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反思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反思
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现就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反思如下:
一、目前农村小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程度存在差异
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和经济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学前教育很不规范的现象,一般都是随班就读,绝大多数幼儿只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就进入小学,错过了幼儿智力开发的最佳期。小学教育由于教学点规模过小,学科课程又多,学科教师不配套,教学设施不全,教师在教学手段、方法、形式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限。因此,农村学校教育,特别是教学点教学呈现出牧歌式的田园“教育”倾向。这种教育虽然使农村孩子养成了热爱劳动、诚实善良、勇于吃苦、热爱大自然、珍惜劳动成果等良好的品质,但他们在统一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学习世界里,却表现出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严重不足。农村孩子童年的快乐意味着对未来教育的不适应。他们的不足正是未来教育所必需的。
(二)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障碍
农村小学在师资方面存在两方面主要矛盾。其一,农村小学教师一方面表现出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陈旧、专业技能薄弱、职业素养欠缺等问题,通过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迫在眉睫,但另一方面因为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经济收入低等原因使教师在职学习、培训举步维艰;其二,一方面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相当数量未到退休年龄、不能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师不能提前退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教师过剩,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不进来,阻碍了教师的流动,教师队伍不能呈现“活水”状态。这两方面矛盾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师资水平的提高。教师队伍趋于老龄化,知识结构不合理,致使信息技术等课程难以开设,我们不得不采取土法上马的方法,起用较年轻的教师边学边教,这种状况下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引发一系列问题
农村小学适龄儿童明显减少,新课程计划的实施,布局调整是大势所趋。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学校教学资源进行了优化组合,精简了教师队伍,减少了教育经费投入。同时也出现了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调整之后,有很多学生上学离家太远,成为潜在辍学生。学生上学、放学路上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使家长担心,让学校提心吊胆。因此不得不在安全工作上花费更多的精力,还有不少学生干脆不办理转学手续,直接随父母到外地就读,造成普九资料建设难,学校的普及程度难以测算。
(四)学校办学条件难以满足课改的需求
新课程强化了实验教学,大大增加了学生实验的数量。目前农村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2002年全国统一实施了新的课程标准,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与新“课标”的要求还很遥远。农村小学需要新“课标”,但更需要的是实施新“课标”所需求的配套设施。落后的农村教育现状与先进的“课改”理念相去甚远,农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短期内还很难达到“课改”的要求。
(五)学校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脱节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依赖教育科研,这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有一位校长说得好,凡是重质量轻科研的学校,其高质量维持的时间都不长;凡是不抓教学,教师热心做课题、写论文的学校都是不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学校,是留不住学生的学校。然而,目前许多教师都是“经验型”、“辛苦型”的,“研究型”、“创造型”的教师在农村少之又少。而许多教育专家则不深入教学第一线,致力于闭门造车,研究的理论与课题,无法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造成教研教学相脱离。学校的课题研究也存在着应付现象,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效果欠佳,不少教师忙于应付,参加业务进修的内需还没有进一步激活。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地培训。名义上用新课标教新教材,实则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课程研制者与课程实施者缺乏对话的平台与机会。
二、农村小学教育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法制教育不健全 尽管国家进行了多次普法教育,但是在农村仍然存在着许多法律的盲点。上面雷声大,下面雨点小。就像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也只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宣传得轰轰烈烈,不见社会上有什么动静,那么,《义务教育法》贯彻实施 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主要表现为:首先,学校、教师缺乏法律意识,在受到侵害时,很少想到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教育法律法规得不到尊重。在农村教育实际中,践踏法律的事情随处可见。《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虽已颁布多年,但在农村它们均是“软法”,无以实施。
(二)评价改革滞后
要落实课程改革,就要重视评价制度改革。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评价几乎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理念真正落实的一个瓶颈,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处于课程改革的不同层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如何评价学校的工作。在目前中考、高考存在的条件下,考试作为一种导向,一个指挥棒,一种最主要的评价方法,对于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巨大的羁绊与束缚。只要中考、高考仍然保持原来的价值取向,学校、教师就不可能真正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精神。那么,“穿新鞋走老路”也就不足为怪了,也正是因为评价的原因,导致教育科研成了学校“装点门面”的法宝,教师关起门来搞课题,写论文,教学工作依然跟着“考试”这根指挥棒,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
(三)投入严重不足等原因,导致课程实施资源缺乏 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课程必须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由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收取的杂费本来就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哪有过多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的改善呢?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空间、材料、设备、环境、场地等课程资源都难以保障,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正常需要。当然,在新课程实施中,缺乏课程实施资源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教师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缺少课程开发的动力与意识。
(四)农村教师的各方面压力过重
虽然教师严重超编,但是有相当部分民办转正、年龄偏大的教师已不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工作,这部分教师的工作势必转嫁到其他教师身上,造成了其他教师工作量的超负荷。农村教师的精神压力很重:人事制度改革,职称评聘分开,搞得教师惶恐不安。农村教师的经济压力更重:各种名目的教师培训费,还有其它职称评审费、教学竞赛参评费、论文参评费等,现在学校经费困难,这些费用几乎自己负担,因此,每年的培训费总要好几百,要知道农村教师的政策性津贴一直都是拖欠的、不足额的呀!
三、面对问题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于去年9月份颁布实施,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教育。要让地方主政官员首先明确实施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政府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优先保证教育经费的投放,做到“三个增长”,为学校提供合格的师资和必要的办学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同时要组织各级领导到农村学校实地考察,现场办公解决学校的硬件建设,诸如:学校基础建设,薄弱学校改造,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问题。尤其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好,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
(二)制订保证教师权益的相关措施
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没有稳定的教育质量。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无论用工制度如何灵活,失业率如何的高,中小学教师的岗位基本上是稳定的,法律保护中小学教师的就业机会不受影响。这样可以保证中小学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种稳定的心态,也赋予了中小学教师一份为人师表的尊严,进而激发他们高尚、敬业、充满爱心的职业道德。对教师应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进行管理,严格教师的进出,各级政府应该对违反教师法的行为和事件予以纠正和处置,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努力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安心教书育人。
(三)对农村教师进行免费培训
为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让农村教师有更多学习机会,国家应该加强培训基地和培训教材建设,为农村教师免费进行在职进修和培训,而且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完善: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建立符合教师特点与需要的校本培训制度,让教师围绕教学开展课题研究,在参与教学研究中提高教学技巧;加强送课、送教下乡,运用好农村远程教育项目,让农村学校与城市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着力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努力打造一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制度
要促进课程改革,国家急需出台与新课程理念相应的考试政策,进行考试改革。在考试的目标上如何体现多元性,即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评价;在考试的方式上体现多样性,突破原有的笔试,将笔试与口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建立完善的素质教育监控体系,指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四有”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新修订的《新义务教育法》不断落实,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一定会有根本的改变。我们相信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一定会对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作更多更详实的调研,制定出一系列切合实际可操作的整改措施。我们坚信:农村小学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
第二篇: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反思
浅议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反思
农村小学教育不仅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整个教育中比较落后和薄弱的环节。如何改革农村教育,直接关系着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素质的好坏。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现就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反思如下:
一、目前农村小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程度存在差异 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和经济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学前教育很不规范的现象,一般都是随班就读,绝大多数幼儿只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就进入小学,错过了幼儿智力开发的最佳期。小学教育由于学校规模过小,学科课程又多,学科教师不配套,教学设施不全,教师在教学手段、方法、形式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限。因此,农村学校的孩子们在统一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学习世界中,表现出了“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严重不足,他们的不足正是未来教育所必需的。
(二)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障碍
农村小学在师资方面存在两方面主要矛盾。其一,农村小学教师一方面表现出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陈旧、专业技能薄弱、职业素养欠缺等问题,通过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迫在眉睫,但另一方面因为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经济收入低等原因使教师在职学习、培训举步维艰;其二,一方面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相当数量未到退休年龄、不能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师不能提前退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教师过剩,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不进来,阻碍了教师的流动。这两方面矛盾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师资水平的提高。
(三)学校办学条件难以满足课改的需求
新课程强化了实验教学,大大增加了学生实验的数量。目前农村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2002年全国统一实施了新的课程标准,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与新“课标”的要求还很遥远。农村小学需要新“课标”,但更需要的是实施新“课标”所需求的配套设施。落后的农村教育现状与先进的“课改”理念相去甚远,农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短期内还很难达到“课改”的要求。
(四)学校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脱节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依赖教育科研,这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志。然而,目前农村小学许多教师都是“经验型”、“辛苦型”的,“研究型”、“创造型”的教师在少之又少。而许多教育专家则不深入教学第一线,致力于闭门造车,研究的理论与课题,无法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造成教研教学相脱离。学校的课题研究也存在着应付现象,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效果欠佳,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地培训。名义上用新课标教新教材,实则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二、农村小学教育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评价改革滞后
要落实课程改革,就要重视评价制度改革。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评价几乎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理念真正落实的一个瓶颈,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处于课程改革的不同层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如何评价学校的工作。正是如此,导致教育科研成了学校“装点门面”的法宝,教师关起门来搞课题,写论文,教学工作依然跟着“考试”这根指挥棒,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
(二)投入严重不足等原因,导致课程实施资源缺乏
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课程必须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由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收取的杂费本来就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哪有过多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的改善呢?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空间、材料、设备、环境、场地等课程资源都难以保障,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正常需要。还有,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缺少课程开发的动力与意识。
(三)农村教师的各方面压力过重
虽然教师严重超编,但是有相当部分民办转正、年龄偏大的教师已不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工作,这部分教师的工作势必转嫁到其他教师身上,造成了其他教师工作量的超负荷。农村教师的精神压力很重:人事制度改革,职称评聘分开,搞得教师惶恐不安。农村教师的经济压力更重:各种名目的教师培训费,还有其它职称评审费、教学竞赛参评费、论文参评费等,每年的费用总要好几百,现在学校经费困难,这些费用几乎自己负担。
三、面对问题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宣传《义务教育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教育。要让地方主政官员首先明确实施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政府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优先保证教育经费的投放,为学校提供合格的师资和必要的办学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同时要组织各级领导到农村学校实地考察,现场办公解决学校的硬件建设,诸如:学校基础建设,薄弱学校改造,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问题。
(二)制定保证教师权益的相关措施
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没有稳定的教育质量。各级政府应该严格教师的进出,应该对违反教师法的行为和事件予以纠正和处置,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努力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安心教书育人。
(三)对农村教师进行免费培训
为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让农村教师有更多学习机会,国家应该加强培训基地和培训教材建设,为农村教师免费进行在职进修和培训,而且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完善: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建立符合教师特点与需要的校本培训制度,让教师围绕教学开展课题研究,在参与教学研究中提高教学技巧;加强送课、送教下乡,运用好农村远程教育项目,让农村学校与城市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着力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努力打造一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
(四)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制度
要促进课程改革,国家急需出台与新课程理念相应的考试政策,进行考试改革。在考试的目标上如何体现多元性,即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评价;在考试的方式上体现多样性,突破原有的笔试,将笔试与口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建立完善的素质教育监控体系,指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四有”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进一步深入的调研,我们相信: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一定会有根本的改变。
第三篇:浅谈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农村小学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课改工作在乡村小学已全面铺开。但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小学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困难。推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必须抓住现状,走出困境,无论是从政策还是教师与学生,都应该关注,为社会主义接班人铺开良好的教育之路。尽量的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平等。
一、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国家对农村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缺少监督,导致实施效果不够明显,在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这一历史性跨越以后,我省农村义务教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前,我们的政策目标指向教育起点的公平,强调的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中心任务是教育数量和规模的扩张;但在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后,教育质量和结构成为下一步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重心,应综合考虑“充足、公平、效率、质量”四个基本原则,即:不仅要逐步加大教育财政投入的力度,而且要保障资金投放长期稳定;不仅要关注教育财政投入的成本,而且要注重教育财政产出的效益;不仅要强调公平价值的追求,而且要丰富效率理念的内涵;不仅要继续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而且要进一步保证和优化义务教育的质量与结构,进而使农村义务教育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和提升。为此,建议教育行政门在确保公平底线的前提下,适度运用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通过相应的政策调整来平衡优质教育的供求关系,从而实现义务教育质量与结构、公平与效率之间的融合。另外,教育行政门在统筹安排落实均衡发展方向上也应当公平、公正,避免顾此失彼,谁积极主动就先解决的倾向。也应当避免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的形式主义。也应当避免让学校挤用办公经费来进行学校硬件建设和办学条件改善。
二、教师队伍严重缺少,师资薄弱
农村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但是由于农村教师队伍的单薄,使农村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教学质量差,家庭与社会反响强烈,制约着农村教育的不良发展,呼吁政府加大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指出:第一,要创新农村教师的激励机制。中央政府去年实施的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就是为创新教师普通机制做的一个示范,我们要通过新的机制,新的办法把合格的,把高水平的教师要补充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里面去,该补充的要补充,更要补充合格的,老百姓认为好的优秀教师进去。第二,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为他们充电、加油提供方便,提供必要的支持。应该讲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主要责任在地方,但是中央政府要起示范作用,要起引导作用,要有必要的导向支持的作用。像教育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全面培养计划,这个重心也是在农村教师培训。教育部实施了全国教师网络联通计划,也是想利用远程教育手段为农村中小学老师输送优质的教育资源。经确实是好的,但是不得不说:
1、多年来(至少10年)这基本上是空话,由于受财政约束,自1999年以来,本乡不仅没有进一名教师,还调出几名教师;
2、农村教师培训也形同虚设,农村教师一人每天连轴转,上课、辅导、作业,一天5、6节,哪有时间学习?!
另外。由于上一世纪末代课教师充当了农村小学的主流,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代课教师被清退,而政府又没有及时补进新教师,导致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着一个教师严重缺少的现状(就拿我校来说,现在1至6年级外加学前班共7个班,而教师仅有10个),甚至无英语,音乐专业教师,教师专业过分集中,这是历史的遗留问题,需要及时给予解决。教师一兼多职,包班,周任课量20节左右成为农村教师任课的主要现状。
三、家庭教育制约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农村现在的几年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那就是,孩子的父母亲出门打工,谋生计,把孩子交给爷爷和奶奶照顾,导致孩子,缺少父爱和母爱,玩忽职守,家庭作业不做,家庭没有担负起孩子明天的发展,作为第一监护人的父亲和母亲,我认为是失职的不负责任的父亲和母亲。农村家长很多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没有尽力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甚至违背小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有些家长的教育思想不正确,将教育子女的责任依赖于学校。以我校为例,许多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
综上现状,面对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增加教育投入。保证农村税费改革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全部用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上。此外,要健全农村教育经费的监督保障机制,实行农村教育经费财务公开制度,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能够合理使用。
(二)、强化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最活跃因素。一要考虑农村学校区域广、生源分散、班级少、平行班少等特点,合理核定农村学校教职员工编制,对师范类毕业新聘教师,原则上必须分配到农村学校工作一段时间,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在任教师,要坚决淘汰。二要依照国家、省、市文件精神,兑现对农村老师职称补贴;同时,要适当考虑偏远地区农村教师的补贴,鼓励教师在农村安心工作。三要坚持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农村学校每年必须保证一定数量农村教师进修培训,合理安排城区学校名师、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采取更加优惠政策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严格控制农村骨干教师流向城区学校。从教师盈余的学校调拨一部分教师到师资薄弱的学校。四要加强农村教师培训,通过校本研修、定期培训、外出考察、实践探索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五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培养教师敬业精神,增强责任意识。
(三)、构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阳光桥梁。让家庭和学校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努力:
1、开办家长学校,这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⒉、学校设家长接待日,专门接待来访家长,在某些问题上进行交流、沟通,达成共识。
3、教师要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在教育学生上达成一致,从而因材施教。
4、设“家校联系卡”,定期或不定期发送到家长手中,并回收反馈信息,使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
5、用好“校信通”,使其真正成为家、校沟通的平台。
农村小学教育不容忽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期盼农村教育能立教之基,为祖国明天的建设而托起新的太阳。
第四篇: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模版)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然而,农村的教育水平还是比不上城市。
二、调查目的:
了解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
三、调查对象:
西腰小学全体师生及家长。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发现了如下问题: 1.教学问题
在我们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由此看来,教育已经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重视。孩子们是渴望拥有知识的,知识可以让他们开拓视野,知识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的高升,知识可以让他们增长见识。当然,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没有技术,人才也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没有人才,技术只能等待有人来驾驽。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经费短缺,以至于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发现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庙台来;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2.教师问题
在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一些老师很不满;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是,当地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的生存问题,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变相体罚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但是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于是,老师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农村现有教师队伍中存在许多无心从教的现象,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1)跳槽:包括彻底调离教育系统或由村级学校向区、镇级学校转移。跳槽教师多为农村中的佼佼者,这部分人员的离去无疑会降低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
(2)厌教:部分学校常规工作管理落实不利,教师敬业精神缺乏、工作倦怠、责任心淡化,不愿钻研教材,对任何形式的教研活动丝毫不感兴趣。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不良倾向不大胆批评,造成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见异思迁。
另外,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他们不愿意呆在农村,是农村的教学条件比较差;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就我们学校来说吧,几乎没有一个老师懂音乐,叫他们如何给学生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呢?懂计算机的人更是没有;老师的年龄老龄化,学校中差不多都是临近退休的老师。3.学生问题 通过和学生们的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小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这方面的原因不能排除心理发展的因素,小学生的学习是无意识的,缺乏主动性,需要家长及其老师的监督指导才行。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老师教的不好,归于外界,没有考虑自身的因素。60%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这就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4.家长问题
在农村,家长一般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能不能考上大学?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了解极大的限制,大多数家长认为课外读物是闲书,废书,看那些书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考试没有好处。还有大多数家长没有家教意识,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去,不要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人三曲的在地里刨食吃。但这些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吧。
五:我的建议:
1、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提高教师的工资,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竞争环境;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2、解除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改革学校管理机制和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数量。吸引更多的具有专业知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比如现在正在进行的特设岗位的教师到偏远地区支教。如果能做到这些,农村小学的教育水平一定会提高的。
第五篇: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按照《关于开展**活动的通知》,我采取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各小学课程开设齐全,执行从简。
各学校虽然都能按照国际教育部及省、市、区级要求开齐,开足科目,但是能够真正贯彻落实的除语数英以外的课程微乎其微。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班会等等,很多课程既缺乏专职的教师也没有专门的教室,没有落到实处的必要条件。如信息技术,各学校微机室的电脑早已废弃、淘汰,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微机室,怎样将信息技术课上好?科学课,虽然有些学校实验室的设备异常齐全,但是根本没有能够领着孩子们去做实验的老师,每一次科学课都在教室进行,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们的科学素养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提高?音乐、美术既无专职教师也无独立的教室,乐器、素材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会被长期束之高阁。
二、学校道德教育虚浮,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轻视道德教育。
各学校的德育时间仅停留在周一升旗仪式、思想品德课及班会课中,还常常要除去被代课教师占用的课时,而且即使是上课,也仅停留在说教、灌输层面。没有学生自己的活动,没有道德教育的阵地,没有保证活动开展的必要措施。学校、班级几乎不组织德育活动,更谈不上持课内外结合,形式要灵活多样。这种缺乏体验,闭门造车的道德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三、撤点并校,安全隐患增多。
学生上放学路途遥远,学校没有校车,很多小学生因无人接送,自己骑自行车上学;更有甚者,路上拦车上学;还有一部分由老年人负责接送,这部分人群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另外,上放学期间道路拥堵,汽车、电动车、自行车,老人、年轻人、小学生瞬间挤满街道,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四、留守子女问题突出。
农村各小学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家长们纷纷出外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老人照顾。因为观念和意识的局限,老人一方面存在溺爱心理,另一方面只关注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对于孩子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养着实有限。留守儿童在校打架、上网、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现象极为普遍。
五、校长素质堪忧。
校长是一方教育的引路人,很多校长没有自己的办学方向,缺乏最基本的教育理念,眉毛胡子一把抓,漫无目的。如此办学,贻误子孙后代。
六、教师工作缺乏激情。
这是长久以来的痼疾——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待遇缺乏优势,要求不断提高。长久以来,到相桥的教师有条件的选择机会进城,没条件的寻找机会进城,留下来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七、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网络的构成仅限于最多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学校教育脱离时代,脱离社会,闭门造车。
综上所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等各方面的原因,相桥教育将不仅仅输在文化课上,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动手及社会实践能力的缺憾也会日益增多,如不及时改良现状,相桥将有更多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