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县“十二五”水利建设规划

时间:2019-05-14 06:3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淳县“十二五”水利建设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淳县“十二五”水利建设规划》。

第一篇:高淳县“十二五”水利建设规划

高淳县“十二五”水利建设规划

前 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水安全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水是高淳的魂,水是高淳的根。经过长期的水利建设和治理,我县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防洪体系和水资源供排系统,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恶化、洪涝危胁严重等问题依然突出。“十二五”期间,水利将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深化水利改革,提高水利对全县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是全县面临的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根据《高淳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国家和省、市水利建设有关规划的要求,抓住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历史机遇,结合我县的水利发展的自身特点,编制我县“十二五”(2011——2015年)水利发展规划。“十一五”水利发展情况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水利建设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依据高淳县“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治水理念,以“一线圩堤达标、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为重点,全面增强防洪除涝及应急救灾能力,增强了服务新农村建设及服务民生的能力,提高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水平,提升了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初步实现了服务农业生产的传统水利向保障经济结构调整、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水利转变。“十一五”期间,我县水利建设累计投入7.68亿元。1.1水利工程建设继续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县积极争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主攻薄弱环节,继续加快了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1.1.1防洪保安能力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县水利建设完成土方3910万方、石方10.36万方、砼10.21万方。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一线堤防达标工程建设(其中加固圩堤长170公里),拆建了茅东闸,对龙墩河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完成了水阳江水利血防工程、城西排涝站工程建设、筑城圩排涝站改造等工程,启动实施杨家湾枢纽节制闸、胥河整治工程。完成中沟以上配套建筑物400多座,加固改造一字排涝站、东风圩排涝站、永联圩西埂排涝站等重点泵站20座,完成各类堤防消险建筑物60座和一大批消险工程,实施大山水库、荆塘水库等11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消除了存在的险工隐患。1.1.2排涝灌溉标准提高

疏浚县乡河道145条,土方1489万方,疏浚整治村庄河塘1661条(面),疏浚土方1221万方,圩内河沟排涝、塘坝调蓄能力增强,村庄环境改善;改善排涝面积31万亩,排涝模数达0.65立方米/秒/平方公里;完成淳东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2005、2007、2008、2009年度工程,其中完成小型排灌泵站45座;实施2007、2008、2009年度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其中完成小型排灌泵站23座;完成了农村新八件实事56座小型泵站改造工程。修建防渗渠道148.04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推广水稻控制灌溉面积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5平方公里。全县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新增旱涝保收农田2.0万亩。渠系水利用系数达0.61。1.1.3水源工程建设加快

组织实施了《高淳县固城湖水资源保护规划纲要及分期治理计划》。新建和改造塘坝463座,增加蓄水830万方。完成村庄河塘清淤整治土方1221万方,水质、村容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1.2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了对全县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一是加强水资源日常监督管理。(1)经省政府批准设置固城湖、龙墩河水库等16个水功能区,定期检测,并发布水质状况简报。重点水功能区每月监测1至2次,并对固城湖进行了纳污量测算。每年发布水资源公报。(2)借助河海大学力量联合编制了《高淳县水资源综合规划》和《高淳县固城湖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二是推行取水许可制度。全面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退水水质论证制度,对非农取水企业实行年审,年审率100%,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是全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创建了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4个、省级节水型灌区2个、南京市节水示范项目5个、南京市农业节水示范点1个,年节水量可达2200多万吨。四是加强水资源保护。根据《高淳县固城湖水资源保护规划纲要及分期治理计划》,全县关闭和搬迁了86家对固城湖具有水污染的企业,对固城湖内外源实施综合治理和长效化、规范化管理,清理固城湖取水口淤泥43万立方米,打捞黄丝草2.1万吨。同时,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将固城湖等水域480多艘船只迁移到官溪河集中停靠,依法取缔了船户的水上餐饮和水产品经营行为,并实行长效管理。五是与南京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启动了“高淳县淡水养殖污染负荷计算及环境承载能力研究”。1.3依法治水得到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县水政执法队伍认真履行职责,全面落实水行政执法责任制。一是根据县阳关办《关于开展行政权力事项清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的文件要求,对行政权力事项进行了清理,并建立了权力阳光网上运行系统。二是积极开展水政监察队伍规范化达标建设,九个水政监察中队全部达标,完善了水政执法组织网络,夯实了基层工作基础。三是积极查处水事违法案件,维护水事秩序。水政执法队伍定期进行执法巡查,对危害堤防、河道安全的水事违法案件进行严肃查处,结案率达90%以上。四是严格依法进行行政审批,实行权力阳光网上平台运行,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五是每年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纪念活动,深入开展水法宣传“上街头”、“面对面”等活动,向广大市民宣传水事法律法规及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的相关知识,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同时,以县政府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1.4水利工程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水利工程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具备了同时组建3个项目法人机构,工程施工和监理招投标率达到100%,设计招标开始试点。绝大多数项目建成后投运,经过一个汛期后完成竣工验收。

加大水利工程管理力度,实现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实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提高养护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以县政府的名义出台了《高淳县淳东灌区管理暂行办法》、《高淳县小型水库管理暂行办法》《高淳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办法》、《高淳县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办法》,县水务局、财政局联合下发了相应的考核办法。按照分级分类管理,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人员、筹措管护经费,以不同方式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农村河道按照“县河县管、镇河镇管、村河村管”的原则明确管护责任,各镇、村将河道保洁、垃圾清运、道路维护、村庄管理等统筹安排,与河道管护人签订管理责任状(或管护合同),明确任务,落实管护经费,责任到人;农村泵站按规模和受益范围,明确管护责任,一般规模较大、受益跨村的泵站由镇级负责管理,目前,我县每座泵站均有专门的管理技术人员,其中,圩区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圩局或机电站),山区由镇村落实专门的技术人员,人员相对固定,经过专业培训,业务比较熟练。全县树立了一批农水工程管理典型。1.5水利改革进一步深化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为我县的水利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据市政府《南京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完成了“出台意见(方案)、分类定性、定岗定编、经费测算、经费落实、内部改革、管养分离”等改革工作,并通过市级验收。全县水管单位全部定性为公益性或准公益性事业单位。

农村水利改革取得新突破。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遇到的难题,积极尝试建立新型用水管理组织,推进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机制创新。根据《关于印发〈南京市镇街机构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积极推动水利站体制改革,求得水利站存在的管理体制不顺、人员经费无保证等问题尽快有效得到解决。1.6水利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十一五”期间,水利科技工作紧紧围绕水利现代化建设这一中心,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引进和推广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于水利事业的各个领域。开展了《淳东灌区(低丘)节水改造关键技术和节水模式研究与应用》和《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综合评价研究》,并分别获得了江苏省水利厅水利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从2008年起,与河海大学合作,承担了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在淳东灌区开展的WRSIS改进系统在我国南方水旱轮作区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研究专题,同时,开展了省水利厅重点科技项目《WRSIS系统在淳东灌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及示范推广》和《南京淳东灌区稻田水循环节水净化系统研究与应用》。发表水利科技论文11篇。新增水利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9人,水利科技队伍得到壮大和提升。1.7水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水利事业取得较快发展,各项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得到加强,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一是防洪形势依然严峻,保安问题尚存。由于我县地理位置特殊,极端天气频率与强度的增加,加之防洪薄弱环节仍未彻底消除,水阳江流域治理工程尚未实施,涵闸排灌工程改建任务较重,防洪形势依然严峻;二是排涝标准相对不高,除涝压力突出。我县圩区排涝标准不高,平均排涝模数约0.65m/s/km,与省定标准差距较大。同时,圩内沟系淤积,32主要大沟拦网养殖,行洪不畅,固城湖冬春控蓄,沿湖圩田积水不能自排,一旦遭遇大暴雨,圩区农田除涝问题压力很大;三是农田设施比较薄弱,工程效益衰减。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建成的,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加上经过多年长期运行,已全面进入老化期。涵、闸、桥等建筑物工程设施严重老化损毁,年久失修,带病运行,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排灌泵站机电设备陈旧,老化失修,效率低下,削弱了农村的抗灾能力,降低了农业的产出效益;四是灌溉水源浪费较多,水质环境亟待改善。农业灌溉仍然存在大水串灌漫灌等现象,具体表现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高,全县平均仅为0.60左右。农村水环境由于农业的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垃圾倾倒河塘等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农村河道、沟塘水质下降,需要多个部门、各个方面联合进行综合整治,并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调蓄能力不足,重点水源工程还需整治;五是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岗位责任落实不力。全县各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相当一部分镇村人员、经费不落实,责任不明确,导致工程管理不到位,效益发挥不充分。同时,水利投入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管养分离”推进不力,“两费落实”工作仍需进一步做好。

根据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今后一段时期,中央将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也相继以1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因此,“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县水利大投入、大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我们要根据全县水利建设的现状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结合“十二五”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抢抓大兴水利的重大历史机遇,融入全县发展大局,全力做好“水”的文章,明确“十二五”发展的方向和投资重点,做到大力推进水利建设,强化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利保障。“十二五”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围绕经济繁荣、生态文明、文化灵秀、和谐安康的幸福高淳,全面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全县经济继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经济规模持续扩大,预计年均增长20%左右,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必须与之适应,并适度超前。2.1指导思想

“十二五”水利发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加快建设“实力、活力、魅力、合力”高淳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以积极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水利发展方式为主线,依靠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强工程建设,坚持科学规划、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强化依法行政,统筹推进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和生态水利的全面发展,有效地支撑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生态富裕和谐的幸福高淳提供坚实水利保障和优质服务。2.2发展目标

经过几十年来的长期水利建设,尤其“十一五”的水利发展,以及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我县水利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对“十二五”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发展目标: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动力,以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为目标,加强水利防洪基础设施和流域治理工程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管理,做好以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按照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努力推进水利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致力构筑全县防洪除涝减灾、水资源有效供给、水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利工程新型管护四大保障体系,真正做到“安全水利贯穿始终,资源水利不断推进,环境水利力度加大,民生水利更加突出,生态水利效应彰显”,全力保障全县经济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2.2.1防洪堤建设标准

水阳江沿线圩堤顶高程15米,顶宽10米,内设两级平台,达到20~40年一遇标准; 固城湖、石臼湖圩堤顶高程14.5米,顶宽8.0米,内设二级平台,达到20~40年一遇标准;

太湖湖西片圩堤标准9.0米,顶宽4.0米,达到20年一遇标准;县城防洪达到50年一遇标准;重点城镇防洪达到20~40年一遇标准。2.2.2排涝建设标准

我县属苏南不发达地区,按省定标准达到20年一遇标准,排涝模数达到1.1-1.4m/s/km,圩区确保日雨200毫米两日排出不成涝。2.2.3抗旱建设标准 32按省定标准取灌溉保证率90%,水田种植区,规划灌溉模数每万亩不超过2.0m/s,农业用水达到100天无雨保灌溉水源标准。2.2.4水源供给标准

初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全县水资源有效供给保证率达到80%以上,城镇及工业供水保证率达到100%。2.2.5水质保护标准

全县主要湖泊、水库、供水河道水质状况有明显好转,水生态环境有较大的改善。其中水功能区Ⅱ类标准1个、Ⅲ类标准9个。“十二五”水利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全县水利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经估算,“十二五”期间全县共投资14.688亿元,其中:防洪除涝减灾(城市防洪)工程体系8.00亿元,水资源供给工程体系5.688亿元,水生态环境工程体系0.80亿元,管护工程体系0.20亿元。

3.1建设高标准的防洪除涝减灾工程体系

33.1.1水阳江及固城湖、石臼湖流域治理

依据《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规划》,实施水阳江近期防洪治理工程,继续完善两湖堤防建设及通湖河道综合治理,基本建成水阳江流域防洪体系。至2015年,水阳江流域防洪标准达到20-40年一遇。“十二五”期间实施的主要工程:水阳江干流水阳镇、大花滩段开卡扩挖,河道疏浚,新建水碧桥闸,拆建杨家湾闸,工程总投资6.96亿元(其中江苏省高淳县约2.3亿元左右)。同时,积极抓住机遇,进一步组织实施水阳江下游段中期防洪治理工程。加快固城湖、石臼湖流域综合治理,全面解决防洪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圩区防洪能力。

3.1.2蛇山、相国大型泵站改造

全面改造大型泵站,“十二五”期间计划改造蛇山、相国大型泵站2座,改造流量53.4m/s,总装机4480KW。其中,砖墙相国泵站改造流量17.3m/s,装机1615KW;蛇山泵站改造流量36.1m/s,装机2865KW。3.1.3中小河流治理

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十二五”期间计划对漆桥河、港口河、狮树河、蛇山港等进行综合整治,主要工程内容为加固堤防、建筑物消险、河道清淤等,整治长度约60公里。3

333.1.4水库除险加固及堤防消险

依据新一轮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十二五”期间完成九龙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计划对尚义三号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结合历年防汛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和险工险段,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有计划地对险工险段进行除险加固。3.1.5城市防洪除涝

进一步完善全县新老城区防洪总体规划,分年实施县城主要防洪除涝工程。实施石固河疏浚工程,建设城西排涝站二期工程及水利工程景观带。结合芜申运河工程建设,整治县城防洪堤,确保县城防洪排涝安全,确保县城防洪达到50年一遇标准。重点城镇防洪达到20-40年一遇标准。

3.1.6防洪除涝非工程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水情、工情、灾情信息系统,完善传输手段,实现防汛指挥决策及管理的现代化。同时,加强防汛抢险机动队伍建设,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避险能力。强化涉水建设项目监督管理。

进一步完善以防汛抗旱信息收集、预报预警系统建设、防汛防旱应急能力建设、洪水预报调度及资源化利用、洪水风险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防洪除涝非工程体系。3.2形成有效的水资源供给工程体系

按照市、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着重围绕服务保障现代农业“1115”工程和农业园区开发建设,为高标准农田提供优质的灌排服务,为经济林果强化水源保障,为高效养殖畅通水系、改善水质,为设施农业配备高效节水灌溉体系。进一步加强项目资源整合,实行单元治理,连线成片,典型引领,整体推进,打造农田水利建设重点片区。3.2.1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着力加强以小型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新投资机制,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导、市场化筹资与引导群众投劳投资相结合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入机制和管护机制,全面提升我县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平,全力保障全县粮食生产安全、农民收入增加、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建成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示范区。“十二五”期间,建设塘坝178座,新建、改造排灌泵站100座,建设涵闸70座,新建防渗渠道150公里,改造排涝沟100公里。3.2.2灌区改造

在完善“蓄、引、提、调”灌溉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健全农田灌溉渠系和配套建筑物,提高丘陵山区农田灌溉和排水能力。主要实施小型灌溉站更新改造、灌溉渠道护砌、引水河道疏浚、蓄水塘坝扩容兴建,以及打造丘陵山区特征的农村水环境示范村等工程内容。

围绕市农业“1115”工程和县农业三大园区建设,集中连片,集中投入,打造亮点,形成规模。重点实施茅东闸--淳东灌区配套改造,分布于东坝、桠溪、固城、漆桥等四镇。“十二五”期间,灌区治理工程共更新改造灌溉泵站87座,流量18.0m/s,完成渠道护砌93公里,新、扩建蓄水塘坝100座,实施引水河道疏浚整治15公里,配套小型建筑物200座。

3.2.3圩区治理

围绕“挡得住、排得出、降得下”的目标,以圩区为单元,开展圩区标准化建设。主要实施圩内外河道、沟系疏浚整治,排涝泵站更新改造,涵闸等小型配套建筑物改造,以及打造河网圩区特征的农村水环境示范村等工程内容。

“十二五”期间,对永胜圩、永联圩、团结圩、跃进圩、朝阳圩和天保圩等7个圩区进行重点治理,更新改造排涝泵站18座,流量43.0m/s,沟系疏通95公里,配套建设小型建筑物300座。同时,着力疏通水系,改善水体环境,对狮树河、砖墙河等内河进行疏理整治。

3.2.4节水灌溉建设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围绕服务设施农业和都市城郊型农业建设,加快现代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步伐,努力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致力打造节水型农业,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主要实施防渗渠道建设,推广喷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

“十二五”期间,建设节水灌溉治理区3个。主要建设东坝镇游子山、青山村节水灌溉治理区、桠溪镇瑶宕和新塘村节水灌溉治理区,共建设喷滴灌区6000亩、渠道防渗区23500亩。

3.2.5小流域治理

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大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力度,通过坡耕地改造、生态修复、农田整治等措施,着力打造生态小流域,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十二五”期间,治理漆桥镇茅山小流域、桠溪镇跃进和大荆山、东坝镇付家坛、固城镇蒋山小流域共5个,治理面积56平方公里。

333.2.6丘陵山区水源工程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灌溉保证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灌溉水源工程建设,改善丘陵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是农村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

“十二五”期间,全县新建、扩容塘坝500座,新增蓄水750万方,完成土方400万方。

3.2.7农村河道河塘疏浚

按照恢复农村河道河塘“引、排、蓄”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提高水资源的调节配置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十二五”期间,治理河道320公里,疏浚土方850万方;清淤村庄河塘1150个,清淤土方1100万方。

3.3初显维持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环境工程体系 3.3.1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一是严格实施“三条红线管理”。制订《高淳县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管控规划(方案)》,建立指标体系。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制订用水效率红线,遏制用水浪费。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考核制度,各镇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县水务局会同相关部门对各镇水资源节约、保护等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各镇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内容。二是建设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县。单位GDP用水量递减率达10%,“十二五”末期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80立方米以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75%以上,非农业取水计量率及灌区渠首计量率达100%,90%以上的非农取水实行远程监测,实行固城湖水质自动化监测系统资源共享。3.3.2加强饮用水源地建设

固城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到省级标准,镇级水厂自来水管网接入县自来水公司管网,实现全县统一联网供水。同时,通过通湖河道综合治理、人工湿地建设、生态景观建设、引水换水等措施,维护固城湖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固城湖作为我县最重要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维持着全县70%以上的饮用水和82%的农田灌溉用水,是我县40多万人民的“生命之湖”。随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固城湖富营养化渐趋严重,水质明显下降,为加强固城湖水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十二五”期间,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固城湖水环境忧患意识。二是进一步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巩固固城湖围网、网箱养殖、水上餐饮取缔工作成果;提高调水引流和保水蓄水能力。实行水质动态监测与生态引水补水联动机制,适时利用杨家湾闸、蛇山抽水站和茅东闸进行调换水,将优质的水阳江水引入固城湖,改善水质;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继续实施以固城湖取水口为中心的清淤工程和水草打捞工程;在新建杨家湾闸建立水质自动检测系统;五是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科学管理、合理调度,减少秋季蟹塘尾水进入固城湖造成二次污染;严格按照标准,将固城湖建成省级规范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三是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加大监督、监察力度,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巡查机制和现场检查,坚决打击破坏固城湖水资源、水环境的违法行为。四是加强备用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在石臼湖逐步开展清除围网养殖,加强蛇山抽水站的日常维护,确保其运行正常。3.3.3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完善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河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组织开展排污口普查,编制排污口整治规划,严格审批新增入河排污口,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建立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开展重要河湖的健康评价。建设引水配套工程,减少养殖尾水直排固城湖,对镇区水域进行治理和美化。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严格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以丘陵山区小流域为单元,结合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实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3.3.4节水型社会建设

调整农业布局和生态结构,建立固城湖圩区生态农业区、石臼湖圩区生态农业区、丘陵岗地生态农业区和湖西灌溉总渠流域生态农业区4个生态农业区;开展湖西灌渠节水改造工程;分别在淳溪镇、桠溪镇、固城镇、东坝镇建立4个农业节水示范区;推广节水灌溉面积175500亩。严格计划用水管理,深入开展学校、家庭、企业等各类节水创建活动,逐步开展对全县主要企业(单位)重复利用水系统的改造更新,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节水型企业用水量占工业总用水量的60%以上。3.3.5水资源开发利用

以固城湖、龙墩河水库、胥河、官溪河、水阳江等骨干河湖为水环境重点整治保护对象,重点建设胥河带、石固河带、官溪河带、漆桥河带。在淳溪镇范围内构建固城湖小湖区滨湖景观带,官溪河—固城湖—石固河—环北河城区四周滨水环,官溪河、石固河和环北河景观带。

3.3.6强化依法治水管水

健全水法规和配套制度体系,修改完善《高淳县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实施细则》、《高淳县水资源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费、水利工程水费的征收,出台超定额累进加价的标准及实施管理办法,开展节水奖励政策方面的研究和制订。成立用水者协会,鼓励农民参与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决策。加大河湖岸线及水域资源开发利用、取水和入河排污口设置违法违章行为执法力度。3.4建设工程管理新型管护体系

健全机构,理顺关系,明确管理职责,确保水利工程管理顺利进行;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水管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管养”分离,落实管护经费;健全水库长效机制,争创市级水库管理单位;开展水管单位管理考核,龙墩河水库、茅东闸、杨家湾闸管理所争创省级水管单位;完善管理实施,推广先进管理模式和操作方法,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力度,转变思维,开拓思路,敢于创新,使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加强河湖管理,加大《南京市水库湖泊管理保护条例》的宣传贯彻,加强行业指导和管理执法,在保护好水资源的前提下,有节制地利用部分水利工程资源。贯彻分级管理职责,完善水库湖泊管理考核制度,建立水库湖泊管理的绩效挂钩制度。

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创建和水利旅游风景区创建为抓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制度,继续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的“常态化、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建设,重点加强固城湖、石臼湖、龙墩河水库、茅东闸的管理标准化建设。

加强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全县水利服务体系充分履行职能,推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切实发挥水利服务改善民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十二五”水利发展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全县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投入多、任务重、难度大。要实现水利建设目标,必须按照“三水”统筹的理念,全面提高圩区防洪排涝标准,确保防洪安全;全面提高山区蓄水灌溉标准,大力开展水库、当家塘建设,增加蓄水库容;继续推进县乡河道(山河)和固城湖清淤工程,保蓄水源,增加调蓄能力;全面推进村庄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建设,改善农村水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发挥水利工程作用,逐步形成土方建设与防洪保安、环境整治相结合,工程建设与景观建设相结合,改善民生,体现水利为生产、生活、生态服务的目标。

4.1加强组织领导,履行政府职能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各级各相关部门进一步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摆上突出位置,把加快水利建设放在基础设施的优先领域,协调联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水利部门要全力以赴,抢抓机遇,从前期工作到立项审批、从资金筹措到移民安置、从开工准备到建设管理,真正做到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加强协调、扎实推进,确保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对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及时组建项目建设处,确保工作责任到人,落到实处。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县上下关心支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浓厚氛围,为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2抓好前期工作,完善项目储备

前期工作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也是争取项目立项和投资计划的关键。把前期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专门班子,整合技术力量,制定工作计划,落实有效措施,确保前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提供前期工作保证。同时,加强前期工作中的协调,特别是涉及到土地预审、移民规划等。依据规划,认真做好项目库工作,完善项目储备,实行动态管理,分年组织实施。4.3创新投入机制,多方筹措资金

建设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是保证重点工程建设的基本条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县级政府可用财力的2-4%用于水利建设,落实10%的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15%的城市维护建设税用于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等有关政策,县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有明显提高。优化水利投资结构,加大对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投入。二是落实政策措施。收足用好防洪保安资金、水利建设资金等用于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专项资金和规费,保证中央、省、市、县出台的一系列增加水利投入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位。三是发动群众参与。按照中央政策精神,对于群众直接受益的水利工程,正确运用农村“一事一议”政策,建立农民投工投劳水利建设的有效机制。四是探索投融资机制。积极通过采取组建县水务投资公司等办法,多渠道解决资金配套问题,保证工程建设需要。4.4严格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安全 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认真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在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强化“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切实抓好工程建设实施计划和节点工期的协调、督查和落实,加强对工程建设计划、资金、质量、安全、基建程序执行情况的督查,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确保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按计划推进并及时组织验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程序,加强资金使用监督,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生产安全”。4.5强化水利法治,推进依法行政

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大力开展阳光行政文明执法创建活动。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严格水行政执法,重点加强河湖岸线及水域的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资源和水利规费征收等执法检查,维护正常水事秩序。按照“依法、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行使行政权力,增强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约束。简化审批程序,强化后续监管。加强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4.6加强队伍建设,保障事业发展

适应水利改革发展的需要,加快提高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稳步提升人才总量,不断改善人才结构,逐步建立一支适应水利改革发展需要的作风过硬、素质精良的人才队伍,保障水利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同时,加强基层水利站建设,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理顺基层水利管理体制,落实人员经费,加强政策扶持,激活运行机制,加大基层水利站职工教育培训力度,提升服务农村水利建设的能力。

第二篇:泊岗乡“十二五”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泊岗乡“十二五”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泊岗乡“十二五”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报告

一、提要

农田基本建设是农业的基础建设,要制定好规划,首先要坚持全面规划,以小型为主,配套为主,洼地治理,防汛交通和陆路对外交通,处理污水能力一万吨的污水处理厂,饮水安全联村供水自来水厂一处为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把兴修水利,修桥筑路,新建与改造,农田林网与农业机械化,建设新农村等规划结合起来。

经乡人民代表大会第届1次会议通过,根据现有的水利条件,泊岗有“一二五”规划主要任务是防洪保安,洼地治理,污水处理,饮水安全,田间桥涵配套,依法管理,全面规划。

二、概念

泊岗位于明光市北部,引河北岸,怀洪新河南岸,四面环水,形似小岛,是滁州市唯一的一个淮北乡,堤内总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洼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农田2.58万亩。分为三个排区:一是撇洪沟排区,面积2.9平方公里,二是胡台排区,面积8.6平方公里,三是老窑排区,面积10.0平方公里。有堤防17.3公里,其中淮北大堤7.3公里为确保堤。

地形除泊岗村、高秦村有一部分连片的岗田外,绝大部分为平原湖区,其地面高程分布在16.0—13.5米,大致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坡度较平缓。

泊岗属华北气候区,平均雨量8000毫米,雨量的年内分布也极不平均,很容易遭受旱涝灾害,特别是水涝威胁最大,所以泊岗党委政府的口号是“大兴农田水利,筑堤控沟。”几十年来,先后建老窑、胡台两处电力排灌站,胡台电站装电机150千瓦/3台,单机流量1.5立方米/秒,解决了新淮、泊岗两个村的洪灾。老窑电站装电机180千瓦/2台,单机流量2.8立方米/秒,解决了高秦、安全两个村排涝问题。根据地理情况,以胡台电站南干沟为主线,划分为胡台和老窑两个排区。

一九七四年对泊岗进行了三一沟网化的规划,打破了村队界限,采取了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到目前为止,开挖了大、中、小沟54条,田间道路50条,修筑了村村通水泥路3条,油路一条。全乡基本形成了三一沟网化,水利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减轻了历年的“大雨大灾”,解除了“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问题。

虽然淮洪新河大堤通过加固,堤顶达到8—10米宽,塌岸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全部解决,配套控潜,完善排涝,发展喷灌,新改造洼地治理,饮水安全,内外交通是我们“十二五”规划主攻方向,所做各项工程的效益,截止2009你底统计:

防洪面积占易涝面积78%,达到五年一遇以上占易涝面积84%经过全乡农田基本建设座谈会,对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粮田的建设提出以下六条要求:

1、地面平整,保水,保土,保肥;

2、深耕深翻,改良土壤;

3、遇旱有水,遇涝排水;

4、保证防洪安全;

5、沟、渠、路、田、林全面合理配套;

6、建设高产稳产田。由于田间的桥、涵配套一直跟不上,形成了路无桥水不通,造成了全乡遇涝不能及时排出,再加上两个电站的主线路没有按设计要求架线,设备严重老化,淮洪新河的开通,遇到大雨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给农业上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回顾2009年的生产形势,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小麦面积,保证基本口粮,小麦面积 亩,平均单产约 公斤左右,玉米 亩,单产 公斤,综合产量为:小麦,玉米总产为 万公斤。

2、狠抓经济,油料作物,2009年花生平均面积为 亩,单产 公斤,总产 万公斤。3、加速发展蔬菜生产,全乡蔬菜产区均为新淮、安全两村拥有,常年保持蔬菜面积 亩 一般两熟到三熟,平均达到两熟半,复种面积为 亩,其中单季间作套种的均占50%以上,泊岗、高秦两村仅为 亩,复种面积为 亩。一般单季收入均在 元以上。

4、走粮瓜套种,瓜菜连作的一年三熟的路子,全乡西瓜面积 亩,其中春播的 亩,春播麦套的 亩,其中麦套瓜 亩连作萝卜,土豆套瓜同样连作萝卜,亩西瓜也是 亩蔬菜,萝卜种小麦,创造出一年三熟制。这样连作套种的瓜菜就是 亩,加上 亩常年蔬菜面积,其中两年半连作复种面积为 亩,蔬菜总复种面积为 亩。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乡的粮食生产一直处于中低等水平,必须加以改进提高,为此“十二五”进行认真规划。

三、规划目标及治理标准

为了使中低产田变为高产稳产田,我们在“十二五”期间主要以泊岗洼地治理,饮水安全为主。

四、水利规划

1、洼地治理

根据安徽水利厅皖水规计[2003]409号文关于印发《安徽省淮河流域洼地治理规划指导意见》的通知,为彻底改变洼地因洪致涝,洪涝并发的现象。按照指导的要求,对泊岗洼地防洪,除涝及灌溉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规划治理防洪标准:泊岗洼地总面积21.5平方公里,为万亩以上圩口,防洪标准为二十年一遇,除涝标准,抽排标准为五年一遇,抽排模数为0.45立方米/秒/平方公里,自排标准为十年一遇,自排标准模数为1.75立方米/秒/平方公里。具体工程措施如下:

(一)防洪工程措施

1、泊岗码头—西泊岗段新建堤防工程:泊岗圈圩防洪堤因怀洪新河的开通,水位提高,现今全部封闭,在码头至西泊岗段2公里无标准堤防,地面高程多在15.5米左右,2003年7月怀洪新河分洪后,外河水位已达16.3米,该段漫水,淹没农田和村庄,需兴建堤防。2、泊岗圈堤护坡工程:泊岗圈堤堤脚地面高程一般15.0—16.5米,现怀洪新河分洪2000立方米/秒后的设计洪水位为16.1—16.5米,堤脚浸水深1米左右,由于堤身土质疏松,圩堤极易被风浪淘刷,切河面宽阔,风高浪大,危及圈堤安全。为此,拟在堤脚做浆砌块石镇脚,顶面与淮地齐平,镇脚以上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护坡。

3、防汛交通道路和跨河桥梁工程:泊岗圈圩是滁州市唯一的淮北确保区,也是明光市防汛工作的重点地段,原防汛公路是沿河滩地15.0—16.0米高程修筑,不能满足双沟引河在分洪时高水位情况下的交通,新筑堤段由于加高加宽,部分堤防该线,原有的道路已不存在,圩区防汛、交通十分困难。因此,必须重新修筑境内防汛和对外交通的道路,全长12公里。并在老淮河上建汽—20级钢筋混凝土大桥一座,以打通泊岗乡的陆路对外交通的通道,彻底改变圩内对外交通闭塞的现状,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二)、除涝工程措施

1、穿堤涵闸工程:泊岗圈堤现有7座穿堤建筑物,只有一座为钢筋混凝土箱涵,其余均为圬工结构,(其中有两座为老窑电站改建前系老窑机站出水口,已废弃多年,另一座是安全涵洞西侧70年代建的圬工泵站出水口,从建站就没用过,94年大堤加固被打在下边,一直没拆除),现在穿筑渗漏,洞身断裂,漏水严重,等重大问题,隐患较多,给防汛带来很大压力。2002年12月,经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岩土工程质量检测所对西泊闸、胡台闸、老窑闸、安全闸进行检测,鉴定全部为危闸,建议拆除重建。本次规划将泊岗圈堤西泊、胡台、老窑三座圬工结构穿堤涵,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箱涵,将安全闸,胡台圬工泵站出水口,老窑泵机站出水口等工程建筑物拆除,按标准断面复堤。

2、泵站工程:由于外河水位的抬高,圩内电站以及自排涵闸已不能按设计要求发挥作用。此次计划在撇洪沟自排区新建泊岗码头电力排灌站,对老窑电力排灌站更新改造,将胡台站从圩外迁到圩内重建,以彻底解决泊岗洼地的“关门淹”问题。

(三)、灌溉工程措施

泊岗土质为砂质壤土,含砂量大,以种植花生、大豆、玉米、小麦等含作物和蔬菜为主,干旱时需抽水灌溉,明渠漫灌,土壤不适应,人多地少,道路纵横,没法做渠,根据泊岗的地理特性,种植的作物适宜喷灌,在圩内建好大、中、小沟和沿三级沟建成道路网基础上,拟选用JP100/300A型绞盘式喷灌机配4BA-6电动泵车进行喷灌,以利节水,增效,达到高产稳产。

(四)、配套工程措施

新建码头排灌站后,对洼地排灌区域重新调整,沟田林路进一步配套,形成田林路网状化。沟的深度以地面计,干沟不小于3米,中沟不小于2米,小沟不小于1米,并建好田间所有的桥涵配套建筑物,确保能及时排除内涝,有效的降低地下水位,对洼地旱作物种植区来讲,这是农业增产的有效途径。

(五)、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问题,充分发挥工程设施的潜力,更好地发挥工程应有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益。

1、组织机构

乡里成立水利管理站,人员3-5人,村里成立管理小组,人员1-2人,负责管理全乡所有水利工程设施。

2、管理原则

① 要做好水工建筑物的养护修理工作,详细了解工程情况。

② 要做好水利工程的防护工作,划定必要的管理范围,所有权归管理单位。

③ 要做到对农村水利工程勤查勤修,小坏小修,防止缺陷扩大酿成事故。

④ 做好防汛抢险工作,慎重研究措施,防止措施不当,加重险情,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在水利建设中,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使用是目的,管理事关重要。

3、管理办法

① 堤防管理:采取分段管理,以组承包,对水工建筑物要经常检查,有专人对建筑物各个部位按照规定细则进行经常性检查观测。做到不定期性检查和定期性检查相结合。

② 排涝沟管理:排涝沟要分级管理,由于排水沟的主要作用是排田间水,我们在管理中要及时清淤,清杂草、沟内障碍物和阻水工程,加固沟坡,防止冲刷堒坡。

(六)、工程的效益及分年设施意见1、2010年—2013年三年时间计划对泊岗圩区进行洼地治理,完成防洪、除涝。灌溉、配套等工程。同时完成泊岗处理污水能力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新建一处饮水工程,抽怀洪新河水经处理后,向全乡各户供水,使泊岗人民吃上放心水。

2、2014年—2015年两年时间计划完成泊岗防汛道路合对外陆路交通,在圈堤顶修筑一条长2公里的砼防汛道路,在老淮河上修建跨淮河大桥一座,解决泊岗几十年的陆路交通问题,促进泊岗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完成田间沟田林路网化排水工程和桥涵配套,现有的大、中、小沟全部清淤一次以达到原设计效益,使泊岗乡农业达到高产稳产。

泊岗乡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四月八日

第三篇: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免费)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 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7)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

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8)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

篇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带图表完整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四章 政策导向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十六章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第四十七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第四十八章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十九章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五十章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第五十二章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第五十三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五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五十八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第六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不断显现。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水平提升,境外投资明显加快,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新华社发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 篇三: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完整整理版)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

【“十二五”规划概要】

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06-201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个,所以我们也就叫他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就叫“十一五”。“十二五”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目前,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

第一,开展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目前,我们需要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 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第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工作,发展改革委在课题内容安排上作了改进。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8个领域39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供大家申请课题时参考。《指南》选取的这些题目,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等;另一方面是关于需要推动解决的制约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等,研究重点是寻找破解这些问题路径、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项目单位在申报课题时,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优势,直接用《研究指南》列出题目,也可以围绕《研究指南》确定的领域,自行确定研究题目,但是一定要围绕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突出关系全局发展的问题,突出战略发展的问题,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方面的问题。要能直接为提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问题分析透彻,把解决思路梳理清楚,并提出针对性和实 用性强的政策措施。

第三,公开选聘工作的有关安排。具体安排大家可以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公告》或登陆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查询。目前,发展改革委课题申请对象仅限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及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不面向个人。请有意申请课题的单位,一定要在规定日期前报送课题申请书,以免错过评审。发展改革委将主要依据申请单位选题是否准确,针对性如何;课题方案思路是否清晰,可操作性如何;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是否适合选题要求;以及研究单位的资质、研究人员的素质和以往的研究成果等,来确定最终入选课题。为进一步将课题研究与规划编制工作结合起来,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实用性,发展改革委将在研究期间,组织有关专家听取2-3次课题成果汇报,请各课题负责人能够带头做好研究工作,按要求进行汇报。希望各单位能够继续本着为国家未来发展出谋划策的意愿出发,并撰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一、发展环境

1.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

二、思路目标

3.“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

4.“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研究。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三、产业结构

6.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7.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研究。

8.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9.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10.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1.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12.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

四、城乡区域

13.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研究。

14.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

15.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16.优化生产力布局战略研究。

17.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

五、科教文化

18.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研究。

19.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对策研究。

20.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

六、改革开放

2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22.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研究。

23.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研究。

第四篇:十二五规划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一节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第二节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节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第四节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图1 “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 新华社发

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第一节 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

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第二节 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第三节 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一节 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的新形势,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突出地域和农村特色,保护特色文化风貌,科学编制乡镇村庄规划。合理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合理安排县域乡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配套改造,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区适时新建一批灌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通达通畅率和管理养护水平,加大道路危桥改造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垦区危房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强化农村公共服务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节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快农垦体制改革。

第二节 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

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大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倾斜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第三节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加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专栏3 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新华社发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第一节 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

把握科技发展趋势,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学科产生,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纳米科技等领域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紧密结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新型材料、公共安全和健康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

第二节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提高服务企业能力。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若干区域创新中心,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三节 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建设和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相互配套、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在重点学科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新建若干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在关键产业技术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优化国家工程中心建设布局。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面向企业的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

第四节 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强化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保持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稳定增长,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投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激励政策。实施知识产权质押等鼓励创新的金融政策。建立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鼓励采用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专栏14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 新华社发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质量和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推进“双语教学”。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第二节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行县(市)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以及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新增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创新东西部高校校际合作机制。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第三节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严格教师资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第四节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改进考试招生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责任,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规范办学秩序。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专栏15 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新华社发

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第一节 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第二节 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大力开发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国际商务、能源资源、农业科技等经济领域和教育、文化、政法、医药卫生等社会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第三节 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推动人才管理部门职能转变,规范行政行为,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深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改进人才服务和管理方式,落实国家重大人才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

专栏16 重大人才工程

新华社发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第一节 健全社会管理格局

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统筹各方,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第二节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源头治理,更加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设,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加强动态管理,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和协商,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应急处置,更加注重应急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

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第一节 完善社区治理结构

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地等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积极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发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驻区单位积极作用,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鼓励因地制宜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第二节 构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

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延伸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发展社区服务站等专业服务机构,有效承接基层政府委托事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完善优秀人才服务社区激励机制,推进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专栏20 城乡社区服务能力提升计划

新华社发 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第一节 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改进社会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重点培育、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强化行业自律,发挥沟通企业与政府的作用。完善扶持政策,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扩大税收优惠种类和范围。

第二节 加强社会组织监管

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监管。建立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和管理信息平台,制定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提高政府监管效力。实行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和评估制度,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强化社会监管。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自律性。

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第一节 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完善公共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注重民意收集与信息反馈,落实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处理群众信访制度。发挥人民团体、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发挥互联网通达社情民意新渠道作用,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第二节 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

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领导协调、排查预警、疏导转化、调解处置机制。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整合各方面力量,有效防范和化解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企业重组和破产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群众工作制度,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作用,共同维护群众权益,兼顾好各方面群众关切,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

第一节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制定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强化快速通报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监管执法,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公信力。继续实施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检查和不良反应监测等食品药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快速检测能力建设,整合社会检测资源,构建社会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强化基本药物监管,确保用药安全。

第二节 严格安全生产管理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预防机制。加强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严格安全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健全安全技术标准体系,严格安全许可。实行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效果评价制度,深化煤矿、交通运输等领域安全专项治理。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防范治理粉尘与高毒物质等重大职业危害。开展安全科技攻关和装备研发,规范发展安全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安全技术援助和服务。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工矿商贸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6%。

第三节 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立以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专家队伍、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提高生命救治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综合管理,优化布局和方式,统筹安排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建立健全应急教育培训体系。完善特大灾害国际救援机制。

第四节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做好刑罚执行和教育矫治工作。完善和规范安全技术防范工作,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建设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加强特殊人群安置、救助、帮教、管理和医疗工作,加大社会治安薄弱环节、重点地区整治力度。加强情报信息、防范控制和快速处置能力,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刑事犯罪预警工作,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格公正廉洁执法,提高执法能力、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守法、敬业诚信和勤俭节约,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第二节 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建立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空间。加强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创造出更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益智益德的文化作品,广泛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倡导企业文化建设,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有效遏制违法有害信息传播。综合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

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一节 创新文化内容形式

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研究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第二节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版权法律政策体系,提高版权执法监管能力,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第一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注重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依法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建立国家文化艺术荣誉制度。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制定文化产业技术标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快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影院建设。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专栏21 文化事业重点工程

新华社发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种下“摇钱树” 十八“金元宝”谁先瓜熟蒂落

机械 受益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完善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政策、积极有序发展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

由于传统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能源产业、现代农业、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等都是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因此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机械行业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未来人工成本上涨趋势明确,这将使工程机械的应用率越来越高,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将更明显地拉动工程机械的需求。其次,目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规模占全球的比重只有20%左右,并且挖掘机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进口替代空间较大。再次,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将带动工程机械的需求持续增长。

上市公司中,工程机械一线龙头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均规划2015年达到1000亿元收入规模,二线企业柳工、山推股份也规划达到500亿收入规模。国泰君安认为,工程机械行业短期受益流动性和业绩高增长利好,中期受益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替代人工、行业整合。重点推荐徐工机械、三一重工、柳工、厦工股份、安徽合力。

节能减排 面临发展新契机

“……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从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告来看,政策落实节能减排的决心和目标超出预期,环保行业在政策和资金上将得到很大的支持,十二五将是环保行业的黄金发展时期。在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环保投资将达到3万亿以上,未来5年行业复合增长率至少有20%,到2015年将达到GDP的7%-8%,到2020年环保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环保产业链上游是环保设备制造,中游是环保基础设施建造,下游是环保基础设施运营。环保上游产业的技术和工艺门槛比较高,投资回报率高于下游产业,容易出现爆发性增长的公司。下游产业投资回报率会受到行业政策的限制,重大投资机会在于并购。银河证券认为,污水处理和固废处理是环保行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细分行业,工业污水处理投资机会在产业链上游,生活污水处理投资机会在下游,固废处理在整个产业链上都有投资机会。

就节能减排的细分行业而言,以下四个投资方向值得重点关注:节能技术和相关产品的推广,重点领域是工业节能的电机节能和余热、余压利用;资源回收领域和综合利用领域,重点是核电燃料回收、海水综合利用等;“三废”治理中,重点关注脱硝政策出台和垃圾焚烧事业的破冰;撬动节能环保产业的相关专业中介服务,比如EMC、CDM等。

综合多家分析师的观点来看,与污水处理设备相关的碧水源,与电机节能相关的合康变频和汇川技术,与余热利用相关的易世达和海陆重工,与资源回收相关的格林美和九龙电力,与海水利用相关的双良节能和青岛碱业,与垃圾焚烧相关的桑德环境和华光股份,与EMC相关的泰豪科技和智光电气,与CDM相关的天富热电等节能减排概念股,均被分析师看好。

水电 再造五座“三峡”

“……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

我国水能资源储量丰富,可开发量居世界首位,水电也是我国第二大常规能源资源。

随着我国在碳减排方面压力和责任的增大,水电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和效果将会愈加明显。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公开表示,为了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15%的目标,水电将承担至少9%的责任,以当前整个电力建设的平均水平看,水电的发展速度将要明显大于整个发电行业的平均水平,水电投资有望迎来一波高峰期。据英大证券测算,2015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计划达到3亿千瓦或者更多,也意味着十二五期间我国至少将有1亿千瓦水电开工建设,基本相当于每年兴建一座三峡水电站。

目前看来,水电将在可再生能源中发挥主体作用,相关企业将受益于国家对重大水电工程建设的支持,包括川投能源、国投电力、国电电力、长江电力等。

新能源汽车 前景广阔

“……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发展重点,新能源汽车将为多个新兴产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途,A股相关板块和公司也将迎来投资机会。

首先,新能源汽车将带动电池产业规模快速发展,相关板块的投资机会值得看好。锂电池行业相关个股较多,经营能力强、技术领先、有一定规模效应、未来有产能扩张或产业链延伸能力的公司将超越行业发展。个股方面,国海证券推荐上游碳酸锂材料企业佛山照明,电解质六氟磷酸锂企业多氟多,正极材料企业当升科技、中信国安、杉杉股份,锂电池薄膜企业佛塑股份,电解液企业江苏国泰、新宙邦等。

其次,作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电动汽车充电站也有望爆发。考虑国家电网2015年建设1700个充电站的规划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平安证券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充电站建设年均投资有望达到30亿元,年均增速50%以上。直接充电设备是充电站的核心,目前进入该领域的上市公司包括奥特迅、科陆电子、思源电气、许继电气、国电南瑞等。

另外,新能源汽车也将为稀土永磁行业未来的高速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按照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平安证券预计到2020年国内混合动力车年产量124万辆,纯电动车年产量超过400万辆,保守估计带来4.4万吨/年高性能钕铁硼需求,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行业内的重点上市公司中科三环、宁波韵升等将充分享受行业高速成长带来的收益,前景值得关注。

三网融合 畅游信息海不是梦

十一五期间,我们已经切身感受到了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给生活、工作、学习等等带来的无限帮助。如果未来这三网合成了一个更大的有机整体,那么我们在信息的海洋里自在畅游还是梦想吗?

所谓三网融合,即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就在今年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通知,公布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在内的12个城市均在其中。分析人士指出,三网融合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十七届五中全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传媒文化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近日,广电总局听取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汇报,要求尽快细化试点城市间网络互联互通和业务共享技术方案。此外,按照广电总局计划,到今年年底前要在试点城市全面推广NGB业务,而为了给建网准备“弹药”,近期多家广电运营商也纷纷加快融资。

A股方面,研究机构大多表示看好传媒行业未来表现,传媒行业“强于大市”评级。投资主线上,分析师建议关注三网融合与有线整合板块,包括歌华有线、天威视讯、武汉塑料、东方明珠、电广传媒等。

“……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云计算 第四次

IT革命

“……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所谓“云计算”,是指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通过建立大型的、集中性的远程计算中心,为普通用户提供安全、快速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云计算被认为是网络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技术模式,代表的是下一代的因特网计算和下一代的数据中心,云计算产业被认为是继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IT产业革命。

10月18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一代信息技术紧随节能环保之后位列七项战略新兴产业的第二位,其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10月22日,工信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表明了国家层面对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支持。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产业相关支持政策出台。

从市场的渗透情况看,云计算在目前甚至是未来几年内在中国仍是一门新兴产业,其未来的发展尚有赖于云计算知识的普及以及相关使用者对其的评价和反馈。机构预计,未来五年云端服务的平均年复合增长率可望达到30%以上,发展速度是传统IT行业的6倍以上。

投资机会方面,从产业链受益顺序来看,依次为硬件采购和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行维护——服务提供商。而在现有相关上市公司中,被众多机构共同看好的有华胜天成、华东电脑、浪潮软件等。

消费升级 奏响华美乐章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历史上每一次消费升级的代表性商品,其实就意味着一批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如汽车和住宅的发展会带动钢材、石化、建材等行业的发展,进而加速中国重工业化的演化进程。也就是说,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中国人均GDP的数据来看,2003年超1000美元,2006年超2000美元,2008年超3000美元,2009年达到3700美元,2010年则接近4000美元。而根据国外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并逐渐向上攀升的时候,住房房租及燃料费用、医疗保健、汽车、交通通讯、休闲娱乐等消费支出会明显增加。东兴证券指出,仅仅从第三次消费升级所涵盖的领域来看,目前我国居民在燃料费用、医疗保健、交通通讯、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还依然相对薄弱。由此可见,我国当前正处于第三次消费升级逐渐向第四次消费升级过渡和发展的阶段。

从我国现阶段消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城镇居民在完成了从衣食向住行消费的过渡之后,正处在住行消费的推广阶段,加速推进住房、汽车等消费,同时完成阶段消费的升级换代。结合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所依仗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前景,东兴证券最终得出未来由消费升级所衍生的行业投资机会将集中在汽车、房地产、旅游酒店、化工燃料、医药、交通通讯、文化传媒以及家电等领域。其中,一汽富维、华域汽车、中天城投、首旅股份、康缘药业、宏图三胞、华谊兄弟及苏宁电器等是券商普遍关注的投资标的。

新能源 全球经济新希望

“……加快新能源开发……”

新能源将是推动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希望”。我国已紧跟世界步伐,密集推出鼓励政策,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其中,新能源汽车战略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链会出现爆发式增长;而从新能源产业内部分析,核能、风能、太阳能又是重中之重。

据国务院办公厅10月18日发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要求5年后,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占到GDP比重的8%。而10年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决定指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决定提出,要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则指出要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继续看好以下两类公司:首先,有望较早实现产业化并产生业绩的新能源电机类公司,如大洋电机、曙光股份、宁波韵升等;其次,产业链较为完整的公司,如中国宝安、杉杉股份。新能源产业汽车的发展也带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如稀土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等产品,主要受益公司为包钢稀土、厦门钨业、佛塑股份等。此外,传统行业中的威孚高科将长期受益于节能环保的发展要求和排放标准提高。

手机支付 市场蛋糕巨大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十二五期间,3G网络、智能终端、云计算三大新兴信息技术的重点培育和发展,将为移动互联网的突破性应用奠定坚实基础。作为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重头戏之一,我国手机支付业务未来几年将得到高速发展。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三家电信运营商达成共识,共同发展基于13.56MHz的手机支付技术标准。支付标准这一瓶颈的打破,为手机支付的大规模应用扫清了障碍,手机支付市场有望迎来井喷。

手机支付业务分类包括远程支付和现场支付,分别针对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有机构预计,到2013年,中国手机用户数为9.96亿,手机支付用户数将达到4.1亿人,其中手机远程支付用户数为2.41亿人,手机现场支付用户数为1.69亿人。知名机构易观国际发布研究报告认为,我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在2010年内突破30亿,年增长率将达到50%。

手机支付产业链上存在着两条主线:基础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平台的提供,可以细化为芯片、卡片封装、COS集成、POS 终端制造、服务商、运营商和金融支持等。分析师认为,手机支付业务在近几年内仍将处于投入期,先期受益的将是基础设备制造商;当手机支付用户发展到一定数量,移动支付平台和综合平台运营商将逐步受益。上市公司中,分析师一致看好的有国民技术(芯片)、长电科技(封装)、东信和平(卡商)和证通电子(POS 终端制造商)等个股。

海洋经济 描绘“蓝海”

“……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十二五规划中对海洋经济浓墨重彩,这给包括海产养殖、港口运输、海洋工程设备等相关板块上市公司带来了非常好的投资机会。

例如,海洋工程装备涉及到的行业包括海洋油气开发、海工平台制造、配套设备制造、油气开采服务以及设备设计总承等。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业发展整体较为落后,自主设计能力不足。中邮证券认为,国内具备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的上市公司包括中集集团、振华重工、上海佳豪、中国船舶及中国重工,上述公司有望受益于十二五规划政策利好。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油气需求增加强劲,这不仅利好中石油、中海油等巨头,也为海运费的上涨奠定了基础。尤其是随着寒冬的降临,北方港口大风、大雾、冰冻等恶劣天气条件将严重影响船舶的周转,导致有效运力减少,加剧运力紧张的状况,为沿海运输船公司带来投资机会。

分析人士建议重点关注:中集集团、振华重工、上海佳豪、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海发展、珠海港、东方海洋、好当家、中海油服、壹桥苗业、海油工程、中信海直等个股。

新材料 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

“……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新材料是发展其他新兴产业的基础,如果说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先导,那么新材料就是新兴产业的先导。投资新材料领域是绕不开的永恒主题。对于新材料行业,广发证券认为应遵循“两个方向、一条主线”的投资逻辑,即遵循自上而下选择相关行业和自下而上选择标的的方向,抓住节能环保绿色低碳这一持续贯穿其中的主线。

新材料领域的电池材料、磁性材料和显示材料等重点板块值得重点关注。山西证券则认为,新材料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石,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具备较高的资源壁垒或技术壁垒,尤其是涉及新材料领域深加工、具有自主创新及开发应用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就具体个股而言,综合多家分析师的观点,在化工新材料领域,与工程塑料相关的金发科技和普利特,与高性能纤维相关的中钢吉炭、烟台氨纶和中纺投资,与高性能膜材料相关的佛塑股份、云天化和南洋科技,可适当关注。同时,分析师建议关注与锂子行业相关的西藏矿业、天齐锂业、佛山照明、万向钱潮、多氟多、江苏国泰、当升科技、杉杉股份、南都电源等。分析师还建议关注金属新材料领域的西部矿业、厦门钨业、宝钛股份、贵研铂业、包钢稀土、厦门钨业、中科三环、安泰科技、豫金刚石。另外,三安光电、杉杉股份、综艺股份、中航三鑫、回天胶业、鼎龙股份、红宝丽、三维丝和三聚环保,也被分析师看好。

聚焦“十二五规划”主题机会:物联网 全球物相连

近两年,一个号称要建设全球“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的新技术浮出水面,专家表示,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中国的物联网产业政策逐渐明朗化,十二五期间物联网有望成为核心关键。日前工信部也表示,目前正同有关部门和省市共同努力,希望通过十二五专项规划的制定,完善物联网产业,短期内在制造业、物流业等领域的应用将大有进展。

刚刚召开的2010年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暨中国物联网大会指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000亿元,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500亿元。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链现已形成了物联网制造业、物联网基础设施服务业和物联网服务业等产业链条,推广物联网的条件已趋于成熟。

具体到A股上市公司方面,券商研究报告指出,物联网主要分三个环节:传感器、系统集成和通讯网络。传感器层次包括智能监控领域的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大立科技、威创股份和宁波GQY,位置定位领域的四维图形、超图软件、合众思壮和华力创通,金融电子领域的广电运通、恒宝股份、东信和平和三泰电子,电子标签领域的中瑞思创、远望谷等;在系统集成和通讯网络层次,有辉煌科技、赛为智能、银江股份、数字政通、东华软件、用友软件、键桥通讯、启明信息等。聚焦“十二五规划”主题机会:航空制造低空开放添“羽翼”

“……改革空域管理体制……”

航空制造业10月迎来多项利好,先是《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指导意见》获批,此后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改革空域管理体制”,通用飞机和直升机类上市公司将迎来大发展的新机遇。

宏源证券指出,航空制造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经验统计,其投入产出比在1:10以上,所以推进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在民用飞机领域,近些年国家加大投入,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呈现爆发性增长。

从产业看,通用飞机和直升机整机将首先受益,其次是飞机维护、机场建设相关设备,再次是通飞和直升机零部件公司。从相对估值角度分析,制造业相对估值仍然在该产业链中处在较高位置。重点受益股票:中信海直、海特高新。聚焦“十二五规划”主题机会:电力设备估值优势明显

“……加强电网建设,发展智能电网……”

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达到15%左右。

上海证券认为,电力设备行业相对估值具有合理性,行业动态市盈率为24.65倍,市净率为2.24倍,低于沪深300指数;电力设备行业动态市盈率为37.38倍,市净率为5.34倍。前期沪深300涨幅较大,与其相比,电力设备行业估值已具有相对估值优势。建议重点关注核电,智能电网、清洁煤发电和专用变频器行业等技术壁垒较高、发展空间较大的细分行业股票,如国电南自、荣信股份、华光股份等。

聚焦“十二五规划”主题机会:农业 通胀预期提升价值

近期央行突然加息,进一步说明经济体中的通胀情况不容乐观,前期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已逐渐传递出这一信号。今年灾害天气频现、农产品供求紧张、流动性充裕等因素,仍将支撑农产品板块的火热行情。

中金公司认为,2007年以后农业股受关注程度大大提高,而且作物受灾时初加工产品多会上扬,由此,市场的关注以及明确的价格信号使得灾害天气极易成为农业股炒作热点。

浙商证券认为,农业板块调整后,目前行业整体市盈率已经落入2011年30-35倍的合理市盈率区间,通胀预期和政策支持将是农业股再次走强的催化剂,建议投资者在农业股下跌过程中逢低积极配置农业板块个股。中长线依然以种子和水产养殖为主。

齐鲁证券认为,4季度多数农产品进入收获及销售旺季,11月份惠农政策(种子产业规划等)可能密集出台,因此继续全面看好农业股的表现。除了景气度最高的水产品和种子外,重点关注糖、玉米油和饲料行业。今年冬天来得早且近期东北华北黄淮地区将遭遇12-16℃的降温,引发了市场对出现寒冬以及明年3、4月遭遇霜冻的担忧,建议关注遭遇寒冬或霜冻时业绩受益的农业股。

分析师建议重点关注以下股票:隆平高科、登海种业、丰乐种业、獐子岛、东方海洋、好当家、壹桥苗业、敦煌种业、南宁糖业、海大集团、新希望、中粮屯河、顺鑫农业、国投中鲁、海升果汁等。(胡东林)

“……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

聚焦“十二五规划”主题机会:核电 高景气或持续20年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

在十二五规划出台之前,今年9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决定在现阶段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予以加快推进。在新能源的重点发展方向中,将以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为发展重点,其中核电被置于首要位置。

业内人士表示,核电将是未来新能源发展中确定性最高的方向。英大证券指出,根据既有的规划,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核电的装机将超过8000万千瓦和2亿千瓦,按照当前核电装机不足1000万千瓦计算,这意味着未来十年核电装机容量将翻八倍,十年期间投资额将超过6000亿元。而且,根据目前相关部委人士的表态来看,中长期核电建设目标可能还会超出市场预期。

面对持续的高规模投资,核电设备产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由于核电设备制造具有技术壁垒,这个市场注定将被少数企业分享。其中,中国一重、二重重装、中核科技、江苏神通、南风股份,以及东方电气、上海电气被机构广泛看好。

下载高淳县“十二五”水利建设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淳县“十二五”水利建设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二五规划

    绥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规划的五年,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科学编制和组......

    十二五规划

    金川县公路运输管理所 “十二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巩固“十一五”全县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提高“十二五”全县......

    十二五规划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

    浅谈十二五规划

    浅谈“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核心内容......

    浅谈“十二五”规划

    2010-2011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期末考查 专业: 班级: 任课教师: 姓名: 学号: 成 绩:浅谈“十二五”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

    十二五规划

    李克强对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阐述 新华网于11月14日23点39分刊发了李克强对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阐述----深刻理解《建议》主题主线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下是文章......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重在调结构、保民生 《建议》开篇没有确定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的具体发展数据,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表明政府要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

    浅谈“十二五规划”

    浅谈“十二五规划” 目前,我们迎来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作为统领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每个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