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 靖远扶贫开发工作成绩喜人1

时间:2019-05-14 06:3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三十年 靖远扶贫开发工作成绩喜人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三十年 靖远扶贫开发工作成绩喜人1》。

第一篇:改革开放三十年 靖远扶贫开发工作成绩喜人1

改革开放三十年 靖远扶贫开发工作成绩喜人

—1982年“三西”建设以来靖远县扶贫开发工作回顾

靖远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刘立智 李永彪

靖远县地处西北边陲,位于东径104°13′—105°18′,北纬36°10′—37°15′之间,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黄河为天然屏障控扼古朔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全县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耕地114万亩,其中旱地占60%。现有18个乡镇,174个行政村,总人口4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有汉、回、藏、满、蒙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1.1%。年均气温9.9℃,年平均降水量 220 mm左右,蒸发量1900mm。在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靖远就有人类生息,刻造有吴家川岩画和红嘴子出土彩陶。到南北朝时期在靖远始建会州。靖远的历史和干旱,洪水、冰雹、风沙、瘟疫、战争伴随着,靖远人民饱受其害。据《靖远县志》记载,“顺治八年(1651年)天大旱,民饥荒。康熙四十年(1701年)岁荒大饥,疫病流行,民逃之大半,四十一年,黄河泛滥。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靖远连年荒旱,饥民卖儿卖女,流亡殆半。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天大旱,夏秋无收,民饥,流亡众多,此灾情直持续到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三年(1728年)冰雹、虫害、大旱、禾苗尽伤,灾情严重……民国十八年(1929年),靖远持续干旱、疾疬、兵祸造成奇荒,人相食,城乡饥民死亡枕籍。1931年至1935年,靖远连年干旱,复冰雹、虫害、黑霜、洪水并疾疬,民大饥……”可以说在旧社会,自然灾害、没落的社会制度、落后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是造成靖远人民贫困的根本原因。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优越的社会制度下,靖远人民与天斗,与地斗,顽强地与大自然抗争,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西”农业建设、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及近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贫困落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截止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2年的45元增长到现在的2509元,实际增长近56倍,剩余绝对贫困人口由82年的21.98万人降到现在4.7万人,贫困面缩小到10.08%。

1982年12月10日,国务院决定,将甘肃河西地区、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以下简称“三西”地区)列入国家专项计划,每年拨资金2亿元(其中甘肃1.66亿元),安排10年,用于农业基础建设,实施“兴西济东”方针,缓解以定西为主的缺粮问题。甘肃省以安定区、会宁县、靖远县、通渭县为代表的中部地区20个县和河西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等19个县被列入“三西”建设范围,按照“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的战略方针和“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三条路子,开始了甘肃省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农业建设和扶贫开发(上世纪甘肃的扶贫经历了三个阶段,1983年到1985年是甘肃省“两西”建设起步阶段。1985年到1994年是甘肃全面扶贫 2

阶段。1994-2000是甘肃扶贫第三阶段)。1992年9月,国务院同意“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延长投放10年,资金投放额度和两省区分配比例不变,重点用于解决中部地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994年,国务院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 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甘肃省按照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根据甘肃实际制定了“四七”扶贫攻坚计划,财力、物力、人力向41个国扶县、12个省扶县倾斜,形成了各级党政领导亲自抓,全社会合力攻坚的局面。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明确提出继续解决和巩固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促进贫困地区全面发展、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的奋斗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二十六年来,国家在农田水利、移民安臵、种草种树、农电线路、农村能源、乡镇企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等方面为我县累计投入“三西”专项等扶贫资金2.45亿元,这些巨额专项扶持对推动脱贫致富进程起了决定性作用。依靠中央和省、市的全力支持,依靠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治穷脱贫的自强精神,我县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基础条件较大改善。自“三西”建设以来,靖远县抢抓这一有利历史机遇,苦干实干,真帮实扶,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大兴骨干水利工程,兴电、刘川、三场塬三大灌区整体开发,并新、改、扩建280余处小水工程,3

新增水地31.97万亩;建设集中排水工程33处,解决了20.76万人的饮水问题、22.95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架设农电线路660千米,新增通电村70个,98%的农户通上了电,修建乡村道路100多条,1200多公里。二是农村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粮食产量不断跨上新台阶,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县上紧抓粮食不放松,粮食产量年均递增8.4%,农民人均占有粮由原来的60公斤增加到了现在的400公斤。通过科技引导,政策扶持,产业开发,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蔬菜、畜禽、林果三大特色支柱产业发展迅猛。2007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总产量10.89亿公斤;羊饲养量达到76.5万只,猪达到55万头,鸡达到465万只;特色林果基地规模扩大,枸杞基地达到5万亩。农村二、三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以建筑建材,矿产采掘,轻纺化工,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为骨干的乡镇企业得以迅猛发展。三是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过二十六年的扶贫开发,靖远县经历了从重点救济救灾,改善基础条件,实施扶贫攻坚到最后决战贫困等不同阶段,在每一阶段的最大受益者是农民,最直观变化的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广大农民从温饱线上跨越后,由有水喝,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向变观念,盼致富,求消费,奔小康的理念转变,农民人均收入由1982年的45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2509元。干旱山区1.78万户,7.85万人迁到了水源充足的新灌区,灌区绿树成行、农田成方、公路成网、新居成片,85%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全县已形成沿黄老灌区致富奔小康,高扬程灌区脱贫求致富,干旱山区群众温饱治穷根的新型格局。四是社会事业大进步。扶贫开发 4

不仅改变了全县的贫困现状,而且促进了地区教育、文化、科技等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作为教育大县的靖远,贫困乡村基础教育和农民技术教育得以不断升华,贫困带片的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均达到95%以上,在1997年全县实现了“两基”达标。全县初、高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信息网工程、国家扶贫教育“义教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靖远县已成了高考学子输送大县。1986年在甘肃率先建立县级调频广播站;1998年建成电视转播中心与有线电视台;“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全面开通;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络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38%。扶贫开发带来了两个文明建设的深刻变化。

一、1983—1992年第一个十年“三西”农业建设

1982年底,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甘肃、宁夏以定西为主的“三西”区域性贫困而设立了“三西”扶贫专项资金,并成立了“三西”农业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和“三西”地区的实际,提出了“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建设方针。在第一个十年“三西”农业建设时期,国家在农田水利、移民安臵、种草种树、农电线路、农村能源、乡镇企业等方面为我县投入“三西”专项资金1.1亿元。我们利用国家“三西”农业建设的大好机遇,把大兴水利、送电修路、改善生态等重点农业设施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先决性举措来抓。靖远县贫困因旱,根源在于缺水。黄河流经县域之长,水资源潜力之大,是劣势中的优势,但能见黄河水,未受黄河益,却是扶贫开发前不应是现 5

实的现实。

三西建设开始后,坚持抓水移民寻出路,始终把大兴农田水利事业作为农业翻身、稳定脱贫、开发致富的根本措施来抓,念水经,走水路,强基础,寻出路。通过扬黄河之利,济干旱之贫,兴川济山,以水治旱,移民开发,解救贫困。兴修靖会电力提灌工程、续建兴堡子电力提灌工程、刘川电力提灌工程,三场塬电力提灌工程、改建靖丰渠,扩建石门乡黄土坡、东湾乡三合等电灌工程。刘川电力提灌工程总投资3592.8万元。工程建设前期,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25mm,年平均蒸发量却是1742.6mm,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极低。工程建成发挥效益后,开发土地7.5万亩,发展有效灌溉面积6.98万亩,渠、路、林、田、村配套5.8万亩,使原灌区4500多名群众和2.3万多名干旱山区移民直接受益,灌区周围8个乡11万多人间接受益。2007年灌区水地粮食单产达到527公斤,灌区人均纯收入达到2510元,比1982年人均35元增长近72倍。灌区现有中小学19所,医疗机构50多个,孩子上学、群众就医相当方便。兴堡子电力提灌工程被群众誉为“救命工程、翻身工程”,工程建设前期,该地区干旱缺水,使大部分土地长期闲臵。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后,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0.1万亩,有甘、宁两省四县区、11个乡镇的14万人受益,其中甘肃省内移民43629人。一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严酷的农业生产条件,粮食单产由上水前的不足40公斤,增加到491公斤;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每人不足30元提高到现在的2000多元。二是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灌区累计林业保存面积达36500亩。三是 6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灌区现有中小学校172所,各级医疗机构89个。用灌区群众自己的话说,移民前他们生活在原始社会,吃饭穿衣全依靠政府,吃的是救济粮,穿的是黄军装,从山区往灌区移民时半架子车把全部家产都装上了。现在他们每家都是人均纯收入2000多元,牲畜满圈,都购有电视机、摩托车、农用车,安装了电话;大多数家庭都有大学生,且适龄学生都在就读。

坚持贫水富集走旱路,扬长避短,顺应天时,利用有限的雨水做文章。改土蓄水不止,农田水利大兴,大片贫瘠低产的“三跑田”被改换为稳定增产的“三保田”。10年内新修梯田6.35万亩,砂田9.52万亩,坝地4.40万亩,建设水窑3.47万眼,涝池309个,配套集雨节灌面积3.2万亩。20多年来坚持改造自然,抗旱扶贫,实现了由过去被动救济抗旱到主动解困防旱的大转折。

“三西”建设第一个十年,我县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24.45万亩,治理小流域面积32.08平方公里,建设35千伏输变电工程2座,新架10千伏农电线路324.20公里,移民61453人。造林18.28万亩,封山育林4.84万亩,种草7.97万亩,新建刘川园艺场、靖远县畜牧站,培训农民技术员13.17万人次,建设温饱工程6.02万亩,新建乡镇企业48个,劳务输出15.40万人。粮食总产量由82年的5271.94万公斤增长到92年的11590万公斤,亩产量由82年的74公斤增长到92年的155公斤,人均产粮由82年的171公斤增长到92年306公斤,农民纯收入由82年45元增长到92年的460元,解决了12.73万人,15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靖远提前解决温饱

为进一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1994年国家制定扶贫开发工作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任务是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 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解决温饱标准为绝大多数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元以上(按1990年不变价格)。扶持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条件为:有条件的地方,人均建成半亩到一亩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户均一亩林果园,或一亩经济作物;户均向乡镇企业或发达地区转移一个劳动力;户均一项养殖业,或其他家庭副业。牧区户均一个围栏草场,或一个“草库仑”。与此同时,巩固和发展现有扶贫成果,减少返贫人口。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绝大多数贫困乡镇和有集贸市场、商品产地的地方通公路;消灭无电县,绝大多数贫困乡用上电。在教育文化卫生上: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积极扫除青壮年文盲;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大多数青壮年劳力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改善医疗卫生条件,防治和减少地方病,预防残疾。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1997年7月29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意甘肃、宁夏两省区关于提前使用2001年和2002年“三西”建设资金的请求,支持“三西”地区率先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第三个十年“三西”农业建设提前开始,同时,靖远县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

从1993年到2000年,国家共投入我县扶贫资金5456万元, 8

主要扶持水利、农电、移民安臵、三田、乡镇企业、温饱工程、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建设。继续续建和扩建刘川、兴电、三场源三大水利工程并积极建设灌区移民配套基础设施。扶持北滩水泥厂、三潍红会煤矿等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实施三田建设。实施日光温室项目,经济林基地建设,养殖业基地建设。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461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3.439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2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5元。

三、新世纪巩固越温成果,深度开发扶贫

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并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认为,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只是完成这项历史任务的一个阶段性胜利。我国目前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初步解决温饱的群众,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他们的温饱还不稳定,巩固温饱成果的任务仍很艰巨。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1年到2010年,集中力量,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把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县1997年虽然提前解决了温饱,但是到2000年末绝对贫困人口还有6.23万人,低收入人口还有6.19万人。在进入新世纪我们提出了巩固越温成果,深度开发扶贫的工作思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家和社会的重点帮扶下,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重点对象,坚持以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扶贫、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等为工作 9

重点,进一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2001-2007年内解决绝对贫困人口1.53万人,解决低收入人口2.27万人。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83亿元(现价),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0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9元。

从2001年到2007年国家共投入我县扶贫资金8010.65万元。通过7年的扶贫开发,新增水地5.04万亩,兴修“梯田”6.49万亩,发展集雨节灌2.17万亩,完成整村推进52个,科技培训2.15(万人次),移民安臵3.346万人。我们重点抓好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搞好整村推进。经过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集中连片、大面积的区域性贫困现象明显缓解,即使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也主要集中分布在一些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条件恶劣的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的新格局,要求对扶贫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下沉到村,扶持到户。因此,新阶段扶贫开发需要以贫困人口集中的贫困村为重点,以村为单位制订和实施扶贫开发规划,一次规划、整村推进。1998年,甘肃省在借鉴中国西南、秦巴山区世界银行贷款扶贫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把项目管理和到村到户结合起来,当年在10个贫困村开展试点。2000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甘肃省首次提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概念和模式。该扶贫模式的基本做法是:吸收村民广泛参与制定发展规划;运用参与式的理念和方法,组织群众参与实施管理(包括组织管理、计划管理、培训管理、技术支持、采购 10

管理、监督管理、资金管理、项目验收管理、后续管理、监测评价等);加强能力建设(包括农户和管理机构、人员的能力建设);建立有效的机制等。由于扶贫效果明显,该模式被写入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2001-2007年我县共实施整村推进项目52个,兴修梯田6.59万亩,发展集雨节灌面积1.28万亩,新打机井、泉水截引等水利工程42处,建设村级文化培训中心29处,改扩建小学36所,种植枸杞4850亩,种植中药材6000亩,兴建枸杞晒棚90座,引进良种羊16280只,培训农民技术员14900(次)。二是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全面搞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2001-2007年我县共完成农村技能培训11000人。依据《甘肃省贫困地区“雨露计划”实施细则》,从2007年开始,我县开始实施“雨露计划”,2007年共培训2601人。以餐饮、医疗、电子维修等实用技术为重点,在县卫生职业学校培训285人,县职业教育中心培训822人,县通达驾校等学校培训合格驾驶员200人,委托县职业教育中心为县田园宾馆代培服务员240人,农广校培训200人。在县卫生职业学校和县职业教育中心培训药学、护理、电焊、数控、机电、汽车维修、电子应用技术等专业的“两后生”101名。劳务培训输出人员就业率达到95%以上,稳定就业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一人培训、终身受益”,“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切实增加了贫困户的经济收入。三是搞好贷款贴息,推进农业产业化扶贫。2001-2007年我县扶贫办与金融、财政等部门积极配合,以农民 11

增收和农业增效为目标,不断加大扶贫到户贷款工作力度。将52个整村推进项目村和部分养殖大户、贩运大户列为扶持的范围和重点。在项目的选择中,遵循“农户自愿申请,自定项目,自定经营”的原则,按照“区域集中、产业关联”的发展模式,结合县域产业布局,重点扶持枸杞、大枣、养猪、养羊等特色产业。为整村推进村农户贷款贴息94万元,拉动贷款1608万元;为能人大户贴息15万元,拉动贷款242万元。在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中,重点扶持了靖远县田园养殖有限公司、靖远县福瑞源绿色农业有限公司、靖远县甘肃长河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61.65万元,拉动贷款1253万元,通过对这些企业的贷款扶持,带动贫困户规模养殖大户87户,订单种植大户1000户,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抓好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按照“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创建好班子”的工作思路,狠抓刘川乡张滩村新农村建设,共整合资金1305万元,其中扶贫资金180万元。建起了村部、村文化培训中心、图书馆、信息中心,硬化道路8.5公里,砂化道路10公里,改电网8公里,渠道衬砌9公里,对村庄主干道双侧进行了拓宽、美化、绿化、亮化改造,对133户农户现有旧房进行改造,拆除影响环境卫生的猪舍、厕所7处,改造7处,建设“三位一体”沼气池300座,全村6个村民小组都规划了垃圾填埋点,配臵了垃圾处理设施,自来水入户率已达100%。新建骨架式防风大棚200座,露地蔬菜种植也比列入试点前翻一番,发展 12

舍饲养羊户90户,养猪户100户,规模养鸡户50户,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010元,比试点前增长25.31 %。

乌兰含情,哈思献瑞。靖远的扶贫开发成果喜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十七大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一个加大、两个提高”的明确要求,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将从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战略高度把握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形势,不断研究新规律、适应新变化、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模式,开创新局面。准确把握扶贫开发的大形势,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对扶贫开发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科学地定位我们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新目标,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和推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扶贫工作,努力提高工作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扶贫办改革开放三十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自治县成立后,××县委、县人民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但真正把扶贫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从1978年至今的三十年,我县扶贫开发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扶贫攻坚、新一轮扶贫等四个辉煌的阶段,它使我县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总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体上基本实现了解决温饱目标,我们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一、取得的成就

1978年开始的土地经营制度、农产品价格放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将利益传给贫困人口,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贫困人口生活有了明显改善。1986年开始的对救济式扶贫进行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措施,经过8年的努力,农村贫困现象大幅度缓解,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6万人(人均纯收入320元标准)。1994年《××县七一六扶贫攻坚计划》制度实施,1996年开始实施农田水利扶贫攻坚。2002年《××县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制订实施,进入了新一轮扶贫阶段。

1996年至今的十二年,共投入财政专项资金(含国债易地扶贫)17184万元,实施:

1、连续五年的12个省级攻坚乡、4个地级攻坚乡农田水利扶贫攻坚。

2、安居工程6714户。

3、温饱村建设47个。

4、村委会为单位省级重点村建设19个,村民小组为单位省级整村推进村194个,市级整村推进村25个,市级整村推进配套项目村21个。

5、民居地震安全工程2500户。

6、西川特困民族乡综合扶贫开发。

7、科技产业扶贫三项。

8、易地开发搬迁安置12923人。

9、温饱示范村建2个。

10、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1200人。

11、小额信贷1300万元。通过以上项目实施,解决6321户27722人用电困难;解决2472户11370人通路困难;解决54232人、93716头(只)大牲畜饮水困难;新增灌溉面积39066亩、改善灌溉面积26784亩;6714户30884人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破烂茅草房、杈杈房;2500户11250人住上了抗震住房;解决12923人基本生存条件;按人均纯收入320元标准,九三年至二000年绝对贫困人口减少6.3万人,按人均纯收入785元标准,二00一年至二00七年绝对贫困人口减少2.55万人。

二、作法及经验

三十年改革开放创业历程,三十年扶贫攻坚,特别是“七一六”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的十四年,在实践中,主要作法经验是:

1、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的中心任务来抓。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解决群众温饱温问题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提出的各项扶贫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实行了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各级扶贫目标责任,层层明确任务,确保完成各项扶贫开发工作。

2、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要求,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落实到贫困地、户,项目资金统一科目,封闭运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坚持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审计、监察制度,实行了资金报账制。县、乡、村全面推行了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3、扶贫先扶智,切实搞好科教扶贫。在实施扶贫项目的同时,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培训经费,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群众性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使项目区户均有1人掌握了1—2项农村适用技术。

4、针对我县贫困人口居住大分散、小集中,分布环境基础条件、社会发育程度等各有不同的实际,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我们坚持从县情出发,分类指导,实事求是地确定扶贫目标和任务。

5、各级各部门密切协作,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改变贫困面貌。实施“七一六”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成立了县乡两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把县乡各部门纳入成员单位,形成了全县上下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真抓实干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在整个扶贫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从思想上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勤劳脱贫”的光荣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参与扶贫开发。96年至今的十二年全县广大农民群众累计投工投劳267万个工日,全面参与实施扶贫开发项目,成为扶贫开发的投入主体。

三、存在问题

三十年卓有成效的扶贫开发工作,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极大地缓解了贫困现象。但是,因原有起点低、地理气候条件差、投入标准不高的原因,目前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与解决温饱、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2007年底,全县粮食单产仅143kg,农民人均有粮296kg,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905元;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还有16.59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达1.89万人;农村5.46万人、2.17万头(只)大牲畜饮水困难

魔盗 黑血 寄宿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2013年全市社保工作成绩喜人

2013年全市社保工作成绩喜人

2013年,全市社会保险各项工作成绩喜人。全年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达98729人,比2012年增加8922人,完成目标任务数92000人的107.31%,其中,企业职工参保人数71852人,比2012年增加7271人,完成目标任务数66700人的107.72%;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15870人,比2012年增加12497人,完成目标任务数107400人的107.89%,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27500人,完成目标任务数24500人的112.24%;参加生育保险人数99534人(其中女性40914人),比2012年增加8911人,完成目标任务数94000人的105.89%;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82383人,比2012年增加53410人,完成目标任务1240025人的103.42%。(市社保局戴晓阳)

第四篇:卡营销工作成绩喜人

全省农村信用社蜀信卡营销工作成绩喜人

自今年4月15日蜀信卡推广发行以来,各市州办事处(联社)在省联社的统一指导下,各地农村信用社积极响应省联社下发的蜀信卡营销策略推广方案。在蜀信卡营销策略推广的前一阶段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蜀信卡营销宣传活动,着力推进蜀信卡的发行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截止9月9日,蜀信卡日平均发行2万张,现全省发卡总量已经达到了210多万张。

在中国传统佳节来临之际,省联社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蜀信卡中秋节的促销宣传活动。此次中秋节营销宣传策略以“团圆礼到手,国家补贴在蜀信”为主题的办卡刮奖的促销活动。以“统一宣传策略、统一宣传口径、统一宣传时间”为原则,大力组织开展蜀信卡营销宣传工作。各农村信用社采取促销与现场集中促销相结合的手段,以张贴海报、摆放DM单、现场办卡、X展架、现场发放中秋节小礼品等方式吸引客户,以及在各地人流密集地区、中心广场等地广泛的进行宣传。其中达州、宜宾、乐山、泸州等地,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领导重视、营销人员到位、措施具体、目标任务责任到人,当前全省蜀信卡营销宣传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宜宾,通过 “坝坝电影”在全市各乡镇营业网点在电影放映前后播放“蜀信卡”宣传片,利用放映前后的时间,信用社组织业务骨干到现场设立咨询台,散发有关蜀信卡知识的传单,耐心细致地讲解宣传片的内容,使广大群众真切的感受到蜀信卡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好帮手。通过这种形式既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让更多的目标客户和潜在客户对 “蜀信卡”品牌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当前,各地农村信用社利用这一传统佳节,抓住有利的时机,找准市场促销买点,蜀信卡营销及宣传工作正持续有效的开展,蜀信卡品牌的优势也正不断深入广大客户心中。全省广大员工思想统一,目标明确,扎实开展蜀信卡品牌营销工作,积极调动了一切有利因素加大蜀信卡发卡力度,抢占目标市场,培养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增强全省农村信用社的整体竞争势力和进一步打造现代农村金融企业的形象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篇: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2)

改革开放三十年,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致富,奔向小康,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先拿列车提速来说吧。从90年代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六次列车大提速,分别是1997年4月7日,1998年10月1日,2000年10月21日,2001年10月21日,2004年4月18日,2007年4月18日。不仅列车提速了,铁路也在一刻不停地向四面八方延伸。目前中国铁路里程7。7万公里,相当于地球的一圈半,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的6%,运输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它穿过了世界屋脊昆仑山的岩石和坚冰。它和神州六号载入飞船升空、三峡水电站建成称为发展中国家的三大奇迹。一个外国朋友说:“中国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再让我们来看看身边的。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棚户区的人们走进了宽阔的楼房中了,不再漏雨,不再透风。如今已有212万平方公里的棚户区消失。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公路修好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奔上了小康之路。

我想:这些辉煌成就,离不开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使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致富路。

要我说: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什么路?我认为是一条致富路,让我国人民走向富裕,奔向小康!

下载改革开放三十年 靖远扶贫开发工作成绩喜人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三十年 靖远扶贫开发工作成绩喜人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 今天,好多同学都说到了给个开放的纲领,成就,弊端以及前景还有自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就像他们说的那样,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也进军超级大国之列,这个是不争的事实。......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 时间流逝,不知不觉,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路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街上热闹非凡,公路上车水马龙,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厖中国历经......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 —在变化中成长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读后感 河北省唐县包水乡黄金峪小学三年级李孟阳读了《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本书,我朦朦胧胧懂得了中国是通过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有了现在的生活。书上说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

    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年级:网络14春专业:石油工程(采油)层次:专升本学号:14802111024学生姓名:冯建龙学习中心(函授站):胜利油田河口教学服务站2014年6月15日全面认......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5) 自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我耳闻目睹了中国走向致富,奔向小康过程,期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过上了丰衣足食、衣食无忧的好日子。 听妈妈说......

    改革开放三十年综述

    改革开放三十年综述新华网河北频道 ( 2008-12-18 10:26:10 )稿件来源: 衡水日报30年前的今天,首都北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随即,改革开放的壮美画卷由此展现在世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