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传染性疾病与防范应急预案
**学校传染性疾病与防范应急预案
(一)概述
传染性疾病因为具有传染性,不仅在个体内发生,还会发生于人群中;中小学幼儿园是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传染性疾病,造成的危害非常巨大。因此,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传染病的预防十分必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鼠疫等35种传染病为法定管理传染病。35种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甲类为:鼠疫、霍乱。乙类为: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瘆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丙类为: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中小学幼儿园怎样防治这35种法定管理传染性疾病呢?
一是控制传染源。(1)对传染病患者必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和早治疗,并及时将法定传染病向疾控中心报告,以便进行必要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制定防疫措施。法定传染病必须迅速报告。(2)对传染性较强的传染病患者必须严密隔离,对一般肠道传染病或呼吸道传染病则可采取床边隔离或病室隔离。室内应有防蚊设备。(3)对饮食服务行业工作人员应重点进行身体检査。发现病源携带者时给予登记、治疗和定期随访,必要时调换工作。(4)对某些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应按该病的最长潜伏期进行医学观察,以利早期诊断,也可给予预防接种或药物治疗。
二是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不同传染病制订不同预案。(1)对肠道传染病宜加强饮食卫生,个人卫生,用具消毒,吐泻物消毒及加强食堂管理等。(2)对呼吸道传染病应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提供口罩等;对虫媒体传播的传染病主要需有防蚊设备,并采取药物驱蚊、杀虫。
三是保护易感人群。非特异性措施包括合理营养,参加锻炼以增强体质,养成卫生习惯,改善居住条件等。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少外出,以避免易感者与患者接触,或给予服药预防。
下面是我们选编的部分案例,希望能给校长和老师们一些启示。未雨绸缪,防传染性疾病于未然。
(二)安全知识
1.甲型H1N1流感防控常识与应急措施
甲型H1N1流感(早期称作“人感染猪流感”)是一种新的人类流感病毒。2009年4月,美国首次在患者标本中检测到这种新病毒。我国于2009年4月31日将甲型H1N1流感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人类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症状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流涕、鼻塞、畏寒、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或腹泻。少数病例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无发热,也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还可诱发原有基础性疾病的加重,呈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此外,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方式与季节性流感相同,主要是通过流感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手接触了被流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体后,再触摸自己的嘴、鼻子或眼睛,也可能被感染。
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期与季节性流感相似,从出现症状前1天直到出现症状后的5-7天,病人都可能具有传染性。一般而言,当症状(主要是发热)在无药物控制的情况下消失后24小时,病人的传染性可降至很低。儿童(特别是年幼儿童)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传染期可能更长。
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临床表现从轻症到重症均有,大多数症状轻微,不用特殊治疗,也不用服用抗病毒药物即可痊愈,个别会导致住院和死亡。
下列人群为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高危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包括:妊娠期妇女;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哮喘及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肥胖病: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年龄>65岁的老年人。
(1)个人的预防措施
①避免与有流感样症状的患者(如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近距离接触(尽可能保持2米以上的距离);
②尽量避免用手直接触摸嘴、鼻和眼睛;
③使用肥皂(或香皂)洗手,也可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④尽可能减少在人群聚集场所的逗留时间; ⑤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
如果是非流感高危人群的健康人,如果不与流感样患者密切接触,则不必佩戴口罩。如果是流感高危人群,则建议在前往人群聚集场所时佩戴口罩;同时尽可能避免与流感样患者密切接触,接触时必须戴口罩。出现流感样症状的患者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时,患者需佩戴口罩;应到正规药店购买口罩,包括普通外科口罩或N95口罩。采用正确的方法佩戴口罩,确保口罩完全遮住口鼻,口罩与面部紧贴、没有缝隙;避免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废弃的口罩要丢入垃圾桶中,不要随意丢弃。
(2)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的应对措施
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患者大多数症状轻微,不用特殊治疗,不服用抗病毒药物即可痊愈。如果出现流感样症状,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①为了防止感染他人,在开始出现症状至症状消失后24小时内尽量待在家中,不要去人多的地方;
②充分休息,饮用足量的水;
③尽量避免与家人密切接触。如果必须外出或跟周围人近距离接触,应佩戴口罩; ④当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掩住口鼻,然后将用过的纸巾丢人垃圾箱中,并彻底清洗手部;
⑤经常用肥皂(或香皂)和水洗手,特别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含酒精的洗手液也相当有效。洗手时间要达到15至20秒;
⑥对于儿童,出现以下病情加重的情形必须尽快就医: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 ★肤色发青或发灰; ★严重或持续性呕吐; ★嗜睡或无精打采; ★烦躁不安;
★流感症状好转后再次出现发烧并且咳嗽加重; ★发热并伴出疹。
⑦对于成人,出现以下情形时必须尽快就医: ★呼吸困难或呼吸短促; ★胸部或腹部疼痛或有压迫感; ★突发性眩晕; ★意识混乱; ★严重或持续性呕吐;
★流感症状好转,再次出现发烧并且咳嗽加重。⑧若家庭成员患上甲型H1N1流感,应做到:
★有家庭成员患病,但自身没有患病的人员可以正常上班、上课或外出’但必须密切注意身体状况,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尽量减少与患者的密切接触;
★要注意做好家庭清洁卫生,尤其是患者接触过或可能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体表面;
★有慢性疾患的家庭成员以及孕妇,尽量避免与患者接触; ★密切留意患者症状,出现病情加重情形时必须尽快就医。
目前有能够治疗这种新病毒感染的药物。建议使用奥司他韦(oseltamivir)治疗或预防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病毒药物属于处方药。抗病毒药物可以缓解症状,加快康复速度,还能够预防严重的流感并发症。当前,优先考虑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重症病例(如住院患者)和罹患甲型H1N1流感后易发生并发症或使病情加重的高危人群,轻症患者可不考虑使用。
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生产企业于2009年9月初正式获得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生产许可。我国是全球第一个完成疫苗临床研究和上市使用的国家之一。
国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系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疫苗生产株)接种鸡胚,经病毒培养、收获病毒液、灭活病毒、浓缩、纯化、裂解后制成。10个疫苗厂家在7个省份开展的临床试验,共有13000多志愿者参加了疫苗临床试验。临床试验表明,我国生产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安全、有效。
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局部疼痛、红肿,全身的不良反应是轻度发热、头疼等,这些反应的发生率与季节性流感疫苗基本相同,在临床试验中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目前,我国已有数千万人接种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该疫苗具良好的安全性。
根据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世界卫生组织对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使用建议,考虑到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生产供应能力等因素,经专家论证,卫生部确定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优先接种人群为一线医疗卫生人员等关键岗位的公共服务人员、学生及教师、慢性病患者等。
以下人员不能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对鸡蛋或疫苗中任何其他成分(包括辅料、甲醛、裂解液等),特别是卵清蛋白过敏者;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未控制的癫痫和患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对硫酸庆大霉素过敏者;年龄小于3岁者;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的其他人员。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病期、感冒和发热者应暂缓接种。
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孕产妇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提出如下指导意见:将孕产妇列为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重点接种人群。妊娠各期均可进行接种。患有妊娠并发症及习惯性流产的孕妇,接种前可咨询妇产科医生。各地卫生部门和接种单位应遵循“知情、自愿、免费”的原则,严格按照《2009年秋冬季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对孕产妇实施疫苗接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孕产妇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相关安全性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开展安全性监测与评价。
基础性慢性疾病患者罹患甲型H1N1流感后,会导致原有基础性疾病加重,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较高,是甲型H1N1流感疫苗优先接种的对象;另一方面,如患有严重慢性疾病或处于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则不宜接种疫苗。所以,慢性病患者是否应该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应咨询临床医生或接种人员后再做决定。
研究表明,流感病毒落在环境表面上后,能够存活并具有传染性的时间可达2~8个小时。高温(75〜1001)可以杀灭流感病毒。此外,还有几种化学杀菌剂,包括氯、过氧化氢、清洁剂(肥皂)、碘消毒液和酒精消毒液在浓度适当并且使用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对抗流感病毒。例如,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湿巾或洗手液来清洁手。洗手液应倒入手中揉搓,直至其变干。甲型H1N1病毒不会通过食物传播。吃猪肉或猪肉制品不会使人类感染这种新型HIN1病毒。因此,可以放心食用经妥善处理并烹调过的猪肉制品。
2.乙肝预防控制宣传教育知识要点
(1)乙肝是一种危害大的严重传染病,但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和其它措施预防。(2)乙肝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3)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关键。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并全程接种三针乙肝疫苗。
(4)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已经纳人国家免疫规划管理,免费接种。(5)推广新生儿以外重点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6)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使用安全自毁型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杜绝医源性传播。
(7)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没有区别。由于乙肝传播途径的特殊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对周围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可以正常学习、就业和生活。
(8)目前,乙肝病毒感染尚无理想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医学科技领域亦尚未攻克有些媒体广告宣传的“转阴”“根治”等难题。
(9)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接受医学观察和随访。乙肝患者要规范治疗、定期检査。(10)乙肝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预防乙肝是全社会的责任。
(11)治疗期间,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12)饮食,食欲不振者进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慢性期适当补充高蛋白食物,切忌饮酒。
(13)药物治疗,抗病毒治疗应选用化学药物与干扰素相结合的方法,早期治疗效果较好,适当采用保肝药物,改善肝功能,防止纤维化。
(14)对重型肝炎,应采取支持疗法,对症治疗相结合,阻止肝细胞坏死,改善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的综合措施。
3.流感预防知识与措施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7)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卫生部制定了《中国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已刊登在卫生部官方网站。4.肺结核病防治知识
(1)肺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得了肺结核病如果不能彻底治疗就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且还会传染他人,对个人和家庭都是极大的危害。
(2)肺结核病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传播给他人。肺结核病是由一种叫结核菌的细菌引起的传染病。但是,只有痰中能够査出结核菌的肺结核病人才有传染性。这些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在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把唾沫喷到其他人的脸上就可能造成传染。一般来说,被感染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当身体抵抗力降低时,才能进展成为肺结核病。
(3)咳嗽咳痰三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应怀疑得了肺结核病。连续三周以上的咳嗽、咳痰通常是肺结核的一个首要症状,如果同时痰中带有血丝,就有极大的可能是得了肺结核病。其它常见的症状还有低烧、夜间盗汗、疲乏无力、体重减轻、月经失调等。
5.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瘍,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容易患手足口病的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査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人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人厕所。
6.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症出血热,老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
①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②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③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④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⑤虫媒传播。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传播。
本病潜伏期4~46天,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疲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退烧,但症状反而加重,继而出现低血压、休克、少尿、无尿及严重出血等症状。典型的出血热一般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五个过程。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①预防此病主要采取以防鼠、灭鼠为重要措施。②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③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不要在野外草地睡觉。
7.脊髓灰质炎预防知识
早期发现患者,及时隔离治疗,一般自发病之日起至少隔离40日,最初1周应同时强调呼吸道和消化道隔离,1周后单独采用消化道隔离。密切接触者应接受医学观察20日。健康带病毒者被检出之后,应按患者要求隔离。
患者的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污染的物品必须彻底消毒。搞好卫生,消灭苍蝇,加强饮食、饮水的粪便污染管理。
保护易感者,应做到:(1)主动免疫
①口服:我国现行的口服疫苗,分为两种:一种是三型单价糖丸,另一种为混合多价糖丸。糖丸服法是:首次服I型(红色)1粒,间隔1月后再同时服Ⅱ型(黄色)、Ⅲ型(绿色)各1粒或ⅡⅢ型双价糖丸(兰色)1粒。亦可按I型、Ⅲ型、Ⅱ型的顺序服用,每次间隔1个月。对2个月~7岁的儿童,每年冬季12~1月常规施行接种,要求咀嚼后,以凉开水送服;切忌用热水,以免将病毒杀死而失败。1、2、7足岁时各加服I、Ⅱ、Ⅲ型三价糖丸(白色)1粒,以加强免疫。服完后,免疫力基本可维持终生。
②灭活疫苗用甲醛处理脊髓灰质炎病毒,使其失去传染性而保持免疫原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此疫苗含有全部3个血清型,用于肌肉注射,于3~6个月内注射3次。首次注射后1个月,血清中和抗体达到高峰,2年后下降20%,因此应于2~3年后加强注射1次。灭活疫苗的优点为:第一,可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疫苗混合注射;第二,排除活病毒突变恢复毒力的可能性;第三,先天性免疫缺陷者和免疫受抑制者皆可使用;第四,不受肠道内其他病毒干扰;第五,接种后保护率可达70~90%,发病率显著下降。其缺点为:第一,价格昂贵;第二,抗体产生较慢,免疫期较短,需反复加强注射;第三,肠道内无局部抗体产生,接种后只能防止发病而不能防止感染及携带病毒;第四,灭活不完全时,可引起受接种者发病。
(2)被动免疫
未接种过疫苗或先天性免疫缺损儿童的密切接触者,应立即肌注人血丙种球蛋白(0.3~0.5ml/kg)或胎盘丙种球蛋白(剂量加倍)。注射后1周内发病者可减轻症状,2~5周后不发病者可认为已获得保护。
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知识及其预防措施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脑膜炎奈瑟氏菌有13种血清群,我国致病的血清群一直以A群为主,B、C、Y、W135群仅有散在发病,但近年来我国检出的B、C群所致病例有增多迹象。
我国自1982年制定并实施普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来,且随着人们居住条件和卫生状况的不断改善,我国流脑发病率逐年下降,至2000年以后,发病率下降到0.2/10万以下。
婴幼儿发病最高、其次为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大规模接种疫苗的地区,成人发病较髙。流脑的高发季节为冬春季节。
人群发病易感性较低,感染后往往表现为局部粘膜感染,而无临床症状,为无症状携带状态,只有不到1%的人会出现临床症状。健康人群中携带病菌的比例在10~20%之间,流行时携带比例会更高一些。
脑膜炎是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发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4天左右。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畏光、皮肤淤斑等。本病病死率较高,过去在50%以上,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仍维持在8~15%的较高水平。另外10~20%的存活者将长期留有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
流脑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主要是健康携带者。本病传染性较低,如仅有3~4%的家庭会出现二代病例,而且大部分仅有1例二代病例。病菌对抗生素敏感,一般开始抗生素治疗24小时后,就不再有传染性。
个体抵抗力下降,上呼吸道感染,吸烟,居住生活环境拥挤等是发病的危险因素。人群易感性增高、人口流动、低温、干燥、沙尘、居住拥挤等为流行的危险因素。防护措施具体为: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打喷嚏、咳嗽时使用手帕,不直接面对他人等,可以减少传播、感染的机会。
(2)改善居住、工作环境的拥挤状况,并经常通风换气,特别是幼儿园、学校、工地等人群聚居地区。
(3)接种疫苗。我国目前有两种疫苗,分别针对A群和A +C群,疫苗安全有效,保护效果也较好,可以去当地疾病控制机构咨询接种疫苗相关事宜。(4)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出现临床表现后,即去医院就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减轻症状、防止死亡。
(5)保护接触者。出现病例后,对家庭成员、医护人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病迹象(发热),即应进行治疗,以免延误。密切接触者要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服药。幼儿园、学校出现病例后,即使不是密切接触者,最好也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预防。服药不仅可防止发病,也可消除带菌状态,阻断传播。密切接触者主要包括同吃、同住人员。
9.感染性腹泻病知识和预防措施
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这里仅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这组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其中5亿人发生在第三世界,导致每年5百万幼儿死亡。
(1)预防措施
①健康教育••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搞好环境卫生,提倡喝开水,不吃生或半生的食品。
②改变有些农村人畜共舍的生活习惯。
③免疫接种:本组传染病病原体种类多,尚没有理想的免疫制品。
④加强饮用水卫生:要加快城乡自来水建设及自来水卫生监督管理,在一时达不到要求的地区’必需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卫生,实行饮用水消毒。
⑤抓好饮食卫生:加强宣传和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特别要加强对饮食行业、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食品卫生管理。
(2)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感染性腹泻的病人及病原携带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治疗。在医院产科的婴儿室、儿科病房、托幼机构发现病毒性腹泻,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等时,及时隔离、治疗病人,对污染的环境进行消毒。
(3)流行期措施:轮状病毒性肠炎,成人轮状病毒性肠炎,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等肠道传染病流行时,要及时隔离治疗病人,对污染的环境物品等进行消毒,搞好环境卫生,作好杀虫、灭鼠等工作,加强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的宣传及管理。
(4)灾害影响:当发生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及战争等异常情况下,由于卫生设施受到破坏,安全饮用水的供应得不到保证,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恶化,灾民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从而有利于各种感染性腹泻病的发生和流行。所以在抗灾的同时,要加强对感染性腹泻病的防治。10.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大嘴巴”,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并有累及各种腺组织及各种脏器,以5~15岁儿童最多。
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一般认为潜伏期末至腺肿消退均有传染性,约7〜10天,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空气飞沫侵人人体上呼吸道粘膜,并在局部生长繁殖,并由唾液排出。被唾液所污染的食具、玩具等在短时间内接触儿童的口腔能引起感染。另外有些人感染后有轻型症状或无症状属隐性感染,也同样具有传染性。
流行性腮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较多。
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约8~30天,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先感觉一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2~3天后,另一侧腮腺也肿痛,肿块以耳垂为中心,边缘界限不清。表面发热,手压时有弹性感和压痛。4~5天逐渐消退。少数病人有时伴有颂下腺和舌下腺肿胀疼痛。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应注意口腔清洁,多饮开水,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避免咀嚼,禁食辛辣食物,保证营养。氦氖激光局部照射,能减轻胀痛,并可缩短肿胀时间。并发高热、头痛、呕吐者,可视病情,对症处理。
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具体措施为:
(1)管理传染源: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应当隔离至腮肿消退为止。学校开展晨检制度,发现有发热、腮腺肿大的学生要及时隔离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对流行性腮腺炎发生的学校教室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放学后可用0.2%过氧乙酸消毒。流行期间不宜举行大型集体活动。
(3)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用于预防。学校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多参加锻炼,增强体质。
(三)应急预案 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
根据教育局有关疾病预防和控制通知的精神,为加强学校突发事故(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有效应急处置校内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故,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生产有序地进行,保护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统一、高效的组织保障系统 ①成立突发事故预防和控制领导小组
由校长任组长,学校党支部、政教处、总务处、工会、校卫生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及时准确掌握学校疫情动态,协调、指导突发事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积极组织和协调全校力量,对突发事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进行紧急支援和处置。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校卫生室,联络人(名单略)。联系电话(略)。
②各办公室、年级组在学校突发事故预防和控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一把手统筹安排部署本部门的突发事故预防和控制工作。预防和控制必须做到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二是落实措施,严加防范;三是加强教育、正确引导;四是掌握信息、及时报告。
③组建突发事故医疗救护队。医疗救护队以校卫生保健老师为主,负责开展突发事故病员或疑似病员的医疗服务、转诊,及相应的卫生防疫防病工作。
④充分发挥校园网、校报、黑板报、广播等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对师生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卫生防疫防病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2)疫情应急事件的认定
凡事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事件,主要指:一是校内人员或患影响我校突发有各种传染病的人员;二是外来人员在本校内发生传染病,均作为疫情事件范围。
(3)报告与响应
加强疫情报告,实行疫情专报制度,各年级组、办公室做到一旦发生疫情事件,要以最快的速度向校卫生室和领导小组报告,由联络人以最快速度报告教育局和卫生部门;学校突发事故预防和控制领导小组在最短时间内设立临时现场指挥部,及时组织力量开展现场救治工作;紧急启动突发事故医疗救护队,对各种传染病人员进行早期处理,包括必要的安置,并及时与指定医院取得联系,快速转送转诊,迅速控制疫情。
(4)突发事故的处理
①发现疫情’应立即逐级上报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各项工作。②积极应对,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抢救、治疗。
③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和同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故事件发生的情况和处理情况。报告内容包括:第一,报告时的发生人数和发生时间、死亡人数。第二,患者的主要症状和落实抢救措施。第三,患者的涉及范围。第四,目前正在处理的主要工作。
④告诉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的一般情况。
⑤密切注意新病例的发生,并及时落实抢救治疗。(5)预防措施
①开展全校性爱国卫生活动,消除传染病可能发生或传播的条件。按照爱卫会的工作计划,大力整治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清运垃圾污物;消除“四害”孳生地;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督管理,努力消除传染病可能发生或传播的条件。
②确保室内空气流通。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图书馆、实验室等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使空气流通和新鲜。
③培养良好的个人健康生活习惯。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更要注意用自来水直接冲洗,少用脸盆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或纸巾擦干,不要共用毛巾;注意均衡饮食,充足休息;勤晒衣服和被褥;经常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身体抵抗力。
④避免前往空气疏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如舞厅、歌厅。⑤定期对教学场所进行消毒。(暂定为一周一次)
⑥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采取措施,防止疫病的扩散。
⑦发现学生发烧、咳嗽后预案处理:
首先,班主任老师加强晨、午检,观察学生精神状态,有身体不适的要立即送到保健室,测体温,做好初步检查。
其次,保健室初步检查后,学生有发烧、咳嗽、全身不适等症状,及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并同时通知家长带孩子离开学校到医院就诊。
最后,学生复课时,要有医院的证明。
第二篇:学校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
太平庄中心校文件
太平庄中心校〔2010〕1号
关于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
根据学校安全工作的需要,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在学校发生传染性疾病安全事故时,能够统一指挥,有条不紊地进行紧急疏散全校师生,使安全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特制定本校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校应急处理指挥机构
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现场指挥负责人
申云祥
教学楼师生疏散指挥负责人
李贵生
食堂师生疏散指挥负责人
王双应
与有关部门紧急联系或求援事宜负责人
李贵生、申云祥
临时救护工作负责人
各班班主任
对外进行情况通报负责人 赵俊平
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传染性疾病
1、我校学生或教职工在家中出现风疹、流脑、麻疹、流感等传
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
2、学生或教职工在校内出现传染病,要求其立即戴防护口罩、手套,到学校隔离室休息,需转医院治疗的立即转传染病医院。学生出现传染病症状的班主任立即通知其家长,由家长陪同去医院,家长不能到校的,由班主任老师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如果是本校教职工出现传染病,也要求戴防护口罩、手套,由医生初步检查后,是传染病立即转市传染病医院并通知其家属,家属不能到校的由班主任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
3、在校内发现传染病的学生或教职工,学校应急小组领导立即亲临现场指挥,在第一时间内利用学校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并马上打“120”电话,送定点医院市传染病医院诊治。
4、学校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教室或办公室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工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
5、传染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同学、同事前往探望。
6、学校师生员工中发现传染病人,立即上报市教育局、县政府和县疾控中心,并对病人作跟踪了解。
7、如传染病烈性感染,请示县教育局经政府,是否实行全校停课。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具体做到:
①封锁疫点。立即封锁患者所在班级或所在办公室,暂停学校一切活动。停止校内人员相互往来和与外界往来,等待卫生部门和市教育局的处理意见。如校领导已隔离,由中层干部等组成临时班子,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待疫情解除后,校领导班子开始工作。
②疫点消毒。对学校所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此项消毒可请防疫站操作,消毒结束后进行通风换气。
③疫情调查。学校密切配合市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传染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以及患者的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8、学校领导发现传染病人后,迅速向全体师生公布病情感染源
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维护学校稳定,树立战胜传染病的信念。
三、事故报告、处置联系电话
中心学校校 长:***
中心学校副校长:*** 政教主任:***
太平庄中心校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八日
第三篇: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
传染性疾病应急处理预案
一、制定预案目的
为充分发挥学校在紧急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中的作用,充分认识传染疾病的危害性及紧急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全体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特制订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机构及人员(一)应急指挥小组
组长:吴本省 副组长:张世立 王建民
组员:王怀忠 周谱家 刘仍立(二)工作职责
全面负责组织指挥应急救援工作。负责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负责有关方面人力物力的调动。
三、应急预案的处置
第(一)条、按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要求,校长作为学校疾病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统一思想,定期进行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研讨,把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
第(二)条、学校分管领导要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报告制度,健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管理制度,掌握、检查学校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卫生资源及设施。
第(三)条、学校应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并指定卫生教师每天做好晨检工作,认真填写学生日检统计表,保证学校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四)条、学校应普及卫生知识,利用黑板报、橱窗等各种形式做好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宣传,正确认识,做好防范。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加强有关季节性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培训,保证每周20分钟的健康教育,教会师生防病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健康生活习惯。
第(五)条、由于学校是人员高度聚集的场所,室内活动较多,为进一步预防传染病,学校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保持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通风换气,教学和生活用房应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2次;
2、尽量不要组织师生到人群集中的地方去活动;
3、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在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不要共用茶具及餐具;
4、注意增减衣物和均衡营养,加强户外锻炼,保证足够休息,增强体质;
5、学生若发现有发热、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马上告诉老师或家长,及时就医,教师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6、学校卫生室应按规定定期消毒。第(六)条、操作程序及负责人
1、日检:班主任每天应密切关心学生的健康状况,统计学生的出勤人数。责任人:班主任、卫生老师。
2、报告:一旦发现师生有传染病症状的疑似病人,有关教师应立即告知卫生老师和学校领导,学校应按规定报教育局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办公室,同时报区疾控中心。
3、劝说:发现学生身体不舒服或有摄氏38度以上高热学生必须迅速隔离,及时通知其监护人带其去医院看病,并在家休养。责任人:卫生老师、班主任、年级组长、政教主任、分管校长、校长。
4、记录:卫生教师应及时统计好患病学生的具体情况(班级、人数、症状、就医情况、上课情况、目前康复情况)并记录在册。责任人:卫生老师。
5、跟踪:每天关心患病学生的身体状况,并主动对学生进行补课。责任人:班主任、卫生老师。
6、家访:积极做好患病学生的家访、家长的思想工作,经常保持联系。责任人:班主任。
7、消毒:根据有关规定做好(包括发病及相关班级、食堂、厕所、公共场所、共用教室等)消毒工作,学校领导要听从卫生部门的专业指导,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停止一切集体性活动。责任人:卫生老师。
8、观察:加强宣传,正确认识,做好防范,确保稳定,每天加强巡视,对痊愈后的学生必须经卫生老师认可后方可进教室,对班级其他同学的加强观察了解。责任人:卫生老师、班主任。
9、新生报到,学校必须要求其监护人如实填写《在校学生健康情况登记表》。校卫生老师应当分类建立在校学生健康档案。
第四篇: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
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
学校是传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场所,也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为确保师生身体健康,牢固树立 “健康第一,安全至上”的思想,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做好学校流感、集体性发热、水痘、流脑、非典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加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防止疾病在学校中传播,保护小学生身体健康,经学校安全领导小组讨论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为预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形势更加严峻,为保护好免疫能力相对较低、经常处在人群密集地方的学生,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按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的总体要求,坚持及时、准确、适度的原则,充分准备,严阵以待,认真做好各项防控应急准备工作,确保全校师生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秩序稳定。
二、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各种传染性疾病防控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陈新娟
副组长:李
平
刘珍红 成 员:全校教职工
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处理办公室,李平校长:*** 办公室值班电话:8513386
一、预防措施
1、建立学校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卫生资源及设施。
2、学校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卫生保健老师和班主任密切配合做好每天晨检工作,认真填写学生日检统计表,保证学校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3、学校开展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利用黑板报加强宣传,定期进行有关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培训,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学校学习场所、生活场所要通风换气,保持教室内空气流通,并进行定期消毒。
5、学生如发现有发热、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二、学校一旦发生流感、集体性发热、水痘、流脑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遵循分级处置原则,根据以下传染病应急事件的等级确认、划分进行处置。
(一)各种传染病事件
1、确认、划分:
(1)流感:在流感最长潜伏期内出现体温>38℃,并伴有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类流感症状,一个班级病例在5例及以上或全校病例在15例以上、30例以下。
(2)集体性发热事件:在近3天内突然出现集聚性发热病人,经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一个班级病例在5例及以上或全校病例在15例以上、30例以下。
(3)水痘:学校在水痘最长潜伏期内,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斑疹、丘疹、水疱并伴有较轻全身症状的病例在30例以下。
(4)流脑:学校出现有发热、头痛、瘀点、颈部强直、喷射性呕吐等流脑疑似症状的流脑疑似病例。
(5)非典型肺炎:学校出现体温﹥38℃,并伴有咳嗽、呼吸困难等非典型肺炎疑似状的非典型疑似病例。
(6)手足口病:体温38℃左右、咳嗽、流涕等的疑似病人,发现的人在第一时间里要将病人与其他人员隔离。
2、应急处置程序:
(1)学校要在第一时间内电话向区教育局、青山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发病情况。
(2)患者必须及时隔离,并协助学生家长将病人送医院就诊;严格掌握患者病愈返校的隔离期限。
(3)学校领导及时掌握疾病发生情况,落实各项应急预防和控制措施。
(4)在校内发现患传染病的学生,学校卫生室应马上采取隔离措施,迅速通知家长,立即就医,同时对其所接触的教室和公共部位消毒。必要时,学校启用每天全面消毒制。
(5)学校开展相关疾病的防治宣传教育活动,如出专栏、广播、上课、张贴或发放宣传资料等。
(6)在疫情期间有病例发生的班级停止使用学校公用教室等;学校应减少或暂停师生集体性活动,防止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7)卫生保健老师在控制疫情期间应与班主任密切配合,每天对学生进行症状监测,如发现体温>38℃并伴有相似症状的学生应及时离校就医。
(8)学校应加强疾病监测,建立学校晨检及逐级报病工作制度,力争在第一课时掌握师生疾病续发情况;我校学生或教师出现风疹、流脑、麻疹、水痘等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方可上课、上班。
(9)卫生教师每天追踪发病动态,做好每日传染病发病情况登记、统计学校师生的发病情况以书面形式传真给区教育局,完成传染病发病续报工作。
(10)自最后一例病例发病后最长潜伏期内无新发病例可结案,完成结案小结。
第五篇:学校传染性疾病应急处理预案
学校传染性疾病应急处理预案
为增强我校疾病预防与控制意识,提高师生防病能力,保障师生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有关精神及市教育局相继下发的关于传染病预防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制定传染病性疾病应急处理预案。
一、可能引起的原因
由于致病因素普
遍存在、学生容易得病及环境的影响等因素,稍有不慎极易发生传染性疾病事件。
二、组织管理
1、按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要求,校长作为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统一思想,定期进行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研讨,把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
2、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组员:班主任
3、学校分管领导要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和报告制度,健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管理制度,掌握、检查学校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卫生资源及设施。
4、学校应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并指定卫生教师每天做好晨检工作,认真填写学生日检统计表,保证学校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预防方法
1、学校应普及卫生知识,利用黑板报、广播、健康课等各种形式做好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宣传,正确认识,做好防范。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加强有关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培训。保证每周20分钟的健康教育,教会师生防病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健康生活习惯。
2、由于学校是人员高度聚集的场所,室内活动较多,为进一步预防传染病,学校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保持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通风换气,教学和生活用房应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2—3次;
(2)尽量不要组织师生到人群集中的地方去活动;
(3)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在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不要共用茶具、餐具。
(4)注意增减衣物和均衡营养,加强户外锻炼,保证足够休息,增强体质。
(5)学生若发生有发热、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马上告诉老师或家长,及时就医;教师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6)学校卫生室应按照规定定期消毒。
四、处理程序:
一旦发生传染性疾病,应按下列程序处理:
1、凡有以下情况的:出现个别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的;短时间内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不明病因的群体症状,急骤增多的;其它需要报告的防疫情况。学校要立即在第一时间内由疫情责任报告人(校长或授权人)以电话及书面信息报市教育局和市疾病控制中心。遇突发传染病事件(如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肺炭疽、小范围内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出血热、肺结核等)先报告市教育局然后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报镇政府。遇食物中毒事件先报市教育局然后接报市卫生监督部门,随即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书面报告必须在电话报告后3小时内上报。书面报告必须如实反映情况,并经学校责任人签名或学校盖章。
2、除《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甲类及参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鼠疫、霍乱、sars、禽流感、肺炭疽)外,单个简单传染病病例由学校协助镇、市医院处理。
3、传染病爆发或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镇政府、教育局、学校、卫生部门等共同调查处置。
4、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到医院就诊,并落实患者的隔离工作,加强密切接触者的观察工作以及环境消毒、饮食、饮水等有关紧急控制措施,防止事件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