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市今年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情况反映
我市今年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情况反映
再接再厉,再鼓干劲,扎实推进我市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工作
—张伙明同志在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二〇〇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今天,市农业局召开全市农村贫困农户危房改造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通报今年以来危房改造工作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下半年全市农村贫困农户危房改造工作,确保完成今年危房改造工作任务。刚才,市扶贫办通报了工作进展情况,怀集、广宁、封开三个县介绍了情况,现在,我对全市今年以来危房改造工作作个小结,并就下半年工作提几点要求,最后以刘局长讲话为准。
一、今年以来我市农村贫困农户危房改造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实施《肇庆市农村安居工程—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实施方案》,各地对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做到精心组织,及早布置,落实责任,科学管理,使我市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比较顺利地开展。据各县(市)区扶贫办上报统计,到七月底止,全市已动工户数1336户,占全年任务的50.6%,其中已完工的517户,完成年度任务19.58%,在建的819户。基本达到时间过半,动工过半的要求。在短短的5个月时间里,我市的危房改造工作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综合各地的情况,主要抓了以下措施:
1、精心组织,及早布置
去年,我市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644户,超额完成了年度改造改造任务。为了使我市今年的危房改造工作能在去年的基础上顺利推进,我市各地在总结去年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到及早部署,精心组织。市扶贫办于今年三月份发出了《关于做好2005年农村贫困农户危房改造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今年的工作任务、对象、程序要求、资金筹集和管理原则以及推进措施等,对全市的工作加强宏观指导。此外,在今年六月份,市委、市政府又召开全市“一保五难”工作现场会,对全市的农村危房改造等相关工作进行详细部署。为了将市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也制定了年度实施方案,把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行政村和农户,使各地对今年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及早准备。例如高要市在年初就制定了《高要市2005年农村安居工程危房改造实施方案》并下发到各乡镇,怀集县根据本县今年危房改造任务重等特点和要求,发出了《关于做好2005年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的通知》,把目标任务、所采取的措施明确写入实施方案,做到目标明,措施实,促进了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各地反映,各县(市)区均加大工作力度,高要、四会、广宁等县均计划在今年内提前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任务。
2、分片包干,落实责任制
由于农村贫困农户危房改造工作分布面广,工作量大,为了将工作落到实处,各地都落实层级责任制,实行分片包干,一级抓一级。四会市把贫困户危房改造列入市、镇(街道)干部岗位责任制年度考核的内容,实行市领导包镇,镇领导包片,镇、村干部包户的层级责任制,使每个危房改造户都有1—2名镇、村干部直接挂钩,真正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落到实处。高要市市、镇两级成立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机构,同时实行市领导分片包镇、镇、村干部包户的做法落实层级责任。广宁县继续实行县、镇领导和县直单位包干的做法,将任务分解落实,确保工作顺利推进。此外,各地还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与“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的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单位的对口帮扶力度,推进了危房改造工作进程。
3、继续办点示范,促进工作开展
在今年的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中,我市各地继续采取办点示范的方法,促进面上工作开展。市委副书记黄平方同志和副市长黄振平同志分别在怀集县怀城镇眉田村和怀集县甘洒镇上屈村创办危房改造示范点。怀城镇眉田村示范点共改造危房14户,目前,已有5户建成入住,另外9户可望于中秋节前完工入住。甘洒镇上屈村示范点共改造危房7户,该7户危房户均是特困家庭,其中有2户孤儿、3户单亲家庭、另2户有家人长期患病。为了把这个示范点办好,黄副市长亲自选点、落实资金并过问工作进展情况,各级牵头部门协调好各方关系。目前,该点已做好集中规划,落实施工队,并完成了旧屋清拆和新屋打基础等工作,尽量争取在国庆节前后入住。另外,四会市在江谷、黄田、下茆、石狗等镇开展了农村危房改造的试点工作,并在石狗召开了农村安居工程现场会,掀起了该市农村安居工程建设新一轮高潮。
4、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投入
为了确保今年的危房改造工作顺利开展,各地积极筹措资金,落实政策性补贴。市财政于今年6月份拨出230万元专项资金,基本兑现了去年危房改造户的补贴。高要市为了确保在今年提前完成危房改造工作任务,在市级财政安排了57万元资金,对今年改造的190户实行每户补贴3000元。同时,该市在市社会捐赠办中安排19万元,对每户危房改造户每户补助1000元、市直挂钩单位筹集19万元,每户补助1000元、镇政府安排19万元,每户补助1000元、镇机关单位筹集19万元,每户补助1000元。目前,该市市、镇两级133万元已全部到位,并按照“动工拨50%、完工拨50%”的拨款原则,对已动工的146户兑现了市、镇两级每户补助3500元,对已完工的77户兑现了市、镇两级每户补助7000元。四会市计划将全市293户贫困农户危房在今年全部改造完毕,目前,该市已将社会捐款195万多元和市政府扶持的58.6万元共253万多元,分三批划到各镇危房改造专账,由各镇按照建房进度支付给农户,确保工程进度。怀集县是我市危房改造任务最重的县,该县今年也在县级财政中安排了15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危房改造,有力地推动了危房改造工作的开展。
5、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把关,确保质量
为确保工程安全有序地开展,使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地都能加强监督检查,检查工程建设进度、资金等措施落实和使用情况、工程质量,帮助解决在检查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四会市由市政府、民政、农业、建设、财政等部门组成的农村危房改造监督管理小组,经常深入到各危房改造户中了解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了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质量监督和检查,防止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当前,我市农村贫困农户危房改造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就全市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按照目前进度,除高要、四会、广宁3个县动工户数达五成以上外,其余县动工比例还没到五成,完工比例更少,部分县完工数量未到一成。时间已过半,进度差距较大,下半年工作压力较大。二是资金筹措上办法不多,力度不够大。据各地上报统计,需要投入资金5228万多元,但到目前止,只落实资金1103万元,占计划的21%,且大部分是农民自筹资金,政府的政策性补贴落实进度慢,影响了工程进度。三是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贫困农户建房难度加大。今年以来,钢材、水泥、河沙等建材的价格涨幅都在20%以上,每户投资增加5000元以上,加重了贫困农户的经济负担。四是部分地方干部群众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依赖上级扶持,影响了工程的开展。五是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工程进度减慢。如个别贫困户受农村习俗影响,建房要择日子,推迟了动工时间;今年六七月间降雨较多,施工难度加大,影响了进度等。六是部分地方对危房改造对象把关不严,出现错改现象,违反了农村贫困农户危房改造政策,这是不允许的,造成应改的改不了,应补的补不到。贫困农户危房改造的对象是很明确的,是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户,今后请各县(市)区不要出现这种错改的现象。
二、再接再厉,再鼓干劲,努力完成今年工作任务
1、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事关广大贫困农户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去年,我市市、县两级已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并层级签订了危房改造工作责任书,市政府又将贫困农户危房改造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这是党委、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因此,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克服厌战松懈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在总结去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再鼓干劲,按照省、市解决农村“一保五难”工作现场会议的要求,将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继续列入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各县(市)区扶贫部门要负起牵头责任,围绕今年的工作目标任务,切实加强领导,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大帮扶力度,切实抓好今年农村安居工程的工作,确保完成今年工作任务。
2、落实帮扶政策,加大帮扶力度
农村危房改造的重点和难点是资金问题。随着工作的推进,工作任务集中在山区县和收入更低的贫困户,因此,这个重点和难点显得更加突出。为此,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满足工作需要。首先,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落实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去年,市政府通过多渠道筹资,基本兑现了每户补助2000元的政策,6月份下达的市级资金,请各地迅速兑现去年已改造农户的补贴。今年,省政府将加大对农村安居工程建设投入的力度,市政府也将克服一切困难,尽量争取兑现补助。希望各县(市)区政府想方设法筹集并合理统筹运用财政预算资金,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各级政府的同心协力,切切实实地帮助贫困户解决住房难的问题。第二,将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与当前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对口帮扶。当前,我市正在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和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帮扶活动,这些中心工作有投入,其主要任务也是解决农村突出问题,帮助基层发展经济。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河源市实行部门包点工作责任制解决农村“一保五难”的经验,将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与当前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广泛发动机关单位、企业实行对口挂钩帮扶,发动社会热心人士进行捐助,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增大资金总量,尽量减轻财政资金的压力。第三,动员贫困农户实行亲友间互助。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是一项民心工程,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农户的关爱。但是,也要对广大贫困农户讲清楚,建房是自己的事情,政府和社会只能帮扶一点,不能包办代替,要使广大贫困农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互帮互助的精神,通过借钱、帮工、赊料等方式,降低工程成本,缓解燃眉之急,共同想办法建设美好家园。只有这样,才能在政府的引导、社会力量的帮扶、农户自身的共同努力下,解决农村住房难问题。
3、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不仅解决贫困户住房难的问题,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因此,要在整村推进的基础上,根据当地财力情况,因地、因事、因人制宜,量力而行。在危房相对集中的村庄,财力允许的,要尽量实行统一规划,按照生态文明村的标准连片集中建设,对条件欠缺的,可以先规划、分期分批建设;在危房较分散的地方,可以用拆旧建新的办法进行改造;对资金缺口较大群众又有建房积极性的,可以采取修缮的办法进行改造。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我们都提倡政府逐村做好规划,由农户自己建房,整村解决住房难问题,不要在这条村今年规划一户、明年又规划一户,搞无序建设,也不搞包办代替和“包工头工程”,以免标准过高形成新的债务,加重贫困农户和地方财政的负担。对少数任务特别重的县,如果资金确实跟不上的,要量力而行,重新做好年度建设规划,由县级政府提出延期建设申请,绝不能出现烂尾房工程,将“民心工程”变成“民怨工程”,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各地要对去年的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凡未封顶的,要集中资金、集中精力尽快封顶,绝不能因为危房改造而影响贫困农户的正常生活。
4、强化监管,堵塞漏洞
危房改造工作从确定对象到规划建设,环环相扣,各个环节互相制约,也互相促进。去年的实践证明,凡是监管工作到位的,群众就满意,工作也顺利开展;凡是监管工作有漏洞的,工作就难推进。为此,我们一定要吸取去年的教训,进一步强化监管工作。首先,要核准危房改造的对象。列入危房改造的对象必须是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必须由农户自己提出申请,村委会讨论后张榜公示,群众无异议才能作为危房改造的对象。县、镇两级要协助村级做好把关工作,严禁出现人为的错改、漏改或随意变更贫困户名单进行危房改造的现象,如果今年出现上述现象,要立即纠正,确保危房改造在对象确定上的公平、公正、公开,切实维护贫困农户的利益,维护农村大局的稳定。第二,要切实做好资金监管工作。各地要进一步完善资金监管办法,省、市、县级财政补助资金必须按照财政正常渠道及时划拨到贫困户个人账户,分期拨付的方式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各地对农户的补助资金要在媒体进行公示,如果发现有挤占、挪用、贪污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的,要严肃处理。第三,继续做好工程质量的监管工作,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总之,我们要本着对党和人民、对广大贫困户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处理好在危房改造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营造“阳光工程”,使党和政府满意、广大贫困户满意。各地扶贫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和市扶贫办反映,以便及时处理,确保顺利完成今年全市农村贫困农户危房改造工作任务。
第二篇:任丘市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协议书
任丘市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协议书
甲方:七间房乡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乙方)
丙方:(以下简称丙方)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省市关于切实做好农村危房改造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经个人自愿申请、村委会调查公示、乡(镇)政府审核、市政府审批,确定为2011年危房改造的对象。为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特签订本协议:
一、甲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1、在丙方施工过程中,督促乙方不定期对工程进度和质量进
行督促、检查,对建房施工给予技术指导。
2、在丙方工程竣工时,按照《任丘市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竣
工验收方案》要求,对工程进行初步验收。
3、按照市危改办的要求,在对丙方的工程验收合格后,以本
乡镇为单位向市财政申请拨付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并组织
发放到户;若验收不合格或到期未完工,将不予拨付补助
款。
二、乙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1、在丙方施工过程中,不定期对工程进度和质量进行督促、检查,对建房施工给予技术指导,并及时上报甲方。
2、在丙方工程竣工时,配合甲方按照《任丘市农村贫困户危
房改造竣工验收方案》要求,对工程进行初步验收。
三、丙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1、实施危房改造的房屋,必须经市政府审批确定,列入本年
定改造计划。
2、建设标准。
翻新(新建)房屋:房屋长米,宽米。面积㎡ 房屋结构:房顶: 四壁: 门窗: 地面: 其他:
此协议一式四份,甲乙丙各方各持一份,市危改办存档一份,各方签字后生效。
甲方(章):
乙方(章):支部书记(签字):
丙方(签字):
2011年 月日
任丘市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
协
议
书
第三篇:广东省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
广东省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
(试行)
为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精神以及《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继续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危房和茅草房改造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以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住有所居”为目标,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为原则,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要求,调动社会帮扶力量,突出以贫困户尤其是低保户危房改造为重点,以贫困村(自然村)为实施平台,每年建成一批整村推进安居工程示范村,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逐步推进新一轮农村安居工程建设。
二、目标任务
今年计划在全省贫困村的范围内,选择贫困户危房和茅草房较集中(或危房和茅草房数量在30户左右的自然村)、村容村貌较落后、群众积极性较高和村党支部战斗力较强的贫困村为实施单元,推进100个安居工程示范村(点)建设,省给予地方一定财力的支持,今后视财力增加再扩大示范面。通过每年开展“百村”安居工程示范村建设,推动我省欠发达地区打造农村宜居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让农村贫困群众实现“住有所居”目标。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7个地级市及辖下县(区)的农村危房改造示范点工作由所在市自行组织实施。已列入省政府议案计划或政策扶持的水库移民、农垦、林业、华侨农(林)场困难职工住房改造,革命老区、石灰岩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已列入整村搬迁计划的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村(自然村),从事渔业捕捞的海上和内陆无房贫困渔民实行岸上安居建房等,不列入本方案计划。
三、政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村安居工程事关广大农民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站在政治的、历史的、大局的高度,把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上来,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饱含对贫困农民的深厚感情,把实施这项工程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领导好、组织好、落实好。各级各部门领导要亲自挂帅,认真抓好危房和茅草房改造示范村(点)的各项工作,以此示范带动面上工作。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各地制定建设规划要广泛听取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用性和前瞻性的统一,立足当前,着眼发展,统筹考虑诸方面的因素,正确处理好农户建房与节约用地、科学规划与传统习惯的关系,既考虑当代人的现实需要,又考虑后代人的长远需要,使规划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要从有利于防灾抗灾,方
便生产生活目的出发,拆旧屋建新房,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新批准的宅基地面积须严格按照《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的用地标准执行;鼓励在原址上重建房屋,对确需搬迁异地重建的,要注意勘察地质情况,避免在地质灾害区建造房屋,同时应尽量利用荒坡地或空闲地,做到不占或少占耕地;旧房屋应及时予以拆除,严格执行“一户一宅”的政策;有条件整村改造的地方,要通过整体规划布局,改造“空心村”,建设新农村。二是坚持以民为本,尊重民俗。既要尊重当地生产生活习惯,体现区域特色。又要引导群众抛弃陋习,倡导新风,重视环保,注意卫生,讲究美观,消除露天粪坑和简陋厕所。古树名木和名人故居、古建筑、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址要注意保护。三是坚持与新农村建设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从便利生产生活、美化绿化环境、保护节约耕地出发,结合旧村改造、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村“五改”(改路、改房、改水、改厕、改灶)等工作,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及环境综合治理。
(三)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各地在实施农村安居工程示范点建议过程中,要根据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户家庭经济承受力不平衡的状况,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在组织抓好示范村建设工作中,要深入调查研究,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两委”班子强、群众积极性高的贫困村(自然村)作为示范点,以树立一批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治理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其做法和先进经验。通过旧村改造、村庄环境整治,切实改变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落后面貌,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帮助贫困户危房
改造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对纳入扶持对象的特困户,可以行政村(农场)为单位,集中建设面积较小的产权归村集体(农场)所有的安居房;对纳入扶持对象的低保户,其建设安居房结构可多样化,不强求一个模式,可建造价相对较低、结构牢固、使用方便的连排的红砖瓦房,也可以对主体结构尚好的危房进行加固维修,个别暂时没有能力修建的可先纳入规划,留出宅基地,待有条件后再修建;对纳入扶持对象的贫困户,要积极引导其拆旧屋建新房,有效减少泥砖房的空置数量,实现居住环境安全、舒适、卫生、美化。
(四)政策引导,积极扶持。各地要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以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一点、亲友借一点、社会助一点、银行贷一点,妥善解决好群众建房资金问题。一是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制订积极有效的专项扶持政策,落实预算资金安排。从2009年开始,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安居工程建设(今年计划与2010年预算安排资金一并下达9820万元),并通过竞争方式安排下达到市,由各市按财政集中支付的办法安排到示范点所在县(市、区),有关县要统筹省、市、县财政扶持资金制定具体补助到每户的标准。二是各级政府要制订和落实各种优惠政策,从实际出发减免农村泥砖房改造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积极为农民提供建房报建、用电、供水、通电等一系列的方便措施。三是珠江三角洲对口帮扶资金、省直机关单位帮扶和社会捐助的资金要重点用于安居工程示范点建设和贫困户危房改造。四是要充分发挥金融部门的作用,协调和引导各级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放宽贷款准入政策,积极给予贫困户建房小额低息贷款,大力支持农民建设家园。各级政府财政对经济较困难的农户贷款建房要给予一定的贴息
扶持,加快农村住房改造步伐。
(五)宣传发动,社会参与。各级要大力宣传农村安居工程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做到家喻户晓。要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农村安居工程的建设主体和主要力量;要对农民群众讲清楚,改造住房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应以自筹自建为主,外部扶助为辅,政府不搞强迫命令,也不包办代替,教育引导农民彻底抛弃“等、靠、要”思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家园。各地还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积极开展“为贫困农民安居乐业添砖加瓦”募捐活动,大力支持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加快农村危房和茅草房改造进程。协调共青团、妇联、扶贫基金会等团体要积极配合开展募捐活动,集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推动农村安居工程建设。
(六)强化管理,确保实效。各市、县(市、区)有关部门要制订和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强化管理,确保实效。一是强化资金管理。各级要制订扶持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项目资金下达方式,确保专款专用、扶持到户。各市、县(市、区)要按照省的要求,相应制订有关资金管理办法,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推行农村安居工程公示制。实行“三公开一监督”,即公开扶持计划、公开扶持对象和公开扶持补助资金,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确保此项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三是建立健全建房档案,做到一户一档。在做好扶持对象建房纸质档案的同时,充分利用“广东扶贫数字化管理系统”,将扶持对象的基本信息录入系统,实行电脑跟踪管理。四是加强质量管理。各级要落实工程质量责任人,明确监管工作
范围和责任,实行安居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跟踪。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图纸施工,确保安居房质量,在建设竣工后,严格按照目标要求进行检查验收。五是强化督促检查。省扶贫办拟每年定期组织各市开展农村安居工程交叉检查工作,对安排任务的市县进行量化考核。同时,不定期地邀请人大、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开展监督检查,督促和指导各地农村危房和茅草房改造工作,确保扶持资金专款专用,查处各种违规行为。六是严格奖惩制度。省扶贫办将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对未按期完成任务、措施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的给予通报批评,同时根据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结果,作为调整当地下一任务和资金计划的主要依据,并向社会通报。
二○○九年十二月十日
第四篇:我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情况的调查报告
我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存在一定问题,现将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情况的调查报告如下:
一、危房改造工作情况和进展
全市现有农村中小学958所,在校学生人数27.6万人,其中:中学生9.8万人,小学生17.8万人,全市农村普通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165.6万平方米。
危房改造情况。据危改初期统计,我市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9.7万平方米,占农村中小学校舍总面积6.0%;其中:D类危房
6.3万平方米(所谓“D类危房”是指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属危房中程度最重的一类,此类房屋必须立即拆除),C类危房2.9万平方米(C类危房指房屋局部出现险情,维修后尚可继续使用),B类危房0.5万平方米(B类危房指房屋个别构件出现险情,可继续使用,但需抓紧维修)。自实施“危改”工程以来,全市已改造或拆除农村中小学D类危房8.3万平方米,新建农村中小学校舍12.2万平方米;已改造C、B类危房4.5万平方米。基本消除了统计的D类中小学危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危房的产生。截止10月,我市农村中小学校舍剩余危房面积3.1万平方米,占农村中小学校舍总面积1.9%;其中:D类危房2.7万平方米;C、B类危房0.4万平方米。
自危改工程实施以来,我市争取中央、省资金
1148万元,国债资金621万元,市投入及配套资金2545万元,县(市)区以下自筹资金4575万元,其中县(市)区以下债务投资2194万元。
二、中小学危房形成的原因
国家实施危改工程以前,我市即实行危房改造资金各级财政调剂一点,群众献工献料捐一点,学校自筹一点,解决了一大批校舍危房;以后,国家、省重视危房改造工程,以及政策调整,原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民集资投入变为由政府投入,加大了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使我市危房改造工作取得成效。但是,由于我市农村中小学点多面广,中小学危房边改造边有新的不断产生,彻底消除中小学危房的任务还很艰巨。
中小学危房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危房改造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一直没有走出低水平突击改造和重建,一段时期后又集中出现危房的恶性循环,缺乏良性运行机制。二是由于多年来中小学校舍紧缺,且没有稳定的建设及维护资金来源,致使部分校舍得不到正常维护,超期服役,客观上增加了中小学危房数量。三是中小学危房的定期普查、科学鉴定、动态预警和滚动解决措施不够得力,校舍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三无”(无勘察设计、无规范标准、无施工资质)工程不少,使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太低,建设过程中即存在质量隐患。四是由于地震、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中小学校舍的损害程度比较严重,加上自然老化作用,使部分校舍未达到使用年限即成为危房。
三、危房改造工作的几点做法
根据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年初对全国农村中小学危房的普查结果,截止底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6省(直辖市)及大连等5个计划单列市之外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农村中小学各类危、破校舍8400万平方米,占农村中小学校舍总面积的9.6%;其中:D类危房5700万平方米,C类危房万平方米,B类危房700万平方米。
大量危房的存在,不仅严重威胁着广大师生的安全,而且也制约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为保证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切实改善基础教育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国务院决定由教育部、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各安排10亿元,共30亿元,从起在全国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以基本消除现存中小学危房。8月24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方案》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的启动已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我市在危房改造工程中,与教育布局调整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做法如下:
一是在危房改造工程实施过程中,遵循四项原则,(1)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合乡并镇相结合;
(2)坚持一次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3)质量与效益相统一,布局调整不搞“一刀切”,危房改造不搞“花架子”和“锦上添花”,坚持“牢固、实用、够用、方便学生”的原则,确保校舍建筑使用寿命在50年以上;(4)实行项目管理。中央和省“工程”专款优先用于解决现存农村中小学危房中最危险的D类危房。二是统筹规划,设立机构,明确责任。
实事求是,普查摸底,根据省危改办的要求和安排,6月,我市自下而上对全市中小学危房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逐校填报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申请表》,逐级建立了危房改造项目数据库,作为实施危改工程主要依据。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和实施危改
工程项目。市政府成立了鞍山市中小学危房改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教育局),负责日常工作,制定危改计划,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各县(市)区危改工作,并对中小学危改项目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市政府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意见》等文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制度健全,保证了危改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省危改办要求,用三年时间基本消除现存D类危房,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新危房的产生,建立中小学危房改造有效机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具体在实施危房改造中,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计委等部门一方面已经建立并落实了以协调、交流、服务为内容的例会制度,各部门有分工、有合作,责任明确;另一方面实行责任管理,明确市、县(市)、区是危改的第一责任主体,市长、县长、区长是危改第一责任人,以确保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保质保量完成。
三是保证资金投入,确保危改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市、县(市)区两级分级分担负责的原则,海城市、台安县、岫岩县、千山区充分利用国家的专款,制定好省、市、县三级配套资金计划(配套资金要先到位)。建设规模超过现存D类危房面积的资金由当地政府自筹,重点改造县城以下农村中小学危房。市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允许农民用义务劳动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同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农村义务教育捐款,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各县(市)区的危房改造资金实行专户存储,封闭运行的管理机制,按工程进度实行危改项目直接拨款,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对挤占、挪用、截留危改资金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行为,市将在下批指标中收回专项资金,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是建章立制,实行目标管理。
在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各县区能够抓好“工程”的立项、审核、建设、监理、评估验收等各个环节。首先是认真组织有关部门对中小学危房进行全面、彻底地排查与核实,依照《危房房屋鉴定标准》进行坚定;其次是对存在危房的学校,由学校据实填报《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申请书》,并上报县区教育局,由县区教育局审核汇总后上报;再次是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对违反规定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五是对工程实行质量管理与监督。
首先是各县区能够通过招标或委托有资质等级、信誉良好的勘察、设计单位;其次是施工单位的选择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再次是工程实行全过程监理(监督),项目竣工后,由城建、设计、勘察、监理及项目学校等部门共同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年来,我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平稳安全,进展顺利,但因种种原因,“工程”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研究和改进。
一是县以下配套资金难以落实。
按省要求,市、县政府必须按省里规定数额落实配套资金,但从调查了解情况看,市级配套资金全额到位,县以下配套资金,县级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而是将配套责任落实到乡、村,引发了教育负债。二是撤并学校问题严重。
由于关系布局调整和新校选址等问题,有些村与村之间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且无法筹措改建资金,处于建不成又撤不掉的困境。三是现有中小学危房难以同时改造,师生安全受到威胁。
我市现有D级危房3.1万平方米,涉及中小学生1万人左右,对此市危改办多次召开会议和下发通知,禁止学生在D类危房上课,但调查发现,有的乡(镇)因危房面积较大,涉及学生多,无法妥善安排上课,部分学校仍在使用D类危房,师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五、今后工作的初步设想
一是各部门加大合作力度,确保项目专款专用,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同时,保证中小学校舍正常维修,保证当年出现危房当年消灭,现存危房逐步改造完成。二是与地方政府、人民群众等在内的社会各界加强联系,争取支持,解决从D类危房中撤出的师生上课问题,确保危房改造期间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不受影响,保证教学安全。
三是搞好抽查、检查工作,特别是组织县与县之间互查,对有问题、有需求、有成绩的项目工程,既要找出不足,看到教训,又要善于总结经验,搞好典型示范,促进我市危改工程全面有效开展。
四是依据中央、省有关政策和我市危房改造实践,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有关危改工程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加强危改工程的全面实施,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确保危改目标顺利完成。
第五篇:我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存在一定问题,现将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情况的调查报告如下:
一、危房改造工作情况和进展
全市现有农村中小学958所,在校学生人数27.6万人,其中:中学生9.8万人,小学生17.8万人,全市农村普通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165.6万平方米。
危房改造情况。据2001年危改初期统计,我市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9.7万平方米,占农村中小学校舍总面积6.0%;其中:D类危房 6.3万平方米(所谓“D类危房”是指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属危房中程度最重的一类,此类房屋必须立即拆除),C类危房2.9万平方米(C类危房指房屋局部出现险情,维修后尚可继续使用),B类危房0.5万平方米(B类危房指房屋个别构件出现险情,可继续使用,但需抓紧维修)。自2001年实施“危改”工程以来,全市已改造或拆除农村中小学D类危房8.3万平方米,新建农村中小学校舍12.2万平方米;已改造C、B类危房4.5万平方米。基本消除了2001年统计的D类中小学危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危房的产生。截止2004年10月,我市农村中小学校舍剩余危房面积3.1万平方米,占农村中小学校舍总面积1.9%;其中:D类危房2.7万平方米;C、B类危房0.4万平方米。
自危改工程实施以来,我市争取中央、省资金 1148万元,国债资金621万元,市投入及配套资金2545万元,县(市)区以下自筹资金4575万元,其中县(市)区以下债务投资2194万元。
二、中小学危房形成的原因
2001年国家实施危改工程以前,我市即实行危房改造资金各级财政调剂一点,群众献工献料捐一点,学校自筹一点,解决了一大批校舍危房;2001年以后,国家、省重视危房改造工程,以及2003年政策调整,原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民集资投入变为由政府投入,加大了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使我市危房改造工作取得成效。但是,由于我市农村中小学点多面广,中小学危房边改造边有新的不断产生,彻底消除中小学危房的任务还很艰巨。
中小学危房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危房改造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一直没有走出低水平突击改造和重建,一段时期后又集中出现危房的恶性循环,缺乏良性运行机制。二是由于多年来中小学校舍紧缺,且没有稳定的建设及维护资金来源,致使部分校舍得不到正常维护,超期服役,客观上增加了中小学危房数量。三是中小学危房的定期普查、科学鉴定、动态预警和滚动解决措施不够得力,校舍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三无”(无勘察设计、无规范标准、无施工资质)工程不少,使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太低,建设过程中即存在质量隐患。四是由于地震、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中小学校舍的损害程度比较严重,加上自然老化作用,使部分校舍未达到使用年限即成为危房。
三、危房改造工作的几点做法
根据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2001年年初对全国农村中小学危房的普查结果,截止2000年底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6省(直辖市)及大连等5个计划单列市之外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农村中小学各类危、破校舍8400万平方米,占农村中小学校舍总面积的9.6%;其中:D类危房5700万平方米,C类危房2000万平方米,B类危房700万平方米。
大量危房的存在,不仅严重威胁着广大师生的安全,而且也制约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为保证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切实改善基础教育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国务院决定由教育部、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各安排10亿元,共30亿元,从2001年起在全国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以基本消除现存中小学危房。2003年8月24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方案》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的启动已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我市在危房改造工程中,与教育布局调整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做法如下:
一是在危房改造工程实施过程中,遵循四项原则,(1)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合乡并镇相结合;(2)坚持一次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3)质量与效益相统一,布局调整不搞“一刀切”,危房改造不搞“花架子”和“锦上添花”,坚持“牢固、实用、够用、方便学生”的原则,确保校舍建筑使用寿命在50年以上;(4)实行项目管理。中央和省“工程”专款优先用于解决现存农村中小学危房中最危险的D类危房。
二是统筹规划,设立机构,明确责任。实事求是,普查摸底,根据省危改办的要求和安排,2001年6月,我市自下而上对全市中小学危房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逐校填报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申请表》,逐级建立了危房改造项目数据库,作为实施危改工程主要依据。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和实施危改 工程项目。市政府成立了鞍山市中小学危房改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教育局),负责日常工作,制定危改计划,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各县(市)区危改工作,并对中小学危改项目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市政府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意见》等文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制度健全,保证了危改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省危改办要求,用三年时间基本消除现存D类危房,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新危房的产生,建立中小学危房改造有效机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具体在实施危房改造中,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计委等部门一方面已经建立并落实了以协调、交流、服务为内容的例会制度,各部门有分工、有合作,责任明确;另一方面实行责任管理,明确市、县(市)、区是危改的第一责任主体,市长、县长、区长是危改第一责任人,以确保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保质保量完成。
三是保证资金投入,确保危改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市、县(市)区两级分级分担负责的原则,海城市、台安县、岫岩县、千山区充分利用国家的专款,制定好省、市、县三级配套资金计划(配套资金要先到位)。建设规模超过现存D类危房面积的资金由当地政府自筹,重点改造县城以下农村中小学危房。市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允许农民用义务劳动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同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农村义务教育捐款,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
各县(市)区的危房改造资金实行专户存储,封闭运行的管理机制,按工程进度实行危改项目直接拨款,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对挤占、挪用、截留危改资金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行为,市将在下批指标中收回专项资金,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是建章立制,实行目标管理。在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各县区能够抓好“工程”的立项、审核、建设、监理、评估验收等各个环节。首先是认真组织有关部门对中小学危房进行全面、彻底地排查与核实,依照《危房房屋鉴定标准》进行坚定;其次是对存在危房的学校,由学校据实填报《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申请书》,并上报县区教育局,由县区教育局审核汇总后上报;再次是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对违反规定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是对工程实行质量管理与监督。首先是各县区能够通过招标或委托有资质等级、信誉良好的勘察、设计单位;其次是施工单位的选择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再次是工程实行全过程监理(监督),项目竣工后,由城建、设计、勘察、监理及项目学校等部门共同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年来,我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平稳安全,进展顺利,但因种种原因,“工程”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研究和改进。
一是县以下配套资金难以落实。按省要求,市、县政府必须按省里规定数额落实配套资金,但从调查了解情况看,市级配套资金全额到位,县以下配套资金,县级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而是将配套责任落实到乡、村,引发了教育负债。
二是撤并学校问题严重。由于关系布局调整和新校选址等问题,有些村与村之间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且无法筹措改建资金,处于建不成又撤不掉的困境。
三是现有中小学危房难以同时改造,师生安全受到威胁。我市现有D级危房3.1万平方米,涉及中小学生1万人左右,对此市危改办多次召开会议和下发通知,禁止学生在D类危房上课,但调查发现,有的乡(镇)因危房面积较大,涉及学生多,无法妥善安排上课,部分学校仍在使用D类危房,师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五、今后工作的初步设想
一是各部门加大合作力度,确保项目专款专用,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同时,保证中小学校舍正常维修,保证当年出现危房当年消灭,现存危房逐步改造完成。
二是与地方政府、人民群众等在内的社会各界加强联系,争取支持,解决从D类危房中撤出的师生上课问题,确保危房改造期间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不受影响,保证教学安全。
三是搞好抽查、检查工作,特别是组织县与县之间互查,对有问题、有需求、有成绩的项目工程,既要找出不足,看到教训,又要善于总结经验,搞好典型示范,促进我市危改工程全面有效开展。
四是依据中央、省有关政策和我市危房改造实践,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有关危改工程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加强危改工程的全面实施,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确保危改目标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