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国家支持小水电大力发展
“十二五”国家支持小水电大力发展 【附】对老旧小水电实施增效扩容
“十二五”国家支持小水电有序大力发展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建设网 2011-9-15 13:54:00
文章来源:中国能源报
9月5日,水利部发布了《关于水利部进一步加强小水电代燃料和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管理》的消息,要求对已建和在建项目加强监督检查,包括从项目立项到验收的全部环节,尤其强调了对各项行政许可如立项、土地、环评、水保等手续是否完备的检查。联系最近围绕小水电的各种争议以及即将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背景,该如何看待我国小水电未来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农村水电
年初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着重强调大力发展农村水电;5月全国农村水电暨“十二五”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工作会议上规划,在5年内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500万千瓦,总装机达到7400万千瓦;8月,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印发《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9月初,水利部发布《关于水电代燃料和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管理》的文件,一系列“大动向”揭示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水电将进入更加稳健、快速的发展格局中。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相对滞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将成为我国‘三农’问题新的突破口”,一位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小水电作为农村水利建设中的重点项目,在“十二五”期间仍将在农村电气化发展中扮演核心角色。
小水电是“泛滥”还是“无序”?
近期关于小水电的各种报道,一方面揭露出我国小水电发展中确实出现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也给人造成了各地小水电数量“已经泛滥成灾”的印象,据业内专家解释,其实我国小水电发展还有着巨大的潜力,发展中出现的“无序现象不等于数量上泛滥”。据统计,我国小水电可开发量占全国水电资源可开发量的23%,小水电资源可开发量约为1.28亿千瓦,目前开发率在36.62%左右。(【本博】截至2010年底,小水电装机5900多万千瓦,开发率不到47%)。
目前,小水电解决了全国约1/2的地域、1/3的县市、3亿多农村人口的用电。记者从《2009-2015年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划》中了解到,我国农村每年仅生活用能一项烧掉的木柴达900多万立方米,通过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将解决170.78万户、677.71万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和农村能源。新增代燃料装机容量达到170.56万千瓦,代燃料年用电量24.38亿千瓦时。同时,保护森林面积2390万亩,每年可减少和吸收二氧化碳3400多万吨。
“小水电不是建得太多了,而是发展过程中出现无序、盲目开发的情况,”专家表示,根源仍就在“监管和体制”上。
小水电的新契机
当下,国家对农村水电建设高度重视,既有资金上的补助,也有管理力度上的加大,这不仅将极大地推动农村水利发展,同时也将为小水电的整体发展带来契机,一位分析师在接受采访时告诉本报记者,我国小水电的发展不会因为当前的问题而因噎废食,需要找到一个切入口把小水电发展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以农村水电发展为新契机,一来发展政府扶持的非盈利性水电项目,例如全国小水电代燃料这样的民生工程;一来积极将我国小水电发展向成熟市场化方向引导,同时严格把关项目审批监管的各个环节。将盈利和非盈利结合起来,要“两条腿走路”,这位分析师如此表达了自己对小水电未来发展的看法。
【本博附】对老旧农村水电站实施增效扩容改造 六省区市小水电增效扩容试点展开
《中国企业报》记者从水利部网站了解到,“十二五”期间,规划对全国1995年前建成、具有增效扩容潜力、符合河流规划的5700多座、近800万千瓦老旧农村水电站实施增效扩容改造,可巩固现有220多亿千瓦时的水电发电能力,并可使老旧电站发电量平均提高40%以上,新增水电发电量100多亿千瓦时。
水利部水电局相关人员同时指出,对老旧农村水电站实施增效扩容改造后,巩固和新增的发电量,相当于每年节约11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2800万吨,将大大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农村水电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家启动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将提高我国农村水电的综合能效和现代化水平,对促进我国农村水电的可持续发展十分有利。
10月19日,在水利部和财政部共同召开的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试点启动视频会暨责任书签署仪式上,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具有重要意义,对老旧水电站进行增效扩容改造,不仅能提高水能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保护河流生态安全稳定,还能消除公共安全隐患。“水电属于清洁能源,提高水电发电量既可以节约标准煤用量,又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其在增加当地能源供应、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任浩宁说。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只是我国大水利建设的一部分。此前水利部副部长矫勇介绍,今年以来,中央出台了文件,召开了规格最高的水利工作会议,对水利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各地迅速掀起了治水兴水的热潮。截至9月底,全国已经落实水利建设投资约260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139亿元。
水利部总规划师周学文表示,“十二五”期间水利总投资大约1.8万亿元左右,主要用于四个方面:一是农田水利建设;二是防洪工程建设;三是水资源保障和城乡供水能力提高的工程建设;四是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
另外,我国小水电增效扩容,外界也有不同的声音,主要意见是农村小水电建设太多会严重破坏环境。水利部规划司副司长段红东此前对相关媒体表示,不能片面因为小水电开发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否定小水电,应该辩证看待小水电利弊。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再加上我国地形地貌比较复杂,我国水利工程数量、规模、建设难度都位居世界前列,需要提高引水调蓄综合能力。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为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精神,促进农村水电持续有序发展,中央财政决定从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对增效扩容改造予以支持。7月份,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出台《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1]504号)。
上述《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中央财政对增效扩容改造项目按改造后装机容量给予定额补助,其中东部地区700元/千瓦,中部地区1000元/千瓦,西部地区1300元/千瓦,单个项目中央补助资金额度不超过该项目增效扩容改造总投资的50%。
目前,水利部、财政部对重庆、浙江、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等6省区市编制的《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试点实施方案》进行了联合批复。根据批复意见,国家将在今明两年对积极性高、前期工作比较充分的6省区市部分农村水电站进行试点,620个项目进行改造。
据悉,国家将投资37.5亿元进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试点,改造前装机容量88.1万千瓦、前3年平均年发电量27.5亿千瓦时,改造后装机容量将达到110.2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39.1亿千瓦时,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增加25.1%和42.2%。
同时,改造完成后,未来将在试点工作基础上研究改进办法在全国全面推开。
10月25日,《中国企业报》记者从湖北省水利厅宣传中心了解到,今年湖北省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试点项目一共47个,改造后总装机容量达到12.59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达到4.37亿千瓦时,改造投资总概算为4.14亿元。
《中国企业报》记者致电重庆市水利局,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根据重庆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实施方案,全市将用两年时间对363座电站增效扩容改造。项目总投资21.25亿元,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补助资金7亿元,市财政配套7亿元,剩下的7.25亿元资金由各电站业主自筹。
“改造前总装机容量41.14万千瓦,改造后总装机容量53.98万千瓦;改造前年平均发电量14.1亿千瓦小时,改造后则为21.07亿千瓦时。”这位工作人员说。
资料显示,作为国家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试点地区之一的广西,其试点项目共36个,总投资2.63亿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1亿元。增效扩容主要改造水轮机、发电机等机电设备。改造前总装机6.87万千瓦,发电量1.99亿千瓦时。改造后总装机8.318万千瓦,发电量2.82亿千瓦时,增效潜能达41.7%。
第二篇: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_下载
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一、基本信息
十二五计划,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二、规划进展 综述
2008年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新闻通气会,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李守信主要从三方面作了介绍。
前期研究意义
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中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中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
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内容要求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工作,发展改革委在课题内容安排上作了改进。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8个领域39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供大家申请课题时参考。《指南》选取的这些题目,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等;另一方面是关于需要推动解决的制约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等,研究重点是寻找破解这些问题路径、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项目单位在申报课题时,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优势,直接用《研究指南》列出题目,也可以围绕《研究指南》确定的领域,自行确定研究题目,但是一定要围绕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突出关系全局发展的问题,突出战略发展的问题,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方面的问题。要能直接为提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问题分析透彻,把解决思路梳理清楚,并提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政策措施。
工作安排
公开选聘工作的有关安排
具体安排大家可以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公告》或登陆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查询。目前,发展改革委课题申请对象仅限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及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不面向个人。请有意申请课题的单位,一定要在规定日期前报送课题申请书,以免错过评审。发展改革委将主要依据申请单位选题是否准确,针对性如何;课题方案思路是否清晰,可操作性如何;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是否适合选题要求;以及研究单位的资质、研究人员的素质和以往的研究成果等,来确定最终入选课题。为进一步将课题研究与规划编制工作结合起来,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实用性,发展改革委将在研究期间,组织有关专家听取2-3次课题成果汇报,请各课题负责人能够带头做好研究工作,按要求进行汇报。希望各单位能够继续本着为国家未来发展出谋划策的意愿出发,并撰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三、规划特色 综述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据悉已经开启,中国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近日透露了“十二五”规划的5条思路,其中,结构调整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富民任务
须明确提出“富民”任务
作为统领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解决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在编制规划的时候,总有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具体到“十二五”规划,之所以应将“富民”作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了60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
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上述三点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这当然不是说,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对于GDP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GDP增长快。何况,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福利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结构失衡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经济
“富民”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经济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事实上,改革以来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内。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有关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够抽走国民收入的大头,并随心所欲地支配财富而不受监督,资本之所以能够压制众多的劳动力,原因又在于政府的权力过大。
中国传统上本就是一个大政府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心中都存在一个大政府观念。所以,要在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形下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须将之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看待,否则,仅仅视之为一个经济问题,解决起来很难。
另一方面,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官方看来,“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结构问题在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十二五”规划还是把它列为必须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这说明,结构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续下去。
现在的情况是,虽然高层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要解决起来相当困难,否则,它也不会积累到今天这个程度。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不当干预造成的。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该增长方式的特点是,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重化工业项目和热衷批租土地为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
在这样一种增长方式下,经济越是高速发展,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获利就越大。原因很简单,政府掌握着切蛋糕的刀,他当然会把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而利益一旦累积,要改变起来就非常难。这也是调整结构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喊了多少年却一直进展不大的根源。不但如此,当遇到外部的危机时,就像本次金融危机一样,为了保增长,还会进一步强化结构失衡和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
政府变革
以外部力量促进政府变革
所以,要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各种结构调整,关键在于变革政府的治理方式。政府若不放弃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权,不将自身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要转变发展方式只能是一句空话。
但在政府成为市场最大获利群体的情况下,要政府放弃自身利益,主动改革,谈何容易?这个时候,就需要靠非政府的外部力量去促使政府变革。外部 的力量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对行政权力进行修正性、补充性的约束和重新界定,或者以严格的程序防止行政权力的过度使用,或者通过加强社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从而迫使政府做到:
(一)转变和缩减政府的行政职能,限制行政权力;
(二)规范行政行为,控制行政权;
(三)加强社会自治,将一部分行政权转化为社会的权力,使公民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以此建立起政府的公共治理结构。
应该说,在目前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博弈成为基本现实的背景下,依靠包括经济主体的市场力量在内的广泛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促进政府变革,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已越来越大。总之,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须使政府形成一个稳定和完善的权力运作机制和框架。当政府用一种比较规范的方式来行使公权力时,经济主体自会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然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而无须政府劳神费力。就此而言,“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能否如期完成,取决于政府变革的程度。
四、相关报道
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定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会议主要议程之一。
7月22日和9月28日召开的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别确定了此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和日期,并讨论了拟提请全会审议的文件。
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明确信号
中央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通常都有重要标识意义。近年来,通过定期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全会的平台,党先后讨论和作出了包括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具体决策部署。比如,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社会和谐部署,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决定。
十七届五中全会有关“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9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会议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媒体分析指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有关表述,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即将启程的“十二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迈出更大的步伐,迈向更广的领域,将为中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十二五”规划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十二五”关注度密集加温
9月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等九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密集赴各地考察调研,广东、新疆、黑龙江、宁夏……足迹遍及东部、西部和中部不同类型的省区,考察调研内容涉及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民生改善、重点领域改革等多个方面。分析认为,在五中全会前夕高层密集下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和民众所需,将有助宏观决策。同时,也凸显出中央高层对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高度重视,对制定好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决心和信心。
近期,中国主流媒体也纷纷推出系列报道,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新华社的文章指出,“十一五”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间,中国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新社报道说,五年前,“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类的表述,就已出现在“十一五”规划中。如今,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这一转变已变得更为迫切。事实上,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仍然面临巨大的困难,甚至更严峻的挑战。观察家们普遍认为,中国正步入1950年代社会制度转型和198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转型之后的第三次社会转型。
港台地区近期也显示出对“十二五”的高度关注。台湾舆论对“十二五规划”多有期许。《工商时报》日前发表社论指出,站在台湾的立场,我们期盼大陆经济得以在未来5年内全面转型更新,因为那将为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化与提升带来新的契机。
《联合报》从10月4日到8日开辟“十二五新方向”专题,连载5篇文章分析大陆经济转型契机、两岸新产业合作等。文章说,大陆“十二五”期间将加速经济结构改变,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市场”。台湾产业如能掌握大陆转型契机,利用两岸互补优势,培育国际化品牌,自是商机无限。
进入10月,香港各界对于“十二五”的关注度日益升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10月13日在《施政报告》记者会上表达了香港对“十二五”充满期望。
曾荫权说,香港参与“十二五”规划的工作已经开始很久,已邀请了发改委的专家来香港实地研究几次,也在北京商讨了多次,今年也跟内地的专家、广东省以及港澳办商讨这件事。
曾荫权说,最重要是利用“十二五”清楚介绍香港将来发展的定位,特别是香港作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并讲清楚香港与上海等国内的金融中心的分工问题,以及把粤港合作、特别是融合香港作为区域发展财务中心的工作更清楚地写出来,这样香港就可以放心“先行先试”。
权威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新亮点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指出,《建议》实际上是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校音定调”,体现了执政党对今后5年发展的思考和部署。
在《建议》绘制的5年发展蓝图中,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什么是科学发展?就是4个更加、一个促进:‘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就把科学发展具体化了,指明了今后5年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次强调‘加快’,可以说,‘加快’是主线中的主线。”辛鸣说。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只有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认真落实相关要求,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具有转折意义的五年规划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表示,“十二五”规划将与以前的规划有很大不同,过去更强调“国强”,而现在则十分注重“民富”。
这意味着,“十二五”规划将成为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五年规划。
在经济增长方面,未来5年的目标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首次未提GDP增长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这次目标中没有出现GDP指标,而是说平稳较快发展,意味着在下一步经济发展中要兼顾增长和稳定两个方面。这将是“十二五”与“十一五”的重大区别。
对发展速度的要求在降低,对发展内涵的要求却在提高。
在9月举行的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致辞中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即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这是中国应对经济
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的矛盾和挑战所需要的新理念,也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明确的方向性描述。”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说。
此外,“十二五”将更加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年初“两会”答记者问时,温家宝总理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毋庸讳言,现在,社会上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收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
“在强调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时,加了一条要‘普遍较快增加’,强调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是近年来中央一直在倡导的发展方向,此次特别强调‘普遍性’,是对胡锦涛总书记前不久提出的包容性增长的具体回应。”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告诉记者。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程度,已到了抓紧解决“民富”问题的时候了。“不解决这个问题,很多社会问题可能都要激化,而且我们现在也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在专家们看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既是一件民生大事,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我们这么多年来提出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效果不明显,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老百姓钱不多。”辛鸣说,这使得我们的经济发展长期依靠投资,依靠出口,缺乏可持续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也表示,“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以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需求结构调整为重点。“而这些问题的核心,是收入分配的改革。只有民众普遍性地增加了收入,才有可能改善消费结构,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
所以《建议》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把消费摆在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首要位置上。
全面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就在十七届五中全会结束当天,《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也正式出台。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成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决定》确定的目标,到2015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显然,“十二五”成为全面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受到中央高度重视。2009年5月,国务
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财政支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危机都孕育着新的技术突破,催生新的产业变革。我们必须瞄准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选择那些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吸收就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国家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说:“金融危机过后,不仅仅是中国,全球经济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开始朝着以新能源等为代表的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齐头并进
“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仍然是“三农”工作的重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没有改变。与此同时,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今年一号文件已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宏观经济学家常修泽说:“未来一二十年中国最大的内需在哪里?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城镇化。”
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还能持续相当长时间。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新增城镇人口3亿以上,这将为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强大而持久的支撑。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也表示,我国城镇化率还不到50%,余地和空间很大;新农村建设需求也很大。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不仅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个着力点,而且是别的国家没有的、我国将长期存在的发展优势。只要把握好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这“双轮驱动”就可以创造出巨大的投资机会和市场空间,是中国的特有优势。
加强社会建设,促进民生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建设却严重滞后,就业难、收入低、房价高、看病贵、保障弱,成为百姓面临的突出难题。“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发出了解决问题的积极信号。
加强社会建设,首先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认为,本次建议更加关注民生与共同富裕。“在政策上体现为两个比重的提升:居民收入占社会整体财富分配比重提升,劳动收入占整个收入比例提升。‘十二五’期间,政府将在医疗、养老等领域投入更多”。
对于社会普遍关心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周天勇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首先,通过建立工资协商制度,提升劳动者的地位,为提升劳动收入在整体财富分配中的比重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建立国民财富增长机制或者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再次,通过税收缩小收入差距。降低中小企业税收,鼓励创业,提升中
小企业劳动者收入水平,开征财产税、遗产税等税种。
“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建设,才能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周天勇说。
加强社会建设,还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此,专家表示,“十二五”期间,应该想方设法畅通群众诉求的表达渠道,建立更多元的利益平衡和表达机制,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完善社会服务,为社会和谐稳定夯实基础。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站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交界处,中国经济问过去,问未来。
辉煌成就来之不易,“十一五”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大格局中,“十一五”是党的十六大明确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阶段性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
本世纪头20年,中国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一五”的5年被历史赋予了“承前启后”的基本特点:既要承继前一个五年计划、甚至前几十年的良好发展势头,又要为后10年的发展打好基础。
回眸我们即将走完的这承前启后的5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5年不断攀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这5年,我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按照规划,到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要比2000年翻一番。这就要求“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要达到7.5%左右。从2006年到2009年,“十一五”前四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加快1.6个百分点。2010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经济又实现了10.6%的增长。
这5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GDP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排位从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三位,今年已超过日本排到第二位。中国经济的分量在加重,中国经济的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这5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条件得到改善。就业规模持续增长,从2006年的7.64亿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亿人。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从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10.2%和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和3个百分点。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
5年经济的长足进步,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完成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发展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机遇与挑战并存,“十二五”中国经济仍然要平稳较快增长
走进“十二五”,中国已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正如《建议》所指出的,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中国还行进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上:我们的人均GDP在世界181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排在第99位,我们的工业整体水平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到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597万
人,广大的中部、西部地区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才起步不久……特别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发展中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落后是挑战但更是机遇,正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所说:“我国的发展蕴藏着最大的市场需求和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中国机遇仍在,而且经过“十一五”,经济发展和国力都处在了更高的水平,更有利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为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空间。
走进“十二五”,中国经济毫无疑问进入了关键时期。今后5年的发展直接关系到2020年能不能完成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能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建议》提出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这个目标首先要求发展。无论是从增强国家实力,还是从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角度,中国都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只有让更多的人有工作机会,才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这个目标还要求增长的稳定。要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要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克服由于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而带来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性。
这个目标更强调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虽然中国经济总量的规模已是世界第二,但我们消耗的资源过多,付出的环境代价过大,企业的效益和水平整体还不高。所以,必须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这是一个淡化了GDP增长速度指标的目标,这是一个不论快慢却论质量、讲平衡的目标。既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又与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
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蔡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未来5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没有问题,要害是如何认识发展速度。按照‘翻两番’的目标,‘十二五’期间达到7%的平均增长就能够实现目标。现在各方对发展速度的预期没那么高了,这是好事,但并不是速度下来了发展方式就转变了。我们不能靠调整速度来转变发展方式,而是要靠改革。例如,必须理顺资源产品价格,才能真正推动企业实现集约发展,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必须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才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等。”
在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谋发展,要求我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当前,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今后5年,要提高调控政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种风险,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十二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扩大内需是首当其冲的任务。
21世纪的前10年,加入WTO后的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会,也屡屡经受着世界经济狂风暴雨的冲击洗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带来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丰富了中国宏观调控的内容和手段;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外需急剧萎缩,加快了我们启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只有进一步挖掘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力,才能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世界经济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只有立足于拉动内需,才能让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更协调地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扩大内需是首要任务,而扩大消费需求则是这首要任务的重中之重。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认为:“扩大内需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办法,也是让老百姓分享发展成果、获得实际利益的办法。过去谈增长,没有把消费提到很高的位置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实际上导致了增长和分享不同步。只有增长没有分享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要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必须着眼于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认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核心在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张晓晶说,做好扩大内需这篇文章,投资一样很重要。既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更要优化投资结构,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投资要进一步向民生倾斜,扩大投资要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最终需求。
从“十五”到“十一五”,我们收获了科学发展观;从“十一五”到“十二五”,我们交出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初试答卷;进入“十二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时代的主题、发展的主线。
第三篇: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一、基本信息
十二五计划,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二、规划进展 综述
2008年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新闻通气会,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李守信主要从三方面作了介绍。
前期研究意义 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中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中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
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内容要求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工作,发展改革委在课题内容安排上作了改进。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8个领域39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供大家申请课题时参考。《指南》选取的这些题目,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等;另一方面是关于需要推动解决的制约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等,研究重点是寻找破解这些问题路径、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项目单位在申报课题时,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优势,直接用《研究指南》列出题目,也可以围绕《研究指南》确定的领域,自行确定研究题目,但是一定要围绕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突出关系全局发展的问题,突出战略发展的问题,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方面的问题。要能直接为提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问题分析透彻,把解决思路梳理清楚,并提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政策措施。
工作安排
公开选聘工作的有关安排
具体安排大家可以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公告》或登陆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查询。目前,发展改革委课题申请对象仅限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及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不面向个人。请有意申请课题的单位,一定要在规定日期前报送课题申请书,以免错过评审。发展改革委将主要依据申请单位选题是否准确,针对性如何;课题方案思路是否清晰,可操作性如何;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是否适合选题要求;以及研究单位的资质、研究人员的素质和以往的研究成果等,来确定最终入选课题。为进一步将课题研究与规划编制工作结合起来,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实用性,发展改革委将在研究期间,组织有关专家听取2-3次课题成果汇报,请各课题负责人能够带头做好研究工作,按要求进行汇报。希望各单位能够继续本着为国家未来发展出谋划策的意愿出发,并撰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三、规划特色 综述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据悉已经开启,中国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近日透露了“十二五”规划的5条思路,其中,结构调整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富民任务
须明确提出“富民”任务
作为统领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 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解决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在编制规划的时候,总有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具体到“十二五”规划,之所以应将“富民”作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了60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
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上述三点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这当然不是说,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对于GDP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GDP增长快。何况,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福利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结构失衡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经济
“富民”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经济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事实上,改革以来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内。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有关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够抽走国民收入的大头,并随心所欲地支配财富而不受监督,资本之所以能够压制众多的劳动力,原因又在于政府的权力过大。
中国传统上本就是一个大政府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心中都存在一个大政府观念。所以,要在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形下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须将之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看待,否则,仅仅视之为一个经济问题,解决起来很难。
另一方面,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官方看来,“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结构问题在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十二五”规划还是把它列为必须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这说明,结构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续下去。
现在的情况是,虽然高层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要解决起来相当困难,否则,它也不会积累到今天这个程度。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不当干预造成的。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该增长方式的特点是,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重化工业项目和热衷批租土地为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
在这样一种增长方式下,经济越是高速发展,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获利就越大。原因很简单,政府掌握着切蛋糕的刀,他当然会把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而利益一旦累积,要改变起来就非常难。这也是调整结构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喊了多少年却一直进展不大的根源。不但如此,当遇到外部的危机时,就像本次金融危机一样,为了保增长,还会进一步强化结构失衡和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
政府变革以外部力量促进政府变革。所以,要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各种结构调整,关键在于变革政府的治理方式。政府若不放弃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权,不将自身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要转变发展方式只能是一句空话。
但在政府成为市场最大获利群体的情况下,要政府放弃自身利益,主动改革,谈何容易?这个时候,就需要靠非政府的外部力量去促使政府变革。外部的力量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对行政权力进行修正性、补充性的约束和重新界定,或者以严格的程序防止行政权力的过度使用,或者通过加强社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从而迫使政府做到:
(一)转变和缩减政府的行政职能,限制行政权力;
(二)规范行政行为,控制行政权;
(三)加强社会自治,将一部分行政权转化为社会的权力,使公民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以此建立起政府的公共治理结构。
应该说,在目前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博弈成为基本现实的背景下,依靠包括经济主体的市场力量在内的广泛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促进政府变革,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已越来越大。总之,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须使政府形成一个稳定和完善的权力运作机制和框架。当政府用一种比较规范的方式来行使公权力时,经济主体自会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然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而无须政府劳神费力。就此而言,“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能否如期完成,取决于政府变革的程度。
四、相关报道
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定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会议主要议程之一。
7月22日和9月28日召开的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别确定了此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和日期,并讨论了拟提请全会审议的文件。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明确信号
中央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通常都有重要标识意义。近年来,通过定期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全会的平台,党先后讨论和作出了包括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具体决策部署。比如,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社会和谐部署,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决定。
十七届五中全会有关“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9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会议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媒体分析指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有关表述,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即将启程的“十二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迈出更大的步伐,迈向更广的领域,将为中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十二五”规划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十二五”关注度密集加温
9月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等九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密集赴各地考察调研,广东、新疆、黑龙江、宁夏……足迹遍及东部、西部和中部不同类型的省区,考察调研内容涉及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民生改善、重点领域改革等多个方面。分析认为,在五中全会前夕高层密集下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和民众所需,将有助宏观决策。同时,也凸显出中央高层对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高度重视,对制定好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决心和信心。
近期,中国主流媒体也纷纷推出系列报道,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新华社的文章指出,“十一五”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间,中国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新社报道说,五年前,“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类的表述,就已出现在“十一五”规划中。如今,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这一转变已变得更为迫切。事实上,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仍然面临巨大的困难,甚至更严峻的挑战。观察家们普遍认为,中国正步入1950年代社会制度转型和198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转型之后的第三次社会转型。
港台地区近期也显示出对“十二五”的高度关注。台湾舆论对“十二五规划”多有期许。《工商时报》日前发表社论指出,站在台湾的立场,我们期盼大陆经济得以在未来5年内全面转型更新,因为那将为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化与提升带来新的契机。
《联合报》从10月4日到8日开辟“十二五新方向”专题,连载5篇文章分析大陆经济转型契机、两岸新产业合作等。文章说,大陆“十二五”期间将加速经济结构改变,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市场”。台湾产业如能掌握大陆转型契机,利用两岸互补优势,培育国际化品牌,自是商机无限。
进入10月,香港各界对于“十二五”的关注度日益升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10月13日在《施政报告》记者会上表达了香港对“十二五”充满期望。
曾荫权说,香港参与“十二五”规划的工作已经开始很久,已邀请了发改委的专家来香港实地研究几次,也在北京商讨了多次,今年也跟内地的专家、广东省以及港澳办商讨这件事。曾荫权说,最重要是利用“十二五”清楚介绍香港将来发展的定位,特别是香港作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并讲清楚香港与上海等国内的金融中心的分工问题,以及把粤港合作、特别是融合香港作为区域发展财务中心的工作更清楚地写出来,这样香港就可以放心“先行先试”。
目录
“十二五”新思路新战略
“十一五”规划完成比较乐观
“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时代背景
“十二五”规划课题调研工作全面启动
产业转型与核心竞争力
“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步履维艰
“十二五”经济转型面临严峻考验
“十二五”中国城市产业转型展望
“十二五”区域产业升级的新观点新思路
区域协调与政策创新
“十一五”区域经济布局基本成型
国家“十二五”应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发展
“十二五”区域政策创新路向
谁是“十二五”区域战略排头兵
政府改革与软环境建设 “十二五”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攻坚期
“大部制” “小特色”对“十二五”行政体制影响深远
深圳“行政三分”继续领跑
“十二五”的重点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一体与社会改革
“十一五”城乡一体化重点
“十二五”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
和谐创建是“十二五”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主题
安全发展与应急管理
“十一五”安全生产约束目标解读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规划纳入“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前期安全生产课题研究全面展开
生态文明与节能减排
“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实现情况
“十二五”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
地方“十二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动向新举措
金融生态和区域金融体系
“十一五”金融业发展现状
金融战略进入国家发展战略核心位置
文化产业与软实力
3G与城市信息化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 目录
01 中国城市“十二五”背景及发展特点研究报告
1.“十一五”发展成绩奠定城市“十二五”发展基础
1.1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1.2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1.3 保障和改善民生
2.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就标示城市“十二五”发展高度
2.1 科学总结建国60年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经验
2.2 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
2.3 城市体系显著完善
2.4 城市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2.5 城市管理体制显著优化
2.6 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3.“十二五”及更长时间内我国城市发展呈现新趋势
3.1 区域一体化与城乡一体化
3.2 科学发展与以人为本
3.3 集群化与网络化
3.4 构建新型社区与市民社会
3.5 文化特色与品牌塑造
3.6 城市群与区域协同
4.中国城市“十二五”时期的基本特征
4.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承前启后”的关键点 4.2 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攻坚”的新阶段
4.3 城市化进程进入“内涵发展”的战略期
02 中国城市“十二五”发展趋势及任务分析报告
1.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1.1 从三个角度理解城市内涵式发展
1.2 准确城市定位、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实践结果
1.3 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是城市“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
2.城市软实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1 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最优方式
2.2 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
2.3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3.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抓手
3.1 城乡一体化制度极大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3.2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3.3 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4.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意义进一步凸现
4.1 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推进深层次改革的重要举措
4.2 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迈向“深水区” 4.3 滨海新区:为中国金融改革探路
4.4 深圳: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新经验
4.5 重庆:为推进城乡统筹提供新动力
4.6 成都:“全域成都”构建城乡体系新框架
5.城市群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5.1 城市群是推进区域协作联合的重要发展模式
5.2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
5.3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区域一体化
03 中国城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矛盾和问题研究报告
1.国际经济危机尚未见底,经济增长方式亟待深刻调整
1.1 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1.2 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1.3 拉动内需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1.4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2.各类民生问题备受关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难度加大
2.1 当前面临的不和谐问题更为广泛和深刻
2.2 当前各种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多元
2.3 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更高
2.4 统筹兼顾成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3.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任务艰巨
3.1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管理面临新课题 3.2 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成为“十二五”时期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4.社会阶层结构深刻变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新课题
4.1 阶层结构变化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深刻体现
4.2 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4.3 “十二五”时期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两个切入点
5.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5.1 竞争与合作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
5.2 我国城市竞争日趋激烈
5.3 制度创新是“十二五”时期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动力
6.城市面临各类风险增多,城市治理任务更趋繁重
6.1 城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6.2 我国城市治理模式亟待转型
6.3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城市治理模式转型的重要时期
04 中国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要素研究报告
05 中国城市“十二五”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研究报告
06 中国城市“十二五”以新兴产业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研究报告
07 中国城市“十二五”推动投资体制深层次变革研究报告 08 中国城市“十二五”区域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中心建设研究报告
09 中国城市“十二五”提升创新能力科学路径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十二五”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十二五”时期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十二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公共财政体制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任务与措施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十二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十二五”城乡社保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十二五”以创业带就业打造创业型城市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十二五”启动文化引擎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十二五”加强应急管理健全城市运行体系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战略重点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十二五”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格局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十二五”健全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十二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十二五”以主体功能区效应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十二五”城市群发展机制与政策研究报告“十二五”时期综改实验区实践探索与科学发展模式研究报告“十二五”时期资源型城市转型“科学之路”研究报告“十二五”时期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与灾区科学发展研究报告“十二五”规划课题公开招标情况分析报告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演变进程研究报告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基本理论研究报告
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方法研究报告
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评估研究报告
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十二五”中长期发展规划指标体系重构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十二五”低碳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六、重大选题 发展环境
1.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
思路目标
3.“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
4.“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研究。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产业结构 6.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7.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研究。
8.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9.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10.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1.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12.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
城乡区域
13.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研究。
14.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
15.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16.优化生产力布局战略研究。
17.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
科教文化
18.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研究。
19.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对策研究。
20.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
改革开放
2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22.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研究。
23.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研究。
2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25.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6.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思路和对策研究。
27.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
28.完善金融体系及防范金融风险研究。
29.构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研究。
人民生活
30.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研究。
3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
3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33.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34.实施扩大就业战略研究。
资源环境
35.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
36.节能减排问题研究。
37.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
38.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与资源补偿机制研究。
39.我国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研究。
第四篇: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_下载
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一、基本信息
十二五计划,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二、规划进展 综述
2008年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新闻通气会,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李守信主要从三方面作了介绍。前期研究意义
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中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中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
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内容要求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工作,发展改革委在课题内容安排上作了改进。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8个领域39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供大家申请课题时参考。《指南》选取的这些题目,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等;另一方面是关于需要推动解决的制约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等,研究重点是寻找破解这些问题路径、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项目单位在申报课题时,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优势,直接用《研究指南》列出题目,也可以围绕《研究指南》确定的领域,自行确定研究题目,但是一定要围绕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突出关系全局发展的问题,突出战略发展的问题,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方面的问题。要能直接为提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问题分析透彻,把解决思路梳理清楚,并提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政策措施。工作安排
公开选聘工作的有关安排
具体安排大家可以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公告》或登陆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查询。目前,发展改革委课题申请对象仅限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及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不面向个人。请有意申请课题的单位,一定要在规定日期前报送课题申请书,以免错过评审。发展改革委将主要依据申请单位选题是否准确,针对性如何;课题方案思路是否清晰,可操作性如何;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是否适合选题要求;以及研究单位的资质、研究人员的素质和以往的研究成果等,来确定最终入选课题。为进一步将课题研究与规划编制工作结合起来,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实用性,发展改革委将在研究期间,组织有关专家听取2-3次课题成果汇报,请各课题负责人能够带头做好研究工作,按要求进行汇报。希望各单位能够继续本着为国家未来发展出谋划策的意愿出发,并撰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三、规划特色 综述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据悉已经开启,中国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近日透露了‚十二五‛规划的5条思路,其中,结构调整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富民任务
须明确提出‚富民‛任务
作为统领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解决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在编制规划的时候,总有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具体到‚十二五‛规划,之所以应将‚富民‛作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了60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
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上述三点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这当然不是说,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对于GDP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GDP增长快。何况,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福利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结构失衡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经济
‚富民‛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经济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事实上,改革以来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内。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有关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够抽走国民收入的大头,并随心所欲地支配财富而不受监督,资本之所以能够压制众多的劳动力,原因又在于政府的权力过大。
中国传统上本就是一个大政府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心中都存在一个大政府观念。所以,要在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形下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须将之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看待,否则,仅仅视之为一个经济问题,解决起来很难。
另一方面,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官方看来,‚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结构问题在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十二五‛规划还是把它列为必须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这说明,结构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续下去。
现在的情况是,虽然高层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要解决起来相当困难,否则,它也不会积累到今天这个程度。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不当干预造成的。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该增长方式的特点是,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重化工业项目和热衷批租土地为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
在这样一种增长方式下,经济越是高速发展,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获利就越大。原因很简单,政府掌握着切蛋糕的刀,他当然会把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而利益一旦累积,要改变起来就非常难。这也是调整结构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喊了多少年却一直进展不大的根源。不但如此,当遇到外部的危机时,就像本次金融危机一样,为了保增长,还会进一步强化结构失衡和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政府变革
以外部力量促进政府变革
所以,要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各种结构调整,关键在于变革政府的治理方式。政府若不放弃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权,不将自身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要转变发展方式只能是一句空话。
但在政府成为市场最大获利群体的情况下,要政府放弃自身利益,主动改革,谈何容易?这个时候,就需要靠非政府的外部力量去促使政府变革。外部 的力量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对行政权力进行修正性、补充性的约束和重新界定,或者以严格的程序防止行政权力的过度使用,或者通过加强社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从而迫使政府做到:
(一)转变和缩减政府的行政职能,限制行政权力;
(二)规范行政行为,控制行政权;
(三)加强社会自治,将一部分行政权转化为社会的权力,使公民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以此建立起政府的公共治理结构。
应该说,在目前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博弈成为基本现实的背景下,依靠包括经济主体的市场力量在内的广泛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促进政府变革,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已越来越大。总之,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须使政府形成一个稳定和完善的权力运作机制和框架。当政府用一种比较规范的方式来行使公权力时,经济主体自会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然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而无须政府劳神费力。就此而言,‚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能否如期完成,取决于政府变革的程度。
四、相关报道
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定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会议主要议程之一。
7月22日和9月28日召开的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别确定了此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和日期,并讨论了拟提请全会审议的文件。
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明确信号
中央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通常都有重要标识意义。近年来,通过定期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全会的平台,党先后讨论和作出了包括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具体决策部署。比如,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社会和谐部署,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决定。
十七届五中全会有关‚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9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会议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媒体分析指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有关表述,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即将启程的‚十二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迈出更大的步伐,迈向更广的领域,将为中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十二五‛规划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臵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十二五‛关注度密集加温
9月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等九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密集赴各地考察调研,广东、新疆、黑龙江、宁夏……足迹遍及东部、西部和中部不同类型的省区,考察调研内容涉及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民生改善、重点领域改革等多个方面。分析认为,在五中全会前夕高层密集下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和民众所需,将有助宏观决策。同时,也凸显出中央高层对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高度重视,对制定好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决心和信心。
近期,中国主流媒体也纷纷推出系列报道,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新华社的文章指出,‚十一五‛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间,中国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新社报道说,五年前,‚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类的表述,就已出现在‚十一五‛规划中。如今,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这一转变已变得更为迫切。事实上,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仍然面临巨大的困难,甚至更严峻的挑战。观察家们普遍认为,中国正步入1950年代社会制度转型和198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转型之后的第三次社会转型。
港台地区近期也显示出对‚十二五‛的高度关注。台湾舆论对‚十二五规划‛多有期许。《工商时报》日前发表社论指出,站在台湾的立场,我们期盼大陆经济得以在未来5年内全面转型更新,因为那将为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化与提升带来新的契机。
《联合报》从10月4日到8日开辟‚十二五新方向‛专题,连载5篇文章分析大陆经济转型契机、两岸新产业合作等。文章说,大陆‚十二五‛期间将加速经济结构改变,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市场‛。台湾产业如能掌握大陆转型契机,利用两岸互补优势,培育国际化品牌,自是商机无限。
进入10月,香港各界对于‚十二五‛的关注度日益升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10月13日在《施政报告》记者会上表达了香港对‚十二五‛充满期望。
曾荫权说,香港参与‚十二五‛规划的工作已经开始很久,已邀请了发改委的专家来香港实地研究几次,也在北京商讨了多次,今年也跟内地的专家、广东省以及港澳办商讨这件事。
曾荫权说,最重要是利用‚十二五‛清楚介绍香港将来发展的定位,特别是香港作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并讲清楚香港与上海等国内的金融中心的分工问题,以及把粤港合作、特别是融合香港作为区域发展财务中心的工作更清楚地写出来,这样香港就可以放心‚先行先试‛。
权威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新亮点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指出,《建议》实际上是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校音定调‛,体现了执政党对今后5年发展的思考和部署。
在《建议》绘制的5年发展蓝图中,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什么是科学发展?就是4个更加、一个促进:‘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就把科学发展具体化了,指明了今后5年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次强调‘加快’,可以说,‘加快’是主线中的主线。‛辛鸣说。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只有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认真落实相关要求,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具有转折意义的五年规划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表示,‚十二五‛规划将与以前的规划有很大不同,过去更强调‚国强‛,而现在则十分注重‚民富‛。
这意味着,‚十二五‛规划将成为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五年规划。
在经济增长方面,未来5年的目标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首次未提GDP增长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这次目标中没有出现GDP指标,而是说平稳较快发展,意味着在下一步经济发展中要兼顾增长和稳定两个方面。这将是‚十二五‛与‚十一五‛的重大区别。
对发展速度的要求在降低,对发展内涵的要求却在提高。
在9月举行的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致辞中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即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这是中国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的矛盾和挑战所需要的新理念,也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明确的方向性描述。‛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说。
此外,‚十二五‛将更加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年初‚两会‛答记者问时,温家宝总理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毋庸讳言,现在,社会上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收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
‚在强调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时,加了一条要‘普遍较快增加’,强调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是近年来中央一直在倡导的发展方向,此次特别强调‘普遍性’,是对胡锦涛总书记前不久提出的包容性增长的具体回应。‛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告诉记者。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程度,已到了抓紧解决‚民富‛问题的时候了。‚不解决这个问题,很多社会问题可能都要激化,而且我们现在也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在专家们看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既是一件民生大事,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我们这么多年来提出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效果不明显,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老百姓钱不多。‛辛鸣说,这使得我们的经济发展长期依靠投资,依靠出口,缺乏可持续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也表示,‚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以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需求结构调整为重点。‚而这些问题的核心,是收入分配的改革。只有民众普遍性地增加了收入,才有可能改善消费结构,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
所以《建议》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把消费摆在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首要位臵上。
全面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就在十七届五中全会结束当天,《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也正式出台。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成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决定》确定的目标,到2015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显然,‚十二五‛成为全面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受到中央高度重视。2009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财政支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危机都孕育着新的技术突破,催生新的产业变革。我们必须瞄准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选择那些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吸收就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国家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说:‚金融危机过后,不仅仅是中国,全球经济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开始朝着以新能源等为代表的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齐头并进
‚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仍然是‚三农‛工作的重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没有改变。与此同时,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今年一号文件已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宏观经济学家常修泽说:‚未来一二十年中国最大的内需在哪里?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城镇化。‛
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还能持续相当长时间。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新增城镇人口3亿以上,这将为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强大而持久的支撑。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也表示,我国城镇化率还不到50%,余地和空间很大;新农村建设需求也很大。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不仅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个着力点,而且是别的国家没有的、我国将长期存在的发展优势。只要把握好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这‚双轮驱动‛就可以创造出巨大的投资机会和市场空间,是中国的特有优势。
加强社会建设,促进民生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建设却严重滞后,就业难、收入低、房价高、看病贵、保障弱,成为百姓面临的突出难题。‚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发出了解决问题的积极信号。
加强社会建设,首先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认为,本次建议更加关注民生与共同富裕。‚在政策上体现为两个比重的提升:居民收入占社会整体财富分配比重提升,劳动收入占整个收入比例提升。‘十二五’期间,政府将在医疗、养老等领域投入更多‛。
对于社会普遍关心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周天勇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首先,通过建立工资协商制度,提升劳动者的地位,为提升劳动收入在整体财富分配
中的比重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建立国民财富增长机制或者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再次,通过税收缩小收入差距。降低中小企业税收,鼓励创业,提升中小企业劳动者收入水平,开征财产税、遗产税等税种。
‚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建设,才能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周天勇说。
加强社会建设,还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此,专家表示,‚十二五‛期间,应该想方设法畅通群众诉求的表达渠道,建立更多元的利益平衡和表达机制,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完善社会服务,为社会和谐稳定夯实基础。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站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交界处,中国经济问过去,问未来。
辉煌成就来之不易,‚十一五‛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大格局中,‚十一五‛是党的十六大明确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阶段性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
本世纪头20年,中国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一五‛的5年被历史赋予了‚承前启后‛的基本特点:既要承继前一个五年计划、甚至前几十年的良好发展势头,又要为后10年的发展打好基础。
回眸我们即将走完的这承前启后的5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5年不断攀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这5年,我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按照规划,到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要比2000年翻一番。这就要求‚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要达到7.5%左右。从2006年到2009年,‚十一五‛前四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加快1.6个百分点。2010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经济又实现了10.6%的增长。
这5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GDP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排位从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三位,今年已超过日本排到第二位。中国经济的分量在加重,中国经济的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这5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条件得到改善。就业规模持续增长,从2006年的7.64亿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亿人。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从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10.2%和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和3个百分点。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
5年经济的长足进步,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完成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发展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机遇与挑战并存,‚十二五‛中国经济仍然要平稳较快增长
走进‚十二五‛,中国已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正如《建议》所指出的,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中国还行进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征
途上:我们的人均GDP在世界181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排在第99位,我们的工业整体水平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到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597万人,广大的中部、西部地区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才起步不久……特别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发展中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落后是挑战但更是机遇,正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所说:‚我国的发展蕴藏着最大的市场需求和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中国机遇仍在,而且经过‚十一五‛,经济发展和国力都处在了更高的水平,更有利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为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空间。
走进‚十二五‛,中国经济毫无疑问进入了关键时期。今后5年的发展直接关系到2020年能不能完成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能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建议》提出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这个目标首先要求发展。无论是从增强国家实力,还是从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角度,中国都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只有让更多的人有工作机会,才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这个目标还要求增长的稳定。要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要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克服由于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而带来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性。
这个目标更强调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虽然中国经济总量的规模已是世界第二,但我们消耗的资源过多,付出的环境代价过大,企业的效益和水平整体还不高。所以,必须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这是一个淡化了GDP增长速度指标的目标,这是一个不论快慢却论质量、讲平衡的目标。既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又与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
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蔡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未来5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没有问题,要害是如何认识发展速度。按照‘翻两番’的目标,‘十二五’期间达到7%的平均增长就能够实现目标。现在各方对发展速度的预期没那么高了,这是好事,但并不是速度下来了发展方式就转变了。我们不能靠调整速度来转变发展方式,而是要靠改革。例如,必须理顺资源产品价格,才能真正推动企业实现集约发展,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必须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才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等。‛
在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谋发展,要求我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当前,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今后5年,要提高调控政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种风险,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十二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扩大内需是首当其冲的任务。
21世纪的前10年,加入WTO后的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会,也屡屡经受着世界经济狂风暴雨的冲击洗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带来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丰富了中国宏观调控的内容和手段;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外需急剧萎缩,加快了我们启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只有进一步挖掘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力,才能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世界经济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只有立足于拉动内需,才能让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更协调地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扩大内需是首要任务,而扩大消费需求则是这首要任务的重中之重。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认为:‚扩大内需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办法,也是让老百姓分享发展成果、获得实际利益的办法。过去谈增长,没有把消费提到很高的位臵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实际上导致了增长和分享不同步。只有增长没有分享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要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必须着眼于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认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核心在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张晓晶说,做好扩大内需这篇文章,投资一样很重要。既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更要优化投资结构,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投资要进一步向民生倾斜,扩大投资要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最终需求。
从‚十五‛到‚十一五‛,我们收获了科学发展观;从‚十一五‛到‚十二五‛,我们交出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初试答卷;进入‚十二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时代的主题、发展的主线。
第五篇:国家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目录[隐藏] [解释][程序][进展][亮点][资料]
[编辑本段]
[解释]
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06-201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个,所以我们也就叫他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就叫“十一五”。“十二五”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目前,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
[编辑本段]
[程序]
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目前,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
[编辑本段]
[进展]
2008年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新闻通气会,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李守信主要从三方面作了介绍。第一,开展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目前,我们需要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
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第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工作,发展改革委在课题内容安排上作了改进。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8个领域39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供大家申请课题时参考。《指南》选取的这些题目,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等;另一方面是关于需要推动解决的制约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等,研究重点是寻找破解这些问题路径、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项目单位在申报课题时,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优势,直接用《研究指南》列出题目,也可以围绕《研究指南》确定的领域,自行确定研究题目,但是一定要围绕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突出关系全局发展的问题,突出战略发展的问题,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方面的问题。要能直接为提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问题分析透彻,把解决思路梳理清楚,并提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政策措施。第三,公开选聘工作的有关安排
具体安排大家可以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公告》或登陆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查询。目前,发展改革委课题申请对象仅限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及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不面向个人。请有意申请课题的单位,一定要在规定日期前报送课题申请书,以免错过评审。发展改革委将主要依据申请单位选题是否准确,针对性如何;课题方案思路是否清晰,可操作性如何;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是否适合选题要求;以及研究单位的资质、研究人员的素质和以往的研究成果等,来确定最终入选课题。为进一步将课题研究与规划编制工作结合起来,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实用性,发展改革委将在研究期间,组织有关专家听取2-3次课题成果汇报,请各课题负责人能够带头做好研究工作,按要求进行汇报。希望各单位能够继续本着为国家未来发展出谋划策的意愿出发,并撰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编辑本段]
[亮点]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据悉已经开启,中国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近日透露了“十二五”规划的5条思路,其中,结构调整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须明确提出“富民”任务
作为统领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解决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在编制规划的时候,总有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具体到“十二五”规划,之所以应将“富民”作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了60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
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上述三点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这当然不是说,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对于GDP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GDP增长快。何况,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福利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结构失衡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经济
“富民”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经济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事实上,改革以来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内。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有关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够抽走国民收入的大头,并随心
所欲地支配财富而不受监督,资本之所以能够压制众多的劳动力,原因又在于政府的权力过大。
中国传统上本就是一个大政府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心中都存在一个大政府观念。所以,要在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形下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须将之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看待,否则,仅仅视之为一个经济问题,解决起来很难。另一方面,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官方看来,“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结构问题在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十二五”规划还是把它列为必须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这说明,结构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续下去。
现在的情况是,虽然高层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要解决起来相当困难,否则,它也不会积累到今天这个程度。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不当干预造成的。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该增长方式的特点是,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重化工业项目和热衷批租土地为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
在这样一种增长方式下,经济越是高速发展,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获利就越大。原因很简单,政府掌握着切蛋糕的刀,他当然会把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而利益一旦累积,要改变起来就非常难。这也是调整结构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喊了多少年却一直进展不大的根源。不但如此,当遇到外部的危机时,就像本次金融危机一样,为了保增长,还会进一步强化结构失衡和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
以外部力量促进政府变革
所以,要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各种结构调整,关键在于变革政府的治理方式。政府若不放弃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权,不将自身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要转变发展方式只能是一句空话。
但在政府成为市场最大获利群体的情况下,要政府放弃自身利益,主动改革,谈何容易?这个时候,就需要靠非政府的外部力量去促使政府变革。外部的力量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对行政权力进行修正性、补充性的约束和重新界定,或者以严格的程序防止行政权力的过度使用,或者通过加强社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从而迫使政府做到:
(一)转变和缩减政府的行政职能,限制行政权力;
(二)规范行政行为,控制行政权;
(三)加强社会自治,将一部分行政权转化为社会的权力,使公民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以此建立起政府的公共治理结构。
应该说,在目前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博弈成为基本现实的背景下,依靠包括经济主体的市场力量在内的广泛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促进政府变革,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已越来越大。总之,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须使政府形成一个稳定和完善的权力运作机制和框架。当政府用一种比较规范的方式来行使公权力时,经济主体自会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然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而无须政府劳神费力。就此而言,“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能否如期完成,取决于政府变革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