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例分析】一份基于请求权基础方法的案例练习报告 ——对于一起交通事故纠纷的法律适用
一份基于请求权基础方法的案例练习报告
——对于一起交通事故纠纷的法律适用
摘要 请求权基础方法,是将民事实体法适用于具体个案的方法。在法学院的案例练习课程中训练请求权基础方法,可以有效地训练检索法律以及法律资料的能力、发现法律解释上的问题并进行解决的能力,实质性地提高法律技能。本文以一个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为例,演示了请求权基础方法在一个较为复杂的疑难案件中的运用,并在分析过程中,对于《侵权责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交强险条例》以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进行了解释。本文还简要地介绍了请求权基础方法与民事诉讼的关系、请求权基础方法之下需要分步骤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请求权的发生、请求权的消灭、被请求人的抗辩权),以及该方法对于养成清晰的法律思维的意义、对于法律实务工作的价值。
关键词 请求权基础方法 法律技能 民法案例研习一般侵权行为 机动车交通事故
目录 绪言 2
壹、丙对A公司的请求权 4
一、《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违法侵权)(结合《交强险条例》第10条第1款)上的请求权 5
(一)《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的一般解释 5
(二)请求权的发生 6
(三)请求权的消灭 10
(四)被请求人的抗辩权 10
(五)小结 11
二、结论 11 贰、丙对甲的请求权 11
一、《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前段上的请求权 11
(一)《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前段的基本解释 11
(二)请求权的发生 14
(三)请求权的消灭、被请求人的抗辩权 15
(四)小结 15
二、《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狭义侵权)上请求权 15
(一)《侵权责任法》第49条第2句、《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2条第2句与《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的关系 15
(二)请求权的发生 16
(三)请求权的消灭、被请求人的抗辩权 17
(四)小结 17
三、《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违法侵权)(结合《交强险条例》第2条第1款)上的请求权 17
(一)请求权的发生 18
(二)请求权的消灭、被请求人的抗辩权 20
(三)小结 20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后段上的请求权 20
五、结论 20 叁、丙对乙的请求权 20
一、《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前段上的请求权 20
(一)《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1句分析 20
(二)请求权的发生 22
(三)请求权的消灭、被请求人的抗辩权 22
(四)小结 22
二、《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1句上的请求权 22
(一)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1句的基本解释 22
(二)请求权的发生 24
(三)请求权的消灭、被请求人的抗辩权 25
(四)小结 25
三、《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后段上的请求权 25
(一)请求权的发生 25
(二)请求权的消灭、被请求人的抗辩权 26
(三)小结 26
四、结论 26 肆、案件结论 27
一、本案结论 27
二、本案涉及的实体法解释问题的总结 27 伍、简要的总结 28
绪言
请求权基础方法,是德国法院在民事案件中适用法律的基础方法。法科学生则须在接受法学教育的过程中反复练习,以达致完全熟练的程度。[1]这一方法最初通过台湾的王泽鉴教授的著作[2]在中国大陆的出版,而被大陆的法律工作者所了解,并且随着该著作影响的不断扩大,以及此后一些译介作品的发表,[3]在法律界逐渐广为人知。一些民法学者还进一步发表了一些著述,[4]并运用这一方法将中国现行法适用于具体案例。[5] 笔者曾撰文呼吁法学教育的改革,将案例练习课程视为教学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之一。[6]从2012年起,笔者与同事许德峰副教授、刘哲玮副教授一起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开设了“民法案例研习”课程,探索如何将该方法运用于中国。[7] 请求权基础方法的意义何在?可能有两种不妥当的观点。有人可能过分夸大其价值,仿佛一着在手,就获得了一把金钥匙,从此天下再无难题;还有人则可能过分贬低其意义,视其为刻板、僵化的公式套用,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尤其是“疑难案件”(hard case)。
本文是笔者在课程中使用的一个教学案例。本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介绍作者对请求权基础方法的理解,以就教于方家,另一方面,由于本案涉及许多法律解释上的难题,本文试图通过自己的分析,说明请求权基础方法在“疑难案件”中的运用。当然,本文也希望对这些法律问题本身提出意见,以供司法中参考。
本文将首先对案件的民事实体法适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在文末简单总结一下对请求权基础方法的理解。
案情如下
甲购买了一辆摩托车,已经投保的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在A保险公司投保,该公司具备从事交强险业务的资格)将于2013年4月1日到期。2013年3月25日,甲向A公司要求继续投保,可是A公司向其表示:摩托车交强险业务亏损严重,如果甲不同时投保商业险,就不同意为其承保交强险。双方协商无果。甲因为很快要到外地出差三周,遂按照平日做法将摩托车停在住宅楼下的车棚,计划等出差回来后再处理交强险投保事宜。4月10日晚,甲的家门被小偷乙撬开。乙行窃时,发现桌子上的摩托车钥匙(具有遥控功能)。乙到楼下按钥匙上的按键,很快找到了摩托车。乙骑上摩托车、携带所盗物品逃离现场。
在逃离过程中,乙的驾驶仍然相当谨慎,没有违反交通规则。但是,有某丙突然违章横穿马路。因为事发突然,乙虽然采取了必要的制动措施,仍然撞倒了丙,导致丙腿骨骨折。摩托车撞向护栏,乙也受了伤,随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丙花去医疗费6万元并经治疗后痊愈。其中有1万元是医院进行紧急处置的阶段所收取的各种费用,其余5万元是后续治疗的其他费用。丙所携带的价值1万元的高档数码相机被完全损坏,此外还发生了2万元的误工损失。
在丙的要求下,A公司向丙支付了1000元,但是拒绝支付更多的金额。
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乙对于交通事故的发生无责任,丙应承担全责。另:乙没有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丙向法院起诉了甲、乙、A公司。法院认可了上述事实,并采纳了上述《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乙对于交通事故的发生无过错。
请问:(1)丙对A保险公司的请求权;(2)丙对甲的请求权;(3)丙对乙的请求权。[8]
与本案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2010年7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04年5月1日起施行,2007年、2011年修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2006年7月1日起施行,2012年两次修改)(以下简称“《交强险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2]19号,2012年12月2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交通事故司法解释》”)。
以下分别回答上述问题。
壹、丙对A公司的请求权
A公司与交通事故的发生,并无任何牵连。但是,假如A公司为甲承保,丙就有可能获得A公司的赔付。丙与A公司之间并无合同关系,唯一可能主张的是侵权责任。
一、《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违法侵权)(结合《交强险条例》第10条第1款)上的请求权
(一)《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的一般解释
《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是关于一般侵权行为(过错责任)的基本规定。关于该款,国内的学说和司法实践在解释上观点分歧。本款中的“民事权益”,在该法第2条第2款中已经给出定义,包括各种“人身、财产权益”,通说认为不仅包括绝对权,而且包括其他权益(债权和其他利益)。这样,从第6条第1款的文义来看,侵害绝对权和其他权益(包括债权)的,只要有过错,也就是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均应承担侵权责任。但是,如果将绝对权和其他权益进行平等保护,因抽象轻过失而侵害任何类型的民事权益均应承担民事责任,将导致侵权责任过分泛滥,对于行为自由形成过度的限制。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对于非因侵害绝对权而导致的财产损失(理论上所谓“纯粹经济损失”),包括侵害债权,应如何处理。
《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是《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的延续,其实质内容基本一致。从关于《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的司法实践来看,我国各级法院历来没有采取过如此宽泛的观点。人与人在社会上高度依存,互相之间发生着各种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但是,只有加害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可能致人损害能够预见时,法律上才应当使其负担避免该损害的义务,并在其因为过失而导致该损害时,使其负担损害赔偿责任。绝对权具有对世性,第三人均可方便查知,自然可以预见到其行为的后果。法律具有公开性,可以为众人所知,对于那些以保护他人为目的的法律,不论法律的目的是保护绝对权还是保护其他权益,行为人对于自己违反这些法律的行为将导致他人发生损害,都可以预见。因此,因过失而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而致人损害的,应负损害赔偿责任。但是,在此之外,债权和其他纯粹经济利益不具有公开性,第三人难以了解其存在,因此应当仅在故意违反善良风俗而损害他人的该利益时,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以上分析并不涉及特殊侵权行为。
因此,《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的文义解释将导致过分宽泛的结果,应当依法律目的而加以限缩。应当认为,可以将该款所规定的一般侵权行为解释为包括三种独立的请求权基础:(1)因过错侵害他人绝对权而致人损害的,应承担侵权责任(“狭义侵权”);(2)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而致人损害的,应承担侵权责任(“违法侵权”);(3)故意违反善良风俗致人损害的,应承担侵权责任(“背俗侵权”)。[9] 上述解释,已经获得司法解释上认可。《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19条第1款规定:“未依法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当事人请求投保义务人在交强险责任限额 范围内予以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主持起草该司法解释的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在解释该条的含义时,明确表示应当对《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解释为上述三种具体类型。并进而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交强险条例》所规定的投保义务,是保护他人的法律。因此,投保义务人违反该义务而导致的损害(具体范围是:按照已投保交强险的情形下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的计算方式计算出来的金额),应当承担赔偿责任。[10] 需要注意的是,在法律适用时,并不能以该司法解释为请求权基础,而是应以《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结合《交强险条例》第2条第1款)[11]作为请求权基础。[12]该司法解释的意义在于,将《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解释为包括了“违法侵权”这一具体类型,并且将《交强险条例》第2条第1款的规定,解释为保护他人的法律。
本文这里将要分析的是丙对A公司的请求权。丙的人身伤害和所有权侵害,显然并非A公司所导致,因此显然并不存在狭义侵权。A公司拒绝承保而使得丙无法获得保险金的赔付,其行为有可能构成《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之下的违法侵权。为此,需要分析违法侵权的构成要件,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考察A公司的行为是否违反了某个“保护他人的法律”。
(二)请求权的发生
《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所包含的第二种侵权行为类型是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的侵权行为(“违法侵权”)。该请求权基础在解释上应当具备几个要件:(1)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的行为;(2)该行为侵害了法律所保护的权利或者利益;(3)发生损害;(4)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的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5)违法性;(6)行为人的过错。[13]以下分别分析。
1.违反保护他人之法律的行为。
A公司是否违反了某个“保护他人的法律”?
《交强险条例》第10条第1款规定:“投保人在投保时应当选择具备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资格的保险公司,被选择的保险公司不得拒绝或者拖延承保。” A公司甲提出续保要求时予以拒绝,显然违反了该规定。
该条例以及其他法律均未明确规定保险公司违反该义务时是否应当对交通事故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交强险条例》第38条规定:“保险公司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保监会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或者吊销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
(一)拒绝或者拖延承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所以,在侵权法上,只有当第10条第1款被解释为保护他人 的法律,违反该款规定之义务的保险公司才应当基于《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之下的违法侵权,承担侵权责任。
关于该款所规定的承保义务的性质问题的解释工作,需要考虑《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20条的规定。
《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20条规定:“具有从事交强险业务资格的保险公司违法拒绝承保、拖延承保或者违法解除交强险合同,投保义务人在向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后,请求该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从其文字来看,似乎在保险公司违法拒绝承保的情况下,[14]受害人无权请求保险公司赔偿,而只能向投保义务人请求赔偿,进而投保义务人有权请求保险公司赔偿。
起草该司法解释的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认为,《交强险条例》第10条第1款关于保险公司的义务的规定,属于先合同义务,违反该义务,应当导致保险公司对投保义务人承担《合同法》第42条之下的缔约过失责任,但是,这仅仅是缔约当事人之间的责任,债的相对性不能突破。所以,受害人无权请求保险公司直接赔偿。[15] 这一见解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在保险公司和投保义务人之间,将保险公司的缔约义务理解为先合同义务,似有未妥。限于主题,这里暂不讨论相关问题。问题是,交通事故受害人如果向违法拒绝承保的保险公司请求赔偿损失,并非试图“参加到保险关系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16]而完全可能是基于《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之下的违法侵权,只要《交强险条例》第10条第1款属于保护他人的法律。
而不论是《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20条,还是起草法官的个人意见,均未明确否定《交强险条例》第10条第1款属于保护他人的法律。因此这一问题仍有讨论余地。
交强险制度设置的一般目的以及《交强险条例》第10条第1款本身的目的,显然在于试图让社会上的一般人均可获得交强险的保护,以使其在万一发生交通事故时,能获得相应的赔付。社会上的一般人要获得交强险的赔付,取决于两个因素:投保义务人的主动投保,以及保险公司的依法承保,缺一不可。《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19条已经将关于投保义务的规定解释为保护他人的法律,很难想象的是,关于保险公司的承保义务的法律规定,却不是保护他人的法律。
上述解释,与《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20条的规定并无矛盾。从其文字来看,并未明确规定交通事故受害人无权直接向保险公司求偿。从最高人民法院法官的个人意见来看,该条仅仅规定的是,针对保险公司因为拒绝承保而应对投保义务人承担的缔约过失责任(《合同法》第42条),交通事故受害人无权向保险公司主张,这一点大体可资赞同,但是这一 观点并不妨碍受害人另行基于《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请求保险公司赔偿。特别是,有关作者并未明确否定《交强险条例》第10条第1款是保护他人的法律,因此,将该规定解释为保护他人的法律,与其观点并不冲突。[17] 综上,应当将《交强险条例》第10条第1款解释为保护他人的法律,违反承保义务的保险公司,可能应基于《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而承担赔偿责任。[18] 2.该行为侵害了法律所保护的权利或者利益。
对于该要件,在解释上应认为,必须受害人的法益受到侵害,而且,受益人属于该法律所保护的范围(理论上所谓“人的保护范围”),并且受侵害的法益属于该法律所保护的范围(理论上所谓“物的保护范围”)。
该款规定之下的“人的保护范围”,显然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也就是那些原本可以通过交强险获得赔付的人。该款规定之下的“物的保护范围”,显然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原本可以从保险公司那里获得赔付的金额。
本案中,丙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属于《条例》第10条第1款所保护的人的范围。《条例》第10条第1款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得交通事故受害人获得向保险公司请求保险金的权利。丙所发生的损害,应属于该款所保护的物的范围。
3.损害与因果关系。
关于因果关系的含义与判断标准,国内的学说上不无争论。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应当主要借鉴德国法上的相当因果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应当区分两个阶段来考察因果关系:(1)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即,被告的行为是损害发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2)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相当性),即,被告的行为实质上增加了损害发生的客观可能性。[19] 丙所发生的损害共有9万元。但是,这只是丙因为交通事故而发生的损失,并非A公司违反承保义务而导致的损失。两者的金额并不必然相等。《交强险条例》第10条第1款的目的是,让交通事故的受害人能够获得本应获得赔付的金额。因此,应当探讨的是,假如A保险公司依法承保,那么受害人可以获得的赔付金额。这一金额才是丙所发生的、可能可以获得赔偿的损害。换一个角度看,只有这一金额才与保险公司违反承保义务之行为之间有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
《交强险条例》第21条规定:“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依法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道路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保险公司不予赔偿。”第22条第1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 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
(二)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可见,对于已经投保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时保险公司并非无条件地全额赔付,而是:(1)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失的,不予赔偿;(2)通常情况下,保险公司应当在责任限额范围内赔偿;(3)如果属于第22条第1款规定的情形,保险公司的赔偿义务仅限于垫付抢救费用,而不赔偿其他损失。[20] 因此,应当基于上述规定来分析:假设A公司依法承保,那么,在发生了本案交通事故的情况下,丙可以从A公司获得的赔偿金额。
本案中,丙花去医疗费6万元(其中有1万元是医院进行紧急处置的阶段所收取的各种费用),发生财产损失(相机)1万元以及2万元的误工损失。这些损害并非丙自己故意造成的,因此《交强险条例》第21条第2款不适用。由于肇事车驾驶人乙是盗窃人,基于第22条第1款的规定,不应适用第21条第1款规定的赔偿范围,而应根据第22条第1款,由保险公司赔偿抢救费用。
《交强险条例》第6条第1款规定:“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实行统一的保险条款和基础保险费率。保监会按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总体上不盈利不亏损的原则审批保险费率。”保监会《关于加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管理的通知》(保监法[2006]71号)第三条第(五)项规定:“保险公司经营交强险业务应执行全国统一的条款和费率方案。严禁擅自变更保险条款;⋯⋯”也就是,交强险的保险合同虽然在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之间订立,但是,其合同条款却受到法律的高度管制,保险合同双方并无另行约定的余地。因此,受害人原本可以获得的交强险赔付的条件和金额,可以依照保监会统一制定的条款来决定。
由中国保险业协会制定、经保监会批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第7条的规定,抢救费用是指“被保险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受害人受伤时,医疗机构对生命体征不平稳和虽然生命体征平稳但如果不采取处理措施会产生生命危险,或者导致残疾、器官功能障碍,或者导致病程明显延长的受害人,参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组织制定的交通事故人员创伤临床诊疗指南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标准,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本案中丙因腿骨骨折而入院治疗,在紧急处置阶段发生了1万元的费用。腿骨骨折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是,若不紧急处置则可能导致残疾或者器官功能障碍,或者病程明显延长,因此应属于抢救费用。根据《交强险条例》第22条第1款的规定,即便是抢救费用,保险公司也仅在交强险的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因此,还应分析,假如本案发生在正常投保的情形下,交强险的责任限额是多少。
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交强险责任限额的公告》(2008年1月11日),“被保险机动车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有责任的赔偿限额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0元人民币;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0元人民币;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人民币。”“被保险机动车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无责任的赔偿限额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元人民币;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元人民币;财产损失赔偿限额100元人民币。”
从上述规定来看,交强险的责任限额与被保险机动车对于交通事故是否“有责任”有关。所谓“有责任”或者“无责任”,在解释上应指对于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否有过错。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第104号令,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第46条第1款,就是按照当事人对于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否有过错作为认定“责任”的依据。[21]也就是,关于“有责任”与“无责任”的判断,应当仅仅针对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驾驶行为而言,与驾驶人的身份无关(车主、合法借用或者租赁机动车的其他人、盗抢人)。本案中,乙的驾驶行为并无过错,因而应属于“无责任”。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结论也是如此。
所以,上述关于“无责任”的赔偿限额的规定,应适用于本案。
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第7条(见上文),抢救费用属于医疗费用。因此,“无责任”时的分项赔偿限额(“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元人民币;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元人民币;财产损失赔偿限额100元人民币”)中,只适用其中的医疗费用限额1000元。也就是,保险公司的赔偿限额是不超过1000元的抢救费用。
可见,如果本案中A公司依法承保,那么在发生了本案交通事故时,丙就其发生的1万元抢救费用,享有向A公司请求赔偿1000元的债权。丙现在无权基于交强险向A公司请求支付这一金额,这一损失(未取得该债权)与A公司的违反承保义务的行为之间有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那么,A公司对承保义务的违反,与丙的损害(1000元)之间,是否具有相当性(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也许有人认为,甲的摩托车被盗窃并发生交通事故,是很小概率的事件。但是,这里所需要判断的因果关系的相当性,并非关于机动车被盗并发生的交通事故,与A公司的拒不承保之行为之间的关系。其实,不论机动车是否投保,都不会明显增加或者减少其被盗抢、并且在此后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在相当性问题之下需要分析的是,在A公司 拒绝承保的情况下,如果机动车被盗抢后发生了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受害人不能获得交强险赔付的可能性是否明显上升。具体到本案这类情形,这里不仅仅是可能性上升,而是会100%地发生。
从因果关系所涉及的法规目的来看,一般的交强险的目的,就是要为各种情形下的交通事故受害人提供保障,包括盗抢车肇事的情形(尽管此时的赔付范围缩小,但是仍然在提供保障),因此,《交强险条例》第10条第1款关于承保义务的规定,显然应当解释为其目的在于使得未投保的机动车的交通事故受害人能够获得相同程度的保护。因此,丙应当获得的保障程度,应当与假如肇事车被正常投保时,其所原本可以处于的财产状况相一致。因此,认为A公司拒绝承保的行为与丙的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符合该规范的目的。
总之,丙发生了与A公司的违反承保义务之行为具有因果关系的损失1000元。4.违法性。本案中,A公司对于自己未承保的行为,并无任何阻却违法事由。5.过错。本案中,A公司明知或者应知自己有承保义务而拒绝承保,并且,显然可以预见到其拒绝承保将导致涉案摩托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受害人将无法获得交强险赔付,因此显然有过错。
综上所述,A公司拒绝承保交强险的行为,满足了《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之下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之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应对丙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具体金额为1000元。
(三)请求权的消灭
《合同法》第91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一)债务经按照约定履行;„„”该规定应可类推适用于其他债务。也就是,债务人履行了其债务的,债务消灭。
本案中,A公司向丙支付了1000元,已经全部履行了其义务。因此,A公司的债务消灭。
(四)被请求人的抗辩权
由于A公司的债务已经消灭,无须考虑抗辩权问题。
(五)小结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违法侵权)(结合《交强险条例》第10条第1款),丙有权请求A公司赔偿1000元,但是该债务已经消灭。现在,丙对A公司没有请求权。
二、结论
丙对A公司没有请求权。贰、丙对甲的请求权
一、《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前段上的请求权
(一)《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前段的基本解释
关于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法》设有第六章,而《道路交通安全法》也有规定。因此,须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需要讨论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请求机动车一方赔偿损失的请求权基础。
《侵权责任法》第48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而《道路交通安全法》中,仅有第76条规定了机动车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责任问题。因此,《侵权责任法》第48条的意义似乎在于,为了避免立法上的重复,以《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认定机动车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而不再就同一内容作重复规定。其特别意义在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决定(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将第76条修改成目前的内容,而全国人大常委会2009年制定的《侵权责任法》中设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一章,因此,该法是否对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有所修正,是解释上可能有疑问的问题。第48条的意义似乎在于表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仍然继续有效,而该章的其他规定均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基础上加以规定。
这样,《侵权责任法》第49条以下的规定,是进一步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解释中的有关事项的。其中,第49、50条的意义,在于说明在特定情形下如何认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中的“机动车一方”概念的含义。第51条的意义较为特殊,这里不予详论。第52条第1句的问题下文详述。第52条第2句、第53条是关于交强险的保险公司、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义务,并非关于导致交通事故的“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的规定,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无关。
如此解释之下,似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应为交通事故受害人请求“机动车一方”赔偿损失的法律依据。但是,并非如此简单。正如法律中诸多采用无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的特殊侵权行为的具体规定,只有当它能够被解释为在构成要件或者法律效果与《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关于一般侵权行为的规定有差异时,才能够成为独立的请求权规范。
基于本案的需要,下面无须全面讨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解释问题,而仅讨论该条第1款第2项关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问题。《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该款第2项后段关于“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时赔偿责任的规定,是让“机动车一方”承担一定限度内的无过错责任。而该项前段关于机动车一方的责任的规定,并没有明确规定以机动车一方的“过错”为要件。但是在解释上,结合后段的规定,显然应认为机动车一方有过错时才就“不足的部分”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进而,该项中段规定,可以以受害人的过错为由适当减轻其责任。但是,该项前段的规定中,并未直接规定以机动车一方的过错为要件,而是在后段才规定“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时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应当解释为,发生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事故时,推定机动车一方有过错,只有在机动车一方能够证明其没有过错时,才能将其赔偿责任限制在百分之十之内。对比第1项中关于过错的规定方式,也应当认为立法者有意让机动车一方承担过错问题的证明责任。[22] 从实质角度考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时,以过错推定的方式让机动车一方承担较重的责任也是更为合理的。由于机动车的特点,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加害的一方,且危险度很高,而机动车驾驶人经过学习、训练,对交通规则应当更加熟悉,较非机动车、行人更有能力通过谨慎驾驶而避免权益侵害的发生。而且,机动车一方更容易通过交强险、商业性的第三者责任险等方式分散损失。所以,使其承担比一般侵权行为条款(《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之下更重一点的责任具有合理性。
基于上述关于归责原则的解释,可以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的前段和后段初步解释为如下规则:
1.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机动车一方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首先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机动车一方承担全部赔偿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机动车一方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首先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机动车一方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这里将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前段的规定,分析甲是否发生了赔偿损失的责任。关于该规定的构成要件在解释上的困难,将在下文逐步解决。[23]
(二)请求权的发生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前段规定的构成要件,似可被解释为:(1)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导致驾驶人、行人发生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关于该要件,还应当具体解释为:第一,请求人发生了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第二,请求人是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者行人;第三,请求人所受的权益侵害是该道路交通事故所导致。
(2)被请求人属于“机动车一方”。
(3)机动车一方有过错(但是证明责任倒置,即,机动车一方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推定为有过错)。
满足上述要件的,其法律效果是:机动车一方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关于第1要件,《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该条还对“道路”、“机动车”进行了定义。本案中,丁被丙所驾驶的摩托车撞伤,显然发生了交通事故,发生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摩托车属于机动车,而丁是行人。上述第1要件之下的各项要件均满足。
上述第2要件是基于法律中关于承担责任的是“机动车一方”的规定。这一概念如何解释?特别是,在机动车的所有人与实际驾驶人并不相同时,谁是“机动车一方”?
《侵权责任法》第49条规定:“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2条规定:“未经允许驾驶他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当事人依照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请求由机动车驾驶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具有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情形的除外。”根据这些规定,“机动车一方”显然应解释为机动车的实际驾驶人,而非其所有权人。《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1句更明确规定:“盗窃、抢劫或者抢夺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由盗窃人、抢劫人或者抢夺人承担赔偿责任。”该规定更加明确地将机动车的所有权人排除了机动车被盗抢情形下所发生的交通事故时的侵权责任。
因此,“机动车一方”应当解释为机动车驾驶人。本案中,甲并非发生交通事故时的机动车驾驶人,不符合本要件。
所以,丁对甲并无基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前段的赔偿请求权。
(三)请求权的消灭、被请求人的抗辩权 由于丁对甲并无请求权,无须考虑这两个问题。
(四)小结
丁对甲并无《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第1句上的请求权。
二、《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狭义侵权)上请求权
甲对于交通事故的具体发生虽然没有过错,但是,甲的摩托车被乙窃取。甲就其未能避免摩托车被他人窃取的行为(不作为),或可基于《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的适用,而须对丙承担赔偿责任。
上文(壹、一、(一)之下)已经分析,《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应解释为三个规范。就丙对甲的请求权而言,显然不发生背俗侵权问题。以下将分别分析狭义侵权和违法侵权。就狭义侵权而言,应当分析的是,甲是否因其过错而导致丙的绝对权(人身、财产)受到侵害并发生损害。
(一)《侵权责任法》第49条第2句、《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2条第2句与《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的关系
《侵权责任法》第49条规定:“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2条规定:“未经允许驾驶他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当事人依照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请求由机动车驾驶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具有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情形的除外。”上述规定涉及,在机动车的驾驶人并非所有人的情况下,机动车所有人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该规定与《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是什么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之下的“机动车一方”仅指机动车驾驶人,不包括机动车所有人。但是,机动车所有人对于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可能有过错,尽管该过错并不体现为驾驶上的过错。关于第49条第2句之下的“过错”,《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1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并适用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九的规定确定其相应的赔偿责任:
(一)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机动车存在缺陷,且该缺陷是交通事故发生原因之一的;
(二)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驾驶人无驾驶资格或者未取得相应驾驶资格的;
(三)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驾驶人因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等依法不能驾驶机动车的;
(四)其它应当认定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过错的。”该规定适用于《侵权责任法》第49条所规定的“因为租赁、借用等情形”,也就是,所有人允许他人使用其机动车的情形。而在机动车使用人非经机动车所有人之允许而驾驶他人机动车的情形,《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2条并未对于机动车所有人的“过错”的情形进行明确列举。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所撰写的著作的观点,它应指机动车所有人离车而未锁车、未熄火或者未拔车钥匙等情形。[24] 理解上述规定,可以参考《侵权责任法》第75条的规定:“非法占有高度危险物造成他人损害的,由非法占有人承担侵权责任。所有人、管理人不能证明对防止他人非法占有尽到高度注意义务的,与非法占有人承担连带责任。”根据该条,高度危险物的所有人、管理人负有“高度注意义务”,以免该物被他人非法占有,否则应承担连带责任。该条规定的是过错推定责任,且在过失的认定标准上,强调所有人、管理人负有“高度注意义务”。解释上,该条显然并不适用于机动车,但是,机动车也并未被视为普通物品。就一般物品而言,例如一个人不慎遗失了菜刀或者砖头,拾得人以其作为工具而伤害他人,所有人并不被认为对于受害人所受侵害负有过错,因果关系上也不具备相当性。
因此,机动车虽然不属于第75条中的高度危险物,但是,从《侵权责任法》49条、《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2条来看,它也不属于一般物品,其所有人、管理人仍然负有一定之作为义务,避免其被他人使用而致人损害。这显然是因为,基于机动车的特殊性能,其被他人驾驶而致人损害的可能性较高。但是,它与高度危险物有所不同的是,高度危险物(例如放射性物质)自身的物理或者化学特性使其可以直接致人损害,而机动车自身并不具有危险性,而须通过驾驶才具有致人损害的危险性。因此,法律对其所有人、管理人规定了低于高度危险物、高于一般物品的义务。但是,对于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在此类情形下的侵权责任,法律并未规定为无过错责任或者过错推定责任。从《侵权责任法》第49条第2句来看,显然是一般的过错责任。而其保护的客体,显然仅包括人身以及物权。
由此可见,《侵权责任法》第49条第2句以及《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2条的意义,在于规定了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作为义务,但是,关于违反该义务的赔偿责任,无论在构成要件上还是法律效果上,均完全落入《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之下的“狭义侵权”的规范范围。因此,这两个规定本身并非受害人主张侵权责任的请求权基础。
(二)请求权的发生
《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之下的因过错侵害他人绝对权的侵权责任(“狭义侵权”),其构成要件应包括:(1)加害行为;(2)侵害绝对权;(3)发生损害;(4)加害行为与权利侵害之间、权利侵害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5)加害行为具有违法性;(6)过错。[25] 本案中,甲在客观上负有义务采取措施避免其摩托车被他人获得并驾驶,而乙取得了其摩托车并驾驶,可见甲客观上并未能避免,可认为存在加害行为。第2-5要件也均满足。但是过错问题需要分析。
《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1款规定:“盗窃、抢劫或者抢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由盗窃人、抢劫人或者抢夺人承担赔偿责任。”《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2条第2句在规定未经允许而驾驶他人机动车的交通事故责任时,规定“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具有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情形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法官的著作认为,该条并不适用于盗抢的情形。其意思可能作两种理解:盗抢情形下,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应当一律认定为没有过错;或者,由于第52条并未规定像第49条后段那样规定机动车所有人有过错时的赔偿责任,所以,即使其有过错,也无须赔偿。作者似乎倾向于后者。[26] 但是,这样理解不无疑问。对于所有人、管理人有过错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认为,是机动车所有人离车而未锁车、未熄火或者未拔车钥匙等情形。在此类情形下,擅自驾驶的人可能出于不同的目的。有的人是想偷走,有的是想开一圈玩玩再放回来,这些都是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能够预见到的,也是他们应当设法避免的。很难认为,如果擅自驾驶的人不构成盗窃,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就有过错;如果构成盗窃,则所有人、管理人就没有过错。《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1句虽然没有像第49条第2句后段那样,规定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有过错时承担责任,但是,这恐怕不能解释为:第52条第1句的目的是,即便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有过错,也不承担责任。就像上文(贰、二、(一)之下)所分析的,第49条关于机动车所有人承担过错责任的规定,其真正的规范基础在第6条第1款。因此,如果不能认为第52条有意排除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有过错时的赔偿责任,那么,也可以直接依照第6条第1款认定其侵权责任。
因此,尽管本案中甲的摩托车是在被乙盗窃的情况下发生交通事故,仍应考察甲在《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之下的狭义侵权责任,包括考察其是否具备过错。
本案中,甲在出差时将钥匙放在自己家中,被乙入室盗窃时偷走并进而偷走了摩托车。在自己外出时将摩托车的钥匙放在自己家中,显然是一个普通人的正常做法。显然不能苛责一个人预见到被入室盗窃的风险、因而将钥匙藏在某个不易被小偷找到的地方。应当认为,甲已经尽到了善良管理人的注意,没有过错。
因此,丙对甲并无《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狭义侵权)上的请求权。
(三)请求权的消灭、被请求人的抗辩权 由于丙对甲并无请求权,无须考虑这两个问题。
(四)小结
丙对甲并无《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狭义侵权)上的请求权
三、《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违法侵权)(结合《交强险条例》第2条第1款)上的请求权
假如甲为其摩托车投保了交强险,丙发生交通事故后,有权请求保险公司垫付抢救费用。但是,由于甲没有投保,丙未能取得A保险公司的交强险赔付;经丙要求后,A公司才赔偿了1000元。甲可能违反了《交强险条例》第2条第1款所规定的投保义务,并且依照《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违法侵权)赔偿丙的损失。
(一)请求权的发生
《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所包含的第二种侵权行为类型是违法侵权。该规范在解释上应当具备几个要件:(1)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的行为;(2)该行为侵害了法律所保护的权利或者利益;(3)发生损害;(4)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的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5)违法性;(6)行为人的过错。以下分别分析。
《交强险条例》第2条第1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 责任强制保险。”关于违反该义务的法律后果,尽管《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8条第1款仅明确规定了行政处罚(扣留车辆、罚款),但是仍应进一步分析该规定是否属于保护他人法律,并进而发生侵权责任。显然,交强险的目的是为了使交通事故的受害人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条例》第1条阐述其首要目的即为“为了保障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因此,《条例》第2条第1款是保护他人的法律。在解释上,可以满足这一请求权基础的“法律”应作广义解释,包括狭义的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条例》是行政法规,应属于“法律”的范围。如上文(壹、一、(一)之下)所述,《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19条第1款已经明确将《交强险条例》第2条第1款解释为保护他人的法律。
那么,甲是否违反了这一法定义务?
从《交强险条例》第2条第1款的字面来看,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义务是,为其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投保交强险。换句话来说,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只有投保了交强险,才能驾驶机动车上路行驶。解释上显然也应当包括,如果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允许他人驾驶机动车,也必须先投保交强险,否则不应允许他人驾驶。后一类情形下,机动车上路行驶也是基于其所有人、管理人的意思,因此,其有义务投保交强险,以使交通事故受害人能够获得交强险的赔付。
那么,对于不拟自己驾驶机动车上路行驶、也不拟允许他人驾驶机动车上路行驶的所有人、管理人,是否有义务投保交强险?根据现行法规定,即便是非经允许而驾驶他人的机动车,在发生交通事故时,保险公司仍应正常赔付;[27]即便是被盗抢,保险公司仍有义务垫付抢救费用(《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2句)。所以,如果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不投保,就会使得此类情形下的交通事故受害人无法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
那么,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是否应当投保,以使上述情形下的受害人获得赔付? 相关法律并未明确规定上述问题。但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5条第1款规定:“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未悬挂机动车号牌,未放置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或者未随车携带行驶证、驾驶证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扣留机动车,通知当事人提供相应的牌证、标志或者补办相应手续,并可以依照本法第九十条的规定予以处罚。当事人提供相应的牌证、标志或者补办相应手续的,应当及时退还机动车。”从这一规定来看,仅在应投保而未投保交强险并上路行驶时,才会受到扣留机动车、警告、罚款的处罚。《交强险条例》第39条规定:“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未按照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机动车,通知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依照规定投保,处依照规定投保最低责任限额应缴纳的保险费的2倍罚款。”“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依照规定补办机动车交 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应当及时退还机动车。”从该规定来看,似乎也应解释为上路行驶后,才会导致扣留车辆、罚款的处罚。如果机动车没有投保,但是没有上路行驶,执法机关似乎没有权利“上门”拉走车辆并予以上述处罚。
可能有点复杂的情况是,如果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在没有投保的情况下,自己(或者允许他人)上路行驶,但是没有被执法部门当场发现并扣留机动车,但是事后因为某种原因而执法机关发现,那么,执法机关是否有权“上门”扣车并处以其他处罚?笔者认为是可以的。因为,在机动车违法上路行驶之时,已经符合上述行政处罚的要件。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违法行为虽然没有被当场发现,并不意味着其行政法律责任消灭。而上述行政处罚的内容之一,是要求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投保。根据《交强险条例》第20条的规定,交强险的保险期间原则上为1年。如果不符合该条但书所规定的情形,其只有投保1年的交强险,才能够取回机动车。所以,可以认为,在没有投保交强险的情况下,从第一次违法上路行驶之时开始,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就持续性地处于违反投保义务的状态,而非每次上路行驶时,才处于违法状态。这样,在第一次违法上路行驶之后,即使机动车非因所有人、管理人的过错而被他人再次驾驶上路,且驾驶人并未获得允许,仍应认为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违反了投保义务,并因此而应当对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以赔偿其原本可以获得交强险赔付的金额。
根据上述解释,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如果没有投保交强险,只有在下列情形下,才不认为其违反了投保义务:(1)不拟自己或者允许他人驾驶机动车上路行驶;或者(2)虽然计划违法上路行驶,但是还从未违法上路行驶(或者允许他人上路行驶)。[28]而这样的机动车,却被他人未经其允许而驾驶上路时,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于交通事故受害人不应承担违反投保义务(《交强险条例》第2条第1款)之损害赔偿责任。[29] 当然,此类罕见情形下的交通事故受害人,除了可以追究驾驶人的赔偿责任外,对于机动车的所有人、管理人仍有基于其他规范而索赔的可能。如上文(贰、二、(二)之下)分析,机动车所有权人仍负有义务避免其机动车被他人盗窃或者以其他方式非经其允许而驾驶,否则,在其有过失的情况下,应赔偿受害人的损失。从这个角度看,也没有必要在所有人不打算将其机动车用于上路行驶的情况下,还必须不间断地投保交强险,目的仅仅在于避免小概率事件。
基于上述解释,仅在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自己驾驶或者允许他人驾驶机动车上路行驶时,或已经违法上路行驶之后,才有义务在此前根据《交强险条例》第2条第1款的规定投 保交强险。[30]本案中,甲要外出,自己不打算驾驶摩托车,也没有允许他人驾驶该摩托车,因此,并无义务投保交强险。也即是,甲并未违反其法定义务。
所以,甲不应承担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交强险条例》第2条第1款)的侵权责任。
(二)请求权的消灭、被请求人的抗辩权 由于丙对甲并无请求权,无须考虑这两个问题。
(三)小结
丙对甲并无《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结合交强险条例》第2条第1款)(违法侵权)上的请求权。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后段上的请求权
上文(贰、一、(一)之下)已经分析,《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中的“机动车一方”应当解释为机动车驾驶人,并且基于该理由,甲无须对丙承担该条第1款第2项前段的责任。同样,由于甲并非“机动车一方”,也无须承担该项后段的无过错责任。
五、结论
丙对甲没有请求权。
叁、丙对乙的请求权
一、《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前段上的请求权
(一)《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1句分析
《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1句规定:“盗窃、抢劫或者抢夺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由盗窃人、抢劫人或者抢夺人承担赔偿责任。”该条在解释上有一些疑问。该条可能被解释为:第一,盗抢人应当对此后的交通事故承担责任,不考虑其是否属于机动车驾驶人;第二,该条并未提及过错,因此可能被解释为承担无过错责任。如果上述解释均成立或者成立其中之一,就都会一种特殊侵权行为,构成独立的请求权规范。
但是,上述解释均不能成立。
《侵权责任法》第49条规定:“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从该条第2款来看,“机动车使用人”才是法律意义上的“机动车一方”。《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2条规定:“未经允许驾驶他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 造成损害,当事人依照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请求由机动车驾驶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具有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情形的除外。”该解释进一步明确,“机动车一方”应当指发生交通事故时驾驶机动车的人,在驾驶人并非机动车的所有人、管理人时,不论其是否获得允许。如果机动车驾驶人是盗抢人,其实质也是一样的,应当由发生交通事故时的机动车驾驶人承担《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的责任,而非机动车的所有人。
如果在盗抢之后,又由第三人驾驶机动车,例如,盗抢人将机动车借给第三人使用,第三人驾驶时导致交通事故发生,只有该第三人才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上的“机动车一方”,而盗抢人不是。因此,《侵权责任法》第52条所称的“盗窃人、抢劫人或者抢夺人”,应当被解释为进行了此类犯罪行为后,又实际驾驶机动车并发生交通事故的人。
关于上述第二个问题,不应认为盗抢人应负无过错责任。因为,盗抢固然是犯罪行为,行为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是这一犯罪与交通事故的发生原因却并无内在关系。
盗抢人可能有相应的机动车驾驶证,或者,虽然没有驾驶证,但是驾驶技术也足够娴熟,因而对于交通事故的发生并无过错。所以,盗抢只是对机动车权利人的侵害。是否会发生交通事故,取决于具体的驾驶行为。盗抢行为本身并不直接增加此后该车被驾驶过程中造成他人损害的风险。盗抢人(在盗抢期间驾驶机动车的其他人)驾驶机动车,如果遵守交通规则、谨慎驾驶,并未在交通秩序问题上给社会增加任何不合理的风险,没有理由使其承担额外的责任。如果具体的驾驶行为致人损害,《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已经对于各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进行了分配。没有理由认为,如果发生事故的机动车是盗抢车,就应当使得受害人一方获得更优的保护。这就类似于,以盗窃的菜刀行凶杀人的,在故意杀人罪的量刑上并无影响。以抢劫而来的棍棒伤人的,对于侵权责任的认定以及责任范围并无影响。
刑法上要求“罪刑相适应”,也就是“罚当其罪”。这就如同,一个人用偷来的茶杯喝水,盗窃和使用本身是违法的,但是,使用所盗窃的物品所从事的活动本身却并非不合法。
所以,盗抢车发生交通事故时,盗抢因素对于损害的发生并无因果关系。没有理由认为《侵权责任法》第52条规定了盗抢人对于机动车交通事故的无过错责任。
那么,该条的规范意义何在?比较容易看出的一层意义是,根据《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2条的规定,经机动车所有人允许,乃至未经其允许而驾驶机动车时,机动车所有人在有过错时也应承担责任,而在机动车被盗抢的情况下,则通常不认为机动车所有人有过错(但也未必,尤其是被盗窃时,所有人仍可能有过错,参见上文的论述)。该条可能还有另一层比较隐晦但重要的规范意义,下文再进行详细论述。因此,就因驾驶行为发生交通事故而可能产生的侵权责任来说,《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1句并非独立的请求权规范,无须考虑丙是否基于该规定而应负侵权责任问题。
以下将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的规定,分析丙是否发生了赔偿损失的责任。
(二)请求权的发生
上文(贰、一、(二)之下)已经述及其构成要件。关于第1要件,本案中,丙被乙所驾驶的摩托车撞伤,显然发生了交通事故,摩托车属于机动车,而丙是行人。上述第1要件满足。乙是机动车的驾驶人,符合上述第2要件。但是,根据案情,乙对于交通事故的发生并无过错。因此,上述第3要件并不满足。
所以,丙对乙并无基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第1句的赔偿请求权。
(三)请求权的消灭、被请求人的抗辩权 丙对乙并无请求权,因此无须分析这两个问题。
(四)小结
丙对乙并无《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前段上的请求权。由于乙并无过错,显然也无须分析《侵权责任法》第6条1款上的请求权。
二、《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1句上的请求权
(一)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1句的基本解释
《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1款规定:“盗窃、抢劫或者抢夺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由盗窃人、抢劫人或者抢夺人承担赔偿责任。”该句的解释存在很多的疑难问题。
上文(叁、一、(一)之下)已经提及,该句不应解释为盗抢人对于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承担无过错责任。但是,导致交通事故的机动车的这一特殊“身份”,给受害人带来了法律上的其他的不利因素。
《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2句规定,在盗抢的情况下,即便机动车已经投保交强险,交通事故的受害人也仅能获得保险公司垫付的抢救费用。《交强险条例》第22条第1款第(二)项更明确规定,“被保险机动车在被盗抢期间肇事的”,保险公司仅支付抢救费用。也就是,不仅仅盗抢人自己驾驶机动车肇事时,交强险的赔付范围大大缩减;而且,在被盗抢期间,由他人驾驶机动车肇事时,交强险的赔付范围也大大缩减。
盗抢行为虽然与交通事故的发生并无因果关系,但是,盗抢行为必然导致受害人丧失原本可以获得的交强险赔付。如果不是因为盗抢,无论是机动车所有人自己上路行驶还是由他人使用,在发生交通事故时,无论其有没有投保交强险,非机动车一方受害人均可以获得交 强险范围内的赔付。也就是,如果机动车正常投保,则保险公司应当全额赔付。如果投保义务人没有投保,则投保义务人应当承担构成《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结合《交强险条例》第2条第1款)之下的违法侵权,也应承担交强险赔付范围内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参见上文贰、一、(一)之下的分析)。
而在发生了盗抢的情况下,如果在盗抢期间发生交通事故,即使机动车此前正常投保,受害人也只能从保险公司获得抢救费用,而不能取得请求支付保险金其余部分的权利。如果此前没有正常投保,虽然投保义务人(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有损害赔偿的责任,但是,从因果关系上考虑,即使其正常投保,受害人也仅能获得抢救费用,因此,受害人仅仅有权向投保义务人请求赔偿抢救费用。可见,无论机动车是否投保,盗抢行为都会导致盗抢期间的交通事故受害人不能取得原本可以取得的债权(其范围相当于同样事实的普通交通事故中,保险公司本应赔付的范围,减去受害人可以获得的抢救费用)。
显然,交强险制度使得利用公共道路的人有充分的理由期待其可以在发生交通事故时获得交强险的正常赔付。这一合法利益,不应因为盗抢人的行为而受到减损。而交强险制度本应发挥的社会保障功能由于盗抢行为而不能发挥时,让盗抢人承担与此相当的赔偿责任,也符合交强险制度的目的。
所以,第52条第1句关于“盗窃人、抢劫人或者抢夺人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的独立意义在于,应将其解释为:盗抢人应当赔偿受害人因为不能获得交强险赔付而发生的损失。并且,该句不仅应适用于盗抢人自身驾驶机动车而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形,也应包括在机动车被盗抢期间由他人驾驶机动车而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形;不仅适用于机动车已经投保了交强险的情形,也适用于没有投保的情形。因为,在这些情形下,受害人都全部或者部分地没有取得获取保险金的权利。
上述解释赋予受害人针对盗抢人的请求权,其实益何在?如果盗抢人自己就是机动车驾驶人,并且其驾驶有过错,那么,上述解释之下受害人所获得的权利并无实益,因为,受害人原本就有权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而获得全部的赔偿。其基于《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1句所享有的权利与其发生竞合,并不会增加受害人可得的赔偿额。
但是,在其他情况下,特别是驾驶人(盗抢人自己或者盗抢期间的第三人)没有过错的情况下,第52条第1句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救济作用。
另外需要分析的是,本句之下的赔偿损失的范围。本句的目的是避免交通事故受害人丧失本可从交强险保险公司获得的赔付。第一,如果肇事机动车此前已经投保,若非因为盗抢因素,则受害人原本可以获得保险公司依照合同的正常赔付,可是现在,只能获得保险公司赔付的抢救费用,因此,盗抢人的盗抢行为所导致的损失是:保险公司在同样交通事故之下本应赔偿的保险金,但是应减去抢救费用。之所以要扣减,是因为盗抢人并没有导致受害人丧失对保险公司的这部分权利。
第二,如果所盗抢的机动车没有投保,并且是因为投保义务人没有依法投保,那么,依照《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所规定的违法侵权类型,结合《交强险条例》第2条第1款,投保义务人应当赔偿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人因为不能获得交强险赔付而发生的损失。《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19条对此进行了明确。投保义务人的赔偿范围,基于因果关系,应相当于受害人本可获得的交强险赔付的范围。具体而言,就是假设投保义务人依法投保,则交通事故受害人本可获得的赔付。在汽车被盗抢的情况下,即使投保义务人依法投保,受害人也尽可以获得保险公司垫付的抢救费用。因此,投保义务人仅有义务赔偿交通事故受害人这一抢救费用。进而可以看出,盗抢因素所导致的受害人的损害,也是其本可获得的全部赔付减去抢救费用。
第三,如果所盗抢的机动车没有投保,并且是因为负有承保义务的保险公司拒绝承保或者拖延承保,那么,根据下文的分析,保险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其赔偿范围,也应具体分析。如果是一般机动车,保险公司的赔偿范围就是本应支付的全部保险金。但是,如果车辆在盗抢期间发生事故,那么,从因果关系来看,即使保险公司没有违反其义务,而是按时进行了承保,其赔偿范围也仅限于抢救费用。因此,保险公司的赔付范围应缩减至抢救费用。可见,在此类情形下,盗抢因素所导致的受害人的损失,也是受害人本可获得的全部赔付减去抢救费用。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因为其他特殊事实,导致受害人原本就无权获得交强险的赔付,则并未因为盗抢机动车的行为而发生损失。例如,《交强险条例》第21条第2句规定:“道路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保险公司不予赔偿。”也就是,即便机动车不是盗抢车,受害人自己故意造成损失时,其无权获得赔付。此类情形下,虽然肇事车是盗抢车,受害人的利益也不应获得额外的保护。
总的来说,第52条第1句的法律后果应当是:受害人在同样案情的交通事故下(不考虑盗抢因素)本可获得的保险公司的赔偿金额,减去保险公司应当垫付的抢救费用。
(二)请求权的发生
该句的构成要件应当解释为:(1)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2)请求人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3)该机动车在发生交通事故之前被被请求人盗窃、抢劫或者抢夺;(4)交通事故 发生在被盗抢期间,也就是,该机动车尚未被归还其所有权人或者合法占有人,例如承租人;(5)请求人因此发生损害。也就是,由于肇事之机动车属于盗抢车,受害人发生了与此具有因果关系的损害。具体而言,请求人未能取得原本可以通过交强险而获得的保险金(减去抢救费用)。
本案中,乙所盗窃的机动车导致了行人丙的损害。上述1-4要件显然均满足。关于第5要件,应具体分析的是,假如该交通事故的肇事车并非盗抢车,则丙原本可以获得的交强险赔付金额。
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交强险责任限额的公告》(2008年1月11日),被保险机动车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无责任的赔偿限额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元人民币;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元人民币;财产损失赔偿限额100元人民币。《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第8条第2、3款规定:“死亡伤残赔偿限额和无责任死亡伤残赔偿限额项下负责赔偿丧葬费、死亡补偿费、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用、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护理费、康复费、交通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住宿费、误工费,被保险人依照法院判决或者调解承担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医疗费用赔偿限额和无责任医疗费用赔偿限额项下负责赔偿医药费、诊疗费、住院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合理的后续治疗费、整容费、营养费。”
上文(壹、一、(二)之下)已经分析,本案中的交通事故属于机动车一方“无责任”的情形。若适用上述规定,如果造成丙受损害的交通事故是普通的机动车,由于机动车驾驶人乙并无过错,其可以获得的赔付应包括:(1)无责任死亡伤残赔偿限额项下的赔偿。该限额为11000元,而丙所受损害中属于相应项目的仅有误工费属于其中,具体金额为2万元。因此,丙的误工费中的11000元获得保险公司赔付。(2)无责任医疗费用赔偿限额项下的赔偿。该限额是1000元。丙实际发生的医疗费6万元。因此,丙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中的1000元可以获得赔偿。(2)财产损害赔偿。该限额为100元。丙的财产损害为1万元。因此,丙所发生财产损害中可以获得赔付100元。综上,如果丙所受损害发生在普通的交通事故中,则可以获得12100元的赔付。[31] 上文(壹、一之下)已经分析,如果本案中的摩托车正常投保,A保险公司应当垫付抢救费用,其金额为1000元。基于此,乙对丙的赔偿范围应当是12100元减去1000元,共11100元。
因此,丙有权请求乙赔偿11100元。
(三)请求权的消灭、被请求人的抗辩权
本案中,丙的请求权显然未消灭,也显然不存在乙的抗辩权。
(四)小结
丙有权根据《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1句,请求乙赔偿11100元。
三、《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后段上的请求权
(一)请求权的发生
根据上文(贰、一、(一)之下)的分析,《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后段应当初步解释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机动车一方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首先由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机动车一方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分析其构成要件,应包括:(1)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2)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发生人身伤亡、财产损失,(3)因果关系;(4)机动车一方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本案中,在丙与乙之间,显然满足了上述全部要件。
本规则之下,其法律后果应当是:机动车一方应当赔偿保险公司根据交强险合同而赔偿后的不足部分的不超过10%。在此略作讨论的是,上文(贰、一、(一)之下)在分析第76条第1款第2项前段时,认为机动车一方的侵权赔偿责任并不局限于“不足部分”,而应当赔偿全部损失。但是,该项后段中10%的计算基数,应当是全部损失扣减交强险赔偿金后的差数。例如,A驾驶汽车时无过失而撞伤B,B的全部损害为20万元,交强险赔付了1万元,那么,A在第76条第1款第2项后段上的责任,应为不超过(20万—1万)×10%,即1.9万元。理由在于,该项前段是侵权责任的规定,交强险制度的目的在于使受害人更有机会获得补偿,而不是为了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因此,探究该规定的立法目的,应当适当突破其文义。而该项后段之下的机动车一方的“责任”,实质为公平责任,该制度是在机动车一方因为无过错而无须承担任何赔偿责任的法律状况的基础上,使其负担的一定范围内的补偿义务。因此,没有理由突破该规定的字面含义。
这一规则关于法律后果的规定,直接涉及的是机动车已经正常投保了交强险的情形。但是,关于法律后果的一个法律解释上的疑问是:如果受害人因为机动车没有投保等原因,而未能获得交强险赔付,那么“百分之十”的计算基数(“不足部分”)应当如何确定。本文已经多处论及,在受害人未能获得交强险赔付的情况下,通常可以依照其他规则,获得相当于交强险应赔付之金额的损害赔偿。其中,若肇事机动车未投保,通常是因为投保义务人未依法投保,或者保险公司违法拒绝承保、拖延承保或者违法解除保险合同。而在此类情形下,投保义务人以及保险公司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之下的违法侵权的责任,责任范围相当于:若其未违反法定义务,则交通事故受害人本应获得的保险金。例如在本案中,丙可以从A保险公司获得1000元的赔偿。受害人不能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的另一原因是《交强险条例》第22条第1款所规定的几种情形,受害人应可向盗抢人等人主张其相应的赔偿。[32]就本案而言,丙有权请求乙赔偿11100元。基于这些规则的适用,受害人已经可以获得相当于机动车正常投保了交强险的情形下本可获得的赔付。在本案中,如果机动车正常投保,且并非发生在盗抢期间,同样情节的交通事故可以使得丙从保险公司获得12100元的赔偿。现在,丙有权分别向A公司、乙请求赔偿1000元和11100元,其金额相等。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后段的立法目的,在于平衡机动车驾驶人与受到损害的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的利益,在后种情况下,考虑到机动车对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所具有的高度危险性,让机动车驾驶人在无过错时也要承担一定的赔偿义务,但是,给予了不超过“不足部分”的10%的限制。该规定显然并无特别惩罚盗抢人的目的。因此,即便是盗抢车肇事,受害人基于本规定而可以获得的赔偿金额,与一般情形下应当并无不同。在机动车未投保或者发生于盗抢期间的交通事故受害人,也没有理由获得某种优待(比通常情况下更多的赔偿)。
所以,对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后段所规定的法律效果,在解释上,如果因为肇事机动车未投保交强险或者盗抢等原因,而导致受害人不能全部或者部分获得交强险保险公司赔付的情况下,如果受害人可以根据其他规则请求相关当事人赔偿相当于交强险本应赔付的金额,那么,10%的计算基数,应当是其所受损害之总额扣除上述金额后的余额。
具体到本案,根据上述分析,这一余数应为77900元。丙有权请求乙在不超过7790元的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具体金额由法院酌定。
(二)请求权的消灭、被请求人的抗辩权
本案中,丙的上述权利显然未发生消灭事由,并且乙显然没有任何抗辩权。
(三)小结
丙有权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后段的规定,请求乙赔偿不超过7790元的损失。具体金额由法院酌定。
四、结论
丙有权依据《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1句,请求乙赔偿损失11100元;有权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后段的规定,请求乙赔偿不超过7790元的损失。具体金额由法院酌定。
肆、案件结论
一、本案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本案的结论应当是: 1.丙对A公司没有请求权。2.丙对甲没有请求权。
3.丙有权根据《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1句,请求乙赔偿11100元.4.丙有权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后段,请求乙在不超过7790元的范围内赔偿损失。
二、本案涉及的实体法解释问题的总结 本案涉及法律条文的解释问题,大体总结如下。
1.《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应当解释为包括狭义侵权、违法侵权、背俗侵权三种类型,分别构成独立的请求权基础规范。
2.在《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的违法侵权类型之下,《交强险条例》第2条第1款属于“保护他人的法律”。投保义务人违反义务的,对于交通事故受害人应当赔偿损失。《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19条的意义在于,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有权解释。该司法解释本身并非请求权规范。
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如果不拟自己或者允许他人驾驶机动车上路行驶,或者,虽然计划违法上路行驶,但是还从未上路行驶(或者允许他人上路行驶),则不应认为其违反了上述投保义务。
赔偿的范围,应相当于其如果依法承保,则本应赔付的保险金的金额。3.在《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的违法侵权类型之下,《交强险条例》第10条第1款属于“保护他人的法律”。保险公司违反承保义务的,对于交通事故的受害人应当赔偿损失。赔偿的范围,应相当于其如果依法承保,则本应赔付的保险金的金额。《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20条对于上述解释不构成障碍。
4.《侵权责任法》第48条不是请求权规范,不应基于该条而判定机动车交通事故的侵权责任。
5.《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之下的“机动车一方”,应当解释为机动车驾驶人,而非机动车的所有人或管理人。
6.《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前段(关于机动车一方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的责任)规定了机动车一方的过错推定责任。
7.《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前段之下,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范围是受害人的全部损失。但是,存在交强险的情况下,在保险公司应当赔付的金额范围内,机动车一方承担的是补充责任。
8.《侵权责任法》第49条第2句后段关于机动车所有人的过错责任的规定,并非请求权基础规范。相关情形应当适用《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之下的狭义侵权。《侵权责任法》第49条第2句以及《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2条的意义在于规定了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作为义务。
9.《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1句不能解释为,盗抢人应当对盗抢后的交通事故承担责任、而不考虑其是否属于机动车驾驶人;也不能被解释为盗抢人对交通事故承担无过错责任。
10.《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1句应当被解释为,盗抢车发生交通事故后,盗抢人应当赔偿受害人因为不能获得交强险赔付而发生的损失。并且,该句不仅应适用于盗抢人自身驾驶机动车而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形,也应包括在机动车被盗抢期间由他人驾驶机动车而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形;不仅适用于机动车已经投保了交强险的情形,也适用于没有投保的情形。赔偿范围,应相当于如果发生交通事故的机动车并非盗抢车,那么交通事故受害人本可从交强险保险公司获得的赔付。
伍、简要的总结
请求权基础方法,是一种有步骤地、有层次地、具有探索性地、体系性地适用民事实体法的方法。通过案例练习课程,可以有效地训练这一方法。通过请求权基础方法,还可以有效地训练法律资料检索的能力、发现法律解释上的问题并进行解决的能力,实质性地提高法律技能。
(一)案例练习题,可以有多种不同设计。比较典型、也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出题方式是:提供一定的案件事实,询问一个当事人是否有权请求另一个当事人提供某种具体的给付(例如:“甲是否有权请求乙返还电脑”,或者“甲是否有权请求乙赔偿损失5800元”)。相对复杂一点的出题形式是,并不将当事人所主张的具体给付内容写出来,而是笼统地询问,一个当事人对于另一个当事人享有何种请求权(例如:“请分析甲对乙的请求权”,或者“请分析甲、乙之间的法律关系”)。这样,学生需要根据案情,自己来确定原告可能对被告享有的请求权的具体内容。本文的案例属于这一种。再复杂一些的题型是,在案件事实中涉及多个当事人,但在提出答题要求时,仅笼统地说:请分析本案中所涉及的请求权关系。当然还有其他更加复杂的题型,于此暂不讨论。
需要注意的是,请求权基础方法仅仅涉及民事实体法的适用过程。这一方法,仅仅涉及法律实务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在真实的法律实务中,还需要认定具有争议的事实;就法律的适用而言,也可能有其他前置性问题需要处理。例如,在实务中,需要从实体上判断,原告向被告提出的诉讼请求,在实体性质上属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还是刑事诉讼。这个问题有时会产生疑问。例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受让方起诉出让方时,到底是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进而,要优先解决程序性事项,比如受诉法院的管辖权、是否符合案件受理的条件等。然后,如果是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案件,还要通过冲突法规范的适用,来决定准据法。进而,才能够在准据法范围内,寻找具体的实体规范,并将其适用于个案。
不过,案例练习课程中,通常不会对学生提出如此全面的要求,而是会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法律领域。例如,在民法案例练习课程中,主要训练民事实体法的适用,因此,在设计案例时,通常会避免产生上述复杂问题。这种简化仅仅是教学分工上的需要,有条件时也可以进行综合练习。
如果我们将目光限定在中国的民事实体法的适用,而忽略其他问题,那么,应当采用何种方法,才能最快地、最准确地找到相关的实体法规范,并且将其适用于案件?
(二)民事诉讼包括三类:给付之诉、形成之诉、确认之诉。其中,给付之诉占有绝对的多数,并且最为重要。给付之诉,就是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为一定之行为的诉讼。原告要获得胜
诉,笼统地说,应当有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如果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应当认为,原告在实体上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1)某个法律规范(“请求权规范”)规定了在一定的构成要件之下,一方对另一方发生请求权;并且,个案中的具体事实满足了上述规范的构成要件。这样,原告对被告取得了请求权。
(2)法律所规定的那些关于请求权消灭的规范,个案事实均未满足其构成要件。这样,原告的请求权并未消灭。
(3)法律所规定的那些关于抗辩权发生的规范,在个案之中均未满足其构成要件,因此,被告对原告并无抗辩权;或者,虽然被告取得了抗辩权,但是该抗辩权已经消灭。这样,对于原告的请求权,被告无法以抗辩权来阻碍其行使。当然,从程序上来说,须被告主张了抗辩权,法院才需要审查是否发生了抗辩权,而非主动适用关于抗辩权的规范。
上述分析,包含了对于民事实体规范的规范内容,从请求权的角度进行的主要分类:
1、请求权规范,也就是规定请求权因为某种事由(构成要件)而发生的规范;
2、请求权消灭规范,也就是规定请求权因为某种事由(构成要件)而消灭的规范;
3、关于抗辩权的规范,也就是,规定抗辩权因为某种事由(构成要件)而发生或者消灭的规范。
分析者应当基于案情,按照上述顺序适用三类规范,以按步骤解决三个问题:(1)请求权是否发生?(2)请求权是否消灭?(3)被请求人是否有抗辩权? 1.请求权的发生。
在一个案件事实之下,为了探讨请求权是否发生,应当按照下列顺序分析:(1)一方可能提出何种给付的请求?如果题目中已经列明了一方所提出的具体的请求内容,则该步骤忽略。(2)有哪些可能被个案事实所满足的请求权规范?这要求学生对于民法上的请求权规范有一个体系性的掌握。此外,还需要根据个案事实,将分析范围限定在有可能满足的那些规范,而非漫无边际。并且,应当遵循一定的检索顺序。[33](3)个案事实是否满足了特定的请求权规范的构成要件?如果满足,应当基于该规范而发生何种具体内容的请求权?
就上述第(2)步骤而言,在请求权规范的多样性问题上,本文所涉及的案例不能算是一个复杂的案件,因为所有的请求权规范都在侵权责任法的范围内。如果涉及合同、不当得利,或者涉及民事特别法的范围,则会更加复杂。另外,当请求人(原告)对同一个被请求人(被告)享有多个权利时,可能会发生请求权聚合或者竞合的问题;当请求人对多个被请求人均享有请求权时,则可能发生连带债务或者不真正连带债务的问题。
如果任何请求权规范均不满足,则分析结束,可以得出原告对被告无任何请求权的最终结论。从实质来说,下面就无须再继续分析请求权的消灭、被请求人的抗辩权问题了。不过,本文为了强调请求权基础方法所通常应当具备的三层分析结构,也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通过不断的重复而牢记这个结构,还是在这种已经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将标题列出。
2.请求权的消灭。
如果原告对被告取得了一个请求权,那么紧接着,应当根据案件事实,考察有哪些关于请求权消灭的规范的构成要件可能被满足。这需要分析者全面了解各种关于请求权消灭的规范,并且限缩于在个案中有可能满足的那些,进行具体分析。
如果请求权已经消灭,从实质来说,下面无须再分析被请求人的抗辩权问题了。3.被请求人的抗辩权。
在确定请求权尚未消灭之后,需要考察抗辩权问题。也就是,应当在全面了解法律上的抗辩权规范的基础上,根据案件事实,限缩于个案中有可能发生的那些请求权,考察其构成要件。如果均未满足,则可以得出被告无抗辩权的结论。如果满足其中之一,还应进一步考察该抗辩权是否已经消灭。
少数情况下,一个案件还可能涉及请求权的标的变更问题(例如履行期、履行地点的变更)。这个问题发生较少,本文暂不讨论。
(三)请求权基础方法确定了一个民事实体法的适用框架,但是,如何找到这些实体法规范(“找法”),则并非请求权基础方法本身所能够处理的问题。找法工作,对于答题者的法律知识、法学方法(技能)有很高的要求。
第一,他应当对于主要的法律规范有比较深入的掌握,而且,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法律检索,找到所有可能有关的规范。这不仅仅包括请求权规范(它们是可以导致请求权发生的基本规范),还包括各种其他规范,特别是请求权消灭的规范、抗辩权的相关规范。
以本案为例,所需要检索的法条(包括司法解释)较多,也较为细致。法律检索的技巧,需要一定的专门训练,包括对法规数据库的利用。限于篇幅,本文不做讨论。
第二,他应当具备法律解释的技能。法条须经解释才能够适用。而法律解释上的问题识别以及解决,需要具备相当的法学知识基础,需要参考学说、判例上对于相关规范的观点与理由(因此需要具备检索资料的能力),还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法律解释方法。
以本案为例,答题者首先需要对《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的体系地位、解释上的不同学说有一定的了解。这一条是一般侵权行为条款,是整个侵权责任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规范。虽然解释上不无争议,但是,目前的主流学说已经将其解释为包括了三个规范,并且这一观点获得了最高人民法院法官的赞同。正是以此为基础,在分析本案时,才可能就甲对A公司的请求权展开分析。本案例还涉及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的解释与适用。特别困难的是,《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1句应如何解释。关于该条,笔者尚未见到非常深入的法律解释上的分析,而依照该条的字面进行解释,将造成极大的困扰。
实际上,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所需要的对法律进行的解释,与学术研究中的法律解释工作并无实质区别,都需要查阅相关的法条、学说和判例,并运用法律解释的方法,谨慎地分析并得出结论。
如果说存在差别,那仅仅是,学术研究通常没有篇幅的限制,并且应当尽可能地穷尽所有的相关资料,而在撰写案例练习作业的报告时,由于时间、篇幅的限制,而且所涉及的法条数量和需要处理的法律解释问题可能多于一篇学术论文,所以通常来说必须有所简化,特别是在资料搜集和援引上有所简化。
以本案为例,所涉及的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很多法条在解释上有很多的困难之处,相关的著述、判例非常多,而本文虽然有一定的援引,但是被忽略的文献要多得多。在详略安排上,本文对《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进行解释时,由于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学说,因此,只是简单地阐述理由,有疑问的读者可以自行阅读所援引的相关文献。而对《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1句进行解释时,由于没有可供依赖的现成文献,不得不自己进行较为详尽的解释,但是仍然不能和专门论文相比。
(四)最后谈一谈案例练习课程以及请求权基础方法对于法律实务的意义。
笔者曾经较为详细地探讨过案例练习课程的价值,[34]这里稍作强调和补充。案例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努力“找法”的职业习惯以及解释法律的习惯与技能,以免其仅仅试图记住一些抽象的理论名词,而忽视了应当适用的法律条文。
严格的案例练习课程的训练,也可以让学生避免陷入到司法实务中对于法律条文的粗糙式的援引和适用,而是认真地搜寻每一个可能适用的法律规范,认真地搜集学说、判例并谨慎地进行法律解释。
表面来看,上述案例练习的工作,比起当今的司法实务,要繁琐得多,似乎必要性并不大。不过,真正的实质并非案例练习的课程要求太繁琐,而是目前的司法实务太粗糙。
例如,目前的司法实务中,法院从来不在判决书的正文中援引任何的学说,[35]最高人民法院唯一要求参照适用的案例,是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36]而实际上,在民法理论上从来没有争议、恐怕也没有任何法官敢于否认的是,学说和判例(案例)是法律的间接渊源。[37]如要严肃地对待法律解释问题,学说与判例并非想参考就参考、不想参考就可以弃之不顾的,而是一种“必须”。最高人民法院在推动“裁判文书说理改革”,加强对复杂、重要案件的“说理性”。[38]一些地方法院甚至对于裁判文书说理工作提出了专门要求。[39]说理并非只是抽象地讲道理。关于法律问题,“说理”应当是将法律解释的过程展示出来,因此必须将有关资料(学说以及所参考的案例)明确列出,并有意识地运用法律解释方法。
所以,从教学的角度,当然要训练学生具备法律解释的能力,包括检索法律、学说以及案例的能力。而这种训练,固然可以通过较为学术性的法条研究的方式来切入,当然也可以通过案例练习的角度来切入。而且,后者具有前者并不具备的优势。
以本文所涉及的问题为例,如果在一门课程(例如研究生的专题类课程)中,让学生分析《侵权责任法》第52条第1句,学生通常来说难以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实际上,这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从笔者所看到的理论研究来看,并没有人从本文考察的角度进行分析。即便是笔者,在布置并自己完成这个案例作业之前,也从未想到过该规定还有可能这样来解释。可是,如果让学生做案例作业,那么,哪些条文可能适用于案件、这些法条应如何解释,都不是教师事先布置给学生的,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主动搜寻和发现的。并且,在找到一个条文后,个案的事实会促使学生发现法律解释上可能存在的、此前尚未被人注意的困难之处、精微之处。这样,就有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促使其独立思考一个条文应如何解释,才能得出妥当的结论。换一个角度来说,个案事实为法律解释上的问题提出以及解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灵感”来源。[40]这是抽象地研究一个法条、一个制度时,可能会忽略的。
请求权方法本身,将庞杂的民事实体法体系区分为几个类别,并且确定了其适用顺序,可以极大地减轻思考的负担,更快、更准确地发现个案中的焦点问题,并且予以妥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清晰的法律思维,并且可以将其运用于其他法律领域。
当然,在教学中所运用的请求权基础方法以及案例练习模式,并不能原封不动地被运用于法律实务,而是需要一个法律工作者从自己的工作性质出发,适当地选取这一方法中与自己的工作相关的部分,并有一定的技术性调整。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详论。
(全文完)
第二篇:实用法律基础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1.某股份公司在沪市交易所临近收盘时通过4个A字头的个人帐户进行连续交易,而不转让证券所有权的方式虚假买卖,以抬高本公司股票的价格,致使该公司股票当日收盘价比前日上涨102%.此后1个月中该公司证券部先后动用资金近2000万元,买人本公司股票12万股。后来,该公司证券部将上述股票及此前所存股票全数抛出,共获利587.97万元。
请问:该公司的行为有法律依据吗?为什么?
1.参考答案
该公司的行为属操纵市场行为,构成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以获取利益或减少损失为目的,利用其资金、信息等优势操纵市场,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制造证券市场假象,诱导或致使投资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作出证券投资决定,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的行为称作操纵市场价格。
2.2001年3月初甲公司与乙粮油公司签定了购销100吨大豆的合同,单价每吨2400元,总价款24万元,交货款为当年11月30日,交货地点为天津港码头。合同签定后,甲公司于2001年4月预付货款24万元。乙粮油公司为了向甲公司供货于3月底与某粮库签定大豆购销合同,约定由该粮库提供乙粮油公司100吨大豆.单价每吨2000元,总价歉20万元。11月28日在天津港交货,并于4月底预付了部分贷款,某粮库必须依质按期交货。2001年10月,某粮库向乙粮油公司提出,由于国家调整农产品价格,每吨须涨价200元方能供货,乙粮油公司立即通知甲公司是否同意涨价,甲公司不同意。乙粮油公司即电复某粮库不同意涨价,并于10月15日派人赴某粮库商谈。乙粮油公司考虑其与该粮库的业务关系,同意涨价100元,但粮库坚持200元。甲公司在交货无望的情况下,诉诸法院,要求乙粮油公司、某粮库履约,否则赔偿一切经济损失。
请问:(1)甲公司、乙粮油公司、粮库之间签定的合同是什么合同?是否有效?
(2)甲公司要求粮库作为第三人履约有法律根据吗?
(3)如逾期不履约,违约金由谁支付?如何支付?
(4)本案诉讼费由谁支付?
2.参考答案
(1)三方签定的是购销合同,意思真实,内容合法,为有效合同,(2)尽管甲公司与粮库无直接经济往来,但两次法律诉及的标的物是同一的,而该标的物的交付直接引起三方法律关系之变更,而甲公司、乙粮油公司之间案件的结果与第三人有利害关系,故应为本案第三人。
(3)如不履约,三方合同终止。乙粮油公司退甲公司贷款24万元,井支付违约金与赔偿金,粮库退还乙粮油公司的预付货款并支付违约金与赔偿金。
(4)案件诉讼费由粮库支付。
3.许某的防盗安全门是2004年10月7日购买的,价格是750元,另外支付了40元的安装费.选择防盗门时,主要因为该厂家在广告中称为购买安全门的用户投保了两万元的保险金。谁知2005年7月30日,正在单位上班的许某接到邻居打来的电话,说他家的安全门被人撬开了。公安机关经现场勘察,认定窃贼系撬开安全门人室盗窃,共盗走皮衣、摄像机、放像机等物品价值20800元。公安机关的人走后,许某认为买防盗安全门的时候厂家许诺投了保,此外这门被撬,说明安全门质量不合格,于是许某就给厂家打了电话。厂家很快派人来进行了查证落实,并于2005年10月10日为许某更换了同规格安全门。但是,当许某提出给付保险金时,厂家却予以拒绝。请问:许某要求厂家支付保险金的请求是否应得到支持?
3.参考答案
《消法》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具有的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但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或者接受该服务前已经知道其存在瑕疵的除外。经营者以广告、产品说明、实物样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状况的,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实际质量与表明的质量状况相符。”许某购买安全门正是由于考虑到厂家在做广告时承诺的两万元保险金,才决定选购厂家的安全门。厂家在其广告中承诺为购买其安全门的客户投保两万元,其行为就应与其保证的服务相符。因此厂家应当赔偿损失。
4.A 公 司 和B公司签定一份儿童服装购销合同。A公司在4月1日发出要约,要求B公司在1个月内承诺。B公司于4月5日收到后即承诺。由于发生洪水导致该地区通讯中断,至5月5日承诺才到达A公司。A公司没有提出疑义。至5月20日,市场上儿童服装价格上涨,B公司以“市场价格有变,不能执行原合同”为由拒绝履行,而与C公司签定了买卖合同。新合同约定,由B公司负责货物运输,5月25日B公司依合同将货物交给承运人。5月26日货物在途中由于交通事故而焚毁。现A公司、C公司都要求B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请问 :(1)3公司的承诺是否有效?为什么?
(2)B,C公司货物买卖合同标的物意外灭失的责任由谁承担?为什么?
(3)B公司是否对A公司、C公司承担违约责任?为什么?
参 考 答案
(1)B 公 司的承诺有效。合同法规定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生承诺,按通常情况能够及时到达要约人,本案虽然承诺到达要约人时间超过承诺期限,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因承诺超过时限而不接受承诺外,故该承诺有效。
(2)C 公 司承担标的物灭失的风险。公司法规定,当事人没有约定交付地点的,出卖人对标的物交付第一承运人后,标的物的毁损、灭失的风险即由灭受人承担。
(3)B 公 司对A公司承担违约责任。因为A,B两公司合同已生效,t3公司不履行即违反合同,故B公司应承担责任。
(4)B 公 司对c公司不承担违约责任。B公司按时供货,已尽合同规定之义务。货物灭失属不可抗力,故B公司不承担责任。
5.1 9 8 3 年4月,某自行车总厂委托一家印刷厂设计了金凤牌商标。其文字、图形完全仿制上海自行车公司的凤凰牌商标;同时金凤牌又是牡丹江自行车总厂已经注册的商标。该自行车总厂推出的这一商标,致使许多消费者发生误认和误购。直至1983年7月2日,该自行车总厂还在报刊上刊登广告,以此金凤牌商标冒充已经注册的商标。到1983年8月止,该自行车总厂总共组装了这种“金凤”牌自行车共计225000辆,并销售了其中205000辆,行销湖南、黑龙江等23个省、市。该产品质量低劣,严重损害了注册商标凤凰牌、金凤牌自行车的商标信誉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为此,上海自行车公司和牡丹江自行车
总厂对该自行车总厂提出了指控。
请 问 :应怎样处理?
参 考 答案
某 自行 车 总厂的行为已构成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我国 商 标 法规定: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种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的是商标侵权行为。
本案中,某自行车总厂未经上海自行车总厂和牡丹江自行车总厂的许可,擅自在其生产的自行车上使用“凤凰”,“金凤”商标,违反了商标法的规定,构成侵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6、李鸣 于 2003年5月进人佳景机械制造厂工作,并与之签订了为期二年的劳动合同,合同约定了劳动条件、劳动期限、劳动报酬和劳动纪律等必备条款;由于李鸣技术过硬,三个月以后他已经成为技术骨干,他总结的技术窍门为工厂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厂长在全厂大会上予以表扬,并口头答应为其第五个月开始增加工资20%,但双方没有为此再签订书面协议。第五个月连续两个月李鸣并没有拿到增加的工资,为此李鸣向厂长问询,但是得到了否认。无奈李鸣向劳动争议委员会提出仲裁请求。
问题 :你认为李鸣应该得到增加的20%工资吗?
参考 答 案
应该。因为根据劳动法规定:一方当事人订立了书面劳动合同,但在合同履行中,又以口头形式变更了书面合同的某些条款,如工种条款、工资条款、试用期条款等可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李鸣可以与工厂签定补充协议,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如果李鸣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可以随时终止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可以不向劳动者支付补偿金;如属于用人单位拒绝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关系时,应按规定支付给劳动者经济补偿金。
7.某年某青年到某超市购物,边看边选,最后没有合适物品,决定离开超市。在超市门口,被保安人员拦住,并被告之有偷盗嫌疑,要求到保卫科交涉,该青年坚决否认,据理力争,但商场人多势众,无奈只好随保安人员到保卫科接受检查。最后没有发现任何商品。此时保卫科的负责人说:“对不起,你可以走了”。该青年回家后深感不平,于事后的第二天向人民法院起诉,以超市侵犯其名誉权为由,要求超市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并赔偿精神损失。
请 问 :法 院应任何处理?为什么?
参考 答 案:
法院查明,超市搜查该青年属实。认为保安无故怀疑该青年偷盗,并强行搜查该青年的人身及物品,属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消法规定,判令超市在起门口张贴公开道歉信,保安人员当面向该青年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8、甲某系A公司的出纳,由于A公司规模较小,故甲某兼管会计档案的保管工作。A公司拟销毁一批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甲某发现其中包括几份未结清债权债务的原始凭证。A公司负责人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未签署意见,即由会计部门及生产部门共同派人监销。
要求 :根据上述情况及会计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回答下列问题:
(1)甲某兼管会计档案的保管工作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并说明理由。
(2)甲某在拟销毁的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中发现未结清债权债务的原始凭证时,应如何处理?
(3)A公司负责人是否要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A公司会计档案监销存在什么问题?
参 考 答案:
(1)甲某兼管会计档案的保管工作不符合法律规定。《会计法》规定,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2)甲某在拟销毁的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中发现未结清债权债务的原始凭证时,应当单独抽出立卷,保管到未了事项完结时为止。
(3)A公司负责人应当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A公司会计档案监销存在的问题是,应由单位的档案部门和会计部门共同派人监销,而不是由生产部门和会计部门共同派人监销。
9、某钢铁企业(中方)拟与英国一公司(外方)共同组建中外合资经营钢铁企业,双方拟定的合营企业合同的要点如下:
(1)注册资本总额1000万镑,中方出资400万镑,英方出资600万镑;
(2)中方以机器设备、厂房、办公楼等出资(其中厂房已为下属企业贷款作为抵押),外方以机器设备和技术、现金出资;
(3)合营企业董事长只能由英方担任,副董事长由中方担任;
(4)合营为30年,合营进人20年时,各方可按各自出资比例减少注册资本30%;
(的 合营过程中发生争议时,适用于英国法律。
请问 :上述合同要点符合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吗?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符合法律规定,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外方投资比例不得低于25%;
(2)中方出资存在不合法之处,根据规定,合营各方可以以设备、现金等出资,但不得以其已设立担保的财产作价出资;
(3)不合法,根据规定,董事长、副董事长应由合营双方协商或董事会选举产生,双方均可以担任董事长,一方担任董事长,另一方担任副董事长;(4)不 合 法,根据规定,合营期间不得减少注册资本;
(5)不合法,根据规定,合营企业双方发生争议时,只能适用于中国法律,当事人不得协议选择适用外国法律。
10、水果摊商A与果农B达成口头协议,由B向A提供柑橘2000公斤,每箱10公斤,共200箱。由B负责包装、装箱和发运,协议还规定了价格、交货日期等。一周后,B如约将200箱共2000公斤柑橘运至规定地点。A在验收这批柑橘时发觉包装较差且部分柑橘个头、颜色均不十分理想,于是拒绝收货付款。双方发生争执。
请问 :双方所订的购销柑橘的协议是否有效?引起争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参考 答 案:
A, B 之 间关于购销柑橘的协议主体合格,内容合法,主要条款明确,应确认为有效的经济合同。引起合同纠纷的原因在于双方在口头协议中没有对包装标准、货物质量标准作明确、具体的规定,为此双方均有一定责任。因此双方应本着平等互利、互谅互让的原则进行协商处理。如协商无效,双方仍应承担各自的责任。
第三篇:法律案例分析练习
法律案例分析练习(附解析)案例分析题(在下列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题号下涂黑所选答案项的信息点,在试卷上作答一律无效,每一题1分,共5分)
1986年10月8日出生的王某,在2000年10月1日前共盗窃、抢夺各类财物总计价值约8 000元人民币。2000年10月8日,王某在饭店过完生日后,于2000年10月9日零时30分返家。途中见到一人拎包从身边经过,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拎包人刺伤后把包抢走。包内有手机一部,现金人民币2 000元。2000年10月25日,王某在一小区游逛,见路边停着一辆桑塔纳轿车,即设法打开车门,将车开走。当日下午,王某即以4万元的价格将轿车卖出。2000年12月20日,王某被抓获。
46.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
A.年满14周岁B.年满16周岁
C.年满18周岁D.年满20周岁
47.王某2000年10月1日前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B.构成故意伤害罪
C.构成抢夺罪D.构成盗窃罪与抢夺罪
48.王某2000年10月9日前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B.构成故意伤害罪
C.构成抢夺罪D.构成抢劫罪
49.王某2000年10月9日的行为侵害的客体是()。
A.财产权B.人身权
C.社会管理秩序D.财产权和人身权
50.王某2000年10月25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B.构成盗窃罪
C.构成销赃罪D.构成盗窃机动车辆罪
参考答案(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提供)
案例分析题
46.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当选B。
47.A 2000年10月1日前,王某不满14岁,其行为不构成犯罪,故选A。
48.D 2000年10月9日,王某已满14岁,但不到16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负刑事责任。当选D。
49.D抢劫罪的客体较复杂,即公私财产所有权和人身权。王某刺伤拎包人并抢走其包的行为侵犯了财产权和人身权。当选D。
50.B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结合王某2000年10月25日之行为,当选B。
第四篇:客运公司与旅客交通事故纠纷案例分析
客运公司与旅客交通事故纠纷案例分析
案情介绍
2006年3月16日13时20分,北方远征客运有限公司经营的一辆长途客车在高速公路行驶途中,一名男性乘客张某来到司机身边要求停车,说要下车“方便”。司机告诉该男子,高速公路不准停车,车上有厕所,厕所里有坐便器。如果要停也得等到前面的休息场所,要不了一刻钟就会到那儿。该男子听后就回到座位上。客车继续沿着高速公路向前行驶。大约过了3到5分钟,该男子突然从后面的座位上起来,与司机抢夺方向盘,大客车随即失去控制,翻入几米的深沟中,车上3名乘客当场死亡,40多名乘客受伤。
事后,公安部门认定:本次交通事故属意外事故,张某是此次事故的责任人。但是经精神病司法鉴定委员会对张某进行鉴定,结论为:张某为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动机是病理性的,对此丧失辨认能力。车上乘客中,有一名叫李玲的女乘客当场死亡。
本案死者李玲的丈夫赵明,儿子赵阳,母亲韩彩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302条为根据,将北方远征客运有限公司作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请求是,李玲购买车票乘坐北方远征客运有限公司客车,与客运公司形成客运合同关系,根据合同法第302条规定,客运公司有义务将乘客安全运送至目的地。现客运公司没有将乘客安全运至目的地,属于违法合同约定的违约行为,因此根据该法客运公司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赔偿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等损失。北方远征客运有限公司辨称,李玲的死亡非客运公司所为,是乘客张某的行为所致,原告应向责任人张某主张权利;而且本案经公安部门认定是意外事件,因此李玲的死亡与客运公司没有因果关系,客运公司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另外,我国《道路运输条例》21条规定,运输过程中旅客伤亡,当事人对赔偿数额有约定的,依照约定,没有约定的,参照国家有关港口间海上旅客运输和铁路旅客运输赔偿责任限额的规定办理,本案只应赔偿原告死亡赔偿金4万元。案件焦点
1、受害人亲属是否有权依据合同法规定要求客运公司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2、本案如果赔偿是否有限额赔偿问题;
3、客运公司履行赔偿责任后对第三人是否有权追偿。分析与结论
本案是一起交通事故,但是该交通事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①受害人是乘客,与交通运输者之间存在运输合同关系;②交通事故的发生原因是由于一个精神病人抢夺司机的方向盘,最终酿成事故。其争议焦点是:由于该交通事故的发生不是客运公司的过错造成的,而是由于一个精神病乘客的原因造成的,客运公司是否能够免责呢?针对该案,分析如下:
1.受害人亲属是否有权依据合同法规定要求客运公司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首先,本案中与客运公司之间存在交通运输合同的主体是受害人李玲,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该交通运输合同对客运公司和李玲之间具有约束力。但是,李玲在车祸中已经身亡。不过,李玲的近亲属能够代替李玲进行索赔,以获得权利救济。李玲的亲属在本案中主体适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因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赔偿权利人起诉请求赔偿义务人赔偿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本条所称赔偿权利人,是指因侵权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担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
其次,本案中涉及的法律责任既是违约责任,也是侵权责任,权利人可以自主选择以何种方式进行索赔。《合同法》第122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可见,李玲的近亲属有权选择侵权之诉提起索赔。
最后,《合同法》第302条规定:“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从该条文的内容来看,承运人需要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赔偿责任,这一责任在性质上属于无过错责任,即承运人不需要对旅客的伤亡具有过错责任,或者说,不管有没有过错,只要在运输过程中旅客发生了伤亡的后果,承运人都需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是,该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也有一定的免责事由,从《合同法》第302条的规定来看,主要有如下几项:①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②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在本案中,旅客李玲伤亡后果的发生,既不是旅客李玲自身的健康原因造成的,也不是李玲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从目的解释的角度出发,可以认为《合同法》第302条但书中所谓的“旅客”是指遭受人身伤害的旅客本人。因此,从《合同法》第302条的规定来看,该条文支持李玲家属的赔偿请求。
2.本案如果赔偿是否有限额赔偿问题。
本案中,客运公司认为,本案经公安部门认定是意外事件,因此李玲的死亡与客运公司没有因果关系,客运公司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另外,我国《道路运输条例》21条规定,运输过程中旅客伤亡,当事人对赔偿数额有约定的,依照约定,没有约定的,参照国家有关港口间海上旅客运输和铁路旅客运输赔偿责任限额的规定办理,本案只应赔偿原告死亡赔偿金4万元。可见,客运公司认为按照《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赔偿限额是4万元。这里所说的“国家有关港口间海上旅客运输和铁路旅客运输赔偿责任限额的规定”,包括国家有关港口间海上旅客运输赔偿责任限额的规定和国家有关铁路旅客运输赔偿责任限额的规定。如1993年11月20日国务院批准,1993年12月17日交通部令第6号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间海上旅客运输赔偿责任限额规定》,1994年8月1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4]81号),1994年8月30日铁路部以铁运[1994]81号文件发布的《铁路旅客运输损害赔偿规定》。这两个行政法规分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对港口间海上旅客运输、铁路旅客运输中旅客人身伤亡、行李毁损灭失的赔偿限额作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间海上旅客运输赔偿责任限额规定》规定,承运人在每次海上旅客运输中的赔偿责任限额,按照下列规定执行:①旅客人身伤亡的,每名旅客不超过40000元人民币;②旅客自带行李灭失或者损坏的,每名旅客不超过800元人民币;③旅客车辆包括该车辆所载行李灭失或者损坏的,每一车辆不超过3200元人民币;④本款第(二)项、第(三)项以外的旅客其他行李灭失或者损坏的,每千克不超过20元人民币。还规定,海上旅客运输的旅客人身伤亡赔偿责任限额,按照4万元人民币乘以船舶证书规定的载客定额计算赔偿限额,但是最高不超过2100万元人民币。《铁路旅客运输损害赔偿规定》规定,铁路运输企业依照本规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对每名旅客人身伤亡的赔偿责任限额为人民币40000元,自带行李损失的赔偿责任限额为人民币800元。还规定,铁路运输企业依照本规定给付赔偿金,不影响旅客按照国家有关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规定获取保险金,旅客身体部分伤害的赔付标准暂比照《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条例》办理。
《道路运输条例》于2004年7月1日生效,该案发生在2006年,能够适用《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尽管限额赔偿对于乘客权益保护来说是相当不利的,但是在行政法规已经有所规定的情况下,只能如此适用法律。当然,《道路运输条例》所规定的限额赔偿,是否违反了上位法的规定(如《民法通则》、《合同法》、包括现在的《侵权责任法》),还有待探讨。毕竟,《民法通则》、《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属于法律,而《道路运输条例》属于行政法规,《民法通则》、《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的效力层级要高于《道路运输条例》,如果上位法中规定的是全额赔偿,而下位法中规定的是限额赔偿,显然根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法律原理,下位法中规定的限额赔偿是无效的。至于有观点认为《道路运输条例》属于特别法,因此特别法优先适用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一般法和特别法的区分是针对同级别的规范性文件而言的,而不是上下级别的规范性文件。当然,我国司法实践中一般是按照《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来审理交通运输中的人身伤亡案件的,其目的是降低交通运输企业的风险,同时鼓励乘客通过购买保险的方法来获得安全保障。
3.客运公司履行赔偿责任后对第三人是否有权追偿。本案中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精神病人原因造成的,本案中的精神病人张斌为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动机是病理性的,对此丧失辨认能力,对事故的发生应负责。张某的监护人或者其他亲属应该认真看管张某,而不宜任期自由活动,否则会对其他社会主体的权益构成妨碍。客运公司在承担了相关费用后,依法取得了向张某的追偿权,可以要求张某及其监护人为自己的损失承担责任。当然,如果张某并无能力承担赔偿责任,那么客运公司可以通过保险等其他渠道来维护自身权益。附录
本案适用法律如下:
1、《合同法》第122条: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2、《合同法》第302条规定:“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因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赔偿权利人起诉请求赔偿义务人赔偿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本条所称赔偿权利人,是指因侵权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担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
4、《道路运输条例》第21条规定:“客运经营者在运输过程中造成旅客人身伤亡,行李毁损、灭失,当事人对赔偿数额有约定的,依照其约定;没有约定的,参照国家有关港口间海上旅客运输和铁路旅客运输赔偿责任限额的规定办理。”
第五篇:社会实践报告-关于一起交通事故案例的分析
大学社会实践报告
实 践 课 题关于一起交通事故案例的分析
关于一起交通事故案件的分析
我是XX大学的一名学生,学的就是法律的专业,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遇到
很多交通事故的案件,有很多当事人不懂的怎么去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导致很多权利丧失,损害了自身的合法权益。这里就在生活中出现的一
起交通事故案件进行案件分析,希望能加深对交通事故案件的理解,帮助大家更
好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案情
2012年 6月12日21时30分许,朱某驾驶冀FAA6609号小型轿车,沿德圣
路由西向东逆向行驶至德圣西路与雪涛北街交叉口东侧路段,因采取措施不当,撞倒同方向逆向行驶的张某醉酒驾驶的自行车尾部,造成了张某受伤,机动车和
非机动车不同程度损坏的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交警大队在事故认定书中认定,在本次事故中,朱某以上违法行为,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是造成此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张某的以上违法行为,以及过错程度的严重程度是造成此事故发生的次要原因。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六条一款之规定认定;朱
某负此事故的主要责任,张某负此事故的次要责任。
二、关于本案,本文拟对以下问题展开分析
(一)张某在此次交通事故当中应该怎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二)如果张某向法院起诉应该主张什么赔偿项目。
(三)如果张某对一审判决不服,可通过什么途径寻求帮助?
三、分析
(一)首先张某在接到交通事故认定书以后,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有争议的,可以要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交
通事故损害赔偿权利人,义务人一致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损害赔偿的,应当在接到交通事故认定书之十日内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调解
申请。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到《交通事故认定书》3日内,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
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复核。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 侵害
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
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第四十八条 机
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依法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第二十三条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责任限额。责任限额分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医疗费用赔偿限额、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以及被保险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无责任的赔偿限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 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在本案中如果张某和对方调解不成,可以向当地的法院主张自己的损失,因为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正好是一个地方。
(二)如果张某向法院起诉应该主张以下赔偿项目。
1.医疗费。张某应该提供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用于证明张某在医院花费的费用,和病情情况。
2.误工费。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3.护理费。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护理人员原则上为一人,但医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的,可以参照确定护理人员人数。护理期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年。
4.交通费。交通费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交通费应当以正式票据为凭;有关凭据应当与就医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符合。
5.住院伙食补助费。可以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受害人确有必要到外地治疗,因客观原因不能住院,受害人本人及其陪护人员实际发生的住宿费和伙食费,其合理部分应予赔偿。
6.营养费。营养费根据受害人伤残情况参照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定。
7.残疾赔偿金。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受害人因伤致残但实际收入没有减少,或者伤残等级较轻但造成职业妨害严重影响其劳动就业的,可以对残疾赔偿金作相应调整。
8.残疾辅助器具费。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计算。伤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参照辅助器具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相应的合理费用标准。辅助器具的更换周期和赔偿期限参照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
9.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周岁;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被扶养人是指受害人依法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未成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被扶养人还有其他扶养人的,赔偿义务人只赔偿受害人依法应当负担的部分。被扶养人有数人的,年赔偿总额累计不超过上一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额或者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额。
(三)如果张某对一审判决不服,可在一审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一审法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副本,上诉于张某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
以上是对张某交通事故案件的简要分析,希望更多人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更多人相信法律,寻求法律,崇尚法律,共同沐浴在法律的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