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大全)
浅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如何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一种制度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应该大力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同时,也促进教育技术自身的成熟。
所谓教育技术,就是指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它包括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在此,我们主要讨论多媒体教学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就是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可控性,教会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表现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效率;利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部仅仅能用在教学中,还能够充分发挥这种训练、传播作用在宣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信息促进学习,虚拟仿真效果使学生如临其境,还可以为社会各界提供绘声绘色的文化服务宣传,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明文化的意识,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利用其优越的表现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学习的效率,还能够进一步增进社会各界的学习文化的效益,使不可能进行的实验在屏幕上展现,化微观为直观,化想象为直觉,化抽象为具体,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可视效益。多媒体教学用一种直观的效果让学生在直接接受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创造力,同时,还可以在传播社会文化的同时集思广益,充分发挥社会群众的创造力,让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的信息来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和失业,还能为社会各界提供广博的文化信息,让国内外优秀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让社会优秀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学通过普通的数字信息、视音频信息、控制信息创设了开放、合作、和谐的课堂教育模式,同时,也为社会文化服务的建立创建一个开放式、创新性、交流性、互补性、和谐化、智能型、科学型的体系。
因此,要大力加强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加大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发展。
第二篇: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李媛媛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文学博士
课程前言
大家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文化体制改革。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国家文化体制的架构基本上是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模式,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我们在谈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往往更多关注到文化产业,因为它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但是事实上,就所覆盖的人群、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言,公共文化服务要比文化产业更加地基本、更加地基础。
我们目前把当前文化发展的这个目标定位成大发展大繁荣。而发展繁荣的根基是在于国内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那么这个不可能单纯地靠市场化的方式来实现,所以向社会提供基本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政府文化工作的一个重点,未来也将会成为一项考核政府和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和公民文化权利这样一些问题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这跟几个重要的历史因素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历史性因素就是我们上节课讲到过的社会转型。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正在由一个非常态化的社会,转变成一个常态化的社会,那么随着公民社会或者用更加中性的词市民社会、民间社会的成长,是否具有丰富的发达的公共文化生活,就成为市民社会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这个也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第二个因素是这场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建国以来,我们对于文化观念的认识经历过几次比较重要的转变,从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末,我们认为文化是政治,文化基本上被等同于意识形态,它需要牢牢地掌握在政府的手里。从70年代末开始基本上从80年代开始,认为文化是事业,那么文化就是要靠钱来养的,这个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就是由政府办文化,文化建设的主体基本上就是政府和政府的文化部门和文化部门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开始,正式地提出文化也具有产品的属性,在这样理念的基础之上这几年正在推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地促成了文化体制的变化。目前我们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这样一个文化体制架构。
第三个历史因素是刚才也说到的恩格尔系数不断地降低,人民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盛。我们知道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这个时候的文化产品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意识形态的需要而生产的。所以文化产品由国家的文化部门、文化事业单位提供的,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当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高涨、越来越多样化的时候,由单一的主体来提供文化产品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文化需求。那么这样一些新的历史条件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告里面提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
事实上,中央一直是高度关注公共文化这样一个问题的。在2002年的时候,十六大就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且有了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这样的提法。国务院也是先后下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了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把“覆盖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2007年的6月16日,中央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可以说这个时候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被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2007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就如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今年的“七一讲话”里面也是提到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已经成为政治高层的一项共识。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定义
那么到底什么是公共文化服务?它的意义又在哪里?首先我们来讲第一点,公共文化服务的定义和基本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定义,那么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公共文化服务,比如说我们看电视、听广播、看报、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看公益演出,这些都是属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那么它的定义是什么呢?它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文化权利、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这样的定义给了我们几个信息。
第一个信息就是政府是第一责任人,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是公益性,它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说市场基本上不能够提供这样的产品,必须由政府来主导。政府跟企业不一样,它不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所以它的角色是代表着公共利益的。
第二个信息是它的核心目标是保护好、维护好公民的文化权利。这也就回答了为什么人的文化,也就是说到底谁是文化服务的主体。文化建设的根是在人民群众,凡是依法享有文化权利的公民,都有权利接受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是要惠及到每一个人的,同时还要求我们投入和普通人的实际文化消费需求一定要相结合起来,如果我们只是单向式的灌输,而不去进双向服务,这样一种文化服务一定是不到位的。
第三个信息就是公共文化权利的问题。什么是公民的文化权利?它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有公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有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还有公民自己的文化成果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点
好,第二个小点我们来了解一下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首先既然是公共文化服务,它一定是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属于公共资源,是全社会所共享的。
第二点是它的公益性,那么它是免费的,需要说明的是公共文化服务它的本身是基础性的,所以它主要是为了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比如免费的图书馆、免费的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等等。对于一些提升公民文化品位、道德素质的文艺演出或者是文化产品,我们可以通过补贴票价的方式,或者是发放文化消费券的方式来降低它的准入门坎,这是一种准公益性的方式。那么在这个范围之外如果还想去享受到更多的私人性的、个性化的这样的文化服务那么就只能够进入市场来购买。这么一个不在公共文化服务范围之内。
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公平性。无论你的政治地位如何、经济水平如何、文化程度的高低,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公共文化产品的资源和文化的设施。
第四个特点是它的便利性。它一定是很容易能够获得的,距离很近的,随时可以得到的。目前在很多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已经进入了小区。比如在深圳,只要凭借一张身份证就可以自助的办理图书馆的借书卡,而深圳的各个区的图书馆之间已经达到了通借通还总分管制这样的平台。比如出家门几分钟,就可以在自动的借书机上去进行借书、还书,甚至你想要还的书你可以提前预约,书一到就给你发短信,你可以在离家最近的公共借书机上去取到这本书,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这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
第五个特点就是它的多样性。它需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它要提供多层次、多样性的这样一些文化产品。理论上讲,任何公民都平等地拥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但是并不是说它就是绝对平等的,我们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发展程度,包括经济的发展程度都是不平衡的,所以公共文化的发展也存在着地区的差异。比如说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比较偏远的地区,目前我们主要的工作目标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而在一些文化和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在向着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多样化、差异性的方面努力。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的进一步的发展,产品的质量、服务都需要不断地去进行升级。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历史意义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它的意义在哪里?首先我们是把它放在整个文化体制改革这样一个大的视野里面来看,它有利于政府职能的重新界定。我们在文化体制改革当中提到了三个转变。就是从政府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从管直属单位向管全社会的文化转变。
那么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这个是第一个转变。事实上也就是从一个无限政府或者说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建国以后到体制改革之前,我国基本上是采取全能政府的模式,它的好处是资源可以高度集中,可以统一调配。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国民经济比较贫乏、濒临崩溃的情况之下,采用这样一种模式可以达到最高的效率,所以在一定时间之内它曾经起到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快速调整,市民社会迅速成长的社会环境之下,这种无限政府已经不再能够适用了。
随着现代公民社会的成长,对于政府处理社会事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解决的事情越来越多,负担也越来越重,社会管理的成本越来越大,如果说事无巨细,都去一一过问的话,不但会增加政府执政的成本,而且也会管不过来、管不好,造成行政失灵,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转变自身的角色,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政府转变,这也是当前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我们知道公共文化服务是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所以本身财政的拨款对于文化的拨款并不是很多,所以我们尽量地花最少的钱去做最多的事,去降低我们的成本,提高我们的效率。
第二个转变是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以前是以行政干预为主,现在我们主要是用法律、用制度去调节为主。我们都知道经济学上有一个经济人假设,就是说人的本性是追求利益的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最大化,受到利益的驱动,这样市场必定是带有一定盲目性的,具体到我们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它是在一个市场失灵的状况之下,要靠政府去提供对于这个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和政策的支持。
第三个转变是从管直属单位向管全社会去转变。文化体制改革划定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范围有,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等这些都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
除外之外,还有党报、党刊、具有国家演出水平的文艺院团,这些都是实行事业单位这样一种体制。所以政府职能的转变事实上就是从把这样一些直属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为主转变成把整个社会的文化需求都纳入到自己服务的视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
那么政府什么样的方式来介入公共文化服务呢?政府可以直接地去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比如说公共的图书馆、全额拨款的文化馆、群众艺术馆,还包括一些大型的公共文化设施等等,这些都是通过政府的直接介入,那么政府还可以通过采购、委托、补贴等等方式来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服务。这是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是可以提高认同度和幸福指数。使老百姓能够在参加文化创造、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成果的活动当中能够他的利益诉求能够得到表达,让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每一个人的习惯,它有助于公共文化空间的建立,在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过程当中,它会发挥着比较积极的作用,它让每一个人都有表达和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一个管道,所以在个人的生活和社群的生活、公共的生活之间,能够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这是第二个意义。
第三个意义是,它可以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如果说我们不改变原来封闭的文化生产体制,我们就一定提供不了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如果说我们的产品不能够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让大家欢迎的话,那么别人就会抢占我们的思想阵地,所以说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也是一种积极的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的方式。
二、怎样推动公共文化服务
(一)加大投入
第二个大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有几条具体的路径。
首先毫无疑问是要加大投入。因为近几年来,国家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基本上在0.45%左右这样一个区间之内。那么这跟文化的重要作用相比,是远远不够的,跟一些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对于文化的投入相比也还有不小差距。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就已经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提出过,要“切实解决目前宣传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目前我们比较保守估计,是我们对于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至少要达到1%,才能够基本地保证文化事业的高效运转。
(二)理顺关系
第二条路径就是我们要理顺关系。要摆正政府和企业、政府和市场、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既做到公共资源的合理调配,同时也有利于激发企业的活力。现在世界各国都在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它的重要成果是让政府成为有限政府,它的主要职责是靠监管、靠法律法规的制定,落实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原本由政府和直属事业单位提供文化产品,现在有一部分功能需要让渡出来。那么让渡出来要给谁?那就必须要讲效率、讲公平,这就要求它一定要走两条路,一条是市场化的路、一条是社会化的路。
首先市场化,我们知道,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完善的、比较成熟的市场体系。事实上,在公共文化服务建构方面,我们同样需要一个健康的、有序的、规范的市场体系,它需要引入竞争机制,比如说有很多大型的公益文化活动的招标项目,就需要引入这样一种市场的竞争。
社会化就是通过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在政府和市场可以做、能够做的事情之间有一个中间的地带,要把这样一部分做起来,就一定需要发动社会力量。一方面,社会力量可以提供更加多样性的、更加个性化的专业性的服务文化和产品。另外一方面,通过参与文化建设,可以调动积极性,可以提升认同度,所以在这两个方面,事实上都有利于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
那么关于社会化,我们有几点需要去说明:第一点就是社会力量本身很难自发地进入公共文化服务这样领域的,所以需要政府去对它加以引导,我们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优待政策,还有荣誉鼓励等等方式。比如可以提供冠名权,就是由政府来主办的公益性的活动,比如说大型的演出,社会企业或者是社会组织机构、个人赞助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冠名的方式,对赞助者进行鼓励;也可以通过补贴票价的方式,对一些艺术水准高的文化产品,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还有就是税收减免的方式对捐赠人、捐赠单位可以进行免税、奖励的方式。用这种政策的引导,可以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
第二个方面就是我国的民间文化机构,目前其实是刚刚萌芽、刚刚处于起步的阶段,比如说一些非政府组织NGO或者是非营利性组织NPO,对于这样一些组织他们作为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个部门,可以在政府无暇顾及和市场因为不能盈利而不愿意顾及这样的一个领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域去发挥它的巨大作用。他们有这样一种热情,但是他们获批的门坎是比较高的,并且还实行双重管理机制的模式,就是它有两个“婆婆”,一个是登记管理机关,一个是所属的业务主管单位,这两个单位同时对它进行监管。
第三个是资源的分配,包括物质资源,包括无形的权利资源的分配,都要讲效率,讲公平,既然是进入了这样一个市场化的这样一个体制里面,所以公正是很重要的,首先我们要防止它向原本的直属事业单位去进行过多地倾斜,因为这会影响到社会力量来共同办文化的这样一种积极性。
我来举一个例子,就是这个社会力量怎么样来参加文化建设的?上海有一个剧团叫十二邻,这个剧团发起人叫王俊晓为什么要给这个剧团起这样的名字呢?就是这位发起人王军翔当时在一个居民楼上住的时候,这个居民楼一层有12个住户,大家互相之间都漠不关心,互相之间都不认识。有一天王军翔想去借水瓶,敲遍了左邻右舍的门,没有一家开门的,没有一家响应的,所以这让王军翔别得不适应,所以他下定决心要成立一个跟人沟通的社团,十二邻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这个剧团所有的成员都是志愿者,他们主要的关注对象就是小区当中的老年群体,特别是一些空巢老人,他们用他们的这个方法,让这些人来讲故事,他们的口号就是“每个人的故事都是有价值的,每个人的故事都是需要被聆听的”。
比如说,其中有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一位老人,他自己在一场战役当中整个班都阵亡了,只有他一个人还活着,这段记忆在这位老人内心留下了非常大的伤痛,所以他一直都不愿意提及。那么直到有一天,这个剧团把这个老人所讲述的故事栩栩如生地演出来,把这个场景再现出来,当时这个老人紧闭双眼,泪流满面。从此之后,这个老人内心的心结、阴影就被解开了,就被消散了,从此之后,他敢回忆了,他克服了他的心理障碍。这个剧团还演老年人身边发生的事情,比如说这些骗子怎么样对老人行骗,一个是把他们身边的事情展现出来,另外也可以防止更多的老人去上当受骗,所以通过排戏演出和排戏演出过程当中的互动,这个剧团让小区居民有了一种参与感,让他们的要求有了一个正常的表达管道,让他们相互之间能够了解,相互之间进行交流,能够让社区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所以它通过自助和互助的形式形成了一个小区共同体,对于这样一种对社会和谐发展有利的非营利性组织,我们还是要应该多鼓励它。
(三)激发活力
第三个方面就是需要激发活力。我们曾经对同一个城市的两个区的文化馆进行过调研,这两个文化馆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一个文化馆就是朝阳区文化馆,这个文化馆是文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化体制改革第一批试点单位,它的示范效应也是比较大的,这个文化馆长期的坚持差额拨款的方式,它的用的是项目制,就是养事不养人,这个文化馆的特点是它不把文艺群体、喜欢文艺的爱好者当成是它的唯一服务对象,它把整个的社会人群、社会问题全部纳入到服务的视野当中来。
比如说这个文化馆有一个红半天大鼓队,是由100名下岗女工组成的,她们每周在固定的时候对她们进行训练,训练的项目不仅仅只是打鼓,还包括形体训练、音乐、舞蹈等等。每个人都觉得通过这样一些专业的训练自己的生活变得不一样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生活的看法都不一样了。这个大鼓队现在名气很大,经常被各个单位、各个区请出演出,他们在全国范围内也经常地去巡演,包括还甚至经常出国。
那么这个文化馆还有一个仓库,这个仓库里面有一个展示区,就是把你们家不要的东西全部都可以捐赠过来,比如说老式的留声机、电风扇等等,对于参观者来说,这样一个展示的区域能够让他们勾起他们对于自己生活的某一个时段的记忆。这个展品都曾经在首都博物馆当时展出过。当这些捐赠者被邀请到首都博物馆去参观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很自豪,觉得我自己家不用的东西我在博物馆里面看到了。结果整个区的文化活力都被激发起来了,每个人都觉得我不是一个旁观者,我有参与文化的权利,也有这个能力,我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对文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那么本着这样理念朝向区文化馆做了很多知名的项目。比如社区一家亲、文化大院、老大妈论坛等等,都是创了全国的品牌,这就是一个文化馆成功转型的例子。
还有一个文化馆,这个文化馆是典型的、传统的文化馆,它实行的是全额拨款,这个文化馆主要是靠财政支出、财政拨款来养一批文艺的专业人士,然后经常到小区里面去演出,它的开放时间比较短,每天下午5点钟就准时地关门,服务的人群也是比较少的。文化馆日常的开销主要是来源于一些学习班,教教群众跳跳舞,唱唱歌,学学乐器等等。那么这个文化馆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地简陋,比较的破旧,经费不足、活力也不够。在职人员收入不高,所以经常也是留不住人,在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时候,这样一种文化馆它的效果可以说还是打了不少折扣的。
这样一种对比,实际上反映出我们原本由政府办文化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了,按照传统的方式运作,文化馆的处境会越来越尴尬、越来越被动。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要从自上而下的供给,原本就是由国家财政来养文艺团体,然后由这些文艺团体来提供文化产品,就这样一种供给的方式已经是过时了,我们现在要转变的是用一种自下而上的建构的方式,就是通过跟老百姓之间进行沟通,激发民间的文化创造的活力,而且上和下之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间也一定是互动的。
还有一个思考就是,这样的一些全额拨款的文化馆,把有限的财政拨款大部分用于人员的支出和开销上,哪里还有多余的钱去搞事业、去搞项目,所以必须要去转变机制,从养机构变成养项目,原本这样一个养机构、养单位、养人这样一种方式,它会造成机制的僵化、运行的缓慢,效率也会很低下,那么这是第三条路径。
(四)健全评估机制
第四条路径是健全评估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我们称它为“4E”就是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这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都是以“E”开头,所以我们叫做“4E”,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到底应该怎么样去衡量它?比如说一个人出家门多久可以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比如说图书馆的藏书量有多少,每个人每年能够看几场演出,政府的文化事业经费占国家财政的比重有多大等等。这样一些东西都是有形的,可以用数字的这个统计来衡量出来,但是还有一些无形的效果。
比如说社会的参与程度和满意程度。提供的文化服务跟一个区、一个城市的居民生活的相关度有过大。比如说深圳,它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方面取得的成效是很大的,做得是比较成功,而且他们所举办的文化活动年复一年地去举办,比如说把每年的11月定为读书月已经进行了11个年头了,今年马上是第12年的读书月活动。那么这样一些活动既有延续性,而且它还在不断地提高质量,事实上它的收效也是非常明显的。在2010年的时候,深圳由市民来评选最有影响的十大观念,其中有两个观念都是跟这个文化有关,一个是让城市因为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还有一个就是实现公民的权利。那么这是社会参与程度和满意程度。
还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是能不能提供优质的、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我们不能够拍脑袋决定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东西,这样生产出来的东西一定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一定是要有一个多渠道的、多样化的方式。公民的文化认同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不要忽略掉这样重要的意义。
第三个衡量的标准是公民的文化素质有没有得到提高。我们知道文化的功用主要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就是用《易经》上的话说是以文化人。反过来说,只有当全民都能够提高自己的修为,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中国的发展才能够达到可持续,所以从最根本意义上来说,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和政治的发展,都不能够成为最终的目的,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去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尽力地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所以我们看到,公共文化服务说起来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好象是一个非常基础性的东西,但真正能够把它做好,是很不容易的。它的所谓的完善、完备都是一个需要长期的去努力的事情。
(五)制定合理的文化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
第五个途径是要制定合理的文化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目前我们国家的文化法制建设是比较落后的,文化方面的法律只有三部:1982年颁布的《文物保护法》,1990年的《著作权法》和今年上半年刚刚颁布6月开始执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那么现有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一些条例和部门的规章,因为它的法律效力比较低,这跟我们国家当前的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是不相适应的。我们国家在文化立法方面的工作不像经济法那样完备,因为文化它会牵扯到很多具体性的问题比较复杂。
在这个方面我们跟国外的一些做法也有相当大的差异。比如韩国在1998年提出文化立国之前就已经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用法律来引导和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做法基本上我们立法是一种经验性的总结。比如说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图书馆法,图书馆作为一个事物也出现了很多年了,但是相应的法律并没有跟上,目前只有一些城市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比如说《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条例》、《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等等。当然这也是一些非常有效的尝试,可以为我们将来的图书馆法的颁布、立法进行一些有利的探索,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在文化领域常常会遇到无法可依,被很动这样的情况,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能靠政府的临时发文来进行行政性的干预。目前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我们只有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正在制定的的图书馆法,所以这个投资、像招标、税收这样一些问题都没有法律的保障。
针对这个情况中宣部提出了《关于制定我国文化立法十年规划(2004-2013年)的建议》,提出《关于制定我国文化立法十年规划(2004-2013年)的建议》:建立上起宪法、基本法中所包含的法律法规,下到部门规章等一系列科学合理、层次分明、配套完备的,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法规体系。
所以我们说,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根基,那么只有土壤丰沃了,才能够开出繁花,只有全社会的人都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文化建设当中来,只有全社会公民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提高了,我们才能够迎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好,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这些,谢谢各位!
第三篇:梅溪湖街道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梅溪湖街道办事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实施方案
根据《长沙市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岳政办函[2011]122号)精神,区委、区政府对岳麓区创建示范区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梅溪湖街道为落实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全面推进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照《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632”工作任务责任分解表》,结合本街道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创建基础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3年时间,梅溪湖由一个穷山村、葡萄园,蝶变成现在的梅溪湖国际服务区,自2009年3月启动开发建设以来,已完成投资逾110亿元,建设项目近40个,建成项目19个,已经实现湖泊竣工蓄水,环湖景观工程基本完工。在先导区的带领下经济快速增长。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街道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了文化事业和产业建设,配合区文体新局实施送戏送电影送书进社区(下乡)、广播电视村村通、示范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街道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措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与街道经济总体发展情况和居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现实相比,对照《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示范区“632”工作任务责任分解表》,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各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意识,充分发掘街道深厚的文化底蕴,全面落实创建任务,推动文化创新、深化文化惠民、促进文化发展,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以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为导向,以社区和农村为重点,以体制改革创新为抓手,着力完善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建立城乡统筹、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推进街道文化大发展提供强大保证。
三、工作目标
创建周期内(2011-2012年),结合岳麓区和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对照区创建标准,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全面配合区文体新局落实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资金人才技术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制度设计研究等创建任务,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全面达标,使创建工作成为推动文化创新、深化文化惠民、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初步形成“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机制长效化、城乡一体化、服务普惠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八有”工程,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
产品和服务项目、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和基本条件。近年来,街道以文化“八有”(有演出看、有电影看、有电视看、有广播听、有书读、有报读、有文体活动室、有室外文体活动场所)工程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得到了广大基层群众的欢迎。下一步,要继续落实“八有”工程各项目标任务,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以街道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村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构建街道和村(社区)二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在本辖区全覆盖。
(二)强化基层文化设施便利群众导向。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应坚持普惠和城乡一体化原则,坚持面向基层,尤其是面向农村、面向社区。要把街道、村(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街道规划和设计。在“八有”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阵地,积极落实好配套资金,实施街道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村落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通过新建、改建、扩建、联建等方式,不断推进街道农村文化中心(站)、村文化室建设,实现全街道村级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坚持面向大众、方便群众,不断完善充实内容。农村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在空间布局上要充分考虑方便群众的原则,便于群众享受、便于群众体验,重点推进“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在设施配置上要从群众文化需求出发,特别要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普惠性,使更广大的基层群众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三)提升文化基础设施资源利用效益。
要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切实加强以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软件”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效用。要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辖区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数字文化信息服务覆盖基层、进村入户。要本着“管好”、“用好”的原则,发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效用,提高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动机关、学校等机构的内部文化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品”的原则,大力实施特色品牌战略。继续办好一年一度的梅溪湖两型生活艺术节、社区文化节和闹元宵等地方特色品牌。
(五)落实上级资金政策,强化公共文化组织支撑保障
加大街道对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按区政府对街道预算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经费不低于50万元要求严格落实。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对文化站、公共图书室、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进行捐赠和投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建立社会文化活动投入长效机制。
五、创建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1-2月)
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和创建动员,出台《梅溪湖街道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规划》,召开街道创建工作会议,部署创建工作,落实创建工作责任。
(二)全面创建阶段(2011年2月-2012年10月)
街道和各村(社区)对照创建标准,履行创建职责。实现设施网络基本完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各项创建任务全面完成。
(三)评估迎检阶段(2012年11-12月)
对照创建标准,自查自评,逐项落实,精心组织材料、迎接检查验收。
六、保障措施
成立领导小组,周密部署。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统筹推进,成立由街道办事处主任任组长,街道办事处副书记,副主任任副组长,党政办、党建办、纪委办、财政所、社会事务办、综治办、城管办、城建办、产业办、计生办、重点办、安监站、农办、群工办、拆迁安置办、物业公司、各村(居)委会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社会事务办,负责创建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积极参与、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形成合力,确保创建进度和效果。
梅溪湖街道办事处
2012年2月24日
长沙市岳麓区梅溪湖街道办事处
关于印发《长沙市岳麓区梅溪湖街道办事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村(社区)委会、下属公司、机关各部门:
现将《长沙市岳麓区梅溪湖街道办事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梅溪湖街道办事处2012年2月24日
第四篇:金川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纪实
金川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纪实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杨城
走进金川区宁远堡镇西坡新村社区综合文化室,一册册图书整齐摆放在书架上,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电子阅览室内,社区居民刘光寿正在利用电脑搜索资料……这只是金川区坚持不懈构建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个最寻常的场景。
文化资源城乡共享
“自打有了文化大院,我们的生活丰富了,村民之间关系也融洽了。”在双湾镇三角城村文化大院,村民张玉彪打开电脑进入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栏目,“春耕春播、相声小品、畜牧养殖想看啥就点啥。”
金川区把文化作为改善民生、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区上每年各投入100万元,设立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基金。为了进一步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金川区将围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按照国家县(区)二级馆的建设标准,新建区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更好地服务区域内群众的文化生活。
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一项项文化惠民工程有序推进,使城乡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文化发展繁荣的成果。目前,全区已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金川区支中心和27个农村基层服务点,并以中心为平台,建立
了数字图书馆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
全区16个城市社区全部建成了设施完备的文化中心,建成社区文化游园20多个,形成了社区“十分钟文化娱乐圈”。两镇全部建有文化站和文化广场,27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总藏书量达5.49万册。驻区企事业单位的60多处文体活动场所免费向市民开放,成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
文化“盛宴”走进基层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金川区坚持文化服务面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全区110多个群众文化业余团体和5000多名文艺骨干,常年活跃在街头村巷,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机关文化和群众体育活动,成为全区城乡群众的“精神粮仓”。随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各类群众性文艺团体数量也迅速增加。在宁远堡镇油籽洼村文化大院里,群众正在表演自编的舞蹈《新农村建设见成效》。“有空的时候,我们经常在文化大院表演节目,村里的男女老少能参加的都来,乡亲们的感情也越来越亲近了。”村民朱桂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笔者说。
目前,金川区各社区、村镇通过组建特色文艺团队,因地制宜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一道道丰富的文化大餐,使老百姓切身感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让群众在享受“文化福利”
中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金川区同时大力实施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送讲座、送文化节目、送文化辅导下乡进社区等文化惠民活动。2011年,累计送文艺演出43场次,送电影演出464场次,送图书下乡达3万余册,送知识讲座百余场,组织书画名家进村入户赠送书画作品,极大地丰富了全区广大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发掘繁荣文化遗产
来到金川区宁远堡镇白家咀村村民李存兰家,客厅内摆放的各式各样的龙年剪纸作品首先映入眼帘,从传统民俗中的“龙”窗花小剪纸到已装裱上墙的大幅“龙腾四海”剪纸,红红的剪纸焕发出独特的生机和喜气。
在城乡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金川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也初见成效。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精心设计《金川区非遗资源分布图》,剪纸、唱曲、制褐子等民俗文化均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充分利用金川区三角城文物遗址展览馆,积极宣传金川大地上的浩瀚璀璨的文化遗产。通过《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宣传,提高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局面。
第五篇:加强文化馆站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文化馆站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摘要 文章阐述文化馆、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构建文化馆、站服务体系的目标及对策。
关键词 文化馆;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者简介 范向健,北流市文化馆馆长,广西北流,543002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9)03-0174-000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举办的以非营利为目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政府文化机构的总和。国家设立文化馆、站,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基层文化部门,县文化馆以及乡镇文化站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馆、站的性质、特征、功能、作用,决定了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柱性构件。因此,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是文化馆、站义不容辞的职责。
今后的5至10年,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文化馆、站建设,以全新的方式重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文化馆、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文化馆、站是负责群众文化活动的专门机构。具有文化采集、示范、演练、宣传和推广功能
文化馆、站是政府所属的文化事业单位,专业涵盖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民俗等领域,人员由各类文艺创作辅导干部构成,负责从文化艺术的层面上搜集、整理、展演、培训,组织地方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先进文化。
(二)文化馆、站是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策划者与直接实施者,是农村文化的强劲支撑
文化馆、站的职能是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个地方文化生活水平层次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职能部门工作的策略、方式与工作力度。作为政府最基层的文化单位,文化馆、站不但要积极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娱乐社区群众生活,在各乡镇、村屯中起到示范作用,而且要引导农民设立村级文化活动室,引导小组社区设立文化中心户,起到农村文化活动的总导演作用,策划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民乐队、田间地头草台戏等种种文化活动形式,建设从县到乡到村到屯都有的立体的文化责任与宣传指导网络,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把健康美好、愉悦身心的多彩的文化娱乐,编织进人们的生活,使其深入到人们的心灵。
(三)文化馆、站担负着搜集、整理、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
新时代的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肩负着建设现代先进文化的任务,还肩负着传承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将具有现代色调的先进文化注入乡村生活中,播种到农民的心田的同时,还要继承、发扬甚至抢救保护濒临灭绝、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古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当今的乡土文化,由于受西方观念、现代科技与时尚生活的冲击,一些“土得掉渣”的古老文化遗存,包括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民俗以及传统手工艺等,因后继乏人,正渐渐远离我们的视野,不少文化“品种”已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新形势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充分展现富于时代特点的新型农村气象,还要复活其古老而优秀的民间乡土文化,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既具有现代气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成为保存了完好的原生态文化、折射着古典光芒的具有浓郁人文色彩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美丽村庄。
(四)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离不开文化馆、站卓有成效的管理、指导与培训
文化馆、站,是政府部门最基层的文化机构,是基层文化活动的实施者,是乡镇村屯、社区文化活动的指导者和人才的培养主体。目前,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农村文化队伍基本处于一个断层状态,文化人才严重缺失,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与农民的文化需求。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队伍短缺的问题,造就一批业务过硬、肯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农村文化新人。文化馆、站从事文化宣传工作的人员要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在使自己真正成为农村文化队伍的一员、全心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上来的同时,积极扶持农村文化队伍,通过辅导、培训和帮带的方式,培养一批活跃于乡村聚落的文化骨干,变单纯的“送文化”为“种文化”和“城乡文化互动”,建设一支支“永远不走的文艺队”和一批批“永远留下来的文化队伍”。
二、构建目标体系和服务体系,细化文化馆、站的工作目标
先进文化、城市文化、现代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指导,政府有关文化政策在乡村得到落实,都离不开文化馆、站在两者之间所起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然而,由于受诸多条件制约,文化馆、站的主动性发挥不够,长期扮演着“中介”的角色,很多时候仅仅起着“上传下达”的功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馆、站应该构建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目标体系和服务体系,改变这种“被动”的工作局面,强化职能,及时转型,担负起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
(一)构建文化馆、站的目标体系
文化馆、站的建设目标,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为人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当作自身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目的。构建文化馆站目标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积极探索构建文化馆、站的少儿工作目标、青年工作目标、中年工作目标、老年工作目标以及妇女工作目标,要深入研究构建全球化形势下的文化馆、站的文学工作目标、美术工作目标、摄影工作目标、戏曲工作目标、曲艺工作目标、舞蹈工作目标、书法工作目标、音乐工作目标、社会文化理论研究工作目标、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目标。通过目标体系建设,使广大文化馆、站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把文化馆、站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到极致。
(二)构建文化馆、站服务体系。就是要求文化馆、站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活力
文化馆、站服务体系建设要植根在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中,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服务的实惠。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社会化、科学化、系统化、网络化。文化馆、站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乡镇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家庭文化服务体系、社会文化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校园文化服务体系、企业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服务体系建设要明确服务范围、服务方法、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目标、服务措施等。通过服务体系建设,凝聚社会文化人才,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建立社会文化人才库、节目库,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营造人人参与社会
文化的氛围,打造公共社会文化服务发展的大格局。
三、构建活动体系,强化文化馆、站的主导作用
活动,是文化馆、站生存的根本,文化馆、站要保证生命之树长青,必须努力构建好阵地文化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两大体系。阵地文化活动体系建设要坚持制度化、规范化、公共化,要以社会文化骨干培训、少儿艺术培训、老年文化休闲、群众文艺创作、馆办文艺刊物、阵地文艺演出、民俗展览、社会艺术(美术、书法、摄影、工艺品等)展览、音乐舞蹈创排、科普知识讲座、文化艺术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在馆内举办的活动为主体构建。社会文化活动体系要坚持主题化、品牌化、系列化,要紧扣传统民俗节日、现代节庆、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来构建,选择一批普遍的、大众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能带动整个社会文化活动的项目,为其寻找符合乡情、民情的活动载体,把其打造成既能操作在手,又能充分体现特色、富有牵动性的特色文化品牌。
作为政府基层文化部门,文化馆、站不仅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阵地文化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而且要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培训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帮助每个村庄制订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规划,引导农民自己重视文化,提高素质,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将“送文化”变为“种文化”,将“输血”变为“造血”,从而加强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和推动农村文化活动。
(一)深入农村,了解新时期农民的文化需求
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要经常深入农村,对农村文化设施、民间文艺活动、农民文化水平以及农民的文化需求、精神追求、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综合,了解当前农村文化现状及农民的文化需求。只有充分了解,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定量、定性的科学分析,文化工作人员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对策。
(二)发现、培养农村文艺拔尖人才
农村文化除了挖掘传统、引入外来之外,还要整合优势,不断创造,才谈得上农村文化的真正发展。要有所创造,就必须发挥农村文艺能人、骨干的积极作用。在农民文学、绘画、书法、摄影、戏剧、歌唱、舞蹈等各种展览、比赛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只有如此,才能对当地的各项农村文化工作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三)培训农村文化工作人员
农村文化建设最终靠农民自己,但文化馆、站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引导农民建设一支文化骨干队伍尤为重要。将农村文化中心、文化室工作人员以及热爱群众文化,热衷宣传工作,具有文艺特长、组织才能、示范能力的农民组织起来,培训锻炼,让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整个村庄农民群众文化的积极开展。
(四)积极引导农村的创造性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农村的文学、文艺、戏剧爱好者,利用节假日、红白喜事、民间节庆活动,通过比赛、展演等形式,鼓励农民参与其中,投入其中。
(五)帮助每个村庄制订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规划
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历史状况、经济条件不一,哪怕同一乡镇中的不同村庄,文化建设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措施。文化馆、站要针对每一村庄的具体情况,指导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计划,既要有一年、两年的短期计划,也要有五年、十年的长远规划,由量变的渐进式发展过渡为质变的超越式发展。
(六)引导农民加强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学问。农村文化工作当然离不开管理,管理好了,可科学有序地向前发展;若没有管理或管理混乱,别说发展,还可能滞后。因此,文化馆、站干部要督促农村配备文化管理员,指导他们对文化设施的使用,如阅览室、棋牌室、活动室要经常开放,否则便形同虚设。
(七)建立翔实的资料档案,随时掌握发展动态,及时反馈,不断调整,将农村文化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文化馆、站要对每一乡村建立文字、图像等方面的资料档案,定期了解情况,及时反馈、及时备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及时指导,尽可能地使各乡村的文化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八)建立特色文化民俗村,以点带面。推动创造性文化的普遍开展
广大农村,特别是原生态村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有着建立特色文化民俗村的必要条件。对那些已初具建立特色文化村的条件与雏型,文化馆、站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促进,可重点投入精力,积极扶持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村文化示范村的建立,不断摸索总结,积累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