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技术要点
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技术要点
(城镇桥梁工程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全国新建、改建、扩建城镇桥梁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的抗震设防专项论证(以下简称专项论证)工作,根据《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号),制定本技术要点。
第二条 本技术要点适用于抗震设防区位于城市快速路、主干道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下列城镇桥梁工程:
(一)主跨跨径150m及以上的斜拉桥、悬索桥等缆索承重桥梁以及拱桥;
(二)立体交叉线路为3层及3层以上(不计地面道路及地道)的大型互通立交桥梁;
(三)采用国内尚无工程应用实例的减震、隔震技术(以下简称特殊减震、隔震技术)或结构材料超越现行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新材料)的桥梁;
(四)抗震设防烈度7度及以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g,g为重力加速度)的下列桥梁:
1、建设在软弱土、液化土层等现行设计规范定义为对桥梁抗震不利的地段,且单跨跨度超过80m或总长超过500m的桥梁;
2、联长超过250m的连续桥梁;
3、单跨跨度超过50m或者联长超过150m,且曲率半径小于15b(b为桥宽)的曲线桥;
4、单跨跨度超过80m,且属于结构动力特性复杂的异型桥梁;
5、墩高超过30m,且在E2地震作用下允许结构进入塑性区的高墩桥梁;
6、上部结构重心位置位于悬臂盖梁,且重心位置的悬臂长度≥5m的桥梁。第三条 建设单位按本技术要点组织专项论证时,应至少有3名国家或者工程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政公用设施抗震专项论证专家库相关专业的成员参加,专项论证的专家数量不应少于5名。
第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对本要点做出必要的补充规定,但抗震设防目标不得低于本要点第八条的规定。
第二章 专项论证的技术资料
第五条 项目建设单位组织专项论证时,应提供以下技术资料,并提前至少3天送交参加论证的专家:
(一)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见附录)及相应的规划依据;
(二)建设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仅限已实施可行性研究的桥梁工程)及项目审批、核准文件;
(三)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展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仅限《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规定属于特殊设防类,即符合本要点第二条第一项的桥梁工程);
(四)建设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五)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
(六)桥梁推荐方案的结构抗震分析报告;
(七)抗震试验研究报告(仅限已进行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的桥梁工程);
(八)参考使用的国内外技术标准、工程实例及相关审批文件(仅限采用特殊减震、隔震技术的桥梁,或者采用新材料的桥梁工程)。第六条 专项论证的技术资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论证工程选址、道路设计等符合城市、镇总体规划和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的要求,并说明本工程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的作用。
(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以及场地地震动分析应按不低于现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规定的II级工作要求实施,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相关内容,并满足如下要求:
1、根据地震风险概率分析确定的不同超越概率加速度反应谱曲线,其周期成分应包含桥梁的基本周期;
2、应按地震重现期给出E1地震和E2地震两个不同等级的地震动参数;
3、设计指定深度与加速度反应谱相吻合的拟合设计加速度时程不应少于3组,每组同时包含三个方向的时程,且任意两组间同方向时程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应小于0.1;
4、当桥梁结构基本周期大于3.0s时,拟合设计加速度时程的持续时间不宜短于40s。
(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各土层的岩土特性参数、地基承载力、场地类别、液化判别、地震稳定性、剪切波速测试结果、地基及基础建设方案等方面内容。当桥址位于抗震不利地段时,应做出相应的岩土地震稳定性(如滑坡、崩塌、液化和震陷特性等)及发震断裂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评价。对有特殊土动力学性质的场地,应给出确切的抗震性能评价结果。
(四)推荐方案的抗震性能分析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抗震设防标准;
2、地震动参数、地震影响和地震作用;
3、主要构件的损伤容许值和抗震安全性验算要求;
4、结构计算模型及主要的原始输入数据说明,支承及连接条件、结构耗能体系;
5、计算软件名称,并对计算结果作分析论证;
6、结构地震反应计算结果;
7、在E1和E2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抗震安全性验算结果;
8、结构构造措施(当桥址处于抗震不利地段时,应有相应的抵抗场地变形或地基失效的措施)。
(五)试验研究报告应内容翔实、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六)采用特殊减震、隔震技术的桥梁,或者采用新材料的桥梁,应提供有关适用性论证资料(包括应用实例、试验资料、理论研究等)和必要的审批文件,明确设计、施工、验收标准和养护细则。
(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的深度应符合现行《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 专项论证的内容
第七条 抗震设防标准应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一般情况下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符合本要点第二条第一项的桥梁,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按有关部门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其他桥梁,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二)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抗震措施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三)立体交叉跨线桥梁的上线桥梁抗震设防标准不应低于下线桥梁。第八条 抗震设防目标应达到下列要求:
(一)在E1地震作用下,结构地震反应总体上在弹性范围,基本无损伤,桥梁在震后可立即使用。
(二)在E2地震作用下,结构可发生有限或者轻微的地震损伤,符合本要点第二条第一项的桥梁,不需修复或经简单修复可立即使用;其他桥梁经抢修可恢复使用,在地震后经过永久性修复可恢复正常的运营功能。
第九条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桥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给出场地类别依据准确可靠,波速测试孔数量和布置符合现行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液化判别和液化等级评定、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判断及发震断裂评价等正确;
(二)桥位选择在抗震有利地段,尽量避开不利地段,避开危险地段;
(三)当工程无法避开液化土地基时,应按现行规范要求采取消除液化影响的措施;
(四)当工程无法避开其他不利地段时,设计应考虑因场地变形带来的不利影响,优先选用整体刚度较大的结构体系,并做好防落梁等构造措施;
(五)当工程场地范围内分布有发震断裂且不能忽略其错动影响时,按规范要求避开主断裂带,同时做好防落梁等构造措施。
第十条 桥梁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及抗震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桥梁结构应具有明确、可靠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当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8度时,多跨连续桥梁不宜采用一个桥墩(台)集中传递纵向地震作用的结构体系;
(二)采取有效的位移约束措施,避免桥梁发生落梁破坏,特别是建设在软弱性土层、液化土层和地层显著不均匀地段的桥梁,宜采用整体刚度较高的结构体系;
(三)桥梁联内的刚度、质量分布均衡,桥墩(台)分担的地震作用合理;
(四)相邻联桥梁的基本周期相差不宜过大;
(五)当匝道桥与主线桥结构刚度差异较大时,应对连续和分离两种结构体系进行比较,避免分叉处地震作用集中或结构发生落梁破坏;
(六)相邻桥梁之间预留足够的间距,防止发生地震碰撞,曲线桥、斜桥应考虑转动引起的桥梁横向位移;
(七)当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8度时,不宜采用上部结构支承在大悬臂盖梁上的结构体系,重要桥梁宜避免采用独柱式桥墩的结构体系;
(八)合理选择潜在塑性区的位置,提高桥梁结构的延性,基础、拱肋、盖梁不宜作为耗能构件设计。
第十一条 桥梁结构地震反应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正确采用设计地震动参数,采用时程分析方法计算桥梁结构地震反应时,输入加速度时程的反应谱应与设防目标反应谱一致,加速度时程不应少于3组,宜采用含实际地震动记录的7组加速度时程,任意两组加速度时程之间同方向分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应小于0.1,选用的历史记录应与设定地震震级、距离、场地特性大体相近,通过调整使其加速度反应谱与设计反应谱匹配;
(二)地震影响、地震作用以及作用方向、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应按现行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执行;
(三)结构地震反应计算模型合理,单元之间的连接及边界约束条件正确,结构刚度和质量参数取值准确,合理确定结构阻尼参数;
(四)应考虑基础——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桥梁跨度超过250m,或者桥墩(台)之间场地条件差异显著时,地震反应计算宜考虑地震动的空间变化效应;
(六)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反应时,考虑的振型数在计算方向的累计有效质量应达到90%以上;
(七)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时,应选用合理的弹塑性恢复力计算模型。第十二条 桥梁结构抗震性能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桥梁结构抗震性能符合相关的专题研究成果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结果;
(二)基础、桥墩(台)、支座、上部结构抗震性能满足相关要求,桥梁整体的抗震性能达到第八条规定的抗震设防目标;
(三)地震位移小于容许值,不发生落梁破坏,宜避免结构发生碰撞;
(四)结构不发生脆性破坏,作为能力保护构件设计的结构应进行相应的验算;
(五)结构出现塑性地震反应的位置仅限于预期的潜在塑性区范围;
(六)轨道交通桥梁宜对E1地震作用下的列车安全运行进行验算;
(七)附属设施(如过桥管线、景观设施、轨道交通的设备等)不应限制桥梁正常的地震位移反应。
第十三条 采用特殊减震、隔震技术设计的桥梁,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场地条件和结构形式应符合现行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有关减震、隔震设计的基本条件;
(二)提供的相关参考资料应内容翔实、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三)对国内无相应工程建设标准的特殊减震、隔震装置,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核准后使用;
(四)减震、隔震装置力学性能稳定可靠、安装方便、耐久性好、可更换,日常检查和维护方便;
(五)结构地震反应计算宜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正确模拟减震、隔震装置的非线性恢复力特性;
(六)减震、隔震装置应满足在地震中能正常发挥作用的技术要求;
(七)采用减震、隔震装置的结构体系,不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要求。第十四条 采用新材料的桥梁,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采用不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桥梁,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核准;
(二)通过前期相关研究,调查工程实例和实际应用情况,并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检验结构的抗震性能达到设计所要求的设防目标。
第十五条 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重要桥梁或者采用新颖结构形式的特殊桥梁,在初步设计阶段应论证布置健康监测系统的必要性和相应布置方案的合理性,并列入建设项目的预算,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桥梁建成后尽早投入使用。
第四章 专项论证意见
第十六条 专项论证意见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总体评价。对工程项目的抗震设防标准、桥位选址、场地抗震性能评价、结构体系和抗震概念设计、计算模型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结构抗震性能等,做出简要评定。
(二)存在问题。对影响结构抗震安全的问题,应在论证意见中提出,并提出便于施工图审查的主要控制指标(含性能指标)及内容。
(三)结论。结论可分为“可行”、“修改”、“不可行”三种:
1、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工程项目,列为“可行”。勘察设计单位对专项论证意见的执行情况,由施工图审查机构在施工图审查时进行检查。
2、基本符合抗震设防要求,但在结构体系、抗震措施、抗震分析和结构抗震性能等方面不尽合理,或存在局部问题的工程项目,列为“修改”。由勘察设计单位补充修改后提出局部修改报告,经原专项论证组确认“可行”,出具结论意见,建设单位按有关规定存档,并由施工图审查机构在施工图审查时检查其执行情况。
3、对设防标准、桥位选择、结构体系和抗震安全等方面存在严重安全问题的工程项目,列为“不可行”。勘察设计单位应针对存在的问题重新进行工程勘察或者初步设计,由建设单位重新组织专项论证。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技术要点所称抗震设防区,是指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及六度以上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的地区)。
第十八条 本技术要点所称的E1地震,是指一级设防水准地震,重现期为475年,相当于设防地震;E2地震,是指二级设防水准地震,重现期为2500年,相当于罕遇地震。第十九条 本技术要点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负责解释。
第二篇: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技术要点(城镇桥梁工程篇)
关于印发《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技术要点(城镇桥梁工程篇)》的通知
建质[2011]30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建交委)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根据《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号),我部组织制订了《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技术要点(城镇桥梁工程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确保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制度的落实。
各地在执行中发现的有关问题,请及时告我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一年三月四日
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技术要点
(城镇桥梁工程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做好全国新建、改建、扩建城镇桥梁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的抗震设防专项论证(以下简称专项论证)工作,根据《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号),制定本技术要点。
第二条本技术要点适用于抗震设防区位于城市快速路、主干道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下列城镇桥梁工程:
(一)主跨跨径150m及以上的斜拉桥、悬索桥等缆索承重桥梁以及拱桥;
(二)立体交叉线路为3层及3层以上(不计地面道路及地道)的大型互通立交桥梁;
(三)采用国内尚无工程应用实例的减震、隔震技术(以下简称特殊减震、隔震技术)或结构材料超越现行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新材料)的桥梁;
(四)抗震设防烈度7度及以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g,g为重力加速度)的下列桥梁:
1、建设在软弱土、液化土层等现行设计规范定义为对桥梁抗震不利的地段,且单跨跨度超过80m或总长超过500m的桥梁;
2、联长超过250m的连续桥梁;
3、单跨跨度超过50m或者联长超过150m,且曲率半径小于15b(b为桥宽)的曲线桥;
4、单跨跨度超过80m,且属于结构动力特性复杂的异型桥梁;
5、墩高超过30m,且在E2地震作用下允许结构进入塑性区的高墩桥梁;
6、上部结构重心位置位于悬臂盖梁,且重心位置的悬臂长度≥5m的桥梁。
第三条建设单位按本技术要点组织专项论证时,应至少有3名国家或者工程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政公用设施抗震专项论证专家库相关专业的成员参加,专项论证的专家数量不应少于5名。
第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对本要点做出必要的补充规定,但抗震设防目标不得低于本要点第八条的规定。
第二章 专项论证的技术资料
第五条项目建设单位组织专项论证时,应提供以下技术资料,并提前至少3天送交参加论证的专家:
(一)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见附录)及相应的规划依据;
(二)建设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仅限已实施可行性研究的桥梁工程)及项目审批、核准文件;
(三)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展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仅限《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规定属于特殊设防类,即符合本要点第二条第一项的桥梁工程);
(四)建设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五)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
(六)桥梁推荐方案的结构抗震分析报告;
(七)抗震试验研究报告(仅限已进行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的桥梁工程);
(八)参考使用的国内外技术标准、工程实例及相关审批文件(仅限采用特殊减震、隔震技术的桥梁,或者采用新材料的桥梁工程)。
第六条专项论证的技术资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论证工程选址、道路设计等符合城市、镇总体规划和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的要求,并说明本工程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的作用。
(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以及场地地震动分析应按不低于现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规定的II级工作要求实施,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相关内容,并满足如下要求:
1、根据地震风险概率分析确定的不同超越概率加速度反应谱曲线,其周期成分应包含桥梁的基本周期;
2、应按地震重现期给出E1地震和E2地震两个不同等级的地震动参数;
3、设计指定深度与加速度反应谱相吻合的拟合设计加速度时程不应少于3组,每组同时包含三个方向的时程,且任意两组间同方向时程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应小于0.1;
4、当桥梁结构基本周期大于3.0s时,拟合设计加速度时程的持续时间不宜短于40s。
(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各土层的岩土特性参数、地基承载力、场地类别、液化判别、地震稳定性、剪切波速测试结果、地基及基础建设方案等方面内容。当桥址位于抗震不利地段时,应做出相应的岩土地震稳定性(如滑坡、崩塌、液化和震陷特性等)及发震断裂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评价。对有特殊土动力学性质的场地,应给出确切的抗震性能评价结果。
(四)推荐方案的抗震性能分析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抗震设防标准;
2、地震动参数、地震影响和地震作用;
3、主要构件的损伤容许值和抗震安全性验算要求;
4、结构计算模型及主要的原始输入数据说明,支承及连接条件、结构耗能体系;
5、计算软件名称,并对计算结果作分析论证;
6、结构地震反应计算结果;
7、在E1和E2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抗震安全性验算结果;
8、结构构造措施(当桥址处于抗震不利地段时,应有相应的抵抗场地变形或地基失效的措施)。
(五)试验研究报告应内容翔实、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六)采用特殊减震、隔震技术的桥梁,或者采用新材料的桥梁,应提供有关适用性论证资料(包括应用实例、试验资料、理论研究等)和必要的审批文件,明确设计、施工、验收标准和养护细则。
(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的深度应符合现行《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 专项论证的内容
第七条抗震设防标准应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一般情况下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符合本要点第二条第一项的桥梁,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按有关部门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其他桥梁,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二)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抗震措施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三)立体交叉跨线桥梁的上线桥梁抗震设防标准不应低于下线桥梁。
第八条抗震设防目标应达到下列要求:
(一)在E1地震作用下,结构地震反应总体上在弹性范围,基本无损伤,桥梁在震后可立即使用。
(二)在E2地震作用下,结构可发生有限或者轻微的地震损伤,符合本要点第二条第一项的桥梁,不需修复或经简单修复可立即使用;其他桥梁经抢修可恢复使用,在地震后经过永久性修复可恢复正常的运营功能。
第九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桥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给出场地类别依据准确可靠,波速测试孔数量和布置符合现行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液化判别和液化等级评定、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判断及发震断裂评价等正确;
(二)桥位选择在抗震有利地段,尽量避开不利地段,避开危险地段;
(三)当工程无法避开液化土地基时,应按现行规范要求采取消除液化影响的措施;
(四)当工程无法避开其他不利地段时,设计应考虑因场地变形带来的不利影响,优先选用整体刚度较大的结构体系,并做好防落梁等构造措施;
(五)当工程场地范围内分布有发震断裂且不能忽略其错动影响时,按规范要求避开主断裂带,同时做好防落梁等构造措施。
第十条桥梁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及抗震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桥梁结构应具有明确、可靠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当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
大于8度时,多跨连续桥梁不宜采用一个桥墩(台)集中传递纵向地震作用的结构体系;
(二)采取有效的位移约束措施,避免桥梁发生落梁破坏,特别是建设在软弱性土层、液化土层和地层显著不均匀地段的桥梁,宜采用整体刚度较高的结构体系;
(三)桥梁联内的刚度、质量分布均衡,桥墩(台)分担的地震作用合理;
(四)相邻联桥梁的基本周期相差不宜过大;
(五)当匝道桥与主线桥结构刚度差异较大时,应对连续和分离两种结构体系进行比较,避免分叉处地震作用集中或结构发生落梁破坏;
(六)相邻桥梁之间预留足够的间距,防止发生地震碰撞,曲线桥、斜桥应考虑转动引起的桥梁横向位移;
(七)当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8度时,不宜采用上部结构支承在大悬臂盖梁上的结构体系,重要桥梁宜避免采用独柱式桥墩的结构体系;
(八)合理选择潜在塑性区的位置,提高桥梁结构的延性,基础、拱肋、盖梁不宜作为耗能构件设计。
第十一条桥梁结构地震反应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正确采用设计地震动参数,采用时程分析方法计算桥梁结构地震反应时,输入加速度时程的反应谱应与设防目标反应谱一致,加速度时程不应少于3组,宜采用含实际地震动记录的7组加速度时程,任意两组加速度时程之间同方向分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应小于0.1,选用的历史记录应与设定地震震级、距离、场地特性大体相近,通过调整使其加速度反应谱与设计反应谱匹配;
(二)地震影响、地震作用以及作用方向、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应按现行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执行;
(三)结构地震反应计算模型合理,单元之间的连接及边界约束条件正确,结构刚度和质量参数取值准确,合理确定结构阻尼参数;
(四)应考虑基础——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桥梁跨度超过250m,或者桥墩(台)之间场地条件差异显著时,地震反应计算宜考虑地震动的空间变化效应;
(六)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反应时,考虑的振型数在计算方向的累计有效质量应达到90%以上;
(七)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时,应选用合理的弹塑性恢复力计算模型。第十二条桥梁结构抗震性能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桥梁结构抗震性能符合相关的专题研究成果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结果;
(二)基础、桥墩(台)、支座、上部结构抗震性能满足相关要求,桥梁整体的抗震性能达到第八条规定的抗震设防目标;
(三)地震位移小于容许值,不发生落梁破坏,宜避免结构发生碰撞;
(四)结构不发生脆性破坏,作为能力保护构件设计的结构应进行相应的验算;
(五)结构出现塑性地震反应的位置仅限于预期的潜在塑性区范围;
(六)轨道交通桥梁宜对E1地震作用下的列车安全运行进行验算;
(七)附属设施(如过桥管线、景观设施、轨道交通的设备等)不应限制桥梁正常的地震位移反应。
第十三条采用特殊减震、隔震技术设计的桥梁,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场地条件和结构形式应符合现行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有关减震、隔震设计的基本条件;
(二)提供的相关参考资料应内容翔实、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三)对国内无相应工程建设标准的特殊减震、隔震装置,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核准后使用;
(四)减震、隔震装置力学性能稳定可靠、安装方便、耐久性好、可更换,日常检查和维护方便;
(五)结构地震反应计算宜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正确模拟减震、隔震装置的非线性恢复力特性;
(六)减震、隔震装置应满足在地震中能正常发挥作用的技术要求;
(七)采用减震、隔震装置的结构体系,不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要求。第十四条采用新材料的桥梁,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采用不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桥梁,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核准;
(二)通过前期相关研究,调查工程实例和实际应用情况,并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检验结构的抗震性能达到设计所要求的设防目标。
第十五条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重要桥梁或者采用新颖结构形式的特殊桥梁,在初步设计阶段应论证布置健康监测系统的必要性和相应布置方案的合理性,并列入建设项目的预算,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桥梁建成后尽早投入使用。
第四章 专项论证意见
第十六条专项论证意见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总体评价。对工程项目的抗震设防标准、桥位选址、场地抗震性能评价、结构体系和抗震概念设计、计算模型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结构抗震性能等,做出简要评定。
(二)存在问题。对影响结构抗震安全的问题,应在论证意见中提出,并提出便于施工图审查的主要控制指标(含性能指标)及内容。
(三)结论。结论可分为“可行”、“修改”、“不可行”三种:
1、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工程项目,列为“可行”。勘察设计单位对专项论证意见的执行情况,由施工图审查机构在施工图审查时进行检查。
2、基本符合抗震设防要求,但在结构体系、抗震措施、抗震分析和结构抗震性能等方面不尽合理,或存在局部问题的工程项目,列为“修改”。由勘察设计单位补充修改后提出局部修改报告,经原专项论证组确认“可行”,出具结论意见,建设单位按有关规定存档,并由施工图审查机构在施工图审查时检查其执行情况。
3、对设防标准、桥位选择、结构体系和抗震安全等方面存在严重安全问题的工程项目,列为“不可行”。勘察设计单位应针对存在的问题重新进行工程勘察或者初步设计,由建设单位重新组织专项论证。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本技术要点所称抗震设防区,是指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及六度以上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的地区)。
第十八条本技术要点所称的E1地震,是指一级设防水准地震,重现期为475年,相当于设防地震;E2地震,是指二级设防水准地震,重现期为2500年,相当于罕遇地震。
第十九条本技术要点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负责解释。
第三篇: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
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的监督管理,提高市政公用设施的抗灾能力,保障市政公用设施的运行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市政公用设施的抗灾设防,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市政公用设施,是指规划区内的城市道路(含桥梁)、城市轨道交通、供水、排水、燃气、热力、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道路照明等设施及附属设施。
本规定所称抗灾设防是指针对地震、台风、雨雪冰冻、暴雨、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所采取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第三条 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实行预防为主、平灾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 ____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以下简称____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法负责全国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五条 ____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实际防灾要求,制定、修订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将市政公用设施的抗灾设防要求和先进、适用、成熟的技术措施纳入工程建设标准。
第六条 国家鼓励采用符合工程建设标准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材料设备,进行市政公用设施的抗灾设计与施工。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采用可能影响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能力,且无相应工程建设标准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核准。
第七条 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市政公用设施的运营、养护单位以及从事市政公用设施抗灾抗震鉴定、工程检测活动的单位,应当遵守有关建设工程抗灾设防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第八条 城乡规划中的防灾专项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在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对重大市政公用设施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灾害及次生灾害风险、抗灾性能、功能失效影响和灾时保障能力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二)根据各类灾害的发生概率、城镇规模以及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性、使用功能、修复难易程度、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等,提出市政公用设施布局、建设和改造的抗灾设防要求和主要措施;
(三)避开可能产生滑坡、塌陷、水淹危险或者周边有危险源的地带,充分考虑人们及时、就近避难的要求,利用广场、停车场、公园绿地等设立避难场所,配备应急供水、排水、供电、消防、通讯、交通等设施。
第九条 城乡规划中的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规划应当满足下列要求:
(一)快速路、主干道以及对抗灾救灾有重要影响的道路应当与周边建筑和设施设置足够的间距,广场、停车场、公园绿地、城市轨道交通应当符合发生灾害时能尽快疏散人群和救灾的要求;
(二)水源、气源和热源设置,供水、燃气、热力干线的设计以及相应厂站的布置,应当满足抗灾和灾后迅速恢复供应的要求,符合防止和控制爆炸、火灾等次生灾害的要求,重要厂站应当配有自备电源和必要的应急储备;
(三)排水设施应当充分考虑下沉式立交桥下、地下工程和其他低洼地段的排水要求,防止次生洪涝灾害;
(四)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应当符合灾后恢复运营和预防二次污染的要求,环境卫生设施配置应当满足灾后垃圾清运的要求;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条 市政公用设施的选址和建设应当符合城乡规划以及防灾专项规划、市政公用设施各项专业规划和有关工程建设标准的要求。
位于抗震设防区、洪涝易发区或者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市政公用设施的选址和建设还应当分别符合城市抗震防灾、洪涝防治和地质灾害防治等专项规划的要求。
第十一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市政公用设施应当按照有关工程建设标准进行抗灾设防。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降低抗灾设防标准。
第十二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市政公用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设置安全监测、健康监测、应急自动处置和防灾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安全监测、健康监测、应急自动处置和防灾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预算。
第十三条 对重大市政公用设施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市政公用设施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建设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工程选址和设计方案进行抗灾设防专项论证。
第十四条 对抗震设防区的下列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组织专家进行抗震专项论证:
(一)属于《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的市政公用设施;
(二)结构复杂或者采用隔震减震措施的大型城镇桥梁和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直接作为地面建筑或者桥梁基础以及处于可能液化或者软粘土层的隧道;
(三)超过一万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等地下工程设施;
(四)震后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共同沟工程、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
(五)超出现行工程建设标准适用范围的市政公用设施。
国家或者地方对抗震设防区的市政公用设施还有其他规定的,还应当符合其规定。
第十五条 市政公用设施抗震专项论证的内容包括:市政公用设施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及设计地震动参数的采用、场地类型和场地抗震性能、抗震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抗震及防止次生灾害措施、基础抗震性能等。对有特殊要求的工程,还应当论证其地震应急处置方案和健康监测方案设计。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组织抗震专项论证时,应当有三名以上国家或者工程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政公用设施抗震专项论证专家库成员参加。
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市政公用设施抗震专项论证专家库成员分别由____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公布。
第十七条 对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城镇桥梁和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组织专家进行抗风专项论证。
第十八条 施工图审查机构在进行施工图审查时,应当审查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内容。
对应当进行抗灾设防专项论证、抗震专项论证、抗风专项论证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在提交施工图的同时将专项论证意见送施工图审查机构。
对应当进行而未进行抗灾设防专项论证、抗震专项论证、抗风专项论证的市政公用设施,或者进行了抗灾设防专项论证、抗震专项论证、抗风专项论证的市政公用设施,其设计图纸未执行专项论证意见的,施工图审查结论为不合格。
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应当针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期间的防灾薄弱环节,组织制定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市政公用设施的运营、养护单位应当定期对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维护、检查和更新,确保市政公用设施的抗灾能力。
市政公用设施的运营、养护单位应当加强对重大市政公用设施、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关键部位和关键设备的安全监测、健康监测工作,定期对土建工程和运营设施的抗灾性能进行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
市政公用设施的运营、养护单位应当保存有关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资料和维护、检查、监测、评价、鉴定、修复、加固、更新、拆除等记录,建立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并及时将有关资料报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动或者破坏市政公用设施的防灾设施、抗震抗风构件、隔震或者振动控制装置、安全监测系统、健康监测系统、应急自动处置系统以及地震反应观测系统等设施。
第二十二条 市政公用设施的运营、养护单位应当按照工程建设标准和应急措施,设置安全报警、监控电视、漏电报警、燃气等易燃易爆气体和有毒有害气体报警、防汛、消防、逃生、紧急疏散照明、应急发电、应急通讯、救援等器材和设备,定期维护、检查、更新,并保持正常运行。
第二十三条 市政公用设施超出合理使用年限,或者在合理使用年限内,但因环境、人为等各种因素抗灾能力受损的,市政公用设施的运营、养护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评估,需要进行修复或者加固的,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修复或者加固。
第二十四条 抗震设防区内已建成的下列市政公用设施,原设计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且未列入近期改造、改建、拆除计划的,市政公用设施的产权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按照抗震鉴定标准进行抗震鉴定:
(一)属于《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的城镇桥梁,城市轨道交通,燃气、供水、排水、热力设施;
(二)第(一)项之外的其他重大市政公用设施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市政公用设施;
(三)有重大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市政公用设施;
(四)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市政公用设施。
经鉴定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市政公用设施应当进行改造、改建,或者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施工单位按照有关工程建设标准依法进行抗震加固设计与施工;未进行改造、改建或者加固前,应当限制使用。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市政公用设施的运营、养护单位应当根据市政公用设施的具体情况,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抢险和救援队伍,配备抢险、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定期演练每年不得少于一次。
第二十六条 灾害发生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以及市政公用设施的运营、养护单位应当按照相应的应急预案及时组织应对响应。
第二十七条 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受灾的市政公用设施进行应急评估,并及时将市政公用设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情况报上级建设主管部门以及同级人民政府民政主管部门。
经应急评估需进行抗灾鉴定的市政公用设施,其运营、养护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进行鉴定。经鉴定需修复、加固或者重建的,应当按照工程建设标准进行修复、加固或者重建。
经应急评估可继续使用的市政公用设施,其运营、养护单位应当进行安全性检查,经检查合格后,方可恢复运营、使用。
第二十八条 自然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破坏程度超出工程建设标准允许范围的市政公用设施进行调查分析,对因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造成破坏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 灾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进行恢复重建时,应当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
需易地重建的市政公用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规划和建设。
地震后修复或者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应当以国家地震部门审定、发布的地震动参数复核结果,作为抗震设防的依据。
当发生超过当地设防标准的其他自然灾害时,灾后修复或者建设的市政公用设施,应当以国家相关灾害预测、预报部门公布的灾害发生概率,作为抗灾设防的依据。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质量的监督管理,并对本行政区域内市政公用设施执行抗灾设防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的单位提供有关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的文件和资料;
(二)发现有影响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质量的问题时,责令相关责任人委托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必要的检测、鉴定,并提出整改措施。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擅自采用没有工程建设标准又未经核准的新技术、新材料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___万元以上___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擅自变动或者破坏市政公用设施的防灾设施、抗震抗风构件、隔震或者振动控制装置、安全监测系统、健康监测系统、应急自动处置系统以及地震反应观测系统等设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对个人处以___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___万元以上___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未对经鉴定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市政公用设施进行改造、改建或者抗震加固,又未限制使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___万元以上___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所称重大市政公用设施,包括快速路、主干道、对抗灾救灾有重要影响的城镇道路上的大型桥梁(含大型高架桥、立交桥)、隧道工程、城市广场、防灾公园绿地,公共地下停车场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城镇水源工程、水厂、供水排水主干管、高压和次高压城镇燃气热力枢纽工程、城镇燃气热力管道主干管、城镇排水工程、大型污水处理中心、大型垃圾处理设施等。
本规定所称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市政公用设施,是指遭受破坏后可能引发强烈爆炸或者大面积的火灾、污染、水淹等情况的市政公用设施。
本规定所称抗震设防区,是指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及六度以上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的地区)。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自___年___月___日起施行,建设部___年___月___日发布的《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___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抗震设防专项施工方案
目 录
一、编制依据-------------------------1
一、工程概况-------------------------1
三、抗震的重要部位及要求-------1
四、抗震设防施工的准备工作及施工流程--------------------4
五、施工图纸中要求抗震设防的具体措施--------------------4
六、抗震设防部位的质量检验制度-----------------------------6
七、安全注意事项-------------------8
工程抗震设防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 施工图纸 施工组织设计
二、工程概况:
1、主要概况
本工程位于毕节市赫章县城内,结构形式为框支剪力墙结构,建筑层数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十一层。4#楼建筑面积48029.56平方米,建筑长107.22米,宽30.51米。
2、结构概况
建筑设防抗震类别为丙类;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框支框架二级;框支柱及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一级:底部加强部位以上剪力墙为三级。
三、抗震的重要部位及要求:
四川德圆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贵州赫章县新天地二期4、5#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承载地基持力层为粉土,地基采用素砼桩复合地基处理。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有关规定。2.框架梁
①梁的截面尺寸,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截面宽度不小于 200mm;截面高宽比不大于 4;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小于 4。
②梁的钢筋配置,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大于 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不大于 0.35。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不小于 0.3。
③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按下表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 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 2mm。
④梁的纵向钢筋配置,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不少于 2φ14 且分别不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 1/4,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不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 1/20;
⑤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不大于 250mm 和 20 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3抗震墙 ①抗震墙的厚度不小于 160mm 且不小于层高的 1/20,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墙厚度不小于 200mm 且不应小于层高的 1/16,底部加强层为1-3层,暗柱箍筋间距为150mm,抗震墙体双排钢筋之间梅花形拉筋间距为400mm;其余楼层,暗柱箍筋间距为200mm,拉筋为600mm。
②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小于 0.25%,并双排布置,拉筋间距不大于 600mm,直径不小于 6mm。③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④顶层连梁的纵向钢筋锚固长度范围内,应设置箍筋。
四、抗震设防施工的准备工作及施工流程:
1、原材料的控制:进场的所有施工材料,必须有生产厂家的材质证明,合格证,销售单位的资质等资料证明。材料进场后进行外观检测,材料与所附资料相符并没有问题再送检测机构复试,待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2、工艺的报验制度:每道工序完成后,先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由专职质检员与施工负责人进行验收,合格后提交监理和甲方进行工程验收,监理验收合格并进行签字后可进行下道工序。但基槽、基础钢筋及接地预埋、主体中间验收等重要分部分项必须经设计院、质监站、抗震办参加隐蔽验收。
五、施工图纸中要求抗震设防的具体措施:
为了更好的抵御突发地震灾害,施工严格按施工图中的抗震设防措施进行施工。根据设计要求,基础部位的筏板采用《筏形基础》04G101-3,基础墙体、主体墙体及梁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梁-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03G101-1修订版,现浇楼板采用《现浇混
凝土楼面与屋面板》04G101-4及相应的建筑设计、验收规范。1.地基与基础
(1)根据四川德圆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贵州赫章县新天地二期4、5#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承载地基持力层为粉土,地基采用素砼桩复合地基处理。处理后地基承载力为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有关规定。(2)本工程基坑较深,开槽深度为-3m,开槽时根据勘察报告提供的参数放坡。按照勘探结果,基底原土层的承载力不足以作为持力层,根据设计要求对持力层进行加强,加固方法是钻孔现浇素混凝土桩、铺200mm厚碎石褥垫层相互结合做为持力层。本场地地下水位较低、而且水质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无腐蚀性。(3)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有关规定,本场地可不考虑地震液化影响。
(4)根据涿州市地质资料和本场地土层承载力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有关规定,确定拟建工程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0米,20米的深度内底地层剪切波速一般为210-220m/s,建筑场地类别为三类。
(5)基础为 钻孔桩基础每个设计空洞800-2000;每个桩均嵌入持力层内,混凝土的浇筑快速连续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转动的能力。2.地上主体为全现浇剪力墙结构。自首层至顶层的剪力墙(包括电梯井剪力墙)与框架梁形成整体抗震结构体系。(1)框架梁
①与混凝土墙连接的梁,箍筋在距支座1.5倍梁高范围内加密间距100mm; ②梁上开洞均以结构为准,严禁随意留或凿洞,预留洞附加筋按大样图设置;(2)剪力墙
①剪力墙各种构造要求按照03G101-1执行。
②墙上孔洞必须预留,不得后凿。除按施工图纸预留孔洞外,还应由各种的施工人员根据各工种的施工图纸认真核对,确定无遗漏后才能浇灌混凝土。(3)楼面、屋面板 楼板构造详图集04G101-4。
六、抗震设防部位的质量检验制度
1.为了更有效的控制抗震结构工程的质量,必须设置三检制度:即自检、互检、交接检。每道工序完成后,先进行自我检查,根据规范的具体要求,着重检查以下的项目:(1)弯起钢筋的弯起部位、弯起高度;
(2)钢筋的受拉筋的接头位置,钢筋的规格及根数;(3)洞口加筋的位置、大小、布置的情况;(4)拐角处附加钢筋的长度、位置及布置情况;(5)梁柱箍筋加密情况;
(6)梁、柱变截面及交接处工艺做法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合格后再由其他班组检查,互检合格后,交给下一班组做交接检查,待合格后再报验监理单位,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2.重要分部分项工程验收(1)基槽的验收。必须有地勘单位,设计单位,质监单位的参与验收通过,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阶段性的验收,也必须有质监单位的监督,方可验收。(2)地下部分的验收。按设计意图施工完每步工序并自检合格后,均向监理项目部、质监单位、市建设局抗震办申请验收。待完成地下部分施工后,必须有地勘单位,设计单位,质监单位的参与验收通过,才可进行地上结构施工。
(3)主体验收。为了更好的控制工程质量和保证施工进度,在结构施工中项目部计划主体分二次验收,即九层、十八层。每次验收均在自检合格并经项目监理部确认后,向质监单位、市建设局抗震办、设计院申请验收。通过后才可进行二次结构施工。(4)竣工验收。工程按设计文件要求施工完成,达到并满足使用效果后。自检合格,并通过项目监理部组织的初验;向质监单位、市建设局抗震办、设计院及相关单位申请验收。待参加验收的各方一致认可该工程,在结构和使用功能上符合设计要求,并予以签认,该工程才可交付使用。
七、安全注意事项
(1)施工中应严格注意脚手架的稳定性、脚手板的安全性。(2)高空作业时应挂安全带,并且要高挂低用。
(3)使用的工具应放入工具袋里,严禁随手置于脚手板上。(4)脚手板必须保证在3块以上,在使用前应逐块检查脚手板的质量,如有裂缝或结疤的应慎用或不用。(5)上脚手前应检查脚手架是否有探头板,保证脚手板置于3根横杆上,并与横杆绑接牢固。
第五篇: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淄博市超限建筑工程和学校、幼儿园、医院等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管理办法》的通知
淄建发〔2011〕23号
各区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高新区规土局、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城乡建设局,局属各有关单位,各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各建设单位:
为做好我市超限建筑工程和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工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淄博市超限建筑工程和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淄博市超限建筑工程和学校、幼儿园、医院等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做好我市超限建筑工程和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工作,根据《山东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山东省超限建筑工程和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实施细则》等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超限建筑工程和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超限建筑工程,是指超出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所规定的适用高度和适用结构类型的建筑工程,体型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工程,以及《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10〕109号)所规定的工程。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超限建筑工程和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超限建筑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向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建筑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建筑工程审查的范围包括我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学校、幼儿园、医院建筑工程,其中,附建式的学校、幼儿园、医院,应审查学校、幼儿园、医院所在的建筑。
第六条 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按下列程序申报:
(一)建设单位在初步设计审查审批之前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先行提出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申请。
(二)属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抗震设防专项审查专家委员会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三)需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建设单位申请和相关材料后,以正式文件向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申请,并转报相关材料。
第七条 建设单位申报超限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时所需提供的资料,按照建质〔2010〕109号第六条规定执行。
建设单位申报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时,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学校、幼儿园、医院等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申报表(附件1)(5份);
(二)建设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达到初步勘察以上深度);
(三)结构工程初步设计计算书(5份);
(四)初步设计文件(建筑和结构专业部分,5份)。
(五)建设项目土地、规划、计划的政府部门批文;
(六)其他必要的材料。
第八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符合抗震设防专项审查要求的申报材料后,属于省审查的建设工程项目,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转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审查所需时间由省确定;属于市审查项目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按下列程序完成审查工作:
(一)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项目的规模、技术特点提出专家组组长及成员的推荐名单。专家组一般由有关专业的3名以上专家组成,遵守审查回避制度并兼顾就近聘请原则。
(二)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召开审查会的2个工作日之前,将建设单位的申报材料送至专家组成员审阅。
(三)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抗震设防专项审查会议,该项目所在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审查专家组成员、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单位的建筑、结构、勘察等有关专业负责人参加。会议的主要议程是:
1、宣布专家组成员和组长名单;
2、专家组组长主持审查,听取勘察设计单位的汇报;
3、专家组研究讨论并提出审查意见;
4、专家组向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单位宣读并解释审查意见,形成书面审查意见。
(四)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在专项审查完毕后3个工作日内,将专家组的书面审查意见,告知项目申请单位。
第九条 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应明确提出“通过”、“修改”或“复审”的审查结论,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一)审查结论为“通过”的项目,在进行施工图审查时,由施工图审查机构检查勘察设计单位对审查意见的落实情况;
(二)审查结论为“修改”的项目,要求勘察设计单位补充、修改设计,提出书面报告,经原抗震设防专项审查专家组确认已达到“通过”的要求,再由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施工图审查时检查落实情况;
(三)审查结论为“复审”的项目,要求勘察设计单位全面修改,提出修改内容的详细报告,由建设单位按申报程序重新申报审查。
第十条 当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对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意见有重大异议时,应在接到审查意见后10个工作日内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复议;审查难度大或者审查意见难以统一的,应报请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专项审查意见。
第十一条 当建设单位对已审查通过的工程项目做重大修改时,应重新向原审批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审。第十二条 超限建筑工程和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建筑工程未经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或者经审查未通过的,施工图审查机构不得受理其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建设单位不得交付施工。
第十三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专家库,并加强对其所建专家库及专家成员的管理。专家库应由长期从事并精通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勘察、设计、科研和技术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并对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意见承担相应的审查责任。
第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超限建筑工程和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建筑工程,未经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或者经审查未通过,建设单位擅自交付施工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据《山东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处以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淄博市住房和城乡局负责解释。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1、学校、幼儿园、医院等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申报表 附件2:学校、幼儿园、医院等抗震设防专项审查要点 附件3:学校、幼儿园、医院等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回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