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第二幼儿园2017年预防春季传染病宣传活动小结材料
县第二幼儿园2017年预防春季传染病宣传活动小结材料
加强学校春季传染病的防控,不仅可以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更关乎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社会的稳定。为进一步做好幼儿园春季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我园采取多项措施进行2017年春季传染病的防治。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致家长的一封信--如何预防春季传染病防控,跟家长介绍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防控措施。
第二,联系防疫部门向教职工进行春季传染病预防的培训,向大家介绍春季多发传染病的类型、症状、传播途径等,尤其是对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感及麻疹的流行特点及预防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
第三,加强班内消毒工作,幼儿园为每班提供消毒器材和药品,要求切实消毒,不留安全隐患。
第四,严格落实每日晨、午检制度,及时掌握幼儿的身体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早治疗。
第五,进一步完善因病缺课幼儿的登记;积极开展户外活动,确保每天上下午都有户外活动时间,增强幼儿体质;对家长和幼儿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
第六 进一步完善晨午检制度,值班老师和配班老师对每个幼儿进行“一摸、二看、三查、四问”的方式,若发现呕吐、腹泻、发烧、疱疹等,随时联系家长进行隔离治疗。
我园通过以上各项工作的开展,全面有效地控制了幼儿春季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确保幼儿园各项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为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今后我园将坚持不懈地开展卫生防控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地教育做出更大的努力。
第二篇:县第二幼儿园2017年预防秋冬季传染病宣传活动小结材料
县第二幼儿园2017年预防秋冬季传染病小结材料
根据海东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海东市教育局文件,东卫{2017}158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为进一步做好幼儿园秋冬季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我园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2017年秋冬季传染病的防治。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致家长的一封信--如何预防秋冬季传染病防控,跟家长介绍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防控措施。
第二,联系防疫部门向教职工进行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的培训,向大家介绍秋冬季多发传染病的类型、症状、传播途径等,尤其是对流感、流行性腮腺炎、人禽流感、麻疹流行特点及预防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
第三,加强班内84消毒和紫外线消毒工作,幼儿园为每班提供消毒器材和药品,要求切实消毒,不留安全隐患。
第四,严格落实每日晨、午检制度,及时掌握幼儿的身体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早治疗。
第五,进一步完善因病缺课幼儿的登记;积极开展户外游戏活动,确保每天上下午都有户外活动时间,增强幼儿体质;对家长和幼儿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
第六 进一步完善晨午检制度,值班老师和配班老师对每个幼儿进行“一摸、二看、三查、四问”的方式,若发现呕吐、腹泻、发烧、疱疹等,随时联系家长并进行隔离治疗。
我园通过以上各项工作的开展,全面有效地控制了幼儿秋冬季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确保幼儿园各项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为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今后我园将坚持不懈地开展卫生防控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地教育做出更大的努力。
第三篇:幼儿园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学校,幼儿园冬春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
随着天气转暖和气温上升,感染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疾病和肠道疾病的儿童患者明显增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这些传染性疾病呢。
冬春季好发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猩红热,手足口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等。
这些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病原体通过呼吸道的排泄物(飞沫等)传播的。冬春季寒冷,学生在外边活动减少,多集中在教室内,这更增加了传染机会。为了御寒,习惯把门窗关得很严,室内外的空气很难交换,空气相对静止的室内,带有病菌、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飘浮,学生在教室时间长,空气不新鲜,自然容易感染呼吸道传染病。另外,寒冷的空气会使鼻黏膜的血管收缩,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这也是容易得病的一个原因。
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2-7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重症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肺水肿和心肌炎等并发症。传播途径为接触传染源和飞沫
2、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4、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5,风疹风疹(此病多见于1—5岁儿童),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两季是多发季节,其传染性强,在幼儿园及小学可成批儿童患病。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由患者的口、鼻、眼的分泌物直接传染。发病症状:风疹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要经过14—21天。症状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和眼发红等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在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24小时蔓延全身。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皮疹一般在3天内迅速消退,留下较浅色素沉着。在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患者饮食如常。风疹并发症很少,一旦发生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或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时,应及时治疗。
季常见传春染病预防 措施
1、坚持晨检制度和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做到早发现病例,早报告,早诊断,及时隔离,及早医治病人,环境消毒,疫情上报。教室每天保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2、加强教室,宿舍,外环境,厕所,食堂,餐具,玩具的开窗通风和消毒工作,在未有病例的情况下每周要消毒2次以上,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3、本单位发现手足口病,传染病后要通知家长带领学生及时就医,居家医学观察14---21天后凭医疗单位出具的复课证明方可恢复学习。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多到户外活动,适时增减衣服。
5、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平时多喝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把住“病从口入”关。
6、尽量减少到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集会,和集会活动。
7,对疫苗相关病例在流行期间还可注射相应疫苗进行预防
2.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游艺活动室等;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4.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6.不食、不加工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及吃带皮水果,不喝生水。不随便倒垃圾,不随便堆放垃圾,垃圾要分类并统一销毁。
春季常见传染病家长注意事项
1、适时增减衣服: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古训,初春乍暖时,不要急于给孩子减衣,气温骤降时,要及时添衣。
2、注意卫生:要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开窗通风,使室风空气新鲜,阳光充足
4、充足睡眠:春天易发生“春困”,保证小儿充足睡眠,既有利于小儿生长发育,又可增强免疫力。
5、加强室外活动:春和日丽,万物生发,让孩子到室外活动,能得到日光照射,吸进新鲜空气增强小儿造血及免疫功能。
6、计划免疫:要按计划及时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小孩子常见传染病。
第四篇:幼儿园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
幼儿园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
春季来临,气温渐渐回升,自然界各种微生物也开始活跃起来,正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春季传染病大多通过呼吸道传播,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幼儿园人员密集,一旦发生传染病,极易传播流行。因此,了解足够的春季传染病知识对于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感冒、麻疹、腮腺炎、H7N9禽流感、诺如病毒等。
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特殊情况可发生于青少年,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 Asckievirus)A16 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 71)最常见。
2、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3、流感(流行性感冒)
3、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
4、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5、H7N9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损害为主的人急性感染性疾病。传播途径:禽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毒随病禽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的血液,器官组织、饮水和环境以及衣物、种蛋等传播,造成环境污染,亦可经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而感染。
主要症状:人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出现早期症状与一般流感相似,主要有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全身酸痛,有些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结膜炎等。主要症状:人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出现早期症状与一般流感相似,主要有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全身酸痛,有些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结膜炎等。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接触禽类要用流水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
6、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一组杯状病毒科的病毒,以前也称之为“诺瓦克样病毒”。诺如病毒感染影响胃和肠道,引起胃肠炎或“胃肠流感”。主要症状:
(1)感染后潜伏期多在24~48h,少数在18~72h。
(2)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h内腹泻4~8次.(3)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粪检白细胞阴性。
(4)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有些病人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故在临床曾有冬季呕吐病诊断。
(5)头痛、轻度发热、寒颤和肌肉痛也是常见症状,严重者出现脱水。传播途径: ①食用或饮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②触摸被诺如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然后将手指放入口中;
③接触过诺如病毒感染患者,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
7.春季红眼病
红眼病又称急性结膜炎,春季发病率较高,感染红眼病后几小时内就可以发病。初起眼发痒,有异物感,怕光,流泪,结膜充血,眼脸红肿。如何预防红眼病
1、补充维生素
患有红眼病的人可每天服用维生素。维生素有助于分散毕托氏白斑,这些白斑可能是由于缺乏维生素所引起的。
2、忌食辛辣
京葱、洋葱、韭菜、芥末等辛辣之品,能温阳而助风热时邪,并可耗损肺胃之阴,使肺胃积热加重,使风热时邪与肺胃积热搏结难去,而不利于本病的早期康复。
3、忌食生姜
眼部炎症者不宜食用生姜。眼部炎症宜食用清凉散热之品,忌食温热辛散食物,生姜温热,且味辛走窜行散,既助火热,又伤阴液,眼部炎症者食用,将会加重病情。
4、个人卫生
对个人用品(如毛巾、手帕等)等公用物品要注意消毒隔离。个人要注意不用脏手揉眼睛,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
5、冲洗眼睛
患眼分泌物较多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冲洗前用消毒棉签擦净眼睑缘上的分泌物,冲洗水的温度应接近室温。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有大规模传染病发生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即可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即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控制传染源
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3.保护易感者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该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对易感者本人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具体预防措施
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2、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
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4.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6.不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及吃带皮水果,不喝生水。不随便倒垃圾,不随便堆放垃圾,垃圾要分类并统一销毁。7. 注意个人卫生,不随便吐痰,打喷嚏。
8.发热或有其它不适及时就医;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9.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
10.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如发生上述典型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明确诊断,正确治疗,不要擅自处理,以防延误病情。
第五篇:学校春季传染病预防宣传小常识
学校春季传染病预防宣传小常识
冬春季易发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
这些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病原体通过呼吸道的排泄物(飞沫等)传播的。冬春季寒冷,学生在外边活动减少,多集中在教室内,这更增加了传染机会。为了御寒,习惯把门窗关得很严,室内外的空气很难交换,空气相对静止的室内,带有病菌、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飘浮,学生在教室时间长,空气不新鲜,自然容易感染呼吸道传染病。另外,寒冷的空气会使鼻黏膜的血管收缩,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这也是容易得病的一个原因。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1、坚持晨检制度,发现病例,及时隔离,环境消毒,疫情上报。教室每天保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多到户外活动,适时增减衣服。
3、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平时多喝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把住“病从口入”关。
4、尽量减少到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集会,特别是不要到网吧长时间玩游戏。
5、对流感、流脑、麻疹等,在流行期间还可注射相应疫苗预防。A:流行性感冒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简称流感,俗称重伤风。流感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本病传染性强、传播迅速,起病急,病程短,潜伏期一般一至三天,通常自然病程为一周左右。
流感的主要症状为发热(一般体温超过38℃)、全身酸痛、头痛、骨痛、肌肉痛、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咳嗽、鼻塞等,严重时会引起肺炎及其它并发症,可以致命。流感病毒有不种类型,一般每十年左右便会出现新的病毒品种,并常常引发新病毒株的流行。
流行性感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的药物和方法。高热、头痛、全身酸痛较重的病人,或剧烈咳嗽者均可酌情予以对症治疗。对继发性细 1
菌感染者,可酌情予以抗生素治疗。病人高热时,切忌捂得大紧,以防体温继续上升而引起惊厥。
天气变化大、过度疲劳、精神紧张以及长期处于封闭环境都会造成免疫力下降,给流感病毒可乘之机。因此,对付流感最有效、也最健康的方法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并合理搭配日常饮食中的营养。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条:
1、提高自身免疫力
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能让自己疲劳过度,注意休息;保持轻松的心情;保持室内相应温度(20℃左右)和湿度(70%)。
2、合理搭配饮食
饮食要营养充足;适当补充维生素C;多饮绿茶(含有Catechin儿茶素,有助于抵抗流感病毒)。
3、减少传染机会
在流感高发季节及当地有流感暴发疫情时,避免去人多地方;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和流通,必要时可适当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如家中有流感病人应注意经常洗手,避免相互传染。
4、接种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顾名思义是一种预防流行性感冒发生的有效措施。一般来说,接种流感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可以在人体内维持一年以上,但因为流感病毒在不停地发生变异,所以流感疫苗需要年年接种。
5、流感的防治中的“五忌”与“二宜”
“五忌”为:一忌多吃“荤”,以清淡饮食为主;二忌劳累;三忌烟
酒;四忌洗澡,以免再次受寒;五忌乱服药。
“二宜”为:一宜多喝开水。补充足量的水分能稀释血液中的毒素,减轻感冒的症状,缩短病程;二宜好好休息。减少消耗,保持体力,才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B:流脑的预防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多在春季流行。
该病的一般表现症状是: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流脑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暴发型起病急骤,常在24小时内出现严重休克和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因此,在流脑高发期,若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者突发高热、身上有出血点、头痛、喷射状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症状,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流脑有以下并发症:脑及其周围组织因炎症或粘连可引起第Ⅱ、Ⅲ、Ⅶ及Ⅷ对颅神经损害、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大脑功能不全、癫痫等。脑室间孔或蛛网膜下腔粘连可发生脑积水,后者又导致智能障碍、癫痫等。经脑膜间的桥静脉发生栓塞性静脉炎后可形成硬膜下积水,多见于1-2岁的幼儿。当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效果不满意,恢复期出现抽搐,喷射性呕吐,特别伴有定位体征,颅内压持续升高,以及发热等即应想到硬膜下积水的可能。化脓性迁延性病变有结合膜炎、全眼炎、中耳炎、关节炎、肺炎、脓胸、心内膜炎、心包炎等.流脑虽来势凶猛,发病急剧,但只要掌握发病规律,采取综合措施是可以预防的,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脑膜炎双球菌具有怕热、怕冷、厌氧的弱点,因此要经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居室内的温度要在18℃-20℃,湿度在50%—60%最为合适,每天开窗3—4次,每次约15分钟左右,每天用湿布擦桌子和地面,使室内空气新鲜而湿润。让孩子多增加户外活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最为适宜,以提高小儿对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在流脑好发季节,室内还可用食醋、艾叶等熏蒸消毒,杀灭病菌。
2.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免疫能力。注意在流行期内,与流脑病例密切接触的人员均应接种疫苗。目前我国市场上供应的A+C群双价多糖疫苗,能有效诱导出抗体,免疫年龄在两岁以上的人群,次年不需要加强,3-5年后需加强接种。
3.及时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在流脑流行季节,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应提高警惕。若病人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病人污染的环境、用品等要严格消毒,以防扩散。
4.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要按时作息,保证睡眠,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5.少去或尽量不去公共场所。初春时节,尽量少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注意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冒。流脑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五项
●加强疾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并及早就近住院医治病人。
●对病人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预防性服药。
●若流脑流行出现在过去未实施疫苗免疫或注射疫苗较少的地方,可对15岁以下未免疫的儿童应急接种疫苗。
●一旦发生流脑流行,应劝阻大型集会、串门访友或探视病人,不带儿童去公共场所。
●及时组织对疫点进行消毒处理,如疫情发生在学校等人群集聚场所,要做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保持通风。
C:水痘的预防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婴幼儿多见,集体儿童亦为易感人群,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
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一17天。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主要预防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
4.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D:麻疹、风疹的预防
麻疹(以6个月至5岁小孩为主要发病群),麻疹俗称“疹子”、“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麻疹传染性非常强,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感染,间接传播很少。但患过麻疹后可获得免疫力。
发病症状:麻疹潜伏期为10—14天,发病时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畏光流泪、眼睑浮肿。出疹期: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持续3—5天。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高达40℃,精神萎靡、嗜睡;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中毒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约1—2日降至正常。皮疹1—2周退净。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肺炎、喉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
风疹(此病多见于1—5岁儿童),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两季是多发季节,其传染性强,在幼儿园及小学可成批儿童患病。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由患者的口、鼻、眼的分泌物直接传染。
发病症状:风疹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要经过14—21天。症状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和眼发红等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在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24小时蔓延全身。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皮疹一般在3天内迅速消退,留下较浅色素沉着。在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患者饮食如常。风疹并发症很少,一旦发生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或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时,应及时治疗。
防治措施:因两种病都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发病,应及时隔离防止传播。麻、风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E:腮腺炎的预防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对两至十五岁的儿童威胁严重,常在幼儿园和学校中流行。
腮腺炎可因说话、咳嗽、打喷嚏而通过唾液进行传播,少数也可以通过被患者污染的物品(食物、食具和玩具)间接传播,起病较急。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十六至十八天,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耳前和耳下部)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展,充塞于下颌骨和乳突之间,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并有轻度触痛,局部皮肤肿胀发亮,表面发热,但不发红,不会化脓,张嘴、吞咽和吃东西时疼痛,吃酸性食物时局部更疼。一般是一侧腮腺先肿,一至四天后另一侧相继肿胀,颌下腺、舌下腺、颈淋巴结因受累而肿大。严重的还可见到下颌部、颈部甚至胸部前肿胀,这是由于舌下腺、颌下腺也受累的缘故。患儿常有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疼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严重者伴有发冷、恶心、呕吐、嗜睡、颈部发硬、昏迷或抽筋等。肿胀在三至四天可达高峰,再持续四至五天后逐渐消退,六至七天后体温逐渐下降,经治疗,症状十天左右即可消失,并获得终身免疫。腮腺炎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发现应用潘生丁、病毒唑,疗效显著。中药可用紫金锭醋调局部外敷。
一旦发现孩子得了腮腺炎,应立即隔离,其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煮沸或暴晒消毒,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病人要注意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不给过硬、过酸、过甜的刺激性食物,要多喝水,以利于毒素排出,要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性感染。如体温过高,可给予适量退热药,如出现并发症可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对症治疗。预防腮腺炎和并发症的发生,要在冬春季节注意孩子的营养、保暖,加强耐寒锻炼。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也能起到预防作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对流行性腮腺炎没有预防效果,应加以留意。发病后可口服板兰根冲剂,并常用淡盐水漱口、冲鼻。腮腺炎流行期间,不要去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传染源。
学校宣传部
201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