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_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时间:2019-05-14 05:3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校共育_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家校共育_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第一篇:《家校共育_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家校共管学生自制途径探索

林州一中 班主任

一、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我国的国情看当今的青少年,他们大多是独身子女,因此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首先必须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而学生良好的习惯的训练与养成,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的树立,即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由此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

但由于社会的不良现象、家庭的生存危机、独生子女的“小皇帝”现象、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时刻冲击着学生们,特别是教育的实效性存在的问题,使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几大不良习惯(依赖他人;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害怕承担责任;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不爱劳动;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学习不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有的甚至还存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极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都妨碍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

面对新形式、新情况,德育与德育管理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工夫。

培养良好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学校、教师,致力于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研究与实践,较系列地探索与总结了习惯培养的理论和经验。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我校自建校至今,始终重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基础工作来抓。我们倡导:以文明习惯教育为突破口,进而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自律习惯等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2008年以来,我校重点把习惯育人作为突破口,进行德育实效性的攻关,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研讨活动,通过营造环境、修定内容、开展活动、加强评比、及时表彰,教师育人方法和学生行为习惯都有所转变,这些变化,使我们增强了工作的信心与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虽然在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上有了一定的做法,但是也发现和感觉到了一些问题,即学校重视,家庭忽视;学校本身又偏重于校内的教育,而缺乏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和协作。特别是近几年,乡镇学生向学校流动,外地打工者子女逐渐增多,生源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打工人员的素质及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习惯受多方面的影响,“一致化”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只有把家庭和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共识,整体培养,齐抓共管,才能固化学生的好习惯。

从家校合作共育入手,来探讨和研究学生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我校将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将好习惯培养工作向家庭拓展,构建家校沟通渠道,探索合作方式方 法,学校、家庭双方面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深化习惯培养的经验与效果。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采取的措施

1.全面了解情况,主动去发现学生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个性差异。

研究之初,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到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个性特点等。并经数据统计,结果如下:学生的行为习惯形成率55%,学习习惯形成率46%,生活习惯形成率42%,同时召开了部分学生座谈会,部分家长座谈会。了解到学生中在习惯养成上存在的问题较多,需要去研究解决,以便有针对性地去制定实验计划和实施方案。

2.制定相关制度,加大家长培训力度,齐抓共管,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

为了使研究工作扎实推进,根据教育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针对学生在学习、纪律、卫生、安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我们制定了《关于加强常规管理,养成良好习惯阶段性整改意见》,以制度促习惯养成。

同时,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倾听学生家长对教育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以开办培训班的形式,请专家讲座、疑问咨询解答、家长经验交流,并且配发学校印制的材料,对学生家长进行辅导,教给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培训结束后还要求家长写出学习感受交给学校,汇编成册,再发给家长互相学习交流。通过培训,消除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误区,让家长懂得了家校共育对孩子成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家长掌握了一些较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双方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3.多措并举,强化学生习惯养成。为了促使学生初步养成的习惯得到巩固,我们又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措施,主要有:

(1)对症下药,正确引导

现在的小学生,许多应该养成的好习惯,没有养成;有些不应该养成的习惯,却养成了。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通过细心的观察、认真的调查,具体分析学生的症状,彻底摸清学生的底细,明白学生目前究竟有哪些不良习惯。心中有底,便于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同时,我们还必须明白,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事先让学生认识到不良习惯的害处,改正不良习惯的迫切性以及养成良好习惯对其人生的意义。可以列举中外伟人得益于良好习惯而名垂青史的例子和同学中受益于良好习惯的先进事例,激发学生强烈的上进心,从而赢得教育对象积极主动的配合,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前提。

(2)循序渐进.反复磨炼

诸多的良好习惯条条重要,但是具体的养成不可能一躇而就,凡事“欲速则不达”,必须有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培养良好习惯的复杂性、艰巨性,重视逐步培养良好习惯的操作过程,针对学生实际制定阶段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切不可操之过急。良好习惯的养成,一是要让学生得其道,二是要学生平时反复磨练。如果没有长期的磨练,不良的习惯难以改掉,良好的习惯也不能达到彻底的自觉的境界。一定要督促学生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在不断的磨炼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3)严加要求,多加鼓励

改变不良习惯与建立新的良好习惯是一个相当艰巨的斗争过程,良好习惯养成只有在严格的要求下才能完成。这种严格的要求应该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地与不良习惯作斗争,自觉地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自己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是教师跟学生商定确保养成过程正常进行的若干制度,然后付诸实施,奖优罚差,确保每一位同学的习惯养成在严格的自律与他律的监控约束下进行。同时,我们必须牢记:“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充满朝气和未脱稚气的青少年,一味地指责不免影响他们的热情。学生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他们的付出、他们的努力需要得到老师及时的承认,需要老师不断的鼓励。

(4)加强检查,强化评比。

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师检查、评比小组,又成立了由优秀学生组成的纪律、卫生督查小组,每天由值班教师带队,分别对学生日常行为、纪律、卫生、出操等情况进行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做好记录,并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做出处理,无法处理的上报学校德育处。由评比小组定期对检查结果进行评比,评比结果与学年末评选优秀学生、先进班级挂勾,与班主任学年考核挂勾。(5)定期例会,及时总结。

每周召开一次班会。每周一早上升旗仪式结束后,召开班主任会,班主任组织班级开会,小结前一周班级安全、卫生、间操、学习等情况。每月底召开一次校会,通报本月各班开展评比活动情况,表扬表现突出的班级,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四、研究取得的成果

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家长、学生都有了不同的变化。课题组教师强化了习惯培养意识、科研意识、家校合作意识;家长完善了教育理念,提高了 对孩子习惯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丰富了,也更加科学,家长的综合素质借助课题研究也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孩子们在家长和学校的默契配合、联合教育下,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了稳固,坏的习惯得到了有效地扼制,校园内和谐向上的氛围逐步形成,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基本实现了研究的初定目标。具体体现为:

1.问卷调查,为了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2010年4月,我们对当时六年级的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的生活习惯、学生习惯和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由于调查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所以统计分析工作量很大,有些问题是定量分析的,有些问题则是定性分析的。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无规律的生活习惯是造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根源。孩子对时间观念淡薄,生活中更不可能做到雷厉风行,处事不严谨、无条理,从而导致晚上作业拖拉。正常情况下,我校的高年级作业量应该在1个小时以内。

(2)学生自我服务、承担家务情况不容忽视,导致责任、自主意识薄弱,依赖性强。独生子女的养尊处优的生活明显体现,家长的包办养成了孩子的生活散漫、依赖性强和懒惰的习惯。

(3)不认真和没耐心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障碍。这种认真与无耐心也应该与生活习惯紧密相关。

(4)家长的奖励方式存在偏差,家长的奖励与学生的期望存在偏差。家长的物质奖励超过精神奖励,这违反了奖励以精神为主、物质为辅的原则。在统 计过程中,经常发现孩子希望的是精神奖励,而家长给予的却恰恰是物质奖励。

(5)普遍存在打骂、伤害孩子自尊等错误的教育方式,也有少量存在的家庭冷暴力,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6)学习没有目标和缺少计划,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的计划性指导教育存在缺失。

(7)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不预习的比例明显过高,这有教师指导问题,也有家长不闻不问存在的问题。

(8)上课笔记、听讲、思考、回答存在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困难,不记笔记,不认真听讲,不思考问题,也不回答问题,所占比例明显偏高。这里有习惯与能力问题,也有小学的遗留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学习习惯问题。

(9)作业习惯与作业订正是学习困难学生要突破的难点,存在为作业而作业的问题,订正作业没有做到独立思考与独立完成,家长和教师都存在责任。

由此我们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一般来说,生活习惯存在问题的学生,学习习惯也相应的存在类似的问题。

(2)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出的认真、仔细、有耐心,也必须反映在学习中是否认真、仔细、有耐心。

(3)家长对子女未来职业的选择,对子女的价值观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4)家长中存在着忽视对子女奖励的现象,还存在着对子女的表扬金钱、物质奖励过多的倾向,而子女往往希望得到的只是口头表扬。

(5)家长对子女教育中,打骂现象比例较高,要占1/3以上,子女对家长的唠叨、拿别人和自己比较最为反感。

(6)家长教育情感沟通中存在着两大契机,一是孩子生病时父母的照顾,二是给孩子过生日。

(7)家长对子女的理解、宽容、鼓励比责备效果要好得多。

(8)家长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极为深刻。

(9)教师忽视对学生预习的指导、检查。

(10)教师对学生作业前的预习、作业的订正缺少指导和检查、督促。

2.初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良好的教育网络,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治提供了多方面教育力量的保证。

习惯是长时期形成的一种倾向性行为,无论是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是不良习惯的矫治都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教育过程,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力量必须一致。这样才能保证习惯培养的经常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只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老师经常抱怨5<2现象,即学校辛辛苦苦教育5天不如家庭和社会对学生2天的影响,这是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缘故。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问题上,始终保持与家庭和社区的积极联系,家校共育成了我校的一大特色。

(1)定期召开家长会

我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全体学生的家长会,平时又不定期召开各种类型的家长座谈会,及时地了解家庭教育的动态,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2)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

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对于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一些重大决策事先听取家长委员会的意见。学校还设立了家长学校,开设了家长课程,编写了《家庭教育指南》,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的指导。在我们学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家校联系卡,在这卡上,学校把学生习惯养成的要求和目标及在校表现明确 地反馈给学生及学生家长,家长把子女在家庭里的表现再反馈给学校,这样学校和家庭教育更和谐、更一致了。

(3)利用网络优势,拓宽家庭与学校互动的渠道。

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公布校长室、德育处及各班主任的电子邮箱和QQ号,通过发送电子邮件、QQ聊天等形式,与家长适时交流,及时沟通,快速而便捷。绝大部分家长在同学校交流时都非常理性,使网络不仅成为接受家长监督的平台,而且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更是家校友谊的桥梁与纽带。

(4)调动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学生。

在学生的习惯养成上,我们还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为防止学生进入游戏厅,防止他们涉入一些不健康书摊,受不健康书刊的侵害,我们经常与公安、工商、文化管理部门保持联系,不断整顿学校周围的环境。我们还与政法委、法院、劳动教养所联系,邀请有关人员到校作法制教育讲座。这一些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3.认真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针对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在2009—2010学年启动了“345”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先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应用,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和主体学习意识。部分学科还开展了学案式教学,不仅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养成及时复习、及时练习,提高学习效率。目前我校的老师已开展这一教学模式,在成熟的基础上将继续推行。

“345”等先进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导” 和“助”,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345教学模式”的辅助举措之一是“学案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提前预习、便于自学、及时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为推动“345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学校专门组织了教导处、教学骨干到潍坊参观考察学习,并向市教育局申报了自己的教研课题。“345教学模式”的推广,极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并且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减轻了,空出的课堂时间,可以充分开动学生的思维,作业也尽可能做到少而精,更重要的是逐步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认真听课习惯、勤于思考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

4、探索建立了一整套班级和学生的考核机制,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治是复杂的、系统的、又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这里就需要把学生习惯培养的内容细化和实化。我们把学生的良好习惯分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然后再把这三方面再细化,如学习习惯方面,我们又把它分为良好的上课习惯、作业习惯、考试习惯及课外阅读习惯等,对不同年级的同学分别订出不同的习惯培养目标。再把学生的良好的习惯构成细化、分化、目标化后,我们再对每个同学进行习惯养成的量化考核,每个班级都有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主要内容的学生操行等级记分条例和学生操行等级记分法,每周进行统计反馈、公布上墙,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表现进行扣分,对学生的良好习惯表现进行加分奖励,这样使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经常化、制度化,不因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注意力的转移而转变。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进行细化、量化考核的基础上,我们学校对班级的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工作进行百分考核,把它作为班级创建优良班集体的主要内容。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学校已逐步形成了完善的考核机制,学校的常规管理和其它德育工作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学生的良好习惯逐步养成,整体素质不断提高。(1)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追访”中发现,学生内务、简单的家务已能按时打理;

(2)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上课注意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学习热情高;

(3)养成了良好的自律习惯。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学生们都能严格按照《守则》《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自习课量化评比所有班级均为优秀;

(4)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学生们的责任感明显体现,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校园中文明语言、互助互爱、关心集体、环境保洁等随处可见,班级里地面更清洁了,桌子摆放更整齐了、课堂上学生的听课也更主动了、学生的作业本也更规范化了,校园里乱扔乱抛现象少了,随意涂画的没有了,校园也更洁净、美丽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学校从未发生过一件恶性事故,也没有一个学生违法犯罪。

5.拓展了家校共育的内容,从完善人格的高度共同强化青春前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关心学生的成长,是可持续的成长,健康的成长。只关注学生的智育是永远不够的,而应该关注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完美人格的形成。青春前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关注点。

针对学生青春前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向家长发放了《青春前期家庭教育指南》,向老师发放了《青春前期教育教师工作指南》,指导家长和教师如何关心学生的青春前期问题,不仅是生理上的,而且更重要的 是心理层面的、道德层面的、伦理层面的。很多家长在事后跟学校的交谈中感到震动很大,因为在家长心目中,最多就是那些难于启齿的生理问题。孩子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个时期不出事就行了。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专门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灵驿站),由考取了专业合格证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师,接受学生及家长的心理咨询。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有意识地安排了对家长的心理健康讲座,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家庭在心理健康方面应注意的事项。家长更多的明白了,孩子的学习问题其实也是心理问题,孩子的逆反问题也是心理问题,孩子的将来成材成人更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可为的空间,较好地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6.深入开展家长、学生评议教师及学校活动,每学期安排专人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家长和学生,测评对班级和教师的满意度,征求家长对学校办学的意见或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看到家长对优秀的班主任、任课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存在的问题也不回避,如: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部分学科作业过多、极个别教师作业批改不认真、加强校际交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改进部分老师的普通话等。

针对家长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学校进行了积极回应。一是教导处每学期对教育常规进行两次检查,重点是备课和作业批改;二是实行导师制,教师利用课间或中午时间义务给学生补缺补差,指导学生掌握较科学的学习方法;三是学校每学期开展学习成绩进步奖和思想品德进步奖评选,鼓励学习困难和品行困难学生;

这样,对家长满意度的测评,延伸到接受家长的建议和意见,成为家校合 作教育的一个新的平台。

7.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引导家庭和学校正确评价和引导学生,并利用同辈群体的良性互动纠正家长教育中的不良影响。

在2010—2011学年,我们除了开展日常的主题班会外,主要开展了:(1)“感恩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感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为使“感恩”这一中华美德的优良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校积极开展了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感恩教育成为了学生心中的一项常态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学校通过讲感恩故事、唱感恩歌曲、看感恩影视、出感恩板报、开展感恩征文、演讲、书画等比赛,举行感恩主题班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我们还将主题实践活动延伸到社会,先后组织开展了“感恩社会,服务社区,净我家园”、“感恩祖国,缅怀先烈”、“感恩自然,保护环境”、“感恩社会,走近孤寡老人”、“献爱心捐助残疾儿童”、“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交朋友”等一系列活动。很多学生志愿加入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情感明显提高,锻炼了各种能力,提高了综合素养,同时解决了德育课上枯燥说教的弊端,拓宽了德育教育的渠道。

自从开展“感恩教育”以后,广大家长和群众对此倍加赞赏、热情支持。许多家长都说:“你们的感恩教育开展得好,早就该这样抓了。”学生王晗的父亲说:“这个感恩教育活动抓得非常及时,抓到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点子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能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就大有希望。”在“母亲节”时,学生李一剑的母亲从外地写信给学校,她殷 切的希望将感恩教育深入地开展下去,让祖国的新一代传承和发扬这一中华传统美德。

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恩文化的启迪与熏陶,使他们慢慢养成了知恩、感恩、报恩的良好思想行为习惯,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常做感恩之事,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成为了践行感恩社会、感恩师长、感恩大自然、感恩他人的优秀公民。(2)“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

我们模仿“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组织实施了“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学校制定了评选标准,严格评选程序,优中选精。目前,我们共评出三批共60名“感动实中”的人物。这些评选限制学习成绩表彰的名额,倡导从小事入手,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让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通过树立身边的典型,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学生朝着良好的个性品质方向健康发展。这些获奖的学生中,只有不到1/4的学生是因为学生刻苦、成绩优秀,更多的是坚持与执着、有着一定爱好和特长、奋起直追不甘落后的、正直和善良、敢于负责善于工作、孝敬老人、为父母分忧的典型。

当我们看着一张张笑脸从校长和班主任手中接过奖状,当全体师生静静听着一段段简短而朴实的颁奖词,我们分明看到的是这一件件小事在学生心中播下的是爱的种子、文明的种子、自信的种子。

8.探索形成了一些小学生不良习惯矫治和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机制。

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主要有:

(1)科学量化管理策略。即科学地认识学生的习惯结构,把学生的习惯要求分化、细化、量化,从而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2)家校联系策略。促进家校沟通,使教育同步一致,也使学生校内外言行一致,再加强同家长之间的沟通,增强教育效果。教育家长,不仅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更要关心子女习惯的养成。

(3)学科定位策略。学科教师必须在学科教学中,设计对学生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并贯穿在课堂内外,也就是说,学科教学必须把学生习惯的养成和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小步子策略。对于所有期待的习惯难于一举实现的,就采取不断时接近法。如学生的写字习惯一下子很难达到彻底的改变,那只能先从字迹端正、清楚开始,逐步地要求其美观、成体。

(5)抓具体、抓经常策略。习惯的养成关键是常抓不懈,不要因某些特殊的事情而影响习惯的继续。如早锻炼习惯、不能因下雨、考试等而放松要求,其它如打扫卫生,认真作业等都是如此,否则将功亏一篑。在习惯问题上还应抓实、抓具体,学校要精心规划、具体部署、分步训练、逐条评查,不经过大量而细致的工作形成习惯,那是空话。

(6)常督促、勤反馈策略。对于学生的各方面习惯的表现应经常督促、评查,及时地批评或表扬。离开评查、监督,那么再好的计划都将落实,而评查监督的结果对反馈给学生、家长和老师、督促的人员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把结果及时告知当事人,公布上墙,这是提高效率的可行之举。

(7)年级差异策略。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习惯要求上可提出不同的目标,低年级可着重考虑如何矫治以前的不良习惯,培养适应新学校、新年级、新学科的良好习惯;中年级可着重培养学生的提高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一些习惯,如交友习惯、课外阅读习惯等;高年级可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 15 主能力的习惯,如:复习习惯、与异性交往的良好习惯、自主选择决策的习惯等。

在一年多的实践和研究中,我们不断地深化和扩展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认识,把它融入到学校的各项管理中去,融入到具体的教育和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习惯养成的目标和要求,把它内化为自身素质的目标。

综上所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了家校合作共育的能力,形成了和谐宽松的育人大环境,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使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家校的沟通顺畅,关系融洽;家长掌握了教育理论,部分家长总结出经验;教师掌握教育理论并出经验;通过继承与创新,总结出多种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新途径;在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工作主要是由学校来完成的,且由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的总体水平不高,一般情况下属于被动参与,在教育的节奏上存在“拖拍”现象,部分家长的主动教育、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2、习惯养成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应进一步研究,进一步认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认清习惯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习惯的养成是碍还是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3、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我们则认为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学生良好习惯是能够形成的,不良习惯是能够得到矫治的。

(二)提出的建议: 在本阶段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操行等第记分法和班级的考核,使之更科学合理,更规范可行,在考核中进一步突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作用。

2、对于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要予以更多的关注,这些特殊的群体包括:寄宿生、单亲家庭生、父母在外做生意的等,这群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的同学,他们需要我们去用心理解和关心。

3、利用家长学校和德育刊物,对学生的家长进行专门的培训,加强科学指导。进一步强调家长的示范作用,明确要让学生形成好习惯,家长首先要改掉一些不良习惯,让家长懂得“身教于言教”。

这个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有实际价值,是值得不断探索的,它不局限于某一范围,某一阶段。本报告也只是近一年多的总结而已。我们以为,这种实践和研究所具有的价值将会随着挖掘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得到显示,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秦榆 《好习惯好成绩》 当代世界出版社 关鸿羽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新世界出版社 马忠虎 《家校合作》

刘翠兰 《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

艾普斯坦 <<从理论到实践:家校合作促使学校的改进和学生的成功》

第二篇:构建家校共育桥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构建家校共育桥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xx小学举行2014学春季学期家长培训会

为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搭建有效的家校联系和沟通桥梁,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014年3月14日下午,xx小学举行了2014学年春季学期家长培训会。

培训会上,学校领导就学校建设规划、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素质教育等方面工作取得的成绩以及社会、家长关注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相关的惠民政策向家长作了介绍,特别就学生的食品卫生、疾病防控、交通安全、防雷避险、溺水防汛的管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副校长曾富贵向家长介绍了xx“春蕾社团”组建方案,希望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希望家长多与学校、教师沟通,多理解、支持学校,协力同心,共同教育好、管理好和培养好学生。此外,还对支持学校工作的10位“优秀家长”颁发了荣誉证。

然后,各位家长在各班礼仪队的引领下走进各班教室,各班教师向家长反馈了学生在校的思想道德、学习纪律、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还就家校之间如何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共同教育管理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等,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和探讨,并选举成立了各班家长委员会。

最后,各班推选出了家长委员会代表参加了xx家长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校长陈洪明确了家长委员会的职责、分工。在随后的交流会上,家长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大家对自己感兴趣或难以判断的学生问题互相咨询,共同提高。家长会开成了讨论会、交流会、通气会,气氛相当活跃。许多家长收获很多,同时也加强了家长们之间的了解。家长们也给学校的工作和教育学生的方法、观念等问题提出了不少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问题,对以后学校工作的思路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次家长会增进了学校、家庭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双方的沟通和信任,取得了预期的目的。会后,学校行政班子将会对于会中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做多方面的思考和认真的分析,提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实践的具体方法。

此次家长培训会,加强了学校和家长的互动与沟通,让家长学习和掌握了科学教育管理学生的方法,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定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篇:家校共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浅谈家校共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人的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中,接受最早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影响最广泛的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起到指导、协调作用。要实现教育的最好效果,就是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致性。对于小学教育来说,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在三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渐渐懂得了它的深刻含义。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一、家校共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一个班集体,同样的老师教,孩子的行为习惯却不相同,是因为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和接触时间最长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先从父母那儿获得最初的生活经验。家庭教育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的影响。教育好孩子既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家庭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充分调动家长的教育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动,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的作用。

二、充分调动小学生家长的教育主动性,实现家校合作

实现家校共育,教师首先要与家长经常沟通。交流教育观念及对孩子教育问题方面上的认识,相互切磋,达成共识,商讨教育对策。

(一)“爱孩子”是与家长沟通的基础

要实现家校共育必须经过小学教师的艰苦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爱孩子”,要让孩子和家长都能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爱。另外,老师对待家长还要做到和蔼可亲,言语恰当得体,让家长感到可亲可敬。我们与家长沟通交流是为了达成共识,只有认识统一了,教育目标才能一致,才能实现家校共育。

(二)、教师要信任、理解家长,要有服务于家长的观念

学校要做到充分发挥家长主动性的关键,在于信任、理解家长,要有服务于家长的观念。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康成长,只是有些家长教育方法不得当,教师应该诚恳地给予指导,不能埋怨指责,更不能认为孩子的成长都是学校的功劳,孩子的缺点都是源自家长教育不当。另外,我们在做家长工作时要有“服务家长”的观念,诚恳听取家长建议,把我们的工作做得使家长安心、放心、开心,使家庭与学校形成良好的、和谐的亲密关系。

(三)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

学校必须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庭转变陈旧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促进家长发挥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1.及时向家长汇报教育内容及孩子在校的表现

首先,要及时把学校每个阶段的教育工作重点向家长介绍,使家长了解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积极地作出配合。另外,教师要向家长及时汇报孩子在校的表现,共同研究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制定教育的改进方法和措施。

2.调动家长主动关心子女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发扬家庭教育的优势

现在有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但认识上有偏差:重智轻德。一味地要求孩子成绩争第一,对孩子的品德发展、个性形成、行为习惯养成比较忽视。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在孩子的文化学习、智力开发、才艺培养上,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成才。其实,这些并不是决定孩子是否能有所成就的唯一因素,孩子的人品、性格同样重要。3.教育要面向全体家长

对于家庭来说,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教师应该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孩子,重视对每个孩子家长的指导。特别是对那些不重视家庭教育或教育能力较差的家长,教师更应该加以关注,因为这些家长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指导工作的重点不能单纯地根据孩子在校的表现来确定,还要根据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来综合确定,提高家校共育的效果。

(四)、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只有积极参与学校教育,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共同使孩子达到最佳的教育目标,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1.家长应为孩子成长创设良好的条件

家长应为孩子成长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家庭生活环境应当清洁整齐,每一样物品都应有其固定的位置,注意培养孩子用完东西放回原处的良好习惯。在家庭生活中要让孩子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例如,摆放碗筷桌椅、扫地、帮父母取放东西,高年级孩子洗自己的衣服等等,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养成讲卫生、有条理、负责任的生活行为习惯。在家庭中,家长还要建立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建立尊老爱幼,夫妻互敬互助的良好伦理关系,如果父母之间感情淡漠,经常为一些生活中的琐事争吵、打架,势必会给孩子在心灵上留下阴影,造成心理伤害,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要不断学习思考,充实自己的科学育儿知识,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2.在日常生活中全面了解孩子,关心孩子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待孩子要合理地掌握“爱”和“严”的分寸,既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耐心听取孩子的合理的建议,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也要抵制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耐心说服,绝不能姑息迁就。3.家长以身作则,时刻做孩子的榜样

古人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掌握教育的主动权,才能有良好教育效果。如果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并不能做到,久而久之家长就会失去威信。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从根本上加强自身的修养,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孩子。

三、充分发挥家长的资源作用

要实现家校共育,需要教师真正确立:家长是教师不可缺少的教育合作伙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资源,组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家长特有的作用,增强教育效果。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家长这一教育资源,发挥家长的作用,扩大教育时空,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单靠任何一方,都是存在缺陷的,只有双方同心协力,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教育目的,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第四篇:家校共育大陈述学生发言稿

家校共育大陈述学生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叔叔阿姨们大家好!

我是二(7)班姬文浩,家校共育大讲堂上陈老师告诉我们应该在生活养成好习惯,自从上小学后在老师和妈妈的帮助下我也养成了很多好习惯。有认真听讲,尊重老师,团结同学,早睡早起,爱运动,勤于阅读等等。

我最喜欢读书。每到课间除了和同学们一起玩,还会去图书角看各种书;晚上临睡前还要在台灯下看一会儿书;周末有空就会去图书馆借书看。不知不觉我和书成了好朋友。

高尔基说:热爱书籍吧!它能帮助你们的生活,能像朋友一样帮助你们在纷乱的事件中理出头绪,书籍能教会你们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他将以热爱的感情来鼓舞你们的智慧和心灵!

以后我会坚持好习惯,改掉坏习惯。让自己越来越棒!谢谢大家!

第五篇:家校共育沐浴学生成长(精选)

家校共育沐浴学生成长

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而家访就是家校共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为老师就需要有效利用这一途径,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家校互动形成合力,让我们的学生——每个家庭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快乐健康的成长。

教育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需要面对面、心对心地密切相连。学生的许多校外表现及家庭背景是难以“一线牵”的,而教育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则需要借助家访直接渠道获得。家访是一门教育学问,是教师和家长联系沟通、交流合作的最经常、最通用、最实用的方法。我们在家访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搭建起师生之间心桥。以前一提到家访,学生、家长不理解会觉得老师家访似乎就是上门告状,它无形中成了学生和家长的心病,反感老师家访,从而抵触、逃避。而我们通过改革和更新传统的家访,探索家访工作中的新思路、新途径,从教师为家访“烦恼”、学生害怕“告状”和家长“埋怨”家访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沟通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桥。

一、以诚待人,赢得沟通

学校的诚意是成功教育的源动力,教师的诚意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教育者只有用自己的诚意,才能赢得家长的认可,才能赢得心灵的沟通。在家访过程中,我们每一名老师要带着诚意与家长常沟通、常联系,多方式的与家长“零距离接触”,沟通学生的在校情况,从学习态度,到学习习惯,从课堂表现到学生学习认知能力,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结合孩子的家庭学习、教育环境、家庭学习习惯,家庭性格养成等,找到孩子表象不好的根结,拿出关心学生的诚意,为学生送去关怀,送去温暖,帮助孩子成长。恩格斯曾经指出:“ 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如果孩子们自认为目标不可能达到,就失去自信,从而失去努力的方向。”所以,要争取家长的了解到这一点,并从生活中发掘孩子的点滴优点,加以扩大,让孩子在愉悦的心情下茁壮成长。孩子有了进步,我们送去鼓励,孩子有了疙瘩,我们和家长一起坐下来,为他作心理疏导;孩子有了困难,我们给予精神上及物质上的帮助。

二、强化教育责任,赢得支持

教育者要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满怀教育热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新的教育观念、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利用家校互动,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实到实处,将学校的德育面向生活,不断吸收新内容,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的德育功能,共同育人,提高德育的实效。一是充分利用班级、学校的家长委员会,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为学校管理献计献策,从而促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使用;二是邀请家长代表参加“家长来校日”活动,让家长来学校走走看看,问问听听,与自己的孩子上一节课。三是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家长全程参与,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多途径、多方法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家校共育活动,让家长认识到学校教育的复杂性、特殊性,增进家长对学校、教师工作的理解,明确了家长自身的一种教育责任,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工作中,更积极地支持学校教育,配合学校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待以尊重,赢得信任

为人师者,对学生应持民主的态度,尊重他们;对学生家长也应如此。尊重家长,就能赢得家长的信任,从而为我们的教育工作开创全新的局面。家长对我们信任,就会把我们当作可以拜托的朋友。有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好事得到张扬;疑惑得到解答;而诸如打架、群殴、敲诈、勒索的坏事,也可能在刚露苗头之初被卡死。尊重家长,首先体现在用语上文明礼貌。我们在发短消息时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家长,不用命令式的教训人的口气。开头称呼一定是“尊敬的××家长,您好”,结尾处一定有“谢谢”。短信中语气也尽量是委婉的,可商讨的。比如:“如果您方便的话,请……”“因为……,给你添麻烦了……”。其次要积极、主动、诚挚、平等地与家长保持经常的联系,与家长经常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寻求家长的支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工具——微信、飞信等平台,创建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家长的交流平台,始终保持畅通,作为家校互动的有力保证。通过这种“网上家校”建设,来展示我们教师风貌、宣传学校管理、通报学生在校状况,从“细节”入手,获取广大家长的信任和认可,让“网上家校”成为家校互动的一条重要的渠道。最后要重视家长的反馈信息。对于家长向学校提的一些建议,我们要每条必复,根据学校的实际,或者立竿见影地落实,或给予耐心的解释。

学校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阵地,家校共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和谐发展,让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

下载《家校共育_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校共育_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校共育观后感

    家校共育观后感 家校共育观后感1 隆重的家长会最后落下帷幕了,送走了最后一个学生家长,我长长地舒了口气,置身焕然一新的教室,还留存着浓浓的爱意,我倍感欣慰!是啊,长达一个月的精......

    家校共育工作总结

    家校共育工作总结家校共育工作总结1为了使老师和家长们更好的了解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5月14日滏园小学全体师生和家长一起通过电视直播,积极参加家庭教育培......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

    家校携手,共育成长蓝天——家校共育心得体会家校合作之共育孩子社会情感能力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

    家校共育观后感

    家校共育观后感1 “双减”政策开展已有一年,这一年我们的学习方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以前只关注孩子语数英到现在开始重视体育、音乐、美术等等,孩子们也开始更全面的`发展与......

    家校共育观后感

    家校共育观后感 家校共育观后感1 通过这次家庭教育公开课的学习,让我对“双减”政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双减是为了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从外观上可以看到孩子们的作业在校内......

    家校共育促发展

    家校共育促发展 建立健全新型德育工作协作机制,1.大力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微信群、飞信群、家长会等传播媒介,宣传现代德育理念,鼓励师生参与到德育改革之中,引导社会进一步增强......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15篇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1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自人类文明诞生至今,无限存在的永恒课题。她延续至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日,仍是我们无法回避。异常......

    家校共育责任书

    家校联合共育责任书(安全目标责任书2021—2022)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让学生成人成才,实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充分发挥学校与家庭的联合教育作用,明确各自职责,齐抓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