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6月5日人口信息化汇报
奇台县人口计生委统计信息化工作汇报
2012年6月5日
近年来,我县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目标,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力度,特别是2009年推广应用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以来,我县不断规范信息化建设工作、拓展应用领域,以信息化提升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综合治理、综合决策和综合服务水平,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一、基本情况
奇台县下辖15个乡镇,97个村委会,7个社区,截止2012年3月31日,全县总人口224303人,全县共出生1113人,出生率为9.48‰,自然增长率为7.5‰。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为100%,全县累计领取两证户数14608户,领证率30.6%,综合节育率为90%,长效节育率为76.2%。
二、主要做法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PIS)推广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8年9月,我县全面启动了PIS系统推广应用工作,截止2012年6月底,我县已建成以全员人口信息和育龄妇女个案信息为主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数据库,初步形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加大PIS系统软件的应用力度,利用全员人口信息库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初步形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的技术支撑体系。
(二)村(居)级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化项目有效推进 我县现有15 乡镇,共65个村居,2010年开展村级信息化建设项目以来,通过县、乡、村(居)三级筹资,全县65个村
(居)中有65个村居配备计生专用机,配备率达 92.7%,同时全部安装了村级版的PIS系统软件。通过硬件的配备和培训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现在我县90%以上的村宣传员能够独立的操作PIS系统软件,达到村级上报数据,乡级接收应用的能力。
(三)将人口信息化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全面结合,推动了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整体工作向前发展。
一是人口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规范了基层的计划生育各项业务工作;基层规范化项目的实施与PIS系统使用相结合,提升了人口计生服务全局工作的能力。信息化的综合运用,缩短了基层干部整理档案的时间,优化了工作程序,不仅提高了基层计生干部电子政务和信息化操作水平,使基层干部能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向群众进行面对面的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优质服务,而且增强了基层干部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由“按要求为群众办事”转变为“自愿为群众服务”,真正做到与群众“心连心、心贴心、心换心”。二是人口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基层工作负担,提高了统计的质量和时效性。通过村级PIS系统的广泛运用实现了奖励扶助摸底、孕前优生检测人员名单摸底和流动人口数据的查询、农村60岁以上老人名单摸底、未婚女青年、采取各类节育措施等人口信息的查询,提高了信息的覆盖率、准确率,基本实现了办公网络化、公文无纸化的目标,节约了办公费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各类统计报表用PIS数据导出,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也减轻了基层工作负担。
(四)扎实开展全员人口信息化培训工作
一是县人口计生委按照PIS系统程序安装、信息录入、信息变更、数据备份恢复、数据上报、接收、统计报表汇总、信息随机查询共18个任务制作PIS系列视频培训教材,在全县范围内培训乡镇、村计生干部提高乡、村计生干部的信息化工作能力;
二是在全县计生系统开展人口信息化理论及PIS操作大比
武活动。通过人口信息化理论及操作大范围、多层次的比武活动,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规范操作技能,使乡镇、村计生办干部能够达到信息化建设所要求的基本标准。
三是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先后采取选微机水平较高的宣传员上讲台互教互学、出题进行闭卷考试、村宣传员之间一对一帮扶讲解、县人口计生委到乡镇培训等方法,进一步巩固了学教成果。三年来,县、乡共举办PIS系统培训班66期,参训人员达2217人次。
四是创新信息化考核办法,按照2012年信息化考核细则,把相应在的操作试题下发到基层,使基层信息化自我评估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准确掌握基层信息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可以发现计生系统信息化优秀人才,提升全县信息化工作水平。
(五)建立经常性的核查数据质量工作机制。
建立经常性的核查数据质量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县人口计生委领导为组长,业务骨干为成员的人口计生系统统计数据质量信得过”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奇台县“人口计生系统统计数据质量信得过”活动实施方案》奇计生字【2011】 号,采取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制度,通过对照姓名、身份证、性别、族别、孩次、核对变更措施、领证、技术服务,婚姻等各类信息,对核查出的问题,当场提出并要求乡镇计生办限期改正,为进一步提高PIS系统数据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要加大信息化技术技能培训力度,一是要扎实做好基层统计信息化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采取各种方法使基层统计信息化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统计口径和pis系统的操作应用能力,通过pis系统数据库相关数据的提取,准确把握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变动情况,深入分析人口形势和工作动态,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向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咨询报告;二是结合OA基层基础管理系统、奖励扶助系统、数子
化服务站系统、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系统、技术服务等信息化系统,切实将pis系统应用到相应的业务工作中去。
(二)结合昌吉州人口形势会议精神,组织乡镇摸清pis系统中重复总人口和重复领证信息底数,并进行重复信息剔除工作,确保pis系统真实、可用。
(三)加大pis系统数据每月审核工作力度
要结合核查领两证数据的契机,切实抓好统计数据质量核查工作,规范源头数据的采集管理,实现人口信息的及时更新,把我县人口信息化建成高效运转的优质工程。
(四)要进一步加强同公安、民政、卫生等相关部门联系,在每年统计直报工作前,与这些部分的数据进行核对,确保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第二篇:南坊镇人口信息化项目建设汇报材料
南坊镇人口信息化项目建设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计生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对人口和计生工作进行科学管理,逐步实现了人口计生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推进信息共享,强化实际应用,提高我乡信息整体水平。具体汇报如下:
一、视领导重。
自《陕西省人口信息化建设标准》下发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召开专题会议,把信息化建设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层层明确职责,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专职副乡长任副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我乡人口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了信息化总体目标,具体人员到位、经费到位、措施到位的“三到位”体制,逐步完善人口和计生信息网络。
二、加大投入确保各项指标落实。
从3月初开始,建立了育龄妇女人口信息库网络室。配备信息员2名,具体负责各种人口信息录入,乡政府为登陆人口计生信息专门设立专网输入,把动态信息作为考核目标,加大专项投入,截至目前,网络等各项投入进6万余元,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使基层的各项数据录入的管理步入经常化、规范化、及时化的轨道。
三、重视培训,提高工作水平。
通过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集中七天的培训,解决了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收到了良好效果,目前,技术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硬件的维护和软件应用,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健全制度,确保网络运行安全。
乡党委政、府再抓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同时,健全各 项规章制度,提高整体应用水平,采取各种措施预防计算机病毒、泄露及传播等不良信息行为,增强保密意识,有效避免有关重要数据泄露的事件发生。
五、注重基础,确保数据质量。
人口与计生信息系统的建立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对已婚育龄妇女信息的采集,信息资料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建立与运行,为了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全面,不定期召开计生系统人员集中时间进行人口动态信息摸底,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确保数据质量真实可靠。
加强部门协作,做好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在财政补贴、公安入户、民政救助、医院预防保健、工商注册、婚育证明、二孩审批、奖扶确认、光荣证办理等有关程序上与全员人口信息库进行认真核对,及时补漏纠错,不断完善全员人口个案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
按照信息化具体要求,我们认真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常抓不懈,逐步提高人口计生队伍的信息化水平,确保信息质量、数据完善。
第三篇:创建市级人口计生信息化示范乡镇汇报
创建市级人口计生信息化示范乡镇汇报
我镇辖27个行政村,2个社区,180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33301人,已婚育龄妇女5828人,截止2011年9月30日,全镇共出生310人,其中一孩出生185人(男98人,女87人),二孩出生125人(男68人,女57人)。本期符合政策生育人数310人, 计划生育率为100%,共死亡195人,农村领取独生子女证累计200户(今年19户),双女绝育户累计162户,77人享受奖励扶助政策,其中国家奖扶62人(今年新增8人,其中国家奖扶3人)。
今年以来,我镇人口计生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决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市级人口计生信息化示范乡镇”为重点,努力实现计生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全面推动人口计生整体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工作任务
今年来,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我镇根据县人口计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精神和相关标准要求,把创建市级人口计生信息化先进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镇党委重要议事日程,镇上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人口计生信息化示范乡镇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
5月份,镇党委、镇政府召开全镇信息化创建动员大会,进一步安排部署信息化项目建设实施工作,印发了《东风镇关于开展创建市级人口计生信息化示范乡镇的实施意见》,并邀请县局同志前来指导工作,解决存在问题。
二、机房建设标准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在信息化创建实施过程中,我镇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的原则,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狠抓标准化建设。
一是机房建设统一规划。今年,我镇投资3.5万元,建成了20平方米的信息化管理机房,设置隔档,添置计算机,配置了路由器、接入4兆电信宽带,配备了防静电、防雷、防火、防盗设备。安装了空调、加湿器、湿温度计等设施。
二是硬件配备统一标准。我镇始终严格坚持县上下发的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配全配齐硬件设备。目前,我镇计生办配备了计算机4台,打印机1台,4G的U盘一个,UPS电源1台。
三是机构人员编制到位。为全面提高服务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设备的作用,我镇对计算机管理人员实行了“三定”,即定编,定岗、定人。镇计生办、服务站各1名微机操作人员。今年组织村计生专干参加县上举办的信息化专业知识培训班,对WIS系统、计算机基础知识,互联网知识,进行了系统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提高了基层计划生育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培养了一批既懂业务,又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极大地推动了全镇计生系统信息管理、应用和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三、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日常管理走向规范化 一是规章制度健全,信息传输安全。为了确保信息网络的高效安全运行,我镇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化规章制度,制定了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网络及计算机运行日志制度、数据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制度、计算机系统检查和维护制度等,责任到人,制度上墙,形成比较健全的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管理工作制度。
二是网络系统维护制度化、规范化。为了切实做好网络安全维护防范工作。我镇为计算机安装了数据库杀毒软件,防火墙等机房安全系统,定期进行杀毒操作,确保信息平台的平稳安全高效运行。
三是运作程序规范,信息质量提高。信息采集实现了制度化、微机化。每月3日,村级统计员例会,由村统计员向乡镇计生办上报育龄妇女个案信息和变动信息,由乡镇微机管理员负责对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并负责信息的录入、汇总、上报、分析工作。我镇人口计生信息完整率、准确率、更新及时率均达到95%以上,信息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四、抓应用,工作效率提高
人口计生信息化先进乡镇活动的开展,大大促进了我镇的人口计生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增强了服务手段和功能。一是统计规划工作更加便捷、准确。为全面推进统计信息化、规范化管理,我们利用全员信息系统进行现孕一孩生育登记,二孩生育证的申请、发放等工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极大的方便了群众。
二是“一厅式”办公,便民快捷高效。今年3月份,我镇启动了“一厅式”便民服务,便民服务大厅内设置了职责制度、办事流程等;开展政策咨询,办理二孩生育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等便民服务,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全方位、高质量、迅速便捷的信息化技术服务。今年以来,共办理咨询50余人次。
我镇在人口计生信息化创建工作中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上级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我们将以这次创建活动为契机,继续努力工作,不断健全机制、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重建设转向重应用,从重硬件转向重软件,从重信息转向重服务,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我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
第四篇:信息化汇报
高桥中学
创建信息化示范学校工作汇报
长安区高桥乡初级中学位于长安、户县、咸阳三地交界处的沣河西岸。学校始建于1966年,现有22个教学班,1171名学生,94名教职工。近年来,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学校现代化为重点,走出了一条学校发展的成功之路。2004年被长安区教育局授予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先进学校,2005年被长安区教育局授予创建省级教育强区先进集体,2006年被长安区教育局授予整体优异学校,2007年获“两基”验收先进单位,2008年被长安区委、区政府授予2008-2010年“文明校园”称号,被长安区交警队授予“交通示范学校”,2008年中考重高录取48人,位居长安区西部之首,名列全区前茅,普高升学300余名。2009年被长安区教育局授予标准化初中,中考整体成绩进步优胜学校。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抓住机遇,顺应潮流,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全面提高教育的效益,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我们多年来为之努力的重点工作。围绕这一目标学校在硬件方面作了再投入、软件方面作了再挖掘,学校教育管理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近年来,在区电教站的关心支持下,学校一边实施一边发展,一边装备一边开发使用,使教育信息化工作由小到大,不断得到发展。现就我校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更新观念,健全组织,教育信息化走上正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加快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教育信息化有其独特的信息接收和传播方式,其根本目的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落实信息化工作规划要求,我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及时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吴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学校分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相关人员为小组成员,负责学校信息化的具体工作。做到专人负责,有关人员分工合作,明确
各自的工作职责,各项工作得到了正常开展。
二、加大投入,优化设施,教育信息化正常运转
(一)硬件投入 1、2000年,学校自筹资金17万元购置了34台电脑,建成了第一个无盘工作微机室。2、2003年学校自筹资金23万元购置学生用机50台,建成第二个微机教室;2003年通过学校投资13.7万元建成校校通。使我校拥有88台电脑与互联网连接。3、2005年学校投资 10万元资金,建成了我校第一个多媒体教室。4、2006年由国家投资15万建成了远程教育模式二的远程教育四室。学校投资3万完成了配套设施。5、2007年,学校又给物理与生物实验室投资10万,安装了多媒体。同年又投资2万元,对原有的第二微机室无盘工作站进行了升级。6、2008年学校投资3万元,建成了学校电子备课室。7、2009年学校投资13万元资金,在上级配发彩色电视机20台的同时,配置电脑22台,专有机柜22个,防盗门46个,改造了全部的网络线路。并加买了服务器,在实现了班班通基础上。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校园网。
8、投资2000余元建成了学校自己的网页。9、2009年11月学校为了保证音乐第二课堂教学的长期化,投资了3万余元安装了音乐教学多媒体。10、2009年12月学校投资8000元,更换了原网管中心的路由器,不仅防止了使用过程的IP易混乱的现象,而且实现了并且实现了网络的规范管理。给班班通加装了远程控制的还远卡,使得教室电脑实现了远程维护。
几年来,经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我校在硬件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改变了信息技术配置落后的面貌。我校的硬件建设可以说从无到有,逐步建设,逐步完善,使其与教育教学的现代化逐步接轨,做到了从模式一到模式二再到模式三的更新换代。学校现拥有多媒体教室5个,计算机网络教室二个,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站一个,录音机、电视机、投影仪、打印机、录像机、DVD等电教设备也具备一定规模。
(二)软件建设
1、从2006年2月开始卫星接受下载资源。
2、购置教学录音带60多盘、教学录像带30多盘、教学光盘8000多盘。
3、安装中央电教馆教学资源库、智能题库等系统。
4、教师大量自制课件资源,学校建立两整套的课件资源库。
5、建成学校局域网,与互联网的连接,资源通过网络得到了共享。
现在硬件的到位,软件建设的逐步加强,极大地方便了老师对教学资源的查找、收集和利用,为学校教育教学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三、注重管理,使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 学校在初步完善校园网络的硬件建设之后,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如何让它充分发挥作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让全体师生充分感受信息化教育的魅力。
(一)规范各种制度,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常规化。在信息化建设开始之初,我们就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设备设施管理制度、应用研究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制度、项目教师工作职责、资源使用登记制度、电教室管理制度、硬、软件设备管理制度及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等)。明确要求,落实责任,并坚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与维护。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电教手段和电教资源提出明确的要求,以规范的管理促进课堂教学信息化。
(二)建好校园网,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为了充分展示学校风貌。2009年,我们对学校主页进行了全面改版,开辟了校园新闻、校园文化、教师频道、学生园地、心理健康、网校调查等栏目,我们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主页建设。开通了“校长在线”专栏,增强了家校联系力度,充分体现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与此同时,学校的信息技术档案建设也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做到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三)实行专人管理。由童卫迎管理远教收视室、远教多媒体室、远教微机室,包括计划、使用记录等,郭军棋管理网管中心、学校网页维护,资源库的建设,班班通的使用与维修。以及使用教师的培训。班班通的具体管理由班主任管理,保证按时开放与关闭。
四、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加强培训、改变观念
1、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硬件设备的作用,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培训,坚持定期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假期培训和平时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培训,更新了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学校多次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教育信息化的有关文章,使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以其独特的传输方式,改变教与学的模式,逐步形成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观,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学习观。鼓励和要求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使教师们逐渐消除了对信息化教学的疑虑和畏难情绪,并用新观念、新思维、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到目前,已有3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培训,有 2名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有多名教师参加市、县、镇级培训。
2、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倡导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技术。几年来学校分层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举行了几次规模大、范围广的计算机知识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应用、网络应用、课件制作等培训。教师通过多层次自修与教学实践,提高了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和应用能力。同时,学校大力提倡、鼓励教师自制教学课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举办信息技术示范课、观摩课活动,通过培训和教学应用,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校教师大都能熟练地进行现代化设备的课堂应用,同时也形成了努力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热潮,涌现出一批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积极分子,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以光盘、课件、网络作为新的教学媒体,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与其学科的整合 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硬件是保障,软件是基础,应用是目的。三种模式信息资源建设后,教师对资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学校按照年级学科分类建立了资源库,每位教师都在学校建立的资源库把自己制作的课件,电子教案、教研成果、视频以及下载本学科的优秀资源上传到对应的资源库内,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校园掀起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热潮。在现代信息教育的应用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突出应用,为教学增加了动力,将应用日常化、正规化。我校在制定学校总课程表的基础上,为各专用教室认真、细致的编排了课程表,同时将总课表细化下发到各班级,这样既保证了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应用的日常化,也保证了教师、学生使用的均衡化。经过我们几年的努力,教师们对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应用已基本走如正常化的轨道。甚至出现了争着用,抢着用的良好局面。尤其是对于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由于数量有限,而我们的老师对此热情极高,因此而爆发“战争”的事情也时而出现。这说明了是我校教师对远教资源的认可,对远教工作的认可。当然,现在由于我们实现了“班班通”,类似的冲突就再也不会发生了。
2、教师的教学方法、计算机使用的技能都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因教师的应用能力是参差不齐的,个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多媒体使用方面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何带动全体教师的有效应用, 如何提高利用的质量,我校在“围绕问题想办法,办法总比问题多”的思路,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重点抓一批工作热情高、接受能力强、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让他们起带头、帮扶作用,引领更多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教师教学方法灵活了,技能熟悉了,随之有效使用率就提升了,并提炼出“以学定教、以学导方”“先学后导、当堂训练”等较切实际的教学模式,加快学校信息化教学的进程。
3、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克服传统教学中的缺点,将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零与整、虚与实之间实现灵活的相互转化,从而使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情景交融地再现于教学中,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这种多媒体教学有力于从心理上消除学生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感,使学生获得一种轻松、舒适、怡然的心情,从紧张的课堂教学气氛中解脱出来,走向“自由”学习的“天路”。
4、“班班通”工程的开通,实现了每个班都能通过该设备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解决了上课多媒体教室不够的问题,使我校的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实现了最大化。“班班通”的实施,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师教学资源的共享,能方便迅速地处理信息,无论是文字、声音、还是图画,都可以根据需要随心所欲的进行操作,这就打破了“一书、一板、一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大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有效地扩大课堂容量。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学校的网络教室进行备课,进行课件的设计,在局域网内通过FTP形式上传下载信息,并进一步加工整理,为我所用。我校教师对班班通的使用率达到了50%以上,从而改变了过去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直观,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三)、为农民服务,为党员服务。
我校的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不仅为学校教育教学、师资培训服务,而且也为当地的农民、党员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如今,伴随着全国农村教育跨跃式发展的步伐,在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大环境下,我们抓住机遇,不畏困难,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远程教育工程三种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同时辐射我校所辖农村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特别是为高桥万亩大棚蔬菜基地培训了近千名技术人才,收到了显著效果。
五、大力研训、提高素质,队伍整合、分工协作
1、教研活动中交流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1)为了使现代教育资源更好的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我们每学期都要举办一次大型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各教研组举行六次校本教研活动,让老师们在交流、学习中使自身的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如:我们开展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活动,教师们的积极性高、参与面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反映好,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和肯定。
(2)本学期我校把同级同科教研作为校本教研,要求每周同级同科教研在两次以上,并填写好教研记录,为了落实教研活动的开展,举行了同级同科的多媒体听课活动,其主要是考察同级同科课堂教学的方法以及班班通的使用情况。为了提高的使用又开展了同科三个级之间的说课比赛活动。
(3)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为此,我们学校在总体教研的基础上,又将教研活动细化到各年级学科备课组。他们每天开展活动,总结经验,使资源应用在实践反馈中,在教研活动中得以进步和提升,呈现出良性循环的大好局面。
2、加强教师队伍的整合,发挥团队精神,分工协作
(1)目前,教师队伍总体上有这样一个特点:专业素质较高的老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是很高,而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年轻教师的专业素质又稍显逊色。二者优势互补是现阶段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捷径所在。因此学校成立课题组,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和该学科领域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为成员分工协作,这样,不仅有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且通过课题组运作中的接触,双方还能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又将反过来提高整合的水平。(2)、为加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组织教师每学期都举行示范课、观摩课和说课。这些课型的共同特点是能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增加课堂学习知识密度。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积极性。
六、加强信息化设备的安全管理
(1)信息化设施的增加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方便,同时就存在系列的不安全隐患,为了保证信息化设施的安全运行,学校对每一个班级部室均安装了防盗门,规范了电路、网络线路,更换了消防设施——灭火器40余个。
(2)为了使得学生课间活动的置于监控之下,学校正在准备下在全校范围内安装防盗红外线监控。为了使班班通视频效果更好,给每一个班级均安装了窗帘。
七、取得的成果
1、通过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提高学校教师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水平,促进教师从教授型向研究型发展。
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让教师们兴奋不已,有的教师开始利用资源库中的现成课件对学生进行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教师将网上获得的优秀教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意外发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从此,这些教师认真研究网上的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得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是提高。语文教研组组织学科教师探讨远教资源中“改革作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的教学思想,并共同设计了两堂研究课,取得非常显著的课堂教学效果。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是与我们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又是一门较抽象的科目,其中许多名词与概念,更是从未接触过,如果单凭死记硬背,是非常难的,而且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一点,它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吸引了学生的目光,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
教师对各类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学技能大大提高,绝大部分教师已经告别了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增加了课堂容量及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2、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提供多种感官上的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图文并茂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学生有效利用信息设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给农村的孩子拓宽了视野,增大了知识面。
八、办学特色(1)、我校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本着实现素质教育为前提,做到两个结合,一个是与课程改革结合,二一个是与校本教研结合。(2)、教学的基本资料逐步由书面书写变为全部电子信息化,本着由教师自制电子教案、课件、视频与下载和学校购买资源以及远程资源共享下完成。最终建成我校自己特色的完整的教学资源。
九、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打算
(一)不足:
1、虽然我们已经在远程信息教育方面做了较大的投入,但作为一所农村学校,资金的短缺使得我们无法对远程教育工作投入更多的资金,这对远程教育工作的发展速度产生影响。
2、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我们在实践中还缺少灵活多样的方式,目前的工作还比较粗浅,有待于今后继续探索。尤其是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研讨与改进的问题,一个就是电子的资源的收缴与丢失。二一个就是研讨的电子教案与书面及常规独立个人书面教案检查的规范制度的建立。庞大的资源库需要的设备等问题。
(二)今后的打算:
1、进一步研究远程教育资源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加大教研力度,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道路。
2、继续分层次、分批次进行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让有专长、教育教学突出的教师走出去,带回来。在自身能力提高的同时,带动广大教师,促进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3、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各项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学校的信息化路程奠定人才基础。总之,由于我校从事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时间比较短,我们还缺乏经验,工作还需不断改进,有些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但这些不会成为我们继续进步的阻碍,反而会成为一种动力。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做好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工作。用鼠标点击希望,用智慧创造辉煌。我们相信现代远程教育必将花满枝头,硕果累累,明天会更美好。
高桥街办初级中学 2009年12月23日
第五篇:信息化材料汇报
桂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预防接种门诊信息化工作汇报
为了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工作,全面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保障目标人群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的预防接种服务,控制和消除疫苗针对相关疾病,我们按照省“示范门诊”标准要求,积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建设、信息化建设、安全接种等项工作落实,整体提升了中心预防接种质量和服务水平。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桂园街道办事处,位于林州市市区东北部,总面积12.4平方公里,总人口35779人。辖3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桂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于2005年6月,现有职工13 名,其中中心预防接种门诊配备专业人员 6 名,承担着桂园街道0—6岁6961名居住儿童(包括流动儿童)的接种工作。
二、依法接种 明确责任
中心具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预防接种单位资质证书,明确有预防保健、内科等科目。具体负责大菜园行政村、小菜园行政村、曲山行政村;东关居委会、桂园居委会、红旗居委会、汇丰居委会、安居居委会、东方苑居委会、紫薇园居委会国家免疫规划内一类疫苗工和第二类疫苗的接种作。预防接种门诊隶属于桂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业务上接受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指导。
三、加强基础建设 提高队伍素质
(一)接种门诊的数字化建设:接种门诊数字化于2015年底开始招标建设,2016年1月试运行,2016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将传统的预防接种的各个环节,以数字化电子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应用了一套软件、硬件相结合的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系统,包括排队取号、登记、体检、收费、接种和留观等功能,其自动排队功能贯穿整个接种门诊的工作流程,在每个功能点都进行排队控制,使整个接种流程变得更有序、高效。同时,通过一些硬件设备如叫号机、液晶电视、音响设备等,从视觉、听觉、服务质量等方面给群众带来更好的体验,从而给预防接种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功能分区:接种门诊设有候诊室、预检室、接种室、留观室、冷链室和资料档案室,接种流程合理,各室设有明显标识,在接种场所显著位置公示接种工作流程,张贴“河南省免疫规划主要技术规范”所规定的公示材料和留观30分钟醒目标示,配备电教设备,备有健康教育和免疫规划相关宣传影视资料、免疫规划相关宣传版面,接种室和观察室备有一定数量座椅。
(三)接种室配置:接种室有暖气和冷暖空调,设有4个接种台,并设有卡介苗接种专台,每个接种台都配有一台小冰箱和各种废弃物专用回收设备,备有肾上腺素、抗过敏等抢救药品和器械,配备消毒设备和消毒记录。
(四)冷链室配置:正常运转有7台冰箱,其中上级配备冰箱2台、国际项目捐赠冰箱1台、单位自购冰箱5台;每个冰箱都备有温度计,并每天监测和记录温度。还有冷藏包7个,每个冷藏包都配有冰排和温度计。
(五)人员配置:接种门诊共有工作人员6人,其中具有护士资格证书4人、医师资格2人,都经过了市卫生局组织的专业培训,并取得省卫生厅颁发的预防接种培训合格证书。
四、加强疫苗和注射器管理
建立有一、二类疫苗专帐和疫苗出入库记录,详细记录了疫苗名称、数量、生产单位、批号、效期等,并做到苗帐相符。疫苗分品种、批号、正确存放整齐。一次性注射器质量可靠,三证齐全,并建立了详细的出入记录,使用安全盒并妥善处理废弃注射器。
五、安全实施预防接种
每次运转前使用信息系统进行筛选应种儿童,并做好应种儿童在接种登记底册中标记;在预防接种证上填写儿童近期应种疫苗的时间,对未预约或多次预约未接种的儿童,我们电话通知其前来接种,并在接种登记底册中记录;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查漏补种工作,对辖区适龄儿童接种个案和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筛查,对查出漏种儿童并进行及时补种;在每年的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查漏补种工作中,对辖区内适龄儿童预防接种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排查,主动搜索村、居委会适龄儿童接种情况。接种门诊实行周一至周五全天接种。
六、分类管理 规范归档
接种门诊使用统一的预检登记表、预防接种登记底册,做到了登记内容真实,完整;当年资料分类存放,建立了报表、查漏补种、冷链运转、流动儿童等档案,年终分类整理,规范归档,保存完整。按上级要求,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化系统在每次运转前对所有适龄儿童进行筛查,同时根据系统数据对预防接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我们在门诊信息化建设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不足之处,要在今后工作中针对问题,全力整改,力争把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
谢谢大家!
2017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