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报靖远县沿黄灌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的报告

时间:2019-05-14 05:4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上报靖远县沿黄灌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上报靖远县沿黄灌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的报告》。

第一篇:关于上报靖远县沿黄灌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的报告

靖政发„2011‟70号 签发人:郑 钰

靖远县人民政府

关于上报靖远县沿黄灌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建设规划的报告

市政府:

为加快传统农业的提升改造,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甘政发„2011‟46号)精神,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县上制订了《靖远县沿黄灌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示范区位于靖远县沿黄地区,含平堡乡,大芦乡,北湾镇,刘川乡,糜滩乡,三滩乡,乌兰镇,东湾镇等8个乡镇,占地面积平方公里,农业人口 万。示范区内耕地面积 亩,其中核心示范区耕地面积15万亩。示范区所辖乡镇为我县传统蔬菜种植乡镇,现有农业部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即大坝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

靖远县沿黄灌区

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一、示范区基本情况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地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中心区域和兰白都市经济圈重点地段。全县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175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47.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74万人。全县由沿黄自流灌区、高扬程提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三大块构成,有耕地115.43万亩,其中水浇地54.95万亩。黄河流经县境10个乡镇、154公里,占甘肃、白银黄河过境段的40%和72%,流域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已建成3大高扬程灌区、11处万亩灌区和33处千亩灌区,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靖远是甘肃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3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蔬菜11.31万亩,年生产能力12亿公斤。靖远是甘肃重要的羔羊肉产地和集散中心,羊只饲养量70万只,省内外经营靖远羊羔肉的餐饮企业700多户,日上市羊羔肉6000多公斤。靖远是甘肃最大的优质枸杞、籽瓜、水稻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分别达到7万亩、11万亩和4.2万亩,林果总面积14.39万亩。茄子、辣椒、羊羔肉等19种农产品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建成省市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4个,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国家科技进步先 3 进县和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国家级羔羊肉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省级绿色食品示范区。

靖远县沿黄灌区主要包括平堡、北湾、糜滩、三滩、乌兰、东湾、刘川、大芦等乡镇,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已发展成为我县设施蔬菜生产的主要区域,是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头。

二、示范区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实现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靖远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农业发展速度还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生产管理模式落后,耕作方式粗放,农业产出率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加工滞后、流通渠道不畅,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等方面,从而导致农业商品率低,比较效益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为改变这一现状,实现“农业技术科技化、农产品商品化、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农业生产标准化、生产手段机械化、农民生活现代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总体目标,使农业由依靠土地资源为主的资源型产业转变为重视物质投入、智力投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建设沿黄灌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非常迫切和必要。

(二)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大力促进农业高新技术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已成为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技术创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靖远县沿黄灌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规划和建设,其目的是在农业技术创新的载体以及组织建设方面先行一步,为农业高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以及探索农业发展内在机制方面奠定基础,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发展农业产业化路子的需要

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探索一条以高科技为依托、市场信息为导向、农业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的农业产业化开发新路子,探讨科技与农业相结合,市场与生产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构建高新技术转化平台,是建设靖远县沿黄灌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要内容。因此靖远县沿黄灌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将为探索以高科技投入、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路子创造有效的模式。

(四)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发挥现代高科技农业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的需要

靖远县沿黄灌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是在探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它所采用的高科技、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全新的运作方式和组织形式,将对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农业经营模式产生极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必将加快现代农业经营体制的变革和农业产业的成长壮大,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将为推动甘肃省同类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经济体制变革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示范高新农业科技,培育或引进新的品种,应用新的管理技术,确保靖远县沿黄灌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始终处于一种领先发展状态,更好地发挥示范区科研、生产、成果转化一条龙的优势。

(五)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培训农村新型实用人才的需要

只有通过人才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才能真正推进“科技兴农”战略,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预期目标。靖远县沿黄灌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规划建设,构建了一个培训基地,依托先进技术的综合展示,将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样板,是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最理想的场所。

(六)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靖远县沿黄灌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以“现代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建设为主线,以示范、展示、科普教育、体验、观光、旅游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现代综合农业示范区,坚持高点定位、高新起步、高效运行的基本要求,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示范区建设不仅要选择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高新项目,还要选配组装产前、产后的关联项目及现代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这样,就有利于形成市场、技术、资源一体化的整体优势,有效带动农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之路,培育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保障农民利益,从根本上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靖远县沿黄灌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十分必要,对于该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总体目标及布局

(一)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建设,使示范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种植效益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业经营机制更加灵活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将核心示范区打造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蔬菜产 7 业发展的样板区、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新型农民培训的基地,使其成为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水平领先、产业集中度较高、经营机制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切实带动和提升我县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和档次。

(二)总体布局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在我县平堡、北湾、糜滩、三滩、乌兰、东湾、刘川、大芦等乡镇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以设施蔬菜为主、种养加各业协调发展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规划建设总面积12万亩,分为核心区、示范带动区和辐射区三部分。

1、核心示范区:涉及4个乡镇7个村,分别为东湾镇大坝村、三合村,乌兰镇东关村、二十里铺村,糜滩乡下滩村、独石村,三滩乡中二村,规划建设总面积为4.1万亩

2、示范带动区:涉及平堡、北湾2个乡镇11个村,规划面积2.3万亩。

3、辐射区:涉及刘川、大芦等乡镇19个村,规划面积5.6万亩。

四、重点建设内容

(一)基础设施建设

1、壮大基地规模。每年改扩建日光温室4000亩、塑料大棚3500亩,发展高原夏菜1500亩,建成蔬菜标准园10处。

2、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示范区内渠、路、林、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达到渠、路、水、电配套完善。加强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设施建设,强化农机装备建设,确保示范区设施装备先进。

(二)优质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1、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东湾镇大坝、三合、杨柳,北湾镇北湾等4个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总面积为面积2万亩,辐射带动周边面积2.5万亩。糜滩乡下滩,大芦乡塑料大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总面积为1万亩,示范带动周边 1.5万亩,确保基地蔬菜达到国家无公害蔬菜生产要求。

2、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在糜滩乡独石村荒废旱地上规划建设总面积为1000亩的有机蔬菜示范生产基地。

3、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在乌兰镇、刘川乡、糜滩乡建成三个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力争我县成为我国北菜南调的重要基地。

4、南方水生蔬菜北移生产基地建设。在北湾镇原水稻种植区建设优质水生蔬菜茭白核心区1000亩。示范带动三滩乡等适宜茭白生长的地区发展5000亩。

(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建设技术研发与推广示范基地。在核心示范区内建成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与推广示范基地7个(面积200亩以上),加强与甘农大、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从单项技术的推广向标准化技术的集成配套、组装运用转变,不断提高示范区内的科技应用水平。

2、健全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专业业务培训,不断补充和壮大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在核心示范区内配套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和农民技术培训中心。

(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1、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蔬菜、畜禽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农产品加工业、冷链仓储与物流配送业,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15个,扶持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完成靖远县蔬菜批发市场新建,建成以蔬菜产业为主、种养加各业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2、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政策扶持、规范建设,10 大力推动农业专业化组织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对产业规模大、社员带动较多、服务设施较全、利益联系较紧、市场品牌影响较大的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提高示范带动能力。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产品商标,不断开拓产品市场;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自己的加工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之间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和优势的合理配置和整合。

3、积极发展其他相关产业。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以蔬菜采摘、观光和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农业。

(五)农业经营体制建设

1、规范土地流转。以土地规模化经营、资金投入及生产合作等为切入点,通过规范土地流转,培育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加快发展。

2、创新运行机制。积极探索适合我县实际的运行模式,构建政府扶持、市场带动、农民参与的示范区建设运行管理新机制。

3、加强农民培训:充分发挥示范区科技及设施装备先进的优势,建设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大力培养懂生产、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农民,每年培训新型农民5000人(次)。

五、保障措施

(一)是提供组织保障

我县将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领导任副组长,农牧、发改、财政、科技、国土、交通、水务、商务、林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靖远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示范区规划编制、管理办法制定、协调推进等工作,确保示范区创建活动取得成效。

(二)是科学编制规划

根据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求,我县将结合我县实际,突出产业特色,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研究编制符合我县实际,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示范区建设规划,使其充分融入我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三)是积极扶持建设

我县将专门设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积极整合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道路、土地治理、小水工程、农村环境整治等各类涉农投资及项目,支持示范区建设。制定用水、用地、用电、保险和税收等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向示范区倾斜。积极争取和利用国家及省、市投资支持示范区建设;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农户通过土地转包、出租、入股等形式,参与示范区建设。

现转文上报,请审查转报省政府。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日

主题词: 农业 示范区 创建 报告 抄 报:省农牧厅 靖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6月20日印发

第二篇:镇沿黄特色经济带建设的调研报告

镇沿黄特色经济带建设的调研报告

X镇地处惠民县南部,南靠X,北临X。辖X个社区X个村,人口X万,面积X平方公里,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地理位置优越,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刘清路贯通南北,南与工业发达的淄博市隔河相望,有黄河浮桥相连,北接省道乐胡路,220国道横穿东西,西去济南100公里,至国际机场仅一小时车程,东至滨博高速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华东地区出入京、津的主要通道。

黄河流经镇域X个村、X公里,为发展全镇的农业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黄河是X镇最大的资源优势之一,依托黄河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做足黄河文章,丰富黄河经济内涵,壮大黄河历史文化,是推动X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动力。

一、沿黄特色经济带建设的总体布局

按照区域协调、统筹发展的原则,X镇打算实施黄河经济文化旅游带建设,其中重点发展沿黄农业示范园和旅游度假村,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在全镇形成具有相对规模的沿黄经济产业带。

目前,X镇已纳入全市沿黄风情带建设,下一步将按照市委、县委建设的总体思路,制定符合本镇的沿黄旅游发展规划,坚持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基础建设为依托,以新兴旅游业为延伸,大力挖掘黄河经济潜力,发挥黄河经济优势,丰富黄河经济内涵,逐步把X镇的沿黄流域打造成为特色产业突出、主导产业集群、社会和谐进步的现代农业经济长廊、文化旅游长廊。

建设特色农业旅游区。依托白龙湾等现有旅游资源,积极争取省、市、县的项目资金支持,综合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旅游景点道路、黄河航运线路的建设步伐,开发水上游乐、农家乐、园区观光等旅游项目,建设集休闲、观光、娱乐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观光农业旅游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缺乏科学统一规划

沿黄生态产业带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各镇和多个县直部门各负其责、重点突破,又需要相互协作、全力推进。在沿黄生态产业带建设上,县里虽然有明确分工,但目前尚处在农业局管农业园区、旅游局管旅游项目。沿黄各乡镇条块分割的浅表层面,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由于没有沿黄生态产业带建设科学统一的编制规划,项目建设上大多呈现“小、弱、散、差”的状态,存有各自为战、风格雷同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沿黄生态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传统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尚需优化

一是小农经济烙印明显。

从总体上看,我镇沿黄农业发展集约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土地流转率较低。只有沿黄极少数村的土地实行了土地流转,沿黄其他土地多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土地指标不足。三是特色农业发展滞后。由于缺乏具有强力引导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缓慢,与二三产业联系不够紧密,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较小。

(三)文化产业薄弱,资源整合亟待加强

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商品生产渗透到精神领域的结果。我镇红色文化与黄河文化融合交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渡口文化,也造就了X人民独特的文化品质。但是,从推进文化产业和沿黄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上仍存有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理念落实不到位;运用文化产品打造旅游品牌的能力不强;经营机制不够灵活;旅游商品的文化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和不足。

三、下一步的打算及建议

(一)多措并举,努力实现沿黄旅游业发展新突破

一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

按照同质化资源需要差异化产品,类同化市场需要错位经营的理念,努力做到全县旅游业发展“一张图”、“一盘棋”,改变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状况,强化沿黄生态产业带旅游业同源异质的互补功能,形成资源共享、配置合理、扬长避短、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积极培育沿黄生态产业带的主打旅游项目和标志性产品。二是抓好项目建设,打造旅游精品。尽快制定出发展规划,争取资金,围绕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景区升级改造,逐步完善景区设施,扩大规模,以项目为龙头,推动旅游产业链不断拉长。对打算建设的重点旅游项目,要落实责任、明确目标、加快推进,要精心打造旅游精品。三是加快景区升级,完善服务功能。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协调专项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塑造

“接待规模大、服务质量高、市场环境优、队伍素质强”行业形象为目标,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真正让游客在X吃的放心、住的舒心、游的开心。

(二)突出特色,着力发展沿黄生态高效农业

充分发挥沿黄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产业聚集、协调开放”的原则,以龙头带园区、以园区促产业、以产业联农户,明确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产业布局、经营机制等内容,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沿黄生态高效农业园区。一是推动土地流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新模式。在农业产权制度上深入探索,逐步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倡导土地向大户、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适度集中。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重点打造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实现农业主导产业由农民单一经营向企业化运营的转变,促进沿黄优势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二是发展休闲农业,搭建生态产业新平台。主打“周末休闲哪里去,惠民近郊游X”的品牌,保留并重点包装X社区2至3个黄河民俗村落,突出“走近黄河、感触黄河、拥抱黄河”主题,有计划的对土地进行集中复垦、集约经营。加快沿黄苗木培育、林下经济、特色农业等产业发展,启动生态农业合作研究和菜篮子工程示范化基地建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建设一批高科技农业产业园、农家乐集聚区、果蔬采摘园,打造一流的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居住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沿黄生态农业园区。

(三)深入挖掘,促进地域文化与沿黄生态产业融合文化产业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要通过挖掘和拓展黄河古渡口文化内涵,丰富沿黄生态产业带建设内容,以大产业推进黄河渡口文化大融合,以黄河渡口文化大融合建设大产业,以大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大发展。一是深入挖掘整合黄河渡口文化资源。X镇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富集、文化优势独特。开发“红色文化”,利用渤海革命老区和英雄人物的影响,突出X镇独有的文化内涵。二是以黄河渡口文化促进沿黄生态产业转型升级。依托黄河渡口文化,增强人们的认知性、趣味性,寓教于乐,提升品位。把文化元素更多的植入沿黄生态产业带建设,用文化内涵发展旅游项目,用文化理念助推农业园区,积极构建地域文化与沿黄生态产业带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同步发展的新格局。三是创新文化产品营销方式。黄河渡口文化、沿黄生态产业联系密切,在宣传推介、产品营销等市场开拓环节具有较好的融合性、互补性,要充分利用各类节庆活动,搞好文化产品的展示和推介,为沿黄生态产业带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四)多元投入,构建沿黄生态产业带建设融资体系

一是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

在用好上级专项发展资金的基础上,采取项目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对沿黄生态产业带重点项目进行扶持。县政府和各镇在相关资金安排使用上要给予倾斜,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和农业园区建设,为沿黄生态产业带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二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拓宽产业带项目投资和融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综合运用合资、合作、独资、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将旅游景点和农业园区转让给企业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开发、经营,激发沿黄生态产业带建设和发展活力。三是大力开展产业招商。进一步扩大沿黄生态产业带对外开放力度,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农业园区建设中,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者,形成多元投资新格局。

建议县委、县府在文化古迹恢复建设及旅游开发等方面给予土地指标、资金等政策支持。

第三篇:平凉市崆峒区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及旱作农业示范区开发建设规划

平凉市崆峒区“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及旱作农业示范区开发建设规划

“十一五”以来,崆峒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由过去解决温饱、追求产量的传统农业向逐步走向突出质量和效益的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农业发展的总体来看,全区农业产业化结构仍然不够合理,产品结构还不够优化,加工业基础薄弱,现代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经济实力尚没有较大的突破。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向营养、保健、卫生、安全的优质产品转变,使农业生产从单纯受资源约束转化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农产品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对今后农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满足人们的市场需求和适应我国新时期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本规划针对我区农业发展存在的干旱少雨、生态脆弱、投入不足、发展滞后等瓶颈问题,按照“建设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基地、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及出口创汇基地、西部旱作农业示范区和全省重要的精果优菜基地”的目标要求,突出“抓粮食、兴红牛、强金果、扩蔬菜、夯基础”的现代农业发展重点,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加大扶贫开发、发展旱作特色农业六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

一、规划背景意义

(一)规划背景: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强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既是就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做出的战略部署,也是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七年关注“三农”,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集中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都把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了新的部署。

(二)规划年限:2011年—2015年

(三)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四)规划意义:现代农业是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发展现代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我区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建立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二是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大量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从事粮食生产的局限,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发挥资源、区位和竞争优势,实现区域分工的合理化布局;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实现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系统化管理和服务;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组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弱质产业、效率低下、农民贫困的局限,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区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内外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十二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与环境展望

(一)“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十一五”计划确立的基本原则、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突出项目带动和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产业开发,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出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强势增长、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通过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预计到2010年底,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8.99亿元,较2005年增加4.49亿元,年均增长13.3%;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9.92亿元,较2005年增加8.59亿元,年均增长11.9%;粮食总产量达到19.5万吨,较2005年增加2.7万吨,年均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29元,较2005年增加1723元,年均增长11.8%。

——产业开发稳步推进。全力实施农村人均1头牛、1亩草、1亩果菜,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四个一”产业结构调整工程,以肉牛、果菜特色产业为主的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肉牛产业开发方面,认真实施“万千百十”规模养牛工程,建成肉牛养殖万头乡12个、千头村55个、千头养殖场(小区)10个、百头场40个,发展10头以上养牛大户2940户,肉牛饲养量35.7万头,商品率54%,已成为甘肃东部辐射西北的肉牛养殖、贩运、屠宰加工、交易的重要集散中心。扩大饲用玉米种植面积,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70 %。果菜产业开发方面,实施索罗、草峰果产业开发整乡推进,建成了史家沟、赵堡、清街、天门4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和高堡、赵堡等10个果业示范点,全区果树经济林达到11.18万亩,其中苹果9.17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5.5万吨。蔬菜产业启动柳湖—安国,四十里铺—白水—花所两个万亩无公蔬菜基地建设,种植面积达到18.8万亩,实现产量27万吨,其中设施蔬菜1.2万亩(日光温室0.4万亩、拱棚0.8万亩),无公害蔬菜10万亩。龙头企业建办方面,按照农业工业化的思路,建办了福利制革、西开牧业、凯沣罐头、景兴食品等重点龙头企业,全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户,市级龙头企业达到8户。

——新村建设稳步推进。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整合各项涉农资金,以“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实施基础设施整村、整乡、整区域推进工程。省列马莲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建成吴岳、史家沟等市列新农村示范点15个,实施了大寨乡、峡门乡、崆峒镇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程,探索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全区完成村庄规划163个,完成土窑洞搬迁和危旧房改造7132户,累计建成小康屋7776户、“三清五改”示范户7800户。培育了吴岳、马莲、大寨、安家、贾洼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典型,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业基础显著改善。实施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等级路、村村通自来水等工程,解决了群众行路、吃水难的问题。实施通乡油路7条173.8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硬化村道173.7公里,硬化率达到17.1%,145个村通上了公交客车,农村公路养护里程达到1394.6公里。实施了崆峒水库除险加固、寺沟水库除险加固、颉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35项重点水利工程,完成灌区斗渠衬砌40公里,新打灌溉机井20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600亩,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9.67万亩。实施泾水北调饮水安全、七府水厂等饮水安全工程8项,解决了北部塬区8乡镇76村9.4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累计解决了26.1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85%,入户率达到80%。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完成造林面积15.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5%;新修梯田10.48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94.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78.9%。全面推广清洁能源,安装太阳灶1470台,完成沼气入户15626户,入户率达到18.2%。

——扶贫开发和劳务经济成效显著。坚定不移地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边温饱,边发展”的思路,制定了“振兴川区,建设北塬,开发南山”的扶贫开发思路,集中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种养产业开发、科技扶贫为主的四大类142多个扶贫开发项目,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9368万元,解决贫困人口3万人。依托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雨露计划”等工程,以旱作农业、肉牛养殖、果园管理、劳务技能等适用技术为重点,累计完成农民培训51.8万人(次),输出劳动力43.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0.66亿元,年均4.13亿元。

——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建立了领导小组谋划推动、乡镇主体落实、农口部门指导支持、区直部门帮扶指导的工作推行机制,靠实了“两个一半”(乡镇一半以上的干部抓产业,农口部门一半以上的时间深入一线抓点指导)责任落实机制,健全了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重奖严罚的考核机制,形成了合力攻坚、集中突破的工作格局。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先后在西郊开发区、柳湖乡、峡门乡建成农民安置楼39幢,安置农民1514户6359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确权到户率达到100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互换、租赁、转让、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15654亩,涉及农户5126户。

(二)“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

“十二五”期间,崆峒区的农业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又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从发展机遇方面看: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谐社会的构建,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近期,中央决定实施第二个西部大开发十年规划,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省委、省政府把“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列为全省八个方面的重大任务之一,从今年开始,在全省实施1000万亩节水农业工程、1000万亩优质林果工程、1000万亩旱作农业工程和1000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工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四三二一”战略,集中建设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基地、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及出口创汇基地和西部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全社会营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农业的氛围,对做好“十二五”时期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指明了突破的方向,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制约因素来看,一是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逐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但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仍然有不少的差距。目前,全区尚有9996户居住在窑洞、危旧房和存在地质安全隐患地带,有88个村没有通油路,农村公路路面铺装仅为17%,仍有4.62万人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还有291公里的干渠、支渠、斗渠没有衬砌。二是肉牛、果菜产业有待进一步提升。肉牛、果菜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总体来说,产业优势还不突出,集约化程度不高,没有规模优势,还需要进一步提档升级。农民从肉牛、果菜产业中的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7%。产业化中介组织还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在培育阶段,数量少,规模小,欠规范,自身实力不足,服务功能单一,不能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不能引导农民规避市场风险,没有与农民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带动力有限,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三是农村投入严重不足。我区属于典型的“吃饭不足型”财政,用于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只有依靠转移支付才能实现正常运转。从我区近几年的农业发展投资来看,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中央、省市的项目投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今后新村建设、南北二塬和偏僻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日益加大,财政投入无能为力。四是农产品加工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不够。从畜牧业深加工来看,我区有“景兴食品”、“凯沣食品”等产业化龙头企业,都具备一定的加工能力,但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尚未有效对接,不能有效带动农户生产,在应对市场变化上,对农民的帮助不大。从果、菜深加工来看,全区还没有一家果菜加工企业。

三、“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和重点目标

(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市“四三二一”总体思路和“推进六个集中突破”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战略任务、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这一根本要求和发展现代农业这一基本方向,项目带动抓基础,突出规模抓养牛,扩量提质抓果菜,三位一体抓劳务,强化扶持抓龙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原则。规划实施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府协调力度,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坚持市场导向,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农产品,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市场化原则。坚持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引导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快农业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完善现代农业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业市场体系。

(三)奋斗目标

1.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2%,达到16亿元;

2.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达到32亿元;

3.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8万吨以上;

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达到7760元。

(四)产业布局

按照“川区扩经、塬区植果、泾河川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北部塬区整乡推进优质果园建设”的思路,持续推进“四个一”农业结构调整。

1.肉牛产业:按照“产业生产基地化、基地建设规模化、规模养殖园区化、园区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将南部山区和北部塬区建成肉牛繁育、育肥基地,全面普及冻配、秸秆青贮、暖棚养畜、优质肉牛生产等实用技术;将城郊建成加工、商贸基地,突出肉牛屠宰,肉、骨、皮、鲜奶等畜产品精深加工,延深肉牛产业链条,完善畜产品商贸流通体系;将川区建成奶牛养殖基地,实现全区整体推进。

2.果产业:按照川区巩固提高,塬区整体推进、山区适度集中的原则,分类指导,扩张规模,逐步实现适宜区域全覆盖。泾河川区建成以晚熟富士为主,搭配发展早、中熟的皇家嘎啦、元帅系列等优质鲜食水果;塬区建成以晚熟的富士、嘎啦等鲜食苹果,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地发展澳洲青苹等适宜加工品种。

3.菜产业:由近郊区向远郊区、泾河川区向南北二塬延伸扩展,建立规模化种植基地、生产园区和示范点。泾河川区建设东、西两个万亩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西川主要增加设施菜,形成西川无公害设施精细菜基地,东川在发展设施菜的同时,增加秋延后栽培面积,适当发展大路菜,形成设施菜和大路菜相结合的蔬菜基地;南北二塬为高原夏菜生产区。

4.粮食生产: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重点的农业新技术和粮食作物新品种,按照五大塬全覆盖的要求,规划建设20万亩粮饲兼用玉米粮食高产基地和30万亩马铃薯、优质杂粮基地,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五)重点任务

1.强力推进产业开发。坚定不移地按照农村人均1头牛、1亩果菜、1亩草,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的发展目标,以泾河川现代农业产业园、绿色肉牛基地为带动,推进肉牛、果菜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肉牛产业以建设全省最大的绿色畜牧基地为目标,以培育发展专业大户、专业村、集约化养殖小区为重点,大力实施“万千百十”养牛工程,狠抓基础母牛保护、品种改良、秸秆转化利用等关键环节。到2015年,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42万头,年出栏25万头;新增万头养牛乡3个、百头以上规模养牛场30个、10头以上养牛大户560户、千头村25个;分别累计达到15个、80个、3500户、80个;全区饲草面积达到60万亩,秸秆利用率达到80%以上。果产业按照川区巩固提高,塬区整体推进、山区适度集中的原则,实施北部塬区果产业开发整乡推进工程,逐步实现适宜区域全覆盖。全区新增果园9万亩,总面积达到20.18万亩,其中苹果达到18.17万亩,建成绿色果品生产基地6.5万亩,良好农业规范基地、出口创汇基地认证1.5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6万吨,商品率达到85%以上。菜产业重点抓好柳湖—安国、四十里铺—白水—花所两个万亩无公害基地和10个特色示范点建设,每年新增设施菜2500亩、无公害蔬菜面积1万亩,到2015年全区蔬菜面积达到20万亩(无公害蔬菜15万亩),设施蔬菜达到2.45万亩,产量达到31万吨。劳务经济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计划”为带动,认真抓好农村劳务转移就业培训,年培训农民技术员1万人,输转劳动力逐年增加,2015年达到10万人次以上。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政策机遇,以“路、水、电、气、房”为重点,整合项目资金,分类规模推进,逐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实施村村通等级路工程,力争“312”沿线乡镇所有合作社率先通油路,全区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解决崆峒、索罗、峡门、大寨、上杨5个乡镇4.6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区基本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和自来水化县(区)目标,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92.1%;加快实施泾河灌区节水改造、泾河防洪减灾工程、泾河流域河道治理等农田水利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900亩;强化土地复垦和整理,新修、改造梯田15.5万亩。加强农村能源和生态建设,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推广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采暖房,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程度。年推广太阳灶600台、新增沼气用户2000户。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重点公益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城镇面山、道路和村镇绿化,完成三北防护林15万亩,南北面山绿化4.2万亩,森林管护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全方位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三建”(整塬整川整乡建、整合项目资金建、典型示范带动建)工程,实施崆峒、峡门、草峰、白水、安国五个中心乡镇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不断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全区新建新农村示范点85个,建成小康屋4000户,基本完成土窑洞、地坑庄子搬迁和危旧房改造。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把加快龙头企业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重点围绕果菜、畜草产业开发,大力开发皮革制品、生化药品、骨系列产品、牛肉熟食品、果汁等产品,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大、规模集约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拉长做粗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支持福利制革、西开牧业、景兴食品、凯沣罐头等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提升经济效益。到2015年,通过重点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基地发展,联结农户6万户以上,力争有30%以上的龙头企业进入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到2015年全区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50个,有30%以上农户加入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本形成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合作组织体系。

4.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引进、示范、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到2015年,全区农作物良种率达到98%以上,畜禽良种率达到95%以上,优果率达到50%以上,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明显提高。认真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强化补贴示范,推进技术服务,提高机具配套比例,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抓好泾河川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真正把示范园办成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产业示范基地。整合农口部门科技资源,重点在“平凉红牛”新类群培育、“平凉金果”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研究、旱作农业技术创新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5.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扶贫开发各项政策措施,坚持把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整乡、整区域推进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建设、危旧房屋改造和土窑洞搬迁结合起来,每年建成整村推进村4—6个、解决贫困人口6000人。到2015年,全区贫困人口减少到4.37万人,贫困面缩小到13.5%。强化各级各部门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加强对口帮扶、社会帮扶,集中力量抓好重点乡村的扶贫开发,加大对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扶贫资金重点投向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6.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按照 “调优结构、壮大产业、促进增收”的总体要求,围绕草畜、果菜、药材、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农产品品质和种植业整体效益。注重区域化布局,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南部山区以发展马铃薯、中药材,北部塬区以双垄沟播玉米、油料,川区以反季节蔬菜、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初步构建具有区位优势的特色产业带。注重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围绕抗旱节水,重点引进培育一批抗逆性强的作物新品种,推广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喷灌渗灌、规范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关键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和完善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转化体系,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向特色农业渗透。到2015年,全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面积15万亩,粮、经、草比例调整为6.3:3.0:0.7。

四、保障措施

“十二五”现代农业及旱作农业示范区开发建设规划是今后五年指导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文件,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全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好落实,确保“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及重点任务的全面完成。

1.加大投入力度。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按照“三个大幅度增加”的要求,切实加大地方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确保区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每年增长10%以上。区财政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肉牛、果菜支柱产业开发和龙头企业建设。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进一步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增加投入,逐步构建政府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民积极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作平衡快速发展。

2.抓好项目建设。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项目建设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以项目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和投资导向,认真做好前期工作,论证一批基础设施建设、整村推进、移民搬迁、农村公共事业、土地复垦整理、水土流失治理、特色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建设等项目,充实项目库。要加大招商引项目,多渠道、全方位开展项目推介,积极开展洽谈与合作对接,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附加值高的农业项目。要紧紧围绕果菜、畜草支柱产业发展,制订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参与到农业项目建设上来,创办一批对产业化经营具有带动作用的加工型、商贸型龙头骨干企业。

3.深化农村改革。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营造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特色产业规模化经营的需要,充分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把互换调整作为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鼓励农户的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把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全面完成改革任务。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增强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4.推进科技进步。逐步探索完善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机构和农村科技人才多方参与、平等竞争的推广机制。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科技致富能手。采用科技培训、经验传授、基地示范、政策激励等方式,大力培养造就能掌握农村实用技术、致富技术的乡土人才,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主体。在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同时,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农业技术专家,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领办、创办、协办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5.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都要切实提高对“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通过建立协调小组、联席会议等制度,重点解决一些跨区域、跨行业和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督查、跟踪分析和评估,及时向区政府报告规划的执行情况。农口各部门和涉农机构要树立全局观念,主动与有关部门加强联系,积极做好规划实施的综合协调和衔接配套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所负责的领域要制定针对性强的实施方案,积极抓好落实工作,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第四篇:关于合肥市无规定动物疫病省级示范区建设情况的报告

合畜水[2008]100号

关于合肥市无规定动物疫病省级

示范区建设情况的报告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2007年6月以来,我市按照省农委的部署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区域管理、综合防控”的原则,着力强化组织领导、经费投入、基础建设、机制建设、综合防控五项措施,扎实有序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省级示范区(以下简称无疫区)建设,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呈现出“防控手段不断改善、防控能力不断提升、防控成效不断巩固”的良好态势。现将主要做法和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于2007年10月召开全市无疫区建设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省级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对无疫区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市政府成立以张进副市长为组长的无疫区建设领导小组,并与县区政府(管委会)签订建设责任书,实行责任追究制,一级抓一 1 级。同时成立合肥市无疫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无疫区建设的专业技术咨询、论证和指导工作。二是强化经费投入。市、县两级积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将示范区建设及工作运转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落实无疫区建设地方配套资金。2008年市级财政安排385万元专项经费,对县级无疫区建设实行以奖代补。肥西县、长丰县、肥东县分别安排93万元、80万元和12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从而保障了无疫区建设的顺利实施。三是强化基础建设。按照建设规划要求,严格标准,规范操作,有序推进,办公条件和设施装备得到了切实改善。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招标采购了价值180万元的检测车辆和仪器设备,使快速检验和诊断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长丰县、肥东县基本完成了县疫控中心和县监督所改造任务,并购臵了435台(套)化验室仪器设备。肥东县疫控中心和县监督所新建办公楼已完成选址、拆迁工作,即将动工兴建。全市11个动物防疫监督分所配备了11台执法监督车和1159台(套)执法仪器设备,办公楼图纸设计已经完成,其中9个分所建设用地已经落实,即将开工建设。此外,长丰县在合淮阜高速罗塘入口处设立了“无规定动物疫病省级示范区”标示牌,肥东县、肥西县标示牌拟建地点也已确定。四是强化机制建设。坚持软硬并举、建管并重,结合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年活动,围绕“免疫规范、监测准确、监督有力、处臵科学、管理严格”的运行要求,在全市50个乡镇动物防疫办公室和11个动物防疫监督分所组织开展动物防疫规范化建设工作,对上千人次的动物防疫、检疫和检测人员开展了6期分类培训,推行了户籍式档案和片警式管理。制定免疫预防、防疫监督、监测采样、应急处理等规程,进一步完善了目标管理考核、防检队 2 伍管理、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同时,争取合肥市信息办项目资金80万元,全面启动了畜牧水产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行养殖生产、动物防疫数据的网络化报送和信息化管理,确保及时准确掌握全市动物防疫信息,促进动物疫病防控应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五是强化综合防控。坚持一手抓建设不动摇,一手抓防控不放松,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政策措施。截至8月初,全市累计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2100万毫升(同比增长46%)、口蹄疫疫苗216万毫升、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223.6万毫升、猪瘟疫苗220万头份,免疫密度均达到100%;共抽样检测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样品4112份。截至目前,全市没有发现重大动物疫情,实现了落实行动快、免疫效果好、疫情形势稳的防控目标。

尽管我市无疫区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与省农委要求还存在差距,面临的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我市将严格按照省农委的要求,强化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加快建设速度,保证建设质量,确保今年无疫区建设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农业 畜牧业 示范区△ 建设 报告 合肥市畜牧水产局办公室 2008年8月22日印发 共印8份 抄送:省畜牧兽医局。

下载关于上报靖远县沿黄灌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上报靖远县沿黄灌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