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内涵、影响及建议

时间:2019-05-14 06:3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供给侧改革:内涵、影响及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供给侧改革:内涵、影响及建议》。

第一篇:供给侧改革:内涵、影响及建议

经济决策参考供:给侧改革:内涵、影响及建议

一、内涵、背景及改革重点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及背景。一般认为,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需求侧改革实现,重点强调扩大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增长,但当前需求端的刺激仍在持续,收效却不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用新的动力源对冲下行风险。业内认为,改革的核心是推出更能满足需求的好产品,以解决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问题。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认为,我国供给侧存在六大问题,导致目前经济下滑、投资减速等问题。主要是:一是供给体系总体上具有外向型;二是供给体系未及时跟上国内中收入群体迅速扩大的消费结构;三是现在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较差;四是部分产业产能已达到峰值,产能难以消化,部分产业达到资源环境约束承载能力的峰值;五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六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要素市场改革。供给侧改革不排除宏观政策的必要调整,如减税等措施,刘世锦认为,重点是要素市场改革,主要包括:一是淘汰落后产能;二是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三是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精致生产;五是培育创新环境。包括保护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培育人力资本,改造金融支撑体系等。我国供给侧改革或呈四大特征。我国实施供给侧改革不代表经济政策的大转向,也不会放弃对总需求的调控,招行刘东亮认为,改革或呈四大特征:一是暂时不会大规模减税及削减社会福利。在经济下行阶段,减税将导致政府财力不足,且不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二是不会出现大规模私有化。预计未来企业层面的改革将以国企改革为重要推手,以改革国资监管、提升企业效率等为重点,稳步发展混合所有制。三是转型升级与提升市场效率将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预计简政放权、加强竞争、放松对行业准入和价格管制将是重点。四是产能出清将困难重重。首先,去过剩产能意味着大规模关停企业并裁员,在部分上游行业领域,产能过剩相当严重,如果启动去产能,释放的失业压力短期难以消化;其次,各级政府有意愿有动力维持刚性兑付;再次,市场出清意味着信贷违约规模的大幅上升,这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安全构成重大挑战。预计我国产能出清将会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不会出现90年代国企大规模裁员下岗的情况。

二、影响:重塑我国经济增长红利

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影响。海通证券认为,从生产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导致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从收入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引发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减税将导致生产税净额占比下降,加速折旧和产能去化将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占比短期上升、长期趋降,降低成本和产能去化将导致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上升,加速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转以及提高人力资本,将导致劳动者报酬上升。或推升新兴产业投资。强调供给侧改革意味着生产能力要由低端转向中高端,更重视技术、管理和产品升级;生产方式从规模化、标准化、流水线转向小众化、个性化订制;生产空间从固定地点到移动化、智能化等。具体而言,就是要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和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业内认为,这将推升新兴产业投资。

将推动零售业转型。业内认为,供给侧改革必将促进零售商继续向商业本质转型,加强商品创新,业态创新,供应链优化,大数据应用。同时促进零供关系创新升级,倒逼零供数据共享,深度合作。

有利于活跃资本市场。首先,并购基金类融资增长空间巨大。刘东亮认为,供给侧改革要求政府放松管制,提升市场效率,这必然带来企业并购重组的活跃。再次,政府引导基金、平台类基金融资看好。转型升级将从两方面加大政府平台类基金的融资需求: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下,政府主导的创业类、科技类融资,如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等,包括其他类型的金融创新对高科技和新兴行业的支持将大有可为;二是在城投融资受限后,代替城投融资的各类政府平台基金,其中符合调结构方向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企业技术改造、消费、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基础设施类的融资有望放量。

钢铁等产业将面临冲击。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幕的拉开势必伴随着产能淘汰、结构升级、行业并购等一系列动作。钢铁流通业资深分析师邱跃成认为,这将给我国钢铁、铁矿、煤炭、焦炭、铁合金等产业带来新挑战,面临的冲击将会加大,将促进上述产业的优化重组。

三、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关于推进供给侧改革,专家纷纷建言献策,主要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打破垄断、简政放权等措施。推进国企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通过资源品价改、减税降费加速折旧、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养老保险改革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劳动力配置。具体路径有三条: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是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提升人力资本。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首先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其次是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产学研结合、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等。

第二篇:供给侧改革对餐饮业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对餐饮业影响

班级:电子商务1501

组长:陶雄

2017.11.18 姓名:郑静松 陶雄 杨延陵 胡庆 班级:电子商务1501

摘要:侧供给改革就是通过各种措施使得产品交易成本降低、解放生产力、提高产品竞争力,创新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可以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餐饮业的发展在新常态下的最大特点是大众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大众化消费比重越来越大,这便是餐饮业侧供给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方位,打通供给和需求两侧,跟随餐饮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潮流,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核心竞争能力,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知晓率,提升侧供给的质量水平、档次、服务,满足人们对餐饮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关键词:餐饮业、侧供给改革、挑战、机遇

目录

1、餐饮业现状与侧供给改革................................................................1 1.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1 1.2餐营业现状.................................................................................1

2、餐饮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2 2.1国家大环境.................................................................................2 2.1.1中国对餐饮业的重视.........................................................2 2.1.2国家经济结构转型,餐饮业需求持续增长......................2 2.2“互联网+"餐饮时代.................................................................2 2.3国家政策的支持..........................................................................3

3、餐饮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4 3.1人才困境是餐饮业最大的问题之一..........................................4 3.2国际著名品牌的竞争和挑战......................................................4 3.3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水平低......................................................5 3.4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5 3.5食品安全仍任重道远..................................................................5

4、新形势下加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6 4.1基本概念.....................................................................................6

5、为什么提出“供给侧改革”............................................................7 6供给侧改革对我们的影响...................................................................8 6.1国内就能提供“海淘”..............................................................8 6.2民生困难问题有望得到缓解......................................................8

7、总结...................................................................................................9

1、餐饮业现状与侧供给改革

1.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调整经济结构,让行业内的各要素得到最优分配,提升经济增长点。从提高供给质量与数量出发,用改革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有序的要素配置分配,扩大行业供给量,提升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与灵活性,提高各个要素的生产率,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促进产业的结构调整,开源疏流优化投资、产业结构,使经济可持续告诉增长并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使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就是优化产业结构与提高产业质量,优化流通路线,使得消费成为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优化消费结构,不断提升消费品的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1.2餐营业现状

近些年来,餐饮业的发展速度逐步走出低谷,回升也趋于稳定,餐饮业的高速增长与国家的政策是不可分割的。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同时也是餐饮业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最佳要素配置的关键一年。餐饮业作为传统行业,在政府新经济政策的引导下,餐饮业已经进入改善就业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供给结构调整阶段。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中国餐饮业将迎来四化(空间集聚化、品类定制化、服务只能化、产业融合化)的发展期。新常态餐饮业是以后餐饮业的发展趋势,新技术、新 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将联手互联网共同发展餐饮业,投向餐饮业的资本也在不断增加,餐饮业将迎来一波飞速发展的大潮流。

2、餐饮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

2.1国家大环境

2.1.1中国对餐饮业的重视

中国的餐饮业从古发展至今,十分注重品牌的塑造和扩大企业的规模,中国餐饮市场以中餐为主,西餐占一小部分的规模,正在兴起之中,快餐以西式快餐为主。

2.1.2国家经济结构转型,餐饮业需求持续增长

由于国家将发展重心逐步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作为今后的发展产业布局,所以餐饮业也逐渐含苞待放,地位直线上升,建立与餐饮业相适配的加工产产业链,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服务流通成本,各餐饮企业积极配合国家政策进行产业结构转型,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经营管理,促进餐饮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稳定快速发展。

2.2“互联网+"餐饮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尤其是互联网网、各种“云”××的诞生,智能化,网络化逐渐进入公众的眼中,影响着人们的想法。当今这个时代,衣食住行几乎都被网络控制和影响着,网上不仅可以享受各种服务与娱乐,还能定餐送货上门。

“互谅网+”餐饮的时代背景下,许多聪明的成功人士已经创新出许多新奇的经营模式,例如外卖、餐饮、O2O等,很多餐 饮企业也在努力的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新和寻找新的商机。微信和支付宝等手机APP的出现,扫描一下二维码就可以查看菜单进行点餐,这便是互联网下理应存在的支付模式,省去了找换零钱的麻烦。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餐饮的需求与品质越来越高,需求餐饮服务化、舒适化、智能化,对餐饮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仅注重餐饮的便捷化还注重餐饮的营养健康化。餐饮业搭上了互联网的大船,与互联网一起前进,不断的寻求突破与发展。人们都很期待在互联网时代潮流中餐饮业的创新发展。

2.3国家政策的支持

2.3.1减少了重复纳税

营改增猴,国家减少了营业税和增值税产生的重复纳税,使行业减轻了负担,企业的所有业务都将通过生产及流通环节的交易进行税赋抵消,使生产效率得到最大化,使集团性企业的业务线更加清晰化,对核算及税务合规化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2税率差给企业减轻了负担

营改增后餐饮业税负6%,且取得的进项税额为17%,税率差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是直接而深远的。

2.3.3促使公司核算逐步走向正规化

税制的改革,有效遏制了假发票的使用,公司进项抵扣的要求,使得餐饮业的从业人员也开始按着章法办事,企业对局面进行整顿,使整个行业经营水平都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2.3.4个体户转为一般纳税人

只要达到一定规模,个体户也能转变为一般纳税人,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和知识,提升了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3、餐饮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

3.1人才困境是餐饮业最大的问题之一

我国面临着人才流失这一重大难题。外资餐饮企业以各种优惠的手段、良好的工作环境等吸引着我国优秀的餐饮方面的人才,这并不是指服务人员的流失,而是餐饮行业的高管。我国大部分高管都是厨师出生,他们精通料理烹饪,摸爬滚打的经营起自己的企业,但是他们并没有系统的学习餐饮行业的管理知识,完全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和厨艺。我国并没有餐饮管理的专业,这就导致了餐饮行业管理人才的缺乏。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在缺乏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况下企业也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2国际著名品牌的竞争和挑战

国外许多知名品牌不断的涌入中国市场,比如FKC、德克士等,给中国的餐饮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中国餐饮的标准化、卫生、安全等都相较落后,标准的楼后和不完善,直接的影响到了中国餐饮业的服务水平。3.3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水平低

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档餐厅过多,而符合大众消费的中低档餐厅发展水平低下,人力物力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行业技术知识啊得不到规范的学习,普遍是口头相传、按经验办事。行业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加重了餐饮业的两极分化。跟国外标准化相比,我国餐饮业缺少标准化的运作体系和先进的管理技术。

3.4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

自从2012年底中央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出台,对高端餐饮店过剩产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餐饮业进入艰难转型,理性回归、满足大众需求的成为发展的新常态。餐饮过剩产能在中央厨房领域依然存在,因此,餐饮业应该乘上这次中央供给侧改革的浪潮,主动调整企业内部产业结构,以提升对各要素的利用率。同时,餐饮企业要实事求是,扩张发展可以,但是要注意不要造成产能过剩。

3.5食品安全仍任重道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食品跨第一产业农业跟第二产业食品加工工业链然后到达第三产业餐饮业,是特别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监管部门要多管齐下,各部门间相协调严格检查,企业要增强自律,加强内部管理,卖出高质量、卫生安全的食品才能赢得口碑、塑造品牌效益。

4、新形势下加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

4.1基本概念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想必大家都听过“需求侧”,就是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

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5、为什么提出“供给侧改革”

5.1供需不匹配。

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是需求不足,所以用需求学派观点采用刺激需求政策拉动经济增长,但实则是“供给跟不上需求”。

打个比方,现在热门的“海淘”,还有之前中国人们去日本买马桶盖、纸尿裤等新闻,难道是我们中国没有这些产品吗?显然不是,相反,很多这些产品还是“made in China”。为什么人们会不惜重金、不嫌麻烦去国外买这些东西?另外,中国手机厂家那么多,而苹果手机却大受国人追捧。究其原因,是产品质量跟不上,正是我国长期忽视“供给侧”的原因。

5.2消化过剩产能提速。

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 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当前多个行业、多个地区的产能过剩正引起各方的担忧,可能引发通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

5.3服务业黄金时代到来。

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一方面维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个左右。对政府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下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瓶颈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给不足。在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领域,一方面国内抱怨声不断,另一方面大批消费者源源不断地到国外消费。究其缘由,这跟国内服务业供给侧的乏力有关。

6供给侧改革对我们的影响

6.1国内就能提供“海淘”

国人不辞万里去国外海淘,海淘网站也备受欢迎,老百姓更多选择外国产品实属无奈,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国内一些同类产品的质量无法满足需求。这说明,我们供给端提供的商品出了问题——只有数量,没有质量。未来,通过供给端不断的改革、完善,国内也能提供质量好、价格便宜的产品,咱老百姓也就没有必要跑到国外万里迢迢,大包小包的往回背“洋货”了。

6.2民生困难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房地产、医疗、教育等与广大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领域,普遍存在的“供给抑制”是造成当前买房难、入学难、看病难等 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未来从供给侧着手,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增加房地产土地供给,改善房地产供给结构,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居民住房难问题。

7、总结

通过这次的作业,我明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知识,也了解餐饮业以后的大致流向,对于想做餐饮业的我来说,这次练习对以后的就业还是对自己的创业都能有一定良好的推动作用。餐饮业乘上了供给侧改革这艘大船,未来必定会一帆风顺、紧追时代的潮流。国家政策上的优惠与支持促进了餐饮业的转型升级,使得餐饮业各个要素能够合理配置,内部结构能显得更加整齐清晰,提升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还优化了流通结构,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有效经济总量,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如今的互联网技术非常发达,餐饮业会与互联网齐头并进,先进的互联网化经营管理工具可以创新餐饮业的销售模式,提高消费水平,提高人们的用户体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互联网+餐饮业”模式必定会万紫千红、姹紫嫣红。

第三篇:供给侧改革

我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以来波动下行,持续时间已有5年多,经济运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态势和特点。其中,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这就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一是“住”“行”主导的需求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二是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对产品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三是服务需求在消费需求中的占比明显提高。随着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快,旅游、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四是产业价值链提升对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是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出现到境外大量采购日常用品的现象,造成国内消费需求外流。三是体制机制束缚了供给结构调整。受传统体制机制约束等影响,供给侧调整表现出明显的黏性和迟滞,生产要素难以从无效需求领域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向中高端领域配置,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供给潜力没有得到释放。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需结构再平衡的内在要求。供需结构错配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过剩产能处置缓慢,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供给侧结构调整受到体制机制制约。需求管理政策重在解决总量问题,注重短期调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经济潜在产出水平下行趋势。当前,只有加快出清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推进资产重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建立有利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际背景

全球低增长困境的症结在于结构性改革迟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过直接购买资产和债券、降低利率甚至实行零利率或负利率等方式,大规模增加市场流动性,提振市场信心。但从实际效果看,全球经济复苏迟缓,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主要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可见,单一的需求刺激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需求管理的短期政策虽在抵御危机冲击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中长期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增强经济增长动力还需要推进结构性改革。

国际分工格局重构对结构性改革提出紧迫要求。过去一个时期,欧美国家是主要的产成品消费市场,东亚国家是主要的生产基地,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是主要的能源原材料输出地。国际金融危机后,这种“大三角”分工格局悄然发生变化。欧美国家信贷消费模式难以持续,转向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一些高端制造业出现回流;能源原材料生产国迫于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的压力,着力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凭借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抢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市场。全球分工格局加快调整,跨境资本重新配置,各主要经济体都力求通过结构性调整提升分工位势,争取更有利的分工地位。

加快结构性改革是打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凭借低成本优势和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要素成本逐步提高,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减弱,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面临“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双重挤压态势。这就要求我国从供给侧发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建立在新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竞争优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

着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产能过剩、库存过大是无效和低端供给的集中表现。2015年底,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0%左右,煤炭产能利用率还要更低一些,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2亿平方米,创下历史新高,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很大。过剩产能和积压的库存沉淀了大量的厂房、土地、设备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得要素无法从过剩领域流到有市场需求的领域、从低效率领域流到高效率领域,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去产能、去库存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举措。

着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是导致国内消费外流、消费潜力难以释放等问题的主要原因。2015年我国居民出境超过1.2亿人次,境外消费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而且购买的商品层次呈下移态势,从以往的高档奢侈品转向性价比高的日用消费品。这反映了我国供给体系和产品品质明显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当前,行业准入限制阻碍了生产要素在行业间和行业内的自由流动;“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增大了民营企业进入障碍;金融市场不完善,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市场诚信体系不健全、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致使消费者“用脚投票”,转向境外消费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潜力的释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打通要素流动和再配置的通道,使生产要素从无效需求流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流向中高端领域,进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要做好需求管理

供给和需求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两个方面。供给和需求是对立统一的,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供需不平衡、不协调、不匹配,会导致资源错配和结构扭曲,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放弃需求管理。需求管理重在短期调控,重在引导市场预期。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国内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做好需求管理可以改善市场预期,增强人们对经济的信心,避免经济下行与市场悲观预期形成相互循环的放大效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需求管理的配合。充分发挥需求管理的“稳定器”作用,可以避免经济增速短期快速下行激化各种矛盾和潜在风险,避免增大改革的难度和成本。当前,要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间窗口,根据改革的总体部署、时序安排和推进节奏,拿捏好需求管理的尺度,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为改革有序推进创造条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能发挥提振需求的作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最终落脚点是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比如,房地产“去库存”政策中的保障房货币化,在棚户区改造中以货币化形式鼓励搬迁住户购买存量房以及降低商品房首付比例等,在去库存的同时将拉动装修和家电等相关消费。“补短板”可以通过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增加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来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可以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吸引和创造更多的国内外需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当前的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部分行业出现周期性过剩和绝对性过剩的相互叠加,产品供给远大于需求,使得工业品价格持续回落,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商品房库存规模偏大的问题尤为突出,需要较长的消化周期。通过“去产能”,逐步化解工业领域的过剩产能,促进企业优胜劣汰,有利于工业品价格合理回归,扭转企业整体利润下滑的局面。通过“去库存”,减少资金无效占用,降低债务违约风险,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可以发挥房地产业体量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作用,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的波动。

着力防范和化解风险。当前,我国企业的债务水平相对较高,特别是重化工和房地产领域债务高企,资金链紧张,违约风险上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可以通过处置“僵尸企业”和不良债务,加快资产重组,提高资产收益率,改善资产质量,避免潜在风险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降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降低银行贷款不良率上升的压力,引导资金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增强实体企业的活力,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

重塑中长期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做好“减法”,还要做好“加法”“乘法”和“除法”。做加法,就是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使新增长点汇聚成强大的增长动力。做乘法,就是要转向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除法,就是要提高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和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引入市场化交易机制,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战略行动,为新常态下“怎么干”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五大政策支柱为依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努力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第四篇: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专业:会计一班 姓名:郭嘉玮 学号:***

2016年十大流行语:

一、洪荒之力;

二、吃瓜群众;

三、工匠精神;

四、小目标;

五、一言不合就XX;

六、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七、供给侧;

八、葛优躺;

九、套路;

十、蓝瘦,香菇。今天我就用经济学原理来解读一下何为供给侧改革,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看待中国经济摆脱“速度情结”。

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与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基本判断相关。虽然经济下行不排除仍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结构性问题,可以归结为:有效供给不足和产能过剩并存。这是发展中国家的通病。发展中国家在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时,所长期存在的结构、技术、效率三大问题,不会因转向市场经济就能自动解决,也不可能靠需求侧的调节来解决。我国试图通过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问题是被激发出来的消费需求没有形成对本国产品的现实需求,而是转向国外,没有起到对本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早在2012年底“新供给”学说就已经被我国一些经济学者提出,这一学说的最初提出者,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在《新供给主义宣言》中提出,“淡化总需求管理,从供给侧推动改革”的宏观政策主张。主张一经提出在国内产生的影响力持续发酵,2015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同年11月18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又一次提到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此,供给侧正式提上我国深化改革的日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侧重点将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偏移。这一重大转向有望迎来中国经济实质性突破和转折。今年以来,尽管中国经济整体运行平稳,但结构性矛盾和下行压力依然突出。这集中表现在部分重要指标回升基础不牢、短期波动较大、筑底趋势未明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将对经济尽快走出低谷的渴盼转嫁到供给侧改革上来,希望供给侧改革能让中国经济取得“立竿见影”的增长效果。对此专家指出:一方面,增速随着经济体体量的增大而回落是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着眼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的深层次问题,改革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要求供给侧改革让中国经济“迅速回升”无疑是过时思维和急躁心态的体现。增速回落符合规律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经济增速随着其体量的增大而回落是一个公认的规律。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黄朝翰近日表示,中国不可能永远以6%—7%的速度增长,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够保持这一高增长率,而“新常态”可以成为中国加快改革和对经济结构进行再平衡的一次机会。“中国经济的确正在调整,以前经济增长是靠外力推动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现在则是靠内需拉动和资本密集型企业。”黄朝翰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对本报记者分析指出,经济运行状况表现为供给和需求两个侧面,总产出水平是总供给和总需求耦合的结果,而供给和需求都会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将对中国经济回暖的期盼全部放在供给侧改革上面,显然忽视了经济问题的复杂性,不符合中国关于总需求调控和供给侧改革的论述。“供给侧改革要影响产出,首先要对供给能力产生影响,这需要有一个生产要素组合的过程。相对而言,供给侧的调整要比需求侧的调整时间更长。因此,寄希望于供给侧改革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既不符合经济学原理,也不切合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张永军强调。其实,衡量经济发展的尺子,从来都不只有“增速”这一把。这些不被有“速度情结”的人所重视的深刻变化,恰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追求的方向。“阵痛”属于必要成本在《韩非子·喻老》中,“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可谓广为人知。面对名医扁鹊的多次善意提醒,蔡桓公却采取了讳疾忌医的态度,虽然回避了短期治疗的阵痛,却为日后重病缠身埋下了隐患。想要真正看透中国经济,亦需要明白“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这个道理。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的是中国经济多年积累的深层次问题,是一个着力根本、放眼长远的深层次改革,不仅不会出现“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神功效”,而且也一定会以短期“阵痛”的形式作为必要的改革成本。只是,我们可以在改革中尽量控制“阵痛”,使之能够为经济社会所承受。

根据供给侧的经济学原理,“去杠杆”和“降成本”的目标都是激发企业活力,实质是给实体经济企业减负,以调动其增加有效供给的积极性。现在实体经济企业背负着“三座大山”:高税、高息和高负担。再加上连续46个月工业品价格指数(PPI)的负增长,企业有产量无效益,许多企业成为“僵尸企业”。就江苏企业来说,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金融杠杆高(互相担保)导致企业成为“僵尸”。在此背景下,处置“僵尸企业”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话题。面对这种状况,结构性改革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关停“僵尸企业”,而应该在“去杠杆”和“降成本”基础上为企业减负,让更多企业轻装上阵。

从发展的角度“去杠杆”和“降成本”,着力点是要使企业这个经济细胞活起来。“去杠杆”是针对企业金融债务过高而提出来的。企业过高的金融债务不仅造成过高的利息负担,还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有些地方企业之间的贷款联保还拖累了一批本身并无严重的企业。因此去金融债务的杠杆需要精准,需要寻求在债务链条中的突破口。政府和银行需要从中寻求为负债企业解套的有效方式。有限度的精准的加必要的杠杆来去企业杠杆,不失为是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对某些有发展空间的高负债企业采取“债转股”的方式也可以进行尝试。再就“降成本”来说,其必要的途径就是为实体经济企业减税、降息、减费(如五险一金问题)、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在为企业降成本方面需要处理好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的利益关系,突出企业利益。一方面,职工既要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也要分担企业风险,如果企业承担不了职工的负担而关门或裁减员工,最终受损的还是职工。另一方面政府要给企业让利。前一时期政府改革的着力点是取消下放审批;现在则需要取消和减少各种收费。这对企业的起死回生必然起到杠杆作用。

供给侧改革不能被引向“保企业”和“保职工”之争。在以上“去杠杆”和“降成本”的基础上处置“僵尸企业”,范围必然会缩小。它不是指所有困难企业,而只是指采取各种激励方式后仍然激不活的企业。处置“僵尸企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需求侧的市场淘汰的方法。但是考虑到降低社会成本,不能简单采取破产倒闭的办法。保企业还是保职工之争实际上是伪命题。保职工固然比保企业成本小,但国家能在多大程度多长时间保这些失业的职工呢?因此,处置“僵尸企业”应该在供给侧更多采取并购重组的办法,依靠优势企业带动这些企业走出困境、获得新生,从而降低处置“僵尸企业”的社会成本。

第五篇: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它背后是一个影响巨大的经济学派—供给学派。供给学派主张减税、减开支、减管制、减货币发行或控制通胀。

供给学派最著名的模型就是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是一个简单的描述税率与税收关系的模型,意在说明,提高税率不一定能增加税收,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供给学派重视发展生产,凯恩斯主义主张刺激消费,由于知识立场的分歧,他们提出的政策主张完全对立。供给学派主张给企业减税,恢复企业活力;凯恩斯主义主张民众多掏腰包,必要时政府帮忙消费。供给学派反对通货膨胀,认为那样是稀释纸币,不利于储蓄;凯恩斯主义则一再鼓励央行放水,恨不能将利息降至负数。中国人素以高储蓄闻名,在前者眼中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在后者眼中却是阻力。

里根上台后,于1981年将供给学派的主张结合货币学派的主张一起运用到经济管理中,并分解为削减不包括军费在内的财政开支,对企业和纳税个人实施大规模减税,减少对企业的干预,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逐年平衡预算等措施。这是“供给侧改革”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从里根经济学的实践效果看,总体是正向的。从1982年12月至1988年5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65个月,1984年,美国一度实现预算收支平衡。虽然对贫困家庭的补贴减少,反映了供给学派“劫贫济富”的性质。在此后的30年中,美国只在克林顿时期再次做到这一点。此外,美国的通胀率也由13.5%回落到低于5%。

什么是“供给侧”?从字面理解,“供给侧”就是相对于需求侧,涉及供给的各个方面。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中国目前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结构问题。这六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与需求管理政策相比,供给侧改革(或供给管理政策)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三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短期的政策调整。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一则形成新主体,即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企业家、创业者等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同时要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约束政府的“有形之手”,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二则培育新动力,即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则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及时淘汰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等,让市场及时出清,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推进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益在递减。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保增长或稳增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需求管理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等。这些政策确实取得了一定的保增长效果,特别是在初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四万亿投资推出后GDP增速自2009年一季度的6.5%快速上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12.1%。但此后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虽然连续多次采取了稳增长措施,但GDP增速自2010年一季度达到12.1%的高度之后,一直在震荡下行,直至2015年三季度的6.9%,而且尚未扭转下行趋势。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为什么需求管理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其核心原因恐怕是没有完全找对病根,没有对症下药。

其次,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由于需求管理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和释放流动性等手段,拉动“三驾马车”来实现经济增长,属于短期刺激政策,故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高房价或资产价格泡沫、地方债务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下降、影子银行、银行不良资产率上升等副作用和后遗症。钢铁、电解铝、水泥、建材、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已下降到70%左右,许多城市的房价已大大超过多数居民的承受力,2014年中国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35.7%,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逼近2%的警戒线。这促使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第三,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追求的发展是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权益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能源、保护环境,而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要做到少消耗资源能源、保护好环境,根本的出路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以较少的资源能源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途径是发动“三大发动机”,即推进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而推进供给侧改革正是要培育“三大发动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故推进供给侧改革可以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供给侧改革的定义

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更全面地为“供给侧改革”下了定义:

其一,“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化解过剩产能,通过价格调整、企业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场是主要方式。这意味着,从央企到地方国企的整合将向下层逐级推开,“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将加快。这关系到产业层面供给的改善。

其二,“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这意味着企业将通过结构性减税获益。实际上,此前明确的“适当降低社保缴费水平”,与降低成本的政策信号一致。这是在财税制度层面改善供给。

其三,“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这是对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再次确认。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不仅因为这一行业能带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许多下游产业的发展,化解这些行业的产能,有效拉动就业,还在于从推进“人的城镇化”考量,房地产业的发展是让2.5亿缺乏相应市民权利的城镇常住人口能真正定居下来的必要物质前提。这是在调控层面消除供给制约。其四,“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这一论述表明了最高领导层对股市发展的态度。股市既是企业的直接融资平台,也是普通投资者合法获得财富、提高消费能力的主要平台。这是在资本层面强调供给的稳定性。产业层面、调控层面、财税制度层面、资本层面的新部署,勾勒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和规模。显然,这些层面的改革都非一日之功可竟,这也表明“供给侧改革”不是针对经济形势的临时性措施,而是面向全局的战略性部署。

供给侧改革理论并非始自供给学派

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与经济学历史一样源远流长,绝非始于供给学派,只不过供给学派提出了较鲜明的供给管理政策而已。

从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来看,供给管理政策而非需求管理政策在历史上居于主导地位。古典经济学大师斯密全面系统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强调劳动和资本等“供给侧”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强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键作用,强调政府只能发挥“守夜人”的作用。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著名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创造它自己的需求,将供给管理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西方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四减四促”(减税、减管制、减垄断、减货币发行,促私有化、促市场竞争、促企业家精神发挥、促进技术创新),其中多数确也是中国供给侧改革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但由于中国体制具有特殊性,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一方面,其中有些政策主张在中国是不适用的;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侧改革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比它要丰富得多。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的影响:2015年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年12月18日,北京12月17日凌晨消息 美国FOMC利率决策0.25%-0.5%,预期0.25%-0.5%,前值0.0%-0.25%,这是美联储2006年以来联储首次加息。美联储维持0%利率已长达78个月,超过1854年以来美国经济经历的任何一次低利率复苏期。

美国经济的好转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出口,但由于美国的消费尚未完全企稳,所以美国的缓慢复苏对中国出口的刺激作用不大。但美国的复苏及预期的加息将使中国的国际资本的外流压力进一步增加,也刺激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进一步扩大。在美联储于2014年11月退出量化宽松后,加息就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依据就业与通胀的数据及趋势,市场普遍调整了原先2015年年中加息的预期。美联储加息速度和力度的预期上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但如果超出预期,则可能导致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这些国家出现大幅度资本流出,汇率大幅波动,进而导致经济增长减速,从而减少对中国的进口需求。即使忽略由于国际游资特别是热钱出逃所引起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负面冲击 而单纯探讨美联储加息如何通过贸易途径影响中国,我们可以得到其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最保守估计也是不容乐观的。

下载供给侧改革:内涵、影响及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供给侧改革:内涵、影响及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供给侧改革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商学院 班级:会计6班 姓名:寇朗婕 学号:201622349132 课程论文题目: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课程名称: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公共经济学)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一.内涵及其实质 内涵:“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经济增速取决于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的理论,在中国流行已久,此理论在被许多经济学家奉为圭臬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

    供给侧改革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

    供给侧改革

    2016学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浅述供给侧改革及其短板 一、 何为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成为近期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究竟......

    浅谈供给侧改革范文大全

    供给侧改革浅析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正确判断我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正确决策部署。正确认识供给侧结......

    浅谈供给侧改革[定稿]

    浅谈供给侧改革 201405001463 孙熙然 商英14-1班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经常可以在高层讲话中听到一个词——“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改革)。在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