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团队建设促改革产业用纺织结硕果
教学团队建设促改革产业用纺织结硕果
[摘要]纺织工艺骨干教师教学团队,结合团队特色,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材建设以及全程导师制方面实行弹性坐班答疑和校内自习辅导制度。通过学分制改革,修订了教学计划、完善了教学质量体系;通过坐班答疑,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团队建设激励师生创佳绩,尤其在产业用纺织品方面效果显著。
[关键词]教学团队 弹性坐班 产业用纺织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2014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实施了骨干教师激励计划。由2名教授、3名副教授、1名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组成的纺织工艺教学团队经过一年的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纺织工艺教学团队结合自身特色,制定了完善的考核与责任制度。在教学与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材建设以及全程导师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实行了弹性坐班答疑和校内自习辅导制度。团队的专职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完善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明确核心课程师资教学梯队;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将教学团队建设成了一支名列全校前20%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团队。教学成果主要体现在教学研究项目、课程建设项目、精品课程、大学生创新课题、教育教学论文、学生获奖等,其中产业用纺织的成果突出。
一、学分制改革促发展
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专业研讨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发展。纺织工艺教学团队组织举办了多次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和学术研讨活动,其中包括探讨纺织工程专业的全学分制改革如优化培养方案、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绘制课程体系逻辑关系图,拟定实验室改造方案以及修订纺织工程专业方向等。团队针对学分制教学改革组织了专题研讨会,讨论了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意义,让每位教师充分理解完全学分制的内涵。分析了我校实行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实施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根据完全学分制的要求,组织讨论了培养计划的科学性,根据质量标准进行调整;依据能力矩阵,组织课程教学大纲及中英文课程简介的修订。组织调研了我国纺织发达区域的经济、纺织行业企业发展动态以及对纺织高等教育人才的要求和需求,收集了美国、英国和香港部分高等院校纺织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分析了国内外可借鉴的经验,明确了专业定位与特色,提出了现阶段在本团队施行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学团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各种教学交流活动,获得优良的教学效果。2014年团队成员在日常教学中,督导听课效果优良,其中两名教师的听课效果名列前茅;学生评教效果好。
二、弹性坐班通渠道
本团队成员承担了学院的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平台课、本科及研究生的纺织工艺、纺织品设计的大部分课程,包括纺纱工艺学、织造学、针织学、织物结构与设计、产业用纺织品等20余门课程。
开展对学生的全程指导,每位老师指导数名本科学生从一年级一直到大学毕业。在整个大学期间,指导老师指导内容包括指导学生选课、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指导学生创新项目实验、辅导学生课程学习、指导毕业课题、指导学生撰写论文以及指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竞赛等。团队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和困难进行解惑答疑,使同学们在不断辅导和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的意识、增添学习兴趣。
以前的任课老师,上课时到校,下课就离开学校,学生与老师由于接触时间短,沟通交流很少,存在距离感。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主动问老师,老师课堂提问,学生也没反应,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实行弹性坐班制以后,老师们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在校的学生,在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建立了感情,有了亲近感,学生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首先想到和老师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上课互动明显增加,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三、团队建设结硕果
1.教师成果
2014年,本教学团队共完成教学建设或课程建设项目4项,新申请3项,在建3项,其中包括一项在建上海市课程建设项目;申请获批了1项精品课程;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共计8篇;获得1项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2项校教学成果奖。其中涉及产业用纺织方面的课程建设及教学成果主要有:上海市示范性全英语课程建设《产业用纺织品》;校教学成果奖“基于产业人才需求的针织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深化产学研,培养纺织服装高素质创新人才”;研究生教材建设《Technology for Functional Textiles》和校课程建设《纺织复合材料预型件设计与研究》。
2.指导学生成果
团队成员共承担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课题,2项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课题,3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课题。指导研究生创新课题结题3项,新申请获批3项。其中,产业用纺织品的项目占1/4,如海面特种作业服面料的开发研制、非织造过滤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废旧纺织品研制再生地毯、基于金属交织网状衬底的CVD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等。
指导学生获多项国家级和市级大赛奖:获得1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1项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1项上海市大学生“挑战杯”铜奖,1项上海市“科创杯”创新创业奖一等奖,2项“科创杯”发明创新奖,1项“上汽教育杯”奖,1项校数模竞赛奖。获得5项上海纺织服装创新国际论坛优秀论文奖。获奖项目涉及产业用纺织品的有“机器人高温防护服”、“低速冲击测试仪”、“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表征研究”、“剪切增稠液/高性能纤维防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伴织技术在间隔织物上的新应用”等。
3.培养青年教师
本团队现有一名新进青年教师,专门安排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指导并制定了详细培养计划。导师督促青年教师参加培训,并安排听课、课程辅导、答疑、课堂讨论、习题课或实习等教学辅助工作。青年教师配合主讲教师讲课并与学生保持联系,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效果。通过参加学校培训,熟悉学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听课与辅助教学,掌握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学会与学生互动和课程组织,完成各个教学环节。目前,该青年教师已迅速成长为一名讲师,参与了2项教学建设项目,发表2篇教育教学论文。并获得由上海市科委资助的上海市青年英才“扬帆学者”项目。
为提高本科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以及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团队多次开展了面向在校学生的讲座。团队教师积极参与,有的教师邀请外校专家来校开设讲座,为校内外专业领域内人士建立共同交流的平台;有的教师主动开设讲座,介绍学科前沿技术。团队先后组织邀请了数名国内外专家教授进行专题学术报告,包括“微纳米纤维静电纺在产业化制备上的研究进展”、“产业用纺织品及发展前景”、“寓军于民,协同创新,共享机遇”、“Biocomposites(生物复合材料)”等。交流活动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学生认为教学交流增长了见识、拓展了视野、提升了内涵。
四、结束语
骨干教师教学团队的激励计划可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作用和互补效应,激励优秀教师创造佳绩,带动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团队成员形成一个整体,荣辱与共,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共同克服困难,共同进步。团队的坐班答疑制度,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增进师生感情。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积极努力,碰撞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高素质的毕业生。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