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大在职会计专业货币银行学答案(重新整理定稿)-何平教授
1收益资本化: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被习惯的称为收益资本化。即:P=C/r(P:本金 C:收益 r:利率)
2信用交易又称保证金交易和垫头交易,是指证券交易的当事人在买卖证券时,只向证券公司交付一定的保证金,或者只向证券公司交付一定的证券,而由证券公司提供融资或者融券进行交易。因此,信用交易具体分为融资买进和融券卖出两种。其中,融资买入证券为“买空”,融券卖出证券为“卖空”。
3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4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5货币内生性指的是货币供给的变动,中央银行的操作起不了决定性作用,而是由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决定。恒久性收入是指以往各年人们收入的加权平均数。可以理解为预期平均长期收入。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重要影响作用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特点。再贴现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8 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劝告和建议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一种温和的、非强制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一种劝谕式监管手段。指监管机构向金融机构解释说明相关政策意图,提出指导性意见,或者根据监管信息向金融机构提示风险。窗口指导是监管机构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引导金融机构主动采取措施防范风险,进而实现监管目标的监管行为,可以是指导性政策也可以是指令性政策。
9基准利率是指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和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
10劣币逐良币规律:也称格雷欣法则,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其存在的基础。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使用劣币。这种现象叫做劣币逐良币规律。
11期货与现货相对。是指协议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按约定的价格、交割地点 交割方式等条件,买入或卖出一定标准数量的某种特定金融工具的标准化协议。
12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指客户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出现现金漏损会减小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13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公众持有的通货。
14法定准备率: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和存款金融机构必须缴存中央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
15金融相关率: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指标,是指某一日期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人们常用金融相关率去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
1简述凯恩斯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
答:凯恩斯关于利率决定的理论被称为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是利率决定理论中的一种,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利率不是由储蓄和投资的相互作用决定,而是由货币量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凯恩斯学派的利率理论是一种货币理论。
凯恩斯把利息定义为是对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因此决定利率的是货币因素而非实际因素。他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货币供给量是有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货币需求量则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就是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行为由三种动机决定: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率水平。如果当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人们的流动性偏好转弱时,货币需求下降,利率下降。因此,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曲线与货币供给曲线共同决定。简述现代金融体系下存款货币创造的过程。
现代生活中相当于铸币的现金是中央银行垄断发行的银行券。银行对于吸收的存款要准备一部分银行券,以保持存款的客户提取现金。由于各个存款货币银行均在中央银行开有存款账户,所以应收应付差额的结算只需通过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进行划转。各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称作准备存款。通常由国家规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对该银行所吸收的存款总额的比率。这种比率叫法定准备率。
存款货币创造的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1.各个银行对于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备金;2.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
如果暂不考虑顾客从存款提取银行券,则有一个无现金的支付流转模型。在这个模型下,“原始存款”的来源可以是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可以是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可以是客户收到中央银行的支票;也可能是客户向存款货币银行出售外汇并形成存款,而银行把外汇售与中央银行并形成准备存款,等等。无论是个别银行或是整个银行系统,只要是能够增加准备金的存款都是原始存款,它们都构成银行贷款或投资扩张的基础。
当多个商业银行间进行吸收存款—扣除准备—发放贷款的过程,将实现多倍存款创造,从而完成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3现代货币主义关于货币需求分析的主要特点何在?
现代货币主义是一个与凯恩斯主义和凯恩斯学派直接对立的西方经济学流派。它的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他基本上承袭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即非常看重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接受了剑桥学派和凯恩斯以微观主体行为分析起点和把货币看作是受到利率影响的一种资产的观点。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作用是现代货币主义需求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对于货币需求的决定,现代货币主义的典型公式是:
MdP1dPf(y,w;rm,rb,re,Pdt;u)式中:Md/P,-实际货币需求; y-实际恒久性收入,可以理解为预期平均长期收入,它与货币需求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w-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或得自财产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它与货币需求成负相关关系。rm-货币预期收益率;rb-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re-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和1/P*dP/dt-预期物价变动率,这四个变量在货币需求分析中被统称为机会成本变量,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中能衡量出持有货币的潜在收益或损失。物价变动率越高,其它条件不变,货币需求越小。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货币以外的其它资产如债券、证券收益率越高,货币需求量也越小。
u-反映主观偏好、风尚及客观技术与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量,它可能从不同方向上影响货币需求。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分析中的四种资产货币、债券、股票和非人力财富的总和即人们持有的财富总额,其数值大致可以用恒久性收入y作为代表性指针。由于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恒久性收入除以货币存量)也相对稳定,货币需求因而也是比较稳定的。
4如果肯定货币的能动作用,那么货币扩张中的产出及价格效应是怎样的呢? 货币能动作用,使货币扩张的产出变化对价格产生一定影响。
第一阶段,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作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又较充分,那么在一定时期内增加货币供给就能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第二阶段,待潜在资源的利用持续一段时期而且货币供给仍在继续增加后,经济中出现实际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都在提高。
第三阶段,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继续扩张,经济体系中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
5凡提高货币工资就会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吗?为什么? 提高货币工资不一定就会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供给因素变动形成的通货膨胀,原因归结为两个:一是工会力量对工资提高的要求;二是垄断行业中企业为追求利润指定的垄断价格。
因此,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可以从工资推动和利润推动两方面来考察。而工资推进通货膨胀是以存在强大的工会组织,从而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为假定前提的。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条件下,工资率取决于劳动的供求,而
当工资由工会和雇主集体议定时,工资就会高于竞争工资。并且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企业就会因人力成本加大而提高产品价格,以维持盈利水平。这就是工资提高引发的物价上涨。尽管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有可能成为物价上涨的原因,但决不能因此认为任何货币工资率的提高都会导致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如果货币工资率的增长没有超过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就不会发生。而且,即使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结果并不是由工会发挥作用,而是由于市场对劳动力的过度要求,那么它是需求拉上的原因。6简述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
通货膨胀的经济社会效应之一,它是指假定的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准的条件下,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借债,造成直接或间接增发货币,从而强制增加全社会的储蓄,导致物价上涨的经济行为。
这时所说的储蓄,指用于投资的货币积累,主要来源有家庭、企业和政府。正常情况下,三个部门各有各的储蓄规律:家庭部门的储蓄由收入剔除消费支出构成;企业储蓄由用于扩张生产的利润和折旧基金构成;政府储蓄由税收或向中央银行借债构成。
政府储蓄的来源:如果政府用增加税收的办法来筹资搞生产性投资,相当于是从其他两个部门挤出的,全社会的储蓄总量并不增加。若是从中央银行借债,从而造成直接或间接增发货币,这种筹措建设资金办法就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储蓄总量,结果将是物价上涨。在公众名义收入不变条件下,按原来的模式和数量进行的消费和储蓄,两者的实际额均减少,其减少部分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强制储蓄的部分。7简述通货膨胀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也称财富分配效应。一个家庭的财富或资产由两部分构成:实物和金融资产,财产净值是它的资产价值和债务之差。
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实物资产的货币价值大体随通货膨胀的变动而相应升降;同一实物在不同条件下,货币价值的升降,较之通货膨胀率也有时高时低的情况。金融资产较复杂。在其中占相当大份额的股票,它的行市是可变的,在通货膨胀之下会是有上升趋势,但影响因素较多,并非通货膨胀中稳妥的保值形式。货币债权债务的各种金融资产,共同特征是确定的货币额,这样的名义货币金额并不会随通货膨胀是否存在而变化。物价上涨,实际货币额减少;物价下跌,实际货币额增多,防止通货膨胀的办法,通常是提高利息率或采用浮动利率。但在严重的通货膨胀下,这样的措施也难以弥补损失,所以,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不利债权人。基于此,每个家庭的财产净值,在通货膨胀之下,往往会发生很大变化。一般说,小额存款人和债券持有人最易受通货膨胀的打击。大的债权人,不仅可以采取各种措施避免损失,他们同时又是最大的债务人,可享受通货膨胀带来的巨大好处。
由通货膨胀所引起的上述资产结构变化称为通胀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8简述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其最初思路可以归结为: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用符号可表示为:M-r-I-E-Y。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主要环节是利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
上述分析,凯恩斯学派称之为局部均衡分析,只显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最初影响,而没有能反映他们之间循环往复的作用。考虑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逐有进一步分析,凯恩斯学派称之为一般均衡分析。
1、假定后壁供给增加,当产出水平不变,利率会相应下降;下降的利率刺激投资,并引起总支出增加,总需求的增加推动产出量上升。这与原来的分析是一样的。
2、但产出的上升,提出了大于原来的货币需求;如果没有新的货币供给投入经济生活,货币供求的对比就会使下降的利率回升。这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
3、利率的回升,又会使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货币需求下降,利率又会回落。这是往复不断的过程。
4、最终会逼近一个均衡点,这个点同时满足了货币市场供求和场频市场供求两方面的均衡要求。在这个点上,可能利息率较原来的均衡水平低,而产出量较原来的均衡水平高。
对于这些传导机制的分析,凯恩斯学派还不断增添一些内容。主要集中在货币供给到利率之间和利率到投资之间的更具体的传导机制以及一些约束条件。但不论有何进展,凯恩斯学派传导机制理论的特点是对利息这一环节的特别重视 简述判断利率水平的主要依据。
利率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全社会利率的平均总水平,反映一定时期全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利率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影响利率水平决定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供求。利息是转让货币资金使用权的报酬,因而利率是借贷资金使用权的价格。借贷资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同普通商品一样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其价格同样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在货币供给一定时,货币需求增加导致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导致利率下降。而在货币需求一定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利率下降,货币供给的减少导致利率上升。所以,资金供求状况是影响利率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某一时期利率的高低。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贬值,从而影响货币购买力。在借贷活动中,贷款者贷出货币时,必须考虑借贷的本金是否会因为通货膨胀而贬值,所以,在确定利率水平时必须将通货膨胀率考虑在内。
3、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通常是利率体系中的基准利率,它的变动会对利率体系产生决定性影响。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相应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借贷资金成本,市场利率会因此而提高。反之,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就会降低市场利率。
4、国家经济政策。由于利率的变动对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各国政府把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状况和货币政策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影响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反过来,国家各个时期制定的经济政策,也必然成为影响利率的重要因素。
5、国际市场利率水平。在一个开放经济中,利率的变动会受国际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资本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流动规模愈来愈大的情况下,国际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会愈来愈大。国际市场利率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是通过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来体现的。在放松外汇管制,资金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若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市场利率,就会引起货币资金流人国内;反之,则会引起货币资金外流。政府在制定和调整本国利率时,必须考虑国际市场利率的影响。
此外,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还有银行经营成本、利率管理体制、法律规定、传统习惯等。这些因素交错在一起,综合影响利率的变化 简述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在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中,财政曾长期占主导地位。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与国家财政紧密联系,其原因在于商品生产和市场的发展要求统一、稳定的币制。虽然从实践看,现代货币供给制度的具体操作,的确同财政脱了钩。但在最大限度地杜绝以货币供给弥补财政赤字方面,大多数国家事实上没有实现最初的理想。国家财政对货币供给的状况依然有决定性的的作用。
财政与信贷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财政与信贷是货币供应总量形成的两个关键因素。国家财政收支变化引起银行信贷相应收支变化,而不同财政收支状况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相同。
当财政收支平衡时,对货币供应量无影响,而当财政收支有结余时,即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当财政收支产生赤字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又取决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向银行借款或透支,则银行信贷资金运用规模扩大,从而货币供应量必然相应增加;
2、发行国债弥补财政政策,国债的购买者不同也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是居民、企业用闲置资金购买,则货币供应量不变,如果是银行用信贷资金购买国债,或企业单位购买国债挤占了银行信贷资金,则货币供应量将增加。
财政与信贷的紧密联系是现代经济中的必然。无论从哪种类型的经济体制来看,概莫能外。论述题:
1、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是相对于其他货币而言的,就好像1人民币可以买到更多美元,这种升值在国内市场基本无法显示。例如,在国际市场上原本一元人民币只能买到一单位商品,人民币升值后就能买到更多单位的商品。
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很复杂,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经济学上讲,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依据:第一,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已近10年没有进行调整这10年中国经济和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二,90年代以来,一些权威的国际机构和贸易伙伴一直就认为人民币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低估。第三,按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外汇节余过多本身就表明外币定价过高,本币定价过低,本币有升值压力。第四,从2001年以来,世界各主要货币包括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没有调整,可以判断人民币对美元的价值有可能低估。
国际外部原因,主要有:第一:日本叫嚣。日本政府认为中国向全球特别是亚洲国家输出了通货紧缩,这是日本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第二:美国施压。美国政府认为中国需要为美国的经济下滑和失业增多负责,美国政府
必须给中国政府施加更大的压力,来督促人民币升值。
内部原因,主要有: 第一:实际有效汇率自1994年中国实施汇率制度重大改革以来,根据国际组织的测算结果,人民币一直存在低估的问题。而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与世界经济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这就表明人民币有升值的趋势。第二: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汇率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购买力平价指一定时期内两种货币的汇率是由两种货币在本国国内所能购买的商品与劳务的数量来决定的。也就是说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实质上是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购买力的交换,长期均衡汇率是由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购买力对比决定的。而根据该理论推算出的人民币汇率,表明被低估。说明现行汇率过低。第三:国际收支。从国际收支状况看,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一直维持较大的顺差。近几年,我国又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流入国。这种状况使得我国近年来的外汇储备节节上升,已经超过了满足正常支付所需的储备水平。所以,根据国际收支状况,人民币也会产生升值趋势。
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主要有利面表现在:
第一,扩大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使他们得到更多实惠。
第二,减轻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负担。从而使国内企业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第四,有助于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人民币适当升值,不仅有助于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减少经贸纠纷,而且能够树立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而不利影响有:
第一,将对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人
第二,不利于我国引进境外直接投资。
第三,加大国内就业压力。
第四,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人民币如果升值,大量境外短期投机资金就会乘机而入,大肆炒作人民币汇率。在中国金融市场发育还很不健全的情况下,这很容易引发金融货币危机。另外,人民币升值会使以美元衡量的银行现有不良资产的实际金额进一步上升,不利于整个银行业的改革和负债结构调整。
第五,巨额外汇储备将面临缩水的威胁。
2、房地产过热与银行信贷
当前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持续走高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促成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即商业银行信贷。房地产投资是在现行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和利率调控体制下进行的,是依靠现行商业银行信贷体系实现的。而目前我国房地产已明显存在泡沫,而银行信贷则是主要推手。
我国房地产势态主要表现为,经济运行矛盾,国内投资快速增长、能源紧张、电力短缺、银行信贷风险增加;而目前的有效住房需求并未得到满足,同时由于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房地产增长速度,单单靠居民支配收入的增长不能够有效释放目前的存量需求。同时作为投资品,我国房屋租赁价格又与销售价格想背离。这意味着存量需求的释放又依靠于银行信贷。
而我国房地产市场对银行过于依赖,表现为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长明显快于同期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长速度。同时银行个人房贷业务量直线上升,成为新的住房购买力。而居民当期收入对房地产的上涨约束减弱。导致房产需求扩张,房价快速上涨,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市场增长。而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危害,将直接影响银行非贷款类资产的市值,使金融机构总资产缩水,进而影响银行担保品的价值,银行信贷紧缩,房地产价格下跌的恶性循环。
3、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理论是把存款保险分为隐性存款保险和显性存款保险两种。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则多见于发展中国家或者国有银行占主导的银行体系中,指国家没有对存款保险做出制度安排,但在银行倒闭时,政府会采取某种形式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因而形成了公众对存款保护的预期。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存款保险的要素机构设置以及有问题机构的处置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优势在于:1)明确银行倒闭时存款人的赔付额度,稳定存款人的信心。2)建立专业化机构,以明确的方式迅速、有效地处置有问题银行,节约处置成
本。3)事先进行基金积累,以用于赔付存款人和处置银行。4)增强银行体系的市场约束,明确银行倒闭时各方责任。目前显性的存款保险在全球获得了快速发展
我国目前虽然尚未建立该制度,但是实际上是存在着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即以国家和政府的信用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商业行为进行担保,这符合我国使用行政手法对市场问题进行调控的一贯作风。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和国际经济的接轨也越来越密切,金融风险正困扰着我国的商业银行,广大存款人的利益正受到威胁,银行的信誉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提高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同时,建立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对稳定金融体系,增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十分重要。
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也是双面的,主要表现在: 积极影响
1)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稳定一国金融体系。
2)有利于保护广大存户利益,总体上增强银行信用。
3)有利于革新传统观念,提高了公众风险意识。
4)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减轻中央银行的负担。消极影响
1)存款保险制度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它可能诱发道德风险。
2)鼓励银行铤而走险。也就是说,存款保险制度刺激银行承受更多的风险,鼓励银行的冒险行为。
3)存款保险制度还产生了逆向选择的问题。
4)存款保险制度本身也并非没有成本。对银行而言,缴纳保险费用将会增加其运营成本,减少利润。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
首先,《存款保险条例》与银行公司治理和存款人保护法律关系的协调问题。相对一般公司的债权人而言,存款人在银行中地位更重要,债权风险更高,其利益保护更应该得到高度重视。而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缺乏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人员的特别约束,银行经营管理人员不对银行经营失败承担个人民事责任。因此,有必要在《存款保险条例》中,确立存款保险公司参与投保银行公司治理的权利。同时,存款保险制度还需要与直接保护存款人的春款准备金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相协调。出台存款保险制度后,在投保银行增加存款保险费用的支出后,法定存款准备金缴纳比例可相应调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应该明确存款保险理赔与中央银行再贷款的范围,划清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与村拨款保险制度出资救助的时间和顺序,处理好两者在解救银行危机时的关系,并明确再贷款不能纳入存款保险理赔的范围,以防止政府和中央银行子向存款保险机构转移风险。
其次,《存款保险条例》与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协调问题。第一,要理顺存款保险公司与人民银行的关系。一是要确定存款保险公司独立于人民银行设立;二是要确立二者的协调关系,避免职能交叉和加重银行接受监管的负担。第二,存款保险公司的职能还应与银监会进行区分。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业审慎监管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可能引致监管者的道德风险,需要赋予存款保险公司一定的监管职能,与银监会的银行监管职能相协调应相互制约。而对于监督存款保险公司,需要以法律规定对存款保险公司的透明性要求和刚性的问责制度,存款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接受独立审计并定期向政府和公众报告,存款保险公司及其负责人应对运营失误承担责任。存款保险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其董事会,应通过立法确保存款保险公司董事会成员具有广泛的公共利益代表性和高度的专业性。
再次,《存款保险条例》与问题银行处理和银行市场退出法律体系的协调问题。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对问题银行进行处理和安排问题银行退出市场。我国应通过立法将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方式进行统一规定,赋予存款保险公司在解决银行退出市场过程中的相关权限,在《存款保险条例》中应详细规定存款保险公司在权限内具体处理问题银行的职责。
4、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政策市)
我国现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各领域呈现出鲜明的渐进转轨特色,社会经济行为与发达市场经济体表现相差悬殊。在中国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之前,中国股市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依赖合理有效的政策性调控予以支撑。
主要原因在于
中国基本社会经济制度鲜明的转型特色,其重要表现之一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各种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资本和劳动不能完全自由流动,商品流通受到各地区政府的行政限制。这个市场不是完全自由和开放的市场。这样,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都难以由市场供求来形成。市场处于分割状态,资本收益也存在地区和行业的差异。金融体系是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服务的。改革开放后,国家重建金融体系,改变资本分配体制,90年代初恢复了证券市场。然而,国有企业没有完全市场化之前,金融如果市场化就会导致缺乏自生能力的国有企业的资本成本大幅上升。为了保护国有企业,国家建立的金融体系,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这既体现在银行贷款集中于国有企业方面,也表现在证券市场的融资渠道也以国有企业为重。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它仍然承担政策性负担,国家也就仍然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负有责任。这样,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不能在产品市场上展开公平竞争。在金融市场上,就表现为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健全的法制,非市场因素多,金融市场混乱。金融市场不能有效运作,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积累和配置资本的作用难以发挥。
实体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所激发出来的庞大资本化需求由一个强政府主导和政府管制、单一股票市场来实现。中国目前宏观经济问题的解决绝不是单靠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所能解决的。应该使用的政策和措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跨境资本流动管理、金融监管、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改革、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等
5、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理解:
一、总需求拉动。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主要有两种形态:
①商品市场上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现象所造成的通货膨胀缺口。首先从消费角度看,由于收入逐渐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居民的消费增长日趋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稳步上升,并一度出现逐月加快的趋势。
②货币数量的增加超过了生产量地增加,简单说来就是在一个经济体内部流转中的货币太多,即“流动性过剩”。首先是巨额外汇储备的人民币占款。其次,为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政策,投入巨资“救市”。如此巨额资金投入市场,对缓解金融危机,刺激经济迅速复苏和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也造成了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不仅如此,西方各国政府为摆脱金融危机纷纷增发货币,对我国也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例如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
二、成本推动
我国最新的这一轮物价上涨反映了本轮通货膨胀从基础农产品到终端食品,从大宗商品到工业出厂品,从资源类产品到服务性商品等百姓衣食住行的成本都在迅速提高。
①国际粮食价格上升导致农副产品价格上涨。
②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对相关产品价格的影响。食品类商品价格占CPI的权重最高,而食品类商品涨价又是由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所主导,那么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一方面直接拉动食品价格和CPI水平上升,另一方面将传导到与其相关的下游产品,促进下游消费品价格上涨,从而间接拉升CPI上涨。
③工资成本上升是推动物价上涨的动因。劳动力成本提高是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所必须的,只有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才有消费的不断增长。工资提高,成本提高,物价再上涨,工资再调整,这也就是常说的工资—价格螺旋。
三、其它因素
①自然灾害的频发,不法商贩囤积居奇。近年来,我国以致全球都遭遇了大量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全球农产品供应不足,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上升。另外,游资炒作和不法经营者采取哄抬、囤积等不正当手段操纵相关商品价格,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直接推手。
②垄断行业的操纵。垄断的石油、电信、电、烟等行业,煤、矿石等资本市场,通过垄断造成物价上涨加聚通货膨胀。
③国际市场的影响。例如国际市场上能源价格,矿产价格以及粮食价格的上涨。一方面,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靠拢,导致国内能源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中国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国际价格的上涨,增加了中国的生产成本。
总之,引起中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多种多样。温和型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目前经济过热,人们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物价上涨不利于穷人,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穷人的补贴。并且通货膨胀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财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有关部门应当谨慎、有效的控制过度的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