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风民俗(5篇)

时间:2019-05-14 05:3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徽州民风民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徽州民风民俗》。

第一篇:徽州民风民俗

徽州的民风民俗

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辖境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行政版图相对稳定。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徽州——不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溯源追本,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除元末曾改称兴安府(1357—1367),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间,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所辖六县也一直没有变动,这对徽州孕育出相对统一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节令习俗

【安苗节】传统节令。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安苗节。旧时,农家以当日阴晴占卜秋收旱涝,上田边焚香、烧纸,在田里插小红旗,祭祀“谷神”,祈求丰收,谓之“安苗”。是日,晾晒书画、衣服,部分地方盛行迎神赛会。此俗今已不存。【八月十三磨豆腐】节令习俗。又称“靖阳节”。屯溪黎阳旧俗。时间为农历八月初一日至十三日。初一日晚,黎阳乡所属十一个菩萨会各组织“打仗鼓”。十一日下午,各菩萨会抬着神像,由游锣、蜈蚣旗、三角旗、三眼铳、亮伞、仗鼓前呼后拥,轮番出游。十二日晚,所有菩萨按先锋、任元帅、程元帅、赵元帅、钱将军、二相公、八大帝、九相公、新关帝、老关帝、汪公秩序列队,至小龙山祭坛集中,行祭拜礼,烧纸马等。礼毕,游坛一圈,各自返回。八月十三日上午,所有神像绕乡游一圈。下午集中至汪公庙前戏台下,将汪公和新、老关帝置当中,其余各神骑马,由先锋带头,绕场跑三圈。九相公跑九圈,每跑一圈,换袍甲一件,俗称“跑马磨豆腐”。跑马时燃炮鸣鼓。

【重阳节】传统节日。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也称重九节。旧时,文人学士于是日结伴登高,饮茱萸酒,持蟹赏菊,吟歌赋诗,以赏秋景。民间吃“重阳踝(米粑或糯米圆子)”。建国后,学校师生和城市居民多选定这一日成群结队到郊外登高秋游,进行野餐。

【重阳庙会】传统庙会。休宁县临溪镇传统庙会。前后举办三天,农历九月初九日为正日。相传临溪本无庙会,邻近榆村年年在九月里替周宣灵王(简称周王菩萨)做庙会,非常热闹。榆村有女嫁与临溪某富户,因嫌临溪九月无庙会,回娘家后不愿归返夫门。父母无奈,只好答应女儿九月重阳日将周王菩萨借给临溪人供奉一天。临溪从此才有了庙会。九月初八日,临溪组成200人的仪仗队到榆村黄坑寺周王菩萨,四面金锣开道,16面仗鼓助威,绣着二十八宿和龙凤呈祥图案的三角旗随风招展;三孔三管的礼铳队不时朝天鸣放,响声震天动地;周王菩萨坐在八人抬八人轿里,头顶华盖高悬,左右力士护卫;轿后又是数不尽的红旗阵、鼓乐队。九日,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群结队赶来朝拜周王菩萨,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进行交易。庙会期间,搭台唱戏,从日落唱到日出,通宵达旦,煞是热闹。建国后,庙会改变了性质,成为地地道道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流会。

【春节】传统节日。俗称 “过年”。一般从“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开始,家家户户扫除,吃“腊八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小年”,是夜,各家烧香点烛,拜送“灶神”上天呈善事。同日,张挂祖宗画像,迎祖过年。除夕,各家张贴春联,接“灶神”下界保平安。全家团聚吃年饭,然后守岁至夜12时,鸣放爆竹迎接新年。正月初一为春节,清, 家老小依长幼次序先向祖宗画像“拜年”,接着吃“利市茶”、“长寿面”,男子出行拜谒宗祠。当天,人们见面互祝吉利,恭贺新年。初二,开始互相上门拜年,走亲访友。十五为元宵节,家家吃汤圆(元宵),晚间举行灯会,开展民间游艺活动。到正月十八日,“过年”基本结束。1949以后,拜祖敬神和拜谒宗等习俗逐步消失,兴趣开展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慰问烈军属和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活动。

【打老虎】节令习俗。农历二月初二日,黟县每家用米粉做一只猪脚,又做些铜钱大小的馃,俗称“老虎馃”,蒸熟,用一个红漆茶盘装着。中午或晚上,点起蜡烛,焚烧香纸,祭拜神明,焚烧一张“勇士打虎”的纸画,再用一个生鸡蛋对着墙上一砸,口中念道:“上不打天,下不打地,单打白虎连历历”(“连历历”为黟县方言,指白虎被打痛时脚摔抖状)。打后放一串鞭炮,表示把“白虎星”赶跑了,然后全家人吃“老虎馃”避邪。

【灯彩】民间游艺。徽州灯彩分为花灯、布龙灯、板龙灯、马灯、狮子灯数种。花灯用篾扎成,糊以彩纸。主灯有桃花灯、花船灯、鹬蚌灯,伴之走马灯、宝莲灯、宫灯及扎成花篮、动物、蔬菜、瓜果等各种式样的提灯。桃花灯由男子青年扮演丑旦两个角色,旦扶桃花灯,丑持折扇,对唱民间小调,边唱边演。花船灯又叫荡花船,由男女扮夫妻两人,妻坐船,夫掌舵,表演划船、摇翁,女扮蚌精,表演渔翁捕蚌动作。各种花灯,均有乐队伴奏。布龙灯用篾扎成龙头、龙尾和龙身圆筒,龙身由七或十二节连成,罩之红布,布面画或剪贴鳞片成龙形。游灯时燃烛其中,随龙珠引导起舞。板龙灯以竹骨彩纸制成龙头龙尾,龙头长达2.3米,高2.66 米左右,前额高耸,眼似铜铃,嘴巴突出,口含龙珠;龙尾约2米长0.3米宽,按各地习俗制成鱼尾、虎尾和龙尾三种。龙身由几十节或百余节1.6米长0.3 米宽的长方形木架子活楔相连,每节木架上装一对花篮灯或灯笼,每节由一人扛着走舞动。龙灯前有牌灯、挂灯引路,后有鼓伴奏。游灯时鞭炮齐放,烟火缤纷,锣鼓震天,一片欢腾。马灯用篾扎成马形的前、后身两段,再糊以色纸。游灯时以一人操作,前段缚于人身前,后段缚于人身后,在音乐伴奏下边舞边唱。狮子灯为用篾扎成狮头狮尾,以布罩之成狮形,藏两人于其中舞动,另一人持彩球引导,逗其做抢球、扑球、含球、抓痒、打滚、跳跃等动作。舞狮时配有锣鼓助兴和音乐伴奏。【地方会】传统庙会。农历九月初一至十月初一日在黟县城中举行。九月初一日,黟县城南门周、侯等姓的“罗汉扫街”上街游行,继之南门头的“地方王”夜间出巡。逢三、四、八、十日的白天,四乡“地方”全部集中城区出会,旧称“出地方”。整个会期,举行踩高跷、抬阁、演地戏,扮“总甲”、“解差”、罗汉等文艺表演,四乡的健壮青年还进行“掷叉”等武术表演。

【东源港庙会】传统庙会。农历正月初六在淳安县东北东源举行。传由纪念东汉方储诞辰而成。会期10天。日夜演戏,商贩云集。【冬至节】传统节日。系阴节,旧时多于这天备酒祭奠祖先,上坟挂标压土。徽俗重宗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届时各名门望族备鼓乐开门祭祖,族长主祭,有名望者郎读祭文,祭祀秩序肃然。午时,在祠堂设宴,凡族中有功名者均赴宴,族长作陪,俗称“冬至酒”。有祠产的氏族,备有大量猪肉等食物,按户丁分发,每丁一份。

【端午节】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天中节”。从初一日起家家门前、屋檐悬挂菖蒲、艾蒿、大蒜、绿豆糕、炒蚕豆,午时烧苍术、白芷,饮雄黄酒,并将雄黄酒洒在室内,以驱五毒。孩子们挂起银链锁,带上银项圈,佩带“端午锦”(小老虎、小布猴等形状的彩色香囊),着老虎鞋、红布肚兜等物。并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画“王”字,以驱瘟、解毒、防病。各县举行跳钟馗以驱恶,沿河城镇均举行划龙舟比赛,还有以竹或木制神船旱游以禳灾的习俗。农村有吃裹粽的习惯。

【段莘十八】节令盛会。是婺源县段莘村汪姓新春祈求先祖保人丁、贺太平的祭祖大典。庆典活动从农历正月十三夜开始,请来戏班演戏,持续到二十三日结束,共 10天。每天演戏二十出,节目文武戏搭配,且规定两天演保寿保痘的“人丁戏”;保老人多福多寿日,不演杀人戏;保佑婴孩出痘出麻顺利日,不演花脸戏。期间的元宵节要举行灯会,并将社公菩萨抬出庙堂“观灯”。十八日起,连续三天在汪氏宗祠崇义堂隆重举行祭祖仪式。场面威严肃穆,上堂正中安放先祖汪华座像,座像下覆盖虎皮毯的太师椅上摆汪华位牌,厅堂悬挂各式玛瑙宫灯,两廊道边矗立锡制銮驾,有百叶凉伞、刀矛锤钺12件兵器和回避肃静高脚牌等,厅堂内摆满各户奉献的祭品,祭品着色陈列。祭品中最突出的是四头重约500斤的祭猪,最重的头插金花脚戴金镯,次重的插银花戴银镯,较轻的戴翡翠花镯。祭猪饲养在上年中秋由抓阄确定的四户家中,从祠产拨出租谷专养,出栏前要煮鸡蛋、包粽子、做糕饼撑饱肚子,以增加重量。每年段莘村做十八,四乡亲朋云集,隆重热闹。

【二月二】传统节令。农历二月初二日是土地爷生日,古徽州称“龙抬头日”。在农村,这天农民忌下地,妇女忌拿针线。清闲过了这一天,意味着春即将开始,进入繁忙的劳作。城镇大小商店这天正式开始营业。绩溪县风俗,要在这天包扎一升糯米一只的粽子煮熟,供奉土地。并用冻米、黄豆、稻草心(切成小段)炒熟后混和,祭祀土地神。并将豆料撒在神座上,口念“坛里虫,罐里虫,田里虫,屋里虫都炒杀,留下一位马面菩萨(蚕)”的词句,祈祷丰年。

【方储忌辰庙会】传统庙会。三月三日为东汉著名学者方储忌辰。每年此时,淳安县茶园镇、东源进贤渡举行纪念活动,有列队出巡、高跷、十番锣鼓、昆曲演唱等表演活动。届时,乡民会集,热闹非凡。

【放水灯】节令习俗。每年阴历“七月半”举行,以驱除落水鬼和祭祀祠牵头,水灯用纸篾扎成,形似喇叭。是夜,从村子河流上游放灯于水面,喇叭朝上,内插一点燃的蜡烛。水灯满河,缓缓漂移,烛光点点,若水天星斗。

【放焰口】节令习俗。焰口原是古印度传说中的饿鬼,其身形焦枯,口内燃火,咽细如针,故称焰口。为给饿鬼施食而施行的经咒和念诵仪式,称放焰口。旧时中元节,徽州城乡均流行放焰口,以休宁五城的放焰口较有特色。旧时五城横街街面狭窄,一面临河,常有人被挤下河淹死。人以为这段河龌龊,落水鬼多,于是在横街下桥头上下立了三根高约2米的阿弥陀佛石柱以消灾。并于每年阴历“七月半”在上桥头放焰口,族祠按户头安排人员夜间在街头巷尾河边,特别是上、下桥两岸烧纸化钱,泼粥施食,施舍落水鬼,祈祷人间平安。每12年大放焰口一次,凡鬼皆祭。届时,在上桥头搭台设坛,用色纸、竹篾等扎糊成72样鬼形供于祭坛,延请法师做法事两天两夜,然后吹吹打打送到五猖殿焚烧超度。此俗今废。

【关帝会】传统庙会。休宁县城小北门城楼原有关帝庙,每年立夏日和冬至日前后,举行两次庙会。立夏日出会时,由两名彪形大汉扛着关帝使用的200余斤重的青龙偃月刀在前开路,关帝全身新装坐在雕镂彩饰八人大轿上,关平、周仓各由四人扛抬,一男孩身背关帝印信。一路上旌旗凉伞飘扬,鼓乐喧天,爆竹礼铳齐鸣,游遍全城,回至关帝庙前神台落座。关帝回驾,庙前表演“得胜鼓”迎接。会期演戏娱神,剧目多为《三国演义》故事。冬至时,只演戏,不出游。

【观音会】传统庙会。绩溪县湖村每逢闰年清明节前后举行观音会,会期七天。会前,由“斋官”带领迎神队伍至歙县小南海或潜口佛寺接观音。届时,全村男丁鼓乐鸣爆,放三门铳,旗幡蔽日,扛抬阁,转秋千,迎神于五里长亭。观音会场设在章氏宗祠内,正厅是观音神座,祠门内以及大厅两侧回廊上下,全是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的纸扎造像,并张挂写有“座上莲花,占断西湖三月景;瓶中杨柳,分来南海一枝春”和“紫竹林中观自在;白莲座上见如来”等联语的观音幡。每天许多还愿妇女前来替观音娘娘穿上亲手刺绣的花鞋,另一些妇女又偷偷地从娘娘足上偷走绣鞋。湖村乡风,久不生育的妇女,只要从观音的脚上悄悄地脱下一只绣花鞋,回家置于枕下,不久就会怀孕。一旦“应验”之后,就得在来年观音会前精制一双绣花鞋来谢观音。故每届观音会,送鞋偷鞋循环往复。会期,还要邀请徽班演戏,开展抬阁、转秋千等民间文娱活动。会众每天都要把观音菩萨从会场抬到戏场,请观音看戏。

【滚车】节令习俗。流行于黄山区仙源、甘棠等地。农历七月十九日、二十一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四天为当地的滚车节。车由坚硬的木材制成,形如马车轮子,高1丈5尺左右,外圈厚5寸,辐固定在处圈与腰鼓形中轴之间。外圈内侧两根辐之间,钉上两片盘形铁片或铜片,滚车人手推腰鼓形中轴,使其滚动,铁片在滚动时上下移动,碰击作响。几辆车同时滚动,响声很大,很远都能听到。另有车公庙,塑有车公菩萨,滚车平时单放在庙内。七月十九日称落地车,车从车公庙中滚出,只在大街上滚一趟即返回庙中。正式滚车是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日三天,二十四日是高潮,必须滚遍全村大小道路和大注广场。滚的花样也很多,如使其左右摇摆,谓之绕车,在广场上,使车大幅度两面摆动,谓之漂反车。俗传车轮滚动,大地作响,可驱散邪怪恶鬼,达到避邪保安的作用。此俗今已不存。【火把会】传统庙会。绩溪县上庄村胡族每隔10年举行一次“火把会”,会期在农历六月中旬,又称“六月会”。会前三个月,每户上山选择一株碗口粗的杉、柏树料制作火把;另选三根长杉树木料搭成鸣放爆竹的三脚架。选择火把树料不分公私山场,只要合用,均可砍伐,山主不阻拦。树料晒干,用松明制成楔子嵌入,以便易燃、火旺,寓意“兴旺”。会期分净街、食素、拜佛、演戏、做斋、收信、送信、跑旗、祭旗、祭神、赛王、送神、追僧、送舟、开荤等过程,历时十天十夜。夜里,数百支火把同时点燃,绕村游行,鸣锣燃爆。最后一次火把会于1939年农历六月十一日至二十日举行。

【喊年】拜年习俗。祁门县溶口李家村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

一、初二日两天,由村中年事最大者为领班,组织青年及男童,排成长蛇阵,挨家喊拜年,俗称“喊年 ”。每至一户,由领班者高喊被拜年的当事人名字并加上称谓,或者说“向宝厅拜年”,或者以称谓喊拜。受拜者旋即应声说:“多谢大家来了!”喊年者复齐声: “应该来的!”假如某家刚过丧事不久,即在大门口贴上蓝纸“制”字,表示大家不要喊年。

【花朝会】迎神赛会。绩溪县登源乡是唐初越国公汪华的故里,相传农历二月十五日是汪华的生日,登源乡仁里、梧村、南观等11个村轮流举办花朝会纪念。届时搭花台,演对台戏。清光绪末年,仁里、梧村所搭花台,用几百匹布扎成,正台上中下三层,彩壁画屏,字花栏;两侧凉亭台阁,彩绘油漆。请来“彩庆”、“长春 ”两个徽班唱对台戏,剧目有《万花开台》、《黄鹤楼》、《八达岭》、《白蛇传》等,从花朝之日,一直演到月底。1926年,南观村轮会,聘请“新阳春”、“舞徊”两徽班唱对台戏。此后,花朝会停办。

【花朝节】传统节令。农历二月初二日为百花生日,故称“花朝节”。文人陈设百花,举行文昌会,比赛诗文。院内栽花种树的,则用红纸做成小三角旗遍插其上,以示喜庆。

【还枷锁】节令风俗。小孩患重病,向城隍菩萨许下愿,要在中元节发还,有还一年或三年的不等。农历七月十四日,把“还枷锁”的小孩,穿上黑领白衫,假扮成犯人模样(后演变成台上的“小生”、“花衫”样的装饰),由大人陪着到城隆庙,奉献上三碗或六碗供礼,虔诚地祀拜。然后把小孩颈上的枷锁好,回家在灶司爷前解开。十五日复在灶司爷前锁好,去城隍庙向城隍菩萨报到。经过祀拜,再尾随跳无常的城隍菩萨上街,等城隍菩萨回庙,在它面前解开,算是罪行已得恕免。【祭灶】节令习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小年这天,家家户户祭灶,俗称拜灶师菩萨。菩萨座安在灶门上方,新的灶神像(纸印,又称灶马),帖上新的灶神座对联:“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傍晚在灶台上供上12个寿桃馃,代表一年12个月。祭完灶,到室外烧化旧的灶神像,表示送灶神上天。

【立夏节】传统节令。立夏日,城乡均有吃苧叶馃、鸡蛋、蚕豆、豌豆及“秤人”的风俗。苧叶馃用野苧叶捣汁和糯米粉加糖蒸制而成,俗称苧叶有清凉解毒的作用,吃了可以防止生疖长痱。苧叶馃又称“立夏苧”,有“吃了立夏馃,农事急如火”之谚。吃鸡蛋时,要将鸡蛋从门槛上滚下,让孩子拾起来吃,意思是孩子象蛋一样经得起摔打,易长易胖,不“赖夏”。用嫩蚕豆或豌豆和鲜笋、肉煮糯米饭吃,谓之“尝新”,以盼好年岁。秤人是看一个夏季后,体重增加或减少了多少,是否“赖夏”。秤人忌讳100斤,一百太满,满遭损,掌秤人遇到体重恰好100斤的,要多报或少报。

【年忌】节令习俗。徽俗过年有各种忌讳,一忌说坏话;二忌打碎杯碗器皿;三忌损坏衣物;四忌扫地;五忌向门外泼水;六忌打骂儿童;七忌服药;八忌用白、蓝、绿、青、黄等色。犯忌为不吉,本年就会有破财、生病及其它灾祸。【揩屁股】年俗。吃过年夜饭,孩子们各自悄悄地拿一张小草纸,趁小伙伴不注意,猛然揩其嘴唇,谓之“揩屁股”。意思是把各自在一年中说过的不吉利的话,统统抹掉。

【亮船会】传统庙会。农历闰年九月或十月,在歙县渔梁坝练江上举行,时间稍迟于献彩会。亮船以两只木船并联成一对,卸去船篷。用竹木制架,外包纱布,扎成各种亭、塔、楼、阁、牌坊等,内燃蜡烛,置于船上。亮船共六对十二只,排成队邀游。亮船后面是乐船,锣鼓笙歌伴奏。岸上同时举行亮灯游行,各种菩萨或坐亮轿,或骑亮狮、亮象、数量达几百只。

【摸秋】节令习俗。中秋之夜,任何人都可无偿地去地里采摘一些瓜果、玉米之类,通村不禁,也不认作是偷。所“摸”之物只能用手拿回,不得以篮、袋去装,意思是讨个预兆,看看运气。对于成熟的青豆、冬瓜之类长毛的蔬果,无人去摸,“摸”着了即意味着倒霉。有的摸个冬瓜,画成孩子脸,穿上衣衫,塞到新婚夫妇被窝里,而后向主人道喜,恭贺“添丁”,博主人家欢心,取偿月饼、果点。【清明节】传统节日。农历“冬至百六是清明”(指冬至后106天),按公历为每年4月5日左右。这天,家家都要带上祭品去祖先坟上扫墓,除草培土,用竹系上纸钱,插于坟头,俗称“挂钱”。扫墓是, 坟前置祭品,焚香叩拜,祭祀亲人。如寻坟不得或路远,可以在山边道旁烧纸挂钱,以示纪念,叫“寄钱”。清明前后,歙俗农户都要采摘嫩艾叶拌肉、笋、豆腐、菠菜等为馅,做粘粉艾叶饺。俗称:“吃了清明饺,种子田里地里插;吃了艾叶饺,一年四季百病消。”其它是俗则吃清明馃。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是日一般不扫墓。民间还有“老坟用白纸,新坟是红纸”和“新坟不过社”的习俗。

【赛龙舟】民间游艺活动。每年端午节,凡沿河城镇均举行赛龙舟,尤以屯溪赛龙舟为盛。屯溪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日,便有龙船出水,逐日增加,端午日多达六艘。龙船是利用民船在其前后装上龙头龙尾,中间安上跳水架而成。赛龙舟前先举行跳水比赛,俗称“打漂”,凡有一定跳水技巧者都可参加。龙船先在长干塝、渔埠头一带江面游弋。过了中午,都集中在屯溪桥下跳水,随后进行赛龙舟。届时彩旗招展,金鼓齐鸣,沿江两岸,观众云集,气氛热烈。

【赛琼碗】节令习俗。绩溪县胡家、西坑村等一带,农历正月十五至十八纪念汪华,举行祭神烹饪比赛,俗称“赛琼碗”(“琼碗”意即盛佳肴的碗)。十五日,神庙张灯结彩,夜晚闹花灯;十六日,送汪公(汪华)、太子(天王太子)两神入庙,击鼓鸣炮,摆设琼碗;十七日,两神出巡赛会,上供祭祀,赛琼碗;十八日,撤琼碗,两神回宫。琼碗摆在神庙正殿案桌上,共24行,每行12只。两端排列24对白锡镂花烛台,插大红烛,昼夜通明。案桌上摆清茶、美酒、果品、糕点、三牲(猪头、全鸡、全鱼)。每碗一律选用景德镇产大号插花饰金高级细瓷碗,佳肴以山珍海味和土产为原料,讲究形、色、味。每碗佳肴都有名称,如“凤凰展翅 ”、“鱼跃龙门”、“蟠桃献寿”等,菜名一般用蜂蜜作粘剂写成,或有黑、白、黄三色芝麻拼成。

【上九会】传统庙会。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以表纪念,俗称“上九会”。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初八日夜,大王菩萨上阁(又叫歇饭店),高举纸扎张巡、许远像,敲锣打鼓放爆竹,将菩萨送至岩寺下街大夫祠过夜。第二天开始游神,两位菩萨手持秋叶刀立于龙舟之上,由道士牵引龙头,向前缓缓而行。前有金鼓银锣、大小钹和龙凤飞虎旗开道, 后有五彩刀旗和杏黄帅座伞帐压阵。沿途鸣放助威火铳,撒“利市”纸。三遍游神结束,大王菩萨设座广惠祠,众善男信女打着堂名灯笼,前往顶礼膜拜,祈求福祉。庙会期间,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摊设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和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现上九会已失去原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义,取消了游神活动,成为每年一度的物资贸易交流会,届时万商云集,百货充斥。

【神船游街】民间游艺活动。祁门县城盛行端午节神船游街,相传始于1109年,祁门县尉史东提倡,以祈神防疫。神船用竹子扎成,长约12米,宽1米。船头为龙首形,高2米,直径1.5米;船尾高1.5米,直径1米。船头船尾均用篾作骨,外糊厚纸,漆桐油,呈赭红色。船上坐着12个由人扮成的太阳神、土地神、判官、小鬼等,各着彩衣,戴纸帽,人称“儿郎”。船由30多位壮夫抬着,船后有10余人,手执鞭子,吆喝驱赶神船前进。端午节早上8时,神船由双忠庙出发,经平政桥,进入城内,周游全城。神船在街市经过时,店铺均燃放爆竹,焚香膜拜。船上配有锣鼓,船稍停,儿郎们便奏《唝罗曲》(相传为方岳所撰)。神船游行时,赵、马、温、关四大将军纸扎神像为其前导,神像各高3米,威武庄严;张巡、许远、史东和痘娘娘等塑像殿后,每座塑像均用四人大轿抬着,前有伞盖。后有香盘,前呼后拥,煞是热闹。整个游街仪式人上午8时起,一直闹到中午12时,始将神船推入三元门外的阊河里,任其漂流而去。

【蓑衣箬帽会】迎神赛会。旌德县城南梓山,有座东岳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城镇居民在此举行迎神赛会。凡城区及附近各门望族均出菩萨参加赛会,届时各族抬着各种菩萨,香花灯烛,鸣铳放爆,旗锣开道,云集会场。赛会期间,表演各种戏剧。四乡村民及邻县农民纷至沓来观看赛会,并带来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手工制品、瓜秧果苗等进行交易,各自换取所需物质。时值春耕季节,春雨霏霏,蓑衣箬帽成了畅销品,每年蓑衣、箬帽的交易额都很大,遂习称“蓑衣箬帽会”。1949年以后,迎神赛会被物资交流会所取代,会期三天(农历二十七至二十九日)。慕名赴会者除皖南各市县外,沪、苏、浙、赣等省的商贾也前来摆摊设点。耕牛市场和文化娱乐市场也热闹非凡。

【太子会】屯溪传统庙会。相传古有太子,生性仁慈,世德之,后因狩猎,马失前蹄身亡。世人塑像造庙,供为太子菩萨,每年举行庙会纪念。屯溪太子庙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举行。太子庙位于河街(今滨江西路),太子菩萨出游时,先是一个直径两米许的木轮,车辐上辍以铜铃和彩色纸条,选两位大力者,轮番向前滚动开路。三眼铳、旗、锣、伞、鼓,另地戏跟着前进,金鼓齐振,鞭炮争鸣。接羊是仪仗,金瓜、月斧、掌扇等均为锡铸,每件双副,每人肩荷一件,并列而行。继之为四人抬香亭,亭后为四个少年手执锡制提炉,缓步从行,炉中焚檀香,烟云氤氲,香气袭人。太子菩萨为童子模样,头戴紫金冠,身穿杏黄袍,足登粉底靴,骑王白绒假马。假马固定在一座方台中央,四人抬着跟在少年之后徐行。殿后是笛、笙、箫、唢呐,一齐鸣奏,伴以小锣小鼓,音调和谐,悠扬悦耳。出游路线从河街转上正街(今老街),上自镇海桥东端,下到江西会馆(今老街牌坊处)为止。游罢回到太子庙,把太子菩萨神像请下马来,奉入神龛。庙无陪神,将假马置于右侧作为陪衬。【桃溪梅花灯】民间游艺。婺源县桃溪村旧时秀才中举或登进士第后及春节期间,均要舞梅花灯庆贺。梅花灯的龙头与龙尾以竹骨扎成,裱糊彩纸,龙身由13节木板活楔相连,木板上穿插梅花枝和柳枝,将枝头编成花篮、灯笼、宝塔、动物等各种造型,内燃点蜡烛,构成灯火映翠柏、梅花朵朵开的精彩画面,高雅之至。游舞时,鞭炮齐放,锣鼓震天,前有挂灯引路,后有乐队伴奏。

【桃源庙会】传统庙会。农历十月十五日在淳安县樟树乡札源村举行。源于祀奉唐越国公汪华九子。是日,村民将各家平时轮流供奉的九相公像捧至庙中,受人瞻拜。庙外商贩云集,交流物资,十分热闹。【玩堕镖】节令习俗。端午游乐活动。盛行休宁县五城镇。五城有一支专替店家、客商承运货物的竹排队,龙排队都行一次玩镖活动。届时,在五城一面临河的横街,龙排队将两节竹排并列连接,排首放置一条木雕龙头,中部搭起架子,挂起彩旗,敲锣打鼓。沿河挤满了人群,龙排队办事员拿着堕镖叫卖。在竹筷的方端系一段红线,红线一头连着一个方孔钱为堕镖,买者不必先付钱,只需记个帐就可先拿一扎或几扎,一扎20支,每扎一块银元。然后将镖投入水中,由排上青年从架上腾空跃入水中寻捞堕镖。抬镖者凭镖数向买镖人取银两。整个活动气氛热烈,锣鼓声、喊叫声、水击声交织成一片。【乌龙王庙会】传统庙会。流行于淳安县茶园镇。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日祭乌龙王。每年一小祭,十五年一大祭。庙会日,观者数以千计。【嬉灯】民间游艺活动。徽州区岩寺镇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日至十王日嬉灯。岩寺灯火扎工精细,花样繁多,色彩绚丽。永兴村的梅朵灯,用树桩做成形态各异的灯座,然后按其枝杆疏密,点缀朵朵红梅,入夜点上蜡烛,游嬉街头,呈现梅花争妍,春色满园的景色。广惠村的蟠桃灯,采用新鲜的冬青树枝,配上数量不等的蟠桃,夜晚远视,如同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龙井村的刀板灯,在尺余见方的灯面上描绘戏剧人物、飞禽走兽、花卉山水,有的则写上灯谜。游嬉时伴以江南丝竹,令人心旷神怡。沿街店铺的花样灯,更是形形色色,名目繁多,有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丹凤朝阳、八仙过海、骏马轻骑等。尤为注目是大型龙凤呈祥、水漫金山、武松打虎、大闹天宫等折子戏灯,场面宏大,结构复杂,用料考究。岩寺嬉灯接一户一灯或按丁(男)出灯,扎灯和嬉灯开支自理,各街村有正副灯头负责筹备嬉灯。岩寺镇灯虽是春节一年一度,如遇特大喜庆也破例举行。如清光绪皇帝登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东岳庙开光、日本投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

【下元节】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是祭拜祖先亡灵的节日。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

【献彩会】传统庙会。农历闰年九月或十月在歙县城举行,会期六七天。届时抬10个菩萨嬉游,沿街主要商店摆出各种造型的戏剧人物塑像和从事碾米、舂米、筛米的各种劳动群众塑像,各店堂张灯结彩,异彩竞献,故曰献彩会。

【压岁钱】节令习俗。农历除夕,年饭后,孩子们向长辈“辞岁”,长辈都要用红纸包钱给孩子们,俗称“压岁钱”。【岩前香灯】民间游艺。婺源县岩前村盛行中秋之夜游舞人物香灯。香灯以木架、芭蕉、南瓜、莲梗等构成人物框架,然后根据人物造型需要在芭蕉、南瓜等处,分单、双、撮插上特制的长香,每个人插香数少则几百支,多;达上千支,多塑造《三国演义》、《水浒》、《杨家将》、《白蛇传》等历史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如:诸葛亮手摇羽扇,神态自如;鲁肃玉带缠腰,帽翘颤抖;青蛇手持龙泉怒对法海;许仙与白娘子情意绵绵;关公送皇嫂等,造型副真,发惟妙惟肖。晚饭过后,锣鸣三响,村民出动点燃香灯。游舞时,前有“普天同庆”虎头牌开路,一座座人物香灯衔尾跟随,后有十番锣鼓个伴,沿着村道缓步游行舞动,后有十番锣鼓相伴,沿着村道缓步游行舞动,令观者目不暇接、拍手称好。

【飏灯会】民间游艺活动。盛行于绩溪县东乡。元霄节时燃放。飏灯据说由诸葛亮发明,又称孔明灯。由一只大灯和若干小灯组成,大灯上糊扎着用铁丝、篾片制成蜘蛛网状的灯络,用来盛放燃料,小灯即简易小灯笼,里面插上蜡烛,等距离系在细绳子上,挂在大灯之下。放时灯络上置放松明片、废橡胶和猪油夹棉纱捣成的团子,将燃料点火,使浓烟熏入灯肚,大灯依靠浓烟熏腾,牵引小灯升空。1984年元霄节,绩溪县荆州乡沙坝、庄子村,用160张纸糊成两盏大,高6米,各牵引80只小灯,同时燃放。一保飘落浙江境内35公里的新溪坑,另一只不知去向。飏灯易发火灾,放飏灯有“遍地积雪始放”的不成文规约,并非年年元霄节都能放。

【浴佛节】传统节日。农历四月初八日为浴佛节。是日,各寺院举行法事,诵经燃香。这天各家要吃乌米饭,并用乌饭供佛。有新嫁女的人家,要给出嫁女儿送乌米饭,顺带捎送两只鸡雏,以借助佛力的保佑,让新嫁女早生贵子。

【元霄节】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霄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日,家家户户吃元霄,元霄是用芝麻糖、豆沙或猪肉为馅,外用糯米粉包成圆团形,入锅煮熟而食,又名“汤圆”。晚上“送祖宗”,在祖容前摆上酒菜,焚香祭拜,完毕将祖容取下,卷收入匣。是日,各县乡镇均有闹花灯活动,并有采莲船、蚌壳精、抬阁、舞龙、凤舞、地戏等游艺。旌德县庙首等地,元霄之夜新婚夫妇有骑“麒麟”进房就寝之俗。

【中秋节】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是日,早上吃月饼、鸡蛋,晚上全家聚宴,谓之团圆。家人有外地工作未能回乡过节的,也要为他安排虚席,置怀筷,青示合家团圆。宴毕祭月,在庭院或堂前天井设一供桌,摆上月饼、石榴、红柿、桂花糖包等食品,点上红烛,焚香叩拜,而后品茗赏月。长辈常边赏月,边向孩子们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人们可以至庄嫁地里自由采摘瓜果,俗称“摸秋”。有些地方扎稻草龙,周身插香,舞毕掷入河中,以祈丰年。至今仍保持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的习俗。

【中元节】传统节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又称“鬼节”。旧时,家家准备酒食,烧香点烛焚化纸钱,祭奠祖先。酒食须有面点,如“油耙 ”、“面脆”、“砸棚”、“风车”等。“砸棚”表示砸开地狱之门,让亡人迅速离开受苦之处。城乡均做盂兰会,超度冤魂孤鬼。届时,煮一大锅稀粥,用桶担着,另一个敲锣引导,将粥泼在三岔路口,施舍给孤魂野鬼,名“泼出巡”、“放水灯”、“放焰口”、“还枷锁”、演目戏等各种活动,歙县三阳坑一带还有祭拜明太祖母亲的习俗。以上旧俗今均不存,仅有少数人家至时在家门口燃香烧纸。

【周灵王香会】传统庙会。农历九月十二日在淳安县百庙畈毛家村举行。传为纪念周灵王而设。是日,四方香客会集,演戏三天。烧香瞻拜者,多为求子许愿、得子还愿。

【坐庙】节令习俗。徽州盛行中秋前一夜“坐庙”,此庙专指越国公汪华庙,绩溪县登源村为汪华故里,故又以绩溪县为盛,以登源村为最。中秋节前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携香、烛、果品至越国公庙,在越国公塑像前烧香、点烛、供果品,向汪王祈求保佑丰收,祈祷人丁兴旺,年轻的姑娘则默默地要求汪王能赐一个如意郎君。如果谁的心愿得以实现,来年坐庙,要供奉更丰盛的祭品。跪拜毕,坐在庙前赏月,也可在庙四周散步,年轻的恋人则可借此时说些悄悄话。但有一条规矩:不至天明不能散去。生活习俗

【八碗八】饮食习俗。即在每张餐桌上摆徽州土特产和八碗徽州传统菜。八盘土特产分四咸四甜,四咸盘通常为透明似玉的皮蛋瓣、鲜美可口的鸡什丁、金黄喷香的花生米、乌黑发亮的瓜子;四甜盘分别装的是苹果瓣、密桔瓣、甘蔗段和荸荠肉,苹果盘和桔瓣盘造型宛如两朵盛开的梅花,甘蔗段和荸荠盘造型则是两座七层宝塔。八盘是宾主谈心、叙情的下酒菜。八碗传统徽菜依次序为清炖鸡、炒肉片、徽州圆子、红烧肉、密枣白糖、炖白木耳、小炒、肉皮肚、红烧鱼,八碗看似平常,但佐料、做工都极讲究。游子有句口头禅:“吃千吃万,不如徽州'八碗八'!” 【比甲】服饰习俗。有大襟、琵琶襟两种,琵琶襟的襟口为“ケ”形,似半个琵琶,显得别致、美观。比甲发展成马甲,并派生出对襟的单、棉背心,俗称“背褡”。【柏枝】徽州礼俗中的吉祥物。人们在给亲朋好友的婚嫁、寿辰、生诞、年节、新屋下架等吉庆喜事送礼时,总要折几枝柏树枝放在礼箩中。柏枝具有避邪驱恶、吉庆之兆及长寿标志等象征意义。同时“柏”与伯爵之“伯”相通,含高官发达的寓意。【蚕祭】行业旧俗。绩溪县岭北每年当春蚕喂养伊始,家家户户设“蚕神之位”,用糯米蒸制成形同蚕茧的粉馃供奉在“蚕神之位”前,每日虔诚地烧三柱香,以祈望蚕花娘娘保佑各家养好蚕。一旦家中蚕缺桑叶或蚕发病,便烧香祈祷,望蚕花娘娘保佑。蚕上簇做茧后,各户都要选一对雌雄蚕蛾放在麦秸编织成的蒲坛上,拿到河边祭祀,并虔诚地念道:“蚕花娘娘,今年送你归,明年接你来,保佑我养好蚕„„”然后把麦秸蒲坛放在河面上随水流去。

【长袍马褂】男子服饰习俗。长袍马褂均为盘领、窄袖,马褂是对襟,大都有马蹄袖,长袍为大襟。马褂以直贡呢、黑花绸缎为多,与蓝色、朱青色、灰色长袍配套,显得庄重大方。也有马褂、长袍相连的两部形式,这种形式的长袍只下半截,连扣在马褂的内下摆,酷似战国时流行的“深衣”。夏季流行斜襟道袖式直缀,是一种宽袍大袖式的长袍,令人有飘逸、洒脱、清爽、舒适之感。

【朝北居】建筑风俗。“五行”说称: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徽州明、清时期商人多,商人家门向大部分不朝南,形成朝北居。徽州至今存留数以万计大门朝北的古民居,绩溪县石家村全村宅居大门几乎全部朝北。【吃饼封山】护林民俗。封山前,由宗祠或生产队垫钱,每人发半斤封山护林饼。以后发现谁私自上山砍柴挖笋,这笔钱就由谁出。有句护林民谣:“吃了封山饼,记住护森林。若要乱砍树,要拖家中猪。” 【吃乌饭】饮食习俗。乌饭又称乌饭团、青精饭、乌精饭、南烛饭,是用乌饭树叶汁浸黑的米蒸成的饭团。乌饭团乌黑发亮,清香扑鼻,别有风味。乌饭主要在浴佛节这天食用和供佛。参见[浴佛节]。

【吃新食】生产收获习俗。每年大暑前后、新谷登场时,农刻家家抢先蒸新米饭或做新米粉馃吃, 谓之“吃新食”。有的人家还将新米饭和米馃,供献“五谷神”和祖先,祷祝年年五谷丰登。到了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如稻谷尚未成熟,农家便在田间摘几株稻穗,放在饭甑里和上年陈米同蒸,表示已经开始吃新食。今农村吃新食习俗仍存,但不供献“五谷神”了。

【打锣封山】护林民俗。每年冬令,村或联乡定人鸣锣,中中呼唤所封山场的地名,串村走户,昭示禁戒规约。此后,家家户户,互相告诫,不得犯禁。鸣锣同时,在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碑、石碑,以标明禁山范围。犯禁者,除罚款外,还须持锣串村敲打。承认错误。检举者可得罚款的半数,另一半用于公益。走火烧山,失火者要付给灭火者工资并保证火场的还林更新。另有“砍一(株)罚三(元)栽

(五)棵”及出义务工(修桥、修路等)惩措施。

【东瓶西镜】民居陈设习俗。徽州民居厅堂的长条桌上,往往东摆瓷瓶,西放明镜,取“瓶镜”-“平静”的谐音。以物寓意,祈求家庭和睦,平平安安。

【端午锦】服饰习俗。端午节孩童前所佩锦囊。布制,有小老虎、小猴等多种形式,内装雄黄、白芷、花椒、蒜头、香末等,以避邪驱毒。

【端午瓢】服饰习俗。为婴儿或一二岁小孩戴的红缎帽。兽头型,两边缀“长命富贵”四字。或前额当中缀银铸的大罗汉,两边各缀小罗汉四个,帽缨上吊一鹰爪或虎爪以避邪。又有一种似二片花瓣,中间绣花,四周缀圆形银片,围在头额边围。

【工匠礼遇】礼俗。婺源习俗,工匠上门帮工,东家对工匠以礼相待,除请吃三餐酒饭以外,还要在下午四时左右加点心,点心多为面条、米粉馃等食物。凡建房、砌灶、安葬事,动工时要给工匠送红纸包(内装钱币);建房架梁竖住或上亲逝世“下黄金”(葬)之日,要给双份工钱。婴儿出生满月剃头,男子结婚理新郎发,也要给剃头师傅送红纸包。请裁缝做结婚服或做死后穿的寿衣,亦要送红纸包或给双份工钱。

【官财丁】建筑习俗。徽州木工建房梁, 在梁上钉有棺材钉。如遇不明底细的人看见,必须会惊讶地高喊:“棺材钉!”这时房东即连口道谢。棺材钉同“官”、“财”、“丁”谐音,寓升官、发财、添丁之意,房东图的就是个口彩。

【冠戴】服饰习俗。男子的冠戴主要有庆帽、毡帽、礼帽。庆帽圆顶有帽蒂,有的帽前沿钉一块玉饰,俗称“西瓜皮帽”。毡帽用毛毡制成,平顶长筒形,放下来可罩到头颈,半腰有一条开眼缝,平时折叠成火桶钵式戴在头上,俗称“火桶钵帽”。礼帽有毡、呢两种料制,铜盆式,俗称“铜盆帽”。老年人戴风帽,圆形平顶,脑后有披风。农民劳动戴自制的圆形平柄麦杆草帽。男婴出生头六天带“六裥帽”,圆形六个裥,无顶,每裥均有一块布,帽前沿钉小剪刀、筛尺等银饰品,中间一只棕毛扎的老虎。六天后改戴“和尚帽”,圆形束裥为顶,帽前沿钉有罗汉菩萨和“长命富贵”四块字饰。天气凉时戴狗头帽和后有披风的风帽等,帽上钉有“八罗汉” 和“四块字”的“重八仙”银饰。与帽子相衬的还要戴荷叶围、如意围、怀袋围、银项圈、银天官锁链及银手镯和甘草、鸡锁骨、贝壳连在一起的绳手镯、脚镯等。【馃模】用以做米馃的模具。大都用乌桕或杨木雕成。有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和合利市、八仙等形状,最多的是寿桃形,一般为尖嘴桃形,蒂的两边分披桃叶;也有雕成连体双桃,桃蒂被美化成寿星模样。型具内镂刻有蝙蝠、鹿、如意、双钱、元宝、花瓶、牡丹等图案,有的则镂刻诗句和山水图案。馃模的雕刻艺术来自民间工匠之手,朴素、简练、鲜明而饱满。

【黄山茶道】饮茶礼规。黄山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场地一般选择在园林庭院、竹坞流泉边上。追求的是汤清、气清、心清,境雅、器雅、人雅。茶道器具有风炉、石鼎、瓷瓶、盛炭篮、涤器桶、铜火筋、茶洗、竹杓、茶秆、竹筅帚、竹茶匙、竹茶橐、茶壶、茶盏等。水以泉水为上,河水中,井水次。程序主要有:

1、静气,排除杂念。

2、烹汤,烹器须无异味,一般用瓦器、锡壶;火须旺炽无烟,文武相宜;汤分三沸,鱼目为一沸,缘边泉涌为二沸,奔涛溅沫为三沸。

3、焚香,敬茶神陆羽。

4、涤器,茶盏用白瓷,盏不洁则损茶味,洗涤后用干净布擦干备用。

5、烫盏,祛荡寒气,盏热茶面聚乳,盏冷茶色不浮。

6、赏茶,察茶色,观茶形,闻茶香。

7、投茶,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茶以3-5克为宜。

8、洗茶,用一沸水少许浸润茶叶,后将汤汁弃去,去尘祛冷,浸润张发。

9、注汤,用三沸水,壶高水急,茶汤均匀,水至七分,盖少顷。

10、敬茶,举案齐眉,以茶敬客,为茶之礼。

11、闻香,约三分钟,盖揭一缝,香气溢出,泌入肺腑,茶以真香为上。

12、观色,绿茶以青翠为胜,汤清叶绿,浑黄者次之。

13、品味,轻啜一口于齿颊间,再徐饮慢品,俟甘津潮舌,才得茶之真味。茶品有活、甘、清、香之分,香而清、甘而活,方为名品。

14、上食,奉上水果、干丝等食品,以佐品茶。

15、论茶,或谈论,或吟诗,或作书作画,以助茶兴。罗愿有一首《茶岩》诗,是宋代黄山茶道的真实写照:“岩下和经昨夜雷,风炉与鼎一时来。便将槐火煎岩溜,听作松风万壑回。” 【徽班行规】行业习俗。徽剧戏班供奉“老郎”神,老郎为戏剧祖师,相传即唐明皇。徽班逢演,每场必由一人皇帝装扮,笼着手踱至台前正中处,道几句开场白,而后退场,意即臣下不能僭越或代替皇帝老倌。依次,宰相装束者经袍袖遮脸走过场,几经演化成为戴面具,穿宰相服饰上场的“跳加官”,勿勿过场也演化成为舞蹈一番。四出正戏毕,另有一小戏杂出,如《小放牛》、《探亲相骂》等。徽班生、旦、净、丑诸行当,以丑为大,据说当年无人肯应此角,由皇上亲串。逢场丑角无论有无戏,均先往脸上涂一笔,诸伶方得开始化装扮成戏,谓之“三花不上脸,小旦不梳头”。旦角最小,扮演女人,便以女人待之,红旦亦然,绝无优待。鼓佬为尊,因鼓佬为演出的“总司令”,有“鼓佬不到不开饭”的规矩。鼓佬打过闹场,两只鼓签一放下,任何人不得碰。演戏用的假娃娃,尊称为“老郎子”,演员场上随剧情需要任意摆弄,出场则极敬重地俯置于箱底,任何人不得再碰。据说当年宫中演戏,后妃宫女都去观赏,把个襁褓皇子闷死在“龙窝”内,故有此俗。班子内部闹纷争,在戏班住处升堂审问处理,由大面演员坐堂,打板子则由伙夫掌板。伙夫睡门边,兼充守卫。班子演出期间不得跳槽,如果有演员跳槽影响戏班演出,必须追拿回班。如此演员回心转意,礼过祖师爷神位,扮戏,演戏,则平安无事。否则,一经拿获必严惩,须生割耳,旦角削鼻。点戏者给赏谓之“打采”,先拿钱向戏班兑成“银牌”,奖谁便当众当场将牌子插于该演员头上;如系奖大家,人人有份,则将牌子放在台板上;如演员获“银牌”失手滑落台板上,也算大家有份。

【徽州朝奉】称谓习俗。“朝奉”本为官名,宋代朝官有朝奉大夫和翰奉郎。徽商同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徽商便是由仕而贾的,这些人不愿人们称其“老板”,代之以“朝奉”相称。久而久之,在徽州,朝奉便成了有钱乡绅的习称。明末,世人通称徽商(不管是老板不是伙计)为“徽州朝奉”。《初刻拍案惊奇》卷 10《韩秀才乘乱聘娇妻吴太守怜才主姻簿》记载:“原来徽州程朝奉,就是金朝奉的舅子,领着亲儿阿寿,打从徽州来,要与金朝奉合伙开当。”徽州当地,孙子称祖父,也以“朝朝”、“老朝”、“老奉”相称。徽州有个字谜:“二人山下说诗(系)文,三炮打进四川城,十月十日来相会,三人骑牛一路行。”谜底就是“徽州朝奉”。

【烘篮】取暖用具。又名“火篮”。篮体用竹篾编成,内空外圆,装一个竹制拎把。圆口依口径尺寸配有活动的网状烘盖,多由铜丝或铅丝编成。另配有铜质或铁质火筷,插在手柄一侧。空圆体内置放陶质火钵,近代为轻便起见,也用白铁火钵替代制品。隆冬腊月,火钵里盛了炭火,铺些火灰,就可以用来温烤怕冻的双手或双脚,也可用来烘烤衣服和温炖茶饭。一些高级烘篮,又是富有装饰艺术的工艺品。这种烘篮编织得十分精致细巧,篮体的篾料纤细如丝,四周编出黑白两色的字或其它花色图案。拎把用藤皮缠绕,并烫烧成双色花样。底部和拎手嵌有黄色圆形铜柱,铜质烘盖被镂空编织成精美的装图案,铜质火筷上雕刻有饰纹。烘篮在民间还被作为一种福祉所归地吉祥物,绩溪、歙县一带农村,旧时嫁娶,嫁妆中少不了一对精致的烘篮;并在篮钵里置放一块木炭,剪贴上红喜字,寓示香火绵延,子孙百代。

【火桶】取暖用具。又称“烘桶”。有名种不同的规格,常用的是一种直径为1尺5寸左右,用杉木围箍起来的圆形木桶,高度在1尺6寸左右,木桶沿安放一块活动的坐板,里面盛放火钵。这种火桶通常两人使用,一人坐在沿板上,一人坐在桶外把一双脚搁进去取暖。另一种大号火桶,直径在两尺以上,可围坐四人。一种小形火桶,形体象个“h”字,底圆直径不过1尺,高1尺5雨左右。底部装有盛火的钵,上端留有半月形的坐板,既可坐着烘温脚腿,也可以拎着随处流动。还有一种站桶,高约4.5尺,底大口小,呈圆形,中间偏下搁一根横木,可以抽动,上放站板。取暖时人在板上,火钵就置放在档板下。站桶只适合于孩童用。火桶有取暖、烘衣、做饭、烤尿片、温茶等多种用途,尤其是全家人围桶而坐,摆“龙门阵”、纳鞋底、抽旱烟、嗑瓜子,别有一番温馨。

【祭门神】行业习俗。旧时徽州砖工建房上门拐时,宰杀公鸡,将鸡血淋门口,叫做“祭门神”。祭门神时,主祭人边淋鸡血,边念贺词:“鸡血淋到东,恭贺东家添儿孙;鸡血淋到西,恭贺东家多添丁”。众人在旁高声呼应,以求吉利。【接财神】行业习俗。徽州以农历正月五日为财神日,工商业者多在这天接财神。清晨在店堂门上贴上“开门大吉”,店堂贴“黄金万两”,秤上贴“开秤大吉”,斗上、钱柜上、帐本上贴“日进斗金”等红字条。焚香、放爆竹,接神,敬神,随后开始营业。头几名顾客,不论购置何物,加一、二、三成发货,稍后来的顾客,也适当多给。

【开秧门】行业习俗。插秧开始称之“开秧门”。休宁县、屯溪区一些地方这天一早,由当家人去秧田选定“门向”,然后带泥拔出一块秧苗,置入茶盘,捧送回家放在供桌上,祭拜天地后,将带泥秧苗倒甩上阁板,以全部粘上为无灾无害生长良好的兆头。大家吃点心、面食之后下田,从已“开”的“秧门”处,拔秧莳田。歙县这天要设宴拜请“田公、田母”。朝拜时,先燃三根香插于田埂、然后虔城跪拜,并念祈祷歌:“田公、田母、田伯伯,上丘不长禾,下丘不出蔷,保佑我家田里长满蔷;喜乐种田人,挑坏割稻客。”黟县、祁门于这天天不亮下田拔秧,拔好秧方回家吃早饭,于晚间设宴款待帮忙栽秧的亲邻。【开张礼】行业习俗。徽州新店开张这天,财神爷的神龛前设立香案,燃香点烛,上供跪拜。招牌披红插花,开门时燃放爆竹,有的还奏乐。对第一位上门的顾客,象征性地收下红纸包(货币退还),同时赠送一定货物,加布店赠3尺红布,百货店赠送一件日用品等。凡是开张这天来购货的顾客,一律八九折优待,或加一二成发货。有的店还将这种优待延续到三天至一周。除敬神和赠物外,其它做法至今仍存。

【连心锁】对锁的一种昵称,永结同心的标志。黄山天都峰顶,下临方丈深渊,四周围以石柱铁索。当一对情人或夫妇历尽艰辛,携手攀上天都峰后,顿时产生一种互相依赖的甜密感,在铁索上持一把锁,或系上一方手帕,表示永结同心,白头偕老,遂称“连心锁”、“同心结”。

【满顶床】徽州传统床具。床顶、床后、床侧三面围木板,前挂帐幔。床柽多用榧木或梓木制作,因榧数年花果同树而长,取“四代同堂”的彩头。床板常用七块,寓“五男二女”之意。床周围一般均雕有“凤凰戏牡丹”、“松鼠与葡萄”、“鸳鸯戏水”等精美图案。

【牛福会】行业习俗。是专门为耕牛保安祈福的组织。凡愿入会的农户,每头耕牛交一二元银洋作为牛福会基金。会员的耕牛被盗或走失,报经值年会首,即派人四处寻查,无偿地归还失主。如牛找不到,失主也可在牛福会中领取一些救济金作为补偿。会期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日牛王菩萨生日这天,时值春耕之前,凡有牛之家,带上祭品,牵着耕牛,并在牛角上挂红、黄、绿三色布条,齐集会址(一般设在村中的社庙),祭祀牛神,有些地方还请道士打醮,发给符录,张贴于牛棚,以避祸(瘟)就福。秋后,一些地方还为牛福会选班唱戏,以酬谢牛神。【襦衣】女子服饰习俗。襦衣多为宽衣大袖式,单的称“褂”,夹、棉的称“袄”。面料主要有朱青布、兰竹布、白底兰花布、士林兰布和黑香云纱、绸、缎等。领口有盘领、元宝领、圆领,有大襟、如意襟、斜襟等式样。袖口有大袖,一甩袖手即能缩回衣内;小袖一般用作内衣及劳作时穿,袖口有纽扣可扣紧;倒袖,即从马蹄袖派生出来的一种斜三角形袖口。襦衣纽扣有盘香、蝴蝶、蜈蚣脚等各种式样。襦衣的领口、襟边、袖口都要镶边、滚线,边、线里还要镶一道花边,使本来色彩单调的衣服于庄重中显出俏丽。

【杀猪封山】护林民俗。先由族长征款,买来若干头猪,宰杀后,以猪头祭山,猪血涂写封山碑牌,并请来全村男子,宣布禁山和封山乡规。喝血酒,吃封山肉。此后,有谁违反山规,私自上山砍代林木或砍竹挖笋,就将其家的猪拖到山场,宰杀祭山,全村分食。

【尚火】生活习俗。冬季,徽州山区居家,当院或在天井中常设一个大火塘,熊熊的木炭火把院子或明堂映照得通红透亮。一家人围火而坐,火塘上烘烤着苞萝馃,煨着饭茶,或烧烤着野味山珍,其乐无穷。徽州有一首歌谣:“手捧苞萝馃,脚踏木炭火,万事不求人,除了神仙就是我!”便是尚火风俗的写照。

【上梁】建筑风俗。徽州造房上正梁分偷梁、接梁、赞梁、祭梁和上梁五个程序。徽派建筑正梁不起负荷作用,是“屋神”的象征,不能玷染污秽,上梁前夜才能砍伐。正梁不能在自己山场上砍,必须到别人的山场去砍。树主发现也不上门索赔,若树主当众骂街,被视为“越骂越发”。砍下正梁后,由木匠在两端写上“文东 ”、“武西”,寓发家有日;正中画太极图以“驱邪”、“镇煞”;两端内侧雕饰月形花纹,称为“开梁”。梁上披红布,插金花,主人在新房门口点爆竹,拈捧香接梁。正梁被供于新房正中,上放墨斗、曲尺。梁前供桌上放木盆,内装“三牲”及块肉、豆腐包子,各12双。赞梁由木匠师傅主持,边唱边做,众人在傍“接口彩”。如匠人赞:“金斧响到东,文武在朝中;金斧响到西,福寿与天齐”。众人接:“好啊!”开祭时,匠人持酒壶,先祭天,后祭地,再祭八方神灵,最后以红毛公鸡血祭梁。此俗在山区农村仍存。

【水碓】利用水力旋动的舂米设备。《晋书》曰:“今人造作水轮,轮轴长可数尺,列贯横木,相交如滚轮之制。水激轮转,则轴间横木,间打所排碓梢,一起一落舂之。”一座水碓装置十余个数量不等的舂头,依次反复磕捣石臼内的稻谷,脱壳出的米粒均匀,完整,做饭柔软。水碓房建在河边,一般不直接将水轮安装在正河道内,而是开渠引流,提高落差,控制两岸之间宽度,以利于增大水流冲击力和建造水碓房。徽州溪河纵横,村多临境,故水碓众多。50年代曾将老水碓改建成木制水轮机小电站。现徽州偏僻山区尚存少量水碓。【同心结】手帕系成的结,永结同心的标志。参见[连心锁]。

【头髻】女子服饰习俗。女子头髻的式样较多,按形态有“扁馃髻”、“高髻”、“螺蛳髻”、“元宝髻”、“麻花髻”等,以扁馃、螺蛳、高髻为多。梳头髻要抹菜油,每种髻外面都戴发网。扁馃髻为盘发成圆扁馃形,髻心扎红头绳,髻外沿横又扎几圈绿头绳,髻心用一根金或银、玉制两头尖的握簪闩住,四边用翡翠、荷花簪插牢。螺蛳髻髻心稍突出,头发盘成螺蛳形,髻心扎一道红或绿头绳。高髻的盘发部位稍头顶心,扎多道红头绳,此髻新娘子梳得较多,髻发一般12圈红头绳,多的扎24圈,髻心闩大握簪,四边用簪扎牢,盘好髻戴好网便开始插花,髻心插一支绿蝶珠花,髻上、左、右各插一支蝙蝠型珠花,髻下插珍珠拖挂,俗称“五件花”。髻两边还要插几支“草花”(彩绸缎制的小花)。老妇人因头发少,梳髻后还要戴一个藤篾制的髻兜,以便插戴“五件花”。戴五件花打扮主要用于年节拜菩萨时,平常一般只戴“草花”。

【屋套屋】建筑习俗。徽州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住人;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一进套一进,屋套屋。徽州人形容某个家族的房子大,往往说有“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槛窗”。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地套建起来,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先人。体现了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

【锡格子茶】待客礼俗。“锡格”为黟县方言,指锡制用于盛糕点的用具。黟俗婚嫁喜宴,早餐用锡格装上四样糕点、茶叶蛋等,泡上茶待客,俗称吃“锡格子茶”。【压画桌】陈设习俗。徽州民间厅堂正中壁多挂中堂画、对联,或用大幅红纸写上“天地君亲师”五字,均装褥成卷轴陈列。在卷轴之下设长条桌,桌面恰与卷轴平,此桌称“压画桌”。

【宰年猪】生活习俗。过年杀猪,称宰年猪。杀年猪,忌杀两刀致死,喜血喷满地,谓之“满堂红”。猪头须留一撮鬃毛,其余刮光洗净后,鸣鞭炮,焚纸钱,祭祀“土地神”。歙俗杀猪要盛碗刀口血,分别泼于猪栏门和正屋门栏石上,以示家兴畜旺。

【竹篷船】船名。新安江流域多竹逢小舟,既可分水上运输工具,又能兼做船民的流动寓所。其形制:两头尖而略微上翘,上铺木板,中部为竹骨箬叶的篷,篷舱内可坐可卧。船长一般在7-10米,浸水部分全部经桐油反复涂抹过,呈油黄色泽。船头有竹篙,船尾亦有竹篙,用来定船及行。“竹篷船”为黄山境内特别容易引发乡土情韵的器物,拂晓江畔,黄昏江中,那名符其实的一叶叶扁舟,会带来一份特殊的美;如果乘身而行,休憩在小小的船篷内,听水声篙声,看山光水影,又会体验一份岸上无法获得的心的悸动。

【煮粥捞饭】饮食习俗。休宁县西南乡习惯“煮粥捞饭”,即将米粒煮成半熟,捞出饭粕,过入甑内蒸饭,剩下的煮成粥。这样蒸熟的饭和煮熟的粥香味特别。【子夜搬新屋】搬迁风俗。绩溪县搬新房拣在子夜、不易风人的时刻。一家人挑着竹篓,拿着长秤,捧着斛斗、算盘,悄悄地从旧屋来到新屋。竹篓挑谷,秤称谷,斛量米,算盘计算收成,预祝住进新屋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打开新屋大门,燃放爆竹,一家人分长幼次序坐在堂前吃甜茶,嗑瓜子,谈天说地,直到天亮吃了鸡蛋面,才开门纳客,接受祝贺。来客先是一盅甜茶,其次是一碗阳春面。晚上宴席,主菜为“一品锅”。人生礼仪习俗

【拜堂】婚俗。歙、旌德、黄山区等地的习俗是花轿落地,既行拜堂礼。黟县的习俗是,新娘落轿踏袋入新房稍事休息后,再行拜堂礼。歙县拜堂时,由赞礼人和利市人齐声和唱交拜词:“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子孙满堂。”三拜礼毕,由赞礼人和利市人共擎红绳联着的锡酒杯,要新郎新娘碰头喝交杯酒,既行合卺之仪,其它地方的“合卺酒”则是在拜堂之后,将新郎、新娘送入洞房中举行。

【搬行嫁】婚俗。男家在婚前一天或迎娶的当天,派人前往女宅搬嫁妆,称“搬行嫁”。搬行嫁期间,男女双方住宅张灯结彩,鸣炮奏乐。陪嫁的东西一般都很多,有杠抬和16杠抬(既8个人后16个人抬着)之称,均为生活用品。富裕人家也有以房产、田地作陪嫁的。贫寒人家的陪嫁就简单了,一个人就可以挑着走,俗称“一担挑”。无论贫富,两件东西不可少,一件是马桶,另一件是鞋。马桶内女家事先摆下红枣、花生、橘子等彩头物,寓意“早生贵子”。到了男家,首先要一个男童揭开桶盖,拿起彩物,撒上一泡尿,招致一场拍手哄笑,庆贺“生发”。新娘的鞋也要重放在新郎的鞋内,意为“同偕(鞋)到老”。这双鞋要做得特别精致,供大家欣赏。

【办前程】人生习俗。徽州人至五六十岁,便结椁做生坟,俗称“办前程”。置办寿木(棺材),一般用杉木普通棺“十二斗”(由12块板做成),上等棺“十斗”,最差“十八斗”。并请风水先生选择墓穴。寿木完工,至亲好友送礼庆贺,愿主人百年长寿。此俗山区仍存。

【报讣】丧葬习俗。丧家向亲友报死讯,名曰“报讣”,又称“报丧”,休宁县则称“关素”。分口报和文报。口报是报讣者持一伞进门,伞尖朝下竖置大门里侧,亲友一见便知。黟俗是把伞挂到堂前左边的椅背上,然后坐在对面座上,口报:你家××ד多谢”了。这时,主任摆出糕点,泡上两碗茶,左边一碗,敬献死者,右边一碗给报讣人喝,另做三个汤蛋款待报讣人,待其离去,才哭泣哀悼。文报是发讣告,讣文男称“寿终正寝”,女称“寿终内寝”。

【背新娘】婚俗。迎娶之日,花轿至男方家门口,新娘总是守轿不出,等新郎来背进门去。意思是日后夫妻反目,女方便可声称:是你背我进家的不是自己找上门来的。此俗在农村仍然流行。

【扯红布】旧婚俗。徽州姑娘出嫁时,如遇月经来朝,男方须备三尺红布,从中间剪开,留一点不剪断。待新人上轿后将红布骑在轿顶上,轿子动身,有女婿和妇方亲属,将红布各扯取一半,表示“红”不被新人全部带走,平分秋色,两家都“红”。

【冲喜】婚俗。旧时徽州已订婚的男子在病重时,强娶女方婚配同房,俗称“冲喜”。意思是使男子心情愉快,减轻病症。如果男子是忧郁成疾,也有奏效的。如果是其它疾病,更有损健康。男方若一病身亡,女方将终身守寡。

【出殡】丧葬习俗。多由八人抬棺,棺上披大红毡,缚一只公鸡,子孙扶柩而行,一路不停的哭泣,并沿途撒“纸钱”,富有人家还请和尚、道士做斋事,以“超度亡灵”。祝奉魂魄升东、柩行、及墓、下棺、祠后土、题木主、成坟,送葬队伍归途以及到家又有一系列仪式。

【催生】生育习俗。产妇分娩前,娘家备新生儿软帽、和尚衣(无钮扣以绳带连系、无领的小人衣)、包群、小鞋袜、尿布、红枣、红糖、鸡蛋等物,于月初一或十五送至女婿家,俗称“催生”。

【厝棺】丧葬习俗。徽俗重风水,人死埋葬,即择年、月、日、时,又择山水形势、龙脉真穴,认为子孙的贫富、贵贱、贤愚、寿夭均同祖坟有关。亲人死后,多不立即下葬,必须等选到吉地后方才入土。富家便停柩户外,盖厝屋藏棺,俗称“厝棺”。贫家仅覆盖瓦片或茅茨,亦称“厝棺”。真穴难寻,厝三年五年者有之,有的竟厝数十年不能入土,日久难免暴露骸骨,污染环境。1792年,歙县令吴殿华颁布《劝谕埋棺札》,改革厝棺陋俗。此俗今不存。

【待囡暖房】婚俗。结婚前一天,女家邀请四至八位姑娘(称“坐房囡”),陪伴新娘坐房。晚餐还要特为新娘备一桌饭菜,由坐房囡陪同新娘吃一餐离娘饭,“待囡”。男家在结婚前一晚,在新房内摆一桌酒席,新郎坐上座,宴席开始放鞭炮,席间猜拳行令,尽情热闹,称“暖房”。

【戴孝】丧葬习俗。父母去世,女儿、媳妇穿麻布做成的披风式“盖头”,儿子戴麻布帽,帽前缀三个棉球垂下,称“三顶冠”,腰系稻草绳,鞋头蒙麻布或脚穿草鞋。旁系亲属穿白衣、白鞋,出嫁女儿和女婿亦穿白衣、白鞋。现在也有不分长辈、同辈或一般亲友关系,均只佩白花,戴黑纱,以示悼念的。

【点主】丧葬旧俗。徽州人死后,做一块长方形木牌,上面竖写死者名讳,俗称“祖宗牌”,如“先考××郡××公××主位”。文中的“主”字先写成“王”,然后选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为“点主官”,先用墨笔在“王”字上加一点,再用一只新笔醮上朱红早墨点上复点上一笔,称“点主”。

【订婚】婚俗。又称批书。选定吉日,由男方备下鸳鸯礼书,上面右书男方生辰八字,装入一个红封套,附写一篇请求联姻的定格文章,备下新笔新墨连同“头节礼 ”放入一个红皮“批书匣”。女家接到礼书,由父亲或哥哥用匣中的新笔舔墨,在礼书的左面填上女方的生辰八字,然后在礼书封面写上“亲充大吉”四字,俗称“ 批书”。礼书送回男方,即算正式定亲。鸳鸯礼书为订婚凭证。定亲后,一年三节(春节、端午、中秋)均得向女家送礼。

【斗床檐】婚俗。祁门县贵溪村一带婚嫁喜事,男方在发轿的当夜,请木匠来斗床檐(床上一块前檐)。先将床檐摆在床中,用鱼、肉、米三牲祭过后,新郎向床一揖,向木匠一揖,木匠口中念起祝词:“伏以,日出东方,吉日良辰斗床檐。我今请鲁班师傅到,手持金斧到洞房,左边斗起鸳鸯帐,右边斗起象牙床。象牙床呀象牙床,床撑本是千年木,床檐本是紫檀香,紫檀香呀紫檀香,四块金砖垫四方,生下五男并二女,夫妻富寿永绵长。床檐斗毕,万事大吉。”祝毕,众人同时唱好: “恭喜!恭喜!”接着至堂前吃子茶。

【发利市】婚俗。新娘三朝回门回来后,当晚下厨。由男家族中夫妇齐眉、子孙满堂、家庭和睦的老孺指导新妇切肉切鹅,并口说吉语:“一切肉,二切鹅,先做媳妇后做婆。”既而又提一火篮,一面畚灰,一面畚火,又说:“一畚金,二畚银,三畚到囝焙孩群.”再次切肉就说:“切婆家肉,挜婆婆嘴,挜得婆婆心欢喜。” 这三道作法,称“发利市”。即“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的古风遗俗。

【公酌】寿庆礼俗。祁门县查湾村汪氏子孙,年满50岁以上者,每至大寿,合族于农历正月二十日在祖祠宴叙,称“公酌”。届时贴红纸于祖祠门前,众人自动报名。当年大寿若有二或三人,寿星本人亦报名参加,表示互相庆贺。当晚,派晚辈四人,持红纸名单至寿星家,拜请寿星及其子孙共同赴宴。族众分列两廊,双方作揖入席。席间备酒、菜及长寿面,各席派执壶者敬寿星老人酒一杯。席散时,各分列两廊揖送,另推晚辈四人送至祖祠门口结束。

【冠丁】人生礼仪。男子成年,行过冠礼后,称“冠丁”。冠丁首次入祠,要向祖宗献金“谢恩”,俗称“冠金”,数目多少视冠丁家境而定。

【冠金】人生习俗。冠丁首次进入祠堂,向宗祠献的金钱,称“冠金”。参见[冠丁]。

【冠礼】人生习俗。明清时期徽俗男子18岁成丁,18岁生日前一天行冠礼,剖去垂于眉际的幼童头发标记,理发成髻,宴请宾客,极为隆重。给男子加冠,必须是德高望重的男性尊长。生日这天,正式取名、字,并说明取其“字”的含义,以兆成人。宋代,朱熹提倡冠礼改革,反对铺张浪费和繁琐程序,主张“关了门,将巾冠予子弟戴上。”就行了。宋以后,冠礼从简,凡是到了年龄的男子,经宗祠添名,就可以进入祠堂。

【徽州婚嫁】婚嫁习俗。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男女长到十三四岁,即有人上门说媒。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她们从女方家取的年庚八字送到男家,填上男方年庚八字后,送往合嫁命倌推算,看男女命上是否相和。故民间有“十女九不真,改命做夫人”之说。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当天回礼,婚事即定。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请期后搬行嫁。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接着为迎亲、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岳夫、岳母,谓之回门。此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纳妾、换亲、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五十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八十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结婚湖集体婚礼形式的。【徽州丧葬】丧葬习俗。旧时徽州人到五六十岁,开始为自己准备“前程”(后事),备棺材,请风水先生选取“风水宝地”,作为葬身之所。老人病危,儿孙临床听取遗嘱,并频频呼唤,以示送终。并即时撤除床帐,拿掉枕头,给死者抹身,更换白色内衣,盖上白被单,用黄表纸覆面,点上油灯(俗称“万年灯”)。然后发丧报讣。富贵人家入殓,先用丝棉裹扎尸体,剪开面部(俗称“开面”),再将“寿衣”层层套就,衣裤数量有“上九下七”(上穿九件衣,下穿七条裤)、“上五下三”之分。穿前将“寿衣”给儿孙披一披,名为“焐衣衫”,再给死者穿上。入棺后,家属要给死者敬酒,在死者嘴里放上一枚铜钱,名曰“含口钱”,以便死者带到阴间去用。出殡多由八人抬棺。棺上披大红毡,缚一只公鸡,子孙披麻带孝扶柩而行。沿途撒纸钱,遇路口鸣爆。富有人家还请和尚、道士做斋事,以超度亡灵。并有“做七”、“百日”、“忌日”(周年)等祭奠活动。五十年代以后,丧葬风俗有所改变,迷信活动减少。1975年屯溪建立火葬场,城镇居民逐步推行火葬,丧礼多开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形式代替,亲属佩黑纱、朋友送花圈以寄托哀思。

【回礼】礼俗。喜庆日,亲朋贺礼以后,时兴回礼。结婚回送果子(花生、蚕豆、米糕等),用红袋装成,每户四袋,现在则从简为回送喜糖两袋。寿庆每份回送寿包四只。丧事每份回送白布一块。生育回送煮熟的鸡蛋(外涂红色)。

【回门】婚俗。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称“回门”,新郎伴送新娘回娘家,称“双回门”。女婿第一次上门,要一一拜见岳家诸长辈,中午岳家开席宴婿,称“接女婿”。徽州素有“丈母娘见女婿,犹见皇帝”,以及“女婿上门活祖宗”的说法。接女婿非常隆重,要请平辈亲友四人作陪,女婿正中上座,左右陪客各两人,下首系桌围,摆放五祀件香案。宴席开始,岳父站在天井沿口拈香揖拜祭天地,女婿站在一边陪拜。入席由岳父或内兄弟斟酒。第一回门,不等夕阳西下,新婚夫妇须告辞归家。来时新娘引路,归时新郎在前。新婚夫妇月内不得在外宿夜,如新娘家路较远,当日回不来,接女婿可改在满月后举行。

【笄礼】人生习俗。徽俗女子15岁成人,虽未嫁,亦行笄礼。15岁生日,由子孙双全的老太太给女孩加笄,把头发盘起来,用笄子绾住,继而宴宾客。笄礼意味着女孩已成人,不同儿时,要遵循礼教,轻易不得出闺房,不得与陌生男子谈话,勤习女红。

【祭礼】礼俗。既指“四时祭”,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秋季祭祢,此外还有忌日祭、生忌祭、墓祭和焚黄告祭等,尤其是墓祭表现得分外隆重,清明有拜扫之祭,这乃“标识增封也,族祖则合族祭之,支祖则支祭之。下及单丁小户,罔有不上墓者”;7月15日有中元之祭,先焚冥衣,荐新米饭;入冬有冬至之祭,或于 10月祭,曰“送寒衣”、“亦有感霜落之意”,正如李梅颠《徽歙竹枝词》所说的:“墓祭三回重本源,清明冬至及中元;寒衣烧献金银袋,但只清明许乞墦在 ”。一年三祭,往往是“一祭费中人之产”,似乎不这样做便不足以尽孝情,有的家规中甚至提出“凡事死之礼,当厚于奉生”。一些缙绅地主、富商巨贾把墓祭当成是争奢斗富的机会。

【祭祖】礼俗。氏族尊祖祭祀仪式。徽俗重宗发,凡遇春节、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年节及重大活动,均举行祭祖仪式,其中以农历腊月祭最为隆重。腊月祭24日至28日进行。开祭之日,宗祠第一进厅设香案一座。过第一进天井两廊有10人左右的乐队,演奏笙、萧、笛、唢呐、鼓、锣等乐器。另有三眼铳数支用于鸣礼。天井当中陈放两个牺牲架,架上摆着宰杀后洗得干干净净的整猪和整羊各一只。中进大堂为祭祀的主要场所,摆三组供桌,陈设鹅、鲤鱼、猪头,合称“ 三牲”,配有爵、筷子;供碗64只,内装菜肴瓜果等供品。中间一组供桌前设香案,焚檀香末或柏枝末,炉内香烟缭绕,堂上香气袭人。主祭人由德高望重者担任,陪祭二人,执事10人分别承担司樽、司盥、司帛、司祀。凡本族裔孙除女性外都要参加腊祭,依辈份大小顺序站在祭堂前。后进享堂祭祀时开启龛门,让祖宗们出来享受后辈的的供品。开祭前,鸣锣或放铳三声召集族人进祠。祭祀开始,放铳、鸣爆、奏乐,陪祭人引主祭人及执事上享堂启龛,启龛毕,主祭站香案前,行三献礼,一献酒,全体人员三跪九叩,司樽取供桌上所陈之爵传给主祭,主祭接过跪地将爵举过头顶三次交给另一司樽放回原处,再次三跪九叩,陪祭引主祭至下堂香案前叩首,西下东上,缓步徐行;二献馔,礼仪如前;献馔毕,读祭文;祭文毕,三献帛,礼仪如初,献后在香炉内烧化。主祭再将供桌上的酒泼洒在香案前地上,最后按先前仪式上享堂关闭龛门。祭礼毕,族丁在门口领取一份族胙,或肉鱼或麻饼或铜钞,各族不一。

【金兰谱】人生习俗。“金兰”即“心如金,气如兰”之意。旧时,朋友相处,结为兄弟互换谱帖,谓之“金兰谱”。结拜时,依年龄大小序为兄弟。此俗多为意气相投的文人所为,今已不存。

【舅背甥上学堂】人生习俗。流行于休宁县西田乡一带。徽俗舅舅视外甥为“老爷”,诚盼外甥早成龙。外甥到了上学的年龄,舅舅就为外甥做整套新装,买整套学习用具,备雨伞等。有几个舅舅的可以合办,阔气的就各自办。新学年一到,由新家长同学校老师商定吉日良辰,一清早就赶到学校,燃放爆竹,叩见老师,呈上拜师礼金和分送同学的糖果。

【开吊】丧葬习俗。是休宁县旧时办丧事的主要仪式。一般在丧期的“头七”、“三七”、“五七”或“满七”日举行,到时开门接受亲朋吊唁。是日,大门设门鼓,吊客入门,司鼓人击鼓报名,吊客烧香,入二门,鼓乐迎宾,吊客换素服。至灵前,哀乐起,吊客跪拜上香。孝子孝孙按行辈跪于灵堂右侧答礼。吊客齐,行丧祭。丧祭由12位礼生组成,排成一行进入灵堂,如牵羊,名“牵羊祭”;由16位礼生组成,分两行进入灵堂,如虾须,名“虾须祭”。礼生各有职司:正副“赞 ”二人(又称“通”,司仪),正副“引”二人(引孝子行跪礼),司“樽”一人,司“盥”一人,司“祝”一人(读祭文),司“帛”一人,无职礼生四人。虾须祭增加“赞”、“盥”、“樽”、“祝”各一人。

【开面】婚俗。亦称拉面。在迎亲的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将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否则要被人讥笑为“毛脸”。开面意味着姑娘时代的结束,歙县有些地方开面时还唱开面歌,如“一线金,二线银,三线做夫人,四线事事如意,五线五子登科,六线六六大顺,七线七仙美貌,八线八仙重寿,九线九子十三孙。十线十全俱足。好!好!好!白头偕老;喜!喜!喜!夫妇齐眉”。

【哭嫁】婚俗。新娘临上轿前,与母亲在闺房内抱头“大哭”,俗称“不哭不发,大哭大发”。母亲边“哭”边叮嘱女儿到婆家后要注意的事项,女儿则边“哭”边叙述母亲的养育之恩。黟县的“哭嫁”在大堂举行,新娘坐在厅堂正中的椅上,两边长凳上坐着母亲、嫂子、叔伯婶娘等10位女眷,以示“十全十足”。哭嫁的哭词随机应变,音调颇有乐感。【哭丧】丧葬习俗。由女人担任哭丧人,在亲人一断气时及在送葬的路途中进行。哭丧既是一种哀伤情愫的表达方式,也是丧葬过程中必须履行的程序,无论在语言修辞与结构上都具有文学性和音乐感。哭的第一声是对死者的称呼,如是父亲,哭称“老朝奉爹呀!”母亲则哭称“老孺人母呀!”丈夫则哭称“'半世死'呀!”“半世死”是小寡妇对丈夫的含怨爱称。哭词无定格,一般视哭丧人的文学修养及见闻而定,有雅俗之分。黟县小寡妇哭夫词为:“半世死呀!害得俺苦命(哈)年轻(竟)年幼啊!不信天算(哈),天公飞下无情剑,斩断俺侬恩爱情!害得俺苦命是一张床空半边,呒嘿俺家半世元来并排(竟)同坐(哈)!害得俺苦命(哈)凄惨(竟)死孤栖!俺苦命是一床棉被半床温(哈),一对枕头一半闲!俺苦命不信帮俺家半世死(哈)!生下一男(竟)半女啊!来帮俺家半世死啊!做孝子啊穿孝衣!”哭词中有不少方言,如“不信”、“ 呒嘿”为“没有”,“床梯”即“床沿”。哭者一般极尽悲痛之情。

【灵前婚】婚俗。男女婚姻已定,男家上人突然病故,男家又女或媳治丧礼,便暂用被单遮尸,商得女家同意,草草举行婚礼,而后治丧,称“灵前婚”。

【满月】人生习俗。婴儿满月,剃胎发,并取熟鸡蛋去壳,在婴儿头顶滚动数下,以去胎气。外婆家送满月礼,礼品中有带盖的锡坛一只,内装核桃花生等果仁,俗称“安根坛”,意为外孙安下根基。家中请满月酒,产妇抱婴儿出房拜见宾客。有些产妇有回娘家调养,也于满月后起程。

【抢亲】婚俗。一般是联姻事基本就绪,或因彩礼不足,或因婚期难定,或男方内行不修,外貌不扬,女家有意拖延婚期或别择佳婿,男家所采取的方式,新郎择日亲自带几个身强力壮的人,将新娘骗出门外,用白汗巾拦腰兜起,背起就跑,随既放三声爆竹。新娘进了婆家门,举办婚礼,吃喜酒,吵新人等礼节,与迎娶相同。第二天由男方聘一说情人和一女伴,专程至岳家送“望娘礼”,约定“回门”日期。女家只得承认既成事实。旧时另有一种抢亲,寡妇的尊长(如婆婆、叔伯)出卖寡妇,买者约定日子,请几个人到女家,将寡妇抢背而走。动身时,同样放三声爆竹。如果女方有人出来阻拦,既由买人者再付一笔钱。至男家后,一样举行婚礼。待新婚夫妇有了感情,再至岳家认亲,吃“认亲酒”。

【请七】丧葬习俗。人亡之日起,每7日为一七,七七共49天。逢七,儿孙备香烛供品在灵前或坟上祭奠,俗称“请七”,也称“祭七”。“头七”念开路经,这一天由女儿开支费用;“二七”拜忏。“三七”行祭礼,开门接纳亲朋吊唁,请吃“老人饭”,过路乞丐均有施舍。“五七”请花匠扎纸南瓜一只,箱笼一对焚化。俗称“五七”亡魂游五殿,该殿阎王酷好南瓜,得瓜亡魂可避免刑审。“四七”、“六七”一般是儿孙灵前祭奠。“七七”期满撤灵,放焰口,超度死者及冤屈孤魂。

【请期】婚俗。订婚后,男女完婚,男家要先请媒去女家提出结婚请求,俗称“请期”,又称“送日子”。请期先择定吉日良辰,备红喜帖写好吉期,放入装有糕点、面条、肉等食品的礼篮里,礼篮上压一个包有钞票的红纸包。女家接到红帖,用红纸开出礼单,上列喜亥(猪肉)×斤、鲜鱼×斤、衣服×套,首饰、喜糕、面条、蜡烛、爆竹等若干。礼单由媒人交给男方逐一办齐。请期日子一般定在腊月或正月举办婚礼。

【取名】人生习俗。有几种方式,一种是以宗教排行取名,如黄姓的排行为四句话:“耀开宗绪,望重千英;起家楚省,向泽徽城。”一个字代表一代人,顺序取名。排行的句子,一般挂在祠堂正中两侧作对子。一种是以五行八字取名,婴儿出生,请相命先生按出生率时日,排算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时,用干支配合),如缺水,择水字旁的字取名;缺金,择金字旁的字取名;缺火,择火字旁的字取名,以期弥补八字中的不足。一种是以时令时政取名,如“春娇”、“建国”之类。一种是以辱求荣,以贱求贵。迭遭幼殇的人家,为防重蹈覆辙,就取和尚、尼姑、讨饭、叫化、逃荒一类名字。也有以来狗、小犬、小猫、来猪等取名,意思是孩子同狗猫一样易于成长;另有以“閌”为命名的,其意义相同。女子取名则常用花、月、仙、香、娇、美、丽等字,表明女子的贤惠。如遇有女无男之家,则取名来娣、招娣、得娣、迎娣等,希望下一个是男孩子。【撒帐】婚俗。交杯酒后,或闹洞房时,由主持人或专人边撒赤豆、红枣、花生、瓜子等果品,边演唱道喜辞的一种形式,称“撒帐”。先撒田地帐,继撒东南西北四方帐,后撒楼、屋、房、梁帐,终撒婚床帐。帐词大多是吉利语,似歌非歌,押韵上口。如“撒帐撒向东,撒向黄山十八峰,峰峰都有珍和宝,不出黄莲出甘草;撒帐撒过场,夫妻心欢畅,恩爱同到老,子子孙孙坐满堂”。也有临时被推上场的演唱者,如“撒帐撒不来,拖拖扯扯叫我来。我是从来不撒帐啊,撒起帐来怕坍台。硬起头皮来撒一个啊,各位亲眷要捧台。饮了交杯酒啊,夫妻必定更恩爱”。撒帐无一定时限,有时同闹洞房结合进行,宾客轮番撒帐,直至深夜尽欢而散。

【三茶六礼】婚俗。三茶为接待来人必备的清茶、枣栗茶和鸡子茶。六礼是男方用梅红多页书帖礼单开出的六个项目,既贽定,俗称送定规;行聘,俗称送担;请期,俗称送日子;冠笄,俗称纳币;谒庙,俗称纳吉;迎娶,俗称上轿。【烧发】歙县婚俗。迎花轿至女方村口时,从村口到女宅一路烧起火堆,按九子十三孙之数,大火堆九起,小火堆十三起,至少烧九堆,俗称“烧发”,不烧不发。烧发人为女方村中的青年,往往声称柴火不够烧轿杠。这时媒人就要出来打圆场,或付些钱让他们买些松柴来烧。此俗唐代有之,《全唐诗话》载:“太平公主,武后所生,后爱之倾诸女,帝择薛绍尚之,假万年县为婿馆,门隘不能容翟车,有司毁垣以入,自兴安门设燎相属,道樾为拈。” 【寿礼】人生习俗。徽州无论男女,年至30方可做寿。旧俗40不做寿,百岁不贺寿。“四”与“死”谐音,不吉利;百岁嫌满,满易招损,故不贺百寿。70岁以上称“大庆”,以下称“荣庆”,女性做寿称“悦旦”,两老同寿为“双寿”。祝寿以女婿女儿为主,儿子儿媳陪衬。女婿要送六包寿礼,即一双寿鞋,一包枣栗,一对寿烛,一副对联,加上四斤猪肉和四斤寿面。亲戚除不送寿鞋和寿烛外,其余相同。寿堂正中挂金色“寿”字,两边挂寿幛,坐椅披红帷。早上吃鸡蛋茶、长寿面。下午拜寿,老寿星上座受拜,拜寿者成双成对,旧俗要四跪八拜,现时兴三鞠躬。受拜者随即拱手回拜,但对下辈则不回拜。傍晚开桌吃寿酒,寿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入席,而是找几个年岁相仿的老者作陪,在里堂另开一席。晚上请戏班坐棚清唱,鼓乐伴奏。【寿庆】人生习俗。人生寿庆一般从50岁开始,10年一庆。70岁以上为“大寿”,大寿必须提前一年祝寿,谓之“做九不做十”。贺寿时,亲友送赠寿面、寿幛、寿烛、寿糕等礼品,出嫁之女除必送的寿礼外,还须为长辈做寿鞋。寿庆日,中堂高悬红绸寿幛,上缀金色“寿”字,两边挂贺联“福如东海大,寿比南山高 ”。趟屋两壁按辈份大小张挂亲朋送的寿幛。生日这天设宴祝寿,宴前贺客吃寿茶、寿糕、寿面。拜寿时,若夫妻均健在,不论那方生日,须双双至中堂,在爆竹、唢呐声中,正坐受贺。礼成,亲朋临别,寿家馈送“寿桃饼”。民间还有为已亡父母、祖父母祝寿的,俗称“贺阴寿”。

【送担】婚俗。与订婚同时进行,又称“头节礼”,或称定礼、聘金。民国时期,黟县的送担礼一般是108块银元,视家庭贫富而多少不等,但尾数是八,寓“如要发,不离八”之意。每枚银元上要用朱红写上双喜字。请期后,男家要给女家送二担,数量要多于头担。女家用这些礼金置办嫁妆,富家往往自增陪嫁。【送终】丧葬习俗。老人病危,家人站立床前,听候交待后事,老人神色有变,即将咽气,已出嫁的女儿须回避,儿孙立榻前,高声呼唤,直到咽气,表示送终。咽气后,立即撤除床帐,以免亡魂笼罩在帐网之中不能超脱,并除去枕头换上屋瓦,同时焚烧纸箔送行。接着,为死者沐浴更换贴身衣裤,盖上白布单,以黄裱纸覆面,点青油灯。年轻者死去,称“半世死”、“短命鬼”,丧事从简。

【太阳会】祭祀仪式名。流行于黄山市各地。为祭祀祖先神灵而举行的活动。每年一次,历时三天,农历六月十二日接神,十三日游太阳,十四日大游行。主要活动为游太阳。清晨人们将八灵王、九相公两尊神像抬往祠堂,仪仗队鸣锣开道,四至八名男童挥动罡斧起舞,主事者随后边撒五谷边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至祠堂,人们分两行向神像跪拜后,主事者口念咒语,男童以斧在额前、胸前和后背划破见血,谓“开天门”。顿时鞭炮声、鼓乐声、欢呼声大作。男童们手中的罡斧鲜血斑斑,闪闪金光,气势雄浑,场面壮观,祭祀活动进入高潮。游太阳时男童的舞蹈,名“跳童”。参见[跳童]。

【袒葬】丧葬习俗。流行于歙县和淳安县摩尼教教徒间。摩尼教不事神佛祖先,不行丧葬祭祀,死则袒葬。死者方殓,先着人穿戴衣冠,然后让两人坐于尸旁,一人问:“来时有冠否?”一人答曰:“无!”遂去其冠。次问衣服鞋袜,回答没有后,一一除去,以至于尽。一人问:“来时有何物?”一人答曰:“有胞衣。”于是以布袋裹尸埋葬。

【童婚】婚嫁陋习。旧时富裕之家抱孙心切,或因两老体弱多病,望子成家以了心愿,遂全凭父母作主,让子女十二三岁就结成夫妻。另有因家贫人口多,将未成年的女儿给人家做童养媳;或因男家贫穷,为减轻将来孩子长大后的结婚费用,将女孩接来,待长大成人后完婚。还有指腹为婚和“等郎婚”(女大于男)等童婚现象。

【同衣】丧葬习俗。又称“焐衣衫”。参[焐衣衫]。

【脱新娘鞋】婚俗。有真脱和假脱之分。黟俗为假脱,凡姑娘出嫁,娘家特制一双“新娘鞋”,留作新娘与新郎拜堂时穿用,不穿“新娘鞋”拜堂,会给婆家带来不吉利。爱搞恶作剧的年轻人,在新娘尚未拜堂之前,就想方设法把“新娘鞋”搞到手。“新娘鞋”一般由伴娘(喜娘、红婆)带着,脱新娘鞋的人,不惜翻山越岭,甚至通宵守在新娘去婆家的路上,以便把鞋从伴娘手中劫走。休宁风俗为真脱,在新娘花轿进入婆家门,新郎把新娘从轿子中背出来的时候,年轻后生前搡后拥,故意制造混乱,趁新娘不备,把她脚上的鞋脱下来。新娘鞋被脱后,新郎家人便会拿喜烟、喜果、喜糖,央求换回“新娘鞋”。

【舞新娘】婚俗。又称“吵新人”,即闹洞房。新婚三日无大小,众人可任意与新人调笑取乐,插班打诨。要求新郎新娘同咬悬枣,过仙桥(走板凳)等有的地方“撒帐”与“吵新人”同时进行,气氛颇为热烈。

【焐衣衫】丧葬习俗。又称“同衣”。长辈死者入殓前,死者长子站在凳子上,将父母入棺时的外衣(称“寿衣”或“老衣”),从内到外依次套在自己身上,名为 “焐衣衫”。然后将套好的“寿衣”依长幼次序,在各子女身上披一披,表示焐暖以后再给父母穿上,以尽孝心,燃放鞭炮。

【洗三朝】人生习俗。小孩出生第三天,请公婆或产婆用艾水给小孩洗澡,俗称“洗三朝”。并宴请亲朋凡收到主人散发过红鸡蛋的亲朋,于此日携带红糖、鸡蛋、粉丝、红纸钱包等礼品上门探望产妇、赴宴。因此又称“做三朝”和“探产妇”。【新人上社】婚俗。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穿上礼服,戴好礼帽,随着挑荤素箩祭品、带香烛纸、爆竹的一行执事人员,到村内各个庙宇、祠堂去谒神拜祖。先至“社屋”,正中供奉“社稷明公”牌位,汪公或七、八、九相公分列左右。其次谒观音庙,用素箩祭祀。最后至祠堂拜祖。每到一处,均为四跪四拜,随行人员铺红毡条作跪垫。

【移窝】人生习俗。新生儿第一次走亲戚必须到外婆家,俗称“移窝”。归时外婆给外孙挂“长寿百岁钱”,并在其鼻尖抹上少许锅底烟焦,以示象猫狗一般易于长大成人;馈送万字糕,以示日后步步高升。

【宴请】礼俗。请客用请柬或登门敦请。宴席必须有四冷盘、五炒菜、四大菜加一个汤,否则不称席。以首菜定名的有“鱼翅席”、“海参席”等;以菜数定名的有 “十碗头”、“十碗八碟”、“八大八小”、“九碗十二碟”等,冷热搭配,水果糕点俱全。席位设置,三桌摆“品”字席,上桌第一;四桌、六桌摆“喜”字席,上左桌第一;五桌摆“梅花”席,中桌第一。席位尊卑,先面南,次面北,再次面西,最下面东。每一向两位,先左后右,先北后南。男女客分席。结婚喜宴,母舅首席首位;送嫁酒,新娘首席首位;接新客,(请新女婿),新郎坐首席首位,寿宴会,生日老人首席首位。开席、散席以爆竹为信号。徽俗喜饮热黄酒,酒风文雅,开宴由主人祝词、敬酒,之后主宾互敬。行宴中,主人按席依次敬酒。端杯敬酒,碰杯须干,不干不落杯。上菜有序,先冷盘后热炒,间或上一道点心,然后是大菜和汤,最后用鱼压席。徽俗宴席吃鱼不动头尾,以留“有头有尾”、“年年有鱼(余)”的好兆头,现代除席位已不很讲究外,余俗仍存。

【迎娶】婚俗。迎娶新娘用花轿,少数沿河地区用船迎亲。视路途远近,定在婚礼的头天或当天上午。迎亲人员一般为媒人、喜娘、舅舅、姑父以及与新郎、新娘年龄相仿的青年男女。花轿抵达那家村头时,燃放爆竹,难家得讯,将大门紧闭,待男方从门缝中塞足了“喜包”之后,方才打开大门,鸣爆接客。花轿停放厅堂上事先铺好的大红纸上,防止花轿沾上女家地面,带走财气。接着“哭嫁”,三声催亲爆竹一响,新娘头盖红绸蒙巾,由伴娘或哥哥、叔伯背上花轿。花轿至男家,停放厅堂,一对青年礼生随即将青布袋铺在地上,新娘下轿,踏袋而行。礼生交替收袋铺袋,传递向前,取其谐音“传袋”,直至新娘进入洞房。传袋同时高呼:“一代高一代,一代胜一代。”黟俗新娘刚到男家大门时,公婆、新郎都上;楼,以示高于新娘。黄山区俗则是轿至男宅,翁婿亲迎至厅堂。【折扁担配折打杵】旧婚俗。徽州姑娘死了未婚夫,被称为“折扁担”--断了一头;小伙子死了未婚妻,被称为“折打杵”。一般小伙子不会再提亲,折扁担只专找折打杵,俗称“折扁担配折打杵”。

【抓周】人生习俗。孩子满周岁,行“抓周”礼。到时桌上置上一竹匾,内放糕点、书、笔、算盘、铜钱、玩具等,让孩子任意抓取。若先抓书、笔,预示孩子日后读书做官;若抓算盘、铜钱,预示孩子从商赚钱;若抓糕点、玩具,预示孩子长大游手好闲。风水习俗

旧时地域性信仰风尚的统称。明清时期的徽州,崇尚宗法,讲究礼仪,迷信宅基和坟茔周围的风向水流,能招致住者或墓主一家的祸福,于是引起风水说和堪舆学的盛行。名门富户竞相寻觅“龙脉真穴”,一块寻常之土,一旦被定为吉地,立刻便价达白银千两,并且仅限于卖给本宗子孙。清初户科给事中歙人赵吉士为求真穴落葬父母,广求郡内外堪舆家20余人勘测,终于觅得一块宝地,其穴“风水合局不必言,合抱大木罗列于前,”“用秤土法,择土之重者用事,尽开金井,土如紫粉,光润异常,登山者咸贺得地”。又歙县潭渡黄允中请地师四处搜剔,方遇真穴,鸠工启土,则色若五云,光如脂玉。在堪舆家看来,土的颜色和光润度是否真穴的重要标准之一。“吉地本自天成”,但还要辅以人力的保护,如果“龙穴沙木一处受伤,则体破气散,焉能发福?”所以坟茔禁步(大体上是穿心4丈)内要添土拔草,并在四周种树护坟。

【百子会】齐云山道教活动习俗。旧时祁门县城百姓赴齐云山进香和游山,自发组织“百子会”。会名有“祁城”、“长生”、“风玄”等,俗称“祁城百子”、“长生百子”、“风玄百子”。百子会由一二百人组成,设若干个“香头”(进香的头领),每个香头管辖十一二个人,香头的任务是收缴会费、经管帐目和联系进得游客的吃住事宜。农历九月十六日为进香日,香客手持灯笼和纸扎的香亭,绕县城一圈,然后步行上齐云山。在山上先观看各道院道士打醮、进香,后逛华街及领略齐云风光,夜宿长生楼,次日下山返城,会事结束。

【打棍求雨】求雨习俗。流行于旌德县隐龙村。相传某年大旱,两个牧童在村南梅王尖放牛,因草木枯死,牛无草吃,两人便各砍了一根柏树棍,敲打地面以消愁。随首棍打地面的劈啪声,梅王尖山顶飘起了乌云,牧童见状,敲打得更加起劲。乌云越聚越多,不一会下起了大雨,解除了旱灾。以后凡遇天旱,隐龙村便打柏棍求雨,渐渐演变成一套有动作、有节奏、有造型的打法,并伴以锣鼓伴奏,气氛热烈。全套打法分八拍,第一拍原在左转半个圈,与对打人面对面,将棍子往地面一跺,同时高喝“嘿!”第二拍至第八拍是每拍两脚同时跳一次,一人跳进,一人跳退,棍子互打一下。每拍一个姿势,八拍完毕,又从头开始,如此反复。排列长队相互跳打,称“长龙戏水”;围成一个圈互打,称“单珠引龙”,图案变化多样。求雨成功,隐龙村民就把求雨棍留着做耖梃,以示风调雨顺。

【地户】风水术语。村落河流出口为地户。《周礼.大司徒疏》引《河图括地象》:“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天门无上,地户无下。”中国地势,水由西而东,于是后世风水以河流流出村落的出口为地户。地户要求封闭,水主财,户闭则财用不竭。为了封闭地户,徽州村落往往在下水口建筑桥、台、楼、塔等建筑,大量种植树木,增加锁钥气势,扼住关口,形成水口园林。

【古徽属号】用动物象征古徽州属县的一种称呼。古徽州六县的象征性动物为:休宁蛇、歙县狗、黟县蛤蟆、绩溪牛、祁门猴子、婺源龙。古代徽人信风水,属号多以县治地形、山形或县域形状而得名。休宁县治形如长蛇,故以蛇称之;歙县县治附近有山如犬,黟县县治附近有山如蛤蟆,故以狗、蛤蟆称之;绩溪县域形状如牛,祁门县域形态如猴,婺源县域形状如龙,故以牛、猴、龙称之。后人又以休宁外出经商人多,谚称“蛇出洞”,喻休宁人经营四方,精明能干;犬尽忠尽义,喻歙人重乡谊,讲团结;牛能吃苦耐劳,喻绩溪人有实干精神;猴子灵活,喻祁门人善于随机应变,适应性强;蛤蟆性静,喻黟人长于勤俭守业;龙为灵兽,指婺源多出大儒。一说古徽属号原为山越图腾,后演化成名县属号。

【鬼门】风水术语。《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是古经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西南为人门,东北为鬼门。”后世风水遂以东北为鬼门,认为邪气、煞气多由东北来,故古府、县城墙往往在东北方以一完整墙面抵挡邪气。古徽州民宅东北向也不设门开窗。

【号魂】迷信习俗。徽州各县旧时家中大小偶有寒热感冒,发冷发烧等病症,多认为是遇邪失魂,需要号魂。家人领病人至灶前,焚香祷告,并端清水一碗,将三根竹筷竖碗中,筷子倒向哪方,便向哪方焚烧锡箔,招唤魂魄归位。病情若重,二三个人用秤钩挂着患者的衣服,按其病前走过的路径前行,一路“号魂”。如果病人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则认为是鬼魅作崇,须请道士作法事禳解。严重的还要由五人扮成五猖神,持械吆喊,驱赶邪魔。

【喝形】风水术语。指凭直觉观测将山比作某种动物,如狮、象、龟、蛇、凤等,并将动物所隐喻的吉凶与人的吉凶衰旺相联系,借助动物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比拟关系,由此确人在自然界居住位置。古徽州的村落选址,大多以喝形为依据。清代黟县《弯里裴氏宗谱.鹤山图记》载:“鹤山之阳黟北之胜地也,面亭子而朝印山,美景胜致,目不给赏,前有溪清波环其室,后有树葱茏荫其居,悠然而虚,渊然而静------惟裴氏相其宜、度其原卜筑于是,以为发祥之基。”绩溪县冯村设“天门”、“地户”,并衬以四周的龟、蛇、狮、象几座山,极为强烈地烘托出村落的安全感。

【结鬼亲】迷信习俗。替稚幼夭折未曾结过婚的男女死鬼,阴魂谋合,鬼鬼成亲。古徽州的做法是:扎顶纸轿,剪起纸人为轿夫,烧香放爆,在女坟前烧了轿,然后至男坟上焚香化冥,献馔斟爵,祷告亡人,算作匹配。此后“学生”便可升为“朝奉”,“结娘”升为“孺人”,可以招魂进祠堂挂名字,俨然成为一对名正言顺的祖宗来受礼,双方生人也如同亲眷送往迎来。此俗今已不存。

【解煞】风水习俗。徽州民间建房迷信风水,选基必请堪舆先生用罗盘查勘。通常认为门对石壁、两门相对、门对烟囱、右屋高左屋低最为不利。旧说“门对石煞,非关即押”,“白压青龙人亡财尽”(左青龙右白虎)。如因地基限,又不能另择吉地,房子造成后犯了上述禁忌,便在门楣间或窗户上方悬挂一面镜子或剪刀以破制,谓之“解煞”。

【龙脉】风水术语。指村落所倚龙状之山,山势蜿蜒起伏宛如行龙,预付该村必能兴旺发达。龙脉作为一村生命之源和民族心理深层的图腾象征,受到整个村落的保护,不能伐木掘矿,否则不利。古徽州各村宗祠都有保护龙脉的祠规条文,如婺源县《羽中麓齐氏族谱.祠规》载:“来龙为一村之命脉,不能伐木。” 【庐墓】村落起源形式。在祖先墓地旁建宅,逐渐发展而成村落,是风水与封建宗法制度的混合产物。徽州重风水,葬必择地。同时徽州的宗法观念又极其浓厚,庐墓是伦理孝道观念的结果。由庐墓而逐渐发展成村落,在徽州较多见。歙县昌溪即由吴氏庐墓而成村,至今村中仍有一块占地很大的“大柏园”,为昌溪吴氏始祖及后代名世祖的坟地,大柏园也就是昌溪村的发源地。歙县潭渡黄氏庐墓成村的过程与昌溪村相的,村落的结构亦体现了聚落包坟茔的特点。

【破血湖】道教祈禳仪式。为超度产妇亡魂而做。该仪式融入“目莲救母”戏文,由道士分别扮作目莲和刘金蟾母子,粉墨登场,刘氏蹲在纸糊的血湖池畔,号啕哭唱“十月怀胎苦”地方俗曲,目莲肩挑经担,手持锡杖,口诵超度解罪经卷,围绕血湖池转悠。五位灵官掌剑随后,锣鼓伴奏,经声唱合。最后灵官挥剑毁血湖池,解救目莲母刘氏,破地狱门,释放孤魂野鬼。

【卜居】风水术语。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风水择地基于物质环境和精神象征两个方面,并更注重后者。徽州地处山区,山和水是村落环境的主要构成因素。山即风水所称“龙脉”,带有精神象征,对水的选择则更多出于生活的实际需要。风水对山形吉凶评判是:“山厚人肥,山瘦人饥,山清人秀,山浊人迷,山驻人宁,山走人离,山勇人勇,山缩人痴,山顺人孝,山逆人亏。”(《青囊海角经》)环抱水,则被认为大吉。背山面水是村落的基本格局,村落在山与水的环抱下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徽州无村不卜,每一部宗谱上都记载了其始祖卜居于某吉地而后家族繁衍的过程。徽州区西溪南的吴代始祖在定居西溪南之前,有三个村址供选择:“一曰莘墟,地刚而隘,山峭而偏,居之者,主贵而不利于始迁。一曰横渠,地广而衍,水抱,居之者,主富而或来藩于后乱。一曰丰溪之南(即西溪南),土宽而,地沃而肥,水揖而回,后世大昌,遂家焉。”(《歙西溪南吴氏世谱》)。【齐云山道场】道教祈禳仪式,又称法事、斋醮,俗称“做事业”。共有25种名目,其中:“诸天科”祝愿亡夫在曹平安无灾,“解结科”为儿女体弱多病祈求解除结(劫)难,“禳火科”求神保佑免遭火灾,“血湖科”为超度产妇亡魂而做,“超七科”为亡父母灵魂祈求升天,“过关科”为儿女祈求易长易成度过难关,“炼度科”为求避免水火两灾难愿为善积德,“百子科”祈求神灵多生贵子,“度人经”报答父母祖先的恩德,“十王科”为新丧阴魂祈求十殿阎君舍罪解脱地狱之苦。“水陆科”广度水陆各路一切幽灵,“罗天大醮”秉承帝王敕命为沙场捐躯和天灾大难中众多牺牲者超度而举行。做道场的法师称为“都讲”、“高功”,熟炼经咒的念唱、吟表、禹步等动作及锣、鼓、小锣、板鼓、钹、笙、笛等乐器的演奏。法师分着五色法衣,按东绿、南红、西白、北黑、中黄五行方位,捧笏持幡,或参或拜,诵经宣咒,焚符洒水,气氛喧闹而严肃。一般道场须道士七八人,多的13-15人,其中主坛法师一人,陪坛法师1-4人,吹打锣鼓乐器数人。

【齐云香火】齐云山道教活动名。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日开始,十月初一日结束。七月初一日,由道长为首,率领各院房道众大斋三日,并在玄天太素宫做大型禳火道场,祈求玄天上帝保佑香火平安,道业兴旺。十五日,各院房道士汇聚太素宫,做水陆道场。此后,浙江省淳安、开化县,徽州及相邻各县香客和香会团体组织,陆续起程至齐云山进香。休宁县流口地区曾元会、三多会进香日为农历七月十九日,屯溪永敬会进香日为九月初一日,休宁蓝渡诚敬会、祁门百子会的进香日为九月十六日。九月初九日玄天上帝登极日,是齐云香火的最高潮,在山香客往往达5000余人。朝山者,三天前就虔诚沐浴斋戒,家院洗刷一新,不容半点荤腥血秽。启程之日,穿着整洁朴素,肩背黄布香袋,上写“齐云进香”,下写某香会字样,由会首领头,肩荷进香大旗,鸣锣开道。各式旗幡、各色凉伞相随,丝竹之声和鸣,爆竹震耳。行进中逢观遇庙,均需焚香叩拜。至齐云山,道房派有专人为各香客的香袋加盖“齐云进香”印鉴,香袋上印鉴越多,显示进香次数越多。香客视自身经济状况捐输香火费。挑选采购本山土特产品带回赠送亲邻,俗称“结缘”。第三天偃旗息鼓离山返回,至登封桥回香亭(今圯),将剩余的香烛纸箔全部烧化。

【晒大圣】求雨习俗。旧时天旱不雨,休宁,屯溪一带农村,农民便将专司风雨、保护丰收的“大圣”石像,背出庙,放在村口或田畈曝晒,直到天雨为止。黄山区则称晒“西瓜癞痢”(菩萨名)。一但晒了“大圣”,地主必须减免租谷。

【石敢当】风水镇符。为长方形石碑。或嵌入墙中或独立而置,上刻“石敢当”三字,有的刻成“泰山-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相传黄帝时代,蚩尤残暴,头角坚实,无人能敌。一次登泰山,自称天下谁敢当,女娲遂投炼石制其墨,上镌“泰山石敢当”,蚩尤惧。从此“泰山石敢当”成为民间辟邪神石。又据《姓源珠玑》,石敢当为五代时的力士,生平逢凶化吉,能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处,必须石书其姓名,以捍卫居民。石敢当通常被置于村落入口处、河川池塘岸边、门前巷口、三叉路口直冲处等。歙县渔梁某宅因门正对紫阳山上一怪石,故将门偏斜朝向紫阳峰,同时在门前安“泰山石敢当”一尊。黟县城内很多宅民将门远离冲巷这处,而直冲巷的墙角处立“泰山石敢当”。凿石敢当必须选择在冬至日后的甲辰、丙辰、戊寅、庚寅、壬寅这10天。除夕要用三片肉祭祀。

【火火连度】道教祈禳仪式。在宽敞的殿堂举行,堂前设置大火盆、水盆,点烛,焚香,鸣锣,击鼓,念经。道士三五人着法衣,手执红绿纸幡出场,领头法师宣唱《炼度经》,众声附和,主法官边诵经喧将纸幡投盆着火,须叟取出,原幡依然无损。这种带有化学反应性质的现象足使观者惊异。主法官又执“驱邪剑”,一会儿插入火盆,挑起火投入水盆;一会儿又从水盆中挑起星火,放入火盆,反复搬弄,星火不息,手法娴熟。【水口】风水术语。《缪希雍葬经翼》称:“水口乃地之门户”,当“一万众水所总出处也”。徽州处万山间,各个村落四面皆山,形成较封闭的完整空间,水口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村落的咽喉,被看成关系到村落人丁财富的兴衰聚散。风水认为水即是财富,为了留住财气,除选中好的水口位置外,还必须建筑桥台楼塔等物,增加锁钥的气势,扼住关口。绩溪县冯村在上水口架安仁桥,并在侨上方围墙设“天门”;在下水口筑理仁桥关锁水流,并建台榭于桥下方,象应“地户”。再衬以四周狮、象、龟、蛇几座山,天门开,地户闭。借助风水,表达了吉凶观。水口往往有很多树木及文昌阁、奎星楼、庙宇等建筑,这些布局也是基于风水“障空补缺”理论之上的。风水在水口上的处理,改善了村落的环境及景观,形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村总体环境特征,使水口成为村落庭园。

【水陆道场】道教祈禳仪式。筑高坛,树判官竹,上罩箬笠,悬红灯,广招远近孤魂。仪式须道士10余人,外加杂工10余人。道场开始,道士着法衣,袍笏登场。坛上供道教诸天神,坛下正对面设36谏(屈死鬼)孤幽塑像或灵位,灵前各点长明灯。杂工沿路泼粥,化纸钱、锡箔,行至二三里外。河上放水灯。道士诵念经咒,锣鼓磬笛校伴奏。为期一昼夜或三五七夜不等,视事主的要求而定。

【天门】风水术语。村落河流入口为天门。《周礼.大司徒疏》引《河图括地象》:“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天门无上,地户无下。”中国地势,水多由西而东流,于是后世风水中的河流流入村落的入口为天门。天门要求开敞,水主财,门开则财来。绩溪县冯村在河流入口处架安仁桥,并在桥上砌围墙,象征天门。

【文峰】风水术语。旧时凡是省、府、州、县和乡村,如果科甲不发,文运不兴,便在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选择一块吉地,立一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此峰即称文峰。如在平地建高塔,称文峰塔。徽州一般村落均有文峰或文峰塔。

【相宅】风水术语。对住宅环境进行选择。在具体方法上,风水有形法与理法两种。形法主要涉及宅外视线所及的山川地形的配属以及宅内的布局,即宅外与宅内形,理法是以罗经定方位,将宅的坐向分为24向来配合宅主的出生年月。最贵的宅地是:“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宅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元武。”(《阳宅十书》)对不太理想的宅地,采取避让、改造、符镇进行处理。歙县渔梁某宅,坐北朝南,面对紫阳山,门前为河流,环境相当理想。由于用地限制,宅门正对紫阳山的一块孤立巨石,不吉。于是将门向偏斜,朝向紫阳山峰这一吉向,同时在门前立一“泰山石敢当”镇邪。西递某宅东为流水,为取得宅门迎水这一效果,将辅助用房突出,并专设一门迎水

【引水补基】风水术语。使不理想的地形符合风水理论的一种补救措施。有引沟开圳、挖塘蓄水、开湖、筑堤坝、造桥等各种方法。相传婺源县羽中麓齐氏族祖齐渊精堪舆之学,在村头引沟开圳,遂使该村科举日盛,至今该圳尚存。黟县宏村明永乐时听从休宁风水师何可达的指导,将村中一处泉扩挖成月塘,以储“内阳之水”而镇丙丁之火。万历年间,又因来水躁急,在村南开挖南湖,缓冲水势,储“中阳之水”以避邪,成为引水补基的典型。

【择吉】风水术语。人死后,埋葬时“既择年、月、日、时,又择山水形势,以为子孙贫富、贵贱、贤愚、寿夭,尽系于此”,所谓葬地要使该地它日不为道路,不为城郭,不为沟池,不为贵势所夺,不为耕犁所及,“使其形体全而神灵得安”,如果“择之不精,地之不吉”,则“子孙亦有死亡灭绝之忧,甚可畏也。”参见〔徽州风水〕。

【照妖镜】风水习俗。旧时宅居因朝向不吉、两屋大门相对、门对烟囱或其它不利因素,便在门楣间或窗户上方悬挂一面镜子避邪,凡妖魔鬼怪见此镜都要躲避,住户便逢凶化吉。俗称此镜为“照妖镜”。

第二篇:民风民俗

AGYXAAFAaYtbKudx

各民族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互相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考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办跳马跳骆驼等竞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办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旺盛。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齐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竞赛。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骏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福,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竞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办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当,让妇女休憩,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劳。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予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奋。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蜜。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运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以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奠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非凡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务必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纵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开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收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积在一齐,由长辈年老者率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运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奋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齐,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民,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面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物色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办“打靶”竞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净、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第三篇:民风民俗(范文模版)

进藏旅游时,需要了解一些藏族的风俗。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打招呼: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西双版纳是中国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进了傣族群众家,千万不能窥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从或堂的三角架上跨过。

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

人应在包房后下马;勿手持马鞭进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骑马闯入羊群,不得追打猎犬和看家犬;不要称赞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经允许不要进入包房;在包房内不要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要吐痰,不要从主人的衣帽、枕头、被褥上跨过;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门栏;不要用烟竿、筷子、剪刀指别人的头部;礼品要成双,送接礼品用双手,忌用单手,更忌左手接礼;告辞时从左侧离开包房,出门后,不应马上上马或上车等。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维吾尔族待人接物很讲礼貌。路遇长者或宾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倾斜30度;来客,全家出迎,尔后女主人托盘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饭或到别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种双手摸脸的祝福)。

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与伊斯兰教相同。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睡觉时禁头动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甩;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朝鲜族有热情待客、尊老爱幼的传统。客人进门前,要先干咳一声,或以“在家吗?”向主人示问;脱鞋进门,进门上炕;对长者起立让坐,为长者让路;让客人吃饱吃好;客人吃饱,汤匙应放在桌上,或放在汤碗内;请可、客吃饭,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离席;对稀客、贵客要以酒相待;节日饮食要与邻居分享。

朝鲜族家庭礼节严格,讲究父慈子孝,晚辈敬重长辈。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单独设席;晚辈要待长者用餐后方可举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烟,如无法回避也要转身而饮;对六十岁的老人,全家要举行庆花甲仪式,跪拜敬酒祝寿。

朝鲜族的禁忌有:严禁同宗、表亲通婚;不喜食羊、鸭、鹅及油腻食物,喜食狗肉,尤喜狗肉汤,但婚丧及佳节时禁止杀狗、食狗肉。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内参观或想体验当地民俗而住进船形屋,记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风俗。

在船形屋内有禁忌:不得戴草笠进屋,不得在屋内吹口哨,不得在屋内扛锄头„„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据说是屋场“多阴”“鬼神占地”,便要搬家等等。

在西藏民间,天葬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形式。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

天葬令旅游者充满肃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驱使,想见识一番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

第四篇:民风民俗

(一)尚勤恶懒:城乡上下农民占百分之九十,家业种植业是生活的主要来源,因此,对勤劳耕种,不违农时十分重视。民谚云:“人勤地不懒,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村中农民常以庄稼长的茁壮自豪,也因此早起晚睡甚至披星戴月。尤其是麦、大二秋,家家无闲人,饭做熟之后,送到地里吃,抢收抢种,忙的不亦乐乎。对于好吃懒作的人,男的被称谓:“懒汉”或“二流子”;女的则被称谓:“懒老婆”,人皆嗤之以鼻。崇尚勤劳,憎恶懒惰,是继承先辈遗风,以育后人的美德。代代传承,蔚然成风。

(二)尚俭恶奢:“农村中家家户户节俭度日,且习以为常,虽然年景好粮棉夏收,也不改初衷。一般农户为了节俭,自己腌咸菜,自己织布、缝衣、做鞋。一日三餐,粗细搭配,不是逢年过节、盖房修屋、婚丧嫁娶,绝不置办酒席。从穿戴上,虽然注重仪表,但从不崇尚华丽、干净、整洁是美。早年民间盛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足见其尚俭至极度。近年,生活日益提高,服装鞋帽多由市场购置,大都看看经济实用,仍不崇尚华丽。如果村中某户讲吃讲穿不顾经济条件好坏,人皆耻笑,说这一家“不会过日子”,儿娶女嫁也因此受到影响,别的人家恐怕自己家境败落,不敢娶这样家庭出身的闺女做新娘;也不敢把自己的女儿送进这样的家庭,恐其日后生计无着。

仅举城东北五十里小刘家庄刘老太爷节俭度日一例足见一斑 ……

刘老太爷家境殷实,土改时有地一顷多,全家五口人,喂有两头牲畜,自己耕种,从不顾工。带星下地,带星回家。一年到头不添件新衣裳。家中粮食满仓,但绝不浪费一粒粮食。直到农业合作化时,有生一来他才第一次尝到豆腐;第一次买了“烧饼、油条”高兴地逢人便讲。更为稀奇的是,这一家吃香油,用铜钱往外蘸,把铜钱拴上线绳,先沾水后沾油,结果到了腊月三十,四两香油变成了六两。

这一家虽有太吝啬之嫌,但毕竟反映了民间节俭度日的风气。

(三)尚忠孝,恶叛逆:忠臣、孝子、烈士(女)、贞女在民间倍受赞誉。乡贤袁恕已、刘挚、霍元甲、偏坡营村张氏姐妹(双烈女)其人其事有口皆碑。对于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以及民间忤逆不孝的子弟,则为人不齿。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流传民间的一句口头禅。在这种家庭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引导下,人人争作忠孝两全的“完人”。

公元1949年以来,扬弃了忠孝中的封建内涵,树立起社会主义新风尚。忠于共产党、忠于毛主席成为新时代的新风尚;孝也一改以顺为孝的旧传统,实行人人平等的新思想。在“镇压反革命”、“资本主义改造三反五反”、“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四清”、“文化大革命”等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子女帮助老人破除旧思想,全家共同进步的模范家庭。比如农业合作化时期,许多家庭中的老人不愿意将自己一生购置的田产,交给农业合作社,青年人思想先进,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努力去做父母的思想工作平等讨论农业合作化的利弊,展望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共同走农业合作化道路。还有些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家庭出身的子女,在共产党制定的政策感召下,大义灭亲,与其父母划清界限,决心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新的忠孝思想。

(四)尚教育恶愚昧:古老的传统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念,在东光民间根深蒂固。村村户户家家人人重视教育,盼子女成才,盼子女知书达礼是每个家庭的向往。有的家庭虽然家境贫寒,宁可砸锅卖铁也让子女求学深造。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缺少文化教育,饱受愚昧之苦。写家信,读来函,看文书,打官司告状…,样样求“先生”农民因为不识字,不了解社会发展状况,消息闭塞,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解放后,先后开展了“扫盲”、“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文化教育状况大为改观,一字不识的农民几乎不存在了。虽然教育取得长足进展,但农民崇尚教育,憎恶愚昧的信念亦然如故。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民展,使农民对教育的追救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近年来,中等专业教育已不在是追求目标,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正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相当位置,志向远大的青年学子,追求出国学习深造。

(五)尚礼交,恶野蛮:“礼义廉耻国之四维”,重四维,恶野蛮是县内民间较为广泛的道德标准。在日常生活中,礼义具体地体现在敬老爱幼、尊崇贤达、待人礼貌、交友真诚、不欺不诈、互相帮助、见义勇为等行为中。对于那些与此相反,横行乡里、贪污盗窃、以强凌弱、贯行不法之徒,人人深恶痛绝。

一九三七年日寇侵略我国,本县王喇乡李习庄李文成,倚仗自己是保定军校速成班毕业生,投靠日本,充当汉奸。为了效忠日寇,他屠杀平民,抬着人头,逼迫民众挖“惠民沟”(一种划地为牢的战壕),横行乡间,虽然步步高升,官至东(光)、南(皮)、吴(桥)、宁(津)、沧(县)剿匪总司令,但县内人人憎恨,镇压反革命、枪毙李文成的布告一贴出,四外八乡奔赴刑场,有的操刀,有的持斧,有的妇女怀里揣着剪刀愤怒哭诉当年冤屈,人人对这个野蛮的民族败类恨之入骨!

二、民

(一)婚 俗

自古婚姻被视为人生大礼,故民间十分重视。早年婚姻多由媒人介绍、父母包办,婚姻自主是近年才实行开来的。旧婚俗的基础一般都是建立在“门当户对”、“信仰一致”这上的。官宦家庭与豪门大户做亲家,平民百姓与平民百姓相联姻,宗教信仰相同往往也是联姻的基础。如伊斯兰教、天主教、圣贤道、一贯道等。穷人娶不起媳妇的农户也有以自己的姐妹与家境贫寒的人家互换,叫换亲,还有的三家转叫转亲。即甲家之女嫁乙家,乙家之女嫁丙家,丙家之女嫁甲家。这样的婚姻多数年龄不配,痉良多,但由于互相制约,婚姻在无奈中维持。

旧式婚姻程序如下:

(1)提亲:由媒人或亲朋好友,为成全男方或女方终身大事,根据政治地位、家庭经济状况,文化水平以及年龄、相貌等条件,在相匹配的前提下,前往男家或女家介绍情况,经双方初步斟酌摇头则作罢,点头则开始议婚。

(2)议婚:这一阶段包括通书过柬,合婚,小定三个程序。

通书过柬是 :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用庚贴的形式由媒人转递对方,达到相互了解出生年月日、属相、纳音五行、命相等情况,为合婚奠定基础。

合婚:主要是看男女生辰是否犯忌。命中相生还是相克,一般由算命先生进行。男女双方家长也很注重这一点,认为“相克”是绝不能成亲的,因为这样会凶多吉少甚至被“克”致死。流行的歌谣如;白马犯青牛,鸡狗不到头,羊鼠一旦休…。歌谣是以男女命相来论断婚姻的,其荒谬可想而知。

如果相合,则允亲。

小定:允亲之后,男女双方即视为亲家。双方互通大帖,按辈份称呼。男女两家各自为儿女做嫁娶准备。

(3)定婚:经过以上蕴酿、准备,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男家赠女家彩礼,女嫁置办嫁妆。准备充分之后,双方议定迎娶日期。

(4)迎娶:迎娶具体日期要由算命先生或村中有文化的人选择吉日进行。吉日早辰抬花轿往女家迎亲,经济富裕的人家还要组织乐队,吹吹打打,笙笛齐奏,锁呐清杨,十分热闹。

(5)典礼:花轿进门,红毡铺地,新郎掀轿帘,以彩绸相牵至堂前,父母正面端坐,来宾侧立两厢,新郎新娘在伴娘伴郎的陪同 下,按照司仪的程序演礼。一般为鸣炮、奏乐、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之后由伴郎伴娘送入洞房。

典礼之后,喜宴开席…。

新式婚俗是建立在自主基础之上的,虽然父母也参加商定,但同意与否仍则由青年男女自己做主。经过恋爱,相互了解,感情融洽结为伴侣;典礼的形式在旧式婚礼的基础上有所改变,但万变不离其中,新式典礼程序有父母、来宾讲话,新人介绍恋爱经过,致辞答谢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婚俗也在淘汰落后的程序,代之以既先进又文明的结婚方式。如旅行结婚、集体举行婚礼等等。

(二)、丧俗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儿女为缅怀父母深情崇尚厚葬,近年来推行“火化”之后,丧俗从俭,但积习难改,殡葬风俗大致如下:

一般从死者咽气到殡葬三天时间。(因亲人不在侧面边,也有等四天、五天、七天的)第一天:发讣告、报丧。把死者生平死讯以文字形式告知众人,并派族中青壮年往亲友家中报丧。丧家则置办棺木、联系乐队、准备来宾吊唁的饮食、孝服等。儿女守棂在侧。

第二天入敛、火化。亲友及族人相继吊唁,并行跪拜礼(也有地鞠躬礼的)。实行土葬的至晚入敛。即反死者由棂床移入棺木,由室内移到室外,搭设棂棚,以供祭奠。不实行土葬的即行火化,之后把骨灰盒置棂棚内,以供祭奠,儿女长跪两厢,向吊唁宾客行跪拜礼以示答谢。至晚,有的做道场,超度亡灵,有的唱坐台戏,也有的不做这些程序。夜里灯火通明,子女守候。

第三天殡葬。为了使殡葬仪式办的风光,按风俗扎纸人、纸马、纸楼…糊制引魂幡、摇钱树,租借八抬大轿、聘请庞大的乐队、舞狮引棂,送葬队伍可谓浩浩荡荡。

起棂前要举行“送路”仪式,把纸车、马、侍者,烧掉,并褥告一些路途安顺之类的话,表示送别。

过午时,把棺木移入轿内,抬往墓地,诸位来宾、亲朋好友及一切送葬者,在成坟后离去。

葬毕,死者子女沿街向参加丧礼之人跪拜,名曰“谢孝”。

事后,三日烧幡,第七日祭典一次至五个七日结束。以此形式寄托哀思也不违情理,比起古人守墓三年大为逊色了。

(三)节日庆典

(一)元霄节 顾名思义:元,乃第一,元霄即第一个月圆之夜——旧历正月十五日亦称“上元节”,此节分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进行,即常说的三天十五半月年。三天夜间,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制作各种灯饰,有宫灯、八仙过海、鲤鱼跳龙门、五福捧寿灯以及荷花灯、西瓜灯、走马灯等多种多样,颇为壮观,观灯即成为民间一大乐事。因此,元霄节也称“灯节”。同时,还燃放焰火,一声巨响,空中流光异彩如同仙女散花。

白天则民间花会沿街串行,跑旱船、骑竹马,舞龙灯、高跷、耍狮子、扭身歌等。尤其是正月十六日,民间传言:此日走百遍,一年身体健。男女老少都按着这个***惯出门游玩,街上人声鼎沸,鞭炮齐鸣,锣鼓声声,热闹非常。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当属铁佛寺、二岗前,数万人汇聚庙前,人山人海,进香、观赏花会的、卖饮食的、练武的、演唱的,应有尽有。各家携儿带女欢欢喜喜来逛庙会,渡过“元霄佳节”。四外八乡也驱车赶来尽兴游玩。

元霄凶家家吃“元霄”,即以糯米粉滚成的带芯馅的核桃大小的园球状食品。芯馅多种多样,多种风味,属于一种特色食品。民国初年,袁世凯品味元霄,因音生疑,改元霄为“汤元”,回避“袁消”之讳。袁世凯皇帝梦破灭、汤元又改成元霄至今。

(二)正月二十五填仓日:家家以草木灰画元形,充做粮囤,因此填仓俗称“打囤”。意在兆盼丰年。二月二,龙抬头。此日,虽无庆典祭祀活动,民间传云:即日龙从冬眠中复苏醒来,由静入动。孩子们歌曰:二月二敲梁头,金银铜钱往家流;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二月二,敲门鼻儿,也有闺女也有儿…。迷信色彩,荒唐可笑。

(三)三月三。传遍说是天上王母娘娘桃会的日子,民间多以此日郊游,踏青,欣赏明媚春光。

(四)清明节。俗称“寒食”。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走国时的功臣介子推,禁止民间生火作饭,以示怀念。流传下来称为“寒食”。后来,逐渐演变成上坟祭祖的日子。

(五)端午节: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于五月初五日悲痛忧国,投汨罗江而死,人民十分惋惜,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忠臣,家家包粽子投江祭奠,表示哀悼。至今这天家家户户食“粽子”。

(六)五月二十五日铁佛寺庙会。自宋迄今,铁佛寺庙会十分兴盛繁华,相传各县客商,佛门信徒,俗家子第都来赶会。谣云:“沧州狮子景州塔,东光县的铁菩萨”其名声远播山南海北。铁佛寺原址县城西南营,一九六七年秋,破四旧时被搬运站工人和东光中学学生用骡马、拖拉机拉倒,佛像运往城东何庄炼铁,拆庙的旧砖拉到南关南头盖了农机站,庙址改建成小学校。新铁佛寺建于一九八七年,庙宇占地二十二亩半;铁佛由城关铸造厂铸成,全高8.15米,是全国最高的坐式佛像。

(七)七月七乞巧节:传说此日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虽无祭典活动却以为牛郎织女相会这天必然降雨,因为夫妻相见难免热泪交流…。

(八)七月十五日鬼节:为求吉利,七月十四日超前渡过。故有七月过十四,八月过十五之说。超前渡过意在躲避鬼节这一天。现在乡间多在此日改善生活有的包水饺,有的捞面,也有的蒸包子…。节日前后,祭典亡灵是村村户户都要做的事情,只不过放河灯祭水中亡灵的习俗已不见了。

(九)中秋节:八月十五日又称“团圆节”。传说元末农民起义之前,将传单藏于月饼之内,家家吃月饼时,见到传单响应举义,故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其实,元代之前就有中秋节。秋乃百谷成熟之期,月乃阴精,系月老之宫,主宰人间姻缘,凡有缘者皆以红线系之。民间有“月老定姻缘之说”。古代,人们满秋季丰收喜悦,全家欢聚一堂,以西瓜、水果、毛豆等供品祭拜月神,庆贺全家团圆如月,久而成俗,故名团圆节。

近现代以来,八月中秋仍然有吃月饼,祭拜月神的习惯,但多数家庭为庆祝团圆,饮酒赏月,以尽天伦之乐。

此外,亲朋好友之间馈赠礼品,相互庆贺。

(十)九月九日重阳节:《洪兴祖补注》云:天有九重,故曰重阳。又名重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唐王维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个。古有登高之俗,今为“老人节”。目前,城乡上下“老人节”期间,多携礼品,拜访长者以示敬意,也有的乡村、机关、单位,邀请老干部、老职工举行座谈会、茶话会畅叙国内外大事,共商致富大计。老龄社会的到来,使老人节“的意义更加重大。

(十一)十月一日“地府”开门

传说:从即日起地府开门半月,民间皆备香烛纸马上坟祭祖。沿系至今仍为民间扫墓之期。每逢十月一日,家家携儿带女上坟祭祖,烧化纸钱,行跪拜礼。有的人家燃放鞭炮,用纸扎彩楼,折衣被,名曰“送寒衣“。其实乃缅怀先辈寄托哀思的一种形式而已。

(十二)腊八日:即腊月初八日,相传乃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之日,为了表示庆贺,早晨家家户户,以五谷杂粮,小枣、花生仁熬“腊八粥”。

(十三)腊月廿三,送灶王爷上天。

这天晚上,农村中燃放鞭炮,蒸年糕祭灶王。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和睦,家丑不可奏报天庭(俗有糖瓜辞灶,用以粘嘴的说法)。祭拜礼毕,烧化灶王画像,名曰送神。

(十四)春节

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腊月三十曰“除夕”正月初一曰元旦。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彻夜不眠,名曰守岁。为什么守岁呢,传说中还有这样一段佳话:相传远古时代,年乃一种吃人的怪物,生有三头六臂,长的十分凶险。但是它有怕火、怕光、怕响声的弱点,于是人们为了躲避它,不但彻夜不眠,还在院中撒芝麻杆,年来时,发出沙沙声响,它就却然止步了。这就是撒岁的来历。为了驱逐凶恶的年,古人还通霄灯火明亮,并燃放“爆竹”。因为,过去没有现在的鞭炮以烧竹使竹节爆裂,产生巨响,年看到火光听到巨响就会远避深山,不危害人间了。

其实,年乃岁末,也是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刻。

民间过年,全家团圆,远在山南海北也往回赶,如果一家人有一人在外地,没能及时赶回来,全家心怀惦念,吃饺子时也要有他(她)的一碗。

民间过年,从腊月廿三日起,就进入准备阶段,磨粉,蒸年糕,作新衣。杀猪宰羊置办年货。儿歌云:“糖瓜辞灶,新年来到,姑娘买花,小子(男孩)要炮,老头买顶新毡帽,老婆婆买条臭裹脚”。从歌谣中看得出。过年蕴育着一片新气象。

民间过年,除夕贴“对联”也叫春联。三十晚上,还要接神,把新请的神像悬挂起来。现在不同了,家家守着电视,观看电视台的文艺晚会节目。三十晚上,待到零点时刻,家家燃放鞭炮,庆祝新年。接着准备年夜饭——水饺。吃罢年夜饭天蒙蒙亮,亲友之间挨门串户拜年。见面恭喜发财,或问过年好?村中素有不睦者,通过拜年,可以消除前嫌,重新和好。

正月初一拜年后,皆去祭祖。然后是接待亲友来访或去探望自家亲戚,直至初五日。

为了企盼好年景民间常以观察初一至初十的天气好坏,确定种植作物的品种。好天气证明宜种植,能获得丰收;坏天气则不宜种植,即使种了也难得丰收。

歌云:初一高梁;初二麻;

初三芝麻;初四花(棉花)

五薯六豆,七谷八麦,九瓜十菜。

至于此俗是类似农谚的经验总结呢?还是一种荒唐的说法呢?值得探讨。

第五篇: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一定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招待跟来的小伙。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连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他的衣服放在空位上,以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下载徽州民风民俗(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徽州民风民俗(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民风民俗

    急求关于民风民俗(道德)的调查报告 浏览次数:1913次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2-21 03:24 | 提问者:にゃあにゃあ 一、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现象 即时间 地点 人物 二、分析问题和现......

    民风民俗

    独具特色的客家民风民俗 时间:2011年03月15日 主讲:石壁中心学校 廖秀华 一、传统婚姻礼俗 1、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

    民风民俗

    蒙古族 [饮食习惯] 蒙古族人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 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 【住房特色】 “蒙古包”是满族......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作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二 永定县湖坑中心小学游志娟 【题目与要求】 有句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生活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山东省金乡县马庙镇中心校刘五香2013年7月17日 09:24浏览:69评论:10鲜花:2专家浏览:0指导教师浏览:3 表3-1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六年级张洁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通俗,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习俗。例如:回族的风俗习惯就跟我们汉族不一样。回族众多有趣的风俗中......

    林芝民风民俗

    察隅县西藏自治区的边境县之一。东临云南省德钦县和西藏左贡县,南面与缅甸和印度接壤,西与墨脱县,北与左贡、八宿、波密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起伏很大,垂直高差悬珠,全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