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丰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和村民自建情况调研报告
长丰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和村民自建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保证。加强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体制管理,鼓励村民自建,对强化“村民自治”,发挥农民首创精神,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管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将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各级财政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加,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目前,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靠国家及地方财政投入,投入总量不足,投资渠道单一,结构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项目建管方式除水库移民后扶项目创建了“村民自建”,实行村民自建、自管、自用、自有和政府监管服务机制外,其余基本延续政府包揽代建制,结合县发改委的以工代赈项 目,其建设程序为:⑴项目前期工作。由县发改委以工代赈办负责编制以工代赈中长期规划,以及申报年度计划;各乡镇申报项目,编制项目建议书或请有资质单位编制可研报告报县发改委以工代赈办审批;以工代赈办组织人员实地查看并用GPS定位。⑵项目中期工作。省主管部门下达项目投资计划后,经县乡村公示以后,按照投资额度规定,由乡镇申请县招投标中心招标,确定项目建设单位后,组织项目实施。⑶项目后期工作。项目完成后,由乡镇组织初验,申请主县发改委会同财政局等部门验收,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
(二)政府代建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较为落后,农民较为贫困时期,村委会组织项目实施能力不足,对工程技术掌握不全,政府包揽代建管理机制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还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管理环节较多,建设资金容易遭截留挪用;在项目的确定方面群众参与度不够;建管过程不够公开,群众参与较少,容易滋生腐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群众收入增长,民主法治意识不断提高,这种方式已经暴露了很多问题。
1、供给偏离需求,结构失衡。首先在项目申报上,基本是由乡镇政府申报,这样部分政府官员出于“政绩、形象”,往往安排到乡镇府所在地或中心村,而偏远地区真正有需求的群众却享受不到,群众的真实需求难以体现。一些项目基本没有群众参与,难以反映群众的愿望,群众实施积极性不 高,项目推进困难。这种“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容易忽视广大群众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实际需求,导致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且急需的公共基础设施不足,供给偏离需求,结构失衡,效益低下。
2、项目实施中有关规定执行不力。首先,项目在乡、村公示流于形式,群众参与知情较少,往往都是工程开工报账时临时补充。其次,乡镇工作繁重,支农项目众多,渠道不同,对资金管理以及建设标准要求不统一,具体经办人员的精力和能力有限,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对相关业务不熟,项目进度报表及资料不能及时报送。第三,县以工代赈办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具体工作时涉及联系、协调,对全县项目的监管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3、在项目招投标环节。根据•长丰县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政办„2007‟8号),乡镇业主实施20万元以上项目,必须进县招投标中心招标。而2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乡镇自行招投标。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乡镇自行招投标缺乏监管,直接操作项目,指定单位建设的可能性大,容易滋生腐败。另外,项目经过招投标,基本由有资质建筑公司来承担,这样当地群众参与度不高,与以工代赈项目的初衷不符;同时,对相关劳务报酬支付仅仅凭一张劳务花名册很难断定是否真实有效。
4、在项目监理环节。根据•关于印发安徽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的通知‣(皖政办„2006‟80号),第十四条规定,以工代赈投入资金在3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推行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由于以工代赈项目投资额较少,项目监理很难通过招投标实现,项目建设单位或自己找监理单位或请乡镇有关人员充当监理,有的为了节约资金干脆就未实行监理,导致项目质量无法保证。
5、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在项目争取、兴建时,各级各部门往往比较重视,但是建成后由于管理过程繁琐以及涉及费用等问题,也就不太注重管护工作,导致有的项目建成没有几年就已损坏严重,群众对此意见较大。
二、公共基础设施村民自建管理的论证
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权放手交给群众自己,是农村公共建设管理机制的一大创新。我们仔细研究了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关于印发†安徽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和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发改移民„2008‟1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管理的通知‣(发改移民„2008‟487号)以及•长丰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和项目管理实施细则‣、•长丰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申报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长丰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责任分工‣等相关配套文件以及项目申报建设流程图,能够感觉到村民自建、自管、自用、自有和政府建管服务机制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村民自治”,由“为民作主”变“让民作主”,尊重群众意愿,效果很好。
(一)项目建管新机制的可行性
1、体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当前我县正面临发展机遇期,各级政府都在全面转型,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把项目实施权交给群众,严禁县、乡政府等部门直接操作项目,有利于强化政府监管服务职能和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把建设权与管理权分离,有利于抑制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同体建设、缺乏制衡、跑冒滴漏和腐败等问题。
2、体现用民主方式解决民生问题。探索以项目化手段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用工程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实行民选、民建、民管,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权益。
3、体现投资体制审批简化。省级部门在控制总额的前提下,将项目的审批权放到县里,方便基层群众,杜绝了层层跑项目、争投资,最大限度地降低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
(二)项目建管新机制推行的效果
自2008年以来,全县整合扶贫、以工代赈等资金,充分利用“一事一议”制度,解决了农村断头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农村沼气工程、当家塘等群众急需解决的民生工程。全县共修建乡村道路158公里,新建和清淤灌排水渠道192公里,新建水利配套23处,整治移民村庄24个,新建农村户用沼气2435户,沼气网点26处,有效解决了3万多群众出行困难、4.5万亩农田灌溉难的问题,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了农村环境。2010年全县申报“一事一议”建设项目的有15个乡镇,274个村,2539个村民组,454个项目,受益人口404045人,投资总额37018365元,其中:农田水利149个,资金9667705元;道路修建267个,资金22431040元;植树造林2个,资金78130元;环卫设施15个,资金1619200元;文化体育设施10个,资金1837510元,其他项目11个,资金1384780元。截止2010年12月底,454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已完工报账的项目426个投资总额3490.49万元,其中:群众筹资535.75万元,村集体投入9.92万元,社会捐赠16.98万元,整合其他支农资金20.6万元,县财政奖补资金191.32万元,省以上财政奖补956.59万元,筹劳879663个工日,折资1759.33万元。
1、群众积极性高涨。把群众的事交给群众,避免了过去基层干部大包大揽,工作运行不透明,群众不满意的弊端。项目由群众自己选定,真正体现了群众的意愿,群众建设的热情最高,同时,也充分调动了群众投劳的积极性,满足了群众的诉求,社会安定和谐。
2、工程质量有保障。自己的工程自己建、自己用,工程的质量自然是头等大事。实践证明,把受益面广而且技术性不强,群众力所能及的小型公益基础设施项目,交给群众自建,工程质量是能够保证的,同时还增加了农民收入。
3、投资成本很节约。村民自建,降低了劳务支出,节省了招投标费用和承建公司的利润,免除了一系列建设税 费,大大降低了工程投资,即节省了施工费用,也节约了材料费用。
4、项目管护有落实。项目建成后,把管护与受益群众挂钩,改变传统的“集体所有、集体收益”管护模式,推选管理人员,制定管理措施,明确管护责任,提高了投资效益。
(三)新机制的几点制约
目前,这种新机制仅在我县水库移民后扶项目,以及应用“一事一议”的项目中,没有全面推广,主要有以下几点制约因素。
1、行政区划的制约。目前的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往往都是几个村的,各村之间涉及利益分配,不是各村之间能够协商解决的,需要乡镇政府出面组织协调。
2、规划统筹的制约。地方农村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当项目涉及几个村的时候,前期工作不扎实,规划不科学,脱离实际,造成项目不适用或不便于操作,实施困难。
3、工程技术的制约。如在整村推进土地复垦中,需要测绘以及大型的机械;在新农村建设时,很多栋房屋同时开工建设,工程进度和质量需要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众多施工人员来保证;农村沼气工程,涉及安全问题,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需要相关技术指导;还有道路桥梁建设也都涉及到相关的技术问题。
4、劳动力的制约。如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外出 打工,村里多是老人和妇孺,留在家中的一些成年男子要么就近在工厂务工,要么在其他建筑工地干活,整块的时间很少,无法保证工程充足的劳动力。
5、政府投入的制约。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农村投入,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需要建设的太多太多,而每年的财政扶持有限,这就导致部门急需建设的项目无法落实开工。水库后扶项目是有资金保障的,通过自建能够得到较好的实施,而有的项目渠道,是要通过争取的,也就是说全县各个乡镇都申报了项目,最后由于资金盘子有限,省下达项目计划时,很多项目排不上,这怎么跟群众交代?例如沼气工程,在推行之初困难很大,群众不愿意建设,基本上都是要求村里条件较好的家庭建设,通过示范带动作用,2010年有很多村民主动要求建设使用沼气,申请表交了一大摞到村里,但是上级政府给的指标有限,无法满足更多的农民需求。
6、部分项目特殊性的制约。如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每年的任务超过1000多户,可谓点多面广,时间紧任务重,而且该项目涉及安全问题需要有施工资质,县能源办采取“机械化施工、专业化分工、流水线式作业”的模式,所需要的材料以及设备很多,省农委要求统一招投标,以方面群众,保证质量。学校教育工程。由于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我县已经全面消除了D级危房,实施了校安工程,由县教育局作为法人,统一实施全县的校舍安全加固工程,统一招投 标、统一监理。由于要保证新学期的开学,工程进度必须加班加点,在校园施工要注意师生安全,所以选择有资质的施工队对这些都有保障。村级卫生室。由于涉及到项目的公益性,各村卫生室由乡镇卫生院代建,也是属于政府代建,产权受益是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在建设过程中很多村民都出工出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要充分认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地位,政府只是监管和指导,将农村建设的自主权交给农民,所有涉农专项投资项目全部交给农民自己操作,部分村民可以自己实施的项目,交给群众自己建设;实施不了的项目由村项目理事会通过招投标解决,乡镇政府负责指导协调。可以先行试点,通过试点示范,扩大宣传,经验总结,不断完善村民自建的建管机制。
三、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建议
1、加强调研论证,优化管理模式。要有针对的深入基层调研,仔细研究各支农项目和渠道,出台能够指导村民自建的一个总规则,配套部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细则,这样避免政府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多头管理,力量分散,重复建设,不利于统一监督、管理和协调,不能形成合力;能够保证建管机制深入人心,科学合理,便于探索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
2、强化统一规划,明确建设重点。高度重视统一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科学制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 划,充分考虑农业、农村、农民目前最现实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梯次推进,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布局合理,区域特色更加明显。
3、增加政府投入,整合投资渠道。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具有广泛的外部效应,属于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范畴,许多是农民需要解决但自身又无法解决的事情。当前要确立以政府无偿提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财政支出应由重点支持城市向重点支持农村转变,形成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努力增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总量,逐步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重点保证涉及农民急需的和长远发展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渠道较多,支农资金的安排是分部门管理的。这种管理模式使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了政府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多头管理,力量分散,重复建设,不利于统一监督、管理和协调,不能形成合力。因此,应对现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要明确各分管部门的职能分工,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4、加强设施管护,提高投资效益。没有管护就没有效益。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体制,改变传统的“集体所有、集体管理”的管护模式。各级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规划阶段就要考虑运营管护经费问题,将其 纳入项目总投资或明确管护经费来源,对已竣工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要明确产权主体,健全建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积极性,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工程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5、改革决策程序,实现“村民自治”。各级政府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时,要置入民本内涵,尊重农民的意愿,改革现行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决策程序,充分考虑农民的真实需求。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农村组织化程度,保障农民的参与权,让农民有更多的话语权。明确村委会、项目理事会是农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代言人,由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对本村的公共基础建设项目进行投票表决,使农民通过直接或间接渠道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实现农村公共基础建设决策程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转变,真正实现“村民自治”。
第二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以及村民自建情况的调研报告(小编推荐)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以及村民自建情况的调研报告
银达镇人民政府 2011年3月9日
按照肃发改发[2011]46号文件的有关要求,我镇高度重视,抽调部分人员于2011年3月7日至3月9日,围绕我镇近两年全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以及村民自建等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银达镇地处肃州城区以北7公里处,辖14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农户7555户,人口29622人,耕地面积71299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41亩,201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7289元。
二、我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现状及成效 我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和村民自建两种方式进行。政府主导为主要建设方式,通过招标方式组织实施,由中标单位负责建设项目的管理、材料采购和施工建设。村民自建方式在我镇近两年实施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建设项目中所占的比例大幅提高,农户参与建设积极性很高。根据调研的情况,通过农户投工投劳折资、农户自筹资金以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设的项目占已实施项目的43% 1.农村道路建设方面,2009年至2010年,我镇共修建道路3条,总长度49.5公里,总投资1594.5万元。其中,2009年由政府主导,国家投资1100万元修建银沙公路29公里;通过区级配套资金70.5万元,村民投工投劳折资及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筹资43.5万元修建蒲上沟村1至10组4.7公里通村公路4.7公里。2010年由政府主导,国家投资226万元,农民自筹154.5万元修建银上谭公路15.8公里。截止2010年,我镇主要道路铺筑率已达到96%,有效改善了我镇乡村道路通行状况,初步形成了村村相通、支干相连的农村公路网络,为我镇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方面,2009年落实了杨洪村、明沙窝村人畜安全饮水建设项目,共投入资金344.9万元,其中地方配套资金116.8万元,农户自筹58.4万元,“一事一议”奖补资金174.7万元;2010年落实了佘新、拐坝桥、明沙窝村人畜安全饮水建设项目,共投入资金478.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74.3万元,农民自筹204.6万元。通过两年的项目建设,有效解决了6404人安全饮水问题。
3.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方面,2009年至2010年,新建成
沼气池155户,沼气服务站10个,共投资68.12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3.25万元,地方配套2.25万元,农民自筹42.625万元。截止2010年底,我镇共建成沼气池1655座。
4.农田水利建设方面,2009年至2010年,共投资102.6万元进行农田水利建设:黑水沟村4,5,6组10公里农田毛渠建设项目总投资48.7万元,其中地方自筹2.96万元,群众筹资筹劳26.8万元,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9万元;六分村西滩2.04公里支渠项目总投资37.7万元,其中地方配套24万元,群众筹资筹劳7.7万元,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6万元;银达村5—10组10公里U型渠建设项目总投资65万,其中村集体自筹0.4万元,群众筹资筹劳39.2万元,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5.4万元。
5.村级活动阵地建设方面,2009年至2010年,共投资111.9万元进行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2009年银达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项目总投资33.4万元,其中村集体积累投资10万元,农户自筹、投资投劳折资13.7万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9.7万元;2010年杨洪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项目总投资78.5万元,其中地方自筹6.5万元,群众自筹、投工投劳折资49万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3万元。
6.集镇建设方面,2010年,镇政府通过积极招商引资,投资150万元对银达集贸市场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目前已
完成市场场地硬化、集镇上下水建设、装菜台修建、办公区修建,计划年内投入运营。
三、我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我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显著进展,但面对十分繁重的建设任务,整体推进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全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严重,极少数农民行路难、吃水难、保障低的问题仍然存在,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制约了我镇新农村建设步伐。当前全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一)个别村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够。一是认识不到位。少数村对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错误认为搞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花钱多,无效益。因此,不愿投资或少投资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造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领导不到位。多年来,个别村的领导没有真正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大措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及时,工作部署不到位,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群众意见较多。三是措施不到位。有的村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措施不过硬,落实
不得力,加之投入十分有限,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和速度跟不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要。
(二)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投入不足是我镇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为上级财政投入,而肃州区财政状况比较困难,因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较少。农业产出效益低,加上长期以来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方针的实施,致使农村积累比较薄弱。据调查,我镇大多数村无集体收入来源,缺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虽然近年来政府支农资金逐年增加,但与庞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相比,仍远不能够满足其需求。二是缺乏引导机制和信贷支持。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引导措施,民间资金目前极少涉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同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周期长、贷款风险高,又导致农村基础建设信贷投入不够。
(三)项目、资金整合难、配套难。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范围广,管理涉及部门多,各项涉农资金多属专项资金,缺乏统一的规划引导,投资分散,导致一些项目使用效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不理想。村民自建项目需要村集体出资配套,而配套资金村集体难以筹措,造成一些项目未能及时落实到位。
(四)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表现为我镇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电力、通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量和规模较小,部分基础设施及配套的功能陈旧、落后甚至失效,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较弱。
(五)村级公益设施建设与管理不到位。表现为村容村貌整治进展缓慢,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特别是安全饮水、道路硬化、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农村基础设施“重建轻管”现象比较严重,建成的公共设施由于管护责任不落实,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老化失修严重,难以长期发挥效益。农村基础设施多是由政府、村集体建设,村集体管理,产权不明晰,管理主体缺位,导致投资效益低下。
三、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职责。一是统一思想认识,营造浓厚氛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和群众的广泛参与。充分利用一切舆论载体,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特别是中央近两年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大农村基础设施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和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二是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
组织领导。各村、各部门应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力推进。各村根据实际情况,突出工作重点,抓好典型示范,采取先易后难、集中突破、树立样板、以点带面等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建设能力。发展我镇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基础设建设资金不足的根本性办法。各村各部门应深刻领会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实质,牢牢把握发展经济这一主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各村应当结合我镇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农业和农村经济总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进程,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规模和效益。坚持“抓产业、促发展、保民生”的工作思路,在有条件的村重点培养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典型农户,培育产业强村,带动群众共同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我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奠定深厚的物质基础,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三)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一是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做好我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要有前瞻性,结合国家政策,从适应未来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需要出发,在充分研究我镇目前条件的基础上,科学提出我镇短期、中长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积极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二是突出重点,镇政府要认真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并按规划的内容分阶段、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三是因地制宜,切实做好村镇的发展规划。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合理编制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引导村镇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协调安排好区域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区域共建共享。切实尊重村民意愿,统筹规划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文化、卫生、商业、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设施等布局。强化建设规划的基础性指导地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四是突出中心村的规划与建设工作。为促进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我镇应逐步规划建设规模比较大、发展有潜力、便于集中安臵的
居民中心村,以新建成的蒲上沟村集中居住小区、佘新村光明如意苑为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在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建设中心村、村庄整体拆迁,村庄内部拆旧新建等形式,推进中心村建设,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突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通村公路,提高公路等级,全面提高农村路网通达程度和通行能力。本着质量第一、长期受益的原则,借助国家、省、市“支农惠民”政策的东风,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管并重,尽快解决部分农村人口饮用高氟水、苦咸水、污染水的状况,让更多的农民群众早日喝上放心水、安全水。推进信息惠农工程建设,促进广播电视网、通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逐步实现村村通电话、村村能上网。继续推进沼气池建设,健全沼气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大沼气池、太阳能等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的推广、使用力度,净化乡村环境。
(五)多策并举,加大基础投入。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为进一步贯彻落
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议:一是各级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投资用于农村的比重。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努力增加本级财政预算用于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快建立新农村建设投资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加强政府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创新资金管理方式,整合各级各部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项目,根据项目性质制定不同的扶助标准。集中现有各部门的专项涉农资金,在不改变管理渠道和投向的前提下,实行资金项目跟着农村建设和整治规划走,集中用于整村推进的相关项目建设。三是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机制。(1)设立区政府新农村建设专项引导性资金,建立竞争性项目投放机制。引导性专项资金不搞平均分配、不搞固定补贴、不照顾落后,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对干部群众积极性高、完成情况好的村,优先、重点进行帮助和支持,以引导社会资金和群众投资投工。(2)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如小型水利设施、集镇建设等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建设。(3)荣誉激励,如给予公共设施冠名权,政府组织评选,对贡献较大者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等等。(4)社会责任感召,充分发挥社会捐赠和慈善事业的作用。动员社会富
裕阶层和民营企业采取定点帮扶、对口支援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鼓励更多有责任感的企业或农民企业家建设家乡。建议区政府出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办法,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六)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注重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三清”(清粪堆、清柴堆、清垃圾堆)、“三治”(治脏、治乱、治差)为重点,以增强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为着力点,以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为保证,开展 “整治村庄环境、共建绿色家园”活动,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七)创新机制,加强设施管护。加快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建议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设施,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单个农户受益的项目,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对于受益人口相对分散,产权难以分割的工程,可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经营权与工程管护责任相统一;对于具有一定收益、适合经营的基础设施,可通过公开拍卖转让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由购买者自主经营管理,并由其负责
工程的管护,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监督。重视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配臵和综合利用,有条件的村可将文化设施、卫生设施、超市、体育健身场所等相对集中,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实行村民自主管理,建立卫生保洁、乡村道路养护、绿化养护、河道管理等长效机制,做到制度、人员、经费“三落实”,使农村基础设施真正走上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确保农村和农民长期受益。
第三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调研报告修改稿
平凉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及
村民自建情况调研报告
平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胡玉刚 朱锦业 陈淑芳)
按照省发改委《关于开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以及村民自建等情况调研的通知》,我们及时组织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开展专项调研,认真总结我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效与做法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县和崆峒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9.77万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231.8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7亿元,农业增加值50.6亿元,粮食总产量95.1万吨。
近年来,我市抢抓西部大开发政策机遇,大力开展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田水利、水保生态、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大中型水库移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教育、文化、卫生等
加快。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6个、农家书屋1034个,在237个行政村建成“一乡一站”和“一村一场”农民体育健身场所。投资21.2亿元,改扩建城乡中小学校160.8万平米,完成危改52.6万平方米,学校布局更趋合理,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投资5.45亿元,建成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各类卫生项目248个,配臵医疗设备9986台(件)。建成了广播电视多路数字微波传输系统,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 98.8%和90.1%。六是扶贫开发工作进程加快。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6亿元,集中实施了整村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科技扶贫为主的8大类142个扶贫开发项目,贫困人口由52.86万人减少到30.13万人,减少22.73万人,贫困面由27.7%下降到15.6%。
2、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断强化。目前,我市主要采取政府代建、群众参与、市场化运作方式,各级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县区都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田水利、土地整理、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社会事业等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工作。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奖罚分明的项目建设工作机制。二是加强管理,规范程序。坚持实行定期调度和工作报告制度,由项目责任单位确定专人负责,及时
4、突出基本制度完善,社会监督功能有效发挥。一是实行项目公示制。各建设单位必须在施工现场对项目法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及责任人挂牌公示,标明投资规模、建设内容、质量标准、施工期限等,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实行资金报帐制。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项目均实行报帐制管理,由主管部门对项目单位建设进度、工程质量严格审核,按执行结果报账,从源头杜绝截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问题。三是实行舆论监督。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栏、宣传资料等平台,宣传政策规定,公布项目建设情况,给群众以知情权和监督权。
5、突出管理体制创新,村民自建活动有序展开。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前提下,根据条件和群众意愿,有序推进村民自建。对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实行群众自行修建,由质检部门或村民监督小组负责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项目竣工后,先由村委会组织自查验收,验收情况由县乡进行核实后向农户发放补助资金。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通过召开村民和村民代表大会形式,充分听取移民及安臵区村民意见,由村民民主选择项目,然后按照统一组织、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原则进行建设,政府只负责扶持资金的发放和建设质量的监督把关。在小型的道路、水利等以工代赈工程中,积极组织村民利用国家投资建设自己家园,并从劳务中获取报酬,项目建成后由政府组织进行验收。在农村沼气、集雨水窖、梯田建设等涉及千家万户的项目和需要群众筹
目,水保、国土、农综、扶贫等部门每年均有项目安排,但国家补助标准参差不一,且缺乏统筹布局规划,给项目建设和管理带来不少困难。二是项目审批环节过多。一些小型项目,仍然是要严格按大中型项目的审批管理程序来执行,前期工作过于繁琐,不但延迟项目实施进度,更增加了项目成本,使投资效果大打折扣。三是管理机构仍不健全。县乡两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少、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现有技术人员大都只能管管新建工程规划、放线、施工,无法顾及对工程的全程管理和跟踪技术服务。四是项目后期管护仍然很难。一些乡村基础设施权益主体和责任主体不明确,项目后期管护无法保障,自来水管、沟渠、坝头、电杆电线、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不善,修复不及时,“有人建,无人管”现象突出,影响项目效益发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得不到根本保证。
3、制约因素依然较多,村民自建处在发育阶段。一是自建项目“面窄量少”。一方面群众直接参与建设的项目目前仅限于小型道路、水利等以工代赈工程,投资较大的公益性项目完全由政府代建;另一方面群众参与建设并从中获取劳务报酬的比例较低,为项目总投资的10-20%。二是村民自建积极性不高。由于能力及报酬问题,一些农民宁愿外出务工,不愿参与本村本地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些群众因利益平衡问题甚至阻挠项目建设。三是村级组织管理能力薄弱。依地方目前发展水平,大多
2、统筹规划安排项目,合理整合项目资金。一方面国家在安排项目时,要统筹考虑各行业、各部门的项目和资金,统一规划、互补衔接,避免多头下达、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适当放宽政策,鼓励有效整合农业项目和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投资机制。建议国家进一步出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采用“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方式,充分调动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大户或富裕的农民以独资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4、逐步实现由政府代建向村民自建、政府监管转变。先试点探索、宣传典型、出台相应促进政策,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代建向村民自建的管理体制转变。合理划分政府代建和村民自建项目的范围,对一些大型工程、技术较为复杂的群众无力自建的项目仍由政府建设,对群众完全具备自主建设能力的农村沼气、集雨水窖、移民搬迁项目中的住宅工程、扶贫及整村推进等项目,政府做好项目的审批和监管,把项目资金的所有权、建设的自主权交给农民,实现建管分开,相互制衡。建立县乡村三级项目建设管理联运机
第四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摸清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更好地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市政协成立专项调研组,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的专家学者,通过收集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考察等形式,对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
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我县现辖9个乡镇,共59个行政村。其中:北郊两乡一镇共18个行政村,南郊五乡一镇41个行政村。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并得到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我县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7.46亿元,同比增长10.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4元,同比增长8.62。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设计库容为760万立方米的照壁山水库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农牧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投入上亿元,对全县26所中小学危房进行彻底改造;投入265万元,使59个行政村“村两委”和9个乡镇的办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修建人畜饮水管道720公里,建成水源地24座,村村基本用上了自来水,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农牧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提高,投入592万元完成了8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投入228.1万元重点解决了中心卫生院设备短缺问题,使我县乡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跃居全疆前列;在全疆率先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使广大农牧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城乡道路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全县9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59个行政村80铺设了沥青路,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干道,县乡镇公路为次干道、乡村公路为辐射的道路网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发展,全县有永久性引水渠首3座,临时性引水渠首6座,控制灌溉农田约20万亩,有各级渠道1588公里,配套各级渠系物建筑物2400多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为贯彻中央五中全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市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指出:力争到2010年,把我县、玛纳斯县、芳草湖建成全疆新农村的示范县(农场),建成10至20个示范乡和一批对全疆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村。
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及市委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县委十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力争五年内基本完成全县59个行政村农牧民相对集中的中心村的农牧民居住生活区的改造建设。2006年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水西沟镇、板房沟乡为重点实施农牧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力争完成首批10个试点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改造建设。
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我县“十一五”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制定了《我县“十一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细则》和若干新农村建设的专项实施方案,落实改造建设资金5200万元,各项工程正在有序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制约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
(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由于国家和自治区、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县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引水渠首工程每年春夏季受洪水威胁,渠道上下游已建成的拦洪坝、导流堤、铁丝笼子坝都被冲毁,对引水渠首的保护作用较弱,急需加固防洪设施;农田渠道配套及设施还不完善,渠道防渗率较低,其中支斗农三级渠道还有45没有防渗;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灌溉和人畜饮水设施,因缺少资金维修和更新设备,已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用水需求。特别是南郊的部分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缺乏。
二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短缺。有个别队及牧民定居点的人畜饮水没有解决;乡镇居民虽用上了自来水,但是各乡镇都没有下水工程,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渗坑或直接排进河道,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致使居民饮水不安全;尤其是地处我市上水源的水西沟镇和板房沟乡的生活、生产污水,将直接威协到全市的用水安全。特别是县委、县政府搬迁到板房沟乡后,新县城的建设和发展将使供排水的矛盾更加突出;8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虽已完成,但因后期建设资金未落实,配套建设项目无法完成;各村卫生室条件较差,无法满足当地农牧民的医疗服
第五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
告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2007-12-12 16:25:07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2)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摸清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更好地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市政协成立专项调研组,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的专家学者,通过收集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考察等形式,对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
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我县现辖9个乡镇,共59个行政村。其中:北郊两乡一镇共18个行政村,南郊五乡一镇41个行政村。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并得到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我县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4元,同比增长。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设计库容为760万立方米的照壁山水库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农牧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投入上亿元,对全县26所中小学危房进行彻底改造;投入265万元,使59个行政村“村两委”和9个乡镇的办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修建人畜饮水管道720公里,建成水源地24座,村村基本用上
了自来水,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农牧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提高,投入592万元完成了8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投入万元重点解决了中心卫生院设备短缺问题,使我县乡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跃居全疆前列;在全疆率先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使广大农牧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城乡道路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全县9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59个行政村80铺设了沥青路,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干道,县乡镇公路为次干道、乡村公路为辐射的道路网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发展,全县有永久性引水渠首3座,临时性引水渠首6座,控制灌溉农田约20万亩,有各级渠道1588公里,配套各级渠系物建筑物2400多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
要任务
为贯彻中央五中全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市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指出:力争到2010年,把我县、玛纳斯县、芳草湖建成全疆新农村的示范县(农场),建成10至20个示范乡和一批对全疆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村。
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及市委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县委十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力争五年内基本完成全县59个行政村农牧民相对集中的中心村的农牧民居住生活区的改造建设。2006年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水西沟镇、板房沟乡为重点实施农牧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力争完成首批10个试点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改造建设。
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我县“十一五”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制定了《我县“十一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实施细则》和若干新农村建设的专项实施方案,落实改造建设资金5200万元,各项工程正在有序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制约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
(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由于国家和自治区、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县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引水渠首工程每年春夏季受洪水威胁,渠道上下游已建成的拦洪坝、导流堤、铁丝笼子坝都被冲毁,对引水渠首的保护作用较弱,急需加固防洪设施;农田渠道配套及设施还不完善,渠道防渗率较低,其中支斗农三级渠道还有45没有防渗;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灌溉和人畜
饮水设施,因缺少资金维修和更新设备,已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用水需求。特别是南郊的部分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缺乏。
二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短缺。有个别队及牧民定居点的人畜饮水没有解决;乡镇居民虽用上了自来水,但是各乡镇都没有下水工程,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渗坑或直接排进河道,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致使居民饮水不安全;尤其是地处我市上水源的水西沟镇和板房沟乡的生活、生产污水,将直接威协到全市的用水安全。特别是县委、县政府搬迁到板房沟乡后,新县城的建设和发展将使供排水的矛盾更加突出;8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虽已完成,但因后期建设资金未落实,配套建设项目无法完成;各村卫生室条件较差,无法满足当地农牧民的医疗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