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旅游发展
月25日上午,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省纪委副书记赵廷运带领省政协调研组一行深入我区莲花湖、王家山等地调研乡村旅游工作。市政协主席康廉英、副市杨健、市政协副主席王全兴,区委书记洪继诚、区长陈文胜等陪同调研。
当日下午,市政协副主席王全兴在达州宾馆会议室主持召开了农家乐业主座谈会,会上调研组一行认真仔细听取了我区莲花湖、王家山、北外朱家沟、徐家坝和达县火峰山、翠屏山等10余位农家乐业主的发言,业主们激情高昂、勇跃发言,积极建言献策、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以及个自今后的发展思路。省政协调研组在对我区乡村旅游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认为达城周边的农家乐尚处于粗放式的起步阶段,并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区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型战略,加强政府引导、指导、扶持力度,充分用足用好新农村建设优惠政策,打捆使用各项惠农资金,让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惠及到乡村旅游。二是要科学制定本地区的乡村旅游规划,明确开发重点和推进步骤,突出乡村景观特色,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三要坚持瞄住市场、依托资源、农民自愿的原则,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对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要积极做好动员、引导和示范工作,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四要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抓手,积极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服务和营销知识的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加强烹饪技术、旅游管理、服务技能、卫生知识、消防常识的培训,稳步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五要加强管理,明确乡村旅游的管理机构,制定旅游设施、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收费价格,把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统一,加强房前屋后的绿化和美化工作,加强卫生和保洁工作,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我区乡村旅游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
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和农民创收形式,从上个世纪至今,经历了繁华又趋于平静的曲折过程,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达州市通川区旅游农家乐起源于1998年,当时共有200余家,但是近几年内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昔日乱搭乱建、设施简陋、环境污染严重、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农家乐逐渐被淘汰、取缔或撤除,目前城郊大约有100家左右,它们主要分布在莲花湖、鹿鼎寨、凤凰山(王家山)、石龙溪、高家坝等地,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农家乐30余家,被授予星级的有16家,十年来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创直接经济收入达2000余万元。如今星级农家乐不仅管理规范,注重上档升级,还在娱乐、体育健身和特色创新上下功夫,红红火火的旅游农家乐,以其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特色令游人纷纷前往游览观光,不仅活跃了全区的旅游市场,同时也为达州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在“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基础,促进发展
通川区地处达州市腹心地带,发展城郊型假日休闲旅游业具有交通通讯方便,农家环境幽雅,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农家乐作为通川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为加强引导,促进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农家乐创建之初,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先后组织文化、旅游、建设、卫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成都郊区郫县、锦江区实地考察、调研,参观学习。随即相关乡镇迅速行动,深入农家,铲草除杂,整治环境卫生,区级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纷纷建言献策,为通川区旅游农家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规范管理,提档升位
为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全区农家乐健康快速发展,先后出台了《通川区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通川区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的方案》;为进一步规范农家乐管理,促进全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颁布了《通川区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标准》和《管理暂行办法》,截止目前全区评选了16家星级农家乐,其中一星级11家,二星级1家,三星级3家,四星级1家。狠抓服务质量和环境卫生,确保给游客一个安全舒适的休闲度假娱乐环境。
三、注重特色,发挥作用
独具魅力的休闲旅游“农家乐”因其美丽的田园风光、合理的旅游价格、独特的农家风味被人们公认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城郊农民致富奔小康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通川区农家乐其特点可概括为“四化”即:消费水平大众化、经营设施简易化、消费形式多样化、经营管理家庭化,其作用可归纳为“三新” 即:
1、农家乐是发展第三产业,活跃假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通川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得先天优势,周边有山、有水,假日里市民又有出游习惯。农家乐正是适应了市民消费潮流要求,应运而生。以前市民在家请客,往往自己既要买菜又要招待服务,整天弄得疲惫不堪,既费力又费神。现在好了,朋友生日聚会或联络感情,招呼亲朋好友也好,到农家乐休闲娱乐,空气新鲜,消费不高,人多又热闹,既省事又快乐。农家乐业主赚了钱,市民满意,皆大欢喜。
2、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新变化。
农家乐兴起后,随着游客的增多,大部分农民转而从事餐饮服务业、花木种植业、运输业等,使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和转型,“农家乐”实现了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调整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一方面农家乐旅游以农业为基础,种菜、种花、种果、养殖等需要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农家乐旅游带动的相关产业,如旅游接待服务、作坊加工、商品销售、运输管理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3、促进农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造就出了一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
城市游客把健康的体育、娱乐活动带到了农村,推动了乡村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多数农家乐添置了台球桌、乒乓球台,有的还有羽毛球场、篮球场,被授予四星级农家乐的雅苑山庄还培植了高尔夫训练场,极大地推动了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造就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有的农民还主动外出观摩学习,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随着农家乐的发展也促使农民加大对自身周边环境的改善,改造农房,进行美化、亮化、绿化,政府也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关于翠屏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翠屏区旅游局课题组
一、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我区乡村旅游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兴起,主要是市民在城市周边风光秀美、环境幽静的农家小院去休闲、游览,吃农家饭,伴以棋牌、垂钓等娱乐。自九十年代末期逐渐兴盛,也带动了农家乐餐饮的繁荣,据统计,农家乐最多时,全区共有500余家,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年收入达到3000余万元。随后,乡村旅游也逐渐从近郊延伸到较远乡镇,其中凉姜乡九里村举办“桃花节”和赵场镇佛现山举办“栀子花节”吸引了众多游客,逐渐形成规模,并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增收。2008年,全区乡村旅游人数达173万人次,占全年旅游人数的46%,旅游收入达1.34亿元。
乡村旅游主要依托自然风景、田园风光等乡村旅游资源。经调研,目前我区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资源:白塔山景区,比邻三江汇合处,居高临下,林木茂盛,距城区仅一江之隔;七星湖景区,环境清幽,水绕山环,是理想的休闲之所;佛现山景区,为全城的高峰,森林覆盖非常好,宜于夏季避暑度假;南广镇红岩山景区,未开发的森林氧吧,植物茂盛,且生长着较多的被称为活化石的桫椤树;凉姜乡九里村桃花潭景区,有百亩两岔河水面,伴以桃花及各类水果供游客观赏;金坪镇和邱场乡之间蜿蜒曲折的金秋湖,湖光山色,伴以茶园风光,可体验采茶制茶之乐;另有宗场乡绿色环抱中的双龙湖和思坡乡古代名人流连的会诗沟;还有待开发的明威乡森林河谷、李庄镇的帅家沟水库、宋家乡的卫星湖、牟坪镇的金银湖、菜坝镇的防洪堤等乡村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家乐。十多年来,农家乐发展经历了自然兴起、遍地开花、竞争淘汰几个阶段,目前全区生存下来具有一定规模的有210余家,数量上有所减少,但规模和档次上得到了提升,而且部分农家乐除了餐饮娱乐还能提供比较标准的住宿。按照市农家乐的星级评定标准,目前我区已评出五星级农家乐1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以下10家。近几年来,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快,收入也在迅速增长,也给景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初步统计,平均每户农家乐年收入达7万元。但全区仍然还有很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仍然很大,全区乡村旅游发展仍然有很大潜力。
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乡镇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目前,乡村旅游作为对传统农业的一种补充,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相对贫困的农村,也可以看作是农民快速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我区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一些乡镇发展迅速,但很大一部分乡镇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开发的积极性不高,致使全区乡村旅游发展很不平衡。如发展较好的凉姜乡九里村桃花节和赵场栀子花节,近一个月农家乐收入即可达到50万元左右,而多数乡镇乡村旅游几乎是空白。
(二)缺乏规划意识。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个别地方甚至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导致旅游产品雷同,缺乏自身特色,档次低,使旅游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全区乡村旅游中仅凉姜乡桃花潭风景区做了一个规划,其余乡镇没有作出较专业的乡村旅游规划,表现出各景区没有自身的统一形象和建筑风格,特色不明显,主题不突出。
(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乡村旅游,交通是首要条件,当前待开发的景区多是受交通条件的限制,如南广镇红岩山、宋家乡卫星湖、明威森林河谷等,道路可进入性差,游客想前往游览,但受交通限制。景区旅游设施简陋,有的地方缺乏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部分农家乐卫生条件较差,卫生设施未按要求设置。
(四)旅游产品的水平和综合效益低。我区目前乡村旅游的产品单一,新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餐饮和棋牌等娱乐的低层次水平上,有特色的农事体验活动很少,具有条件较舒适档次较高的度假型较少,能让游客玩后带走的农产品也很少。乡村游的收费仅停留在吃、垂钓、少量住宿上,旅游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的“行、游、购、娱”基本没有收费,致使乡村旅游综合效益较低。
(五)宣传促销不够。由于受财力的限制,乡村旅游宣传促销的乡镇较少,全区仅有凉姜乡举办桃花节、赵场举办栀子花节时进行了宣传促销,此外很少有乡镇印制宣传图册、资料。全区大部分农家乐缺乏宣传促销意识,没有进行有效的宣传促销。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和对策
(一)高度重视,科学规划。乡村旅游是一项以生态为基础的绿色产业,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乡镇政府要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抛开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等、靠、要”的思想,主动有为,积极引进、扶持乡村旅游开发业主,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同时,要根据自身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发展方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保护型社会的要求,走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要科学规划,与专业部门及规划单位加强协作,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如:佛现山、红岩山可规划为高山避暑乡村旅游区,凉姜九里规划为采摘体验乡村旅游区,宗场双龙湖可规划为湖景垂钓区,李庄古镇周边也可规划为古镇休闲游览区。规划中要体现“一村一品,特色突出”,在同一景区内统一形象和建筑风格。
(二)多渠道加大投入,部门乡镇联合行动。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首先要将通往景区的公路贯通,并不断提高等级,可采用各种补助资金、列入项目工程、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解决道路问题。其次是兴建一些旅游公厕、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对景区及旅游设施也可采取多渠道融资、招商引资、合股合资等方式加以解决。各乡镇在引导旅游景区景点的投入上,可进一步放开政策,开放市场,积极吸引企业、个人等外来资金,投资开发乡村旅游景点,开办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以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上规模、上档次。如:思坡乡吸引业主投资1000余万元开发会诗沟,成为了乡村旅游吸引投资的很好的示范。同时,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吸引当地明间资本投入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当地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招商引资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项目的包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外来投资,乡镇政府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强化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旅游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并将乡村旅游产品列入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推介名录,加大宣传营销。通过部门乡镇联合行动,加大投入与扶持, 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三)拉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一是要积极引导,改变过去单纯从“吃、游”两个方面的乡村旅游消费模式,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做文章,延长乡村旅游的消费链。要积极增加娱乐、购物、体验等项目,如菜地、瓜果采摘、水上娱乐、垂钓、品尝、体验做茶、购买农家绿色特色产品、参与农俗民事节目活动等,延长休闲时间,增加游客住宿,让游客乐于“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游玩在农家”,走时还能购买农家土特产品及纪念品。二是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各乡镇对乡村旅游采取成片开发,规模经营。如宗场乡可围绕双龙湖规划布局,进行成片开发,赵场佛现山可集中发展一些档次较高的度假山庄。要扶持一批农家乐上规模、上档次,丰富他们的“文化、娱乐、体验”内涵,提高农家乐的品味,提升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
(四)打造品牌,加强乡村旅游的营销。旅游品牌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载体,打造品牌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着非常的重要意义。如成都三圣乡的五朵金花就是很好的乡村旅游品牌。我区目前仅凉姜乡“桃花节”和赵场佛现山“栀子花节”形成了初步品牌,但影响也很有限,其余乡镇基本不知名。因此,要加大力度打造一批叫得响的乡村旅游品牌,如宗场的双龙湖、思坡的会诗沟、南广的陈塘关、邱场的金秋湖等。乡镇政府要科学策划,通过举办各种民俗、节庆、花卉等活动促销品牌,各农家乐经营业主也要联合行动,借助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册等手段,大力宣传促销乡村旅游品牌,扩大影响,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五)强化培训,规范管理。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既要借助“外脑”,又要加强自身人才的培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在做乡村旅游规划时,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要提高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就必须强化培训。一是对经营管理人员要提高素质。乡村旅游业主多是农村人员,知识水平、视野受到一定的限制,旅游部门要多组织培训、学习、交流,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二是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要提高技能,通过举办接待、服务技能学习、培训,增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旅游等相关部门要规范乡村旅游的监管,制定相应的《乡村旅游及农家乐服务质量管理办法》。旅游、工商、卫生、环保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督查,重点检查经营业主“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及各项卫生设施。要开展好农家乐星级评定,严格按照《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评定标准》进行评审,对农家乐授予相应的“星级农家乐”称号,切实规范农家乐的管理。
发展中的通川区乡村旅游—农家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通川区旅游局 点击数:6481 更新时间:2008/11/19
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和农民创收形式,从上个世纪至今,经历了繁华又趋于平静的曲折过程,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达州市通川区旅游农家乐起源于1998年,当时共有200余家,但是近几年内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昔日乱搭乱建、设施简陋、环境污染严重、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农家乐逐渐被淘汰、取缔或撤除,目前城郊大约有100家左右,它们主要分布在莲花湖、鹿鼎寨、凤凰山(王家山)、石龙溪、高家坝等地,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农家乐30余家,被授予星级的有16家,十年来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创直接经济收入达2000余万元。如今星级农家乐不仅管理规范,注重上档升级,还在娱乐、体育健身和特色创新上下功夫,红红火火的旅游农家乐,以其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特色令游人纷纷前往游览观光,不仅活跃了全区的旅游市场,同时也为达州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在“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基础,促进发展
通川区地处达州市腹心地带,发展城郊型假日休闲旅游业具有交通通讯方便,农家环境幽雅,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农家乐作为通川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为加强引导,促进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农家乐创建之初,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先后组织文化、旅游、建设、卫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成都郊区郫县、锦江区实地考察、调研,参观学习。随即相关乡镇迅速行动,深入农家,铲草除杂,整治环境卫生,区级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纷纷建言献策,为通川区旅游农家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规范管理,提档升位
为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全区农家乐健康快速发展,先后出台了《通川区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通川区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的方案》;为进一步规范农家乐管理,促进全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颁布了《通川区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标准》和《管理暂行办法》,截止目前全区评选了16家星级农家乐,其中一星级11家,二星级1家,三星级3家,四星级1家。狠抓服务质量和环境卫生,确保给游客一个安全舒适的休闲度假娱乐环境。
三、注重特色,发挥作用
独具魅力的休闲旅游“农家乐”因其美丽的田园风光、合理的旅游价格、独特的农家风味被人们公认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城郊农民致富奔小康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通川区农家乐其特点可概括为“四化”即:消费水平大众化、经营设施简易化、消费形式多样化、经营管理家庭化,其作用可归纳为“三新” 即:
1、农家乐是发展第三产业,活跃假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通川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得先天优势,周边有山、有水,假日里市民又有出游习惯。农家乐正是适应了市民消费潮流要求,应运而生。以前市民在家请客,往往自己既要买菜又要招待服务,整天弄得疲惫不堪,既费力又费神。现在好了,朋友生日聚会或联络感情,招呼亲朋好友也好,到农家乐休闲娱乐,空气新鲜,消费不高,人多又热闹,既省事又快乐。农家乐业主赚了钱,市民满意,皆大欢喜。
2、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新变化。
农家乐兴起后,随着游客的增多,大部分农民转而从事餐饮服务业、花木种植业、运输业等,使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和转型,“农家乐”实现了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调整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一方面农家乐旅游以农业为基础,种菜、种花、种果、养殖等需要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农家乐旅游带动的相关产业,如旅游接待服务、作坊加工、商品销售、运输管理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3、促进农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造就出了一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
城市游客把健康的体育、娱乐活动带到了农村,推动了乡村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多数农家乐添置了台球桌、乒乓球台,有的还有羽毛球场、篮球场,被授予四星级农家乐的雅苑山庄还培植了高尔夫训练场,极大地推动了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造就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有的农民还主动外出观摩学习,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随着农家乐的发展也促使农民加大对自身周边环境的改善,改造农房,进行美化、亮化、绿化,政府也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犀牛山风景区位于通川区北外镇、罗江镇、磐石乡交界处,距城区6公里,面积5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98%,整个景区林海浩瀚,峰峦叠嶂,植被原始,是达州城区近郊最具规模的城市生态公园。去年起,通川区把犀牛山按照国家4A级景区规划进行开发打造,沉睡千年的犀牛山终于撩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犀牛山之美,美在林、树、路、崖、洞、石仿若仙境。长满青苔的石阶蛇一般游进大山深处。山间树木参天,松针、香樟、山花、野草盈地,蝶飞鸟鸣,山石奇崛,崖洞深邃,尽显世外桃源的美景。
犀牛山自然景观众多,除了巨石裂缝形成的月牙岩,还有栩栩如生的寿龟问天,惟妙惟肖的佛头,以及蛮子洞、千仞壁、野象石、恐龙蛋、千尺梯等景点。
在犀牛山的打造中,通川区摒弃了简单的修桥铺路,完善了水、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新建了接待中心、游步道、休闲亭、卫生间等辅助性设施,精雕细琢了少许人工景点。映月湖是犀牛山森林公园最大的湖泊,库容42万立方米,这里水平如镜,清澈透明,是游山戏水的好地方。
一、赤壁市乡村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急功近利,随意性开发现象严重。乡村旅游景区开发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的观念淡薄,随意性开发现象严重。
2.乡村旅游景区规划滞后,建设没有特色。由于缺乏对乡村旅游景区的统一发展规划,导致当前一些农家乐的旅游项目定位不准,建筑装饰城市化,乡土氛围不浓,游客吃的是城里买的菜,住的是与城里装饰、价格一样的标准间,旅游项目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农家乐活动存在“低层次化”倾向,让人感觉到乡村旅游活动内容与城里没有什么不同,游客只是住宿在农村而已。
3.地方风土人情突出不够,缺乏乡土特色。鄂南风土人情有鄂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赤壁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家文化的深度挖掘,忽视对乡土风情、民间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缺乏对三国赤壁文化、鄂南文化、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一些农家乐经营户一味弃“土”从“洋”,破坏了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环境,脱离了乡村旅游的本质。
4、保护与管理措施缺位,品位普遍不高。赤壁市至今缺少对乡村旅游景区统一的旅游开发规划和开发监管机制,政府引导乏力,导致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致使部分旅游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开发的许多项目雷同,模拟照搬别人的项目较多,人工低品位的景点较多,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还有一些农家乐景区虽然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但只停留在规划文本上,落实不力。
二、对赤壁市乡村旅游景点的思考与建议
1.要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发展要与实行集约化经营相结合。应彻底改变赤壁市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单打一”的作法,即划定一个区域,配套一些基础设施,农民单家独户地搞旅游的原始作法。走集约化的经营道路,是旅游业发展大势所趋,也是壮大赤壁市乡村旅游景区的重要举措,即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突出三国战争文化、突出赤壁国家级山水景观、突出乡村特色、突出田园风光是赤壁市未来乡村旅游景区发展的方向。
2.要与体验乡村休闲生活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发展要与体验乡村休闲生活相结合。乡村旅游景区的形式和内容不再局限于农业观光,更重要的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与乡村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景区依托其优美的田园风光为城市居民提供自然生态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实践体验活动。未来乡村旅游景区发展重点应该是进一步开发利用优美的乡村田园环境与鄂南的乡村文化、赤壁三国文化,下大力气打造好赤壁乡村旅游景区的休闲体验空间。3.要与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的建设要与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推进游居环境一体化。要努力营造以中心城区、主要景点、中心乡镇、中心村为构架的网络体系;逐步形成村、居民社区、旅游设施、人文特色、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人文、生态旅游景区新格局。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农村居民社区,美化乡村环境,丰富居民生活。依托陆水湖、沧湖、柳山湖、随阳万亩林海、万亩茶园等得天独厚的山水园林资源,高标准打造现代化的生态园林景观,并向农村延伸,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形成城乡一体,宜居、宜游、宜业的优美城乡环境。4.要与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要与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相结合。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将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推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有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起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导作用。乡村旅游景区应该将把对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作为调整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景区要切实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有稳定职业的工人和有稳定居所的城镇居民。
5.要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为建立和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要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大力推动城市先进文化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同时以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6.要与推动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要与推动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乡村旅游景区为不断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消除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政策障碍以及为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更大贡献。
第二篇:乡村旅游发展
摘 要:在旅游消费由大众观光型转向休闲体验型的今天,面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乡村旅游到底该如何开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开发一套乡村旅游策划开发的基本流程和示范模板是必要的。
关键词:乡村旅游;示范模板;必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1.1 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而出现的旅游类型,是以农村自然资源、农业经济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为旅游吸引物,以大中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职和回归自然资源等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其最早兴起于欧洲,不少国家的政府倾向于将乡村旅游看作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在我国乡村旅游的概念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前,我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种以接待外国客人为主的接待型旅游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国内旅游市场开始逐渐繁荣,发展成为至今的创汇型旅游形式。旅游消费逐步由以大众观光为主的单一形式发展成为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生态、探险、自助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存的格局。
1.2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他利用已有的农田、果园、林地、牧场、养殖场,加以美化、修饰,增加旅游接待设施,建成观光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林场、观光牧场、观光养殖场等观光农业项目,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2)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既不离乡,也不离土”,以地生财,使就业竞争力弱的农民,通过一定的就业职能培训,便可以承担起乡村旅游所需的接待、服务、导游、卫生和管理等工作。
(3)乡村旅游能够提高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度。旅游业是促进人流动的产业,由于人的频繁流动,带动了信息,技术、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给他们带去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使他们摒弃小农经济观念,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素质。
(4)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就是游客的参与性,游客可亲自参与采集、品尝农产品,农产品就地销售,减少了农产品的营销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5)乡村旅游为优化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等是国内农业的普遍现象。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能够带动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人和农产品走出村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国内乡村旅游面临的发展机遇
(1)从宏观方面看,中国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发展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2006年底统计显示,全国共有农村家庭28000万户农村人口将近70000万人,占到全国人口的67%,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2)从微观方面看,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发展农村的有效途径。
第一,农村有着可观的投资需求。借助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开发农村巨大的投资潜力,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工业企业、学校村镇建设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等都有巨大的投资潜力。而这些设施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不管是“家电下乡”还是“汽车下乡”,这些政策无非都是想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来向下寻求城市不能给予的经济增长。在一切都追求“利内需”、“利分配”、“保增长”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第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代农村的一种经济产业。当今乡村旅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就当前全球的金融形势来说,还担当着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责任。与其说是重任倒还不如说是机遇,是全球给中国解决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问题的机遇。
乡村旅游目前的开发状况
(1)乡村旅游不同于景区旅游。
首先乡村旅游需求量大。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其次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再次乡村旅游强调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乡村气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等。
(2)目前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①最普遍的问题是政府和开发商盲目的搞乡村旅游,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不到位。就拿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景观乡村嘉年华”来说,他实际上并非乡村旅游的范畴,因为他犯了乡村旅游开发的致命错误,即空心化开发模式。所谓的空心化开发模式就是圈出一块地,毁掉该划定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设施来重新规划开发。空心化开发模式是广泛应用于景区开发的一种模式,然而景区开发远非乡村旅游开发。怎样开发好乡村旅游是在不违背其本质的前提下来规划的,而不是在一块毁掉了的农村里的一块土地上异想天开。乡村旅游游的就是不同于城市的乡村味,而且这种感觉要真实,而并非是让城里人看一块建在农村的农村公园。
②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更是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由贪大求全的迹象,其娱乐配套设施与乡村旅游的特点不相符合,高档餐饮、高档洗浴、豪华客房等设施越来越多,这种做法严重扭曲了乡村旅游的根本,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和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示范模板的必要性
(1)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在中国台湾,农业旅游被认为是面临利润下降、需要新的经济支柱的农民在乡村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选择,是克服低收入和提供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我国大陆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业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但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农村社区发展从长远来看是一种促进增收的有效途径。
(2)开发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中国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都接种在广大的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繁荣农村,更能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展望。
“98华夏城乡游”,“99生态环境游”等都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标志。2004年胡锦涛视察上海时又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旅游工作年会上也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宣传口号“新农村 新旅游 新体验 新时尚”。乡村旅游在国内全面启动。结语
乡村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在正确认识乡村旅游最大特点的基础上,改正已有的开发和经营乡村旅游中的一些错误观念,贯以新的、正确的思路才能把乡村旅游开发成为“点石成金”的朝阳产业。所以开发出一套模板作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篇: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发展
——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转,经济部门的的增多,各地区都开始了
不断开发新的经济部门以求得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兴起让各个
地区将经济发展方向或多或少的转移到旅游业这个无污染的第三产
业中来。各个地区无论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区或者丰富的人文景
观都开始了对旅游业的不断探索。旅游业日益获得人们的关注,为社
会创造了渐增的经济收入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旅游经济的日益成熟化,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逐渐成熟的旅游模式
具有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
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
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方
式。乡村旅游已成为以乡村为中心内容,汇聚农村田间文化与农家乐
为规划设计,塑造、凸显与传播特定的乡村旅游地“形象的以体现文
化特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并以此吸引游客。为响应党的十六大的号召,我们旅游学院组织了一支志愿伍,奔
赴黄山市太平县的太平渔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同当地村
民就乡村旅游和留守儿童的问题。
十一五规划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乡村旅游已被提上了逐
渐重视的日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快速致富,还可以提
高农村文明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创造了发展物质与非物
质的双重机会。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日渐增多的自驾车旅游,短途旅游以及自寻旅游景点。而且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寻找回归自然的要求日趋强烈,所以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日益成熟。同时发展乡村旅游还依赖于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是乡村旅游发展并不是一定是一帆风顺的,它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所以说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件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形式。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点:第一、农民对发展旅游业这项经济形式的认识并不深入,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可度不够大,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够高。第二、农村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够完善,乡村旅游需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较多,一旦宣传力度不够会造成信息的流失,更新的进度跟不上。第三、发展乡村旅游仅仅依赖乡村固有的自然景观或者独特的人文景观,这样久而久之新鲜感失去,不利于吸引游客,即旅游产品单一,亟待开发。第四、开发旅游景区时间久了之后就会造成景区的破坏与污染,由于利益新的滋长会造成过度开发景区。所以开发乡村旅游有待于解决较多的问题。
然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解决现今乡村劳动力剩余过多,涌入城市过量,造成城市化压力大等问题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一旦发展起来,可以带动乡村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还可以拉动乡镇化企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离乡背井外出打工的农民数量,正符合城市化的健康发
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农民在本地发展经济,不仅是对家乡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是对后代教育的一个承担。
农民在本地发展经济,不外出打工,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探讨也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明确指出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应包括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区域、社会关系的和谐,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人、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教育与社会关系密切,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内在地要求教育的和谐发展,并通过发挥教育的功能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问题愈发凸显,令人堪忧,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因此,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所以为农民解决就业问题,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都是为农民
培养下一代所提供的重要方案。所以在乡村拥有发展旅游业的条件的情况下就应该积极创造催化条件推动其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思想上提升认识,树立大众旅游的观念,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乡村旅游所获得的益处。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对从业者的培训,农民从事旅游业有必要进行专业的旅游知识教育。第三、加强宣传攻势,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宣传好可以为旅游景区打造品牌效应,便于让更多人接纳。第四、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政府对于农民发展经济有着宏观指导作用,政府之力必不可少。第五、提升文化品位,突出乡村民俗文化特色,不断的更新才能不断的吸引更多的旅游群体。发展乡村旅游既是一条发展农村经济的快速道路,也是一条推进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有利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光添彩。
第四篇: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发布时间:2011-8-
2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赵琼 黄鑫
[论文关键词]衡阳市 乡村旅游 生态保护 可持续发展
[论文提要]乡村旅游作为衡阳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促进衡阳旅游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使乡村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引起自然环境质量的下降。本文根据生态旅游学理论,对当前衡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剖析成因,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衡阳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旅游资源丰富,以欣赏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僻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为主要内容,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享受性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在衡阳快速兴起。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乡村旅游景点景区总数已达到了500多个,拥有7000多个床位,直接从业人员4万人左右。2007年接待200万余人次。2008年以来,衡阳乡村旅游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衡阳市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急于求成,破坏性开发现象严重。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科学性和生态性原则被忽视,主观意志占了上风。在农家乐旅游开发中,要坚决反对绝对商品化,要坚持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生态性和有限性,不能一味地强调经济性。近几年来,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和不科学的盲目开发,许多开发商元视旅游资源承载力,一些地方商业化开发虽然成功了,但各种污染和破坏十分严重,农村生态已经失去了原貌。
2.相当多的乡村旅游规划存在“城市化”倾向。农家乐的优势在农字——农村风光,农家饭菜,农事活动。当前,一些“农家乐”定位不准,建筑装饰城市化,乡土环境氛围不足,吃的是城里买的菜,住的与城里价格一样的标准间,多数时间也只是玩牌、聊天,旅游方式缺乏参与性,旅游项目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文化内涵,农家乐活动存在“城市化”倾向,让人感觉乡村出游就跟在城里住行没多大区别,降低了“农家乐”的吸引力、影响力。
3.没有贯彻因地制宜原则。郊区农家乐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忽视农家文化的深度挖掘,造成项目设置的单调性和同质性。经营户普遍各自为政,片面追求面的扩张,各类资源和要素未能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农家乐经营项目比较单一,品位不高,局限于展示农家活、农家菜、农家景,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间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局限于“几座茶楼、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如湖岭片区的农家乐项目几乎清一色的提供旅游、餐饮,功能雷同,项目单一。一些农家乐经营户一味寻求规模扩张,大兴土木,弃土从洋,破坏了“农”的环境,失去了“家”的氛围,丢掉了“土”的情趣,脱离了农家乐的内涵。
4.乡村旅游项目设计缺乏地方特色。由于无知和商业的利益驱使,乡村旅游旅游中,“乡、野、土”三昧不浓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一些景点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口味,在原有的旅游方式中“瞎编”农家乐;有的开发者为了降低成本,自己想当然的编造农家乐;也有一些地方打着开展农家乐的旗帜,不考虑资源、市场等情况而任意开发、建设,导致农家乐缺乏品位、泛滥化、庸俗化。
5.忽视地域性的生态要求。农家乐旅游资源一经开发,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就难以复原。如果开发失当,事后再来纠正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然而,各地的农家乐旅游资源蕴藏情况并不十分清楚,景点的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经营者破坏环境现象时有发生。城郊农家乐开发连点成片的地区,生活垃圾没有很好处理。不少的景区不堪重负,特别是在春秋旅游休闲旺季,农家乐景区到处是烧烤,到处是废弃物,污烟瘴气,形成开发一处、损坏一处的恶性循环。
6.农家乐保护与管理的缺位。由于没有统一的旅游开发规划和开发监管机制,政府引导乏力,各地各自为阵,导致农家乐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致使部分旅游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开发的许多项目雷同,模拟照搬别人的项目较多,把参天大树砍掉,挖几口人工湖、植几棵毛草、放几只野鸭就叫“湿地公园”,盲目无序开发严重。还有一些农家乐景区虽然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但只停留在规划文本上。
7.乡村旅游的同构现象现象严重。由于乡村旅游主要依托衡阳主城区和南岳风景区,使得衡阳主城区周边5区4县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都十分有限,多数经营者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养殖场加以美化和修饰,接待水平和服务水平较低,旅游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基本雷同,地方特色不突出,同构性发展现象非常严重的问题,不能满足游客的个性需求,旅游产品的同质竞争明显,削价竞争现象严重,游客的回头率不高。
二、乡村旅游开发问题的成因
1.没有形成旅游产业链。目前,在开发中主要是注重景区景点的开发,没有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整合开发成旅游产业链,产品结构单一,特别是旅游商品开发不够,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所占比例很小,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2.开发资金投入不足。衡阳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导向性投入较少,加之融资渠道不多,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开发旅游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部分重点景区建设滞后,部分已开发的景区景点档次低,品位不高,多数资源仍处在潜在或半开发状态,没有完全形成现实的旅游产品。
3.经营管理人才欠缺。乡村旅游是全市各种旅游发展方式中民间参与投资最多的旅游开发方式,也是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最广泛、最积极的一种方式。由于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投资低、规模小、门槛低,经营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不规范,导致了争抢游客现象时有发生,同一个项目的游览,不同经营点的收费标准不统一。
4.缺乏规划。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明确哪些资源是可以开发的,哪些是不能开发的,可以开发的资源需要讲究什么方式方法?这些宏观指导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衡阳市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和规划。开发者急功近利,造成许多非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和浪费。
5.宣传不够,知名度不高。衡阳乡村旅游点的知名度小,农户经营者主动参与整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与旅行社联系疏松,衡阳市28家旅行社在市内游的线路中,对乡村旅游线路和景点景区很少作专门推介,游客对有关信息了解不多,难以产生旅游动机。
三、衡阳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1.先规划后建设,严禁无规划开发。衡阳市旅游管理部门要切实做好乡村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认真编制符合市情的乡村旅游规划。突出城市旅游景点和乡村旅游项目之间的联动和协调,克服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盲目性,切实做好每一个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增进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了最大限度地有效保护好乡村旅游资源,凡列入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的乡村旅游资源和景区(没有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必须尽早编制规划),严禁再发生无规划开发的事件,对那些违规开发造成生态环境污染者,应依法给予处罚。
2.树立环保意识,加强生态建设。强化衡阳生态环境建设是确保衡阳旅游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关键。开发中要尽量保持生态的原汁原味,反对建造大量的人造景观,控制区范围内的建筑物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开展城市绿化、沿江绿化、环城绿化和立体绿化工作;强化市民、居民和游客的环保知识教育,搞好环境保护,搞好湘江自净能力建设,确保湘江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3.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旅游投入。要采取政府引导、政策调动、利益驱动、市场推动的方式广泛融资。市级在生态保护、交通能源建设、退耕还林等项目和旅游发展资金使用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搞好政府的引导性投人;精心包装旅游开发项目,争取国家立项支持;同时以项目为载体,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灵活的机制广泛对外招商,通过资本运作,吸引国外资本、大财团大集团资本进入开发;采取拍卖经营权、出让产权、租赁、合资、入股等方式,以资源换资金,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开发,形成以民间投入为主体的多元投融资机制。
4.盘活现有人才,广纳外来人才。人才是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和保证。坚持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方针,既要加强现有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在岗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技能,使用好现有人才,又要积极引进急需的旅游专业管理者和经营者,造就更多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旅游知名企业家,实现人才、技术等无形资源的积累。
5.减少对耕地的占用。耕地占用审批严格,违地、补偿、安量开支大。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中尽量避免和减少对耕地的征用。对于处在旅游项目核心位置的耕地,或经营利用非占不可的耕地,应在前期工作尽早规划,并向国土部门咨询衔接,不能随意处置,避免触及政策“高压线”。
6.增加营销投入,注重营销策划。乡村旅游应立足于以市内客源市场为主,以中低档的线路价格为竞争优势,以美丽的田园风光与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相融为特色,开展立体的、多时相的旅游营销策略。要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介,扩大宣传覆盖范围,与农业主管部门联合,扩大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宣传促销活动应以打造有品位、上档次的名牌旅游产品为重点。
7.增加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从旅游发展的趋势看,增加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优化现有产品结构,从传统的观光型产品逐步转变到度假、休闲与观光相结合上来,增加民俗旅游、健身旅游、劳动休闲旅游在乡村旅游中的比重,推出精特节目,提升旅游品位,扩大乡村旅游的活动内容,提高乡村旅游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如植树节、土地日、环境保护日等吸引旅游者参与其中。突出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特点,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立游客森林,允许游客栽种树木、认养树木,提高旅游者对景区的认同感和再游率等。
第五篇: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
乡村旅游是当前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结合采访调研活动,对全市XX个历史文化村、生态村、特色产业村、民俗村、民族团结村等不同类型的特色村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就XX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XX市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XX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乡野风光、村寨文化、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而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使游客有更多的选择,旅游产业才能越做越大。
(二)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XX市是农业大市,发展乡村旅游,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通过“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实现转移就业,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增收门路,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也使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市场价格。
(三)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四)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发展乡村 1 旅游,通过城乡联动、乡城互动的发展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内涵,为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城市游客,农民在为游客服务的同时,可以接收到来自城市先进的思想和观念,促进他们提升自身科学文化素养、经营管理水平和乡风文明程度。
二、XX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旅游接待初具规模。我市依托“文化大市”和“旅游大市”的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和吸引旅游者到特色村观光旅游,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服务,乡村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结构更趋合理。现建成国家4A级乡村旅游景区点1处,省级特色旅游村12个,特色客栈600余家,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500多家,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5万人。
(二)品牌特色逐步显现。市委、市政府把特色乡村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全面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并与“文化强市”、新农村建设、旅游“二次创业”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村呈现出区域联动、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通过多年发展,全市逐渐形成了以XX村为代表的工艺品购物观光型,以XX村为代表的古镇休闲度假型,以XX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体验型,以XX为代表的生态风光旅游型,以XX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体验型,以XX村为代表的生态产业观光型等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类型。这些先行建设和发展起来的特色村,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和旅游业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按照“环境是旅游先导”的要求,不断加大对旅游环境的基础配套。紧紧围绕XX、XX高速公路和XX、XX二级公路,形成了以六大旅游景区为主体的旅游观光路网。XX村、XX村、XX村、XX村等景区的提升改造工程初见成效。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等硬件设施逐步得到完善。
三、XX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优势
XX的乡村旅游资源多为原生态和原真性的资源,不仅资源赋存量大,品位高,而且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
(一)自然景观优美。XXXX市地形地貌复杂,山脉河川壮丽,自然风光迷人,以XX山为代表的群山层峦叠嶂,千姿百态,呈羽状遍布全市的XX江、XX江穿境而过,XX湖、XX湖等高原湖泊星罗棋布,境内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气候温暖如春,全市共有大小旅游景点130多个,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旅游胜地之一。
(二)历史文化悠久。在数千年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往的历史碰撞中,XX形成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元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境内古镇、古村、古道、古庙、古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丰厚,出土文物琳琅满目。涵盖舞蹈、音乐、戏剧、民俗、口传文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是中华文化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景观村落” XX村等特色村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民族风情绚丽多彩。XX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全市12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各民族的服饰、民 3 居、婚嫁、信仰、习俗和庆典节日洋溢着浓厚的民族风情,XX节、XX节等传统民族节日令人神往,使XX市具有开发多层次、多样性民族风情旅游项目的广阔前景和深厚潜力。
(四)交通区位良好。XX市位于XX省西部,市府距省会XX公里,空中航线距离275公里,是XX省同时拥有飞机、火车、高速公路的唯一一个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XX、XX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境内公路路网结构和路况等级日趋改善,全市1133个行政村已全部通公路,其中已通油路或水泥路的行政村278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4.5%。
(五)名特产品种类繁多。XXXX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名特民族产品的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扎染、刺绣织品、少数名族服饰色彩绚丽,木雕工艺品驰名中外,金银饰品工艺精湛,柑橘、茶叶享誉全国,这些名特产品不仅品种繁多、工艺精湛、物美价廉,而且还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四、XXXX市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意识有待提升。XX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已经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户仅满足于眼前经营,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识还不强。许多乡村旅游资源还没有被真正认识和挖掘,产品少而单
一、规模小而分布散,没有形成旅游品牌和整体合力。对外推介工作较弱,乡村旅游品牌还没有真正形成。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景点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不配套。一部分 4 乡村旅游点公路狭窄,通达条件差。旅游环境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环境保护的问题比较突出,各乡村旅游点普遍缺乏规范的引导标示和指示牌。
(三)缺乏整体规划控制。乡村旅游发展缺少科学统一的规划或规划落实不到位,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缺少科学指导,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同质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多,离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四)服务管理水平不高。多数经营者管理方式粗放,规范化经营意识不强,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营销,均以家庭为单位,小农经济意识较强,没有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良性发展道路,不知道如何做特色、创品牌,还处于低水平的相互模仿和价格竞争阶段。
(五)土地和资金的制约明显。由于与乡村旅游有关的土地使用、资金支持等配套政策没能及时跟上,不少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受土地、资金等问题的制约,在现行金融体制下大部份乡村旅游经营者没有有效的资信证明,房屋和农用地都不能用作抵押,贷不到款。而流转来的土地不能作为质押,经营也不能在上面建永久性建筑。因此,我市乡村旅游点很难实现提质扩容和转型。
五、XX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桥头堡”战略实施和旅游“二次创业”的重大历史机遇,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服务和监管体系,优化乡村旅游发展 5 环境,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丰富品类、突出特色,强化管理、提升品质,推动全市乡村旅游向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府在扶持政策、公共设施、引导资金、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以市场导向配臵资源,鼓励工商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和个人等投资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保护环境。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等因素,量力而行、适度开发、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突出乡村生态、乡村文化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防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服务“三农”、突出特色。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培育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积极发展规模化种养、农产品加工、餐饮、农产品流通等行业,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是坚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意愿,重点支持发展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的个体经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设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休闲 6 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
(三)发展目标。努力将XX发展成为以民族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要发展方向,集观光、休闲、养生、度假、康体、体验等于一体,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并独具特色的民族乡村文化生态型旅游目的地。着力建设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完善、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的美丽乡村和旅游型小城镇,形成以文化嫁接旅游、以旅游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撑农业、以品牌塑造形象,促进传统农业向休闲经济发展,有效带动农民增收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到“十二五”末,打造3个乡村旅游知名品牌,1个5A级乡村旅游景区,1个4A级乡村旅游景区,建设省级特色旅游村32个,提升改造特色客栈(农家乐)1500家,全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3万人以上。
(四)发展重点。根据XX市的资源特点,重点发展以下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1、历史文化旅游。突出XX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壮大 “中国景观村落” XX村等古村旅游规模。挖掘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XX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XX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XX村等历史文化内涵,打造体现XX地方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游览区。
2、乡村民俗旅游。突出民俗文化特色,以举办民族节庆为载体,做大做强XX村、XX村等民俗特色村,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民俗节会。
3、乡村生态旅游。生态资源是XXXX市富有优势的特色资源。要进一步壮大“高原水乡” XX村、“蓬莱仙境”XX村等风 7 景优美的生态村品牌。进一步挖掘和培育民俗生态文化XX村、世外桃园XX村、红河之源XX村等未被充分开发的生态村的生态资源。
4、农业观光旅游。加大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高度融合,发展壮大木雕之乡XX村、核桃之乡XX村、生态茶园XX村,着力把农业观光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
5、休闲度假旅游。深度挖掘基础设施好、风景气候好、配套服务好的度假型村庄建设,着力打造XX古渔村等度假型品牌。
6、温泉度假旅游。充分利用温泉资源,以XX县为重点,着力打造XX村、XX村2个温泉休闲度假村。
六、XXXX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做到有序开发。科学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工作。要根据各地自然条件、人文资源、特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土地利用、村镇建设等规划,找准市场定位,突出经营主题和特色,制定和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重点区域,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农村人力资源、资本与物力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臵。贯彻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先对部分区域进行试点,做到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办好一个。
在空间布局上,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围绕XX、XX等重点公路,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型村庄。二是以休闲度假、佛教文化、温泉休疗度假旅游景区为依托,建设食宿服务和旅游产品加工、综合服务型村庄。三是以湖、水为依托,建设生 8 态观光型和休闲度假型村庄。四是以古镇、古村、古街、古民居、古建筑为依托,建设文化体验型村庄。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打牢发展基础。加强以道路、水利、电力、环保、林业、通信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景区景点的配套功能。尤其要结合乡村公路建设工程,优先解决乡村旅游区外交通进入、重点旅游景区、主要城镇周边乡村旅游交通连接线建设,适时开通乡村旅游点交通运输线路,方便游客进出。
(三)深挖内涵,突出特色,打造旅游品牌。品牌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核心。要将传统文化打造成乡村旅游产业优势,走文化品牌之路。我市的木雕、茶叶等民间艺术是体现乡村旅游特色的传统载体。要着眼旅游市场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注重搜集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史料,开发一批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高原特色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旅游产品,让游客边听故事、边品味民族文化、边欣赏民族工艺、边体验农事活动、边品尝名特小吃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为乡村旅游注入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四)培养龙头,壮大主体,增强带动功能。龙头企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要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培育一批成长性好、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发乡村旅游,延伸产业链,提高龙头企业对乡村旅游的带动功能。采取“政府﹢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商品的开发创新,保持特色工艺品、民族服饰及传统工艺的乡土气息,重点扶持一批具 9 有自主品牌和民族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五)强化培训,增强素质,提高服务水平。联合人力资源、文化、教育、卫生、农业、科技、旅游等部门制定从业人员的培训计划,依托XX学院、XX学院、党校、职高等培训机构,开展与发展乡村旅游密切相关的经营管理、乡土文化讲解、厨师、民俗礼仪、客房服务、文化艺术表演、民间技艺展示等各类培训,不断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教育,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六)制定标准,强化管理,实施规范服务。标准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明确开发乡村旅游景点的管理机构,设立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快速便捷的服务。尽快颁布和实施《XX市乡村旅游管理规定》和《XX市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等地方标准,从从业资格、经营服务场地、接待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要求、服务项目等方面入手,对经营乡村旅游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抓好安全、卫生、日常经营等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档次和水平。成立乡村旅游协会,通过行业自律,规范市场,避免强行拉客、抢客、宰客、竞相压价等不文明竞争行为,促进乡村旅游经营者依法经营、公平竞争、诚实守信。
七、XX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支撑体系建设及保障措施
(一)政府主导,形成发展乡村旅游的强大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乡村旅游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成 10 立工作机构,负责研究和制定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政策以及资金协调、项目安排等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督查反馈和通报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和对突出问题的整改。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将乡村旅游发展数量、规模、经营收入和资金投入的增长情况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并按考核等次对先进机关、先进经营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多元投入,着力突破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瓶颈。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要积极探索和创新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筹集的方式和途径,引入市场机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一是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予以支持;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金融政策融资等手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部门对口帮扶。调动市、县市两级部门单位的主动性,整合各方资源和资金,共同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和设施建设。三是坚持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以合作、合资、独资、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吸引省内外投资者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四是调动农户自主投入。坚持“自愿自主、理性适度”的农户投资原则,通过政府补贴、部门减免等手段,引导有条件的农户投资乡村旅游项目。
(三)完善政策,大力扶持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市、县市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扶持有一定发展潜力、发展实力和发展前景的项目和经营户,促其尽快做强做大。结合新 11 农村建设,逐年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投入。对投资开发乡村旅游的企业,减免市、县级财政应收的旅游开发项目建设规费。对提档升级的乡村酒店、乡村旅游,纳税部分提取50%比例奖励给企业。二是完善土地优惠政策。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可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可用于该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在荒山、荒坡、荒滩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支持农民在自己承包的果园、林地或宅基地上依法依规开展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三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办的乡村旅游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1年。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新办的乡村旅游企业,免征3年的企业所得税。四是完善投融资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购买、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信贷投入。五是完善奖励扶持政策。对评定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四星级乡村旅游的给予现金奖励;对已运营的乡村旅游,按照有关标准验收合格后,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并对其挂星授牌;对景区固定资产投入、五星级宾馆、特色客栈、星级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设施建设的,给予投资额5%予以奖励。
(四)典型示范,努力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依托国家农业示范点、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旅游示范村,选择一批资源禀赋高、基础条件好、市场需求旺、资金和人才有保障、具有一定开发规模的景点进行综合改革试验,积累经验,总结推广,分批推进。要按照突出特色、交通便捷、12 设施配套、安全卫生、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经营规范的要求,选取经营接待户进行包装推出。每年召开一次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开展观摩学习,举办地方特色旅游名吃评比、厨艺大赛、“乡村旅游示范户”评比等竞赛活动,不断增强乡村旅游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营销,积极拓展客源市场。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结合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依托民族节庆活动,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形式,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促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举办旅游推介活动、编印旅游宣传材料、编制特色乡村旅游线路、邀请知名媒体、旅行社前来采风、加强区域合作等方式,将乡村旅游作为宣传促销的重点内容,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