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石油部老部长余秋里忆胜利油田发现(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05:1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原石油部老部长余秋里忆胜利油田发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原石油部老部长余秋里忆胜利油田发现》。

第一篇:原石油部老部长余秋里忆胜利油田发现

原石油部老部长余秋里忆胜利油田发现

在大庆油田已经拿下并投入开发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筹划,使石油部领导和一些司局级干部,慢慢从大庆腾出手来,去开辟新的战场;同时把一些年富力强的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提拔上来,担负大庆油田的领导重任。在1962年10月17日党组会上,我正式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说:“要准备逐渐形成大庆新的领导班子。不能把部里的主要精力长期放在这里,再拖下去就会失去战略时机。我们不能只看到大庆这一点,还要搞更大的场面。”在这以后,我们采取了两项重要组织措施:一是在大庆提拔了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中青年干部,一些主要领导岗位配备了后备干部;二是报经中央批准,1963年年底任命徐今强同志为石油部副部长,开始接替康世恩同志,主持大庆油田工作。以徐今强同志为核心,组成了大庆油田新的领导班子。当1964年年初组织华北石油会战时,大庆油田新老领导班子顺利地完成了交替工作,康世恩、唐克、吴星峰、张文彬等一批部、局级领导很快脱开身,集中精力去领导新的会战。

在松辽地区这个主战场开展石油大会战的同时,我们在东部其他地区开展了一定规模的石油勘探工作,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我常想,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只有一个大庆油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找到更多的大油田,探明更多的油气资源。在大庆油田初步拿到手以后,我们就注意选择和积极准备后备战场。

20世纪60年代初,在各个石油探区当中,华北地区勘探形势最好。这个地区的区域地质工作是1955年开始的。这年年初,地质部和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分别做出决定,开展华北平原的石油普查工作。当年,地质部组成华北石油普查大队,在华北大平原上开展综合石油勘探。1956年,石油部西安地质调查处成立了华北平原综合研究组,到山东工作。下半年组成华北石油钻探大队(石油部华北石油勘探处的前身),首先展开了山西沁水盆地、大别山地区的石油地质普查工作。从此,地质部和石油部并肩战斗,在华北平原上先后进行了重力、磁力的区域普查,部分地区的电法、地震大剖面和地震面积详查,重点局部构造的基准井(参数井)钻探。1956年,由中国科学院、石油部、地质部三个部门组成的石油地质委员会,选定在河北省沧县至南宫明化镇隆起构造上钻探华北平原第一口基准井——华1井。经石油部批准,华北石油钻探大队32104钻井队担任这口井的钻探任务。该井于1957年完钻,未发现油气显示。

1958年,我详细听取了华北石油勘探处和石油部一些专家的汇报。他们通过华1井的分析,提出了由找隆起转向找坳陷区的总体部署,我同意在坳陷区选择具有圈闭的构造上进行钻探。从1958年5月至1960年3月,华北石油勘探处相继在河南境内开封坳陷钻了华2井及华5井,在山东境内临清坳陷钻了华3井、华4井及华6井,上述6口井,除华4井及华6井在二迭系砂岩中见到零星油斑外,均未见到油气显示。但通过勘探实践取得了资料,对地下地质结构有了一些认识,收获还是很大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划分了华北地区内的坳陷和隆起带;二是明确了华北地区不是一个统一的中新生代的沉积盆地,必须区别对待,选择有利地区打井。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下决心,指挥队伍开始了从西向东打坳陷的战略转移。为此,加强了东部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在华北勘探处新组建了两支地震队及重磁力队,并派北京石油学院及北京石油地质学校勤工俭学的地震队及电法队加入这个勘探队伍,同时还增添了7部C—1000型浅钻。

1960年初,华北勘探处32120井队在山东济阳坳陷沙河街构造上开始打华7井(基准井),11月11日,钻到第三系沙河街组地层。据专家报告,这是一套灰色、灰绿色泥岩夹灰白色粉细砂岩层,含有大量生物化石,有机质十分丰富,是良好的生油层和储油层,证实济阳坳陷是一个具有优越成油条件的沉积区。这一发现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华北石油勘探的突破口(上)

1958年12月,石油部组织召开了晋冀鲁豫4省石油勘探协作会,同地质部和4省进行了初步分工。1960年5月和1960年11月,先后两次召开了同地质部协商分工的郑州会议和天津会议。两部同志一致认为,渤海湾一带是找油找气的最有利地区,并把马头营、北塘、羊三木、盐山、义和庄和东营6个局部构造作为突破口,还一致决定东营构造由钻井力量强的石油部负责钻探。天津会议期间,正值华7井找到了较好的生油层,经过分析研究,决定在沉积厚度更大、圈闭条件更好的东营构造上布置华北地区第八口基准井——华8井,由32120钻井队负责钻探,作为寻找油田的突破口。

华8井于1961年2月26日开钻,3月5日,华北石油勘探处的帅德福、安培树两位地质师兴冲冲地来到部里,向我们报喜。他们拿来一个瓶子,系着一条红绸子,里面有一颗闪光的油砂,说是华8井打到井深1194米时从井下起上来的牙轮钻头上发现的。我一边用放大镜仔细端详着油砂,一边激动地对周围的同志说:“这个小宝贝可是比金子还要珍贵得多喽!”根据专家们介绍,东营新探区的沉积厚度大,生储盖条件好,只要见到油砂,就可能有大的来头。我高兴地让秘书赶快把这个油砂瓶传给其他领导和司局的同志看,并通知食堂,做上好饭好菜,请他们二人一起吃了午饭,还向他们敬了酒。当天我们研究决定,委派勘探司钻井处长邓礼让和主任地质师谢清辉到现场加强领导,要求他们严密注意井下情况,每天向我汇报录井资料。3月14日,华8井现场打来电报说,又见到了多层油砂。3月28日,我主持召开部党组会议,布置松辽和山东的勘探工作,提出要加快速度,高质量地打好华8井。我说:“关于山东勘探,分三步走:(1)华8井要试好油;(2)再打几口井;(3)如果形势好,下一步再大干。对山东油田要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要防止四川、独山子出现过的那个情况。必须经过1年至少8个月的试油、试采才行。先要搞好几口井,确有把握才大上。”会上决定:(1)调青海石油管理局总地质师王尚文、华东石油局副总工程师李光征到华北勘探处东营现场工作,加强技术力量;(2)调玉门石油管理局3部大钻机(原建制井队共300人)给华北石油勘探处,4月底到达;(3)调华东石油勘探局副局长刘南同志到华北石油勘探处工作,并指定刘南、孙竹和邓礼让3人组成东营地区勘探临时领导小组,刘南同志任组长,孙竹同志负责党政工作,刘南、邓礼让同志负责生产与后勤工作。由于指挥得当,后勤有充分保证,华8井打得非常顺利,仅用了35天就顺利钻穿油层,没有发生任何事故。部党组会后第三天,该井已打到1721米,先后在馆陶组、东营组地层中发现油层30层,总厚度59.3米,形势非常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征求专家的意见,同时吸收松基3井的经验,决定于4月1日提前完钻。

为了把华8井的试油工作搞好,我提出了选择试油层位的三条原则:(1)可疑水层不试;(2)没有把握的油层不试;(3)要射开绝对有把握的油层。要求井队一定要按此执行。不久,刘南、王尚文同志向我们汇报说,4月14日,该井射开井深1220~1629米井段的8层共厚16.4米的油层,初期用7毫米油嘴测试,日产10~11吨原油。这是华北地区第一口喷出工业油流的井,也是渤海湾盆地第一个油田——东营辛镇油田的发现井。我们听汇报时当场决定,钻机试油后马上搬家,往北打井。当时正是国家暂时困难时期,打华8井的32120队的同志,吃的是草籽掺地瓜面蒸的窝窝头,喝的是农村水塘中浑浊咸涩的苦水,住的是低矮潮湿的草房和猪圈,但没有人叫苦叫累。经过几个月的奋战,胜利地打成了这口井,再次证明中国石油职工是一支能经受各种考验的和能打硬仗的队伍。不久,地质部在义和庄打的一口井,打到了7个含油砂层。

华8井的喷油,实现了华北地区找油零的突破。这是继大庆油田发现之后,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石油勘探重点东移战略决策的又一个重要成果。它标志着山东东营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石油勘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华北石油勘探的突破口(下)

华8井出油以后,我们多次研究,准备在华北地区开辟勘探战略重点东移后的第二个战场。为此,部署在东营——辛镇地区打6口探井,到1962年上半年,再在东营以北、天津以南地区陆续调集8部打3200米的钻机,打20口探井。1961年10月5日和8日,部党组在讨论贯彻党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时,专门研究了石油勘探布局问题,认为大庆油田的发现解决了国家近期发展所需要的石油资源,必须继续搞好勘探,探明更多的后备资源,解决国家长远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问题。我提出:“要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歇,准备战场,继续前进”,“要搞清山东地下情况,把构造搞清楚,油层物性搞清楚,并搞到一点面积,确有把握再动手大干。”康世恩同志提出:“今年华北要上地震队,上地球物理队,全面进行调查研究,把地质情况搞清楚。”10月16日,党组又一次召开会议,继续讨论贯彻“八字”方针问题,我强调提出:“要压缩西北地区勘探工作,抓紧大庆油田外围和华北两个勘探战场的准备。”10月下旬党组决定:将华东石油勘探局的队伍全部调到山东,与华北石油勘探处合并,组成新的石油勘探局。这个局下辖8个钻井队、7个地震队、7个电法队和1个重磁力队等专业队伍。原华东石油勘探局是1958年组建的,所属勘探队伍分散在江苏、安徽、上海、山东和河北等省市从事野外勘探工作,局机关设在上海市。这次该局同华北勘探处合并,局机关全部迁到东营区,加强了山东首先是东营地区的勘探力量和领导力量。年底,原华东勘探局和华北勘探处的力量迅速向东营地区集中,同时我们把玉门石油管理局和银川石油勘探处的一些标杆钻井队调到东营,加强钻探工作。

1962年2月初,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期间,有一天,在大厅里毛主席叫住我,主席问:“余秋里,有什么新消息吗?”我赶紧走过去说:“主席,新消息还是有一点的,我们在渤海湾的勘探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在山东东营打的一口井喷出了工业油流。”主席听了高兴地说:“打得好嘛!看来这个地方也蛮有希望嘛!”我说:“我们已经调整了部署,加强了渤海湾的勘探力量。”毛主席还问到石油在地下,怎么搞出来的。我尽自己所知,做了通俗的解释。

1962年,对已经见油的东营凹陷北部进行战役侦察,第一批预探井先后开钻,很快就传来捷报。9月16日,营2井在2738~2758米的深度,钻遇沙三段1层厚20.57米的高压油层,发生强烈井喷后卡钻。9月23日,用原钻机试油,通过15毫米油嘴,获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这是华北地区也是全国日产油量最高的一口井。该井用10毫米油嘴试采3个月,日产量由414立方米降至353立方米,压力由73个大气压降至62.5个大气压,到年底共产油4.3万多立方米,证实沙三段油层是比较稳定的、比较高产的油层。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就是为纪念营2井第一次喷出高产油流的这个喜庆日子。

1962年10月17日,党组讨论1963年石油工业生产建设计划时,我根据营2井喷油后出现的好形势,提出1963年要做好在山东地区开展石油勘探会战的准备,大庆油田外围勘探工作告一段落,就把主要勘探力量调到山东去。要求在东营地区再打一些井,搞好地震和试油工作,查明地下构造情况,争取控制一块含油面积。

1963年,我们又从青海、玉门、银川、四川等石油单位,调去1200多名地震、钻井、试油试采队伍和与之配套的其他队伍,扩大了东营地区的勘探工作。全年共完钻11口探井,试油井口口出油。据统计,从1962年至1963年,在这个地区共完钻15口探井,除辛4井外,均见到工业油流或良好油气显示。其中营2井、营4井、营6井都在沙三段地层见到高产油层;坨7井(原名营5井),在沙二段地层射开2155.4~2164米井段1层8.6米油层,日喷原油36吨,成为胜利村构造上的第一口预探见油井。这一批预探井的出油,证明东营凹陷不仅有油层、有油田,而且有可能找到全国少有的高产油田。东营凹陷成了华北地区石油勘探的突破口。

开展华北石油勘探会战(上)

华8井出油后的两年多时间内,我们党组多次研究,推断华北地区是找油有利地区。但是,我们吸取了四川找油和大庆会战的经验,遵照毛主席“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的教导,没有急急忙忙调兵遣将上华北。主要是考虑三点:一是大庆油田外围勘探一时没有结果,不便抽调勘探主力南下;二是国民经济处于调整时期,国家拿不出较多的财力物力扩大勘探;三是在地震勘探和钻探初期,发现华北特别是东营凹陷地质条件复杂,情况不清,不能盲目上,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在石油工业内部逐步抽调力量,尽量多搞一些地震勘探,多打一些预探井进行“侦察”,尽量全面地掌握地下地质情况,积极做好战场准备。经过两年多循序渐进、扎实有效的工作,根据地震、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和钻井、试油资料,逐步掌握了东营凹陷地下构造、生油储油条件、产能等方面一些基本情况,并且初步控制了一定的含油面积。同一时期,在天津及河北境内的黄骅坳陷,经过地质部地质普查、详查及地震勘探,也先后发现了一批构造,打出了一批预探井,见到了油砂、油气显示或喷出工业性油流。1963年,华北地区的区域勘探形势已经比较明朗,开展勘探会战的条件基本成熟。

1963年,大庆石油会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部党组及时筹划、部署石油勘探战略重点东移后的第二个战役,决定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我根据党组酝酿的意见,在一些会议上向石油厂矿领导干部打了招呼,要求他们做好参加会战、支援会战的准备。10月21日,我在石油局厂电话会议上说:“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建设,使我们解决了石油工业近期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问题,但从石油工业长远来讲,勘探工作仍然是我们所有工作中首要的、第一位的工作,这是石油工业的全局性问题,战略性问题。如果没有雄厚的后备储量,要想进一步把石油工业搞上去,就会很困难。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有重点、有步骤、分期分批地大力开展勘探,争取在短期内发现新的油气田。这是坚定的方针。”在11月29日召开的电话会议上,我在讲话中提出:“华北的形势很好,这两年,要重点抓华北。华北会战,部署要周密,我看无非两条:一是搞地震,把构造搞出来;二是钻井,搞出结果,解决问题。我们要下决心,在华北打个歼灭战,总的目标是要发现新的油气田,解决我国石油工业的储量资源问题。”年底,根据党组的决定,开始从大庆和西北、四川等石油单位陆续调动人员与设备物资,投入华北探区。

开展华北石油勘探会战(下)

1963年10月,党组决定,为了总结1963年工作,做好1964年准备,党组几位同志分别到石油厂矿出差蹲点,调查研究。我和康世恩同志到大庆,主持技术座谈会,总结会战工作。李人俊同志去华东地区,主要任务是安排山东地区1964年的勘探工作,研究以山东为中心组织华北勘探会战的准备工作。李人俊同志先后到上海、南京、济南市,向华东局、上海市、江苏省、山东省领导介绍了山东东营地区石油勘探成果,通报了部党组准备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初步计划部署,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李人俊同志还到东营探区,了解了石油勘探进展情况,向华东石油勘探局领导干部传达了党组拟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打算,并听取了他们的意见。

1964年1月15日,部党组讨论1964年至1965年石油工业计划和调整目标时,正式决定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讨论确定了会战的组织和部署等问题。1月21日,在薄一波副总理主持召开的工交各部党组书记会议上,我汇报了华北石油勘探形势和会战的方针部署、组织领导方案。薄副总理赞成我们集中优势兵力搞会战的办法,要求我们立即写一个报告。党组第二天就向中央书记处报送了《关于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简要报告》。报告中着重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华北盆地的地质概况。这个盆地位于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泰山以北地区,是我国的第四个大盆地,总面积约有17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渤海面积为7万平方公里。这个盆地面积大、沉积岩层厚,有较好的生油条件,在普查勘探中,油、气显示比较广泛。特别是在山东广饶县东营地区的100平方公里范围内,现在已经打完10口深探井,井井都出油,有的井一天能出油200多吨,有的井能出油100多吨,有的井能出油40多吨,有的井能出油10多吨。此外,地质部在天津以南的黄骅地区打的探井中,也见到了油、气显示。看来,这个地区也可能找到油、气田。

但是,华北盆地在地表有1000多米厚的黄土层覆盖,而地下基岩起伏变化剧烈,断层很多,地层变化很大,构造复杂,油层分布不均匀。例如东营地区的10口深探井(井深3000米左右),每口井的油层情况都不相同,互相对比不起来,究竟是窝窝状的油藏,还是其他形态的油藏,现在还搞不清楚。看来,这个地区的勘探工作是要费大力气的。

我们准备采用地质、地球物理和深井钻探的综合勘探方法,首先在天津以南、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在石油勘探上打一个歼灭战。拟采取“篦梳战术”,从北到南,从南到北,反复进行勘探。它和松辽的会战性质不同,松辽的会战是在有了油田轮廓的基础上进行的,会战一上手就是要拿下大油田。这个会战一上手,首先要弄清楚覆盖层下面的地层和构造的情况,究竟哪里高、哪里低,哪里厚、哪里薄,是不是有油、气田,面积有多大,是贫矿还是富矿,有没有工业价值。争取在今年年底,在东营、黄骅两个地区见到初步分晓。

第二,会战的部署。

(一)在石油工业内部,集中优势的技术力量,组织一支工种比较齐全的勘探队伍。主要包括地质、重力、电法、地震、钻井、运输等各个方面,共约150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500人。分布在东营、黄骅两个地区,重点在东营。

(二)组织一支有技术水平、有实际经验、能独立作战的钻井队伍,调集30台能打3200米深井的大型钻机,要全部配套,台台完好,一到现场就能开钻。

(三)集中50个地球物理队,其中30个地震队。主要仪器95套,都要精密度高,性能良好。

(四)从全国石油企业里抽调各种大型车辆1135台,担负会战的运输和工程任务。

(五)调配机修和动力设备730台,以适应勘探工程和设备中、小检修的需要。

第三,关于会战的领导问题。拟成立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总指挥部,下分河北和东营两个勘探指挥部。由于会战是在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几个地区同时进行,而勘探是整体规划的,必须把各地区勘探得来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随时调整部署,哪里得手,就集中在哪里上;同时,会战队伍来自全国各油矿,主要是松辽的勘探队伍,还有石油科学研究院、各石油院校、西安仪器厂和宝鸡石油机械厂等单位参加,而会战队伍的工作地区不固定,流动性大,必须加强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因此,关于会战的党组织,我们建议成立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工委,由我部党组直接领导。会战队伍到了哪里,同时也接受当地省(市)委领导。

1964年1月25日,中央批转了石油部党组关于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报告,批示中说:“中央同意石油部党组关于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报告。这是继松辽大会战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会战。望有关地方和有关部门予以协助。中央并同意报告所提关于会战的组织形式。同时,责成国家经委对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大力组织协作。”

1964年1月至2月间,我们召开了历时一个月的石油工业局厂领导干部会议。周文龙同志代表部党组对打好“三个歼灭战”作了部署。2月9日,我在会议结束时的讲话中着重指出:“今明两年的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要打好„三个歼灭战‟,其中第一个歼灭战就是要在华北地区打一个石油勘探大歼灭战,为迅速增加石油后备储量准备条件。在华北地区找到油田,对改变我国石油工业分布状况,适应我国建设需要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个地区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可能是块硬骨头,要准备费大劲、打硬仗。但是,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一仗打好。”2月22日,党组又讨论决定了华北会战的几个具体问题,包括作战区域划分和具体任务、会战队伍组织、领导班子配备等。会上,地质勘探司翟光明同志汇报了东营地区勘探形势、主要成果和初步看出的几个特点。汇报中讲到,1961年华8井出油至1964年初,共钻了18口探井,见油的16口,初步分析可以看出:(1)含油面积广;(2)见油层位较多;(3)已试油的8口井,口口都有高产层,但产量差距很大;(4)油层分散,油层薄,互相对比不起来;(5)构造形态还不清楚。我听后说:“高产油层要对比好,有个5公里宽、10公里长就好了。有这样几个高产油层,会战就成功了!”

这样,经过几年的准备,并经党中央批准,1964年年初,继大庆石油会战之后的第二场石油勘探会战,在华北辽阔大地上展开了。

集中力量,迅速拿下胜坨油田(上)

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初期是分两个作战地区进行的:一个是山东境内济阳坳陷,主要是其中的东营凹陷(广饶县境内);一个是天津市、河北省境内黄骅坳陷,主要是北大港构造带和羊三木构造带(黄骅县境内)。华北石油勘探总指挥部统一指挥这两个作战地区的勘探工作,下辖东营指挥部和河北指挥部。经党组讨论,并征得有关省市和中央主管部门同意,决定由康世恩副部长兼任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工委书记、总指挥,吴星峰、张文彬同志兼任工委副书记,唐克、杨文彬等同志任副总指挥。总指挥部领导机关设在东营,主要抓东营地区的勘探。总指挥部其他领导干部和东营指挥部领导班子,以大庆抽调的干部为主,加上华东石油管理局原有领导成员和从其他老油田抽调的干部组成;河北指挥部领导班子,以大庆油田勘探指挥部领导成员为主组成。这样安排既可以保证新区会战从一开始就有坚强有力的领导,又可以结合实际推广、应用大庆会战的成功经验,还有利于新干部的锻炼、成长。

为了准备会战,到1963年年底,东营地区的勘探队伍已经发展到5500多人。1964年年初,又从大庆和其他老油田调去了一批干部及专业队伍、配套队伍,特别是从部机关和石油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调去了数百名科研、设计、工程和地质干部,还调集了数百台套钻探、运输、机修设备。到年底,会战职工总数达到2万余人,其中打深井的钻井队达到16个,地震队达17个,在东营地区10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多兵种联合作战,进行全面的区域勘探和重点构成的集中钻探。

1964年3月13日,我离京去东营,在现场蹲了一个多月,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组织布置会战工作。3月14日,我听了东营前线党、政、技术领导关于各方面工作的简要汇报,根据党组的部署和我掌握的情况,对当时的勘探工作,着重提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抓好钻井工作。这个地方打井,标准要求更高一些,比松辽还要高,不能马虎。打井要打出水平来,能够称得上国际水平(在松辽打井,在相等的条件下,是赶上了国际水平,超过了苏联的)。我认为,我们的钻井队是有经验的,有相当一批工人有10年以上的工龄,觉悟高,有技术,应该打出个国际水平。第一是速度要快;第二是质量要好;第三是完井质量优良,要打一口成一口。特别是固井质量要好,不窜槽,射孔要射得准、射得好,从井下、井筒到井口装置,质量都必须是优等的。这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任的问题,一定要严肃对待。

二是要认真地抓科学研究。这是第一位的工作。在勘探时期,打井是手段,是为搞好科学研究、弄清地质情况服务的。要通过地震、综合勘探、打井等途径,取得大量的第一性的资料,有重点地、系统地进行科学研究。没有充分的、准确的资料和数据,就不可能做出准确的判断,部署勘探就没有可靠的依据。现在有很多数据还不够真实,要学习大庆,坚决杜绝资料的虚假现象,认真把情况搞清楚。

三是要把从工人岗位责任制到干部岗位责任制的一套责任制度建立起来,把各项生产管理制度建立起来,建立起正常的生产秩序。

此外,我还对抓好职工生活、加强政治工作和会战组织领导等问题,提出了要求。

在东营,我看到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没有正规的房屋,干部工人住的是窝棚、茅舍。没有正规的道路,除了一些满是坑洼的车马道路,就是一片片白茫茫的盐碱滩涂。吃的粮食,地方上很照顾,供应了部分面粉,地瓜、地瓜面为主的杂粮也占有一定比例。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先后下到钻井队、地震队、试油队、机修队、运输队,同工人干部交谈,了解生产工作和职工思想、生活情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同时,多次同专家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一起分析勘探形势,讨论勘探工作部署和有关科研、技术问题。先后同100多人谈了话,看了100多张地质图。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我在1964年4月14日召开的东营前线干部大会上,对当前和今后的工作做了全面的部署。关于渤海湾地区石油勘探,我谈了两个问题,一是勘探的指导思想问题,二是关于东营地区的勘探方针和要求。

关于勘探的指导思想,我说,在东营搞勘探,不能照搬松辽和其他油田的办法,因为这个地区的地质条件和其他地区不同,如果照搬,就会碰钉子、犯错误。这里的地质情况很复杂,可以说集中了其他油田的各种复杂情况。目前对地下情况有七个不大清楚:第一是地层和岩石性质的变化规律不大清楚;第二是断层多,构造形态不大清楚;第三是油层的分布状况不大清楚;第四是油水层的分布关系不大清楚;第五是油藏类型不大清楚;第六是油层的物理性质和原油性质变化规律不大清楚;第七是油田面积不大清楚。这七个不大清楚,充分说明了渤海湾地区地下情况的复杂性,这是客观存在,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要承认它,在工作中去认识它,征服它。这是这个地区地下情况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充分估计到,这个地区有许多有利条件。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这个地区既集中了我们各个油田的复杂特点,又集中了我们各个油田的优越条件。这里的优越条件主要有五条:第一,渤海湾地区的沉积面积大,沉积岩厚,生油条件好,和大庆油田相仿。第二,含油地层很多,勘探的目的层很多,从老地层到新地层,从海相地层到陆相地层,都是找油的对象。第三,油气显示范围很广泛。在天津以南、山东省广饶县以北,沿渤海湾将近1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内,打钻的探井,差不多都见到了油气显示,比目前我国任何一个盆地见到油气的范围都广泛。第四,储油层物理性质好,发现了高产区。有的井日产量比目前全国各油田的单井日产量都高。第五,油藏类型多,勘探的领域非常广泛。根据以上这些情况,渤海湾地区找油的有利条件同它的复杂性相比较,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地下情况再复杂,总会有个规律,只要工作做好,是可以搞清楚的。

我在讲话中提出:这次会战必须从这里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思想上充分准备好,打一场啃硬骨头的仗,打一场复杂的科学技术仗。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勘探思想。集中力量,迅速拿下胜坨油田(下)

关于东营地区的勘探方针和要求,我提出从东营地区的有利条件和复杂情况出发,采取“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各个歼灭”的方针。区域展开,就是在整个东营凹陷内,根据地质条件铺开找油的侦察工作,全面了解地层、构造和含油气的情况。只有在了解全局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选择有利地区,为下一步钻探准备阵地。在东营凹陷55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我们以往仅仅是在北部的370平方公里范围内钻探,现在要在全区域展开,主要是甩到南部和西部去,在广饶县小清河以北的南斜坡部署一些探井,打一个剖面,并在广饶县纯化镇以西新发现的通滨高点和东营构造西南方向的滨南构造高点上部署探井。这样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凹陷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沉积来源,进而找到更多的新含油气地区。如果我们不采取区域展开的办法,而把几十部钻机挤在一块不大的地方,3000多米深的井,一打就是几个月,力量全被它牵制住了。没有全面情况做对照,局部也难以搞清楚,更发现不了新的阵地。所谓重点突破、各个歼灭,就是选择条件有利的地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一块一块地解剖清楚,一块一块地拿下来。从当前东营的勘探全局来看,首先应当抓住不放的,就是东营2、4、6号井高产油层带和坨庄构造。对于坨庄构造,要集中力量围攻,先打一个十字剖面,了解它的含油情况。采取重点突破、各个歼灭的办法,可以避免分散兵力打消耗战,使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见到实效。这是一个把争取时间,全面了解情况,准备新的钻探阵地,同迅速地、有重点地拿下油田相结合的方针。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这个方针是正确的,在以后的石油勘探中得到贯彻,并有所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搞好东营勘探,我提出,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狠抓地震工作,查明构造情况;(2)钻井工作要保证质量,好中求快;(3)取全取准录井资料;(4)迅速攻下深井测井、试油、试采技术关。针对东营构造形态和油层分布尚不清楚等问题,特别强调光靠打钻不行,这样花钱多、时间长,而且准确性、把握性差;必须十分重视地震工作,做到地震勘探先行,尽快把构造、地层等情况基本查明,钻探方向就更明确,成功率就高。在东营期间,我专门研究、部署了地震工作,紧紧抓住了两点。一是下工夫进行地震方法试验,攻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震技术关,找到适合这个地区特点的有效的地震方法。为此,我们专门组织了由干部、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的地震攻关试验队伍,并且研究、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数字模拟地震技术。经过努力,摸索到了比较行之有效的地震勘探方法。二是采取“篦梳战术”,加密地震测线。鉴于这个地区构造、地层变化大,用一般稀疏的地震测线,很难掌握地下真实情况,我们提出在重点地区要反复进行地震细测,测线间隔由一般2公里至3公里加密到0.5公里。这在当时是个很大胆的做法。地震队伍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工作,采集到了更多的资料,经过反复的研究、对比,加上钻探的验证,逐步掌握了这里的地质构造和油层分布情况。

东营会战一上手,我们就根据大庆会战经验,强调提出,要重视科学技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由于东营地区井深,地质情况复杂,原有的地震、钻井、测井、试油的装备和技术,很多方面都不适应,迫切需要采用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我同科研、地质、技术专家一起,在多次座谈、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华北勘探会战技术工作要求”。参照大庆的经验,从东营地区的地质特点出发,提出要攻下“7个关键技术问题和14项新技术手段”,齐全准确地取得“25类135项资料和数据”,还制定了一整套的质量检查和岗位规范要求。在油田的勘探、开发中贯彻以后,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加快技术攻关,会战指挥部成立了技术攻关领导小组,各指挥部也都成立了“双革”办公室和技术攻关队,一个群众性的技术攻关活动蓬勃兴起,关键性的攻关项目一个个被攻克,一道道技术难题被解决。

1964年4月20日至25日,部党组在天津开会,主要议题是华北石油勘探会战问题。会上,我谈了在东营调查研究、组织会战的活动情况。党组同意我4月14日在东营干部大会上讲话中提出的会战指导思想、方针、部署,并作为党组决议进一步组织贯彻执行。

1964年5月至6月,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总指挥部的领导成员迅速到位,会战指挥机构随之组建起来,担负起会战组织、指挥工作。同年10月,在东营召开党组会议,讨论石油工业方针、大力加强三线地区勘探工作和成立石油托拉斯等问题。会议期间,检查了东营地区的勘探,在部署加强四川找油找气的同时,明确华北地区仍是石油勘探的重点,有条件还要进一步大干。

东营地区的勘探,很快在胜利村—坨庄构造上取得了新的突破。继1963年7月坨7井(营5井)喷油后,坨1井又获得了高产油流。会战总指挥部决定,1964年6月开始,集中20多个钻井队详探胜利村—坨庄构造,力求迅速探明含油面积和储量。当时正值雨季,给勘探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会战职工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冒着大雨,踩着泥水,靠人抬肩扛,把钻机部件搬进了井场,把器材送到了工地,大大加快了勘探步伐。

井一口一口打出来,试油中都获得几十吨到几百吨的高产量。地质专家都说胜坨构造好、油层好。我想能不能打出一个千吨井呢?坨11井是我在东营时定的井位,1964年底完钻。地质专家根据录井、地质资料,说坨11井有80多米厚的油层。我让他们将全部油层一次射开,看看能不能出一口特高产井。1965年1月25日,春节前夕,传来了好消息:坨11井试油,通过30毫米油嘴放喷,24小时出油1134吨,日产量果然超过了千吨!我们都很高兴,特地请翟光明等一些地质技术干部吃了一顿涮羊肉,庆贺了一番。这口井日产千吨,连续出油一个多月,大大振奋了人心。到1965年5月,仅用了11个月时间,就基本探明了胜坨油田的含油面积和地质储量。同时,我们还发现了河庄、郝家、广利、纯化、永安、滨南、尚店、八面河等9个油田。1966年起,在东营—辛镇和坨庄—胜利村一带发现的油田,被正式命名为胜利油田。以上文献选自《余秋里回忆录》部份章节。

下载原石油部老部长余秋里忆胜利油田发现(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原石油部老部长余秋里忆胜利油田发现(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