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写作讲座)把最恰当的文字放在最恰当的地方
综合文稿起草讲座
把最恰当的文字放在最恰当的地方
叶圣陶曾说过,写文章和说话是一回事儿。他说,用嘴表达叫说话,用笔表达叫写文章。嘴里发出的是声音,笔下发出的是文字。这多年来,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写材料就是学说话。因此,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把最恰当的文字放在最恰当的地方》,主要讲五句话。
第一句话:马凭四条腿,官凭一张嘴,干工作离不开一支笔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当干部、干工作,离不开动员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而实现这些职能,就要起草文稿、发表讲话。怎样把上级的决策部署传达下去,如何把上级的会议精神贯彻下去,如何把工作推动下去、落实下去?材料、讲话非常关键。
每次活动,比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方案制定、动员讲话、简报通报,到心得体会、对照检查、总结汇报,等等,哪个不是材料?哪个不需要材料?每个干部,特别是机关干部,提高综合文稿起草水平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材料工作关系领导形象和领导威信。领导的工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他的讲话水平、文字水平体现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有些地方和单位会风不好,开会的时候下面总是打瞌睡、看报纸、发短信、来回走动、交头接耳,很大原因是领导打官腔、说空话,照本宣科,不能调动人、激励人、鼓舞人。
好的讲话,应该使人知、使人信、使人动、使人激、使人奋、使人乐。使人知,就是让人知道什么、明白什么;使人信,就是听了让人相信、让人信服;使人动,就是听后让人动起来,让人去做、去干、去落实,不动不行,不干不行;使人激、使人奋,就是听了你的讲话激动人心,振奋人心;使人乐,就是在一些轻松愉快的场合,能让气氛活跃,让人喜欢听。不论是革命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好的动员部署讲话一定使人精神抖擞、热血沸腾。当一名领导,要让同志们服从,首先得让同志们服气。在某种程度上,讲话水平、材料水平就是领导的水平。
二是材料水平就是工作水平。日常做人,要说话办事;机关工作,要办文办会。文章考验官员两个能力,一是政治思考力,二是艺术表达力。就拿工作总结来说,总结的是工作、也是思想,是经验、也是教训,很难想象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都不会归纳和梳理,能把工作干得多么出色。同时,也只有是自己一点一滴做出来的,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感受才能深刻,思考才能深入,经验才会真切,体会才能铭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作干得好和总结写得好同样重要。
去年的《人民日报》发了一篇梁衡的文章《当干部与写文章》。文章说,不会写文章的干部不可能是个有水平的干部。一个有水平的干部,如果他真的把工作当成一种事业,真的想为社会、为百姓干一点事,真的想探寻真理,研究规律,那他最后必定是一位政治家、专家、学者、思想家和文章家。诸葛亮的《出师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毛主席那些大气深刻的文章,都是文随事出,情随理现,既是文章的经典,更是工作实践的结晶。第二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抄得好不如抄得妙
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写文章也一样,就像画画的学描红,练习书法的学临帖。写材料就是要在抄的过程中模仿、总结和提升。特别是对上级的大政方针、主要精神、根本原则、规范性提法,以及一些对形势的判断等,你必须跟紧上级精神。
因为公文的内容反映的是组织的意志,是“代人立言”,特别是作为地方组织的公文一般是以落实上级精神为主,在精神上必须同上级保持一致,这必然要体现在语言文字载体上的统一,必要的内容,必要的语言,不能改变。
因此,天下文章一大抄,关键看会抄不会抄。会抄的轻车熟路,不会抄的原形毕露;会抄的锦上添花,不会抄的伸手被抓。有人总结了一个“简明抄典”,我把它归结为为四条:
一要坚持学习借鉴、模仿创新。决不能照搬照抄,全盘抄袭。你可以学习人家的选题立意,借鉴人家的谋篇布局,模仿人家的行文风格,然后创新自己的写作方法,绝不能奉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文体可采用张三的形式,结构可融汇李四的骨架,内容可涉及王五的涵盖,语言可借鉴赵六的精彩,然后进行优化组合,进行创新创造,总之是一条:参考要广泛,引用不单一,摹仿看不见。
二要做到相互结合。具体说,就是上级精神地方化、外地经验本土化、过去的东西时尚化。学习借鉴上级的材料要以与本地本部门结合为主,学习外地的材料要以与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结合为主,学习之前的材料要以与当前的新形势、新提法,新常态、新理念结合为主,归纳起来就是上下 结合,内外结合,古今结合。干工作、写材料,会结合,不仅是方法,也是能力。怎么结合呢?今年年初总局的工作会议上,梅克保局长在总结讲话中有三句话,叫“找准切入点”“抓住结合点”“明确着力点”,三个点一抓住,就结合成功了。
三要拓宽思路。这个思路就是要做到“三通”,即嫁接变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嫁接变通。主要是利用别人的,借鉴别人的,改造别人的,最后形成自己的。就好比杨树始终是杨树,不会成为银杏,更不会结出苹果或山楂。但学会嫁接,则一切皆有可能。清代有个学者叫袁枚,他说“蚕食桑而所吐丝者,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蜜者,非花也。”“嫁接”的关键是“变通”。要结合实际,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因地而变、因人而异,灵活变通,为我所用。通过嫁接变通,让观点闪光,让材料出彩。
——触类旁通。如果说嫁接变通的关键是“技术改造”,那么,触类旁通的关键则是“技术引进”。精彩的文章处处闪光,我们可以从中引进文路,引进布局,引进技巧,引进创新。很多文章内容不同,但格式相通;很多事情做法不同,但道理相通;很多故事情节不一样,但是反映的意义一样。“触类旁通”的关键是“触”,要通过学习别人的文章,触发自己的灵感,开发自己的潜能,启迪自己的思路,然后发现共同点,找到共振点,抓住结合点,明确着力点,这样就会让思路豁然开朗,让文章顺理成章。
——融汇贯通。所谓融会贯通,就是广览博收、融为一体,“尽百家之美,以成一人之奇”。融会贯通的关键是“融”,就是结合、综合、揉和、耦合。融合就像和面一样,小麦不是面条,面粉不是面条,水也不是面条,但放在一起进行融合、揉和,再通过擀面杖,就成了面条。你这个手擀面劲道不劲道、吃着美不美,就看你的综合概括能力、分析研究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怎么样。有人说,参考一篇文章写一篇文章是抄袭,参考三篇文章写一篇文章是模仿,参考十篇文章写一篇文章就是创造。能参考更多的文章,然后融会贯通,再来创新一篇文章,那就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水平。
四要注意方式方法。我把它称之为“六句真言”,即明确意图,把握高度,理清思路,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准确表述。
——明确意图。写材料首先要明确意图。开个会议,写个讲话,准备材料,首先要弄明白这个会是干什么的,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讲给谁听的,写给谁看的,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这些东西弄不明白,心里就没有底。写材料前首先要弄明白,你这个会议、这个材料是动员会还是总结会,是座谈会还是汇报会,是宣传教育还是总结表彰,是调查研究还是请示汇报,等等等等,意图首先要搞清楚。有人曾总结了起草讲话要弄清10个问题:谁来讲?以什么身份讲?什么时候讲?为什么讲?领导自己想咋讲?会议要求该咋讲?与会同志想听啥?等等,如果这些都搞不清楚,那还写个什么啊? ——把握高度。你起草一个文件,不是你一个处室、一个科室的东西,而是代表整个单位、甚至是全市、全省的东西。因此必须站位全局、把握大局,写出全局的高度,领导的高度,战略的高度,理论的高度等。任何一个材料,都要把握高度。要善于从思想和理论深度上把握高度,从高处、大处、远处、深处来审视和考察、从对领导的战略意图和对全局的把握上体现高度,从大背景、大战略、大进程之中来把握高度。有了高度,文章的站位问题就解决了,材料的分量就出来了。
——理清思路。思路就是思维的路线。思路决定出路。干什么都要有个先来后到,有个先后顺序。一个材料、一篇文章,首先思路要清,准备写什么,写哪几个部分,安排几个段落等,都必须思路清晰。思路不仅体现在整个框架,也体现在每一部分、每一段落、每一层次。
——层次清楚。写文章要注意层次感和逻辑思维。一个文章整体是这样,每个部分、每个段落也是这样。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要讲逻辑关系,要有先后顺序,这样才会层次分明。否则就会层次不清,语无伦次,杂乱无章。某局长讲话,讲了三大部分:一要把思路理清,二要把风气搞正,三要把工作做实。在讲到把风气搞正时,他讲了三大段:第一段是领导带头树形象;第二段是从严治局正风气;第三段是选好干部树导向。第一段里面领导带头树形象,树什么样的形象呢?他又讲了三层:一要树立起对人民负责的形象;二要树立起推动工作的形象;三要树立起清正廉洁的形象。这样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一层深一层,层层推进。这就是层次。
——重点突出。哪些应该详细论述,哪些应该轻描淡写,哪些应该一笔带过,要做到胸中有数、心中有底。如果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读了以后、听了以后就会主次不清,方向不明。整篇文章大的方面,重点是什么,主题要鲜明,每一部分里面准备重点写哪几段,每一段里面准备重点写哪几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里面准备重点写哪几句 话等,都要摆布清楚。写文章讲究详略得当,而只有重点突出,才能详略得当。
——准确表述。就是文章的观点要准确、材料要准确、语言要准确、用词用语要准确、标点符号要准确,等等。写文章、写讲话,介绍情况,都要力求准确,也就是如何把最恰当的文字、最恰当的话、最恰当的词语用在最恰当的地方。《菜根谭》中有句话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恰好,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准确精当。
我个人的体会,只要做到了这六点,文章基本上得个90分以上没有问题。这六点不仅整篇文章是这样,一个材料的每一部分、每一段落都是这样!这六点不仅是写材料的要求,也是欣赏材料、判别材料好坏的标准之一。
第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万事皆可入文法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是《红楼梦》里的一句话。毛主席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那么,材料就是工作的反映。既然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那反过来说,所有的客观事物不都是文章吗?什么是客观事物?万事万物、做人做事都是客观事物,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也是客观事物。客观事物都有规律,这些规律也是文章的规律。所以,我加了一句叫:万事皆可入文法。把事儿做好了,把人做好了,把话说对了,也就把文章做好了。
经常有人把写材料比喻成盖房子。盖房子要先搭架子,写材料要先拉提纲;盖房子要先备足材料,写材料要先搜集 7 资料;房子盖成要粉刷,文章写成要润色;盖成的房子要装修,写成的材料要修改。
叶圣陶有本书叫《文章例话》,书中收入了丰子恺的一篇文章《现代建筑的形式美》。文章开头说,现代建筑的形式美,有四个条件:第一,建筑形态须视实用目的而定;第二,建筑形态须合于“工学”构造;第三,建筑形态应巧妙地应用材料的特点;第四,建筑形态须表现出现代感觉。这四条,讲的都是建筑,写材料不也是这样吗?要实用,要合“工学”,要巧妙运用材料,要有时代感。所以,知道盖房子的道理就会写材料。
有人说,好文章就像一个美女。因为文章也要讲究美感,譬如语言美、结构美、层次美。说好材料也要像美女,就是材料的内容框架要匀称,就像人体胖瘦,只有匀称才好看,也就是《丽人行》中说的“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那才是天生丽质好文章。如果只有骨头没有肉,你写的是文章提纲。不论是起草一个文件,还是写一个讲话,先不说你的立意如何,首先要让你的材料上下匀称,整体和谐,做到该凸的凸,该收的收,详略要得当,重点要突出。
再譬如,写材料就像打仗。有句成语叫“纸上谈兵”,好像是个贬义词。其实写材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纸上谈兵。每个写材料的人就像一个将军,都掌握着字、词、句这些千军万马,领导和指挥着层次、段落、部分这些“军师旅团”。写一篇文章就像打一次硬仗,这些兵马如何使用,这些军师旅团如何摆布,就是一个写材料的学问。
譬如写材料前要充分搜集和占有资料,就好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写材料要认真构思,要讲“意在笔先”,这是因为,只有“运筹于帷幄之中”,才能“决胜于千里之 外”;文章的布局,字词的运用,就像战前的排兵布阵。排兵布阵时,海陆空相互配合、联合作战,各个兵种各就各位、按部就班,都安排得有条不紊,这样的文章才能上下贯通、整体协调,才有战斗力,才能打胜仗。
一篇文章、一个讲话,短的几百字,长的上万字,这些字词句从语言学的角度讲,都是按照语法规则组织起来的;但从写作的角度讲,却是通过你所要表达的主题统帅起来的。一部《新华字典》,收有1万多字,如果把这些字儿胡乱集在一起,没有人会说它是一篇文章,因为它没有主题,没有灵魂,但把这些字很好地组织起来,表达一个主题,反映一种思想,就是一篇文章。所以兵马再多,没有将领统帅,都是乌合之众;字词再多,没有主题支配,都是文字垃圾。所以要学会写材料,就要像一个将军一样,有将帅之谋,会用兵之策,善于把最适合的兵用到最适合的地方。好材料就是这样写成的。
最近大家都在学习总书记推荐的毛主席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大家可能都是从工作方法上去学的,其实这个文章也讲写作方法。譬如,文章指出,党委要学会“弹钢琴”,十个指头都动作;要胸中有“数”,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要做好调查研究等,这些对写文章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第九条“精兵简政”,直接讲的就是办文办会。
文中指出:“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简明扼要本身就是写作方法。什么是扼要?扼要就是掐住要害,抓住根本。打蛇要打七寸,办事要抓关键。做文章唯有扼要,才能简明。只有抓住关键、掐住要害,才能一语中的、力透纸背。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芝麻黑豆摊一场,没有主次,不讲重点,肯定不是好文章。别小看了 简明扼要这个词,它可是写文章的最高境界,也是写作水平的最高体现。大家知道,凡是熟练的画家,几笔就能勾出人的形体,但没有经验的人,怎么画你都画不像。没有长期的历练,没有一定的功力,想做到简明扼要也不容易。
在某种意义上,写文章就是搭配。从小处说,是词语搭配,句子搭配,段落搭配;往大处说,是主题与材料的搭配,结构与内容的搭配,论点与论据的搭配,等等。会搭配就会写文章。当然,搭配不能乱搭配,也要讲规矩,要搭配得准确、恰当、协调,要门当户对。有句成语叫言当其时,就是话得说的是时候,说的是地方;该说不说,那是失职;不该说的说了,那就是失言!第四句话:研究工作比研究材料更重要,做人比作文更重要,研究规律比研究技巧更重要
第一,研究工作比研究材料更重要。或者叫研究问题比研究材料更重要。文章是为工作服务的,工作就是为解决问题的。李瑞环在《学哲学用哲学》中说,“我们有些文章写得不好,不是词汇不够多、句子不够美,而是动机上、内容上、方法上有毛病,在鼓捣字儿上花得时间太多,在研究事儿上下得功夫太少。
”我们经常讲“开门当秘书,关门当领导”,而要当好“领导”,就必须经常想着领导关注的问题、思考领导想着的工作,做到与领导思路对接、同频共振,而不是游离于领导之外,置身于工作的边缘,为文章而文章,为材料而材料。而要符合领导的口味,领会领导的思路,不仅仅是揣摩领导的喜好,研究领导的性情脾气和言语习惯,更重要的是研究领导所担负的工作。
研究工作,就要经常想着工作进展得怎么样,我能为领导决策做些什么?如果我是领导,我对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我希望下边怎么干?向上级汇报,就要想着我们到底做了些什么,上级领导想听些什么,怎样汇报才能更出彩。对于写材料来说,你对问题思考的高度和深度,决定了材料的高度和深度;你对工作的关注度、融入度,决定了材料的适用度。所有的文字材料都必须围绕工作,围绕问题,特别是中心工作、主要问题、重大问题来进行构思和写作。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大局,站位全局,才能把话说透,把问题点准,把带有规律性和根本性的东西揭示出来,写出的材料才能切合实际,解决问题。支局长在2011年7月半年工作会上有个总结报告,这个总结报告讲了四个大问题、12个如何;今年1月总局的工作会上,梅克保副局长在会上就如何贯彻落实工作会议的精神又讲了“四个如何”。这么多的“问题”“如何”,说的不都是问题吗?写材料不就是围绕工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吗?所以,写材料的,要始终牢记,研究工作比研究材料更重要,研究问题比研究文字更重要。
第二,做人比作文更重要。有句话叫文如其人。反过来说,就是人如其文,也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什么样的文。据我了解,现在到处都缺写材料的人,其实不是缺能写的人,而是缺真正用心的人、缺出类拔萃的人。选人之所以难选,难在文笔、人品、性情三者兼优上。
一个善于做人的人,写出来的材料、讲出来的话就会是真话、实话、掏心窝子话,而不会是昏话、废话、假话,甚至不说人话。一个缺乏爱心、不热爱生活、对生活没有激情的人,不可能写出真诚感人、温暖人心的文章。内心狠毒,文字必定阴冷;正在谈恋爱,文字就灿烂。谦虚的人,必定好学;有教养的人,材料必定雅致;乐观的人,材料必定生动;宽容的人,材料必定大气;认真的人,就不会错字连篇。人实在文笔才能实。
郭沫若说,文章是人写的,首先是人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文章,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写出来的材料才能立场坚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符合实际。所以:态度决定前程,文品就是人品,文风就是作风,文章就是形象。人与文章融为一体,才是最高境界。
第三,研究规律比研究技巧更重要。世上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可循。生活有生活的规律,学习有学习的规律,工作有工作的规律。文字材料也是一样,只要在平时具体写作实践中勤研究,多琢磨,多摸索规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阶段性工作会无非是现在啥情况、存在啥问题、下步怎么办;比如一个调研报告,无非是调研经过、经验做法,然后是几点体会、几点建议。其他文章也莫不如此。只要认真研究,都有规律可循。
有人说,这不是党八股吗?我认为这不是八股,而是规律。比如一个人,五官长在什么地方,那是固定的东西,你说鼻子长到嘴下边、长到肚子上行不行?肯定不行。写文章也一样,那就是要尊重规律、研究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我们提倡创新,但创新也不能违背规律。即使创新,也有规律。许多工作可能性质不同,但规律是一样的。所以,研究规律比研究技巧重要。
去年在《写作》杂志上发了一个文章,叫《关于文章写作中的“三”》,是对“无三不成文”的一些思考,主要讲了三个方面内容,也是对写作规律的一些探讨。一是说三句话是文章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句型、句式。这种句型句式,高度概括,精准凝炼,富于哲理,简洁有力。
譬如“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三个自信”“三严三实”。三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与: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这些都是十八大报告中的话。还有,人生有三通:通人情,通世故,通礼仪。人生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等等。这种排比句式,或并列、或递进,说理精辟、表意精准,很有表现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是说就写作本身而言,“三”是布局谋篇之道,具有规律性,是种方法论。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叫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我们写的公文材料大多属于议论文范畴,而议论文讲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其中论证方法就是运用三段论,提供论据,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用“三”来布局谋篇和构思讲话,有很多可以借鉴。
譬如礼仪性的讲话,往往讲三个方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大家的支持表示感谢;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希望。一般年度工作报告,也是三部分:回顾与总结;目标与任务;希望与要求。大多数的阶段性工作讲话,也基本是三部分:前段工作怎么样,当前问题是什么,下步工作如何干。这种三点式,最有利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核心。
三是说对于写材料,也有很多“无三不成文”的规矩。比如:公文标准三个有:有思想做灵魂,有结构做筋骨,有内容做血肉;公文语言讲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改进文风三个字:短、实、新;选择材料三原则:值得写,能够写,适合写;文稿修改三方法:顺着改,照着改,问着改;13 文章结尾有三忌:忌虎头蛇尾,忌画蛇添足,忌草草收兵。等等,讲的都是一种规律。
最近一期《领导之友》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叫《文有“三用”》。机关材料也是应用文,应用之用,贵在“三用”。哪三用?就是实用、适用、受用。
一是实用,就是有实际使用价值。公文因实用而生、为实用而作,实用是其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公文的生命。起草的意见、决定、通知、方案等,首先考虑成文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公文的语言就会主旨鲜明,指向准确,简明扼要,精炼精当,落实起来便于操作、易于执行,而不会含糊其辞,语焉不详。要努力做到不写废话,不写自己没弄懂的话,不写没有根据的话,不说大家看不懂听不懂的话。可以说,几乎所有公文起草上存在的问题都可以从没有真正领会其实用性上找到根源。
二是适用,适合的适,意思就是符合要求。我们是抓质量的,质量的功能就是具有符合性、适应性、满意性。文字材料也是一样,首先要符合要求,满足需求,不适合、不适用,都是一纸空文。《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的15种公文文种,其定义前都有“适用于”三个字。除文体、文种之外,讲适用,还要讲得体,讲分寸。不同文体、不同文种有不同的语言要求,语气不同,表达的态度也不同。譬如,“不予同意”“不同意”“不拟同意”都是不同意,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一样。因此,无论文体、文种,还是用词、用语,都要讲究适用二字。某种情况下,适合、适用的,才是最好的。
三是受用,就是好文章、好文稿要让人读着悦心,听着得劲,看着舒服。写文章讲究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也要讲 以言悦人。写文章就是用笔说话,但有话说还得把话说好。譬如开会讲话,凡是好的讲话材料总能让人感到“有说头”,“有听头”,“有想头”,“有劲头”,这样的讲话才有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读者才能看得进,听者才能坐得住。
第五句话:写材料苦,写材料难,保持好心态最关键 关于写材料有很多顺口溜,譬如“喝墨水,费脑水,流汗水,吐苦水,没油水”“幕后一身汗,台前靠边站”“胡子蹭蹭长,头发哗哗掉,喝白水,尿黄尿,省被子,费灯泡”。这些段子,说的都是“笔杆子”的苦和难。
写材料的苦,主要是工作苦、压力大。这压力一是来自材料多、任务重。二是来自领导的标准高、要求严。三是来自连轴转、心不净。写材料有句话,叫“功夫在平时,闲在不闲时”,别人开会肩膀上支个耳朵抬个脸,但你得手耳并用、脑体并重,下来还得赶紧整理会议记录;外出考察别人欢声笑语、游山逛景,但你得操着心收集资料、认真构思,因为回来还要写考察报告。
写材料的难,主要有三难:一是难在材料学问深。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要想当好“笔杆子”,没有几年硬功夫你应付不了。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你得让“外行看你像专家、内行看你像行家”。情况不熟悉、肚子里“没货”,巧妇难做“无米粥”。报告文件别人可以不看,但你不能不看;别人不掌握工作情况,但你不能不掌握;对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别人不知道,你不能不知道。这是第一难,难在材料学问深。
二是难在家里媳妇孩子不好哄。没结婚时,人家姑娘凭你是个“笔杆子”,“情书”写得妙语连珠,情真意切,结了婚才知道这点文采最不实惠。节假日,别人陪着媳妇孩子 转商场、逛公园,你得闷在屋里找资料、想观点、寻材料、憋灵感。
三是难在别家旁人不理解。再会写材料的人,都知道没有好写的材料。单位写材料的人,最不喜欢听的一句话就是:你是大笔杆子,写个材料在你手里算个啥?大大小小一个材料,哪个不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甚至扒皮抽筋?别人都说你能写,可是“谁解其中味”? 但写材料是“代人立言”,是组织需要,是工作要求,必须执行。所以更需要保持一个好心态、好状态、好姿态。所谓好心态,就是把心态建设好,保养好,把握好,保持平静心态,保持平淡心态,保持向上心态。
所谓好状态,就是面对材料任务,要不断调整精神状态,调优工作状态,保持高昂的激情和饱满的热情。所谓好姿态,就是当面对诱惑、面对荣誉、面对与人合作、面对干部调整,不汲汲于名利,不斤斤于得失,淡泊明志,坚守崇高,清风明月,自得其乐。
所以我说文字秘书要当“三好”秘书,就是性情好,文笔好,身体好。性情好。就是在压力下能逆来顺受,能忍辱负重,能任劳任怨,能委曲求全,再苦再累,也要撑开肚皮,装得下饭菜,装得下知识,装得下委屈。文笔好。不用说了,简单说就是坐下能写,站着能说;出门能办事,回来能谋划。身体好。熬眼磨屁股,也是出力活,身体不好,经不起摔打,受不了折腾,再有才华,也顶不下来。
所以说,对待材料要三个好:好心态、好状态、好姿态。写材料的人也要三个好:性情好,文笔好,身体好。这样,才能把材料写得棒棒的,把身体练得杠杠的,把工作干得爽爽的。
第二篇:办公室系统讲座材料-把最恰当的文字放在最恰当的地方
办公室系统讲座材料--把最恰当的文字放在最恰当的地方
叶圣陶曾说过,写文章和说话是一回事儿。他说,用嘴表达叫说话,用笔表达叫写文章。嘴里发出的是声音,笔下发出的是文字。这多年来,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写材料就是学说话。因此,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把最恰当的文字放在最恰当的地方》,主要讲五句话。
第一句话:马凭四条腿,官凭一张嘴,干工作离不开一支笔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当干部、干工作,离不开动员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而实现这些职能,就要起草文稿、发表讲话。怎样把上级的决策部署传达下去,如何把上级的会议精神贯彻下去,如何把工作推动下去、落实下去?材料、讲话非常关键。
每次活动,比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方案制定、动员讲话、简报通报,到心得体会、对照检查、总结汇报,等等,哪个不是材料?哪个不需要材料?每个干部,特别是机关干部,提高综合文稿起草水平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材料工作关系领导形象和领导威信。
领导的工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他的讲话水平、文字水平体现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有些地方和单位会风不好,开会的时候下面总是打瞌睡、看报纸、发短信、来回走动、交头接耳,很大原因是领导打官腔、说空话,照本宣科,不能调动人、激励人、鼓舞人。好的讲话,应该使人知、使人信、使人动、使人激、使人奋、使人乐。使人知,就是让人知道什么、明白什么;使人信,就是听了让人相信、让人信服;使人动,就是听后让人动起来,让人去做、去干、去落实,不动不行,不干不行;使人激、使人奋,就是听了你的讲话激动人心,振奋人心;使人乐,就是在一些轻松愉快的场合,能让气氛活跃,让人喜欢听。不论是革命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好的动员部署讲话一定使人精神抖擞、热血沸腾。当一名领导,要让同志们服从,首先得让同志们服气。在某种程度上,讲话水平、材料水平就是领导的水平。
二是材料水平就是工作水平。
日常做人,要说话办事;机关工作,要办文办会。文章考验官员两个能力,一是政治思考力,二是艺术表达力。就拿工作总结来说,总结的是工作、也是思想,是经验、也是教训,很难想象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都不会归纳和梳理,能把工作干得多么出色。同时,也只有是自己一点一滴做出来的,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感受才能深刻,思考才能深入,经验才会真切,体会才能铭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作干得好和总结写得好同样重要。去年的《人民日报》发了一篇梁衡的文章《当干部与写文章》。文章说,不会写文章的干部不可能是个有水平的干部。一个有水平的干部,如果他真的把工作当成一种事业,真的想为社会、为百姓干一点事,真的想探寻真理,研究规律,那他最后必定是一位政治家、专家、学者、思想家和文章家。诸葛亮的《出师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毛主席那些大气深刻的文章,都是文随事出,情随理现,既是文章的经典,更是工作实践的结晶。
第二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抄得好不如抄得妙
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写文章也一样,就像画画的学描红,练习书法的学临帖。写材料就是要在抄的过程中模仿、总结和提升。特别是对上级的大政方针、主要精神、根本原则、规范性提法,以及一些对形势的判断等,你必须跟紧上级精神。
因为公文的内容反映的是组织的意志,是“代人立言”,特别是作为地方组织的公文一般是以落实上级精神为主,在精神上必须同上级保持一致,这必然要体现在语言文字载体上的统一,必要的内容,必要的语言,不能改变。
因此,天下文章一大抄,关键看会抄不会抄。会抄的轻车熟路,不会抄的原形毕露;会抄的锦上添花,不会抄的伸手被抓。有人总结了一个“简明抄典”,我把它归结为为四条:
一要坚持学习借鉴、模仿创新。决不能照搬照抄,全盘抄袭。你可以学习人家的选题立意,借鉴人家的谋篇布局,模仿人家的行文风格,然后创新自己的写作方法,绝不能奉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文体可采用张三的形式,结构可融汇李四的骨架,内容可涉及王五的涵盖,语言可借鉴赵六的精彩,然后进行优化组合,进行创新创造,总之是一条:参考要广泛,引用不单一,摹仿看不见。
二要做到相互结合。具体说,就是上级精神地方化、外地经验本土化、过去的东西时尚化。学习借鉴上级的材料要以与本地本部门结合为主,学习外地的材料要以与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结合为主,学习之前的材料要以与当前的新形势、新提法,新常态、新理念结合为主,归纳起来就是上下结合,内外结合,古今结合。干工作、写材料,会结合,不仅是方法,也是能力。怎么结合呢?今年年初总局的工作会议上,梅克保局长在总结讲话中有三句话,叫“找准切入点”“抓住结合点”“明确着力点”,三个点一抓住,就结合成功了。
三要拓宽思路。这个思路就是要做到“三通”,即嫁接变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嫁接变通。主要是利用别人的,借鉴别人的,改造别人的,最后形成自己的。就好比杨树始终是杨树,不会成为银杏,更不会结出苹果或山楂。但学会嫁接,则一切皆有可能。清代有个学者叫袁枚,他说“蚕食桑而所吐丝者,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蜜者,非花也。”“嫁接”的关键是“变通”。要结合实际,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因地而变、因人而异,灵活变通,为我所用。通过嫁接变通,让观点闪光,让材料出彩。
——触类旁通。如果说嫁接变通的关键是“技术改造”,那么,触类旁通的关键则是“技术引进”。精彩的文章处处闪光,我们可以从中引进文路,引进布局,引进技巧,引进创新。很多文章内容不同,但格式相通;很多事情做法不同,但道理相通;很多故事情节不一样,但是反映的意义一样。“触类旁通”的关键是“触”,要通过学习别人的文章,触发自己的灵感,开发自己的潜能,启迪自己的思路,然后发现共同点,找到共振点,抓住结合点,明确着力点,这样就会让思路豁然开朗,让文章顺理成章。
——融汇贯通。所谓融会贯通,就是广览博收、融为一体,“尽百家之美,以成一人之奇”。融会贯通的关键是“融”,就是结合、综合、揉和、耦合。融合就像和面一样,小麦不是面条,面粉不是面条,水也不是面条,但放在一起进行融合、揉和,再通过擀面杖,就成了面条。你这个手擀面劲道不劲道、吃着美不美,就看你的综合概括能力、分析研究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怎么样。有人说,参考一篇文章写一篇文章是抄袭,参考三篇文章写一篇文章是模仿,参考十篇文章写一篇文章就是创造。能参考更多的文章,然后融会贯通,再来创新一篇文章,那就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水平。
四要注意方式方法。我把它称之为“六句真言”,即明确意图,把握高度,理清思路,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准确表述。
——明确意图。写材料首先要明确意图。开个会议,写个讲话,准备材料,首先要弄明白这个会是干什么的,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讲给谁听的,写给谁看的,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这些东西弄不明白,心里就没有底。写材料前首先要弄明白,你这个会议、这个材料是动员会还是总结会,是座谈会还是汇报会,是宣传教育还是总结表彰,是调查研究还是请示汇报,等等等等,意图首先要搞清楚。有人曾总结了起草讲话要弄清10个问题:谁来讲?以什么身份讲?什么时候讲?为什么讲?领导自己想咋讲?会议要求该咋讲?与会同志想听啥?等等,如果这些都搞不清楚,那还写个什么啊?
——把握高度。你起草一个文件,不是你一个处室、一个科室的东西,而是代表整个单位、甚至是全市、全省的东西。因此必须站位全局、把握大局,写出全局的高度,领导的高度,战略的高度,理论的高度等。任何一个材料,都要把握高度。要善于从思想和理论深度上把握高度,从高处、大处、远处、深处来审视和考察、从对领导的战略意图和对全局的把握上体现高度,从大背景、大战略、大进程之中来把握高度。有了高度,文章的站位问题就解决了,材料的分量就出来了。
——理清思路。思路就是思维的路线。思路决定出路。干什么都要有个先来后到,有个先后顺序。一个材料、一篇文章,首先思路要清,准备写什么,写哪几个部分,安排几个段落等,都必须思路清晰。思路不仅体现在整个框架,也体现在每一部分、每一段落、每一层次。
——层次清楚。写文章要注意层次感和逻辑思维。一个文章整体是这样,每个部分、每个段落也是这样。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要讲逻辑关系,要有先后顺序,这样才会层次分明。否则就会层次不清,语无伦次,杂乱无章。某局长讲话,讲了三大部分:一要把思路理清,二要把风气搞正,三要把工作做实。在讲到把风气搞正时,他讲了三大段:第一段是领导带头树形象;第二段是从严治局正风气;第三段是选好干部树导向。第一段里面领导带头树形象,树什么样的形象呢?他又讲了三层:一要树立起对人民负责的形象;二要树立起推动工作的形象;三要树立起清正廉洁的形象。这样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一层深一层,层层推进。这就是层次。
——重点突出。哪些应该详细论述,哪些应该轻描淡写,哪些应该一笔带过,要做到胸中有数、心中有底。如果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读了以后、听了以后就会主次不清,方向不明。整篇文章大的方面,重点是什么,主题要鲜明,每一部分里面准备重点写哪几段,每一段里面准备重点写哪几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里面准备重点写哪几句话等,都要摆布清楚。写文章讲究详略得当,而只有重点突出,才能详略得当。
——准确表述。就是文章的观点要准确、材料要准确、语言要准确、用词用语要准确、标点符号要准确,等等。写文章、写讲话,介绍情况,都要力求准确,也就是如何把最恰当的文字、最恰当的话、最恰当的词语用在最恰当的地方。《菜根谭》中有句话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恰好,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准确精当。
我个人的体会,只要做到了这六点,文章基本上得个90分以上没有问题。这六点不仅整篇文章是这样,一个材料的每一部分、每一段落都是这样!这六点不仅是写材料的要求,也是欣赏材料、判别材料好坏的标准之一。
第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万事皆可入文法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是《红楼梦》里的一句话。毛主席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那么,材料就是工作的反映。既然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那反过来说,所有的客观事物不都是文章吗?什么是客观事物?万事万物、做人做事都是客观事物,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也是客观事物。客观事物都有规律,这些规律也是文章的规律。所以,我加了一句叫:万事皆可入文法。把事儿做好了,把人做好了,把话说对了,也就把文章做好了。
经常有人把写材料比喻成盖房子。盖房子要先搭架子,写材料要先拉提纲;盖房子要先备足材料,写材料要先搜集资料;房子盖成要粉刷,文章写成要润色;盖成的房子要装修,写成的材料要修改。
叶圣陶有本书叫《文章例话》,书中收入了丰子恺的一篇文章《现代建筑的形式美》。文章开头说,现代建筑的形式美,有四个条件:第一,建筑形态须视实用目的而定;第二,建筑形态须合于“工学”构造;第三,建筑形态应巧妙地应用材料的特点;第四,建筑形态须表现出现代感觉。这四条,讲的都是建筑,写材料不也是这样吗?要实用,要合“工学”,要巧妙运用材料,要有时代感。所以,知道盖房子的道理就会写材料。
有人说,好文章就像一个美女。因为文章也要讲究美感,譬如语言美、结构美、层次美。说好材料也要像美女,就是材料的内容框架要匀称,就像人体胖瘦,只有匀称才好看,也就是《丽人行》中说的“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那才是天生丽质好文章。如果只有骨头没有肉,你写的是文章提纲。不论是起草一个文件,还是写一个讲话,先不说你的立意如何,首先要让你的材料上下匀称,整体和谐,做到该凸的凸,该收的收,详略要得当,重点要突出。
再譬如,写材料就像打仗。有句成语叫“纸上谈兵”,好像是个贬义词。其实写材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纸上谈兵。每个写材料的人就像一个将军,都掌握着字、词、句这些千军万马,领导和指挥着层次、段落、部分这些“军师旅团”。写一篇文章就像打一次硬仗,这些兵马如何使用,这些军师旅团如何摆布,就是一个写材料的学问。
譬如写材料前要充分搜集和占有资料,就好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写材料要认真构思,要讲“意在笔先”,这是因为,只有“运筹于帷幄之中”,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文章的布局,字词的运用,就像战前的排兵布阵。排兵布阵时,海陆空相互配合、联合作战,各个兵种各就各位、按部就班,都安排得有条不紊,这样的文章才能上下贯通、整体协调,才有战斗力,才能打胜仗。
一篇文章、一个讲话,短的几百字,长的上万字,这些字词句从语言学的角度讲,都是按照语法规则组织起来的;但从写作的角度讲,却是通过你所要表达的主题统帅起来的。一部《新华字典》,收有1万多字,如果把这些字儿胡乱集在一起,没有人会说它是一篇文章,因为它没有主题,没有灵魂,但把这些字很好地组织起来,表达一个主题,反映一种思想,就是一篇文章。所以兵马再多,没有将领统帅,都是乌合之众;字词再多,没有主题支配,都是文字垃圾。所以要学会写材料,就要像一个将军一样,有将帅之谋,会用兵之策,善于把最适合的兵用到最适合的地方。好材料就是这样写成的。
最近大家都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推荐的毛主席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大家可能都是从工作方法上去学的,其实这个文章也讲写作方法。譬如,文章指出,党委要学会“弹钢琴”,十个指头都动作;要胸中有“数”,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要做好调查研究等,这些对写文章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第九条“精兵简政”,直接讲的就是办文办会。
文中指出:“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简明扼要本身就是写作方法。什么是扼要?扼要就是掐住要害,抓住根本。打蛇要打七寸,办事要抓关键。做文章唯有扼要,才能简明。只有抓住关键、掐住要害,才能一语中的、力透纸背。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芝麻黑豆摊一场,没有主次,不讲重点,肯定不是好文章。别小看了简明扼要这个词,它可是写文章的最高境界,也是写作水平的最高体现。大家知道,凡是熟练的画家,几笔就能勾出人的形体,但没有经验的人,怎么画你都画不像。没有长期的历练,没有一定的功力,想做到简明扼要也不容易。
在某种意义上,写文章就是搭配。从小处说,是词语搭配,句子搭配,段落搭配;往大处说,是主题与材料的搭配,结构与内容的搭配,论点与论据的搭配,等等。会搭配就会写文章。当然,搭配不能乱搭配,也要讲规矩,要搭配得准确、恰当、协调,要门当户对。有句成语叫言当其时,就是话得说的是时候,说的是地方;该说不说,那是失职;不该说的说了,那就是失言!
第四句话:研究工作比研究材料更重要,做人比作文更重要,研究规律比研究技巧更重要
第一,研究工作比研究材料更重要。或者叫研究问题比研究材料更重要。文章是为工作服务的,工作就是为解决问题的。李瑞环在《学哲学用哲学》中说,“我们有些文章写得不好,不是词汇不够多、句子不够美,而是动机上、内容上、方法上有毛病,在鼓捣字儿上花得时间太多,在研究事儿上下得功夫太少。
”我们经常讲“开门当秘书,关门当领导”,而要当好“领导”,就必须经常想着领导关注的问题、思考领导想着的工作,做到与领导思路对接、同频共振,而不是游离于领导之外,置身于工作的边缘,为文章而文章,为材料而材料。而要符合领导的口味,领会领导的思路,不仅仅是揣摩领导的喜好,研究领导的性情脾气和言语习惯,更重要的是研究领导所担负的工作。
研究工作,就要经常想着工作进展得怎么样,我能为领导决策做些什么?如果我是领导,我对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我希望下边怎么干?向上级汇报,就要想着我们到底做了些什么,上级领导想听些什么,怎样汇报才能更出彩。对于写材料来说,你对问题思考的高度和深度,决定了材料的高度和深度;你对工作的关注度、融入度,决定了材料的适用度。所有的文字材料都必须围绕工作,围绕问题,特别是中心工作、主要问题、重大问题来进行构思和写作。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大局,站位全局,才能把话说透,把问题点准,把带有规律性和根本性的东西揭示出来,写出的材料才能切合实际,解决问题。支局长在2011年7月半年工作会上有个总结报告,这个总结报告讲了四个大问题、12个如何;今年1月总局的工作会上,梅克保副局长在会上就如何贯彻落实工作会议的精神又讲了“四个如何”。这么多的“问题”“如何”,说的不都是问题吗?写材料不就是围绕工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吗?所以,写材料的,要始终牢记,研究工作比研究材料更重要,研究问题比研究文字更重要。
第二,做人比作文更重要。有句话叫文如其人。反过来说,就是人如其文,也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什么样的文。据我了解,现在到处都缺写材料的人,其实不是缺能写的人,而是缺真正用心的人、缺出类拔萃的人。选人之所以难选,难在文笔、人品、性情三者兼优上。
一个善于做人的人,写出来的材料、讲出来的话就会是真话、实话、掏心窝子话,而不会是昏话、废话、假话,甚至不说人话。一个缺乏爱心、不热爱生活、对生活没有激情的人,不可能写出真诚感人、温暖人心的文章。内心狠毒,文字必定阴冷;正在谈恋爱,文字就灿烂。谦虚的人,必定好学;有教养的人,材料必定雅致;乐观的人,材料必定生动;宽容的人,材料必定大气;认真的人,就不会错字连篇。人实在文笔才能实。
郭沫若说,文章是人写的,首先是人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文章,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写出来的材料才能立场坚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符合实际。所以:态度决定前程,文品就是人品,文风就是作风,文章就是形象。人与文章融为一体,才是最高境界。
第三,研究规律比研究技巧更重要。世上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可循。生活有生活的规律,学习有学习的规律,工作有工作的规律。文字材料也是一样,只要在平时具体写作实践中勤研究,多琢磨,多摸索规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阶段性工作会无非是现在啥情况、存在啥问题、下步怎么办;比如一个调研报告,无非是调研经过、经验做法,然后是几点体会、几点建议。其他文章也莫不如此。只要认真研究,都有规律可循。
有人说,这不是党八股吗?我认为这不是八股,而是规律。比如一个人,五官长在什么地方,那是固定的东西,你说鼻子长到嘴下边、长到肚子上行不行?肯定不行。写文章也一样,那就是要尊重规律、研究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我们提倡创新,但创新也不能违背规律。即使创新,也有规律。许多工作可能性质不同,但规律是一样的。所以,研究规律比研究技巧重要。
去年在《写作》杂志上发了一个文章,叫《关于文章写作中的“三”》,是对“无三不成文”的一些思考,主要讲了三个方面内容,也是对写作规律的一些探讨。
一是说三句话是文章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句型、句式。
这种句型句式,高度概括,精准凝炼,富于哲理,简洁有力。譬如“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三个自信”“三严三实”。三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与: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这些都是十八大报告中的话。还有,人生有三通:通人情,通世故,通礼仪。人生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等等。这种排比句式,或并列、或递进,说理精辟、表意精准,很有表现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是说就写作本身而言,“三”是布局谋篇之道,具有规律性,是种方法论。
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叫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我们写的公文材料大多属于议论文范畴,而议论文讲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其中论证方法就是运用三段论,提供论据,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用“三”来布局谋篇和构思讲话,有很多可以借鉴。譬如礼仪性的讲话,往往讲三个方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大家的支持表示感谢;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希望。一般工作报告,也是三部分:回顾与总结;目标与任务;希望与要求。大多数的阶段性工作讲话,也基本是三部分:前段工作怎么样,当前问题是什么,下步工作如何干。这种三点式,最有利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核心。
三是说对于写材料,也有很多“无三不成文”的规矩。
比如:公文标准三个有:有思想做灵魂,有结构做筋骨,有内容做血肉;公文语言讲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改进文风三个字:短、实、新;选择材料三原则:值得写,能够写,适合写;文稿修改三方法:顺着改,照着改,问着改;文章结尾有三忌:忌虎头蛇尾,忌画蛇添足,忌草草收兵。等等,讲的都是一种规律。最近一期《领导之友》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叫《文有“三用”》。机关材料也是应用文,应用之用,贵在“三用”。哪三用?就是实用、适用、受用。
一是实用,就是有实际使用价值。
公文因实用而生、为实用而作,实用是其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公文的生命。起草的意见、决定、通知、方案等,首先考虑成文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公文的语言就会主旨鲜明,指向准确,简明扼要,精炼精当,落实起来便于操作、易于执行,而不会含糊其辞,语焉不详。要努力做到不写废话,不写自己没弄懂的话,不写没有根据的话,不说大家看不懂听不懂的话。可以说,几乎所有公文起草上存在的问题都可以从没有真正领会其实用性上找到根源。二是适用,适合的适,意思就是符合要求。
我们是抓质量的,质量的功能就是具有符合性、适应性、满意性。文字材料也是一样,首先要符合要求,满足需求,不适合、不适用,都是一纸空文。《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的15种公文文种,其定义前都有“适用于”三个字。除文体、文种之外,讲适用,还要讲得体,讲分寸。不同文体、不同文种有不同的语言要求,语气不同,表达的态度也不同。譬如,“不予同意”“不同意”“不拟同意”都是不同意,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一样。因此,无论文体、文种,还是用词、用语,都要讲究适用二字。某种情况下,适合、适用的,才是最好的。三是受用,就是好文章、好文稿要让人读着悦心,听着得劲,看着舒服。
写文章讲究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也要讲以言悦人。写文章就是用笔说话,但有话说还得把话说好。譬如开会讲话,凡是好的讲话材料总能让人感到“有说头”,“有听头”,“有想头”,“有劲头”,这样的讲话才有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读者才能看得进,听者才能坐得住。第五句话:写材料苦,写材料难,保持好心态最关键
关于写材料有很多顺口溜,譬如“喝墨水,费脑水,流汗水,吐苦水,没油水”“幕后一身汗,台前靠边站”“胡子蹭蹭长,头发哗哗掉,喝白水,尿黄尿,省被子,费灯泡”。这些段子,说的都是“笔杆子”的苦和难。
写材料的苦,主要是工作苦、压力大。这压力一是来自材料多、任务重。二是来自领导的标准高、要求严。三是来自连轴转、心不净。写材料有句话,叫“功夫在平时,闲在不闲时”,别人开会肩膀上支个耳朵抬个脸,但你得手耳并用、脑体并重,下来还得赶紧整理会议记录;外出考察别人欢声笑语、游山逛景,但你得操着心收集资料、认真构思,因为回来还要写考察报告。
写材料的难,主要有三难:
一是难在材料学问深。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要想当好“笔杆子”,没有几年硬功夫你应付不了。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你得让“外行看你像专家、内行看你像行家”。情况不熟悉、肚子里“没货”,巧妇难做“无米粥”。报告文件别人可以不看,但你不能不看;别人不掌握工作情况,但你不能不掌握;对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别人不知道,你不能不知道。这是第一难,难在材料学问深。二是难在家里媳妇孩子不好哄。
没结婚时,人家姑娘凭你是个“笔杆子”,“情书”写得妙语连珠,情真意切,结了婚才知道这点文采最不实惠。节假日,别人陪着媳妇孩子转商场、逛公园,你得闷在屋里找资料、想观点、寻材料、憋灵感。三是难在别家旁人不理解。
再会写材料的人,都知道没有好写的材料。单位写材料的人,最不喜欢听的一句话就是:你是大笔杆子,写个材料在你手里算个啥?大大小小一个材料,哪个不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甚至扒皮抽筋?别人都说你能写,可是“谁解其中味”?但写材料是“代人立言”,是组织需要,是工作要求,必须执行。所以更需要保持一个好心态、好状态、好姿态。
所谓好心态,就是把心态建设好,保养好,把握好,保持平静心态,保持平淡心态,保持向上心态。
所谓好状态,就是面对材料任务,要不断调整精神状态,调优工作状态,保持高昂的激情和饱满的热情。
所谓好姿态,就是当面对诱惑、面对荣誉、面对与人合作、面对干部调整,不汲汲于名利,不斤斤于得失,淡泊明志,坚守崇高,清风明月,自得其乐。
所以我说文字秘书要当“三好”秘书,就是性情好,文笔好,身体好。
性情好。就是在压力下能逆来顺受,能忍辱负重,能任劳任怨,能委曲求全,再苦再累,也要撑开肚皮,装得下饭菜,装得下知识,装得下委屈。
文笔好。不用说了,简单说就是坐下能写,站着能说;出门能办事,回来能谋划。
身体好。熬眼磨屁股,也是出力活,身体不好,经不起摔打,受不了折腾,再有才华,也顶不下来。
所以说,对待材料要三个好:好心态、好状态、好姿态。写材料的人也要三个好:性情好,文笔好,身体好。这样,才能把材料写得棒棒的,把身体练得杠杠的,把工作干得爽爽的。
第三篇:如何做自我介绍最恰当
自我介绍的内容:
包括工作模式、优点、技能,突出成就、专业知识、学术背景等,其实面试官对于你的个人事情并没有兴趣,你要展现给面试官的是,你如果得到了这个职位,你能为公司做什么?你在这个职位上有那些比别人更加合适,更加优秀的地方,所以切忌在 自我 私人方面过于浪费时间。
适当的表露出你的生活的侧重点,让面试官了解你的价值观,让面试官觉得你会投入的工作,你会很快融入并适应公司的文化,工作的团队等等。
自我介绍的注意事项:
以事例(物)证明你所说的言论
中心突出,回答问题围绕并适合谋求该工作所需要的资格
言简意赅,一般不超过二、三分钟
介绍完以后,随即询问考官,是否他还需要知道其他的事
充满信心,声音洪亮
第四篇:《选择恰当的抒情》写作指导
《选择恰当的抒情》写作指导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者文之经”。通过种种表达方式,对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等抒发作者爱憎好恶的感情,这种写法叫抒情。在记叙文中,适当地抒情能使文章中所写的人、事、物、景的形象更加突出,意义更加深刻,从而激发读者的情思,引起读者的共鸣,有效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写作离不开抒情,抒情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抒情的作用在于以情感人,即通过自己抒发的感情来激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抒情要真挚感人。“世上最是情难抒”,难在不做作,不矫情,不浮夸,要给人一种震撼力和亲和力。
(1)抒情方式:从经典文本的经典抒情段落来看,抒情方式分为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即直抒胸臆,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比如当我们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情不能自己时会说“浩瀚兮,大海!”再比如在魏巍《我的老师》中直接抒发对老师的敬仰之情“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她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通俗的比如歌词“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借太阳和花来表达感情。它的呈现形态是把情感和人、事、景、物融为一体,可表述为:记事抒情(融情于事)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融情于物)议论抒情(融情于理)①寓情于事,借事抒情
我们在回忆往事、记叙经历、述说体验时,往往会涌起感情的波澜。寓情于事就是通过叙述某件事来抒发感情。作者因事而动情,情由事牵,感情色彩浓厚。如老舍《小麻雀》中“小猫衔着小鸟??那两颗小黑豆似的眼珠已经在我心里睁着呢” 这段文字叙述小鸟被猫抓住之后,自己想追又不敢追,又不能不追这件事。文字简明,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麻雀的极度担心,对被损害的弱小者命运的同情。
②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 10
我们看到一些景物,往往会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就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是中国文学很传统的表现手法和突出的艺术特点。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作者通过描绘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等景物渲染出秋夜的幽寂清冷。借此表达了作者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③寓情于物,托物言志
选择一些可以借用事物,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用艺术表现手法表达某种感情、道理、风格、精神和品质,这就是托物言志。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 故。” 作者借“梅花”这一形象表现了诗人饱受摧残,但至死也不会改变自己高尚品格和坚贞节操。
1、记得那年春上,奶奶生日,家里又揭不开锅了,你从外边借回一元钱,买了三斤豆腐。豆腐做好了,你一筷子夹给奶奶,一筷子夹给我,我让你吃,你说你嫌豆腐有一股豆味儿,反胃。婶娘,我那时真傻,还以为那是真的,就三口两口扒吃了豆腐,后来在厨房里,却见你吞着野菜吃,我才知道你是哄了我。我后悔的哭了起来,你却笑了,说我懂事,让我以后长大有钱了,再给你买多多的豆腐吃。可到现在,我一块豆腐也还未给予你买了吃,你却死了。
间接抒情(寓情于事)
2、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间接抒情(寓情于物)
3、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
/ 10
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直接抒情
4、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
(2)对抒情性文字有什么要求呢?
①情要真实。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要动人,首先得真实。虚假的感情不仅不能动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厌恶。作者内心一片真情,倾吐在文章中,文章就震撼人心。还要注意情要健康,向上,能鼓舞人心。消极颓废的感情不应该写入文章。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巴金的《小狗包弟》抒发的都是健康的感情,因此感人至深,使人读过后久久不能忘怀。
②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抒情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自身性格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或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但抒情一般都和记叙、描写、议论结合起来用。记叙是抒发感情的依托。在描写中,特别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对表达感情有着直接的功效;而适当的议论,能使所抒之情得到升华。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狐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
/ 10 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囚绿记》
③适当掌握表达技巧。适当的表达技巧,无疑能对文章感情起强化作用。关键语句的反复咏叹,可以使感情表达逐层加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恰当的对比能使感情表达更鲜明。形象的比喻能使无形无质的感情更容易被人理解。
(3)间接抒情的主要技法
①描摹人物 ②细化动作 ③细化景物 ④巧用修辞 文海拾贝
1.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留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羚羊木雕》
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荷叶母亲》
3.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接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我的老师》
4.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她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我的老 师》
5.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一天快些到来。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再塑生命的人》
6.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的。——《春》
7.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
/ 10
着,有 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散步》
8.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
9.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走一步,再走一步》 ? 10.比起贝壳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贝壳》
11.从没有见过开得这样盛得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紫藤萝瀑布》
片段训练
片段一: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加上都不为过。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过一篇文章,说所有的母亲都喜欢在孩子睡觉时端详他们„„
片段二: 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妈妈呀,我愿在您温柔的怀里甜甜如梦!
1、虚拟联想法
/ 10
“小璇,我们快到家了。”妈妈的话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在两排路灯的陪伴下,我们又走完了这条路,我望着那明亮、温暖、柔和的灯光,突然一个念头跳进我的脑海,(妈妈,她,不就是我生命中的明灯吗?是她照亮了我人生的道路,让我绕过陷阱,跨过壕沟,增强我战胜困难的勇气,我的人生之路正是因为有了她而一片光明。)、巧用比喻、排比
.这无声的教诲,犹如一缕甘泉,深深地溶进了我孤独而凄楚的心;这无声的教诲,使我树立新的希望,增添了奋发向上的勇气;这无声的教诲,使我的成绩大大提高,一洗他日之耻。
啊,55个名字,55颗真挚的心。那是一幅最美丽的图画!那是一首最动人的诗啊!那是一曲最美妙的乐章啊!
3、妙用诗句、歌词
不知为什么,我的鼻子酸酸的。这爱意好似一股清泉,“叮叮咚咚”,撩拔我心中爱的琴弦„„
接过母亲手中的棉鞋,我只觉心中一片灿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该如何去拥抱这轮太阳呢?
我望着师生们在凄雨冷风中渐渐消失的背影,忽然想到一句话:“人间自有真情在”。
作文训练 温暖的微笑
“刷刷刷„„”那熟悉的扫地声又准时在楼下响起。我朝楼下望了一眼,依旧是那个熟悉的身影,依旧是那一串连贯的动作——她身穿醒目的环卫工作服,手执大扫帚,弯着腰,正卖力地清扫着道路两旁的落叶及生活垃圾。【先声夺人,由扫地的“刷刷刷”声引出主人公“她”。】
我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走下楼,然后和她相视一笑。她笑起来很好看,洁白而整齐的牙齿,还有一对浅浅的小酒窝(这里加一个修饰语“灿烂明媚”)。每天早晨上学时,她的微笑也便成了我一天的开始。【描写“她”的笑容带给人好心情。】
她是一名环卫工人,也是一个聋哑人。她无法用语言表达出任何情感,只有
/ 10
用手中的扫帚,将自己对城市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出来。一年四季从未间断。(这里应具体描述四季的景象,如“当初春的鸟儿站立在高高的枝头啼啭着动人的旋律时”等语句。)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可她从未表现出厌倦和疲惫。【补充交待“她”对工作的热爱,对邻里的热情。】【以上三段,均是为下文作铺垫。】
又是一年隆冬将至,狂风呼啸而过。我仍旧背着书包走下楼,耳边依旧萦绕着爸爸妈妈愤怒的争吵声,还有昨天老师责备的话语,好友因误解而递过来的冷眼„„此刻,种种不快全都化作了劲厉的寒风,和我撞了个满怀。【天气寒冷,“我”的心也冷。】
突然,那个熟悉的身影闯入了我的眼帘,她仍然穿着醒目的橙衣,用力挥动着手中的大扫帚。“刷刷刷”,发出有节奏的声音(改为“有节奏的声音仿佛催人奋进的鼓点”)。她看见我之后,依旧露出那个标志性的微笑。这微笑真让人温暖!(改为“这微笑仿佛春风,融化了我心头的冰凌。”)【“她”的微笑准时出现在“我”的视线中,让心情低落的“我”受到了感染。这里是全文的高潮,应该浓墨重彩地写。】
那个隆冬的清晨,因为有她温暖的微笑,而成为我最温暖的记忆。【结尾点题。】
升格示例 温暖的微笑
“刷刷刷„„”那熟悉的扫地声又准时在楼下响起。我朝楼下望了一眼,依旧是那张熟悉的脸,依旧是那一串连贯的动作——她身穿醒目的环卫工作服,手执大扫帚,弯着腰,正卖力地清扫着道路两旁的落叶和生活垃圾。
我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走下楼,然后和她相视一笑。她笑起来很好看,洁白而整齐的牙齿,还有一对浅浅的小酒窝,如春阳般灿烂明媚,让我一整天都充满着自信。
她是一名环卫工人,也是一个聋哑人。她无法用语言表达出任何情感,只能用手中的扫帚,将自己对城市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出来。当初春的鸟儿站立在高高的枝头啼啭着动人的旋律时,当夏季的朝晖出现在东方美丽的天幕演绎着生活的美好时,当秋天的晨风吹过光秃秃的树梢带来丰收的喜悦时,当冬日的 7 / 10
暖阳携带着金色的温情穿梭于这座城市的楼宇之间时,她,都在人行道上工作着,无论风吹日晒,从未看到她厌倦或是疲惫。
又是一年隆冬将至,狂风呼啸而过。我仍旧背着书包走下楼,耳边依旧萦绕着爸爸妈妈愤怒的争吵声,还有昨天老师责备的话语,好友的误解„„此刻,种种不快全都化作了劲厉的寒风,和我撞了个满怀。
突然,那个熟悉的身影闯入我的眼帘,她仍然穿着醒目的橙衣,一双手已经冻得发紫。她看见我之后,依旧露出那个标志性的微笑,一瞬间,一股奔腾的暖流直涌心头。她如此辛劳,却总是将最美丽的微笑展现给别人,给予人明朗和温暖。而我为什么要为一点点的不如意而兀自伤感呢?
那个隆冬的清晨,她温暖的微笑,成为我最温暖的记忆。
范文
秋日里的暖流
天,忽然冷了下来。
出乎意料地,前几天还艳阳高照、烈日炎炎的天气,现在忽然就冷了。毫无防备地,刮起了秋风,迎来了秋天。
秋叶一片接一片地簌簌落下,洒在人行道上。路上人影稀疏,几棵小树也只是孤芳自怜地伫立着,像一个个正等待着母亲的小女孩,安静、孤单。
我走在路上,迎面吹来了阵阵秋风,好凉啊。踏着落叶,我不禁觉得有些寂寥起来。“阿嚏!”一个喷嚏声传入我的耳朵。我循声向前方望去,一个衣着单薄的小女孩背着书包匆匆走着。秋风不停地往她的衣服里钻,使得那干净纯白的校服胀得鼓鼓的,像迎风的白帆;她的头发也被风吹得乱舞,好像在风中瑟瑟发抖。
她迎着风走着。风太大,她有些吃力。“阿嚏!”又是一个响亮的喷嚏。我正在纳闷她怎么穿得如此单薄,忽然,前方迎面走来一位阿姨,将一件粉色的外套披在了女孩的身上。只听女孩惊喜地叫道:“妈妈,你怎么来了?我好冷哦!”阿姨低下头,给女孩儿扣好纽扣:“谁让你早上不加件外套?瞧这天儿,多冷呀!”说完,她搂着女儿的肩,一起向前走去。
我安静地看着这一切,看着这母女俩,心里涌起了一股暖流,我轻轻笑了:
/ 10
谁说天冷呢?有了母亲,又哪里会冷呢?
“小宇!”我忽然听到有人叫我,一转头,原来是妈妈。“去学校给你送衣服,没想到你先走了。”妈妈紧走几步,上前接过我的书包,把外套给我披上„„
天虽然冷了下来,但心却因为母爱而永远温暖。
写作训练
修改下面一篇例文。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和抒情手法,使文章情感饱满。妈妈的眼睛
①无论我在哪里,一回头总能看见妈妈温柔的眼神。②上小学时,妈妈总是牵着我的手亲自送我上学。即使在冬天寒冷的季节里,妈妈的手依旧传递着温暖。③寒冬中的一个早上,妈妈和往常一样送我上去,由于家长是不允许进校园的,所以妈妈在校门口就止步了,妈妈把书包递给我,拍拍我的头,笑着说:“上课认真听讲啊, 不许走神„„”我说了句:“知道啦”,背着书包一蹦一跳地进入校园,当我准备踏入楼梯时,不知怎的,猛然回头一看,妈妈依然顶着凛冽的寒风站在校门外目送着我,眼神温柔而明亮。④无论经历了怎样的失利,一抬头便能看见妈妈鼓励 的目光。
⑤一天下午,妈妈一如既往的来学校接我回家。我一路上沉默不语,一想到刚发下来的成绩,我的心情就像阴沉的天空一样。这次考试说马虎那都是借口,没有认真检查才是事实。试卷发下来时,我的眼睛被那火红的 “72”晃花了,心里满满都是懊悔,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当初没有看仔细些?又想到妈妈看到成绩时的表情和动作,心一下子就凉了。回到家里,妈妈也看出了我的失落,便问我的原因,我低着头支支吾吾的说完,不敢去看妈妈的眼睛。半晌之后,妈妈轻柔的对我说:“把头抬起来。”我抬起低到胸口的头,直视妈妈。妈妈接着跟我分析原因,最后还对我调皮地眨眨眼说:“加油哦,妈妈支持你。”眼中的鼓励是无法忽视的,直射进我的心里,驱散了我心中的乌云。
⑥无论你要去哪里,直视前方总能看到妈妈期望的 眼睛。⑦我上初中的第一天,妈妈站在家门口,嘱咐到: “上课认真听课„„”我嘴里嚷道:“我又不是小学生了。”妈妈一愣随即笑说:“你这孩子,妈妈这不是关心你嘛。记得要努力学习啊。”我只得说:“知道了,妈。”妈妈用那期望的目光,注视我走进中学的大门。中学繁重的学业有时让人沮丧,每当这时,我就想起妈妈的眼睛,9 / 10
温柔中带着期盼,我心里仿佛充满力量,我暗暗下决心:一定不能让妈妈失望。⑧这么多年了,我早已读懂了妈妈的眼睛。无论温柔的、鼓励的、期盼的、还是严厉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子女的爱。
活动二:实战训练
有人说:没有爱,我们的世界将一片荒芜。因为有了爱,我们的家园才鸟语花香,因为有了爱,我们的亲人才相亲相爱,因为有了爱,我们的生活才芳香四溢,因为有了爱,我们的灵魂才熠熠生辉„„ 我们爱亲人,爱朋友,爱花草,爱动物,也爱家乡,爱祖国,请以“爱”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指导】
1.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就是引发谈话的由头。由某个设想好的“话题”所引出的作文就是“话题作文”。本次作文以“爱”为话题,就是围绕“爱”为主题选择材料,组织作文,万不能偏离这个主题。
2.先确定写作对象,想一想你对他(她、它)怀有的感情,然后围绕写作对象,选择最能表现“爱”这个主题的材料,拟定题目,确定立意,完成整篇作文。
3.写作中,尝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直接表达对某人某物的感情,也可以把感情渗入叙事、写景中,也可以托物言志。
3、以“爱”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 作文。
/ 10
第五篇:赛达写作方法之要选取最恰当的语法结构
SAT写作方法之要选取最恰当的语法结构
今天我们来谈一种SAT写作技巧,就是选择最恰当的语法结构。在SAT写作中,选取恰当的语法结构可以使句子意思的表达更为精确和简练。以下原则是在考虑选择何种语法结构时可以参考的原则。小马过河国际教育
1.一个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词应该能够反映句子中的最重要的意思。例如:
The situation that resulted in my grandfather's not being able to study engineering was that his father needed help on the farm.从意思上来分析,上面这句话需要表达的重要的概念是“grandfather's not being able to study”,而在表达这个概念时,原句用的主语是situation,谓语动词是was,不能强调需要表达的重点概念,可以改为下面这句话:My grandfather couldn't study engineering because his father needed help on the farm.2.避免频繁使用“there be”结构,例如下面的句子:
There were 25 cows on the farm that my grandfather had to milk every day.It was hard work for my grandfather.可以改为:My grandfather worked hard.He had to milk 25 cows on the farm every day.更简洁的句式为:My grandfather worked hard milking 25 cows daily.3.把从句改为短语或单词。例如:
Dairy cows were raised on the farm,which was located100 kilometers from the nearest university and was in an area that was remote.简介的表达方式为:The dairy farm was located in a remote area,100 kilometers tothe nearest university.4.仅在需要强调宾语而不是主语的时候,才使用被动语态。例如:
In the fall,not only did the cows have to be milked,but also the hay was mowed and stacked by my grandfather's family.本句不够简洁的原因是本句的重心应该是“忙碌的家庭-my grandfather's family”,而使用了被动语态后,仿佛重心变成了cows和hay。下面的表达方式是主动语态,相对来说更简洁一些:In the fall,my grandfather's family not only milked the cow but also mowed and stacked the hay.5.用更为精确的一个动词来代替动词短语,例如下面这句话:
My grandfather didn't have time to stand around doing nothing with his school friends.Stand around doing nothing其实可以用一个动词来表达,即loiter:My grandfather didn't have time to loiter with his school friends.6.有时两句话的信息经过组合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简练地表达,例如:
Profits from the farm were not large.Sometimes they were too small to meet the expenses of running a farm.They were not sufficient to pay for a university degree.两句话的信息可以合并为下面这句更为简洁的句子:Profits from the farm were sometimes too small to meet operational expenses,let alone pay for a university degree.通过学习SAT写作技巧,我们了解到了在SAT写作中如何选择最恰当的语法结构。虽然语法的多样性也很重要,但选择最恰当的语法结构仍然是更为重要的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