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培训资料
传染病报告管理技术
一、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
传染病相关登记 法定传染病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报告
1.1 传染病相关登记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相关登记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相关登记制度,所设 门诊日志、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 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住 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簿,各项目登记要完整,医务人员应规范填写。
1.1.1 门诊日志
前来就诊的病人逐一登记在门诊日志上,日志登 记数与挂号数或处方数相符合,符合率要求达 85%以上,且应该包含所有最终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的病人记录。
门诊日志至少要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等9项基本内容。
1.1.2 出入院登记
各住院部应设置出入院登记簿,对住院病人的相 关信息进行登记,不得漏登。不得漏登。
出入院登记簿至少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12项基本内容。要求登记填写完整。
1.1.3 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
检验科、放射科发现传染病阳性(异常)结果 时,须将检查结果交至首诊医生处,由医生统 一发放,同时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如检验量 大,可设立专门阳性报告领取处,便于管理。
1.1.4 传染病疫情登记
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应设置传染病疫情总登记簿,各诊疗 科室设置本科室传染病疫情登记簿,传染病疫情管理人员将本机构内传染病报告卡收集后,按病种进行统一汇总、登记。传染病疫情登记簿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常住地址(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 同时填写就读学校/幼儿园)、诊断、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人、收卡日期、收卡人。法定传染病报告
医疗机构应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 并执行首诊负责制 建立和完善传染病报告流程 发现法定传染病后,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报告,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 病报告卡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寄出
2.1 目标与要求
执行首诊负责制 严格执行门诊日志制度、出入院登记制度、检验 和影像部门登记制度以及疫情报告制度 建立合理、有效的传染病报告流程 确保报告及时、准确、完整,无漏报和迟报。
2.2.2 报告病种及内容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 甲、乙、丙三类共39种传染病 丙三类共39种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 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 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 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 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2.2 报告病种及内容
卫生部或江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 染病管理的上述病种及其它暴发、流行、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可疑新发 传染病。2.2.3 报告时限
应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 告的有(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 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如电话和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 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 某种传染病就诊数突然增多,有可能发生暴发或流行; 历史上未曾出现或本地罕见传染病; 数天内就诊多例同一病症不明原因的急性疾病; 急性传染病病例死亡(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布鲁氏菌病、手足口病等)
2.2.3 报告时限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 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实行网络直报 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 病报告卡。
如卫生部下发新的文件或法规对报告时限作出调 整,则按最新标准执行。
2.2.4 报告程序和方式
2.2.4.1 医疗机构传染病监测网络直报工作流程
2.2.4.2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
医疗机构临床医生或检验医生在诊断传染病后,应立 即通知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人员,并按规定 填报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报告卡采用统一格式,用A4 纸印刷,使用钢笔 或圆珠笔填写,要求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无 错项、漏项和逻辑错误,填报人应签名。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项目及规范详见《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行版)》
2.2.4.3 传染病报告卡收集
临床医生将填写好的传染病报告卡交给本科室负责传染病 报告管理的人员,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根据所报病种的报告时限采取以下措施:
报告时限在2小时内的:立即电话通知本院传染病报告管理部门(预防保健科)取卡,并告知所报病种和例数。报告时限在24小时内的:可于每日固定时间通知本院传染病报告管理部门(预防保健科)取卡,并告知所报病种和例数。
负责全院传染病报告管理的部门(预防保健科)指定专人每日至当日有传染病报告的科室收卡,收卡时注意核对卡片信息并做好交接记录。如接到需在2小时内报告的传染病时,应立即前往报告科室收卡。
2.2.4.4 传染病报告卡检查
预防保健科的疫情报告人员对收到的卡须进行错项 漏项、逻辑等检查,如有疑问须及时向填卡人查询和核对。对有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的卡片应予以改正; 对误诊、误报的卡片返回原科室进行核实修改,根据 修改后的情况分别予以继续报告或剔除。
2.2.4.5 传染病报告卡登记
预防保健科的疫情报告人员负责将传染病报告卡 的相关信息在传染病报告登记簿上进行登记。
2.2.4.6 传染病报告
传染病报告卡具体录入人员将检查并登记过的传染病报告卡中信息填报至“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 理系统” 核对无误后点击“保存”报出卡片。每日结合传染病报告登记对报告卡查重,对确认 重复的卡片不录入直报网络。
2.2.4.7 传染病订正
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确诊结果与初诊不同、疑似 病例确诊或发现填卡有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临床医生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 正”项,同时在“订正病名”中注明原报告病种。疫情报告人员收到订正卡片后,应按照传染病报告规 定时限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订正,并 在备注中注明原病种或订正的内容。传染病的订正或删除等情况必须在传染病登记本中作记录。
转诊病例发生诊断变更、死亡时,由转诊医疗机构填写订正卡并向病人现住址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报告。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核实单位 更正为地址不详。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或排除病例时及时订正。由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订正过的病例需要再次订正的,应通知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再次进行订正。2.2.4.8 传染病查重
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年初至当日报告传染病卡片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
查重按照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病种和现详细住 址六项指标进行; 若无重卡,可去除年龄或职业或现详细住址反复查重(查重时应首先选择[姓名、病种]2个变量组合作初步 筛查);对发现有疑问重卡,及时向填卡医生核实予以删除。重卡删除原则
同一报告单位多次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保留初次报告时间最早的卡片,其余卡片应作出删除标记; 若保留卡片的诊断级别低于其它卡片的诊断级别,则 依据诊断级别最高的卡片信息(病例分类、诊断时间 等)对初次报告时间最早的卡片信息进行订正,然后 再作出删除。
2.2.4.9 传染病补报
医疗机构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 时补报。3.报告 3.1.1 目标与要求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报告。建立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 证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的培训。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传染病和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采样与处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报告系统示意图
(参见《江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3.1.2 接报
医技科室发现“附件3 传染病聚集发病、聚集性 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置”中的异常情况时,应 按照传染病暴发和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 置机制进行处置。
当传染病暴发、群体性中毒、甲类及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不 明原因肺炎、罕见的传染病等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报告标准的情况一旦确认,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报告标准的情况一旦确认,预防保健 科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县(区)级疾控中心报 告 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初次报告),直报的信息由县(区)级疾控中心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县(区)级疾控中心,疾控中心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后,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一份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应包括:初次 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进程报告、个案关联等几方面 内容。
3.1.3 初次报告
初次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波及人群、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3.1.4 进程报告
进程报告主要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在进程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 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3.1.5 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正确分级分类可参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共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分级标准一览表的函》)。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由于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结案,将无法 对相关信息进行订正,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对事件进行结案操作前 应提请属地疾控中心对所报事件信息进行最终确认,经确认所有信息无误后,方可进行结案操作。
3.1.6 个案关联
在进行传染病和流感样病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还需进行个案关联,使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的每起传染病和流感样病例事件,其发病数必须与个案数(流感样病例为标本数)一致。个案关联的原则:首先在大疫情系统相应地区查 找与事件相关的个案;如果没有找到,其次在突发系统中增加个案;避免产生重卡。
突发系统与大疫情系统之间的双向连通:突发系统中,事件类型只要为传染病,都与大疫情系 统进行连通; 突发系统中增加的传染病个案,系统自动推送到大疫 情; 大疫情中与某突发事件相关的个案,通过人为归并,关联到事件中。
个案与事件关联途径 归并个案 新增个案
4.信息管理
4.1 疫情分析与通报 4.2 疫情资料保存与管理 4.3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4.1 疫情分析与通报 4.1.1 疫情分析
医疗机构应建立疫情分析与通报制度,定期对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汇总分析,并对相关科室进行反馈。
4.1.1.1 承担部门
院内传染病疫情分析工作由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管理部门(如预防保健科)承担。
4.1.1.2 分析周期
常规监测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按月、季、年进行疫情分 析,其他医疗机构按季、年进行疫情分析。当传染病暴发、群体性中毒、甲类及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 染病、不明原因肺炎、罕见的传染病等情况出现时,随时作出专题分析和报告。
4.1.1.3 分析病种
常规分析病种包括本院诊治和报告的所有传染病,重 点是本地区的常见病种、卫生厅公布的重点防治传染 病。专题分析病种根据事件类型确定。对于报卡较少 的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可按现住址统计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进行常规分析,但需要注明。
4.1.1.4 分析内容 常规分析:
? 本院报告疫情概况:发病数、死亡数三间分布的简要描述;病种发病 数、死亡数排序以及与上期、上年同期相比病种排序的变动(主要是 前五位的病种);本院所报告传染病的分类构成(呼吸道类、肠道类、虫媒及自然疫源类、血源及性传播类)、科室分布、报告质量,以及本院近期有关传染病报告管理及防治的重要事件及相关规定等。
专题分析:
? 除常规分析内容外,还包括疫情发生发展概述,病例分布特征,当前 疫情态势,疫情最新进展,防控措施及效果,经验教训等。4.1.2 疫情通报
经分管院长审阅后的本院传染病疫情分析结果和 疾控机构反馈的疫情分析应及时向各医技科室进 行通报。通报可采取例会或召开临时会议、文件 或简报、院内信息交流平台等形式。
4.2 疫情资料保存与管理
医疗机构应建立传染病相关记录保存制度,与传 染病有关的临床诊疗记录应妥善保管,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由录卡单位保留三年。
4.2.1 疫情资料保密及公布
除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依法发布传染病监测信息外,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以及传染病防治相 关人员无权向社会和无关人员透露,不得泄露传染病患者个人隐私。
4.2.2 需保存的资料类别
主要包括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登记簿、诊疗记录等
4.2.3 保存及管理要求
4.2.3.1传染病报告卡的保存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将传染病信息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档案管理。
电子数据的保存
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按月将报至《疾病 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传染病卡片导出后保存。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及时将上一年度的卡片导出后 刻录到光盘,一式三份,并分3处保存3年;二级以下 医疗机构也应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确保数据安全。
纸质资料的保存
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按有关规定保存《 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期限3年。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对报送本辖区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登记备案,登记 备案记录保存3 年。
4.2.3.2 传染病登记簿
预防保健科应对本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登记簿按年度进行保存,保存期限至少3年。
4.2.3.3 诊疗记录
医疗机构应落实专人负责对各传染病报告科室产生的门诊日 志、出入院登记簿按年度进行统一保存,保存至少3年备查。
4.3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根据《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根据《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有关信息系统安全 管理的要求,信息报告系统使用人员应采取实名制 采取实名制,管理的要求,填写网络直报用户申请表,经本单位分管领导签字批 准后,向属地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交申请 获取账号和密码后,应妥善保管,定期修改密码,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实行网络直报的计算机应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并定期杀毒。
发现账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查询、使用制度。未经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上医疗机构需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医疗机构需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乡镇级及以下医 疗机构需经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扩大系统 使用的范围和权限,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查询传染病疫情信息资料,应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5.保障措施
5.1 培训
医疗机构应建立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 培训制度,定期开展对本机构医务人员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的培训,注重培训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5.2.1培训要求.1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对本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对 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医务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 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工作 规范和要求。培训时要做好记录,培训记录包括:培训计划、培训 签到表、培训教材、试卷、培训成绩、总结等。
5.2.2 培训对象
所有医务人员,包括新进人员、进修生和实习生。
5.2.3 培训频次
对新进人员及实习生、进修生纳入岗前培训,其他在 职人员每年至少培训一次。
5.2.4 培训内容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传染 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 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以及医院感染相关 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技术指南:《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 南》、《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报告卡》 填写要求等传染病报告专业技术知识。本机构疫情报告工作要求与流程。培训内容要包含国家和省最新的相关文件、规范和技术标准。
二、做好相关传染病个案调查和疫点处置
按照绩效考核标准要求,对霍乱、伤寒/副伤寒、按照绩效考核标准要求,对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痢疾、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 O157:H7感染性腹泻 狂犬病、感染性腹泻、病、O157:H7感染性腹泻、狂犬病、肾综合征 出血热、登革热、布病、出血热、登革热、布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 病毒性肝炎、征、病毒性肝炎、重症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开 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散发疫点处置
三、根据疾控中心要求采集网络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病例血液标本。
四、霍乱防治和腹泻病检索(1)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实行24小时疫情值 班制度,确保疫情报告系统完善,渠道畅通。(2)根据市级安排和防制工作需要,及时、规范 开展水体、海(水)产品及食品等外环境监测。(3)乡以上各级医疗机构4~10月份开设腹泻病 门诊,登记腹泻病人并对重点对象采样检索;4~ 10月份腹泻病人霍乱检索率达到10%和总人口的 1‰,;按旬逐级上报腹泻病人登记数、检索数及 检索阳性数。
(4)防控工作从疑似病人抓起。凡发现疑似病人,应立 即按确诊病人进行调查与处理。(5)疫点疫区处理:①严格进行病家消毒;②对疫点内 人群进行消菌治疗,对疫点内密切接触者实行边采样检索 边服药,服药消菌治疗率达100%;③积极开展溯源性调查 及外环境检索工作;④疫区内(以乡为单位)主动调查腹泻 病人,并予消菌治疗,落实“三管一灭”;⑤及时报告疫 情进程,疫情处理结束后五日内向省疾控中心报出流行病 学调查表。疫情调查率100%,疫情规范处置指数不低于 0.8。(6)对确诊病例按统一调查表开展流调,及时录入数据 库,定期上报。对辖区内首例病人、新菌型病例、暴发疫 情及死亡病例开展重点调查、处置并进行专题总结报告。下一年度1月上旬,完成并上报全年霍乱防制工作总结。
五、虫媒与自然疫源传染病监测与防制
5.1规范开展狂犬病调查,强化防制工作。
(1)做好狂犬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于两周内将统一 做好狂犬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表录入数据库。调查表录入数据库。(2)加强对一犬伤多人事件和局部地区短时间发生多个 病例事件的监测和调查处理,对暴露者进行随访,病例事件的监测和调查处理,对暴露者进行随访,及时上 报有关信息。报有关信息。对一犬伤多人事件和局部地区短时间发生多 个病例事件的调查处理率达100% 100%,个病例事件的调查处理率达100%,规范处置指数不低于 0.8。0.8。尽量采集伤人动物和病人的血、脑组织、(3)尽量采集伤人动物和病人的血、脑组织、唾液等标 本。(4)组织开展狂犬病防制日(9月28日)知识宣传。(5)按时上报狂犬病报表,同时要保证报表的质量。
6、虫媒传染病防制
谢 谢!
第二篇: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为规范本单位疫情报告工作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疫情报告管理
1、单位法定代表人为单位疫情报告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单位疫情报告工作的管理。
2、医院内科、统计科为单位疫情报告管理责任部门,其部门负责人为管理责任人,负责对本单位发现的传染病病例信息收集、按规定向主管部门报告传染病病例信息、对科室的疫情报告情况实施监督和对本单位疫情信息进行管理等职责。疫情报告管理责任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疫情报告工作。
3、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负责按规定报告发现的传染病病例信息。
二、疫情报告范围
疫情报告范围包括以下甲、乙、丙三类37+2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
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甲型H1N1流感按乙类传染病管理。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
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手足口病按丙类传染病管理。
三、疫情报告程序
1、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现初次诊断或疑似诊断的疫情报告范围内的传染病病例时,要立即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
染病报告卡》,并在下班前将填写完整的《传染病报告卡》报送单位
疫情报告管理责任部门。
2、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现初次诊断的甲类传染
病病例或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炭疽、脊髓
灰质炎病例、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例时,要立即将填写完整的《传染
病报告卡》报送单位疫情报告管理责任部门。
3、单位疫情报告管理责任部门接到临床医护人员上报的《传染
病报告卡》后,要及时进行核实,并按传染病登记本(表)所列项目,将相关信息按垦区、地方(按户口所在地区分)病例分别进行详细登
记。
4、单位疫情报告管理责任部门接到医护人员报告的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传染病报告卡》
并经初步核实后,要立即通过电话报告所在地垦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所在地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后,要在2小时以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接到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病原携带者的《传染病报告卡》并经初步核实后,要在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接到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的《传染病报告卡》并经初步核实后,要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5、单位疫情报告管理责任部门进行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时,除将全部传染病病例信息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向地方进行报告外,还需将户口在垦区的传染病病例信息通过垦区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向垦区进行报告。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因故不能使用时,要在规定时间向所在地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送《传染病报告卡》。
三、疫情报告要求
1、疫情报告责任人员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熟练掌握传染病诊断、报告、隔离消毒及疫情处理的程序,切实增强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
2、单位疫情报告管理责任部门要开展疫情报告监测工作,对临床有关科室的门诊日志和住院登记定期开展疫情搜查,发现漏报的传
染病病例,要及时进行补报。
3、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已经报告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的诊断有改变或病人死亡时,要及时进行订正或死亡报告。
4、任何部门和个人对发现的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5、医护人员未经所在地垦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将就诊的淋病、梅毒、麻风病、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原携带者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公开。
6、单位疫情报告管理责任部门要妥善保存《传染病报告卡》和《传染病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保存时间不少于3年,《传染病登记本》保存时间不少于10年。
第三篇: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调查分析
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调查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阿坝州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 2012年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对全州61家医疗机构进行调查。结果 61家医疗机构中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及设备都配备齐全的机构共18家,占29.51%。传染病网络报告率为70.02%,漏报率为23.07%;纸质卡片填写完整率46.69%,准确率86.45%,与网络录入一致率72.89%。结论 2012年阿坝州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报告率低,传染病报告质量不高。
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好坏,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及时准确的疫情报告是防止疫情蔓延的信息来源,是评价传染病防控措施及探讨其流行规律的重要依据。为掌握当前阿坝州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现状,及时发现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使全州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更加规范科学,2012年特对该州61家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专项调查。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来源于阿坝州疾控中心2012-07/08对全州13县61家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调查资料。
1.2 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13县所有综合医院、中藏医院、妇幼保健站,每县再随机抽取2个乡镇卫生院,共61家医疗机构。
1.3 调查方法
按照《阿坝州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方案》的要求,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现场查阅调查对象传染病疫情管理档案盒相关资料,并从感染科、急诊、内科、儿科、皮肤科、住院部等与诊疗传染病有关科室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病人登记本随机查出2011-06/2012-06法定急性传染病病例30例(门诊病例15例,住院病例15例),不足则查阅全部记录。用卡方检验对一些资料做显著性分析。
1.4 调查内容
传染病网络直报能力、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传染病报告质量。2 结果
2.1 被调查单位基本情况
共调查61家医疗机构,其中综合医院13家,中藏医院8家,妇幼保健站(院)14家,乡镇卫生院26家。
2.2 传染病网络直报能力
61家医疗机构中网络直报人员及设备都配备齐全的机构共18家,占29.51%。另43家中多数无专职人员、专用电脑或不能上网。2.3
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 2.3.1 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设置及规范使用情况
61家医疗机构,门诊日志项目设置齐全35家,占57.38%。出入院登记本项目设置齐全29家,占47.54%。门诊日志登记完整26家(占46.62%),登记准确56家(占91.80%),使用符合率≥90%的医疗机构38家(62.30%)。出入院登记本登记完整32家(占52.46%),登记准确45家(占73.77%)。
2.3.2 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及反馈机制
61家医疗机构中,有检验部门的共34家,登记本项目设置齐全29家(占85.29%),登记本填写完整准确26家(占76.47%),建立了异常化验结果反馈机制,传染病检验结果能及时反馈给临床医生的共18家(占52.94%);与诊疗传染病有关的影像部门的26家,登记本项目设置齐全21家(占80.77%),登记完整准确18家(占69.23%),建立了异常化验结果反馈机制,传染病检验结果能及时反馈给临床医生的共14家(占53.85%)。
2.3.3 传染病报告管理院内自查
61家医疗机构中有43家制定了院内传染病自查制度。多数医疗机构每月能对本单位的报告情况进行了自查,少数机构走形式,未将工作落实。2.3.4 开展传染病报告相关培训
通过现场查看、查阅相关培训、考核记录后,仅17个医疗机构此项工作开展得较好,且资料完整、规范。2.4
传染病报告质量
2.4.1 传染病报告率 61家医疗机构共抽查传染病685例,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核对,报告527例,漏报158例,报告率76.93%,漏报率23.07%。经统计4类医疗机构漏报率各不相同,综合医院漏报率最低16.00%(X2=29.21,P<0.05),见表1。
2.4.2 及时报告率 共抽查纸质报告卡332张,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核对,及时报告326张,及时率报告为98.19%,迟报卡片6张,迟报率1.81%。经统计4类医疗机构及时报告率无统计学意义(X2=1.15,P>0.05),见表1。
2.4.3 纸质卡片填写完整率 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完整,指键字段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患儿家长姓名(针对14岁以下患儿)、性别、年龄、职业、病人属于、现住详细地址、工作单位(学生、幼托儿童、工人、干部职员、民工必填)、疾病名称、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必须到小时)、病例分类、死亡日期(针对死亡病例)、填卡日期和报告人。抽查332张卡片,填写完整的155张,填写完整率46.69%,缺少项目主要是诊断时间未填到小时。经统计4类医疗机构完整率各不相同,中藏医院卡片完整率最高58.18%(X2=12.93,P<0.05),见表1。2.4.4 纸质报告卡片的准确率
纸质报告卡片上的内容与门诊日志或出入院登记簿信息完全一致,且完整无逻辑错误计为准确。332张卡片中,项目填写准确的有287张,准确率86.45%。经统计4类医疗机构纸质报告卡片的准确率无统计学意义(X2=5.16,P>0.05),见表1。
2.4.5 纸质卡片与网络卡片录入一致率
332中纸质卡片中,与网络一致的共242张,一致率为72.89%。经统计4类医疗机构一致率无统计学意义(X2=1.27,P>0.05),见表1。3 讨论
通过调查,发现阿坝州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整体水平不高,综合医院工作开展得较好,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站和中藏医院较差。暴露出了阿坝州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是人员、设备不足,网络直报率低。2005年国家为阿坝州各乡镇卫生院配备了用于传染病网络直报的电脑,但这批电脑由于购置时间久远,很多都无法正常使用,加上一些乡镇无电、无网络,一些无法支付网费,2011年全州乡镇级卫生院网络覆盖率仅63.51%。阿坝州经济落后,政府对网络直报硬件建设投入少,此次调查的61家医疗机构直报率为70.02%。阿坝州条件艰苦留不住人才,多数医疗机构都存在人员编制多,在编人员少的现象。疫情报告管理专职人员配备率低,对传染病报告工作造成比较大的影响[1]。二是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落实不到位。个别医疗机构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本的项目设置不齐,登记不完整、不准确,使用和管理不当,不能连续提供。个别乡镇卫生院无专用出入院登记本而使用新农合报账登记本代替,对传染病的管理和自查造成一定的困难。少数临床医生填写门诊日志时字迹潦草,填写不全,甚至只记录症状、体征而未下诊断,致使无法确定诊断病名。少数医疗机构检验部门和影像部门未建立传染病异常检查结果反馈机制。个别医疗机构未将传染病自查工作落到实处,未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整改措施未能及时落到实处。三是培训力度不够,传染病报告质量低。医疗机构对传染病报告管理中有关法律、法规及专业技术的宣传与培训力度不够,未能做到全员、多层次培训,许多医务人员缺乏了解、掌握传染病管理的法定义务和专业知识。存在对《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诊断标准》等执行力度不够,使个别临床医生不能熟知法定传染病的种类,造成一些传染病漏报[2]。传染病报告质量不高,此次共查出传染病685例,漏报158例,漏报率为23.07%。纸质卡片填写完整率46.69%,准确率为86.45%,纸质卡片与网络卡片录入一致率72.89%。
相关部门支持、领导重视、组织制度健全、齐抓共管、奖惩分明、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是搞好传染病管理、降低传染病疫情漏报率,提高传染病疫情报告率的关键[3]。具体的措施为:一是加强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硬件设施的建设,建立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要加强乡镇卫生院网络直报设备的配备,应将运行和维护费用纳入政府保障,积极争取解决落实传染病网络直报网络维护、运转经费。为预防保健人员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补贴标准政策,提高疫情报告管理人员待遇,稳定疫情报告管理人员队伍[4]。二是加强培训,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加强培训和管理是大部分医院减少漏报的方法[5]。加强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诊断标准》的学习,提高他们传染病报告的自觉性,增强法律意识,杜绝传染病的漏报。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三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应充分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强全州网络直报和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的检查与督导,协调督促无专用网络设备的各级医疗机构尽快配备网络直报设备,保证全州网络直报工作的正常运行。对未严格按照传染病管理规范开展工作,造成传染病门诊登记不全、报告不及时、存在漏报等情况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依法进行处罚[3]。各级疾控中心加强对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指导,提高疫情报告质量,使全州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更加规范科学。
第四篇: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组织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制度
组长:潘得明组员:潘立明
马树国
消毒隔离管理组织、制度
组长:潘得明组员:潘立明
马树国
医疗废物管理组织、制度
组长:潘得明组员:潘立明
马树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制度、预案
组长:潘得明组员:潘立明
马树国
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人员个人档案
姓名:潘立明
第五篇: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制度
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制度
一、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加强对传染病管理,由副院长分管,公共卫生科具体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监督管理。
二、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服从省、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各级疾控中心的业务指导、监督管理。
三、凡诊治病人的中、西医务人员、检验、放射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必须熟悉国家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病种和报告方法。
四、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发现法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传染病人时,要立即按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不迟报,不漏报,不错报。并要做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发现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中的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炭疽病人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立即报告公共卫生科科长及院领导,并同时填好传染病报告卡交公共卫生科,公共卫生科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疾控中心。
2、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立即填好传染病报告卡,报公共卫生科,公共卫生科于6小时内网上直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3、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也必须填好传染病报告卡交公共卫生科,公共卫生科于24 小时内网上直报国家CDC。
4、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报公共卫生科及医院领导,医院以最快方式向市疾控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时,要提高填卡质量,要做到:字迹清楚,项目填全。
6、在门诊日志上详细填写患者的家庭住址,城镇填写到门牌号,农村填写到村。并详细询问流行病学相关资料及联系方式(电话号码)等,住院病人还需详细记录身份证号码。
五、科室发现传染病病人,该转院的要及时转院,不能转院的应根据病种及时采取相应的隔离、治疗和控制传播等措施,并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做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六、按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时间,按时按规范开设肠道门诊和发热预检诊室,并做好相应的消毒隔离工作和标本采检工作。
七、各科室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关防止传染病的管理制度、诊疗护理操作规范、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理等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八、切实做好病人保密制度,不准将就诊的淋病、梅毒、麻风病、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原携带者及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公开。
九、公共卫生科要经常深入科室督促检查疫情报告执行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予以纠正,保管好传染病报告卡至三年,以备查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