要耐心细致。为保持现在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建议如下:

一是以保持现状为前提、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1997年以后多次调整土地,有的是乡村干部不能全面地掌握中央和省有关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按照对政策的片面理解和部分农民代表意愿,违背中央和省“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规定,在农民不掌握政策的情况下,将因婚嫁、户籍迁出或死亡人口的土地抽出,承包给婚嫁、出生、新增人口。有的村是一年一动,有的是三、五年调整一次。土地变动比较频繁的村社,可探索保持现状,但要防止少数人享受两处以上二轮延包土地。这样,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防止矛盾激化。对于洮府乡东郊村的情况,符合省提出的“成员分类、经营权折股、股份到户”的方式,可予以认可。

2、进一步宣传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吉林 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条例》。

开展土地法律政策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群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土地承包权益的意识。

3、加强农村乡村两级党组织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实际,依靠群众,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做深入细致耐心的群众思想工作,求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努力化解各种纠纷和矛盾。

二、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情况

近三年土地流转、形式及年度增减变化。XX年全市农村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112183亩,转包107242亩、出租965亩、转让2956亩、其他1020亩,流转给本能集体农户的面积111687亩、流转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面积136亩、流转给其他工商企业的面积360亩;XX年全市农村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87838亩,转包82767亩、出租875亩、转让3316亩、其他880亩、流转给本集体农户的面积87702亩、流转给其他工商企业的面积136亩;XX年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77320亩、转包77320亩。流转给本集体农户的面积77144亩、流转给城镇居民的面积176亩。

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情况。经年初最新统计,我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 5155公顷,涉及农户4137户。县级流转服务机构1个,乡级18个。土地流转期限1年以下的涉及农户185户、耕地 169公顷 ;2年—5年的涉及农户2837 户、耕地 4124公顷 ;6年—10年的涉及农户817户、耕地 632公顷 ;10年以上涉及农户298户、耕地 23公顷。流转后用于粮食作物的面积 4792公顷,经济作物和蔬菜面积 363公顷。

第二轮土地延包情况。我市没有按规定开展第二轮土地延包的涉及4个乡镇的16村社、4400户、耕地面积 6624.6公顷。根据4个乡镇的情况,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短时间内能够落实二轮延包的。福顺镇的吉安村,1996年末开展了二轮延包工作,土地进行了调整并分配到户,但由于更换村干部,合同签订工作至今没有继续进行。二是洮府办事处东郊村人多地少,在XX年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由于人多地少,采取少数人承包土地缴纳承包费,群众平均分配收益,但未签订合同,今年市里修立交桥又要占用东郊村土地,东郊村的土地又将减少,更不利于家家户户承包。三是由于土地分配不均而不能落实二轮延包工作,万宝镇前进村的1社和宏山村的2社,群众认为要签订二轮延包合同必须重新丈量,弄清土地面积,重新进行分配。四是那金镇的12个村由于1997年以后进行多次调整土地,有的村甚至一年一调,将死亡和迁出人口承包地收回,补给新增人口,一直到XX年才停止这种错误做法。有的村出现了没有承包地还有粮食直补,有承包地没有粮食直补的现象,甚至将册外地作为二轮延包地承包给1996年 没分得土地的农户,现状非常复杂,XX年又下发了土地经营权证书,如果现在落实二轮延包工作,签订剩余年限的承包合同,群众接受不了,很容易引发大规模上访,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

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意见和建议

探索建立农村承包土地随人口增减变动的利益调节机制。随着国家扶持粮食生产、减免农业税等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出台,农民群众承包土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由于二轮延包后人口增减变动较大,探索建立农村承包土地随人口增减变动的利益调节机制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建议:一是经济实力较强的村级组织从集体收益中给予新增无地人口适当经济补偿,或优先安排其在本集体组织企业中就业。二是对新增无地人口通过受让土地解决人地矛盾的,各级政府给予适当补助。三是对新增无地人口就业培训给予补助并优先安排就业。四是各级政府尽快出台相关信贷、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新增无地人口自主创业。五是注重政策支持,加强部门协调。各级应探索制定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措施,并积极争取国土、财政、金融、工商、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研究制定加大劳动力转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促进土地流转的制度规范,促进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健康发展。

三、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情况

(一)成立机构。根据全市人事变动情况,对仲裁委员会成员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的仲裁委员会有成员16人,其中主任一名,副主任二名。以农经局为主体,设立仲裁庭,为市仲裁委日常办事机构,设专职仲裁员6人,仲裁员均为具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的在编干部,并通过相应考核取得资格证和上岗证。仲裁文书实行档案管理,并按统一程序装订归档。调解仲裁档案做到一案一卷,分类归档,专人管理。

(二)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回访工作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仲裁员纪律》、《仲裁员职责》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做到仲裁有章可循。

(二)依法仲裁。为规范农村土地纠纷仲裁程序规范合法,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和《仲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洮南市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仲裁办法》,统一仲裁程序。经实践,其仲裁程序无论是在案件申诉与受理、还是仲裁庭人员的组成及开庭审理等仲裁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合法适用,能较好的应用于实际工作,至仲裁委成立以来,共处理土地纠纷案件440起,结案418起,其中通过仲裁解决纠纷21起。对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全部依 法受理,仲裁结果都能够很好的得到执行,多数当事人比较认可。

几点体会。调解和仲裁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仲裁,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此项工作意义大,难度也大,通过对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仲裁工作的开展,我们对如何开展做好此项工作有几点体会。

一是领导要重视,机构要加强。洮南市从XX年就着手开展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仲裁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明确表态,全市农村承包合同纠纷处理以农经仲裁为主,各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全市农经工作力度明显得到加强,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管理要规范、制度要合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仲裁工作相对政府部门的其他工作而言更具法律严肃性,这要求从仲裁程序到档案管理及工作制度等方面要规范合法,同时因农村地域广阔、情况复杂,这又要求制定的仲裁程序要充分考虑到适应实际情况,为农民便于申诉着想。

三是加强培训、严格考核。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仲裁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特别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村土地承包政策都有不同的变化,对仲裁员的业务要求极高。为此,在开展仲裁工作时,务必要抓好仲裁员的培训工作,不仅要加强仲裁员的业务能力培训,还要抓好其思想作风管 理,对初任仲裁员要通过考核后发证上岗,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在任仲裁员进行考核。

四是多方协调、密切配合。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仲裁工作难度极大,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完成胜任的,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共同努力方能确保农村土地仲裁工作的顺利开展。

XX.6.20

第二篇: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调研报告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调研报告

近年来,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大量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我国人多地少,户籍制度又极大限制了农业人口的流动,农村土地一直是一种稀缺资源,且直接关乎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但长期以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模糊不清,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法律意识、合同意识淡薄,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缺位,加之国家近年来的惠农支农政策不断出台,农村土地承包引发的诉讼和信访事件频发不断。及时掌握和准确处理此类纠纷,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一、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基本特点

(一)成讼时间上的集中性

一方面,由于农作物的种植与收获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和影响,90%以上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当事人往往选择在农闲季节提起诉讼,因此往往集中在每年的秋收后和春播前。相对于其他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在成诉的季节性尤为明显。另一方面,从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历史发展进程看,国家政策一直起到主导作用,相关立法只是将执政党的意识上升为国家意识,使政策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国家农村土地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前后,也是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集中发生的时期。如国家出台“一免两补”土地政策后,发包方起诉承包方要求解除合同和承包方起诉发包方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的大批纠纷诉至法院。

(二)诉讼主体上的群体性

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农业人口总数为1191万,农业人口比例高达45.8%.但相当一部分农业人口在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前,因经营土地成本高、收益低而外出谋生。国家从收取“两金一费”即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调整为统一征收农业税,再调整为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并实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后,农民经营土地的成本减少,收益显著提高。大批外出务工的农民纷纷要求回乡务农。部分纠纷中,发包方违约明显,承包方证据充分,胜诉率高,承包方往往选择共同诉讼。还有很多案件,起诉时仅仅是个别村民提起诉讼,但涉及问题却牵扯到其他村民或全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群体利益,相当一批农户持观望态度。一个案件处理不当,往往引起连锁反应,波及整个村庄甚至乡镇。另外,受传统法律文化影响,农户们往往愿意凭借人多势众,甚至集体上访,赢得法院更多的理解和社会舆论的支持。

(三)纠纷类型上的多样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单一,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快速发展态势,农村土地承包也随之在承包主体、承包方式和权利义务内容方面体现出多样性。2003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土地承包、流转、承包人的权利义务、发包人的权利义务、救济方式和法律责任。首先,就承包土地的权属而言,既有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也有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土地,还有权属不明的土地。从承包土地的使用状况而言,既有耕地,也有林地、草地。从承包者的身份而言,除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外,还有外来人员以招标、拍卖、协商等其他方式进行的承包经营,且承包面积较大,赢利性明显。纠纷类型除了常见的外出打工农民回乡要地、出嫁女回原住所地要地及相邻农户之间争地等纠纷外,还如,有的农户因举家搬迁到小城镇,将所承包土地连同附着房屋一并转让他人,但未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手续,后又反悔,要求受让人返还承包地,但不要求返还房屋。有的农户承包土地后又进行转包,在转包合同到期后,次承包人主张优先承包权。有的承包合同经乡土地纠纷仲裁机构裁决予以解除,村委会在承包方未退出承包地之前,又将争议土地另行发包,现承包户因权利受损,起诉发包方和原承包户要求村委会履行合同、原承包户退出土地,产生合同之诉与侵权之诉的竞合。有的农户先起诉调整转包费,经法院判决支持后,次承包人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该农户又另行起诉请求解除转包合同。有的农户在二轮土地承包时口头放弃承包经营权或弃耕撂荒,村委会将上述土地另行发包,后为满足该农户的要地请求,村委会又在其他农户的承包地中为其调剂,但其他农户拒不接受调剂而引发纠纷等等。

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成因

(一)合同签订不规范

1.合同主体资格混乱。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二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发包;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发包。”但是在发包过程中,有些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的职责分工并不明确,有的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将同一块地分别承包给不同的村民,还有的村民小组将土地发包后,村委会收回村民小组已发包土地,重新对外发包或租赁,引发纠纷。

2.合同签订程序不规范。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条规定,土地承包方案应当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但是在实践中,村、组违反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进行违规发包的情况屡屡发生,围绕承包合同效力产生的纠纷大量出现。有些村干部甚至在发包时搞暗箱操作,擅自以低价将土地发包给亲朋好友。有些村委会任意制订土地承包方案,以“优惠条件”将土地发包给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引起了村民强烈不满。

3.合同约定内容不完善。有的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只有口头协议,一旦发生分歧,极易引发纠纷。有的虽签有书面合同,但条款不完善、不具体,有些条款甚至违反法律规定。如土地面积无约定或约定不清,甚至有的连土地的四至都未约定,仅明确了地块名称。由于约定不明,双方又各执一词,事实和责任难以认定。有的合同没有关于违约责任的约定,缺乏确保履行合同的制约机制,为当事人随意违约提供了条件,出现了随意缩短承包期、收回承包地和提高承包费,随意调整承包地,多留机动地不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强迫种植、强迫流转承包地等。

(二)合同履行不诚信

1.发包方违约。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发包方非法变更、解除合同。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家庭承包的,在承包期内,非发生法律规定的事由,并经过法定程序,发包方不得收回和调整承包地。“这是该法赋予农民长期、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的核心内容。”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发包方为谋取利益,在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擅自解除土地承包合同,收回农业用地用于营利性开发建设。二是发包方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六条第一项的规定,承包方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的权利。有的乡村干部不注意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还习惯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行政干预的手段对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使滥加干涉,以发展集体经济、搞规模经营等理由强行统一种植作物,或者强制收回承包地。

2.承包方违约。主要包括承包方对土地进行破坏性、掠夺性经营,擅自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拒绝交纳土地承包费等情况。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承包方有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的义务。土地管理法对于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规定了严格的转用审批程序和征地、用地批准程序。在审判实践中,一些承包人未履行法律规定的审批手续,在承包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甚至容许他人在承包的土地内修建坟墓牟取利益。有的承包方在承包地上建筑、取土等,()造成土地荒漠化,严重破坏耕种条件,使农用地难以恢复耕种。还有的承包方以各种理由逾期、拒绝交纳承包费,构成违约。

(三)土地承包管理不规范

1.没有土地清册或记载不详。现实中,很多村委会没有建立土地清册,或者用手写财务帐簿的方式代替清册,其中不少帐簿有改动,无法确定记载事项。有的村委会建立了土地清册,但是清册记载不详,承包经营的户主有的记载为原承包人,有的记载为受流转人;对各户承包土地的面积、边界记载不清,面积多为概数,诸如“道南边”、“沙坑北边”、“东房东边”等划分边界的字样十分常见。对于流转方式及变更理由基本无记载,关于流转土地的坐落、质量等级,流转土地的用途、流转期限没有记载的现象更是十分普遍。承包人之间发生争议时,村委会拿不出有力依据来证明土地使用权范围及流转详情,当事人只能通过向法院起诉确认自己的权利,导致很多不必要的纠纷产生。

2.机动地管理不当。村集体在划分土地时一般都会保留一些机动地不做分配,将其租赁给农户经营,租期5至10年不等,且一般事先收取部分或全部租赁费。由于近年来国家减免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一部分租赁户不愿意再承担原租赁费,甚至要求退还已预交的租赁费,双方发生纠纷。有些村集体为了收取租赁费用,预留机动地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未受益的农户发现当前种地效益好的形势,要求重新分配机动地,但原来的承包大户不愿意退出,产生纠纷。

(四)土地使用权流转不规范

1.转包转让型。税费改革前,有的农户觉得种地收益不高,便将自己的土地转给他人承包,其税费也相应由接受者承担。但这种农户间自发性的土地流转多是采用口头协议,没有书面协议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或书面协议内容不具体,签订协议后往往也不通知集体经济组织,更无法得到主管部门的备案。税费改革后,原承包户要求现承包户退还其土地时,双方往往各执一词,引起纠纷。

2.代耕代种型。以前不少农民放弃耕种,外出务工经商,不承担村里和国家的税费,村干部为了能完成国家税收任务,让其他农户代耕代种。代耕代种农户履行了缴费义务,且税改时这些耕地面积又纳入了代耕代种户的计税面积,现在原承包户回村,找代耕户或村集体索要自己的承包地,发生纠纷。

3.重新发包引发纠纷。前一段时期农民耕种收入较低,有些农户弃耕抛荒,外出务工,土地长时间没有人耕种。有些农户甚至明确表示放弃承包,将土地交回,村集体据此收回承包地,并发包给其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但上述情况又不属于《农村土地承包法》关于承包期内发包人收回承包地的法定情形。税费改革后,种地收益增加,原来放弃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回村要求继续承包,与新承包人和村集体发生纠纷。

(五)土地征用补偿不合理、不规范

城镇化、工业化和公路建设需要征用大量农村集体土地,但因,征用土地上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不能分享到农地增值的收益,被征地农民往往也得不到妥善安置和合理的经济补偿,这就弱化了土地对于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民失地后又失业,生活缺乏保障,引发了大量的群体纠纷和上访。另外,由于法律规定笼统,加之利益驱动,农村基层组织在发放、使用、分配征地补偿费用的过程中极不规范,随意性大,特别是因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分配产生的纠纷大量产生。

(六)农业政策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农业政策在不断向惠农支农的方向调整。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五年以1号文件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保障。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出台《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农民应负担的费用和劳务的范围,减轻农民负担。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着重让农民减负增收,通过“一免两补”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承包土地的积极性。2005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作出《会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国家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和措施,使得土地的现实收益和预期收益大大提高,农民承包土地的热情被重新点燃。许多在城镇打工的农民陆续返回农村承包土地,许多被弃耕的土地开始有人争相耕种,广大农民纷纷主张自己的土地承包权益,导致大量纠纷产生。

(七)人多地少的现实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大多数地方人均耕地原本就少,加之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基础建设需要征用大量土地,致使人地关系“雪上加霜”,再加上土地补偿或土地置换不到位,从而导致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土地作为农民基本的保障和收入来源,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涉及土地的纠纷也越来越多。

(八)立法不足

1.立法的滞后与过分概括。目前,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农村土地承包法》,但该法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的特别法是在2002年出台。此前,此类案件审理的重要依据是国家政策、相关单项法律和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出台的《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而截止2000年底,全国已有98%左右的村组完成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另外,2004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取得、流转、变更等新型纠纷大量产生,但因涉及政策和法律的衔接,各地对很多问题莫衷一是、做法不一。直到2005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上述混乱状况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土地二轮承包和因农村税费改革引发的纠纷,占近五年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70%以上。另外,《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内容比较原则,在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法院对该法理解也不一致,不能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判决结果,无形中导致了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数量的增加。

2.立法对现实考虑的不足。《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承包以户为单位,土地承包30年不变。但如国按照“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基本原则执行,就会出现“一地多人用,多地一人种”,“亡者有土,生者无地”等现象。该法虽然规定用机动地对新增人口进行调整,但又规定,机动地超过5%的不再增加机动地,因此很多村集体现在已无机动地可调整,许多新形成的农户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无地可种的现实。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这又间接增加了村集体在承包农户间进行土地调剂的难度。

3.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不力。理论界虽然一直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定义为一种用益物权,但在《物权法》出台前,相关法律一直没有对此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权能无从发挥,从权利的取得、处分、变更及救济途径等方面更接近于普通债权。这种混有债权性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无法像真正物权那样有必要的方法和程序可以对抗来自发包人和其他行政组织的干预”.虽然《农业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一些接近于物权的保护方法,但在上述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中仍更多地体现了合同法的相关内容,弱化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绝对性,导致现实中承包地被擅自收回、随意侵犯的现象大量存在。

(九)法律意识不强

农民文化水平偏低,长期生活在熟人社会中,道德、习惯、人情对行为的引导作用大,迁就、忍耐、私了长期作为纠纷化解的主要途经,法律知识缺乏现实需求,风险责任和权利保护意识淡薄,基本法律概念不清,缺乏签订合同的技巧,不愿履行备案报批程序,随意涂改证书等现象时有发生。在承包经营土地时进行掠夺性经营,破坏土地耕作层或造成土地盐渍化,任意改变土地农业用途,不按约定交纳承包费。一些乡村干部的法律意识也比较淡薄,对耕地搞强制发包,对合同随意变更,对签订的合同想变就变,使承包方的合法经营权落空,产生大量纠纷。

(十)纠纷调处机制不健全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土地承包纠纷可以选择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四种方式解决。如果协商、调解、仲裁等诉外解决争议机制顺畅,可以有效地减少诉讼,迅速化解纠纷,防止矛盾扩大。但是协商和非诉调解都要求双方自愿,且结果不具有强制力,而仲裁则存在机构设置不健全,仲裁效力不明确的问题。至今仍有许多地区没有成立仲裁机构,即使成立仲裁机构也没有开展仲裁业务,导致大量土地承包纠纷当事人不得不选择诉讼,增加了当事人和人民法院的负担。而法院审理案件要受相应程序法的限制,审理周期较长,容易延误农时,使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和农民权益得不到及时处理和保护,引发农户集体上访,农户维权的成本也随之提高,形成恶性循环。

三、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案件数量多,增长趋势明显

2004年国家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时,黑龙江省被列为全部免征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试点省份,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许多在城镇打工的农民走回家门承包土地。新一轮的土地承包热与1998年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时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许多被弃耕、撂荒的土地开始有人争相耕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数量日益增加,其中1998年至2003年期间流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2003年以后发生的纠纷逐年增加,所占比例居于首位。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和绥化市为例。哈尔滨市两级法院2003年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一审案件537件,2004年受理1217件,2005年仅上半年就受理1459件,案件数量呈逐年大幅上升的趋势。齐齐哈尔市两级法院2004年受理土地承包纠纷案件579件,2005年受理1244件,2006年受理1447件,增加趋势也较为明显。绥化市2004年至2007年上半年全市两级法院共审结一、二审各类农村土地纠纷案2316件,其中2004年325件,2005年782件,2006年801件,2007年上半年即达到408件。

(二)案件类型多,成因复杂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依诉讼标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具体情况较为复杂。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将机动地或荒地发包或用以抵偿本集体经济组织陈欠的债务,后一方起诉要求缩短承包期限、提高价格或者解除合同。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包土地时本村村民无人承包,通过广告发包给其他村的农户后,本村村民要求收回土地,迫使发包方起诉请求解除原承包合同。有的农户迁出后到居住地落户,迁出地发包方诉请解除合同,收回其承包地。还有的农户承包土地后自行开荒使实际耕种的承包地面积多于承包合同约定的面积,发包方起诉要求农户将新增面积上交并按承包合同约定的价格交付新增土地的承包费。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户承包期内违法调整或收回承包地,农户诉请继续履行原承包合同等等。

2.土地承包经营权侵权纠纷。主要表现为农户之间抢种相邻争议地块,农民强种村机动地或强种其他农户承包经营的地块,新增人口农户强种村机动地、预留地。另有因发包方收回或调整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引发的纠纷,如人走家搬、户口未迁出的农户,服刑、劳教、被拘役的农户,躲避计划生育或村级债务的外出农户,农村妇女结婚、离婚、丧偶后村集体收回其承包地另行发包,造成这些农户二轮承包时无地可分而产生纠纷。

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主要缘于农户之间转让、转包、互换、出租或将土地委托给亲属或他人代耕后因国家农村税费改革,“一免两补”政策出台,使原约定的土地流转价格对一方而言显失公平,因而一方要求变更或解除合同引发纠纷。也有少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接受流转一方(主要是次承包人)主张优先承包权引发的纠纷。

4.土地承包权继承纠纷。此类纠纷多为继承人争种被继承人生前承包的土地,如公婆与丧偶儿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争种死者生前承包经营的土地引发的纠纷,还有的父母死亡后子女要求继承土地承包经营权,解除父母生前与他人签订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三)认定事实困难

对证据的分析与认定是认定事实的基础,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中的证据在形式、内容和取得方式方面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另有管理、自然等其他因素掺杂,给认定案件事实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证据形式上存在瑕疵

(1)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瑕疵。一些县区至今未统一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或者未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到户,以至纠纷发生时承包方不能出示其权利凭证。

(2)土地承包合同瑕疵。从卷宗反映的情况看,各地的土地承包合同大多为格式合同。有的发包方负责人未签字,有的未加盖发包方公章。有的承包方未签字只捺押,有的承包方由农户未成年家庭成员签字。

(3)土地流转合同瑕疵。有的承包经营权人将经营权转包、互换、转让或交由他人长期代耕后未签订书面的流转协议。有的以收取流转费的收据代替协议。有的签订了书面流转协议但手写字迹不清。有的仅有一份流转协议,因字迹不清双方说法不一难以辨清。有的协议未标明签订日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未经发包方同意。大多转包、互换、租赁或其他方式流转合同未报发包方备案。

(4)缴费票据瑕疵。有的票据上未载明缴费人姓名。有的票据缴费金额只有小写无大写数字。有的票据未写明缴费明目。有的票据未标清缴费。有的票据未写清缴费日期。有的票据未加盖收款单位公章。

(5)证人证言瑕疵。有的证人出具了书面的证言后未出庭作证。有的证人与当事人一方有亲属关系或利害关系。

2.证据内容不详

(1)土地承包合同内容不规范。许多土地承包格式合同缺少合同主要条款,如承包土地的坐落、质量等级,承包起止日期,承包土地的用途,违约责任。大量土地承包合同对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约定不明或利益失衡。

(2)土地流转合同约定不明。关于流转土地的坐落、质量等级,流转土地的用途、流转期限及违约责任约定不明的现象十分普遍。

(3)土地清册记载不详。承包经营的户主有的记载为原承包人,有的记载为受流转人,对于流转方式及变更理由基本无记载。对各户承包土地的面积、边界记载不清,面积多为概数。

(4)书证之间存在矛盾。有的案件争议涉及土地面积,而当事人提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与土地清册上记载的土地面积不一致。还有的经丈量农户实际耕种的土地面积与前两者均不一致且出入很大。有的案件不仅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内容相互矛盾,而且同一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也相互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5)证人证言随意性大。有的证人碍于邻居情面或出于感情因素完全按一方当事人的意愿出具证言,经出庭质证反映出其对相关事实一无所知。有的证人为双方当事人出具内容相反的书面证言,尔后拒绝出庭作证。

3.举证不能或不充分

土地承包或流转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较长,少则三、五年,多则三、五十年。长期合同的承包方或受流转方为培肥地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多根据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核算对土地的投入。调研中反映出旱地改水田的投入很高,但由于投入方未保留、全部或部分遗失相应证据,诉讼中举证不能或举证不力,有些甚至无法鉴定,以致法院难以认定其损失数额。

4.影响事实认定的其他因素

管理漏洞、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也会影响事实认定。如因发包方承办人或者负责人的变动或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立或合并时交接不清;长期风沙作用使原本作为土地承包边界的沙坑或洼地被填平或房屋因年久失修倒塌;一些农户的承包地被洪水淹没后地界被毁;有的农户私自移动地界标志物等等,给法院认定事实增加了难度。

司法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最后一道屏障,在面对大量涌出的、直接关系到农民根本利益和农村社会的稳定的这一类纠纷,尽管非常慎重,但仍然难以避免这样的尴尬:重当事人举证就难以保证审判结果公正;重个案的法律公正又难以兼顾审判的社会效果。有些案件尽管法院裁判并无不公,但败诉的当事人会不断上诉、申诉、上访。这样一来,法院不仅没有解决纠纷,还成了被信访的对象。而且当事人也因为自身的行为,使纠纷解决的成本不断上升,成为基层稳定的隐患。

(四)适用法律不统一

随着国务院一系列农村土地政策的出台,各省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继制定了更为详细的政策,对土地承包方及国家政策作出了具体解释。但是,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概括性的法律条文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对相互矛盾的政策和法律也可以作出不同的选择,突出表现为同样事实不同裁判,结果或意见分歧明显:

1.流转合同解除与否不同。在同一市辖区内基层法院审理的案情基本相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案件中,有的法院判决解除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流转合同,有的法院则判决驳回原告解除合同的诉讼请求。

2.承包或流转合同效力确认结果不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条第二款第(三)项、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第四十八条第一款均规定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民主议定程序,在发包方违反这一程序与承包方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效力问题上,不同法院裁判结果相悖。又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条中关于“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的规定,在实践中有的法院依据转让未经发包方同意或其他方式流转未报发包方备案的事实确认流转合同无效,有的法院则确认同样的流转合同有效。

3.承包经营权继承与否不同。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经营权,有家庭成员之一死亡后,其承包地是否按继承关系处理,《农村土地承包法》中虽有提及,但没有深入论述,成为司法实践的难点之一。除林地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有的法院判决耕地、草地的承包经营权在承包期内由继承人继续承包,有的法院则不支持当事人要求继承承包经营权的诉讼请求。

4.一户两籍者与原居住地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解除与否不同。在黑龙江省农村中,不少农户持有两份户口簿且在两户籍地均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案件审理过程中有意见认为,应依据公安机关就原户籍应否注销来确定原合同应否解除,另有意见认为应以一户一地为原则,依据这些农户在新户籍地是否取得承包地的事实确定原承包地应否收回。

(五)政策、法律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

1.法律与政策之间的矛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紧急通知》第四条明确规定:“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以欠缴税费和土地撂荒为由收回农户的承包地,已收回的要立即纠正,予以退还。”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文规定:“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村集体按照土地管理法有收回承包地的权利,但是依《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国务院政策的规定又要将承包地退还,立法本身就存在矛盾。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土地管理法是相同位阶的法律,没有效力优先之分,这种立法和政策之间的矛盾给法院审理案件造成很大困扰。

2.政策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三十年不变是我国为了维护土地承包稳定制定的政策,但这一政策进行必要调整,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在土地承包经营过程中,村委会土地的面积数量和农户的家庭人口处于一种动态变化过程,无论是土地被征用还是一段时间内农户家庭发生人口增减的变动,发包方即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对发包的土地进行调整是不可回避的。如果机械套用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条的规定而不及时调整,势必会使一部分新增农户丧失耕地无田可种。

3.政策与民意之间的矛盾

在税改之前部分农民将土地撂荒,外出打工。村委会为了完成税收任务,一般都会找人代种或收回承包地重新发包。税改后,外出农民开始返乡要田,农户与农户及农户与村集体之间的矛盾也相继出现。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户有权要回自己的承包地,虽然政策明确规定对农户所欠税费,应列明债权债务,按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中清理乡村债务的有关规定妥善处理,但是对欠税户确权确地还是受到欠税等问题的干扰。尤其是有能力缴纳税款却逃税者,这种“钉子户”现象已经违背了大部分农民心目中对于公平观念的认定,超出了农民的伦理界限。政策满足逃税户返乡要地的要求,是基于这部分人利益的考虑,但这只是部分民意,并且直接与其他依法纳税农民的利益相背,造成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四、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意见和建议

(一)法律适用方面

1.诉讼主体的确定。一是农户之间经营权流转经村委会同意或备案的,村委会的诉讼地位如何确定。应以流转双方为诉讼当事人,村委会不宜作为诉讼主体。若原告坚持以村委会为被告或第三人,则依诉状进入诉讼程序,但在判决主文中不判村委会承担民事责任或单独列项判决驳回原告对村委会的诉讼请求。二是一地数包纠纷案件中发包方与实际占有使用土地的农户何者为被告。此类案件,各承包户均持有与发包方村委会依法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未实际取得土地的承包方往往以村委会和实际占有者为共同被告诉至法院,一方面请求村委会履行合同,另一方面请求实际占有者退还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此应结合具体案情向原告释明要么变更诉请为请求确认发包方与实际占有者之间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无效,要么变更被告。若按合同纠纷诉讼则以村委会为被告,若按侵权纠纷诉讼则以实际占有者为被告,只能二者择一,尔后根据原告的选择做出相应的处理。三是农户弃耕或撂荒后,村委会收回其承包地另行发包给其他农户,原承包户回乡要地时村委会从其他农户的承包地中为其调剂,而部分被抽取土地的农户不履行与村委会签订的调剂合同引发的纠纷当中何者应作为原告主张权利。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土地承包纠纷解释》)第六条的规定,应由原承包户作原告起诉请求确认村委会与其他农户原来签订的承包原承包户享有经营权的土地的合同无效,返还土地。

2.为承包地被收回的抛荒土地农户解决土地问题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紧急通知》第四条的规定,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以前收回的农户抛荒承包地,农户要求继续承包耕作原则上应允许。如果原承包土地发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人员,应将土地重新承包给原承包户。但如果已将收回的土地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新的承包合同继续有效,只能由村集体在机动地中调剂或者通过流转帮助解决。但是,如果现在村集体已经没有机动地可以分配,也没有其他农户愿意进行土地流转,要地农户的权利如何得到保障。应该明确,《通知》规定的“帮助”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耕地,并不具有强制性,不能强制其他农户将土地流转给要地农户。虽然现有法律和政策保护抛荒农户的土地承包权,但因其存在土地抛荒行为,应承担回来后没有土地可以分配给他的风险。否则如果强行从其他农户那里通过流转为其解决耕地,违背了民法最根本的公平原则,将会引起更为严重的秩序混乱,影响社会稳定。

(二)案件审理方法方面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村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基本权利。能否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对于案件的审理一定要注意方法,尽量平息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最大程度上解决纠纷。

一是要高度重视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审理中要坚持依法、客观、公正的司法原则,正确适用法律,客观认定案件事实,公正的作出裁判结果。

二是要做好当事人的疏导工作。基层法院在受案前疏导当事人通过非诉讼渠道化解矛盾,引导或帮助当事人通过行政机关解决争议。有仲裁条款但未经仲裁的,告知当事人先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起诉前并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院不予受理,告知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

三是要注意强化调解在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中的作用。法院应该坚持以调解为主的原则,深入实地,全面掌握争议土地的基本事实,找准稳妥解决纠纷的切入点,耐心、细致、深入地做好诉讼调解工作,注重发挥村委会、地方党政有关部门的参与协调作用,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四是要做到慎审快结。法院审理案件时应合理确定和把握时机,尊重本地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对于涉及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设立、调整、变更的案件,尽可能在当年农作物秋收后受理,在下年春耕前一、二审结案,不影响农民第二年的耕作。

五是科学认定和使用证据。农民的法律意识普遍不强,很少注意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设立、流转时的相关证据,如果法院审理案件机械依照《证据规则》进行,很多农民的诉讼请求都无法得到支持。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应更多的注重实体正义,最大程度上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六是要着重做好判后息访工作。法院应建立土地承包纠纷案件信息网络和层层负责的信访责任制,全面了解和协调此类案件审判状况。裁判作出后当事人不服、不解或误解并通过各种途径信访的,由主审法官、合议庭成员、审判庭长和主管副院长逐级接待处理,做好释法工作,直至信访人员满意息访。

七是要注重维护社会稳定。判决生效会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对于所有回乡要地的人都给予土地,势必打破现有土地向种田能手、大户转包的集约趋式,对农村的经济长远发展不利,并且在村集体没有足够空余机动地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更大纠纷。因此,对于外出务工农民回乡要地,应区分不同情况对待。对于确实回乡种地的农民,要确保其有地可种,使其有生存的保障;对于只是因为国家土地政策变化回乡维护自己的权利,并不打算实际耕种的农民,在确权确地的同时,应帮助其与实际耕种者签订租赁合同,这样既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也维护了现有耕地使用状况的稳定,有利于实际耕种者收回土地投入,尽量减少对任何一方权利的侵害。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土地承包纠纷源于多个层面,牵涉范围广泛,有些方面的问题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方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1.完善立法,健全相关制度

一是科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前置程序。农村土地承包面广量大,土地承包纠纷情况复杂、政策性强、解决难度大,仲裁方式方便、快捷,既能克服信访渠道解决问题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又能克服诉讼程序复杂、审理时间长的问题,便于及时有效化解矛盾。

二是制订《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细则》,细化《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关规定。在深入农村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农村土地承包及经营权流转的具体操作定义,制订土地承包合同和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范本,将目前普遍缺少的合同标的物土地的坐落、质量等级、用途等条款纳入范本,便于农村基层受众实际操作。

三是建立严格的农用地保护制度。任何单位任何人占用农业用地的,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与承包农户签订协议,履行合法的征占用手续。政府公益性建设及经营性项目建设占用土地,均办理合法的征占用土地手续。

四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各地应结合本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和现状制定和完善本地区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编制、职责范围、奖惩机制。对本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享有和流转主体,经营和流转的程序及费用计算、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五是健全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解和仲裁制度。就现有法律来看,仲裁的性质和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还缺乏相应规定,农村土地承包仲裁究竟是法定仲裁还是约定仲裁,没有定性。当事人对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不服而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如何处理仲裁裁决缺少法律规定。因此,在立法上要明确土地承包纠纷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的组织原则、设立程序、工作职责及具体工作程序与实体要求,辅之以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考评、奖惩机制。应突出反应迅速、权责明确、程序简便的特点,既便于当事人解决纠纷,又可缓解法院受理案件的压力。

2.加强行政机关的管理职能

农村基层政府组织的行政管理服务行为直接涉及农村地区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这些机关或组织行政不作为、管理不到位或服务跟不上是酿成纠纷的重要因素,故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纠正农村土地承包中侵犯农民权益的违规违法行为。对二轮土地承包全面进行“回头看”,切实解决好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中的遗留问题。规范土地承包和流转合同,参照有关的示范文本补齐或调整合同条款。坚持“一户一证”的原则,规范土地经营权证的发放,没有发放经营权证的要补发经营权证,未发放到位的要逐级落实发放到户。发现二轮承包中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坚决纠正。

二对农村土地进行普查,明确土地权属并加强对村级土地工作的管理。政府应加强对村委会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特别是土地发包的全程监督,以维护村民的承包经营权。规范土地合同样本,指导村委依法订立合同,减少订立合同中的随意性和粗放性,细化合同条款,明确合同责任。未了进一步搞好土地工作,政府部门依你更改依法进行土地普查,了解土地现状及不安定因素,进一步明确地界,确定一些新增及权属不明土地的权属。

三是建立统一的户籍管理网络。由于户籍管理存在漏洞,有些农民在原居住地保有户籍和承包田,外出务工时又重建户籍并在新户籍地分得承包田,是引发部分农村地区土地承包纠纷的直接原因。因此,户籍管理部门应严格管理,建立城乡间、乡际间统一、联动的管理网络,尽可能扩大网络覆盖面并切实发挥联动功能,避免出现工作盲点,进而免除不必要的纠纷。

四是依法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和仲裁机构。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基层政府,最了解体育的的现状及纠纷的原因,可因势利导的调解矛盾,化解纠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目前,各地的土地仲裁机构发展不平衡,没有建立的地方应当尽快建立。要解决好仲裁委员会的人员编制、日常工作经费和乡镇经管站的调查、调处工作经费。

五是全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及培训。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土地管理法》的宣传力度。县级司法行政部门和各镇、村应充分发挥法制宣传的作用,通过组织法制宣传队、定期开展送法下乡活动、设立法制咨询平台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土地承包纠纷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尽可能做到家喻户晓,使发包方与承包方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

六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无机动地或虽有机动地但不宜调整的,应妥善解决无地农民的生活问题。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农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等各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3.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口

一是着力减轻农村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向农业的深度开发、广度开发进军,发展(感觉不对)农业;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多渠道、多途径输出农民,远距离转移农民;进一步引导、鼓励各地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建设城镇步伐,就近转移农民;加快小城镇建设,就地将农民转为市民;探索“股田制”的做法,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将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开,使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既可以获得打工收入,又可以获得承包权所带来的收益,同时也可以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一举多得。

二是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民间合作组织。要切实保护农民权益,必须允许在经济领域、社会政治领域建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表达农民意愿的农民组织。如农村基层调解组织、土地承包中介组织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基层调解组织的指导,完善制度,明确职责,不断提高农村基层调解组织处理农村承包纠纷的能力和水平,把村民之间、干群之间发生的易激化的农村承包纠纷及时解决在基层,防止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还应当鼓励支持乡镇以上的农民协会,使之作为农民的社会组织,作为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反映民意,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利,促进农村的善治。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近年来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也是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问题。以土地为主要依托的农民生存和发展权益的维护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联动性的特点,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还将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构建和谐农村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2016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调研报告

2016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调研报告

近年来,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大量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我国人多地少,户籍制度又极大限制了农业人口的流动,农村土地一直是一种稀缺资源,且直接关乎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但长期以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模糊不清,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法律意识、合同意识淡薄,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缺位,加之国家近年来的惠农支农政策不断出台,农村土地承包引发的诉讼和信访事件频发不断。及时掌握和准确处理此类纠纷,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一、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基本特点

(一)成讼时间上的集中性

一方面,由于农作物的种植与收获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和影响,90%以上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当事人往往选择在农闲季节提起诉讼,因此往往集中在每年的秋收后和春播前。相对于其他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在成诉的季节性尤为明显。另一方面,从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历史发展进程看,国家政策一直起到主导作用,相关立法只是将执政党的意识上升为国家意识,使政策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国家农村土地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前后,也是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集中发生的时期。如国家出台“一免两补”土地政策后,发包方起诉承包方要求解除合同和承包方起诉发包方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的大批纠纷诉至法院。

(二)诉讼主体上的群体性

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农业人口总数为1191万,农业人口比例高达45.8%。但相当一部分农业人口在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前,因经营土地成本高、收益低而外出谋生。国家从收取“两金一费”即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调整为统一征收农业税,再调整为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并实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后,农民经营土地的成本减少,收益显著提高。大批外出务工的农民纷纷要求回乡务农。部分纠纷中,发包方违约明显,承包方证据充分,胜诉率高,承包方往往选择共同诉讼。还有很多案件,起诉时仅仅是个别村民提起诉讼,但涉及问题却牵扯到其他村民或全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群体利益,相当一批农户持观望态度。一个案件处理不当,往往引起连锁反应,波及整个村庄甚至乡镇。

另外,受传统法律文化影响,农户们往往愿意凭借人多势众,甚至集体上访,赢得法院更多的理解和社会舆论的支持。

(三)纠纷类型上的多样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单一,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快速发展态势,农村土地承包也随之在承包主体、承包方式和权利义务内容方面体现出多样性。有的农户在二轮土地承包时口头放弃承包经营权或弃耕撂荒,村委会将上述土地另行发包,后为满足该农户的要地请求,村委会又在其他农户的承包地中为其调剂,但其他农户拒不接受调剂而引发纠纷等等。

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成因

(一)合同签订不规范

1.合同主体资格混乱。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二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发包;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发包。”但是在发包过程中,有些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的职责分工并不明确,有的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将同一块地分别承包给不同的村民,还有的村民小组将土地发包后,村委会收回村民小组已发包土地,重新对外发包或租赁,引发纠纷。

2.合同签订程序不规范。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条规定,土地承包方案应当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但是在实践中,村、组违反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进行违规发包的情况屡屡发生,围绕承包合同效力产生的纠纷大量出现。有些村干部甚至在发包时搞暗箱操作,擅自以低价将土地发包给亲朋好友。有些村委会任意制订土地承包方案,以“优惠条件”将土地发包给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引起了村民强烈不满。

3.合同约定内容不完善。有的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只有口头协议,一旦发生分歧,极易引发纠纷。有的虽签有书面合同,但条款不完善、不具体,有些条款甚至违反法律规定。如土地面积无约定或约定不清,甚至有的连土地的四至都未约定,仅明确了地块名称。由

于约定不明,双方又各执一词,事实和责任难以认定。有的合同没有关于违约责任的约定,缺乏确保履行合同的制约机制,为当事人随意违约提供了条件,出现了随意缩短承包期、收回承包地和提高承包费,随意调整承包地,多留机动地不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强迫种植、强迫流转承包地等。

(二)合同履行不诚信

1.发包方违约。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发包方非法变更、解除合同。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家庭承包的,在承包期内,非发生法律规定的事由,并经过法定程序,发包方不得收回和调整承包地。“这是该法赋予农民长期、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的核心内容。”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发包方为谋取利益,在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擅自解除土地承包合同,收回农业用地用于营利性开发建设。二是发包方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六条第一项的规定,承包方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的权利。

2.承包方违约。主要包括承包方对土地进行破坏性、掠夺性经营,擅自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拒绝交纳土地承包费等情况。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承包方有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的义务。土地管理法对于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规定了严格的转用审批程序和征地、用地批准程序。在审判实践中,一些承包人未履行法律规定的审批手续,在承包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甚至容许他人在承包的土地内修建坟墓牟取利益。

(三)土地承包管理不规范

1.没有土地清册或记载不详。现实中,很多村委会没有建立土地清册,或者用手写财务帐簿的方式代替清册,其中不少帐簿有改动,无法确定记载事项。有的村委会建立了土地清册,但是清册记载不详,承包经营的户主有的记载为原承包人,承包人之间发生争议时,村委会拿不出有力依据来证明土地使用权范围及流转详情,当事人只能通过向法院起诉确认自己的权利,导致很多不必要的纠纷产生。

2.机动地管理不当。村集体在划分土地时一般都会保留一些机动地不做分配,将其租赁给农户经营,租期5至10年不等,且一般事先收取部分或全部租赁费。由于近年来国家

减免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一部分租赁户不愿意再承担原租赁费,甚至要求退还已预交的租赁费,双方发生纠纷。有些村集体为了收取租赁费用,预留机动地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未受益的农户发现当前种地效益好的形势,要求重新分配机动地,但原来的承包大户不愿意退出,产生纠纷。

(四)土地使用权流转不规范

1.转包转让型。税费改革前,有的农户觉得种地收益不高,便将自己的土地转给他人承包,其税费也相应由接受者承担。税费改革后,原承包户要求现承包户退还其土地时,双方往往各执一词,引起纠纷。

2.代耕代种型。以前不少农民放弃耕种,外出务工经商,不承担村里和国家的税费,村干部为了能完成国家税收任务,让其他农户代耕代种。代耕代种农户履行了缴费义务,且税改时这些耕地面积又纳入了代耕代种户的计税面积,现在原承包户回村,找代耕户或村集体索要自己的承包地,发生纠纷。

3.重新发包引发纠纷。前一段时期农民耕种收入较低,有些农户弃耕抛荒,外出务工,土地长时间没有人耕种。有些农户甚至明确表示放弃承包,将土地交回,村集体据此收回承包地,并发包给其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税费改革后,种地收益增加,原来放弃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回村要求继续承包,与新承包人和村集体发生纠纷。

(五)土地征用补偿不合理、不规范

城镇化、工业化和公路建设需要征用大量农村集体土地,但因,征用土地上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不能分享到农地增值的收益,被征地农民往往也得不到妥善安置和合理的经济补偿,这就弱化了土地对于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另外,由于法律规定笼统,加之利益驱动,农村基层组织在发放、使用、分配征地补偿费用的过程中极不规范,随意性大,特别是因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分配产生的纠纷大量产生。

(六)农业政策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农业政策在不断向惠农支农的方向调整。国家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和措施,使得土地的现实收益和预期收益大大提高,农民承

包土地的热情被重新点燃。许多在城镇打工的农民陆续返回农村承包土地,许多被弃耕的土地开始有人争相耕种,广大农民纷纷主张自己的土地承包权益,导致大量纠纷产生。

(七)人多地少的现实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大多数地方人均耕地原本就少,加之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基础建设需要征用大量土地,致使人地关系“雪上加霜”,再加上土地补偿或土地置换不到位,从而导致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土地作为农民基本的保障和收入来源,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涉及土地的纠纷也越来越多。

(八)立法不足

1.立法的滞后与过分概括。目前,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农村土地承包法》,但该法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的特别法是在2002年出台。另外,2004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取得、流转、变更等新型纠纷大量产生,但因涉及政策和法律的衔接,各地对很多问题莫衷一是、做法不一。直到2005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上述混乱状况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土地二轮承包和因农村税费改革引发的纠纷,占近五年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70%以上。另外,《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内容比较原则,在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法院对该法理解也不一致,不能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判决结果,无形中导致了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数量的增加。

2.立法对现实考虑的不足。《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承包以户为单位,土地承包30年不变。但如国按照“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基本原则执行,就会出现“一地多人用,多地一人种”,“亡者有土,生者无地”等现象。该法虽然规定用机动地对新增人口进行调整,但又规定,机动地超过5%的不再增加机动地,因此很多村集体现在已无机动地可调整,许多新形成的农户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无地可种的现实。

3.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不力。理论界虽然一直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定义为一种用益物权,但在《物权法》出台前,相关法律一直没有对此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权能无从发挥,从权利的取得、处分、变更及救济途径等方面更接近于普通债权。这种混有债权性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无法像真正物权那样有必要的方法和程序可以对抗来自发包人和

其他行政组织的干预”。虽然《农业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一些接近于物权的保护方法,但在上述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中仍更多地体现了合同法的相关内容,弱化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绝对性,导致现实中承包地被擅自收回、随意侵犯的现象大量存在。

(九)法律意识不强

农民文化水平偏低,长期生活在熟人社会中,道德、习惯、人情对行为的引导作用大,迁就、忍耐、私了长期作为纠纷化解的主要途经,法律知识缺乏现实需求,风险责任和权利保护意识淡薄,基本法律概念不清,缺乏签订合同的技巧,不愿履行备案报批程序,随意涂改证书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乡村干部的法律意识也比较淡薄,对耕地搞强制发包,对合同随意变更,对签订的合同想变就变,使承包方的合法经营权落空,产生大量纠纷。

(十)纠纷调处机制不健全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土地承包纠纷可以选择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四种方式解决。如果协商、调解、仲裁等诉外解决争议机制顺畅,可以有效地减少诉讼,迅速化解纠纷,防止矛盾扩大。但是协商和非诉调解都要求双方自愿,且结果不具有强制力,而仲裁则存在机构设置不健全,仲裁效力不明确的问题。而法院审理案件要受相应程序法的限制,审理周期较长,容易延误农时,使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和农民权益得不到及时处理和保护,引发农户集体上访,农户维权的成本也随之提高,形成恶性循环。

三、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案件数量多,增长趋势明显

2004年国家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时,黑龙江省被列为全部免征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试点省份,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许多在城镇打工的农民走回家门承包土地。新一轮的土地承包热与1998年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时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许多被弃耕、撂荒的土地开始有人争相耕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数量日益增加。

(二)案件类型多,成因复杂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依诉讼标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具体情况较为复杂。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将机动地或荒地发包或用以抵偿本集体经济组织陈欠的债务,后一方起诉要求缩短承包期限、提高价格或者解除合同。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包土地时本村村民无人承包,通过广告发包给其他村的农户后,本村村民要求收回土地,迫使发包方起诉请求解除原承包合同。有的农户迁出后到居住地落户,迁出地发包方诉请解除合同,收回其承包地。还有的农户承包土地后自行开荒使实际耕种的承包地面积多于承包合同约定的面积,发包方起诉要求农户将新增面积上交并按承包合同约定的价格交付新增土地的承包费。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户承包期内违法调整或收回承包地,农户诉请继续履行原承包合同等等。

2.土地承包经营权侵权纠纷。主要表现为农户之间抢种相邻争议地块,农民强种村机动地或强种其他农户承包经营的地块,新增人口农户强种村机动地、预留地。另有因发包方收回或调整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引发的纠纷,如人走家搬、户口未迁出的农户,服刑、劳教、被拘役的农户,躲避计划生育或村级债务的外出农户,农村妇女结婚、离婚、丧偶后村集体收回其承包地另行发包,造成这些农户二轮承包时无地可分而产生纠纷。

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主要缘于农户之间转让、转包、互换、出租或将土地委托给亲属或他人代耕后因国家农村税费改革,“一免两补”政策出台,使原约定的土地流转价格对一方而言显失公平,因而一方要求变更或解除合同引发纠纷。也有少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接受流转一方(主要是次承包人)主张优先承包权引发的纠纷。

4.土地承包权继承纠纷。此类纠纷多为继承人争种被继承人生前承包的土地,如公婆与丧偶儿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争种死者生前承包经营的土地引发的纠纷,还有的父母死亡后子女要求继承土地承包经营权,解除父母生前与他人签订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三)适用法律不统一

随着国务院一系列农村土地政策的出台,各省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继制定了更为详细的政策,对土地承包方及国家政策作出了具体解释。但是,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概括性的法律条文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对相互矛盾的政策和法律也可以作出不同的选择,突出表现为同样事实不同裁判,结果或意见分歧明显:

1.流转合同解除与否不同。在同一市辖区内基层法院审理的案情基本相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案件中,有的法院判决解除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流转合同,有的法院则判决驳回原告解除合同的诉讼请求。

2.承包或流转合同效力确认结果不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条第二款第(三)项、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第四十八条第一款均规定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民主议定程序,在发包方违反这一程序与承包方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效力问题上,不同法院裁判结果相悖。又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条中关于“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的规定,在实践中有的法院依据转让未经发包方同意或其他方式流转未报发包方备案的事实确认流转合同无效,有的法院则确认同样的流转合同有效。

3.承包经营权继承与否不同。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经营权,有家庭成员之一死亡后,其承包地是否按继承关系处理,《农村土地承包法》中虽有提及,但没有深入论述,成为司法实践的难点之一。除林地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有的法院判决耕地、草地的承包经营权在承包期内由继承人继续承包,有的法院则不支持当事人要求继承承包经营权的诉讼请求。

4.一户两籍者与原居住地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解除与否不同。在黑龙江省农村中,不少农户持有两份户口簿且在两户籍地均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案件审理过程中有意见认为,应依据公安机关就原户籍应否注销来确定原合同应否解除,另有意见认为应以一户一地为原则,依据这些农户在新户籍地是否取得承包地的事实确定原承包地应否收回。

(四)政策、法律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 1.法律与政策之间的矛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紧急通知》第四条明确规定:“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以欠缴税费和土地撂荒为由收回农户的承包地,已收回的要立即纠正,予以退还。但是依《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国务院政策的规定又要将承包地退还,立法本身就存在矛盾。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土地管理法

是相同位阶的法律,没有效力优先之分,这种立法和政策之间的矛盾给法院审理案件造成很大困扰。

2.政策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三十年不变是我国为了维护土地承包稳定制定的政策,但这一政策进行必要调整,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在土地承包经营过程中,村委会土地的面积数量和农户的家庭人口处于一种动态变化过程,无论是土地被征用还是一段时间内农户家庭发生人口增减的变动,发包方即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对发包的土地进行调整是不可回避的。如果机械套用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条的规定而不及时调整,势必会使一部分新增农户丧失耕地无田可种。

3.政策与民意之间的矛盾

在税改之前部分农民将土地撂荒,外出打工。村委会为了完成税收任务,一般都会找人代种或收回承包地重新发包。税改后,外出农民开始返乡要田,农户与农户及农户与村集体之间的矛盾也相继出现政策满足逃税户返乡要地的要求,是基于这部分人利益的考虑,但这只是部分民意,并且直接与其他依法纳税农民的利益相背,造成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四、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意见和建议

(一)法律适用方面 1.诉讼主体的确定

一是农户之间经营权流转经村委会同意或备案的,村委会的诉讼地位如何确定。应以流转双方为诉讼当事人,村委会不宜作为诉讼主体。若原告坚持以村委会为被告或第三人,则依诉状进入诉讼程序,但在判决主文中不判村委会承担民事责任或单独列项判决驳回原告对村委会的诉讼请求。二是一地数包纠纷案件中发包方与实际占有使用土地的农户何者为被告。此类案件,各承包户均持有与发包方村委会依法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未实际取得土地的承包方往往以村委会和实际占有者为共同被告诉至法院,一方面请求村委会履行合同,另一方面请求实际占有者退还土地承包经营权。

2.为承包地被收回的抛荒土地农户解决土地问题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紧急通知》第四条的规定,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以前收回的农户抛荒承包地,农户要求继续承包耕作原则上应允许。如果原承包土地发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人员,应将土地重新承包给原承包户。但如果已将收回的土地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新的承包合同继续有效,只能由村集体在机动地中调剂或者通过流转帮助解决。但是,如果现在村集体已经没有机动地可以分配,也没有其他农户愿意进行土地流转,要地农户的权利如何得到保障。应该明确,《通知》规定的“帮助”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耕地,并不具有强制性,不能强制其他农户将土地流转给要地农户。虽然现有法律和政策保护抛荒农户的土地承包权,但因其存在土地抛荒行为,应承担回来后没有土地可以分配给他的风险。否则如果强行从其他农户那里通过流转为其解决耕地,违背了民法最根本的公平原则,将会引起更为严重的秩序混乱,影响社会稳定。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土地承包纠纷源于多个层面,牵涉范围广泛,有些方面的问题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方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1.完善立法,健全相关制度

一是科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前置程序。农村土地承包面广量大,土地承包纠纷情况复杂、政策性强、解决难度大,仲裁方式方便、快捷,既能克服信访渠道解决问题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又能克服诉讼程序复杂、审理时间长的问题,便于及时有效化解矛盾。

二是制订《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细则》,细化《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关规定。在深入农村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农村土地承包及经营权流转的具体操作定义,制订土地承包合同和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范本,将目前普遍缺少的合同标的物土地的坐落、质量等级、用途等条款纳入范本,便于农村基层受众实际操作。

三是建立严格的农用地保护制度。任何单位任何人占用农业用地的,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与承包农户签订协议,履行合法的征占用手续。政府公益性建设及经营性项目建设占用土地,均办理合法的征占用土地手续。

四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各地应结合本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和现状制定和完善本地区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编制、职责范围、奖惩机制。对本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享有和流转主体,经营和流转的程序及费用计算、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五是健全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解和仲裁制度。就现有法律来看,仲裁的性质和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还缺乏相应规定,农村土地承包仲裁究竟是法定仲裁还是约定仲裁,没有定性。当事人对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不服而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如何处理仲裁裁决缺少法律规定。因此,在立法上要明确土地承包纠纷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的组织原则、设立程序、工作职责及具体工作程序与实体要求,辅之以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考评、奖惩机制。应突出反应迅速、权责明确、程序简便的特点,既便于当事人解决纠纷,又可缓解法院受理案件的压力。

2.加强行政机关的管理职能

农村基层政府组织的行政管理服务行为直接涉及农村地区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这些机关或组织行政不作为、管理不到位或服务跟不上是酿成纠纷的重要因素,故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纠正农村土地承包中侵犯农民权益的违规违法行为。对二轮土地承包全面进行“回头看”,切实解决好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中的遗留问题。规范土地承包和流转合同,参照有关的示范文本补齐或调整合同条款。坚持“一户一证”的原则,规范土地经营权证的发放,没有发放经营权证的要补发经营权证,未发放到位的要逐级落实发放到户。发现二轮承包中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坚决纠正。

二对农村土地进行普查,明确土地权属并加强对村级土地工作的管理。政府应加强对村委会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特别是土地发包的全程监督,以维护村民的承包经营权。规范

土地合同样本,指导村委依法订立合同,减少订立合同中的随意性和粗放性,细化合同条款,明确合同责任。未了进一步搞好土地工作,政府部门依你更改依法进行土地普查,了解土地现状及不安定因素,进一步明确地界,确定一些新增及权属不明土地的权属。

三是建立统一的户籍管理网络。由于户籍管理存在漏洞,有些农民在原居住地保有户籍和承包田,外出务工时又重建户籍并在新户籍地分得承包田,是引发部分农村地区土地承包纠纷的直接原因。因此,户籍管理部门应严格管理,建立城乡间、乡际间统一、联动的管理网络,尽可能扩大网络覆盖面并切实发挥联动功能,避免出现工作盲点,进而免除不必要的纠纷。

四是依法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和仲裁机构。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基层政府,最了解体育的的现状及纠纷的原因,可因势利导的调解矛盾,化解纠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目前,各地的土地仲裁机构发展不平衡,没有建立的地方应当尽快建立。要解决好仲裁委员会的人员编制、日常工作经费和乡镇经管站的调查、调处工作经费。

五是全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及培训。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土地管理法》的宣传力度。县级司法行政部门和各镇、村应充分发挥法制宣传的作用,通过组织法制宣传队、定期开展送法下乡活动、设立法制咨询平台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土地承包纠纷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尽可能做到家喻户晓,使发包方与承包方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

六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无机动地或虽有机动地但不宜调整的,应妥善解决无地农民的生活问题。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农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等各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第四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态势,研究消除土地流转负效应的措施,XX州农业局农经站连续多年对全州土地流转情况进行调查:XX年对3060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XX年进行全面调查摸底,XX年组成调研组对土地流转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进行实地查证,XX年上半年进行重点调查,结果显示:土地流转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巨大,但流转程序不规范,配套措施不健全,因土地流转产生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增多,急需政府出台政策给予规范和指导。

一、基本情况

XX州辖1市7县102个乡938个村委会15444个村小组,XX年底有农户72万户,农业人口314万人,劳动力188万人,耕地面积344万亩,农民人均所得2806元。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截止XX年6月30日,全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524894亩,占全州耕地面积的17.1%。其中:转包104662亩,占20%,出租356478亩,占67.9%,互换21626亩,占4.1%,转让6717亩,占1.3 %,股份合作1400亩,占0.3%,其它方式流转33911亩,占6.4%。

土地流向。流转入农户的面积371724亩,占流转总面 积的70.8%,流转入专业合作社的面积48612亩,占流转总面积的9.3 %;流转入企业的面积5873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 11.2%;流转入其他主体的面积45792亩,占流转总面积的8.7%。

土地流转服务情况。农户间自发流转的面积357409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8.1%;乡村组织提供信息流转的面积136455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6%;委托乡村组织流转的面积13829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6%;其它方式流转的面积17201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3%。

流转土地的期限。流转5年以下的面积314302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0%;流转5-10年的面积64853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2.4%;流转10年以上的面积14574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7.6%。

流转土地的用途。土地流转后用于农业生产的面积359675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8.5%;用于非农业生产的面积165219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1.5%

流转合同签订情况。签订规范书面流转合同21275份,占应签订流转合同份数的21.8%;签订不规范书面流转合同22671份,占23.2%,口头协议流转合同53680 份,占55 %。

土地规模经营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全州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面积已达363051亩,占土地流转面积总数的69%。从产业情况看,因土地流转实现50亩以上规模经营 的主要产业及所占比例有:烤烟99129亩占27.3%,林果86397亩占23.8%,香蕉63250亩占17.4%,三七25852亩占7.1%,葡萄16488亩占4.5%,西瓜16106亩占4.4%,蔬菜9715亩占2.7%,花卉600亩占0.2%,咖啡、菠萝、草果、八角、药材、辣椒、甘蔗等45514亩占12.6%。

土地流转发生概率。据对全州102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30户共3060户的抽样调查数据,从土地承包到现在农户有一次以上土地流转行为的1852户占60.5%,从未进行过土地流转行为的1208户占39.5%。

三、影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原因

影响土地转出的原因。一是不愿转出。部分农民认为不论身在何处、在干何事、有钱无钱,土地始终是农民的“命根子”,不能轻易放弃这块“保命田”。加上农业税取消后惠农政策增多,“种地有奖”使农民不愿轻易流转土地。城镇附近农民或国家大中型公益事业建设有可能征占到土地的农民,怕损失可观的补偿费更是不愿轻易流转土地;二是不易转出。原因包括租金与土地价值存在矛盾、从事种植业风险大、土地流转信息不畅等。

影响土地转入的原因。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和种田大户少,缺乏吸土地和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二是租用土地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市场风险与自然灾害均可能导致无利甚至亏本;三是由于承包到户时对每块土地实行“均分”,要想租到百亩以上的连片耕地难度大。

影响土地流转的具体因素。一是收益因素和政策因素是影响农民流转土地的主要原因。据对3060户农民的问卷调查显示:因收益问题影响土地流转的占43%,害怕政策变动不敢流转土地的占35%,市场因素的占13%,其它因素占9%;二是土地流转纠纷多打击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因土地流转不规范、无合同或合同规定不明确引起的纠纷,解决起来费时费力,给农民群众造成“一旦发生纠纷,后果得不偿失”的顾虑;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影响。

四、土地流转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和效果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其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多年来,我州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农业行业的特殊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仍任重道远。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XX州探索出了“土地流转→促进‘名、特、优’产业形成规模→组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发展模式,效果明显。如XX县开化镇老保黑村处于城郊结合部,土地肥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有耕地面积1410亩,总人口531人,是一个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老人儿童多、土地产出率低、增收难的后进村,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60元,比全县平均水 平少200多元,比所处开化镇的平均水平少600多元。由于多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始终在“粮”、“菜”之间循环,经济效益低下。XX年底,以梁成林为首的120户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资金联保互助的形式组建了XX县老保黑花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280亩花卉种植基地,总投资400余万元。主要种植玫瑰、百合、康乃馨、非洲菊等47个品种。进入盛产区后以玫瑰为例亩种植4000株,每株每年平均产12技花,亩产4.8万枝,每枝0.3元计,亩收益1.44万元,总收益403.2万元,除大棚每年每亩维护和管理成本等费用1500元外,年纯收益可达361.2万元,社员户均年收入3万元,是实施土地流转组建合作社前户均收入的2倍多。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让该村群众切切实实得到了好处,农民群众高兴地说:“土地流转好,产业结构调整好,不但土地不再丢荒闲置,还为群众提供劳动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流转土地我们乐意!”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第经济体制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为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改善农民生活做出了贡献。但家庭承包责任制所容纳的生产力是有限的,其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限性在近几年逐渐暴露出来,成为阻碍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制度“瓶颈”。因此,适时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将零星分散的小块土地集中起 来,实现一定程度的规模经营,获取规模效益,我州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州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面积已达363051亩,占土地流转面积总数的69%。从产业情况看,因土地流转实现5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主要产业及所占比例有:烤烟99129亩占27.3%,林果86397亩占23.8%,香蕉63250亩占17.4%,三七25852亩占7.1%,葡萄16488亩占4.5%,西瓜16106亩占4.4%,蔬菜9715亩占2.7%,花卉600亩占0.2%,咖啡、菠萝、草果、八角、药材、辣椒、甘蔗等45514亩占12.6%。规模经营的土地流转年限为:1年以下的27576亩占7.6%,2至5年的75520亩占20.8%,5至10年的70396亩占19.39%,10年以上的189559亩占52.21%。如地处中越边界的XX县杨万、八布、六河三乡结合部,适宜种植香蕉等亚热带作物,但多年来香蕉在该地均为零星种植,形不成产业,更谈不上规模经营。XX年引进XX州河口县荣盛香蕉公司后,XX年6月在杨万、八布、六河三乡乡政府和当地群众的配合下以出租形式流转1XX亩土地用于种植香蕉,土地流转户数达618户,土地租金平均200元/亩以上,流转农户积极参与香蕉基地建设和管理,每年从香蕉基地获得的土地流转费及打工费,户均增收18000元以上,不仅彻底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难问题, 还实现了规模效益,深受当地农民群众的欢迎。XX年公司注册了XX县荣盛香蕉开发农民业合作社,以“合作 社+农民+公司+市场”经营模式,再带动当地158户农民发展香蕉种植,总面积达16000亩, 总投资4450万元。合作社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同县农业局技术人员一起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免费提供种植、管理技术,产品统一销售,同时与农民种植户签定了保底价香蕉收购合同,为香蕉产业实现规模效益打下了坚实基础。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探索土地流转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结合点,州县业务部门打破常规、创新思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广南县琳珠镇白泥塘村依靠新烟区开发示范点项目,采取调换、租赁等方式,共引导586户农户3266块5876.5亩零星土地和岔花地进行流转,使土地“化零为整”,并统一对土地进行倒埂、平整、老路复垦整合资源,对适宜机耕的地块进行优化调整和再分配,形成连片种植,给土地流转农户和种烟农户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1.地块数量大幅减少,人力成本明显节约。地块数量从原来的3266块减少到867块,减少2399块。由于地块数量大幅度减少且相对连片集中,避免了农忙时东南西北四面照顾,把时间和精力大量放在路上的现象,有效节省农户劳力投入,每亩节约10个工日,减少用工开支500元;2.耕地面积增加,农民得到实惠。土地流转并进行资源整合后,耕地面积从原来的5876.5亩增加到6752.97亩,比原承包土地面积增加 876.47亩,户均增加1.5亩,农民因土地流转增加了优质耕地。3.土壤肥力稳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土地流转并进行资源整合后,便于机耕深梨,利于烤烟生长,烤烟的产量大幅度提升。同时,进行烘烤连片种植,节省烤烟烘烤成本,便于烧烤技术指导,提高烘烤后的烟叶质量。通过卧式密集烤房的建设,每次烘烤的烟叶数量增加36%,每亩烤烟的经济效益可以提高20%左右,烤烟亩均增收400元以上。土地流转实现了农户、企业、政府“三满意”。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土地流转的实质是土地资源的再优化配置。土地承包到户时,由于对每块土地实行均分,农民在耕种时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抢田水、梨地埂、自行耕种丢茺地、甲的牛踩了乙的地等现象时有发生,农村社会和谐存在不稳定因素。广南县南屏镇集中连片流转土地种植葡萄1506亩,流转期限15年,涉及土地流转农户435户。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三大效益”:1.经济效益。XX年每亩土地租金收入800元,土地流转总收入120.5万元,户均收入2769元,土地流转租金比农民自己耕种土地的每亩纯收入多出近1倍。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75.9万元,实现纯收入177.7万元;2.生态效益。通过1506亩的葡萄种植,年消化小城镇拉圾3000多吨,有效调节了城镇卫生环境;3.社会效益。土地流转后部分农民到葡萄地里打工,获得额外收入,部分农民转到二、三产业工作,减少了对农业的依 赖,更重要的是,因部分农民追求小利导致的吵架和纠纷基本杜绝,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新经济组织的发育成长。一些服务性组织应运而生,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全州已发展到200多个,服务内容覆盖农业生产各行业和各阶段,农民通过中介服务的联接功能,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有组织闯市场的能力明显增强。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操作程序不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涉及土地转出方、转入方、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合同管理机关等多个部门,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但现实生活中,口头流转、违规流转、无证流转、无档流转等现象比比皆是,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淡薄,结果令人担忧。

(二)部门职责不具体。农业、国土、乡镇政府、村委会等部门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上任务不明确,分工不具体,给农民群众造成困惑。

纠纷调处难度大。农村土地流转由于存在口头协议多、相互对换多、合同条款权利义务不明确的多“三多”问题,导致土地流转纠纷调解无依据,是非难分,少数农民甚至为此倾家荡产,影响了生产生活和农村社会稳定。

中介缺位,土地供需双方缺乏沟通平台。全州没有一家 专职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从事“土地流转信息收集、发布”工作,土地供求双方信息不通,想种地者无地种,不想种土地的土地流转不出去。

缺乏“价值”评估机构,农民的土地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由于缺乏有资质、有经验的农村土地价值评估机构,加上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偶然性和快速性,造成所流转的土地的“价格”与 “价值”比例失衡,打击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思想认识不到位,保障机制不健全。部分地方的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级干部对土地流转不重视,认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是农户与种养大户或农业企业之间的问题,直接参与会自找麻烦,采取放任不管、听之任之的态度,土地流转心态较为复杂。由于农民的基本生活、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出去后会失去生活依靠。

政策界定难度大,具体操作问题多。土地流转的很多政策规定或者不带强制性,或者界定不明确,使很多具体工作难以操作,影响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七、建议

出台政策,从组织上促进土地流转。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全省土地流转工作意见,从机构、经费、职责、分工、奖惩等方面予以支撑。

规范操作,从程序上促进土地流转。一是规范流转程序。从流转意愿表达、合同签订、管理机关等全过程进行规范,做到有组织、有计划,过程明白,痕迹清楚。已经流转但没有签订流转合同的,要督促补签;二是规范流转档案;三是健全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备案制度、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流转档案管理制度、流转纠纷调处制度,使土地流转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做好服务,从健全流转市场上促进土地流转。一是做好土地供需信息服务。以村委会为基础,乡镇农经站为依托,做好土地供、需信息的收集和汇总,由乡镇农经站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二是做好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发展和培育工作。三是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

强化价值评估,从公平公正上促进土地流转。多数流转土地的流转价格与实际价值差距悬殊,县、乡有必要成立农村土地流转价值评估中心,在农民需要的前提下,根据土地的肥力、交通、位置、市场需求等进行综合评估,切实维护流转双方利益。建议省级举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值评估培训班,对州县乡三级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合格者发给评估证书,作为流转土地价值评估的依据。

强化纠纷调处,从维护农民利益上促进土地流转。

以点带面,从示范带动上辐射土地流转。

加大扶持,从政策层面促进土地流转。

XX州农业局农经站

二0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第五篇:郑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调研报告

郑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

调研报告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直接指导下,我市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促进了我市新农村建设。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也进行了多次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特点

据统计,我市涉及农业用地的乡(镇)、街道办事处有119个,共辖 2203个行政村,16870个村民小组,农户102.5万户,农业人口404.2万人,农用地面积482万亩,其中耕地366万亩。

截止2009年10月底,我市土地流转总面积为35.99万亩(包括1.47万亩林地, 0.26万亩果园, 0.29万亩鱼塘, 9.72万亩四荒地),占农用地面积的7.5%,其中耕地流转面积24.24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6.6%。耕地流转共涉及9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931个行政村,5269个村民小组。耕地流转农户9.93万个,占总数的9.7%。巩义、新密、荥阳三个县(市)土地流转的面积比较大。巩义市耕地流转面积为5.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3.7%;新密市耕地流转面积为6.2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2.2%;荥阳市耕地流转面积为4.0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1%。中牟县耕地流转面积最少,仅为1.97万亩,耕地流转率仅为2.3%。全市耕地流转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耕地流转形式以出租为主。土地流转涉及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入股等多种流转形式,其中以出租和转包为主要形式。其中耕地出租18.88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77.89%,转包4.05万亩,转让0.72万亩, 互换0.36万亩,入股0.23万亩。耕地出租面积占的比例较大,入股面积最小。主要是土地流转的受让方大多都是本村民组以外的,流转土地开展规模经营不能只依靠本村民组的农民。土地入股出让方的土地收益没有保障,承担有一定风险,在缺乏引导的同时,多数农户不愿选择这种流转方式。

(二)耕地流转期限以长期为主。在所有的耕地流转中,流转的期限从1年到10年不等。其中流转期限在5年以下的有5.88万亩,占24.2%;流转期限在5至10年的有5.05万亩,占20.8%;10年至本轮承包期结束的有13.32万亩,占55%。土地流转期限在10年以上的所占的比例较大,主要是土地流转后多数用于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经济作物或发展养殖业,一方面需要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另一方面投资回收期比较长,如果流转时间短,受让方的投资回收和土地收益都无法保障。

(三)耕地流转后经营规模在不断扩大,且发展高效农业的占95%以上。全市耕地流转后进行规模经营的面积为19.89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82%。其中20至100亩的有6.68万亩,占规模经营面积的33.6%;101至1000亩的有5.4万亩,占27.15%;1001亩以上的有1501亩以上的有7.81万亩,占39.27%。

流转后进行规模经营,其中种植粮食作物面积仅为4243亩,占规模经营总面积的3.07%,种植经济作物和发展观光农业面积达到12.89万亩,占93 %以上。由于流转后种植粮食作物,效益低下,有些甚至根本没有利润,因此,这些农业经营大户和企业大多都是利用流转的土地,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或观光农业。

(四)耕地流转后用于非农业的流转价格最高。亩年流转价格在500元以下面积为9.3万亩,流转价格在500元至1000元的面积为13.55万亩,流转价格在1000元至1500元的面积为1.01万亩,流转收益在1500元以上的面积为3688亩。土地流转后开展苗木花卉种植、观光农业比较高。巩义市、新郑市等地个别村组土地流转后用于非农业,如作为工业企业的仓库等,土地流转价格都在1000元以上。

(五)乡村两级或中介服务组织牵头流转土地所占比重在不断增加。流转途径中通过乡村两级(作为流转中介)以及县乡服务组织流转的面积达到14.38万亩,占流转面积的59.32%。流转双方自己协商进行土地流转的为9.87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40.68%。新密市有98.4%的耕地流转都是乡村组织牵头或村组接受委托流转的。巩义市康店镇100%的土地流转全部是通过乡村牵头进行流转的。说明农户间自发流转的面积比例在减少,作为流转中介组织的乡村两级或县乡服务组织在土地流转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

二、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规范流转行为,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为抓好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召开专题会议,及时重点培训,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针对工作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的实际情况,在全市农村工作会结束后,我们就专门召开了由各县(市)农业局、区农经委主管领导、县乡农经站长参加的服务平台建设专题会议,对实施方案、工作进度、建设标准等进行了统一部署。要求各地一定要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把好事办好,要在十一月底前全部完成服务中心(站)和信息网建设任务。

为了提高全市各级农业部门领导和农经业务骨干的政策理论和业务水平,今年以来,我们先后三次组织由各县(市)、区农业部门一把手、分管领导、农经站长及部分土地流转点所在乡(镇)负责同志参加的农村土地流转及市场建设工作培训会。通过培训,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责任的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农经干部的政策理论和业务水平,我们还召开了6次各县(市)、区农经站长及业务骨干会议。对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的指导、服务和管理,推动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保障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顺利建设,上半年我们又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赴山西省运城市,考察当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平台搭建情况。

(二)建章立制,规范行为。为搞好我市县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站)建设,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我们制订了《郑州市县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站)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明确要求服务中心(站)规范操作、规范流转行为。建设补助资金拨付后,为了管好用好建设补助资金,加强监督管理,我们会同市财政局进行反复研究,多次修改完善,及时下发了《郑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郑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项目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文件。根据各县(市)、区项目申报情况,结合当地实际确定了12个县(市)、区和97个乡(镇)为2009年郑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项目实施单位。随后,市财政局和农业局联合发文下达了2009年郑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项目建设补助资金400万元,其中323.7万元用于县乡服务中心(站)建设,直接分拨到县(市)、区,76.3万元为市本级土地流转信息网建设补助资金。由于制度健全、监督管理到位,目前建设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良好,没有发现违规违纪使用补助资金现象。

(三)领导重视,强化责任,及时监督检查,确保重点项目顺利进展。今年,我局高度重视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局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把此项工作列为重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要求有关建设单位每个月末都要将项目建设情况、专项资金使用等情况按要求上报局党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为了及时掌握全市109个服务中心(站)建设进展情况,农业局会同财政局联合成立督导组,实行定期不定期对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建设和下拨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督查。7月10日至14日马占军副局长带队对部分县(市)、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督查,并安排农经站固定人员坚持每周电话询问一次各地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县(市)、区每个月也要汇报一次项目进展情况。对项目实施实行倒计时,并设计周、月、季进度统计表,及时掌握各地建设进度,做到建设资金使用得当,建设标准、建设进度规范统一。如新郑市、中牟县、新密市在服务中心(站)建设过程中做到了“三统一”,即标牌统一、制度统一、版面统一;中牟县在成立服务站之初,就要求各乡镇成立农经机构,并设立专项资金帐,管好用好建设资金。

(四)高标准、严要求按程序进行验收。按照《2009年郑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要求,第一批郑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项目建设补助资金下达后,各地积极行动,按照建设标准,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服务体系建设目标。根据项目建设情况,11月16日至26日,由市农业局马占军副局长带队组成三个考核验收组对各地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检查验收,验收组严格按照《郑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验收标准》,对各建设单位是否成立服务中心(站)、服务大厅面积、工作人员数量、设备购置情况等建设项目逐项验收、逐项打分,并明确规定建设单位经验收得分低于70分的为验收不合格。考核组对12个土地流转服务中心、50个土地流转服务站进行了抽查验收,验收结果显示,建设单位的服务大厅、复印打印机、电脑等建设指标基本符合验收指标,从整体验收结果看,109个服务中心(站)已全部建设完毕,并验收合格,投入使用。其中荥阳市、登封市服务大厅建设面积均在200平方米以上;服务中心建设最规范、标准最高的是新郑市;服务站建设最好的是惠济区新城办事处;服务中心(站)建设进度最快的是惠济区和中牟县。市级土地流转信息网项目已投入完成,并正常运转。根据验收结果,郑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项目第二批建设补助资金已全部下达各县(市)、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已按照其工作职责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中。

(五)开展技术人员培训,保障土地流转平台运转。12月7日至9日,为建设好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网,履行好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业务的职责,搞好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郑州市组织全市12个服务中心和97个乡(镇)的业务技术人员共计140人,在郑州市财政干部学校举办了全市土地流转信息网建设技术人员暨农经统计年报业务培训班,培训班上,对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软件的操作知识、农经统计报表平台软件操作知识等进行了集中讲解和上机操作,培训班上,市农经站和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对软件操作中出现在的问题进行了集中解答。经过培训,大部分业务技术人员已经能熟练的操作软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三、我市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好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好的做法。巩义市康店镇6万亩旱岭地,俗称“大沟三百六,小沟无其数”。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好年景小麦单产平均仅为300斤。康店镇党委、政府几年来多方筹措资金,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通过典型示范,创新土地经营方式,促进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同时,为土地受让方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几年来,共投资2800万元,建设提水泵站8处,新建、扩建50-500方调蓄池197座,30方以下微集水池300个,拓宽、硬化邙岭生产道路35公里,架设输变电线路16公里,铺设输水管道80公里,成立了巩义市百万信息网站。该镇庄头村千亩小杂果基地成功实施,岭上95%以上的耕地成为流转地,80%以上劳动力解放出来,外出务工经商。同时,辐射带动了全镇其他行政村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目前全镇总规模经营面积达1.5万亩,土地流转率已达16%以上,土地受让方由280个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组成,种植100亩至1200亩的大户和企业达17户。土地流转后,种植品种全部调整为小杂果和经济作物,既促进了结构调整,又发展了适度规模经营。

(二)农村土地流转所取得的成效。

1.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如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村樱桃种植品种单一,收益不高。单个农户种植新品种,规模小,成本高。土地流转后,种植能手将几户甚至十几户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连片种植市场上价格高、耐储存、销路广的大粒樱桃。樱桃种植能手李永民种植规模达到130亩,种植大户周朝军达到120亩,村委会主任李留忠种植了70亩。这样既调整了单一的种植结构,扩大了经营规模,又增加了农户收入。

新郑市雏鹰集团利用流转土地4960亩(涉及全市34个行政村、70个村民组,大约2000户农民),建成了面积从30亩到2000亩不等的若干高标准养殖小区。现有6个种禽示范区、8个种猪示范区、销售中心、生产技术部等十多个生产服务单位。公司通过统一布局、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管理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在实现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的同时,又提高了畜牧业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水平。

2.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如管城区南曹乡张华楼村179户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将土地出让给郑州花楼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土地面积为372亩,流转期限为10年。公司利用日光温室,年可生产切花3000多万枝,盆花15万盆,种苗50万株,食用菌1000吨左右。公司现有员工122人,其中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9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43人。土地流转后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还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

巩义汇鑫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租用西沟村、桥上村、孝北村等村828户农户的土地1500多亩,种植名优林果1008亩,园林绿化花卉苗木300亩,无公害蔬菜55亩,休闲观光和三产服务业占地面积200亩。引进种植“新、特、名、优”果树品种380多个,各种花卉苗木品种460多个。2007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367万元,其中设施日光温室实现销售收入28.5万元,亩均收益达到2万元,比土地流转前高数倍。

3.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河南省天帮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租用中牟县狼城岗镇瓦坡村农民的土地1200多亩,建立特色蔬菜生产基地,涉及农户60余户,公司每天安排该村劳动力80多人,工资35元/天,使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就地转移,农民不但得到了土地流转收益,还增加了务工收入。

登封市丰禾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每亩每年1300元的价格租赁卢北村二组土地320亩,涉及农户256户。合作社安置土地流转户剩余劳动力70余人。这些劳力不仅获得人均年6000元的劳务报酬,同时还掌握了新的种植技术。

新密市曲梁乡五虎庙村马家北居民组和马家南村民组78户农民将422.15亩耕地出租给苗木场,流转户除每年得到流转收益外,还可在苗木场打工,每年一个家庭妇女可得到8000元的劳务收入,高的可达1万多元。农户收入比流转前增加了一倍多。

4.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的招商引资,有利于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如荥阳市贾峪镇洞林湖周围的洞林寺、邢村等5个行政村,在镇政府的引导下,将14个自然村、1857户农户的5777亩耕地流转给河南新田置业有限公司。公司对洞林湖进行整体规划,预计用5到8年时间,投资近50亿元,除了按规划建设农民新房外,还将改造区域内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高附加值观光农园、体验农场、市民农园)、生态娱乐、生态商业等,将把洞林湖新农村建设打造成一个自然、生态、田园城市,开创国内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四、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近几年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在加快,流转面积在不断增加,我市在加快土地流转方面也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土地流转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同时制约我市土地流转的因素还很多。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健全服务功能。今年,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服务中心(站)的一些服务设备没有配备齐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服务质量。而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费来保障,但是目前此项工作经费还没有列入到各级财政预算。

(二)提高人员素质,规范流转行为。由于大部分服务中心(站)都没有固定专职人员,并且大多数乡级服务站工作人员以及村级信息联络员,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了解不多,更没有深入研究有关政策,人员素质不高,严重影响到土地流转基础性工作的开展,只有对这些人员不断进行业务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才能使土地流转工作规范有序。

(三)土地流转操作程序不规范,存在有违反政策现象。由于对土地流转缺乏必要的指导与管理,农村土地流转的操作程序很不规范,流转手续很不完善,甚至出现违规违法现象。如多数土地流转没有进行登记备案;乡、村两级组织接受委托流转土地时,没有与农户签订委托书;部分村组集体土地未经民主讨论,村组干部擅自作主进行流转,损害农民利益;一些土地受让方在租赁土地后,擅自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甚至用于房产开发。

(四)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流转合同的签订与管理有问题。有的是土地流转双方只有口头约定,没有签订书面合同;有的是流转合同签订没有使用全省统一的合同文本,内容不完整,甚至与政策规定相抵触,如流转期限超过了二轮承包期规定的时间等;有的是土地流转合同没有经过鉴证或公证机关公证,没有入档管理。一些没有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或合同内容不完善的,受利益驱动,出让方或受让方单方面毁约,导致流转纠纷产生,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

(五)个别乡(镇)、村存在“强制流转”现象。个别乡村干部不尊重农民意愿,违背土地流转原则,直接充当土地流转主体,不经农民同意,强行、低价流转农民的土地,甚至截留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近年来每年发生的20到50起土地纠纷上访案件(到市级以上上访)不少是强制流转造成的。

(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我市农村社保制度还不健全,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参保门槛高,如农村低保制度受条件限制,并未真正全面实现“应保尽保”。农民对具有生存保障功能的耕地有很强依赖性,加上非农就业的不稳定性,种地成为农民的首选谋生手段,从而影响了土地流转。

五、促进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发展农业产业力度,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种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培育和发展新的农业企业。鼓励农村种养大户和村组干部带头发展规模经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鼓励农村种田能手、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利用自身在生产、技术、销售等方面的优势,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土地流转。鼓励多类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鼓励各类工商企业、农业科研机构、社会能人、城镇居民等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到农村与农民联合兴办农业企业,或者与农民以不同形式进行联合,发展规模经营,促进土地流转。

(二)鼓励农民积极自愿流转承包地。大力扶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和就业空间,充分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民放弃种植少量的承包地,促进土地流转。教育引导农民自愿主动流转土地。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农民自愿流转土地。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促进农村土地快速流转的长效机制。农村土地流转受资源、经济、社会、文化、农民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同时,还要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不能强行推进或加快,更不能急躁冒进、一哄而上,但是又要采取得力措施,创造条件,扎实推进。只有利用政策或财政资金吸引各种社会资金投资于农业,农业产业才会加快发展,才会增强对土地流转的市场需求,从而促进土地流转。因此,我们将按照郑州市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的工作要求,尽快出台《郑州市农村土地流转财政奖补政策》,以调动各种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发展农业,从而促进农村土地的快速流转。

(四)加强指导和管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增加县乡农经机构编制,充实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指导和管理,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做好基层的指导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及时调处土地流转中出现的纠纷,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五)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领导。省、市、县、乡各级要成立由党委、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土地流转工作的政策研究和制定、舆论宣传、督导考评、扶持政策实施等工作,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协调和领导,总结和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稳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新机制,完善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各种方法和途径,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及时稳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新机制,完善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新方法、新途径,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土地快速健康有序流转,促进郑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四日

下载XX市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市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工作总结

    某年是《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年。市委、市政府对该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十分重视,进行了全面部署,并作为了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来抓。各......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调研报告(精选5篇)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调研报告当前随着我国政府对农业补贴力度的加大,在广大农民获 得实惠的同时,也使一些以前被掩盖起来的农村土地承包中存 在的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研报告

    龙潭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调查报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指向,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建设社会主......

    南川市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研报告

    南川市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研报告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贯彻和实施,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关系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不断......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范本

    土 地 承 包 合 同 发包方(以下简称甲方):朝阳街道XXX村居民委员会法定代表人: 承包方(以下简称乙方):为了合理利用和开发农村土地资源,提高集体土地的经济效益,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范本

    土地承包合同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改变传统陈旧的农业耕作形式,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

    农村土地承包协议书

    农村土地承包协议书 农村土地承包协议书1 我们承包农村的土地也是需要签好合同的,小编今天下面就给大家整理承包合同,有需要的大家一起来阅读吧农村土地承包的合同格式甲方:___......

    农村土地承包协议书

    土地经营承包协议书 发包方(以下简称甲方): 承包方(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合同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就土地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