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院调解书妨碍生效裁判执行构成违法
法院调解书妨碍生效裁判执行构成违法
——镇江中院判决丹徒农金会诉镇江高频焊管厂借款合同纠纷案
发布时间:2006-07-24 07:23:17
裁判要旨
两个以上债权人先后起诉同一债务人,债务人与后起诉债权人达成以其全部资产或主要资产偿还债务的协议,如果妨碍在先生效裁判的执行,据此形成的法院调解书应认定为构成违法,应予撤销。
案
情
1998年4月,江苏省镇江市高频焊管厂(以下简称焊管厂)向丹徒县(现丹徒区)丁岗镇农村合作基金会(以下简称农金会)借款420000元。后仅归还30000元。2003年6月,农金会起诉焊管厂,双方在法院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确认被告欠原告借款本息合计602046元,由被告以下列房产抵偿:原钢管厂的小车库一幢;新高压配电房及其电力设施;原冲压车间;原直径为50机组双跨焊管车间;部分办公楼。
1996年7月,焊管厂曾向中国农业银行丹徒县丁岗办事处贷款,贷款时将其全部厂房和设备办理了抵押登记。所抵押房产中有部分(即上述调解书中所涉及房产)未办理产权证。2000年3月,江苏省农行将该笔抵押债权转让给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南京办事处(以下简称资产公司)。江苏省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2002]民二初字第147号判决书确认了该事实,并判决:焊管厂应向资产公司返还借款本金3605000元及利息607200元。2003年5月28日,资产公司将该判决中未执行部分的债权转让给镇江圣祥现代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祥公司)。随后,圣祥公司对丹徒法院的前述调解书提出申诉。主要理由为:1.该调解书侵害其抵押权;2.该调解书内容规避镇江中院判决的执行,侵害其合法债权。镇江中院复查后,指令丹徒法院进行再审。
裁
判
丹徒法院再审后认为,焊管厂抵偿给农金会的房产,因至今未办理产权证明,对其设定的抵押不产生法律效力。所以原审原、被告签订的调解协议未侵犯其他债权人的抵押权。据此作出[2004]徒民二再字第1号判决:维持[2003]徒民二初字第125号调解书。对此圣祥公司仍不服,再次提出申诉。镇江中院裁定对该案进行提审。
镇江中院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用无产权证房产设定抵押的效力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九条规定:“以尚未办理权属证书的财产抵押的,在第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能够提供权利证书或者补办登记手续的,可以认定抵押有效。”该解释有条件地认可了用无产权证财产进行抵押的效力。由此可见,办理财产抵押登记,并不以抵押人领取产权证为基本前提,只要抵押人能够证明其对抵押财产享有合法权利,并能够无障碍地领取到权属证书即可。原审法院一审的调解和再审的判决,在根本上有悖于抵押生效制度,同时也违反了生效裁判的既判力原则。
二、当事人通过法院调解确认的抵债协议的效力界定
本案中,原审被告行为主观造成已生效裁判不能执行,应予以认定。理由为:对于有多 1 个债权人起诉而债务人又资不抵债时应如何清偿债务,法律规定了参与执行分配制度。该制度对此确定的清偿方式为:同一顺序债务按比例清偿。债务人对于有多个债权人起诉和自身资不抵债应当明知。这种情况下债务人再通过法院调解的方式,将其有效资产用于确定地清偿某一债权人,表明其存在逃避清偿其他债权的故意。
综合上述分析,农金会与焊管厂的诉讼调解行为,不仅侵犯了圣祥公司的抵押权,且客观上造成其债权无法受偿,应认定为构成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债权。
2005年12月16日,镇江中院判决:
一、撤销丹徒区人民法院[2004]徒民二再初字第1号民事判决书和丹徒区人民法院[2003]徒民二初字第125号民事调解书;
二、原审被告镇江市高频焊管厂在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支付给原审原告借款本金490000元,利息112046元,合计602046元。
(该案案号为[2005]镇民二再终字第19号)
案例编写人: 江苏省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
汤
流
柳建安
第二篇:故意拖延执行可确认法院违法
故意拖延执行可确认法院违法
据新华社电(记者田雨)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出台审理人民法院国家赔偿确认案件司法解释,以列举的方式明确了14种可以确认人民法院违法的具体情形。
申请确认基层法院违法案件,由中级法院受理
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提起国家赔偿请求的,应当在司法行为发生或者知道、应当知道司法行为发生之日起两年内,向作出司法行为的人民法院申请确认,申请确认基层人民法院司法行为违法的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受理。
为使受理国家赔偿确认案件的人民法院在实体上有章可循,司法解释以列举的方式进一步明确了14种应当确认人民法院违法的具体情形。
最高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申请人如果认为人民法院14项具体司法行为违法,可以按照司法解释规定的程序申请确认。
“兜底”款项审判中从严把握
这位负责人同时指出说,如果出现14种具体情形之外的、又必须确认违法的情形,司法解释规定了“违反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的“兜底”款项。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可以适用此项作出确认。但该人士同时指出,适用这项条款应十分慎重,严格掌握,除确认违法各方分歧不大的情形外,均应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这位负责人强调,人民法院在审理确认案件中,还应当特别注意,某些当事人可能利用确认法院司法行为违法,转嫁其应当承担的诉讼及执行过程中的风险,对此类确认案件需从严掌握。
这一司法解释自10月1日起施行。
确认违法案法院有义务举证
案件审判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据新华社电(记者田雨)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出台的一个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在确认人民法院司法行为违法案件的审判中,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作出原司法行为的人民法院承担举证责任。
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15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审理人民法院国家赔偿确认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这个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原作出司法行为的人民法院有义务对其行为的合法性作出说明”。
最高法院有关负责人解释说,原司法行为是法院作出的,法院应当掌握作出原司法行为的事实和法律依据,而且,审理确认案件的也是人民法院,与确认申请人相比,法院明显占据优势地位。
该人士表示,为切实保障确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体现司法公平原则,确认案件的审理,在一般情况下,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以减轻确认申请人的举证责任。
这位负责人还介绍了其他两种情形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申请确认人民法院不作为构成违法的证据责任,申请人及被申请的人民法院均应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实行举证责任分担原则;确认申请人因人身权损害申请确认违法的,由确认申请人承担举证责任。
这位负责人说,人民法院在审理确认案件中,应当合理确定确认申请人的举证责任,但无论确认申请人的证据是否成立,根据司法解释规定,作出原司法行为的人民法院都应当对自己作为或不作为的司法行为的合法性作出说明。
人民法院决定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释放后,未依法撤销逮捕决定的;
查封、扣押、冻结、追缴与刑事案件无关的合法财产,并造成损害的;
违反法律规定对没有实施妨害诉讼行为的人、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人等,采取或者重复采取拘传、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且未依法撤销的;
司法拘留超过法律规定或者决定书确定的期限的;
超过法定金额实施司法罚款的;
违反法律规定采取或者解除保全措施,给确认申请人造成损害的;
超标的查封、扣押、冻结、变卖或者执行确认申请人可分割的财产,给申请人造成损害的;
违反法律规定,重复查封、扣押、冻结确认申请人财产,给申请人造成损害的;
对查封、扣押的财物故意不履行监管职责,发生灭失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给确认申请人造成损害的;
对已经发现的被执行人的财产,故意拖延执行或者不执行,导致被执行的财产流失,给确认申请人造成损害的;
对应当恢复执行的案件不予恢复执行,导致被执行的财产流失,给确认申请人造成损害的;
没有法律依据将案件执行款物执行给其他当事人或者案外人,给确认申请人造成损害的;
违法查封、扣押、执行案外人财产,给案外人造成损害的;
第三篇:论海峡两岸法院民事生效判决的相互承认与执行
Script>海峡两岸的区际法律冲突的特点;
1、香港、澳门回归后我国是一种特殊的单一制国家内的区际法律冲突;
2、有属于同一社会制度的法律冲突;
3、有属于同一个法系的法域之间的冲突;
4、区际法律冲突不仅表现为各地区本地法之间的冲突,还表现为各地区的本地法和其它地区适用的国际条约之间以及各地区适用的国际条约相互冲突之间的冲突;
5、各法域有自己的终审法院,而在各法域之上无最高司法机关;
6、在立法权方面,无中央立法管辖权和各法域立法管辖权划分;
7、台湾形成与大陆港澳不同的法域;
8、海峡两岸区际法律冲突比极为复杂的港澳更为错综复杂;
海峡两岸区际法律冲突处理的基本原则与途径;
(一)基本原则;
(二)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途径;
通过全国统一的实体法解决区际法律冲突途径;
1、制定全国统一的实体法解决突途径;
2、制定仅适用于部分法域的统一实体法;
3、各法域采用相同或类似的实体法求得统一;
4、将在一个法域适用的实体法扩大适用于另一个法域,从而取得法制统一;
通过区际冲突法途径解决区际法律冲突
制定全国统一的区际冲突法。
1、各地域分别制定各自的区际冲突法,用来解决自己的法律与其它法域法律之间的冲突。
2、类推适用国际私法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用来解决自己的法律与其它法域法律之间的冲突。
3、对区际法律冲突和国际法律冲突不加区分,适用于解决国际冲突基本相同的规则解决区际法律冲突;
4、两岸宜完善、规范两岸的司法协作等。
5、两岸区际法律冲突宜以逐步、渐进的方式进行;
两岸涉及区际法律冲突的相关法规与法院生效民事判决的相互认可与执行的法规
台湾涉及两岸区际法律冲突的法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过
大陆目前没有全面涉及处理两岸区际法律冲突的相关法规;
3、两岸之间相互承认与执行的法规
大陆地区;
台湾地区;
大陆法院民事生效判决到台湾申请认可与执行中的区际法律冲突
1、大陆宜尽速制订适度涉及区际法律冲突的《海峡两岸关系条例》解决两岸加入WTO后的区际法律冲突;
2、在律师协会、法学会等中设台湾法律研究委员会;
论海峡两岸法院民事生效判决的相互承认与执行
李梦舟
一、海峡两岸的区际法律冲突特点
港、澳回归后两岸三地为“中国特色的单一制国家”内的区际法律冲突;
我国目前的状况为一个国家(大陆和台湾都属于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三个地区(大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地区、港澳--殖民地回归的资本主义地区、台湾--尚未统一的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的地区);四个法域(大陆法域、香港法域、澳门法域、台湾法域)。
港、澳回归后两岸三地为“中国特色的单一制国家”内的区际法律冲突;
所谓区际法律冲突,就是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法域之间的法律冲突。区际法律冲突是在一个主权国家领土范围内、具有独特法律制度的不同地区之间的法律冲突;具属地性,是解决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法律冲突;是一个主权国家领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民商法律冲突。是一种私法方面的冲突。但学者有分歧,学者萨瑟认为,区际法律冲突不仅仅是民商法律的冲突,还包括在发生冲突的法律制度内,可能会有民事法、商事法、劳动法、民事或刑事诉讼法、政治或行政法、刑法以及财政法的法律规则之间的冲突。中国学者认为,刑法、行政法、财政法、程序法等属于公法范畴。由于世界各国基本上不承认外国法(或外域法)在本国(或本法域)的域外效力,而只适用自己的刑法、行政法、财政法、程序法,虽然也有法律冲突,但不涉及外国法(或外域法)的适用。只是一种隐存的冲突。区际法律冲突也称为区际民商法冲突或区际私法冲突。
两岸三地的区际法律冲突:
1、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单一制国家”内的区际法律冲突。法律之间的差别极大,很少有什么相同之处。这表明区际法律冲突的范围可能同国际法律冲突的范围差不多。各法域都有独立的立法权,司法权和终审权。但特别行政区只是在中央政府领导之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从行政上讲香港政府、澳门政府同北京中央政府的关系,实质上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避免了中国的区际法律冲突演变成国际法律冲突。
2、有属于同一社会制度的法域之间的法律冲突。如香港、澳门之间。又有社会制度根本不同的法域之间的法律冲突。如内地与香港、澳门地区的法律之间的冲突。世界上其它国家都是社会制度相同的区际法律冲突。
3、即有属于同一个法系的法域之间的法律冲突。台湾和澳门属同一个法系的法域之间的冲突。同时又有分属不同法系的法域之间的法律冲突。属普通法系的香港法律与属大陆法系的澳门、大陆、台湾法律之间的冲突。
4、区际法律冲突不仅表现为各地区本地法之间的冲突,还表现为各地区的本地法和其它地区适用的国际条约之间以及各地区适用的国际条约相互之间的冲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香港和澳门可以分别以“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名义,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通讯、旅游、文化、科技、体育等领域单独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并签定和履行有关协定;中国缔结的国际协定,北京中央政府可根据情况和香港、澳门的需要,在征询香港或澳门政府的意见后,决定是否适用于香港或澳门。而中国尚未参加,但已适用于香港和澳门的国际协定仍可继续适用。这意味这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一些国际协定适用于某地区而不适用于其它地区。可能导致各地区的本地法同其它地区适用的国际协定之间以及各地区适用的不同国际协定之间的冲突。这是港澳回归后区际法律冲突的一种特殊现象。
5、各法域有自己的终审法院,而在各法域之上无最高司法机关。因此,在解决区际法律冲突方面,无最高司法机关加以协调。
6、在立法管辖权方面,无中央立法管辖权和各法域立法管辖权的划分。实际上在民商事领域,各法域享有完全的立法管辖权。而香港、澳门的立法管辖权不是由中央宪法直接赋予的,而是由有关国际条约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加以规定的。
7、而台湾尚未统一,但两岸经贸与民间交流的民商事活动非常频繁,两岸加入WTO后,近几年来加速了三通的进程,目前台湾有五万家企业在大陆,每年有二百多万人次的台商往返大陆,两岸婚姻有近二十对万,每年以三万对的速度增加,陆资将可以进入台湾投资房地产、进入台湾设立分公司、大陆银行将可进入台湾设分行等,两岸贸易量大,台湾有一套自己的法律体系形成与大陆、港澳不同的法域;
8、如上所述,港澳回归后,区际法律冲突的情况极为复杂。而两岸间在政治上目前尚未统一的状况下,区际法律冲突比极为复杂的港澳更为错综复杂。
二、海峡两岸区际法律冲突解决的基本原则与途径
处理海峡两岸区际法律冲突的基本原则
政治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平等互利,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促进交往,逐步完成统一,上述各项原则,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将他们视为一个整体,作为解决两岸区际法律冲突的基本原则,不能片面强调某一原则,忽视其它原则的贯彻执行。
政治主权统一是指: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领土完整。
其中包括:
1、继续在台湾使用台币;
2、继续在台湾保留军队;
3、继续作为单独关税区;
4、继续保持其政府架构;
5、继续台湾的人事自主,大陆不派官员去台湾任职;
6、继续司法权独立,不受中央的司法管辖,案件的终审权在台湾;
7、行政、立法、司法有广泛的自治权;
8、两地的法律并无隶属关系或主从关系;在处理区际法律冲突时,内地法院,包括最高法院,无权对台湾法院发布指示或命令;
所以两岸统一协调两地的法律冲突必须遵行平等互利的原则。两岸社会制度不同,观念意识形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两岸比较悬殊,但都有一套比较适合两岸各自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法律制度。面对这些差异,两岸法域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两岸法律界应该扩大交流,加深彼此了解,做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以促进彼此法律制度的发展完善。协调两岸区际法律冲突应以促进和保障两个法域之间的正常有序交往为目的。
两岸面临发展和繁荣经济的任务,要充分发挥法律在调节经济关系,规范经济秩序,排解经济纠纷,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两岸在经贸交流交往当中有竟争、有合作,公正解决两岸之间的各种民事、经济、知识产权、海商海事等方面的纠纷。有利于良性竟争并扩大经济合作实现平等互利,共同繁荣复兴中华民族。
海峡两岸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不同的政党行使治权,施行不同的法律制度,随着和平统一的进程,最终将会走向统一,但海峡两岸将保留各自原有的法律制度。因此现在以及和平统一后,两岸的区际法律冲突不可回避。
区际法律冲突法是确定区际民商事法律关系应适用什么法律的规范。多法域国家或这类国家内的各法域通过制定区际冲突法律规范确定各种区际民商事法律关系应适用的法律,从而解决区际法律的冲突。
两岸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途径有:
1、统一实体法解决途径。
2、区际冲突法解决途径;
综合有关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有下列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途径:
制定全国统一的实体法解决途径。
通过统一实体法途径解决区际法律冲突,就是由多法域国家制定或由多法域国家内的法域联合起来采用统一的民商事实体法。直接适用于有关跨地区的民商事法律关系,从而避免选择不同法域的法律,最终消除区际法律冲突。是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最理想的途径。用统一实体法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过程中由多种方式:
1、制定全国统一的实体法解决区际法律冲突。这是复法域国家中央立法机关的事情。
有时这种统一实体法是全面性的规定以法典形式出现,如 1912年《瑞士民法典》。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统一实体法是就某一方面的立法。
2、制定仅适用于部分法域的统一实体法。由国家中央立法机构制定。就某一具体问题作出规定。它在其实施的法域内导致在该问题上的统一。由于这种法律的存在,施行这种法律的各种法域又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特殊法域,并可能在该统一实体法所涉及问题上与未施行它的法域之间产生新的区际法律冲突。这种方式局部有效,不能全国范围内解决。
各法域采用相同或类似的实体法求得统一,从而解决相互之间的区际法律冲突。例如: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样的联邦制国家。宪法都明确规定了中央立法的权限、范围。凡未列明的剩余权力归属各州或省,大部分私法性质的法律通常属于州或省的立法管辖范围。为了求得法制的统一和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在一些官方、半官方或民间组织的推动下,根据前述组织草拟的不具法律效力的“示范法”,各州或各省采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实体法。在这种情况下,各州或省法院在处理涉及他州或省的案件时,尽管适用的是自己的实体法,一般来说,案件的处理结果都是一致的,他们之间的法律冲突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
将在一个法域适用的实体法扩大适用于另一个法域,从而取得法制统一,消除区际法律冲突。这种做法多出现在因国家的兼并、国家领土的割让、国家领土的回归或国家的殖民等原因而形成的多法域国家内。
各多法域国家对本国内的区际法律冲突采取何种途径或方式加以解决,有
前二项规定,以在台湾地区作成之民事确定裁判、民事仲裁判断,得声请大陆地区法院裁定认可或为执行名义,始适用之。”
台湾“司法院”80•7•8(80)院台厅一字050199号函称:“大陆地区非属外国,其委托协助事件,无[外国法院委托事件协助法]之适用,其直接委托我国法院调查证据,尚乏法律可据,兹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已委托海基会处理两岸之中介事务,则有关司法协助事项,宜经由该会中介办理”。
台湾1998年5月6日修正《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施行细则》。第五十四条之一:“依本条例第七十四条规定,申请法院裁定认可之民事确定裁判,民事仲裁判断,应经行政院设立或指定之机构或委托之民间团体验证。”
两岸都不将对方法院视为外国法院,法律事件均以其现行法律、法规为受理准则,两岸间的区际司法联系与协作关系有别于国际间的司法协助关系。多法域国家(联邦国)不同法域之间都是在政治上统一的情形下进行区际司法协作,这与海峡两岸暂时没有统一、经济和人员交往又十分密切的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之间的区际司法协作是比较特殊的司法协作。目前没有一套可以共同操作的程序和方法。
大陆地区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法院的民事判决,台湾地区法院也从1998年5月26日起依《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七十四条办理对祖国大陆法院的民事判决认可、申请强制执行的法律事务。
大陆法院生效民事判决到台湾申请认可与执行中涉及的区际法律冲突
笔者现就受理海南省工业开发总公司为原告、台湾哲彦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被告的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1995)海中发经初字第54号民事判决到台湾地方法院申请得到认可和将可申请台湾地方法院进行强制执行的法律实务问题等及相关案例,来探讨了解与研究台湾法律、以及制定适度适用区际法律冲突的大陆版本的《海峡两岸关系条例》的必要性、可行性。
大陆地区人民法院对涉台经贸纠纷、民事案件判决确定生效之后,如果台湾地区当事人败诉并负有给付义务,该台商在大陆地区又没有财产可执行;大陆地区人民法院无法直接执行其在台湾地区的财产;大陆法院的判决适用台湾的法律是根据台湾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第七十四条,可以向具有管辖权的台湾地方法院申请认可并声请强制执行其在台湾的财产。笔者受理的案件简述如下:
1999年10月15日,台湾板桥地方法院民事二庭法官陈世杰先生在(立股)1999声字第68号民事裁定书中裁定:认可大陆海南省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于公元1995年10月26日所为(1995)海中法经初字第54号民事确定判决。大陆判被决认可后,台湾哲彦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于1999年11月2日、2000年8月11日向台湾高等法院提出抗告。2000年9月7日台湾高等法院民事四庭法官李琼荫、林金吾、扬丰卿以2000抗字第3034号民事裁定书作出裁定,驳回抗告人台湾哲彦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对相对人海南省工业开发总公司的抗告。这是大陆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涉及财产给付的,即据此可向台湾地方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第一件民事生效判决在台湾地方法院得到认可,从而启动了祖国大陆人民法院的生效民事判决在台湾申请强制执行的程序。
另台湾地方法院有认可或不认可大陆地区人民法院不涉及财产强制执行的民事判决案例。依笔者收集分述如下:
A、不认可大陆地区人民法院的调解书。台湾板桥地方法院法官张竟文先生在声字第977号民事裁定书中认为:河南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作成之离婚事件调解书,不是生效民事判决和仲裁裁决。板桥地方法院裁定:“声请驳回”。
台北地方法院士林分院法官徐昌锦先生在声字第333号民事裁定书中认为:经查本件声请人声请本院裁定认可者系广东省乐昌县人民法院作成之民事(离婚)调解书,而非《民事确定裁决》或《民事仲裁判断》,有该民事调解书在卷可稽,则按诸首揭说明,声请人之声请,自难准许。广东乐昌县人民法院的因是民事离婚调解书,而非民事生效判决或民事仲裁裁决,声请认可不予准许。
B、祖国大陆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中的判决离婚的理由如不符合台湾《民法》第1052条第一项第一款至第十款的原因,或同条第二项的,台湾地方法院不予认可。
台湾台北地方法院法官郑丽燕小姐在573号民事裁定中认为:根据《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52条第2项规定,上海市杨浦区法院民初字第453号民事判决所持理由与台湾判决离婚采有责主义政策相悖,依台湾地区《民法》1052条规定,予以认可于法不合,应予驳回。
大陆地区人民法院判决离婚符合台湾《民法》1052条二项规定的认可。
台湾板桥地方法院法官张竟文先生在其家声字第24号民事裁定书中称:“次查大陆地区江苏省南京市中级法院判决声请人与杨某某离婚,其立论基础核与台湾民法第1052条第二项所定夫妻间有重大事由,致难以维持婚姻之离婚事由规定相当,亦不违背台湾地区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揆诸上开说明。声请人请本院裁定认可该离婚裁判,洵无不合,应予准许。”
纵观台湾法院审理的上述申请认可或不认可的案件,其主要依据《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第74条第1项:在大陆地区作成之民事确定裁判,民事仲裁判断,不违背台湾地区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者,可以向台湾地方法院声请裁定认可。但祖国大陆法院主持下进行调解而制作的民事调解书,台湾地方法院根据《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第74条11项,“在大陆地区作成的民事确定裁判民事仲裁判断”,没有包括“民事调解书”为由,对祖国大陆法院制作的生效民事调解书申请认可事件,一律予以驳回,不予认可。
大陆律师、法官在受理可能将要到台湾地方法院申请认可或申请强制执行的涉台民事、经济案件时,宜了解大陆地区人民法院的生效民事判决书、生效民事调解书,到台湾地方法院申请认可或申请强制执行的不同法律效果。要注意到大陆地区人民法院的民事调解书目前台湾地方法院不予认可,也不可能声请强制执行的法律实务。大陆地区人民法院的离婚判决在台湾并不当然使
两岸婚姻关系消灭,一旦大陆地区人民法院离婚判决不被台湾地方法院认可,该夫妻双方将变成在大陆地区“各不相干”,可恢复单身身份,但在台湾地区仍是夫妻的两岸双重身份的情况。这就涉及两岸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大陆法院判决两岸离婚案件要不要适用台湾法律的问题,如果不考虑适用台湾地区的《民法》一千零五十二条,不考虑适用台湾地区的《关系条例》,两岸有些离婚案件就无法从法律上解决,造成两岸民众在生活上的不便,因此大陆法院的民事判决适用台湾地区的法律是两岸交流交往的需要,平等的保护两岸民众的正当权益需要,适用台湾法律是一种特殊的法律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不能单从法律本身去寻找,而是为了两岸交流交往;两岸经贸的发展,更需要法律上的保障以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两岸关系;如果大陆法院根本不考虑适用台湾法律,就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造成不良后果,甚至使大陆民众利益受损,因此适用台湾地区的相关法律在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大陆本身的根本利益,是基于交往互利,平等互利的需要;两岸民商事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为公平、有效地实现其法律调整,在许多情况下适用台湾法律是必要的,有些情况下,适用台湾法律反而对大陆当事人有利;从两岸民商事纠纷的解决和判决的执行来看,在某些情况下适用台湾法律又是必须的,如对处于台湾地区的不动产所有权的争议,只能适用台湾法律才能有效的解决该争议。大陆适用台湾法律与台湾适用大陆法律有着内在的联系,两岸法律的相互适用是两岸法律协调的结果。
在两岸承认与执行法院判决的条件中,原判决的法院适用了适当的准据法,是承认与执行法院判决的重要条件之一。大陆承认与执行台湾法院判决的条件是:
一是一个中国原则,二是台湾法院具有合格的管辖权,三有关诉讼程序具有必要的公正性;四是台湾法院判决是确生效判决;五台湾法院的判决是合法的判决;
六、台湾法院判决不与其它有关法院的判决相抵触;七是台湾法院适用了适当的准据法;八是两岸之间存在互惠关系;九是台湾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不违反大陆公共秩序。目前大陆已有承认湾法院的民事生效判决的案例。
目前海基会认证的两岸婚姻二十万对,并且每年以三万人速度成长,如果以每年三万人成长速度推估,到公元二零零八年,大陆配偶人数可达三十余万人,到公元二零一三年,大陆配偶更将高达五十万人。另一方面,由于在台定居大陆配偶可以申请尊亲属以及卑亲属来台,截至今年八月底为止,大陆配偶已经衍生的尊亲属和卑亲属总计两万零一百九十四人来台,衍生定居人数呈现倍数成长,台湾内政部预估,大陆配偶加上衍生人口,再加上来台依亲制度,预估十年后,台湾将会有一百五十万至两百万人的大陆配偶和亲属,而离婚、继承事件时有发生。自1987年11月台湾开放部分民众来大陆,十多年间台湾有二千一百万人次来过大陆地区探亲、旅游、经商。大陆有六十多万人次去过台湾;台湾有六万多家企业在大陆地区,雇佣员工四百万左右。大陆地区人民法院审理有关台湾的民事案件在1992年以后年均增加7%,经济案件年均增加26%。因此就衍生了大量涉及两岸间的民事、经济法律事务在管辖地法院判决后到对岸承认和执行的法律事件。
两岸加入WTO后,台湾的大陆经贸政策从“戒急用忍”调整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2003年10月9日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修正案,是十多年后首次大翻修,在经贸方面未来台湾将准许民众携带所制定限额以下的人民币进出台湾,而大陆地区公司在台湾从事业务活动只要获得许可将可在台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台商也只要经由经济部许可,就可以直接在大陆进行投资,此外,也开放大陆资金经许可得以进入台湾投资不动产。
其中争议最大的三通条款、大陆配偶八年取得身分证以及大陆教育机构经许可入台办理招生等议题,都在表决后通过;在两岸协商方面,修正案通过了复委托条款,另外,修正案也同意台湾地区的人民和团体,可以与大陆签署不涉及公权力或主权的协议,这两项规定将给予地方政府和大陆谈判经贸的机会,也将开启两岸经贸互动的新局。「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条文修正案,新增修条文共计五十五条,将《关系条例》过去的立法精神「原则禁止、例外许可」,转为「原则开放、必要管制」。两岸将继续政治冷经济热的状况。
两岸在“三通”之后,海峡两岸经济往来将会更加频繁。目前在大上海地区(含昆山、苏州、杭州、扬州、吴江、宁波等地区)有台湾居民及台商往返、常住近一百万人次。大陆资金、人员、货物进入台湾也是不可阻拦,海峡两岸经济往来将会更加频繁,针对涉及上述类型涉台的民事、经济案件,笔者认为,首先宜争取判决形式结案。其次,大陆地区人民法院生效民事判决,在台湾地方法院声请认可事件中,台湾地方法院依据《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七十四条、五十二 条第二项、第七条、《施行细则》第八条,台湾《民法》等分别裁定认可、可申请强制执行,或驳回。即不一律认可大陆法院生效民事判决。有些涉台民事案件操作时如果没有注意两岸间法律法规的差异,就可能造成无法到台湾声请认可及声请强制执行的涉台民事案件。
台湾“司法院”1994年11月19日以(94)秘台家厅民三字第20524号,函称:“……《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第七十四条所定得声请法院裁定认可而取得执行名义者,应以在大陆地区作为之民事确定裁判或民事仲裁判断,并以给付为内容者为限,该条法之规定甚明。而得为执行名义之诉讼上调解,‘强制执行法’第四条第一项第三款专款明定,与民事裁判属不同款别。就上述两种法规参互以观,该条例74条所指民事确定裁判,宜解为不包括:《民事调解书》在内。”
台湾“司法院”以《强制执行法》第四条第一项第三款以专款明定,与民事裁判属不同款别为由,认为《台湾地区与大
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七十四条:所指民事确定裁判,宜解为不包括“民事调解书”在内。
至于大陆地区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仲裁判断,台湾地方法院认可的准则是什么,根据《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第七十四条规定:必须是不违背台湾地区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但是何为公序良俗?没有明确的解释。台湾“司法院”司法行政厅研究认为,不违背台湾地区公序良俗的三项认可准据:
一、大陆法院的判决违背专属管辖者;例如:有关婚姻无效或撒销婚姻、收养无效、死亡宣告、不动产分割等,因与公益有关,不予认可。
二、认可大陆地区法院的判决,仅审查其判断内容有无违背台湾地区公序良俗。
三、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原是不确定的法律概念,是否违背该规定,应就个别具体案件来探究。台湾“司法院”行政厅认为:“法院认可大陆法院判决时,应注意大陆地区法院判决是否依台湾“宪法”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原则;应注意保障台湾地区人民福址的原则。”
综上所述,大陆法院生效民事判决,到台湾法院申请认可与执行时,就涉及适用台湾法律的事宜;研究与了解台湾法律就有其必要性;两岸加入WTO之后,两岸三通和陆资入台是不可避免的,两岸经济交流交往将更加密切,两岸进入大中华经济圈的过程中
大陆宜早日制订《海峡两岸关系条例》,解决两岸区际法律冲突,以促进两岸的经贸交流与合作。
制订大陆版本的《海峡两岸关系条例》(以下简称《关系条例》)规范两岸区际法律冲突有其必要性、可行性;制订《关系条例》就须要了解与研究台湾的法律,台湾法律虽是旧中国法律的延续和发展,但对台湾法律宜重新认识。(本文关于“台湾法律”一词,仅指在中国台湾地区的这个法域里发生效力的行为规范。)
台湾当局如今并不是完全保留了旧中国的法律,而是因应去台后的时势变化,通过立、改、废等措施,使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12年前(1988年),祖国大陆的陈训敬、黄红华两位曾做过一个统计;“以现行台湾最新的《六法全书》为例,直接沿用旧中国时期的法律有166件,占总数35.6%属于台湾当局逃台后新制定颁行的法律、法规有299件,占总数64.4%。就是在沿用旧中国法律的166件中,除宪法、民法的债权法、物权法等24件未作修改外,其余85.5%都作了重要修改。该统计仅是针对台湾出版的《新编六法全书》而为,未能就“台湾法律”全数作出统计。那么,1988年至2000年台湾对法律又有大幅度的立、改、废。例如:李登辉主政12年,“宪法”修改6次,台湾名义上“还是三民主义制度。,但实质内容上,社会现已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度没有很大的区别。“台湾法律”已不是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法律,台湾法律已不是反映大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利益和要求。90年代的台湾阶级结构已呈现出成熟的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的色彩。根据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肖新煌对台湾地区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在台湾《财汛》杂志上发表:在台湾地区,劳工是比例最大的阶级,占40.3%;其次是中产阶级,占33.6%,其中新中产阶级占24.9%,远大于旧中产阶级(小雇主占8.7%)。在台北,中产阶级比例为43.4%,超过劳工阶级(40.5%)成为最大的阶级,其中新中产阶级35.4%更远多于旧中产阶级(7.9%)。新中产阶级比例从台湾地区的24.9%提高到台北的35.4%,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次阶级。如果以学历、教育程度作为界定新中产阶级中专业白领的标准,那么台北的专业白领上升为20.9%,新中产阶级随之上升到50.5%,整个中产阶级更提高到58.2%,而劳工阶级则下降为25.5%。全家的年收入比上(资本家)不足,比下(劳工、小农)有余,约26%的中产阶级年收人在100万元新台币以上。台湾地区农村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中不到20%。大资产阶级人员不多(指财团企业的老板),但控制着台湾重要经济命脉和政治资源,在政治、经济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台湾的中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充当活跃角色,在台湾政权本土化、台湾政治多元化,政策、法律、法令的制定、修改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台湾法律虽为旧中国法律的延续,但经过50多年的变化、修改、制定,其性质已于旧中国法律不同,台湾法律已属于资本主义类型,在促进台湾地区的经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成体系。2000年4月24日晚,台湾“国民大会”三读通过“国大”虚级化等修正案自废武功,“立法院”因此变成准单一“国会”;“立法院”享有“司法”、“考试”、监察”三院人事同意权及听取“总统”国情报告”等权力。“总统”掌握“行政院长”的任免,而“行政院长”向“立法院”负责。“立法院”对政策不满,可对“行政院长”提出不信任等,而“行政院长”亦可报请“总统”解散“立法院”进行改选;而若“行政院长”不同意“立法院”的法案,只能请“立法院”复议,但只要“立法院”l/2维持原议,“行政院长”就必须接受。台湾“立法院”也可依法罢免“总统”。台湾的“宪政生态”将进入一个新的“总统”、“行政院”、“立法院”间的三角权力关系。与孙中山先生制定的“五权宪法”有别。民进党执政之后朝西方的“三权分立”迈进。相关法律法规还会作一些重大调整修订,包括再次修宪、变相制宪或制宪法等。
台湾地区的法律不仅只对台湾地区的人民发生约束力,而且也对大陆人民产生影响,如台湾的《两岸关系条例》中就有专门涉及大陆人民的继承、探亲、婚姻、赴台交流、陆资入台投资、陆资企业入台设公司的条款等,以及台湾的《香港关系条例》中涉及香港、澳门企业、居民的条款等。
台湾2003年10月9日修订后的《两岸关系条例》,第四十条之一(本条为新增条款):“大陆地区之公司组织,非经主管机关许可,并在台湾地区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不得在台从事业务活动;其分公司在台营业,准用公司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二条至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八条之
一、第三百八十八条、第三百九十一条至第三百九十三条、第三百九十七条、第四百三十八条及第四百四十八条规定。
前项业务活动范围、许可条件、申请程序、申报事项、应备文件、撤回、撤销或废止许可及
第四篇:交警处罚时未出示证件法院判决执法者不构成程序违法
骑电动车闯红灯被罚款 交警处罚时未出示证件
法院判决执法者不构成程序违法
张某驾驶电动车通过闹市区一路口闯红灯被交警当场处以50元罚款,张某认为交警执法时未出示证件构成程序违法,请求法院判决撤销该行政处罚决定。
近日,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维持一审的终审判决,被告南通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一大队执法民警不构成程序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2013年10月21日,张某驾驶电动车从南通市人民路由西向东行驶至与南北方向的工农路交叉路口时,交通信号灯显示为东西方向左转弯绿灯,但张某并未靠路口中心点右侧转弯,而直接从工农路西侧左转由南向北行驶。当张某行驶至人民路北侧非机动车道北面的交通岗亭时,被身着警服的执勤民警拦下。执法民警在履行告知义务、听取陈述申辩等法定程序后,当场作出罚款50元的决定。
张某认为,执法民警未向其出示证件构成执法程序违法,遂诉至南通市港闸区法院,要求撤销行政处罚决定。
交巡警大队辩称,执法警察执法时身着人民警察制式服装,佩带人民警察标志和单警装备,外着反光背心,执法程序合法,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港闸区法院审理认为,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人民警察证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身份和依法执行职务的凭证和标志,人民警察在依法执行职务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应当随身携带人民警察证,主动出示并表明人民警察身份。该规定对消除执法对象对执法人员身份的猜测和怀疑,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法律规定人民警察的警用标志、制式服装、警械、证件为人民警察专用。可见,除了证件,制式服装等也是体现人民警察身份的重要标志,且更为显著。在繁华的闹事路口、交通岗亭下,执法民警身着警服即足以表明令社会公众相信的执法身份,张某应当具有这一基本判断常识。是否履行出示证件这一执法程序未损害原告张某任何合法权益,对被诉行政处罚的合法性不构成实质性影响,故执法民警未出示证件不构成程序违法。
综上,港闸区法院一审判决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张某不服,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
南通中院经审理认为,被告所作行政处罚决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处罚程序合法,一审法院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判决结果正确,应予维持,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刘羽梅 王小燕)
■连线法官■
制式服装等警用标志足以表明执法者身份
“人民警察出示证件是表明执法身份的一种方式,但非唯一的方式,制式服装等警用标志也足以表明执法者身份,因此未出示证件不影响行政相对人的实体权益和程序权利。”
据该案一审承办法官刘海燕介绍,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人民警察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人民警察必须按照规定着装,佩带人民警察标志或者持有人民警察证件,保持警容严整,举止端庄。”由此可见,行政处罚法要求执法人员执法时出示身份证件,而人民警察法规定警察执行公务时可以有两种表明身份的方式:一是按照规定着装,佩带人民警察标志;另一种方式是出示人民警察证件。行政处罚法是一般法,人民警察法是特别法,依照法律适用原则,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本案就警察执行公务时是否应当出示执法证件,应适用特别法即人民警察法的规定。
此外,本案中,虽然执法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未能出示执法证件,但在繁华的闹市路口、交通岗亭附近身着警服足以表明令社会公众相信的执法身份,且张某在接受行政处罚时未对交警执法身份提出质疑,故执法民警未出示证件不构成程序违法。
“交警执法现场往往处于瞬息万变的交通环境下,如果一味的要求着装规范的执法民警将出示执法证件作为第一要务,而不是第一时间及时处理道路交通中发生的各类事件,无疑是对规范行政执法的机械理解,也是对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交通执法的苛求。”刘海燕介绍说。
第五篇:最高院院长坚定推进审执分离、坚决惩治法院执行队伍中的腐败和违法违纪行为(2016.9)
最高院院长坚定推进审执分离、坚决惩治法院执行队伍中的腐败和违法违纪行为(2016.9)
本文素材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及记者罗书臻,由公众号保全与执行[Zhixinglaw]重新整理编辑,转载务必注明。全国法院交流审执分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议 2016年9月12日上午,全国法院审执分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河北省唐山市召开,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出席会议并讲话。周强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执行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认真总结推广唐山等地法院审执分离体制改革试点成功经验,大力深化执行体制改革,坚决打赢“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这场硬仗,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执行队伍的司法腐败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促进干警清正、队伍清廉、司法清明;推行执行工作中带有判断性质的裁定、决定和命令由法官作出,裁决的具体实施由法官助理、书记员、司法警察根据法官指令完成的做法;重点解决执行不力和消极执行问题。
周强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司法体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最高人民法院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协调,指导地方法院积极稳妥开展改革试点工作。唐山中院和北京、上海、江苏、四川高院等试点法院紧紧依靠党委领导,依托信息化手段,遵循司法规律,坚持创新思维,积极开展探索,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取得明显成效。试点法院执行结案数量同比大幅上升,执行申诉信访数量同比大幅下降,案件实际执行率、执行标的到位率等有不同幅度提高,执行工作质效明显提升,受到当事人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改革取得良好开局。要向全国法院总结推广唐山等试点法院改革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改革方案,逐步深化试点探索,确保改革取得更大成效。周强指出,深入开展审执分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在司法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探索实行审执分离,加快推进执行体制机制改革,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现实需要,是解决执行难的内在要求。改革执行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审判权与执行权的关系,优化执行队伍结构及内部运行模式,有利于强化横向制约和纵向监督,从体制机制上构筑抵御干扰的防线,提升执行体系和执行能力现代化水平,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要通过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执行力量,强化执行保障,加强执行管理,不断提高执行效率,为破解执行难打下坚实基础。周强要求,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审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
---要进一步强化民事执行权与审判权相互制约与协调,坚持执行权的司法权属性,突出专业化,合理配置执行权,以审判权的运行方式实现对执行权的监督制约,通过审理案件对执行案件当事人进行权利救济,确保执行权高效运转。---要加强执行规范化建设,切实做到依法执行、规范执行、文明执行,在执行工作中要依法保护产权,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在采取执行措施时必须配备使用执法记录仪,做到全程留痕,全程受到监督。
---要进一步强化执行资源统一管理利用,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要大力推进执行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执行效能、规范执行行为。
---要坚定不移地建立健全四级法院统一执行流程管理平台和办案平台,以此为基础,尽快形成全国四级法院上下一体、内外联动、规范高效、反应快捷的执行指挥体系。---要探索完善以法官为主导的团队化工作模式,进一步探索推行执行工作中带有判断性质的裁定、决定和命令由法官作出,裁决的具体实施由法官助理、书记员、司法警察根据法官指令完成的做法,充分发挥团队整体效能。
---要进一步强化执行警务保障,坚持“编队管理、派驻使用”原则,合理界定司法警察的执行职责,积极发挥司法警察作用,保障执行活动顺利进行。
周强强调,要坚持辩证思维,统筹推进执行领域各项改革。---要始终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紧紧依靠各级党委领导统筹解决相关问题,同时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切实落实改革主体责任,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统筹指导,尊重基层首创精神,进一步推广基层创新典型,科学评估试点成效,确保试点工作稳妥有序推进。
---要坚持执行改革与员额制改革相结合,科学确定执行裁判庭和执行局法官员额,为执行改革和团队化执行工作机制建设提供充分的员额保障。
---要坚持执行改革与强化队伍建设相结合,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教育引导广大执行干警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推动改革。
---要不断强化执行队伍业务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执行干警的各项能力。要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执行队伍的司法腐败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促进干警清正、队伍清廉、司法清明。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作总结讲话。他指出,要认真传达好学习好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本次会议特别是周强院长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进一步深化认识、坚定信心、补齐短板、找准方向,确保审执分离体制改革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江必新要求,在改革试点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七方面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的关系,在做好审执权力优化配置、解决执行乱的同时,要将审执分离体制改革与基本解决执行难这项重大任务结合起来,重点解决执行不力和消极执行问题;
二是要处理好执行工作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与合法性的关系,通过优化配置执行权力,整合执行力量,增强执行工作抗干扰能力,解决“主客场”问题,同时要注重改革的合规律性与合法性的问题;
三是要处理好立审执分离和立审执协调配合的关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立审执协调配合机制,确保审执分离改革的实效与可持续性;
四是要处理好集约化、团队化管理与人员分类管理及执行责任制的关系,确保集约化、团队化工作机制与人员分类管理的司法改革要求相协调,落实司法责任制;
五是要处理好执行规范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坚持人员管理和案件管理、财产管理齐头并进,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六是要处理好发挥法院执行工作主力军作用和协调各方力量助力执行的关系,紧紧依靠党委领导、人大监督和政府支持,形成改革合力;
七是要处理好关心爱护干警和强化执行队伍管理和监督的关系,建设一支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执行队伍。江必新强调,为确保审执分离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当前要做好七项重点领域执行工作:
一是加大基本解决执行难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力度,认清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实质,保证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 二是进一步推进全国执行案款清理工作,适时启动案款清理不力责任追究机制;
三是推进执行信息化建设的转型升级,打造统一的四级法院执行案件流程管理平台;
四是加强执行规范化建设,坚持执行到位与比例原则相结合,以最低成本、最小损害实现权益最大化;
五是警惕地方保护主义抬头,通过抓典型案例树立执行权威和司法公信力;
六是严肃执行纪律,切实做到全国法院执行工作统一指挥、令行禁止;
七是在执行中避免人员伤亡,到现场强制执行,要一律佩戴执法记录仪,并做好被执行人及其亲属的摸底及思想教育工作,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强制执行。
河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董仚生致辞表示,要更加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扎实做好新形势下司法改革工作,全力支持法院执行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社会系统共同形成破解执行难的强大合力,努力在破解执行难上创出具有河北特色的新路子,争取为全国法院执行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刘贵祥主持会议,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卫彦明出席会议。河北省唐山市委副书记、市长丁绣峰介绍了唐山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了现场演示汇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全国部分高院分管执行工作的院领导和各高院执行局局长参加会议。专注“保全 执行”重大疑难执行和不良处置案件专线:185-0132-8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