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扬传统文化经验材料
弘扬传统文化,夯实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经验材料
王官营小学
2012.8
弘扬传统文化,夯实校本课程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几千年的心血结晶,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民族智慧和无可限量的创造才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但铸造了中华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而且也极大地影响着现在的每一个中华儿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形成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如何在小学德育和课改工作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与思考,我们可以在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对校本课程作这样的定位: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探究和丰富传统文化知识:
我们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发“民族传统文化学习与研究”的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横向探究,广泛收集民族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意蕴深厚,学生必须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探究过程,才能对其形成一个粗略的总体印象,然后才能选择其精华进入比较细致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所以,在开课之初,老师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层面的资料,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横向收集这些资料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脑海中形成框架式的宏观印象。
2.梳理重组,绘制“民族传统文化树”: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一个层次,老师有必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重组。具体做法是师生合作,一起探索绘制“民族传统文化树”。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与各类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纵横交错,构成“民族传统文化树”上绵延的枝杆与丰茂的“枝叶”。有些“枝叶”小到学生家乡“本土文化”的来由特点,甚至关联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分类标准不同,文化树的结构也不尽相同。我们引导学生绘制了四种文化树:节日文化树、礼仪文化树、饮食文化树、服饰文化树。
3.纵向探究,形成“民族传统树文化”:
攀缘着“民族传统文化树”,师生们会一起在校本课程的课堂上度过很多愉快的时光。纵向探究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指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探究小组,每个小组对选定的一两个文化专题进行深入探究。探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精心备课,分块主讲;有时各小组通过网络、媒体、书店等渠道,就某个文化层面纵向收集资料,班上交流……丰富多彩的文化探究活动,让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不断增多,逐渐厚实起来。
4.联系生活,弘扬“民族传统树文化”: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化,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和过程,这个内化过程,需要有相应的活动为载体。为此,师生一起讨论,策划一些切实可行的主题活动,如办“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板报和展览;组织“我与传统文化”演讲赛和辩论会;利用学校“文化艺术节”表演“传统文化香飘校园”节目;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和“我心目中的传统文化”征文活动……这些活动收效良好,涌现了不少让人心动的好作品。一段时间下来,档案柜里学生活动的原始资料会摆放得整整齐齐,陈列室中分类装订的精美成果集也会越堆越高。不少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参与活动的体会和收获整理成一篇篇探究论文踊跃投稿,让自己的活动成果变成铅字飞向四面八方。
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有专家学者认为,倡导学生读诵经典,是一个出力少、收效快的好方法。读诵经典,可以让学生增强记忆力,心地向善,丰富学生多方面的知识。结合学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在高年级开设以“中华古诗文及启蒙教材经典诵读”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很有必要。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三字经》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在启蒙教材中逐渐后来居上。结合教材,我们先以《三字经》的诵读理解为主体内容。
1.诵读原版《三字经》:
《三字经》句子整齐短小,节奏感强,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为避免枯燥厌倦疲沓,我们要求学生采用多种多样方式诵读,如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个人朗读、几个人齐读,男女同学交替读,一人领读大伙儿跟读;可跳读,可选读;等等。在学生对《三字经》的词句熟悉之后,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再做三件事:一是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难词,二是把不理解的句子找出来作上标记;三是利用多种渠道在课外收集与《三字经》有关的经典故事。然后教师组织交流,在必要的时候教师作适当点拨,并把学生收集的资料分类进行整理,规范存档。
2.收集新编《三字经》:
后人在学习原版《三字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改编创造了不少“新编《三字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意义的新编《三字经》,然后和学生一起诵读。新编《三字经》离我们生活的时代更近,内容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新编《三字经》中,有谈学习的:“书中有,黄金屋,要得此,肯付出,头悬梁,锥刺骨,苦读书”;有谈人际交往的:“心不同,难相处,不团结,难致富,心相同,愿相助”;有谈保家卫国的:“保国家,是义务,决不容,敌侵入,敌敢来,定驱逐”…… 内容十分丰富。
3.学生自编《三字经》: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活动,《三字经》这种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古代文化,已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学生进行创造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们和学生一起归纳了新旧“三字经”的语言特点及一般创编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人和事来创编“三字经”。这时候,学生的创作热情很高,他们结合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活学活用,创编了各具特色的“校园三字经”。这些自编的“三字经”,有劝遵规守纪的:“校规章,要遵守,日规范,要记牢……”;有说校园环保的:“爱树木,惜花草,好环境,人人保……”;有讲卫生习惯的:“勤换衣,勤洗澡,讲卫生,身体好……”;有谈历史知识的:“赵匡胤,统中原,建宋朝。宋朝代,分南北……”。这些创作虽显稚嫩,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实施感恩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人格和人品素养。
高年级的校本课程还可以开设“惜真情,学感恩”主题校本课程。
1.寻找前人“知恩图报”的足迹: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惜情重义、知恩图报”的美好传统。就以学生在高年级校本课程中学过的《三字经》为例,其中有不少的内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前人的这些美好传统。如“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有了这些鲜活的例子,老师再来引导学生““惜真情,学感恩”,就水到渠成了。寻找前人“知恩图报”的足迹,这个活动为顺利提升学生的“人格”和“人品”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从小事做起,在“感恩”中成长: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老师在高年级的校本课程中设计和开展很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比较典型的活动如:“母亲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少儿书信”比赛,与母亲进行心灵对话;寒暑假倡导学生为父母做几件力所能及的事,表达对父母养育的感激之情;组织以“珍惜光阴、勤奋学习”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激发学生的斗志,让他们学会用最好的成绩报答母校和老师的教育之恩……这些富有生活气息与情感体验的活动,为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的空间。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凡是勤劳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要时时勉励自己勤学用功,才能有所作为),学生天天在这样读,也天天在这样做。以“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素养”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让我们的课堂和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者,我们从内心感到欣慰。
第二篇: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十八大以来,大力提倡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并与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运用于治国理政和大国外交的实践中。当今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坚定全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人的共同理想,我们要坚定这个理想,并为之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理想首先要理解理想,要知道这种理想从何处来,其根基在哪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又承继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很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很好地认识和选择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所以他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由此可以看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二、强化公民道德建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崇尚道德的传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正是这种追求,滋养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因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体现在个人理想追求上,主张“修齐治平”。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应以修身为本。所以古人把正心诚意的修养,道德修养的至善,看成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这种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追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几千年绵延不绝。中华传统美德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而且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所以中华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尽管遭受过各种曲折,但其间只有跌穴起伏,却从没有彻底断裂。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但每个时代的价值观都有其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上。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者爱人、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世界话语权的需要
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治理,文化软实力建设则是文化治理的关键内容。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激发凝聚起伟大的中国精神,对当今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世界文明做出了新的贡献。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无论思想共识形成、精神力量汇聚,还是社会风尚引领、文化繁荣发展,都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要有这种自信心。
正因如此,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道路奋勇前进。”
在确立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上,我们要把中华民族的各种积极元素融入话语表达过程中,并形成自己的话语系统,而且这种话语系统要能为世界各民族所接受。这种话语系统的形成,当然不能脱离世界文明大道,但最根本的,是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说好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第三篇: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我讲话的主题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完美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的重任。我们要学习先贤们的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素质,努力学习。要提倡忠、孝、节、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同时我们应该学习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将儒家传统文化与文明礼仪精神完美结合,激发孝心,净化心灵,不断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第四篇:弘扬传统文化
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如国家将中秋、端午等节日列为法定节日,可尽管有上述措施和手段,在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麦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适艾草、菖蒲为何物。
为何传统文化遭冷落,而洋节受宠?这需要我们的反思。有人产品能够生活方式的角度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青年生活方式趋同;有人从文化角度认为,西方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我国传统文化缺少青年人的文化内涵,还有人则把它归为商家和媒体炒作的错误方式,认为现在过节只注重形而下,形而上的精神全被抽空了,缺少传统文化船业去丰富、发展传统节日的内涵、外延,这样变味的节日裹起来只能是空虚无聊。
依我来看,几千年文明古国,之所以源远流长,必有她博大精深的地方。最近观看了一系列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益讲座,感触颇多。我们的祖先发现了如此多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奥秘,却被我们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何尝没有向我们传递出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奥秘,这比西方所谓的成功学,更触动我们的内心、更接近我们的根。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尝没有向我们娓娓道来自然界隐藏的无穷规律。
公益讲座现场,无数观众为之动容,震撼。比起那些虚妄的励志警句,这种平时反倒更触及我们内心,我们并不是抵触我们灿烂的文化,正如我们不会妄自菲薄我们的祖先一样,我们所缺少的,只是这样一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者,教我们重拾历史的珍奇,重新审视自身,重新反思人生的本质,生命的意义,让我们学会如何为人,而非禽兽。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这样一批有见地、有学识布道者,能真正把它落到实处,让普通百姓也能畅饮传统文化的甘露,它来源于社会,必将增益于社会,而非仅仅在口号上,在大学的讲堂里。
胡 萍心 理 学 院2012-10-11
第五篇: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机械1204班观看京剧表演
10月28号,在学院和辅导员的组织下,由班长江来同学带领机械1204班全体同学到广电中心观看“六安市京剧票友节”京剧表演。
看着台上演员的精彩表演,听着那传承千年历史悠久的曲调,台下的同学们从视觉和听觉上享受着这场京剧盛宴。
看到台上那些老艺术家们的专注演绎,同学们也被这种热情所感染,整场演出,同学们掌声不断,每到精彩之处,还会不禁的齐声叫好,全场气氛热烈。
当看到表现老一辈革命先烈艰苦斗争的京剧曲目时,同学们一阵沉默,被革命先烈的精神所感动,被革命先烈的不畏牺牲所震撼。
在这样的热烈气氛下,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知道演出结束,同学们依然是意犹未尽,但也只有带着恋恋不舍的表情离开演播厅,但同学们并没有打算就这样“放过”艺术家们,大家争着艺术家们合影,而各位艺术家们也很是平易近人,热情的和大家合影。
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我们的国粹——京剧,同时也使一些以前没有机会接触京剧的同学近距离的接触京剧,并让同学们对京剧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加深了京剧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