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前景广阔,但问题不容回避(模版)

时间:2019-05-14 05:2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军民融合前景广阔,但问题不容回避(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军民融合前景广阔,但问题不容回避(模版)》。

第一篇:军民融合前景广阔,但问题不容回避(模版)

军民融合前景广阔,但问题不容回避

自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不管是军队还是传统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民营企业对于军民融合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许多地区还涌现出以军民融合为方向的产业园、联盟、基金,有力推动了军民融合发展,军企与民企的相互融合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军民融合对于我国国防工业整体实力的提高和军事装备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样也存一些问题亟待求解。

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又要重视融合的难点

日前本刊记者带着相关问题采访了著名军事、军控专家徐光裕少将,徐将军首先对记者谈到,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大环境比较有利,对于促?M我国军工领域进步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都很大。因为,虽然军事领域对于军工生产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但在很多基础性军工产品制造方面与民用是相通的,提倡军民融合,就能把军工技术研发基础面大大拓宽、军工生产制造空间更为扩大,民用为军,军用为民,是国际上通用的做法。

“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是很不得了的,近年来我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民间真是藏龙卧虎,科技人才太多了,他们具有令人难以想象的技术和睿智,如果把‘民参军’的通道打通,军事工业就可从民间获取大量营养。世界上的军事强国,在军民两用方面都有很成功的案例,如美国的洛克希德公司,就是典型的军民两用企业,它自己的大系统中就有广泛的军民融合项目,不少出名的军事装备和民用产品都出自这家企业。在这方面,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徐将军说。

针对我国军民融合的难点主要在哪里,又应当如何加以解决完善的问题,徐将军谈到,这方面的难点首先来自于军方,由于保密制度非常严格,部队怕把很多尖端的技术和先进的知识产权泄露到外面,国外的对手也无时无刻不在猎取我方的军事技术,这种防范意识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过去我们的机制是军工与民用工业泾渭分明,地方的企业很难进入军工领域服务,就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但这也对后来的军民融合产生了障碍,现在民间企业服务于军工需要跨过很多很高的门槛。

其次是利益链的问题,每年国家要往军工领域投入很大资金,军工企业多少也担心民营企业会分走自己的利益蛋糕,不大愿意看到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领域参与竞争。

然而现在的形势不同了,民企进军军工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军民融合,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任。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是中央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同时,近年来我国促进军民融合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接连出台,这就从组织机制和法律上对军民融合深入发展给予了最为有力的保障。

军民融合要出成效,必须要考虑到我国国情,对于相关资源配置和经费投入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此,徐将军谈到,中央成立了军民融合委员会后,同样采取了很多措施将杂七杂八的军民融合单位进行了整顿,创建了新的正规化常态化机制,为军民融合出成绩出成效创造了良好条件。如何进一步开拓军民融合更广阔的天地,让地方的产品技术能够更好地为军队所用,并实现军民产品产业双向流通,是今后一个阶段的看点。

前一阶段,社会对于军民融合存在一定认识偏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怎么融、谁主导、融什么等的认识不一致,部分地方工信部门表示,推动军民融合主要基于上级部门指示,自身尚无明确发展思路;一些地方国防科工系统反映,一无资金二无政策三无手段,导致推动工作难度很大;大部分地方领导在谈及军民融合时首先考虑的是发展地方经济,只有国防科工办等少数部门认为应以保军为首责。由于多数从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角度考量,未站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全局去谋划,导致行动上难以形成合力。

很多地方将军民融合视为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纷纷搞产业园区、上项目。一些省未切实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军民融合产业基础条件,大量集中认定省级军民结合产业园区,片面追求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产业链关联度小、平台功能不全、配套不够、模式创新不足,导致军民融合互动效应难以形成,并不同程度地出现“同质化”“泡沫化”现象。

重视创新,加强军民协同

2017年12月6日,国防科工局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有关情况,国防科工局网站进行了全程直播。国防科工局科技与质量司司长张良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国防科工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国防科技协同创新,2015年我们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意见》,从构建协同高效的国防科研体系等4方面提出了26条措施。为进一步加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意见》从完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方面,进一步提出了下一步举措。

一是建立与民口科技资源协调机制,加强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发展需求、规划论证等方面的对接和衔接,充分利用好国家民口的优势科技资源和成果,服务于国防科技创新活动。

二是建立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目前,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国防科工部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建立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的意见,从创新管理、创新力量、创新链条、创新任务、创新资源、创新政策6个方面提出机制措施,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国防科技创新整体合力。

三是完善科技需求信息发布共享制度。目前,国防科工局近期将印发军工科研项目指南公开发布办法,通过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国防科工局门户网站等互联网平台,将有关的军工科研攻关需求向全社会公开发布,鼓励全社会优势力量参与承担军工科研任务,激发国防科技创新活力。

四是发挥国防科技创新基地作用。进一步优化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体系布局,加强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协调,在新兴技术领域,视情依托民口优势单位布局国防科技创新基地。

五是组建国防关键技术创新联盟。重点针对全行业技术领域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问题,引导和支持军工科研机构与民口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等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着力开展跨专业、大协作协同创新。

我们知道,武器装备的生产,比如说战略导弹等等,是国之利剑,大国重器,研制生产的条件和要求也是非常高,民口单位参与武器单位科研生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国防科工局军品配套与监管司司长简明对记者说,所有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内的活动的单位都需要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对军工集团公司和民口单位的要求是完全相同的。按照相关规定,申请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应当先取得武器装备质量体系认证和保密资格认证。同时,根据军队相关规定,还要取得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这就是大家所称的“军工四证”。

按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对于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内的活动的申请单位应当符合下列七个方面的条件:1.具有法人资格;2.有与申请从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3.有与申请从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相适应的科研生产条件和检验检测、试验手段;4.有与申请从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相适应的技术和工艺;5.有经评定合格的质量管理体系;6.有与申请从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条件;7.有与申请从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相适应的保密资格。因此,对许可目录内的大多数项目只要具备以上条件即可提出许可申请。

科学整合资源,实现军民融合效益最大化

据悉,“十三五”期间,中国计划实施重大工程及项目中,很多领域都是军民融合的重点。军地结合产业受到“热捧”。用军工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共同选择,北京、陕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已有20余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军队人大代表、天津警备区原司令员董泽平认为,发展高技术的军工产业,通过航空、航天、船舶和电子等产业的带动,逐步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提高信息化时代的国家核心竞争力,这是利国利军利民之举。

军队人大代表、原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总工程师王维俊带来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全国主要公路、铁路、港口、码头、机场等基本建设都考虑到了军事需求,预置了国防功能。部队利用高铁、民航、民船等进行战略投送和应急保障,渐成常态。报告还显示,这些大型基础设施贯彻国防要求,发挥了经济建设的最佳效能;军用机场、军港码头、战备公路等国防工程兼顾民用功能,寻求军事设施的最大综合效益。

“军民融合实质上是资源整合,实现利用效益最大化。”军队人大代表、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舟表示,在我们国家有一些很成功的范例,以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很好地实现了军地资源共享。

新兴领域军民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体系化理念进行统筹设计,按照统一需求、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的思路,制定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二是项目化推进。新兴领域军民融合横跨军地两大体系,需要按照项目化管理模式,选择和实施一批龙头工程、精品工程和示范工程,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整体提升,军地能够统筹安排的不再重复建设,对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军地双方急需,单独依靠一方力量难以完成的重大工程项目,军地要联合攻关、逐个击破。

著名军事专家杨承军教授谈到,要把“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落到实处,必须要深入调研、准确决策,务实推进。当前着重要抓好五个方面:一是降低在军队列装的准入权限,要严格技术把关,建立准入责任法律法规。二是构建日常军地交往平台,使军地的交往不再仅仅局限在政治部和民政部门的惯例交往,更加注重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交流。三是打破各种现实壁垒,使地方的一些军品能够在军队基层进行试验和试用,一旦能够有效提升军队战斗力,就申报进行检验并列装。四是军品公平透明招标,不搞暗箱操作,让真正科技领先、技术过硬、适应战场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入军队服役。五是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对现役的各种装备有计划的进行重新评价,对于已经落后、已经影响到部队整体作战能力的技术和装备,要及时进行淘汰和退役。

著名军事专家、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军社认为,军民融合,是全系统、全要素、全过程的军民结合,是对我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成功经验的凝炼与提升,是富国强军的必然选择。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首先提出了“军民两用”的概念,国防工业就开始实行“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的发展方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深入,“军民结合”不断向更深层次的 “军民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科学谋划富国与强军两大战略性任务。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目标是,形成全要素、多?I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使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其中,“全要素”应是指实现包括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和人才等全要素的军民融合,“多领域”应该是指实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后勤保障体系、国防动员体系、基础设施以及海洋、太空、信息网络、电磁空间等多领域的军民融合,“高效益”应该是指实现军民资源互通、互用的军民融合,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融合,进而实现富国强军的统一。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利国利军利民的大战略,我们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思考问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军民融合的理念和要求贯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过程,进一步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水平,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第二篇: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优势互补前景广阔

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优势互补前景广阔

2018年9月8日 作者:德哥

区块链和人工智能(AI),作为新兴的技术,近几年受追捧的程度有目共睹。随着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齐驱并进,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两者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关于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结合,下面我们就简单来谈一下二者。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区块链系统中,各节点通过共识机制彼此信任,不再需要中介机构;数据记录以时间线形式同步储存到各个节点,公开透明且难以篡改。人工智能是使智能机器和计算机程序能够以通常需要人类智能的方式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科学和工程,包括自然语言处理和翻译,视觉感知和模式识别、决策等等。

区块链重心在于保持记录、认证和执行的准确,而人工智能则助力于决策、评估和理解某些模式和数据集,最终产生自主交互。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有以下三个主要共同特点和需求: 数据共享

各个节点进行高效数据共享,是分布式数据库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人工智能需要大数据,尤其依赖数据共享,可供分析的开放数据越多,机器的预测和评估越准确,生成的算法也更可靠。安全

区块链承载大规模和高价值交易时,对网络安全性有极高需求,这可以通过相关协议和技术手段不断提升。人工智能对机器自主性控制上也有很高安全需求,尽可能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信任

区块链上,信任是各节点间进行交易和记录的前提。人工智能为了使机器间通信更加方便,同样需要设定不同层次的信任级别。而不管是区块链、人工智能还是其他新兴技术,信任都是其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区块链如何助力人工智能?

1.区块链有助于人工智能获取更全面的数据。

全数字化世界面临的一个根本挑战是:盲人摸象,没有机构可以拿全所有数据。即便是像阿里、腾讯、谷歌、亚马逊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所能获取也只是基于自身业务的有限数据。

不可否认,巨头企业利用自身有限数据,同样可以维持人工智能运行,但正如上文所说,可供学习、分析的数据越多,人工智能的预测、评估、决策等才能更准确。

区块链技术则能够帮助各机构打破“数据孤岛”格局,促进跨机构间数据的流动、共享及定价,形成一个自由开放的数据市场,让人工智能可以根据不同用途、需求获取更加全面的数据,真正变得“智能”。2.区块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工智能的决策

有时人工智能做出的决定,让人类很难理解。因为它们可以根据掌握的数据评估大量的变量,并且能够自主“学习”,根据变量对实现的总体任务重要性进行决策。而对我们人类而言,很难预见到如此庞大的变量。

如果将人工智能的决策通过区块链记录下来,那我们就可以对人工智能的决策进行有效追溯和理解,及时洞察它们的“思维”,尽可能避免一些违背设计初衷的决策出现,一旦发生意外也能快速定位原因所在并及时修正。

同时,由于区块链记录的不可篡改性,也能方便人们对人工智能设备记录进行查询和监督,提升人们对人工智能的信任和接纳度。人工智能如何驱动区块链? 1.人工智能帮助区块链降低能耗

众所周知,区块链系统中,挖矿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需要大量的电力以及金钱才能完成。人工智能则可以摆脱“蛮力”的挖矿方式,以一种更聪明、更高效的方式管理任务。

现在,不少手机已经通过人工智能来优化电力消耗、提升系统性能,如果类似方式在区块链系统中实现,将会大大降低矿工挖矿硬件的成本以及挖矿所需电力的消耗。2.人工智能辅助区块链检测欺诈 人工智能通过大量“学习”,很容易发现并防范欺诈行为,这些目前在银行和电商业务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当非正常刷卡交易发生时,银行会自动发短信提醒安全风险;当网购遇到假冒客服人员时,电商平台会自动提醒注意防骗。

而区块链中欺诈交易行为并不少见,如果能将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到区块链系统中,对保障区块链安全交易会大有裨益。人工智能所面临的问题,是传统技术无法解决的,转而向同为新兴技术的区块链求助或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数据中心化的前提下,数据的使用方式也缺乏透明度,当数据提供者无法对自己的数据进行有效管理时,很多人都选择不再进行数据分享。而区块链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链上,每一份数据的上传者、使用流向和成果都有迹可查用户对数据拥有所有权和自主使用权。数据上传者还会收到使用方提供的数字加密货币作为补偿,当用户能够将自己产生的数据变现,并可控制数据流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提供相关数据。对于AI来说,安全的数据共享意味着更多的数据,然后就会有更好的模型,更好的行动,更好的结果,以及更好的新数据。

面对高昂的算力成本,AI行业可能束手无策,但是区块链最不缺的恐怕就是算力了,挖矿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需要大量的电力和金钱来铺设算力才能完成。冗余的算力完全可以为AI节省成本,反过来,AI已经被证明是优化电力消耗的有效手段,提供类似的解决方案应用在区块链。这也许会导致挖矿硬件方面的投资下降。区块链能为人工智能行业带来光明的前景,反过来人工智能也可以为区块链加油助威。

德勤在2016年估算区块链验证和共享交易的总运行成本大概是每年6亿美元左右。一个智能系统或许实时计算出某个特定节点成为第一个执行特定任务的节点的可能性,从让其他矿工有可以选择放弃针对该特定交易的努力,从而削减总成本。从而减少无用功的付出,以此提高效率。AI和区块链可以说是技术领域的两个极端方面:一个是在封闭数据平台上培育中心化的智能,另一个则是在开放数据环境下促进去中心化的应用。但两者天然优势互补,在人工智能为区块链提供更强大拓展场景与数据分析能力的同时,区块链技术可为人工智能提供高度可信的原始数据以支持其持续的“深度学习”。

此外,业内也有关于用AI来辅助编写智能合约的构想,也是不错的探索方向。

总之,尽管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是两种不同的技术趋势,但两者通过优势互补迸发的巨大潜力依然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

第三篇: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时间:2010年11月15日 15时05分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刘传祥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工作重点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确定为 7个领域,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根据各领域与国防和国防动员建设之间的关联程度,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工作重点应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军民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主要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地理信息、智能终端等产业。国外有关数据表明,军事信息技术与民用信息技术关联度非常高,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有70%—80%来自民用信息技术。军事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中的军事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等大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息息相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中的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地理信息、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信息技术在国防和国防动员建设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加强军民融合的工作重点。例如,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可以为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军队后勤物资保障、国防交通战备管理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为智能武器制导、战场智能指挥决策、无人飞行器等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产业的发展能够为军事微电子技术、军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生物产业领域的军民融合。生物产业领域,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产业与国防和国防动员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例如,利用生物技术可以进行异种器官移植、生物人工器官制造(如生物人工皮肤、人造血浆、人造骨)等,可以为战时垂危伤员的救治提供帮助;利用遗传工程及基因技术,可以研究新型抗生素以有效应对军人伤口感染;通过开展针对生化武器袭击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提高对生化武器的防御能力,等等。国家将出台《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进一步明确生物产业的发展方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这必将为生物产业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提供重要契机。

3.新能源领域的军民融合。新能源领域,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产业。新能源领域的许多技术可以直接应用到国防和国防建设之中,如高效电池技术、节能技术等可以大大提高武器装备的性能,民用核技术可以推进核武器、潜艇核动力装置的研制工作等。同时,通过新能源领域的军民融合,军用核工业企业可以由单一军工产业向以核电、核燃料循环、核技术应用为主导产业转变,为推动民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发展发挥作用。新能源领域的军民融合,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成本,提高装备采购和使用效益,还可以为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内容。

4.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军民融合。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航空航天是军民两用特别明显的产业。上世纪垄断国际航空市场的波音707飞机,其90%的技术由军用飞机技术转移而来。民用航空产业的发展,比如我国民用大飞机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新材料、现代制造、先进动力、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从而提高军用航空工业的制造能力和管理水平。在航天领域,我国将在 202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北斗导航系统,可以为航天领域的军民融合开拓新的空间。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可以通过建立军民融合的装备开发体系,整合军民两方面的产业资源,突破海洋开发和军队远洋装备建设中所需的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保障瓶颈。高端智能装备涵盖智能仪表、传感器、智能化软件、系统集成等诸多领域,是促进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转型的重要支撑工具,也是提高武器装备及其制造水平的基础保障。

5.新材料领域的军民融合。新材料领域,主要包括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纳入、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等方面。新材料技术是其他高技术赖以发展的“食粮”,在国防和国防动员建设领域则是发展高性能或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物质基础。由两种以上不同化学物质或不同结构的物质组合而成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重量轻、强度高,非常适用于制造各类军用飞机;功能陶瓷材料可用于生产多种高性能电子产品,结构陶瓷材料适用于制造燃气轮机、柴油机等热机的高温部件;高分子材料,亦即高分子化合物或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强度高、重量轻、耐腐蚀、电绝缘和绝热性好,耗能低、易加工成型等优点,适于制造机枪零件、飞机机身、火箭导弹部件等;非晶体材料比晶体材料强度高10倍、抗腐蚀性强、韧性大、电磁性能好、电阻率高,军事用途也十分广泛。因此,发挥国防军工领域新材料技术优势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同时利用民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机遇促进我军高性能或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的一个工作重点。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1.重视推进规划计划层面上的相互衔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立足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着眼长远抢占世界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军队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战略层面的沟通协调,做好军队建设发展规划和计划、国防动员建设发展规划和计划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衔接工作,力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领域、主攻方向、产业区域布局和重大政策措施中能够充分体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本要求,为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建设。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是指以科技含量高、军民关联度大的主体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人才培育、资本运营、信息共享等高度军民融合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及以具有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和完备军民通用技术标准体系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的全新产业体系。其核心是一个既能为国防和国防动员建设服务,又能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加强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建设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建立军民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前沿技术开发中,应充分贯彻国防要求,形成军民融合的高新科技基础支持体系。加大对军民两用技术开发的扶持力度,对高风险投入、军事价值大和军队急需的军民两用技术开发重点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加强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布局与建设。据了解,近年来陕西省在西安等地建立了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等具有军民融合特点的产业基地。2010年4月河北省宣布正式在曹妃甸建立全国首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这些产业基地的建立,为全面构建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三是不断拓展军民融合产业体系的“宽度”和“深度”。所谓“宽度”是指产业的种类,就是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7个领域进行全面覆盖。所谓“深度”,是产业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到服务的整个流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不仅要涉及生产环节,还要延伸到科研、设计、销售和服务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3.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的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是促进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要根据国防和国防动员建设的需要,结合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设,选择一批具有军民融合特点的重大专项工程,如航空航天关键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监测预警平台等,予以重点扶持。通过这些项目的带动、示范作用,以切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步伐。

4.制定完善推进军民融合的相关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国家系统设计的有关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的综合。建立和完善推进军民融合的产业政策,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推进军民融合的必然要求。重点应当加紧制定以下政策措施:一是制定完善的产业发展政策。要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技术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环保政策、布局政策等来规范约束各相关企业的行为,实现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国防效益的有机统一。二是制定完善的产业结构政策。要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的现状,按照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总体要求,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的演进目标,通过制定完善的军民融合产业选择政策、扶植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引导军民融合工作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三是制定完善的产业组织政策。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的优势,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打破军工企业的垄断局面,广泛吸纳有资质的民营高技术企业参与军工生产竞争,在市场作用下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军用和民用技术相互辐射、相互促进、扶优汰劣的良性发展机制。

下载军民融合前景广阔,但问题不容回避(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军民融合前景广阔,但问题不容回避(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