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优势民营企业评价及培育

时间:2019-05-14 05:0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优势民营企业评价及培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优势民营企业评价及培育》。

第一篇: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优势民营企业评价及培育

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优势民营企业评价及培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的重大决策,既为民营企业报国强军提供了新的广阔平台,也为武器装备建设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对于促进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吸引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维修领域,是目前武器装备领域军民融合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地对优势民营企业进行评价并进行精心培育,俨然已成为当前武器装备领域全面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前提所在和基础工作。

一、优势民营企业评价

目前,我国按照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通行做法和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有关规定,对进入军工市场的企业实行承制单位资格分类审查。凡申请企业其武器装备承制范围列入国防科工局发布的《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许可目录》,属于一类企业须“四证齐全”,即应取得国防科工局颁发的《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许可证》、国家保密局颁发的《保密资格单位证书》,以及军队颁发的《GJB9001B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申请企业其武器装备承制范围未列入《许可目录》且为武器装备专用,属于二类企业,应取得《GB1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且按照GJB9001B建立质量体系,承担秘密级任务的签署保密协议,而机密级以上的应取得《保密资格单位证书》、《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许可证》、《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合并审查。申请企业其承制武器装备是军选民用产品,属于三类企业,只需取得《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

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内容主要包括:法人资格、技术能力、质量保证能力、财务资金保障能力、经营信誉、承担社会责任、保密资格等基本条件。从资格审查情况来看,仅是对申请企业合格性进行评价判断,难以筛选出优势民营企业。为真正筛选出优势民营企业,应在承制资格审查要求的基础上,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民营企业能力进行评价判定。

(一)技术优势

所谓技术优势,是相对体制内的军工企业而言。民营企业在武器装备原理、技术、材料、元器件、制造工艺、试验方法等专业技术领域,应具有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军工技术短板或填补技术空白,甚至具有对传统军工颠覆性技术,能够加速促进武器装备建设更新换代。技术优势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即产权归企业所有且无法规避、不可复制的具有引领行业领域发展的技术;二是技术适用性,即技术本身能够在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维修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且发挥功能效益作用;三是技术先进性,即与现有国防技术、国内外相同技术相比在技术性能、自动化程度、结构功能、工作效率、成本价格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四是具备较高的技术成熟度,即经过应用和相应的运行环境测试、性能能够满足装备研制、生产、维修保障要求的技术。

(二)创新优势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不同行业领域生机活力的集中体现。所谓创新优势是指民营企业在创新资源投入、创新管理能力、创新运行模式、创新运行效率等方面具有传统军工无法比拟的优势。创新优势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技术研发团队创新能力,即技术研发团队在人员知识结构、个人专长、整体响应技术需求、实现技术目标等诸多方面所具备的能力;二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骨干成员稳定性,即骨干成员忠诚于企业,其个人发展与企业愿景保持一致,愿为企业长远发展一直贡献力量;三是技术研发、产品生产软硬件基础条件,即具备为开展装备研制、生产、维修活动提供必要的软硬件开发场所、设备设施等基础性条件。

(三)规模优势

所谓规模优势,是指民营企业在产品或技术领域处于国内甚至国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资产实力雄厚,研发能力较强,产品军民两用,生产规模较大,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优势。相比于传统军工而言这类民营企业技术或产品军民通用性较强,经过适应性改造就能满足装备需求,可以大幅降低武器装备研发成本和装备保障成本、有效缩短研发周期,是形成开放式发展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新格局的重要支撑。同时,规模优势也是民营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规模优势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民营企业技术力量规模,即企业在技术人员数量、力量要素、人员知识结构、学历层次、年龄结??、工作经验等诸多方面所具有明显优势;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即劳动力、生产资料和产品在企业中的集中程度,其产品生产能力、劳动力人数及固定资产价值如何;三是产品所占市场份额,即企业主要产品销售量(或销售额)在市场同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它集中反映了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以及企业所处的竞争地位和盈利能力。

(四)管理优势

所谓管理优势,是指相对于传统军工企业而言,民营企业管理制度较为完备、管理行为规范有序、管理模式科学有效、管理方法手段先进,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及时有效地捕捉到市场动态信息,机动灵活地调动和使用企业资源,快速有效地组织科研生产活动。管理优势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管理制度先进,即企业针对自身发展需求及行业领域特点,设计出适应市场经济的创新管理、项目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二是技术研发、产品生产管理规范,即企业从研发需求信息采集到试验试制,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投放市场,所有过程程序规范、执行标准严格、活动受控;三是技术服务管理规范,即通过建立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向客户提供快捷便利、满意周到的技术培训、维修保障等售后服务保障;四是企业文化先进,即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立形成包括经营理念、管理理念、人才理念、财务管理理念、创新理念、团队理念等在内的一系列先进文化理念。

(五)信誉优势

企业信誉是指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社会上公认的信用和名声。它是企业无形的资本,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所谓信誉优势,是指民营企业在产品信誉、服务信誉、竞争信誉、财务信誉、商业信誉、银行信誉等诸多方面远远强于行业领域其它企业,在社会上有着很高的诚信度,以及良好的商业形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历经一次次残酷的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考验,奋发搏击,优胜劣汰,涌现出诸如中兴、徐工机械、中联重工等信誉良好、国内外知名的优秀企业。诸如上述企业如能被吸纳参与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工作,势必会增加军品市场竞争活力,提升军品市场竞争整体质量。

优势民营企业评价工作应与资格审查工作一并进行。在企业提出承制单位资格申请后,军队有关部门随资格审查组一并组织评价专家组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情况将优势民营企业分为预先研究类、科研类、生产类、维修类以及综合类,分别入库,并且颁发承制单位资格证书。同时还应建立同类型企业限量入门制度。根据武器装备订货量、企业生产能力,在保证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设定各专业类别企业承制单位资格取得数量,以避免因取得承制资格企业太多造成恶意竞争局面发生。

二、优势民营企业培育

优势民营企业培育工作是巩固军品市场竞争格局,推动多元化竞争主体加速形成的基础性工程。做好优势民营企业培育工作,需要军地双方共同协作完成。

(一)政策培育

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应联合出台优势民营企业培育政策,总的原则是在不断健全完善系统配套的法规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对已通过优势民营企业评价的,应享受与军工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确保在投资体制、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科技成果转化、基础设施共用、军民通用标准等方面做到待遇平等。具体包括:享受同样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减轻民营企业“参军”税务负担;享受同样的军品条件保障费、技术改造费等资金投入政策,弥补民营企业“参军”基础投资成本,保证军品成本竞争公平;享受基础试验平台、试验环境、试验数据的使用权政策,降低民营企业军品研发试验投入成本;享受标准信息公开政策,让企业充分了解和掌握军品研制、试验、生产、验收和保障的各类标准。

(二)资金培育

缓解优势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资金紧张压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军队、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风投公司多方共同作用,增加军民融合产业的资本供给,利用专业化市场化手段为优势民营企业注入资金。一是建立优势民营企业扶持基金,对进入优势民营企业数据库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二是鼓励社会知名风险投资公司参与企业投资;三是以作价入股、技术成果担保等方式取得商业银行低息贷款;四是积极协助优势民营企业资产进入上市公司,在融资渠道、额度、期限和条件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三)需求培育

解决长期以来军品需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组织开展军品需求培育工程。一是建立军工企业、民营企业对等的武器装备预研、研制、订购、维修信息通报机制,军队装备部门定期向所有取得承制单位资格证的各类企业发布需求信息,引导企业技术创新;二是培养优势民营企业军事需求工程人员,通过军队科研院所培训、企业招收相关人员等多种途径方式,提高自身装备需求分析论证能力;三是进一步挖掘和拓展全军装备采购信息网平台功能,提高信息平台使用和共享效益;四是为优势民营企业提供开放的武器装备需求论证与试验仿真设施平台,整体提升企业军品科研需求开发能力。

(四)任务培育

任务是能力形成与提升的根本驱动力。以任务需求为牵引,军队装备部门及武器装备总承制单位应根据技术领域、项目类别、市场状况挑选优势民营企业,通过多种采购方式承担武器装备预研、研制、生产、维修任务。一是强制任务分割,即军队装备部门在发布装备采购任务需求时应当明确民营企业参与分系统或配套层面的项目类别、份额或比例,或者要求装备总承制单位在分系统或配套装备采购时,必须开展优势民营企业任务能力论证工作,明确优势民营企业参与采购的可能性并提出相应采购方案;二是区分技术领域,适度任务倾斜。即在电子信息、机械加工、软件集成等市场竞争较为充分,技术相对成熟的技术领域,全面广泛采取竞争性采购,而对于技术性要求高、市场垄断性强的技术领域,灵活采取竞争性采购与单一来源采购相结合方式,大胆吸纳技术攻关能力强、研发潜力大的优势民营企业参与预研、科研项目;三是根据需求紧迫程度大胆赋予民企任务职能,即在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于部分掌握武器装备建设急需的先进技术企业,在亟待建设的某些装备领域,经过严格审核批准后,通过单一来源方式为其提供预研、科研项目支持。

(五)荣誉培育

全社会应大力营造军品市场“荣誉至上”、“荣誉就是品牌”的观念氛围。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系统论证、科学建立优势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建设荣誉表彰制度,对能够积极履行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全力支持武器装备建设的优势民营企业予以肯定和褒奖。一方面应定期评选“民参军”优势民营企业,建立企业名录,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广泛发布,提高企业的荣誉感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应将荣誉表彰与支持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如对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履约率高、服务保障好的企业,在项目招标综合打分时适当给予加分,在产品验收环节减少批检次数和数量等。

三、结束语

?S着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的愿望将更为迫切、积极主动性更强,民参军的数量也将大幅攀升。但从我国民营企业历史发展形态来看,其创建经历、专业领域、技术能力水平、经营管理理念各不相同、参差不齐,因而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能力也必然存在较大差距。为提升军民融合工作质量效益,按照优中选优、做大做强的原则,应通过科学的评价把优势民营企业引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维修领域;通过有效的培育,真正引导民营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激发民企参军热情,逐步建立军民融合式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维修体系,使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迈向新的高度。

(白海威,装备学院装备采办系教授。宋志强,装备学院国防知识产权管理教研室主任)

第二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摘要:近年来,安徽省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融合、产业集聚型融合、农业产业链条拓展性融合、“农业+互联网”型融合、垂直一体化企业全产业链融合、农业新业态型融合、社会化服务型融合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繁荣了农村经济,为农民增收致富增添了新动力。本文对安徽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遇到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融合、产业集聚型融合、农业产业链条拓展性融合、“农业+互联网”型融合、垂直一体化企业全产业链融合、农业新业态型融合、社会化服务型融合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繁荣了农村经济,为农民增收致富增添了新动力。

一、安徽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践

(一)重点培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

培育市场化、多元化的农村一二三产?I融合主体,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安徽省把培育主体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促进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为壮大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和精深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加强供应链管理和产业链建设,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支持与科研院所、高校深度合作或自主设立研发机构开展农业研发,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转化科技成果,着力提升龙头企业科技水平。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管理、技术、资金和品牌优势,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培育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等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17年上半年,全省各类联合体数量达到1500多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235个。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达6619家,新增190家。

二是积极发展农林产品直供直销和加工流通农民合作社。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建设,组织农民合作社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生产资料经营和采购、产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鼓励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拓宽合作领域,促进农民合作社从产品合作、单一要素合作和生产终端合作,走向产业合作、全要素合作和全产业链合作,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支持农民合作社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涉农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所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管护和持有。2017年上半年,全省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83534家,比2016年年底增长6429家。

三是积极发展种养结合的示范家庭林场和生态家庭农场,鼓励和吸引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个体工商户、返乡青年农民工、市场经纪人和具备条件的农户等兴办家庭农场。建立“青年农场主”孵化和培训基地,加强家庭农场农场主培训,提高农场主经营管理能力和知识技能水平,促使经营规模适度的农户发展成家庭农场。2017年上半年,全省已发展家庭农场66555家,比2016年年底增长12099家。

(二)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式

实施绿色增效示范工程,构建粮饲兼顾、稻鱼共生、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一是引导发展苜蓿、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加大粮改饲扶持力度,促进饲草料、经济作物、粮食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目前已在4个市、12个县区实施粮改饲项目,发展种植面积29万亩,收贮各类优质饲草料87万吨以上。推进农林复合经营,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生猪、肉羊、肉牛和奶牛生产,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广农企、农超等形式的产销对接,农产品生产、初加工、仓储物流、市场批发等建设,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二是健全农业信息预警监测体系,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来提高统计监测、预警分析、发布信息等精准度。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鼓励对渔业生产、畜禽养殖、大田种植等进行物联网改造,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实现现代农业“互联网+”相结合。2017年上半年,全省农业物联网建设应用经营主体591家,比2016年年底增加46家。

三是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推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转型升级,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展销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集散中心,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2017年上半年,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到289个。

四是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鼓励发展智慧乡村游,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点、历史、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和旅游村镇,将养老元素融入休闲观光和农业生态等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与健康养老共同发展。2017年上半年,全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16072家,比2016年年底增长26%;实现综合营业收入343.8亿元,同比增长14.6%。

五是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机结合。出台差别化落户政策,支持和鼓励农村人口到城镇发展产业和落户安家,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三)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规范合同,确定合理收购价格,形成购销关系持续稳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2017年上半年,全省已建立优质专用稻谷基地5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565万亩。

二是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引导农户自愿以林地、土地经营权等入股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形成以农户承包林地、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林地、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

三是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项目建设,各级政府扶持政策?c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的农业项目同等对待。

四是强化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工商企业社会责任,支持和鼓励他们优先聘用土地流转出的农民,为其提供就业岗位、社会保障和技能培训,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五是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推广租金动态调整、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等计价方式,确保农民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加强农业订单、土地流转等合同履约监督,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探索订单农业、土地流转等与农业担保、保险相结合,保护双方合法权益。

(四)建立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服务体系

一是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平台,采取政府奖励、资助、购买等形式,引导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提供公共服务。搭建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农业物联网、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公共营销、价格信息等服务,实现农业公共信息资源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共享、互通、互联。

二是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金融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稳妥有序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发展农业厂房、林权、农业保单质押、生产订单和渔船抵押等业务。

三是加强对家庭农场和林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专业大户科技培训,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各类科技人员到农村创业,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涉农科技人才兼职和流动制度,扎实开展畜牧科技进万家、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活动和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强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人才和科技支撑。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改造提升中低产田,实施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2017年,全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90万亩,共安排76.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产业布局有待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待完善

农村很多地方由于产业规划滞后或缺乏全局观,农产品加工企业、村民居住区、畜禽养殖区同时建设,相互限制和牵扯,各种产业集中混杂,导致村民安居、农村产业无法发展。大量的山场、耕地等农业土地、水面资源仍由农户分散经营,经营规模小,随意性大,资源利用率低,产业布局分散。农业产业结构仍以种植业为主,粮、棉、油等传统产业比重较高。部分大众农产品品种不对路、质量差、档次低,出现了销售不畅、大规模“卖难”。高效经济作物占整个种植业、多种经营占整个农业产值的比重远未达到主体的地位。养殖业受市场影响,生产规模小而不稳定,导致其饲养水平难以提高,管理方式难以改善,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产品质量难以把控。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大宗农产品加工水平偏低,综合利用及精深加工不足。创新能力弱,农产品加工的资源性、一般性的传统产品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产品少。

(二)农业生产资源环境制约大,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有待提高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经济发展,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耕地逐年减少,中、低产田比重大,高产田比重小,耕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资源与人口的矛盾明显。农牧业生产以一家一户为主,土地细碎,生产主体总体较为分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建设落后,控制性水利工程投入少,有的缺乏蓄水设备,有的没有排水设施,农业抗旱排涝能力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幅下降,仍然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水、土地等资源约束加剧,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消费者信心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产业之间互通互联性差,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产业融合程度较低,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被人为地分割在不同的地域、领域,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益低。

(三)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短期难以改变,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仍有障碍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大量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导致农业劳动力年老弱化、农业生产副业化和兼业化,甚至弃耕抛荒,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土地产出率难提高,妨碍提升农业竞争能力。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虽然赋予农民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权,但农民很难把握和适应市场能力,盲目生产,造成农产品价格波动很大,如一旦发现某农产品好销和价格高就一哄而上,结果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价格暴跌,造成大量财力、人力、物力浪费和损失惨重,弱化农户推进农业专业化和集约化的动力。在传统农业经营体系下,农户缺乏参与抵御风险、科技应用、市场拓展和深远的资源利用活动的动力和能力,难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农业创新能力,农业规模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和专业化分工发展缓慢。

(四)农村土地规模流转难度大,制约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大部分农村土地没有进行综合开发,地块分散狭小且不平整,路、水、电建设滞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不适宜机械耕作和连片种植,无法实现旱涝保收,不利于经营主体流转土地。不少农民恋土观念强,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愿意转出土地经营权;对惠农政策的依赖,认为土地还存有增值预期,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转出土地;还有不少农民担心转入方违约,外出务工失业后生活养老没有着落,导致农村土地流转难度加大,尤其是大规模成片流转难上加难。

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本质上是以农村为依托、农业为基础、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高度一体化融合的新型现代农业产业形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的技术、管理、人才、市场、资本等现代要素紧密地融入农业,提升资源利用及农业发展水平,改善农村人员结构和聚集农村人气,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稳定。

(一)优化农村产业布局,构建产业融合的产业体系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要围绕本地区域优势,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找准农村?a业定位,拓宽发展空间,科学制定农村产业规划,从空间和时间上合理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区域、城乡间的协调发展。根据农产品加工能力和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围绕果蔬、粮油、畜禽、水产品、林特产品、茶叶、中药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健康养生养老、休闲农业等新型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形成区域化布局,推动农产品综合利用加工、初加工及精深加工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协调发展。在优质粮油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规划中,要依托本地农业资源,考虑与周边区域相一致的产业,形成集中连片生产、规模发展。科学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统筹布局研发、生产、加工、示范、服务、物流等多功能板块。要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引进和依托城市龙头企业和民营企业,聚集现代生产要素,运用先进经营理念,建设“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产业园,发挥产业融合、核心辐射、技术集成、创业平台等功能作用。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产业融合的生产体系

要着力构建绿色生态产业融合生产体系,引导农业生产主体采用生态种养模式,推行生态耕作,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防止土壤污染和退化,形成“绿色、协调、循环”等生态绿色农业。如在蔬菜、粮食、茶叶、果树等作物上,采用灯光诱杀、蓝板诱杀、黄板、性诱剂诱杀、生物制剂利用、以虫治虫、防虫网避虫等绿色集成防控技术,最大限度控制使用农药量。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坚持“统筹规划、系统治理、旱涝兼治”原则,以田间工程配套和排灌沟渠修复改造为主要内容,做到排水有出路、灌溉有保证。着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资源总体质量和高产田比重。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生产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提高质量安全监管和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快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农村安全用水、电力、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为社会投资主体、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优良的外部生产环境。

(三)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构建产业融合的经营体系

要在调动传统小农户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大中专毕业生开展乡村旅游、兴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等经营活动,培育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经营集约化、组织化水平,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经营体系。

一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更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田秀才”和优秀“土专家”。要加强培训力度,把他们培育成专业大户,引导他们兴办家庭农场,让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逐步取代传统小规模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村经营体制,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力量。支持和鼓励他们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延长自身产业链条,与市场的连接,发展初加工、地产地销等产业形态,促进产销对接、产业融合。

二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的提升发展。要依托其组织优势,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合作组织产业化经营能力、市场竞争力、抗风险和合作服务能力,实现合作组织自身主导的农村产业融合。进一步发挥合作组织作用,着力提高传统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农民谈判地位、降低交易费用,推进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和运行管理制度,让农民分享增值获益。开展农民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创新试点,实现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做大做强农民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各类现代生产要素得到高效、自由的配置,实现优势互补、信息互通。

三是围绕本地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一批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带动性强、品牌影响力大的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投资,打造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四是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利益联结、要素联结、产业联结,培育产业融合经营联合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有效解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瓶颈制约

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核心是发挥农村各类产业融合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方式,拓展农业经营空间,延长农业产业链,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财产性和生产经营性收入。

一是维护集体所有权,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赋予村级集体调配权,在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通过互换等形式,集中连片流转,满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适度经营规模需要。

二是稳定家庭承包权,落实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精神,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步伐,规避土地权属纠纷,让农村产业融合主体放心经营和农民放心流转土地。

三是放活经营权,鼓励和引导农民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互换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让土地向农村产业融合主体集中。

四是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精神,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土地征收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可以通过流转等方式,取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办公、农产品加工厂房、仓储物流等辅助设施建设。农村土地整治、闲置宅基地整理等新增的建设用地,应优先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立足实际,发展农牧结合、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的绿色循环农业,促进粮食、饲草料、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推进农林、农渔复合经营,发展渔业、林下经济、休闲采摘、精深加工,形成产加销全产业链融合。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签订长期合同、参股经营、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广农产品加工专用优良技术和品种,发展专用原料生产,带动建设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

二是根据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大力发展产地农产品初加工,重点加快蔬茶加工中心、粮食烘储加工中心、特色农产品储藏保鲜等农产品初加工各环节设施建设及优化配套,提升初加工全链条水平。培育主食加工产业集群,加快传统食品工业化和绿色节能干燥、高效分离、新型杀菌等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升级,着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开发特殊人群及功能性膳食产品,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与旅游、健康、养老、养生等产业融合。鼓励各类企业建立秸秆、稻壳、畜禽水产品的骨血内脏等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实现农产品、农副产品全值高值利用,促进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综合利用企业有机融合。

三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创意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推进农业与健康养生、教育文化、休闲旅游等深度融合。

四是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农社(区)、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把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设立在城市社区或郊区,把营销服务网点延伸到农村社区。支持大型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开展连锁服务、专项服务、个性化服务、托管服务等各类专业、多元化流通服务。

五是引导和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区域性和全国性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向农业生?a、加工、经营、流通、服务等领域应用和渗透,促进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6〕14号)

[2] 农业产业化五大工程提升农业附加值,安徽省农委网站:

http://

[5] 2017年第二季度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安徽省农委网站:

http:///731/2017/3/13/240553065623.html

[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

(作者单位:安徽宣城市宣州区铁路工作〔电力协调〕办公室)

责任编辑:欣文

第三篇: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的风险分析及对策——混合所有制背景下

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混合所有制背景下

黄晓冰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2、广东光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 0030)摘要: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大背景下,国内逐渐掀起了一股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入股国有企业的热潮。本文旨在探讨和分析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时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注入了新的内容,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还进一步明确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使之成为深化国企改革新的有效载体、新的动力。在这种背景下,国内逐渐掀起了一股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入股国有企业的热潮。

一、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的动因

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除了是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一种基本方式和手段外,通常还具有以下动因:

l、获取战略机会,即通过并购民营企业,直接利用目标企业的资源和优势,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或做大做强某一个特定的行业。

2、进行资本经营,即通过并购一些自己看好的、被低估的民营企业或资产,并对目标公司进行包装整合,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活动,实现低买高卖。

3、实现企业增值,即在完成对民营企业的并购后,通过拓展市场、提升技术、注入资金、控制成本、加强管理等手段,实现目标企业的保值增值。

4、获得特殊资产,即通过并购获取民营企业所拥有的土地、岸线、码头等稀缺资源,以及专有技术、销售网络、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

5、满足考核需要,即通过并购民营企业,使自身收入和利润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以满足国资管理部门对其的业绩考核需要。

6、谋求协同效应,即并购民营企业后,通过利用规模经济效应、管理优势输出、财务资源整合等手段,实现经营、管理、财务上的协同效应。

二、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的风险分析

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如果操作成功,可以获取很大的战略好处和利益。但国有企业在对民营企业实施并购的过程中,往往也面临较大的风险和挑战,归纳起来主要有:

1、盲目决策风险。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体制方面的原因普遍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即股东利益与经营者利益不统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开展并购活动时并不完全出于市场经济行为,这类交易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特别是在当前总体经济放缓、企业经营困难的时候,一些国有企业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经营考核任务以获取高额年薪,或者为了掩盖经营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常常在没有深入开展尽职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盲目决策、随意扩张、频繁并购,风险意识淡薄,短期行为明显,致使并购重组行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2、信息不对称风险。在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的过程中,信任不对称很容易导致并购行为的最终失败。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表内风险和表外风险。一方面,民营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习惯于粉饰财务报表,造成目标企业财务数据失真,加大了并购风险;另一方面,在并购开始之前,民营企业通常会隐瞒目标企业的或有债务、隐性担保、连带诉讼等重要信息,造成实施并购的国有企业事后不知不觉陷入债务沉重、官司缠身的被动境地。

3、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交易定价是企业并购的核心问题之一。一旦目标企业的定价虚高,国有企业就很可能为此支付过高的价款,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在现实操作当中,由于我国目前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缺失,部分国有企业高管和并购操作人员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通过抬高交易价格、私下收受回扣等不法行为侵吞国有资产;部分民营企业利益至上、诚信缺失,通过虚构特许经营权、专有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高估自身资产的价值,造成交易过程中国有资产损失。

4、过度融资风险。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很多时候是出于资金上的优势。国有企业由于具有国家背景,规模实力通常较大,因此更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而且贷款利率相对较低,正好可以满足对外并购所需要的资金需求。但是,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正是由于具备获取银行资金的便利性,许多国有企业在对民营企业实施并购时,经常会忽视其他融资方式和渠道,过度依赖银行贷款,随意提高标杆率,最终导致自身陷入资本结构失衡、财务风险剧增、债务负担沉重、还本付息困难、资金周转不畅等不利局面。

5、文化冲突风险。在我国当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国有企业往往更加强调遵规守法、诚信经营、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核心观念,在经营管理中更加注重长远规划,在决策制定上主要依靠集体负责、分权制衡,在选人用人上常常受制于论资排辈、人际关系等;而民营企业往往更加强调效率优先、利益至上等价值观念,在经营管理中更加注重短期利益,在决策制定上主要依靠个人负责、独立决断,在选人用人上常常只考虑成就贡献、开拓创新等。因此,在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的整合过程中,必将存在激烈的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和融合,必定会对并购后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冲击,甚至最终决定企业并购行为的成败。

6、法律适用风险。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鲜有针对企业并购行为的专门立法。虽然近几年新修订的《公司法》、《证券法》、《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兼并行为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对企业并购行为做出了一些相关的规定,但对不同经济成份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仍然缺乏相应的规范和指导,而且权威性和操作性都较差。正因为立法上的滞后,目前国有企业在对民营企业实施并购时,无论在报批、审核方面,还是在估值认定、交易定价方面,均存在较大的法律法规适用风险。

7、税务违法风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部分民营企业在粗放成长的过程中,遵规守法、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的意识较弱,有些民营企业甚至为了逃避纳税违规设置会计账簿、虚构隐瞒业务合同、随意进行财务核算、大搞特搞现金交易等。因此,国有企业在对这些民营企业实施并购之前,应当认真评估和谨慎对待其可能涉及的税务违法风险。

8、诚信履约风险。由于我国现阶段社会诚信体系仍未完全建立,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股东和经营者还普遍缺乏守法经营、诚信为本的理念,加上自身资金规模较小、履约能力有限,因此经常出现故意逃避履行合同、单方曲解或中止合同、客观无力履行合同、履行合同过程因故中断等情况,这些都是国有企业在并购民营企业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和关注的。否则,可能因此遭受不必要的挫折和损失。

三、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的风险应对策略

对于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加以防范: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并购决策程序。为了优化国有企业并购决策流程,降低决策风险,有效防范盲目决策行为,必须建立和完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做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独立运作,相互制衡。有条件的国有企业,还可以探讨引入股权激励、期权激励、分红权激励、职业经理人、外部董事、独立董事等机制和措施,更好地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从源头上防范并购决策风险。

2、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力量。做好并购尽职调查等工作。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本来就存在较大的利益输送风险,加上民营企业诚信度较差、习惯性粉饰财务报表、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风险因素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因此,国有企业在并购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应大力发挥注册会计师、评估师、律师、投资银行等专业机构和人员的作用,尽力做好目标公司尽职调查、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等相关工作。

3、采用恰当的并购估价模型,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评定目标公司的价值。对于拟开展对外并购的国有企业而言,必须根据并购动机、并购要素、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存续以及实际掌握的资料信息充分与否等因素,来选择和确定应采用的估值模型和评估方法,以合理评估目标公司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再与对方协商确定最终的交易价格。

4、合理筹措并购资金,适当控制融资风险。企业并购交易和后续的重组整合,往往需要支付和投入大量的现金,这会给并购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虽然国有企业对外融资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在并购民营企业时也应该适当控制财务杠杆,综合使用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等方式,尽量减少现金支付的比例,这不仅可以降低自身的财务成本,而且一旦目标企业出现风险时,也可以将该风险造成的损失限定在目标企业范畴,从而减轻自身可能遭受的损失程度。

5、并购整合过程中注重双方文化融合,有效管理文化冲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由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互不相同,前者对后者实施并购很容易导致并购后的目标企业效率低下,甚至走向失败。因此,在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并购方应加强与对方的沟通协调,在努力管控分歧的基础上,积极塑造一种求同存异、扬长避短、相互融合的企业文化,使并购协同效应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6、并购前充分估计,提前规避法律、税务及履约等风险。并购民营企业所涉及的法律适用问题、税务风险问题和诚信履约问题,国有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并提前做好预判和应对。法律法规把握不准,可以多向上级部门汇报和请示,以获得及时的理解和支持;民营企业的涉税风险,可以通过并购合同责任约定或事前向税务机关咨询报备等方式加以防范;民营企业的履约风险,可以采用陈述与保证、事先约定履约条件和赔偿责任、卖方承诺、定金担保、实物抵押等方法加以规避。

第四篇: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建议思考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人力资源管理

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建议思考

随着我国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新兴媒体产业大力普及与应用移动互联网络以及高新设备,对传统媒体的稳定长久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所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媒体传播的内容挑战,还存在管理经营与管理技术方面的挑战,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对于人才管理与人员配置的改善与优化。新媒体的应运而生与其他行业的产业冲击,使媒体融合成为大势所趋,给新时期的媒体行业带来更大的挑战与发展机遇。本文从新时期现代化的企业人力资源视角出发,结合当前传统媒体的发展现状详细阐述了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体行业所面临的新问题,总结出一系列关于如何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策略,希望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有效解决媒体行业的发展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人才管理方法策略。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媒体行业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以达到我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巩固。伴随着整个媒体行业的大力改革与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传统的媒体行业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不够完善的人才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效融合与发展。因此,传统媒体要积极行动起来,针对本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中的问题,不断优化与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完善与科学合理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现代媒体行业对媒体人才的新要求

(一)相关媒体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

媒体行业自身拥有的政治属性决定了相关的媒体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首先,我国的媒体事业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党与国家的建设与开展活动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在政治利益的基础上,媒体产业不仅要将自身媒体与其所有制性质相互依存,还需要切实保障自身的产业经济利益,为推动媒体行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其次,媒体人员的思想政治素养与媒体本身具有重要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媒体宣传的政治倾向性、媒体传播内容的阶级性以及媒体产业对于社会舆论的导向性,这些都时刻要求媒体工作人员需要具备高度集中的政治敏锐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将其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二)媒体工作人员需要拥有专业过硬的新闻必备技能

传统的媒体行业对媒体从业者的要求极高,不仅需要编辑工作人员具有相当专业的新闻知识专业技能与写作技能,还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岗前培训。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媒体工作人员的沟通能力与采访技巧,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通过采访不断锻炼与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巧。基于此,新闻敏感度、热点洞察力、线索真实性等都需要较高的行业标准与严格要求。同时,这也是新型媒体出现后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为新闻工作者以及相关人员积攒了大量宝贵的成功经验。此外,新时代信息化的行业发展模式还需要媒体人员具备对新兴网络媒体平台与新媒体信息系统的熟练掌握与实际发稿、传稿技能,不断适应高技术与高思维来适应快速发展的媒体时代对采编人员的深层次要求。

(三)工作人员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不断加强

由于新闻媒体的自身特殊性,需要从业者在遇到不同采访对象与不同采访主题时能够随机应变。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全面掌握媒体行业的专业知识理论与技巧,还需要具备能够快速学习其他行业知识的能力与对学习知识的储备能力。因此,扩展自身的知识领域与扩充知识储备在媒体融合势态下尤为重要。

(四)工作适应能力强,对新闻职业具有较强的热爱与追求

众所周知,媒体对于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承压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要求十分严格。新闻的时效性与真实性要求新闻工作者必然要时常备受工作压迫感与社会责任感。比如,新闻采访者需要到一线进行采访工作,有时会遇到环境偏远、位置险恶的特殊地带,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时刻具备枕戈待旦的工作精神,不怕吃苦,勇往直前,秉承較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奋斗在一线,积极树立正确的新闻从业理念,时刻保持对自身工作的强烈追求与热爱]。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人力资源管理中所面临的困难

传统媒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比如人才质量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等,严重制约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首先,传统媒体对于人才管理采用的形式过于陈旧,以事务性的人事管理机制为主要管理模式,为能实施较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难以达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新时期媒体融合的进程中,要实时关注市场发展的动态,以适应市场环境为基础,改变传统程序化的管理模式。但是,当前的媒体行业对于人才管理的形式过于古板,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重视人才资源配置的重要性,为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造成了不利影响,严重制约着人力管理的工作效率。第二,传统媒体人员结构不合理。由于媒体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好的身体体能素质与脑力素养,所以,负责采编工作的大部分工作人员趋于年轻化。虽然年轻力壮的新闻从业者更能胜任较为负重的采编工作,但是这些人员在生活阅历以及新闻工作实践经验中却远远不及传统媒体的老员工资力雄厚。无论是深厚的新闻素养还是对新闻全安居的把控能力都不能与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相比较。第三,媒体行业对专业化的综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十分匮乏。针对管理体系来说,有些管理岗位虽然具备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但是对于他们来说现代化的管理运营经验与能力十分欠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先进人才管理理念与方式的吸收与应用,对传统媒体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不断加强对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重视程度

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传统媒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积极转变固有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坚持以统筹全局的思想进行改革。在媒体融合的形势下,传统媒体要发挥职业前瞻性,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潮思想。首先,要将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相结合,在符合规范的条件下尊重新闻人才的个人职业发展与合理需求;其次,加强对媒体工作人员的动态型管理,提升员工工作环境以及福利待遇,使媒体员工心系单位;再次,采用员工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持工作热情;最后,加强媒体工作人员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与倡导团队合作,增强媒体产业的凝聚力与创造力。

(二)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对促进媒体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传统媒体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现状,制定相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方案,以适应与符合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为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现阶段的媒体工作人员来说,投身于这份工作承担了较大的工作风险,以一位在前线工作的采访记者来说,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记者需要在高强度与高压的工作环境下进行采访,不仅需要记忆相关的知识与内容,还对这位记者的智力以及体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尤其是员工的薪酬保障尤为重要。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传统媒体要加强对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与规划,将分配制度与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到实处。通过建立与完善薪酬保障制度等形式促进媒体行业人员素养的提升,为相关的媒体工作打好坚实基础,以便更快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

(三)提升媒体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自身综合能力

现阶段,新兴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加强培养与提升媒体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成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一方面,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岗位职业培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制度。通过定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项目,不断增强媒体人的工作实力,提升媒体从业者的专业化业务技能;另一方面,加强各媒体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开展顶岗学习活动的形式,加强相关人员的实践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媒体从业者的业务水平与综合能力,有效促进媒体工作者对新闻媒体知识的跟进,实现新闻媒体信息的再加工。

(四)转变传统单一的信息传输形式,不断丰富媒体融合的设施设备

随着媒体产业信息传输的集约化与立体化的不断发展,媒体信息传输的方式与途径开始由传统的杂志、报刊以及电视等形式转向现代化的声音、视频、动画等方式进行信息传输,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媒体融合技术的有效应用,体现出对媒体产业设施设备的多元化丰富。在媒体融合与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形势下,可以优先借助于更加高新的、先进的媒体融合技术,不断增强信息的传输与共享。比如,大数据、智能手机、电脑等,让信息传输不再受制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一定時间传输给更多的人,增强媒体信息的真实性与时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化与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媒体行业开启了快速发展与变革的新步伐。要想真正意义上完成媒体融合的伟大使命,就需要传统媒体积极行动起来,将行业的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工作开展的重要任务,通过不断完善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管理规划,创新与创造不同的新闻产品类型与新闻服务项目,不断提升媒体行业的生产经济效益与传播效率,为媒体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范围。

下载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优势民营企业评价及培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优势民营企业评价及培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