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此次培训主要就几种较常见的传染病的防治知识进行讲解,目的不在于诊断疾病,而在于在疾病早期及时发现异常,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为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流行病学依据:
传染源:病人为唯一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变皮肤粘膜组织,疱疹液及血液中,可由鼻咽分泌物排出体外,出疹前1天至疱疹完全结痂均有传染性。(患水痘学生应在结痂脱落后才返校上课)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和空气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播。(患病学生较集中时可采取该班级停课)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水痘主要在儿童,病后免疫力持久,一般不再发生水痘。临床表现:
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临床分为前驱期和出疹期,发病较急,前驱期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进入皮疹期。皮疹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深红色的丘疹,再经数小时后发展为疱疹。疱疹直径3—5mm,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瘙痒。1—2天后疱疹从中间开始 1 结痂,数日后脱落,一般不留疤痕。皮疹分批出现,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约10天左右自愈,儿童患者全身症状较轻,成人及婴儿病情较重。重症水痘可发生水痘肺炎,水痘脑炎,水痘肝炎,间质香心肌炎及肾炎。
预防:一般水痘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水痘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天。注意通风换气,避免与急性期病人接触,消毒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托儿机构应紫外线消毒。接种水痘疫苗,效果可持续10年以上。肌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接触后12小时内使用有效。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传染性较强,多发生于冬季。流行病学依据:
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呼吸道经空气飞沫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对变异后的病毒无效。临床表现:
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潜伏期1—3天,症状通常较普通感冒重,主要为突然起病的高热、寒战、头痛、肌痛、全身不适,干咳。少数病例可有腹泻水样便。年幼及老年患者,病情可更重,出现高热不退、全身衰竭,剧烈咳嗽,血痰,呼吸急促,紫绀等。
预防: 预防流感的基本措施是接种疫苗。老年、儿童、免疫受抑制者是流感疫苗最适合的接种对象。在流感流行季节,应尽可能隔离患者,加强环境消毒,减少公众集会。对易感人群及尚未发病者预防服药。
三、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流行病学依据:
传染源: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流行情况: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感染后一般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临床表现:
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至40摄氏度。一侧腮腺肿大后2—4天累及对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疼痛明显。腮腺肿大2—3天达高峰,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
预防:患者应按照呼吸道传染病隔离。加强环境消毒,减少公众集会。易感人群可服用抗病毒冲剂进行预防,应用疫苗对易感者进行主动免疫。
四、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节为多。流行病学依据: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临床症状:
潜伏期约10天,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起病急,主要表现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等症状。发热后3—4天出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2—5日出齐。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面,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出疹后3—5天,发热开始减退,皮疹按出疹先后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持续约1—2周。无并发症者病程10—14天。
预防: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呼吸症状的延长到10天,对接触麻疹的易感儿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避免易感儿到公共场所,无并发症的患儿应在家中隔离。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均应接种麻疹疫苗。年幼体弱的易感儿接触麻疹后,5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五、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全身性皮疹,淋巴结肿大为特点。流行病学依据:
传染源:病人为传染源,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出诊前后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经空气飞沫传播。
人群易感性:幼龄儿童多见,在易感人群较集中、环境拥挤的场所,可出现爆发流行。病后有较持久地免疫力。临床表现:
潜伏期12—19天,常以低热、全身不适及皮疹起病。可伴咽痛、轻咳和流涕。浅表淋巴结多有肿大伴轻度触痛。皮疹于发热后很快出现,呈充血性斑丘疹,多见于面部及躯干部位。
预防:同其它呼吸道传染病一样,做到患者隔离治疗,易感人群注射风疹疫苗,无条件可口服抗病毒冲剂。环境进行紫外线或消毒剂消毒。
六、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流行病学依据: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传播。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2—3天,典型病例起病急,发热可达39度左右,有咽痛,吞咽痛,第2日出现皮疹,开始出现在耳后,颈及上胸部,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是在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疹退后开始脱屑。
预防:应对病人进行6天隔离治疗,对接触者医学观察7日。流行期间应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接触病人应戴口罩。
七、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又叫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由肠道病毒70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流行病学依据:
传染源:病人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游泳池水被病毒污染后传染性强,可经手、眼科器械、毛巾、昆虫等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24小时,最长6天,起病急,迅速出现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眼痛,流泪,2-3天后结膜下出血,儿童病程短,一般2—3天,成人可长达1—2周。
预防:确诊患着应隔离治疗,禁止去公共浴池及游泳池,患者用过的毛巾、手帕等煮沸消毒。接触患者后应用肥皂和流水洗手,加强眼科器械消毒,防止医源性传播,学校应倡导学生个人卫生习惯,要用肥皂勤洗手,勤洗澡,不共用毛巾和脸盆。
八、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甲肝:急性肝炎,通过消化道传播。故注意饮食卫生。
2、乙肝:通过体液传播,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相同。
小结:多数传染病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学校是人群聚集的场所,应当加强环境消毒和室内通风换气。为预防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清洁水和肥皂,鼓励学生勤洗手。多数疾病早期都有发热或出疹,学校负责晨检工作的老师一旦发现这些情况要引起重视,及时与医院联系,尽早处理。
《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内容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两种,乙类有传染性非典性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等25种,丙类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11种,共38种,其中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性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该法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教育。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 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医疗机构在发现甲类(包括乙类种按照甲类管理的几种在内)传染病时要及时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采取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的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的预防措施。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强制隔离治疗。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必要时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
(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
(二)停工、停业、停课。
(三)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及相关物品。
(四)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
(五)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公共场所和有关单位的卫生条件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监督检查。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我县对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要求如下:
一、各学校要成立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传染病防治预案、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卫生消毒制度、晨检制度等,安排专人负责传染8 病防治工作。
二、各学校、幼托机构应认真实行晨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长期开展,每天汇总晨检情况,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向县疾控中心和教育部门报告。
三、按照制定的卫生消毒制度,有专人负责定期对校园环境、课桌椅、幼儿玩具、学生宿舍等消毒,要使用正规有效的消毒药品,并做到消毒范围全面彻底,消毒后认真做好消毒记录。
四、学校要加强与当地卫生院的联系,学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五、学校开设的健康教育课应根据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做课程安排,及时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六、做好学生因病缺课登记,发现病假学生要追查病因,做好登记,以便计算隔离时间。
七、按照罗卫办发【2006】115号文件《罗江县卫生局、罗江县教育局关于实施幼儿、学生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托幼机构每学期对新生查验预防接种证,各学校每年秋季开学对一年级新生查验预防接种证。做好登记,登记表内容包括:姓名、出生日期、家庭住址、年级班级、是否有接种证、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4针)、百白破疫苗(5针)、乙肝疫苗(3针)的接种情况。接种证上有接种年龄规定,该接种未接种的应及时到医院或县疾控中心补种。
学校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一、为加强学校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学校应成立传染病防治领导组织,固定专(兼)职疫情管理人员、消毒人员,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二、各级各类学校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疫情管理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等为义务报告人,责任疫情报告人和义务报告人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应在规定时限内,向辖区内医疗卫生单位或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责任疫情报告人应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熟练掌握常见传染病诊断、报告、隔离消毒及疫情处理程序,切实增强传染病防治能力。
三、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疫情。
四、学校要进一步落实“晨检”制度,对请假、缺课的学生要询问原因,注意追踪,确保对传染病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五、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及时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做好补种工作。
六、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开设健康教育课、设立宣传栏、举办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卫生部门要经常深入学校进行防病知识宣传,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七、学校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教室、宿舍要经常通风,设置防蚊灭蝇设施。食堂要讲究卫生,预防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学生要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八、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对那些玩忽职守,导致传染病疫情扩散流行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
学校消毒隔离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消毒隔离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制定以下学校消毒隔离制度:
一、学校制定有消毒隔离长效管理制度。二、一旦发现传染病及时隔离传染病病人。
三、明确责任部门及职责
1、学校卫生老师为消毒隔离责任人,负责督导校内落实消毒措施、检查消毒工作质量及效果评估。
2、落实专(兼)职消毒工作操作人员,专(兼)职消毒人员需经过专项业务培训,掌握消毒工作基本技能,并能严格按消毒灭菌要求认真操作。
四、预防性消毒 每周一次对卫生室及教室(公用教室)内的空气、环境物体表面实施常规的消毒灭菌工作。
五、传染病消毒 发现传染病,应及时对患病学生(教师)所活动过的室内、场所进行疫源地消毒,并以公用教室和活动场所为重点在全校实施终末消毒。
六、消毒灭菌保障措施: 1.备有必需消毒灭菌器材 如喷雾器、紫外线消毒灯。
2.备有常用必需的消毒药(剂),如过氧乙酸、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片等,并定期检查消毒药(剂)有效期限。
3.准确配制消毒药(剂)浓度及所需消毒液用量。
有详细完整消毒记录和质量检查记录。
第二篇: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关于召开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的通知
各科室: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进一步加
强公共卫生工作,保障人体健康,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制观念,保证传染病发生时不出现漏报,及时流调,开展疫点处理,避免疫情扩散。经研究决定开展传染病法律及相关知识培训
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医院全体医务人员
二、培训时间:2014年4月29日下午1点40分。
三、培训地点:医院会议室。
四、培训内容:《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传染病防治
法及释义》。
五、注意事项:请参加培训人员于4月29日下午1点
30分签到,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到办公室请假。
第三篇: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一、传染病的概念及特点
传染病是一种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疾病,由带原者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染给别人,或经由动物或昆虫传染给人的疾病。传染病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世界上曾出现的3次鼠疫大流行,夺去了1亿多人的生命。我国解放前因传染病死亡的人数为各种死因人数的首位。
传染病必须在下列三个因素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病原体的存在、适当的传染途径、抵抗力弱的人体。
病原体的存在:病原体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细菌、病毒、真菌等,例如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所引起的,乙型肝炎、爱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而香港脚是由霉菌引起的等等。
适当的传染途径:一般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可分为八种:
1、接触传染:接触病人或带原者的血液、体液(身体分泌物),或是接触其使用过的盥洗用具而感染,例如沙眼。
2、空气传播:空气、飞沫、尘埃传染,病人或带原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将病原体散布在空气中,然后在相当近的距离内,传染给另外一人而感染。例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
3、食物和水的传染:食物或水受到病人或带原者的排泄物所污染而感染,例如霍乱。
4、昆虫或动物的传染:被昆虫或动物传染,例如乙脑由带病毒的蚊子传播。
5、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针刺、拔牙等,例如爱滋病、乙肝。
6、母婴传播,已感染艾滋病、乙肝和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和哺乳期间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幼儿。
7、介土壤传播。
8、医源性感染。
抵抗力减弱的人体:病原体利用适当的传染途径侵入人体后,并不是每个人都生病,通常当人体抵抗力减弱的时候才发病。而抵抗力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及健康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传染病一般具有四个特征:病原性、传染性、流行性及病后免疫性。同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或流行,都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染途径和人群易感性。充分了解这三个环节就找到预防、控制甚至消灭传染病的突破口。
我国传染病的特点:1.具有传染性;2.具有流行性;3.具有反复性;4.具有死灰复燃,如性病;5.具有回升趋势;6.出现新病种,如SARS。
二、传染病的分类
1989年2月21日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并于同年9月1日起施行.《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9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二)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等。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对其中的艾滋病、淋病、梅毒、狂犬病和炭疽病人必要时可采取某些强制性措施,控制其传播。
(三)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诊、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三、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之所以能够流行,离不开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所以预防工作就要从这三方面入手。
(一)、管理传染源
传染源可以是疾病的患者、隐形感染者、携带者及被感染的动物。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要尽早隔离,带有病原体的分泌物或其他接触物都要消毒处理。对隐形感染者和携带者要进行临床观察。被感染的动物,像牛羊、鸡鸭等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应当尽力治疗,无法治愈的在宰杀后也要进行消毒处理;像蟑螂、苍蝇、蚊子等害虫则要毫不留情地消灭。
(二)、切断传播途径
各种传染病都有其特有的传播方式,像呼吸系统传染病一般都是经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如非典、SARS,可以让人们戴上口罩,尽量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消化系统传染病多是经过粪-口或是直接接触病人分泌物而感染上的,像痢疾、感染性腹泻病,这就要督促人们勤洗手,不要随意接触病人的物品等等。通过了解传播的方式,采取相对应的措施,阻断疾病的扩散和流行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并不是所有接触了传染源的人都会被传染,只有当这个人对于该疾病没有免疫力的时候,才会有很大可能患病。因此要广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让群众掌握预防传染病和识别传染病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来提高免疫系统的抵抗力,但是对于传染病来说,最有效果的还是进行预防接种,目前国家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免费为适龄儿童接种11种疫苗预防13种疾病。有的传染病是终生免疫的,就是说如果你曾经得过一次,治愈后就会获得该传染病的永久免疫力,再也不会患上这种疾病,像水痘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不过还是有很多传染病并不是依靠接种疫苗就可以避免,但是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免疫力,控制疾病的流行。
传染病是可以治疗的。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许多传染病曾经被称为“不治之症”。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战胜疾病的速度越来越快,能力也越来越强。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人类拥有数千年与传染病斗争的经验,以及各种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病原体的特效治疗方法、手段及药物,只要依靠科学,能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任何传染病都是可以治疗的,人类终将战胜疾病!
四、慢性病的预防
现在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居民红肉(指猪、牛肉等肉质是红色的肉)尤其是含脂肪较多的猪肉消费过多,体力活动不足、能量过剩,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患病率快速增加,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要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必须合理饮食,遵循以下膳食指南: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平衡膳食要求在食物多样化的基础上,以谷类食物为主。
2.吃五谷要粗细搭配
人们常说的五谷杂粮主要指稻谷、麦子、大豆、玉米、薯类,提倡每天吃谷类食物的同时要注意粗细搭配。3.多吃蔬菜水果菌菇
新鲜的蔬菜水果能增进食欲、调节体内酸碱平衡。推荐成年人每天吃蔬菜300g-500g,最好深色蔬菜约占一半,水果200g-400g,并适当增加菌菇类食物。4.每天一个蛋一杯奶
提倡每人每天一个蛋,建议每人每天一杯奶;提倡适当多吃大豆及其制品,建议每人每天摄入30g-50g大豆或相当量的大豆制品。5.适量摄入畜禽鱼虾
部分居民动物性食物吃得较多,应适当增加禽类和鱼虾类,减少猪肉的消费。推荐成人每日摄入量:畜禽肉类50g-75g,鱼虾类50g-100g。6.减少油脂、烟熏和辛辣食品摄入
“油大”是现在菜的一大特色,据调查,居民食用油脂摄取量远远超出30克的健康标准。因此提出了“搭配”、“减半”和“因人而异”的三大主张。首先主张不同“油”的合理搭配食用,也就是动物油(如猪油)和植物油的科学搭配。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花生油等多种类“油”交替使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搭配一些橄榄油等;避免长期食用单一油种。另外,鼓励每个家庭“食用油”用量减半。通过改变一些不合理的烹饪方法是完全能够达到此目标的。对血脂高、脂肪肝等特殊人员还主张食用油减2/3。对“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除了控制油摄入量外,尽量选食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以橄榄油、玉米油等为主。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还应该适当吃一点动物油脂,以增加大脑发育所必需的胆固醇的摄入。
现在年轻人喜欢烟熏食品、烧烤食品、油炸食品,导致平时油脂、食盐摄入过高。建议烹调时将食盐和烹调用油都减少一半,不主张食用过度辛辣食物。熏烤制品偶尔吃一些还是别有风味的,也是安全的,但不能作为日常食品食用。
动物肝脏不要多吃,一星期吃上一次即可,且每次每人的食用量不要超过50克。脂肪、胆固醇含量高的内脏(如猪脑、肥肠、肝、鸭血等),儿童、青少年可以适当吃一些,而肥胖、超重、血脂异常的人应尽量少吃甚至不吃。有痛风病的人坚决不能吃动物内脏,因为动物内脏含嘌呤高。
7.饮食运动要两平衡
建议每餐七八分饱,每天都应进行适当家务劳动、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强度较轻的有氧运动,体质较好每周还可安排1-2小时强度较大的运动。8.饮水足量喝酒少量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日饮水应在1200ml(6杯)-2000ml(10杯)。成年男性每日饮酒不宜超过25g,即白酒1-2两,啤酒1瓶。
9.零食合理补充营养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吃早餐宜15-20分钟,午、晚餐宜30分钟左右,进餐时应细嚼慢咽。10.选购新鲜卫生食物
选购食品时做到“三看”,一看感官品质,是否新鲜;二看包装完整,是否在保质期内;三看合法证明:有无食品流通许可证,畜禽肉类应该有检疫合格证明。
只要遵循膳食指南,慢性病会远离大家,大家一定会身体健康,精神饱满的度过每一天。
第四篇: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下发)
沙坪中心校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春秋季节是传染病的高发期,我校小学生是呼吸道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为了我校教师、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维护学校由一个安定的卫生安全环境,特将主要几种较常见的传染病的防治知识进行讲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一、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流行病学依据:
传染源: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流行情况: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感染后一般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临床表现:
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至40摄氏度。一侧腮腺肿大后2—4天累及对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疼痛明显。腮腺肿大2—3天达高峰,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
预防:患者应按照呼吸道传染病隔离。加强环境消毒,减少公众集会。易感人群可服用抗病毒冲剂进行预防,应用疫苗对易感者进行主动免疫。
二、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为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流行病学依据:
传染源:病人为唯一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变皮肤粘膜组织,疱疹液及血液中,可由鼻咽分泌物排出体外,出疹前1天至疱疹完全结痂均有传染性。(患水痘学生应在结痂脱落后才返校上课)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和空气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播。(患病学生较集中时可采取该班级停课)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水痘主要在儿童,病后免疫力持久,一般不再发生水痘。临床表现:
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临床分为前驱期和出疹期,发病较急,前驱期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进入皮疹期。皮疹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深红色的丘疹,再经数小时后发展为疱疹。疱疹直径3—5mm,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瘙痒。1—2天后疱疹从中间开始结痂,数日后脱落,一般不留疤痕。皮疹分批出现,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约10天左右自愈,儿童患者全身症状较轻,成人及婴儿病情较重。重症水痘可发生水痘肺炎,水痘脑炎,水痘肝炎,间质香心肌炎及肾炎。
预防:一般水痘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水痘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天。注意通风换气,避免与急性期病人接触,消毒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托儿机构应紫外线消毒。接种水痘疫苗,效果可持续10年以上。肌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接触后12小时内使用有效。
三、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传染性较强,多发生于冬季。流行病学依据:
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呼吸道经空气飞沫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对变异后的病毒无效。临床表现:
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潜伏期1—3天,症状通常较普通感冒重,主要为突然起病的高热、寒战、头痛、肌痛、全身不适,干咳。少数病例可有腹泻水样便。年幼及老年患者,病情可更重,出现高热不退、全身衰竭,剧烈咳嗽,血痰,呼吸急促,紫绀等。
预防: 预防流感的基本措施是接种疫苗。老年、儿童、免疫受抑制者是流感疫苗最适合的接种对象。在流感流行季节,应尽可能隔离患者,加强环境消毒,减少公众集会。对易感人群及尚未发病者预防服药。
四、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节为多。流行病学依据: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临床症状:
潜伏期约10天,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起病急,主要表现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等症状。发热后3—4天出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2—5日出齐。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面,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出疹后3—5天,发热开始减退,皮疹按出疹先后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持续约1—2周。无并发症者病程10—14天。
预防: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呼吸症状的延长到10天,对接触麻疹的易感儿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避免易感儿到公共场所,无并发症的患儿应在家中隔离。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均应接种麻疹疫苗。年幼体弱的易感儿接触麻疹后,5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五、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全身性皮疹,淋巴结肿大为特点。流行病学依据:
传染源:病人为传染源,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出诊前后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经空气飞沫传播。
人群易感性:幼龄儿童多见,在易感人群较集中、环境拥挤的场所,可出现爆发流行。病后有较持久地免疫力。临床表现:
潜伏期12—19天,常以低热、全身不适及皮疹起病。可伴咽痛、轻咳和流涕。浅表淋巴结多有肿大伴轻度触痛。皮疹于发热后很快出现,呈充血性斑丘疹,多见于面部及躯干部位。
预防:同其它呼吸道传染病一样,做到患者隔离治疗,易感人群注射风疹疫苗,无条件可口服抗病毒冲剂。环境进行紫外线或消毒剂消毒。
六、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流行病学依据: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传播。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2—3天,典型病例起病急,发热可达39度左右,有咽痛,吞咽痛,第2日出现皮疹,开始出现在耳后,颈及上胸部,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是在弥漫 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疹退后开始脱屑。
预防:应对病人进行6天隔离治疗,对接触者医学观察7日。流行期间应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接触病人应戴口罩。
七、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又叫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由肠道病毒70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流行病学依据:
传染源:病人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游泳池水被病毒污染后传染性强,可经手、眼科器械、毛巾、昆虫等传播。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24小时,最长6天,起病急,迅速出现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眼痛,流泪,2-3天后结膜下出血,儿童病程短,一般2—3天,成人可长达1—2周。
预防:确诊患着应隔离治疗,禁止去公共浴池及游泳池,患者用过的毛巾、手帕等煮沸消毒。接触患者后应用肥皂和流水洗手,加强眼科器械消毒,防止医源性传播,学校应倡导学生个人卫生习惯,要用肥皂勤洗手,勤洗澡,不共用毛巾和脸盆。
八、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甲肝:急性肝炎,通过消化道传播。故注意饮食卫生。
2、乙肝:通过体液传播,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相同。
小结:多数传染病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学校是人群聚集的场所,应当加强环境消毒和室内通风换气。为预防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清洁水和肥皂,鼓励学生勤洗手。多数疾病早期都有发热或出疹,学校负责晨检工作的老师一旦发现这些情况要引起重视,及时与医院联系,尽早处理。
《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内容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两种,乙类有传染性非典性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等25种,丙类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11种,共38种,其中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性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该法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教育。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医疗机构在发现甲类(包括乙类种按照甲类管理的几种在内)传染病时要及时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采取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的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的预防措施。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强制隔离治疗。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必要时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
(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
(二)停工、停业、停课。
(三)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及相关物品。
(四)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
(五)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公共场所和有关单位的卫生条件和传染病预防、控制 措施进行监督检查。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我镇对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要求如下:
一、各学校要成立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传染病防治预案、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卫生消毒制度、晨检制度等,安排专人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
二、各学校、幼托机构应认真实行晨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长期开展,每天汇总晨检情况,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向区疾控中心和教育部门报告。
三、按照制定的卫生消毒制度,有专人负责定期对校园环境、课桌椅、幼儿玩具、学生宿舍等消毒,要使用正规有效的消毒药品,并做到消毒范围全面彻底,消毒后认真做好消毒记录。
四、学校要加强与卫生院的联系,学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五、学校开设的健康教育课应根据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做课程安排,及时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六、做好学生因病缺课登记,发现病假学生要追查病因,做好登记,以便计算隔离时间。
七、按照《翠屏区卫生局、翠屏区教育局关于实施幼儿、学生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托幼机构每学期对新生查验预防接种证,各学校每年秋季开学对一年级新生查验预防接种证。做好登记,登记表内容包括:姓名、出生日期、家庭住址、年级班级、是否有接种证以及接种情况。接种证上有接种年龄规定,该接种未接种的应及时到医院或县疾控中心补种。
学校消毒隔离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消毒隔离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制定以下学校消毒隔离制度:
一、学校制定有消毒隔离长效管理制度。二、一旦发现传染病及时隔离传染病病人。
三、明确责任部门及职责
1、学校卫生老师为消毒隔离责任人,负责督导校内落实消毒措施、检查消毒工作质量及效果评估。
2、落实专(兼)职消毒工作操作人员,专(兼)职消毒人员需经过专项业务培训,掌握消毒工作基本技能,并能严格按消毒灭菌要求认真操作。
四、预防性消毒 每周一次对卫生室及教室(公用教室)内的空气、环境物体表面实施常规的消毒灭菌工作。
五、传染病消毒 发现传染病,应及时对患病学生(教师)所活动过的室内、场所进行疫源地消毒,并以公用教室和活动场所为重点在全校实施终末消毒。
六、消毒灭菌保障措施:
1.备有必需消毒灭菌器材 如喷雾器、紫外线消毒灯。
2.备有常用必需的消毒药(剂),如过氧乙酸、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片等,并定期检查消毒药(剂)有效期限。
3.准确配制消毒药(剂)浓度及所需消毒液用量。
有详细完整消毒记录和质量检查记录。
第五篇: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风 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通过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主,一般间隔3-5年,呈周期性流行。风疹最大的危害是母亲在怀孕早期特别是头三个月感染风疹,造成流产、死产和新生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潜伏期10-23天, 风疹传染性不如麻疹,症状比麻疹轻。典型的风疹,主要表现发热、出疹、淋巴结肿大和结膜炎,病程短。本病的特点为小的淡红色斑丘疹,先面部而后颈部,再躯干后四肢,通常24小时全身疹子出齐,2-5天疹退,不留色素。出疹严重者热度一般为38℃左右,也有39℃以上的风疹流行报告,疹退后热退,有耳后、枕部、颈下和颈部淋巴结肿大。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导致流行或暴发。* 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聪 2010年9月27日 学 校 常见传 染 病 三 二 一 流行特点 病种介绍 采取措施 流行特点
(一)极易发生 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40-50个左右的学生,集中在50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习,相互之间密切接触; 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流行特点
(二)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流行特点
(三)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取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流行特点
(四)季节性
???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流行特点
(五)年龄特点 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6岁到20岁左右。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由于学生基础免疫水平低,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均可以爆发,流行。传染病常见症状 1.发热-由感染性的原因引起,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可骤然上升至39 ℃以上,通常伴有寒战;也可缓慢上升,呈梯形曲线。2)极期-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数天到数周。3)体温下降期-体温可缓慢下降,几天后降至正常,也可在一天内降至正常,此时多伴有大出汗。传染病常见症状 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时候伴有发疹 时间-疹子出现的时间因病种而异,水痘、风疹最早,伤寒最迟; 分布-疹子的分布也因病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水痘 的疹子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有科氏斑,皮疹由耳后向四肢躯干蔓延 形态-分4种 ①斑丘疹:多见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 ②疱疹或脓疱疹:多见于水痘、手足口病等 ③出血疹: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等 ④荨麻疹: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等 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 染病,如麻疹、流感、水痘等 2.水、食物、苍蝇-以肠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菌痢、伤寒等 3.手、用具、玩具 -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 4.虫媒传播 -蚊子、跳蚤等,如乙脑等 5.血液/体液/血制品 -见于乙肝、艾滋病等 6.土壤-被虫卵、芽孢等污染时,成为传播途径 常见传染病种类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麻疹 风疹 水痘 手足口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肺结核 二 病种 介绍 流行性感冒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 潜伏期:1~3天 临床表现: 症状较普通感冒重,表现为突然起病的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由患者和健康带毒者的唾液或呼吸道分泌液飞沫经空气传播。被患者和健康带毒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易感者的口腔亦可引起感染。本病潜伏期14―21天,平均18天。临床表现:
1、腮腺肿大:为该病的特征性病变,75%患者表现为双侧腮腺肿大,疼痛明显
2、起病急,有发热、怕冷、头痛等类似感冒症状 麻 疹 由于近年来麻疹疫苗的应用,使麻疹的临床症状变得不十分规律。典型麻疹有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典型症状是高热、皮疹及呼吸道卡他等炎症。潜伏期:平均为10-14天。前驱期:2-4天,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结膜炎等,此期后期可见到颊粘膜周围有红晕的0.5-1mm灰白色小点,称柯氏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出疹期:多在发热4-5天后出现,持续2-5日不等,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逐渐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恢复期:皮疹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落。如不出现并发症,病情自愈。水 痘 传染源:病人为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及空气飞沫传播 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 临床表现: 1-发热:低热或中等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 2-疱疹:初期为红斑疹,经数小时发展为疱 疹,形似露珠水滴,3~5mm大小,疱液透明,后转为混浊。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靠近心脏一端,四肢远端较少。曾接种过疫苗者表现不典型。手足口病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传播,多发生5岁以下幼儿 潜伏期:3~7天 临床表现: 1-发热: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 2-出疹: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肺结核 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造成的细菌传染病,通常影响肺部。此病通过活动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咽喉和肺部产生的飞沫在人际传播。在健康人身上,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通常不引发症状,因为其免疫系统会发挥作用阻挡细菌。活动性肺结核的症状是咳嗽,有时有痰或血,胸痛,虚弱、体重减轻,发烧和盗汗。结核可以通过六个月抗生素疗程得到治疗。发现病例 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等机构 登记密切接触者 做好医学观察 对物体表面、食具、空气等进行消毒 经过一个潜伏期,无续发 病例可解除医学观察 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解除管理、个别病 种需返校证明,符 合返校条件者凭 返校证明返校 保健老师督促及时复检 病例报告及管理流程 病人离校 就诊 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传染源 保护易感者 培训 采取措施 控制传染源 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等等,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保护易感者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该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对易感者本人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中小学校发生传染病疫情暴发后需严格开展晨检,发现可疑或疑似病例离校隔离治疗。减少集聚性活动,加强房间通风和消毒; 开展健康教育,用健康教育课、告知书以及板报、墙报等形式宣传了解传染病的危害与防制知识,同时坚持正面宣传,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中学生、大学生等青壮年群体已成为结核病高发人群。而导致他们患结核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因为不少青少年生理发育较快但营养缺乏。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各种营养需求大量增加,如果营养跟不上就会给结核病菌提供侵入机会;二是自身抵抗力下降导致病毒入侵。学生因学习、考试等因素造成思想压力过重,课外活动减少,自身抵抗力减退,此时也极易感染结核病;三是由于频繁活动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不少学生经常沉溺于网吧、迪厅、舞厅等封闭场所,或者经常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小饭店吃喝,这也很容易造成结核菌的感染。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高发年龄。结核菌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呼吸道,传染源是正在排菌的肺结核患者。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潜伏期为4~8周,仅于抵抗力低落时方始发病。解放军254医院传染病控制科主任郑伟介绍,当低烧、慢性咳嗽、咳痰超过2周以上时应警惕患肺结核的可能性,应及时就诊。
防治肺结核注意六大要素:
一、人应选择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房间。也可单独睡一床,经常开窗通风,有排菌者应住院治疗。
二、病人用的被服要经常用日光暴晒消毒,痊愈后房间要彻底消毒。
三、病人应减少与他人(经常咳嗽等)接触,尽量不要到公共场所去。
四、病人的用品食具、痰液、呕吐物都要消毒,最简单的杀菌方法是将痰吐在纸上直接烧掉,或吐在痰盂里,进行消毒后才能倒掉。
五、治疗务遵医嘱,药物必须每天服用,肺结核要早期治疗,要足量、足疗程、规律、全程用药,不能间断,争取一次治愈。
六、结核病人隔离最好方法是去肺结核专科医院住院隔离,减少传染他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