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 主题教研稿
三河市皇庄小学主题教研活动
主题:浅谈以文带文课型 活动时间: 主持人:王艳玲
参加活动人员:全体语文教师 研究理念:
1、通过单元导入课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主文本进行深入的学习。
2、通过主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注重课内外的紧密结合,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培养学生收信信息的能力。
韩青春:精读文与略读文的关系: 1)得法于精读,用法于略读;
2)将精读文和略读文进行比较学习(对比、类比)
焦晓雯:教师应将阅读的视角伸向课外,给阅读教学增添新鲜感和活力,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突出重点,优化整合,取舍得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薄慧霞:“ 读—说—背”都是学生的活动,从吸收到倾吐,从理解到表达,从感知到内化,将消极的语言转化为积极的语言,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
王艳玲:让学生充分地读,把读书作为理解和领悟的主要手段,实现“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及时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读写的实践中去,使读写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地震中的父与子》带文《不上锁的门》 选自《新语文主题阅读》教案与反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3.利用主文学习的方法,感悟父母亲人对子女的爱。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主题读写》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一)、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2、对这位父亲说:“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唱道“死神也会忘而却步!”
(二)、(课件)讲述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进一步感受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以及全国人民对苦难同胞无私的爱
五、带文
1、读一读:根据自学提纲读:画出关键性语句,想一想“不上锁的门”说明了什么?批上你的看法。(3分钟)
2、说一说:围绕“不上锁的门”说明了什么?讨论(2分钟)
3、讲一讲:学生读:不上锁的门„„教师点评(1分钟)——是随时可进入的门,是永远打开 的门„„ ——是时时盼儿归,刻刻望儿回的门„„ ——诉说着母亲的焦虑和期盼„„
——门上悬着一颗慈母心,门内饱含慈母情„„ ——是母亲博大的胸怀„„
——是母亲盼儿归望眼欲穿的眼睛„„
——是母亲滴血的心„„(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录批注)
下面我们真实体验一下: 生:不上锁的门„„
师:是随时可进入的门,是永远打开的门„„ 生:不上锁的门„„
师:是时时盼儿归,刻刻望儿回的门„„ 生:不上锁的门„„
师:诉说着母亲的焦虑和期盼„„ 生:不上锁的门„„
师:门上悬着一颗慈母心,门内饱含慈母情„„ 生:不上锁的门„„ 师:是母亲博大的胸怀„„ „„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爱
儿子
六、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来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情景的感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
2、通过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其他人的话,并创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话“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一种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亲的坚定不移。
(二)形象的感悟。
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课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力。我下子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语段,动之以情地读,动之以情地想,晓之以理地说,发自内心的写,无不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儿子的坚信不疑,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心灵的感动。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把视野放宽了,通过《不上锁的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亲人辛苦与劳累,受到心灵的震撼。
评课研讨记录
韩青春:针对主线问题设计的不合理、学生比较难于接受,课前已经参与到组内进行研究,但是在上完课之后,觉得老师这样改动有些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被“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给限制住了,可以将主线问题改为:读读课文,通过语句你能看出盲童安静是个怎样的小女孩?这样问,学生就会发散他们的思维去想小女孩更多的品质。但个性化阅读体现不够深入。
李丹丹:在学习单元主题时,教师能够采取先读后悟的方法非常好,但教师强调不够,有部分同学只是听听而已,印象不够深刻。教师如果真正在读中体悟安静的心灵效果就会更好。
焦晓雯:赞可夫曾说:“ 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要教师牢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坚持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那么在学生阅读的原野上,个性的花蕾会绽满花枝。
王艳玲: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今天这节课就很好地做到了把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
第二篇:小学语文主题教研计划
小学高年级语文主题教研计划
一、研究主题:小学高年级课文预习与作业设计的思考
二、主题确定的原因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动力,是产生感情的基础,也是学生在语文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语文预习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而兴趣和智力又是嫡亲姐妹。如果学生对课文本身都没有兴趣,那么就没有学习语文的动力,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我们期望通过对小学高年级课文预习与作业设计的思考、分析、寻找方法,这对于找到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课文预习兴趣的途径,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效至关重要。
三、研究方法
1、调查了解本校高年级学生对语文预习兴趣的现状。
2、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语文教育的需求。
3、对学生课外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及访谈。
四、研究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1、课改的要求
对课文预习的兴趣,是指学生在积极接触和亲近语文时的一种心理倾向。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语文预习,是对学生语文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学生对课文预习的兴趣,既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持续发盏、热爱语文的根本保障,使他们享受语文的乐趣,并从中受益。
2、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长期以来,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了钻研教材,仔细地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的布置等这几个方面;但是对学生课文的预习还没有很深入地进行探究和指导,学生在课文预习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常常是完成老师布置的读读课文、抄抄词语、写写主要意思、提提问题,机械地、照本宣科地完成这些预习就万事大吉了。甚至有些家长也认为,课文预习可有可无,无足轻重。
(二)、如何优化课文的预习,让学生体会课文预习是一种学习的享受呢?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质效的基础。教师们根据自己的调查了解以及制定的方案畅所欲言。
(三)、活动总结
第三篇: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研案例(范文模版)
教研案例
小学语文教研组 主题阅读教研计划
一、研究背景和课题确定
阅读是学生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语文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如何深度地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组决定利用课外阅读,探索提高阅读效率、加深阅读深度的方法。为此,我教研组开展了“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小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的
通过开展主题阅读,改变以往课外阅读“放任自流,良莠不齐”的现状,进而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围绕某一主题进行阅读,进行横向比较,格物致知。
三、前期准备
1、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学生认识到读书的意义,明确读书的目标、任务。
2、了解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和调查学生拥有的图书。
3、做好阅读书目的推荐工作。
四、活动计划
教研案例
1、以周为单位进行阅读,一周一个主题。安排晚上完成家庭作业后的时间,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每天读书不得少于半小时。让每位学生明确个人的读书时间,使他们充分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来读书。
2、每周由教研组老师共同探讨确定一个主题,并推荐出书目。
3、每周完成后在周日写出本周读书心得,周一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发言。
4、同读,实现师生共进。师生同读一本书,达到师生共同成长。
教研案例 小学语文教研组 主题阅读教研过程
本周确定的阅读主题是刻画人物外貌的相关文章。通过一周的课外主题阅读,以及收回的阅读心得体会和周一的课堂阅读交流来看,各位参与研究的老师通过积极发言,深入探讨了研究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发言内容归纳如下:
(一)研究收获
1、进行主题阅读有利于学生进行主题内比较,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深度。
这是所有参与研究的老师的一个共识,而且效果很明显。实际教学中,这个比较激发了学生异常热烈的讨论,看着他们各抒己见,我们深信:他们的认识或许稚嫩,但只要坚持不懈,他们的分析判断、欣赏评价能力必将逐步形成、提高。
通过一周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我惊喜地发现在各个班孩子身上出现了明显的效果。
2、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深入、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们在主题阅读中,有了深刻的切身体验和感悟,获得了多元发展。
教研案例
3、写作素养提高很快
学生围绕主题,通过不同途径、不同形式阅读了推荐的相关代表文学作品,作品内容写作手法丰富而多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这些围绕统一主题而使用的不同词语、不同句子、不同修辞方法中丰富了阅读经历,提高了习作素养。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下是参与研究的老师反映出来需要改进的地方,归纳如下:
1、不同年级不必要求统一的阅读主题,可根据每个老师的需要自行确定阅读主题,增加灵活性和适应性,避免僵化。
2、要把这种主题阅读引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不仅要在读后写出读书体会和进行交流发言,更要趁热打铁,顺着那一股子劲和一腔热情,向学生提出要求:以此为主题写一篇日记或短文甚至作文!
教研案例
小学语文教研组 主题阅读教研总结
本周,根据主题阅读教学计划,我们教研组经过主题阅读实践,开展了研讨活动,总结如下:
一、主题阅读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每周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堂学完后,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去课外书本上找同类题材文章阅读,以便形成课内课外相呼应的良好态势。
二、要照顾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主题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比如:每个月评一次优秀读者,以点带面等。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三、让借书方便可操作,不可繁琐
从小热爱阅读的孩子一般都来自有比较好的阅读环境。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对孩子的阅读影响比较大,学校、班级重视了孩子阅读,那么,孩子就会更加热爱阅读。但由于条件限 5 教研案例 制,我们手中的图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大量的、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为营造读书氛围,每个班级都应该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图书角。让学生随手即可取到书或很方便即可借到书,尽量为阅读扫清障碍。可采取如下做法:
1、在班上建立 “图书角”,为同学提供阅读资料;
2、每周利用一节课到学校图书馆阅览或借阅。
四、提供沟通与交流的机会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时利用语文课在班内组织交流,并及时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达到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随着阅读量的提高,学生自己有了感受,品尝到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五、鼓励学生勤动笔
在阅读中,要鼓励学生做笔记,摘录好词好句,也可以边读边思考,及时地把精彩的片断、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阅读后用心得体会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积极开展读书交流发言。促使他们养成勤动的笔习惯,使内容及时消化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次以提高阅读效率、加深阅读深度为目的教研活动培 6 教研案例 养了学生语文阅读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四篇:小学语文学科主题教研活动
庆华小学语文学科主题教研活动
一、教研概况
教研主题:新课标下的识字教学
活动时间:2012年12月11号
组织负责:毛俊娜
活动成员: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师
活动目标:1.学习新课标。
2.研究讨论新课标中的识字教学要求如何在课堂中落实。
3.老教师传授关于识字教学的心得。
二.教研流程
(一)问题提出
1、课标要求:
识字写字作为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历来都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新的课程标准对“识字与写字”既有坚持又有修改。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培养学生主动的识字愿望和独立的识字能力。
具体的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态度,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华民族中的价值和意义。如果学生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必然会产生主动识字的欲望。
②
2、教学困惑
(二)讨论过程
1、反馈作业检查情况
2、朗读指导讨论简单摘录:
(1)主讲:
主要内容:
(2)同伴提问:
(3)经验交流(简单摘录)
(4)归纳共识
主持人总结:
(三)、教研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们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说者意气风发,不但敢说而且会说;听者心潮澎湃,赞赏之情溢于言表,相互间洋溢着一份民主平等、信任融洽的教研氛围,加强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
第五篇:小学语文主题教研
小学语文
1.识字教学激趣方法的研究 2.低年级如何加强写字指导 3.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4.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 5.就“某某课”教学,谈教学环节的优化 6.阅读教学中如何科学分解教学目标 7.说明文教学趣味化方法的探究 8.小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研讨 9.略读课该怎么教
10.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11.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研究 12.寓言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寓意的探究 13.古诗词文本解读方法的探究 14.合理运用文本插图促古诗词教学 15.诗歌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读出诗歌节奏 16.调控互动过程,让学生成为交际主体的探索 17.改革作文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18.小语课堂教学中有效进行情境导入的探索 19.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前预习的现状及设想 20.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 2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研究
低段:
1、阅读兴趣的培养;
2、预习习惯的培养;
3、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4、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段:
1、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2、概括能力的培养;
3、质疑能力的培养;
4、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高段:
1、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2、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4、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研课题
1、如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3、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4、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5、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背诵?
7、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8、如何发挥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