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加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以嘉兴地区的电子产业为例

时间:2019-05-14 06:5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出口加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以嘉兴地区的电子产业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出口加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以嘉兴地区的电子产业为例》。

第一篇:我国出口加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以嘉兴地区的电子产业为例

我国出口加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以嘉兴

地区的电子产业为例

发表日期:2012年4月10日 出处:http://www.xiexiebang.com 作者:现代商业 本页面已被访问 78 次

金靖 上海杉达学院

摘要: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恶化,最终演变成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作为外贸依存度高达70%的开放大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日益凸显,外部需求骤减、人民币升值等问题致使我国的出口加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此,本文将对我国出口加工企业的转型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字:金融危机、出口加工业、转型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分工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生产国际化日益扩大,加工贸易逐渐成为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在金融危机爆发的第二年,即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和进口增长率出现了自2001 年入世以来的首次大幅下降,比2007年下降了将近12%。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我国的出口加工业将迎来更为寒冷的冬天。国际市场萎缩导致出口订单骤减,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发达国家为恢复经济,降低本国的失业率,对本国企业实施了贸易保护;人民币升值以及国内原材料和工人工资的大幅上涨,导致企业的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因此,如何转型升级,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了我国出口企业继续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嘉兴地区电子行业出口加工企业的调查,分析我国出口加工业的现状,并寻求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我国出口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1、我国劳动力优势正在减弱

从要素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同时蕴含丰富的劳动力要素,因此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加工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告诉增长。但自本世纪开始,我国人口红利(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抚养率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涨,劳动力要素的优势正在下降。于此同时,周边国家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劳动力成本较低,且素质稳步提升,成为了我国有利的竞争对手。

2、加工贸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盈利空间小

全球产业链一般有6+1个环节。6 是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1便是利润最低的环节——加工制造。而我国加工贸易大多都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没有掌控整个产业链,产品研发、原料采购订单销售等真正体现增值的环节严重依赖于国外。由于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产业链条短,因此加工费用低廉,缺乏盈利空间。

3、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企业规模小

我国的加工贸易产品主要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粗加工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比重较小。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同时受经营者短期行为的影响,引进的技术设备不十分先进,这样低层次,低技术含量的加工贸易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产业升级换代能力差。此外,我国的加工贸易都以中小企业为主,数目多,规模小,分布分散赛,规模效益不明显,再加上下游配套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很难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二、出口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对策

1、精简机构,降低营运成本 企业成本的上升主要来自国内通胀导致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工人工资的快速增长。工资成本的增加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国家几次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外加近几年来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由于其较为舒适的工作环境以及较高的收入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很多偏远地区的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吸引了很多务工人员留在了当地,造成了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短缺,企业不得不通过提高工资待遇等方式来吸引工人。二是自从新的劳动法实施以来,更换工作变得更加容易,员工缺乏稳定性,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新员工的培训。由于经常更换工人,产量提不高而且不良品率也大大增加,变相又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针对以上的情况,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可以通过增加设备代替人工的方法来减少变动成本。同时在降低工人流动性方面,可针对岗位需要同技校联合定向培养技术工人,来提高产量和合格率,并可以节省上岗培训的费用和时间,同时定向培养的过程中若能增加一些企业文化的教育,还能增加员工的忠诚度从来减少流动。

2、出口企业对外投资可行性分析

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人民币的大幅升值,严重打击了很多出口加工型企业,再加上外国需求萎缩,企业订单减少,盈利空间进一步降低。面对如此的现状,政府也鼓励很多企业能走出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如越南、柬埔寨等)去投资或者去收购一些面临破产的外国企业,把挑战转化为机遇。

Dunning(1996)的OLI优势理论指出外商直接投资的选择主要决定于三方面因素: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s)、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s)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s)。而在这三者之中,区位优势是决定国际投资在何处落脚的关键因素。经调查,大多企业现在都属于OEM或者少量ODM,缺乏专利技术的支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价格,因此企业要走出去,首先要看所选择的落脚点有没有区位优势(即投资国的国内投资环境恶化,导致企业在国内生产已不具备比较优势、而选择对外投资。流入国则需要具有市场发展潜力大、劳动力成本低、原料容易获得且便宜、土地易于取得、对外资采取优惠政策等方面的优势。)现在很多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廉价劳动力,而对于目标所在地的外部环境没有做好充分的调查。很多企业到了外国以后才发现劳动力是很便宜,但是利润提不高,经营状况并没有改善。究其原因是之一是因为当地的配套供应跟不上,如从本国进口则运输费用很高,如在当地采购成本又很高;原因之二是因为当地劳动力管理遇到障碍,因为在很多相对落后和贫穷的地方,工人的自我约束能力很差,自由散漫,很多地方出现拿了工资不上班的情况,很难管理,产量上不去,合格率也提不高。综合以上两个原因,走出去的企业面临着一种困境,就是当地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的优势无法得到体现。所以在走出去之前必须做好完善的准备工作,确定目标市场的配套设施是否完善,工人素质是否符合要求。

3、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加强品牌建设

面对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欧债危机的出现,发达国家均出现了需求萎缩,订单减少的现象,我国的出口企业应在巩固原有的贸易渠道,稳步提升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探索开拓,大力开拓东欧、中东、南美、非洲等市场,来分散风险,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的出口市场格局,降低对欧美市场较高的外贸依赖。

另外大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并创建了自己的品牌,但在实际销售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究其原因是由于在品牌意识很强的发达国家,中国的新兴品牌的竞争力很弱,市场认可度低,诸如像海尔、TCL等一些优秀国产品牌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占有率也很低,因此OEM、ODM订单的比重较大,由于“中国制造“在发达国家的形象还有待完善,出口企业的自有品牌推广难度很大,因此,向新兴市场发展正是品牌建设的绝佳时机。相对来说,新兴市场的品牌意识相对薄弱,对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因此我国的出口企业可以利用相对价格优势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塑造中国的品牌形象。

4、转变经营理念,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我国大部分出口加工企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终端环节,没有掌控整个产业链,产品研发、原料采购、订单销售等真正体现增值的环节严重依赖于国外。所以一旦国外的需求萎缩,订单减少,企业就丧失了主动权而陷入困境。从这一点上,海尔的转型理念是值得借鉴的。从2009年开始,海尔第一次提出了从制造企业向服务企业转型的战略,即转变经营理念、顾客价值以及经营方式,将企业从制造驱动转型为服务驱动的新型企业。从经营理念上,从单纯向消费者提供电子类产品转变为向消费者提供成套解决方案,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可以拓宽自己的产品线,完善企业的产品系列。在顾客价值上,通过加强售前和售后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定制,提升顾客满意度,并能有效锁定客户,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在经营方式上,提升内部经营效率,实现“以销定产”和“以产定采”的零库存经营模式,大大地提高库存周转率并有效地降低成本。

5、通过建立产学研平台,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很多企业都想通过产品或技术的创新来实现转型,但是均企业技术创新以自主开发为主,在利用外部环境和资源创新方面力度仍不够大,主要是因为缺乏有效信息以及成本问题。然而在当前企业科研人才缺乏、科研能力不强的情况下,继续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单打独斗地进行创新,难以取得较大突破。为了鼓励企业加速转型升级,政府也再大力推动产学研联盟体系,因此企业可以联合当地政府通过其广泛的社会技术网络寻求对口的高校,为出口企业搭建一系列的产学研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6、使用灵活的结算体系,应对人民币升值

针对人民币升值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改变结算方式和锁定汇率来解决。目前绝大多数的外贸企业都是采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快速升值,是的很多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可以采用更为多元化的结算货币比如欧元、英镑等相对稳定的货币进行结算来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远期结售汇和其他外汇交易等手段来锁定汇率风险,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对于一些远期成交的订单,企业可以通过协商来锁定汇率,避免风险;在客户同意的条件下可以积极地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结论

针对以上的分析,本文对转型给出了一个新的定义:决策层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从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出发对企业的组织机构、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模式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颖.次贷危机对中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2008年5月 [2]王晶、曹菁轶: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7).[3]樊长科:金融危机下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0(6).[4]马晓玲、赵放: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的纠偏与完善[J].财经问题研究,2010(9).[5]李晨: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10(4).[6]龚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加工贸易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生产力研究,2010(7).[7]张琦:金融危机下中国加工贸易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8]Dunning, J.H.and Narula, R., e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overnment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6.[9]万锦虹、马志平:不确定环境因素下的国际营销策略探讨[J].渤海经济瞭望,2009(5)[10]张沈伟:海尔加大投资推进转型[J].China Business Focus,2011(4-11)本文链接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现代商业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安徽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研究——以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为例

注:数据来源于2009年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和2010年4省市的《旅游统计年鉴》。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因。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旅游企业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旅游业绩是旅游业发展成果的体现。如图1所示,安徽相对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旅游资源优势较明显。但正如图2所描述的那样,安徽在星级饭店和国际社拥有量方面,离长三角地区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相对于安徽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而言,旅游企业综合实力较弱,旅游经营业绩较落后。由于旅游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旅游业业绩构成的一部分,因此旅游企业方面存在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旅游发展状况的差异(表1)。安徽要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发挥自身旅游资源的优势,同时承接发达地区旅游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等。现阶段长三角地区区域内旅游企业呈现出资本、管理、服务不断向安徽输出的趋势,安徽省要在这一大背景下,抓住机会承接这些企业的产业转移,利用消费溢出、市场溢出、资本溢出和品牌溢出主动融入长三角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技术实力,改善旅游业发展薄弱环节。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的挑战3.1 区域粘性存在,产业转移受到制约随着旅游业成为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各地区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就长三角地区而言,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正处于生命周期的上升阶段,如上海正在举全市之力,为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而努力。江、浙、沪地区的旅游企业由于所处环境较为优越,拥有良好的客源及旅游基础设施,相比较安徽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而言,来皖投资成本较大。同时,游客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旅游企业要不断创新,而创新需要较高的研发投入和高素质人才主要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综合性旅游企业很难向安徽地区扩散或转移[6]。

3.2 配套企业实力较弱,承接产业转移难度加大目前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一大特点就是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为核心,实行组团式或产业链式的整体转移,而安徽省旅游产业配套能力总体不强,综合性旅游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企业运营成本增加,由此带来的企业负担抵消了来皖投资所获得的景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阻碍了龙头企业的进入,加大了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难度。

3.3 市场竞争加剧,中小型旅游企业生存困难一般说来,进行产业转移的旅游企业综合实力较强,产品研发技术、产品质量、旅游服务水平较高,对潜在旅游消费者的吸引力较大,很容易争夺省内旅游企业在客源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尤其是那些技术较落后、经营效率较低的旅游企业的市场份额。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那些不能及时进行改革创新的旅游企业将很难生存。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转型升级的基本对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7]。如上所述,安徽与长三角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旅游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借力发展安徽旅游业,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是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要出路。因此,要贯彻实施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切实落实《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融入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建设,把安徽建成全国重要的旅游经济强省和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在国际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4.1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吸引旅游企业产业转移。

通过图1中对安徽与江苏、浙江、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对比发现,安徽在旅游资源禀赋方面竞争力较强,尤其是与上海市相比,优势地位更加突出。就旅游产品而言,安徽省主要依托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等资源富集地开展生态观光旅游,其中黄山、齐云山、牯牛降、九华山、天柱山等风景区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游客云集吸引了大量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的关注,提高了他们参与景区内资源保护、开发、管理的积极性。因此,通过确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以调动长三角地区旅游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产业的转移。

4.2 改善旅游薄弱环节,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到2015年,安徽省计划实现旅游星级饭店650家、旅行社1100家、a级旅游景区500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150家的发展目标,届时安徽省旅游业的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加强。为了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和旅游设施的服务接待能力,合徐、徽杭、沿江等高速公路相继建设,合宁、合武、铜九等铁路相继开通运营,合肥、黄山机场等扩容升级,交通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同时,高水平旅游产业园区的打造,有助于推动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建设的整体提升。

4.3 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旅游业属于服务业,在各地基础设施和专项旅游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接近的情况下,旅游业的竞争主要取决于服务的竞争,而服务质量又取决于从业人员的劳动素质和服务技能。因此,安徽省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旅战略,通过校企联合、培训基地建设等手段加快人才培养,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此外,要加快旅游高级人才引进,推动安徽省旅游智库建设,指导旅游科学发展。承接产业转移能为安徽省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推动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如对长期举办的技能大赛而言,高级厨师、调酒师、优秀导游的参与,既能加大比赛的挑战性及对观众的吸引力,又能调动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良好氛围的形成。

4.4 注重承接内容,控制承接水平和数量。

一般说来,转移企业技术水平较高、人力资本素质较高、发展理念较为先进、经营决策较注重长远发展,这对承接企业转变经营理念,注重集约型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安徽省而言,《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十大主题旅游功能区”建设正是集约型发展理念的体现。因此,承接产业转移要围绕十大主题展开,针对主题举办大型旅游活动,以活动带动项目发展,以项目进一步带动长三角地区著名旅游企业加入,实现旅游业良性循环发展。但是,旅游企业的引进数量并非越多越好,引进的技术也并非越先进越好。一是产业转移成本随转移数量的增大而以较快速度上升;二是区域产业发展受到资源、市场的限制,产业转移的数量不会无限增大;三是对于技术水平而言,水平过高容易导致技术断层和转移成本快速上升,转移效应得不到发挥。因此,安徽省要根据旅游业自身情况对进行产业转移的企业进行有力把控,达到转移效应最大化[8]。

参考文献:

[1]郭元日希,常晓鸣。产业转移类型与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0,(4)∶33-37.[2]王智新,梁翠,杜涛。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j].环渤海经济 望,2009,(5)∶50-53.[3]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4-16.[4]黄远水,赵黎明。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的构成和来源[j].旅游学刊,2005,(5)∶62-66.[5]郝明丽。加速河南旅游业转型升级之我见[j].东方企业文化,2011,(3)∶147.[6]程必定。产业转移“区域粘性”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路[j].华东经济管理,2010,(4)∶24-27.[7]张琴。国际产业转移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9)∶47-50.[8]陈刚,张解放。

第三篇: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以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为例

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以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为例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0-12-06 10:23:45 查看次数:135■ 文/胡 迟 前不久,中国企业联合会按照国际惯例连续第6次推出了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各项数据显示,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2.36%、17.01%,均低于2005—2010年间的平均增长率21.35%、22.37%。特别是营业收入的增幅下跌较多。相比之下,利润总额却比上一年猛增26.63%,扭转了去年利润同比下降的情况,且高于2005—2010年间的平均增长率19.23%。进入门槛值的增长幅度为-14.49%,这是自2005年第一次推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以来,5年间入围门槛值首次出现下降(5年间入围门槛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5.53%),也充分说明金融危机延缓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扩张步伐。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增幅减缓,而利润总额大增,反映出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影响在不同年份有所不同。在《财富》2010全球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公司群体呈现出了逆势上扬的良好特性。中国内地共有43家企业入围,比去年多9家,有18家制造业企业达到世界500强标准,比去年多5家,其中,有14家企业申报并获确认,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除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外,第二家进入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而去年退出世界500强的中国计算机生产企业——联想集团,今年仍然在世界500强的门槛外徘徊。

劳动生产率偏低、研发投入一直不足、“大企业病”的困扰、工资推动成本上升是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一、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鉴于自主创新已不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我国企业在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不应当只是简单地泛泛而谈,或浅尝为之,而是应该站在更高层次、以更广阔视野推进自主创新,还应当从体系角度,建设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效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其中,从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出发,现阶段推进自主创新需要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不断提高研发投入

中外企业的无数经验表明,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始终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要务。尽管从企业的纵向发展上看,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一直在增加,但研发投入还是不及国外企业的多。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首先就是研发投入上的差距。即使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情况下,许多国外企业宁肯更多地削减生产和销售领域的支出,也不愿意削减研发投入。一项针对日本246家大公司的调查显示,这些企业的2010研究开发总投入比上一增加5%。其实,国内许多企业已经具备高投入的实力了。因此,我国企业应当在以往投入的基础上,抓住机遇,以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牛鼻子”,并根据新形势下的特点,在研发模式与投入结构上做相应的改进,使研发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见到效益,确保研发高投入的可持续性。如果要立足于赶超国际先进目标,我国企业前期的投入还应当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如同韩国企业曾经做的那样。

2.注重原始自主创新

我国制造业企业更多的是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以引进技术再创新与集成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时至今日,我国企业提供的产品及服务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其差距已经有了明显的缩小,引进带来的“红利”已经大为降低。今后的发展需要更多地靠自身的原始自主创新(对外引进也不可放弃)来推动,而且只有通过原始自主创新,我国企业才有可能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否则永远难以望其项背。以美国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凭借在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领域酝酿的一系列原始自主创新在90年代获得丰硕成果,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领先一步,把日本、欧洲远远甩在后边。相反,日本实行跟随型发展模式,在险些

超过美国之际又再度落伍。因此,原始自主创新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综合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愈来愈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利用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机遇,制造业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飞速成长,以“后发优势”极大地提高了产业层次与水平。与发达国家横向比较,我国制造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少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因此,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仍然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1.对不同产业实行不同政策

我国制造业涵盖范围较广,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当前要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和特点,对不同产业实行不同的政策。首先,对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使之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如对于服装纺织产业和消费类电子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中国不仅有着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而且还有一定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的优势。对这类产业,要在大力推动企业跨国经营、扩大产品出口的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在国外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使这类产业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其次,对于具有高成长性和较大市场空间而又缺乏技术优势的产业,要继续实施“引进来”的发展战略,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跨越式成长。再次,对于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来说,无论是从资金投入上还是从技术开发水平上分析,国内企业难以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短期内完成赶超,就要在引进产品的同时逐步引进相关产业和技术,逐步引导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要充分利用好国外资源,加快培育一批面向21世纪的新兴制造产业。

2.产业转移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在参与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我国企业还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坚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结合。既不能因噎废食,以为引进的产业都是污染产业而不敢承接产业转移;也不能目光短浅,为了一时的经济增长而“引污入室”。这一方面需要国内尽快建立、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决禁止污染严重且无法治理的项目向我国投资和转移,严格控制有一定污染但国内有治理技术保障的项目引进,并要求执行其母国环保标准;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国尽快完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逐步由传统GDP考核向“绿色GDP”考核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官员生态政绩考核制度。彻底防止和杜绝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迫于招商引资的压力,急功近利,未经严格考察审核和项目环境评估就匆忙上马,给国外产业向国内进行环境污染性转移提供机会,损害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制造业企业目前的状况决定了我国企业必须把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技术引进与开展自主创新相结合。首先,在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加大在我国投资力度的同时,采取各种手段鼓励其向我国转移关键技术,并不断提高承接转移产业的技术层次。逐步完善外资企业在中国本土市场上的竞争环境,逐渐由单纯鼓励外商在华投资设厂转变为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使我国逐步由跨国公司的“加工基地”向“研发中心”转变。其次,要切实增强我国相关产业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能力。在引进过程中要重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并加大对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形成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三、推行扁平化组织变革

组织结构是企业经营的主要平台。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反之则会制约企业的发展。通用汽车公司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下与其长期患有“大企业病”有直接的关系。通用汽车公司在后来的重组中重点对组织结构及业务结构进行了调整。许多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不良业绩与危机后的调整充分说明了企业再造理论一直指导着全球化及网络

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经历了罕见的金融危机后,不失时机地总结反思,积极推进组织结构变革,对于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在信息化时代,由通讯与计算机技术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趋势之一是扁平化。扁平化组织具有快捷、灵活、高效又富有弹性等优良特性。但在实践操作中应当避免走入把扁平化与扁平型的组织结构形式混淆的误区。对于我国制造业企业来说,企业是否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形式的变革及如何进行扁平化变革,是企业的外部环境、技术条件、人员素质、工艺水平、企业文化诸因素与组织结构形式相互配合协调的结果。不能把“扁平化”当成一种标签,为“扁平化”而扁平化。企业进行扁平化变革的基本条件是要有良好的计算机网络环境,良好的信息化工作基础。因为企业进行扁平化变革后,需要有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来处理企业中的大量信息,要改变原来金字塔式的垂直组织主要通过等级链进行信息沟通的方式,使组织成员在每个点上都能获得所需的信息。

四、制造企业服务化

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日益深入。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从产业角度看,这就是生产性服务业;从企业角度看,则是制造企业服务化。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发展路径和典型模式主要有两种:

1.依托制造业发展服务业

许多传统的制造业企业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整合原有的业务,形成了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美国许多著名的制造业企业中,服务业在企业收入和利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已经很难判断它是制造业企业还是服务业企业。典型的代表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惠普公司、思科等企业。例如,通用电气是世界最大的电器和电子设备制造公司,它的理念是“致力研发开创优质产品,价格实惠相宜,保证令顾客称心满意”,目标是在经营的每个行业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并推动客户成功。在金融危机的不利环境下,通用电气在2008年仍然能够取得180亿美元左右的盈利,能够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通用电气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备的品牌、技术、内容开发、全球化、人力资源、财务实力等关键能力,执行“重组”战略,捕捉“全新机会并获得利润增长的业务”,把服务渗透到了自己的日常作业管理之中,依托制造业积极发展商务金融、消费者金融、信息技术等利润丰厚、发展前景广阔的生产性服务业,使企业的制造功能和服务功能融合为一体,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从提供产品转变为提供服务和方案

当今的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个性化以及产品使用的便利性与服务附加值的增加。国际上一些大型的传统制造企业积极发展各类与产品相关的服务业务,向服务业渗透和转型,从销售产品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作业管理从制造领域延伸到了服务领域,服务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和利润来源,为这些传统制造企业赢得了竞争优势。许多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功能已经融合在一起,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IBM公司传统上是一家信息工业跨国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的战略转型。事实证明,IBM的转型取得了成功,服务业务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50%,IBM公司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集服务提供、外包提供、咨询提供和产品支持于一身,创造了科技企业发展的新模式。

五、实施有效兼并重组

规模经济是现代制造业最重要的特性。对企业而言,要实现规模效益,就必须做大规模,而从扩张路径上看,兼并重组历来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我国制造企业和国际同行相比较规模普遍偏小,大部分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企业在兼并重组中有两点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1.不惟规模是论

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也需要切忌惟规模是论。首先,规模增加要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而不是扩大规模后反而背上了包袱。其次,机制改革要优先于规模重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机制落后的企业会先被市场淘汰,而不是规模较小的企业被淘汰,这一点十分值得决策部门重视。再者,规模重组要有利于叠加优势与成长潜能的发挥,要十分注意不同企业不同的历史背景、隶属关系的沿革、专业的特性、企业文化、产品结构等状况,要将这些方面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的企业合并重组,才能达到发挥叠加优势的效果。

2.注重后期整合并购后期的整合非常重要。由于并购不仅涉及到目标企业的员工、工会、管理层、客户、治理结构等资源,还涉及到两个企业的文化融合,且文化融合相对来讲更为困难和重要。如果无法整合目标企业,融入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文化体系之中,并购之后的经营通常会失败。这一点在海外并购中显得更为重要。另外,发达国家的兼并重组与行业集中局面是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在一个行业里,稳定的3-5家龙头企业的形成,少则经历半个世纪,多则经历一百多年。而国内目前由国资委主导的央企整合重组计划在3年之内就必须完成。因此,注重后期的整合,对达到既定目标、实现预期效果就更显重要。

六、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当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这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一脉相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数据显示,未来3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元,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6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因此,大企业投资新兴产业前景看好,对企业自身提高产业层次、国家实现经济结构调整都具有积极意义。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1.找准投资方向

目前对新兴产业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新兴产业所包括的行业范围的确非常广泛,大概有:光伏、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绿色食品等。相比之下,企业的规模再大,其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企业在进入新兴产业时,一定切忌跟风与盲目投资,而是要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与相关的产业路径,找准投资方向与行业制高点,防止重复建设。例如,江西省把新能源产业、绿色照明产业、新材料产业、大飞机制造产业四个领域定为本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带动传统产业

我国目前还未完全实现工业化,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应该把工业化和新工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复合型的发展战略。所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当力争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与相互促进,以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这种新兴产业的正溢出效应与上面的投资方向有关。只有当新兴产业的投资与发展是沿着传统产业相关联的方向进行时,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才会有切实的带动效应。认识到这一点对我国目前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也很重要。例如,东北地区在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就必须考虑,如何布局新兴产业来带动东北地区以钢铁、汽车制造、机器加工、机床等在内的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众多传统产业。■

第四篇:秀山县委党校江平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以秀山县为例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

——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

秀山县委党校 江平

【内容摘要】: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深处武陵山区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秀山县)随着锰矿资源的开采加工,以锰为主的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内陆地区重要的资源型城市。但是其锰矿资源若按现在的开采速度,在七八年间就会衰竭。为此,此课题通过对秀山县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的调查,分析了秀山县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产业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从制度保障、产业政策、技术支持、社会氛围和发展规划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秀山县产业转型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秀山县

重庆市秀山县位于武陵山腹地,与毗邻的湖南花垣县、贵州松桃县并称为中国“锰业金三角”。这里整个锰矿资源储量约2亿吨,占全国1/4弱。秀山锰矿发现于1966年,储量丰富,经勘察探明C+D级资源储量2400万吨,远景储量2600万吨,合计5000万吨,约占全国的1/16。30年来,秀山县依托锰矿资源为秀山乃至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由此成为渝东南最具潜力的县之一。但是这种过分依赖不可再生又必然枯竭的矿产资源而产生的先天不足和致命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暴露,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特别是日益枯竭的锰矿资源所造成的经济结构单

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城市建设欠账较多、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等等,都使资源型城市原有的 1 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如何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秀山县由资源型城市向滨河园林新型工业城市转型步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秀山县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

一、秀山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锰矿石开采企业现状

锰矿开采业从90年初期兴起,1990年全年生产锰矿石7.65万吨,其中乡办集体企业生产5.97万吨,占78.17%。1995年产量仅为23万吨,九十年代中期,毗邻的湖南吉首、怀化等地大量投资兴建电解金属锰厂,刺激了全县锰矿开采业的发展,1999年锰矿石产量达41万吨,由于当地加工生产能力不足8万吨,约80%的矿石出境外流至湖南吉首、怀化等地,造成财源大量外流。2000年前,全县有采矿企业20余户,年产量约40万吨;1996—2000年,在全球电解锰需求量增加的刺激下,电解锰价格一路上扬至最高每吨1.2万元,秀山遇上了第1轮高价格发展机遇期,由于管理乏力、缺乏有效措施,产业规模基本处于停滞徘徊状态,与周边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2000年底全县电解锰生产能力只有0.3万t,此项主打产品仅占26万人口的湖南省花垣县的1/20。

从2000年开始,秀山开始把锰矿产业作为该县第一产业支柱。到2004年,秀山已经形成锰矿开采企业28户,锰矿石产量为90万t;锰初加工企业73家,年产锰粉、焙烧锰矿达18万t,生产电解锰9.55万t,锰硅合金3.16万t。目前全县有锰矿石开采企业37户,年设计开采能力128.5万吨。2007-2009年锰矿石开采量分别为144.4万吨、144.3万吨、165万吨。在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开采过度,矿山管理混乱、无证开采、采富弃贫、矿山回采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

(二)秀山锰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储量有限,急需引进矿源

锰矿是秀山的优势矿产资源,但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以现有的开采速度,秀山锰矿最多能维持3年到5年。锰矿资源目前在秀山并不占优势,如广西崇左市的大新、天等两县及百色市靖西县的1.816亿吨锰矿储量已超过“锰三角”,这些锰矿分布集中,品质优良,具有很好的潜在开发价值。贵州的部分地区锰矿资源也远比秀山丰富。因此,秀山县除了增加矿产资源勘查投入,提高勘查程度外,必须改变锰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改变靠拼资源、拼消耗、拼市场,集约化程度低,增长粗放的方式来发展锰产业,同时,尽量减少开采环节上的浪费。为了彻底改变锰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矿产资源问题,秀山县要建立引进境外锰资源的购销体系,疏通引进渠道,避免立足于本地资源发展产业的老路子,由开采加工型向来料加工型转变。

2.产业结构发展畸形化

首先,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畸形化。秀山县曾经是传统的内陆农业县,与其他内陆农业县一样,农业是第一大产业。但是,自从开始锰矿的开发以来,锰业开发、加工产业就成为秀山县的第一大产业,农业的地位被逐渐削弱,2010年秀山县农业生产总值仅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3.1%。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严重滞后,主要是围绕锰业发展起来的商贸、服务业,而依靠自身和周边县市丰富旅游资源带来的收入,在2010年仅为1.12亿元,相邻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010年的旅游收入约1.69亿元,预计2011年将达5亿元。其次,第二次产业中,锰业“一业独大”,其他工业发展薄弱。2010年,秀山县第二次产业中,锰业的生产总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0.4%,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为118家,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与锰业、硅业等自然资源相关的企业,而天雄、武陵电解锰企业的单产更是高居世界之首。

[2] 3 3.产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业链较短

秀山县虽然拥有“中国锰都”的称号,也拥有世界单产最高的电解锰企业,但是其生产技术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产业链短的状态。首先,生产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开采技术落后。目前秀山县的锰矿开采大部分依靠简单的机械和当地农民的体力劳动,机械化水平相对很低。其次,加工技术落后,多为粗加工,不能实现锰矿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造成了环境污染。

另外,产业链短也迫使秀山县必须加快产业的转型。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在秀山,由于“一业独大,一柱擎天”的产业结构,其产业链仅表现为锰矿的开采、加工和进出口,尚未形成较大的产业链和辐射能力。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沈阳第三届校企合作高峰论坛上的讲话指出: “所有的资源型(矿业)城市只会采矿,只会开采资源、挖掘资源,而不会做产业链。”这句话正是当下秀山锰矿产业现状的真实写照。

4.污染严重,环境压力大,新产业发展受限

由于长期粗放型经营,秀山县锰矿企业在锰矿的开采、生产等过程中产生的开采尾矿、电解废渣、废渣被雨水浸泡形成的废水,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饮用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原本是清澈透明、鱼虾成群的溶溪河、酉水等河流,都成了“黑水河”、“毒江”,既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也限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如农业、旅游业、餐饮业,等等。事实上,诸如美国、日本等国家早已关闭了电解锰生产企业,原因就是其污染严重、成本高昂。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关闭相关企业显然不可能,但是加快对产业转型,加大污染防治,是切实可行,而且是迫在眉睫的,只有这样才能使秀山县成为真正的“秀山秀水”之地。

[3]

二、秀山县产业转型的可能性

产业转型就是资源型城市通过发展原有产业的“替代产业”来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但是,要实现这一转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国外有很多资源型城市就因为没有实现产业的转型而沦为“空城”、“鬼城”,如美国科罗拉多的吉尔曼市、澳大利亚的威特努姆城,前苏联的巴库,等等。从历史和现实来看,秀山县在锰矿资源枯竭以前,应该是有可能,也有能力实现产业转型的,其理由如下:

1.秀山县农业基础强实,第一产业发展有条件

秀山县素有“小成都”之称,农业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全县有耕地54万亩(其中田32万亩、土22万亩)。秀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正常,降水充沛,日照偏少。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苕等粮食作物及烤烟、油菜、油桐、楠竹、柑桔、板栗、中药村等经济作物,生猪、肉牛、山羊、水禽等养殖业和乡镇企业也是秀山具有和潜在的优势。当前秀山县的金银花种植和土鸡养殖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在此基础上,我们同样可以将相关的种养殖业产业化、规模化。

2.秀山县区位优势突出,商贸服务业发展有优势

秀山地处武陵山腹地,系渝东南门户,为渝、鄂、湘、黔边区结合部,是重庆市在四省(市)边区的窗口形象,是西部开发的前沿阵地。东与湖南省龙山、保靖、花垣县接壤,西南依贵州省松桃自治县,北邻本市酉阳自治县。距长沙604公里、武汉656公里、贵阳556公里、重庆650公里,是重庆市最边远的县。距秀山145公里的吉首火车站、230公里的玉屏火车站、250公里的怀化火车站、248公里的张家界火车站、飞机场、98公里的乌江沿河港是秀山重要的交通出口。随着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等的建成通车,秀山已经成为重庆通往南方发达地区的桥梁和枢纽点。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边贸经济,将秀山县建成“大武陵山区物资集散地”,打造“边贸中心”指日可待,特别是生 产性服务业具备跨越发展的条件

[4]3.秀山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有支撑

秀山地形地貌独特,平坝、丘陵、山地各占三分之一,气候、土壤、雨量等自然条件适宜,2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有风景,处处是风光,人称“武陵明珠”。在其境内有神秘之境石堤酉水、神往之地洪安“边城”、神妙之域川河盖高山草场、神奇歌舞秀山花灯、还有、贺龙同志组建的红色苏维埃政权等旅游景点。在其半径100公里范围内,有张家界风景区,凤凰古城、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里耶天下秦城,是乌江画廊、渝东南生态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好处在渝、湘、黔三省市旅游互动的连接点上,是重庆主城和渝东南联接大武陵、大湘西的旅游集散地。近年来,秀山县的旅游业收入和旅客数量都呈逐年上升的可喜态势。2009年,共接待游客45.2万人次,同比增长28.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亿元,同比增加28.7%,2010年,同接待游客62.4万人次,同比增加27.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9亿元,同比增加38.5%。

4、已具规模的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有支撑。秀山工业园区产业定位于矿产品深加工、农林业新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医药化工等资源加工业和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计划到2011年,建成园区3平方公里,年工业总产值产出能力50亿元;2020年,建成园区10平方公里,年工业总产值产出能力200亿元。截至目前,工业园区完成投资20亿元,实现产值50亿元。A区启动2.4平方公里拓展区建设,建成投用8.7万平方米安臵房,开通园区公交车;B区完成园区道路和供水工程,新开工工业硅项目15万吨,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产量突破5万吨;C区加快推进园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入园企业服务,确保夏朗200万台手机、新久高丰3万台农机、重庆祥华615吨绿原酸提取和维隆5万吨工业硅等在建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由此可见,工业园区实现了新突破,为秀山将提速打造“一城两园”谱写了新的篇章。而作为重庆八大区域性物流基地、市级重点物流园区之一的秀山县物流园区自2009年建设以来,按照“买武陵、卖全国、买全国、卖武陵”的战略目标,修建了占地3.5平方公里物流园区。这个物流园区将是武陵山区市场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功能最完备、辐射效果最好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将有效服务周边300公里范围内18个区县800万人口。2020年,年货运量1500万吨,年交易额将突破500亿元。截止目前物流园区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总部大楼主体工程和部分安臵小区,启动建设秀山民生国际会展中心。加快园区通道体系和配套设施建设,开工仓储区及铁路以东片区道路建设。确保福广建材秀山批发市场、朝天门市场秀山分市场、武陵国际家居建材市场、武陵副食品市场等4个专业市场建成营业。据了解,物流园区形成后,将带动当地4万人就业,人群多集中在“八区”及餐饮一条街,物流园区成为秀山经济发展新的引擎。

5、面临着诸多重大发展机遇有支撑。一是“十二五”时期国家宏观政策新取向为秀山县谋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治理,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将是重要机遇。二是国家在深入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明确提出了要继续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这将为秀山县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寻求更多的项目和政策支持。三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已经到了必须外迁才能生存下去的生死关头,无疑为秀山承接其产业转移提供无限便利和巨大机会;四是重庆650亿元助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为秀山经济发展给力。

三、秀山县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 从国际国内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践来看,转型模式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即“主动性”模式和“被动性模式”、“政府主导性模式”和“市场主导性模式”以及“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

“主动性模式”是指在资源未枯竭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探索城市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多种替代产业,使城市产业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成本小,效果佳。相反,“被动性模式”则是指在资源已经枯竭的情况下,被动无奈地寻找城市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成本高、阻力大、效果不够明显。

“政府主导性模式”是指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积极组织相关机构、制定相关制度、目标、程序、政策等,引导城市产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有序性和目的性。而“市场主导性模式”是指城市产业的转型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而不是政府的力量。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是自由性、盲目性,因此很容易导致某些资源性城市因资金、人才、技术的外流而沦为“空城”、“鬼城”。

“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结合的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转型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作用,共同支持产业转型。在这种模式中,并不一味地强调政府的作用,而是倡导政府应该在遵循市场的原则下,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避免政府的主观性和市场的盲目性。

根据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经验和教训,在秀山县的产业转型中,我们应该采取“主动性模式”和“政府主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模式”,积极探索资源型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采取“主动性模式”,积极发展替代产业。秀山属于枯竭类资源城市,因此,选准和发展好替代产业,对于秀山建设来说,至关重要。根据秀山的实际,重点发展资源深加工、农产品加工业、旅游、商贸和物流等应是当务之急。

1、突出重点,积极打造核心产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秀山要摒弃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传统增长方式,要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走绿色繁荣、特色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要着力找准“三个点”。一要重点抓好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建设。着力延长产业链,集中力量推进和提升目前基础较好、优势突出、支撑作用明显的清洁能源、烟草支柱、铁矿开发、新型建材、畜禽产业、药化药业等重点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发展壮大硅矿开发、林(化工)产品、天然气及天然气化工、粮食精深加工及特色食品开发、设备制造及电子电器仪器仪表装配、特色饮料(酒)系列、非金属矿开发、印刷包装(装潢)等产业集群。二要重点做好锰矿资源的产业链。应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原有资源型产业,推动锰矿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应支持固体废物、液体废物、气体废物和放射性废物资源化技术的创新发展。三要重点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 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既是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的关键举措,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秀山农业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开始由过去的“零打碎敲”向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10余家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企业;7家干水果生产销售企业;5家有机鱼加工销售企业;3家禽类养殖销售企业;6家蔬菜加工销售企业等格局。为此,作为政府要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组织筛选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政策咨询、科技成果应用、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指导,提高优势产业的聚集度;要进一步鼓励企业按照“优化配臵、集约经营、规模发展”的思路,采取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等多种形式,实行跨区域、跨行业、强弱联合,形成企业集团,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

2、抢抓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承接产业转移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从秀山当前来看,秀山县35千伏石堤输变电的建立,渝怀铁路、渝长高速公路的开通,以及秀山的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等标准厂房等重点项目建设的加速推进,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电力等“瓶颈”将逐步破除,我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将逐步凸现,为秀山扩大招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带来重大机遇。要转变“唯利税为大”的承接观念,注重引进电子、服装等环境资源破坏小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发挥就业社会效益和发展加工贸易。

3、大力发展旅游业。秀山是全国著名的武陵山风景区的一部分,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与贵乐洞森林公园建设保护区及长江三峡至乌江天险环形旅游的回旋地。为此,挖掘好、发展好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民风民俗旅游是秀山县最大的实际。我们要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加快秀山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引擎,使之成为武陵山区特别是秀山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努力把秀山建设成武陵山风景区的核心板块和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坚持武陵山风景区旅游“一盘棋”,突出生态风景、民族风情特色,优化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各方配合”原则,加快核心景区(景点)和重点景区的建设。同时,大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整合旅游资源,积极创建旅游名镇名村,全面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4、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是减少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重大举措。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点,主要以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三类服务为载体。结合秀山服务业多分布在商贸、餐饮、零售、旅游等行业,新兴的咨询、金融、保险、中介等行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总体规模很小等特点,应突出重点抓好以下方面:一是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商务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行业结构优化。二是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健身、旅游、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三是运10 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四是突出发展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从而逐步提高服务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产业转型有序推进

1、应主动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与人员的安臵,为产业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决定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类似秀山县这样的山区少数民族城市,人力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人力资本却非常缺乏。在进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秀山县必须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素质,这样才能为替代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同时也为从转型企业中释放出来的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保障。人力资源的培训需要政府部门提供专业的职业技术培训,使现有的劳动力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和新知识。特别是对于像秀山县这样的山区少数民族城市,由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对落后,要想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就必须更加注重和加强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时,还应该创造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平台,吸引和留住外来人才到秀山县投资。

2、建立节能扶持激励机制。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能源生产的资源成本、安全成本、环境成本、人工成本还原到能源价格中去,将低成本使用的鼓励政策改为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约束政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生产和消费者节约用能。二是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企业及不符合标准的高耗能产品建立调节税收机制,同时对能耗标准 11 达标的清洁能源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建立节能奖励制度,抑制高耗能产品的过快消费,促进企业向节能方向转变。三是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重点节能项目,金融机构应在对节能项目标准审查后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和引导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技术工艺改造,促进整体节能工作的开展。

3、积极推进体制转型。锰矿城市转型的基础是产业转型,而实现产业转型必须依靠体制转型。体制障碍是制约秀山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因素。锰矿分割,城市功能与主体企业功能混同,阻碍着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力争在制度创新上取得明显进展,为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消除矿业城市转型中存在的一些体制性障碍。必须把政府机构改革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赋予地方政府在调控区域经济方面的更大权限和责任,使政府职能逐步退出微观经济领域,更多地转向为经济发展提供软硬环境,为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为可持续发展协调内外关系;坚持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把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与理顺中央、地方、主体企业关系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条块一体、联合发展、共同受益的新体制,变体制优势为整体优势。

4、规划建设好工业园区。秀山工业园区是秀山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平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打造“武陵之心”,创建“边城示范”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县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加大招商的力度,扩大招商的范围,每年保证有20亿元以上的项目投资入园应是首当其冲的事情。笔者认为,目前应抓好以下几点:一要明确招商的重点,着力引进国内外有影响的企业,形成招商引资的联动效应;二要把吸引大公司的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与高等院校合作建设科技 化器,吸引留学生创业、高新技术人才以及大公司的分支机构入园作为招商引资平台的重要内容;三要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对入园企业的及项目的跟踪调查,推动大12 项目、好项目入园;四要强化与相关园区的招商优势的对比研究,努力提高园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

5、应加大政府财政支持的力度。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一个成本高、时间长的过程,需要政府进行长期的财政支持。如果没有政府财政的支持,而仅靠市场机制的调节,必将导致“产业转型后遗症”,如企业资产流失、人员失业、产业空虚化等。但是,政府的财政毕竟有限,仅靠政府的财政支付是难以支持产业转型的全部费用的。这就需要政府从多方筹集资金,最重要的是要在资源开发和加工的过程中,从对相关企业征收的资源税和增值税中提留一部分作为产业转型的基金。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吸引投资者将资金投入相关产业,如鼓励投资者新办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等。这样既降低了政府的负担,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静.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进展文献述评[J].商业时代,2011(8).[2] 张泽洲.深度挖掘资源 培育支柱产业 建立长效机制——秀山县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路径思考[J].重庆行政,2010(6)

[3] 鲁昕.资源型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在“第五届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理论组的发言[J].辽宁经济,2004(4)

[4] 向涛.把秀山建成渝湘黔交汇地区经济高地和重庆中等城市的思考[J].重庆行政,2003(4).[5] 杨继昌.重庆市秀山县铁合金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J].中国锰业,2005(8).作者简介:江平,女,重庆秀山人,重庆市秀山县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 社会学、区域经济。

第五篇:0我国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_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

【摘

科学观察

2010 年第 6 期

TIANJINSCIENCE&TECHNOLOGY

戴东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430070)

我国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

要】以“产业集群”作为都市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的切入点,从产业集群模式的背景及意义出发,通过研究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模式的框架内容及运行机制,深入剖析我国都市园的发展模式,同时针 对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进行实证分析。

0 引言

【关键词】都市工业园 产业集群 上海张江

络形式的有机整体。[1]

产业集群模式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运用非常广泛,为世界各 国区域经济发展、行业部门规划、企业之间协作提供了一种全 新的思维方式。在我国也有许多都市工业园采用该模式进行园 区建设及产业发展,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连云港市工业园、滨海沿海工业园等。不同于传统都市工业园以政府为主导建设 而成,这些园区采取的是以政府引导、企业自身聚集的方式发 展而来的,企业的自主创新性、园区根植性更强,也更利于产业 集聚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发展。以下集中探讨在我国都市工业园 中逐步形成并有效运行的产业集群模式的内涵。

“产业集群”概念是 1990 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 中首次提出的,是指特定区域中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的企业、专业化和服务化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机 构共同组成的群体,同时还可延伸至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 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政府等社会团体与机构。而产 业集群发展模式则是通过产业成群集中发展的方式,将某一具 有优势的主导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并进行产业链的延伸,以达到

降低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形成网

图 1 产业集群导向的都市工业园区发展框架结构图

收稿日期:2010-11-05

2010 年第 6 期

TIANJINSCIENCE&TECHNOLOGY

科学观察

产业集群模式内涵

1.1

产业集群模式框架

产业集群模式是在政府引导、企业自发的推动下,达到整 合产业生产网络和优势资源的目的。园区企业通过内外 因 驱 使,形成一种资源集聚、分工与协作、区域集聚和资源共享的长 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以推进产业规模发展。同时依托于产业 链上下游的链接及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多产业集聚,继而通过多 产业集聚的内部协同效应和自强化机制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 工业园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强化的多产业集聚促进多条产业 链的共同发展和产业联盟的增加,形成区域规模化发展,提升 园区品牌效应,框架图如图 1 所示。该产业集群导向模式适合 有一定企业、产业集聚基础,并且彼此间具有高度分工协作关 系的区域产业发展。1.2 产业集群方式 1.2.1

资金集群

园内主要通过政府政策导向、园外投资进

驻、园内企业合作、金融机构调配等方式实现资金的高度调动 和集中,并通过合理的二次分配促进园区资金得以有效利用,促进产业的集群式发展。1.2.2

技术集聚

园区技术集聚主要通过技术渗透形成。在园区资源集聚的基础上,通过新技术向传统产业和相关产业的 渗透,实现技术和创新技术在园区的共享,使园区逐步从要素 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1.2.3

人才集群

园区内人才的聚集主要是以地区丰富的高

学历人才数量为依托,园区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吸引更多科 技人才进入企业,并经由企业间有效的交流合作促进园中人才 的紧密协作。再通过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进驻实现产学研的有效 整合,达到园区内外人才资源的高度集聚。1.2.4

物流集群

园区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等方面的集聚并不是园区发展的最终目的,只有实现园区产品的价值 和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园区的经济、社会价值。因此园区在原材 料供应、货物运输、销售站点等物流中间环节实现专业化分工 和规模化调运,实现园区物流集聚。1.3 产业集群路径 1.3.1

依托市场需求

该路径强调园区企业进驻并逐渐集聚的市场主导性。根据地区内消费者市场的新要求,园区设定相 应的政策扶持产业以鼓励相关企业进驻,而企业也由当地市场 及政策的吸引主动进入园区开展生产营运。逐渐增多的企业在 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受自身限制无法填补整个市场空缺,因而企业之间逐步形成相互协作的统一整体,促进企业间资源 的有效整合,实现产业集聚。1.3.2

依托产业链发展

在企业进驻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

中,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获得高效的资源利用率和飞速的发展。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上下游产业的关系日益紧密,于是 相关产业受到吸引陆续进驻,促使产业资源优势向产业链的上 下游延伸,从而形成规模化产业链条,巩固产业竞争力,实现产 业集群发展。1.3.3

依托产业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都市工业园大多设立在具有产业优势的区域,因此园区在产业发展上既具有基础性,也呈现一定侧重性。基于传统优势产业的良好积淀,企业自主 进驻园区的积极性和技术研发的创新性也高于其他毫无产业 基础的园区,因此以园区产业现有状况进行深入发展也是形成 产业集群的有效路径之一。1.3.4

依托适应性技术企业集聚[2]

该路径主要针对技术优势

明显或无传统产业基础的园区。技术企业具有投入成本低,但 收益高、产品附加值高、环保节能等特点,一旦形成规模将对整 个地区乃至全国有深远的影响力,且不易被轻易超越。但由于 该路径技术要求相当高,采取该路径的园区一般数量较少但影 响深远。1.4

产业集群模式运行机制

在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园区新成立企业或 原有企业通过产业链分解,促使一些创业者创建新的公司并依 据产业链上的分工进行协作,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形成园区企 业的集聚。在协作和竞争的作用下,园区围绕主导产业的产业 链,形成上下游生产、产品采购、转包、研发、咨询、中间服务等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最终形成产业集聚。[3]

随着集聚效应的不断扩大,工业园的产业集聚吸引专业化 供应商和专业人才,聚集专业化信息,形成资源集聚效应,继而 推动专业化的市场和产业关联度,促进在产业链条上下的衔 接,强化园区支柱产业实力。[4]产业集群的竞争自强机制会引 起在区域的集聚,形成产业联盟。依托园区产业联盟形成以产 业价值链分工合作为主的产业关联、以企业间竞争合作为主的 企业关联以及生产要素、优势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依靠产业链 上下游的支持,配套相关产业在区域内集聚,形成多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关联性,从而较好地在企业间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 作,实现整个区域的聚集效应。

通过产业链横向、纵向的延伸和企业间分工协作的产业联 盟,能够减少园区企业的盲目竞争,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提高产 品竞争力,提升园区品牌影响力,推动园区的不断发展。产业集群模式实证分析—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 区为例

2.1 上海张江资源集群方式 2.1.1

技术创新深入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一直将技术创新作

为园区发展的核心。园区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结合 园区内各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协作进行技术吸收与创新,形成上 海张江独有的科学技术实力,并逐步铸就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 力。

①集成电路技术:自展讯通信有限公司自出研发中国第一 个 GSM/GPRS(2 G/2.5 G)起,上海张江便逐步成为集成电路 技术的积极创新者和行业领航者。2009 年园区给予集成电路 产业的科技研发经费达 30.5 亿元,较上年增长了 12.2%,而 集成电路专利申请达到 2 075 件,占专利申请数的 90% 以上,充分体现了园区对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和产业 强大的研发实力。

②生物医药技术:张江作为“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

基地”,随着近年来的迅速发展,现已为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数量 最多、国家新药临床研究最多的生物医药基地。2009 年张江生

物医药产业共申请专利 466 项,其中发明专利达 413 项,占 88.6%。同时,园内制成医药新产品 229 个,获新药证书 50 多 个;在研药物 261 种,其中创新类药物品种 127 个,占比达到 48.7%。

③软件技术:上海张江专为软件企业建有浦东软件园,供 各类软件企业入驻。现在的上海张江浦东软件园已成为我国著 名的软件基地,园内涌现了一批具有自主研发力和行业影响力 的企业,并参与了国际国内软件标准 SOA 的制定,为我国的 软件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2009 年,软件产业科研活动经费 支出达到 19.25 亿元,较去年增长了 39.0%。2.1.2

人才引入广泛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的发展离不开高科

技人才的大规模引入。通过上海市政府大量的优惠政策和园区 良好的发展前景的鼓励和吸引,张江的人才数量不断增加。截 止到 2009 年底,张江从业人员已超过 14 万人,同比增加 13.4%,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 72%,同时园内已有国 家级专家 204 位,其中两院院士人数达到 26 人。此外,累计园 区内留学生人数达 6 000 余人,并创办创新型企业 600 余家,占全区总企业数约 1/3。人才的广泛引入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 有效的保证,通过人才资源的集聚能够有效推动产业向规模 化、专业化迈进。2.1.3

产学研联系紧密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一直致力于创新

技术的研发。除了依靠企业自身的研发中心进行设计与革新,园区还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机构、高校,以产学研结合 的方式促进技术创新的加速增长。2009 年,张江已经拥有 127 家研发机构,并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6 家,占我国 54 所高 新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总数的 7.89%。此外,园内已有 30 多 家知名企业与 12 所高校共同培养 300 名研究生,且数量还在 增加。可见,上海张江在产学研合作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企业 研发中心、研究机构、高校的三力整合能有效促使园区内产业 集聚效应的深化和提升,为产业及园区规模化发展提供良好的 技术创新的基础。2.1.4

投融资形式多样

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多类政策也吸引

民间资本投资、激活园内企业融资。如适时施行减税免税政策 及行政服务“零收费”政策以吸引企业进驻并引入资金;设立风 险基金,采用投资贴息、贷款贴息、补助资金等方式吸引企业或 组织机构投资融资;建立担保融资基金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的现状,为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担保等。2009 年上海张江高科 技园共吸引外资项目 90 个,合同金额达 9.4 亿 8 美元;引进内资企业 538 家,内资注册资本达到 18.43 亿元人民币,创历史 最高。同时,2009 年也已经为 30 家企业完成了总额达 2.353 亿元的融资担保。可见,上海在促进张江园区投融资问题上政 策类型多样,成效显著,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链支 持。2.2

上海张江产业集聚路径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导的国 家级高技术产业示范区。园区产业的发展主要根据自身现状和 市场需求,逐步经历了初期主要发展传统产业、中期重点开发 高新产业、后期积极拓展主导产业链 3 个阶段: 2.2.1

传统优势产业强化期(2000 年以前)生物医药与软

科学观察

2010 年第 6 期

TIANJINSCIENCE&TECHNOLOGY

3件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上海的重点支柱产业,拥有广阔的市场前 景,两大产业以其持续的增长力和突出的经济效益受到上海张 江高科技园的重点培养和扶持。2.2.2

高 新 产 业 市 场 机 遇期(2000—2004 年)2000—2004

年是上海张江的重要战略发展期。园区敏锐察觉到世界范围内 正不断兴起并壮大的一系列新兴产业,结合自身传统技术优势 和企业发展意向,提出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软件业统称为 上海张江的三大主导产业,积极鼓励国内外优秀企业进驻,同 时大力建设孵化基地,吸引大批中小企业入驻,有效促进三大 产业资源的高度集聚。此外,园区还积极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如 文化科技创意、信息安全、光电子及金融信息服务业等,大大推 动园区经济繁荣。2.2.3

主 导 产 业 链 条 扩 展 期(2005 年至今)自 2005 年以

来,园内在市场需求和产业自身发展的双重推动下,主导产业 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和拓展,有效推动了光电子、医疗器械、新 能源与环保、数字出版等多个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促使产业规 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产业链之间也形成了交汇,从而大大提 高主导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园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

张江一直紧跟时代脉搏和市场需要,逐步形成主导产业的 集群效应,达到产业的大规模生产和高效率发展,促进产业竞 争力的提升和园区品牌效应的推广。2.3

上海张江规模运行机制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依托于优越的地区经济社会条件、优惠 的政府政策扶持、企业的经济效益驱动,大批企业入驻园内,在 园内形成企业集群,并通过规模效应逐步形成集成电路、软件 与生物医药大三产业,在园内实现集群发展。

强大的企业集聚优势和完善的园区服务体系促使园内充 足的产业资源得以迅速集中并形成群体优势和规模优势,推动 三大主导产业与其相关行业的关联性提高,拉动产业上下游企 业的迅速发展和互补,从而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而各产业链的 延伸领域不断扩大利于形成各产业链横向、纵向的交叉关联,并结合产业联盟加深产业链的相关性,实现园区整体经济竞争 实力的提升。

产业集群与区域集群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上海高科 技园区实现园区整体的规模发展。在规模化园区内,园内各企 业得到更为有效的配套设施和机构的辅助,获取更充足的资源 配备并在更完善的技术研发平台上进行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技 术的自主创新速率;园内主导产业通过产业联盟进行有效的沟 通与合作,实现产业链不断延伸发展,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园 区自身在企业不断发展和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之下将赢得更高 的品牌影响力,为进一步提高园区综合实力提供了有力条件。目前,上海张江已获得“张江药谷”的称号,形成了独树一帜的 品牌效应。总结与建议

当前,我国都市工业园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

量,其发展模式与机制的探讨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选 取我国都市工业园当前广泛应用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深 入研究,从产业集群模式的主要框架内容及运行机制进行系统

2010 年第 6 期

TIANJINSCIENCE&TECHNOLOGY

科学观察

信松胜(天津市静海县中旺镇水利站 天津 301615)

节水灌溉技术在静海县的引进与推广

【摘 要】介绍了静海县节水技术的发展,该县节水技术先后经历了缸瓦管输水、低压塑料管、大明 槽输水、喷灌、滴灌、微灌、大型移动式灌溉、双水源大口径管灌等。这些技术的使用为农业发展做 出巨大贡献,同时为农业领域的节水工作做出表率。

【关键词】节水 灌溉 静海县

水源大口径管灌。

水资源紧缺这一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 注。对于我国来说,如何面对人口、耕地、水资源等条件较之世 界更加严峻的态势,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众所周知,由于农田灌溉用水占用水量总量的 80%,提高 水的利用效率,节约灌溉用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一项不 可替代的重大措施。但由于多种原因,尤其是传统的观念上的 原因,加之面广量大,又涉及到水资源调配、输水、灌水环境、作 物品种、耕作栽培等一系列工程的、生物的、技术的制约,虽然 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有很大的提升 空间。

我县节水技术应用情况为:静海县地处华北,行政区划面 积 1 414.9 km2,人口 54 万,耕地面积 6.93 万公顷,人均耕地 0.13 公顷。静海春季多风少雨,夏季雨量集中,年平均降雨量 495 mm,6~9 月份降雨量 464 mm,占降水量的 80%,多年平均蒸发量 1 850 mm,为降水量的 3 倍。我县多年平均水资 源总量 1.7 亿 m3,人均 340 m3,公顷均 10.7 m3,夏季雨量集中,也使境内水大量流失,这样的情况注定我县必须走节水之路。

我县节水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今约 20 年时间,技 术几经翻新,目前节水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其中有成功也 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节水技术先后经历了缸瓦管输水、低 压塑料管、大明槽输水、喷灌、滴灌、微灌、大型移动式灌溉、双缸瓦管

鉴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条件,我县采用的是缸瓦管,当时节水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我县农业 灌溉的主要输水手段是土渠输水,而土渠的输水利用率相当 低,经局部测试,由于土渠的渗漏和局部漏水、蒸发,利用率仅 为 40%~50%。缸瓦管的出现避免了土渠严重漏水的通病,使 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水的利用率达到 70%,并且缩短了灌溉 周期,相应节省了电和人工费用。但缸瓦管的不足也是显而易 见的,建设需要投入很大的劳动量,要求开沟平整、笔直;接口 多易漏水,需要高强度的水泥粘合;易破损,维修不太方便,承 受压力小。低压管道输水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低压塑料管道大量生产,在我县运 西地区及津浦铁路两侧被广泛推广。低压管道输水简称“管 灌”,是利用低压塑料管代替土渠的一种输水方式。管灌的特点 是投资少、重量轻、搬运方便、不怕撞击、施工简单明了、易于掌 握、埋于地下节省土地等,在地下长达几十年不损坏,维修也方 便。比土渠省水 40%,水的利用率达到 90%以上。省水、省电、省时、省工、省地,增产效果显著,深受群众欢迎。到目前为止,我县推广管灌达 2 407 km,控制面积 3 万公顷。

收稿日期:2010-11-09

探究,并以上海张江高技术园区为例进行分析。目前上海张江

高科技园区的产业集群模式发展的较为合理、富有成效,其成 功的产业集群模式对各都市工业园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 今后的发展中,上海张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链的交互程 度、园区文化的培养能力、企业自主研发地位等问题的重视,实 现园区更具科学化、规模化的发展。■

[J].中国科技论坛,2003(6):13-18.

[2]朱静芬,史占中.我国高科技园区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探析

[3]洪文生.产业集群成因研究管窥[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

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3-25.

[4]雷朋.产业集聚与工业园区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

版社,2009:81-93.

[5]庄谦汉,纪龙.产业集群助推张江新发展[J].中国创业投资

参考文献

[1]宁钟.企业集群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J].武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11):687-696.

与高科技,2005(7):28-30.

[6]陈海婴.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竞争力研究

[D].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2006.

下载我国出口加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以嘉兴地区的电子产业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出口加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以嘉兴地区的电子产业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