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背景图片设置——如何画出从右至左的渐变线条[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4 05:4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Ppt背景图片设置——如何画出从右至左的渐变线条[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Ppt背景图片设置——如何画出从右至左的渐变线条[本站推荐]》。

第一篇:Ppt背景图片设置——如何画出从右至左的渐变线条[本站推荐]

Ppt背景图片设置——如何画出从右至左的渐变线条

其实平时我们在办公的时候,总是会遇到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想要设置一个背景图片,上面有着渐变的线条,这个在很多人看来是非常难的,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画出一个矩形框,打开“设置对象格式”对话框,选择填充颜色下的填充效果。在填充效果对话框中,颜色选双色,设置颜色1、2,底纹样式选角度辐射--右上角辐射样式,确定。(建议,先留矩形框的线条。)

其次,复制矩形框,按照上述方法,选择右下角辐射样式。

最后,可以将线条颜色去掉,然后将2个矩形框重合(注意要将颜色深的部分重合一起),组合矩形框。

最后的最后,设置矩形框的高度为1。

这样从右至左的渐变线就完成了。从左至右的渐变线,只要选择左上角和左下角的辐射样式就行了。眼睛是看不出来区别的(可能),(大概)唯一不足的就是只能当线条用,不能变高。后来又发现了一种最快的方法。插入矩形,设定填充渐变色,取消线条颜色,然后将高度设为1 即可。垂直渐变线条的操作与上述操作大致相同,只是选取的角度辐射样式不同罢了。

第二篇:莫言从左至右题写匾额

莫言究竟错在何处

施南仁

莫言为北京孔庙十三经碑林大厅题写了“乾隆石经”匾额,但他并未遵循匾额从右至左的书写格式,而是从左至右书写。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激烈讨论,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大都认为:莫言从左至右书写匾额,是一种“没文化”的表现,而孔庙这种传统文化圣地请小说家题写匾额,管理者没有尽到“守护文化”的责任。莫言这样的文化名人和孔庙这样的文化机构,应做大众的表率,而不是成为“缺乏文化意识”的被批评对象。

笔者想说的是,莫言究竟错在何处,匾额为什么不能从左至右书写?难道仅仅是莫言没有遵循传统吗?这个理由似乎还不够充分,因为有人会反问,为什么一定要遵循传统,传统难道不能突破?

我们先回顾一下数千年来我国书写体制的演变过程。

现在留存的最早的文字书写材料是甲骨文、金文。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牛等兽骨上的文字。受刻写材料(甲或骨)的限制,甲骨文的刻写还没有形成定制,基本上是怎么方便怎么刻。大多沿着纹理竖行刻写,但横行刻写的情况也不少。竖行刻写如需转行,有时向左转有时向右转,也视情况而定。金文是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不管是铸刻在内壁还是外壁,都有足够的空间,为“规范”铸刻创造了条件。所以,金文基本上都是从上至下铸刻、从右向左转行。

金文的铸刻顺序,当来自简册的书写顺序。

从出土材料看,目前所发现最早的简册是战国时期的,在时间上远远迟于甲骨文和金文。但学界大都认为,在甲骨文、金文时代,甚至更早时期,人们已经用简册作为书写材料了。甲骨文、金文中有“册”字,象用绳子编织起来的竹简。“典籍”的“典”,甲骨文象双手捧册(编织的竹简)形。这说明甲金文时代,人们已经用简册书写了。没有这个时代的简册实物出土,是因为简册容易腐烂、不易保存。

竹简是我国古代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竹制称简,木制称牍,合称简牍。从出土材料看,属战国时期的多是竹制的简,木制的牍大都出土于汉代或汉以后的遗存中。)一枚简,短的写几个字,长的写几十个字,容量有限。古人于是用绳(常用麻绳,也有用丝绳、熟牛皮绳的)将简编起来使用,编“简”成“册”,编“册”成“篇”,编“篇”成“卷”。简编好后,以最后一枚为轴心,写字的一面朝里,卷成卷存放。书写时,将成卷的简置于左侧,左手从右向左展开,右手执笔书写。由于简是竖着的,书写时从右向左逐次展开,因而形成了从上至下书写、从右向左转行的简册书写体制。由于造纸术的发明、成熟与推广,东汉时纸张开始广泛使用。至东晋末年,简牍被纸张取代,退出历史的舞台。但从上至下书写、从右向左转行的书写体制,却在纸书时代继承了下来。

清朝末年,许多进步知识分子接触到西洋文化,感觉到汉字“竖写右行”的书写体制极为不便,纷纷提出变革主张。1904年严复出版的《英文汉诂》是中国第一本“左起横排”的著作。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9年刘世恩的《音韵记号》,都采用了横排形式。1915年1月,上海《科学》杂志采用横排。1917年,钱玄同在《新青年》三卷三期上发表致陈独秀的公开信,提出对实行了数千年的汉字书写体制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随后,钱玄同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倡导 “竖改横”。陈独秀、陈望道等学者均表示赞许。但“竖改横”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被指责为“大逆不道”,把中国文字变成了像螃蟹横行一样的“蟹行文字”。民国时期,“竖改横”并未取得实质进展。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6月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陈嘉庚正式提出了中文书写应统一由左而右横写的提案。1952年2月5日在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大会上,郭沫若提出了中文“必须自左而右地横行”的建议。1955年1月1日,《光明日报》改为横排出版。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做出决议:“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广报纸、杂志、图书的横排。建议国家机关、部队、学校、人民团体推广公文函件的横排、横写。”从1956年1月1日开始,《人民日报》及其他报纸一律改为横排。此后,除了古籍之外,各种出版物都改成了横排。

那么,在报纸、杂志、图书等出版物以及政府公文函件等等,都改为从左至右的“横排、横写”的背景下,到底能不能也从左至右题写匾额呢?不能,因为这会涉及楹联的书写体制。楹联是要竖着挂或贴起来的,不能横写。清末至今,从未有人主张改楹联的书写体制,楹联还是自上而下竖着书写,上联置右下联置左,按自右至左的顺序读。而挂在门厅上的匾额,通常视作楹联的一部分,甚至许多匾额就是楹联的横批。既然楹联还是自右至左读,匾额当然也应按这个顺序读。如果匾额自左向右题写,那楹联怎么办,难道也把上下联的位置交换过来?从发展的眼光看,传统当然可以突破;但如果突破会对系统造成破坏,还是暂缓为好。因此我们认为,为了保持与楹联的一致性,匾额还是遵循传统,自右至左题写为好。

下载Ppt背景图片设置——如何画出从右至左的渐变线条[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Ppt背景图片设置——如何画出从右至左的渐变线条[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