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7.10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共同的声音:关注中等职业教育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共同的声音:关注中等职业教育
日前,国家教育督导团发布了《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此次《报告》的发布旨在强化各级政府依法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责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报告》的出台是经过了严密的考证,依据2005年至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统计数据以及2009年面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企业、中等职业学校师生以及家长的32万份抽样问卷调查和8省份实地调研,从战略地位与政策落实、事业发展与社会贡献、资源配置与经费保障、人才培养与改革创新4个方面,对全国各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价,并就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建议。
《报告》显示,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要求,先后出台了适合当地实际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报告中,还特别提到发展速度较快的几个省份,分别是贵州省、安徽省、陕西省等。
《报告》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体制,增强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办学机制,加快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各地要针对《报告》中所反映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进入了发展的一个春天,尤其是中职教育。在报告中,被提到的贵州省,对中职教育的发展更是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拿贵阳市为例,除了国家每年的1500元补助之外,贵阳市农村、县镇非农户籍
以及城市贫困家庭的学生,还将享受贵阳市每年1600元的政府补助,这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体现。“窥一斑可见全豹”,这只是贵州省支持中职发展政策的冰山一角。贵州新华电脑学院就是这种政策的受益者。学院2010年开展的教学改革,将实训纳入教学,项目实训中心就是贵阳市教育局出资联合成立的。现在,学院的实训教学正有条不紊的开展着,该院“2+1”学历提升计划的中职学子们正不断受益着。
笔者认为,该报告是各级政府制定中职教育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各级政府政策风向标的重要借鉴。报告中提到的建议,是有关专家的肺腑之言,支持的力度不言而喻,话语也是很有分量的,相信这份报告的出台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篇: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
2011年07月05日 11:03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国家教育督导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国家有关法规政策文件,依据2005年至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统计数据,以及2009年面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部门、企业、中等职业学校师生以及家长的32万份抽样调查问卷和8省份实地调研,从战略地位与政策落实、事业发展与社会贡献、资源配置与经费保障、人才培养与改革创新四个方面,对全国各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本报告旨在客观评价全国各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推动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引导社会关心和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更好地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提高质量,实现科学发展。
一、战略地位与政策落实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的重要地位,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举措,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一)主要进展
1.着力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制度建设 党和政府提出了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任务。2002年到2005年间,国务院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指明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提出了重点发展的目标任务,并明确了各级政府统筹管理责任。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的要求,先后出台了本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各地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建设力度。近年来,黑龙江、福建、上海、甘肃、天津、安徽、广西、重庆等地重新修订或出台了地方职业教育法规。2008年浙江省发布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宁波因此成为全国首个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门立法的城市。2010年,又有山东、陕西、甘肃、广西等地将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列为工作目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各地的积极努力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创新工作机制
各地积极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提出的“要继续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要求,各地区通过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进一步强化了省、市(地)级人民政府的责任。天津作为教育部与地方政府联合共建的第一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在政府办学的基础上,积极发挥行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骨干作用,先后组建了16个职教集团,使单一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逐步向多元化方向转化;同时,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办地。河南、广西、四川等地分别实施了“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整合资源,推动了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
各地不断探索有效的职业教育发展推进机制。为解决政府部门之间管理职责交叉重叠的问题,各地在工作机制上进行了探索,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厅(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另据抽样调查,有57%的市(地)、县已建立了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还有28%正着手建立这一制度。2006年,新疆成立了自治区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省级统筹机构,加强宏观指导;上海对技工学校与中专学校、职业高中实行归口统一管理,有效整合了全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资源。
3.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经费投入实现翻番。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经费达到1199亿元,比2005年增长1.1倍;各级政府预算内中等职业教育拨款增幅更大,达到709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也由2005年的47.1%提高到59.1%,全国有13个省份该比例达65%以上。
国家还不断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专项投入力度。2002年以来,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社部等中央部门累计投入职业教育专项资金200多亿元,重点支持了2356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68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以及近20万人的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教师培训。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共安排资金近300亿元,专门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国家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2010年又将免学费覆盖范围扩大到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使400多万学生直接受益。
(二)主要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落实尚不到位。国家提出的“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要求,在多数地区尚未得到有效落实。据抽样调查,86.6%的中职学校反映政府对就业准入监管不严,65.6%的企业反映政府未落实对企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各地落实国家要求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执行不力。《职业教育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目前,全国有27个省份尚未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拨款标准。2009年部分省份省内所有市(地)“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均低于20%。
二、事业发展与社会贡献
按照国家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各地采取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有效举措,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主要进展
1.中职培养规模快速增长,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提前完成“十一五”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目标。2005年以来,各地按照国家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落实扩招政策,办学规模快速扩大。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数达到810万人,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提前三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的目标;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近2200万人,比2005年增长近四成。从区域发展的情况看,中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增长较快,有效改善了中西部地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状况。
“十一五”期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输送了2875万名毕业生,超过2500万的预期目标。每年数十万、上百万毕业生数的增长,有效缓解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为提高全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和就业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经过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努力,近4年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据实地调研,由于接受了比较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未接受职业教育的同龄人相比,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更能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2.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各地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和服务面向。近年来,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对接职业岗位需求,各地根据人力资源需求和企业用人需要,积极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重点开发和建设了一批面向现代农牧业、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新专业。教育部及时修订和发布了新的专业目录,对半数以上的专业进行了调整,并新增85个专业,大幅度充实涉农专业,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培训。近年来,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年培训规模均超过1.5亿人次。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培训注册学生数达478万人次,岗位证书培训注册学生数达537万人次。据抽样调查,60%以上的学校开展了面向企业职工在职培训和面向转岗、下岗人员的再就业技能培训;50%左右的学校参与了各项为农服务计划,承担了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农村青年农业技术培训任务。
3.拓展职教服务范围,逐步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
努力践行“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理念。按照教育部拓展中职教育与培训服务面向的要求,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加大了招收非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力度。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中,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回乡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等的比例已超过10%。适应经济转型的各项培训不断加强,200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超过3500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超过5000万人次,企业职工年培训达到9100万人次。
(二)主要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适应性仍不强。据抽样调查,近半数的企业认为学校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实际脱节,超过六成的企业认为学校实践教学与学生实用技能培养亟待改进;农林、土木水利工程、加工制造、信息技术、医药卫生等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较弱。
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尚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据实地调研,还有不少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为农服务的能力依然比较弱,尚不适应培养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需要;也没有涉及培养新型农民的项目,这不利于改变这些地区“三农”实用人才短缺的状况。
三、资源配置与经费保障
各地政府认真落实《职业教育法》和国家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学校基础能力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为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主要进展
1.生均经费水平明显提高
各地努力落实以政府为主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生均经费保障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4549元,比2005年增长88.7%。其中,东部地区的北京、辽宁、上海、浙江等省份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及其增长速度均高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的吉林、内蒙古、陕西、新疆等省份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及其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提高,为中等职业教育连续扩招、规模大发展提供了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2.资源总量快速增长,基础能力明显增强
各级政府加大投入,通过实施专项工程等举措,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总量快速增长,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基础能力明显增强。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达到2746.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77.4亿元,计算机达到266.2万台,分别比2005年增长37.8%、40.4%和55.2%。在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全国有12个省份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仍实现了增长。东部地区8个省份均有增长,其中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增幅超过60%;中西部地区的江西、湖南、安徽和宁夏4个省份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共享普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明显扩大。据实地调查,有的地区以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为培训基地,覆盖周边农户;有的地区通过共享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现代信息资源,发挥远程教育点的作用,积极服务“三农”。
3.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得到加强,以双师型为主的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数量增长较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数量达到86.9万人,比2005年增加11.9万人。各地通过加大从企业和社会招聘力度、校企合作培养、出台新教师上岗前必须到企业培训的制度等措施,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面向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聘请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兼职教师10万人,比2005年增加1.8万人,增幅大于专任教师增长;双师型教师达到13万人,比2005年增长78.9%,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比2005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
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天津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设立了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立了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设立500万元专款,每年推选100名青年骨干教师攻读专业硕士,培养400名骨干教师,40名高水平、高技能双师型专业带头人;目前全市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已超过40%。湖北在用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资金1000多万元的基础上,本省又投入900万元,用于培养培训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骨干教师,每年培训1200人。河南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并由编制部门牵头颁布了《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试行)》,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上海由政府牵头、依托行业开发了中等职业专业教学标准,组织所有相关专业和文化基础学科的专任教师开展新课程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主要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规模发展需要,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率普遍较低,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尤为薄弱。按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在2009年全国1.4万多所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中,各项办学条件全部达到标准要求的仅有148所;70%以上的学校,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等指标不达标。2009年,全国有19个省份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与2005年相比出现下降,其中3个省份2005年至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连续4年下降。另据抽样调查,近四成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认为本校的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满足教学计划要求。实地调研也显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仪器设备老化严重,实训基地建设极为薄弱,特别是专业实验实训设备缺乏,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仍然非常薄弱。
教师数量仍严重短缺。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为25.3∶1。按20∶1的教师配备标准,全国专任教师缺口高达20余万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仍面临困难。据抽样调查,59.6%的教师表示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时间达不到国家规定每两年两个月的要求;76.2%的教育局长表示,本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问题是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少。
四、人才培养与改革创新 各地认真落实国家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取得初步成效,体现职业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
(一)主要进展
1.注重以德育人,学生道德素养明显提高
围绕“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各地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按照2009年中央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的要求,各地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强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据调查,有近七成的市(地)、县教育部门出台了落实六部委意见的实施办法,八成以上的地方教育部门表示“当地已把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考核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加以落实”。
各地通过多种形式的德育工作,特别是结合实训实习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和针对中职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和方法,使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得到较大提高。据实地调研,企业普遍反映其职业意识明显强于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同龄人。据抽样调查,六成左右的家长反映,经过中等职业学校的学习,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行为习惯有所改善,更有礼貌和诚实守信;七成以上的学生表示,学校教育使其养成了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多种形式办学,校企合作取得新进展
各地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通过订单式培养、校企资源共享、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加强了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据抽样调查,56.7%的企业参与了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61.0%的企业承担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根据国家关于推动资源整合与集团化办学的要求,各地在政府的支持和参与下,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共享职教资源,实行校舍设施设备、师资和经费的统筹使用,探索学生培养、职工培训和技能鉴定一体化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
3.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各地从实际出发,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实践能力,以顶岗实习为关键环节,强化顶岗实习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强化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强化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的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据抽样调查,近七成教师和近八成学生认为顶岗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六成左右的学生称顶岗实习期间企业能按月足额支付实习补助,并有专门实习指导教师较好解答实习中的疑难问题,使自己提高了实践技能。
(二)主要问题
行业企业参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仍不充分,校企双方的责权利缺乏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据抽样调查,仅有17.5%的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实训教材;仅有16.8%的市(地)、县教育局长表示本地区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审批中,制定并实施了企业参与的制度;有61.6%的企业建议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相关评估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67.4%的企业希望政府出台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参与主体权责的政策文件,推动组建职教集团。
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实习实训教学环节仍然薄弱。据实地调研,一些省份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课程学时比重尚未达到总学时三分之二的要求;用于实训的经费短缺,实训设备及耗材投入不足。据抽样调查,53.3%的学生反映实训课程比重小,实习实训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技能提高要求;63%的企业要求学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用性技能的培养,改变学生在校所学技能与企业实际脱节的问题。
五、督导建议
依据本次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基本情况的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体制,增强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办学机制,加快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是今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是进一步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落实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放在实现国家战略、促进地区发展、体现惠民利民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制定省域内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拨款标准;切实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使中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上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相适应;建立向农村职业教育倾斜的政策机制,设计为农服务的专门项目,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切实改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
二是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努力探索建立多种途径的校企合作机制,制定并落实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和优惠政策,调动行业、企业深入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培养和发展制度,切实解决专任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努力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及指导能力。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对中等职业学校从行业企业引进教师予以支持;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的制度,加强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制度。
四是积极营造更加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和社会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联手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创新宣传途径与举措,弘扬“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切实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引导社会舆论,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营造好的制度与社会环境,切实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三篇: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
-关注义务教育教师
义务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奠基工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肩负着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教育督导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政策,从教师的规模结构、能力水平和权益保障三个方面,选取15个主要指标,以2002年至2007年连续6年全国各县(包括其他县级单位,下同)教育统计资料、2007年全国32万份抽样调查问卷结果以及对7个省、自治区的实地调研情况为基础,对义务教育教师基本状况进行分析。本报告旨在推动政府履行教育职责,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激励教师教书育人,引导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一、规模结构
全国义务教育教师总体规模按现行编制标准基本满足需求,保证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但目前教师配备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数量不足、补充困难,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教师总体配置的生师比逐步下降,农村边远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受到重视
2007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有专任教师907.7万人,其中小学561.3万人,初中346.4万人。从城乡分布看,县镇和农村的教师占82.7%。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约有1/4的教师工作在艰苦地区。
为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各地根据国家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努力降低学生与教师的配置比例。2007年,小学生师比由2002年的21:1下降到18.8:1,初中由19.3:1下降到16.5:1。从城乡看,小学教师城乡配置水平接近,初中教师城市配置水平较高。小学生师比城市为19.4:
1、县镇为19.6:
1、农村为19:1。初中生师比城市为15.6:
1、县镇为17.9:
1、农村为17.1:1。
近年来,国家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和定期交流制度,缓解了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数量不足的突出问题。2002年至2007年,全国小学累计录用大中专毕业生60万人,其中农村录用48.9万人;全国初中累计录用大中专毕业生61万人,其中农村录用48.7万人。农村小学和初中录用大中专毕业生均达录用总数的80%。2006年至2007年,全国共招聘了1.6万和1.7万名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覆盖了13个省395个县的4074所农村中小学。
2.教师总体趋向年轻化,女教师比例高于男教师
2007年,小学教师35岁及以下、36至45岁、46至55岁、56岁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44.1%、26.8%、24.3%和4.8%,其中45岁及以下教师的比例超过了70%。初中教师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55.8%、30.6%、11.3%和2.4%,其中45岁及以下教师的比例超过了86%。
2007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专任女教师共计477.3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总量的52.6%。小学、初中女教师分别为312.8万人和164.6万人,占专任教师总量的比例为55.7%、47.5%。分区域来看,女教师比例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从城乡看,女教师比例城市高于农村,特别是城市小学女教师的比例达79%。
3.教师学科结构性矛盾突出,中西部农村学校部分学科教师短缺
外语、音乐、体育、美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相关课程难以开齐。2006年,全国有508个县每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西部山区农村小学平均10所才有一名音乐教师;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门学科教师平均每校都不足一人,致使部分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规定课程。
4.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当地义务教育的需要
据中西部9个省(自治区)的学校数据统计,2006年,3万多所村小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3,4万多个教学点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均远低于全国小学1:1.9的平均配置水平。这些地区学校的教师严重不足,进不去、留不住问题突出。
一是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尚未充分体现农村边远地区学生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小、成班率低等特点,不能适应这些地区学校教育教学对教师的实际需求。寄宿制学校等教师附加编制在部分省、区也还未得到落实。
二是部分地区因财政困难,以较低报酬聘用代课人员,而不是按照编制正常补充合格的新教师。2007年,全国中小学仍有代课人员37.9万人。其中,小学代课人员27.2万人,87.8%以上分布在农村地区。广东、广西、甘肃小学代课人员数量多,超出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10%。
三是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造成骨干教师流失。对艰苦地区学校的抽样调查表明,38.7%的校长反映近3年中有教师流失情况,其中,74.6%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骨干教师,92.5%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
二、能力水平
全国义务教育教师师德水平、学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但教师培养培训“学非所教”问题严重,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育教学能力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1.广大教师认真教书育人,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肯定
家长和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比较满意。据抽样调查,87.4%的家长认为教师责任心强;91.3%的家长反映教师批改作业认真;81.7%的学生表示多数任课老师能够耐心指导学生的学习;87.7%的学生表示与老师在一起感到开心;86.9%的学生反映老师能耐心与违反纪律或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谈话。教师关心学生成长,付出的爱心赢得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但还有13.4%的学生反映,教师教育方法有待改进,个别教师对违纪或学习成绩不好学生有体罚或变相体罚现象。
另据抽样调查,家长对孩子的语文、数学教师和班主任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分别为91.5%、91.4%和93.5%;学生表示喜欢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的分别为87%、71.9%。上述情况,城市家长和学生表示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农村。但同时还有8.8%的城市学生和15.4%的农村学生反映不能完全听懂多数教师的讲课。
2.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但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在城乡、校际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2002年至2006年,小学高级以上职务教师比例超过45%的县由649个增加到1616个,初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超过7%的县由641个增加到1333个,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各地城乡及校际中高级职务教师的比例差距较大,配置不均衡。2007年,全国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为48.2%,城市高于农村9.5个百分点以上。贵州、陕西农村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均低于30%,城市高于农村15个百分点以上。全国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所占比例为48.7%,城市高于农村19.2个百分点。贵州、甘肃、陕西三省农村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均低于30%,城市高于农村25个百分点以上。
据中西部4个省区(黑龙江、河南、广西、云南)小学、初中2006年的统计,省域内小学中级及以上职务教师比例最高的前20%学校与最低的后20%学校分别相差24.5、27.7、30.8和32.6个百分点。省域内初中中级及以上职务教师比例最高的前20%学校与最低的后20%学校分别相差21.3、22.9、27.7和29.2个百分点。校际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差距过大,是造成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和择校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
3.教师学历基本达到任职资格标准要求,但初中教师初始学历合格率低,取得合格学历专业与所教课程不对口问题突出
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学历合格率的提高。2007年全国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1%和97.2%,其中农村小学、初中分别达到98.7%和96%,基本达到和接近国家规定标准。城乡教师学历合格率差距进一步缩小。
国家从政策上积极引导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各地相继采取措施,提升了高一级学历教师的比例。2007年,全国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66.9%,比2002年提高33.8个百分点,西藏、浙江、内蒙古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提升幅度超过40个百分点,达到70%以上;全国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达到47.3%,提高27.5个百分点,宁夏、浙江、天津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提升40多个百分点,达到60%以上。
上世纪90年代,教师规模迅速扩大,一些低学历人员进入教师队伍。抽样调查表明,小学和初中教师中,“民转公”的比例为13.2%,在农村,这一比例达20%。另外教师“拔高使用”状况在初中阶段较为突出。在进入教师队伍时,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8.4%,其中农村为58.8%。
所学专业与所教课程不对口的现象亦较为突出。初始学历合格的初中语文、数学、外语、美术、音乐、艺术和体育教师,约有1/3是学非所教,其中城市约为20%,农村则超过40%;而初始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取得合格学历的专业与所教课程对口率更低。抽样调查表明,初始学历不合格的初中教师,取得合格学历的专业与所教课程对口率为58.2%,农村低于城市,语文为58%、外语为50.7%、数学为20.2%、体育为8%、艺术类为5.6%。取得合格学历的途径主要是自学考试、函授、业余或广播电视大学,占87%,全日制成人高等教育占11%,普通高等教育占2%。
三、权益保障
近年来,教师的工资逐步提高,福利待遇及工作条件有所改善,教师培训也有了较大进展,但法律有关规定执行不力,教师法定权益缺乏有效保障。
1.教师基本工资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依然偏低
上世纪90年代,全国曾出现过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中央政府从完善教师工资保障制度入手,实行教师工资县级统筹,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确保了教师基本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在此基础上,国家规定的教师工资实现了较快增长。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统计数据,2006年,全国普通小学教职工人均工资收入比2002年增长了58.2%,普通中学增长了63.2%。
由于教师津贴补贴尚未完全得到落实,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依然偏低。抽样调查显示,近50%的农村教师和县镇教师反映没有按时或足额领到津贴补贴。2006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中学(包括初中与高中)教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为17729元和20979元,分别比国家机关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低5198元和1948元。“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律规定尚未真正得到落实。
部分地区教师收入水平偏低。2006年,全国有273个县(占区县总数的8.5%)的小学教职工和210个县(占6.5%)的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低于1.2万元,人均月工资收入不足1000元。其中河南、陕西、山东尤为突出,小学教职工人均月工资收入低于1000元的县占本省县数的比例分别为34.1%、21.2%和18.2%;初中分别为25%、20.7%和18%。
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其中广东省小学、初中农村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仅为城市教职工的48.2%和55.2%。2006年与2005年相比,分别有13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小学、初中城乡教职工工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不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另外对7省区进行的实地调研发现,城市教师工资收入的校际差距也较大。
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低,是造成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师队伍不稳定,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主要原因。
2.教师福利待遇受到重视,但农村教师医疗、住房仍面临突出困难
近年来,各级政府依法采取措施,努力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教师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教师住房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但部分地区教师医疗保障尚未落实,农村教师住房问题尚未解决。
据抽样调查,67.3%的校长反映本校教师尚未纳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其中55.8%的校长称本校教师既无医疗保险,又不能报销医疗费用;32.8%的教师反映,由于负担不起医药费用而不去医院看病;63.7%的农村教师反映“多年没有”或“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校统一组织的体检活动。法律规定的“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未得到完全落实。
农村教师住房存在政策盲点,国家现行住房改革政策未能惠及农村中小学教师。实地调研发现,多数农村教师既无建房的宅基地,又不能享受城镇职工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等房改优惠政策。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小学教师反映无自有住房的比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7.8%、48.0%、63.1%。在表示没有自有住房的46岁及以上教师中,有23.9%反映居住
在学校单人或集体宿舍。在农村,这一比例达到32%。这些教师的生活条件令人忧虑,退休后还将面临无房可住的实际困难。绝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无力建设教师“周转房”,给青年教师及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困难。
3.教师培训工作进展较大,但经费缺乏保障
国家先后实施一系列教师培训工程计划,开展了对新教师、骨干教师以及中小学校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抽样调查表明,91.8%的教师回答在近3年中参加过培训,39.3%的教师表示参加过1个月以上培训,83.7%的教师表示工作以后接受了更高层次学历的继续教育,92.9%的校长反映参加过校长岗位培训。教师继续教育对提升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学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抽样调查也显示,59.3%的校长反映目前没有稳定的教师培训经费来源,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需求;65.7%的教师反映个人承担了半数以上的培训费用,个人负担过重。教师培训经费短缺,影响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还有25%的教师认为教师培训的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
4.教师工作环境得到改善,但农村教师工作条件依然较差
国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义务教育重大工程项目以来,教师工作条件明显改善,远程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07年,建网学校比例小学为11.2%,初中为36.2%,分别相当于2002年的4倍。
但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全国有892个县(占区县总数的30.2%)初中教师人均办公室面积低于国家标准(3.5平方米/人)。其中,部分省、区的初中人均办公室面积低于国家标准的县数超过65%;全国有121个县小学教师人均办公室面积低于国家标准,其中,海南18%、云南43%的县小学人均办公室面积低于国家标准。
农村学校教学条件不能满足需要。据抽样调查,53.1%的教师认为学校实验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2006年全国城市小学校均拥有计算机71台,而农村小学平均只有6台;全国城市初中校均拥有计算机102台,而农村初中平均只有38台;西部农村小学的建网学校比例为3.1%,农村初中建网学校比例仅为18.4%,无法满足教师利用现代教育信息的要求,制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学校大班额问题严重,教师工作环境不利。2007,全国初中每班56人以上的大班额比例为44.8%,每班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比例为19.6%。中部县镇初中学校的问题尤为突出,大班额比例分别达到61.2%,超大班额比例为32.9%。湖北、海南、河南、安徽、陕西尤为严重,县镇初中超大班额比例分别为52.2%、48.3%、42.6%、42.3%和42.1%。
教师工作时间长、压力较大。据抽样调查,小学初中教师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2.4个小时,班主任周平均工作时间达到52.1个小时。90%的教师反映周六、周日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和家访等;20.6%的山区农村教师承担了跨年级、跨课程的教学任务。特别是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大量增加,教师和管理人员未作相应调整和补充,导致教师额外增加了大量管理工作,延长了工作时间。
抽样调查显示,有55.1%的教师反映工作压力较大,有32.4%的教师反映工作压力过大,城市比例高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反映压力大的前三项原因为:检查评比考核、安全责任、学生管理。在家长评价教师的众多因素中,把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排在第一位的比例高达78.9%。
工作压力过大直接影响教师身心健康。抽样调查显示,反映睡眠质量较差和非常差的教师为21.5%;反映经常感到精神疲惫的为28.4%,其中城市为36.5%,高出农村12个百分点;教师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不能控制情绪的占13.4%,城市这一比例为17.7%,高出农村8个百分点。
四、督导意见
根据本次对义务教育教师基本状况督导检查情况的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立满足教育需要的教师配备机制,切实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将仍是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是建立完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努力满足农村边远地区教育的需要。各地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规定,适应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校布局的调整,统筹区域内教师编制和资源,完善教师聘任、调配、流动机制,积极解决农村教师不足、质量不高、骨干教师流失等问题。县级政府要统筹县域内城乡教师资源,灵活合理地配置教师。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通过有效方式,利用好设立特岗教师等政策,努力保证农村边远地区对合格教师的需求。二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和机制,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做好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的试点工作,推进地方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的探索,加快教师教育的创新。要以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为核心,完善教师培训与考核、使用相结合的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地应把教师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特别要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
三是保障教师工资福利收入,完善医疗、保险、住房待遇。各地要在国家出台教师津贴补贴政策的同时,按照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律规定,核定教师津贴补贴标准,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以保障教师的实际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的实际平均工资水平。要大力推广对在农村边远等地区工作的教师按艰苦程度提高津贴标准的经验,探索将教师基本医疗、养老等保险费用以及定期体检的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的措施和办法。要总结各地解决教师住房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完善教师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及周转房等政策,更好地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
第四篇: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自查自评报告
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自查自评报告
一、自查自评情况
学校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和《辽宁省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实施方案(试行)》,进行了认真的自评和自查工作。
(一)办学条件 1.基础设施。我校是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园面积16438.4平方米,生均30.9平方米;学校体育场所能满足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需要,符合基本要求;学校设有专门的教务处、保卫科、门卫,工作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合格后上岗;校园安全机构健全,教学、生活设施符合要求。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率为100%,生均实训基地建筑面积10.4平方米/生。学校仪器设备总投资2106.7万元,生均8100元,教学用计算机拥有量26.8台/百生,办学条件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标准。
2.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334人,其中,专任教师212人,专业教师146人,“双师型”教师122人,本科以上学历212人,省市级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32人,兼职教师26人。专任教师生师比为12.6:1,达到了20:1的评估标准,省市级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的比例为25.1 %,“双师型”教师比例91.7%,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26.9%,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兼职教师比例10.5%,教师培训规模82人次。
(二)发展水平
1.发展规模。学校在校学生数2260人,设有计算机应用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汽车制造与维修等专业。
2.教育质量。2013学应届毕业生996人,中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8%;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特色:一是坚持德育为先,学做人与学技能并重,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教师技能提高培训,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的中等职业教育创新机制。四是加强与企业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建立相对稳定的就业基地,大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五是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练”一体化的学生乐于接受的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大力提高课堂效率。六是充分发挥学校中等职业教育辐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形成多层面、全方位的职业教育网络。
二、存在不足近几年,我校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认识的偏差,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专业教师短缺,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教学、实训设备耗材费用大,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等问题。
今后,我们将继续推进科教兴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职业教育政策,对督导组提出的问题加强整改,进一步提高我校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的中等职业教育。
2014 年 5 月 2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