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劳动保障监察一小时维权服务圈的探索和研究报告
打造劳动保障监察
一小时维权服务圈的探索和研究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市劳动保障监察不断优化执法模式,拓展职工维权的渠道,打造多功能便民的服务平台,实现了劳动保障监察维权“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格局,有效地维护职工权益。但是,随着经济下行趋势,企业效益下降的影响,企业用工矛盾日益突出,职工维权时效诉求越来越高,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依法行政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大背景下,如何创新劳动监察维权模式,着力打造劳动监察一小时维权服务圈,整合利用资源,有效缓解案多监察力量薄弱等问题,为职工提供便捷的维权途径和高效的维权服务,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值得探讨和思考。
一、当前劳动保障监察维权的现状分析
当前,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作现状却仍然不容乐观,其效果与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劳动者维权诉求仍不相适应。
(一)职工维权案件量大,现有执法力量薄弱。今年以来,欠薪案件呈现早发、高发,且时间跨度长、涉及人数多、金额高的特点,发生的欠薪案件、涉及人数、欠薪金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5.7%、57%和138%,与往年欠薪问题多集中在年底不同,今年仅二季度就发生了16起欠薪逃匿案件,欠薪案件已由以前岁末年初偶发事件发展成频发事件;此外,部分行业由于产业链冗长,或民间借贷造成资金链断裂等原因,导致欠薪时间延长、金额较大、恶性循环,处于链条末端的劳动者成为最终风险承担者,极易引发集访事件,如扬中某集团、中电某公司欠薪人数都在500人左右,涉及金额超千万元;新区齐航某公司拖欠435名职工工资达300.6万元;新区丁卯片区的奔驰、大众、斯柯达等5家汽车4S店,由于经营困难,或将歇业、裁员,欠薪投诉时有发生。面对日益繁重的执法任务和面广量大的监管范围,现有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特别是辖市区基层力量明显不足。
(二)群体性案件情况复杂,维权维稳要求高。今年以来,全市因欠薪问题引发的突发性集访事件激增,已处理的有135起,涉及职工8239人,欠薪金额10468.8万元,分别是去年同期的400%、342%和553%。欠薪职工采取集体停工、封堵道路、围堵政府、网络扭曲夸大,甚至跳楼要挟等极端方式进行讨薪;同时企业主欠薪逃匿案件也有上升趋势,今年全市查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58件,较去年同期增加了41%,群体性事态易扩大,职工维权偏激,案件处理难度大。主要是一些建筑领域,由于发包方层层转包,劳动法律关系复杂,落实兑付资金界定难,这些都给解决欠薪问题增加了难度,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
(三)农民工维权时效诉求强,办案时效滞后。每年“两节”期间,是职工维权举报投诉的高发期,农民工的“突击讨薪”也常常成为年终岁尾的一道别样风景,而“集中清欠”又不可避免地成为专项治理的“突击任务”。虽然,“欠薪入罪”已为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提供了法律支撑,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工作已协调好部门之间职能,政府也对预防和解决欠薪问题召开专项会议,强调提出“限时处理”、“当天立案”、“7日结案”和“挂牌督办”等措施。但是,劳动监察实际办案中取证标准高、时间长,尤其是欠薪逃匿案件,涉及移送公安部门、检察机关起诉、法院审理等办案环节,结案时间较长。难以满足多数农民工返乡心切,讨薪效果“立竿见影”的要求。
二、打造一小时维权服务圈的思考
打造劳动保障监察一小时维权服务圈,要充分利用网络网格、联动平台优势,建立统一指挥调度平台,有效拉长“短板”,确保维权服务快捷、周到、准确,实现维稳权效率最高化。
(一)要不断夯实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基础。一是要不断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按照“专职机构标准化、中队实体化、协理员专职化、经费保障化”组织架构建设目标,要将机构建设标准纳入各辖市区政府目标考核。目前,全市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达105人,增编增人52人,三个辖市均达14人以上,四个区均达10人,其中XX市实现劳动监察中队实体化,其它辖市和区每个镇(街道)中队兼职监察人员不少于2人,2015年公开招聘村级专职协理员625名,实现村社区专职协理员全覆盖,协理员工资为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达到2500元左右,其费用由就业再就业基金专项保障。二是要有效提升信息管理水平。要结合“金保”工程,建立贯穿市、辖市区、镇(街道)和村(社区)四级的信息网络,与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信息系统无缝对接,实现就业用工登记、社保参保缴费、劳动关系协调、劳动监察仲裁等各项工作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全面加强信息采集工作,加强对其劳动保障诚信情况实施A、B、C三类监管。三是要充分发挥网格监管效能。广泛开展“一走访二帮扶三引导”定点联系服务制度,帮助企业及时解决用工管理、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难点问题;建立基层网格“三色预警”制度,对发现问题的按照轻重分别发出黄、橙、红三色警示信息,实行“二级网格处理、一级网格管理、监察大队跟踪”。
(二)要建成劳动保障维权综合服务体系。要按照全市一体的工作思路,高效整合资源,加强市县联动,着力建设劳动保障维权“一中心、两平台”。一是建立综合一体的市人社矛盾调处维权服务中心。将市局机关一楼大厅进行改造,建成集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仲裁、信访维稳、政策咨询、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功能一体化、窗口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的综合维权服务大厅。二是建设市县联动的劳动关系预警处臵指挥调度平台。按照“1小时劳动保障维权服务圈”的建设要求,在全省试点打造现场视频传输覆盖全市的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报警、人员指派、案件处臵、跟踪指导全过程监管;整合就业、社保、劳动监察、税务等数据库资源,建成劳动关系预警监控指挥系统,实现数据间互联互通,智能化预警监控用人单位劳动关系运行情况。同时建立健全预警信息的等级管理、信息发布、信息处臵制度,明确指挥调度中心组织架构、层级分工、人员职责,高效快速应对和处臵突发性群体性劳资纠纷事件。三是打造统一规范的劳动保障投诉举报平台。整合窗口、电话、网格三大举报投诉渠道,全市60个一级网格全部上线运行,实现“一点投诉举报,全市联动受理”,实施举报投诉案件全过程监管,加强立案、批转、查处、结案等各个环节实时监控,确保案件网上运行率、按期结案率、准确率均达100%,形成“内控中规范、阳光下运行”的网络办案监管机制。
(三)创新职工欠薪预防处臵机制。按照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的工作思路,将保障职工劳动报酬权益机制建设列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改革项目。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首先,落实政府属地责任。针对当前企业欠薪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各级政府“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各辖市区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层层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基层网格排查,列出存在欠薪隐患的企业,实施“四个一”跟踪管理:“一名乡镇(街道)负责人、一名劳动监察员、一名村(社区)干部、一名公安人员”,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其次,落实部门职能责任。全市建立预防和解决欠薪问题联席会议,人社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和执法监督,住建、交通、国资委等部门担负工程建设和国有企业的监管责任,公检法担负联合打击恶意欠薪责任,财政、银行、总工会等部门担负资金保障维稳责任,形成以政府牵头、多个部门参加联手防控、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再次,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按照“谁用工、谁负责”、“总承包、总负责”、“谁欠款、谁偿还”、“谁出资、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企业及工程项目必须承担工资支付主体责任。二是运行行政与司法联动打击恶意欠薪行为机制。严格落实市委政法委、市人社、公安等七部门联合出台的《市联动查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工作的实施意见》,由市委政法委牵头,落实定期例会、重大案件联办、疑难问题会办、信息通报、案件快报五项机制。三是畅通财产保全快速通道。依据联合法院、检察院出台的《关于办理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申请诉前财产保全案件的指导意见》,对欠薪逃匿或转移资产、哄抢财产等案件时,劳动监察和仲裁机构,及时向法院发出《诉前财产保全申请书》,法院在3个工作日内对事发单位实施财产保全,启动强制执行程序,及时地解决欠薪逃匿案件财产的处臵问题。
第二篇:劳动保障监察文明执法服务承诺
劳动保障监察
文明执法服务承诺
一、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做到文明礼貌、热情接待、服务周到。无偿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咨询服务,提高用人单位的守法意识和管理水平。
二、依法监察,文明办案,秉公执法。对用工单位以宣传教育为主、以批评处罚为辅,坚决做到不以罚代管,不乱检查、不乱罚款。
三、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度。在接到用人单位报送审查书面材料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凡符合规定的投诉及举报案件,从接到举报或投诉之日起在5个工作日内立案,60个工作日内结案,对情况复杂的案件经批准,90个工作日内结案。
四、重大案件24小时内展开调查。
五、维护举报人合法权益。为举报人保密,以鼓励和保护与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作斗争,营造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社会氛围。
六、树立公仆意识,严格遵守廉政规定。对被监察单位和相对人做到不吃、不拿、不卡、不要、不接受馈赠。
第三篇:以创新精神打造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新模式
摘要:本文以劳动保障监察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为依据,论述了创新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新模式必须在执法观念上从
因循守旧向开拓创新转变;在执法范围上从单一执法向全面执法转变;在执法重点上从不分主次向突出主题监察转变;在执法方法上从被动监
察向主动监察转变;在执法力度上从软弱无力向增加强制性转变。
关键词:创新;劳动保障监察;新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因为创新是一个新事物否定和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事物的进步和发展。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来说也是完全适用的。我们所从事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如果总是沿袭以往那种陈旧的旧套路,不能以创新精神去开拓新的工作局面,打造新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新模式,就势
必跟不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会有负于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培养教育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期望和重托。而要以创新精神打造劳动保
障监察执法新模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在执法观念上,从因循守旧向开拓创新转变。
我们应当看到,虽然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思想观念影响还没有完全从现实生活中退走,还
在某种程度上对当前从事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产生影响。从计划经济时期来看,那时的劳动保障监察任务比较单一,不像现在这样复杂。那
时,从城镇来说,只有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农村有乡镇企业,农民就是在社里种地。那时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关系也不那么
复杂,产生劳动纠纷和争议的机率也比较少;即使发生了纠纷和争议,处理起来也比较容易。加之,那时企业中的工会也在职工劳动保障的维
护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方面的工作压力。可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立和不断发展,在城镇,外
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私人企业也出现了;在农村,随着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于是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从而使我国的劳动关系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状况,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
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
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
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而我们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对这种
新的形势缺乏应有的认识,这是产生因循守旧、缺乏开拓精神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首要的是要加强学习,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认
真组织执法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有计划地学习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尽快使执法人员的观念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执法观念。这是做好新时期执法工作的首要任务。
2、在执法范围上,从单一执法向全面执法转变。
以往我们的执法只是从一般的劳动工资和劳动条件方面的监察,这是很不够的,应当向全面的劳动权益维护转变。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
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必然要求用人单位在更大程度上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使广大劳动者能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就要
求劳动保障监察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劳动工资和劳动条件等经济权益层面的监察,必须向更高层面的职业安全与卫生、职业培训与教育等发展
权益方面推进。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法制意识的增强,他们也将不再满足于低级层面的劳动工资权益的尊
重和保护,将依法要求用人单位不但要尊重他们的经济权益,而且要尊重其发展权及其相关的组织权和政治权。这就要求我们劳动保障监察执
法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不断提升监察的质量和水平。三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与之相适应,除涉及政治和意识形态性质的劳动标准外,劳动立法必须在更大程度上与国际劳动标准接轨。这就要求劳动保障监察必须向全面的劳动者权
益维护转变,以真正发挥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全面执法,就是《劳动合同法》第74条中所规定:“县级以
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下列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一)用人单位制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及
其执行情况;
(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
(三)劳务派遣和用工单
位遵守劳务派遣有关规定的情况;
(四)用人单
位遵守国家关于劳动者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
(五)用人单位支付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报酬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
(六)用
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监察事项。因此,我们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和其监察人员
必须不折不扣地认真执行这些规定。
3、在执法重点上,从不分主次向突出主题监察转变。
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监察执法联系广泛,工作任务千头万绪,各种劳动纠纷、劳动争议层出不穷,有效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不能不分轻重
缓急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必须抓住重点,突出主题。要采取强有力措施,以维权联动为依托,联合公安、法院、工商、税务、安监、城建、工会、妇联等相关部门,针对特殊行业,特殊群体,特殊问题,有重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对女职工权益保护、非法使用童工、农民工
工资支付、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缴纳等“维权主题监察”。在全面维护特殊群体权益的基础上,重点对改制企业在用人中劳动合同的订立
和兑现劳动合同的情况;对流通领域、学校、医院、银行等系统重点抓从业人员社会保险缴纳情况;对纺织、服务、商业等女职工较为集中的系统,重点抓女职工权益保障情况;对城乡结合部的用人单位、私人企业、餐饮、服装等行业,重点抓非法使用童工的情况;对建筑施工装饰
装修等用人单位重点抓农民工工资拖欠情况。
专项检查是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典型特色。近年来,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集中精力抓了专项检查。2001年,我国各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
主要是深入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两个确保”专项执法检查活动。2002年各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加大维权力度,在全国范围内重点组织开
展了农民工权益保护、女职工权益保护、贯彻实施《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专项检查活动。2003年,各地劳动保障监察
机构加大维权力度,严肃查处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并在全国范围内重点组织开展了农民工权益保护等专项检查活动。2006年在全国范围
内重点开展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劳动用工情况等专项检查活动。这一系列的专项检查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在执法方式上,从被动监察向主动监察转变。
被动监察往往会使得工作陷入被动和低水平状态,不得不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应对最紧迫的事件处理中,难以真正发挥公共职
能部门的全部职能。同时,也不可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所谓从被动监察向主动监察转变,就是从事后劳动争议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变。
在劳动保障监察职能上,预防功能在新形势下日益受到重视,劳动保障监察的预防职能强调进行积极主动的监察,而不仅仅停留在事后的监察
上。国际上一直倡导在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和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人员履行职务过程中,逐渐把重点放在预防和预防措施的需求上,使雇佣工人提
前采取措施,控制并减少那些威胁他们的体面工作的风险。目前尤其要借《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实
施之际,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加大力度,严格执法,让劳动者自觉地知法、懂法、护法,使用人单位知法、守法。实际上,劳动保障监察重点
向预防转变,不仅仅是执法方式的转变,而是对劳动保障机制和监察工作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体现了劳动保障监察水平的提升和劳
动保障监察质量的提高,也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
5、在执法力度上,从软弱无力向增强强制性转变。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主要法律依据是《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它虽然为劳动监察执法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但力度、强度还不能适应不断变化
着的劳动环境,其执法力度和强度远远不能与公检法等部门相提并论,即使与工商、税务、城建、国土等部门监察执法相比也还相差甚远。劳
动监察执法中,设有查封物品、冻结帐户、没收违法所得,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等强制措施;对拖欠工资,欠缴养老保险费等现象,劳动保障
部门只能处罚,对企业负责人死拖硬赖就是不还工钱、不缴保险、转移隐匿财产、逃避处罚,只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由于申请法院执行
程度复杂,执行期限过长,并且企业普遍存在违法行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可能完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因此,应以《行政法》、《劳
动保障监察条例》为依据,修改相关法规条例,针对劳动保障监察难、执法难的情况,应当按照《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赋予劳动保障监
察部门以查封、扣押、冻结帐户、没收违法所得等职权,以缩短劳动处罚执行时间,以使逃避责任的用工单位得到及时处罚。从而改变劳动保
障监察执法弱、执法难的问题,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第四篇:社区劳动保障监察事务受理服务个人工作总结
社区劳动保障监察事务受理服务个人工作总结
2011年11月我有幸来到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就职,从事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在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同事们的积极配合和协助下,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取得了优良的成绩。本人也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思想方面
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了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丰富了政治头脑,增强了政治敏锐性。2016年10月经过党组织的多年精心培养和严格考察,我荣幸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2017年10月顺利转正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二、工作方面
我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勤勤恳恳,扎实工作,积极进取。在日常工作中踏踏实实地践行“法治”精神。首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通过政治学习为工作指明方向、通过业务学习为工作技能水平。其次,积极认真地做好法律法规宣传工作,指导和监督企业经营者守法经营,引导和帮助劳动者依法维权。再次,密切联系劳动关系双方,了解双方的急切需求,发现劳资矛盾隐患,及时、有效、妥善地解决需求、化解矛盾。最后,严格依法处置、真诚依法协调各类劳动争议,让劳动争议在基层得到有效解决。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对其他部门要求协助的事情都能耐心、及时完成,给予配合和协助。近三年来一共受理劳资纠纷863件,涉及金额4000余万元,其中群体性劳动争议13件,涉及金额3400余万元。
在我的带领下,在本科室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劳动保障监督工作取得了优秀的成绩,2015年~2017年本科室连续三年被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评为市先进集体。而本人撰写的《关于填补失业再就业医保待遇“真空”实现医保政策无缝对接》的建议也于2016年12月被市委信访办和市人民政府信访办评为“2016市优秀人民建议”。
三、生活方面
我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讲究社会公德,注意个人的生活细节,养成优良的生活作风。对家庭生活,做到量入为出,勤俭持家,在合法收入允许的条件下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在单位,同事之间相处融洽,生活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不斤斤计较。
四、存在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
虽然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人无完人,总有一些缺点和不足需要自己不断改进和完善。比如:学习上不够精细,对新的知识和理论往往只做粗略了解,不作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对于一些工作只求完成任务,不求取得更高质量。林林总总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更好的工作成绩,取得更高的实
效。
第五篇:恰当选择维权渠道妥善解决劳动纠纷——劳动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的联系与区别
恰当选择维权渠道妥善解决劳动纠纷
——劳动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的联系与区别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用人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与劳动者寻求自身权益最大化这一对矛盾在不断发生碰撞,使劳动纠纷大量上升成为必然现象和较为普遍的现实。在当前的劳动关系中,不可否认劳动者正处于弱者地位,而劳动纠纷又是每个劳动者不能回避的社会现实,因此,许多劳动者寻求通过法律渠道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如何恰当地选择维权渠道,妥善解决劳动纠纷,也是困扰着劳动者的难题之一。因此,由于不少劳动者解决劳动纠纷时,对劳动仲裁部门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异同并不十分了解,未能选择恰当的维权渠道,贻误了解决劳动纠纷的最佳时期,甚至超过受理时效,导致自己受到侵害却无法讨还公道。笔者结合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希望通过对劳动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之间联系与区别的分析,使广大劳动者了解劳动仲裁部门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维权工作中的异同,进而使劳动者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选择恰当的维权渠道,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劳动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劳动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是解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纠纷的两个渠道,它们都是依据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规章对劳动纠纷进行处理,在受案范围上也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着明显区别:
1.机构性质不同。
劳动仲裁委员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工会组织的代表、用人单位方的代表组成的机构,其可聘任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人员、工会工作者、专家学者和律师为专职或兼职仲裁员,行使法律、法规授予的仲裁权处理劳动纠纷。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为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办理仲裁委员会日常事务。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提出的申诉,以第三者的身份,在对争议事实进行调查、认定的基础上,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被社会公认的客观规律,对双方的争议居中做出裁决。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成立的行政执法部门,劳动保障监察员只能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代表政府职能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行使执法权,依法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行为进行检查并纠正违法行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监察的对象主要是用人单位,既可主动对用人单位进行检查,又可通过受理群众举报,依据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纠正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一般不受理用人单位诉劳动者的劳动纠纷,但对劳动者侵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如冒领社会保险
金等,也要依法予以纠正。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部分劳动纠纷,在有充足证据证明用人单位的行为违法时,劳动保障监察也可予以处理。
2.处理程序不同。
劳动仲裁处理劳动争议的一般程序为:在收到当事人的书面仲裁申请后,初步审查决定是否立案受理;对符合受理条件的申诉立案后,进入“送达通知”和“答辩”程序,当事人可在此期间收集并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相关证据材料;此后,仲裁委员会可以进行“调解”和“开庭审理”程序,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做出判断,最终以调解或裁决等方式审结案件。上述处理程序一般在60日内完结。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司法前置程序,只有当事人对劳动仲裁机构做出裁决或不予受理决定不服,提起诉讼时法院才会受理。进入司法程序后,原告与被告只能是发生劳动争议的两方,法院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重新进行审理。当事人对仲裁委员会做出的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和《裁决书》,有义务自觉履行,如果一方当事人不自觉履行,另一方可申请法院强制对方执行。
劳动保障监察属于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行为,在查处群众举报案件时,遵守以下程序:第一,对群众举报的问题进行初步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有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行为的,进行登记立案。第二,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听取当事人的陈述与申辩。第三,依据不同情况做出处理决定: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的,做出相关处理决定;对违法证据不足的,做出撤销案件的决定。第四,依据违法事实对用人单位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对用人单位进行罚款、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或下达《行政处理决定书》,责令用人单位对给劳动者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赔偿。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名义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和行政处理决定负法律责任,用人单位对行政处理(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用人单位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出的行政处理(处罚)决定在法定期限内既不履行又不申请复议或不起诉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3.对劳动纠纷处理的方法不同。
劳动仲裁处理劳动争议的方法可形容为“坐堂断案”式。当事人对争议的事实和理由应当向仲裁委员会“举证”,即提交相关的证据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如果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不能举证,或虽然举出证据,但该证据不能被仲裁委员会认定和采集的,当事人要承担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根据法律规定,为了保证公平对待各方当事人,仲裁委员会一般情况下不能代替任何一方当事人去收集证据。同时当事人可对如何适用法律法规依据提出辩论意见,而仲裁委员会在当事人辩论过程中只听取各方的意见,不能发表意见。另外,调解既是仲裁委员会办案的原则,也是必经程序,调解工作可贯穿于整个办案过程之中,调解不成的,再进行裁决。
劳动保障监察是依法行政,其工作方法与一些西方国家的“劳动警察”相似,可形容为“接受举报、主动出击”式。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查处群众举报案件和对用人单位进行主动检查,不
存在本质区别,只是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两种不同形式,在处理违法行为的方法上也没有区别。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判定用人单位在劳动管理过程中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必须要有法定依据,不能像劳动仲裁那样可按照被社会公认的客观规律进行推断。对存在违法事实的用人单位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可采取行政措施予以纠正或给予行政处罚,但对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依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不再给予行政处罚;对没有法定依据的,即便用人单位存在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也不能采取行政措施。另外,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可依职权到用人单位主动收集有关证据,或责令用人单位提交有关材料以便进行监督检查。
4.争议处理的时效不同。
关于劳动仲裁处理的劳动争议案件的时效问题,依据《劳动法》的规定,当事人应在劳动争议发生后的60日之内申请劳动仲裁。如果当事人在既无不可抗力,又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超过60日提出仲裁申请,那么,当事人就要承担不利于自己的仲裁结果。
劳动保障监察受理的劳动违法案件的时效,依据原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职工对企业做出的行政处分不服能否通过劳动监察途径解决等问题的请示”的复函》(劳办发[1997]17号)的规定,劳动者一般应自用人单位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两年内进行举报。超过两年时效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有可能不再予以处理。
5.处理争议在收费问题上不同。
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申请仲裁须预交仲裁费,待仲裁机构处理完毕后,各方当事人按照自己在争议中所负责任大小承担仲裁费用。
而劳动者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举报用人单位违法行为不收取费用。举报人可采取电话举报、信函举报、举报人当面口述举报等形式。但举报人应据实举报,并告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被举报人的名称、地址和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行为情况。
二、选择劳动仲裁还是劳动保障监察处理劳动纠纷的一般原则
如上所述,劳动仲裁处理案件遵循“不告不理”原则,即劳动仲裁从判断争议当事人是非责任角度出发,只有在当事人提出仲裁申请时才启动仲裁程序,而且一般是对于“个案”进行处理。对双方各执一词、不易判断的争议问题,如开除、除名、自动离职、减少报酬或待遇、培训费用、劳动合同的履行、解除或终止等,特别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合同效力的认定、变更和解除劳动合同时给对方造成损害等争议,一般可通过仲裁渠道来解决。
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查处案件的一般原则是“对事不对人”,即从国家行政管理角度,主动干预规范劳动用工行为,监察程序可根据情况需要随时启动,主要查处用人单位中带有普遍性的违法问题。对用人单位恶意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如不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为职工办理缴纳社会保险手续、无故克扣或拖欠职工工资、向职工收取抵押金、违法使用
外地务工人员、职业介绍机构提供虚假信息欺骗求职者等。另外,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存在的违法事实清楚,劳动者有足够证据证明用人单位存在侵权行为的,也可选择劳动保障监察渠道解决。
三、举例说明。
在介绍了劳动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之间联系与区别以及处理劳动纠纷的一般原则后,笔者希望能够通过以下几个例子,达到加深理解的作用:
例1:某用人单位未给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可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行举报,而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给自己缴纳社会保险的基数有争议,可向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仲裁。例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中的条款在理解或履行上产生纠纷,应向劳动仲裁部门申请裁决,依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例3: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报酬明显低于最低工资,或用人单位无故拖欠企业内大量劳动者工资的,建议通过劳动保障监察予以快速解决,也可选择劳动仲裁程序。对由于工资数额约定不明确,导致在支付数额上产生争议的,应选择劳动仲裁渠道解决。
当然,由于劳动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在受案范围上存在相同的地方,劳动者在选择劳动仲裁或劳动保障监察时也存在一定的灵活性。但从总体看,劳动仲裁便于处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履行、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过程中产生的纠纷,而劳动保障监察更注重对用人单位不法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