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与保护(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05:0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与保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与保护》。

第一篇: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与保护

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与保护

【内容摘要】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直接影响当代人民的生活环境,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而且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农村环境的恶化问题正在逐渐加剧,面临着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式,我国的农村环境的整治与保护已经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下面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相应对策做出分析。

【关键词】 农村 生态环境 整治 保护

一、农村生态环境的内涵

生态环境是自然界水、土、气、生物、能源、矿物等生态因子及人类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等活动的耦合体,遵循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生态规律,也受技术、体制、文化等社会关系的支配。(1)农村生态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该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大气、动植物、交通、道路、构筑物等。(2)农村生态环境包括资源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资源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反过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污染也会影响自然环境;人类的生产活动为生活消费提供了经济收入,但没有生活消费

需求,生活活动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二、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农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是工业污水、禽畜养殖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造成饮用水不达标;同时近几年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2、化肥不合理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由于农民群众对化肥的使用不够科学,从而使得大部分化肥并没有施放在正确的地方,而是依靠雨水、空气流通、牲畜等间接方式将化肥带入河流、草地、林地等,造成了河流的污染,植物的增长迅速,使水体富养化,使植物营养不均发生病虫灾害,这对人、动物都是存在威胁的。再者就是在使用化肥的时候没有掌握化肥的使用量,往往过多使用,从而造成了土壤板结、酸碱性比例严重失调、地力下降。

3、农药的滥用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也越来越先进,现在农业种植几乎所有作物都要喷洒农药。而农药的施放是以喷雾的形式喷洒在农作物上的,可是实际落在作物表面的农药并没有多少,而多数的农药还是被喷洒在了空气中,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而人在喷洒农药时会将这些喷洒在空气中的药物吸入体内,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

4、空气的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农业生产也逐步有人力、畜力走向了机械化。使现在的农民朋友在秋收

时都使用收割机来收割小麦。而落在地里的秸秆则直接点燃焚烧,这不但是对空气的又一次袭击,也是对草地森林的严重威胁,因为一旦起火,火势将很难控制,不仅会焚烧大面积的草地和森林,同时也会增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浮尘的含量,从而造成温室效应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5、乡镇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较重。近年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很多的机遇,但同时,由于其生存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造成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污口,偷排现象严重。使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工业化污染问题。同时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到城郊或农村地区,或者直接将城市垃圾运往农村,造成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6、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使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地方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开山炸石、乱挖乱采仍屡禁不止。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既破坏了自然环境,也使其生态功能退化,生态失衡,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的原因

1.法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某些地方的经济规划、资源开发、工程项目上马等重大决策,缺乏专家论证、缺乏科学化、规范化,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

2.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在过去相

当长的时间里,甚至现阶段的某些经济活动中,决策人员没有充分认识生态规律,未能从环境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出发,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有些工程项目,只顾近期或眼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认真考虑其生态效益,违背了生态规律,结果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

3.生产技术落后,环境资源过渡消耗和浪费。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水平低,工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不强,管理混乱,因而资源利用率低,废物的排放量大,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四、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加强管理制度,健全法制法规、依法管治农村生态环境。加大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当前的工作重心。但面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不单单要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还应该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出当地的法律法规、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办法,如可依据当地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工矿污染等程度制定相应治理办法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切实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整治和保护环境问题上的作用。

2、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因此,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开展宣传工作,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意识,有利于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3、制定补偿机制,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综合运用政府、法律和市场手段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是指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收费,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补偿或奖励,对因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而受到损害的人群补偿,以激励市场主体自觉保护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中国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通过对损害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对保护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而达到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4、发展生态农业。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发展生态种植与生态养殖;尽量减少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业资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设生态示范区,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总 结

改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共同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面临的严峻性,发动最大多数的民众,调用一切可以调用的要素,充分利用政府干预,市场调节,政策引导,法制保障,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改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环境保护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喻太刚。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3﹞、李建东。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问题探讨。﹝4﹞、鲁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第二篇:生态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刘锋明

摘要:本文从农业生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出发,分析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思路,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目前,农业已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行业,正制约着其自身的持续发展。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量、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中国农村还面临着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等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而生态农业正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扶贫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中应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农村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很大不同,这里人口较为稀疏,就组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生物部分来说,生产者是足够充分的,多余的生产量也有足够的分解者进行分解,除了太阳能外,它不需要得到外界系统的能量、物质的输人与输出,即可维护自身的平衡与运作,因此,在农村生态系统中不会产生如同城市生态系统中那样的交通紊乱、废物堆积、污染严重,需要从外界大量引入能量、物质流等问题。

但农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也不同,当自然环境开垦为农田后,生态系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多种动植物并存的稳定生态群落变成了单一物种的人工生态群落;原来生态系统中正常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原先的生产物质通过微生物的分解把营养物质还给了土壤,而现在的农业生态系统则是大部分作物产品随着收获被带到土壤之外,被城市、农村的居民所消费,土壤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被带走,而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补充,于是使土壤质量趋于恶化;原先的土壤常年有稳定的生物群落所保护,因而水土流失强度很小,土壤湿度大,而现在的农田生态系统则因物种单一,覆盖面小,加上疏松土壤等人工过程,使得水土流失强度加大,并易于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因此,人类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满足人类对各种农作物产品需求的同时,也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人口不断的急剧增长,粮食需求与日俱增,对土地资源形成极大的压力。在上个世纪 90年代初,世界人口已达52亿,比1950年增长30亿多,1999年 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达60亿。根据联合国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人口在有效控制之下将达110亿;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将有可能达到190亿。在我国虽然采取了有效的人口控制措施,但人口总的趋势仍在增长中,据有关人士预计,本世纪我国人口将达到或超过16亿。人口的迅猛增长是当代人类,也更是我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如此众多的人口,每年消耗数量惊人的粮食。据测算,我国在2000年和2020年的粮食供求关系,仍是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在2000年,我国粮食需求量需要大约是52000~56000万吨。而生产量大约是47750~52400万吨,缺口较大。

(二)自然资源退化,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空前的环境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口大量急剧增加,资源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矿产等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其次,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得到改善,但是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却日益恶化。如温室效应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世界荒漠化等。

对我国来说,资源、环境上的困难将更为突出。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耕地资源锐减,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为:土地面积在110位以后,耕地面积在126位以后,草原面积在76位以后,森林面积在107位以后,淡水资源在55位以后。

(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造成了自然灾害的频发,98年我国各大流域的洪涝灾害,近年来各地的泥石流灾害,都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我国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泥石流、台风、冰雹、火灾、森林火灾、病虫害等。

(四)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但经济实力相对落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不足。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多,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低,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农村发展仍然落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各地下大力气加强农业投入,但总体水平不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较慢。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快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急剧上升,效益降低。国家近年来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加强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多、程度深,要想取得效果还需持久不懈的努力。

(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间接地对农业生态环境构成了压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村生产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和转移问题也将变得更为突出。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阶段,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为人类文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由于认识的局限、人口增长的压力,也做了很多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的事,受到了自然界的报复。特别是进人现代化农业,即“石油农业”之后,农业生产活动所带来的负效应,已构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农业的发展陷入了新的困境。为了摆脱困境,人类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理论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在某一区域建立的农业生态系统,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封建庄园式农业,又有别于大规模集约化经营的“石油农业”。它的理论基础是不断提高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的效率和氮气资源转化为蛋白质的效率,加速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促进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再循环过程,使其达到最理想的指标。这种农业发展模式吸取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的精华,通过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结构,在不断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保障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高效、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对生态农业可以定义为: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齐全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一种投资少、能耗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小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相结合,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相结合,农业与农村二、三产业相结合,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环境与发展、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达到既满足当代人对农产品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它既不同于传统农业,又有别于现代化农业,它具有以下特点:

1、生态农业强调应用生态学理论指导农业生产;

2、生态农业吸取了传统有机农业的精华和工业化农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成果,同时又避免了传统农业生产率低和工业化农业高消耗、高污染的缺陷;

3、在产业结构上强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结构;

4、重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并将先进农业技术与传统的技术相结合

5、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

1、是必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面临来自人口的增长、资源的有限、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多重挑战。我们要摒弃过去那种单纯的经济增长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坚持走一条既要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道路,正确处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是必须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发展生态农业,要围绕满足城市和农村不同层次的需求,有效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3、是必须着眼于产业的联动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树立大农业、大经济的观念。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快了城乡之间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了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互动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是三次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过程。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要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还要营造优美宜人的生态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缓解城市污染,提供休闲、观光及体验农业的场所和机会,丰富现代农业的文明内涵。

4、是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终极目标是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加快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程度是衡量发展的客观标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按照这一要求,逐步实现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态资源,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各项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加大资源保护力度。

2、珍惜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避免耕地资源的缩减和退化,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规模,积极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控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在风沙危害地区,要因地制宜大力营造立体防护林结构体系,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25度以上陡坡严禁开垦,推广绿肥技术,不断提高土壤田力,提高耕地质量。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实行污染集中控制和综合治理。

3、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措施,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屏弃大水漫灌的传统用水方式,运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灌溉的有效利用率。

4、推广各种生态农业适用技术。实践证明,发展生态农业是在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同时,实施对资源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更不断探索和总结推广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态结构而设计的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技术;利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原理设计的食物链结构的工程技术,使一个系统的产出(包括废弃物)成为另一个系统的投入,形成物质的良性循环;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相结合的四套生态工程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农业生态系统技术;农业能源开发技术,如塑料膜育苗,大棚蔬菜瓜果等利用太阳能技术、利用风能、水能技术、利用地热能技术等都是农村可以开发的能源实用技术;大力种树种草,建造水源涵养林、护坡林、护堤林、防风林等防止水土流失;培育和采用抗病、抗虫的农作物、畜、禽品种技术;实行轮作倒茬技术;利用昆虫天敌技术等综合防治农业病虫害。

5、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且还是一个战略性产业,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应该是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化。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常常把农业定位为初级产品生产的产业,似乎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而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则从属第二、三产业,从而导致农业产业内部不协调。由于农业生产中采取广种薄收的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商品化程度低,不仅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也使得产业规模得不到扩充,效益低下,使得农业成为一个“弱质”产业。因此,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依靠科技优先发展先进、适用的关键技术,如:绿色耕种技术(绿色耕种是指用电脑控制化学制品的播撒数量,使化学用品降到最低限度)、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林牧品种遗传改良技术、“绿色”化肥、农业生产技术及其他现代高科技农用技术等,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农业生态资源,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植物生态学 云南大学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玉浸,.集约化农业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3、章力建,王庆锁等,编著 国西部生态农业发展方略 气象出版社

第三篇: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

——人类对生态的破坏 生态环境,英文名称:ecological environment,意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生态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五大类)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代环境概念泛指地理环境,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体,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当代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科学。生态与环境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两者又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相互交织,因而出现了“生态环境”这个新概念。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大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结构变化(如动物种群的突增或突减、食物链的改变等),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一般称为生态失调,严重的就是生态灾难。生态地理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相关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的功能系统或称为生态系统。在特定的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当其发展到一定稳定阶段时,各种对立因素通过食

物链的相互制约作用,使其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从而保持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如果环境负载超过了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弱化或衰竭。人是生态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人类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既有空前强大的建设和创造能力,也有巨大的破坏和毁灭力量。一方面,人类活动增大了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速度和规模,加剧了自然生态失衡,带来了一系列灾害。另一方面,人类本身也因自然规律的反馈作用,而遭到“报复”。因此,环境问题已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有民意测验表明,环境污染的危胁相当于第三次世界大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都已成为制约经挤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就全球来说,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的丧失;淡水资源紧缺;生物种消失;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与荒漠化;人口激增等等。而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情境也不容乐观,我国自然环境先天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导致荒漠化严重;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天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危机;同时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我国的气温也呈上升趋势。下面我就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导致的全球变暖这一生态问题做简单的论述。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3.8--7.6nm,波长较短)具有高度的穿透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如红外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

来潜在的重大影响。地球正在升温,在上个世纪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大约攀升了0.6 摄氏度。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10天左右。20世纪90年代是自19世纪中期开始温度记录工作以来最温暖的十年,在记录上最热的几年依次是:1998年,2002年,2003年,2001年和1997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表示,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测,未来50—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浓度增加很快,使未来100年全球、东亚地区和中国的温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上升1.4℃-5.8℃。到2050年,中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入冬以来罕见大雾天气频发也是暖冬的一个征兆。”罗勇说,大雾天气系“暖冬”造成强冷空气非常弱所致。全球变暖的现实正不断地向世界各国敲响警钟,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能源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全球变暖的事实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

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与此相关的报道也是举不胜举,比如 “全球变暖,孟加拉湾一小岛消失”“北冰洋含冰量剧减”“全球生物正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地球的‘冰河时代’将要来临?”“加科学家发现北极海永冻层完全消失”“海中的甲烷释放速度加快”“马尔代夫沉没百年倒计时”“北极冰川融化 地球或被淹没“水城”威尼斯再遭水淹”由全球变暖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报道也很多:“岛国马尔代夫将在海上建家园”“澳大利亚下冰雹,像高尔夫球一样大”“百年大旱:产粮大县面临部分绝收”“甘肃罕见雪灾,最深1.5米”“澳大利亚遭暴雨侵袭,墨尔本市区洪水齐膝”“地球或进入强地震频发期”“德国雪崩,46辆汽车挤成一团”等等。

这一切无不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不得不在这种严峻的时刻好好的反思我们的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并且在今后的生活和活动中有所改变,不要一味的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不考虑对生态带来的破坏。如果不这样,那么到最后受惩罚的只有我们人类自己。

第四篇:论我市水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论我市水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谭淦标

水环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经济开发活动和人口增加,水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呈加重和蔓延的趋势,成为经济持续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是水利建设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一、水环境

保护和生态环境体系建设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相统一。

2、把流域作为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将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治理与开发结合。

3、水质和水量并重,开源和节水并举。把水资源的严格保护、管理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止生态破坏和水质污染。

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源头开始,实行全过程控制,加强水污染治理,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从根本上解决水环境问题,实现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

5、多方集资,加大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推动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

二、我市水环境和水土保持现状

1、我市的水环境现状

东江河段水质总体状况基本保持良好,但水质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根据近几年的水质监测成果,东江上游桥头、石龙河段保持类标准,水质一直良好。东江南支流从石龙到樟村水厂河段保持类标准。东江南支流各水道出口河段水质稳定较差且不稳定,有的已达到类水体。

从资料分析统计,桥头河段、石龙河段水质基本可达类标准,占整个东江东莞段的30.0;樟村水厂河段、麻涌河段、漳澎河段水质符合类标准,占整个东江东莞段的40.0;大盛河段、泗盛河段水质属于类标准,占整个东江东莞段的30.0。由此可见,整个东莞河段水质上游较好,中游次之,出海口水质较差。

石马河、寒溪河水质较差,已无法达到饮用水源的水质要求,东引河水质最差,已超过类水质,个别指标超标严重。

我市的水库由于集水区范围内工农业生产密度较大,生活、工业、养殖废水排放,水质恶化趋势明显,据不完全统计,有15左右的水库已经达到和超过类水体。

2、我市水土保持现状

我市曾经是典型的农业经营地区,农业用地在土地利用整体结构中占据绝对优势,改革开放以后,我市境内快速城市化过程导致剧烈的土地利用调整,农业用地比重逐渐降低,建设用地比重逐渐升高,特别是1992年~1996年期间,各种建设用地开发速度和规模达到峰值。1996年以后,由于执行了比较严格的土地开发控制政策,加上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土地开发的速度逐渐减缓,大量建设用地开发活动由于建设周期长或部分资金无法及时到位的缘故,使全市每年均保持相当数量的裸地比率,山区百余处采石场经营活动也造成局部地区坡面和植被的严重破坏,植被覆盖减少,引发了人为的水土流失问题,根据遥感调查统计,1999年底,东莞市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47.13km2,占全市面积的5.97,其中自然侵蚀面积36.17km2,人为水土流失面积110.96km2,人为水土流失面积占75以上,近年经过复耕、绿化、强化土地开发管理等有效措施,全市裸地比率已逐年降低,但自然侵蚀面积未得到治理。

从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看,我市属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告的水土保持重点监督区;从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分区看,我市属沿海及珠江三角洲丘陵台地侵蚀区。

三、水环境保护

1、应根据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结合社会需求,确定各水域的主导功能及功能顺序,科学合理地划分水功能区,以作为水资源管理的依据。目前我市已基本上划分了水功能区,应加大检查控制的力度,以确保各水域能满足该功能区的水质要求。

2、水体污染的治理。根据水域的纳污能力大小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在东莞运河流域、寒溪河流域、石马河流域应禁止用水量大、污染严重的新项目上马;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生污染工业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调整,现阶段应重点放在水泥、造纸、电镀等行业的治理、关闭工作上。

3、建立水质监测网及加强管理、执法。在供水水源地、排污口等地点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站网,实现全市水质监测自动化。另外,相关管理部门应根据自己的职责,加强对污染源的查处,协助环境保护部门做好集水范围内的环境管理工作。

四、水土保持工作

1、水土流失的治理,又分人为水土流失治理及自然水土流失治理。人为水土流失具有流失量大、危害严重的特点,治理的重点是做好弃土弃渣的拦蓄、边坡的维护、裸露土地的植被恢复等。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落实业主或责任人限期进行治理,治理经费由责任人负担。我市的自然水

第五篇:关于保护生态环境

关于保护生态环境——从环境伦理学谈起

环境伦理学——一种现在被视为能够有效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方法,其大概的意思是通过达到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和谐相处来保护环境,其要点有三:其一,珍重地球上一切生命物种;其二,珍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其三,顺应自然的生活。

我觉得,这种思想到和我国古代的无为而治相似,人类克制自己为地球主宰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而将地球上的所有物种加以珍重、爱护,并且顺应其自然的发展,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逐步变得平和,杀戮减少,关爱增多。

在中国的过去几年,由于缺少这种思想并且许多人还被另外一种“先污染,后治理”思想所影响,我们便丝毫没有考虑到我们的有些增长经济的手段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特别是有一些人为的干预当地生态环境的措施,更是有悖环境伦理学的观点。比如水葫芦在中国的疯长便是由于人类未对环境伦理学进行考虑而种下的恶果。当时,水葫芦首先被作为一种花卉被引入中国,后来又将其作为一种植物,到后来水葫芦逃逸到野生环境中,逐渐疯长,到如今已成为危害太湖并迫使政府动用数亿资金进行清理的一种外来入侵生物。这边是人类不考虑环境本身承受程度而做出的一个错误。另外,由于人类的妄自尊大和对环境的忽视,也使一部分的环境受到了污染,滇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一个十分美丽的湖变成了如今的一个全湖富营养化达到很高程度的一个湖,完全遭到了破坏,而究其根源,在于生活垃圾大量排入到滇池中,使滇池的富营养化持续攀升,并且由于滇池作为一个旅游胜地得到开发,其周围的居民区不断地靠近滇池,而滇池本身又不具备那么大的自净能力,因此滇池中的营养物质越积越多,最后造成了浮游植物绿藻的大量生长,这变成了压垮滇池的最后一根稻草,到如今,滇池已经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死湖,政府为整治滇池而投入的巨额资金也打了水漂。而更有《无极》污染云南碧沽天池而没有任何严厉惩处措施的事发生,事实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想法任占据了主要位置。

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这一发面的监管措施,并且在国内推行生态伦理学的思想,不仅在当代,并且要不断的教育下一代,是整个国民的环保素质提升,达到与各种生物和谐相处的状态,这样才可以遏制我们世界的环境问题,才可以为我们的下一代缔造一个和谐美丽的世界。我想我们可以还可以把这种环境保护观念推及到人身上,使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不用再那么剑拔弩张。这样,我们未来就从买了希望。

下载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与保护(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与保护(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护生态环境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介绍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课本首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第二个活动通过材料分析使......

    保护生态环境

    开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目 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低碳生产生活全民行动,普......

    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低碳生活以前,我们的生活环境是美好的,空气是清新的,天空是蔚蓝的,河水是清澈的,鸟语花香。而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急剧增加,从......

    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绿色家园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绿色家园》。 著名诗人陶渊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根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环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出现,有大自然......

    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有机农业发布日期:2011年3月11日作者:本人在上个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体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经国务院颁布正式执行,这......

    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钱蓝 常熟是国际花园城市,生活在这个城市是多么的幸福呀。在生活中,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的职责,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好。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门前的一条......

    保护生态环境演讲稿

    保护生态环境演讲稿1 亲爱的各位同学们:这天我要讲的是,题目是[保护环境是不容推御的职责]让我们想一想,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一切的衣食往行及生产生活有哪一样离得开我们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