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健康课题结题报告 (8000字)
“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性研究”
结 题 报 告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总课题组
执笔人 翟新民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我国高校兴起,开始是对个别由于心理障碍或心理不适应导致损害自我生命行为的大学生给予紧急援助,进行心理咨询、辅导与行为矫正,而后服务的对象逐渐扩大,年龄上从大学生扩大到高中生、初中生直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进一步向低年龄延伸的趋势。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预防先于治疗,、重于治疗,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从目前已经起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来看,大多还处在以“专题讲座”、“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个案研究”等以“矫治”为中心的补救性层面。相比较而言,全员参与、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注重高中学生心理品质的整体提升,(仍)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⑵ 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说明党中央已经把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除了要(学习好)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之外,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
⑶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同时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强调集体备课,统一做好安排。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虽然近几年贯彻《纲要》取得了进展,但发展不平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因此,决定了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保证学生的和谐发展。
⑷ 素质教育呼唤师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的质量,并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深远影响;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对个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2、课题研究的意义
⑴ 有助于凸显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融入到学校的其它各育中去,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效应与影响。
⑵ 有助于从整体育人的总目标出发,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及道德与智能的协调和谐发展。
⑶ 有助于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育的整合方面建构起具有(本校)校本特色的整体的实践操作体系和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实践操作理论与经验。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心理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认为(立足于把)心理健康(定义为)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形容词义,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环境)关系和谐。二是动词义,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
2、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从个体心理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师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师、学生个体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校主体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它包括积极心理的教育和消极心理的预防两种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全体教师、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其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教师、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整合性:整合的英文对应词汇是integrate,具有“综合、合并、一体化”的解释。整合性,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所形成的一种系统有序的性状,是事物之间建立在兼容基础上的壮大和最优的状况。
4、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性:即按照整合性的原则,将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融为一体,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德育、学科教学及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学校整体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及核心),从而放大学校整体教育的效益,促进学校各项教育的和谐与发展。
三、研究的基本概况
1、研究的主要思路
从基础理论研究入手,充分认识和把握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整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厘清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育及学生整体发展间的密切关系,坚持在实践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校的其它各育中去,积极探索并努力构建具有整合性的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操作模式与策略,并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探寻营造有利学生心理发展的良好环境,建设具有普通高中特点的心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开创未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方法、途径及其操作策略,注重实践个案的积累和分析,丰富与提升本课题研究的内涵及整体效益。
2、研究的主要方法
⑴ 文献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将借助于相关的文献资料,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育论》、《学校心理教育全书》、《学校心育系统协同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等教育部文件及重点专著,从中探索关于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性的相关内涵及原理。
⑵ 行动研究法:即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心理健康是涉及到学校中以人为主体的研究,教师和学生都是行动的主体和参与者,因此他们同时也都是研究者,而且就心理健康研究本身而言,纯理论的研究有其统率指导和上位引领的作用,但是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实践行动,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要从实践行动中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也要在实践行动中进行。
⑶ 经验总结法: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注意不断提升和积累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性研究中的实践操作经验,以更好地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性的一般规律即操作要义。
⑷ 个案研究法: 对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各育整合过程中的典型案例(成功的或失败的)进行搜集与整理,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剖析、积累和进行实践追踪探讨,探索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成因,矫治的途径、方法和效果等,以更好地取得研究的实效。
⑸ 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调查等方法,了解并掌握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现状,据此编写出针对性较强、内容丰富、先后排列有序的普通高中心理健康学科课程的校本教材。
3、研究步骤
⑴ 研究准备阶段。(2008年2月—2008年5月)
选定课题,初步把握课题的基本内涵、研究价值,成立“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性研究”课题研究小组,做好课题的设计申报工作,主要完成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① 召集部分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从中选择部分老师组成本课题研究小组,落实好课题组成员的分工。
② 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调查分析当前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状况,评估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际和现有资源,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③ 制订《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⑵实施研究阶段。(2008年5月—2010年12月)
第一阶段:启动研究(2008年5月—2008年8月)
① 建立学校“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性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机制。
② 收集理论、报刊杂志和网上资料,根据学生实际,做好筛选整理工作,编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小报。
③ 继续装备心理咨询室,培训心理咨询老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④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培训工作。
第二阶段:中期报告。(2008年1月—2009年12月)
① 编写教师有关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学生心理自我维护案例集,学生心理成长故事集。
② 形成阶段总结,整理评价资料,形成评价报告,在此基础上写出本课题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继续研究。(2010年1月—2010年12月)
① 编写适用于普通高中心理健康学科课程的校本教材。
② 做好实验班的研究和后测工作,写出研究报告。
③ 整理心理咨询室工作台帐,积累个案材料和发表相关研究论文。④ 继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评价工作,出版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⑶ 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1月-4月)
反思、总结整个研究过程,整体建构研究的成果框架,形成课题研究总报告,并申请和组织课题结题工作。
① 编辑“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② 整理研究过程材料。
③ 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验收。
4、研究目标和内容
⑴研究的主要目标
① 科学把握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性的理论内涵。
② 积极建构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性的实践策略。
③ 探索并形成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性的保障条件与机制。
⑵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 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研究——学生、教师、家长三位和谐一体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途径方法。通过宣传海报、心理课堂、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使得家长、学生、教师等获得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把心理健康的知识以最广泛的渠道和途径普及到最广泛的人群。
② 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研究——教学、教材、学科渗透三位和谐一体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
通过对心理健康教材的研发与建设,(通过在)、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通过)心理课堂的开设,使(得)心理健康课程的研究更加深入,找到一条全员参与心理健康行动研究的广阔途径。
③ 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研究——学校、社会、家庭三位和谐一体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不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更要深入到实践中,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员参与和加入共建美好的、宽松的心灵环境。
(④ 心理健康个性品质研究——智力、情感、性格三位和谐一体的积极心理健康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与铸造。)
四、理论依据
1、心理发展理论: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得到发展,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其中个体心理的发展,尤其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个体生理发展较快的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一系列成长中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2、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不良的行为是在不利的环境条件影响下,从事某种不适当学习的结果。通过发现和改变不利的环境条件,采取一定的教育、强化和行为训练等措施,就可以改变、矫正或治疗人的不良行为。行为主义理论对于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行为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五、研究成果概述
(一)客观把握了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了解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学生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以便能够即时有效地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辅导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同时为学校对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研究依据。为此,我们对部分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课题组成员对高
一、高
二、高三各年级随机抽取3个班级,通过下列途径进行了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①问卷调查,定量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压力、缓解压力的方法以及中学生对恋爱现象和恋爱观教育的看法。②座谈会形式,定性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以过来人的身份了解并解答他们对学习以及生活上的疑难问题。
③旁听课程,观察中学生的上课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
1、学生对学习现状的认识与原因分析
从调查来看,学生在学习上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① 在学习目标方面:10.36%学生在每次新学年到来,都能制定出新的努力目标;18.27%的学生经常制定出新的努力目标;28.92%的学生时有制定出新的努力目标;29.78%的学生偶尔制定出新的努力目标;12.23%的学生没有制定出新的努力目标。② 在学习兴趣方面:6.62%学生在学习规定的课程以外,总是有其他感兴趣的活动;10.22%学生经常有其他感兴趣的活动;22.73%学生时有其他感兴趣的活动;27.63%学生偶尔有其他感兴趣的活动;34.10%学生没有其他感兴趣的活动。
③ 在课堂参与程度方面:2.73%学生总是能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提问;4.17%学生经常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提问;22.01%学生时有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提问;40.00%学生偶尔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提问;30.65%学生没有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提问。
④ 在学习方法方面:5.76%学生总是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7.77%学生经常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17.55%学生时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40.00%学生偶尔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30.79%学生没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⑤ 在学习习惯方面:23.60%学生总是习惯一边看电视,或拿着点心、饮料,一边学习;22.73%学生经常一边看电视,或拿着点心、饮料,一边学习;22.45%学生时有一边看电视,或拿着点心、饮料,一边学习;18.85%学生偶尔一边看电视,或拿着点心、饮料,一边学习;13.53%学生没有一边看电视,或拿着点心、饮料,一边学习。
⑥ 在学习态度方面:49.35%学生总是认为学习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学习;21.73%学生经常认为学习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学习;13.67%学生时有认为学习常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学习;9.78%学生偶尔认为学习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学习;4.17%学生不认为学习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不讨厌学习。
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许多学生还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还在沿用初中时的学习方法,有40.00%学生偶尔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30.79%学生没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二是有些学生凭兴趣学习,缺乏意志力;三是学习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只有10.36%学生在每次新学年到来,都能制定出新的努力目标,造成学习效率低;四是课堂上参与程度不高,最为显著的问题是累计有70%的学生总是或经常认为学习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学习,学习动力的丧失和学习兴趣的缺乏,是目前高中生在学习方面暴露出的最大问题。
2、学生对健康情感现状的认识与原因分析
从调查来看,学生在情感方面的现状表现在: ① 在适应性方面:45.18%的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比如转到新学校),总是担心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或交不到好朋友;21.44%的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比如转到新学校),经常担心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或交不到好朋友;17.41%的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比如转到新学校),时有担心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或交不到好朋友;11.65%的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比如转到新学校),偶尔担心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或交不到好朋友;5.90%的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比如转到新学校),不担心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或交不到好朋友。
② 在控制情绪方面:21.87%的学生聚精会神地欣赏音乐时,如果有人在旁高谈阔论总是会感到恼怒;22.30%的学生聚精会神地欣赏音乐时,如果有人在旁高谈阔论经常会感到恼怒; 29.06%的学生聚精会神地欣赏音乐时,如果有人在旁高谈阔论时有会感到恼怒;19.71%的学生聚精会神地欣赏音乐时,如果有人在旁高谈阔论偶尔会感到恼怒;7.63%的学生聚精会神地欣赏音乐时,如果有人在旁高谈阔论不会感到恼怒。
③ 在情绪稳定方面:31.51%的学生认为季节气候的变化总是不影响自己的情绪;28.63%的学生认为季节气候的变化经常不影响自己的情绪;24.32%的学生认为季节气候的变化时有不影响自己的情绪;11.08%的学生认为季节气候的变化偶尔不影响自己的情绪;5.61%的学生认为季节气候的变化影响自己的情绪。
④ 在情绪调控方面:6.33%的学生总是感到很多事情不称心,无端发火;10.50%的学生经常感到很多事情不称心,无端发火;34.10%的学生时有感到很多事情不称心,无端发火;37.99%的学生偶尔感到很多事情不称心,无端发火;11.51%的学生没有感到很多事情不称心,无端发火。
⑤ 在异性交往方面:37.84%的学生总是认为异性同学之间也可以结下深厚的友谊;26.19%的学生经常认为异性同学之间也可以结下深厚的友谊;20.86%的学生时有认为异性同学之间也可以结下深厚的友谊;10.07%的学生偶尔认为异性同学之间也可以结下深厚的友谊;5.32%的学生不认为异性同学之间也可以结下深厚的友谊。
⑥ 在抑郁情绪方面:6.62%的学生总是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8.35%的学生经常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19.71%的学生时有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29.35%的学生偶尔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36.26%的学生没有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
学生在情感方面存在的现状的原因:一是适应能力较差,有45.18%的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比如转到新学校),总是担心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或交不到好朋友; 11二是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一些缺陷容易导致不良情绪,如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内倾退缩、敏感多疑等个性特征的人容易出现不良情绪,有6.62%的学生总是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8.35%的学生经常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三是高中学生较之初中生,认识问题较全面、理智,而且高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等社会情感迅速发展,因此,对男女同学的交往问题,大多数学生能有正确的认识,有37.84%的学生总是认为异性同学之间也可以结下深厚的友谊。
3、学生对意志品质方面现状的认识与原因分析
从调查来看,学生在意志品质上的现状表现在:
① 在受挫反应方面:10.65%的学生一遇挫折,总是心灰意冷,丧失信心;15.97%的学生一遇挫折,经常心灰意冷,丧失信心;32.81%的学生一遇挫折,时有心灰意冷,丧失信心;30.50%的学生一遇挫折,偶尔心灰意冷,丧失信心;9.93%的学生一遇挫折,没有心灰意冷,丧失信心。
② 在坚韧性方面:19.28%的学生长跑训练中,当遇到生理反应,快要跑不动时,总是能紧咬牙关,坚持到底;17.99%的学生经常能紧咬牙关,坚持到底;25.90%的学生时有能紧咬牙关,坚持到底;22.59%的学生长跑训练中,偶尔能紧咬牙关,坚持到底;13.96%的学生不能紧咬牙关,坚持到底。
③ 在自觉性方面:18.71%的学生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对它不感兴趣,做起来积极性总是不高;23.45%的学生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对它不感兴趣,做起来积极性经常不高;29.35%的学生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对它不感兴趣,做起来积极性时有不高;19.86%的学生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对它不感兴趣,做起来积极性偶尔不高;8.06%的学生不管是什么事情,虽然对它不感兴趣,做起来积极性也高。
④ 在自制性方面:34.96%的学生总是可以长时间做一件重要但枯燥无味的事情;32.09%的学生经常可以长时间做一件重要但枯燥无味的事情;18.85%的学生时有可以长时间做一件重要但枯燥无味的事情;10.50%的学生偶尔可以 12长时间做一件重要但枯燥无味的事情;5.04%的学生不可以长时间做一件重要但枯燥无味的事情。
⑤ 在克服困难方面:10.50%的学生遇到困难时,总是希望别人帮自己拿主意;16.83%的学生遇到困难时,经常希望别人帮自己拿主意;29.93%的学生遇到困难时,时有希望别人帮自己拿主意;24.03%的学生遇到困难时,偶尔希望别人帮自己拿主意;19.57%的学生遇到困难时,不希望别人帮自己拿主意。
⑥ 在果断性方面:6.62%的学生做事总是说干就干,决不拖延或让它落空;8.92%的学生做事经常说干就干,决不拖延或让它落空;18.42%的学生做事时有说干就干,决不拖延或让它落空;19.14%的学生做事偶尔说干就干,决不拖延或让它落空;47.05%的学生做事不是说干就干,而是拖延或让它落空。
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存在的现状的原因: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的意志品质水平较高,但是也存在部分学生意志品质水平低,究其原因,一是家长对子女过多的宠爱,使得学生缺乏意志力,挫折容忍力低,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出现不良的情绪反映,有10.65%的学生一遇挫折,总是心灰意冷,丧失信心;15.97%的学生一遇挫折,经常心灰意冷,丧失信心;22.59%的学生长跑训练中,偶尔能紧咬牙关,坚持到底;13.96%的学生不能紧咬牙关,坚持到底;二是独生子女长期听从师长教导,独立判断少,果断性差,有10.50%的学生遇到困难时,总是希望别人帮自己拿主意;16.83%的学生遇到困难时,经常希望别人帮自己拿主意。47.05%的学生做事不是说干就干,而是拖延或让它落空。最后一点可能是学生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
4、学生对人际适应方面现状的认识与原因分析
从调查来看,学生在人际适应方面的现状表现在:
① 在交往技能方面:6.04%的学生总是不加思索就随便发表意见; 7.48%的学生经常不加思索就随便发表意见;33.67%的学生时有不加思索就随便发表意见;35.68%的学生偶尔不加思索就随便发表意见;17.41%的学生没有不加思索就随便发表意见。13② 在交往技能方面:8.92%的学生总是指出别人的不足,要求他们去改进;12.66%的学生经常指出别人的不足,要求他们去改进;28.63%的学生时有指出别人的不足,要求他们去改进;34.39%的学生偶尔指出别人的不足,要求他们去改进;15.40%的学生不指出别人的不足,要求他们去改进。
③ 在交往技能方面:27.05%的学生发觉自己无意中做错了事或伤害了别人,总是很快地承认错误或作出道歉;23.31%的学生经常很快地承认错误或作出道歉;25.76%的学生时有很快地承认错误或作出道歉;13.81%的学生偶尔很快地承认错误或作出道歉;8.78%的学生不会很快地承认错误或作出道歉。
④ 在乐群性方面:有闲暇时,13.67%的学生总是喜欢一个人呆着,而不想去跟别人聊天;15.68%的学生经常喜欢一个人呆着,而不想去跟别人聊天;26.76%的学生时有喜欢一个人呆着,而不想去跟别人聊天;25.04%的学生偶尔喜欢一个人呆着,而不想去跟别人聊天;18.71%的学生不喜欢一个人呆着,而想去跟别人聊天。
⑤ 在沟通能力方面:6.33%的学生看见陌生人总是觉得无话可说; 8.20%的学生看见陌生人经常觉得无话可说;22.16%的学生看见陌生人时有觉得无话可说;31.37%的学生看见陌生人偶尔觉得无话可说;31.94%的学生看见陌生人不觉得无话可说。
⑥ 在表达能力方面:48.92%的学生总是不喜欢在大庭广众面前讲话;11.22%的学生经常不喜欢在大庭广众面前讲话;13.81%的学生时有不喜欢在大庭广众面前讲话;11.08%的学生偶尔不喜欢在大庭广众面前讲话;13.81%的学生喜欢在大庭广众面前讲话。
学生在人际适应方面存在的现状的原因:一是学生十分重视友谊,这是高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归属动机和交友动机所决定的,有18.71%的学生不喜欢一个人呆着,而想去跟别人聊天;二是学生的交往能力有待提高,48.92%的学生总是不喜欢在大庭广众面前讲话;33.67%的学生时有不加思索就随便发表意见。1
4(二)科学揭示了以班主任为主导的整合班级各方教育力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及其机理)
以班主任为主导整合班级各方教育力量,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按照一定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对学生群体或个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组织全体班主任,开展了专题学习、研讨、交流等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以研制和实践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方案为载体,进行了系列探索,全面提高了班主任的素养,⑴ 制定心育大纲,提供实践指导
为了加强班主任心理教育的系统性和计划性,我们以心理教育课专业教师为主,会同部分优秀班主任制定了“班级心育纲要”。“纲要”依据心理学的理论,根据我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确定了心育内容。这一纲要既对班主任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又是课题组研究的重点内容。课题组全体成员(校级分管领导、年级组长和全体班主任)在明确“心育纲要”总体精神和细则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各年级特点,研制了“班级心育活动设计”,各班班主任广泛开展了主题活动的实践。
⑵ 开展主题活动实践,进行系统心理教育 创设良好的群体心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主题班会“欣赏我自己”,使学生不仅学会了发现、肯定、欣赏自己的方法,还学会了接纳和欣赏同学的方法,并使学生体验到被同学欣赏的快乐。如主题班会“心灵的沟通”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采用孩子与家长相互书信交流的形式,促进双方的了解沟通,促使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理解父母之心,以情感的力量激励学生努力拼搏。又如主题班会从“黑洞中走出——高考复习效率大家谈”既开拓了学生复习策略的思路,更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以积极而又冷静的状态进入高效复习。
⑶ 挖掘社会实践中的班级心理教育潜能
15社会实践活动,如军训、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等,过去,一些学校往往把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看作是增加出来的一项负担、一种形式,但几年的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它是我们开展心里教育的有效手段。正如一位同学所说:“军训不仅培养了我们的组织纪律性,更磨炼了我们克服困难的意志。社区服务不仅培养了我们的劳动观念,更锻炼了我们的自治能力。”我们还定期组织社会调查活动,同学们自己选择调查对象,进行采访、调查、分析,通过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了与陌生人交往的勇气,还使学生了解了社会,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⑷ 营造优质班级文化和情感氛围,为学生心理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乐园和优质环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优质的文化环境和情感氛围,努力构建优质班级文化,方能有助于提高班级生活质量和学生心理素质。
⑸ 加强个别学生心理疏导的探索
班主任个别心理疏导。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最直接、最经常的途径,即班主任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机制,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如找同学促膝谈心,进行个别疏导,坚持阅读学生的周记,将周记作为观察学生心态的窗口,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和教育等。
⑹ 重视对家长心理疏导
家庭教育有着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学校教育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家长发生联系,因此家长心理的研究及疏导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环节。家长心理失衡,主要表现为家庭督导片面,家长承受力差,情绪失调,这会对学生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学校通过家长学校、班级家长会、家访等途径,既重视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指导,更应重视对家长自身心理的疏导,达到班级心理教育与家庭心理教育的协调统一。
2、研究结果与分析
⑴ 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最终体现为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和发展。在近三年的研究中,我们已初步享受到这项成果的喜悦。
心理素质优化和发展对人的成长的价值已在学生意识中得到了强化,在学生的系列作品中,学生对优化自身心理素质的迫切性已跃然在字里行间中;对班级开展的系列主题活动,特别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活动,其热情和主动参与精神使广大教师深受触动。
① 心理教育最终是实现学生的自助疏导和发展的观点被学生认可和接受
一切经过学生主动接受和参与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教育最终是要靠学生主体来实现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只有学生自身增长了调节自我的力量,才能开发心理潜能,实现心理教育的防御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高三年级在“从黑洞中走出来”、“复习效率大家谈”的主题班会活动中力求贯穿了这一信念,从而对学生学会自我调整,锻炼自身意志有了更多的启示。在此过程中,广大班主任认识到心理教育不只是教师的教育,而是学生自助性的心理自我调节和优化的实践活动。② 学生的智力品质得到开发和培养
各班结合学法——学习策略研究,加强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诸如敏捷性、独立性、创造性、灵活性等不仅在班级主题活动中得到体现,如高二主题班会《探索脑的奥秘》、高一《生活中逻辑》、《创造在我们生活之中》等,而且其智力素质得到优化,各科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
③ 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心理个性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各年级各班级纷纷根据学生心理状况开展了“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请你了解我”、“生命线上的成功”、“感受坚强”等主题活动,既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情感、意志、性格等品质的培养和优化。
④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
各班通过主题活动和个别心理辅导不仅对学习生活的适应能力,如学习方法的掌握、记忆能力的培养等有了提高,而且人际交往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高三年级的社会调查中涉及到“学生世界”、“文化生活”、“消费市场”、“环境保护”、“电子科技”、“社会热点”等方面的内容,这表明学生良好的班级心理教育活动的导引下,其社会适应能力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⑵ 班主任的教育素养和科研素养在课题研究中得到升华
① 促进了班主任工作着眼点的转变
班主任工作往往易偏重于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加强心理教育的研究,使其视角转向为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班主任普遍认识到素质的培养实际上是让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及健康的道德观,发展他们自觉、自律、自悟的能力。学校是传承人类神圣事业与伟大精神的净土,也是培养年轻一代开拓、进取精神的地方,我们要教会学生求真、求实、求新、求美,如果我们班主任都能更多地把我们的视线和精力着眼于学生的内在素质及未来发展上,我们的教育活动就会上升到一个更新的境界,那么表面的常规工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学生的表现也会越来越好,我们的教育成果也一定能更持久地延续下去,推而广之,我国的全民族素质也会大大提高,这不正是基础教育根本任务之所在吗?
② 促进了班主任工作方法的转变
观念的转变,带来的是方法的改变,班主任的工作少了生硬的控制和盲目的说教;班主任工作细了,他们注重深入学生,不少班主任课间还到教室与学生交流,真诚、坦率走进了学生;班主任变得“敏感”了,能及时洞察学生行为上的点滴变化,探究其思想及心理因素,采取积极措施,防微杜渐。课题研究,促使班主任善于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会被充分利用了,班级活动丰富了。
③ 促进了班主任科研能力的提高
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班主任在不断学习、思考、实践的过程中,科研能力在潜侈默化中提高了,许多班主任就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研究专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三年来发表了近150篇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如《浅谈班级内的人际交往》、《逆反心理与引导》、《挫折与教育》、《试析班主任的身心素质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做一个优秀的“鼓励者”》、《调节心态、重塑自我》、《青年期学生与异性恋》、《考试焦虑个案分析》等,这些研究,使班主任的工作水平更上新台阶。
⑶ 逐步构成了以优质文化和浓郁情感氛围为基础的校、班两级心理教育体系,提高了心理教育的实效
① 广大教师增加了心理教育的意识,初步形成了全员育心的氛围
学校多次开展了全校性的“心灵沟通”、“心理访谈”、“师生相长”等活动,近50%教师特别是名教师、校外心理教育专家、往届学生参加了活动,使学校逐步构成了浓郁的心理氛围,广大教职员工关注学生心理成长,言必谈心理教育已蔚然成风。
② 积极开展多维多层校园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学校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的心理潜能。
课题组十分重视课程体系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现在,广大教师一致的看法是课程是素质教育的载体,而课堂教学中隐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不仅体现在内容中,而且体现在教学方法中,因此重视课堂中和谐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进行引导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育方式的改革,这不仅是学校整体教改的需要,也有助于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学校注重活动课程体系的建立,在多维、多层的活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广大教师对学校开展多项活动的心育价值的认识和积极参与的行为,对构建校、班两级心理教育体系,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研究结论
⑴ 班级心理教育的认识基础
心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实现完满人格,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既有助于人的身体健康,更有助于人的社会素质,诸如后天逐渐得到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心理教育对人的发展、对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作为学校的心理教育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心理教育内涵与目标的把握。心理教育的目标有三个层次,第一、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第三、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因此,心理教育不只是着眼于为了实现心理健康、预防疾病、而是为了优化心理素质,实现完满人格。所以,我们认为心理教育要定位在“发展”、“优化”和“开发”上,而不主要是疾病的预防甚至“矫正”上。二是心理教育不只是为了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因为就97.5%的人类而言,彼此在智力上不存在显著的高低之分,而只有智力类别之分,因此必须着重个性心理教育即自我意识、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的培养上,应该说决定人的智力潜能的开发、人的学业和事业成败,决定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的关键是人的个性心理健全和发展问题。
⑵ 班级心理教育的基本原则
心理教育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发展性原则,即以发展眼光看待学生;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二是主体性原则,即自助性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沟通、疏导、因势利导,指导学生一种看问题的方法特别是思维方法。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因此,心理教育实质应是心理培育,是将学生看成教育主体,而不是将学生置于被动地受教育的地位,不是教师居高临下的简单灌输,而必须淡化过程中的“教育”(说教)的痕迹。既然如此,教师也不能将自己置于“救世主”的地位,而是帮助学生内在产生自信、自助的力量,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疏导、自我开发、自我控制、自我反思、自我悦纳,逐步实现自我主体与环境客体的协调、统一,提高主体对外界的适应性、和谐性,使心理教育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这样学生才能终生受用无穷。
三是相容性原则。在心理教育中师生应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形成师生间最佳的“心理场”,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
四是整合性原则。班级心理教育必须与班级品德教育紧密结合。我们在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同时,还另有一省级课题,即“基于人生引领的中学德育实践建构研究”。通过研究,使我们认识到,由于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的心理素质与品德素质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因此必须自觉地发挥德育与心育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内在作用,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人格素质,这就有助于提高班级心理教育的实效。
⑶ 班级心理教育的先导和灵魂——教师群体的先进教育理念 人的行为方式实际是受一定的理念支配的,即一定的教育理念决定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应该看到决定班级心理教育质量的不主要在于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而核心、灵魂的因素则是该班教师群体的教育理念。研究表明在教师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尤为重要,如:① 教育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一切。
② 教育目标:发现学生价值,发挥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新。
③ 教师起点:研究学生是教育行为的开始,对学生要研究、研究、再研究。④ 教育原则: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激励学生。⑤ 教育过程:师与生双主体互动合作共成长。
⑥ 教育评价:工作评价重视学生自身的感受体验和态度,学生评价要以全面地、发展地、激励地眼光评价学生。
⑷ 班级心理教育的关键——班主任的人格素养
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别人不可替代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班主任是学生的导师,更是学生的朋友。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最易产生“自己人效应”,学生视班主任为知识的共研者、智慧的开发者、思想的引导者、心灵的沟通者、行为的示范者、做人的指导者、情绪的调节者、创新的启迪者。因此,学生对班主任的有形与无形的影响极易产生“共鸣——兴奋——内化”的效应。同时,班主任最易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学习状况、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以及其亲子关系。因此可以断言,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决定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关键。班主任在这种劳动性质及其特殊地位客观上要求班主任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做高明的自我心理调节者、开发者、优化者,毋容置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潜移默化的力量对学生心灵世界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认同、示范、感召、共鸣、渗透作用。因此,班主任个人的心理修养和人格魅力就是启迪学生自主育心,调节自我、塑造自我的外部环境和教育因素。如果班主任心理自我失调,人格缺损。那么,要实现学生产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在的动力,达到追求心理的健全、人格完善的境界将是极其困难的。
⑸ 班级心理教育的途径班主任必须不断开辟班级心理教育的多种渠道、形式与方法。如何进行班级心理教育,一对一的沟通,如周记交流、谈话、指导都是必要的,但要使学生产生自助、自在的力量,则班级主题系列活动的开展理应是班级心理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形式,它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着极强的碰撞、震撼和启迪作用。如果活动建设注重主题性、主体性、情感性、文化性,会大大提高心育实效。同时,对家庭进行心理指导也应是班级心理教育不可忽视的途径。家长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班主任要善于调动和组织家庭的力量,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家庭心理教育进行指导,提高家庭心理教育实效,为学生的心理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班主任可通过多种形式诸如讲座法、个案研讨法、座谈讨论法、个别指导法等既对家庭心理教育的艺术予以指导,又对家长自身的心理修养予以开导。
⑹ 班级心理教育的环境
班主任必须重视隐性教育资源的巨大作用,要特别重视有形与无形教育力量的融合构建班级文化环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人的心态极易被周围环境所感染,因此,创设一种氛围、一种情境这对学生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穿透力,这里不仅包括学校教师群体的心理氛围,家长素养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还特别要注意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如物质环境、制度环境、组织环境、行为环境、人际环境以及班风、学风、校风的建设,精心设计,巧于安排,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在和谐的、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中耳濡目染陶冶心理素质。此外,还应积极引导师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师生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提高心理素质,班级文化对师生心灵净化和人格塑造有很强的渗透、润化作用。
(三)着力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框架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突破口。而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和良好的环境,特别是良好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分不开的。这个大环境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营造。为此,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研究:
1、学校教育系统:进行学校德育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寻求各项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的途径;进行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在各科教学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成分,探寻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方法;进行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的研究。
⑴ 建立机构。建立以校长为组长、中层正职为副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4名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和班子其他成员为组员,全体班主任为兼职辅导员。
⑵ 通过专题讲座,组织讨论,自学等方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教师对心育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⑶ 要求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外活动等时间,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交往能力、抗挫能力等心理品质。要求任课老师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⑷ 政教处、团委会组织开展了百科知识竞赛、演讲朗诵比赛、摄影比赛、班徽班旗设计比赛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战胜自我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竞争心理。
⑸ 建立心理服务配套网络。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设置了心理咨询信箱,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制订了心理咨询和跟踪追访制度,各班设立了心理委员,团体咨询和个体咨询方式相结合。我校心理咨询室被南通团市委确认为 “四星级心理咨询室”(首批)。
⑹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一和高二年级每周开设1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高三年级每月开设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⑺开辟了板报、橱窗、广播、心理健康教育小报。每周开一次信箱,每月办一期“心理健康教育小报”,板报、橱窗、广播宣传时间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2、家庭教育系统:进行家长心理品质的研究,探讨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的有效途径。⑴ 建立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制度,将调查结果、问题、对策告诉家长。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各年级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分会,每学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座谈会,并分年级对全体学生家长进行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报告,大大提高了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⑵ 向家长推荐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多渠道,灵活多样的加强学校、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建立家校交流卡,交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架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
⑶ 宣传优秀家长典型,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我校大多数学生家长来自农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且寄宿生较多,所以,家长对孩子教育连贯性不强,不细致,较为“粗放”,粗糙地对待孩子的心理成长,通过学校和家长多方沟通,家长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改善了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家长的教育方式有了一定的改进。
3、社会教育系统: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学校需要将学生从枯燥、单一的知识训练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五彩缤纷的社会,从中获得更加鲜活,更加实在有用的知识,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我们进行了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环境的研究,探索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操作方式。
⑴ 加强校园周边环境建设。校园周边环境的好与坏,是关系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校为了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建设,主动与区巡警大队、文明派出所联系,警校共建,设立警务区,成立警务室,从而确保了学生有一个安全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派出所派驻民警对学校的安全防范、教育管理、法制教育实行一校一警承包责任制,在校内设置民警包校警示栏,定时联系,听取意见和建议。
⑵ 服务社区,强化体验教育。校团委、学生会组织青年志愿者利用周末时间到社区和街道进行主题环保志愿等活动,利用节假日慰问老干部,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⑶ 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组织学生参加国防教育夏令营,参观大富豪啤酒有限公司,参观南通博物馆,参加义务劳动等社会公益活动。这些活动生动活泼,充满探索性,符合学生好奇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性,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提高社会化水平。
四、精心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分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大层面。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小到一室、一梯乃至一厕的净化、香化,都作为一种文化内涵的表象。师生在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最后形成观念、化为行为。因此,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突出对内引领师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学校和谐发展的教育品质。如鼓励和引导师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让电视台、广播台、校报、黑板报成为师生表现自我,互激互励的舞台;运用宽带、局域网将校园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以增进师生交往,为师生搭建互勉共进的交流平台,以良好的育人环境影响学生的心理。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应以师生的生命活动为基础,从师生的共同生命体验出发,引领师生的精神生活。创造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将之制度化并形成传统,如师生论坛、联欢、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师生对抗赛等,让师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共同经历。这种传统一旦形成,就会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学校教育的精神气质,并最终影响每一个教师的教育行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能够具有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个性,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完善学生个性。
1、建设和谐的校园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在于使用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校园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为建设和谐的校园生态系统提供肥沃的土壤。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空间进行精心布局、艺术创作,使校园充满绿色,充满生机。在校园的醒目位置安设教职工规范及学生规范牌、名人警句、名人画像,向师生传递美的信息;同时充分挖掘学校人文历史背景,将其作为亮点来展示,形成个性化的校园风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⑴ 建设园林式校园。学校改造之初,追求的就是园林式的建筑风格,树木葱茏,绿草如茵,假山池沼,鱼戏莲叶,别有一番情趣。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每一道优雅景致,并赋予它们人文内涵,力图让草木含情,叫山水说话,让环境陶冶师生的情操,提升学校的品位。
⑵ 建设人文化校园。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从办学理念、师生规范、办学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以“胸中装着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为办学理念,制定了“正德厚学”的校训,“求真、求实、求新”的校风,“崇严、崇精、崇活”的教风,“勤学、勤思、勤问”的学风。
⑶ 建设书香型校园。为丰富全体师生的文化生活,满足广大师生的阅读需求,学校图书馆每年都要添置一部分图书,藏书量呈每年递增趋势。此外,学校每年还订阅百余种报刊杂志,购置大量的音像资料。
在建设书香型校园活动中,学校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求学生读整本的书,读经典的书,读古今中外的书,读名作名篇。通过每周一次的阅读课,教师对学生以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演讲、讲名著故事活动、读书心得征文活动、名著影视欣赏等活动,使学生丰富了课余生活、充实了人生,陶冶了情操,力争“用读书的厚度提升人生的高度”。同时,学校还要求每一位老师要坚持读书,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阅读收获。此举旨在使老师们在读书中感悟教育,体味教学,从而读教相长,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艺术。
⑷ 建设信息化校园。班级多媒体系统全部到位,升级了学校广播系统,重建校园广播室,让广播成为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阵地。
2、孕育和谐的心育氛围
⑴ 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
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在学习、情感、人际、青春心理和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我们确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即学会悦纳自己、了解自己、改变自己,培养自理、自立、自律、自学的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⑵ 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原则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坚持科学性、阶段性、平等性、全面性、保密性原则,广大教师员工本着热爱学生、爱岗敬业的工作热忱,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尊重、爱护、关心、用心呵护每一位学生,把教育的阳光洒在每一位学生身上。
⑶ 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
①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前提:重视学习,统一认识
我们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小学德育纲要》中有关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培养的文章,从班主任队伍中挑选工作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倡导教师开展自主性学习,图书馆征订、购买了相关的杂志、书籍,增加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我们支持、鼓励教师把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和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机地融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撰写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此外,我们还在班主任例会上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论坛”,组织教师将学习心得、在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教训及所思、所想进行交流,以达到互学互促、资源共享的目的。
②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建立机制,完善制度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中层正职为副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政教处、校团委主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聘任有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年级组长、班主任负责本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上到下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保证了心理健康工作有人管,具体事情有人做,基本实现了信息保畅通,问题能解决。同时我们首先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要求全体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完善了教师的学习、教研、撰写教育论文等相关的制度,每学期按制度的要求完成规定的教育内容。学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定期开放,设置了“心语信箱”,开设了心理健康热线电话,也有家长开放日。这样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保证了心理健康工作稳步实施。
③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理论培训。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为更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认识,我校先后选派10多名有经验、有责任的班主任参加国家、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以他们为核心力量,对其他教师进行理论培训与指导,让教师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开放心理咨询室。学校于2006年8月开设心理咨询室,每天中午12:00~1:30对学生开放,同时设置“心语信箱”、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对学生的理想前途、人际关系、心理卫生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心理咨询较侧重于防治性目标,即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学校利用校园网站、橱窗和国旗下讲话、心理健康小报等形式,针对不同时期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心理问题、困惑,在心理咨询教师的指导下,对全校同学进行具体的指导。例如,临近期末考试,针对学生焦虑、恐慌的心理进行了“如何克服考试焦虑”、“如何与人交往”等内容的宣传,帮助广大同学解决生活上、学习中的心理问题,不仅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指导的效果,更帮助同学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开设家长学校。学校的教育不是孤立的,家庭的环境,父母长辈的言行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对家长进行心理知识普及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利用家长会的时间举办了多期的家长心理教育专题讲座,内容包括 “根据子女心理特点帮助子女适应学习和生活”、“了解子女心理特点,缩小代沟”、“如何与子女做朋友”、“帮助子女战胜人生挫折”、“帮助子女调整好心态,确定好高考志愿”等专题。通过学习,帮助家长了解子女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达到协助学校开展教育的目的,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的教育起到最大的合力作用。
3、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⑴ 实行校长调研制度。校级领导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每周听课不少于1节,坚持每周汇总听课情况,坚持每周进行课堂教学集体点评,坚持定期深入班级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校长调研制的实行,使学校管理层较好地把握了全校新课程实施的脉搏,有利于及时调整实施策略,改进工作措施,拓宽实验视野。
⑵ 建立课堂教学考评制度。成立学校课堂教学考评小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考评,考评结果在全校范围内予以公布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⑶ 建立教学课题研究制度。教科室结合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和课程培训,切实解决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尤其是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困难,想方设法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热情,保证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具有较高科研含量的论文,课题组成员每学年撰写一篇涉及课题研究的论文并力争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
⑷ 建立信息技术培训制度。加大学校网站的建设力度,不断精选和扩充网络教育资源,在数据库、资源素材、多媒体课件等方面为教师尤其为班主任提供更多更优的服务,使多媒体、电脑网络设施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
⑸ 建立新的教学评价、考核制度。学校制订了新的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考核办法,既考虑该教师所担任学科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情况,又把该教师担任学科的学科成绩直接与其所在教研组及年级组挂钩,每个教师的教学业绩直接影响他(她)所在的教研组或年级组,同时注意对教师的继续学习和教育教学成果的全面考核。实践证明,新的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考核制度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⑹ 致力凝聚一种校园精神。为了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学校在制度的制定、执行的监督,以及一些重大决策的出台等方面都注意广泛征询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力求使各种规章制度成为教师自觉遵守维护的规范,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使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体验到自己是学校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校工作和管理的热情。学校领导注意认真解决教职员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积极倡导人文关怀,努力使教职员工切实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4、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⑴ 了解学生情况,研究学生特殊心理
经过每一学期的登记、调查、走访,我们对各种特殊学生都记录在册,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尽量帮助每一位学生使其精神愉悦,学习顺利。研究发现导致我校部分学生心理特殊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 家长过分溺爱。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除了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常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惧甚至有暴力倾向。家长的溺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病灶,这种潜在危机就像定时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② 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负。目前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患有各种不同程度心理疾病者不在少数。考试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反应迟钝、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③ 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对于有些贫困生而言,一方面是经济状况的窘迫,一方面是虚荣心的作祟,这种现实会加剧矛盾心理,使这些贫困生心理疾患的概率增高。
④ 对网络的依赖心理。每天用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可能诱发心理疾病。如长期上网聊天、游戏、网恋,极可能使上网者因长期处于虚拟状态而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⑤ 单亲家庭导致心理扭曲。在较多的单亲家庭中,孩子往往得不到身心愉悦的照顾或者家长会因家庭原因而更加溺爱孩子,导致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放纵、暴力或者自卑、委靡。
⑵ 夯实学校德育建设,开设特殊学生课堂
① 开设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学校以全校大课、校会、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班主任还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以豁达的胸襟面对学习、生活。学校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课定期为每个班级进行心理疏导。
② 开设特殊学生疏导班。中学阶段学生最易有“逆反心理”,它是人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弛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同时要求班主任密切关注类如“好奇、好胜、片面、虚荣心理”、“性神秘和性冲动心理”、“贬低自己的自卑心理”等等,并定期邀约交谈,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帮助疏导,并对学生保密,暗中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学校政教处进行跟踪调查,记下学生的成长足迹。
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我校自1993年以来,坚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全校范围内慢慢渗透一种积极、乐观、刚毅、向上的学习精神,让学生真正快乐地学习。
① 校园艺术节活动
为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从1993年起每三年开展一届“校园艺术节”活动。校园艺术节活动内容一般分为艺术表演类和艺术作品类。其中,艺术表演类分为声乐、器乐、舞蹈、相声、小品、校园剧(课本剧)等;艺术作品类分为绘画作品、书法、篆刻作品、摄影作品、dv作品等。校园艺术节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分两个阶段进行。当年12月1日至12月20日,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发动本年级全体师生参与,达到每个教师和学生至少参加一项艺术活动的要求。12月21日至新一年1月5日,在年级开展活动的基础上,将组织学校文艺展演活动,特别是师生在“迎新年文艺晚会”上进行汇报演出。校园艺术节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陶冶了师生性情。
② 校园体育节活动
为丰富师生的体育生活,激发师生的体育兴趣,加强师生的体育交流,培养师生“终身体育”的运动观念,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从1994年起每三年开展一届 “校园体育节”活动。体育节以“面向全体师生,人人参加体育锻炼”为宗旨,坚持全体师生人人参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健康、文明、育人、向上”为主题,组织比赛和开展各种活动。体育节时间一般为期一个月,活动内容分为年级活动和学校活动两类。年级活动主要有年级体育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篮球赛、广播操比赛、排球赛、羽毛球赛和乒乓球赛;学校活动主要有师生篮球对抗赛、乒乓球对抗赛、羽毛球对抗赛、学校田径运动会、太极拳表演、体操表演、外界体育交流等。这不仅增加了师生的体育意识,提高了体育素养,同时还增加了师生交往,促进了师生的互动发展。
③ 校园科技节活动
我校从1995年起每三年开展一届“校园科技节”活动。“校园科技节”活动为期一个月,要求广大师生都要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形成人人学科学、人人讲科学、人人爱创造的良好局面。“校园科技节”活动内容包括科普宣传和科技制作两类。科普宣传通常有班级“科技与科普”黑板报、年级科学小论文比赛、年级科技手抄报比赛、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观看科普电影、科技阅读、科普知识讲座、参观科技局科普展览等内容;科技制作主要包括班级主页和学生个人主页、个人博客的设计评比、科幻画与动漫设计评比、拼图比赛、小发明、小制作、航空模型比赛等内容。“校园科技节”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 校园读书节活动
我校从2003年起决定举办校园读书节活动。一般在每年1月,为期一个月。校园读书节活动包括年级活动与学校活动两个层面。年级活动通常有图书角建设评比、“读书”主题黑板报评比、文学知识竞赛、经典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读书之星评比等活动;学校活动通常有名家讲座、作文大赛、师生评书、师生演讲比赛、读书主题班会比赛、师生读书交流会、读书节活动成果展示等活动。读书节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读书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爱好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读书节期间,每位老师精读一本书,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教育随笔,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读书活动养成了学生博览群书的好习惯,与经典为友,为他们的人生奠基,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
六、研究后的思考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探索了学生、教师、家长三位和谐一体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途径方法,找到了一条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框架,学校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明显提高。5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学校心理咨询室被评为“南通市四星级心理咨询室”;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我校连续多年荣获冠军。涌现了一批省级、南通级优秀学生和先进班集体,蔡志红老师获??称号。反思我们的研究过程,还有这样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今后继续探讨和解决——
⑴ 关于班主任自身修养水平和咨询技术的掌握的问题
班主任自身的素质修养是影响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教育机制上说,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前提要使教育与被教育者之间发生心灵上(情感上)的沟通与相互承认与理解、并逐渐模仿、认同、内化班主任的人格影响,应该说加强班主任的自身修养是优化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同时,心理教育中咨询是科学性极强的技术,要提高班级心理教育的实效,必须帮助班主任掌握心理咨询技术,这也是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⑵ 关于家长自身心理素质提高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独立于家庭之外,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作用不可替代。家长的素质与修养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家庭教育有着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学生在活动交往中,不断接受来自家庭及其他外部教育力量的影响,逐步适应并向社会共同生活演进,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补充,又对社会教育发生整合作用,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亲近性、深刻性、权威性,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和深化,家庭既是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需要学校对家庭心理教育予以指导,而提高家庭心理教育的实效,又必须首先从优化家长心理素质入手。如何通过班主任有助于家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也是很重要的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⑶ 关于心理教育成果的评价问题衡量心理教育成果可从多种角度进行评价,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检测和评价,然而,简单地只是用测量法是不科学、不完善的,那么如何检测和评价班级心理教育成果呢?也是需深入探索的问题。
⑷ 关于研究的科学性问题
由于缺少专业引领,我们的工作还处于探索的状态,尤其是对一些问题严重的学生还缺少科学的指导和帮助,常规的成分多,研究的成分少些,实验教师热情较高,但科学实验的水平还较低,接受正规、高层次培训的机会少,研究的整体实效性还不够。课题材料的积累和整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研究的提炼和总结还远远不够。36
第二篇: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改条件下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河南店镇中学 李少军
摘 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在战略主题第四个坚持,坚持全面发展。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课题通过对我校不同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并对症下药,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英语人文素养的方法与途径,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和教学效应。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 人文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生前曾说过“十年改革开放最失败的就是教育了”。何出此言?我的理解是:我们的教育严重忽视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教育变成了数字竞争、比拼升学率的游戏。曰之失败并不为过!目前,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视考试成绩,不重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不重视思维能力、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绝大多数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当贫乏。紧接着就有人给这种教育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并批得体无完肤,把素质教育捧为救世主;其实教育不能没有应试,只是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应试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的成份,教育就回归其本意了。一个民族,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导致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有学问更要有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迫在眉睫!
(一)、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总体目标为: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本县和他县兄弟学校的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试验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英语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说明研究的意义;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英语的教与学变成了只重认知教育、轻情绪教育和性格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重知识灌输、轻应用能力训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这种忽略人文素养教育的结果就是英语高分低能。这些现象被称之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迷失。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语言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里积淀等。如果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脱节,必然使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也就是缺乏中西文化素养。英语教学既要让学生具备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也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学会比较和鉴别。但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充分, 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由于专业的划分和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通常以为只要打好了基础, 完成了知识点的学习, 文化方面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水到渠成。相反,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本课题从我国农村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出发,着力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在现在和将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章战略主题中提到“三个坚持”的第三个坚持是“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该研究领域发表的关键的相关发现: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二)对研究项目产生影响的其他研究领域的发现: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各学科既有独特的目标和独立的系统,又有彼此间存在的共同属性和必要联系。这些性质任务不同,对象范围有别的学科,分头齐进,交互作用,承传人类文明的薪火,以满足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英语属于人文学科,当然具有人文性。中学课程体系中政治、历史、语文等也明显地包容在这一类中。如果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看,人类的知识构成体系中,没有不包括人文性的知识,甚至可以这样说,人文性的外延包罗了全部学科。即使是自然学科,固然重在表现科学性,但难道没有人文性吗?正如著名科学家顾毓琇教授所说:“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它有宗教的圣洁而没有宗教的神秘,它有艺术的忠实而没有艺术的缥缈,它有哲学的超然而没有哲学的玄想。”
(三)未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计划中提出要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但是在现在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大环境下,还没有能力提出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主要原因可以分析如下,课题组部分成员存在如下观点:“难”字当头。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非中小学教师能够胜任。相关的认识还有:“科研是少数人的事”、“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力不应包括科研能力”等等。“忙”字当头。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时间搞科研工作?如果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好东拼西凑一篇所谓的论文应付差事。“教”字当头。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此影响,许多学校领导有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互相矛盾的,教师如果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过大精力,势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于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搞科研就是想成名成家,不安于中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等等。“文”字当头。许多主管教学的领导认为,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考核教师科研水平的惟一途径就是检查论文,没有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是不具备科研能力。“怕”字当头。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比较麻烦,周期性长,见效慢,程序要求比较严格为此,参与课题研究缺乏积极性。“不”字当头。目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学习,对为什么要搞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做什么,怎样做课题研究,做的结果会怎样等问题不清楚,因此对课题研究工作不闻不问。新时代的教育呼唤着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而使这一目标得以逐步实现的当务之急是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自身以及许多有关方面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走出误区。
三、课题的设计;
(一)人文科学的界定: 人文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
人文教育的界定: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
农村中学英语学科人文教育:
农村英语学科人文教育是利用现有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包括学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使学生在近期及远期达到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为自己的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英语新课程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教师用书前言中讲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要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教材的特点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新课程中,英语被归类为“人文科学类”。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学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新型人才,我们应该将新课程的这种理念贯彻到课堂中去。
(三)研究目标;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五)研究对象;农村中学初中学生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主要思路:调研研究 → 比较分析 → 试验研究 → 结论与措施
2、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将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统计数据分析、专题研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方法,选择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并在本校及周边学校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研究过程
(一)研究进程和研究工作的实施: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从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研制课题小组研究计划,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2010.04—2010.09)
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第二阶段 分析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2010.10—2011.02)负责人:李少军、刘玉娣、第三阶段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重点、难点)(2011.02—2011.10)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第四阶段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2011.11-2012.6)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二)中期检查;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分析了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三)综合研究:我们英语教研组经过问卷调查、教研活动、经验交流、课堂内外改革等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历时一年的时间,发现我们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并且通过在课堂教学方面、课外活动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努力地尝试,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更有兴趣了,都迫切地想了解有关英美方面更多的文化,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的改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开创精神。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英语教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能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被逐步培养塑造出来,最终成为国家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四)后期论证: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或成果
(一)、主要结论及分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学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但是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河南店中学全体英语组成员于新学期伊始,对我校三个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展开了不记名抽样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我校各年级学生在英语学科人文素养的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善现在的农村英语学科教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分年级,分层次,由任课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不记名抽样调查,七、八、九三个年级各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分为卷一和卷二,卷一较易,卷二较难。
所有参与问卷答题的学生均表现出对问卷试题的高度热情,调查过后仍热烈地讨论试题的答案。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我校学生在英语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那么如何改善这种现状,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主题和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从问卷中可看出,我校学生对英语文化素养存在严重缺失,以致学生对英语学科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创新之处;分析调查问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客观条件限制:
a、学生学习环境影响,农村中学没有学习英语的氛围。b、城乡差别因素影响,农村中学学生普遍不重视英语学习。c、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不够重视,尤其在英语方面,家庭教育更是空白,父母出自农村,文化层次低,辅导不了学生英语知识。
2、教师主观方面制约:
a、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多落于知识教学,与英语文化教学脱节,甚至为零。
b、教师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自习课占据课外活动,学生没有闲暇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更提不上文化素养方面的学习。
针对以上情况,从我校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我校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立足英语五维目标,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发展学生人文素养。
2、改革课外活动,辅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英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们的文化情操,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3、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春风,创建优质高效的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们沉浸在愉悦的文化学习氛围中。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好课上课下两种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发掘文化教育的资源,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教育,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成果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使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通过教研活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研究及探究的方向。
(四)成果的推广价值: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认为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英语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我们研究得出可以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研究。并且积极探究了以上三方面的适合农村中学的方法和措施。分析总结了现行初中英语教材涉及的有关的英语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以为英语教师提供间接的经验和总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六、讨论与思考;
(一)对研究结果不足之处的必要说明;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我们的研究限于教师水平,以及农村中学硬件的限制,科研的层次还处于原始的表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能够钻得很深,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笼罩部分教师的心,以至于课堂教学不能够深入。课外活动不能够顺利开展,文化建设形同虚设。
(二)值得与同行商榷的问题;如何在农村中学建立长久的、有效的英语人文教育的机制,不仅是我们农村英语教师的职责,更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长期有效地开展人文教育是我们英语同行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三)应该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经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未得出结论;由于受农村中学硬件和软件的条件限制,致使预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对学生的英语人文教育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够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的英语文化建设,势必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由于农中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暂时搁浅。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课题研究中的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于该项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英语人文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仍然是长期的、与时俱进的科研课题。我们会在未来的英语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学,为他们的长远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七、附录与参考文献。
(一)、调查图表;河南店中学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
(二)、测量结果;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
(三)、行动研究的有关证明文件:北外李晨讲义
(四)、参考文献应有原版著作或论文。《英语新课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第三篇:课题结题报告
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所属单位:研究报告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焦元坦 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于2010年4月向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的滚动课题。自课题立项之日起,我们课题组就投入了紧张的研究之中,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年的克难攻坚,本课题现已完成预期研究目标,并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口头语言,作为最基本、最便捷的人际交往工具,经常担负着每个人社会交际效率高低甚至成败的重任,因此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成了每个社会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我们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从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来看,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口语交际的训练,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当作教学“软任务”,因此,相当部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弱于读写能力。通过调查观察,我们发现好多学生平时说话(包括课堂发言)声音低下、口齿不清、语无伦次、方言音不绝于耳,能说会道的寥寥无几,连学生平时的习作中也夹杂着土方言。所有这些,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甚至阻碍着学生知识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发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明确提出了总体培养目标,即“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纳入语文课程总目标,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这充分体现了专家学者、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真反思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畸型”现象,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学校实际的口语交际训练操作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结出适用的、可操作的、能够激发小学生口语交际兴趣、拓宽学生口语交际空间,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成功经验。
(二)改变学生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不敢说的现状,使学生形成规范的口语——能说;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敢说;良好的听说态度和交流习惯——会说。真正实现“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阅读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二)口语交际课课堂教学研究
(三)创设交际情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四)口语交际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对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口语交际存在的困惑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实验策略。采用个别谈话,对学生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测试,从中了解里面存在的问题。
(二)文献研究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并借鉴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
(三)实验研究法:按照制定目标,认真实验本课题的研究,并在实验过程中努力探讨学法指导,并及时进行每阶段的研究总结。
(四)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每一项、每一阶段实验情况的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措施,使研究的层次不断提高。
(五)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存在代表性人物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六)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形成理论然后去指导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2010.4——2010.5)
设计申报:制定实施方案,填写课题申报表,开展调查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0.6——2011.2)
实施研究:制定各项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各子课题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撰写研究报告,收集研究资料,综合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1.3——2011.5)
结题鉴定: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出版,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通过多次阅读教学的实验和研究,探索出了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并形成了理论应用于全镇教学工作指导。
(二)通过对口语交际课的开展和研究,摸索总结出了提高口语交际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并在全镇开设公开课进行普及推广。
(三)通过对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深受师生喜爱的,因地适宜的,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提高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推广已经初见成效。
(四)通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和推广,有效地改变了部分教师轻视口语交际教学的传统教育观念,开始重视口语交际教学。
(五)根据研究成果完成了三篇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推广价值的教学论文。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课题研究有一定局限性,没能很好的扩展和深入。
(二)虽然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仍有部分领域未能涉及,未能获得更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三)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的广泛开展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八、今后的设想
(一)加强培训学习
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广度和高度,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彻底改变轻视口语教学的传统观念,形成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热潮。
(二)总结提升推广
对所取得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和总结,在全县乃至更大的范围推广,为口语交际教学贡献力量。
总之,通过一年多的实验与探索,充分证明了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从操作过程和实验成果来看,是科学的、有效的。
第四篇:课题结题报告 文档
扬州市“十五”规划教学研究课题
《构建乐学模式优化学生品德》
研 究 报 告 ———————— ————————
主持人:杨嘉培
高邮市送桥镇初级中学课题组
二00七年四月
结 题 报 告
项 目 类 别:扬州市立项课题
课 题 类 别:实践研究﹒教学﹒基础教育
课 题 名 称:构建乐学模式,优化学生品德课题主持人:杨所 在 单 位:高邮市送桥镇中心初中申 报 日 期:二审 批 单 位:扬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结 题 时 间:二报 告 人:杨
嘉 培
00一年六月五日
00七年四月
嘉 培、宰 华平
内容包括:
1、初中政治课乐学模式的建构与学生品德培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最佳结合的研究。
2、初一政治课着重针对学生心理状况,采取活动、表演、心理咨询等方式,研究如何在寓教于乐中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思维习惯。
3、初二政治课重在收集与教材相关的案例,采用视频材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专家访谈”、“身临其临”、“扪心自问”、“当名小法官”等小品表演具体形式培养遵守道德、依法自律的自觉性。
4、初三政治课重在教学课件的设计以及时事的介绍,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研究培养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定学生为中华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三、课题主持人及课题实验学校
(1)课题领导小组成员
1、课题负责人杨嘉培同志,为送桥初级中学的校长,课题立项时为中级教师,2002年成长为高级教师,200年成为高邮市政治学科带头人。1995年12月《教师管理中的心理管理》一文登载于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治校百人谈》中,1996年12月《校长要坚持教学管理主阵地》,被扬教院学报刊登,1998年11月《坚持德育四化建设》参加高邮市“素质教育大家谈”论文比赛,获得一等奖。
2、课题第二负责人,宰华平同志,课题立项时是普通政治教师,2003年后担任学校政治教研组长,2006年被高邮市教研室聘为兼职教研员。1997年《妙用诗歌 激趣蕴理》被高邮市教师论文集选中。2001年参加高邮市青年教师优秀课评选。获得一等奖。
3、课题研究顾问,黄昌宝老师,高邮教研室政治教研员,承担着省级课题的研究。
4、课题其他重要成员,陈春维、冯恒梅、周宏贵、李志开、陈国庆等教师都是走在初
一、初
二、初三政治教学的一线教师,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旧式政治教学的弊端深恶痛绝,分别承担着初三政治教法研究、初三学生“三观”现状研究、初二政治教法研究、初二 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研究、初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等五个子课题的
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基于上述两方面考虑本课题理论价值在于丰富德育方法的第三层次,即具体操作技能的方法,为实现真正“无灌输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深入做出理论和实践贡献。
(2)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乐学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开开心心学政治。初中政治课学习必须以趣味性为切入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优化学生思想素质,重视学生品德形成诸因素,在不忽视知识理解基础上,重视情感、意志、行为在德育中的地位,加强德育实效建设。具体得目的和意义有:
1、我们把课题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的动力,探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新模式,为政治教学作有益的探索,并以此为契机把新课程改革引向深入。
2、通过课题研究有利于更新我校教师观念,提高政治教师们业务素养的提高,促进教育现代化在我校的试验面。
3、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收集素材、处理材料的能力,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和欲望。
五、研究过程中采取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中采取的方法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从现象观察,实际调查到分析综合再形成理论,在实践教学中加以检验和发展。在初一,采用抽样和追踪观察法,得出学生心理状况的综合状况。初二,采用个案研究法。初三,采用行为研究法。最后用教育经验总结法,对乐学教学模式进行积累、筛选和理性提炼。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性工作: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01年6月—12月):
进行课题申报、开题报告,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建立实验班、对比班。课题负责人召集全体人员制定总课题和子课题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1、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在研究工作的起步阶段,我们课题组全体人员,首先查阅《德育
论文。
具体来说主攻两大了任务:
(一)初中生课外研究思想品德兴趣的培养。
1、编制导学提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教师要想让学生自己真正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寻求正确答案。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巧妙设疑是学生学习进入主人角色、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环节。在2002—2005学年四个学期的教改实验期间,我们在认真研读初
一、初二《思想品德》教材、山东省教研室编制的《新课程智能训练》、上海《政治教育》、陕西《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浙江《政治课教学》、河南《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教学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每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以课时为单位拟定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提纲,把每一课时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目标问题”的形式“跃然纸上”,摆在每位同学的面前,从而使学生潜在的求知欲被激活,促使他们急切地渴求正确答案,进而积极地参与思考和解答。这样,导学提纲就成了学生乐学教材的“指南针”,思路旅游的“导游图”。
2、虚拟政治场景。现代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一是生活世界,我们在自然生活中直接感知的世界,是个人和群体生活的现实、具体的环境。一是科学世界,即人在生活世界的活动衍生出来的特殊的理性视域,是人们在抽象层面上描述的世界结构。由于人们对科学理性的盲目崇拜,现代人认为科学世界的教育就是人的全部教育,习惯上将学校课堂教育当作“教育”本身。这就使生活世界的教育被排斥在社会意识的自觉视域,之外,使得生活非教育化。而科学世界的教育也逐渐与生活世界相脱节,成了理性的孤岛,导致了“教育的非生活
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2、引而不发,诱思导学,培养学生乐学。
课堂教学中,我们都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主体性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更好的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我们一般不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说,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准备,铺垫,这样学生整个认知系统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就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了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
3、评价分析,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中一般我们不由教师垄断,而让学生在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者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会发射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好的学习品质进一步形成。同时我们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炼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入,成功接纳新知识,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
4、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基础上,我们还引导学生自己展开思维加工,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新学新知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上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6年7月—2007年4月): 完成总课题报告,召开课题结题会,并形成文字上报。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效果、成果和感想:
(一)目前这种乐学模式效果初见端倪:
辨别是非能力增强,上课听懂了,理解了,作业中的问题少了,有些作业学生互改,小组长批改就完成了,无需老师一本一本地翻阅,这样可以拿出时间,组织学生实践,钻研教材,探索完善教学方法。
5.有利于实现以传统教学手段方式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方式的转移,有利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效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结构严谨,讲究课堂效率。教改中我们建起了备课素材库、课件库、网站,学生可上网点击我们的网站进行学习。我们常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法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通过采用自制教具、课件,增添、创作漫画、录音、幻灯投影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使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效果更优。
初
一、初二的实验班级经过二年的实践,几次期末统考成绩三个方面比率比非实验班提高了十个至二十几个百分点。2003届以后的中考政治成绩比未采用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2002届一年上一个台阶,2004年开始我校政治教学经验,年年在高邮市初中中考研讨会上介绍。
6.教师受到教育。通过教改,我校政治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科研积极性大大提高,有的成长成校、县市骨干教师,发表了一系列科研论文。
(二)主要成果:2002年宰华平老师参加高邮市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又获得一等奖,2005年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得二等奖,2002年——2006年与课题密切相关的论文在高邮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的有20多篇。
(三)结题中的感想:
1、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是前提。营造民主、宽松、愉悦、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健康、积极的情感,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做人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操作:①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随时分析,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及时处理和改进。②教师上课要有饱满的精神和良好的情绪,要有积极投入教学的热情和调控课堂的技巧,能做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最终达成师生一体、教学相长的境界。③教师的教学语言尽量有幽默感、有激励性,有感染力,使学生易与接受,并有所启发。④教学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本,忌单调、枯燥、乏味,要设计本课
12、优秀课获奖证书和基本功大赛获奖证书。(第36-37页)
3、学科带头人聘书。(第38页)
4、兼职教研员聘书。(第39页)
5、在高邮市政治教学研讨会上交流的论文。(第40页—49页)
6、在高邮市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证书。(第50页—55页)
7、在扬州市级发表、获奖的论文材料或证书。(第56页—58页)
8、在江苏省级发表论文。(第59页—65页)
9、在国家级发表或获奖的论文。(第66页—70页)
10、学习的重点文章。(71—81页)
八、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钟启泉等主编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5、李建平为什么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透析(之二)
6、《人民教育》 2002年1—10期
7、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8、张志勇 现代教育科研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9、《讨论教学实践刍议》,王丽琳、宗军,1998.1.10、《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部人事司组编,1999.8.11、《思想品德》 课程教材研究所,2004.1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2005.3-
第五篇:课题结题报告
目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2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3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4
四、课题研究的达成目标...............................................................4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5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5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6
1、原材料筛选..................................................................................6
2、保温板结构研究............................................................................6
3、物理性能研究................................................................................6
4、中试生产线设计............................................................................7
八、课题研究的果.........................................................................7
九、研究中的反思成及今后的设想................................................7
《一种矿物棉环保胶泥粘接保温隔热板的研发与应用》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能源危机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节能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收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随着低碳经济的观念的提出,各国政府亦相继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节能减排政策。在我国,节能减排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民用建筑数量不断增加,民用建筑运行能耗增长迅速,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这种快速增长的态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而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工业行业能效水平提升较快,工业领域节能潜力下降,未来建筑领域将承担越来越大的节能减排任务。然而我国量大面广的既有建筑中,很多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的要求,仍有一定数量的新增建筑节能不达标。大多数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为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的3~5倍,这将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能源负担。在一般性建筑中,通过围护结构的散热量最高可达建筑砽能耗的72%,空气渗透热量损失最大时可达建筑使用能耗的28%。2013年,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9%,其中最主要的是采暖和空调,占20%。由此可见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也是建筑节能的关键之一。
对于房屋建筑而言,从能源流失的角度来看,围护结构的热量流失比达57~77%左右。在围护结构中,窗体和外墙流失能量的比重都比较大,大约为30%左右,因此窗体节能和外墙保温节能是重点。当前,住建部提倡重点推广的主要保温形式为外墙外保温,因此外墙外保温体系产品也受到了大范围推广,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目前,建筑外墙以及屋面的保温板材料大多使用有机材料,如挤塑聚苯板(XPS板)、膨胀聚苯板(EPS)、硬泡聚氨酯板(PUSP)等。由于有机材料易燃,着火后不易扑救,并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机保温材料的着火危险性存在于外墙保温施工前的材料存放、施工中的交叉作业以及使用后的整个建筑寿命中,安全隐患是长期的。目前,市场上的无机保温板多数是将无机材料(如矿渣棉、岩棉、玻璃棉等)作为板材的填充料,生产出来的板材虽然防火性能较好,但是由于整体较软,且松散。在作为屋面材料时,施工过程中极易被踩压损坏,降低保温效果和屋面安全性;而作为墙体保温材料使用时,安装过程中抗风较差,且吸水量高,遇恶劣(大风大雨)天气,极易脱落,造成安全事故。
故此,研发一种具有重量轻、成本低、结构性能好、耐热性及耐火性好、使用寿命长、有利于环保、可直接用于结构上的一种矿物棉胶泥粘结保温成品板,以取代目前建筑市场中常用的有机材料保温板及一些单一无机保温材料板,是十分必要的。
本课题的研究以广西建工集团第三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广西科技大学为主要研究力量,通过申请课题,与保温隔热板生产厂家等单位联合,发挥各自的优势,组成产、学、研的研究团队,团结协作,研究出了具有重量轻、成本低、结构性能好、耐热性及耐火性好、使用寿命长、有利于环保、可直接用于结构上的一种矿物棉胶泥粘结保温成品板,可通过在基板面层根据使用要求进行粘贴各种饰面材料,做为隔热板、吊顶、轻质墙板、门芯板和墙面保温板使用。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矿物棉是指:由矿物原料制成的蓬松状短细纤维。具有不燃、不霉、不蛀等性能。可做成毡、毯、垫、绳、板等。用作吸声、减震、隔热材料。将天然岩石或冶金矿渣在冲天炉或池窑等设备内熔化后,用喷吹法或离心制取。
矿物棉喷涂系统是指:将纤维专用喷涂棉与配套胶黏剂经过专用纤维喷涂设备喷涂于建筑及机车、船舶等基体表面,无需吊挂件、支撑等,经自然干燥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厚度的无接缝、整体稳定密闭的喷涂层。该喷涂层呈现弹性的自然纹理和纤维质地,具有保温隔热、减振隔音、吸声降噪、A级防火的杰出功能,施工高效快捷,尤其适合异性复杂结构,颜色可根据设计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达成目标
以矿物棉为主要材料,加以胶泥粘接,通过科学的结构设计,研制出一种具有重量轻、成本低、抗压强度高、耐水性及耐火性能好、使用寿命长、隔热性能佳、有利环保等明显优势,推广前景广阔的矿物棉胶泥粘接保温隔热板。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采用矿物棉为主要材料,以特制的环保胶泥为粘接剂,把矿物棉纤维粘制成为喷胶棉。喷胶经齿轮摆锤摆动折叠成布绵,棉层厚薄均匀,并形成多层垂直交叠结构,后经差速压辊打褶使纤维折叠交叉乱向交错压在一起,从而使矿物绵不出现棉质分层的现象。打褶压制后的矿物棉板养护脱模后,经切断或裁边,进入自动包装线,包装入库,最后制成以矿物为主要材料研制一种新型保温隔热板材。
通过本课题研究实施所获得的主要创新内容如下:
(1)利用水玻璃与氟硅酸钠、滑石粉等制作出环保胶泥,对矿物棉进行喷洒,提高矿物棉纤维本身的硬度,并根据所需板块空隙率,通过双向压力机压制成板块,使矿物棉形成一种蜂窝状,有一定强度、刚度的结构板。矿物棉作为结构材料使用,区别于现有板材中,矿物棉作为填充材料等使用。
(2)制成的矿物棉板面层可根据使用要求进行粘贴各种失眠材料,作为隔热板、吊顶板、轻质墙板、门芯板和墙面保温板等,用途十分广泛。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通过实验法来进行研。通过对不同的材料进行组合试验并其各种物理性能,最终选出最佳的组合材料。然后,根据最佳组合材料的各种物理性能来研究制作工艺,通过对各种制作工艺进行试验,确定最佳施工工艺。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原材料筛选
对预先选择的材料、备选材料进行理化成分分析,选定合适的原材料;按选定的原材料的理化成分,先在理论上计算研究粘结胶泥配合比。
2、保温板结构研究
根据板的用途、喷胶方法、压制方式来研究板的结构以及喷胶程度。
3、物理性能研究
矿物棉环保胶泥粘接保温隔热板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包括:抗拉强度、压缩强度、导热系数、断裂弯曲负荷等4项,并判定力学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通过对矿物棉环保胶泥粘接保温隔热板的试验研究,要了解其以下特点:
①板材抗压强度及破坏时的脆性;②板材断裂弯曲负荷;③板材的导热系数测定。
4、中试生产线设计
选取矿物棉环保胶泥粘接保温隔热板的最佳制备过程参数、最优配合比,对保温板进行中试试验。需要结合粘接胶泥的喷胶方式、喷胶程度、压制程度、板块结构的参数优化等问题完成矿物棉环保胶泥粘接保温隔热板的稳定生产工艺。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实施完成后,课题组对其综合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照合同约定的相关考核要求已全部满足,具体如下:
(1)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矿物棉环保胶泥保温隔热板,并达到了预定指标的要求;
(2)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专利名称《一种岩棉胶泥粘接保温隔热板》,专利号:ZL201210405850.0。
(3)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欧阳力業,杨和源。一种轻质高强、保温隔热的矿物棉板研制及应用[J].工程技术,2016,03:261。
(4)制定了企业标准1项:高强保温隔热矿物棉板的制作。(5)与广西增钱门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1条年生产规模500万元的矿物棉环保胶泥保温隔热板生产线,并将40mm厚保温隔热板每平米控制在12元,20mm厚防水保护层板每平米控制在9元。
九、研究中的反思及今后的设想
目前,国内对矿物棉保温产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主要是使用岩棉板、岩棉毡、玻璃棉板、玻璃棉毡等作为建筑的保温隔热层或吸音墙。随着越发多的高层外墙保温火灾的发生,对于矿物棉外保温技术的研究也愈来愈多,主要研究矿物棉作为保温墙体、吸音墙体填充材料的使用。矿物棉材料与常规的保温材料相比,具有不燃性,并具有良好的吸声性,但其单独使用时容易分层剥落。目前对将矿物棉板单独制作成结构板使用的研究较少,因此研究如何加强矿物棉材料的整体性,使其具有一定的强度、刚度,是建筑材料行业应考虑的重要环节。通过本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表明,可以采用特制的胶泥对矿物棉进行喷胶处理,能够增强矿物棉制品的强度、刚度,起到增强其整体稳定性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尚不够全面,后续可针对此问题开展专题深入研究。
此外在保温隔热板中掺入珍珠岩或陶粒会给环保胶泥粘结保温隔热板生产线带来一些问题,如缺少珍珠岩或陶粒的送料和计量装置;缺少喷胶程度控制和计量装置;生产保温板时底部压制力度与掺入珍珠岩或陶粒时保温板中部压制力度不同;喷胶力度对珍珠岩或陶粒的均匀分布性的影响等。这些问题已经通过另增加陶粒送料装置和计量装置,喷胶控制装置得到解决。由于课题经费有限,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需要在充足经费的前提下,考虑大规模生产工艺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