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课题研究报告
历 史 课 题 研 究报 告
主题:怀化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历史意义
一、研究背景:
利益是个永恒的话题,有利益就会有战争,战争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军事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历史文化带来怎样的冲击,甚至是灾难性的毁灭,对于生活在先辈们用血肉堆积出来的幸福年代下的我们,研究怀化这个标志我国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地区的抗日战争史,让我们将对战争的认识从理论、肤浅提高到实践,深入的成面,让我们在幸福的年代里感受战争带来的噩梦,维护和平、爱好和平它不仅仅是一个时期或一个时代的话题,只有了解战争带来的灾难,人们才会携手维护和平,为了明天的和平,研究战争是本质,研究怀化地区的抗战史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①
了解怀化抗日战争的情况及其历史意义
② 透过战争,分析战争对人们思想观念及对社会的影响
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研究让我们大学生对战争有实质性的了解,同时提倡在国家主权安全的前提下坚决维护和平,同时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血的教训
三、研究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怀化地区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作用背景,探究其意义。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及主要内容:
①战争的原因及情况
②战争带来的思想和社会影响
五、研究步骤:
①确立研究课题
②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③搜集有关怀化战争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革命先烈、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战争的基本情况。
④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探究怀化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及影响。⑤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六、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实地探访,走访革命先烈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抗战前怀化的社会背景?
就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从怀化的地理位置说起,怀化位于湖南西部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的结合部,为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中山区。西靠贵州铜仁、黔东南,南连广西桂林,东部和西北部与省内的邵阳、娄底、益阳、常德、吉首等地区接壤。这样的地理地位就使得怀化在以后的抗日战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当时的社会发展相当的缓慢,以至于位于山区之中的怀化显得更加的不起眼,人们的生活也非常的贫苦。
二、抗战中怀化的社会状况?
在抗日战争中,怀化与黔、滇、桂、川毗邻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迅速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首先,一大批抗战需要的工厂从内地迁入怀化山区,比如著名的汉阳兵工厂、湖南第一纺织厂等等,为怀化山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时繁荣,使怀化很快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物资供应基地。其次,在抗战期间,日军一直未能越过雪峰山和武陵山,怀化山区成为陪都重庆的重要屏障。国民党中央宪兵司令部,鄂、湘、川、黔四省边区绥靖公署,何应钦陆军司令部,廖耀湘新六军司令部,王耀武第四方面军司令部,汤恩伯第三方面军司令部,以及这些司令部下属的部队都驻扎在怀化地区各县。此外,沅陵县当时成了湖南省的临时省会,湖南省的党政机关、学校和工厂也都迁到了沅陵、辰溪、黔阳一带。此外,上海、南京、北京、武汉的一些报社、学校、工厂也都迁进了怀化。一片贫困山区,一下子拥入这么多的部队、机关、学校和工厂,可想而知抗战期间怀化人民的经济负担多么沉重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期间独步江南的芷江飞机场,这是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在江南的唯一的前进军用机场。当时,中国空军第九总站,第1、第4、第5航空大队,中美混合航空大队,美国第14航空大队司令部、后勤部,苏联志愿军空军大队第一中队都驻扎在芷江飞机场,最多时芷江机场有6000余人和200多架飞机,其中包括美国最新式的B—25和B—29重型轰炸机。从这个机场起飞的飞机,轰炸过日军的白螺机场、长沙机场、汉口机场,曾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945年春天,侵华日军为了夺取和摧毁对他们构成巨大威胁的中国在芷江的战略空军基地,发动了“芷江作战”,我国史称湘西会战。在这次战役中,日军调集8万余兵力和两个空军战斗队。国民党军队投入8个军23个师10万余人,还有空军的第1、4、5大队以及美军第14航空大队一部。这次战役的主战场在雪峰山区,经过两个月激战,共歼灭日军28320人,生俘213人。这次会战是八年抗战期间国民党战区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怀化人民承
担了重大的牺牲。
抗战爆发后,文化知识界自觉担当起农民动员的重任,“到农村去”由战前的一般性号召瞬间走向高潮。文化知识界的农民动员,一是直接到农村从事宣传组织工作,以抗战初期最有声势和最为集中;一是与乡村民主政治相联系,体认农民疾苦和反映农民愿望,呼吁实行必要的改革以激励农民奋起,这在1939年后尤其成为文化知识界关注农村、动员农民的主要形式。1939年6月26日,教育部决定本年度国立各大学及独立学院统一招考新生,全国设15处招生区,湖南招生处设辰溪,这是文化教育的内迁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也随文化团体来到怀化。不少救亡团体以及我党的不少党员和救亡干部,也纷纷来到这里,从事抗战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文化知识界的农民动员富有多方面的意义,他们唤起了广大农民群众,增进了对现实和政党的认识,带动了政治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实际发挥了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者、抗战力量的动员者、农村政治的批评者、农村文化的组织者和农民利益的代言人等多重作用。农村动员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与中国政治态势的变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抗战时怀化的著名战役?
i芷江保卫战
在日本的站史书籍里称为“芷江攻略战”。中方也称“湘西会战“。
ii龙潭抗战
时间:1945年4月14-5月17日,历时33天,实战时间28天
歼敌3500余人,俘敌434人,国军牺牲将士2500人以上,是雪峰战役中耗时最长的一场战役。
„„
四、怀化抗战后的社会情况?
抗日战争后,总的说来,对中国人民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目标是有利的。在国际形势上,帝国主义遭到削弱,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有了新的发展,世界反动势力已经很难集中起来干涉中国革命。在国内,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的提高,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万人,解放区的扩大到1亿人口。经过整风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高度的团结。中国人民克服一切的困难,基本上实现其基本历史要求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是,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依然是崎岖的、曲折的。怀化也不例外,而怀化面临更大的困难,不仅仅是全国的,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原因。处于山区的怀化,相对而言,解放战争比起其它的地方而言,就显得更加的困难。但是,中共产党没有放弃怀化,怀化人民没有放弃解放的机会。人们不停地努力与封建反动势力作斗争,相信会有美好的未来!
五、怀化抗战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后,怀化抗战让人们意识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够走出一条具有中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了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同时也意识到了,只有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使中华民族自立与世界民族之林!封建社会不再适合中国的发展,唯有寻找新的社会模式,才能够真正的使中国脱离贫穷,重新跻身世界大国的行列。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结束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战胜国民党,实施土地改革,让农民真正的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不得不说这是一件惊天辟地的大事,几千年的土地封建所有制,终于在废除了,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六、新中国成立后怀化的发展状况?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怀化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步的发展;工业和建筑业经济保持强劲增势。改革开放后,怀化更是迅猛发展。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0.79亿元增长到41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倍,年均增长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284元增加到9045元,实现了由温饱阶段向初级小康阶段迈进。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工业经济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取得新的突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交通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而怀化发展的脚步并未停歇,并将一直朝前不断行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怀化终将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七、芷江受降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因日本受降地点位于芷江,史称“芷江受降”。选在芷江这个并不出名的地方受降主要原因是芷江建有大型军用机场。芷江机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东方的第二大军用机场。芷江受降纪念坊建于1946年2月,位于芷江城外七里的七里桥,桥是石拱桥,跨度不到100米,桥边一座石碑,上刻“日军投降之地”,它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全球六座凯旋门(罗马、柏林、米兰、巴黎、芷江、平壤)之一。芷江受降的历史是中国亘古未有的光荣,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走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凸显了芷江独特的战略地位,反映了日本百年战争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中国则像浴火凤凰走向繁荣昌盛的伟大转折。
《怀化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一、抗战前后社会状况的变化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封建专制主义的长期束缚,特别是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逐渐落后于世界,19世纪后半期,遭受西方列强入侵,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愤于救国的中国人民发动了辛亥革命和共产党的五四运动,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使中国有了新的希望。
抗日战争中的国际形势:
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它的独占殖民地。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次发生的用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重大行动,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各国人民强烈谴责日本的侵略,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各国政府基于各自的立场,作出了不同的反应,其中反应最强烈的是苏、美、英、法等国政府。其中苏联支持中国,而美、英、法等国则出现了两面政策。直到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英国才为了自己的利益站起来对日宣战。
抗日战争中的国内形势:
国民党在初期的对日战争中确实出现了不抵抗的命令,使得中国东三省的大片领土被日本人侵略,这一时期的红军正忙于就会国民党的围剿,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作出决议,揭露日本侵略,号召人民抵抗。国内的爱国人士发动众多的抵抗日本侵略战争,比较有名有东北抗联,马占山的江桥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等等,民间学生在全国各地组织了大量的示威流行,以表抗日的态度。直到1937年全在抗日战争以后,中国才全面进入全性的不分种族,年龄、性别的抵抗侵略者的战争。
二、抗战的原因
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叫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对中国的民族压迫,从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到“九一八”占领中国东北,这里不去细说。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日本提出建立所谓“东亚新秩序”,在中国实现“王道乐土”,也就是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它的附属国、殖民地。抗战八年中,大半个中国土地遭到日军占领践踏。中华民族真正到了存亡续绝的关头。抗日战争就是中国人民用民族战争来挣脱日本施加的民族压迫,收复中国领土主权,恢复自己的民族尊严。这是全中国人民的神圣事业。中国属于反抗侵略的正义的一方,日本属于施加侵略的非正义的一方。“侵略”这个词人们可以改成别的什么,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却永世也无法改变。人们也许要问,国际和日本历史学者怎么看。抗日战争是日本侵略中
国的战争,国际和日本第一流的被称为“主流派”的历史学者的大量著作都是这么写的。日本少数人宣传“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皇国史观”,学术界不认为那是严肃的科学性研究。“中国事变爆发以后,日本军队的残暴行为又给中国的抗日宣传提供了事实根据。如掠夺,强奸,杀害平民,放火等等。”“大东亚战争开始以后,把中国看成,„日本的军事基地‟,在中枢决策机构内还有人认为,战争的主角是日本,日本必须战胜,所以日本必须榨取中国以自肥”。“如果是„有取有予‟,尚可另论,而现在的日本是无所不取,掠夺殆尽。这还成什么事体!”“烈犬是不狂吠的,回顾以前高喊„圣战‟、„正义‟云云,叫喊的声音越高,事实越近于相反”。三笠宫至今健在。这份文书当时被没收,后来偶然发现。他在回答《读卖新闻》编辑部负责人采访的提问中,接着又讲了许多亲眼目睹的骇人听闻的事实。对于日本从“九一八”占领中国东北以后的所作所为,他的断语足:“连侵入他人所有的土地都要构成非法侵占罪,更何况侵占他国的领土,这能说不是侵略吗?”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
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各派系,在抗战爆发前基本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有蒋政权参加,才有全民抗战。共产党先把“反蒋抗日”改为“拥蒋抗日”,抗战实现以后又反复强调国共合作,强调全国团结抗战,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兴起、壮大,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共产党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军事上领导着敌后战场,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参加,全民抗战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变后,蒋政权由“攘外必先安内”转为准备抗日。抗战开始不久,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应有地位和国共合作抗日,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国共两党合作成为一个历史关键。中国内部新的团结格局由此确定下来。全国各阶级,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救亡。中华民族使自己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战争就是这样实现的和虽然经历惊涛骇浪终于坚持到底了的。从双方合作奠定抗日战争的基础来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们这时都站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关键位置上,力挽日本军国主义汹涌而来的狂澜。这是历史事实。
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起主导作用,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蒋政权这时具有两面性格。参加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一面是爱国的,带着革命性的;坚持大地主大
资产阶级专政,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带着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后一面违反民族利益。
三、积极抗战的具体情况
抗日战争时期,怀化地区作为战时大后方,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由于怀化背靠国民党战时首府陪都重庆,是华北、华中、华东通往大西南的战略要道,国民党军政机关西迁的重要站口,怀化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战时大后方,形成当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块僻壤之地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战时繁荣。湘西会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标志着中华民族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芷江前进机场是远东盟军第二大机场,成为华中最重要的空军基地,在对日作战攻防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芷江洽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结束,芷江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怀化地区位于湖南西部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的结合部,为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中山区。西靠贵州铜仁、黔东南,南连广西桂林,东部和西北部与省内的邵阳、娄底、益阳、常德、吉首等地区接壤。历史上为湘桂黔川滇五省通衢,素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是湖南的西大门,是华北、华中、华东通往西南的主要通道,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位置,在60年前的那场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怀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始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止于1945年4月日军调集兵力在怀化境内发动的最后一战湘西会战,再到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在芷江七里桥举行举世瞩目的芷江洽降,中国军民的抗战历时八年之久,怀化终成侵华战争最后的终结地。芷江洽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也彰显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战时的怀化,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
怀化形成战时的区域中心,抗战爆发后,由东南沿海、华北、华中向大西南撤退的国民党机关、学校、企业、伤兵医院、调动的军队和难民多数取道湘黔、湘川公路经怀化西迁躲避战争,有相当一部分直接落脚此地。1944年6月19日长沙沦陷后,省内机关、厂矿、学校及其他社会团体纷纷内迁怀化境内的沅陵、辰溪、溆浦、黔阳、芷江等县,一时怀化境内人口猛增。辰溪县城由战前6000人猛增至10余万人;芷江县城由3万人增至10万人,为原来的3倍多,而沅陵人口随着抗战期间大量人口迁入,到1945年,人口上升到39.75万人,比原来增加了5.11万人。怀化成了战时的大后方,呈现一派战时的繁荣,成了当时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四、人们对抗战感受
60年前,当苦难重重的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出现在世界面前时,她伤痕累累而还带着战争硝烟的国民,绽放开的,一定是世界上最为美丽的笑容。自豪的笑容,一直绽开到了今天!60年后,面对民族存亡而不屈不挠的先辈们,面对侵略者枪口而仍然怒视的中国百姓们,虽然你们在历史中,虽然你们在照片上,虽然你们的事迹只能浓缩成60年后一个展览的展品,但是,我们可曾感觉到后辈们的敬仰?可曾看到即使是今天,我们依然享受着那浴血奋战的胜利果实?我们可曾看到这辉煌的胜利,这伟大的胜利?
这场伟大的胜利一直被今天的人们记得!连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伤亡的同胞,还有那14年抗战,让人至今想起来仍然悲愤难抑的全民抗战;连同曾经振奋过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昔日激励中华民族全民抗敌,今天乃至今后,抗战精神激励中华民族全民奋起,全民奋进
因此,人们永远记得那段历史,并把它传承给后代,让全民族的人凝聚一股力量,把祖国建设的很强大,不再覆辙历史的悲剧,不忘国耻。
五、怀化抗战对全国抗战的重大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怀化地区作为战时大后方,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由于怀化背靠国民党战时首府陪都重庆,是华北、华中、华东通往大西南的战略要道,国民党军政机关西迁的重要站口,怀化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战时大后方,形成当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块僻壤之地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战时繁荣。湘西会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标志着中华民族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芷江前进机场是远东盟军第二大机场,成为华中最重要的空军基地,在对日作战攻防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芷江洽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结束,芷江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中国军民的抗战历时八年之久,怀化终成侵华战争最后的终结地。芷江洽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也彰显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战时的怀化,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
湘西会战成为日本侵略者彻底溃败的最后一战,怀化成为日军侵华战争的终结地。
受降地点为何定在怀化的芷江?正因为怀化已经形成了战时区域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且芷江有盟军第二大机场,是抗战时重要的军事指挥基地,又紧临前线。这样,举世瞩目的日本投降洽降就定在怀化的芷江举行。
史学、文博工作者认为:“全世界有罗马、米兰、柏林、巴黎、芷江、平壤六座凯旋门,芷江的中国凯旋门最有纪念意义”。抗日战争胜利芷江受降,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伟大胜利,受降城内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无不凝结着国内外同胞的爱国情结;受降城内存放的不仅仅是
中华民族共同抗日的历史资料,存放着更为珍贵的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怀化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成果
此次研究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第一次通过实践完成自己的作业,心里感觉很有成就感,对自己更有信心。此次实践,我们是一个团队合作完成的,这让我感觉团队的力量,学会了跟他们一起做事。
我们研究的是怀化抗战的历史意义。当然,我们学过历史,老师也给我们讲过这类的故事,说出很多感受,但我们从来没有亲自到社会上去调查过,考察当代社会不同年龄的人对怀化抗战有何感受。我们此次调查,通过到网上查阅资料,跟一些老人聊天交流,收获不少。相信有些人也听过自己的祖辈们亲身经历过怀化的抗战,深有感受。过去的悲痛永远不会忘记,虽然有些年青人不太了解,但还是会说出很多自己的切身感受。战争是不可取,但为了人民解放,这样正义的战争是必要的,为了解放与自由,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抗战到底。
二、怀化抗战的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怀化地区作为战时大后方,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由于怀化背靠国民党战时首府陪都重庆,是华北、华中、华东通往大西南的战略要道,国民党军政机关西迁的重要站口,怀化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战时大后方,形成当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块僻壤之地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战时繁荣。湘西会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标志着中华民族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芷江前进机场是远东盟军第二大机场,成为华中最重要的空军基地,在对日作战攻防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芷江洽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结束,芷江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三、课题研究
I:怀化形成战时的区域中心。
1、突出的战略位置使怀化成为战时的军事中心
2、战事的发展使怀化成为政治中心
3、稳定的大后方使怀化成为文化中心
4、内迁的先进工业设备使怀化成为经济中心
II:芷江机场的重要作用显示了怀化在抗战中的重要军事地位。
1、战时芷江机场成为华中的重要战略基地
2、芷江机场在战略攻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III:湘西会战成为日本侵略者彻底溃败的最后一战,怀化成为日军侵华战争的终结地
四、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一群雪白的和平鸽在受降纪念坊前不时翩翩起舞,这动人的景象,像征着和平吉祥,但和平却来之不易,是中国人民坚持了八年抗战,牺牲了几千万人换来的,广大的青少年,不但要懂得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更要把爱国主义精神变成努力学习,建设强大国家的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使中国的明天更美好,和平更有保障!
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从8月21日至23日芷江受降到9月9日上午9时在南京举行中国战区受降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华民族经历了8年抵御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艰苦卓绝的岁月。在民族危难时刻,中国军民结成了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这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不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同时也扭转了一百年来中国抵抗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作战中屡战屡败的局面,一举洗雪了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民族耻辱,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抗日战争时期,怀化地区作为战时大后方,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
通过此次的社会实践,我们更加了解到怀化这个城市的点滴。老师说的对,“在怀化,我们将度过美好的大学四年时光。因此了解怀化显得尤为必要!怎样深入的来了解这个古老而偏远的山城呢?唯有通过了解她的过去,人有过去,而物有的只是历史,所以了解怀化的历史能让我们学到更多!”而这次,我们不负老师的期望,顺利完成了社会实践活动,大家都非常的高兴!同时希望能有机会在进行这样的实践活动。
同时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不了解怀化的人们更加的了解怀化,了解这座美丽的山区城市!
第二篇:课题研究报告
《实现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顺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关课改新矛盾和新问题的争论越来越激烈。课堂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暴露的问题最多,因此也备受人们的关注,许多教师对 “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关系”、“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教学模式运用与教学内容体现的关系”等问题产生了诸多疑问与困惑。对此,也曾有过“先破后立”或“先立后破”的争论,“破”与“立” 激烈碰撞和摩擦,似乎一直处在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最关键的、最根本的一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在课堂中究竟学到了什么,课后得到了什么,这永远都是任何教学所必须追问和思考的,也永远是我们解决上述诸多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2.课堂教学现状的呼唤。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二、课题理论依据
1、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我们认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经过长达10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倡导教学的策略性和科学性,保留传统教学方式中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部分,摒弃那些死板的、机械的、低效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力求把每天的每一次教育教学行为都调整到最佳效率状态,从而有效地减轻当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型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三、课题界定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评价。本课题着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四、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但怎样使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巴班斯基说:“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为了能够帮助学生轻松,快速,有效地学好英语,我提出了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并努力探索总结一套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从教学方式的变革入手,转变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行为,关注交往与沟通,构建高效的课堂;以教师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研究为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加强集体备课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影响的研究。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更应注重效益。
(1)备课的目标要重实效
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2)备课的形式要合实际
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如活动类课程,应以场所,器材,学具及活动的组织安排等准备为备课形式,自然实验课应着重花功夫做好实验的物质准备,分组安排等,这些类型的课不必拘泥于将一切都写在备课本上。有平行班级的,应大力提倡“集体备课”方式。而教龄长,经验丰富,素质高的教师,提倡在书上“点画批注”,让他们腾出精力和时间搞研究。
(3)备课的评价要促发展
按照“课改”的新要求,教师的备课评价应该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哪一门课,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只要能按这个总要求去备课,就都是好的备课。所以,建立一套符合“课改”要求的新的备课评价标准,是促进教师有效备课的关键。我认为新的备课评价标准应把握一下原则:照搬照抄要严禁,千篇一律要否定,过程思路有特色,促进发展目标明。
(4)备课的研究要花气力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认为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坚持不懈,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符合“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新路。
2、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树立“对象意识”与“全人概念”,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同时,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把“效益”简单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我的教学有效吗 ”“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所追求的价值是什么 ”。
(4)确立有效教学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需要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二)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现代的教学中了。对于一名这个时代的教师而言,掌握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必要的。但是对像我这样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出来的教师而言,如何很好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并把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整合起来,仍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文献研究法:课题实施启动以前:学习相关理论,搜寻各项资料,借鉴成功经验,提出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课题实施启动初期,比照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内容,明确新课程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3、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采用观察,发现,调整,分析获取自然真实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寻求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4、案例研究法:课题研究中期,在各学科实施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提炼出实效明显的个性化经验。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的评估与结题阶段,通过一轮实践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堂研究服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四)课题研究步骤
课题实施时间为2007年8月——2008年9月,分3个阶段。A、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8月——2007年9月)学习理论,设计研究方案。
B、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7年9月下旬——2008年7月)实施阶段:具体实施,积累材料,阶段小结,中期评估。C、第三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08年8月-2008年10月)撰写报告,总结得失,结题。
六、主要成绩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行动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已凸显较大优势,从观念到行为,下述六种意识得到强化或突破。
(一)教师角色转换意识得到充分体现。观察分析270节课堂教学,90%以上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角色意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材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讽刺、挖苦的少了,激励评价的多了:照搬教材顺序进行教学的少了,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适度整合的多了;“填鸭式”“满堂灌”的少了,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多了。教师能够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能够根据学生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重视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以学生为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已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三维目标意识得到足够重视。讲课教师基本能够把握课程文本体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位老师都在努力体现学科特点。就语文课而言,大多数课做到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有些还注重体会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语言,同时进行人文熏陶。更可喜的是,教学开始显露语文学科的本色。字词教学得到加强,一些课做到根据语文特点,纠正读音、分析字形和理解字义。关键句、段的理解受到重视,不仅重视理解意思,而且重视体会情感,领悟表达的特点或作用。读书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强。很多课堂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说写训练引起重视。大部分阅读课都设计了随文练笔,且有的用得恰当而有新意。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加强。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努力尝试着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积极了,并且不时地迸出精彩的发言,展现出可爱的动作,流露出欣喜的眼神。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感受。
(四)教学问题意识得到一定体现。65%以上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在问题对话中生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问题意识体现为三类:一是课堂内学生生成问题;二是教师课前生成问题;三是课前学生生成问题,课堂解决问题,课内再生成问题,再解决问题。有少数教师在问题教学方面敢于尝试,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创设情境意识得到广泛关注。许多老师采取了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广阔平台。一是语言创设情境,讲故事、猜谜语。二是活动创设情境,做游戏、课本剧、情景剧,通过形象、逼真、生动的表演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三是媒体创设情境,教师教学过程中巧妙地使用投影仪,媒体播放DV音乐、电视片段、展示图片等,创设了与课程文本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基本符合适度、适合、适用、适时的“四适”原则。
(六)科学评价意识得到有效改善。80%以上的教师已经走出了“为评价而评价”的误区,由过乱、过滥、过露的教学评价转变为真实、规范、科学的教学评价。引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有激励性评价、暗示性评价、及时性评价等,在评价手段上,有星级评价、小红花评价等。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得到真实的学习体验和成功的快乐。评价话语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具有个性意识的差异性评价话语开始增强;具有多元意识的开放性评价话语经常使用;具有科学意识的规范性评价话语较多应用。
七、困惑
本课题虽然按计划进行预定的研究任务,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地研究、探索。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评价有效教学的高低。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张试卷定升学的今天,如何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观念与做法,如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阶段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与发展性功能,形成与课程改革相适应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评价体系,这是一个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三篇: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研究》
研究报告
主持人:张立敏单
位:中孟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研究》研究报告
张立敏 中孟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理论依据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传授知识作为目的,把学生获取知识作为终点,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在教学中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因而出现了“高分低能”的学生。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封闭的学习环境,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与发展,素质教育时代教书育人的工作、师生关系也发生变化,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教学工作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建立新的学习观,改革教学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尝试着去寻求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模式,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探究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处理信息等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产生对数学的切身感受和兴趣。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状态的学生,课堂上是眼动、耳动,不动脑、不动手、不动口,至于能力培养根本谈不上。为改变学生这种落后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要求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尊重学生实际,让学生都能学有所获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我也能学会,充满自信,大胆展示。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我在教学中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以听为主的模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与实践找到较为合理的、科学的、易于学生接受的自主学习模式,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能力提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健康、和谐的发展,同时,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使教师自身的修养、科研能力都得到提高,推进教育教学工作。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他们学好数学准备条件,使学生产生一种自己学好了数学的切身感受和兴趣。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与实践的机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同时也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合作者。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特征:以学为中心,给学习者的主动发挥创设条件;创设真实的情境并引导学习者进入情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认识者、组织者,他的教学活动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体现创造性,获得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学生是主动性主体。学生只有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习进入一种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状态。而对于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特征,既是教师教育起作用的前提,更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教,对学生来说,在教师的主导主体作用下,通过教学活动,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和情感控制能力日益增强,其主体性,即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获得了锻炼、培育和发展,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对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也是提升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的过程。
活动教学理论主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发展的根本方式,以弘扬主体性教育精神为本,重视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人格独立性;以丰富的活动方式,作为实施主体性教育的中介,强调“以活动促发展”,倡导主动学习。活动超越“教师中心”的桎梏,营建民主、互助、合作、和谐、愉悦和共鸣的师生关系;突破“知识本位”的局限,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整体素质发展为目的;在强调从“坐中学”向“做中学”转变,强调从“知识”向“能力”转变的同时,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育专家指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而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制定各年级各阶段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学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促使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即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独立性和异步性的特点。故此要开展培养学生选择自主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能力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2)自主学习是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学习活动,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故此要开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着力点具有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3)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3.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法。
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收集并研读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自主学习”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丰富对“自主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确立课题的理论支撑,加强理论指导,使课题组成员得到理论的提升。
(2)个案研究法。
以目前存在的学习习惯严重不良、学习能力严重欠缺的班级、学科、学生为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研究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具体方法。建立研究对象个人档案,记录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三、研究的过程:
1.课题研究的过程: 2016年11月-2016年12月
(1)组建课题组: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初步拟定《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并成立课题组。
(2)搜集资料、调查相关问题、确定实验对象内容。
(3)方案设计撰写。
2017年1月-2017年10月
(1)全体研究人员针对课题研究方案中拟定的研究内容,分年级按计划全面实施研究工作,做好研究记录,加强过程监控,反思行动结果,定期组织研讨,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初步形成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
(2)及时整理教师及学生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交流。
(3)定期召开课题研讨活动。2017年11月-2017年12月
(1)整理各类资料,分析评估,得出结论。(2)撰写研究报告。(3)进行成果展示。2.课题研究成果: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改变旧有教学模式,以教师教为主改变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力求通过创设建构性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注重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学习,获取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1)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结合教学内容,课堂中人人动手,人人操作,通过自己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动去发现规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有很大益处。学生真正动手去操作,由教师枯燥的讲述或是简单地演示,转化为学生的亲身体验,这种动手、动脑的完全自我的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理解。
(3)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
四、研究的效果
通过一年来的调查、学习、实践、研讨,依据理论,聚焦课堂,扎实推进,重在落实,使课题实验得到顺利的推进,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1.学生方面
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在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中,学生获得在智力、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健康、和谐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与提高,我班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每学期期末的质量验收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2.教师方面
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素质得到提高。经过理论、经验的学习与研究、调查、实践和总结,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学观念进一步更新,教学方式进一步转变,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水平也有了可喜的进步。
在学习方式的研究过程中,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又提高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及技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改革要求。教师理论水平逐步提高,科研能力日益增强。
3.学校方面 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新发展。老师们在学习方式研究这块园地里积极地进取,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科研实验中,全面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水平,使学生的潜力得到了早期开发,为新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成果
1.核心成果
本课题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步骤,有序开展了研究和实验,并及时做好先进方法经验的交流、积累,并且实验效果明显。为学生创造表现的平台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饱尝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在努力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信心,磨练意志,发展能力以坚实的步履迈向成功。
通过自主学习的探究,我们实验课题组在教育教学中,形成了各学科的自主教学模式。逐渐改变或更新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品质,“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等内在品质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作为指导者的教师,为适应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需要,我们也不断地改变着教学的一些陈旧理念,教学时采用的技术手段、模式等更为贴近学生。已初步改变了学生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向着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的学习品质得到提升,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学习中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从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状况看,“能学”的意识信心得到加强;从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发展的状况看,“想学”的内容和学习的意识体验,得到了强化;从学生学习的策略的发展的状况看,“会学”的方法、途径、更为灵活、广泛、有效;从学生意志努力的发展状况看,“坚持学”的信心、决心、快乐、目标等更加持久。
2.发表成果
张立敏
论文
《十六字教学法绿色高效课堂之自主学习》
李景坤
论文
《十六字教学法绿色高效课堂在小学数学中的训练反馈》 徐玉琴
论文
《十六字教学法绿色高效课堂之学生能力的培养》 张旭娜
论文
《新课改下创建特色数学学科的尝试》 康艳格
论文
《十六字教学法绿色高效课堂之合作探究》 3.获奖成果
课题组成员李景坤、赵丽颖老师在今年的保定市一师一优课参评比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
4.其他成果
课题的研究推进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落实,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在这段时间的实验中,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提高了参研教师的素质。通过实验探索,使教师自觉地加强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小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研究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在一些具体环节中还存在着不足。如有些师生因思想观念的限制而没有完全“活”起来,部分活动的课题内容受到局限,没能深入到更深的的层面。所以,今后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巩固研究成果,力求比过去做得更好。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稳固研究网络,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我们将继续在张大墩校长的领导下,在分管领导徐玉琴主任和课题组骨干的带动下,定期活动,以活动推动课题的发展。
(二)加强科研力量,扩充课题组成员
由于学科和研究范围的扩大,课题组人员必须扩充。要精心挑选人员,把思想素质高、责任心强、科研基础好的教师吸收进课题组,使研究不断深入。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深深体会到,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就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就能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掘出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们科研兴校的信心,在对本课题结题过程中,我将通过总结,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而加以完善。在今后的试验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投入到新的课题实验中。
参考文献
1.《河北教育》 2012年3月 河北教育报刊社出版发行 2.《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2年4月 《教育实践与研究》杂志社出版发行 3.《“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何世祥主编2012.7.13 4.《探索构建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王金华2014.4.16 5.《课程整合:构建自主学习模式》魏希和 2013.11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
第四篇: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类别:河北省电化教育馆“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课题编号:HBDJ20110638 《信息技术条件下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研究》
工作报告
平乡县常河镇学区 王素华 闫震
平乡县常河镇学区王素华老师承担的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信息技术条件下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研究》,从2011年6月开始研究,至今已历时两年。课题组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崇尚科学、勤奋务实、勇于实践、积极创新,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稳步开展。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团结一致,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逐步开展课题研究,已取得预期成果。现将研究工作的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现状调查分析。2.校本资源对学生兴趣的影响。3.网络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4.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性学习研究。
5.总结归纳,创新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的“非常5+1”学习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运用采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2.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教师根据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撰写经验论文,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形成经验交流文章,科学概括研究成果。
3.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假说,确立实验班,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1.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1月)
1.根据河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内容,结合常河镇学区的教育现状。由游孟涛、李华波搜集关于小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表,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设计出“小学生学习方法调查表,印制1100份。2011年6月9日发放调查表1100份,收回1097份,其中有效问卷1083份,无效问卷14份。经过数据汇总分析:发现农村小学生没有明确学习方法,73.2%的小学生听从老师安排,能够按照老师要求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自己不会主动进行教师要求以外的学习;15.5%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11.3%的学生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遇到不会的问题会询问老师、家长等,有学习小窍门。鉴于调查结果,联系教学实际,我们确定《信息技术条件下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研究》为课题组研究课题。于2011年6月开始组织申报《信息技术条件下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研究》课题。2011年12月16日邀请平乡县县教育李双波副局长、平乡县教研室主任闫光磊等专家、学着12人莅临指导,举行开题报告会。
2.制定课题组制度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管理及学习制度
本课题的研究由课题主持人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的组织、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进行分工,并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讨论制定《平乡县常河镇学区课题研究制度》,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2)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了解学生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出制定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①王素华、闫震,制定实施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②李华波、闫震,印制《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现状分析》调查表、回收调查表、数据统计及撰写分析报告;
③闫震、游孟涛,校本资源对学习兴趣影响阶段研究; ④李华波、姚国莉,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影响阶段的研究; ⑤李华波、宁艳华,综合实践对学生学习影响阶段研究; ⑥王素华、闫震,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整理,撰写中期报告; ⑦王素华、闫震,整理研究成果,课题结题报告撰写。
要求各阶段研究主要负责人,根据课题研究的具体分工,制定出课题研究的各阶段实施方案,并按要求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各阶段研究主要负责人,在自己负责的研究阶段,要及时通知课题组全体成员按时参加研究活动,为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做好规划,确保课题研究达到预期成果。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3年2月)1.调查研究阶段
(1)调查范围与方法:由闫震、李华波设计制作“《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现状分析》学生访谈记录表”和“《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现状分析》教师访谈记录表”。课题组于2011年12月30日对常河镇学区下辖中心小学和西为明德小学两所学校教师、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发放教师调查问卷31份,回收问卷31份,有效问卷31份;发放学生调查问卷420份,回收418份,有效问卷412份。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了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时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初步了解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了解学情,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2)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学生课业负担重,缺乏学习兴趣。作业不能及时完成,课堂发言不主动,对待问题时依赖性强,不能主动地进行思考问题和想办法解决。课后不能坚持经常复习,对学过的知识不经常进行反思。学生喜欢上网和老师同学交流,喜欢网络游戏等新鲜事物。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比较大,但是学校课程资源匮乏,挖掘不深。
课题小组根据调查的结果,召开课题组会议,进行研讨确定我们课题组将课题研究的实施分为三个板块:校本资源对学生兴趣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性学习研究。
2.校本资源对学生兴趣的影响(2012年1月——2012年3月)(1)制定“校本资源对学生兴趣的影响研究”实施方案:
①研究每周一节校本课程《快乐阅读》、《英语对话》等,对学生语文、英语等课程,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有利影响,作好整理归纳。
②研究《班刊》对学生语文、美术、英语等课程学习参与兴趣影响。③研究每周一节“教师讲坛”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与良好品质方面影响。
(2)开展多种活动,促进课题研究积极开展。
查阅资料、学习外校先进经验,定期业务学习丰富自己知识水平。为了更好的进行“校本资源对学生兴趣的影响”研究,这段时间学校安排课题组成员到我县有特色校本课程的学校进行学习考察,先后派课题组教师参加河北省教科所组织的研究培训班和邢台市组织的有关教科研活动。我们将外地的先进经验带回来,结合我们学区两所学校的实际,进行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组织课题组教师定期培训学习。组织教师观看名师教学录像,观摩、学习校本课程教学经验,印发学习资料,书写业务学习笔记。
①深挖校本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内容,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为了拓宽学生阅读、诵读的视野,让更多的学生走进来,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我们开展“‘经典内容我知道’征集活动”、“‘颂经典’古诗词朗诵大赛”、“课前诵读十分钟”等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读、说增强学生自信心,学生读书积极性空前高涨,有的孩子还把自己喜欢的图书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孩子们读书多了,积累多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风逐步形成。
英语对话作为“诵读”的一个延伸,通过学生参与到不同的活动中,我们课题小组积极思考、研讨,共同努力开展了“英语角”、“英语园地”、“我们都来说英语”、“英语竞猜”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英语小本课程的开设,我们发现孩子们学习英语也不再是满脸发愁的表情,越来越多的孩子课下会主动的拿出英语课本背背课文、记记单词。
②班刊是我校的特色刊物。是在班主任、各学科老师和全体学生的努力下,创设的班级刊物。通过近两年的“班刊”创办,现有《金色童年》、《花开的声音》、《小荷初绽》、《明天的太阳》、《美文我最爱》等十余种刊物,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一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习作的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习作、绘画作品经过班刊编委会审核后,才能在版刊发表。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被认可的心理需求,渴望成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老师、同学、家长赞扬与鼓励。在制作班刊的过程中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满足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
③每周一节的“教师讲坛”课程,授课内容由教师自己确定,教导处审核通过后,按照课程表上课。授课方式灵活,不再局限于一个老师只面对一个班,更多的时候一个授课教师会为两三个班,或者全校师生讲课;授课内容宽泛,教师授课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更多的老师选择课本以外的知识授课,例如:闫震讲授的“校园民谣发展史”,王素华讲授的“小学生快乐作文”,马宁讲授的“鸡兔同笼问题”等,得到听课师生一致好评;授课地点随机,有时候讲授的内容针对年级性较强时,听课人数会较少,一般选择大会议室、或者室外上课,当授课内容适合全年龄段时,会选择餐厅或者室外上课。
教师讲坛为教师提供了更丰付的展示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知识面。师生交流逐步平等,孩子们喜欢多变的授课方式,对学习兴趣越来越大,为孩子们展示自己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与榜样。
(3)整理研究成果,通过研讨、分析、反馈、及时总结,撰写“校本资源对学生兴趣的影响”研究报告。
3.“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研究(2012.3.——2012.9)(1)调查分析、制定阶段研究实施方案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实际、学科特点和任课教师展开交流和座谈,初步了解学生学习方式情况。制定“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研究实施方案。
①依托学科主题社区,发布共享资源,引导孩子学会搜集网络学习资源; ②每个年级创建一个QQ群,本年级任课教师、学生申请QQ号,加入。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实现师生便捷高效的交流。
③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上网意识,学会将康上网,抵制不良上网活动。(2)分析实验:根据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现在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运用信息网络化环境提供的文字、映像等资源的共享,提高学生参与情趣,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合理利用上网时间。
①办学科主题社区,方便了教师发布学习任务与教育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需求;
②建师生相互交流的QQ群平台,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更加便利,缩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空间,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途径;
③通过“教师讲坛”、“小学生如何科学上网综合实践活动”,是孩子们认识到网络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应该学会健康上网,抵制不良上网习惯。学会利用网络搜集学习资源,拓展学习途径。从而达到了培养小学生依托网络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习惯,提高了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有效改善不良上网习惯。
(3)整理阶段研究成果,撰写“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研究”论文。
4.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性学习研究(2012.9——2013.2)(1)制定研究实施方案
①导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②低年级进行室内小课题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高年级结合实际开展室外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并整合家长、社区等资源,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③注重孩子体验性学习,帮助孩子养成积累直接经验的良好习惯,引导、帮助孩子学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培养孩子问题意识,让孩子学会从问题中寻找学习兴趣与方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积累正能量。
(2)开展农村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性学习实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体验性学习研究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由各学科实验教师与班主任协同策划、组织、实施、研究,充分发挥各自主动性和学科的优势。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可将课堂延伸到教室外的校园中,甚至可以延伸到学校以外的家庭、社区机构、社会生活场所、科研单位等,开放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现象与情境之中,密切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学习活动范围,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开辟无限广阔的空间。
①低年级孩子开展小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活动场地在教室、校园内部,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组织“我做多高的椅子合适”、“我爱红领巾”、“整理小书包”、“垃圾变玩具”等小课题活动,既锻炼了孩子动手动脑能力,也帮助孩子树立了爱国、爱你、爱我、爱大家的意识,逐步形成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核心,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田野、社区、社会,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逐步积累成长经验,提高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健康成长。让孩子们体验全新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综合能力。增进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多学科深层次的学科整合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获得各种体验与能力,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③在研究实践中,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的知识;培养通过多种手段、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以及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了解他人、理解他人,与人沟通与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发展对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a.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资料收集技能:如倾听、观察的技能、记录、调查、提问的技能、文献检索的技能等。分析和推理技能:如辨别事物异同,识别文本的逻辑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技能,对文本的有效性、可靠性、相关性进行鉴别的技能,分类整理、归纳概括的技能。操作技能:如制作的技能、演示的技能、实验的技能等等。传达与交流的技能:如利用多种方式(如绘画、工艺制作、多媒体)有效地向他人展示和交流探究的成果的技能。均能在活动体验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b.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态度、心理倾向等发展。如追求知识、爱好知识的浓厚兴趣和态度;相信自我、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不怕失败、勇于挑战、追求卓越、乐于创新的心理素质等等。
(3)整理阶段研究成果,撰写“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性学习研究”论文 通过研究活动,实验教师改变了传统的角色。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成为了平等参与学生的体验学习,指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从知识的传递者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和互动,体验性学习将学生吸引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来,使教学成为学生生动活泼的自我需求,个体互动,学教共震,教师的传统权威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协调、共享,师生关系因而变得民主、平等、和谐起来。学生和教师一起获得了活动中的体验性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感悟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教师转变了自己固守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生了四大改变:即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重在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探索过程;重在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体验学习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了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
社会处处皆学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学问。“放飞”孩子,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引向生活。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让学生自由地思考、观察,自主地探究、发现与解决问题。6个月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孩子们在获得体验的同时,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体验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各种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与提:
①探究能力
调查活动中,学生首先学会留心观察,发现问题。有的学生每天在自己选定的地方观察半小时,观察环境状况、人们的环保意识与行为。学生还认真思考环境污染的危害、原因,人们的环保意识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如何改善环境„„„状况在思辨、评判中,对现实世界的探究意识与能力增强了。
②交往合作能力
实践活动中,学生走向生活,进行采访调查,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出谋划策,分享实践学习的酸甜苦辣,学会谦让、协调,又培养其团结合作精神。
③信息处理能力
实践中,学生学会从课外书、环保专家、电视、广播、网上等途径中搜集资料,制成卡片,或输入电脑,并根据考察需要,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与整理,提高了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④科学态度
有的学生为了验证水污染对动植物的危害,动手做实验,取不同河道的水养金鱼,从金鱼的存活情况看水污染的程度;有的学生在家长或自然老师的帮助下,取不同河道的水,测出沉淀物的量,绘制图赖示水污染的程度;还有的学生站在市区主干道旁,统计了10分钟内的车流量,从资料上查到每分钟汽车排放废气量,计算出每小时城市主干道的废气量,一连串的数据,让人感到大气污染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危害„„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⑤社会责任感
实践中,学生耳闻目睹了环境现状,为环境污染、为当今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为未来人们的生存环境等深深忧虑,也深感只有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环保意识,才能真正净化、美化环境。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关心自然与社会,学会思考人类、自然与世界如何和谐发展,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⑥创造性地搜集信息
实践活动中,学生在获取信息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事先,我们只提醒学生从课外书中查阅资料,学生却广开思路,查书籍、看电视、听广播、问亲人、访专家,甚至上网搜集各种环保信息,丰富作文素材,积累语言,为语言的再创造(表达)作好充分的准备。
⑦创造性地论证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表述和说明方法进行论证。⑧创造性地作文
以往作文,总是闭门造车,记事或写人,陈词滥调居多。参加完活动后,孩子们再写作文,也有话写了,能够把整个过程写完整。有的写记叙文,记述整个调查活动的经历;有的写调查报告,“问题的提出、调查的方法、统计的数据、问卷的情况、图像、调查后的思考”几部分组成,条分缕析,生动又有说服力;有的写《小河的哭泣》、《鱼儿的对话》等童话,通过丰富合理的想像,批评人类对水资源的破坏;有的写倡议书,倡导人们保护环境;有的写演讲稿,以充沛的感情,真挚地呼吁人们保护环境;还有的以一组观察日记组成文章,形式新颖„„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3.2.——2013.9.)
1.搜集实验阶段资料,统计分析,完成研究报告材料的准备。
2.召开研讨会、交流会,总结研究过程中的经验,讲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撰写研究报告,结题论文。
3.初步形成农村小学生“非常5+1”学习模式,在学校推广验证。
三、通过本课题近两年的研究,我们达到了以下目标:
(一)深挖校本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内容,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开展“‘经典内容我知道’征集活动”、“‘颂经典’古诗词朗诵大赛”、“课前诵读十分钟”等活动;“英语角”、“英语园地”、“我们都来说英语”、“英语竞猜”等活动;创设的班级刊物(如:《金色童年》、《花开的声音》、《小荷初绽》、《明天的太阳》、《美文我最爱》等);每周一节的“教师讲坛”课程。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够自主有效地学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二)运用信息网络化环境提供的共享资源,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合理利用上网时间。提高学生参与情趣,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创办“常河镇中心小学学科主题社区”,方便教师发布学习任务与教育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创建师生相互交流的QQ群平台,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更加便利,缩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空间,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途径;提高学生有效收集、整理、应用信息能力。从而拓宽学习途径,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
(三)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逐步积累成长经验,提高动手动脑能力,体验全新学习方式,增进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孩子们在获得体验的同时,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课堂以外的活动中,达到提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有效迁移到学校教育情境以外的任务中。
(四)形成“非常5+1”学习模式,呈现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位。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初步形成了“非常5+1”学习模式。我们通过研究发现,采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综合实践等活动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强烈的期待,更能通过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综合实践等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正能量。学生每学期结束时,再把整本书认真研读一边,强化知识点的复习。并把整个学期学过的,每一个学科知识用一张树形图总结、归纳起来,方便系统复习提高复习效率。一方面可以加深记忆,时学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更有利于逐步培养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大兴趣、多活动、高效率,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形成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位。
四、课题研究计划的执行
两年来,课题按照计划扎实顺利地开展。课题组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拟定详细的实施方案,保证课题顺利有序地进行。课题组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保障课题的开展。我们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理论学习
两年来,课题组根据上级安排,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学习。先后8人参加国培计划,4人参加省市级课题培训,课题组积极参加全员培训,主动参加市县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外出参观学习观摩先进学校的先进思想,先进经验,定期组织集中业务理论学习。
(二)保证课题研究的时间
真正做到踏踏实实做研究。我们把每周五上午三、四节课定为课题活动时间,充分利用这一时间专时专题做研究、理论学习。
(三)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我们进行分阶段研究
我们将课题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大的板块:校本资源对学生兴趣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性学习研究。对三个板块进行分阶段、分时间进行研究,使研究分工更加精细研究效果更理想。
(四)及时整理、总结研究成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及时总结、及时分析、及时反馈,逐步形成适合我们农村校实际的学习方式。
五、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一)总结研究成果,形成“非常5+1”学习模式
通过整理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多彩的校本资源,能够有效提高孩子学习积极性,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便捷的网络资源,能更方便的实现师生互动,为孩子学习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新的学习方式;各种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学会团队合作,帮助孩子学会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塑造了坚定的品质,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读为主的校本课程,加深了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积累,能够高效地实现学习的目的。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形成“非常5+1”学习模式,并常河镇中心小学和西为明德小学推广验证。
1.“非常”指大量的活动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采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强烈的期待。更能通过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综合实践等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满足孩子学习需求,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正能量。
2.“5”指五步学习法
(1)第一步,课前读书。这一步主要是让孩子学会预习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即可。
①语文课,课前读一遍课文,解决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②数学课,课前读一遍课文,数字、例题都要读,了解课文大概内容。③英语课,先读单词,再读课文,不会读的标记一下或者问问老师、同学。④品德课,课前读一遍课文,了解大概内容。⑤科学课,课前读一遍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第二步,课后读书。在老师讲完一节课后,再认认真真、逐字逐句的把本课内容再读一遍。以利于加深记忆,及时查漏补缺,巩固所学新知识。
①语文课,课文讲完后,当天抽时间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要精读,生字、生词要记熟记牢,要求背诵的部分需背熟,最好能够默写,能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②数学课,课后再读一遍课文,逐字逐句得读,标点也不要放过,有定义、定理等需要记住的内容,要求背熟能默写。
③英语课,再认真读一遍课文,熟记单词,最好能够背诵课文,并默写。④品德课,再认真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需要背诵的内容记熟,能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⑤科学课,再认真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实验,课下做一下。(3)第三步,每周读书
学生每周六、日把一周来学过的内容再认真的读一遍,将学习的知识点整理,以画图的方式总结、呈现,以利于下一步复习、巩固。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将一周的学习成果以手抄报、班刊、班级英语小报等形式展示出来,也可制成电子版在网络平台共享。
①语文课,每周把一周内讲过的课文,从头到尾认真读一遍,解决所有生字、生词,需要背诵的课文再背诵一遍,背不熟的要认真背熟。整理本周所讲主要内容、知识点,画出知识点结构图。为班刊投稿,提供优秀习作或者学习心得。
②数学课,仔细研读整周学习的课文内容,总结每章节知识点,定义、定理背熟记牢,画出章节知识点结构图。
③英语课,先读单词,再读课文,不会读的标记一下或者问问老师、同学。积极参与“英语对话”活动,搜集有趣的英语小短文、笑话等,筹办英语手抄报。
④品德课,课前读一遍课文,了解大概内容。根据课文主题、传统节日等,发起或参社会实践活动,⑤科学课,课前读一遍课文,了解大概内容。按课文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动手实验,积累经验,培养科学素养。
(4)第四步,每月读书
要求学生每个月末,把一个月以来讲过的课文再认真、逐字逐句的研读一遍,将一个月以来整理出来的知识点、章节图仔细读一遍,加深记忆。每月在老师指导下自行组织一次实践活动,或参加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能力,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相应知识。
①语文课,归纳、总结每周画出的章节知识点图,认真研读章节知识点网络图,试着记忆网络图形成图表记忆。认真研读本月所学课文,加深理解与记忆,需要背诵的课文背诵一边,背诵不熟的要背熟,知识点理解不透的,咨询老师、同学,或者利用网络学习相关知识,也可利用QQ群和老师、同学直接交流加深理解。
②数学课,认真精读本月所学全部课文内容,记熟定义、定理。整理每周总结的知识点网络图,并认真研读网络图,根据网络图会议每节课讲授内容、知识点、定义、定理等,做到默熟于心。
③英语课,背诵一月来学习的全部课文,复习记忆一月来所有课文单词,要求背熟课文,记熟单词。绘出一月来章节图,根据章节图回忆每节课课文,做到能复述课文,理解课文汉语意思。
④品德课,认真精读一个月来所讲课文,需要背诵的部分背熟、记熟。整理每周总结的章节知识点网络图,研读网络图回忆每节所讲内容。
⑤科学课,认真精读一月所讲课文,需要背诵的部分背熟、记熟。整理每周总结的章节知识点网络图,研读网络图回忆每节所讲内容。有条件做实验的,自己动手做实验,增加直接经验,培养科学研究态度与技能。
(5)第五步,学期读书
要求学生每学期结束时,再把整本书认真研读一边,强化知识点的复习。并把整个学期学过的,每一个学科知识用一张树形图总结、归纳起来,方便系统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①语文课,认真精读每一课课文,需要背诵的背熟。整理每月汇总的章节知识点图,形成整本书章节知识点网络图,并认真研读、记忆网络图,形成图表记忆,根据图表回忆每课讲授内容、背诵部分、知识点、写作方法等。
②数学课,认真精读每一课课文,数字、例题都要读,需要背诵的定义、定理等背熟。整理每月汇总的章节知识点图,形成整本书章节知识点网络图,并认真研读、记忆网络图,形成图表记忆,根据图表回忆每课讲授内容、定义、定理等。
③英语课,认真研读每一课课文,并背熟课文、记熟单词。绘制整本书章节图,根据图回忆默背每一课课文,记忆图表。
④品德课,认真精读每一课课文,背诵部分记熟记牢。整理每月章节图,绘制整本书章节知识点网络图,研读章节知识点网络图回忆每节课讲授内容。
⑤科学课,认真精读每一课课文,背诵部分记熟记牢。整理每月章节图,绘制整本书章节知识点网络图,研读章节知识点网络图回忆每节课讲授内容。
3.“1”指通过归纳、整理得出的一张整本书知识点章节图
孩子们一边学习课本知识,一边总结、归纳每一课的知识点,并手绘成图。尝试记忆章节知识点图,形成系统知识理解,提高学习效率。一方面可以加深记忆,使学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更有利于逐步培养孩子们的归纳整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自制能力等。
通过实验,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们也意识到,原来的题海战术是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应该及时的尝试新的、高效的教学方式。参验教师能够融入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组织教学。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搭起了师生沟通的另一个桥梁,师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逐步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题组成员和实验班教师全面记录教学和学习过程,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调查,积累教学设计和学习过程的各种资料,大量参加教学研究活动还要求经常总结经验、撰写论文。教师通过积极实验、不断探索,积累了经验。使参与教师理论水平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得到县教研室专家认可。两年来,课题组教师获得市、县级优质课成果2项,发表论文有10篇,累计参加各项培训28人次,经验总结11篇,获奖教学研究成果18个。
课题组对非常“5+1”学习模式,在两所学校扩大试验范围。逐步形成大兴趣、多活动、高效率教学体系,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学校教学质量有较大提升,2013年六年级质量检测常河镇中心小学总排名全县第三、西位明德小学全县第五;两所学校学生在全县各级各类文体活动中获奖31人次,创历年之最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提升了办学品位。
(二)丰富多彩的校本资源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知识积累 深挖校本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内容,开展校本资源对学生兴趣影响研究活动:开展“‘经典内容我知道’征集活动”、“‘颂经典’古诗词朗诵大赛”、“课前诵读十分钟”等活动;“英语角”、“英语园地”、“我们都来说英语”、“英语竞猜”等活动;创设的班级刊物(如:《金色童年》、《花开的声音》、《小荷初绽》、《明天的太阳》、《美文我最爱》等);每周一节的“教师讲坛”课程。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够自主有效地学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并逐步提高孩子们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增加了孩子知识积累。培养了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了英语口语锻炼。
(三)网络拓宽学习途径,成为学习的有利助手
运用信息网络化环境提供的文字、映像等资源的共享,提高学生参与情趣,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合理利用上网时间。例如:创办学科主题社区,方便了教师发布学习任务与教育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创建师生相互交流的QQ群平台,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更加便利,缩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空间,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途径;提高了学生有效收集、整理、应用信息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小学生依托网络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习惯,提高了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有效改善不良上网习惯。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体验全新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孩子们体验全新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综合能力。增进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坚定的品格,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了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六、课题研究发表文章
(一)已发表论文
1.王素华撰写的《农村小学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研究》2013年7月在《幸福家庭·教育论坛》发表;
2.王素华撰写的《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策略》2014年2月在《教师教育研究》发表;
3.闫震撰写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研究》2014年2月在《教师教育研究》发表;
4.游孟涛撰写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2014年9月在《学周刊》发表; 5.李华波撰写的《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2015年7月在《中小学教育》发表;
6.姚国莉撰写的《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思维》2012年7月在《中学生数理化》发表;
(二)待发表的论文
1.《校本资源对学生兴趣的影响》 2.《创新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 3.《校本资源对学生兴趣的影响》 4.《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5.《综合小学生实践活动中体验性学习研究》
第五篇:课题研究报告
《通过读背培养小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研究》课题
研究报告
桦甸市第十一小学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陈春霞
【内容提要】
此项课题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在理论研究上:提高了全体教师对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增强了科研兴校的科研意识;在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上:调动了全体教师自觉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致力于教学观念、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的质量和品位;在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上:丰富了学生的课内为生活,增加了学生文学素养和知识积累的储量,为小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在着重培养小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前提下,总结提炼出了如何把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加以整合的具有一定可推广性的经验和具体做法,填补了我校有史以来无科研课题的空白。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阵地。事实充分证明: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文学素养的优劣,左右着其将来步入社会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换句话说,丰富的语言储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厚的文学积淀,缜密的逻辑思维,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命质量。
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改革实验以来,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全面实施改革的形势下,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基于这些认识,结合我校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为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之课改要求贯彻落实,本着“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基”的教学理念,以强化语文学科的科学研究为突破口,提出了此项课题的实践研究。
(一)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搞好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学好语文对学生将 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正确途径。语言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对学习语言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即是读和背。
清代散文家刘大魁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的确,通过反复诵读,细心玩味,对文章的气势、节奏、神韵、意义便心领神会。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的求知欲十分旺盛,记忆力处于黄金阶段,记忆力比理解力要强得多。自十五岁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忆。
(二)现实依据
“通过读背培养小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研究”课题,不少教育界同仁都在研究和关注。但在小学阶段读背过的文章和诗句,到底对其今后的学习及成长是否有直接影响,还是一个在探知的热点问题。我校虽属市直小学,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学生接触外界新鲜事物有限,视野不宽,语言贫乏,这就导致其阅读和作文能力的低下。因此,通过课题研究,在教学中让学生熟读背诵,久而久之,学生在大脑皮层内储存了大量的美词佳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便会形成文化底蕴,继之,学生的语言储量必然会促进语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在教育理论研究层面:提高全体教师对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增强科研兴校的科研意识;在课堂教学实践层面,调动全体教师自觉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致力于教学观念、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学校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的质量和品位;
在学生培养层面:丰富学生的课内外生活,增加学生文学素养和知识积累的储量,为小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在培养小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前提下,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总结提炼出了如何把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加以整合的经验与做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符合小学生掌握语言、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全体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能力。
三、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全校学生
五、课题研究方法和过程 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等。研究过程:
为了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边实验、边总结、边运用、边完善”的科研工作原则指导下,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组织开展了以下课改实验活动:
1、课前五分钟自我介绍、朗读比赛和成语接龙训练
我校地处偏远的农村矿区,在校学生大都是生活在农村,学生的生活交际不广,阅历不深,信息闭塞。这种生活环境使绝大多数学生在公共场合说话时大多表现出口讷神态,仪态欠佳,或是脸红耳赤,抓耳挠腮,忸怩作态;个别敢说的不是音量低、语音含糊,就是语句不连贯、辞不达意、缺乏条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便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加强说话训练,使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由敢说到能说,由能说到善说,由善说到爱说。
在活动中,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急于求成。开始阶段,利用课前五分钟鼓励学生上讲台面对全班同学进行简单地自我介绍,或朗读一篇自己认为较有意义的短文,然后在黑板上抄写三个成语并解释成语的意思供同学们学习,这一活动每堂课一人次,按座位号轮流,师生当场评议,力求挖掘学生“说”中的闪光点,予以鼓励,并中肯指出其不足。
2、每周一次说话活动课,指导学生能说会评
单纯依靠每堂课五分钟的课前活动训练就想很快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显然是不现实的。
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一段时间后,在教师的主持下,每班每周举行一次说话活动课。这种说话活动课,唱主角的完全是学生,老师只是充当总编导的角色。活动规则是:按照班级学生的人数多少,设计同等数量的签条,写下座位号,活动中班级干部随意抽出一组学生名单(每组设计为五名),要求抽到的同学依次上讲台对某个热门话题发表简短演讲,或讲析成语典故,或交流学习心得。每一组结束后,又当场抽出三名学生对上述五位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评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对说话者和评论者分别加以简要地品评、指导。最后,通过抽签形式请出五位学生发言、三位学生评论,教师又加以指导……。
如此循环往复的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参与说话、评论的积极性、创造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少学生参与说话活动训练的激情空前高 涨。他们事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有的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有的介绍各科学习的体会和感受等等……,这种训练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培训效果。
3、每月一次的辩论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组织每月一次的辩论赛,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是一种较高难度的语言训练活动。
为了保证活动的有效性,活动之前,教师事先把辩论赛规则分发给学生,并预先布置。学生将自己最为关心的辩论题目拟出来供全班择优选取,每月第一周公布所选取的赛题。辩论赛开始前,预先让学生用五分钟时间作好准备,上台发表即兴的竞选纲领,自荐当辩论会的主席。单号、双号的学生分别作为比赛的正、反方参加比赛。各方选派出来的辩手综合整理本方所收集的材料,分别代表正、反两方参赛。在主席的统一指挥下,双方代表依次就陈辞阶段、盘问阶段、自由人辩论阶段和总结阶段进行辩论。
4、以“手抄报”为载体探索习作教学新模式
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考虑到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喜欢展现自我风采的特点,结合中高年级习作教学要求的基本规律,在尊重个性,倡导创新原则基础上,我们大胆革新,探索出以创办“手抄报”为载体的习作教学新模式。
基本做法:
首先,重视策划,提出合理的总体要求。策划以“创新、独特、真实”为目标,鼓励学生努力尝试各种文体。具体的要求是:独立创作,追求特色;形式多样,题材不限;文采为先,插图为辅;字迹清楚,版面美观。
其次,认真撰写稿件,反复修改润色;同组合作,互相借鉴,细心校对。
第三,师生共同浏览赏析“手抄报”清样,把想象丰富、文采优美、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普遍教育意义的文章,在同班之间,本年段范围内交流展评,最后,刊登(张贴)在学校的画廊、板报或语文教研园地。
在创办“手抄报”探索习作教学新模式的同时,从教学业务管理的角度,学校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辅之以目标明确的课内作文训练,把自由写作与限制性训练结合起来,既保证了每学期习作训练的数量与质量,又使热爱写作的学生其个性和创作才能在“手抄报”习作模式探索中得到了极大的张扬和发挥。这种习作模式,不仅解放了传统写作思想对学生的束缚,而且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可谓一举三得。5.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例如: 朗读比赛、古诗文背诵擂台赛、成语故事大赛、作文大赛,阅读竞赛等,让学生在竞赛中不知不觉的提高读背兴趣,增强感悟能力。
六、课题实验结果 研究成果:
1、编写了校本教材
2.筛选编撰了课题研究《论文集》 3.筛选编撰了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
4.有9篇科研论文分别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
5.有两篇学术论文在《吉林课程改革》刊物上公开发表。
6.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在培养小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前提下,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总结提炼出了如何把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加以整合的经验和做法。基本规律是:
(一)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要以“听和说”为前提。1.以“听”促“看”、以“看”促“说”。2.以“说”促“读”。3.以“说”促“写”。
(二)实现了“听说”训练与“读写”训练的相辅相成 “读写”通过书面语言进行,“听说”通过口头语言进行。“听说”能力是“读写”能力发展的基础,“读写”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因此,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阅读和习作课教学的。
一位语文教育大师曾说过:“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伴随着
一、两个精彩牵动全篇的课堂提问”。事实上,在讲读课中,师生的双边问答活动是学生进行听说练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且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校教师立足本班的班情、教情和学情,大胆改革教法,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口语训练,做到每课各有侧重点,每节都有训练点,把训练和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对学生来说实际上就是最好示范,研究中我们抓住这一关键点,要求教师讲解的内容必须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音清晰、用词准确、意思简明、态度自然、语调抑扬顿挫。教师的示范作用,不仅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教师规范的课堂教学语言,保证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和训练的重心与质量。
习作课同样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和训练的主渠道之一。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我们十分注重口头作文的有效训练,通过口头作文,帮助学生做到有内容、有中心、有条理、有 文采地进行口头表达。此外,特别重视习作课上的讲评,利用这个重要的训练环节,教师选择一些优秀习作和有毛病的文章念给学生听,让他们比较优劣,发现文章的优缺点,再由学生口头发表意见,进行评议、修改。或者采取如下措施:学生分组互改,每位学生从所批改的作文中挑出一篇最好的进行精改评批,然后推荐作者在作文讲评课时上台宣读习作,再由批改者做点评,接着由全班讨论,最后由教师总评。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习作水平和能力的快速提高。
七、实验结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依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此项课题两年多的研究结果证明:
我校确立的《通过读背培养小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研究》课题,选题方向明确,组织管理得力,研究思路正确,研究方法有效,研究过程严谨,研究效果显著。
不仅推动了新课程教学实践的顺利实施,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科研兴校”办学目标的实施进程;不仅对全面提高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八、讨论与分析
尽管此项课题的实践研究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总结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有些问题始终成为全体实验教师有效开展实践研究的障碍。其表现是:
1.此项课题的研究是我校科研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突破,客观存在的种种因素,导致全体教师对于开展科研工作产生了神秘感、畏惧感,加之归并到地方后,各项“新鲜事物”的接踵而来,教师压力的增大,再加上教师本身的因素(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人少之甚少)、并不具备理想的科研素养,所以,人为的设置了工作障碍,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制约了课题研究的速度和质量。
2.由于教育科研在学校历史上的空白现状,无形中对课题的有效组织和开展提出了挑战。在这样的前提下,总结中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课题研究的规范化管理和教师科研素养的提高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实践验证的客观真理。
同理可证: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育科研是学校事业进步与发展的攀援梯,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助推器,教育科研是学生培养的加油站,教育科研是检测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试金石。因此,我们决心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巩固已有成绩,在教育科研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科研的思想认识,举全校之力,不断把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