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乡关工委关于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矫治与预防对策专题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4 05:2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光华乡关工委关于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矫治与预防对策专题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光华乡关工委关于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矫治与预防对策专题研究报告》。

第一篇:光华乡关工委关于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矫治与预防对策专题研究报告

光华乡关工委关于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矫治与预防对策专题研究报告

自9月底以来,光华乡关工委按照省、市、县关工委关于做好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矫治与预防对策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深入乡域内8个村委会、8个村完小及中学、中心小学进行调研。

此次调研活动,光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当前综合治理,稳定社会的一项任务来抓,联合乡司法所进行调研。本次调研采取座谈的形式进行,调研的内容有:一是近三年来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基本状况;二是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突出表现、危害;三是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四是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对策的意见、建议。调研结果如下:

一、是近三年来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基本状况 据调研,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特点:

1、以盗窃等侵财案件为主。从抓获的罪犯的情况来看,大多数违法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又好逸恶劳,追求高消费,可手上又没有钱,于是,他们利用自己年龄小,个头小等有利条件,采取趁人不备、顺手牵羊或爬墙入室等方法偷窃,从而供自己玩乐。在校生的偷窃案占到学生违法总数的90%,案值一般较小,且大多数是结伙作案。

2、犯罪年龄低龄化。从作案成员的统计和调查来看,在校初中、小学生作案人数明显上升,作案成员低龄化趋势明显。

二、是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突出表现、危害

(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与他人结帮成伙,共同寻衅滋事,造成对社会秩序的侵害。例如,与几名同学、朋友纠集成派,甚至号称“xx帮”、“xx派”;平日纠集数人打架斗殴,在公共场所滋生事端,妨碍他人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秩序,妨害机关、团体、企业、商店、饭店的正常工作。

(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管制刀具”是指国家法律规定加以特殊的强制管理的刀具。未成年人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情绪激动时有可能导致自我失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随身携带具有危险性的管制刀具,就容易出现使用刀具刺伤他人的行为。未成年人多次携带管制刀具、经多次劝诫而不改者,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在学校附近或者其他场所,多次拦截他人,对其实施殴打行为,或者强行索取他人财物。这种行为,既侵害了他人的人身权,也侵害了他人的财产权,而且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危害性。

(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淫秽读物或者音像制品是指在整体上宣传淫秽行为,挑动人们的性欲,足以导致普通人腐化堕落、而又没有艺术价值或者科学价值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

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也是生理、心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未成年人在思想上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能够迅速接受新生事物;但同时,他们辨别是非、抵御消极影响,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接触到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就可能受其影响,思想被腐蚀,心灵被毒化,甚至诱发违法行为,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法律严厉禁止传播淫秽读物或者音像制品,未成年人从事此类行为,则构成严重不良行为。

(五)多次偷窃。

偷窃是指在财物主人不知晓的情况下,秘密拿走属于他人的财物,并占为己有。多次实施偷窃行为,既侵害了财物主人的财产所有权,也破坏了稳定的社会财产关系,而作为行为人的未成年人,在实施了多次偷窃行为情况下,实际上已形成偷盗的恶习,必须对其施行一定的管理手段,以保护财物主人的财产所有权,并帮助行为人矫正其违法行为。

(六)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赌博是以财物为赌注,通过比输赢的方式达到转移财物所有权的非法行为。

对于未成年人,应加强“劳动创造财富”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通过合法途径获得财产的观念。赌博作为一种非法的投机行为,不仅使人意志消沉厌恶劳动,而且使人迷恋上

瘾,不能自拔,甚至直接诱发盗窃、抢劫、诈骗、斗殴、凶杀等犯罪,对社会秩序有极大的危害性。

(七)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除了上述各项之外,未成年人如果实施了其他足以严重危害社会、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也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三、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1、结帮成伙、寻衅滋事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青少年之间存在的所谓“江湖义气”。受武侠小说及电形、电视的影响,一些思想单纯、识别能力差、社会责任感不强的青少年相互宣传“哥们义气”,“侠肝义胆”,提出所谓“为朋友两肋插刀”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了“哥们”的利益,为了团伙的利益,臵社会秩序和他人利益于不顾,逞强好胜,为了树立自己或自己的团伙在某一地区、某一范围的所谓“威信”,臵国家法律于不顾,胆大妄为,恣意闹事。

2、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不良风气给未成年人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甚至促使他们形成反文化的价值标准、思想观念和行为生活方式,使他们坦然面对不良风气的传播,崇尚现代文化潮流,淡化了传统文化的熏陶甚至导致部分未成年人产生信仰危机。社会上“一切向钱看”、“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贪图安逸,吃喝玩乐的高消费生活方式等等,极易影响意志薄弱的在校生,使他们误入歧途。

3、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物质利益观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多元化地良莠不齐地发展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强于学校教育对未成年学生的约束力。暴力、色情物品在文化市场上屡禁不止,使在校未成年学生的心灵受到污染,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一些歌厅、录象厅、网吧等娱乐场所不顾有关规定容留在校未成年学生。有的色情场所还引诱在校未成年学生,严重损害了未成年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家庭因素

任何一个孩子的违法犯罪,其家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说父母是一条直线,那么孩子将随着这条直线波动。家庭残缺、溺爱、放纵、“严管”、家庭关系紧张对立以及父母的不良习惯甚至种种贪欲恶习,都是导致未成年学生心理独立意识变态发展的基础,都可能成为诱发在校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因素。

(三)、学校因素

自从教育部规定学校需聘请法制副校长后,对于法制课学校一般都比较重视,但也存在有的班主任,执教老师重视不够的现象。所以一般规定两月一次的法制课,实际都是一个季度或是半年才上一次。同时以各类成绩为考核目标的“成材教育”在客观上使学生长期处于身心超负荷运转,易使学生在强大的压力下,形成对学校及整个社会的一种对立情绪。另外,升学率使学校和老师重智轻德,重好生、轻差生。一些老师有时还讲“考得这样差,别读了!”“这样下去不会有好结果的!”等等,严重挫伤了差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而这些得不到老师和学校认可的“差生”则很可能会

接近社会上的不良群体和团伙,从那里得到反社会的价值认同,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此外,现行法律和有关职能部门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防范、惩戒尚有不力之处。本着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目前对于在校生犯罪,主要是采取教育、治安处罚等处理手段,真真进入诉讼程序的很少。然而,事与愿违的是,违法和犯罪的学生不可能通过一次或几次的训诫就真真弃恶从善,也不可能因享受了种种“保护”而悔过自新。其结果往往造成他们视“保护”为纵容,视教育为耳边风,再度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不到威慑和警示作用,反而“助长”了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气焰。

四、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对策的意见、建议

首先,我们应该做好对普通学生特别是犯罪边缘学生的教育、预防、保护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1、加大管理,净化学生周边环境。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家庭、社会、司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同时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实施也要从严落实,特别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应严格执行。另外,要净化学生周边环境、打黄扫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切断青少年接触不良思想的源头。

2、重视素质教育,加强教育管理。在育人培养方面家长和学校要屏弃以“应试”为核心的“精英”教育,加强德育工作,强调全面发展,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增强身心健康处于敏感期的学生的“免疫力”;父母要履行监护职责,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制止、教育。同时,学校要重视双差生(品德和学业都有欠缺的学生)的教育,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他们懂得学生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来任意行事。另外,要定期家访,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3、加强道德法制教育,逐步完善道德结构,防止犯罪心理产生。如能在学生阶段加强道德法制教育,使之知道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使其在社会化过程中能符合社会团体的道德规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遭到挫折时,能使自己的行为保持正确的方向,运用我们的法制教育使法律要求,法制观念转化成他们的心理制约因素和良心鞭挞力量,自觉抵制不道德的思想产生和抵制不良因素的诱惑,达到控制犯罪发生的目的。

另外,我们还应该考虑:1.设立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咨询热线,拓宽学生宣泄挫折感的渠道。2.加强学生违法犯罪的预防、预测研究,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3.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刑事诉讼特点的量刑原则及刑罚方法等等。

其次,针对已经犯罪的青年学生特别是刑满释放后的学生罪犯,我们同样应给予高度关注,我们应当齐心协力共同努力,采取形式多样的向后延伸教育,回访考察工作,切实预防重新犯罪。为使违法犯罪学生改邪归正,社区、派出所、家庭、学校应建立“四合一体”的有层次的帮教监控综合治理网站,建立健全违法犯罪在校生档案管理,只有这样才能

经常地、系统地研究学生问题,分解汇总学生违法犯罪的状况、趋势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和有效对策,做好各项预防措施。在这方面,有些派出所做得较好,近年来,他们以派出所为主,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做好预防措施,使在校生违法犯罪明显下降。

此次调研,将对省关工委关于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矫治与预防对策研究课题,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矫治与犯罪行为预防的对策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矫治、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新思路、新举措,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光华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2011年10月9日

第二篇: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与对策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思考

一、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原因

(一)主观因素

未成年人正处于多塑性这个阶段,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对人生、对自己的未来设计有一定的主见,但由于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模糊,法制观念淡薄,所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够,生活阅历浅,辨识别力差,易在不良社会风气和现象的影响下,禁不住诱惑,以求自身欲望的满足,放任自己的行为,将自己推上犯罪道路。

1、思想价值观方面看。他们道德观混乱,法制观念淡薄,有的还有一套流氓哲学。如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亡命称霸的英雄主义、人生如梦的悲观虚无主义、哥们义气为重的“交谊主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主义等等,都程度不同地在他们身上体现。有的犯罪团伙甚至自成一套思想、意识等行为规范体系。

2、从心理方面来看,他们性格粗野、任性,具有畸形的好奇心,反常的需求心,强烈的虚荣心,霸道的好胜心,冒险的侥幸心,虚幻的侠义心等,存在心理和生理之间的矛盾,粗浅的认知判断能力和较广泛的交际能力的矛盾等等,当他们遭遇困难、挫折时,易产生愤世嫉俗、精神低糜、空虚、偏激固执的思想倾向。这些不良心理问题侵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损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为将来的违法犯罪埋下了伏机。

3、从文化素养和不良习气等方面看。未成年人犯罪中不少人文化水平低,缺乏应有的社会常识和是非辨别力,缺乏正确的理想和志向,没有进取心和事业心,好逸恶劳,自身散漫,总希望不劳而获,但是自身的经济来源拮据,满足不了要求,易引发盗窃、抢劫、伤害等刑事案件的发生。三是法制观念浅薄。未成年人大多没有受过普法教育,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加上自控能力差,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必然与周围客观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孟母三迁”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客观因素作为条件通过内因起作用。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成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反之,则不利于、甚至有害其健康成长,将其引向歧途。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原因主要有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等。

1、家庭原因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父母的过分溺爱、教唆、遗弃和家庭的分裂,在不同程度上都将成为未成年人越轨的诱发因素。同时父母法律意识水平低下,家庭教育不当,也是诱发部分未成人违法犯罪的家庭因素中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有几种情况:

(1)家庭残缺。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人们的婚姻意识。近几年来,离婚案件出现上升趋势,而孩子是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照顾时,便在社会上寻找“归宿”和“保护”。当他们寻找的“归宿”和“保护者”能够引导其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成长时,就会有着正常的人生,如果选择不当,如与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在一起鬼混,加入犯罪团伙。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年人离婚时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考虑只是自己的情感世界,一个家庭破裂了就意味着孩子的前途没了。

(2)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出现了问题不是说服教育、正常引导,考虑孩子的自尊心,而是采取打骂等体罚方式,使其产生逆反心理,造成感情隔膜,而孩子与父母较劲,采取逃学或出走,从而失去必要的管理和教育。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性极大。

(3)对孩子过分溺爱。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娇宠袒护,使孩子从小就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和不良习气及品德,在其受挫折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往往失控,走向邪路。实践证明挫折教育对学生的必要性,从小就要让孩子知道“没有人随随便便会成功”,“不经一番寒彻骨,怎的梅花扑鼻香”的道理,在学习工作的路上每个人都不会一帆风顺的,都要遇到不同的挫折的。“平静的湖面练就不了彪悍的水手”!

(4)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总认为“树大必然直,树大必然高”,对孩子管理放任自流,这些孩子的辨别是非和自控能力差,容易误入歧途。再苦不能苦教育,再忙不能耽误孩子。人生最大的意义不是你的事业多成功,也不是你拥有多少财富,而是你有没有培养好孩子,(好孩子不一定上北大清华等名牌学校,能够自理自立自强,能够懂法守法不为家庭国家增添负担就是好孩子)。

(三)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教书育人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我国也早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是很多学校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缺乏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一些学生不知法、不懂法,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应通过团队搞些有意义的活动,如义工助人活动等,加强法制意识,通过法制辅导员到校做法制讲座等提高学生法制意识;现在孩子普遍缺少责任意识,要让学生知道所犯错误应受到相应的惩罚。结合我镇实际,从本学期开始心理健康课已经走进课堂,各校都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马加爵事件就是反映孩子成长过程中老师家长只注重学业,没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从学校教育看,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品德教育,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育管理不力,动辄把有轻微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推向社会。二部分学校周边环境恶劣,干扰学校和未成年人正常的教育和学习秩序。学校应是“一片净土”,但部分地处县城乡镇的中、小学校周边环境依然十分恶劣。许多中、小学校周围布满了网吧、电脑游戏厅、录像厅、桌球室、卡拉OK厅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娱乐场所,使学生在耳熏目染中接受了一些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东西。

(四)社因因素

社会不良现象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街头巷尾的低级文化市场侵害腐蚀着未成年人健康心理。游戏机室、舞厅、录像厅、网吧室鳞次栉比,一些营业主利欲熏心,门口挂着“少儿不准入内”的牌子,但大量接纳未成年人,这些未成年人沉湎于淫秽色情的“黄色污染”和激情的网络游戏中,心灵深受毒害,思想被扭曲,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有人感叹“课堂教育一个钟头,不如录像厅一个像头。”

三、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因此,家庭、学校、政府机构等均应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工作。

首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遵循三项原则:

1.教育和保护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着眼点不是以打击来达到预防目的,而是立足于教育和保护来达到预防目的,这是基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2.从小抓起的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从小从早抓起,这样就能从小增强未成年人分辨是非的能力及对外界不良诱惑有较强的抵制力,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内因上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诱因,从而体现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大效能。3.及时的原则。一旦发现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是否及时预防和矫治,决定着是否把握住了有效预防未成年

人犯罪的最佳时机。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错过了“及时”这一时机,再进行预防和矫正,往往会事倍功半,并不易产生实效,对未成年人、对社会都将造成很深的负面影响。所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遵循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的原则。

其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加强法律教育。

1、作为学校要担负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结合实际举办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的教育活动,如讲座、座谈、培训等,针对未成年人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介绍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老师、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效地防止、矫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不能出现留生,出现一个流生就为社会增加一个负担,学校要最大限度降低辍学率。

2、切实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学习工作。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专项调查,中学生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了解及较了解的仅占27%.各级司法机关都应到未成年人犯罪集中的学校、厂矿、居民委员会及村民委员会创办法制教育基地,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学校呼吁司法公安等部门多组织送教到校的活动。非常感谢铜山区司法局月初到大许实小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讲座。收到很好的效果。

3、结合未成年人的特点,组织举办展览会、报告会、演讲会、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传活动。建议社会有关部门堵塞工作漏洞,预防犯罪的再次发生。全社会都来重视青少年的普法教育,通过开设各类青少年法制专题讲座、设立法律宣传栏、模拟法庭,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知法守法的重要性。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作用,长期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全面开展“父母与孩子同学法”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大许小学的普法教育一直走在全区前列。

4、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的熏陶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背后一定有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家长”,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潜移默化。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引导孩子看健康的书籍,收看法制频道,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守法意识,教育孩子有个正确的生活态度,学会隐忍退让等。

第三、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环境能影响人、教育人和造就人,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是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本之策。一要加强出版物市场的监管。当前,一些宣传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非法出版物沉渣泛起,极大地戕害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大许邮局门口的书摊经常向学生租售 不健康的书籍。二要加强广播影视市场的监管。一些电视频道为提高收视率,经常播出一些有血腥、暴力、色情、凶杀、恐怖场景的故事片,这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三要加强对游戏娱乐市场的监管。一些游戏给广大未成年人极大的感官刺激,成了未成年人逃学游荡直至违法犯罪的精神寄居地。据调查,65.6%的人逃学后经常去游戏机房、录像室、歌舞厅等娱乐消遣场所。四要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监管。

当前,针对互联网络普及给未成年人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要在网络管理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如针对网吧业主经营行为、未成年人上网、网络色情以及网络语言等一系列问题,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有关部门要共同开发建设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绿色网站,在校园、社区等场所开办一些公益性网吧,组织力量研发适合广大未成年人参与的健康游戏软件,积极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五)加强帮教,对未成年人实施“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政策未成年人再次犯罪比率较高,对未成年人要本着治病救人的方针,用真诚的爱心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同时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帮教工作。司法机关加强回访、考察,在失足未成年人居住地设置帮教机构,落实帮教措施。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关心失足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要积极帮助不起诉、免除刑事处分和宣告缓刑以及被解除收容教育或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的复学、升学、就业,真正把教育关怀的情感送给他们,使其自我悔悟改造后自食其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一员。

第三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张家界武陵源区课题组

摘 要 本课题研究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建立学生的公民道德、价值观念意识、探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为目的,通过、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采用榜样示范、说服教育、环境熏陶、情境感染、意志磨炼、社会实践、齐抓共管等多种科学方式,取得了提高教育工作者育人水平,初步形成齐抓共管格局,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全区中小学生5年中,连续4年无一人犯罪的显著成果;基本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教学生做人的问题;证明了育人要始终抓住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不放,不留德育教育的真空,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具体体验,要从对学生的传统道德、基本行为、礼仪教育开始,从“心中有他人”起步,要直接预防与间接预防并举,要优化育人环境,要加强综合管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多管齐下,齐心协力运作,全社会的成年人都要关心未成年人成长。

一.“未成年人”概念的界定。

这里所指的“未成年人”为未满18周岁的在校中小学生,不包含已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而走上社会的未满18周岁的所有未成年人。

二、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自一九九五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张家界题词“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开始,武陵源区政府就形成共识:作为世界名胜之地,社会秩序的稳定、文明程度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的指示落实。为了创建世界一流风景区和全国模范治安区,营造文明、卫生、安全、小康、和谐的武陵源,为此在每年年初与教育局签定的工作责任状中,均有争取“在校学生犯罪率为零”的硬要求。

此外,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传统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显得十分脆弱,改革大潮的冲击,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动摇了人们理想、信念的坚定,腐蚀着学生的灵魂,影响着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见附表)学校德教育工作已经滞后于形势的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量事实证明,抓好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就把握了祖国的未来。缺乏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是未成年人发生违法行为最重要的原因。引导未成年人辨别是非,增强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纪律观念,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从预防开始,已经刻不容缓。

在上述背景下,根据我区当时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现状以及在籍中小学生参加违法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的现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我们假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关键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仁爱心、同情心和羞耻心,归根结底是培养他们的良心。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探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为目的,于2000年8月成立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专题研究。

我们认为,该课题已经有如下意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学校德育工作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研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益于指导学校德育工作,有益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有益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有益于发展全社会的和谐,有益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益于文明平安武陵源的建成,更有益于武陵源的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运用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木桶理论”原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原理等理论,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成因、心理特征及学校、家庭、社会如何预防的途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四.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建立学生的公民道德、价值观念意识、探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为目的,通过始终抓住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不放,不留德育教育的真空,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具体体验,提高教育工作者育人水平,初步形成齐抓共管格局,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争取全区在校中小学生思品合格率100%,在校中小学生无一人违法犯罪;基本解决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教学生做人的问题;全社会的成年人都来关心未成年人成长,为创建世界一流风景区和营造文明、卫生、安全、和谐的武陵源、为快速发展武陵源旅游经济作出贡献。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通过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分析产生的原因,采取一系列教育、拯救活动与措施,从而达到研究的目标。研究的范畴涉及到公民道德、价值观念教育内容,以及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条网络的28个子课题: ㈠.学校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1.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2.未成年人心理分析与健康个性培养; 3.班主任工作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4.学校社团工作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5.校园文化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6.学校隐形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7.学科教学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8.网络教学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9.学校管理模式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㈡.家庭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10.家长与学生心理沟通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11.家长育子心理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12.家长善待和严格要求子女的态度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13.开办家长函校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14.家庭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15.家庭因素分析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16.家庭价值观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17.未成年人非智力因素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18.未成年人礼仪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㈢.社会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19.学校周边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及治理; 20.不良社会现象对孩子的影响及对策; 21.社会媒体对孩子的影响及其引导; 22.孩子社会活动的参与及其引导; 23.孩子社会交际的引导及其培养; 24.开办法制学校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㈣.当地政府政策策略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25.政府干预学校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26.政府干预家庭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27政府干预社会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28.政府如何宏观调控,搞好综合预防。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是运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进行研究。㈠调查研究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开题前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取得未成年人的基本表现情况以及违法犯罪的现状和特征等第一手资料,我们具体对全区8所中小学和一中、索溪中心学校、军地小学、中湖中心学校的4996人中的23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问卷见附件),1999年严重违纪学生为398人,占7.1%,违法犯罪学生4人,占0.99%,2000年严重违纪学生为373人,占7.9%,违法犯罪学生2人,占0.999%。取得未成年人的基本表现情况以及犯罪的现状和特征等第一手资料与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基本吻合(见后表1999和2000年数据),为以后的实践和研究、分析新情况、寻找新途径、解决新问题、推广新经验作依据,取得了发言权。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现在学校里的学生,呈现以下六个新特点: 1.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独生子女逐年增多,他们被两代家长视为“掌上明珠”,把对他们的痛爱变成“溺爱”,把对他们的关心变成“包办”,导致他们性格逐渐变得十分刚愎。2.单亲家庭子女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维发生变化,离婚率不断上升,单亲家庭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得不到父母的亲情,甚至不少孩子失去了父爱和母爱。干脆把教育子女的义务甩给了学校,他们缺乏自律力,多数孩子性情变得孤辟。

3.“以我为中心”者越来越多。

独生子女“小皇帝”的地位居高临下,单亲家庭子女 “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以我为中心”的劣根性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4.抗挫折能力差者越来越多。

由于溺爱,多数学生动手能力差,抗挫折能力更差。他们受不起丁点儿苦,经不起打击,心理十分脆弱。对别人有反感,一次考试失利,就会消极不堪。他们只适应于一帆风顺,在逆境中就无所适从。5.“价值观发生变化大”者越来越多。

其特点主要表现是在价值上追明星,在消费上讲品牌,在接受新观念上喜欢新潮前沿,在了解知识上广泛猎奇。

6.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国家法规的不断完善,学校管理的不断加强,对他们的行为的约束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逆反心理。

随着以上六种类型学生的逐年增多,广大教育工作者无疑面临一种新的挑战。㈡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即我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运用边调查边分析,边研究边观察边实践的行动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通过开展大量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研究和实践活动,用理论的成果来指导实践,用实践的成果来丰富和发展理性的研究,让学生受教育,老师育人水平得提高。㈢经验总结法

通过一段实践与研究后,由课题组下到各子课题组视导,尔后召开课题研讨会,安排互相交流实践与研究的操作方法经验发言,互相取长补断,推动课题研究健康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我们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价值观念教育时,具体采用了“五步”、“六式”、“七学会”的操作板式: 1.“五步”即在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价值观念、法制观念教育具体实践时采用的五个步骤:环境熏陶—正面引导—警示教育—综合实践—自我提高 ㈠.环境熏陶。即利用教育环境陶冶学生情操。《三字经》云,“昔孟母,择邻处”。这说明未成年人的成长与环境的熏陶多么息息相关,多么重要。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中学校环境对学生最具影响。为了优化学校育人环境,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在2000年12月,组织全区中小学校长、政教主任、教导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参加实践的教师专程到慈利二中参观学习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紧接着又在军地学校召开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推动了全区的校园文化建设。现在,全区各校绿树成荫,绿草如茵,环境宜人。学校利用美化、绿化、教育化的校容校貌熏陶学生。一进校门,便见校训。宣传窗口内容经常更新,文化走廊,学习园地潜在地影响着学生。学生在学校里感觉到舒畅清新,觉得学校是幸福乐园。校园文化建设在对学生的“陶情”、“冶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促进了控流保学工作,提高了普及义务教育质量。全区近几年的“普九”均达优秀标准,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普九”先进单位。

在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各校加快了建立良好校风、班风、学风的进程,利用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培养学生情绪、言论和行动上的共同倾向。中湖中心学校开展了以“向刘梅同学学习”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要求争做新时期的新“三好学生”(好学生、好公民、好子女)。还开展了重新学习、背诵《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指导他学生营造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

㈡.正面引导。就是让学生直接熟悉、明确公民道德、价值观念、法制观念的含义和意义。

①.直接宣讲公德法则价值、意义。学校政教处、团委会、少先大队辅导员利用团队活动时间集会或班级组织学习。

②.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强化道德、价值、法纪、规则。如索溪中心学校通过开展“法律小知识抢答赛”和“争做十佳小公民”的评选活动,举办“文化长廊”,使道德、价值、法纪、规则得到强化。③.书写、登载有关警句。

④.利用作品、新闻主人公的人格特征,揭示公德法则价值、意义。⑤.通过典型报告是如何遵纪守法及正面影响。⑥.具体熟悉某种道德法规行为。

a.情景展现。如开设模拟法庭、角色表演。

b.情景体验。如通过讲幽默故事,凸现故事价值,也可以进行行为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理。着重强调道德、价值、法纪、规则。

c.举办引导学生正确行为的宣传窗橱,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办文化长廊、板报等。㈢.警示教育。即通过反面教材敲响警钟,用恶果警示他们不能这样做。

①通过张贴大量宣传图片,组织观看。如:恶性交通事故宣传图片、禁毒宣传图片等。

②组织“问题学生”去看守所参观,请公安干警讲话,并由在押犯罪分子现身说法,接受警示教育。㈣.综合实践。即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具体感悟。

①.纪录遵纪守法行为。由团支部、班委会、少先大队长记录学生遵纪守法情况,利用班会、团队活动时间,进行播放,然后进行分析评判。

②.写反思日记。小学生最喜欢这种实践活动,它可以促进自我进步。③.布置实践作业。注意做好记录报告。㈤.自我提高。即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明理。

①.由班主任或团支部、少先队辅导员提出建设性意见:行为为啥不对?应该怎样做? ②.现场改正错误行为。③.现场表扬正确行为。

2.“六式”即在进行实践与研究时采用榜样示范、说服教育、情境感染、意志磨励、社会实践、齐抓共管等六种操作方式。

㈠.榜样示范。即让学生学有榜样。通过榜样的言行,把道德规范具体化。未成年人可塑性极强,抢占他们心理空间的早期道德世界,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潜在意义。而他们的情感往往带有很大程度的具体化,极易受具体事物的感染。运用榜样示范法,首先是要求教师处处率先垂范。参加研究和实践的广大教师每天都与学生生活在一起,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他们在讲道德知识时,用褒扬和谴责的对比语言对道德评价对象进行肯定或否定,促进了未成年人评价能力的提高,使自己的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步趋于深刻、稳定。每年中学生新生入学,都举行中学生宣誓活动,让中学生在提醒和勉励的同时,我们还利用贺龙故居、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以及贺龙公园等德育教育基地,领着学生重走红军路,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在贺龙铜像前举行新团员入团、新队员入队宣誓和老团员、老队员重温誓词活动;请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金正彪、舍己救人英雄赵民健、省、市“十大新闻人物”刘梅等英雄模范人物到学校报告英雄模范事迹;引导未成年人向历史伟人、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学习,向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并利用文艺作品、影视中的典型形象教育未成年人,诱导学生学习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的崇高思想,学习历史伟人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和献身精神,同时我们还通过带领部分“问题学生”,到区看守所去参观,让在押犯罪人现身说法的警示教育,促进了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㈡.说服教育。即用讲解、谈话、讨论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让受教育者提高认识,提高修正错误的自觉性。

未成年人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意识薄弱,缺乏毅力。在研究和实践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认识问题,我们从提高认识入手,心平气和地与之交换意见,不训斥,不体罚,不伤害自尊心,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区一中有几名学生曾发生过集体盗窃行为。事发后,该校的领导和教师意识到预防不力,立即成立帮教小组,从“心”开始,对这些失足者进行帮教。对其中因家庭困难而“饥寒起盗心”的人,政府和教育局给他们补助生活费,终于让这些学生提高了思想认识,痛改前非。这件事情发生后,各校成立了心理健康中心,配合班主任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差生”一份更多的关爱。实验老师一致认为,培养一个优生固然光荣,但转化一个“差生”比培养一个优生更光荣。㈢.情境感染。即动之以情,与学生沟通,用情感感染学生。

未成年人的情绪容易因情境而波动。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一致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真诚的热爱,最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一旦引起共鸣,学生就会爱屋及乌,努力按教师的要求身体力行。这种感染力对未成年人成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湖中学班主任胡定桂老师,对一位因沉溺于网吧而转学来的张×,每天找他谈话一次,坚持四十多天,还利用他的威信,让他担任寝室长。精诚所致,玉石为开。这位学生把胡老师当成他最信任的人,从此安心学习,成绩逐渐进入中上。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引其入境,如利用献爱心、手拉心活动培养同情心。我们定期召开全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篮球运动会,文艺汇演、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利用文学艺术感染让学生认识人生,修养道德情操。

㈣.意志磨励。即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实际锻炼中磨励意志,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修养的能力。

未成年人的许多过错行为是因为自制力不强所导致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觉得要让未成年人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并坚持克服困难,就必须磨炼他们的意志。于是,参加实践研究的学校在推行成功教育、让学生于尝试成功的喜悦同时,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引导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实际锻炼活动,如重走“红军路”、远足野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锻炼,促进了学生自我控制力的提高。区一中周围原来有三家网吧,开始许多学生经不住诱惑,常常溜出去上网,老师捉了一次又一次,就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后来学校改变了策略,一方面利用计算机课指导学生上网,一方面进行抗诱感磨炼,举行向“两室一厅”(电子游戏室、娱乐室、舞厅)告别签字仪式,让学生自我约束。不久,原来红火的三家网吧逐渐门庭冷落,生意萧条,最后关门了事。㈤.社会实践。即有目的的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锻炼意志,提高认识,增长才能。

未成年人的思想认识境界与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需要在家庭和学校内打基础,在社会实践中求发展,即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最好的教育。我们把三月和九月定为文明礼貌月,让学生每学期进校便参与到文明礼貌实践中,参与“雏鹰争章”、“手拉手”活动,去敬老院搞慰问,组织青年志愿者利用旅游“黄金周”到景区值勤、拾垃圾,保护景区环境。利用节假日去社区开展社会调查。区一中把德育社会实践与科技活动有机结合,开展索溪水质污染情况调查。区一中、中湖中学、索溪完小、军地小学等学校都举行了“保护母亲河”游行和签字仪式。区教育局作出了寒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决定,要求组织未成年人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五个一”活动(开展争做一个社区好小公民、好子女活动;帮助一位孤寡老人或社会弱势群体排忧解难;组织一支宣传队,宣传禁毒、预防爱滋病、关爱生命及安全知识;关心、关怀、关爱一位游客;接受一次民风、民俗教育);各校利用寒暑假,开展争创“好公民、好孩子、好学生”新三好活动,让所有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帮老助残,积极参加“爱我生命,远离毒品”宣传活动,为创建无毒区做贡献;组织学习小组和文体小组,复习功课,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毛娅娅、唐敏等20多名学生在暑假举行的全国中小学生器乐、书画大赛中获大奖。㈥.齐抓共管。即调动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因素和力量教育未成年人。

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课题组论证开题后,对综合管理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一是开办了法制学校,聘请司法干警担任法制学校副校长,上法制课,宣讲法律知识。索溪完小等学校还坚持一年一度举行法律知识抢答赛。《张家界日报》曾专题报道该校开展法制教育和“十佳小公民”的活动。湖南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授予该校“湖南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二是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了综合治理力度。出台一系列改善学校周边环境的举措,保证课题组的实践与研究的正常顺利实施。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狠抓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区文化局与学校周边派出所多次组织力量专项整治网吧、书摊。三是成立家长函校。课题组成员之

一、特级教师向解放亲自到各家长函校上课,唤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的共识,要家长言传身教,正确评价孩子,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从“以孝为教”开始,从“心中有他人”起步,对孩子进行健康有序的教育,教育孩子在家里能体贴父母,听从长辈教诲,出家门尊重他人,对人有礼貌、谦恭礼让。要求家长及早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并引导孩子及时纠正。努力创建“亲子学习型家庭”,做到学校放假不放学。区关工委还在每年对家长组织一次家教知识测试。尤其是区老龄委发动未成年人到社区做成年人的工作,为社区的稳定作出了贡献。这是社区工作的一个创举。如军地小学学生给家长的一封信,规劝家长不要打麻将赌博,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四是工、青、妇和公、检、法、司、法制学校副校长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3.“七学会”。即明确公民道德、价值、法纪的具体内涵。

①学会“忠、孝”。对国家要讲“忠”,学岳飞精忠报国;对家长要讲“孝”,孝顺父母。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学会诚信。在家庭、学校、社区要作到不欺诈、不说谎、不偷盗,不失信,有勇气做正确的事情。我们与关工委组织学生参加了市级以“诚信”为主题的作文比赛,并取得很好成绩。

③.学会尊重。在家庭、学校、社区要作到在尊重自己的同时,更要尊重他人,能宽容不同意见;不威胁、打骂、伤害他人;能和平处置愤争、侮辱之事。

④.学会负责。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要作到自律自控、慎思稳行、凡事敢于负责不推委。

⑤.学会关爱。在家庭、学校、社区要作到具有仁慈之心,同情、关爱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还要能够宽恕他们。

⑥.学会公平。在家庭、学校、社区要作到一切按规则办事,办事要一视同仁。

⑦.学会守法。在家庭、学校、社区要作到尽力维护学校、家庭、社区的声誉,要为一方安定出力,做到遵纪守法;学会分清是非、除恶扬善;学会关注社会;参加民主选举;保护环境;厉行节约。4.效果.①.学生素质通过教育活动后的数据对比。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逐年统计对比表

抽测学校 2002年上学期 2002年下学期 2003年上学期 2003年下学期 2004年上学期 2004年下学期 第一中学 1529 95.6% 1899 96.3% 1891 96.7% 2153 97.3% 2110 97.5% 2059 98.1% 索溪中心 548 100% 552 100% 556 100% 564 100% 602 100% 602 100% 军地小学 745 100% 1147 100% 1171 100% 1136 100% 1135 100% 1125 100% 张家界公园 258 100% 243 100% 238 100% 223 100% 218 100% 207 100 % 中湖中学 704 99.7 % 717 99.4% 815 99.9% 838 99.8% 813 99.6% 860 99.7% 中湖中心 1364 100% 1185 100% 1169 100% 969 100% 954 100% 843 100% 天子山中心 513 100% 460 100% 448 100% 426 100% 424 100% 356 100% 全 区 5661 98.71 6280 98.8% 6288 97.54% 6309 99.03% 6256 99.11& 6052 99.3%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优秀率逐年统计对比表

抽测学校 2002年上学期 2002年下学期 2003年上学期 2003年下学期 2004年上学期 2004年下学期

第一中学 208 13% 256 13% 273 14% 331 15% 324 15% 335 16% 索溪中心 108 19.7% 109 19.75% 112 20.14% 125 21.4% 133 22.1% 135 22.4% 军地小学 528 70.9% 627 54.7% 645 55.1% 611 53.8% 716 63.1% 881 78.3% 张家界公园 59 22.9% 58 23.9% 61 25.6% 58 26% 56 25.7% 42 20.3% 中湖中学 179 25.3% 205 28.9% 257 31.4% 160 19.1% 280 34.3% 350 40.5% 中湖中心 341 25% 332 28% 351 30% 271 28% 286 30% 253 30% 天子山中心 155 30% 136 29% 136 30% 170 40% 129 30% 142 40% 全 区 1578 27.5% 1773 27.9% 1835 34.3% 1726 27.1% 1924 30.5% 2138 35.1%

②.学生素质发生了巨大变化。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中小学违纪学生人数(次)逐年统计对比表 抽测学校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第一中学 746 192 922 171 1121 153 1202 141 1247 121 801 96 索溪完小 604 18 604 15 598 17 563 21 563 19 604 17 军地小学 617 0 632 2 708 0 1147 1 1136 2 1126 2 中湖中心 1722 25 1537 18 1346 14 1165 11 972 7 852 1 中湖中学 339 5 398 9 549 4 720 5 840 10 816 3 协和中心 802 154 738 156 736 145 716 100 663 53 646 41 张家界公园 258 4 275 2 259 3 243 0 223 0 207 0 天子山中心 523 0 512 0 548 0 486 5 437 0 395 0 全 区 5611 398 4696 373 5317 336 6242 284 6036 212 5447 160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人数逐年统计对比表

抽测学校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第一中学 746 4 922 2 1121 0 1202 1 1247 0 801 0 1260 0 索溪中心 604 0 604 0 598 0 563 0 563 0 604 0 796 0 军地小学 617 0 632 0 708 0 1147 0 1136 0 1126 0 1104 0 张家界公园 258 0 275 0 259 0 243 0 223 0 207 0 174 0 中湖中学 339 0 398 0 549 0 720 0 840 0 816 0 780 0 中湖中心 1722 0 1537 0 1346 0 1165 0 972 0 852 0 805 0 天子山中心 523 0 512 0 548 0 486 0 437 0 395 0 296 0 协和中心 802 0 738 0 736 0 716 0 663 0 646 0 580 0 全区合计 5611 4 4696 2 5317 0 6242 1 6036 0 5447 0 5795 0 全区犯罪率 5611 0.99 4696 0.999 5317 0 6242 0.999 6036 0 5447 0 5795 0 从上面四个统计表中可以看出: ⑴.我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在逐年上升。2004年由2002年的98.71%上升到99.3%,上升了0.59个百分点。

⑵.我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优秀率在逐年上升。2004年由2002年的27.5%上升到35.1%,上升了7.6个百分点。

⑶.我区中小学违纪学生人数(次)在逐年下降。2004年由2002年的398人(次)下降到160人(次),下降了238人(次)。

⑷.我区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人数在逐年下降为“零”。2003-2005年连续三年为“零”。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理论成果。

课题研究以来,共开展近百次实践活动,撰写研究论文158篇,结集3集,现精选108篇以《风雨欲来早护花》为题铅印结集。这些活动和研究论文主要探讨了以下方面的问题。1.探索了新时期教育对象呈现出的新特点。既前面所述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单亲家庭子女越来越多、“以我为中心”者越来越多、抗挫折能力差者越来越多 “价值观发生变化大”者越来越多、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等六种新特点。2.探索了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

⑴.侵财型犯罪占首位。主要是盗窃、敲诈、诈骗钱物,而且胆大妄为。他们作案所得钱物,大多用于挥霍。如一中毛某某等就曾去银行盗窃过。

⑵.寻衅滋事犯罪十分突出。在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中,大都表现在寻衅滋事、殴打他人,在歌舞厅、影剧院、网吧等公共场所滋事尤为突出。

⑶.暴力犯罪案件时有发生。暴力案件虽比例不高,但性质恶劣。主要是抢劫、伤害,对社会危害大。⑷.黄、赌、毒现象不断上升。中小学生赌博、观看传播淫秽物品、流氓淫乱、吸烟、饮酒,明显上升。3.探讨了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的一种复杂社会现象,是诸多社会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其成因可归纳为三化:即正面影响淡化、负面冲击强化、教育力度弱化。⑴.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污染,异质文化侵害

一是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影响。当今,社会全方位开放,社会政治、经济处于不断变革之中,物质财富空前增长,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各种矛盾互相冲突,受扭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冲击,扭曲了一些未成年人的心态。

二是异质文化的侵害。西方文化和腐朽没落的思想随着改革开放领域的扩大,趁机流入国内,与东方文化和传统思想发生激烈的碰撞。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等“文化垃圾”在一定程度上激起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的欲望。这种异质文化的侵害,是未成年人“演变”的罪魁祸首。

三是受不良人际交往的影响。在校学生与外界有劣迹人员交往是未成年人走上邪路直到犯罪的主要原因。未成年人在与这些人群交往中,或者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模仿,或者受其教唆,或者形成亚文化群体在活动中发生交叉感染,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混入这种群体。⑵.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教育不当,家庭作用失灵

一是过分溺爱的家庭。其子女的性格具有明显的任性、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他们一旦步入社会生活,很容易以自私的、任性的态度面对社会道德、面对法律规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二是简单粗暴的家庭。其子女最容易形成粗暴冷酷的性格,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极容易发生粗暴的攻击行为,并因此导致违法犯罪。

三是父母形象欠佳的家庭。由于父母行为不庄重、不检点,没有建立正常的权威形象,使得子女形成不良的性格而导致异常行为(包括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是气氛异常的家庭。主要是父母离异、分居,这种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家庭的不安定,缺乏温暖,使这些孩子过早地失去父爱、母爱,心灵严重创伤,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自卑感,容易形成感情冷漠、性情烦躁、性格孤独怪癖或玩世不恭。这种性格很容易成为罪犯的心理基础。

五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家庭。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家境贫困、父母失业,使他们的就学和生活失去了必要的经济支持,不得不逃学、辍学;一些父母受“成才不如发财”的新“读书无用论”影响,不让孩子读书,使他们过早涉足社会,致使沾染不良社会行为。⑶.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教育畸形,教育阵地“失守”

学校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如果学校教育阵地“失守”,那么未成年人走入社会滑向犯罪就难以避免。当前部分学校缺乏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学校教育还存在着“四大误区”:

一是重智育轻德育。不少学校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

二是重优生轻差生。不少学校把教育精力瞄准在几个“尖子生”身上,歧视“后进生”,极大地伤害了这部分学生的幼小心灵,他们自认为低人一等,产生悲观,形成畸形心理。

三是重教学轻管理。学校缺乏与家长的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

四是校园文化滞后。不少学校,校园建设简陋,学生课外活动场地狭窄、活动器材严重匮乏,校园文化底蕴不足。

⑷.学生自身因素:基本素质不高,抵御力差

一是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分辨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较差,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实施犯罪。

二是盲目攀比和嫉妒心理。“嫉妒是人之天敌”,面对花花世界,面对富裕家庭子女的消费,家庭经济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不平衡,甚至萌发不良企图。如果不加强教育,就会像脱缰的野马,势必带来严重危害。

三是对社会上不良风气以及一些低级庸俗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导致走上邪路。

四是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

五是好胜心理。逞强好胜心强,加之是非辨别能力差,稍被唆使便容易上当,偏离正道,被坏人利用,其犯罪动机盲目、模糊。

六是盲目好奇心理和消极模仿心理。未成年人是我们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具有不成熟的特点,对新事物具有神秘感,有强烈的得知要求,在认识上有好奇心理。如引导不当,也会造成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如一些青少年对异性、毒品等充满神秘感,其好奇心会驱使去寻求刺激,再加之自控力差,会进而模仿。

七是从众结伙心理。在群体压力大,个人心理承受力小时,采取从众行为而获得安全感,是人的一种自然向往和能动适应群体生活的社会属性——聚群性。从众心理会加剧团伙犯罪。

八是报复心理、仇视心理和反社会心理。未成年人涉世不深,世界观尚未定型,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极易表面化、直观化。在多元思维并存的新时期,受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不能正确看待社会腐败等现象,易对司法平等原则产生怀疑,对法律、社会的信任度降低。加上学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反差,使未成年人觉得无所适从。未成年人中那些思想不稳定、抑制力较弱、意志力较差的人,就有可能埋下违法犯罪的隐患。

4.探索了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的基本方法。一是始终抓住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根线不放。在实践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要分两步走。一是抓住 “孝”、“贤”是儒家孔孟之道的核心不放。要从“以孝为教”开始,从“心中有他人”起步(如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即从抓德育教育启蒙入手。二是抓住法家的核心“法治”不放。即抓法制教育。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1-3年级),以抓德育教育启蒙为主,抓法制教育为辅;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学生,则是以抓德育教育启蒙为辅,抓法制教育为主。三是充分利用网络知识和设备,堵塞利用网络进行智能犯罪违法行为的发生。四是与世俱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育人。5.探索了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的基本措施。

①保护性预防。政府和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A.地方政府方面。完善立法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国外一些国家就有《少年法》、《少年法庭法》等法律,许多国家都是采取法律的手段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以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我国1992年和1999年分别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但是,作为地方一级政府,也要相应制定一些法规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如《关于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通知》就很好。

B.家庭方面。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石,作为家长应当积极参加家长函授学校,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监护人应具备的育人素质。尤其应加强对法律知识、德育知识、科学育子常识的学习。家长要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积极创建“亲子学习型家庭”。家长要有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要学点心理学,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科学的育子常识和方法。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人格。要注意孩子在社会上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

C.学校方面。学校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在抓好学校德育常规工作的同时,创造性的积极开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教育中,一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和表现实际,安排专门时间,利用讲座等形式,从“孝”起步,“心中要有他人”开始,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二是坚守课堂阵地,在各门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三要从抓学习、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入手,教育青少年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是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组织参加丰富多彩的富有特色的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进行社区服务,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社会知识和经验;五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娇治,但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调查显示,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训斥、责骂,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甚至产生不良后果,作为教师只有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博大的爱,才是最有号召力的使学生醒悟。爱,是学校的永恒主题。②.堵塞性预防。堵塞性预防是指通过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尽量减少和消除实施犯罪的条件,达到预防犯罪的措施。学校开办法制学校,给学生普法,学校经常把政治课设为法制课,组织学生接受“庭审教育”,参观看守所。孩子懂法要主动而不能依赖课堂的灌输。主要包括:加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A社会方面:狠抓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教育,明确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一目标,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发挥政法机关的主力军作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各部门通力配合联合行动,对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彻底清理,歌舞厅、电子游艺室等公共场所,对未成年人设立禁区,加大消除视听力度,减少污染源,还学校一个优雅的周边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B家庭方面: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家长的素质如何,教育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对此,家长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学习和掌握基础心理学、教育学知识,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以民主、平等、宽容取代专横、权威、独断、惟命是从,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郁,努力缩小代沟,以文明的谈吐举止,乐观的态度,高尚的情操,进取的精神感染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C学校方面: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要加强法律、道德教育,开辟第二课堂,把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纳入德育课,并认真考核。组织青少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做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统一,以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落实素质教育要求,贴近青少年实际,讲求科学,避免政治课、德育课教学形式化、教条化,把正确的是非观映入青少年学生的头脑中,积极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使正气成为健康心理的支柱。通过各种心理活动情景训练,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切实有效地促进人格完善。

③控制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是指各种针对有明显犯罪倾向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采取的帮助、教育、挽救措施。A.社会方面:

a建设一支高素质、快速反应的专业化打击队伍是当务之急。

b建立一个资源共享、信息容量大、开放式的犯罪信息资源库非常必要。c公安机关对社会面的控制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

d深入调查研究盗窃、抢劫等各类案件的规律、趋势,有针对性地制定打击对策。e强化证据意识,加大深挖余罪力度。

f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净化治安环境刻不容缓。g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共同参与违法犯罪预防工作要常抓不懈。

h政法部门特别要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场所及各种影视、网吧,让青少年远离暴力、远离淫秽,营造一个青少年舒心的学习、生活环境。i加强少年法庭的工作。J送工读学校教育等。

B.家庭方面:注重收集信息,及时矫正不良心理。心理作为内在活动,往往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以此为信号,家庭应与小区片警、学校之间经常沟通,在信息上相互交换,杜绝家长管不了,学校管不着,社会没法管的现象,及时了解掌握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动向。一旦发现有不良心理、症状苗头的时候,及时教育挽救,决不能掉以轻心。

C.学校方面:采取成立帮教小组等措施进行帮助、教育、挽救工作。决不能对已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症状掉以轻心。如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下降、纪律松懈、厌恶学校生活、经常与行为不轨者交往、爱说假话、大话、空话、贪玩无度、无所事事、经常成群结伙逛商店、过分追求吃喝玩乐、迷恋黄色读物、甚至聚众结伙、赌博、打架斗殴等。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有所警觉,要因势利导,及早矫治,把不良心理遏止在萌芽初期。

㈡实践上的成果

1.提高了参加研究实验的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水平。参加研究实验的全体教育工作者了解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诸多因素,从保护未成年人的愿望出发,坚持保护与教育结合,间接预防与直接预防并举,采取针对性很强的预防措施,标本兼治,有效地预防了所教学生的犯罪,挽救了一大批误入歧途的学生。2.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了。使学生懂得是非,懂得什么行为有利于社会,什么行为为社会所不耻。法律意识增强,能自觉抵制违法行为,不做缺德违法的事情。

3.学生的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得到培养,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得到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学生能及时矫正不良行为,自我约束能力大大加强,基本具有责任心、仁爱心、同情心和羞耻心。

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行。全区在校学生普遍尊敬师长,谦恭礼让,举止文明,诚实守信,珍惜荣誉,不失人格,思品合格率连年达100%,优秀率达 85% 以上。

5.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全区在校学生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有较强的环保意识。6.巩固了“普九”成果。小学辍学率连续五年为零,中学辍学率连续五年控制在2%以内,“普九”质量在全省保持优秀水平。

7.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健康发展。课题的开展,为文明武陵源、和谐武陵源、安全武陵源、卫生武陵源、先锋武陵源的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赢得了武陵源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来武陵源景区观光的游客由2000年的250万人次,到2004年达到900万人次,2005年有望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一千多万元,到2004年达到八千多万元,2005年有望突破亿元大关。8.基本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

9.受到全社会成年人关注的未成年人又影响和关注成年人遵纪守法。如军地小学少先大队组织学生写给家长一封信,规劝家长不要参与打麻将,中湖中心小学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社区宣传禁毒,为社区的和谐作出了贡献。

七.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我们的课题研究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㈠.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发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而我们的课题研究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开题,因而具有前瞻性。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委宣传部、区政府分管领导对我们的课题研究曾给予过高度评价。

㈡.自2000年8月开题以来,全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合格率年年达到100%,开创了全区中小学生犯罪率五年中连续四年为零的纪录。《张家界日报》以《为稚嫩的心灵层层设防——武陵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侧记》为题,报道了我们的研究。课题组成员、一中政教处主任杜李坪同志的事迹被《湖南教育》以《杜李坪:为学生的心“放哨”为题》作过典型报道。我们的课题研究,区教育局副局长、课题小组副组长黎兴明以《守望祖国的未来》为题,在全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作过专题发言,区文明委把课题研究以创新案例推荐上报省文明委,推荐课题研究小组长谷绍曹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上报省文明委。军地坪办事处高云居委会退伍军人毛诚叶代表其他群众,在《张家界日报》上撰写感谢信《感谢军地小学师生的深情厚谊》,感谢军地小学师生多次捐款关爱他们的深情厚谊。

㈢.省规划办在2004年《关于各市州2001年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中期检查情况通报》中,对我们的课题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给予三千元资助奖励。

㈣.市电视台对张家界森林公园学校子课题组在《张家界新闻》栏目作过报道,区电视台亦在《武陵源新闻》报道过我们课题组的课题研究。

八.结论

一.本课题研究证明:

㈠.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与世俱进,不断调整工作思路,转变育人理念和策略。空洞地说教和简单地训导在新形式下已不可取,老师拿教鞭,是教师无能的表现,只有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具体体验,才能塑造学生的心灵。

㈡.育人必须要从对学生的儒家传统道德、基本行为、礼仪教育抓起,从“心中有他人”起步,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责任心、仁爱心、同情心和羞耻心,才能培养出孩子善良的品质。只有当未成年人具有善良品质的时候,才会自我约束,不缺德违法。这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和根本。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直接预防与间接预防并举。

直接预防指的是应对性预防。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让学生知道不按规范的要求做就会产生恶果,以此防止学生出现不良行为。

间接预防就是引导学生怎样做人,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及预防犯罪的意识。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优化育人环境。这是育人的必要条件。

㈤.经费是制约课题研究健康发展的瓶颈。由于经费的制约,很多方面的研究和 探讨还很不到位。

九.尚待研究的问题

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四个方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仅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这正是本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只是接受义务教育的在校中小学生,加之我们区情特殊,地盘小,学生少,提供的样板少,而未成年人指的是所有未满十八周岁的青少年,因而接受义务教育后未进入高中(含职高、中专)继续学习的广大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研究。

㈢.本课题的研究,范围涉及四个方面,内容涉及28个子课题,有些内容尚未涉及,有些范围虽涉及,但深入不够。如“当地政府政策策略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就有待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执笔:谷绍曹)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附:参考文献

1.孙俊三:《教育原理》.湖南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08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郑和均:《中学心理教育》.海南:南方出版社.2000 5.陈立杭:《家教警示录》.湖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6.姚向阳:《青少年犯罪问题与家庭教育》东方论坛.1999.03 7.崔海兴:《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与对策》.河南社会科学.2000.02 8.喻晓玲:《青少年犯罪问题探微》江西社会科学.2001.04 9.(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10 10.李幼穗:《儿童发展心理学》.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8.08

第四篇: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有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有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的有关问题基本情况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制订,也为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提供了支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实施,有效地保障了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等各项权益的实现,为未成年人的正常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未成年人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形形色色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的影响,为了消除消极影响,就应该给未成年人以积极的影响;为了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就应该防止未成年人可能发生的反社会行为。正是从这点出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突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告诫未成年人、也告诫社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种积极的预防,无疑有助于未成年人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各项权利的实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可以帮助大部份想学好的未成年人,还是有少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因生活窘迫而辍学出来打工由于无一技之长而长期无业,因生活没有保障而走上犯罪道路。并且还有上升的趋势。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特点:

1,对数量和相对比例上升迅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最主要特点。根据两级检察院2001至2005年批捕人数统计,几年来,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犯数量和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以批捕未成年人数为例,2005年是2001年的6.6倍多,在捕和起诉阶段,16-18周岁这一年龄段的人数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90%以上。可见,这一年龄段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阶段。

2,是罪名集中,侵财型犯罪占绝大多数。由于未成年犯的文化素质偏低,家庭生活相对贫困,表现在犯罪类型上就体现为财产型犯罪占绝对多数,而在具体的罪名上,以抢夺罪及抢劫罪为主。原因在于这两类犯罪作案手法简单,如果一旦得逞,就可以迅速的实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罪目的。

3,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闲散、辍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凸显。在未成年犯中,一个普遍现象是受教育程度较低,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占绝大多数(其中包括许多尚未初中毕业的),小学文化次之。在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情况下,未成年人基本受过基础教育,但是在许多经济落后的地区,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未能得到保障或者一些随家人到处务工的未成年人没有常住户口,难以异地就学,这些流动的学龄未成年人就会过早地流入社会。文化水平低使他们难以谋职,社会经验不足、法制观念淡薄使他们在生活出现困境时很容易就走上犯罪道路。闲散未成年人是指无固定工作,游手好闲,处于社会边缘的未成年人人。包括一些不爱读书,经常旷课的在校生;无一技之长,文化素质低且好逸恶劳的待业青年;刑满释放,改造效果不明显的未成年人;部分外来无固定工作,流动性较大的未成年人。这些闲散未成年人平时经常出入溜冰场、电子游戏厅、网吧、录像厅、赌博场所等人员成分复杂的地方,他们相互结伙,联系较紧密,哥们义气强,江湖习气重,目无法纪,狂妄自大,好吃懒做,希望不劳而获。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从父母或长辈处讨来,或打短工、或小偷小摸、赌博、敲诈等。二,未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有着深刻的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

1、自身原因。未成年人犯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自身素质差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相对未成年人生理上的提早成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因素不稳定与生理成熟形成矛盾,表现为纵容物欲,追求物质享受。许多未成年犯案发前都有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游手好闲,无事生非,逞强好胜,争勇斗狠;他们白天浪迹社会消磨时光,夜间结伙寻机滋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原因。家庭对未成年人疏于管教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一是单亲家庭容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由于父母离异、亡故等,使未成年人过早丧失父(母)爱,使未成年人心灵受到创伤,性格往往变得孤僻冷漠。尤其是一些重组家庭,一方面不能平等对待子女,孩子就很容易形成一种病态心理,如未正确引导,在外界因素诱导下,极易滑入犯罪道路。二是家庭教育方法欠妥容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有的家长注重言教,忽视身教,对子女不能起到好的榜样作用,某些不良行为潜移默化给子女留下阴影,会使子女相效仿而违法犯罪;有的家长由于家庭经济宽裕,视金钱为万能,平时娇惯溺爱子女,物质上尽力满足,往往导致子女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便易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家长本身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实行高压的“棍棒”政策,极易使孩子人格自卑或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残地报复社会,危害极大。三是失管或不管导致未成年人犯罪。有的家长因工作太忙或在外打工,对孩子无力管教,由爷爷奶奶代管或请人托管,使孩子养成放纵、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气,未成年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善恶不分,法制观念淡薄,一旦违法犯罪,其行为往往不计后果;有的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甚至将有不良倾向的子女推向社会。

3、学校原因。一是应试教育造成未成年人教育结构的缺失,导致思想品德教育流于形式。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标准,学校普遍存在重视文化课教学轻思想品德培养的现象;有的学校将学生划分为“优生”、“差生”,导致“差生”在上课无人问、下课无人管,遭受歧视而厌学、逃学,使他们一步步破罐子破摔,以致流入社会,长期受不良现象的引诱,很容易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二是教育方法不当,教师职业道德滑坡,少数教师对违法违规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常施用体罚和变相体罚手段,讽刺挖苦、罚做作业,重则谩骂殴打、赶出学校,致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增大,矛盾愈演愈烈。学生恐惧老师,心理承受能力差,不敢与老师沟通,有人干脆逃学,流入社会参加不健康的活动,甚至违法犯罪。三是学校监管不力。一些学校管理不善,规章制度不健全,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进行及时处理,导致问题沉积,校风不正,学生素质不高,甚至产生学生犯罪团伙。四是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很少有学校制定专门计划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宣传也很少见,有的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流于形式,校外恶势力趁机渗入校园,发展、拉拢或胁迫敲诈学生,加剧校园的暴力活动和治安环境的复杂化,诱发未成年人的偏差行为,把未成年人进一步推向犯罪的泥坑。

4、社会原因。社会上存在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思潮 是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温床。凡是涉财犯罪的未成年人都有主观上不求上进、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的习惯。同时有关色情、暴力的图书、音像制品以及手机网络媒体上传播的不健康的文化,对未成年人的侵蚀毒害也越来越深。从审判实践看,60%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根源是接触“毒文化”后产生心理扭曲,最终走向犯罪;70%左右的涉财犯罪或伤害案件是因为缺钱或因在各种娱乐场所结怨而导致的。

三、预防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未成年人犯罪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有效地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强化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治手段,以震慑教育犯罪。政法部门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要本着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慎重处理。对一些犯罪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未成年人犯该从重处罚的坚决从重,通过惩治这一特殊手段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

2、强化对未成年人的关爱意识,使其健康成长。独生子女家庭和经济富裕家庭的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不能仅体现在金钱物质上,应多从正面引导,从心灵关爱入手。单亲家庭、破裂家庭和贫困家庭的父母应多关心孩子的成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要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要保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和心态要及时纠正,特别是对已失学、辍学或沾上不良恶习的孩子,父母要加强跟踪和监管,切忌长期放任失控,尽力避免“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对孩子的吸引和争夺,尽早教育转化,尽到监护人的职责。

3、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辨别是非能力。学校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德育和智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把传授知识同传授道德、陶冶情操结合起来,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在培养“拔尖生”的同时,应当考虑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的前途问题;尤其是对“差生”,不能歧视,不能放任自流,应重点帮教,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未来;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法制教育计划,开设法制课,邀请政法干警给中小学生上法制课,以案释法,增强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和自我保护意识;要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加强教职员工的工作责任心,任课教师要规范师德师风,在学生中树立好为人师表形象。同时,要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具体措施,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

4、强化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整治,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要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暴力、凶杀、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加强对手机媒体传播淫秽色情的低俗信息的整治,加强互联网管理,对网吧、网络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进行不间断地检查,要经常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阻断“毒文化”对未成年人心灵的渗透和入侵;要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未成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如创作生产优秀的童谣、少年歌曲、动漫、网络游戏、影视节目、出版物等,兴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依托学校电教室、社区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开办公益性上网场所;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爱国教育基地,精心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

5、强化教育挽救工作,帮助失足未成年人转化新生。政法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未成年人犯的思想工作。对于缺失家庭教育的,要帮助他们与父母融通感情,使他们重获家庭温暖;对于因“毒文化”引诱而违法犯罪的,着重指出那些“毒文化”危害作用和远离其侵害的方法要求;对于偶尔失足和初犯、偶犯,重点突出前途教育,使他们迷途知返,悔过自新;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化教育他们。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侦查阶段,既要认真查找犯罪事实,核对有关证据材料,又要查找其犯罪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在讯问未成年人犯时,应采取谈心式的提问方法,先转达其家人、父母的思念和希望,然后进行法制教育,敦促其认罪服法;在开庭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采取圆桌审判方式,一般不要公开开庭,要注意在法庭上揭露犯罪,感化罪犯,帮助未成年人增强法制观念;量刑时要在有利于教育挽救的基础上,给予准确、恰当的判决,非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未成年犯,一般可适用非监禁刑;对于监外执行的未成年人犯,要建立帮教档案,成立帮教小组,落实帮助措施,做好延伸帮教工作。与此同时,对于有罪错的未成年人群体,要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具有亲和力的说服教育,让他们平等的参与社会活动,同等的融入社会生活,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减少和避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郑利辉,贾有治。深圳市未成年人犯罪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青少年维权网。2,梁志涛。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思考。中国法院网。发布时间: 2010-03-18 15:25:57 3,知识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主要特点。找法网。发布时间:2011-04-12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国法律知识资源总库法律法规库。发布时间:1999-06-28。实施日期:1999-11-01。

下载光华乡关工委关于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矫治与预防对策专题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光华乡关工委关于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矫治与预防对策专题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