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发展报告(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05:3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城乡发展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城乡发展报告》。

第一篇:关于城乡发展报告

关于城乡发展报告

我国正处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阶段,所以近年来是我国城乡发展最快的时期,从一二线的大城市到三四线类的市、县级城市都在发生在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归根结底还是国家政策好了,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

现在就以我的家乡为例,跟我一起走进我的家乡古蔺县、水口镇:

从我记事开始,上一年级的时候我要沿着弯弯曲曲的泥泞小路曲学校,一走一个跟斗,等到放学回家时几乎是头顶都是泥巴。后来上了五年级小路变成的石头和泥巴混合的马路,在上、放学路上常常看到陷在大泥坑的车子伴随着那一声声拉车队伍的号子声。在去年寒假回去当车子驶入家乡的时候眼前的景象既陌生有熟悉,山还是以前熟悉的山,只是路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山脚下那稀稀落落的瓦房已经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水泥路两旁整齐统一白色的楼房,熟悉的还是热情朴实的同乡大叔大婶们,山脚下开动的机器轰轰作响,正在改造着这一片热情的土地,地皮涨了,以前送人也没人要的荒田如今成了人们抢夺的宝地,周围大山深处的人家都陆陆续续的迁进了城镇。

近来,我处积极按照局党委《关于开展“鼓改革之劲 立赶超之志 求更大突破”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在本单位业务领域深入开展大调研活动,组织全处室干部职工深入村镇一线,摸清城乡建设状况,探讨工作推进举措,指引我处加强工作作风,强化指导服务,努力取得更好地工作业绩,加快我市村镇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调研中发现,自1996年建立地级市以来,随着每年一大批城区重点工程建成投运,以及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我市城乡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关于发展成就大家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科学决策,引导城市建设大发展。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快城市危旧片区改造,以大征收保障大建设,以快拆迁推进快投入,尽快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居住条件。制定培育新的增长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战略决策,支持湖滨新城和洋河新城建设。坚持“又好又快”理念,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品味和水平,加强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管理,加快完善中心城市功能配套,不断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建市14年来,全市每年城市化率提高2.1个百分点,截止2010年底,城市化率已经提升到48.3%,并相继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城市等称号。前不久,我市又成功举办了江苏省第七届园艺博览会。三个县城经过近年来不断建设,面貌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新兴中等城市正在形成。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小城镇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成果。为了整合全市管理力量,有效指导小城镇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及时成立了宿迁市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市委、市政府和20个相关部门的分管领导担任,小组办公室设在我局,分管局长任主任。领导小组按照《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每季度组织全市小城镇建设现场督查观摩评比推进会议,年终进行年度考核评先,兑现奖惩。各县(区)按照要求都成立了领导小组,按照目标计划,开展每月督查、指导活动。“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约129亿元,完成了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共计新增建筑面积1507万平方米。今年前三季度全市95个小城镇(不含洋河镇)住宅类建设项目共计133个,已完成年度投资26.6亿元,新增住宅2.26万套,计298.3万平方米;累计建成2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120个,共525万平方米;累计建成规模超市74个,共18.87万平方米。全市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有力促进了乡镇人口聚集、商贸繁荣,增加了居民收入,提升了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速度。

三、是常抓不懈,村庄环境整治出效益。在推进村庄建设整治过程中,我局坚持做到一名局领导负责、一支工作队伍、一套工作方案、一笔工作经费和一套工作制度,落实“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观摩、年终一考核”制度,强化对各建设项目的督查指导,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帮助村庄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齐备,生产生活资料充裕,住房条件优异,环境整洁优美,文娱活动丰富的现代新农村。“十一五”期间,我局牵头开展全市省级村庄建设整治试点工作,指导各县区共计投入4600多万元,完成84个省级村庄环境整治试点、18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和3个特色示范村庄建设工作,共有14个村庄创成“江苏省康居示范村”,相关工作位于苏北五市前列。2010年,我局指导各县(区)投入1660万元,完成29个省级村庄建设整治试点任务,其中村庄环境整治试点16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12个、特色示范村庄1个。今年的32个村庄的25个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和16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正在加紧实施过程中。

小城镇作为城乡衔接的纽带,起到承上启下、辐射带动的作用,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功用都是意义重大。但是面对机遇挑战,小城镇建设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急需解决,如产业集聚不够,发展动力有待加强;现行土地制度制约,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对重点镇建设投入不足,金融体系支持缺位;建设标准不高,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建设管理力量薄弱,管理难度较大;配套制度改革滞后,进镇农民有后顾之忧等。

小城镇建设是项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应该放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中综合考虑。要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紧密结合起来,科学选择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路径。因此,科学确定小城镇工作目标,采取合理手段推进小城镇建设,正确引导小城镇发展,对于全市城市化、城乡统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进程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围绕到201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工作目标,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镇当城建”理念,按照“三集中、三靠近”原则,遵循“规划先行、彰显特色,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加快推进”的总体思路,提升完善小城镇功能配套,加强镇区人口集聚,大力推进重点中心镇建设,打造区域性发展中心。到2015年,全市要建成由吴集、王集、双沟、大兴等20个左右的镇区规模较大、人口集聚、产业发展良好、设施配套完善、生活便捷舒适的重点小城镇群,带动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工作举措有:

一是突出工作抓手,强化小城镇功能载体建设。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商贸市场、工业企业、住宅小区等物质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生产、商贸、生活等功能发挥功效的过程就是小城镇发展的过程。小城镇建设工作目标已经确定,为此,在工作推进中,要加强重点镇产业培育,积极培育扶持高效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引导群众创业致富。要加快小城镇综合开发力度,鼓励建设成规模居住社区,限制低水平商业街开发,禁止零星住宅建设,提高居住社区配套标准和服务水准,加快推进居住向社区集中。要坚定不移地走城镇化发展道路,全面落实《宿迁市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在集中居住点建房和进城(中心镇)购房居住的试行意见》文件精神,加快推动农民进城入镇步伐,坚持做到“能进城的不入镇,能进镇的不留村”。要不断加快完善城镇功能设施配套,充实县(区)和乡镇建设机构的村镇管理队伍,提高建设管理人员的素质,切实抓好城镇管理工作,逐步提升镇容镇貌。

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小城镇建设工作有序推进。面对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研究,并予以解决。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要加强规划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撤乡并镇步伐,加大扩权强镇试点范围,不断汇集生产要素,推进洋河、双沟等重点区域建设。要加强财政资金投入,加大对重点小城镇规划和建设进行了奖补。要根据市政府要求,统筹安排,切实保障小城镇建设用地。要多措并举,创新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努力破解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难题,支持小城镇开发建设。要深入推进户籍、金融、社保等配套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接触进城入镇农民后顾之忧。

三是强化组织保障,助推工作顺利落实。要不断强调组织领导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我市城乡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法宝。小城镇建设工作目标、抓手和措施都已经确定,为了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强化组织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明确责任,强化落实。要发挥各有关部门作用,形成合力共建的局面。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激发群众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为小城镇建设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确保有人管事,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有能力办事,强化督查指导,确保不办坏事。要落实“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观摩、年终一考核”制度,强化考核奖惩,增强责任意识,调动工作积极性。

我处在下一步工作过程中,将围绕目标,加强自身水平提升,发扬大干、苦干、快干的优良作风,强化工作举措,加强督查指导,保障组织落实,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就2012年古蔺县发展:

1、项目投资服务成效显著。投入资金3500万元,实施5个村24公里公路路面硬化;完成中央小农水核心项目新建和改造,新建34条91公里渠道、整治34口山坪塘、改造2座水库、新建37口蓄水池。完成协助实施项目7个,自选组织实施项目20个,牵头实施东城创业园区建设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2、全力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投资86.4615万元,硬化城乡结合部道口1700米;投资384万元,聘请卫生保洁员116人,卫生监管员113人,规范建设垃圾库34个,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3、农业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投资65.5万元,高标准建成集中成片栽种蔬菜基地1700亩;三道水“脆红李”基地新增宝灵村2000亩、木瓜基地壮大光辉村1000亩。

城乡能够有如此快速的发展速度是归根于国家的政策,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同时也是缩小城镇县级和农村与城市差距。同时也在促进我国进入小康社会的进度。

第二篇:城乡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取的是实施农村专项扶贫开发与推动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扶贫战略体系。在农村专项扶贫开发方面,采取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模式。政府更加注重采取综合措施解决贫困”,国务院扶贫办前主任刘坚曾介绍说。自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致力于扶贫和社会保障事业。2000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通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人力资本形成、保护环境、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以及促进当地的资源型产业发展,实现“西部的全面开放”。2001年,部分考虑到贫困人口的分散性,国家重新调整扶贫投入方向,将原来指定的592个国家级贫困县转变为14.8万个贫困村。除此之外,城市社会保障体制逐步建立并完善。2003年以来,各项工作的步伐逐渐加快。2004年,国家实施一项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培训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阳光工程”,该计划的目标是到2010年前培训和转移4000万农民。“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农业政策从净税收改变为对农业的净补贴,2006年中央政府全部废除农业税。覆盖全国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于2007年开始建立,在政策的推动下,农村低保已在全国范围展开,农村低保在2007年底即达到3500万人。此外,国家还推出了由县级政府负责实施,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共同出资补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保险覆盖城市失业居民、学生和儿童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市及农村医疗救助计划、免费义务教育等举措,重点加大对民生的投入。扶贫战略新考量然而,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到,决策层已经对此明确指示,“必须依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研究完善国家扶贫开发战略,进一步明确战略任务、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研究完善国家扶贫政策体系,对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强化,对不适应的政策要及时调整并不断完善,并与时俱进地出台新的政策措施关于研究新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相关政府人士和学者认为,需要关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的问题。应关注经济增长对贫困人口脱贫的作用是否在减弱,是否存在有效途径进一步促进贫困人口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以扶贫工作重点县和整村推进为标志的瞄准贫困地区政策的效果,是否有更有效的瞄准贫困地区的政策;农村公共财政政策特别是农村教育、农村低保等制度对扶贫的影响程度,财政专项扶贫政策如何瞄准贫困人群等三个方面需要审视。因为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扶贫体制的完善、财政扶贫政策的搭配,而且关系到专项财政扶贫政策方向。其次,农业农村发展新特征对扶贫影响问题。研究人士表示,一方面,随着绝对贫困人口的急剧减少,中国扶贫的首要任务从解决温饱问题向稳定温饱并脱贫致富转变。目前,中国的农业发展出现了阶段性变化,即由原来的农产品短缺过渡到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再到提高农产品质量。这一变化意味着在目前农业经营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土地投入边际效率出现递减的特征,传统农业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作用在下降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给农村社会带来影响。中国独特的农民工问题不仅引起了对短期农民工收入的关注,而且引起了对长远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关注。从长远看,随着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性因素逐渐消失,农村人口减少必然带来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如果不能前瞻性地将这些问题作通盘长远考虑,非常有可能降低政策效果和造成投入上的巨大浪费。相关研究者认为,这些是研究新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时需要作前瞻性考虑的问题。政策新思路针对专项财政扶贫的体制机制问题,相关人士认为应该明确三个取向:一是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赋予省以下地方政府更多的权责,完善省以上监督和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扶贫效率;二是促进贫困人群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扶贫的进程中去,提高贫困人群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创新财政扶贫机制。“除专项财政扶贫投入的重要性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公共财政政策覆盖农村的进程。从近年来的公共财政政策趋向看,这一进程在加速,中国未来将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公共需求状况和促进社会公平。”吴文智点评世行报告时说。当前,根据减贫工作在新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要求,我国正建立开发扶贫和社会救助两轮驱动的新的专项扶贫开发模式。目前,我国专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继续实施整村推进,即在重点贫困村开展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继续强化“雨露计划”,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促进其非农就业和务农技能的提高;三是继续推进产业化扶贫,通过支持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带动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将贫困农民纳入现代化的农产品购销体系当中,进而实现脱贫致富;四是继续扩大移民扶贫搬迁,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按照“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的要求,实行异地移民搬迁;五是加大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综合治理,即解决一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特殊难题,涵盖教育卫生发展、生态环境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在宏观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促进减贫的基本战略包括:第一,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体制创新,为农村减贫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第二,强化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努力促进经济增长,为农村减贫和发展创造基本动力;第三,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战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第四,采取有效措施,扶持特殊群体。对少数民族、妇女、老人、儿童及残疾人予以长期持久的有资金和机制保障的扶持我国扶贫规模依然庞大,贫困程度依然较深,贫困人群的脆弱性依然明显,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人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十分突出,相对贫困问题还在不断凸显。4月8日,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与社会扶贫司司长张磊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国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也为促进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中国扶贫工作面对的挑战仍然较大。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从1981年到2004年的二十多年间,中国农村的贫困率(人口数量比例)从18.5%下降到了2.8%;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从1.52亿下降到2600万。按照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按2003年农村价格计,平均每人888元)计算,中国在这个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所占的比例从65%下降到10%,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由6.52亿降到1.35亿,5亿多人摆脱了贫困。对此,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使得如此多的人摆脱了贫困,对于全人类

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如果没有中国的扶贫努力,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不会有所减少。”他也同意张磊的判断,中国扶贫重任仍将继续,“在某些方面,任务将更加艰巨。”就目前中国扶贫工作的新进展,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在点评世界银行题为《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的评估报告时介绍说,中国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进入了关键的最后两年,一方面要在现行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下完成纲要确立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和扶贫新形势,应进一步研究和制定下一个时期新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财政部农业司扶贫处吴文智也说,“中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扶贫新挑战扶贫工作之所以进入关键期,在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了结构性变化,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社会景观,而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扶贫挑战。首先,减贫的任务继续存在。按照国际标准度量,中国的贫困人口人数仍然很多,中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印度。另一方面,有专家认为,因为中国采用较为严格的贫困标准,不仅低于国际标准,而且相对于中国人口迅速提高的收入水平和愿望也比较低。而中国人口基数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困标准的提高面临着诸多难题,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等制度还有待建立和完善。其次,面对贫困的脆弱性仍普遍存在。在一个计算年里,脆弱性贫困人口的数目比实际贫困人口的数目多一倍左右。三年中至少有一年总人口近1/3属于贫困之列,而贫困的严重性很大一部分是风险所致。相对高比例的暂时性贫困并不意味着贫困的严重性会降低,或者相对容易解决,相对于以长期贫困为主要形式的时期而言,社会政策需要更多地关注风险降低和风险管理。其三,消除剩余的贫困变得更加艰难。随着贫困率的下降,余下的贫困人口在地理上更为分散,扶贫措施更加难以达到。与此同时,减贫对经济增长的反应已经减弱。有关数据显示,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带来贫困率下降2个百分点,而在“十五”期间,贫困率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已经下降到1左右。其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内部的不平等现象也在上升。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向《瞭望》新闻周刊介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收入差距扩大最快的国家之一。”由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收入对于获得医疗、卫生、教育等服务比过去更为重要,贫困人口的家庭医疗教育支出负担加重。此外,城市劳动力市场结构重组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失业率上升,同时劳动力参与率下降,而且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日益非正规化,引起对城市职工福利的担忧;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始终是减少贫困的一个重要渠道,但城市的大量流动人口使得农民工及其家庭如何融入城市也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难题。

第三篇: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

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

作者:卢水生

卢水生:苏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调研员、教授、新闻发言人。

一、什么是城乡一体化?

国外并没有“城乡一体化”这个词,“一体化”通常被译为英语“integration”,就是“整合”的意思。城乡一体化说到底也就是一个城乡资源整合的问题。

为什么要整合城乡资源呢?发达国家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城市化”,第二个阶段是“逆城市化”。城市化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城市病”,于是许多有钱人纷纷“逃”到乡下,就形成了“逆城市化”倾向。那么,能不能既享受城市的便利,又享受农村的生态环境呢?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他建议田园城市占地为6000英亩。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共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最终形成城市群。霍华德的梦想尽管最终并没有实现,但是他留给我们许多启示。其中之一,就是要整合城乡资源,要把农业和农村纳入城镇规划体系。

我们国家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城乡统筹,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到了十七大中央正式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和要求。

(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城乡统筹是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城乡资源配置上的具体运用。就是指各级党委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本行政区划内的城市与农村之间,科学合理地配置土地、资金、劳力等生产要素和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各类资源,以促进当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总称。

1、统筹城乡的五大要素:

①城乡统筹的主体是各级党委政府;

②城乡统筹的范围是本行政区划内;

③城乡统筹的客体是有争议的资源;

④城乡统筹的依据是当地发展规划;

⑤城乡统筹的目的是城乡协调发展。

2、城乡统筹在操作上具有以下特点:

①时间上的阶段性一一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不同的统筹方向和统筹力度。

②空间上的区域性一一同一个时间、不同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同的资金来源

和统筹策略。

③统筹主体的层次性一一不同的统筹主体决定了不同的统筹内涵和统筹方式。

(二)什么是城乡一体化。所谓城乡一体化,就是指通过城乡统筹,在本行政区划内的城市与农村之间,科学合理地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

1、城乡一体化的三个关键:

①“化”就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

②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途径是城乡统筹;

③根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2、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样化:

①在空间形态上要城乡有别,要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实现“三个不同”:城乡经济发展的产业不同,城乡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城乡居民居住的环境不同。②在社会形态上,实现城乡一体,使广大农村既能保持优美的田园风光和鱼米之乡的特色,又能享受到高度发达的现代城市文明,实现“三个一样”: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一个样,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一个样,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一个样。通俗地讲,所谓城乡一体化,也就是“茅草屋里装空调,蒙古包里能上网”一一城乡之间外形有别、内涵一样。

3、城乡一体化重点在城镇,难点在农村。

二、为什么要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从宏观上讲,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为了要破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但是要彻底破除这一障碍需要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

(二)从微观上讲,苏州推进城乡一体化主要出于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目标使然。2005年苏州率先完成省定25项高水平小康目标,下一步要城乡一体化。

二是发展需要。迫切解决苏州目前存在的资源、人口、环境三大问题。其中核心是土地问题。

三是重大机遇。通过土地置换,搞活存量,有利于解决城市缺地、农村缺钱的问题。

苏州土地利用的三次机遇是:①上世纪80年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一一占地(增量,农转非);②上世纪90年代外向及开发区建设一一圈地(增量,集体征为国有);③新世纪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一一换地(存量,异地置换)。

三、怎么样推进城乡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核心是要改革城乡资源配置方法,从过去偏好城市,转变为兼顾城乡;从过去单向索取,转变为双向互补;从过去低偿征收,转变为等价置换。

2008年9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批准苏州作为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尔后又被国家发改委和澳大利亚发展署列为联系点、项目管理

试点城市。全市已确定23个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涉及到27个镇(街道))。三年来,苏州市已出台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见、实施计划及全面推进的决定等相关政策。

(一)修编三大规划

1、城镇体系规划一一新型市、镇规划

苏州全市将形成由一个大型城市、五个中等城市、十多个小城市(中心镇)组成的,由轨道交通或高速公路连接的,由绿色农业进行生态隔离的欧式城市群。

2、土地利用规划一一土地指标双向异地置换

万顷良田工程。通过土地整理,一方面建设高产稳产良田,形成现代农业园区,另一方面通过新增农用地,按照占补平衡、先补后占,增加征地指标;通过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工业规划区、城镇规划区的基本农田转移过来。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通过节约建设用地异地置换,建设富民基地,成立富民合作社或富民公司,开展建房出租,促进富民强村。

3、产业布局规划一一三种形态

实行地区产业分工、实现跨村跨镇发展

┏━━━━━━━━━━━━━━━┳━━━━━━━━┳━━━━━━━┓ ┃ 地理位置、产业结构 ┃ 发展方向 ┃ 产业分工 ┃ ┣━━━━━━━━━━━━━━━╋━━━━━━━━╋━━━━━━━┫ ┃ 地处工业及城镇规划区的村 ┃ 融入城市化 ┃ 三产为主 ┃ ┣━━━━━━━━━━━━━━━╋━━━━━━━━╋━━━━━━━┫ ┃ 工业基础较强人口较多的村 ┃ 就地城镇化 ┃ 二产为主 ┃ ┣━━━━━━━━━━━━━━━╋━━━━━━━━╋━━━━━━━┫ ┃ 地处农业规划区保护区的村 ┃ 农业现代化 ┃ 一产为主 ┃ ┗━━━━━━━━━━━━━━━┻━━━━━━━━┻━━━━━━━┛

(二)推进三大合作(三大股份合作社)

三大合作是对资源、资产、资金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具体方法,也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

1、社区股份合作社是量化存量资产、分配新增利润的一种新型集体经济形式。到2010年底,已有1231个村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享有股份的农户1018840户,约占全市农户总数的92%。

2、土地股份合作社是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重大措施,是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的根本途径。到2010年底,土地股份合作社已发展到694个,入股农户271087户,入股土地面积841588亩。

3、置业股份合作社(富民合作社)是苏州首创,是指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自愿入股,通过建设标准厂房、商业用房等取得出租收入,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民主管理、承担有限责任的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至2010年底,全市共组建投资性置业股份合作社318家,入股农户78434户,股金278340万元,已建物业用房356.9万平方米,全年租赁收入43403万元,股金分红19583万元,平均每户2497元,年投资收益率100%左右。

三大合作组织累计已达3043家,入社农户11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92lo。农民从三大合作获得直接收益33.7亿元,人均1730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4460元,其中财产投资性收入占35%,实现了“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村村有物业,年年有分红”。

(三)推行三个集中

三个集中就是对土地、产业、人口等资源优化配置。其前提必须按照上述三大规划来进行;其结果必须以提高资源效率为目的。

1、农村企业集中已从过去主要搬迁工业规划区以外的零星企业,发展到主要搬迁在城镇规划区、商贸集聚区以内的各类工业企业,开展退二进三。

2、农业用地集中已从过去主要将闲置的土地流转给规模经营大户,转变为主要向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向农业园区集中,向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集中。

3、农民居住集中已从过去就地集中,转变为主要向城镇及其周边地区异地集中,集中居住区的选址做到三个靠:靠城镇街区、靠工业园区、靠大型市场。

(四)开展三个置换

三个置换是根据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采取“赎买”的方式,对农民拥有的集体资产、资源和权益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方法。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内拥有三大经济权益,因此要开展三个置换。

1、集体资产所有权分配权置换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

2、土地承包权经营权一一分两种情况:(1)征地一一换保障,(2)不征地一一换股权(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

3、宅基地使用权用益权置换城镇商品房让大多数农民换股进城、换保进城、换房进城。

(五)实现三个用于

三集中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方法,三置换是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措施,如何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如何分配取得的效益,我们的构思是“三个用于”。

1、退出的国有建设用地用于三产(退二进三)。

2、节约的农村建设用地用于三化(建房出租)。

3、土地收益和新增农地用于三农(富民强村)。

(六)完善三大保障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

1、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逐步接轨。

2、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逐步接轨。

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接轨。

(七)创新三项制度

1、探索“区镇合一”制度。对于符合条件的中心镇与跨镇村区划的现代农业园区实行“区镇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赋予其更多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增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以身份证为核心凭证、股权证为分配依据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

3、加强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切实解决资金瓶颈。

(八)实现三大转变

1、农业的发展方式。从过去一家一户小生产,转变为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大生产;从单纯从事生产功能,转变为高度重视生态功能;从单纯利用动植物生长结果,转变为综合利用动植物生长过程。

2、农村的发展方式。从过去“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转变为地区分工、集约发展;从过去只知道发挥自身优势,转变为善于借用别人的优势;从主要发展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转变为股份合作经济。

3、农民的生活方式。从过去依山傍水、自然散居,转变为进城进镇、集中居住;从单纯就业转移,转变为从就业、居住、户籍彻底非农化转移。

(九)对“三集中三置换三用于”的认识

(1)“三集中三置换三用于”并不是城乡一体化,而是通过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措施。

(2)“三集中三置换三用于”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只有三集中,没有三用于就不能实现土地的增量与增值;没有三置换就不能保障农民利益,更不能共享。

(3)“三集中三置换三用于”是有基础、有条件的。经济发达、土地紧缺的地方才有需求;经济发达、地价较高的地方才能运作;经济发达、反哺能力较强的地方才能确保“土地收益归于三农”,否则很容易引发新一轮侵占农民利益,或新一轮政府巨额的不良负债。

四、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把农业园区建设纳入城镇规划体系,小城镇只是一种过渡形态,今后有的要升格、有的要消亡。

(二)以地生财。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整理,将新增农用地用于三农,节约的建设用地用于三化(建房出租)。

(三)股份合作。通过股份合作,整合资源、资产、资金、人心,让农民变成股东,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

(四)异地发展。打破瓶颈,克服地理位置、规划控制、资源禀赋、土地指标、资金紧缺、招商引资各方面制约。

历史性的新跨越——关注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

从“两个率先”到“三区三城”;从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到国家发改委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和中澳管理项目四个试点城市之一。苏州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不仅是发达地区谋求全面转型升级的内生需求,更承担着为全省乃至全国作出示范的历史重任。

率先突破,这就是苏州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城乡一体化是苏州新时期的战略选择

省委书记梁保华在苏州调研城乡一体化发展时反复叮咛,苏州县域经济比较发达,城乡差别相对较小,有基础也有条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得更快一些、搞得更好一些。

从去年以来的多次全市城乡一体化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反复强调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全市上下从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认识这是苏州实现新跨越的一次重大机遇。

为什么苏州要搞城乡一体化?市委农办新闻发言人卢水生用“目标使然”和“发展需求”两个关键词进行解答。

目标使然,就是要回答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苏州如何再上高平台的问题。从苏州现实情况看,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但是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在农村。虽然苏州农村是长三角一块经济宝地,其发展水平令全国瞩目,但是,相比城市的现代化水平而言,仍有不少地方亟待提升,比如农民增收如何保持持续耐久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何赶上城市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不落伍,特别是由于长期城乡二元分割造成的一些不合理体制机制,必须通过一体化来破解。

发展需求,就是要解决当前发达地区普遍面临的三大压力,即资源、人口和环境问题。在苏州,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外来人口增多,陆地常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2000人;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已不到半亩;农户分散居住较为突出,农村居住环境差,农房闲置不断增多;农业规模经营不够,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些问题,谁先发展,谁先遇到;谁先解决,谁再抢到发展先机。

化解三大压力的办法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转变发展方式,比如我们曾经常用的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等发展方式,主要靠转型升级来提升;另一类是改革体制机制,用城乡一体化手段来解决。核心的是打破城乡分割的资源配置方法,其中的重点是土地资源配置方法,要从偏向城市转向兼顾城乡,从单向索取转变为双向互补,从低价征收转向等价置换,要使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从征地投资拉动转向主要利用存量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此外,在富民上要完善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比重,在社会保障上要消除城乡二元分隔造成的待遇差,在就业上要逐步实现城乡劳动者服务共享、机会平等,在农村金融体制上要通过改革和创新培育小额信贷组织等适应农民创业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最后,在政府机构改革上也要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机构的设置和服务的方向等,均要从城乡分治转向城乡统管。城乡一体化对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是全方位的,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性举措。

苏州是离城乡一体化最近的城市之一

苏州是幸运的,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一开始,就获得了巨大的政策空间,有了一张张宝贵的改革“通行证”。

2008年9月,省委、省政府批准苏州成为江苏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试点区;2008年10月,国家发改委将苏州列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同时,苏州还和重庆、成都、嘉兴一起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中澳管理项目试点城市。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的。一张张改革“通行证”的背后,是苏州在发展中积累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卢水生为我们详细分析了这些良好的基础条件。他用地区差距、工农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都比较小来解释“苏州是离城乡一体化最近的城市之一”。

首先看地区差距。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4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5亿元,所辖5个县级市个个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前十名,再看中心城区,东部的工业园区,西部的高新区,南部的吴中区,北部的相城区,以及三个古城区,都实现了全面协调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均衡度很高,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很小。这种均衡发展态势在国内是极其少见的。

再看工农差距。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州就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体制机制。之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农业依然是苏州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不同的,只是发挥基础作用的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主要是农业的生产功能,而现在主要是农业的生态功能。近几年来,苏州利用强有力的工业支柱和财力支撑,大幅度地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并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建立了14个万亩现代农业园,64个千亩生态农业园。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

而从城乡差距看。苏州农民拥有村级集体经济的分配权和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一般每人每年可以分得几百元、上千元的红利,高的达到了一万多元;农民还拥有土地承包权,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之后,每年每亩也能分得上千元;还有宅基地的使用权,征地拆迁可以换到多套房子。2009年,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87元,这在全国20个大中城市中间是名列前茅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多年维持2:1低位运行,这在全省全国也是最低的地区之一。对于这一点,前不久在苏召开的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研讨会,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唐仁健就给予了充分肯定。

最后看贫富差距。苏州是我国贫富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这主要得益于苏州的农村集体经济,得益于苏州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全市平均每个村的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为389万元,其中98个村超1000万元,13个村超3000万元。村级收入扣除公共开支和必要的积累外,其余大部分分给了农民。这是不断缩小贫富差距的一大原因,另一个原因是社会保障。苏州建立起了贯穿农民一生各个环节的广义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就学保障、就业服务、创业扶持、农业保险、失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以及老年农民养老保险等等。

四大差距较小,说明苏州是最有优势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

关键就看我们自己怎样努力。

三年三大纲领90个文件指导城乡一体化

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是一个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和系统安排的过程,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政策的创新。

近日,市委副书记徐建明在接受省主流媒体采访时表示,与重庆、成都、嘉兴等城市相比,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一个特色就是整体推进,不仅仅是抓几个点,而是十分注重政策制度的研究制定。

2008年、2009年、2010年,我市连续出台《中共苏州市委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见》、《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计划》

和《中共苏州市委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决定》三个纲领性文件,指导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全局实践。

一年一个纲领性文件,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蓝图描绘得越发清晰:

——2008年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一段时间努力,使苏州农村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逐步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文明、组织坚强有力、镇村管理民主的苏州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形成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制度环境、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体系、城乡一体行政管理体制,率先实现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新格局。

——2009年的《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计划》,则进一步细化改革进度,提出2009年为“重点突破年”,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在完善农村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宅基地换商品房、承包地换社保工作、加快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等方面,制定专项政策意见,着力推进23个先导区的先行先试工作;2010年为“整体推进年”,整体推进“三形态”、“三集中”、“三置换”工作。2011年为“全面提升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机制,全面提升“三形态”、“三集中”、“三置换”工作水平。

——2010的《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决定》,更是以一号文件形式再次向全市发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动员令。提出到2012年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年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2017年突破2.5万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2012年达到450万元;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到2012年高效农业面积占种养面积(不含粮油作物)比重达60%;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基本并轨。

除了纲领性文件外,《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意见》、《苏州市农村住宅置换商品房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细化操作,不断推进改革进程。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市共出台了90多个政策文件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由市委、市政府直接抓的就有10多个。近日,又有“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农民动迁安置房房产证土地证办理”和“鼓励农民进镇落户”等三个政策文件经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即将正式出台。这些都有力地构建起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政策制度框架,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动力之源。

创新篇

■在城乡一体化试点中,苏州创造性地推出了23个城乡一体化改革先导区,按照不同类型,鼓励大胆创新,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只要是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改革创新,都鼓励支持,放手放开。

■市委、市政府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要力求“五大突破”。

苏州实现城乡一体化要打破许多瓶颈,拉长许多短板。

城乡一体化,没有现成经验,更多要靠实践探索和不断创新。

市委副书记、市长阎立说:“只要是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改革,有利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创新,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都要予以支持,鼓励先行先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机遇面前,苏州分秒必争,一着不让;挑战面前,苏州迎难而上,敢于突破。推进城乡

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以来,对苏州全局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经济发展最快、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城乡一体化已成为苏州新时期最大的亮点和特色”,这是对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好总结和称赞。这些亮点和特色的形成,正是源自我们在改革道路上的不断创新。

七大亮点彰显一体化改革创新

当我们把视线转向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广阔试验场,“三形态”、“三集中”、“三置换”、“三大合作”、“三大保障”、“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现代农业”等词汇,均闪耀着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光芒。

【“三形态”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苏州人以种植碧螺春的精巧,用制作双面绣的绝活,将苏州城乡精心规划为三种形态,进行地区产业分工。地处工业和城镇规划区的地方,加快融入城市化,像园区的唯亭镇、吴中区的木渎镇等;地处工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地方,加快就地城镇化,昆山的千灯镇就是按照中心镇的模式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地处农业规划区、生态保护区的地方,加快农村现代化,像相城区的阳澄湖镇,一方面发展现代农业,一方面把节约下来的建设用地置换到其它地区搞工业和三产,取得收益发展“三化”、反哺“三农”。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园区更像园区”,正在从目标变成美好的现实。

【“三集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为了进一步优化配置土地资源,苏州又创造性地、深入持久地开展“三个集中”,推进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优化城镇、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规划布局。目前,全市2.1万个自然村规划调整为2517个农村居民点,75%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56%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33%的农户迁入集中居住点。

【“三置换”更好保障农民权益】

在“三集中”过程中,为了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并使广大农民充分分享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成果,苏州创造性地开展了“三个置换”,探索农民变市民途径。苏州在全省率先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鼓励农民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住房,实行换股、换保、换房进城、进镇。2009年,苏州有5万多户、17万农民通过“三置换”实现了身份转变。通过“三置换”,既为“三化”腾出发展空间,又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三大合作”巩固富民强村根基】

苏州还全面发展了“三大合作”,走出了富民强村的路子。加快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建立各类富民合作社,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形成了集体经济与农民持续共享资源增值收益的长效机制,创新了“苏南模式”的共同富裕之路。全市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累计达2821家,持股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0%。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7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比重从2003年的不足5%,提高到了2009年的33.2%。

【“三大保障”为农民兜底排忧】

苏州通过完善“三大保障”,加大城乡社保并轨力度,给农民吃下“定心丸”。目前,苏州农村劳动力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8.5%,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达55.3%,老年农民社会养老补贴覆盖率达99.5%。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过渡,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人均基金347元,基本实现农民持医保卡就诊看病。农村低保应保尽保,昆山等地方已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

【“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共享城市文明】

为了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苏州在全市各行政村普遍建设了集行政办事、商贸超市、社区卫生、警务治安、民政事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党员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近200亿元,建立459个市级示范村,19个省级示范村。全市88%的村建有功能配套的社区服务中心,56%的村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90%以上的村建立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

【“现代农业”提升基础产业】

苏州的现代农业发展同样亮点纷呈。按照“四个百万亩”的规划要求,苏州创新农业发展载体、农业经营机制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推进“水稻规模化、蔬菜设施化、水产标准化、营销现代化”。同时,基本形成完善的农业担保体系,农业担保累计担保金额达45亿元,居全国同类担保第一。还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保险体系,累计投保农户289万户次、承保风险54亿元。并在全省率先对粮食规模经营户实施收购价外补贴,率先探索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

23个先导区、数十个职能部门“大联动”

创新的基础是实践,实践就要发扬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在城乡一体化试点中,苏州创造性地推出了23个城乡一体化改革先导区,按照不同类型,鼓励大胆创新,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只要是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改革创新,都鼓励支持,放手放开。对23个改革先导区,更是给出了“允许试、允许闯、允许错了改”的政策空间,支持其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力争“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对一批规模大、标准高、功能优、特色明、实力强的先导区则要求率先建成省级示范园区。

城乡一体化,首先要打破城乡分治;体制机制改革,首先要从政府机构自身改革做起。

打破城乡分治。有关方面反映,绿化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同样是绿化,过去,园林和绿化部门只管城市绿化,农林部门则只管农村绿化,一片绿色中依旧是城乡有别,造成管理的不统一,资源调配的不合理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设立城乡一体化管理机构,整合城乡工作机构,从过去“城乡分治”变为“城乡统管”。

推进机构改革。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了来自基层的不少呼声,苏州有的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数十万,相当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但治安、城管队伍却仍旧是镇级编制,十几个人几十个人要管几十万人,只能大量聘用临时工。有些政府部门即使已经统管农村,但大多是只设立一个处室管农村,与并村并镇后形成的巨大管理服务对象群明显不对称,必然造成管理和服务的缺位。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现实情况赋予基层更多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增强其管理和服务能级。

苏州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中,创造性地推出了众多职能部门“大联动”机制,有效消除了行政“壁垒”,加速推进了一体化进程,切实改变了“管城的不管乡、管乡的不管城”的二元管理体制。

翻开2009年的《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计划》,我们发现,十项主要任务已详细分解到各责任部门。像“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一体化”,就明

确由市发改委、经贸委、建设局、交通局、水务局、环保局、旅游局等单位负责牵头落实,如“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则涉及到市委农办、教育局、民政局、卫生局、人口和计生委、体育局、文广新局、贸易局、供销社等众多单位,再有如“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由劳动和社保局、民政局、财政局、卫生局、人口和计生委等单位牵头落实。

同时,我市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健全市四套班子全体领导、市级机关各部门与先导区、示范村的挂钩联系制度,形成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市和各市(区)都建立集中办公制度,强化对改革试点工作的综合协调、政策指导和督促检查。一个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集中了财政、发改委、国土、公安、规划、建设、农林、农办8个部门的工作人员。

苏州还建立完善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绩效考核体系,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

苏州城乡一体化“五大突破”翻过山坳;经过努力,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已经跨越起步发展阶段,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我们的步伐并没有因此而停滞,快速发展的形势和区域竞争的压力,要求谋求更大突破,描绘更加美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蓝图。

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今天的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要力求“五大突破”:

突破之一,更加注重规划引领,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求突破。

苏州将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促进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四规”有机融合,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农业规划、乡村旅游规划、水系规划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具体目标是到2012年,镇村工业企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度达50%以上。

突破之二,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求突破。

把推进农民身份转换作为城乡改革联动的突破口,鼓励引导更多的农民换股、换保、换房进城进镇落户。创新土地使用制度,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现代农业园区农业设施用地政策和村集体留用地政策,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步伐。

突破之三,更加注重产业融合,在经济转型升级上求突破。

坚持城镇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强化“新市镇”理念,高度重视被撤并乡镇镇区的资源整合和配置,注重展示吴文化的深厚底蕴,提升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坚持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生物的功能定位,推进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加快建设百万亩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注重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到2012年基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突破之四,更加注重富民优先,在农民持续增收上求突破。

积极推进就业创业产业物业并举,鼓励和支持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使股份分红成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到2012年,全市村均收入超4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1.6万元,农民财产性收入比重达到40%以上。

突破之五,更加注重社区建设,在城乡管理体制上求突破。

我市将坚持把加强新社区建设,作为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探索建立新 11

型社区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区镇合一”行政管理体制,对有条件的县城镇、中心镇、农业示范区,赋予更多的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实践篇

■ “农村的工业化不是农村的工厂化,而是农业的工业化。”

■ “我们把城镇最好的地段给农民动迁小区,最大的利益给农民,最好的资源服务农民,而且动迁小区规划建设水平要高于一般的商品房开发。”

一切真理都来自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农村基层一线。苏州坚持典型示范的原则,确定了23个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如今,这23个先导区在锐意改革、大胆突破中,已呈现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喜人局面。

更为可喜的是,不仅是先导区,苏州农村的许多先行村、示范村,先行镇、示范镇,都在不断涌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亮点,苏州农村大地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巨变。

【关键词】集体经济 【实践样本】张家港市永联村

以前的这个时节,都是在地里热火朝天地割油菜,如今却可以扔下镰刀,轻轻松松地逛世博园了——

万名村民职工免费游世博

这几天,张家港永联村民陆惠芬愈加感觉到自己的生活无比幸福。5月25日,作为永联万人游世博首发团的成员,把上海世博园逛了个够;随后又作为村民代表上了中央电视台,自己不觉间也成了“永联小镇”的名人。“真是不敢想象,以前的这个时节,都是在地里热火朝天地割油菜,如今却可以扔下镰刀,轻轻松松地逛世博园了。”陆惠芬激动地说。

说起几天前参观世博园的经历,陆惠芬还是一脸兴奋。“基本上没有休息,能走多少路就走多少路,不能错过这个大开眼界的机会。”她说,“看到了未来的城市生活是什么样子,让我们对永联未来的幸福生活更加期待了”。

据了解,永联村此次组织万名村民职工游世博活动,总计投入达400多万元,全部由村集体“买单”。“随着村企的发展壮大,村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陆惠芬说,“现在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但收入比以前种地时翻几番。”

永联村集体在永钢集团保留的25%的股权,成为了村民们的“摇钱树”:老人享有每人每月500元,其余每人每月150元的补助性收入;每人每年有1000元以上的文明家庭奖奖励收入;困难村民还有惠民基金等。除此之外,还有工资、养老保险、土地流转等。据永联村党委书记、永钢集团董事长吴栋材介绍,“通过对7个村民小组的抽样统计,2009年实际人均收入已超过23000元”。“现在的空余时间多,没事就在家里绣十字绣,晚上到广场跳健身舞,在村文化活动中心还能经常看到名人演出。”入驻公寓楼、成为居民后,陆惠芬与其他村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永联,虽然生产、生活方式都在朝着现代的方向改变,但生态、休闲的农村特色始终没变。“农村的工业化不是农村的工厂化,而是农业的工业化。”吴栋材说。永联村里不仅还保留着传统的渔业捕捞队,同时,200亩鲜切花基地、2000亩粮食基地、4000亩苗木基

地、500亩农耕文化园的建设,更是成为了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典范。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小镇水乡、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已经成为了新永联的新标签。

【关键词】集中居住

【实践样本】昆山市千灯镇

“把最好的地段给农民动迁小区,把最大的利益让给农民,用最好的资源服务农民”——

上万户农民集中居住精致小城

常言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对于昆山市千灯镇炎武社区锦景园60岁的金雪英来说,在环境优美、出脚方便、安全温馨的小区有两套房子,就是她的“梧桐树”,她的三个女儿两个出嫁、一个招赘,她把一套140平方米的大户给了上门女婿一家,自己和老伴住90多平方米,全家人其乐融融。金阿姨在社区医务室打扫卫生,每天工作两个小时每月可拿600多元,比较轻松,平时还做手工活赚点外快,日子过得舒心。

在炎武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朱为林看来,炎武社区就像一棵“栖了凤凰的梧桐树”,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队伍,仅去年就接待了208批次、规模近万人,今年以来已有近150批次前来。这个千灯规模最大的动迁农民集中居住区,已建成美景园、锦景园和良景园3个小区,5576套住宅,总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四期2728套住宅正在建设中。

按照“欢乐家园、亲情服务、和谐社区”的定位,炎武社区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强化服务管理,社区已建了6条商业街,农贸市场、小学、幼儿园、便民超市、阅览室等一应俱全,73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生活、休闲、娱乐提供了全方位星级服务。每天清晨黄昏,在社区大小广场上都活跃着居民打太极拳、跳健身操、扭秧歌、打门球的身影。

农民集中居住区是加快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作为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3个先导区之一,千灯镇城镇化率已达70%,目前已有7500多户农户通过“双置换”安置进入农民动迁小区居住,置换出建设用地7000多亩,其中22个村的4860户农户安置到了炎武社区。今后两年,该镇除3个古村落之外的1.18万农户将全部集中进社区居住,城镇化率将达90%以上。“我们把城镇最好的地段给农民动迁小区,把最大的利益给农民,把最好的资源服务农民,而且动迁小区规划建设水平要高于一般的商品房开发。”千灯镇党委书记王金兴认为,动迁农民集中居住区就是一片“梧桐林”,只有做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活要素辐射、城镇文明传播、公共服务配套等各方面工作,让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不断改善优化,农民才愿意在此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目前,千灯87平方公里面积正按照现代工业园、现代农业园、商务物流园和镇域建成区的四大布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今年,在加快动迁的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惠民力度,基本完成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量化给农民的工作”,王金兴的这一说法在金雪英那儿得到了印证。金雪英说,她和老伴、婆婆、女儿、女婿以及外孙,每个人都可以领取集体资产量化后带来的收益。

【关键词】股份合作社

【实践样本】吴中区木渎镇

村级合作社和镇级合作总社联手,统一进行项目引进、开发和管理,收益增加后将相应上浮农户的红利。同时,拆迁农户也可自愿投资入股镇级合作总社——

农民抱团资本运作“两头赚钱”

石学林是吴中区木渎镇天平村的一位“股东”,家里一共5口人。翻开两本鲜红的股权证,记者看到,去年,他在社区资产股份合作社获得4800元红利,在社区物业股份合作社投资10万元,获得1.2万元红利,共获得1.68万元分红。

今年年初,石学林领到第三本股权证。他原有的280平方米主房和180平方米辅房已全部完成拆迁,分到了小、中、大三个户型,总计270平方米的安置房,同时,将部分拆迁安置款入股镇里的惠民置业股份合作总社,每年还将“旱涝保收”2万元红利。“三本股权证估计今年能分到近4万元红利,空余的安置房还能收租金,”石学林说,像他这样的拆迁户在木渎比比皆是。

作为苏州城西的中心镇,木渎镇商贸业发达、人流量巨大,20多万外来人口在此居住,使当地形成了以农宅出租为主的规模庞大的“房东经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木渎镇面临着再发展空间受限的困扰,推进“三集中”、尤其是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势在必行。同时,在拆迁中如何保障农民的既得利益?拆迁后,怎样为农民创造新的收入来源?

2009年,木渎镇组建了由拆迁户自愿入股的镇级惠民置业股份合作总社。根据相关规定,拆迁农户投资入股8万元,合作总社再另外配股,以户为单位获得合作总社股权,每户每年不低于2万元分红。截至目前,全镇动迁户入股总数为1350户,即合作总社农民入股1350股,入股金额为1.08亿元。累计分配红利2600多万元。

“镇级合作总社与村级合作社既是‘父子关系’,也是‘合作伙伴’。”木渎镇相关负责人陈小兴告诉记者,合作总社将整合全镇优质资源,联合村级合作社,统一进行项目引进、开发和管理,收益增加后将相应上浮农户的红利。目前,由镇合作总社与姑苏村合作分社共同合作开发的建材专业市场正在审批过程中。据悉,该项目位于宝带西路,总投资1.4亿元,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预计三年后投用,可获年租金总收入5000万元。

陈小兴说,惠民置业合作总社将争取在3到5年内,实施资本运作和跨区域、多元化发展策略,建造三产商业用房30万平方米,年稳定收入突破1亿元,股权型入股农户达到3900户(股),分红收益达7800万元,每股分红收益在2万元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关键词】现代农业

【实践样本】常熟市海明现代农业发展公司

从标准化种植生产,到加工包装进超市,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现代生产水平,还带动了周边农民的增收——

一个现代蔬菜企业带动1600多户农民

今年5月27日上午10时许,在常熟市海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梅南基地,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车间里包装着一盒盒的礼品蔬菜,并在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上输入蔬菜条形码编号。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批蔬菜无论到哪里,都可以根据条形码编号查询到它的田间档案,告诉你蔬菜的生产地址、何时播种、何时移栽到地里等,每一个批次的蔬菜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肥料等也可一目了然。

在车间旁的6只标准化钢架大棚内,再过10天左右,棚内这些樱桃小番茄将上市。公司技术员王卫良边查看边说:“这几天对樱桃小番茄的生长非常关键,根据每个大棚里的情况,要及时派工人绕藤,还要及时采摘早熟的小番茄„„”

常熟市海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当初承租30亩耕地种蔬菜起家,经过12年的发展,“海明”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拥有生产部、销售部、农产品专卖部、酒店餐饮部的一家大型超

市蔬菜企业。“现在我们拥有蔬菜生产面积3000多亩,防虫网设施面积1600亩,喷灌溉应用面积2000亩,钢架大棚设施近千亩。”公司总经理顾海明说:“近年来,公司先后与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多家农科院校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企业发展。”

据顾海明介绍,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企业还积极带动当地农户实行规模化种植、基地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组织化运作、超市化销售,在常熟尤其是在梅李镇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辐射带动周边1600多户农户,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2009年,海明公司实现销售6600多万元。

以“安全、绿色、营养、健康”为宗旨的海明公司,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目前已有12个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9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2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海明”牌蔬菜还先后获得“苏州市名牌产品”、“江苏省名牌农产品”,在首届中国农产品品牌大会上,“海明”牌蔬菜被评为“中国蔬菜类品牌十佳”。

常熟市海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梅李镇高效设施农业(蔬菜)示范基地的一个缩影。梅李镇高效设施农业(蔬菜)示范基地,总投资1646万元,总实施面积6200亩,涉及珍北、新丰两个村43个村民小组;整个项目计划分三期实施。项目完成后将主要以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蔬菜为主,并示范带动全镇2万多亩蔬菜的种植。梅李镇农副办主任鞠庆华告诉记者,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示范基地已新建泵站2只,完成道路硬化5000多平方米,新砌U形砼砌渠道9000多米;同时新增设了钢架大棚400多只,预计到今年6月底还可增加400只钢架大棚。

【关键词】社区服务中心

【实践样本】相城区灵峰村

这里曾经是偏僻边远的农村,到区里办事要跑个几十公里,如今社区服务中心成了“惠民快车道”——

村里1500多老人坐在家里领养老金

今年5月27日上午9时许,3位操四川口音的女性来到相城区北桥街道灵峰村的社区服务中心,要求办理婚育证明,为即将上学的孩子做好准备。按照规定,婚育证明应该由户口所在地出具,灵峰村作为她们的暂时居住地,无权办理;但如果不及时办理,孩子就不能在灵峰正常上学。服务中心的钱叶、谈艳青两位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向不了解政策的3位四川妇女详细解释,并指导和协助她们与家乡联系,通过现代通讯传输工具尽快办好了相关手续。3位四川妇女感慨地说,比在她们自己的家乡办事还要快和省心。

灵峰村是一个相城区与常熟市接壤的“边远村”,以前,村里的老百姓要批个项目办个社保手续,最近也得赶五六公里路到镇上,有的甚至要跑几十公里路赶到区里,如果碰到手续不全,冤枉路不知要跑多少趟。

2008年10月,村里建成社区服务中心,4名大学生村官、2名业务人员在服务大厅里一站式提供党员服务、民政服务、计生服务、纠纷调解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区环境服务、企业服务、残疾人服务和便民服务,把城镇的服务功能延伸到了村里,送到村民家门口。村里的主要干部还在服务中心轮流值班,现场解决村民们的难事、急事。考虑到农村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社区服务中心还成立水电维修服务队,为村民们免费提供服务。

社区服务中心建成后,村民们办事方便多了。5830多人的灵峰村,享受养老金的村民有1500多人,以前,老人们虽然为每月能领取养老金而高兴,却也为每次领取要往返10多公里路程而心烦。社区服务中心为村民们提供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服务后,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个发展成果了。后来,灵峰村又对养老金发放进行改革,变村民到社区服务中

心领取为村民小组长把养老金送到村民家中。

灵峰村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陆惠英告诉记者,今年5月27日上午上班不足2小时,服务中心就为村民提供了6项服务,其中有计划生育的,有社区环境的,也有法律咨询的。正在服务中心值班的村主任钱荣根对记者说,社区服务中心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在把温暖和方便送给村民的同时,从各个层面改善着党群、政群关系。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改革开放20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我们认为从1998年起,随着国家粮食定购政策的逐步放开,经济结构开始进入了加速调整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主导产业、工业园区、新城开发和民营经济相继兴起,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逐步走上了良

性运行的道路。

1、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98年的::33调整到了::。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业增加值在全区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这表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区人均gdp达到了8281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判断指标衡量,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全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标志着城市化的特征已初步显现。

2、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到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与1998年相比扩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了万人,比1998年增加万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转移农村人口3000人左右。与此同时,重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逐步兴起,6个建制镇镇区面积平均达到了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平均达到3200人。其中建成区面积最大的总寨镇达到了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镇达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仅带动了建筑建材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别是南郊工业园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5户,完成工业产值4亿元,占到了区属工业总产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业小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平方公里,入驻企业

14户,完成工业产值7240万元,占到了清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上述情况表明,我区的城镇开发建设与城乡工业发展已走上了互动融合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具备了中级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近些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主攻招商引资兴办加工流通企业,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种、蔬菜、草畜、林果、粮食等六大支柱产业。底,全区奶牛存栏达到了万头,比1998年增加万头,年均递增%;肉牛饲养量达到了万头,比1998年增加万头,年均递增%;肉羊饲养量达到了万只,比1998年增加万只,年均递增12%;鸡饲养量达到了万只,比1998年增加300万只,年均递增%。以洋葱和温室为主的蔬菜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粮经制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经济林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

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从调查分析情况看,我区畜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目前依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今后种植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全区建起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84户。其中,乳品加工企业4户,肉品加工企业4户,种子加工流通企业38户,蔬菜加工流通企业28户,果品贮藏加工企业4户,粮油加工企业96户,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业10户。年加工销售各类农产品55万吨,占到了全区农产品总量的%。全区发展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8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的22个,作用发挥比较好的有7个。总体来看,目前我区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都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半紧密型联合体,正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但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与农户之间

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城乡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共有中小学195所,在校学生48945人。其中农村学校176所,城市学校19所,全部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教育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就学需求,但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优质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明显。城乡文化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农村建成达标文化站17个,村组文化室1461个,广播电视站19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59%,比1998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58%,比1998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20个,医护人员1757人,医疗床位109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人,床位张,初步形成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但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上述指标中大部分都存在

差距。

5、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在城市,重点完成了道路交通、休闲广场、污水处理、供水供暖、绿化亮化,以及城市电网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区道路总面积达到了万平方米;开辟公共休闲广场9处,总面积达到了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车站3处,公交候车亭27个,开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达到了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万吨;建成集中供暖站93处,供热总面积达到了29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平方米;开发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40个,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平方米。在农村,累计投资亿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08万元初步完成了农村公路客货运“村村通”工程,投资1300万元配套完善了六个建制镇的基

础设施,投资亿元完成了180项骨干水利工程,投资4350万元完成了33项生态治理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总结分析近五年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后,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区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最近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增加2万人,增长了%。城市常住人口增加万人,增长了%。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3300人,固化外来人口8700人,转移农村人口万人。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比1998年提高了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

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以往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分割运行的局面被打破,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集中表现在农村主导产业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撑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

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各级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008万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5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为9:1;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为亿元,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为亿元,城乡基础建设投入比为:1。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和111%。这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

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我区随着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经济领域二元结构的矛盾趋缓,统筹理念开始向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突破的趋势初步显现。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近五年来,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了%,年均递增率只有%;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增

长了651 2 3 下一页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西旗羊肉特色发展的调研报告

经过一年的努力,西旗羊肉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的综合评定,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我旗地处呼伦贝尔腹地,牧区采用天然放牧,加上本地区得天独厚的绿色、无污染环境,非常适合西旗羊肉的生产,为进一步提升西旗羊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市场对西旗羊肉的认同,应明确今后西旗羊肉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符合西旗羊肉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西旗羊肉的现状

1.我旗环境与生态保护建设现状

2009年,我旗以“生态旗”建设为契机,围绕“退牧还草、联户经营、增大减小、增草增效”的发展思路,继续加大对草原生态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截至2009年底,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规模达到105万亩、新打灌溉井28眼、基本井20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5万亩、水保治理面积1万亩、生态保护面积120万亩,建成阿日哈沙特镇、阿拉坦额莫勒镇西区等5处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9900人、30万头匹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北草南调”和“增草”工程有效应对了自然灾害。全旗青贮种植面积达到0.8万亩,年产青贮2万吨,实现产值1,000万元。投资120万元,以补贴形式为大畜养殖户、以草定畜户和受灾户发放饲草5万捆、青贮饲料2000吨。牧业牲畜总头数达到199.3万头匹

1只,牲畜出栏率达到41%。

2.西旗羊肉的生产加工现状

我旗的畜牧养殖基本上保持传统的放牧方式,以自然放牧为主。这样的生产方式既有其优势又有不足。在合理放牧条件下,草畜达到平衡时,是一种天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但是如果生态比较脆弱,载畜量过大,对草原生态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所以,我们要探索发展一条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畜牧生产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的双赢之路。

我旗辖区内有登记注册的肉食品加工企业12家,注销登记1家,已通过QS认证的有7家,已登记备案产品标准76个。依照现有的设备和人员大体可以保证扩大牲畜出栏屠宰加工的需求。

二、我旗在畜牧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需要进一步加强畜牧养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控制活畜数量,提高牲畜出栏率。

结合“人口资源收缩”战略,探索实践牧区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以呼伦诺尔嘎查畜牧业合作组织为代表的15家合作经营组织,在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方式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中,呼伦诺尔嘎查畜牧业合作组织成为全国首家以嘎查为单位的牧民合作组织。具有边疆牧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使特色养殖和专业养

殖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为西旗羊肉的今后专业化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2.具有优势的的西旗羊肉的生产加工销售链条还未形成,尤其销售环节需大力加强。

我旗应全面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结合牧区综合改革,推广家庭牧场、联户经营,探索建立“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牧民投入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牧区特色产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以牧户为主体、以基地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以效益为纽带”的牧区特色产业发展机制,培育“企业+基地+牧户+营销+市场”的发展模式。形成牧户联合,专业养殖,扩大养殖规模,缩短养殖周期,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经济效益。销售应根据西旗羊肉品牌价值和营养价值定位定价。

三、西旗羊肉未来发展之路

1.继续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发展壮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保障牧民持续增收的重点,依托主导产业、品牌和资源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发展一批经济实力强、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可持续发展后劲足的新型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牧业产业化规模整体扩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大幅提升。

对西旗羊肉的生产加工制定相关的产品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对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要进行标准化相关知识的培训。督促指导企业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经营。

3.对西旗羊肉进行深加工,开发具有地区特点的羊肉制品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食品。开展精细化、多样化的生产加工。

4.加强宣传,提升西旗羊肉的知名度和档次,提高养殖和生产加工效益

我旗地处无污染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养殖过程绿色无污染,加工过程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西旗羊肉的营养价值较同类产品高,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同时羊肉的膻味不明显,产品优势巨大。我们要着重宣传西旗羊肉的特点和营养作用,作为西旗羊肉的宣传热点和卖点,提高宣传效果。

综上所述,西旗羊肉是获得国家认可的地理标志产品,立足区位优势,把握时机,顺势而行,科学合理发展,能为我旗的畜牧养殖和羊肉加工及其它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新牧区建设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带来巨大改变。

下载关于城乡发展报告(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城乡发展报告(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统筹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互动共荣的根本出路,也是“XXX”的迫切需要。既是战略性任务,......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全县交通城乡融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目前,我县境内有国道一条(108线),71.124公里;县道5条,114.601公里;乡道12条,45.9公里;村道90条,219.96公里;专用道路9条,63.4公里。公路总里程514.985公里。我县共有农村短......

    关于宁波市城乡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宁波市城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寒假前夕,学校为10级学生布置了关于本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社会调调研学习。 为了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状况以及家乡的城乡建设情况,学校面向学......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任务的报告

    xxx镇人民政府 关于上报我镇2012年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任务的 报告 县统筹城乡发展办公室: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县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整体工作部署,瞄准建设统筹城乡......

    区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不能回避并且必须解决的重大历史性课题。xx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长江上游空港强区,打造xx“一小时经济圈”强势增长极,率先在xx市实现全......

    民政局统筹城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今年,我县被列为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试点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全域规划、试点先行”的理念和“四化并举”的目标,提出首先在xxxx村和xx镇xx村试点,逐步在全县全面铺开城乡统筹工......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xiexiebang推荐)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