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落实稳增长决策全力支持三农事业发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积极落实稳增长决策 全力支持“三农”事业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15年7月30日)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主要任务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支持“三农”事业发展。目前农发行有总行、省级分行、地(市)级分行、县级支行4级共2100多个机构,实行一级法人管理,全行在岗员工5万余人。
建行以来,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农发行业务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建行之初业务范围较宽,主要是支持农副产品收购、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等;1998年为配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照国务院要求,将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贷款工作划归其他商业银行,农发行专司粮棉油收储资金供应管理工作;2007年以来,在继续做好粮棉油收储信贷工作的同时,适应国家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按照几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农发行逐步将业务范围扩展到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领域,形成了目前多方位、宽领域的支农格局。目前贷款规模超过3万亿元,近三年平均每年贷款累放量超过1.3万亿元,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不断增强。一方面,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支持粮棉油收购、储备、调销、加工等全产业链发展,每年支持收购的粮食占商品量的60%以上、棉花占 产量的50%以上,保护了农民利益、解决了农产品收购“打白条”问题,有力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市场稳定。另一方面,助推全面小康建设,助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公路、农村危旧住房改造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2007年以来累放贷款2万多亿元,支持项目近万个,改善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城乡发展一体化。
在圆满完成各项支农任务的同时,农发行自身经营效益也全面提升。积极探索政策性银行融资新模式,形成了市场化发债为主、企业存款为辅的多元化筹资模式,资金来源由过去主要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到目前资金自筹率达到90%左右,成为市场第三大发债主体和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业农村的重要平台。2014年人均经营利润96万元,资产利润率1.78%,成本收入比23.3%,近10年来累计上缴国家税收800多亿元,实现积累与贡献3500亿元。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不良贷款率0.57%,大大低于同业平均水平,拨备覆盖率483%,是监管标准的3倍多。农发行在有效履行职能,支持“三农”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自身规模、质量、效益的统一,内生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而言,有一些自身特点。一是农发行是国有独资银行,首要职责是执行政府意志,服务国家战略。二是经营目标突出社会效益,强调承担社会责任,注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同时兼顾 自身经营效益,按银行“三性”原则经营决策,坚持保本微利,保持财务可持续。三是业务范围严格界定在“三农”领域,业务由国家经特定程序批准或交办,业务阶段性重点根据国家战略和宏观调控需要动态调整,部分业务农发行在客户选择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四是资金来源主要依托国家主权级信用,发行金融债券,同时在市县域范围内吸纳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存款,不能接受居民储蓄存款。五是客户对象主要是公司类客户。利率比较优惠,主要按央行基准利率执行。
总的来说,农发行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政策性,是国家层面扶持“三农”的金融安排,业务运营坚持执行政府意志、服务“三农”需求和遵循银行规律“三位一体”,实行政策性目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确保风险可控、财务可持续。
今年新一届党委成立以来,农发行自觉提升站位,主动融入国家战略,认真落实稳增长决策,全力保证粮棉油收储资金供应,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投资规划和重点项目,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和贷款投放计划,切实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上半年累放贷款7407亿元,同比多放509亿元,增长7.4%;6月末贷款余额3.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554亿元,增长9.02%。贷款主要投向以下方面:
全力支持粮棉油收储。一是支持跨年收购平稳顺利,累放贷款3695亿元,支持收储粮油3455亿斤,信贷投放量、支持收储量均创历史新高。其中玉米收购量占东北四省区总 产量的78%。二是积极配合棉花目标价改革,在新疆投放2014棉花年度收购贷款424亿元,支持收购量占全疆棉花收购量的84%。三是认真做好夏收信贷工作,较往年提前40天启动夏收准备工作,安排1580亿元专项信贷规模,全力支持启动预案区托市收购,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支持市场性粮油收购。截至6月末,已发放夏收贷款492亿元,支持收购粮油458亿斤。支持粮棉油收储是农发行的政治任务、立行之本,是各项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收购资金供应坚持做到“钱等粮(棉)”,工作底线是确保不因资金供应问题导致农发行开户企业给农民“打白条”。
积极支持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是大力支持水利建设。坚决贯彻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精神,制定实施一揽子专门优惠政策,与水利部合作,加快推进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专项过桥贷款业务。到目前为止,审批水利专项过桥贷款421亿元、投放180亿元。延长水利中长期贷款期限,与专项过桥贷款组合使用,今年上半年累放各项水利贷款685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利贷款投放量。二是大力推进涉农棚户区改造。按照全国城镇化建设规划,农发行立足业务范围,重点支持城中村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近期,农发行认真落实国发37号文件的要求,已与住建部联合发文推进这项工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研发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贷款品种,并与住建部联合在广西、江苏等地开展试点。三是加大力度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农发行把支持农村公 路建设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放宽区域准入政策,对中西部地区重点倾斜,上半年累放贷款267亿元,6月末贷款余额1703亿元,其中中西部地区贷款1239亿元,占73%。四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支持力度。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研究推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探索整区域扶贫等模式,实施精准扶贫。五是推出整体城镇化建设贷款业务,积极支持“62+2”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和经济发达县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对接支持上述项目的过程中,始终支持看得准、有效益、不会形成过剩产能的项目,有效落实了国家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逆周期调节作用。
优惠性是农发行服务“三农”的显著特征。农发行一直坚持减费让利,优惠支农,90%以上贷款实行基准利率或下浮利率,收费项目少、收费标准低。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情况,对符合条件的涉农中小企业不抽贷不压贷,帮助企业渡难关。
农发行上半年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下一步,农发行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把握好国家战略总方向、“三农”政策总基调,找准与国家战略的结合点、信贷支农的着力点,进一步提升站位,加大支农力度,不断强化农发行的政策性职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上周召开的年中全国分行行长会议,对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 作了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四大重点业务领域。一是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继续坚定不移落实国家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收储政策,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市场稳定;支持粮棉油全产业链发展,提产能促安全;围绕粮安工程建设规划,支持粮食仓储设施、应急供应体系和重要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二是全力服务农业现代化。促进经营规模化,大力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生产标准化,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装备机械化,大力支持良种繁育、农业装备和农业科技推广;促进运营产业化,支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走出去”,打造农业价值链、产业链;促进农业绿色化,大力支持生态农业、循环高效农业。三是全力服务城乡发展一体化。大力支持新型城镇化、农村路网建设,支持涉农棚户区改造、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支持农村电网改造、饮水安全工程、文教卫等公共事业。四是全力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研究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认真落实国家扶贫开发纲要,以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为重点,实施精准扶贫,积极支持贫困地区易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优势农业等。目前,农发行对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作了相应安排,与河北省政府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作用。
支持“三农”发展有无限空间,也为农发行注入了不竭 动力。农发行将坚持以农为本,根植“三农”,服务“三农”,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努力形成在“三农”领域的专业优势和品牌特色,把农发行打造成政府的银行、支农的银行、现代化的银行。
第二篇:中国农业发展论文服务三农发展论文: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拓展农机培训渠道推进农机化事业稳步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论文服务三农发展论文: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拓展农机培训渠道推进农机化事
业稳步发展
近年来,湖北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在农业部农机化司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努力拓宽农机培训渠道,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推进湖北省农机化进程作出了贡献。“十一五”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培训各类农机化人员76.16万人,其中培训拖拉机驾驶员41.99万人、汽车司机3.66万人、内燃机手4.45万人、电瓶车司机2.38万人、修理工2.36万人、农机技术员7.1万人、农机管理人员2.17万人、农机监理人员1 008人、其他农机人员12.1万人,有力促进了全省农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机化事业稳步发展。
1.1 促进了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提升了全省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近几年来,农机教育培训机构为全省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稻麦机械联合收割技术等方面技术推广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如武汉市连续5年举办水稻育插秧技术培训班16期,培训学员1 948人,举办现场会34次,以会代训人员5 400人,有效促进了机插秧技术推广。
1.2 促进了农机安全生产,降低了农机事故率
通过加强对机手的培训,增强机手遵纪守法和安全意识。从2006年以来,省农机监理总站举办农机监理人员培训班3期,培训450人。农机监理考试人员培训班3期,培训558人。各县市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培训驾驶人员达41万多人。全省农机系统组织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进村入户开展农机安全教育培训。
1.3 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民经过培训后,掌握了操作使用农业机械技术,不仅节约了人力、生产成本,而且还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通过开展跨区作业社会化服务,增加了经营性收入,农机手年收入比农民至少增加一倍以上。
1.4 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是教育培训促进了大量农村劳力向本地二、三产业转移;二是通过开展中职教育培训、成人教育培训、再就业培训直接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
1.5 提高了农机作业服务质量
通过对维修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对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的经营管理知识和农机作业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机维修质量、作业质量和服务质量。主要做法
2.1 利用政策,大力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
一是积极争取部门支持,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全省有76所拖拉机驾驶学校开展了“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工再就业”等培训,通过采取委托培训、定向培训等形式,实现了大量农村劳力转移就业。2009年,湖北省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在完成部下达全省5200个指标的基础上,各级农机培训学校向当地“阳光办”争取培训指标达2万个,全省共培训农机修理和操作人员达2.6万人;二是利用购机补贴政策,开展新购机农民培训。全省加大农机驾驶、维修等作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侧重农业机械驾驶、操作、维修、保养、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等内容,2009年,湖北省共培训新购机农民5万人次;三是开展农机创业培训,省农机化办2009年12月份举办农机专业合作社创业培训班,培训50人,培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四是开展基层技术人员培训。2009年8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在3年内完成一轮对乡镇在岗公益性农技服务人员业务培训。全省基层公益性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共有1721人,2010年6月份,举办了首届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共培训56人,每人按照1000元的标准进行培训补助。剩下1 665人计划安排在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完成。
2.2 规范管理,做好农机培训学校的评定和认证
一是组织开展拖拉机驾驶学校的清理整顿工作。2007年以来,省农机办共举办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教员与教练员培训班8期,培训
教员与教练员471人,保证了全省87所学校每所学校教员与教练员不少于5人,达到了国家标准;二是开展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许可证审验工作。省办根据《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管理办法》和农业部41号部长令等有关规定,制定了《湖北省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办)审验管理办法》,按照规定对全省87所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进行了清理整顿和检查验收,至目前,全部通过了省级评定,由省农业厅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三是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认证工作,得到了省农业厅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10年7月12日,省农业厅总农艺师邓干生明确要求各县(市)农业局要将农机驾校全部纳入“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截止目前,全省已有71所农机驾校被纳入“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占全省农业培训基地总数的1/3以上。
2.3 加强宣传,营造开展农机教育培训的浓厚氛围
一是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开展“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新型农民”培训等有关政策宣传,发布招生简章,公开收费标准,承诺就业岗位,公布监督电话,为学校招生造势;二是围绕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耕整技术、插秧技术和收获技术、油菜收获、经济作物生产、养殖业生产、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农田水利等机械化技术,利用送科技下乡、科技赶集会、农产品交易会、新型农机具展示演示会和各种现场会等形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宣传,普及农机化实用技术。
2.4 创新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
采取定点培训、联合培训、现场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开展驾驶员、操作手、机电维修和农机化新技术培训。一是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实行定点培训(当地农机学校);二是对定点就业的人员实行校企联合培训。如随州机电工程学校、麻城农机学校培训车工、钳工等工种,直接到广东、福建等省企业就业;三是实行集中和上门相结合培训。湖北省对水稻育插秧、收获、油菜机收和耕整等机械化技术培训都实行集中授课、上门服务,送教到村、到户、到田间地头,效果明显;四是关键技术实行重点培训。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是湖北省推广的关键技术。2005年11月,省农机化办在汉川市开展机插秧培训达600多人。近几年,全省各级农机推广机构把推广机械插秧技术作为工作重点,加大培训推广力度,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0余期,培训技术人员2000余人,插秧机操作手10 000余人,取得了较好效果;五是大面积推广技术实行现场演示培训。近年来,全省通过以会代训,共举办油稻机收、机播(插)演示现场会4000余次,深受农民欢迎,促进了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收获技术和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
2.5 适应形势,积极开展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
全省有21所学校在本行业开展了机械维修工、电焊工、机械加工、电工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经过农机部门考核认定合格后,颁发农业部《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劳务输出部门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合同。2009年,全省农机学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5000人,在本行业办理农业部《职业资格证书》3 700本。
2.6 广辟渠道,拓宽培训领域
立足农机,积极争取汽车、摩托车驾驶员培训。全省部分农机学校立足农机积极拓展行业外培训,积极争取公安交警部门支持,将低速载货汽车、农用运输车、摩托车驾驶员培训纳入了培训范围,为学校生存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全省有11所农机学校争取了汽车、摩托车驾驶员培训,如麻城、红安、枝江等农机学校。2009年,全行业培训低速载货汽车、农用运输车、摩托车驾驶员2.1万人,有效弥补了本行业生源不足、培训效益低的问题。下一步工作打算与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政策,促进农机教育培训持续发展
一是建议各级财政预算要增设农机教育培训经费专项,每县市每年安排30万元以上用于机手培训;二是建议将教学设备仪器纳入购机补贴范围,补贴比例达50%以上;三是鼓励农机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农机教育培训。招用农村劳动力的用工企业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民工教育培训。企业和个人通过政府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对农机教育培训的资助和捐赠,可在应纳税额中全额扣抵;四是建立农机教育培训助学制度。农民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一般免收培训费。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所需的学费,要采取政府补贴、个人适当分担、企业和社会捐助的办法,减收学杂费。
3.2 积极探索农机培训的新路子
一是要强化农机行业系统内农机学校、监理站、推广站及乡镇农机推广服务中心的合作意识,整合农机教育培训资源,提升培训能力;二是要创新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阵地,鼓励兴办农机技能培训班、成人中专班、技工班等,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格局,逐步转变依赖行政手段抓生源的被动办学观念,积极投身人才培训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各种类型的实用人才;三是依托农机企业开展新机手新技术培训。
3.3 加强培训机构能力建设
一是要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二是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3.4 创新机制,提高农机培训的效果
一是培训形式创新。做好5个结合。即:教育培训与技术推广相结合,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与示范基地相结合,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二是培训内容创新。除了制造、维修、驾驶、操作等工种外,还要涉及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贮藏和保鲜等机械化技术;三是培训领域创新。发挥学校优势,主动与农业、劳动和财政等部门联系,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家政服务技能培训、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及新型农民培训,拓展农机培训的新领域。
3.5 加强农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农机化实用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二是要积极支持农机实用人才领头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机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和服务实体。在土地流转、技术支持、项目立项、资金投入、农机装备购置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三是积极培育农机人才服务中介组织,推进农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促进农机人才有序流动;四是实行激励政策。在职业资格评定、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政府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营造重视农机人才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