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促进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调研报告
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促进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调研报告 作者:史育龙袁祥《光明日报》(2016年10月05日 05版)
2015年5月,我们随“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与‘一带一路’建设”调研组赴比利时、西班牙和埃及三国调研,了解我国在布鲁塞尔、马德里和开罗设立海外文化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状况,研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海外文化中心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独特作用,为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目标作出更大贡献。调研期间,拜会了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曲星、驻西班牙大使吕凡和驻埃及大使宋爱国,与驻上述三国文化参赞进行了深度交流,实地考察了布鲁塞尔文化中心、马德里文化中心和开罗文化中心,观摩了文化中心的部分活动,听取了长期从事中国文化交流传播工作的专家、当地有关媒体代表以及国内媒体驻外记者的意见,较为全面准确地了解了目前我国对外文化宣传工作的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1.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功能及发展历程
在国外设立文化中心是世界主要国家战后普遍采用的文化“走出去”方式,是其宣传和推广本国文化、传播思想价值理念、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文化中心面向驻在国主流社会,覆盖各个阶层,围绕“文化交流、教学培训、思想对话、信息服务”等职能,常态化开展活动,全面、协调、持续地推广和传播本国文化,并为文化的交流互鉴和民心沟通提供稳固的平台。
西方主要国家早在20世纪中叶就开始在国外设立文化中心提升国家形象,扩大影响力。目前,英国已在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30个文化中心,德国在92个国家设立了150多个文化中心(歌德学院),法国在91个国家设立了144个文化中心,美国也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推广场所8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设立了37个文化中心。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成立60年来,为在全世界传播推广德国语言文化,帮助德国摆脱“二战”纳粹阴影,树立和平发展的新德国形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欧洲国家饱受经济危机冲击,但各国对海外文化中心的支持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我国从1988年在毛里求斯和贝宁设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开始,目前共建成25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迅速提升,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到2020年,我国将在海外建成50个文化中心,也就是说从现在起,平均每年要建5个以上文化中心。海外文化中心进入大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在宏观层面制定明确的总体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十三五”时期和更长时期的发展,逐步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3个大的发展战略。2014年通过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2015年对外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有关地方和部门也出台了配套规划,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以人文交流为基础促进沿线国家间实现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五大重要领域之一。为此,从国家对外总体战略高度研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问题,对于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
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由文化部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共建,是我国在海外建立的第21个中国文化中心,是首个采取部省(市)合作共建模式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为央地合作共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该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靠近欧盟总部所在地的城市核心区域,中心建筑始建于1861年,总建筑面积近2500平方米,主要功能有艺术展览、小型演出、论坛讲座沙龙、文化艺术教学与培训、电影放映、电子阅览、咖啡书吧等。2015年9月开张以来,成功开展“媒体早餐会”“思想者对话”等活动。“思想者对话”现已成为讲述中国当代故事、促进中欧思想交流的一个品牌特色活动。该活动邀请知名学者、智库专家、政界外交界高级官员及商业金融从业代表,共同就中欧关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重大课题开展深入交流,搭建了中欧思想交流互鉴的高端平台。
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自2013年12月正式运行以来,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为主线,组织开展了“欢乐春节——走进中心过大年”,邀请四川自贡艺术团体来西班牙与Saragoza市合作举办中秋灯会,举办国庆招待会,邀请浙江民乐团和丝绸模特队举办专题表演等大量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每月走进中心参与活动的人数达到1800-2000人,全年达到2.6万人。
开罗中国文化中心是进入新世纪后国家重新开始设立海外文化中心的第一家,2002年12月开始运营。中心以“大使杯”为品牌,策划举办了汉语歌曲大赛、说汉语讲故事大赛以及“魅力埃及多彩中华”摄影比赛等系列活动。还积极推动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影视作品翻译赏析等活动,向阿拉伯世界民众介绍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在埃及较有影响的国外文化中心。
布鲁塞尔、马德里和开罗三个中心,分别代表了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建设中国文化中心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这些文化中心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教学培训、思想交流和信息服务等活动,向驻在国公众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和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等,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具有丰富文化传播经验的发达国家文化中心相比,中国文化中心在运行机制、传播方式和内容建设等方面,都面临很大的改进空间。一是迫切需要加强国内统筹,目前文化部主管海外文化中心,教育部和国家汉办以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为平台,主抓对外汉语教学,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负责图书和影视作品翻译出版工作,工作职能互相交叉,如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都承担对外汉语教学,在工作中难以形成合力,有时还会相互“踩脚”。二是现有的对外文化宣传交流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缺少现代感,缺少面向未来具有思想深度的内容,介绍方式也主要集中在演出、展览等形式,缺少具有生动活泼、互动性强的创意形式,以及现代数字技术的新媒体手段,一些宣传活动的受众主要集中在海外华侨华人,缺少对当地社会主流群体特别是青年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现行的管理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深化发展。受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邀请的大型特色文化交流演出展览活动,国内从筹划派团到出访交流时间一般都较短,而在马德里这样的欧洲城市,好一点的演出展览场地通常都要提前一年预定,导致国内高水平演出团组到了马德里后不得不在区级场所演出展览,有时因为停留的时间短促,演出展览的影响力和效果难以有力彰显,不仅影响了人文交流,也造成事实上的浪费。
3.加强人文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的民意基础
从过去几年的发展实践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能够加深驻在国公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增加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在“一带一路”建设快速推进、对外经济合作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用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这一平台,做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而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的民意基础,是新形势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必须努力的方向。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深刻认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对于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意义。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和运营要从搭台唱戏经过借台唱戏努力实现让别人唱我的戏的目标,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而不断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在“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从愿景迈向行动的过程中,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成为阐释“一带一路”战略理念的重要平台。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一带一路”座谈会、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一带一路”沿线风情摄影展、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影像丝绸之路——甘肃风情”摄影作品展、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当今丝绸之路”特别讲座、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丝路情》歌舞晚会等活动的举办,加深了驻在国民众对“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建议今后在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宣传阐释的学术和理论上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提高专业化水平。邀请去讲的人,不光要讲,还要讲准讲好,透彻生动地传播“一带一路”的理念和价值,达到正面传播的效应。
第二,以实施“十三五”规划为契机研究制订对外文化传播交流发展战略。截至2014年,我国对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总投资达13.36亿元,2015年落实海外文化中心建设、运行和业务经费预算达3.6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国家汉办的孔子学院投入更大。今后几年,为了实现到2020年建成50个中心的发展目标,财政投入还会有更大幅度增长,海外文化中心业务发展与其他对外文化宣传部门的业务交叉问题也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制定一个整体性的国家战略,指导各部门有序开展工作。建议把对外文化传播交流作为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战略层面深入研究基础上,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第三,要进一步创新对外文化工作。要以开放的姿态,调动相关部门、地方和民间的积极性一起推动这项工作,应当创新理念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要加强战略谋划,既要展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又要传播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多彩文化,既要展示中国古代先贤的哲学智慧,又要传播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和理想诉求,把最能体现中国人文精神、最具思想性、最有价值的东西宣扬出去。避免一味以舞龙舞狮、红灯笼等传统方式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把一些文化含量不高的内容拿到国外宣传的惯用做法。不能从自身出发,不问对象、不问效果,凭老经验老做法开展对外宣传交流工作。要着眼未来,瞄准目标人群特别是青年领袖、媒体达人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人士,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文交流。
第四,要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传媒手段,多渠道、全方位地传播中华文化。互联网是当今塑造和推广国家形象最方便最快捷的渠道。青少年和具备一定知识和文化的民众是互联网用户的关键多数,他们是驻在国的未来和主流,是我国文化中心应重点传播的对象。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应精心设计中心网站,并将之与驻在国主流网站相链接,扩大点击率,增加受众量。要根据当地受众心理和实际需求,强化网站内容建设,以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去特别是喜闻乐见的产品和方式,传播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理念和价值观。
(史育龙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所所长、研究员,袁祥系光明日报新闻报道策划部主任、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