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试行)及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通知
急件
淮银监办〔2011〕23号
关于转发《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银行 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试行)
及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通知
农发行淮安市分行,各大型银行淮安分行,江苏银行淮安分行,浦发行淮安分行,邮储银行淮安市分行,淮安市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含苏南农商行驻淮支行),苏州银行涟水支行:
现将《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试行)及实施方案的通知》(银监发〔2011〕63号,以下简称《通知》)转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贯彻意见,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认真做好学习贯彻工作。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做好《通知》的学习和贯彻工作,使相关领导、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
— 1 — 熟悉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的要求,提高执行的自觉性,并强化协调配合,形成提高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的工作合力。
二、按时高质完成自评工作。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成立以分管行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自评工作小组,真实客观地组织实施自评工作。辖内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对照标准,按照评估模板逐条自评。非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标准,按照模板进行自评。自评过程中,要注明哪条标准不适用,同时注明不适用的原因。自评工作应于2011年7月底结束,并形成自评工作报告。自评工作报告内容至少包括自评工作组织开展情况、自评结果及存在问题、整改方案的制定执行、自评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完善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的建议等。自评工作报告及评估模板汇总表、分项目表(见《通知》附件3)经分管行长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于2011年7月31日前书面报送我分局统计信息科。我分局将根据各机构的自评情况,选取部分银行开展外部评估,对自评情况进行验证,并按照银监会和江苏银监局要求对有关情况进行披露和问责。
三、切实做好整改提高工作。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工作,以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的实施为契机,结合自评工作,仔细查找自身存在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认真加以实施,进一步提高监管统计数据的质量。
附件:《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
— 2 — 好标准(试行)及实施方案的通知》(银监发〔2011〕 63号)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监管统计
数据质量
标准
通知
内部发送:各局领导,办公室,各监管科,统计信息科 联 系 人:刘红宇
联系电话:0517-83908175
2011年6月24日印发
(共印5份)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淮安监管分局办公室
第二篇:《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试行)》实施方案
附件二:
《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试行)》
实施方案
作为推进“数据质量年”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举措,银监会制定了《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良好标准》),力求全面总结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先进经验,提出既符合实际、又有一定前瞻性的标准和要求,推动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的持续、全面提升。
一、制定《良好标准》的背景和目的
全面、及时和准确的监管统计信息不仅是银监会提升监管有效性也是银行做好风险管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银监会成立以来对这一问题一直十分重视,2007年起建立的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更是对银行数据提出全面要求。当前,不论是从夯实银行监管基础角度,还是推动银行精细化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角度,进一步提高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已迫在眉睫。
提升数据质量,从根本上要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要从银行基础数据的管理抓起,从组织、制度、系统和流程建设抓起。为此,银监会经过充分研究讨论和征求各方面意见,制定了《良好标准》,为银行持续、全面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提供方向和抓手。通过组织银行对照《良好标准》实施评估,帮助其确定需要关注的领域,制定行动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改进措施,努力达到《良 好标准》的要求。
《良好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对于完善监管功能和模式,实现监管当局和银行的良性互动也是重大探索和创新。一方面,通过自评和监管评价结合的方式,能够调动银行自身的能动性,将监管与银行自身的管理需要结合起来,提高其内生积极性,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将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统计人员、主监管员和其他监管人员的合力,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二、《良好标准》的主要框架内容
数据质量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管理和协调。制定《良好标准》的总体原则是抓“因”促“果”,即从影响数据质量的各环节因素入手,建立良好标准的框架要求,督促银行对照标准不断改进统计工作。《良好标准》涉及组织机构及人员,制度建设,系统保障和数据标准,数据质量的监控、检查与评价,数据的报送、应用和存储等5方面要素、15项原则、61条具体标准,涵盖了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各个方面。
第一项要素是组织机构及人员。包括组织领导、归口管理、岗位设置、团队建设4项原则、15条具体标准,主要对董事会和高管在数据质量管理中的职责,以及管理体制、监管统计岗位设置和团队建设方面设定了标准。没有领导和高管的重视,没有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团队,数据质量管理必然成为无本之末。
第二项要素是制度建设。包括管理制度、业务制度2项原则、7条具体标准,主要是对银行建立全面、科学和有效的监管统计管理制度和业务制度设定了标准,为数据质量管理和监管统计工作提供规范和依据。
第三项要素是系统保障和数据标准。这是对数据质量管理流程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包括基础系统、监管统计系统、数据标准3项原则、14条具体标准,对银行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以及监管统计系统在全面覆盖、数据质量控制功能和灵活性方面提出了标准和要求,使数据质量管理的流程能够通过标准的信息化得以物化。
第四项要素是数据质量的监控、检查与评价。包括日常监控、监督检查、考核评价3项原则、14条具体标准,内容主要是对银行建立有效的数据质量监控体系、统计现场检查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提出了标准和要求,从机制方面直接加强对数据质量的约束和激励。
第五项要素是数据的报送、应用和存储。包括数据报送、分析应用、资料存储3项原则、11条具体标准,内容主要是对银行报送环节、分析应用和存储提出了标准和要求,通过分析应用和扩大共享,提高附加值,形成数据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
三、《良好标准》的评估要求
《良好标准》适用范围为根据《银行业监管统计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第6号主席令)开展监管统计工作的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良好标准》中简称“银行”)。评估先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自评,监管机构在此基础上对银行进行外部评估。评估结 果划分为4档,分别为符合、大体符合、较不符合和不符合,评级标准及其使用的简要说明如下:
符合:完全达到要求,没有明显不足。
大体符合:银行没有完全符合条款要求,但总体有效性较好,覆盖了主要方面。评估中发现的一些小问题未对数据质量带来实质性的影响,银行具备在较短时期内实现达标的能力并且做出了具体安排。
较不符合:虽然制定了规章制度和政策程序,但存在较明显缺陷;事实证明,有关政策和程序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全面执行,由此对数据质量带来实质性影响。“较不符合”与“大体符合”这两个评级之间的“跨度”较大,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有时不太容易,但还是要求评估人员必须通过审慎、客观的评价表达明确的意见。
不符合:在数据质量管理的主要方面没有规章制度,或相关制度未得到有效执行,严重影响数据质量。
对照每条标准和原则,评估人员在实施评估时,从三个方面予以确认:第一,在机构范围内有规范的制度性文件或者具有约束性的其他书面材料;第二,这些制度文件得到了全面和实质性地执行;第三,执行达到了预期效果,数据质量能满足监管要求。总之,银行应有足够的相关证据以及合理的逻辑证明表明其确实达到了标准和原则的要求。
对原则和标准的评估应该保持基本的一致性。评估中首先从每一条标准的评估入手,根据每一条标准的评估结果,结合该项 原则的总体要求,进而得出每一项原则的评估结论。每一条标准并不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达到每条原则下各项标准的数量未必能够代表某一条原则的总体评级情况,评估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全面客观的判断。
四、评估流程及总体安排
(一)评估流程。对于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法人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按以下流程进行:
第一,先由银行对照《良好标准》开展自评,原则上每3年作为一个周期全面自评估一次。银行根据自评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并分阶段实施改进,逐年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价。第二,主监管员应定期跟踪了解银行开展自评和整改的情况,与银行进行沟通、复核、确认,提出实施外部评估的意见和建议,或者提请实施专项现场检查。第三,银监会将组织由统计人员、主监管员和其他相关监管人员组成工作团队,在银行自评报告的基础上,对法人机构开展外部评估,争取每3年要覆盖到全部银行。对于辖内法人机构数量较多,外部评估任务较重的银监局,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工作安排。对银行外部评估的先后顺序可根据银行自评情况、主监管员意见以及统计部门掌握的情况确定先后顺序和重点。外部评估可以和银监会现场检查相结合,也可根据需要单独开展。外部评估以定期报送的报表和数据为主。
对于农村信用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其他类银行机构,自评 5 和外部评估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二)评估结果应用。外部评估结果作为对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银监会对银行实施监管评级以及对银行整体风险评估中充分考虑,并根据情况在机构范围内予以公布和披露。银行应根据外部评估报告,对其根据自评结果制定的整改报告进行修定和完善,有步骤地实施整改。
(三)组织保障。银监会成立《良好标准》评估领导小组,王兆星副主席任组长,统计部主任任副组长,各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任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统计部,办公室成员由统计部和监管部门相关处室负责人或主监管员组成,办公室职责是建立评估人才库、组建评估工作团队、督促和指导银行开展自评、组织外部评估、推动外部评估结果在监管评级和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监测评估实施的效果、完善和改进评估方式、对评估情况进行考核通报和总结等。
各银监局制定辖内评估工作方案,报银监会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并组织辖内银行开展自评和外部评估工作。银行成立以主管行领导为组长的自评工作小组,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组织实施自评工作。
(四)2011年评估的时间安排。3-5月,起草《良好标准》和实施方案,并征求银监局、银行业机构以及各监管部门的意见,组织部分银行开展自评估试点,进一步完善标准和方案。
5月,向会领导汇报,经批准后召开电视电话会进行动员。6-8月,全部银行完成自评。其中,6月下旬,银监会将结合统计现场检查进行外部试评估;在此基础上,7月份编写《评估手册》,对外部评估的内容、重点和要求进行明确,同时就外部评估开展专题(电视电话)培训;8月底自评结束。
9-10月,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根据情况选取部分银行集中力量组织外部评估试点工作。
11月,对银行开展自评的情况和银监会系统开展外部评估试点情况进行总结,如有必要,对《良好标准》和实施方案进行修订与完善。
12月,银监会相关部门和派出机构在2012年现场检查立项中充分考虑外部评估的要求。
第三篇:《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试行)》 实施方案
《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试行)》 实施方案
作为推进“数据质量年”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举措,银监会制定了《银行监 》)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良好标准》,力求全面总结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先进经验,提出既符合实际、又有一定前瞻性的标准和要求,推动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的持续、全面提升。
一、制定《良好标准》的背景和目的 全面、及时和准确的监管统计信息不仅是银监会提升监管有效性也是银行做好风险管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银监会成立以来对这一问题一直十分重视,2007 年起建立的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更是对银行数据提出全面要求。当前,不论是从夯实银行监管基础角度,还是推动银行精细化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角度,进一步提高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已迫在眉睫。提升数据质量,从根本上要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要从银行基础数据的管理抓起,从组织、制度、系统和流程建设抓起。为此,银监会经过充分研究讨论和征求各方面意见,制定了《良好标准》,为银行持续、全面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提供方向和抓手。通过组织银行对照《良好标准》实施评估,帮助其确定需要关注的领域,制定行动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改进措施,努力达到《良好标准》的要求。《良好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对于完善监管功能和模式,实现监管当局和银行的良性互动也是重大探索和创新。一方面,通过自评和监管评价结合的方式,能够调动银行自身的能动性,将监管与银行自身的管理需要结合起来,提高其内生积极性,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将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结合起来,充分发挥
统计人员、主监管员和其他监管人员的合力,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二、《良好标准》的主要框架内容 数据质量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定 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管理和协调。《良好标准》的总体原则是抓“因”促“果”,即从影响数据质量的各环节因素入手,《良好标准》建立良好标准的框架要求,督促银行对照标准不断改进统计工作。涉及组织机构及人员,制度建设,系统保障和数据标准,数据质量的监控、检查与评价,数据的报送、应用和存储等 5 方面要素、15 项原则、61 条具体标准,涵盖了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各个方面。第一项要素是组织机构及人员。包括组织领导、归口管理、岗位设置、团队建设 4 项原则、15 条具体标准,主要对董事会和高管在数据质量管理中的职责,以及管理体制、监管统计岗位设置和团队建设方面设定了标准。没有领导和高管的重视,没有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团队,数据质量管理必然成为无本之末。第二项要素是制度建设。包括管理制度、7 业务制度 2 项原则、条具体标准,主要是对银行建立全面、科学和有效的监管统计管理制度和业务制度设定了标准,为数据质量管理和监管统计工作提供规范和依据。第三项要素是系统保障和数据标准。这是对数据质量管理流程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包括基础系统、监管统计系统、数据标准 3 项原则、14 条具体标准,对银行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以及监管统计系统在全面覆盖、数据质量控制功能和灵活性方面提出了标准和要求,使数据质量管理的流程能够通过标准的信息化得以物化。第四项要素是数据质量的监控、检查与评价。包括日常监控、监督检查、考核评价 3 项原则、条具体标准,内容主要是对银行建立有效的数据质量监控体系、统计现场检查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提出了标准和要求,从机制方面直接加强对数据质量的约束和激励。第五项要素是数据的报送、应用和存储。包括数据报送、分析应用、资料存储 3 项原则、11 条具体标准,内容主要是对银行报送环节、分析应用和存储提出了标准和要求,通过分析应用和扩大共享,提高附加值,形成数据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
三、《良好标准》的评估要求 《良好标准》适用范围为根据《银行业监管统计管理暂行办法》2004 年第6 号主席令开展监管统计工作的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良好标准》中简称“银)行”。评估先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自评,监管机构在此基础上对银行进行外部评估。评估结果划分为 4 档,分别为符合、大体符合、较不符合和不符合,评级标准及其使用的简要说明如下: 符合:完全达到要求,没有明显不足。大体符合:银行没有完全符合条款要求,但总体有效性较好,覆盖了主要方面。评估中发现的一些小问题未对数据质量带来实质性的影响,银行具备在较短时期内实现达标的能力并且做出了具体安排。较不符合:虽然制定了规章制度和政策程序,但存在较明显缺陷;事实证明,有关政策和程序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全面执行,由此对数据质量带来实质性影响。“较不符合”与“大体符合”这两个评级之间的“跨度”较大,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有时不太容易,但还是要求评估人员必须通过审慎、客观的评价表达明确的意见。不符合:在数据质量管理的主要方面没有规章制度,或相关制度未得到有效执行,严重影响数据质量。对照每条标准和原则,评
估人员在实施评估时,从三个方面予以确认:第一,在机构范围内有规范的制度性文件或者具有约束性的其他书面材料;第二,这些制度文件得到了全面和实质性地执行;第三,执行达到了预期效果,数据质量能满足监管要求。总之,银行应有足够的相关证据以及合理的逻辑证明表明其确实达到了标准和原则的要求。对原则和标准的评估应该保持基本的一致性。评估中首先从每一条标准的评估入手,根据每一条标准的评估结果,结合该项原则的总体要求,进而得出每一项原则的评估结论。每一条标准并不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达到每条原则下各项标准的数量未必能够代表某一条原则的总体评级情况,评估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全面客观的判断。
四、评估流程及总体安排
(一)评估流程。对于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法人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按以下流程进行: 第一,先由银行对照《良好标准》开展自评,原则上每 3 年作为一个周期全面自评估一次。银行根据自评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并分阶段实施改进,逐年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价。第二,主监管员应定期跟踪了解银行开展自评和整改的情况,与银行进行沟通、复核、确认,提出实施外部评估的意见和建议,或者提请实施专项现场检查。第三,银监会将组织由统计人员、主监管员和其他相关监管人员组成工作团队,在银行自评报告的基础上,对法人机构开展外部评估,争取每 3 年要覆盖到全部银行。对于辖内法人机构数量较多,外部评估任务较重的银监局,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工作安排。对银行外部评估的先后顺序可根据银行自评情
况、主监管员意见以及统计部门掌握的情况确定先后顺序和重点。外部评估可以和银监会现场检查相结合,也可根据需要单独开展。外部评估以定期报送的报表和数据为主。对于农村信用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其他类银行机构,自评和外部评估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二)评估结果应用。外部评估结果作为对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银监会对银行实施监管评级以及对银行整体风险评估中充分考虑,并根据情况在机构范围内予以公布和披露。银行应根据外部评估报告,对其根据自评结果制定的整改报告进行修定和完善,有步骤地实施整改。
(三)组织保障。银监会成立《良好标准》评估领导小组,王兆星副主席任组长,统计部主任任副组长,各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任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统计部,办公室成员由统计部和监管部门相关处室负责人或主监管员组成,办公室职责是建立评估人才库、组建评估工作团队、督促和指导银行开展自评、组织外部评估、推动外部评估结果在监管评级和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监测评估实施的效果、完善和改进评估方式、对评估情况进行考核通报和总结等。各银监局制定辖内评估工作方案,报银监会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并组织辖内银行开展自评和外部评估工作。银行成立以主管行领导为组长的自评工作小组,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组织实施自评工作。
(四)2011 年评估的时间安排。3-5 月,起草《良好标准》和实施方案,并征求银监局、银行业机构以及各监管部门的意见,组织部分银行开展自评估试点,进一步完善标准和方案。5 月,向会领导汇报,经批准后召开电视电话会进行动员。6-8 月,全部银
行完成自评。其中,6 月下旬,银监会将结合统计现场检查,对外部评估的内容、进行外部试评估;在此基础上,7 月份编写《评估手册》重点和要求进行明确,同时就外部评估开展专题(电视电话)培训;8 月底自评结束。9-10 月,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根据情况选取部分银行集中力量组织外部评估试点工作。11 月,对银行开展自评的情况和银监会系统开展外部评估试点情况进行总结,如有必要,对《良好标准》和进行修订与完善。12 月,银监会相关部门和派出机构在 2012 年现场检查立项中充分考虑外部评估的要求。
第四篇: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DOC版)
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
(试行DOC版)
本标准适用范围为根据《银行业监管统计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第6号主席令)开展监管统计工作的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下文简称“银行”)。标准的总体框架包含5方面要素,分别为:组织机构及人员,制度建设,系统保障和数据标准,数据质量的监控、检查与评价,数据的报送、应用和存储。5方面要素下共有15项原则,每项原则下有若干具体标准,共61条标准。
(一)组织机构及人员 原则1 组织领导
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本行数据质量管理和监管统计工作,明确政策和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落实各环节责任。
具体标准:
1.1银行董事会制定明确的政策,将本行数据质量管理纳入内控合规体系和战略规划之中,并定期对其有效性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1.2银行高级管理层确立数据质量管理的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明确职权和责任,定期对本行数据质量管理水平进行评估,并有效落实数据质量问责制。
1.3银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本行监管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负责,亲自或委派领导班子成员(以下简称“主管领导”)组织领导监管统计工作,对制度性变革等重大监管统计事项能够及时研究部署,在资源调配方面予以充分支持和保障。
原则2 归口管理
银行对监管统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确定归口管理部门组织管理本机构的监管统计工作。
具体标准:
2.1银行总行确定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授权其负责全行监管统计领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2.2总行归口管理部门根据授权负责制定全行监管统计工作制度和流程,提出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措施,协调和督促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做好监管统计工作,定期检查并发现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向主管领导报告。
2.3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确定相应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本级机构监管统计工作,在总行归口管理部门统一领导下,有效履行监管统计相关职责。
原则3 岗位设置
银行在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业务部门设立相应的监管统计岗位,岗位职责明确,并配备能满足岗位履职所需的资源。
具体标准:
3.1银行在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设立与本行业务规模和复 杂程度相适应的、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监管统计专职岗位。
3.2银行在其他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设立与其部门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监管统计专职或兼职岗位。
3.3 银行对监管统计岗位的设置涵盖监管统计所有的工作任务和内容,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岗位均设立A、B角。
3.4银行对监管统计岗位的财务预算满足各岗位履职所需,包括设备、差旅、培训等支出。
3.5银行监管统计岗位薪酬水平能够吸引和留住合格的工作人员,岗位设置能体现职业成长发展的良好通道。
原则4 团队建设
银行建设一支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专业队伍,并建立有利于提高监管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促进其职业成长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具体标准:
4.1银行应根据监管统计岗位职责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监管统计人员。
4.2监管统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银行业务,具备必要的协调沟通能力。
4.3银行对监管统计人员定期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方式和频度能满足监管统计工作的需要。
4.4银行建立对监管统计人员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创 3 造有利于提高监管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促进其职业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制度建设 原则5 管理制度
银行建立全面、科学和有效的监管统计管理制度,保证监管统计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具体标准:
5.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牵头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建立符合银行监管要求的统计管理制度。统计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组织管理、部门职责、协调机制、安全保密、系统保障、监督检查、数据质量控制以及监管统计数据源管理等方面,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执行。
5.2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根据监管要求和管理实际,持续评价和及时更新统计管理制度。
5.3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将本行的统计管理制度报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监管机构)备案,管理制度若有重大调整或变化,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
原则6 业务制度
银行建立适应本行业务实际的监管统计业务制度,做好监管统计数据源和统计项目的归属管理。
具体标准:
6.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组织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制定符合本行实际的统计业务制度。统计业务制度覆盖所有的监管统计报 表和数据要求,并正式发布。
6.2统计业务制度对监管统计的内容、方法和口径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定,保证监管统计报表和数据中每一个统计项目的归属关系及取数路径清晰、准确。
6.3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根据监管要求和管理实际,组织其他相关业务部门持续评价和及时更新统计业务制度。
6.4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将本行的统计业务制度报监管机构备案,业务制度若有重大调整或变化,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
(三)系统保障和数据标准 原则7 基础系统
银行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实现对监管统计涉及的各项基础业务和管理信息的全面覆盖,数据维护管理制度和流程完备,具有较强的数据质量控制功能,保证系统信息全面、及时、准确反映业务实际。
具体标准:
7.1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的设计、建设和升级改造征询并充分考虑监管统计业务需求,系统功能支持监管统计信息自动采集。
7.2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涵盖监管统计涉及的全行各业务领域及各类相关机构。如由于新的监管要求变化而暂时无法实现全覆盖,要有明确的系统完善时间安排。
7.3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有完备的数据维护管理制度和流程,尤其是要有对质疑信息明确核查和纠正的相关规定。7.4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信息及时录入,经过复核,并动态更新,保证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业务实际。对监管统计人员及系统管理人员反馈的存在完整性、准确性等缺陷的质疑信息,及时予以核查并纠正。
7.5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满足新业务、新产品和监管新要求的需要,并为监管统计管理系统预留能够灵活加载的数据接口。
原则8 监管统计系统
银行建立适应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完善的监管统计系统,实现流程控制的程序化,能够自动提取和加载所需数据,有良好的质量控制与错误信息提示功能,保障数据安全和规范操作,并具有可拓展性和灵活性。
具体标准:
8.1银行将监管统计系统建设纳入本行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系统框架设计符合监管统计业务及管理要求,并配备充足的信息科技支持资源。
8.2银行监管统计系统实现流程控制的程序化,综合处理监管统计业务,能够自动提取相关系统所涵盖的全部监管要求数据,能够加载标准化的外部数据。
8.3监管统计系统具有良好的质量控制功能,能自动实现总分、表内、表间检验和预警提示的需要,能灵活设定参与检验的机构、指标的逻辑关系,自动提示异常变动及错误情况。
8.4银行采取适当的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应急处置机制,保 证监管统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证数据安全。
8.5监管统计系统附有完备的系统取数规则及系统操作说明,为统计人员提供操作规范。
8.6监管统计系统具备较强的可拓展性和灵活性,能根据监管要求,灵活、方便地增加新的监管指标或报表数据采集,具有灵活定制分析报表、合理管理各类口径数据等统计应用分析功能。
原则9 数据标准
银行数据标准化规划统筹考虑监管统计数据标准化,全面覆盖监管统计数据及指标。数据标准符合国家标准化政策及监管统计规定,在监管统计相关的业务领域及系统中规范执行。
具体标准:
9.1银行充分考虑监管统计要求,将监管统计所涉及的数据标准纳入本行信息标准化规划。
9.2监管统计相关的银行数据标准符合国家标准化政策及监管统计规定。数据标准明确,文档规范。
9.3银行与监管统计相关的业务领域及系统遵循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全行统一的监管统计数据架构,客户、产品、机构、账户等基础信息跨系统保持名称、定义、口径、来源等方面的一致性。各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实现系统间信息共享。
(四)数据质量的监控、检查与评价 原则10 日常监控
银行建立有效的数据质量监控体系,对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实施持续监测,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各环节责任,确保数据质量。
具体标准:
10.1银行建立有效的覆盖监管统计数据生产报送全流程的数据质量监控机制。
10.2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对本部门监管统计的数据源信息质量适时监控,对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提出的数据源质量问题及时整改,保证数据源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0.3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对监管统计数据实施有效的跟踪监控,强化总体复核,发现数据质量问题,反馈到相关责任部门并督促其及时纠正。
10.4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建立与报表频度相适应的数据质量监测台账,对监管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实时记录,定期分析。
10.5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定期通报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提供的监管统计数据质量情况,总结交流经验,并提请实施问责。
原则11 监督检查
银行将数据质量检查纳入内控合规检查范围,建立监管统计现场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实施。
具体标准:
11.1银行将数据质量纳入内控合规检查范围,内控合规管理部门在制定检查计划时充分考虑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 的意见和建议。
11.2银行建立监管统计现场检查制度。归口管理部门定期牵头组织行内监管统计现场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监管统计法规制度的执行及其数据质量等情况。
11.3归口管理部门将统计现场检查报告报主管领导,对影响数据质量的重大问题,提交内控合规部门跟踪检查,并报监管机构。
11.4银行督促被查单位根据统计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以及归口管理部门的要求实施整改,及时对整改情况跟踪评价,确保整改落实到位。
11.5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定期对监管统计的数据源信息质量进行检查,及时组织整改,并将检查整改结果抄送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
11.6银行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重大问题,依据有关规定对相关部门及责任人予以问责和处理。
原则12 考核评价
银行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保障全系统监管统计工作的有效落实。
具体标准:
12.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定期对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提供数据的质量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考评结果在行内公布。
12.2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按照业务范围对监管统计数据源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落实相应的激励约束措施。12.3银行将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的考核结果纳入本机构绩效考核体系。
(五)数据的报送、应用和存储 原则13 数据报送
银行加强向监管机构报送数据环节的管理,积极落实各项报送要求,认真审核,减少迟报、漏报和差错。
具体标准:
13.1银行建立数据报送流程管理制度和报送联系人制度,保障与监管机构联系畅通。
13.2银行与监管机构建立网络连接,实现监管统计报表和数据的快速、安全传输,按监管统计制度规定的频度和时间要求及时报送数据信息,并建立监管统计报送应急预案。
13.3数据报送符合监管统计制度要求,不存在漏报的数据信息,保证填报地区、机构范围和统计数据的完整性。
13.4数据报送的文件格式正确,系统能正常读取数据,符合逻辑校验关系要求。对数据异常变化的质询能做出合理解释;对历史数据进行修改,说明缘由,并报送监管机构备案。
原则14 分析应用
银行在保密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共享和使用监管统计信息,为本机构经营决策和风险管理服务,同时通过扩大共享、加强分析、适时披露,促进数据质量提升。
具体标准:
14.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对监管统计信息合理分类,对 相关业务部门设定合理的用户权限,充分实现机构内的统计信息共享,扩大应用范围。
14.2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牵头建立全面、科学的监管统计信息分析框架,做好监管统计信息的监测、分析和风险预警工作。
14.3相关业务部门有效分析使用监管统计信息,为本行合规审慎经营提供决策参考,并以此推动数据质量不断提高。
14.4银行应关注报送监管机构的监管统计信息与对外披露的相关信息间的差异,并将其中重大差异主动向监管机构做出说明。
原则15 资料存储
银行按照规定加强对监管统计资料的存储管理,保证监管统计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连续性。
具体标准:
15.1银行对监管统计资料统一管理,根据保密规定和档案管理要求,建立全面、严密的管理流程和归档制度。
15.2当内部职能变更、人员变动时,做好监管统计资料交接存档工作。
15.3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定期整理监管统计资料,做到相关统计资料口径可比、数据连续、存储安全,提高监管统计数据的研究和使用价值。
第五篇: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附件一
附件一:
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试行)
本标准适用范围为根据《银行业监管统计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第6号主席令)开展监管统计工作的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下文简称“银行”)。标准的总体框架包含5方面要素,分别为:组织机构及人员,制度建设,系统保障和数据标准,数据质量的监控、检查与评价,数据的报送、应用和存储。5方面要素下共有15项原则,每项原则下有若干具体标准,共61条标准。
(一)组织机构及人员 原则1 组织领导
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本行数据质量管理和监管统计工作,明确政策和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落实各环节责任。
具体标准:
1.1银行董事会制定明确的政策,将本行数据质量管理纳入内控合规体系和战略规划之中,并定期对其有效性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1.2银行高级管理层确立数据质量管理的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明确职权和责任,定期对本行数据质量管理水平进行评估,并有效落实数据质量问责制。
1.3银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本行监管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负责,亲自或委派领导班子成员(以下简称“主管领导”)组织领导监管统计工作,对制度性变革等重大监管统计事项能够及时研究部署,在资源调配方面予以充分支持和保障。
原则2 归口管理
银行对监管统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确定归口管理部门组织管理本机构的监管统计工作。
具体标准:
2.1银行总行确定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授权其负责全行监管统计领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2.2总行归口管理部门根据授权负责制定全行监管统计工作制度和流程,提出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措施,协调和督促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做好监管统计工作,定期检查并发现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向主管领导报告。2.3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确定相应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本级机构监管统计工作,在总行归口管理部门统一领导下,有效履行监管统计相关职责。
原则3 岗位设置
银行在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业务部门设立相应的监管统计岗位,岗位职责明确,并配备能满足岗位履职所需的资源。
具体标准:
3.1银行在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设立与本行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监管统计专职岗位。
3.2银行在其他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设立与其部门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监管统计专职或兼职岗位。
3.3 银行对监管统计岗位的设置涵盖监管统计所有的工作任务和内容,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岗位均设立A、B角。
3.4银行对监管统计岗位的财务预算满足各岗位履职所需,包括设备、差旅、培训等支出。
3.5银行监管统计岗位薪酬水平能够吸引和留住合格的工作人员,岗位设置能体现职业成长发展的良好通道。
原则4 团队建设
银行建设一支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专业队伍,并建立有利于提高监管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促进其职业成长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具体标准:
4.1银行应根据监管统计岗位职责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监管统计人员。
4.2监管统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银行业务,具备必要的协调沟通能力。
4.3银行对监管统计人员定期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方式和频度能满足监管统计工作的需要。
4.4银行建立对监管统计人员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创造有利于提高监管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促进其职业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制度建设 原则5 管理制度 银行建立全面、科学和有效的监管统计管理制度,保证监管统计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具体标准:
5.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牵头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建立符合银行监管要求的统计管理制度。统计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组织管理、部门职责、协调机制、安全保密、系统保障、监督检查、数据质量控制以及监管统计数据源管理等方面,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执行。
5.2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根据监管要求和管理实际,持续评价和及时更新统计管理制度。
5.3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将本行的统计管理制度报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监管机构)备案,管理制度若有重大调整或变化,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
原则6 业务制度
银行建立适应本行业务实际的监管统计业务制度,做好监管统计数据源和统计项目的归属管理。
具体标准:
6.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组织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制定符合本行实际的统计业务制度。统计业务制度覆盖所有的监管统计报表和数据要求,并正式发布。
6.2统计业务制度对监管统计的内容、方法和口径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定,保证监管统计报表和数据中每一个统计项目的归属关系及取数路径清晰、准确。
6.3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根据监管要求和管理实际,组织其他相关业务部门持续评价和及时更新统计业务制度。
6.4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将本行的统计业务制度报监管机构备案,业务制度若有重大调整或变化,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
(三)系统保障和数据标准 原则7 基础系统
银行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实现对监管统计涉及的各项基础业务和管理信息的全面覆盖,数据维护管理制度和流程完备,具有较强的数据质量控制功能,保证系统信息全面、及时、准确反映业务实际。
具体标准:
7.1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的设计、建设和升级改造征询并充分考虑监管统计业务需求,系统功能支持监管统计信息自动采集。7.2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涵盖监管统计涉及的全行各业务领域及各类相关机构。如由于新的监管要求变化而暂时无法实现全覆盖,要有明确的系统完善时间安排。
7.3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有完备的数据维护管理制度和流 程,尤其是要有对质疑信息明确核查和纠正的相关规定。
7.4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信息及时录入,经过复核,并动态更新,保证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业务实际。对监管统计人员及系统管理人员反馈的存在完整性、准确性等缺陷的质疑信息,及时予以核查并纠正。
7.5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满足新业务、新产品和监管新要求的需要,并为监管统计管理系统预留能够灵活加载的数据接口。
原则8 监管统计系统
银行建立适应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完善的监管统计系统,实现流程控制的程序化,能够自动提取和加载所需数据,有良好的质量控制与错误信息提示功能,保障数据安全和规范操作,并具有可拓展性和灵活性。
具体标准:
8.1银行将监管统计系统建设纳入本行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系统框架设计符合监管统计业务及管理要求,并配备充足的信息科技支持资源。
8.2银行监管统计系统实现流程控制的程序化,综合处理监管统计业务,能够自动提取相关系统所涵盖的全部监管要求数据,能够加载标准化的外部数据。
8.3监管统计系统具有良好的质量控制功能,能自动实现总分、表内、表间检验和预警提示的需要,能灵活设定参与检验的机构、指标的逻辑关系,自动提示异常变动及错误情况。
8.4银行采取适当的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应急处置机制,保证监管统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证数据安全。
8.5监管统计系统附有完备的系统取数规则及系统操作说明,为统计人员提供操作规范。8.6监管统计系统具备较强的可拓展性和灵活性,能根据监管要求,灵活、方便地增加新的监管指标或报表数据采集,具有灵活定制分析报表、合理管理各类口径数据等统计应用分析功能。
原则9 数据标准
银行数据标准化规划统筹考虑监管统计数据标准化,全面覆盖监管统计数据及指标。数据标准符合国家标准化政策及监管统计规定,在监管统计相关的业务领域及系统中规范执行。具体标准:
9.1银行充分考虑监管统计要求,将监管统计所涉及的数据标准纳入本行信息标准化规划。
9.2监管统计相关的银行数据标准符合国家标准化政策及监管统计规定。数据标准明确,文档规范。
9.3银行与监管统计相关的业务领域及系统遵循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全行统一的监管统计数据架构,客户、产品、机构、账户等基础信息跨系统保持名称、定义、口径、来源等方面的一致性。各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实现系统间信息共享。
(四)数据质量的监控、检查与评价 原则10 日常监控
银行建立有效的数据质量监控体系,对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实施持续监测,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各环节责任,确保数据质量。
具体标准:
10.1银行建立有效的覆盖监管统计数据生产报送全流程的数据质量监控机制。10.2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对本部门监管统计的数据源信息质量适时监控,对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提出的数据源质量问题及时整改,保证数据源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0.3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对监管统计数据实施有效的跟踪监控,强化总体复核,发现数据质量问题,反馈到相关责任部门并督促其及时纠正。
10.4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建立与报表频度相适应的数据质量监测台账,对监管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实时记录,定期分析。
10.5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定期通报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提供的监管统计数据质量情况,总结交流经验,并提请实施问责。
原则11 监督检查
银行将数据质量检查纳入内控合规检查范围,建立监管统计现场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实施。
具体标准:
11.1银行将数据质量纳入内控合规检查范围,内控合规管理部门在制定检查计划时充分考虑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11.2银行建立监管统计现场检查制度。归口管理部门定期牵头组织行内监管统计现场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监管统计法规制度的执行及其数据质量等情况。11.3归口管理部门将统计现场检查报告报主管领导,对影响数据质量的重大问题,提交内控合规部门跟踪检查,并报监管机构。
11.4银行督促被查单位根据统计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以及归口管理部门的要求实施整改,及时对整改情况跟踪评价,确保整改落实到位。
11.5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定期对监管统计的数据源信息质量进行检查,及时组织整改,并将检查整改结果抄送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
11.6银行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重大问题,依据有关规定对相关部门及责任人予以问责和处理。
原则12 考核评价
银行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保障全系统监管统计工作的有效落实。具体标准:
12.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定期对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提供数据的质量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考评结果在行内公布。
12.2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按照业务范围对监管统计数据 源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落实相应的激励约束措施。
12.3银行将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的考核结果纳入本机构绩效考核体系。
(五)数据的报送、应用和存储 原则13 数据报送
银行加强向监管机构报送数据环节的管理,积极落实各项报送要求,认真审核,减少迟报、漏报和差错。
具体标准:
13.1银行建立数据报送流程管理制度和报送联系人制度,保障与监管机构联系畅通。13.2银行与监管机构建立网络连接,实现监管统计报表和数据的快速、安全传输,按监管统计制度规定的频度和时间要求及时报送数据信息,并建立监管统计报送应急预案。
13.3数据报送符合监管统计制度要求,不存在漏报的数据信息,保证填报地区、机构范围和统计数据的完整性。
13.4数据报送的文件格式正确,系统能正常读取数据,符合逻辑校验关系要求。对数据异常变化的质询能做出合理解释;对历史数据进行修改,说明缘由,并报送监管机构备案。
原则14 分析应用 银行在保密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共享和使用监管统计信息,为本机构经营决策和风险管理服务,同时通过扩大共享、加强分析、适时披露,促进数据质量提升。
具体标准:
14.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对监管统计信息合理分类,对相关业务部门设定合理的用户权限,充分实现机构内的统计信息共享,扩大应用范围。
14.2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牵头建立全面、科学的监管统计信息分析框架,做好监管统计信息的监测、分析和风险预警工作。
14.3相关业务部门有效分析使用监管统计信息,为本行合规审慎经营提供决策参考,并以此推动数据质量不断提高。
14.4银行应关注报送监管机构的监管统计信息与对外披露的相关信息间的差异,并将其中重大差异主动向监管机构做出说明。
原则15 资料存储
银行按照规定加强对监管统计资料的存储管理,保证监管统计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连续性。
具体标准:
15.1银行对监管统计资料统一管理,根据保密规定和档案管理要求,建立全面、严密的管理流程和归档制度。
15.2当内部职能变更、人员变动时,做好监管统计资料交接存档工作。
15.3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定期整理监管统计资料,做到相关统计资料口径可比、数据连续、存储安全,提高监管统计数据的研究和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