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旅统筹 产村相融 全面全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旅统筹
产村相融
全面全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旅统筹
产村相融
全面全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9年9月,省委、省政府把**县确定为新农村成片推进示范县,2010年初又确定为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县。按照省、州总体要求,**县抢抓灾后重建、藏区跨越发展重大历史机遇,把灾后原地起立的规定性、普遍性、安顿性与发展起跳的灵活性、特色性、持续性结合起来,“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全面推动“民富、村美、班子强”新农村建设,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农村面貌脱胎换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三年来,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9.9%,新型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6.5%,特色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9.3%,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3.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1.9%,基本形成了产业与村寨互动共融发展的良好格局,稳步实现了灾区变景区、田园变乐园、家园变花园的发展目标。
一、抓农旅规划统筹,促进灾区变景区
围绕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扶贫帮困三大任务,坚持民生优先、规划先行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家级旅游景区建设标准,科学布局新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一)坚持“两化”互动与新村建设规划相结合。按照“以文为魂、农旅统筹、一三互动、接二连三”思路,结合灾后重建实际,先后聘请169个设计单位、1300余人参与**新农村重
2农旅统筹
产村相融
全面全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推进农业园区标准化。坚持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把农业园区当家管,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扶持、专业合作、规模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佳馨农业、九寨茶业、**岷江甜樱桃、大禹生物、农辉山鸡等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大特色农业规模聚集点,一片一片开发;做长农业产业延伸点,一条龙一条龙开发;做圆农业循环经济点,一个圆圈一个圆圈开发,先后建立健全一批以**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村官创业园、现代畜牧科技园、**甜樱桃博览园、高原特色花卉科普园、特色果品采摘园为代表的标准化农业园区,使每一个农业园成为清洁型、花园式景区,使每一个乡村田园都是感恩教育、深化发展的基地。
(三)打造农业产品高端化。按照“大企业进入、大集团经营、大项目带动、大品牌支撑”思路,县人民政府建立了专业机构团队,专门创新探索企业、产业、产品、品牌发展体制机制,规划建设川西北高原地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着力打造“高原、生态、有机”农产品品牌,把川藏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开发成农特品牌和旅游商品,岷江甜樱桃、三江猕猴桃、**绿壳鸡蛋、**跑山鸡、草坡花卉等农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甜樱桃、**羌绣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称号;2011年,**甜樱桃被评为全国最著名的100个农产品、第八届西博会“最受欢迎展品奖”和“最畅销产品奖”;**羌绣成为国内游客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经与有关方面沟通,2013年将在马其顿共和国开展“**羌绣文化活动周”,借此把羌绣产品推入欧洲市农旅统筹
产村相融
全面全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场,促进羌绣产业化、绣娘职业化、绣品高端化。
三、抓农业旅游创业,促进家园变花园
我们按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加快推动旅游二次创业,以旅游生态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建设有规模、多功能、现代化、开放性的新型农村社区,打造特色魅力村镇、幸福美丽家园和精品旅游村寨,形成特色浓郁的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观集群。今年1-8月,全县旅游接待人数374.47万人、旅游收入15.61亿元,接待人数同比增长79.17%、旅游收入同比增长96.07%。
(一)强核心,打造全域景区。坚持以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为方向,把每一个产业园区打造成精品旅游景点,把每一个生态村寨打造成精品旅游景区,把每一个特色乡镇打造成旅游集散地。全县11个特色魅力乡镇、20个精品旅游村寨、91个幸福美丽家园基本建成,两年连续成功创建覆盖全县70%乡镇的**三江生态旅游景区、**水磨古镇景区、**映秀5〃12纪念地景区、**大禹文化旅游景区四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指示牌、网络信息平台基本俱全,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通过旅游景区化、标准化建设,全面撬动了新农村整县建设。
(二)挖内涵,做特乡村旅游。坚持以乡村自然环境、农林牧生产、民俗节庆、藏羌风情、村落古镇、农家生活、农业景观为依托,从产业、文化、建筑、景观四个差异化发展入手,根据每个乡村的特色特点,分别根据水乡藏寨、水磨古镇、天
第二篇:产村相融 村镇一体 全域全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产村相融 村镇一体
全域全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县紧紧围绕省、州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抢抓灾后重建、藏区跨越发展、整县推进的重大历史机遇,牢固树立产村相融发展的理念,依托产业建新村、建好新村兴产业的基本原则,深入推进“两化”互动、“三化”联动,抓住关键环节、抓好统筹结合,全面推动“民富、村美、班子强”新农村建设,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农村面貌脱胎换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创新“六大”模式,新农村建设彰显共融特色 **县按照“南生态、北文化”的区域发展路径,运用沟域发展理论,创新推进了灾后恢复重建、拆迁安置、城乡统筹、农耕文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六个新农村建设模式。
一是灾后重建新农村。以**镇秀坪社区为圆心,联合中滩堡、枫香树、渔子溪、张家坪、黄家村等五个村,充分利用**镇中滩堡、枫香树、秀坪三个村(社区)稳健发展旅游产业经济和非物质文化创意经济等新型产业,积极探索发展会议经济,全力打造世界温情旅游小镇,从而带动秀坪社区为圆点的其他五个子体村镇一体化加快发展,共同建设的具有鲜明灾后重建特色的新农村。
2**县通过整县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农村面貌脱胎换骨,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我们在新农村建设方面主要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抓规划统筹,促进灾区变景区。注重农村建设的整体谋划、科学统筹,始终坚持用科学规划保障新农村建设,农村建设首次有了规划指导,克服了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整个农村规划集中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智慧,做到了全域全程,处理好了恢复与提升的关系,贯彻了“三打破、三提高”和“四注重、四提升”的要求,落实了在重建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城镇建设的精神,体现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了风貌和品味。**所到之处,新城拔地而起,村庄焕发生机,道路四通八达,生动展示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
二是抓农业转型,促进田园变公园。围绕抓重建就是抓发展,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把产业恢复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依托**县的优势资源,全面建设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和“三精”旅游,大力实施农业“四千万工程”,基本形成了“两桃一花一牧”主导产业基本格局。**正在成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的聚集区、示范区。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村官创业园、现代畜牧科技园、**甜樱桃博览园、高原特色花卉科普园、特色果品采摘园为代表的标准化农业园区正在成为清洁型、花园式景区,每一个乡村田园都正在成为休闲旅游的公园。
三是抓旅游创业,促进家园变花园。按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加快推动旅游二次创业,以旅游生态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建设有规模、多功能、现代化、开放性的新型农村社区,打造特色魅力村镇、幸福美丽家园和精品旅游村寨,旅游业快速恢复振兴,成功创建了覆盖全县70%乡镇的****生态旅游景区、****古镇景区、****5•12纪念地景区、**大禹文化旅游景区四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在灾区蓬勃兴起。产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振兴,为农村当前和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深化“三个”坚持,新农村建设共融得到提升 **县始终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安排部署,按照连片、整体、全面推进的总体要求,抓住关键环节、抓好统筹结合,深化“三个”坚持,努力在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之路上走出特色、走出效益,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一是坚持管理优化,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用现代理念、现代手段,去管理现代城镇、现代设施,在新农村建
第三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nbs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实现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80年代每年从农业部门净转出资金平均达1400亿元,比同期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多10倍。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应尽快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转变,采取必要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部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化农业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稳定农业生产。同时,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对我国农业适度保护,应大力实施属于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的“绿箱”政策,包括政府的公共性服务、作物保护与收入安全计划、环境保护、贫困地区援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大江大河治理、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检疫防疫、质量检测、市场信息等产前中产后服务;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国家投资逐步集中于农业基础研究和公益性项目,尤其是动植物品种资源和转基因工程研究,以保证充足的农业技术储备。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
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民和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种植或养殖养市场上畅销的农畜产品,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农户、每个地块,到底应该种什么、养什么,群众往往束手无策。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信息的发展变化方面的了解,缺乏有关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及其分析和判断。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5、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快生态示范县建设,积极推广沼气、节柴灶、太阳能,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狠抓污染源治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加强执法监督,巩固达标成果,为广大农村长远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采取国家出大头、地方拨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方式,将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带入实质性运行轨道,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
争实惠,始终为农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并身体力行,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此外,农村基层党支部也要积极发挥作用,努力成为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6页)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真正成为实践“三个代表”、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就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现在,在个别农村出现的党支部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下降的问题,主要是自身领导方式和工作业绩与形势的发展和农民的要求不适应造成的。因此,农村基层党支部,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致富上来,把单纯的行政领导转移到既领导又提供服务上来,把对普通党员的简单说教转移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上来,切实把农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首先要扎实开展好村级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党员加强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等活动为载体,教育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同时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注意贴近实际。一方面通过农村典型事例和党员身边的巨大变化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教育,大力弘扬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另一方面要在了解、分析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谈心活动、板报宣传、外出参观、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从素质教育入手,有针对性地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把解决干部中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保持经常化。其次,要组织广大农村党员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引导党员按照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办事。要让广大党员了解市场经济的特点、遵循的原则及主要特征,要学会研究市场、熟悉市场乃至驾驭市场,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从事经营活动。要教育党员认清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信誉经济,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守法经营,平等竞争,靠信誉、靠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效率求发展。第三,要积极开展党员自我教育。如采取组织党员开展宗旨教育、开展农民种养致富能手大赛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增强党性观念,通过学科学、用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武装自己,在勤劳致富、“二次创业”、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第四,要不断壮大和纯洁农村党员队伍。党章中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因此,要注意对那些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民先进分子,主动关心,热情帮助,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使这些致富能手在党组织中更好地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要通过民主评议活动,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发挥模范作用、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及时作出组织处理,以进一步纯洁党的队伍。
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为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6页)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第四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虽然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下列因素制约着我区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一)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我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区,农民收入近80%来自农业。近年来,虽然
第五篇:新村建设要坚持产村相融整体推进专题
新村建设要坚持产村相融整体推进
8月10日,全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在广安市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强调创新理念思路,把新村建设放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中去把握和推进,努力走出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互动相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路子。(2012-08-11四川日报)
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省第十次党代会指出,要坚持成片整体推进新村建设,按照成片连线、扩面连片、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分级投入、分步实施,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完成新村建设这一历史性任务。正因如此,四川省召开了全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对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实地参观了广安市广安区代市镇岳庙新村新农村建设情况。
刚刚召开的全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是全省上下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事关“三农”工作的重要会议,会议研究部署了在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做好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会议提出以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助推新村建设,产村相融,成片推进,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互动相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路子,对于完成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历史性任务,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立足四川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总结地震灾区重建经验,把新村建设放到突出位置,按照“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始终把新村建设作为重要载体、把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支撑、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条件、把公共服务作为重要内容,坚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走出了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新路子。
事实证明,四川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以新村建设为重要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突出抓好新村建设,同步推进产业发展,配套加强基础设施,跟进完善公共服务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而且还为实施“两化”互动、促进“三化”联动、统筹城乡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创新了新形势下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开创了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正如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全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创新理念思路,把新村建设放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中去把握和推进,努力走出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互动相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路子。
由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建设现代农村的理念、始终坚持产村相融发展的理念、始终坚持成片整体推进的理念、始终坚持改革突破创新的理念,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一要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把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总体谋划、统筹规划,最终实现互动相融发展。二要加快健全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健全完善新农村建设支持体系。三要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管理机制,完善配套服务,倡导树立文明新风,强化人才保障,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村管理路径和办法。四要注重工作实效。深入研究工作思路和方法,以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推进新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推进中,我们尤其要按照“三打破、三提高”和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的要求,科学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坚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要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与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打造新型农村社区,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唯此,才能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互动相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