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筹13大产业功能区,成都完成首个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
统筹13大产业功能区,成都完成首个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
2010年02月01日
昨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专题发布了成都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而编制完成的第一个相关规划———成都产业功能区布局规划的相关内容。
市规划局局长张樵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市委工作会提出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后,市规划局牵头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在“全域成都”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了全新的符合“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战略目标的产业功能区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即4大总体功能区,13个市管产业功能区和一批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
规划编制过程中,确定了功能区产业选择的四大原则,一是符合“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二是符合“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导向,体现“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三是体现“西部第一、全国一流”;四是突出重点,体现差异化发展。在布局原则上也同样坚持了四个原则。即:体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要求;体现区域合作;符合“全域成都”规划,与市域生态本底相协调;体现集中集约集群发展。
城市和产业发展以市域生态本底为基础和前提,根据成都市域不同区域资源禀赋,规划进行了市域总体功能分区,分为4大总体功能区。
成都生态本底
由“山、水、田、林”共同构成,“山”指龙门山、龙泉山,“水”指岷江水系、沱江水系,“田”指都江堰自流灌溉区、优质农田,“林”指川西林盘。
以市域生态本底及现实条件为依据,在充分保护和尊重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将市域划分为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优化型发展区、提升型发展区、扩展型发展区4大总体功能区,形成体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功能格局。
4大总体功能区
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
产业:旅游产业
范围: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双流、龙泉驿、青白江和金堂的山区
优化型发展区
产业: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区域。
范围:市域西部的彭州、都江堰、郫县、温江、崇州、大邑、邛崃和蒲江等以平原为主的地区
格局:城在田中
提升型发展区
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
范围:中心城区
格局:园在城中
扩展型发展区
产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
范围:市域东部的新都、青白江、金堂、龙泉驿、双流和新津以丘陵为主的地区
格局:城田相融
五个区域产业合作区
成德绵合作区: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为主
成资遂合作区:以汽车制造、旅游产业合作为主
成眉乐合作区:以新材料和石化下游产业合作为主
成雅、成阿合作区:以旅游产业和现代农业合作为主
13个市管产业功能区
在总体功能分区的基础上,根据发展战略及战略性产业功能,划定了产业功能区。产业功能区分市管产业功能区和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市管产业功能区是承载我市战略性产业功能的主要功能区,由市级统筹发展和管理并单独考核。按照战略性重点产业功能,全市共划定13个市管产业功能区。规划同时还初步确定了市管产业功能区的选址、范围和定位,初步提出了资源配置方案。
{1}天府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
定位:以电子信息(含软件)、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及以动漫游戏、文化旅游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商务中心区(CBD)
规划范围:高新西区、高新南区及双流县成昆铁路以东、货运铁路外绕线以北、成自泸高速公路以西区域
面积:约237平方公里(范围中包括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等非建设用地,下同)
{2}金融总部商务区
定位:以金融业为主的金融总部商务区
规划范围:北起繁雄大道及石胜路,南至孵化园北干道及外环路500米绿带边线,西连益州大道(站华路),东临成仁快速路
面积:约5平方公里
{3}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
定位: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商业副中心
规划范围:西至沙河,北至成渝高速五桂桥段及成洛路,东至绕城高速,南至老成渝路三环路内段及成龙路南侧规划建设用地
面积:约41平方公里
{4}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
定位:以国际商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商业副中心
规划范围:北至香城大道、西至成彭路及斑竹园镇区西侧,南至三环路,东至川陕路凤凰山段及宝成铁路
面积:约64平方公里
{5}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
定位: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功能和城市商业副中心
规划范围:西至杨柳河,南至规划建设用地及老成温路,东至三环路,北至成温高速路及南熏大道
面积:约34平方公里
{6}“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
定位:生态和旅游休闲功能,重点发展以文化创意、文博旅游、总部经济为主的高端现代服务业
规划范围:包括锦江、成华、金牛、青羊、武侯、高新外环路以内非城市建设用地区域以及龙泉驿、新都、郫县、温江、双流伸入外环路以内非城市建设用地区域
面积:约190平方公里
{7}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由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和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组成 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定位:国际山地度假旅游产业
范围:包括市域西部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的龙门山区域
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
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定位:休闲旅游产业
范围:包括双流、龙泉驿、青白江和金堂的龙泉山区域
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
{8}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
定位:以整车研发和生产、关键零部件制造为主,配套发展汽车商贸、会展、娱乐等相关产业,向东与资阳开展区域合作,建设以汽车配套产业为主的区域产业合作区
规划范围:西至绕城高速路,东至东二路,南至成渝高速铁路,北至成南高速路
面积:约161平方公里
{9}新能源产业功能区
定位:以太阳能、核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
规划范围:包括双流县西航港街办、黄甲、公兴部分区域
面积:约30平方公里
{10}新材料产业功能区
定位:以硅材料、高性能纤维、稀土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向南与眉山开展区域合作,建设以新材料和石化下游产业为主的区域产业合作区
规划范围:包括新津县邓双、普兴、金华部分区域
面积:约33平方公里
{11}石化产业功能区
定位:以炼化一体为主的石化产业
规划范围:包括石化基地及周边配套设施
面积:约8.4平方公里
{12}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
由双流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和规划第二机场空港经济功能区两部分组成 双流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
定位:以航空枢纽为主的综合功能区,包括航空枢纽、航空物流和临空经济产业功能
规划范围:包括双流国际机场、航空港物流园区、西航港街办部分区域
面积:约34平方公里
规划第二机场空港经济功能区
定位:以临空制造为主的产业功能区
{13}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区
由青白江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区和新津铁路物流园区两部分组成 青白江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区
定位:以铁路集装箱物流中心、铁路散货物流中心和大宗物资中转中心为主的国际铁路枢纽功能区
规划范围:包括青白江大弯和城厢部分区域
面积:约10平方公里
新津铁路物流园区
定位:以公铁物流联运为主的功能区
规划范围:包括新津普兴部分区域
面积:约5平方公里
一批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
此外,在工业集中发展区“一区一主业”产业定位的基础上,按照成都重点产业功能,确定了一批各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这些功能区是我市重要的产业功能载体,由市级重点考核,以区(市)县为主体,自主配置资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
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汇总表
锦江区①中央商业区(东区)②以传媒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区③以工业设计为主的总部经济区
成华区①以数字音乐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区②以装备制造为主的总部经济区
金牛区①以综合交通为主的总部经济区②火车北站客运枢纽综合功能区
青羊区①中央商业区(西区)②航空产业基地③以文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区
武侯区①人民南路科技商务区②以轻工设计、电子信息服务为主的总部经济区③城市商业物流配送中心
新都区①机电装备产业区②家具产业区③西部公路物流枢纽(北区)
青白江区 ①冶金建材产业区②现代物流商贸产业区
郫县 ①电子电气设备产业区②川菜产业基地③教育培训基地④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温江区①国际医疗服务中心②通信及视听设备产业区③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④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双流县①国际体育赛事产业区②临空经济综合功能区③以动漫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区
龙泉驿区 ①西部农产品(果蔬)物流中心②西部公路物流枢纽(东区)
金堂县①节能环保产业区
彭州市①现代农业及农产品物流区②塑胶、服装产业区
都江堰市 ①聚源文化创意综合功能区②健康食品产业区③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崇州市①家具、皮革产业区②乡村旅游区
大邑县①轻工产品与通用机械产业区②安仁文博旅游区
邛崃市①农副食品加工、中成药产业区②精细化工产业区
蒲江县①食品饮料产业区②印务包装产业区
新津县①临空经济综合功能区②水上运动休闲产业区③金融后台中心
首提“生态本底” 产业与城市统一规划
本报记者专访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樵
规划解读
《产业功能区布局规划》与过去规划相比有何不同?如何引导各产业功能区差异化发展?昨日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专访了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樵。
规划思路站得更高、规划时间更长、第一次把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张樵认为,作为成都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而编制完成的第一个相关规划,是对近年来我市产业发展规划的历史继承和科学提升,将指导我市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产业发展。
四大提升
规划更长远 跨越式发展
一是在过去规划的基础上有了更宽阔的视野,是把成都放在世界产业、城市体系里面来审视,确定成都的产业定位和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功能。
其次是规划着眼更长远。过去不管是产业规划还是城市规划,一般规划时限都是20年,现在新的规划时间放长到30至50年。更长期的规划是为了避免产业定位、城市定位过于短期,目标过于局限。
然后是规划的空间范围更广阔了。以前全域成都规划都是在市域范围内,这次把眼光放到成都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广阔空间里,来安排产业布局、城镇布局。
最后是实现发展目标所确定的道路更科学,在充分分析了国内外先进城市发展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跳出了传统的梯次发展、渐进发展的路径,提出跨越式发展理念,在产业定位上直奔高端产业、产业高端。
三大亮点
首提“生态本底” 产业城市统一规划
本次规划鲜明提出了区域合作的产业发展规划思路,提出区域产业合作。
第二个亮点是首次有了基于生态本底总体功能分区,这是过去规划里面所被忽略的。“生态本底”是指生态自然要素,是构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基础,因为城市发展是要尊重保护生态为基础。有了“生态本底”概念,可以把先需要保护的区域划出来,再规划可以发展的区域。
这次把全市划分了四个总体功能区,不再像以往一样各区域之间趋同发展,而是根据各区域资源配置、生态环境特征来选择发展的产业,确定产业、城镇布局。
第三是把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充分结合起来统一规划,过去成都也做过城镇体系的规划、城镇规划、产业规划,但是把几者统一在一个规划里面来,这还是第一次。
张樵说,本次规划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结合起来,核心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城乡统筹。
配套政策
定位不同政策不一样 单独考核
在配套政策方面,他说,在这次规划实施以后,由各规划产业功能区根据各自特点来确定配套政策,13个产业功能区定位不一样,不会享受一样的政策。接下来,每个产业功能区要有一个详细的建设规划,每个区域合作也要做规划。对于城市而言,还要完善城市交通体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现代农村方面,正在编制全市范围内选择的若干“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片区规划。
张樵称,市管产业功能区由市一级部门统筹管理,单独考核。“针对功能区定位、产业发展来确定其考核指标体系,具体考核办法还要各功能区根据各自特点制定。不是过去那种平均式考核,比如都是以GDP指标考核,这次是根据自己定位来考核。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考核机制,促进产业差异化发展。”
张樵说,以前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定位也是差异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来控制,在实际建设中往往趋同。这一次提出新的产业功能区规划,为下一步转变管理方式、体制以及发展方式奠定基础。
区域合作
基础设施共享 交通一体化
规划中提出了成德绵、成资遂、成眉乐、成雅、成阿五个区域产业合作,张樵称,这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合作,产业合作只是一部分,随着区域合作推进,基础设施区域共享,特别是交通设施一体化会逐步体现。
目前,成都市规划局已经与周边地区签署了成德绵、成眉乐等区域合作框架协议,里面包括了统筹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以后不管成都市内还是以外,在规划层上都会对接好。”
第二篇: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建设总则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建设总导则
为充分体现现代城市、现代农村、现代产业、现代交通、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六大要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规划建设需要在布局组团化、产业高端化、建设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人性化、环境田园化、风貌多样化、交通网络化和配套标准化九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一、布局组团化
(一)全市以中心城为核心,形成城、镇、村合理布局的市域城乡体系,城、镇、村之间以田园隔离,防止连片发展。
(二)构建走廊式、组团化、网络状城乡空间格局,形成“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整体风貌。
二、产业高端化
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按照“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标准,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实现高附加值、高投入、高产出,从业人员收入达到中高水平。
(一)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与二、三产业协调联动发展,逐步形成与旅游、物流、商贸、加工结合的都市现代农业。
(二)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制造业:中心城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二圈层重点发展高端产业,三圈层重点发展产业高端。
(三)现代服务业:分类聚集、规模发展,形成“一核集聚、四城辐射、两带带动”的发展格局。中心城退二进三,重点发展金融业、商业、文化创意等;
二、三圈层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商贸、旅游和物流等。
三、建设集约化
在资源利用、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实行高度集约化。
(一)资源利用集约化
1.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至2020年,成都建设用地增量空间有限,只有通过土地整理和提高用地集约度,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水资源集约化利用:成都是一个结构性缺水的城市,环境用水量不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城镇和产业集中集约发展,才有条件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3.能源集约化利用:成都市能源主要靠外部输入,成都电网为受端电网,城镇和产业必须集中集约发展才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城镇建设集约化
城市和城镇采用高强度的集约化建设方式。1.中心城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功能,呈现高度集中集约的城市空间形态;外围组团和新城适度集聚,总体开发强度低于中心城,在组团中心、交通枢纽、发展轴线上集聚发展。总体呈现从城市核心向外由密到疏、由高到低“梯度式”的形态特征。
2.城镇采用高强度、中低密度的集约化建设方式,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空间形态,塑造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三)产业发展集约化
包括产业布局集中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用地建设集约化三个方面。
1.产业布局集中化。产业进一步向园区集中,将工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
2.产业发展集群化。突出一区一主业,强化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实现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目标;
3.产业用地建设集约化。单位面积工业用地增加值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提高工业用地建设强度,容积率达到1.5以上。
(四)农村集约化发展
规模化、精细化、立体化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农业;农村居住要因地制宜,相对集中,集约建设。
四、功能复合化
(一)城市区域功能复合:工作、居住、休憩与交通功能混合,防止过度分区、功能单一带来的活力缺乏、低效率与交通问题。
(二)建设项目功能复合:由单一功能的建筑向复合功能的城市综合体发展。
(三)地下与地上空间复合利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四)强化中心:各级城镇、各个组团在功能高度复合化的基础上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各级中心,防止城镇园区化、小区化、空心化。
五、空间人性化
通过城市设计,按照以人为本原则规划设计城镇空间,形成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
(一)空间尺度人性化:具有宜人的街巷空间和公共开敞空间,及丰富多彩的临街业态,防止宽马路和大广场。
(二)功能人性化:以人为本,按照人的生活需求和活动范围配置各种配套功能,包括医疗、教育、卫生、文化、购物、娱乐,形成合理的功能布局。
(三)设施人性化:根据人的需求配置方便使用的公共设施。
六、环境田园化 山、水、田、林构成成都的生态本底和自然环境,须“显山、亮水、露田”,营造宜人的城市环境,展现田园风光和自然之美。
(一)保护生态屏障:保护龙门山脉和龙泉山脉(即两带)构成的生态屏障,体现“人在林中”。
(二)体现城在田中:城乡形态应体现“城在田中”,农田既具有农业生产功能,又承担城市的生态功能和休闲功能。
(三)体现园在城中:中心城、县城绿地布局均衡化,形成“园在城中”。重点在“198”地区、“三山一陵”、城市公园及街头绿地、城市道路及河道两侧进行绿化。
1.“198”地区:为城市楔形绿地及外环路两侧各500米范围,共计140平方公里生态用地,打造高品质田园风貌。
2.城市公园:对“三山一陵”,即磨盘山、凤凰山、天回山及十陵公园进行造林绿化。
3.街头绿地:按“出门500米见绿”,建设城市绿地系统。
(四)小城镇和居民点的居住环境田园化。
1.小城镇:布局应顺应自然,与农田充分融合;以农田和林地作为环境绿化。
2.农村聚居点:宅前屋后田园化,以农田、菜园或经济林木作为环境绿化。
(五)道路及河流绿化:城市与城镇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的道路应顺应自然地形,避免宽马路、大广场,道路两侧田园化。
(六)林盘:川西林盘是我市特有的田园景观和环境特色,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典型的川西林盘。
七、风貌多样化
(一)空间轮廓多样化:形成高低错落的天际轮廓线。
(二)建筑风格多样化:在整体风格协调的基础上体现多样化。
(三)保护历史文化,体现文化的多元化。
(四)各级城镇应形成各自独特的标志。
八、交通网络化
构建辐射区域、覆盖全域、高效便捷、以“TOD”为导向的综合交通体系。
(一)强化枢纽:建设国际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使成都成为世界交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和枢纽。成都交通枢纽由航空、铁路、公路三大枢纽构成。
1.航空枢纽:加快建设双流国际机场与成都第二机场,规划形成覆盖世界各大洲重要城市的航空网络,最终形成客运总量9900万的国际区域性航空枢纽。
2.铁路枢纽:在国内形成南北贯通、东西连接、通江达海的高速铁路网络,形成成都至贵阳、昆明等邻近省会城市2小时交通圈,至西安、武汉、兰州等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交通圈,至环渤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8小时交通圈。打通通向大西洋、印度洋的对外铁路通道。构建对接西亚、欧洲、南亚、东南亚之间的铁路网,打造成都国际铁路枢纽。
3.公路枢纽:形成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20小时交通圈,打造成都对接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的公路运输大通道,极大增强成都对外交通辐射能力,提升成都在亚洲公路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二)构建全域综合交通网络:全域综合交通网络由道路网络、轨道网络、公交网络及物流网络构成。
1.道路网络:形成环状加放射的多层次道路网络体系。中心城与县城由高速路、快速路连接,县城与重点镇由一级路连接,镇与村由村级公路连接,县城之间、各组团之间形成环状快速连接。
2.轨道网络:形成由国铁、城际铁路、城市轨道有机衔接,连接中心城、县城、重要功能区的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根据正在修编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初步确定16条地铁线,总长约658公里。
3.公交网络:从中心城延伸到中心村,形成全域城乡满覆盖、公交一体化的公交网络,依托公交枢纽形成“TOD”发展模式。
九、配套标准化 全市形成城乡满覆盖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各级城镇和农村配套功能标准化,配套设施建筑风貌多样化。
(一)配套项目标准化
1.中心城和县城:形成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商业、市政等九大类近一百项配套体系。
2.重点镇:“1+17”,即1个重点镇需配套完善17项公共配套建设。
3.一般镇:“1+13”,配置公共配套设施6项,市政设施7项。
4.农村新型社区:“1+10”,即1个村(社区)配置10项公共服务设施。
(二)配套功能标准化
1.教育:高中进城、初中进镇、小学相对就近、所有乡镇建中心幼儿园,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全域成都。
2.医疗:县城医疗体系由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构成,重点镇设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或标准化卫生院,一般乡镇设标准化卫生院,农村聚居点设村卫生站。
3.文化:县城设图书馆、文化馆和剧场,重点镇设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一般镇设综合文化活动站,农村聚居点设综合文化活动室。4.体育:每个县城设区县级体育中心(主要含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等),重点镇体育设施达到“111”标准(即1个田径场、1个标准体育设施、1处全民健身广场),一般镇设“两场一池”(即1个标准灯光篮球场、1处全民健身广场和1个标准游泳池),农村聚居点设全民健身设施。
5.社区服务:县城内各社区、镇、村都应设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流动人口管理、安全等服务。社区服务全域满覆盖。
6.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卫、环保、防洪、消防、殡葬等,均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