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黄垡村全优村村域特色及发展总结

时间:2019-05-14 05:0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黄垡村全优村村域特色及发展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黄垡村全优村村域特色及发展总结》。

第一篇:东黄垡村全优村村域特色及发展总结

2012年度全优村村域特色及总体发展情况总结

————大兴区礼贤镇东黄垡村

东黄垡村位于黄村镇南约18公里处,东距贺北3公里,西隔京开公路与榆垡镇西黄垡相望。全村总面积为125.5公顷(合1882.5亩),现有居民223户,542人口。2011年人均收入达1.3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07万元,正式党员26人。我村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村庄拥有古老的历史,解放前有“五步三庙一眼井,中间夹着罗锅桥”的说法,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宫廷乐、同乐会等民间文艺活动。改革开放后,随着村经济不断发展,我村逐步实现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同步前进,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富裕了的我村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一、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工作稳步向前

创建工作伊始,东黄垡村两委首先统一了认识,明确了工作目标,先后成立了村庄规划领导小组、创建生态示范村领导小组等机构,并就具体工作做了分工,做到有专人负责,并对工作进程进行跟踪式监督,随时开会对工作进行总结讨论,补充已完成工作的不足,并针对具体情况做好下步部署。

一、抓规划,创建工作有规可循。农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总体规划。为了建设一个文明有序、设施完善、环境宜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确保创建工作在村两委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有分工地开展。我村近几年从开发观光农业、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入手进行规划,从而确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使创建目标具体化、形象化:

1、一是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建立健全村内各项规章制度。近几年来,村党支部在完成街道、花墙、排水边沟改造的前提下,加强了对环整工作的管理主要工作包括:村两委利用镇环整办下拨的专项资金,配备了3名专职环卫工作人员,并与他们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和义务,确保生活垃圾及时有效地处理和村内环境的整洁。同时责成专人将村主街道两侧的树木进行了修剪,花墙两侧进行了美化和绿化。同时建立健全村内各项规章制度,提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理财,村内邻里和睦,干群关系融洽。经过几年的创建工作,我村展现了清洁卫生、整洁宜人的新风貌,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41.22%以上,实现环境立村,力争打造外界项目投资新环境。同时我村空气质量优良,整体环境和谐,村容村貌整洁,村庄长期保持卫生、整洁、路畅,无乱堆乱放,村内主要道路全部硬化,已达到“五化”标准;村民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对环境状况满意,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得到较大的改善。我村环整方面仅在2011年一年中就荣获了“生态示范村”、“ 文明村”、“环境优美示范村”三项美誉。

2、二是调整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加大科技培训及投入,组织群众发展生产,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近几年来,东黄垡村的经济呈稳定增长势头,我村村域面积中建设用地202.5亩,耕地面积为1100亩,林地面积为580亩,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村农、工、商、发展均衡,产业结构优化合理,村民以一、三产业为主,区域经济迅速发展。

3、三是我村积极深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深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我村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运行规范、管理民主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通过“股东大会、理(董)事会、监事会”的管理和监督作用,提高了集体资产的经营效益,实现了我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的成功转换,使我村村民得到了切实的好处。

4、四是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目标,发展扶持农业观光旅游,目前,我村集采摘、观光农业为一体,进化都市农业,进行经济合作社整体规划蔬菜采摘、瓜果采摘、蛋禽采摘、花卉采摘四大园区,主要包括蔬菜类:西红柿、黄瓜、芹菜等大棚200多个,一年四季可采摘;瓜果类:分大棚和陆地两个种植区,每年适时都可采摘韩国梨(300亩),樱桃(100亩)西瓜、香瓜等(200亩);蛋禽类:柴鸡(蛋)、鹅(蛋)等;花卉类:苗圃各种花卉占地200余亩。

二、抓载体,创建工作初见成效。自2002年我村全面规划发展以来,先后投资260余万元,用于改善村容村貌,达到“五化”(即亮化、绿化、净化、美化、硬化)标准,完成街道硬化17568平米,修建太阳能路灯50盏,垒砌花墙、排水边沟2480米,栽植各类花草树木1.68余万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建设“亚亭”采摘基地。该采摘基地自2002年开始建立,目前已逐渐形成了果树、瓜菜、禽类三大园区。果树园区建成韩国梨采摘园300多亩,樱桃采摘园40亩,桃、杏树30余亩;瓜菜园区建成蔬菜大棚180余个,田间路及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禽类园区以发展柴鸡为重点,建成鸡舍12间,管理用房10余间。为了改善群众用水条件和保证用水安全,投资70余万元对原有自来水供水系统进行更新改造,完成主管道更新7000多米,保障群众饮用水实现了集中供给,彻底改变了东黄垡村困扰多年的饮水问题。同时还投资35万元,建成太阳能路灯50盏,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投资7.5万元,修建节能吊炕150个,实现了每户建一个节能吊炕的项目指标、投资20余万元,建设数字影院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投资50.18元用于村内环境整治整体规划及文化大院翻新。对这些民生工程,每个老百姓提起来,多是赞不绝口。

二、精神文明创建越唱越响

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在抓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乡风文明”谐调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好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创建文明村和评选文明农户,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两大重点。农民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农户是构成农村社会的基本细胞。评选文明农户,是农村文明创建活动的基础工程,也是吸引和激励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东黄垡村在近几年推进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村镇活动中,立足村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明农户评选活动,倡导健康、文明、和谐新生活,逐步实现以家庭文明程度的提高,推动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开展评选文明农户以来,我村村容风貌得到很大改善,乡风文明工作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为了更好的提升村民整体素质,自发组建5支队伍各自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如秧歌队自发组织学习秧歌表演,并参加了镇里文娱活动比赛;保洁队除了在本村内每天义务清理外,还督促每家庭院的美化、绿化;志愿者服务队除宣传政策法规,还参加村里的一些义务劳动,如定期打扫文化大院等;老年人协会小组、计生小组也都充分发挥了作用。

为了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培养村民健康的生活方式,东黄垡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抓好村内的文化活动场地建设,先后建起了老年人活动中心、村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文化设施并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在重大节庆日请戏班到村表演,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一系列形式多样、适合农村实际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的开展,使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农民的思想观念逐步转变,小农意识、小富即安、“等靠要”等陈旧观念逐步被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开拓意识和不断追求富裕、追求美好生活的意识所取代,社会风气有了明显好转,农村出现了“五多五少”的喜人景象,即学科学、讲文明、赶先进的人多了,搞黄赌毒和封建迷信的人少了;学法、懂法、守法的人多了,违法乱纪的人少了;勤劳致富的人多了,自甘落后的人少了;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的人多了,乱堆乱放、破坏环境的人少了;邻里互帮、关心公益事业的人多了,闹矛盾纠纷的人少了。东黄垡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将越走越宽敞。

东黄垡村村委会 2012.7

第二篇:边村村文化特色村创建总结

边村创建文化特色村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边村村位于同山镇西面,由原下边、上边及五宅坂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因全村祖姓为边,故称边村。边村北接西源,东联唐仁,西靠南源,为同安公路延伸线的终点。距集镇2公里,面积3.5平方公里。全村共3个自然村,共847户2315人。共15个村民小组,一个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5名。全村有耕地658.1亩,其中水田341.8亩,旱地316.3亩,山林面积7290亩,农民人均年收入6836元。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村各项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速期,村容村貌快速改善,硬化、亮化、绿化工程基本到位,村容整洁,村风良好,平安创建、综治和计生工作突出。2009年,被评为诸暨市卫生村;2010年,被评为绍兴市卫生村;2010年,被评为诸暨市环境整治村;2010年,被评为诸暨市五星级文化村;2011年,被评为消防安全示范村;目前,新农村创建项目也将迎接验收。自创建诸暨市文化特色村以来,我村在同山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领导的指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经过多次会议讨论调研,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规划,按照创建标准,做到思想重视,宣传到位,资金落实,工作认真,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带动我村各方面建设的全面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全体村组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真抓实干,使我村的各项事业都走在了全镇的前列。

二、齐心协力抓创建

近年来,我村党支部、村委会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认识到:光有物质富裕不算富,只有把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搞上去,才能算真正的富裕。为此,我村党支部、村委会把切实改善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为重点来抓,把创建文化特色村工作列入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并组建了由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村干部及文艺骨干组成的领导小组,制订了文化活动的有关规章制度,每月开展一次文化活动研讨会,共同研究、协调全村的文化活动,为进一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经济宽裕后的农民享受文化滋润。

三、多方渗透带创建

我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动下,结合创建文化特色村的具体要求,先后投入资金150多万元,边氏宗祠内建造边氏花园一个,建造健身路径五处,建造排舞室一个,图书室一个,棋牌室一个,灯光篮球广场一个、文化墙多处。每年投入资金约5万元,支持村级文化队伍活动。村文化中心还配有电视机、DVD机、电脑、音响、投影仪等设备,方便文化队组织活动。组织各种队伍,其中骨干文化队伍:腰鼓队员32人,舞蹈队员22人,平均每支队伍年活动次数达8次,每次活动都吸引大量村民参加或观看,村民参与率达23%,影响面在67%以上。另外还建有其他文化队伍:铜管乐队员9人,篮球队员11人,进行各种文娱活动。文娱活动内容包括:腰鼓、健身舞、越剧、广场健身舞等。村里有一名村干部专门分管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的各项活动,并安排村两委干部定期值班安排村文化中心的日常工作。每周一、二、四、六上午8时至下午5时,实行免费对全体村民开放。

四、发挥特色强创建

为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每逢春节、十一等节假日,村两委会都会举办歌舞会、越剧汇演、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邀请专门越剧班子、其他兄弟村文化队伍等来我村进行演出,吸引广大村民参与。并积极开展评创文化活动,从而极大地减少了赌博、迷信等活动现象,使全村风气得到了极大提高,改善了群众关系,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五、总结创建后的变化及今后要求:

边村村通过新农村建设和环境整治,路变平了,水变清了,地变绿了,灯变亮了,人变勤了。一是村庄整治促进了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二是村庄整治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边氏宗祠名扬华夏;三是以村庄整治促进干部群众素质的提高,干部的威信提高了,干群关系更亲密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我村将继续发挥强化管理,科学规划,高度重视规划的龙头作用;将继续按照实事求是,科学有序,统一管理的原则,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把创建特色文化村工作以村民“接受、支持、满意、受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继续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同山镇边村村两委会 2011年11月8日

下载东黄垡村全优村村域特色及发展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黄垡村全优村村域特色及发展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