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辽宁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五点一线战1
论辽宁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五点一线”战略
发布时间:2011-11-
2信息来源:辽宁振兴网
内容提要:关注海洋世纪潮的全球涌动,跟从全国海洋区域经济开发的现实进程,辽宁沿海区域开始实施“五点一线”开发的推进战略,不仅符合辽宁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现实选择,而且能够促成辽宁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联动格局,所以必须明确辽宁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进取方向: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加快沿海产业集群;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推动科技兴海和创新旺海,促进区域海洋经济跨越发展;注重开发海洋与保护海洋并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创新投融资体制,为沿海工程建设提供保障;加强全程港口建设,奠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只有这样努力下去,才能够逐渐把辽宁打造成海洋经济强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引擎,为孙中山先生早年谋划的中国“经略海洋”大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辽宁沿海区域;海洋经济强省;“五点一线”开发战略;中国“经略海洋”大业
着眼于海洋世纪潮的全球涌动进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区域经济开发大业。因此,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2006年3月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正式将海洋经济开发问题列为专章,并且要求把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来加以操作。正是在这一大的背景下,辽宁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在2006年6月共同签发了《关于共同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应时做出了实施 “五点一线”开发战略,建设辽宁海洋经济强省,促进沿海经济带全面协调快速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重大举措,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国家交通部、国家开发银行等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造成了很大的声势和广泛的影响,引起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所以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论证。
一 实施“五点一线”开发的推进战略,符合辽宁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现实选择
应当指出,“十一五”既是辽宁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承前启后时期,又是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海洋经济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贡献的重要时期,能够经过努力造就一个具有区域价值的海洋经济带。因此,《关于共同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发展战略实施的意见》做出了辽宁沿海“五点”开发的区域部署。它们是: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锦州湾沿海经济区、丹东产业园区和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一线”是指将要建成的一条西起葫芦岛市的绥中县,东至丹东市的东港市,贯穿全省沿海地区的滨海公路。必须认定,关于重点推进“五点一线”开发建设,构建沿海经济带,能够为辽宁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资金、先进技术和新项目引进上更加有利,便于优化配置海洋资源,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因此,可以断定,“五点一线”推进战略,既是辽宁省海域经济开发的操作方案,又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举措。
1.实施“五点一线”的推进战略,能够进一步加强辽宁海洋经济基础
辽宁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地处黄、渤二海北部,海岸线总长2920公里,其中大陆岸线2292.4公里,岛屿岸线627.6公里;全省共有岛、坨、礁506个,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266个,总面积191.5平方公里;全省管辖海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滩涂面积310万亩;渔业资源特别丰富,有海水鱼200多种,虾、蟹、贝类30多种,藻类100多种;优良港址44处,渔港77处,为辽宁省开发港航功能提供了发展空间;沿海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共有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自从20世纪90年代实施建设“海上辽宁”战略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取得了长足进展,基本形成了海洋经济的6大支柱产业,即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盐业、沿海旅游业;与此同时,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等相关新产业,也开始兴起。“十五”期间,辽宁省海洋经济产值年递增率为19.3%,增加值年递增率为23.2%,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增长速度最快的突出亮点;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8.7%,成为“辽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⑴。2004年,辽宁省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0%以上;特别是2005年,辽宁省海洋经济总产值实现1206亿元,历史性地开创了海洋经济发展新局面,增加值为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占全省GDP的9.3%⑵。显而易见,海洋经济已成为辽宁经济的新增长点,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实施“五点一线”开发的推进战略,必然能够进一步加强辽宁海洋经济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辽宁省在“十一五”海洋专项规划中提出,要以建设“海上辽宁”为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机制和体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实施科技兴海、外向牵动和结构调整战略,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争取到2010年使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年递增20%;增加值力争达到16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1.9%,年递增18%⑶。正是着眼于这一点,张文岳省长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满怀信心地指出 :“推进'海上辽宁 '建设,将使辽宁成为环渤海对外开放的活跃区域” ⑷。这说明,辽宁省实施“五点一线”开发的推进战略,不仅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中有所作为,而且还要在造就环渤海经济圈的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2.实施“五点一线”的推进战略,能够拉动辽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
必须看到,实施“五点一线”开发的推进战略,是辽宁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这里以2004年的统计数据为例,沈阳、大连两市GDP分别为1603.38亿元和1632.59亿元,两市之和占全省GDP的53.8%,而朝阳、铁岭、阜新三市GDP之和只有399.37亿元;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5市的GDP之和为1346.07亿元,相当于大连的83%。由此可见,辽宁省内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沈阳、大连两个中心城市和其他城市有着悬殊的差距。与此同时,从辽宁沿海6个城市发展水平来看,获得了比较充分发展的只有大连,而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5座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迟缓。应当指出,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上,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市的这种差距,主要是因为尚未形成以大连为核心的沿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在这种情况下、辽宁省实施“五点一线”开发的推进战略,能够使沿海地区有效地接收大连创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辐射功能,依靠一条滨海大道的修建工程,顺次将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锦州湾沿海经济区、丹东产业园区、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这“五点”串连起来,通过资源整合、要素匹配、功能互补的手段,加快辽宁沿海6座城市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承北接南”、“东拓西联”、“内集外引”、“强点壮线”的对策,推进沿海地带的产业集聚、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⑸。
在这种成长态势下,大力推进外向型企业和关联性产业向沿海集聚,促成有效的产业链条体系,形成沿海产业集群带,就能够把辽宁沿海地区建成区域一体化的外向型经济协作区。可以预见,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会推动锦州、葫芦岛成为辽西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带动辽西地区快速发展;必然会推动丹东、营口成为辽东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带动辽东地区快速发展。而实施“五点一线”开发的推进战略的大方向,就是要实现辽宁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目标。预计到2010年,在辽宁沿海地区将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五个重点临港产业区和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港区框架,建立起适合现代临港工业区发展需要的金融、中介、投资和综合物流的服务体系,并且在规划区内初步形成新兴城市群和区域经济开发带。应当认定,实施“五点一线”开发的推进战略,通过以点带面、以面成带、外向先导的努力经略,实现沿海与腹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一个经济发达、文明富庶、社会和谐的新辽宁将展现的世人面前,进而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变为具有国际价值和全国意义的东北主体功能区。
3.实施“五点一线”的推进战略,能够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
从地理位置来看,“五点一线”开发战略所涉及的相关地区,具有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良好区位优势。其中,营口沿海产业基地、锦州湾沿海经济区和大连长兴岛工业区,属于中国北方经济发展引擎的环渤海经济圈,这一经济圈被视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三大增长极,其强大的辐射功能必然会促进这些工业区经济的迅猛发展,进而推动它们所依托的腹地经济迅速崛起,并且大力拉动整个东北内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沿黄海岸线分布的庄河花园口工业区、丹东工业园区位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我国东北地区与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区域经济相融合的前沿阵地,分别距朝鲜南浦港119海里,韩国仁川港232海里,日本神户港844海里,是东北综合经济区通向韩国、朝鲜和日本最为便捷的出海口,对于两个新兴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发展对外贸易和促进技术交流,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通过它们把开放前沿和腹地开发紧密地连接起来,努力促成互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显然,这种地缘优势,必定会带动“五点一线”地带的飞跃发展,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极带”。这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必将成为东北综合经济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承接地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枢纽带,成为东北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并且以此来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转型,进而努力推动其成长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型工业基地、现代装备基地和科技产业基地。
从现实角度来看,实施“五点一线”开发的推进战略,首先是提升辽宁省经济整体竞争力的需要,也是进一步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需要,更是协调城乡发展、实现充分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通过实施“五点一线”开发的推进战略,必将使辽宁沿海经济带成为环渤海经济圈乃至全国沿海地区的领先区域,成为东北亚地区极具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同时,由于“五点一线”滨海大道的建设,必然会促进辽宁省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动东北内地各类旅游业走向繁荣。而通过强化旅游对外宣传,扩大旅游对外往来,能够引来人员流、物资流、信息流、科技流到东北地区,大力促进经济技术交流与协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扩大对外开放创造有利条件,为加快能源、石化、钢铁、船舶、汽车、信息以及现代装备制造等基地建设服务,进而把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成为国家的新型产业基地和重要经济增长区域,这是实施“五点一线”开发战略的价值取向和必然结果。
二 实施“五点一线”开发的推进战略,促成辽宁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联动格局
从经济地理上来说,“五点”是指辽宁省5个沿海实行政策开发的重点区域,分布在黄、渤两海沿岸,是一条由长达1443公里的滨海公路贯穿在一起的沿海经济带。根据其地理位置可以看出,五个沿海重点发展区域呈“V”字型布局,共同组成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引领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腾飞的有力双翼。在这里,可以把辽宁省经济版图划分为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以大连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带,以及由辽西、辽北地区构成的内陆经济区域。而在以大连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带中,“五点一线”新格局的形成,必将拉动这五个工业区所属腹地的区域经济腾飞,从而促进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在这一进程中,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将为辽宁中部城市群提供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大连长兴岛工业区和庄河花园口工业区两地,将分别成为面向渤海和黄海的两大新兴对外开放桥头堡,并进一步提高国家规划的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开放程度;锦州湾沿海经济区通过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升,能够带动辽西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和增强辽宁西部的锦州、阜新、朝阳、葫芦岛、盘锦等5市的集聚力、牵动力和辐射力;而丹东产业园区则会从东翼发挥区域功力,“形成对内陆经济带的强大辐射作用,牵动腹地经济快速发展,推动腹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程。”⑹
“五点”之一的大连长兴岛工业区:我国长江以北第一大岛--大连长兴岛,四面环海,水深湾阔,易于港口建设,便于封关运作。早在大连启动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之初,长兴岛就被规划为区域航运中心建设的备用港区和延伸空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从2005年8月开始兴建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区域界定为:工业区规划开发面积为129.7平方公里,其中港口区21.1平方公里,产业区71.7平方公里,居住和旅游区36.9平方公里,产业起步区面积50平方公里。根据“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原则,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管委会下设办公室、招商局、土地规划局、建设局、公安局等5个职能机构和一个融资平台--投资公司。截至目前,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起步区中2000余户居民动迁工作已全部顺利完成,港口的公共港区、岛内的高速疏港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也相继开工;岛内城八线16.8公里的改扩建工程也已实施,路基改造工程基本结束;6.6万伏供电线路改造项目得以完成,并建成22万伏变电所;城八线岛内段改造工程也已竣工,奠定了港区建设的良好基础;1个5万吨、2个7万吨通用泊位和防波堤航道工程正在建设中,10平方公里产业起步区“九通一平”工程开始启动;十多家世界级港航公司和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已与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管委会签署了合作意向,协议总金额超过10亿美元。应当指出,在“五点一线”开放格局中,大连长兴岛将充分发挥地缘和产业优势,形成以重大装备制造、船舶制造及配套精品钢材为特色的装备制造产业链为主,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为特色的化工产业链为辅,以仓储物流、出口加工为补充的大型临港产业集中区,进而在未来发展成为新兴港口城市。
“五点”之二的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位于营口民兴河以南、大清河北支流以北、庄林路以西至海边的开阔区域。该区域总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20平方公里。从实际情况来看,建设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就是要开发50余公里长、荒无人烟的退海滩涂,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沿海土地资源。在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的区域内,现有土地都为低效、废弃的盐田和低洼地,但其地势比较平坦,土地性质为国有工业用地,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这一地带动迁量很小、开发成本低则是一大优势。目前,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开发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已完成120平方公里万分之一地形图和40平方公里千分之一地形图的设计工作,进行了土地资产价格评估;完成了《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论证和通过了辽宁开发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和地方筹集解决先期启动资金4.2亿元,其中开发银行1.4亿元,商业银行2.8亿元。为了实施有序和有效开发,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成立了工程指挥部,组建了营口沿海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已经回填5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域,一批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型产业将在这里安家落户。截至目前,该基地在谈投资项目多达80余个,预计2006年底可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0亿元人民币。立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现实需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将以临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工业发展方向为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微电子、生物工程、塑料制品、纺织服装。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方向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消费性服务业。
“五点”之三的锦州湾沿海经济区:锦州湾沿海经济区包括锦州西海和葫芦岛北港两个工业区。锦州西海工业区位于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部,北至昆山路,南至锦州港,西与葫芦岛市接壤,东至渤海大街,原为废弃盐田和部分荒地。规划面积22.76平方公里,总投资7.37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工业产值700亿元。该工业区发展重点和方向是:建立以临港工业及物流业为主的新型产业群,并结合现有工业区以形成企业集团优势,打造辽宁重化工业基地;逐步建立石油化工产业链的接续产业基地,构筑劳动密集型临港产业集群,涵盖汽车零部件制造、医药、新材料及集装箱生产等产业,使之成为东北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导区,发展临港大工业的高水平示范区,高新技术项目开发与产业化推进的核心区域。该工业区主要由三个园区组成:西海国际工业园区将主要集中安排重化工一类的龙头企业,白马工业园区主要安排承接下游产品,白沙园区则主要作为行政生活区域。目前,西海工业区已回填土方量664万立方米,区内主要道路、排水工程基本完工;区内北部已初步建立起集汽车零部件、化工、医药、新材料、集装箱行业的产业集群;南部正在为重化大项目开发做前期准备工作。在居民动迁、虾池预征、海防堤建设等前期开发的基础上,经过前一阶段的务实推进,目前西海工业区初具规模,已有汽车悬架、生化制药等十余家规模以上企业投资落成。关于锦州湾沿海经济区另一组成部分--葫芦岛北港工业区,地处“五点一线”的最西端,位于葫支线铁路以北,连山河以东,沿海大通道两侧,依葫芦岛港区而建,北距锦州港只有4海里,沿锦州湾带状布局,海岸线全长16公里。北港工业区为葫芦岛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先导区,总规划面积21.87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16.87平方公里,由船舶制造园区、港口仓储物流园区、综合工业区和东山轻工产业园区四部分组成。由东向西、从南至北依次划分为船舶制造园区1.4平方公里、港口仓储物流园区3.4平方公里、综合工业区12.07平方公里和东山轻工产业园区5平方公里。发展重点和方向是:着力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船舶制造、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港口仓储物流业,并且力争局部形成轻工产业突破。在开发方向上,以“万亩盐田”为主体,统筹规划,接续推进,滚动发展,兼顾土地利用与滩涂回填两大空间。目前,该工业区土地回填平整工作初见成效,主干路网路基13公里已经形成,并完成了土石方304万平方米;综合工业园区内主要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2.7平方公里核心区全面达到“七通一平”标准,完全具备承接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大中型企业进驻条件。2005年以来,工业区共接洽项目20个,总投资55亿元。其中,基本落实项目10个,总投资30亿元;重点跟踪并有不同程度推进的项目10个,总投资25亿元。具有象征性的丰源气体和科达化工两个项目现已建成投产,还有总投资3730万美元的重点外资项目L-乳酸也已经开始运行投产。值得一提的是,依托锦州港而建的锦州湾西海工业区和北港工业区,是辽宁沿海整体开发的重头戏。根据“五点一线”规划,锦州湾沿海经济区将逐步建成石油化工产业链的接续产业基地,构筑劳动密集型的临港产业集群,通过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升来带动辽西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全面增强辽宁西部的锦州、盘锦、阜新、朝阳、葫芦岛等城市的集聚力、牵动力和辐射力。
“五点”之四的丹东产业园区: 辽宁省丹东产业园区位于沿鸭绿江大道的黄海岸边,围绕大东港西行10公里处,总规划面积97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面积39平方公里。在其起步区内,又分为浪头产业区、临港工业东区和临港工业西区三个成片区域,并将通过三点联动开发最终形成港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园区计划建设期限为15年,前10年主要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完善,注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关联产业的发育培植,到2015年全面形成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适应丹东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丹东港在“十一五”期间将投资86亿元建设庙沟、大东沟两大主港区,届时全港吞吐量可达6000万吨和100万标箱。在陆路交通上,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项目--即将开工的东北东边道铁路,沿途涵盖着2700万人口、27.52万平方公里国土、4000万元年产值的广阔腹地,并且与丹东沿海产业园区实现直接对接。东北东边道铁路主干道将在2007年9月通车,给排水工程、电力工程、通讯工程正在陆续跟进;与之配套的招商引资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力争完成10亿元的基本建设投入。再加上丹东本身所具备的66%的森林覆盖率、多达60余种的丰富矿产资源、充足的电力资源、充沛而洁净的水资源、独特的旅游资源、人才及劳动力资源和一定的产业基础优势,就更加使丹东产业园区不同凡响地受到众多客商的青睐。2006年第一季度,丹东市实际利用外资1300万美元,引进资金超过12亿元,均比去年同期成倍增长。从实际情况出发,丹东工业园区将重点推进美国纸业、伊藤忠木制加工、SK石油仓储等一批临港工业项目。此外,还先后洽谈了美国关岛种植项目、朝鲜工业硅项目、铅锌矿开采、滩涂养殖、涤纶化纤生产等项目,目前部分项目已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面向21世纪中期,丹东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是:涵盖各种经济区特定功能和城市功能的综合型、现代化的港口新区,也就是说并非单一的工业园区,滨海旅游、物流、轻工、服务等都纳入了园区的重点发展产业之内。
“五点”之五的庄河花园口工业区: 庄河花园口工业区位于大连庄河市明阳镇,规划面积为50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15平方公里。该工业区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大丹高速公路与园区直线距离只有700米,并设有出入口;201国道和东北东边道铁路将从园区沿边擦过,并已规划建设园区专用铁路线。庄河花园口工业区是庄河与大连的最近点,可以融入大连市1小时经济圈,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距大连开发区80公里,距大窑湾港90公里,距大连周水国际机场110公里,距庄河市区30公里,距庄河港39公里,可以与大窑湾港、长兴岛港、庄河港、大东港联动发展,是开发临港工业的难得去处。2005-2006年间,花园口工业园区总投资6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1.08亿元,项目投资51亿元,目前已经完成15平方公里“六通一平”计划。主要工程有:建成园区道路26公里,桥梁4座,橡胶坝1座;完成园区圣水河6公里河道治理及生态恢复工程,实现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计划到2006年底完成“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工程。在庄河花园口工业区,为造就区与城联动关系,还将投资5.1亿元启动3平方公里新城区建设,把花园口工业园区建成区城联动的生态化新城区;为促成区港联动格局,还将投资3.9亿元铺设花园口至庄河港的30公里快速通道,可把原来花园口至庄河港的201国道的39公里缩短9公里;并续建庄河港一期工程,投资4.58亿元完成庄河港5000吨级和1万吨级泊位码头各一个,确保到2007年投入使用。目前,进入园区的较大项目已有23个,其中超亿元的有11家,已经投产7家,其余正在建设中;还有20个成熟度较高的项目,正在落户园区。预计到2010年,进驻园区的企业将达到400家,实现年产值 640亿元,实现GDP160亿元,可实现税收32亿元,安排就业8万多人。为此,庄河花园口工业区今后要重点抓高新技术产业化、装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新型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以成就自身的特色和规模。
综上所述,可以认定,实施“五点一线”开发的推进战略,有利于辽宁省沿海城市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动格局,能够发挥统筹东北地区全局发展与局部和谐发展的战略功能。在这里,“五点”是通过“一线”即滨海大通道的串联作用,能够形成独特的沿海经济带,可以带动辽宁省和东北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并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纵观“一线”,滨海大道沿着“V”字型线路连接着沿海的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6个地级市,7个县级市(包括东港、庄河、普兰店、瓦房店、盖州、凌海、兴城),4个县(包括长海、大洼、盘山、绥中),沟通大小港口25个,旅游景点133个;将整合沿海有效工业用地250万亩,建设24个工业园区,并营建若干个沿海城镇,形成集工业开发、港口运输、观光旅游以及农业产业化为一体的区域经济振兴带,预计将为辽宁省带来1400亿元产值;还能加强地区间的交流,弱化乃至逐步消除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本着互利共赢,结构优化,效率优先的原则,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共同建立和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还可以推动各个地区根据自身的优势和资源禀赋,制订适合自身最优的发展方向,明确本地区的功能定位,避免重复建设、盲目竞争,避免各种资源浪费和低效率利用,而是要进行错位建设,加强区域功能互补,保障地区间发展规划的和谐性,加强产业、市场、交通和政策法规的对接关系。由此可见,这条滨海公路将是沿海区域协调发展的纽带,并能促进辽宁海洋经济形成联动格局。在辽宁沿海地带,“五点一线”中的各个工业区通过“一线”的链接功能,能够逐步形成一个大市场体系,坚持以市场主导原则,通过政府推动、统筹协调来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区域功能互补,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力的最优化配置;通过大市场体系下贸易自由化,促进生产要素在各个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企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优势,使五个工业园区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还应看到,滨海公路建设能够为五个工业区经济辐射作用提供通道,有利于工业区经济沿着滨海公路进行梯度推进,有利于集群产业链沿滨海公路延伸拓展,最终以点扩线形成辽宁沿海经济增长带。
应当指出,“五点一线”的“V”字型发展格局,既突出了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先导作用,又兼顾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和辽西欠发达地区经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现实需要。在这里,通过若干主业特征突出的经济开放区及工业园区建设,能够形成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的集聚效应,依靠港航经济带动临港经济、沿海经济带动腹地经济,必然推动辽宁和东北地区对外开放进一步纵深发展。可以预测,经过“十一五”时期乃至十年的努力,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要指标的增长率必将大为提高,成为环渤海经济圈乃至全国沿海地区较为领先的海洋经济区域,成为东北亚地区极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增长区域。
三 实施“五点一线”开发的推进战略,明确辽宁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进取方向
纵观辽宁海洋经济发展历程,目前虽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相对于其他海洋经济强省而言,也可以说形势是令人担忧。谨以2004年统计数据为例,广东省海洋经济居沿海地区榜首,其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2975.50亿元,占全国的21.71%;其次是上海市,海洋产业总产值1956.58亿元,占全国的14.28%;山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值1938.46亿元,占全国的14.14%;浙江省的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925.9亿元,占全国的14.05%。以上4省市海洋产业产值就占全国的64.18%;而辽宁省海洋产业总产值只有932.23亿元,仅占6.8%,排号第六。由此可见,辽宁海洋经济与广东、上海、浙江、福建进行比较,差距明显而且巨大。辽宁省要迎头赶上这些海洋强省仍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今后在实施“五点一线”开发的推进战略中,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海洋产业优化升级为主线,以辽宁环渤海开发为突破口,构建海陆互动的沿海经济带,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强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和管理,不断提升海洋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比重,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人海和谐发展的道路,并且据此进一步明确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进取方向。
1.坚持统筹兼顾原则,促进沿海产业集群
对于辽宁省来说,实施“五点一线”开发的推进战略,必须着眼于加快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并且注重从大局出发,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促进沿海各个区域的协调发展,使区域内的生产力得到合理布局,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此,必须坚决杜绝无序竞争,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现象。由于沿海各区域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各地经济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利用各自的优势,形成各自的特色,注重强化产业集群,创建特色经济品牌。例如: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要形成以重大装备制造、船舶制造及配套精品钢材为特色的装备制造产业链为主的大型临港产业集中区,进而发展成新兴港口城市;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要重点发展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微电子、生物工程、塑料制品、纺织服装和现代服务业;锦州湾沿海经济区的西海工业区要重点发展重化工行业和石油化工产业链条中的接续产业,构筑劳动密集型的临港产业集群;锦州湾沿海经济区的葫芦岛北港工业区要着力发展船舶制造及配套、精细化工产业,局部实现轻工产业突破。而在环黄海沿岸,丹东产业园区要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化工医药业、重化工业;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品项目、装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新型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经济。在这一进程中,必须发挥产业集聚的优势。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有利于提高专业化水平,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化生产,形成优势产业链,也便于建立专业化市场体系和配套的服务体系。实施“五点一线”开发的推进战略,就是要依托大连作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未来地位,受益其辐射功能,通过资源整合、要素匹配、功能互补,努力促成以大连为中心的沿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与此同时,辽宁沿海各地还要围绕大型骨干企业,发展协作关系紧密的配套企业,构建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群体,增强产业的集聚功能,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规模竞争力。
2.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
应当指出,实施“五点一线”开发的推进战略,大力打造沿海经济带,既是优化生产力布局的过程,又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过程。在海洋产业结构方面,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由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体系向以服务业活动为基础的体系过渡,海洋经济领域已经出现了由海洋资源开发向海洋服务业推进的方向转变。因此,在2004年,我国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29:28:43的发展格局,以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产值所占比重已达43%,历史性地超过海洋第一、二产业。2005年,全国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变动为17∶31∶52,其中滨海旅游业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总产值达到了5052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25.95%。而在辽宁省,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海洋捕捞业、海上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仍占全省海洋经济总量的60%以上,而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能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海洋综合开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⑺。而对于滨海旅游业来说,也只有大连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其他沿海城市仍比较落后。笔者曾对13个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数据做过系统分析,通过聚类谱系图发现辽宁竟然和广西、海南等比较落后的省归为一类。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这个3个省份都是以传统行业--渔业为主,而且渔业在各自的海洋产业中占据绝对的重要地位。有鉴于此,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是进一步开发辽宁海洋经济的重要措施,也是“十一五”期间辽宁海洋产业发展的主线。根据这一认识,辽宁要在抓好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做到传统产业支持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提高二、三产业比重;要通过项目牵动、龙头带动、工程驱动,实现海洋产业上档次、上规模、上台阶,提高全省海洋经济的整体实力。应当看到,辽宁省拥有全国12%的漫长海岸线,滨海公路连接着旅游景点133处,这是发展滨海旅游业的优势所在。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滨海旅游业在海洋经济中异军突起,已成为海洋服务业的主体产业。必须认定,旅游业是一个产业感应度系数和产业影响力系数都比较大的产业,其前向、后向联系非常广,有着拉长产业链条和造就产业群的巨大空间,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相当大。因此,辽宁要依托滨海路建设,推进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海旅游带。其价值取向是:以沙滩、海岛等自然景观为基础,突出滨海旅游特色,努力建设成集休闲度假、会展商务、文体旅游、生态旅游、游船旅游、探险旅游等多功能的滨海旅游区域。为此,“要坚持适度超前发展,实施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并重的方针,提升滨海旅游在海洋产业中的地位,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最具活力的产业”⑻。
3.推动科技兴海和创新旺海,促进区域海洋经济跨越发展
着眼于科技兴海和创新旺海,辽宁必须大力推进海洋科研机构深化改革。统计资料表明,拥有海洋科研机构较多的依次是:广东省16家,山东省16家,浙江省13家,辽宁省12家,天津市10家,上海市10家,福建省10家,江苏省7家。如此看来,辽宁海洋科研机构处于中等地位,海洋科研力量仍然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因为海洋科技创新和发展,是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依托,是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功能食品、海水利用、海洋生物、海洋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提高海洋综合开发的整体水平和效益”⑼。因此,辽宁要注重和国家海洋局一起组织科技力量,在海洋综合开发管理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海洋开发与管理的科技含量;要注重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基础能力建设,努力培养海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辽宁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和综合协调海洋事务的能力;要注重利用3S技术、网络技术等数字化手段建立“数字海洋”,以数字化、可视化的方式,加强海洋监管和服务。对于辽宁来说,在海洋开发与管理方面要大胆地尝试,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其中,“飞地经济”的管理方案,就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创新尝试。“飞地”是指所有权属于一个城市,而使用权属于其它城市的土地;“飞地”内的企业可以享受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100%的增量返还,返还的费用一半所有权归所属地,一半归使用权所属地;“飞地经济”能够在推进工业化和招商引资中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甲地(主要是交通不便的乡镇、自然风景区等不适宜上工业项目的地方)招引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隶属乙地的工业园区,通过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目标。在辽宁省,推行这种“飞地经济”的管理模式,可以使作为内陆城市的朝阳、阜新等城市,充分利用距锦州湾海岸线100公里的地缘优势,来参与沿海地区的各种开发建设。实施这一战略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打破制约地方发展的地缘关系、交通条件较差等不利因素,化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现实,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而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4.注重开发海洋与保护海洋并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辽宁在实施“五点一线”开发的推进战略、打造沿海经济带的进程中,必须坚持科学、集约、有序、有度、有偿开发的基本原则,把海洋产业培育成为辽宁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必须注重加强海洋环境监督和管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加强对全省海洋管理、海洋法制、海洋开发和保护等方面建设,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放,重点抓好赤潮监测、生态监控区监测和入海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监测,加强辽河口、大连湾、锦州湾等近岸重点海域污染防治,将海域污染防治与沿海陆域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区域防治,目标是“逐步建立起海洋环境的宏观调控机制和分类管理制度”;必须对海洋生态环境实行综合管理与协调开发相结合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海洋灾害的应急措施和响应能力,努力满足海洋经济建设、行政管理、海洋防灾减灾和人民生活的需求,“做到海洋经济开发有序和有度,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⑽正是着眼于开发海洋与保护海洋并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辽宁省主管副省长胡晓华提出了“依法管海,科学保护,合理开发”的12字方针,并且以政府的名义要求认真贯彻到全省海洋管理工作和全省海洋资源保护中去,认真贯彻执行好《辽宁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与渔业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和《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使全省海洋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尽快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以利于全面加强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执法监察。为此,必须从现在做起,着手完善和实施渤海段、大连湾等重点海域的综合整治方案,落实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提高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为了走正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辽宁省在“十一五”期间必须切实把海洋综合管理工作抓好,使综合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为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努力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服务。
5.积极创新融资体制,为沿海工程建设提供保障
为了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必须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融资推进、滚动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为“五点一线”工程建设搭建融资平台。沿海地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发展海洋经济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公益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和“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逐步建立起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群众自筹、吸引外资等开放式、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2006年3月初,应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邀请,国家开发银行派团就“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国家开发银行已经拟订了为“五点一线”工程建设提供300-400亿元的政策性贷款方案,还配备了额度为2亿元的技术援助贷款,从而为辽宁建设沿海经济带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辽宁省又在财税、信贷等方面出台了12项优惠政策,以利于推进“五点一线”工程建设。尽管如此,由于投融资所涉及的方面很广,所以在这一领域的立法工作也要及时跟上。特别是在企业投资决策权没有完全落实,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投资宏观调节和监管力度需要加强的情况下,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便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为了切实推进“五点一线”工程建设,必须加强政府对投融资的宏观调解和管理力度,拓宽社会投资领域,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强化监督管理措施,规范和推动投资市场朝着积极进取的方向发展。
6.加强全程港口建设,奠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
以港兴市,市兴促港,这已被国内外港口及港口城市的发展所证明。港口是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的重要依托,不但能促进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而且还能刺激为港口服务的工业项目开发和发展,特别是利用海洋资源的工业发展。有鉴于此,可以断定加强“五点一线”沿岸港口建设,符合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一般说来,根据港口功能,可以分为为客运港、货运港、综合港等种类。辽宁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利用自身的港口优势,合理布局,明确分工,组建一个功能齐全、运作高效的面向东北腹地的港口系统和集疏运体系;各港口还要在明确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定位,进行错位建设,这一点非常重要。其中,大连朝着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大方向发展,必须确立东北地区港口系统和集疏运体系的龙头地位。也就是说,东北地区港口系统和集疏运体系要以大连港口群为龙头,以丹东和营口港群、锦州和葫芦岛港群为两翼,作为辽宁沿海开发的战略选择。当然,龙头与两翼之间要保证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互动格局。因此,在加大大连中枢港建设力度的同时,也要提升两翼港口的协同功能。目前,辽宁港口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就是“龙头壮而两翼弱”的现象。这种现象,对于沿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大连作为建设中的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其港航业的目前状况不完全符合国际标准,必须按照国际航运中心的要求来加强港口功能建设。为此,大连今后在扩建大连港的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符合国际开放型标准的大窑湾港和庄河港,共同定位的运输对象“是第三代以上的集装箱、大宗货物、大货主(如长春一汽、鞍钢等),朝着专业化、集装箱化、国际化的方向进发”⑾。与此同时,作为辅助地位的两翼港口群也要加强功能深化:丹东市的大东港建设必将加强黄海海域的港口运作能力,营口要加快对鲅鱼圈港的功能完善,以利于发挥大连港口群的辅助效应;葫芦岛港的商用功能也应进一步强化,这样有助于提高“五点一线”工程的建设水平。具体地说,在“十一五”期间,要努力把大连港建设成北方枢纽港、集装箱干线港,其中要重点建设长兴岛港,将其逐步建成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合港;加快大型化、专业化码头建设,通过港口布局调整,形成以大连港为主要枢纽港,锦州港、营口港、丹东港为支撑港,其他中小港为补充的辽宁沿海港口体系。只有这样努力下去,才能够逐渐把辽宁打造成海洋经济强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引擎,为孙中山先生早年谋划的中国“经略海洋”大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⑴中国海洋信息网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国海洋经济又快又好发展重要新闻 2006.6.2【EB/OL】http://www.xiexiebang.com/ 辽宁经济网
⑺⑻⑼⑽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辽政办发『2006』号文件11
⑾韩增林 栾维新 区域海洋经济地理理论与实践[M]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3
(李靖宇 徐志坚/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与助研)
第二篇:广西: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区
广西: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区
2016-3-16 来源:中国海洋报 2016年3月11日
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少数民族地区,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东盟进入中国市场的海陆通道,沿海、沿江、沿边,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结合部……这一个个鲜明的标签,成为广西海洋事业繁荣发展的独特区位优势所在。民族区域自治、西部大开发、沿海和边境地区等多项独特政策优势,为广西带来了海洋事业大发展的东风。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了广西代表团审议,对广西发展作了明确定位,即“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这是在广西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广西发展最明确、最全面的定位,赋予了广西新的重大使命,也为广西的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十二五”时期,是广西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广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全国海洋工作会议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十二五”海洋事业发展目标,积极有效应对困难挑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海洋事业发展新路子,为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十二五”
五年来,海洋在全区战略布局地位更加突出。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会首次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强区建设”列入2013年工作要点。自治区党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提出要“拓展中国—东盟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建设中国—东盟海洋合作试验区”。自治区党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和自治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均明确提出要“打造海洋经济强区”。根据自治区工作安排,201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决定》,对全区海洋经济发展进行总体布局,海洋在全区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已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区海洋事业正迎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
五年来,海洋规划立法体系更加完善。2013年底,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广西海洋环境保护条例》,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填补了广西海洋地方性法规的空白,实现了“零”的突破。2015年底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广西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将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随着《广西海岛保护条例》即将列入立法工作计划,广西在海洋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海岛保护三大海洋基础法律立法工作上有望在全国实现“后来居上”,实现“弯道超速”。《广西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2012年获得国务院批复实施,成为《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颁布实施后首批获得批准实施的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广西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 2015年)》《广西海洋观测预报业务体系发展规划》等规划先后获得自治区政府批准实施。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广西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先后完成了《广西科技兴海规划》《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用海规划》《广西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广西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广西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
五年来,海洋领域深化改革成果更加丰硕。根据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制度的要求,依法全面清理确认了行政权力事项和非行政许可事项,积极推进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海洋领域依法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市场化配置海域海岛资源机制,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制度陆续推开,启动了以市场化配置方式出让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无居民海岛使用权评估、出让以及审批管理办法,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与保护秩序。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后印发实施了《广西填海规模控制性指标(试行)》,进一步提高了海域资源利用率和产业用海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与环保部门签订了建立海洋环境保护沟通合作工作机制框架协议,初步实现了重点海域资源、环境监测、海洋灾害和管理信息共享机制。按照国务院“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要求,研究建立了海域使用权属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完成了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积极探索建立海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联合自治区相关部门以及沿海三市政府部门组织开展打击非法盗采海砂联合执法行动,较好地维护了海砂开采秩序。与自治区文化厅共同签署了广西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联合执法框架协议,不定期开展管辖海域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联合执法。
五年来,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更加显著。开展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联合检查,将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沿海市绩效考评范畴,从严落实海洋环境保护责任,促进了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治理。不断加大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力度,近年来先后投入3200万元在广西沿海重要港湾、河口、赤潮多发区、等重点敏感区域布设环境监测浮标,实时监控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海洋环境的变化情况,极大提升了广西海洋环境实时监控能力。妥善处置了红树林虫灾、北部湾赤潮等一系列海洋环境突发事件,成功应对了“威马逊”“彩虹”等多次台风风暴潮、海浪过程,较好地维护了沿海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极开展防城港西湾红沙环、钦州茅尾海、北海市涠洲岛等重大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有效保护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草场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广西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2014年夏季广西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分别为62.3%、67.8%、83.4%,呈逐年上升趋势。广西海洋典型生态系统之一的红树林面积达9202公顷,面积趋于稳定并呈上升趋势,北海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茅尾海、涠洲岛先后获批国家级海洋公园,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海洋局指定为全国海洋示范性自然保护区,北海市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成为广西首个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五年来,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更加提升。制定出台了《广西科技兴海专项项目管理办法》《广西科技兴海专项项目验收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同时在自治区财政单独列支了“广西科技兴海经费”,为广西海洋科技研究、基础创新、成果转化等提供了支持。历经7年努力,广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学科综合度最高、参与人数最多、投入经费最多、设备和技术最先进的海洋综合调查——广西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顺利通过了验收,取得了丰硕成果和较广泛应用。国际重大课题“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广西作为地方项目执行办,配合国家项目执行办接受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项目终期评估,获得了高度评价。积极开展国家海洋公益等专项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先后获批了“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技术体系与决策系统研究示范”“海域使用遥感动态监测业务化应用技术与示范”等3个牵头(重点)项目、16个参与(一般)项目,为广西参与单位争取到国家资助的累计近4000万元的科研经费。海洋科研机构队伍不断壮大,广西海洋研究院业务化运行后科研能力逐年提升,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北海基地在北海海洋科技产业园区正式挂牌,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先后组建了海洋学院,不断优化涉海学科布局。
五年来,海洋基本能力建设更加夯实。海洋管理机构队伍不断壮大,广西海洋研究院2012年底获批成立。开创了全国海洋系统信息化建设融合建设与管理之先河,初步建立了广西海洋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运行环境基础。海洋防灾减灾预警预报体系日益完善,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海监执法基础日益夯实,广西首艘千吨级海监执法专用船正式入列,广西海洋维权执法综合基地和防城港海洋维权快速反应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对加强海域综合管理、提升海洋执法水平、维护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五年来,海洋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更加扎实。坚持把抓党建与抓发展有机结合,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党风廉政和制度建设,坚持思想教育、干部选用、管理监督、惩治腐败、改进作风、制度治党、纪律约束、落实责任“八个从严”,构建党组抓、书记抓、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央八项规定、清理“四风”问题等,加大整改查处力度、监督管理力度和改革创新力度,解决了一批群众不满意的突出问题,全区海洋系统工作作风明显好转。
展望“十三五”
“十三五”时期全区海洋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陆海统筹,壮大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打造海洋经济强区,为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区的关键时期,必须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在观念上主动适应,认识上尽快到位,方法上抓紧改进,工作上更加得力,走出一条新常态下海洋事业改革创新发展新路。1.深刻认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变化的新要求。我国仍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十三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和海洋管理的指导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面临着重大转变,主要是海洋经济管理面临着由统计向监测评估和政策调控转变,近海空间利用由强调生产要素向注重消费要素和生态功能转变,海洋环境保护向污染控制和生态安全转变,海洋科技成果向资本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应用转变,海洋公共服务向满足国计民生需求转变,海洋权益和安全维护向统筹兼顾、多措并举转变。战略机遇期内涵深刻变化,要求海洋工作必须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必须加快转变海洋管理职能,必须加快破解海洋支撑保障难题,必须加快改革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必须深化海洋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实现海洋工作新发展。
2.深刻认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新要求。当前,广西全区上下正紧紧将抓住国家战略规划全覆盖的宝贵时间窗口和重要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进一步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好“边”的文章,努力构建沿海沿江沿边“三区统筹”格局,海洋在全区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已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治区党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海洋渔业、海洋服务业等产业,加强海洋科学研究,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深化海洋国际合作,打造海洋经济强区。建设海洋经济强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作为海洋管理部门,必须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转变”要求,统筹规划、分步推进,进一步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加大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力度,推动海洋事业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3.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要将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到海洋事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要以创新理念增强海洋事业发展新动力,要以协调理念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发新格局,要以绿色理念开辟海洋资源永续利用新途径,要以开放理念拓展海洋合作发展新空间,要以共享理念实现海洋资源惠民利民新成效,树立惠民利民资源观,进一步完善制度安排,使广大群众在海洋领域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4.深刻认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作为海洋管理部门,推进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就是要结合广西全区经济发展实际,围绕五大政策支柱更好发挥职能作用:围绕“宏观政策要稳”,完善海洋资源调控方式;围绕“产业政策要准”,实施有保有控的用海政策;围绕“微观政策要活”,完善海洋资源市场环境;围绕“改革政策要实”,加大海洋领域改革力度;围绕“社会政策要托底”,加强海洋服务社会民生保障。要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严把海洋资源供应关口,实施有保有压的用用海政策,加大用海政策支持,全力做好扶贫攻坚,防范海洋领域的各种风险,不断提高海洋源供给保障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5.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正式施行,两个法规回答了“全面,覆盖到何种程度”“从严,严格到什么份上”等问题,彰显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决心,释放了越往后执纪越严的信号,为全面从严治党树立了道德高线和纪律底线。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关于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要求,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牢固树立不管党治党就是严重失职的观念,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以从严治党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第三篇:共筑安全通道 共建平安辖区广东海事全力服务广东海洋经济强省战略
共筑安全通道 共建平安辖区——广东海事全力服务广东海洋经济强省
战略
发布时间:2011-11-5信息来源:
□ 本报驻粤记者龙巍特约记者周明耀文/图
7月11日是我国第七个“航海日”。每年一次的航海日庆祝活动,传承郑和精神,光大中华民族悠久的航海历史和海洋文化,提醒国人勿忘海洋强国梦。7月3日,以“发展水运,幸福珠江”为主题的2011年“中国航海日”珠江片区庆祝活动在广东中山市启动。广东省围绕“兴海护航,舟行天下”这一主题,拉开了航海日系列活动的帷幕。
2010年10月,国务院将广东、山东、浙江三省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同年12月,又将广东省确定为全国海洋经济试点调查的省级试点地区。以“双试点”为契机,自古因海而兴、海洋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近20%的广东迎来了海洋经济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而繁忙的水上交通让广东海事水上交通监管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
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是广东省新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此,作为珠江片区航海日活动的承办单位之一,广东海事局开展了一系列的航海日庆祝活动:邀请来自社会各层面的民众代表、新闻媒体记者走进海事,亲身体验海上巡航,到海事第一线实地参观,增加社会对海事工作的了解、对海洋的认识,让他们零距离体验海事为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幸福广东所做出的努力。让社会民众更多地关注海事、关注海洋,弘扬伟大的“郑和精神”,进一步增强蓝色国土观念和海洋意识,促进航运强国、海洋强国、海事强国建设,服务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
兴海 —— 港口货物吞吐量5年同比增长89.58%
昔日危险“喇叭口”今日畅通“高速路”
如果说广东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那么,珠江口则是广东对外贸易的“窗口”。珠江口是广东的主要出海口,沿岸已形成了由十几个港口、近两千个码头泊位组成的港口群,年通航船舶超过150多万艘次。由于港口众多,航线交叉,航路复杂,东西和南北往来的船舶多在此转向,珠江口水域历来是我国通航密度和通航量最大的水域之一。
复杂的通航环境加上不断增加的通航密度,导致这一水域通航秩序混乱,船舶事故多发,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全国重点监管水域。“通航秩序混乱直接影响到该水域船舶的正常航行,并间接影响到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保障水上人命安全,创造和谐的通航环境,才能为腹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为水上安全管理部门,海事有责任也有义务啃下这块‘硬骨头’,打造一个安全、畅通、有序的珠江口。”面对通航环境复杂、水上事故多发的管理实际,广东海事局局长梁建伟坚定地表达出广东海事人的心声。
珠江口水域地理位置特殊,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涉及粤、港、澳三地四方海事机构。多年来,粤港澳在海事安全领域的合作十分紧密,三地四方海事机构建立了直接沟通渠道,加强了彼此的配合与协作。2001年,广东海事局在香港海事处、澳门港务局和深圳海事局的支持配合下,在全面调查、论证的基础上,采取多项措施,集中力量对珠江口水域通航环境和通航秩序进行综合治理。对于广东海事局而言,治理珠江口通航环境可以概括为12个字:集中整治、长效管理、优质服务。
如何解决大小船舶纵横航行的问题?合理调整和划分锚地,做到通航、防台和水上作业“三有利”,科学划分航道,规范船舶交通流„„ 广东海事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在该水域实行船舶定线制的设想,并于2004年6月1日将其付诸实践。
据了解,珠江口船舶定线制的主要内容是划定小船推荐航路,实行大船、小船分道通航;设立小船专门横越区,规范小船横越主航道行为;在交通流复杂的重点航段设置4个警戒区;设置助航标志。“就好像在陆地上行车一样,分线行驶,并且受到交通规则的约束。”广东海事局通航处处长介绍到。
通过船舶定线制来打造安全、畅通、有序的珠江口通航环境,广东海事局这一举措得到了辖区内众多港航企业的认可,尤其是划定小船推荐航路被约85%的船舶采纳。一位航运企业的代表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往珠江口水域的通航秩序混乱且事故频发,航速20节的船舶航行于此也只能开到9节。实施定线制后,从桂山岛至黄埔港的64公里航程,原来需要走8个小时,现在5个小时就能到,仅航行成本就节省了数万元。”据广州船舶交通管理中心统计,广州港仅大船平均进出港时间就由原来的7小时缩短至目前的5小时。
据了解,除实施定线制外,广东海事局还建立起VTS(船舶交通管理中心)、飞机和船舶相互配合的立体监管模式,使用VTS、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海事飞机、巡逻船艇等多种手段,对航行于珠江口水域的船舶加强监管,并与香港海事处等海事管理机构紧密协调,及时掌握珠江口水域的船舶交通情况,共同维护珠江口通航秩序。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建。目前,施工单位正在开展基槽挖泥、围护结构施工、人工岛填海等作业。参与施工的各类船舶将达到200艘次,其中包括近10艘高度在65米到125米的打桩船、砂桩船等特种船舶,水上交通安全压力重大。
7月4日,广东海事局联合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深圳海事局、港澳两地海事机构等监管单位,与港珠澳大桥建设和施工单位签署了《共建港珠澳大桥建设平安水域合作备忘录》,以共同构建大桥建设安全生产责任链,携手打造大桥建设平安水域。广东海事局将继续加大监管投入,多管齐下做好交通组织工作。截至目前,港珠澳大桥各项施工作业有序进行,水上交通秩序良好,没
有发生水上交通事故。
广东海事人的辛勤汗水换来的是广东海洋经济的繁荣——“十一五”期间,广东港口货物吞吐量与“十五”相比增长了89.58%,船舶流量增加14.49%。2010年,广东海洋产业产值达8291亿元,海洋经济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有力促进了广东经济的转型升级。
护航——万艘次运输船舶交通事故率5年下降50%
海事航企携手共赢给力安全促发展
“行船跑马三分险”,水上交通是高风险行业。一直以来,广东海事局坚持安全隐患源头治理和专项整治多措并举,立足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提升监管效能。“十一五”期间,在辖区船舶流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和旅客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14.49%、89.58%和29.41%的情况下,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四项指标(事故宗数、沉船艘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51.3%、38.9%、47.2%和5.3%,万艘次运输船舶交通事故率下降50%。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广东海事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建议广东海事局各分支海事机构加强对发生事故、险情等重大事项的航运公司开展追溯性调查,查找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SMS)的运行漏洞和薄弱环节,找出安全管理规律并予以借鉴。”“建议广东海事辖区航运公司进一步加强对指定人员和船长的适任资格认定,完善具体的工作目标和措施,发挥指定人员和船长的关键作用,并给予足够的资源支持。”„„
这些均是在广东海事局以“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为主题举办的“2010珠江口海事安全论坛”上,由交通运输部、地方政府、粤港澳三地海事部门和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航运企业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所提出的有关安全管理的建议。记者了解到,广东海事通过每年组织召开一次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举办安全论坛等措施,搭建了海事、政府、港航单位、航运公司之间的交流服务平台,大家一起分享经验,交流信息和加强协作。
“对有诚信、重视安全的航运企业,我们要服务好、指导好。对低于标准的航运公司和船舶,我们要严格监管,把好准入门槛。在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中,既要做到严格监管,又要体现优质服务,通过实施差异化管理机制,营造公平、有序的航运市场环境。”广东海事局副局长黄军根向记者介绍,为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及交通企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广东海事局还主动完善与地方政府、中央直属机构和部队的协调机制,形成水上安全监管合力,共促安全发展,共建和谐社会。
为加强与水上交通企业的业务交流,广东海事局今年将分8批次,每次派4—6名不具水上资历的海事执法人员,到广东航运企业在国内南北航线上的营运船舶随船见习20—40天,以增强广东海事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管理能力,改善队伍专业知识结构。3月15日至4月
5日,广州海事局海事执法员严晓华顺利完成了20天的随船见习,他向记者介绍到,此次随船见习主要收获是了解了南北航线的通航环境和特点,积累了水上资历,更加了解船员的需求和心态,对提升海事执法人员服务监管能力帮助很大。
据介绍,近年来,国务院、交通运输部和部海事局先后都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广东海事通过开展“安全发展”共建活动,搭建了海事部门与水运企业安全管理的工作平台。共建双方按照安全诚信、热情服务、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和科学务实的原则,通过开展工作经验交流、开展专题业务研讨、开展交叉监督检查、开展干部交流学习、建立挂点互助机制、建立安检申诉机制、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实施安全生产信息报备制度等8项具体措施,加强海事部门与中央水运企业间的交流互动,形成安全管理合力,实现辖区长治久安。
“广东海事局与我们水上交通企业开展‘安全发展’共建活动,为企业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让我们获得更及时的指导和到位的服务,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和发展很有裨益。我们积极支持和参与!”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货轮公司副总经理陈彬向记者表示。
“实践告诉我们,千发展,万发展,关键是安全发展。就水上交通行业的安全生产而言,企业是责任主体,海事是监管主体,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安全发展。海事、企业应当携起手来,同心协力,和衷共济,共同为维护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给力加油。”4月21日,在与水上交通行业驻粤中央企业“安全发展”共建活动备忘录签字仪式上,梁建伟倡议海事和航企携手,同为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水上交通安全作出新贡献,赢得了广东水上交通行业央企代表们的热烈掌声。
舟行天下——全力护航南中国水路大动脉
履行国家战略助推珠江水运大发展
2000多条河流,总里程达3.6万公里,超过1.1万公里的通航里程,这些数据描绘出广东省河流的“轮廓”。1月2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国家对加快内河水运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水运迎来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
在今年“中国航海日”珠江片区庆祝活动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指出,地方各级政府加快内河水运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由国家交通运输部组织的珠江水运高层座谈会将在近期召开,这将有力促进省部之间、省区之间的沟通协调,更好地解决珠江水运问题。珠江水运正走上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近年来,广东海事局结合辖区实际,加大监管硬件投入,全面净化内河通航环境,加强内河船员、船公司、船舶的源头安全管理,提高内河口岸通关效率,积极支持珠江内河水运发展,海事的支持保障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结合广东内河巡航、水上搜救和应急反应等业务需要,综合考虑内河监管站点建设条件,近年来,广东海事在肇庆都骑和港口、佛山高明等39个监管站点,基本形成了几乎覆盖整个辖区内河水网、24小时运作、快速反应的海事监管网络。”梁建伟告诉记者,广东海事分别针对海区、港口、珠江水网、内河干线、封闭水域的各自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监管方式。在珠江口等重点水域,建立直升飞机、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和海巡船艇相结合的立体监管模式。肇庆、云浮海事局积极探索水上安全监管新路子,在分类分级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两个长效机制”(即“船舶VHF报告制和船舶抽查制”)为主体的动态监管模式。
“西江是珠三角及周边城市最重要的水源地,同时又是广东通航条件最好的‘骨干航道’。相比较而言,广东内河溢油应急能力却较为薄弱。”梁建伟在谈到广东内河溢油应急能力问题时忧心忡忡。广东年危险品运输1.7亿吨,一旦发生事故污染,危及取水口,将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影响。
广东海事部门未雨绸缪,在内河沿岸水域及码头等地装备了各式围油栏、收油机、消油剂喷洒装置、吸油毡等溢油处置设备。同时,投资新建水上监管与防污专业工作趸船6艘(佛山2艘、肇庆2艘、广州2艘),投资建设AIS、CCTV现场监控系统各一套,实现对危险品码头、重点水域的实时监控。该局还开展了《内河干线溢油应急体系研究》课题工作,研究内河溢油的处置技术,从而提高内河的溢油处置能力。
为改变珠三角水网航行图、航行资料缺乏现状,广东海事局海测大队充分发挥海事测绘地理信息资源的优势,联合通航管理部门,历时两年多时间编写了《珠江航行指南》,填补了珠江航行公用资讯的空白,为珠江水系船舶航行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随着广东内河通航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广东的社会综合物流成本将大大降低,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将得到转变,内河水运也将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一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