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石下陆紫新苑保障性住房安居项目环评报告书
第四章
4.1 自然环境概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概况
4.1.1地理位置与交通
黄石市下路紫新苑保障性住房安居项目位于湖北黄石下陆区紫新路以北 ,詹本路以西。下陆区交通便捷,地处黄石市中心腹地,东接黄石港区、西塞山区,西连铁山区,南邻大冶市,北毗鄂州市汀祖镇。地理位置见附图一
4.1.2地形,地质,地貌
黄石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延绵于湘江鄂赣三省边境的幕阜山脉,在阳新境内有大小山峰411座。进入大冶,分为大同山(又称南山)、天台山、龙角山、云台山、茗山、黄荆山等去脉。境内较大的山有东方山、黄荆山、云台山、父子山、七峰山等。最高峰为阳新境内的七峰山主峰南岩岭,海拨867.7米(吴淞高度,下同),次高峰为大冶太婆尖,海拨840米,最低处为阳新境内的富水南城潭河床,海拨8.7米。
4.1.3水文,水系及河流分布
长江自北向东流过市境,北起与黄石接址的鄂州市杨叶乡艾家湾,下迄阳新县上巢湖天马岭,全长76.87公里。市境内由富水水系、大冶湖水系、保安湖水系及若干干流、支流和258个大小湖泊组成本地区水系。最大的水系为阳新境内的富水水系。富水河发源于通山,由西向东,流入长江,全长196公里,流域面积5310平方公里,在市境内河段长81公里,流域面积2245平方公里。大冶湖水系流域面积1339平方公里,保安湖水系流域面积570平方公里。市境内河港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大小河港有408条,其中5公里以上河港有146条,总河长1732公里。湖泊258处,主要湖泊有11处,即:磁湖、青山湖、大冶湖、保安湖、网湖、舒婆湖、宝塔湖、十里湖、北煞湖、牧羊湖、海口湖,总承雨面积2469.76平方公里。水库266座,总库容25.05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42.43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为8.05亿立方米。
4.1.4气候特征及气象条件
黄石地处中纬度,太阳辐射季节性差别大,远离海洋,陆面多为矿山群,春夏季下垫面粗糙且增湿快,对流强,加之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其气候特征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能丰富,雨量充沛,为典型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黄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黄石年平均气温17℃。最热月(7月)平均29.2℃,最冷月(1月)平均3.9℃。无霜期年平均264天,年平均降水量1382.6毫米,年平均降雨日132天左右,全年日照1666.4-2280.9小时,占全年月日可照射时数的31℅-63℅。境内多东南风,年平均风速为每秒2.17米。全境气候温和、湿润,冬寒期短,水热条件优越,有利农作物生长。但由于大气环流、地形、季节变换,气候各要素年际、年内变化较大,因而倒春寒、大暴雨、强风、伏秋连旱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
4.1.5植被,生物多样性
黄石地区在中国植被区划上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而地带性植被类型则是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实际上亚热带针叶林占一定优势。此外,还有亚热带竹林、灌丛、荒山草地及人为栽种的混合植被型(街道、公园绿化带),该项目区内自然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的干扰不是很大,自然植被保存尚好,区内还有人工植被,且已无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生物存在,多样性较单一。该区土地利用率高,土地利用格局主要为城市建设用地。
4.2社会环境概况
4.2.1幅员面积,人口及经济状况
下陆区是湖北省黄石市下辖的一个区,面积75平方千米,人口14万,区人民政府驻下陆大道。下陆古为荆楚之域,秦、汉属南郡,北魏乃西陵县郊,唐属鄂州武昌,宋、元、明、清代为大冶县之东乡、北乡,后称永丰乡、四会乡,民国时期为大冶县的申五乡、长乐乡,建国初始为大冶工矿特区之属乡,继而改称为黄石市第二区,以后称黄石市郊区及下陆区等。下陆之名,始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唐相陆贽之弟陆迥宗伯高,任磁州刺吏,七十致仕,逐置业于兴国路,定居于大冶。”其子孙繁衍,遍居东方山西南麓,故俗有“东方山下一片绿(陆)”之称。下陆之名由此而产生。
“十五”时期的五年,是下陆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区面貌明显改观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力推进下陆跨越式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和区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五年来,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十五”末与“九五”末相比,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倍,年均增长15%。区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6倍,年均增长20.6%;旅游总收入增长4.6倍,年均增长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倍,年均增长34%;财政收入增长3.6倍,年均增长3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倍,年均增长15%。辖区大中型企业在改革中负重前行,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连续五年实现经营赢利,“大江”牌阴极铜被评为“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新冶钢和十五冶一、三、四公司等一批企业也实现新的发展。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初步建成新材料、光机电、生物医药三大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省一流开发区。
2005年,全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7亿元,增长13%,其中区直生产总值完成14亿元,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5亿元,增长42.5%;财政收入完成2.6亿元,增长10.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452万元,增长16%。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区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9亿元,增长29.2%;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3752.6万元,增长37%;实现利润1359万元,净增685万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70.9%,提高34.5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区旅游总收入实现5660万元,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27亿元,增长13.8%。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3137万元,占年计划的108%。
4.2.2交通,旅游
辖区内下陆大道、快速路、冶建路、铜花路、大泉路、杭州西路等街道纵横交错,黄新、浠大省道、106国道、规划中的阿深高速纵横通过城区,铁路西经武大线与京广线相接,南经武九线与华东路网联通,交通十分便捷。
东方山是下陆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近几年来,下陆区委、区政府将发展东方山旅游经济作为三大工作重点之一,着力做好规划、建设、宣传、管理“四篇文章”,使东方山的开发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调整乡街区划体制,进一步理顺了东方山风景区的管理体制;组织修编了东方山风景区总体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划,使东方山的开发建设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先后完成了东方山自来水上山、有线电视上山、盘山公路改造、梨花峪景区绿化、揽胜宾馆建设、试剑石景点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启动了罗汉堂、栗山路等重点建设项目;先后举办了两届东方山庙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4.2.3科教卫生
近几年来,下陆区积极推进“科教兴区”战略,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全区现有幼儿园14所,中小学26所,电大、中专、技校等其它各类学校16所(其中,区属中小学校现有14所,在校学生7000余人,教职工500余人),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网络。在基础教育方面,下陆区不断谋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坚持以学校管理为重点,使管理工作规范化;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使教学设施现代化;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使培训工作经常化;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使教研教改系列化;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以教育评价为保障,使监测评估科学化;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事业一年跃上一级新台阶。2001年,仅区属学校中就有8名、25名、38名教师分别获全国、省、市级教科研奖,2项教科研课题在国家级立项,并取得了 阶段性成果。近几年来,下陆区先后被国家教委和省政府授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合格城区”。
该项目周围有一个卫生服务站,一个卫生服务室,一个总医院医务室。医疗卫生方便。
4.2.4自然资源现状
下陆区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金矿、铁矿、煤矿、铅锌矿、硫铁矿、白云石矿、花岗石矿、石膏矿、粘土矿、天青石矿等11种。其中,天青石矿储量居全国第二位,极具开发价值;石灰石矿储量亦丰,目前尚在开采之中。下陆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被誉为“三楚第一山”的东方山,座落在城区西北角,因西汉大学士东方朔曾寓居于此而得名,以佛事盛而闻名。山中古木参天,气候宜人,风景优美,“东方揽胜”、“灵泉卓锡”、“铁牛懒卧”等“古八景”风韵依旧,更有古刹弘化禅寺香火绵延千年,薪传不息。东方山脉已登记注册大小寺庙22座,是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旅游圣地之一。东方山风景区现为国家“AA”等级旅游区,景区内盘山公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完善,宾馆、医疗、游乐等配套设施齐全,是游人避暑、休闲、渡假的理想去处。
4.2.5生态环境现状
作为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区,近年来,该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生产高歌猛进,与此同时,工业生产所排放的“三废”,也对该区居民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改善该区生态环境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下陆未来将形成“一脉、七廊、八园、多楔”的城市森林总框架:“一脉” 打造由城区外围自然山体所构成生态绿脉,主要由长乐山、东方山、蜂烈山所构成;“七廊” 建设东方大道——发展大道绿廊、大广高速连线——黄荆山绿廊、老武九铁路防护绿廊、武黄城际铁路防护绿廊、中央绿化景观轴、上海路绿化景观轴、东钢绿化景观廊道;“八园” 园门水库生态休闲公园、蜂烈山生态休闲公园、园门体育中心公园、骆驼山公园、东钢工业纪念公园、团城山公园、下陆广场和中央金融广场;“多楔” 综合协调城区的自然环境与城市用地开发之间相临的空间关系,建成沿城区的水系发育和山体脉络控制多条生态绿楔,将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用地开发有机结合。
4.2.6自然风景区,文物古迹及保护植物
从现场踏勘及资料表明,评价区内无自然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及旅游资源。据调查了解,地上无属国家保护的文物及古建筑,土方开挖过程中,如果发现地下有保护价值的古墓及文物,应保护好现场,并报告文物主管部门。项目建设地区无古树及珍稀树木。
4.3项目建设前评价区域的人居状况及环境状况
项目区周边西、南、北,东面临路,无需房屋拆迁。
4.4周围污染源概况
项目周围主要以住宅,商业街为主,噪声主要来自与路边汽车,KTV,还有商业店的音乐。
附图一,项目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