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新旧西藏对比图简报 1
简 报
(第 1期)
类乌齐县小学少团部 2014年3月28日
感党恩 跟党走
为庆祝“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结合在全区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热血青年爱国成才创业工程”活动的热潮,我校少团部精心组织,于3月26日下午,在县委宣传部、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300多名师生参观了类乌齐县重庆文化中心“新旧西藏对比”图片展。
通过老师的认真讲解,学生们了解了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经历了改革开放,到迄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西藏社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黑暗残酷的旧西藏到人民当家作主过上幸福日子的新西藏,民主政治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改善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参观学习,让广大师生明白了,在党的领导下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伟大征程。
在参观中,学生们看到了旧西藏农奴没有人身自由、被挖眼睛砍手脚、住山洞、吃不饱穿不暖的悲惨生活状况时,都禁不住潸然泪下、感慨不已;想起了现在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书声琅琅、在国家的“三包”政策下吃的好穿的暖,学生们个个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同时坚信作为21世纪的主人,纷纷表示将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地区团委、县团委、宣传部、校办公室、校党政办
第二篇:2016年新旧西藏对比简报
简
报
亚堆完小 2016 年 3月28日
感党恩 跟党走
为庆祝“3.28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结合在全区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热潮,校党支部精心组织,于3月28日下午,在校委会大力支持下,我校的全体师生参加了开展的新旧西藏对比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由巴桑曲珍老师的认真讲解,学生们了解了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经历了改革开放,到迄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西藏社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黑暗残酷的旧西藏到人民当家作主过上幸福日子的新西藏,民主政治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改善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学习,让广大师生明白了,在党的领导下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伟大征程。
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了解到了旧西藏农奴没有人身自由、被挖眼睛砍手脚、吃不饱穿不暖的悲惨生活状况时,都禁不住潸然泪下、感
慨不已;想起了现在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书声琅琅、在国家的“三包”政策下吃的好穿的暖,学生们个个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学生也纷纷表示将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第三篇:开展新旧西藏对比活动报告
XX县XX镇XX行政村关于开展
西藏新旧社会对比主题活动报告
按照XX镇强基办2012年5月25日电话通知要求,我驻村工作队近日开展了西藏新旧社会对比的主题活动。XX行政村驻村工作队每位成员都严格对照西藏旧社会和如今的新社会进行一系列的对比,让村民们了解西藏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现我驻村工作队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为便于群众观看,我驻村工作队组织村“两委”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员代表将所有图片粘贴在村委会墙上。
二是制定定期宣传教育计划。每两周对村“两委”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宣传;每月对居雪村农牧民群众进行一次广泛宣传。
三是根据我村存在大部分文盲的实际情况,由懂藏汉双语的驻村工作队队员翻译讲解。
四是组织两个自然村的村民集体前来村委会,由驻村工作队为其讲解。
五是对XX村未入学的孩子进行讲解西藏新旧社会的对比。
通过此次开展西藏新旧社会对比的主题活动,我村广大农牧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旧西藏百万农奴深受“三大领主”的剥削压迫,无人身自由,更谈不上解决温饱问题,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农奴翻身当家作主,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从而坚定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
xx行政村驻村工作队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第四篇:新旧西藏相关材料
一、时刻牢记历史,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历史是昨天的记录,也是最好的教材。在座许多同志是从旧西藏走过来的,亲身经历了西藏民主改革、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5位代表的发言,相信大家感同身受。联系前一阶段参观新旧西藏对比展、观看主旋律电影,都给人以深刻的历史教育。旧西藏广大农奴的悲惨命运,令人十分难过和同情;6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西藏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让我们非常自豪和骄傲。事实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西藏,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开展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就是要不忘旧西藏的苦,牢记新西藏的甜,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教育引导全区各族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和区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为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西藏不仅存在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同时还存在着各族人民同以十四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和十四世**集团亡我之心不死,西化分化图谋从未改变。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好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俞正声主席“依法治藏、长期建藏、争取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指示,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在反分裂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认识统一、表里如
一、态度坚决、步调一致。要时刻绷紧稳定这根弦,尽职尽责,贯彻落实好区党委、政府出台的十个方面维稳措施,深化干部驻村、干部驻寺、城镇网格化管理、“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工作。开展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就是要正确处理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深刻认识十四世**集团的反动本质,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做到任何时候都不放松、不懈怠,教育各族干部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说连心话,吃连心饭,唱连心歌,办连心事,人人争做民族团结的典范,在全社会营造民族大团结的浓厚氛围,构筑社会和谐稳定的钢铁长城。
新旧西藏对比•勿忘历史
民主改革前,西藏100万人口中没有住房的人口达90万人。旧西藏占人口不到5%的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等农奴主,占有西藏几乎全部耕地、牧场和绝大部分牲畜及房产。许多西藏农奴把有一双鞋子当作是最大的梦想,住房是从不敢奢望的事。
民主改革前,居住在雪域高原的人们,四季都只能穿着一套褴褛的藏装、蓝布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第五篇:新旧会计准则对比
新旧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比较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1项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企业具体会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力争在不长时间内,在所有大中型企业执行。
之前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是在1992年制定的,当时的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2001年我国正式签署协议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会计改革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且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行,这套企业会计准则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因此,近两年中国对已有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建立起一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说,与原有的准则相比,新准则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它实现了与国际相关准则的趋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先在股份公司执行,2002年在所有外商投资企业执行,同时鼓励国有企业执行,到2005年底之前,国资委监管的所有中央企业全面执行会计制度。除此之外,还有针对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的业务《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时,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又发布执行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样,我国的会计制度体系从原来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转成现在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制度,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类企业。
目前我国采纳国际惯例制定会计准则,形成准则与制度并存的格局。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都是由财政部根据会计法予以制定,都属于同一层次的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两者的基本目的也是一致的,即对企业会计核算进行规范。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才不致造成执行过程中对两者的无所适从。但从新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比较中发现,新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在基本内容上显然仍然有其不一致之处。
现在,将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与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以及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会计制度)中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作比较,对于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一、会计假设的新旧准则与制度的比较
旧准则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假设。新准则的规定增加了权责发生制假设。会计制度仍然规定为四个假设。
(一)会计主体比较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旧准则相同。
(二)持续经营假设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新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旧准则相同。
(三)会计分期假设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季度和月份。,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的报告期间。
会计制度的规定概念与新准则相同,但将会计期间分为,半,季度和月度。,半,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半,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所称的期末和定期,是指月末,季末,半年末和年末。
(四)货币计量假设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新准则仅仅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对记账本位币未作规定。
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旧准则相同,并且规定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二、会计原则的新旧准则与会计制度比较
旧准则规定有十二项一般原则,即7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重要性,明晰性)和5个计量和确认原则(实际成本,配比,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谨慎性)。新准则为了与财务报告的目标相协调,将会计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目标相协调,命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原基本原则分别作了补充和完善,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将2001年1月1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纳入基本准则;同时突出相关性,弱化可靠性原则。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和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十三项基本原则,在旧准则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一)维持不变并加以修改补充的会计原则
1、可靠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真实性,又称客观性。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由此可以称为可靠性。
会计制度规定:在旧准则的内容上增加了现金流量的反映。
2、相关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这一原则规定也是财务报告的目标,作为相关性强调了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3、可比性和一致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将会计处理方法改为会计政策,这比会计处理方法的口径更宽,并且强调了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和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保持一致,会计制度规定:与旧准则规定相同,强调为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4、及时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5、明晰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围绕着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强调了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的服务。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6、谨慎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7、重要性
旧准则规定: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二)修改变化的会计原则
1、权责发生制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新准则在第一章作为权责发生制假设来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将权责发生制原则变化为权责发生制假设。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配比性
旧准则规定: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
新准则无此项原则。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3、历史成本
旧准则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新准则无此项会计原则。而是在会计计量中,针对会计计量属性规定了历史成本的定义。即历史成本是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并且强调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新准则无此项规定。
会计制度规定:基本与旧准则相同,增加本(或一个营业周期)以及几个会计(或几个营业周期)的界定。
(三)新增加的会计原则
即新增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旧准则无此项规定。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三、会计要素的新旧准则与会计制度比较
会计要素始终不变的是仍然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六大要素,新准则的突出点是针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都作了明确,强调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来确定会计要素。
(一)资产
旧准则规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并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六类,并详细分别定义,解释,说明。仅规定了资产的定义,没有关于如何确认资产的内容
新准则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删除资产具体分类的内容,该内容由各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做出规定。强调资产的三个特征:a)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b)必须由企业拥有或控制;c)包含未来经济利益。满足资产定义的同时,应同时满足:a)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已很可能流入企业;b)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才可确认为资产,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仅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区确认条件的项目,在附注中作相关披露。
会计制度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二)负债
旧准则规定: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并对其分别做出详细规定仅规定了负债的定义,没有关于如何确认负债的内容。
新准则规定: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删除负债具体分类的内容,该内容由各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做出规定。强调负债的三个特征:a)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b)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c)义务的履行必须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满足资产负债定义的同时,应同时满足:a)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已很可能流出企业;b)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的计量。
会计制度规定: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三)使用者权益
旧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明确定义所有者权益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并对各项作了具体解释。
新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未对如何具体分类做出规定,仅规定企业应当将所有者权益与负债进行严格区分,不得相互混淆。
会计制度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四)收入
旧准则规定: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新准则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会计制度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
(五)费用
旧准则规定: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将费用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
新准则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姑娘发生的对象化的费用构成产品或者劳务成本,在确认产品或劳务收入时,计入当期损益;无法对象化的费用直接计入发生当期损益。
会计制度规定: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六)利润
旧准则规定: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新准则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利得和损失等。利得指收入和直接计入所有者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入。损失指除费用和直接计入所有者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出。
会计制度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