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致富诗行,携手共同致富

时间:2019-05-14 05:5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谱写致富诗行,携手共同致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谱写致富诗行,携手共同致富》。

第一篇:谱写致富诗行,携手共同致富

谱写致富诗行,携手共同致富

——记临沭县人大代表、郑山镇张沙埠村党总支书记张培印

在临沭县郑山镇,提起张培印,领导评价他是个好干部,村民说他是个热心人,广大养鸡户则说他是个“活财神”。今年刚45岁的他靠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当地树起了无言的丰碑,在父老乡亲面前写下了真诚奉献的诗行。

1998年村两委换届时,他以高票当选为村委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他就从整治村容村貌着手改善村里路不直、巷不通的问题。很快,村里的面貌就为之焕然一新。

村民的生产生活顺畅了,张培印又想着如何能更好地增加农民收入。2003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日照市一家饲料公司推广养鸡业从鸡苗、饲料供应到成鸡回收的一条龙服务,不仅眼前一亮:这不正是适合本地农民发展的好路子吗!等他亲自去考察后,又陷入了沉思:该公司的项目虽然很好,但人家只向各地的总代理提供产品和服务,再由地区代理组织农户养殖,一家一户的客户公司没办法合作,而要做地区总代理,至少也要上百万资金。这时,家人也劝他:算了吧,投入那么大,是赔是赚还难说呢,万一赔了,咱这家底还不全搭上了?张培印想了好几天,又亲自去考察了几趟,最后一咬牙:这项目我上了!为了让村民能找到一条致富路,哪怕是赔了就赔我好了!于是他耐心地说服了家人,多年的积蓄加上东挪西凑,资金总算到位了。很快,在2003年春天,张沙埠东村发展的春天也来临了。然而,项目虽然引进了,农户接受还有一个过程,况且有的村民想发展,但是手里却没有钱投入,为此,张培印就一家一户的做宣传,没有资金投入的农户,张培印就把鸡苗先赊给他们养殖,并按时送饲料上门,凡是有养殖意愿的,没有场地村里还优先协调用地,为搞好防病治病,张培印就聘请了畜牧技术人员巡回进行指导,由于张培印引进的是科学配方饲料,鸡苗也是优良品种,增重快,生长周期只有40来天,一般农户一批引进3000只,可盈利七八千元,每年可养五茬左右,张培印提供从鸡苗引进、饲料供应、防疫治病、成鸡回收销售的全程服务,而且都是先养殖,成鸡出售后再算帐,村民不用投入一分钱,只要出劳动力养殖,出售后就等着数钱了。上半年,全村有近30户农民开始了养鸡,到下半年就发展到了80户,到第二年底,全村已有近二百户走上了养鸡致富的道路,户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目前,张培印自己购进了三辆车负责送货,长年有四名工人,三个技术员负责饲料和养殖的服务,不仅带动了本村的农户养鸡致富,而且周边乡镇和村的农户也慕名前来联系合作。村民富了,张培印个人每年也收入达数十万元。

几年来,张培印连续获得了县优秀共产党员、诚信守法好公民、农户致富工程标兵等众多荣誉称号,并光荣当选县人大代表。

第二篇:争做合格党员 谱写奉献诗行

争做合格党员 谱写奉献诗行

依安县实小孙瀛

争做合格党员,谱写奉献诗行!党的声音进万家,书记话儿记心上。党章党规仔细学,系列讲话细思量。学以致用去实践,严格自律忠于党。争当奉献排头兵,青春之歌响四方。争做合格党员,谱写奉献诗行!与时俱进学无涯,文明前进找方向。党纪党规记心上,严以修身铭党章。对照自身言和行,坚定信念和信仰。书记讲话振精神,曾经誓言莫要忘。争做合格党员,谱写奉献诗行!

“四个全面”指航向,“五大理念”最铿锵。“四有”干部人民爱,“四铁”目标树形象。锤炼思想和作风,热血汉子当自强。“三会一课”是常态,百年目标作理想。争做合格党员,谱写奉献诗行!“知行合一”讲诚信,无愧炎黄好儿郎。优良传统和道德,先进典型为榜样。自信自觉守底线,杜绝“四风”正气扬。克难攻坚为己任,为民务实谱华章。争做合格党员,谱写奉献诗行!讲话读本补我钙,逐条逐句悟规章。红色基因要传承,长征精神要弘扬。顺应建设和发展,示范带动要跟上。正反典型皆为镜,励志前行永流芳。争做合格党员,谱写奉献诗行!永葆先进和纯洁,科学理论来武装。思想政治促行动,时刻紧跟党中央。精神灵魂和修养,为国为党为家乡。民生为本是使命,解决问题敢担当。争做合格党员,谱写奉献诗行!改革需要冲锋者,发展路上心飞翔。补齐短板强技能,滴水穿石强如钢。不推责任不怕苦,亮剑是非迎难上。动真碰硬抓反腐,一身正气警钟长。争做合格党员,谱写奉献诗行!脱贫攻坚当标兵,服务群众在城乡。生态发展两条路,坚持创新和开放。转型升级讲科学,投身跨越和提档。遵法守信领富路,传递时代正能量。争做合格党员,谱写奉献诗行!分类指导和宣讲,提质增效是良方。分析自身抓整改,巩固成果比赶帮。家风传承为突破,党课心得微信网。专题谈论加自学,“四讲四有”奔小康。争做合格党员,谱写奉献诗行!

我以“两学”来奠基,我以“一做”去起航!交叉互动来体验,深入群众常回访。专题组织生活会,经验措施来推广。立足岗位作贡献,幸福中国万年长!

第三篇:致富不忘乡邻携手共奔小康

致富不忘乡邻携手共奔小康

致富不忘乡邻携手共奔小康

尊敬的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蔡瑞祥,八公山区山王镇工农村村民,今年35岁,高中文化,中共党员。十多年来,我以坚强的毅力从事食用菌的种植、开发与研究工作,凭着一股永不低头的韧劲走市场,闯市场,致富不忘乡亲,带领乡邻一起走出了条艰苦的致富之

路。下面,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致富不忘乡邻,携手共奔小康》。

苦苦寻求艰难的创业之路

1990年高考,我落榜了,和许多落榜生一样,苦闷彷徨,感到人生无路可行。正当我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之时,父亲劝我:“咱上不了学,难道在家就吃不上饭了?你要是不想种地,干脆跟咱村的阿宝一起外打工算了。”看着身边的年轻人一批批地外出打工,看着种田微薄的收入,我寻思着:难道非得要外出打工不可吗?在家就真的没有出路了?那段时间里,我苦闷极了,常常彻夜难眠,寻思着怎样能摆脱贫困。我坚信,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动脑筋,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道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从事食用菌种植的六安朋友。听他介绍种植食用菌发展前景很好,市场销路也不错,我于是抱着试试看态度,从他那儿买了菌种,在自家园地里尝试着种了一分来地的食用菌。于是,我有事没事就往他家跑,一边帮帮他的忙,一边学习种植技术。一来二往,慢慢便熟了,于是我就从他要了一些食用菌方面的书籍,摸索干起来。成功的道路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由于食用菌的种植技术复杂,学的还是不得要领,第一年,我种植的平菇失败,血本无归,一下就亏本2000多元。面对失败的结局,别人异样的目光,我一筹莫展,丧气急了,就在我准备打退堂鼓的时候。村支书一班人来到我家,安慰我,鼓励我,让我静心寻找失败的原因,鼓足勇气,来年再干,临走时他们还把2000元现金交到我的手里,嘱咐我一定要好好干,一定干出个样来。同时,一再嘱咐我的父母不要泄我的气,要千方百计支持我。

得到村委会的鼓励和帮助,得到父母的支持,我的信心更足了。通过认真查找,我总结出失败的原因还是技术问题。第二年我没有贸然行事,而是认真钻研食用菌种植技术。我一面自费购买了食用菌种植技术书籍和专业杂志20余种,一面又多方拜名师实地学习食用菌种植。我先后到上海、江苏、浙江及我省的合肥、六安、阜阳、凤阳、寿县等地,虚心向农技师请教,请他们帮助指导,仅安徽农业大学、凤阳农技师范学院两所院校我就跑了20余趟。一次在从寿县学习培育食用菌试管菌种技术回家的路上,遇上了大雨,为了保护好刚培育出的菌种,我把雨衣脱下来包住了试管,推着自行车在风雨里走了两个多小时,回到家我一下子就病倒了,发烧好几天,可是为了让新培植的菌种及时安种,我硬是支撑着将500多袋菌种一一安置下地。由于我执着和痴迷,凭着我对食用菌种植技术的刻苦钻研。1998年秋,我种植的500袋平菇终于获得了成功,产量达到15000多斤,纯收入5000余元。成功的喜悦极大的鼓舞着我,到1999年,我从创业之初的一间小屋数百袋菌种,发展到10个大棚15个品种,年收入一下子就达到了6万元。

然而,市场是无情的,也是变化难测的,2000年市场上平菇供大于求,价格大幅下跌,我本以为能大赚一笔的平菇,却意外亏了本。面对失败的惨痛结局,我独自蹲守在塑料大棚里,苦苦地思索:种什么菇才能赚钱,才有出路呢?随后,在一次去浙江学习时,我意外发现金针菇销售价格不错,市场前景也很好。为了取得真经,我就独自一人在浙江金华的一家金针菇种植户无偿打工。三个月过去了,我不仅学会了栽培技术,而且还聘请到了一位师傅上门前来指导。在老师悉心指导和我细心管理下,我种植1000余袋金针菇再一次获得成功。金针菇上市畅销,效益可观,我当年的纯收入就达到9万多元。我家里不仅装上了电话,购买了高档电器、摩托车,而且还翻盖上了新楼房,摆脱了贫困,我走上了富裕的小康之路。

传代帮扶热情服务乡邻群众

2000年7月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也是我事业上的一个转折。在村党总支的培养下,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我认识到,光自己致富不算富,必须带动和帮助一批贫困人员脱贫致富,走共同发展。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让身边的农民兄弟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我的致富之路引来许多乡邻前来上门求教,有本村的村民,也有外地的农民,还有一部分下岗的城市职工,对他们的来访求教,我都无偿地耐心地把种植技术传授给他们,甚至主动上门指导他们如何育种栽培。我村北五队村民蔡传厚,生活一直比较困难,也没有一技之长,我主动找到他,向他介绍自己从事食用菌的经历和经验,我告诉他,食用菌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只要技术学好、学精,产出是投入的2-3倍,经济效益高于其他行业。我无偿援助他优质的菌种,教给他

技术。现在蔡传厚已发展成为4个种植大棚,年收入两万余元的种植能手,年收入达两万多元,家里不仅还了债,还盖了新房。附近的种植户人人都知道我家的电话号码,很多人经常打电话问信息,问技术,我都耐心的解答。我们村的种植户石秀清,年初种金针菇3万袋,由于开袋过迟出现问题,我接到电话后,马上赶到他家帮助指导,结果金针菇很快长出来,及时地赶在春

节上市,卖上了很不错的价格。他的爱人逢人就夸我的好。

革新技术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掌握了金针菇种植技术,只是我走出的第一步。从几年的实践中我看到,食用菌种植要发展,就必须让产品走上更大的市场。为拓宽食用菌种植领域,提高产品质量。我购买了许多食用菌技术书刊,每天学习到深夜,并到外地考察,掌握了制作菌种的技术,建立了自己的菌种培养室。我先后引进了杏苞菇、白灵菇、木耳、银耳等新品种,不仅分别制出了菌种,还一个一个地进行试种研究,取得了第一手技术资料,为今后更好地发展储备了技术,为调整好食用菌的产品结构打下了基础。原来生产平菇只能在春秋季节,我就动脑子想,如果能象反季节蔬菜那样种植,在市场上一定畅销。于是我就着手实验生产高温平菇,终于获得了成功。近两年在春季金针菇全部收完以后,我就接着种高温平菇和木耳,从午收开始到夏季,平菇在市场上价格很好,提高了效益,也丰富了市场供应。今年7月,我在专业杂志上获得了液体菌种培养器的技术设备信息,就带着5万多元现金赶到辽宁参加培训,购买了设备。回家以后很快投入使用。原来培养固体菌种需要30天至40天,现在采取液体培养菌种仅用3天时间,大大缩短了菌种培养周期,同时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

“双培双带”活动在我村开展以来,更激发了我的干劲。我在带领更多的农民朋友共同发展的同时,主动向更广阔的市场冲击。2004年8月,在区、镇、村各级领导的帮助和指导下,经有关部门批准,我投资30万元创办了蔡氏食用菌技术开发服务中心,新建了一个160平方米的菇房和100平方米的培养室,修整了一条100米的生产路,研究开发高档食用菌特色品种,为农民朋友提供优质菌种,无偿传授食用菌技术,并负责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按照章程和种植户签订的种植合同,我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充分调动起了村民发展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的积极性。目前,中心已开发出“鸡腿菇”、“香乳菇”、“黑木耳”、“双孢菇”、“鲍菇”等八个食用菌新品种,带动了数十余个种植户增收致富,产品销售到上海、江苏及我省蚌埠、合肥、六安、阜阳等地。在区科技部门的帮助下,现在,我正积极申报市级科普示范基地和区级农业科技项目。近日,在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和村主任的指导下,我正在着手制作工农村食用菌种植专业网站,发布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的信息,提高服务中心的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

我不会忘记,我的成功是党组织的帮助和农民朋友的支持的结果。在平日的生活中,我团结邻里,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乐于助人,扶弱济困。每逢过年过节,我都到困难户、五保户家里帮扶解困。03年大汛,我来到大堤上驻守大堤的抗洪勇士送到价值两千多元的西瓜、矿泉水,为他们敬献一片自己的心意,我感到无比自豪;今天能坐在这里向汇报我取得的一点成绩,我感到无比光荣。今后,我将组织和社会各届人士对我的关心和厚爱,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我将更好地回报给我的农民朋友和父老乡亲。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第四篇:发挥支部引领核心作用谱写春风村加快发展共同致富新篇章

发挥支部引领核心作用

谱写春风村加快发展共同致富新篇章

中共春风村党支部

春风村幅员面貌5200亩,辖3个组,829人,党员19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村,石多土少,干旱缺水,自然条件十分恶劣。2004年以来,支部带领党员群众,自力更生,顽强苦干,走出了一条集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发展之路,人均纯收入从不足1800元提高到8210元,使一个交通闭塞、食不饱腹、毫无生气的落后村变成了道路通达、产业兴旺,人人向往的富裕村。创造了全省学习推广的“春风经验”,得到了省委和奇葆书记的充分肯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强支部班子,筑牢引领发展核心。加快新农村建设,党组织引领是核心。我们始终把班子建设放在首位,努力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引领加快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一是“三管”齐下,解决“能人难选”的问题。2004年以前的春风村,有能力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去了,劳动力十分匮乏,“能人”更是屈指可数,出现了“两委”班子无人可选的局面。为破解难题,一方面县、乡机关下派骨干驻村担任支部书记或副书记;另一方面又发动外出务工经商“能人”回村任职,我也因此回乡担任了村主任,并于2007年当选

为支部书记;同时,大力实施“三向培养”计划,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0名,新发展党员8名,培养村组后备干部12名,有效破解了无人领村的“难题”。二是“四措”并举,解决“引领无力”的问题。实施“学历达标”计划,选派村组干部和后备干部到党校、农广校或高职校进修深造,村组干部平均文化由原来不足初中提高到中专水平;坚持“每周一学”和“月末论坛”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定期讨论学习;坚持定期参观学习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云南、重庆、成都等地参观学习;坚持挂职学习制度,分批组织党员干部到乡镇、企业、协会挂职,党员干部队伍带富能力大幅提升。三是坚持“五抓”,解决“发展无方”的问题。在实践中坚持“五抓工作法”,即:抓班子队伍“一线法”,党员干部工作在一线、决策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不搞“台上指挥”;抓决策“问计法”,问计于群众、问计于专家、问计于科学、问计于市场,不搞“闭门造车”;抓发动“算账法”,给群众算清经济账、算清发展帐、算清得失帐,不搞“强制命令”;抓落实“问责法”,统筹使用村组干部,分别设岗定责,对工作落实“现时问责”,第一、二次完不成扣绩效工资,第三次再不完成就“停职”,不搞“利害亲疏”;抓发展“聚力法”,凝聚党员群众之力、专家学者之力、各级帮扶之力、社会

投入之力,不搞“单打独斗”。如今,春风村支部班子坚强有力,党员干部人人争先,后备队伍人才济济。

二、改善基础设施,夯实加快发展根基。加快新农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是保障。面对春风村“穷山恶水”的现状,支部带领党员群众牢固树立“艰苦不怕吃苦,落后不甘落伍,再穷也要发展”的春风理念,硬是把制约春风村发展的“交通、饮水、土地、环境”四大难题一一攻克,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开山劈石,打通致富路。春风村虽然距县城只有6公里,却一直不通公路。2004年12月,支部带领村民打响了公路建设的攻坚战,缺劳力,党员、干部和民兵义务投工投劳;缺材料,就从我的采石场运;缺资金,我们采取向上争取一点、群众自筹一点、党员干部垫支一点、致富带头人捐助一点的办法解决,我也为村上捐助了10万元。经过3个月的奋战,我们硬是在崎岖陡峭的山崖中凿出了一条4公里的村道。在后来的2年多时间里,我们不但打通了断头路,还新建并硬化了7.8公里的环线公路、5.6公里的碎石组路和12公里便民入户路,彻底改变了春风村的交通条件。二是掘池蓄水,引来幸福泉。春风村属石灰岩地貌,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十分困难,一方面,支部带领村民到5公里以外的龙塘组寻找水源,铺设饮水管道1.18万米,彻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另一方面支部又组织村民就地修建蓄水池11口,有效解决生产用水问题。

三是掀石找土,填出发展地。春风村石头多、土地少,土地基本上都夹在大大小小的石缝里。我们深知,没有土地,就没有发展。支部带领村民掀开石头,将石缝中的土抠出来,再集中填在石头之间;土地还是太薄,我们又到几里外的山上去背;土地面积太少,支部又组织村民整理荒山。就这样,我们新增耕地800亩。四是改善人居,展现新风貌。借“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东风,引导农户按照川南民居风格改厨、改厕、改面墙,建沼气池、垃圾池、焚烧池、农民体育文化广场。同时,我们将全村划分为16个卫生包干责任区,每周开展一次卫生评比,每年开展“卫生庭院”和“星级农家乐”评选,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今,春风村道路通达,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三、培育壮大产业,拓展富民兴村之路。加快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是关键。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李子、茶叶、花卉、乡村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富民兴村之路逐步拓宽。一是尊重规律,找准产业。如何在石缝中发展产业,考验历任支部班子,也先后经历了种植玉米、火葱、海椒、番茄的失败教训。新一任支部班子,坚持问计于民,并从市、县请来农业专家“会诊”,经过反复试验,结合三个组不同的地理条件分别确立了发展李子、花卉、茶叶三大主导产业。一方面,支部通过招商,引进两家公司入驻春风村,农民以土地

入股,对产业实行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支部牵头,分别组建了李子、茶叶、花卉三个专业协会,统一管理、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不仅村民利益都得到了保障,产业规模也不断壮大。如今,春风村已发展李子1200亩、良繁茶叶1800亩、花卉苗木1000亩,“一组一品“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三是发挥优势,延伸产业。根据临近县城的优势,依托李子、茶叶、花卉三大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每年定期举办李花节、品果节,发展农家乐19户,每年接待游客三万多人,农家乐户年收入5万元以上。”春游李花、夏品翠李、秋赏白菊、冬尝乌鸡“已经成为春风村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春风村也因此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如今,春风村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村民人均纯收入6年翻了两番,共同致富的目标越来越近。

四、科学制定规划,续写共同致富新篇。春风村的发展已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只有高起点规划,高目标奋进,才能续写加快发展的新篇章。我们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春风村“2010年-2014年“发展规划》,提出了力争2011年农民纯收入过万元、2014年达到15000元的目标。一是立足科学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在继续壮大原有四大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春风龙井”、“桂花乌鸡”、“快乐农家”为主的立体农业、观光农业,新打造三条旅游环线,努力把春风村建成生态旅游度假村。二是立足共建共享,改善人居环境。对村组公路和旅游环线进行全面拓宽、硬化、绿化和亮化,新建6公里产业带公路,修建一个8万立方米的水库,新建2个标准化集中居住点,实现沼气、卫生厕所和自来水饮用普及率100%。三是立足辐射带动,加强基层组织。实施“211”计划,力争五年发展20名入党积极分子,吸收10名优秀人才入党,培养10名村组后备干部。将周边冒水、千秋、利坪、官井四个村与春风合并建立联合党总支,进一步发挥春风村辐射带动作用。我们坚信:在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支部的坚强引领下,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春风村的明天也必将更加美好!

第五篇:团结互助 携手同行 共同谱写联盟校美好明天

团结互助 携手同行 共同谱写联盟校美好明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早晨好!

非常荣幸,我在这里代表第74小学和第十小学向大家汇报交流我们两校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不足不到之处,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斧正!

根据区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天山区教育局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提出了我区义务教育阶段“捆绑式”发展的战略举措,这一举措的实施使我校与74小学有幸结为联盟校。自2010年4月以来,我们两校间互帮互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无论是学校领导之间、老师之间、学生之间都亲如一家人,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因为时间有限,我就不一一赘述。自我们结为联盟校以来,双方学校都感觉到受益匪浅、互有收获,特别是在双语教学的整体推进上取得一定成绩。现将,我们两校在双语教学中的具体做法简要汇报如下:

一、学校概况

乌鲁木齐市第七十四小学位于乌鲁木齐市大湾南路152号,始建于1983年,房屋建筑为砖混结构平房,原校名为大湾乡八户梁小学。2003年更名为乌鲁木齐市第七十四小学。主要生源为赛马场片区进城农民工子女。2008年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关怀下,拆除了平房,新建教学楼,2009年8月底新楼建成并交付使用,学校占地总面积11408平方米,教学楼总面积8177.48平方米,操场面积2000平方米。现有4个学前教育班,30个教学班,12个功能室。现有教职工129人,在职在编教师37人,92名临聘教师,HSK水平等级10级2人、9级16人、8级27人,7级、6级人数62人。截止今年9月学生人数达1882人,小学段1670人,学前班212人,其中贫困学生774人。

乌鲁木齐市第十小学成立于1961年,其前身为市直属小学,1976年开设了民语班,成为新疆较早的民汉合校。学校占地面积为20916.8m²,教学楼有二栋,核编人数为136人,现在编120人,其中汉语系78人,民语系42人。学生2635人,其中汉语班32个,学生为 1951人,民语班12个,学生为684人。民语教师按要求符合培训条件的教师均参加了自治区级、市级双语培训,参加培训教师有22名,其中20人已取得合格证书,目前能胜任双语教学。还有2人在培训之中。其中HSK证书达到四级的有1人,五级的有8人,6级的有12人7级的有9人,8级的有8人,9级的有1人,11级的有1人。

二、双语教学开展情况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

1、认识到位。通过各类学习活动的开展,我们两校师生均能做到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少数民族素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的重要举措,作为民汉合校我们坚决执行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决定,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深入发展,加强校领导班子和“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2、组织落实。我们两所学校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明确分工、科学指导,由校长担任组长,书记任副组长。现在任民语系领导均为政治思想过硬、“双语”教学业绩突出、业务能力强、群众威信高,通过竞聘得以上岗。同时在汉语系中抽调骨干教师对“双语”教学具体指导。学校分工明确、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双语”教学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

3、经费保证。在“双语”教学工作的推进中,上级政府加大了对民汉合校的投入,切实改善了办学条件,“双语”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均发生了质的变化,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投入确保了“双语”教学的稳步推进。作为学校,我们也为保障“双语”教学的顺利推进,多渠道筹措资金,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投入,保障“双语”教学工作。学校设立了“双语”教学专项经费,并严格财务制度,做到专款专用,加大对教师培训、学校环境建设、设备购臵、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

(二)具体做法 1、确立双语教学目标

在“双语”教学的整体推进中,我们两所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由点及面逐步培训提高非汉语教师的教学水平,整体探索适合校情的双语教学研究体系。加强有效教学研究,认真贯彻执行市、天山区教育局的“三项规定”,在2006年秋季民语系三年级实现了数学学科使用汉语授课,2007年秋季民语系三年级科学学科也使用了汉语授课,2008年秋季民语系三年级除母语文及音美学科外,其他学科均使用了汉语授课。本按照上级要求,民语系各年级除母语文及音乐学科外,各学科均用汉语授课。

2、创设双语教学氛围

我们两所学校都努力在校园内,在教师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营造浓郁的双语教育环境和氛围。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栏、标语牌、名人名言警句、黑板报等载体,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宣传“双语”教学工作,并通过家长会、板报、问卷调查、宣传单等形式向家长、学生、社会宣传“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和目的,营造出人人关心“双语”教学、人人重视“双语教育”的育人氛围。

学校对民汉教师统一实行管理、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研活动、统一考核标准、民汉教师合署办公、互相交流,做到了学习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活动在一起。要求“双语”教师必须用汉语进行备课,授课语言必须达到80%以上运用汉语,在授课中,要求专业术语表述准确,内容讲解流畅,板书规范。并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等教具进行辅助教学,努力营造“双语”学习氛围;要求“双语”教师在课前充分做到认真备教材、认真备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上好每一节“双语”课;要求政治学习、升旗、课间操、校园广播等活动均用汉语组织。学校图书馆也添臵一定数量适合学生阅览的汉语图书,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素养。各班黑板报都将开辟“汉语角”,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汉语进行简单的对话与交流,加强双语教学人文环境建设。

3、加强校本培训

(1)、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观看成功的双语教学实例,了解双语教学的现状,提升教师们的理论素养,对双语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学校加大对民语系教师的汉语培训力度。如:我们的第74小学,面对学校临聘教师占教师总数80%以上,面对进校临聘教师素质高、经验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在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同时,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经验培养上为新生力量不断提供交流平台,研讨课、评课在每学期不间断的举行。教师业务学习中,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不断做汇报、做演示,在研讨和讨论的基础上提高教师双语教学水平。我们第十小学则重在加强校本培训:每学年,全体民语系教师参加汉语培训,全体教师利用每周四下午5:30—7:00进行汉语学习,由汉语系语文教研组长上课,同时每月进行一次月考试,成绩在90分以上的教师进行奖励,低于70分的教师则进行处罚。加强民汉语系教师结对子活动,我们给每位双语教师配有汉语系的指导老师,同年级、同学科从备课、说课、授课、课后反思、作业批改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交流,结对子的民汉教师要做到每周至少一次的相互听课评课,学校每月对民汉结对、教学互助活动进行一次小结,并审查听课、评课记录。每学期评选民汉团结年级组、教研组、学科组。我们认为这都是非常有效地校本教研模式,对双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

4、深入教学研究

(1)、双语实验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按照学校要求严格制订“双语教学”学科学年目标,避免教学的无序性和随意性。

(2)、在运用现有双语教材的基础上,尝试编写校本双语教材,如:“双语数学术语”、“双语生字卡片”等,使教材内容更丰富,更适合儿童对汉语的操练和记忆。双语教学小课题开展的卓有成效,受到上级教研部门的一致好评。

(3)、每学期我们都会分两次进行“双语教学展示课”的评比活动,第一次在组内进行,要求所有双语教师全员参加,每人上一节双语教学展示课,之后再精选出学科优秀课在全校范围进行展示、评比,并组织汉语系教现场评课、现场指导,对授课能力较为突出的双语教师予以重奖。

5、组织各类活动

(1)、充分发挥校园双语环境、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的阵地作用,尽一切可能将汉语渗透到教师、学生的生活中,将汉语言作为我们全校师生的工作语言。随机抽测,随机检查,定期开展双语教师普通话大赛,双语教师朗诵比赛。学生古诗文诵读、学生红歌大赛等各类活动。

(2)每年进行的“艺术节”活动中,精心编排各类双语节目、开展各种双语竞赛活动,组织各学段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竞赛活动,如:汉文歌曲连唱,汉语课本剧,汉语诗朗诵,汉语讲故事比赛,汉语书写比赛,汉语小报设计等。

(六)结合实际,做出亮点

大家也都看到了第74小学因为特殊的地理位臵,生源大多数为南疆流动人口子女,由于南北疆实施“双语”教学进度不同,与我市整体推进速度有一定的差距。学生的汉语水平较低,为更好地推进“双语”教学工作,74小的校领导高度重视学前班双语教学情况,从娃娃抓起,从刚入校抓起,从第一句话抓起,在前不久举行的天山区幼小衔接现场会上,我们也都看到74小学的学前班办的很有特色、值得我们各校学习。他们的学前班设臵为4个班,每班50个学生以内,课程设臵合理,教师素质高,班班能达到多媒体教学。不管是硬件配备还是软件匹配上学前班教学工作都称的上是学校的亮点所在。我们第十小学则将学校特色重点放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及打造充满爱心的教师队伍上,可以说,我们第十小学有一支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乐于奉献、充满爱心的双语教师队伍,在她们的培养下孩子们也是懂规守矩、善思好学、爱校如家、礼貌待人,在这里,也真诚的欢迎各位同仁到我校参观指导!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我们深知,我们新疆要发展,必须要有人才作支撑。人才在哪里?人才在培养,今天,少数民族学生对学习汉语的需求从来没有这样迫切。为了将这些聪慧的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型人才。我们作为双语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为提高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为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建设人才,我们将一如继往地努力工作,争取把我们第74小学、第十小学的双语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谢谢大家!

乌市第74小学校 乌市第十小学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下载谱写致富诗行,携手共同致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谱写致富诗行,携手共同致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