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德才角度看“三严三实”(2学时)

时间:2019-05-14 06:2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1从德才角度看“三严三实”(2学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1从德才角度看“三严三实”(2学时)》。

第一篇:11从德才角度看“三严三实”(2学时)

11从德才角度看“三严三实”(2学时)

引言

今天的讲题是从德才的关系来看“三严三实”。总书记提出“三严三实”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三严三实”究竟是些什么内容?“三严三实”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下面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以德和才的关系来探讨这个问题。

中国的文化,在被我们民族批判、否定、质疑了一百多年以后,今天在官方、民间、学界、媒体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又由涓涓溪流汇成了江河湖海,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社会。这次文化的复兴,就像钱塘江的浪潮一样,滚滚而来、势不可挡。中国的文化千百年来关注的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重视为官、为政者的道德问题。道德就是为官、为政之德,道德的好坏,可以决定党风、政风、社风、家风、民风。官员的道德就像是一面窗户、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社会道德风尚的好坏,也可以折射出政治生态环境的好坏,所以它是“风向标”,是“晴雨表”。

这些年很多官员的倒下,问题没有一个是出在能力上,大多都是出在了道德品行上,是在道德品行上,人格操守上出问题开始的。表现出来的就是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科学,信风水;求神拜佛,骄奢淫逸、声色犬马、挥金如土。这种所作所为,完全损害了执政党的执政形象,完全动摇了执政党执政的根基,也完全脱离了与老百姓的鱼水关系。纵观中国的文化,从古到今,没有一个王朝的垮台,没有一个政权出现问题,不与执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系,不与执政者骄奢淫逸、声色犬马,违背民心民意有关系。

中国文化千百年来一个核心思想是关注为官者如何修身做人、安身立命的问题,所以这个讲题从官员的德行方面结合总书记的“三严三实”来谈这么几个问题。目的是要让各级领导干部,对目前正在进行的反腐倡廉活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一点借鉴、一点警示和一点启迪。

一、居官须有德,官有百行,以德为首

古人讲:“德不厚者不可为官,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吏无德必乱,政无道必亡”。所以,第一个要说的就是居官须有德的问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都是视道德如生命,把道德看得像生命一样宝贵。

(一)德行和才能的关系问题

中华民族的血管里,千百年来,流淌着的就是道德的血液,始终是把道德价值放在优先的位置。千百年来,这一点没有改变,也没有动摇过。德行和才能的关系问题,才很重要,但是德行与才能相比,德行更重要。金元之际的思想家元好问讲过:“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有能力、有本事、有魄力的官员到处都有,随处可见,但是能够做到清正公廉,廉洁奉公的官员,则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这些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个的能官、能吏的倒下,再一次把德和才孰轻孰重、孰先孰后这个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再一次成了我们思考的一个焦点。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文化几乎给了完美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才固然重要,但是德行与才相比,德更根本、更重要。

一千多年前,在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里面,开篇就讲了一个经典案例,春秋末期,晋国面临着国家接班人的遴选问题,选什么人至关重要。当时,智氏家族有一个叫智伯的人非常有能力,非常有才华,才智超群,能力出众,所以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智伯,是最被看好的继承者。但是老国君的这个选择,遭到了 智伯的族叔智果的坚决反对,为什么?智果讲,智伯固然有才能,但是智伯无德无行,族人也都知道。如果把国家政权交给这样一个人去管理、去治理,那么,国家会遭殃,智氏家族也会遭殃,所以坚决反对智伯出任国君。可是那是一个以才取胜,唯才是举的时代,这种反对的声音显得非常的微弱。不久,智伯就当了晋国的国君。智果为了避家族之祸,率着他的族人,到太史那里坚决要求改姓,不再姓智,改姓辅。果然,智伯当上国君以后,这种无德无行,暴君的本性就展露无疑,骄奢淫逸、声色犬马、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轻诺寡信,搞的整个国家天怒人怨、怨声载道,乌烟瘴气,整个国家在走向衰败。这个时候,周边的韩、赵、魏这三个国家,趁着晋国的衰败、内乱,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杀了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一个延存了将近七百年的国家被瓜分了,晋国就此画上了句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开篇,讲这么一个经典案例,要说明什么?为什么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国君,统治国家没多长时间,最后导致了身死、族灭、国灭,原因何在?司马光随后就给了一个非常完美的答案,是因为智伯有才无德,重才轻德,才有余、德不足造成的。司马光的评判代表了中国的文化对待德和才这对关系的一个基本的态度和基本的价值判断,即才能固然重要,但是德行和才能相比,德行更根本、更重要。

在历史上,像智伯这样有才无德,重才轻德,导致身死族灭、身死国灭的人和事可谓是千千万,从夏桀、从商纣王、从周幽王、周厉王,几乎所有的皇帝最后身死国灭,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在于没有品行,没有德行造成的。国君是这样,历朝历代的大臣,这些官僚、官吏们也是这样。所以,德行和才能相比,德行是更为根本的。

为了说明德行重于才能、高于才能,在中国的文化中,还引用了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非常形象的说明了德和才的关系问题。一种说明,一种比喻,用树木来比喻德和才的关系,才就像是树枝、树叶一样,德行就像是树根,树根重要还是树枝、树叶重要?这个答案一目了然,树根重要。还用一个家庭来做比喻,能力、才能就像是仆人、佣人一样,德行就像是一家的主人一样,主人重要还是仆人、佣人重要?当然是主人重要。还用三军和三军的统帅这么一对关系来比喻德和才,才就类似于三军,德行就类似于三军的统帅,统帅是核心、是根本、是灵魂、是最主要的。三军易得,一将难求,统帅是最重要的。还有一种比喻,把能力比喻成一把刀子,把德行比喻成掌控刀子的人,刀子无所谓好坏,但是掌控刀子的人,则有善恶好坏之分。谁拿着这把刀子,医生拿着刀子、厨师拿着刀子,歹徒拿着刀子它的结果完全不一样。这些说明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表明德行比能力、比才能更根本、更重要。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以什么为目的?从古至今也没有改变,“首孝悌、次见闻”,这是三字经里的思想。首孝悌是德行,是品格。见闻是什么?是能力、是知识。首,表明是第一;次,表明是第二;这个顺序不能够改变。今天教育,不是也是教书为了育人,立德是为了树人,目的没有改变。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有三不朽,排在第一位的是什么?立德,然后才是立功、立言。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家的三不朽,也是儒家的三立。天津的相声名家马三立,就是取名这段话。孔子是中国的一张名片,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也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讲:“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他不担心自己有没有官职、官位,担心的、忧虑的是自己做人的德行如何,有没有在社会上赖以立足的德行,这个是孔子所忧虑的。

汉代四百多年,选拔官员的标准非常明确,就是举孝廉,孝廉是德行,是品 行,不是能力。为人子当尽孝,不管权力多大、地位多高、财富多少,在爹妈的眼里你就是儿女,是儿女你就应该尽孝。廉,“至正莫若廉、临财莫如廉”,为国家就要守住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做到清廉。古人讲,清廉、谨慎、节俭是为官的三大法宝,把持住它们,就能够远离耻辱,就可以保住你的乌纱帽,所以举孝廉,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出来当官。这里讲的不是举才能,是举孝廉。汉代这样,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其实都是这样,都是在选拔举荐官员的时候,突出一个官员的品行、德行问题。

朱元璋讲,官员“德行第一、文艺次之”,品行是第一位的,能力是第二位的。康熙皇帝讲,如果一个官员“德行不好、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你光有能力有什么用?所以中国的历史文化,从古以来,始终是把官员的品行、德行放在首要位置,这一点千百年来没有改变,也没有动摇过。

过去是这样,今天改变了没有?今天仍然没有改变。今天在评价所有的人的时候,仍然是把德行、品行、人格、操守放在第一位。比如说评价一个学生,我们会讲,品学兼优,不会倒过来讲学品兼优。培养学生的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德是放在第一位。评价一位艺术家,会讲德艺双馨,不会讲艺德双馨。评价一个知识分子,学问做的好,品行高尚,我们会讲道德文章俱佳,不会反过来讲,这个知识分子文章道德俱佳。评价一个官员,也是这样,这个官员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考核官员的标准,就是德、能、勤、绩、廉,也是把德行放在了首位。过去是这样,今天仍然没有改变对所有人的这种评价的标准。

从我们身边的所有人来看,不管是官员、医生、老师、商人、艺术家出问题,没有一个出在能力上。这些人在自己的领域,自己的行业、自己的部门都是能手,都是业务骨干,都是尖子。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就是出在的德行、品行、人格操守上。凡此种种得出一个结论,唐太宗李世民告诉我们“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人可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无德”。他用一生一世和一天做一个强大的反差,就是你可以一辈子不去当官,因为做官是暂时的,是一地一时的,但是不能一日无德,不能够一天没有做人的德行。中国文化特别强调做人,做人是一生一世的。就像朱熹讲过,“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而已”。所以总书记讲做人要实,把它作为“三严三实”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的底色就是来自于中国的文化。

从这个角度来讲,德和才这对关系,不否定才能的重要,没有才能,没有能力,那是庸才,是残次品。能力很重要,但是德行和能力相比,德行是更重要的,所以,做人要讲人品,做官,要讲官德。为官、为政要和修身做人紧密的结合起来,打牢修身做人的基础,夯实为官、为政的根基。先做人后做事,先做人后做官,为人不正,为官必邪。一个好人不一定是一个好官,但是一个好官一定是一个好人。

所以选拔领导干部不能够再唯才是举,也不能够唯才是用,而不讲道德,不顾品行,一定要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放在首要位置。就像总书记讲的,领导干部要把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的必修课,用道德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所以,在德才这对关系上,中国的文化给了一个几乎完美的答案。

(二)德行和财富的关系问题

德行和财富的关系问题同样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对关系,这对关系从一段古代官员的经典对话中引申出来。

也是说的晋国。在春秋时期,叔向去拜访他的朋友,一个官员叫韩宣子。韩宣子一见到叔向就大倒苦水,大声抱怨,说做官做了这么久,官又做的这么大,但是家里面没有财富,没有和别人交往的钱,所以感到忧虑、不安。这番抱怨以后,叔向是什么表现?叔向马上向韩宣子表示祝贺,韩宣子大惑不解,说你不安慰我,不同情我则罢了,没有钱,有什么好值得道喜?叔向为什么会向他表示道喜、祝贺。叔向说,你难道不知道晋国历史上的栾氏家族吗?这个家族世世代代都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但是这个家族穷而有礼,穷而有德。对于老百姓能够做到乐善好施,老百姓非常拥护他们,所以这个家族每每遇到挫折、困难,就好像有神灵在保佑他一样,都能够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逢凶化吉。这个家族到今天不是仍然平安的还存在吗?叔向讲完了栾氏家族,接着又举了另外一个家族,难道你不知道晋国历史上还有一个郤氏家族吗?这个家族曾经多么的不可一世,利用自己的手中的权势,为自己积聚了大量的财富,他们的财富超过了王室的一半,他们雇佣的仆人超过了三军的一半。他们就是用自己的权势,用自己的财富,过着骄奢淫逸、挥金如土、声色犬马的豪奢生活,富而无德,富而无理,对老百姓又刻薄寡恩,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结果这个家族今天还在吗?早就灰飞烟灭了,老百姓有可怜同情他们的吗?一个都没有。所以我为什么要向你表示道喜、祝贺,尽管现在没有太多财富,但是你还有品行在,还有大家公认的德行在。如果你整日忧虑自己财富不足,而不讲德行,我可怜你都来不及,哪里还有时间像你表示祝贺。叔向这一番话,可以说是超越时空,告诉了我们一个千百年来家族兴衰存亡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周易》说的,“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这个规律从古到今没有被打破,这就是历史的规律。

叔向这一番开导,让韩宣子恍然大悟,如醍醐灌顶,所以对叔向纳头便拜,说是你救了我这个家族,是你救了我本人,不但我本人要感谢你,我的家族要感谢你,就是我的先祖和后人都要感谢你。为什么要感谢你?韩宣子讲,因为你让我知道了,究竟什么是更重要的,究竟是聚敛财富重要,还是聚敛德行、品行的养成更重要。

这一段经典对话,其实谈到的就是德行和财富的关系问题。财富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孔子讲:“富与贵,人之所欲;贫与贱,人之所恶”。谁都想富贵,谁都讨厌贫贱。司马迁在《史记》里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都在追求财富。北宋末年的宋徽宗,在金山寺,看见长江水域上船只川流不息,就问身边的禅师,这些船一共有多少艘?禅师讲就两艘。哪两艘?一艘追名,一艘求利。所以“人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世人能有几人抛功名利禄?很难。功名利禄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讲,尽管是身外之物,都非常重要。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德行、没有品行,我获取了财富,那么,这个财富能不能保住它。如果没有德行,我拥有了财富,求得了财富,财富是不是就一定属于我所有?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思考的人生问题。

那么,从古到今,这些官员,出问题的官员,让这个问题,可以说有了非常明确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给的答案,为什么中国文化是人生智慧之学,是人学,对人生这种透彻的了解可以说无与伦比,超越时空、超越地域,至今仍然在散发着熠熠的光辉。

在德行和财富的问题上,中国文化给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呢?第一个答案,就是要理清一对关系。过去对中国文化都说重视道德,不重视财富,叫重义轻利,叫重德轻才,这是对我们文化的一种误读。中国文化从来都不否定对合理的物质利益的追求,它是重义不轻利,重德不轻财。比如说管子,他是中国的第一个宰相,管子讲,“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饿着肚子讲道德不现 实,发展经济是硬道理,让仓廪、让衣食要足起来,要充盈起来,这是最基本的。所以管子讲富国之道,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要治理国家让老百姓富裕起来,发展经济追求我们的利益。孔夫子和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来到了魏国。学生讲,老师,这个国家的人可真多,多了应该怎么办?孔子说,让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富裕起来。孔子的思想是老百姓手里有钱,国家能没有钱吗?如果老百姓手里都没有钱,国家的钱从哪里来?小河和大河的关系,小河有水大河就满,小河没有水,大河可能就干涸了。孔子还有一个学生叫子贡,就是一个大商人,孔夫子也不否定追求合理的利益。

在孟子这里更为明显。孟子讲仁政思想,在仁政思想中,发展经济,发展工商业,发展林业,发展渔业,包括牧业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我们“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要做的这些一切要靠什么?靠利益,靠发展经济,否则这一切都做不到。不管是从齐文化,还是从鲁文化中,都可以看到中国的文化不否定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当道德、道义和物质利益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怎么办?中国的文化不是先利后义,是先义后利,是见利思义,而不是见利忘义,是把道德、道义放在首要的位置,放在第一的位置,这个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在明代嘉靖时期,有一个官员,被嘉靖皇帝派到福建做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晚上学生通过关系找到了李汰,给他送了很多的钱。李汰不但不收,还写诗来表明自己的心境,告诉这个学生,“义利源头识颇真”,道德和财富谁轻谁重,孰先孰后我还是知道的,因为这是中国文化几千年的一个价值观。“真金难换腐儒心”,我尽管生活比较清贫,你拿黄金也休想收买我。“莫言暮夜无知者”,不要说现在深更半夜你给我送钱没有人知道,人在做天在看,离头三尺有神明,我收了你的钱,我在筹拜天地的时候,鬼神都会斥责我。所以道德、道义和财富这两者哪个是第一,哪个是第二?哪个是轻,哪个是重?这是几千年的价值观。只要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熏陶的人,都知道应该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所以,这是一个应该梳理,解释清楚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两个问题上过去讲中国的文化,重德轻财,讲义不重利,这是一个不正确的误读。

中国文化给我们第二个答案是什么?第二个答案就是孔子在《论语》中讲:“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这句话什么意思?通过不正当、不合理、不合法的手段攫取的财富,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我是不取的,这是孔子的思想。孔子还讲,如果通过小计谋,你获取了财富,只是暂时得到而已,一定会失去它,这叫“虽得之必失之”。孔子不忧虑自己地位的高低,不忧虑自己财富的多少,他忧虑的是自己的德行、品行的如何。孔子在54岁到68岁,周游列国,无职无权、颠沛流离、吃尽了苦头,惶惶如丧家之犬,差点被饿死,也差点被别人打死。就是这么一个人,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始终不离不弃,追随他、跟随他,团结在他的周围,是孔子的权力吗?孔子没有权力。是他的财富吗?孔子也没有财富。那时候孔子生活的非常困顿,非常的狼狈,究竟学生为什么跟随他?团结在他的周围?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够从物质上,从经济上、从权力上来回答,只能从孔子的人格魅力、思想影响力、感召力上来得出这个结论。孔夫子不忧虑自己财富的多寡,忧虑自己德行,他说没有德行,拥有了财富,也保不住,“虽得之,必失之”。

孔子思想在儒家一部经典《大学》里面,得到了完美体现。《大学》如何看待这个德和财富的关系?《大学》给了我们一个非常经典的回答,“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货就是指财富,悖就是悖论的悖,入就是进入,就是通过不正当的 手段,不合法的手段,不择手段获取的财富进入了,也悖而出,也一定会以你不愿意看到的方式,意想不到的方式,通通的、全部的流失掉。这就是《大学》的一个答案,“厚予财货者,必保于德。宝珠玉者,殃必及身”,所以小财是财,如果是不义之财就是包袱和祸害,古今的历史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对德行和财富的关系,老子怎么看?老子讲:“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有满屋子的金玉,你守不住它,莫之能守。如果你富贵,有权有势,骄横无理,自遗其咎,你早晚会遭到灾殃祸害。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揭示了一个道理:如果没有德行,再多财富保不住,都会付诸东流,这是给我们第二个答案。

第三个答案就是《周易》和《荀子》给我们的答案。《周易》怎么讲?“厚德载物”。《荀子》怎么讲?“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如果有德行之称,这些身外的财富,对于一个官员来讲,承载的东西会更多一些,权力、地位、名誉、财富等等,你有德行可以把这一切承载起来。

如果没有德行,有钱、有权就会胡来,胡行乱为,滥权任性,这些权力、地位、财富、名誉,就把人压垮、压倒,乃至压死,这就是厚德载物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荀子》讲,“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中庸》讲,一个人有德,首先可以保住官位,保住俸禄,保住名誉,还可以延长生命,延年益寿。为什么还能做到延年益寿?儒家讲仁者寿,仁者是什么?仁者坦荡荡,仁者是君子,仁者是有德行、有品行、有人格、有操守的人,这样的人就仁者。仁者坦荡荡,仁者无忧无惧,没有忧虑,没有恐惧,人格健全、阴阳平衡,身心健全,对生命大有益处。所以,“人无忧、人无惧,固自寿”。没有忧虑、没有恐惧,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心理坦荡荡,无忧无惧。

两千四百年以前,庄子活了83岁,孟子活了84岁。在那么一种环境下,他们活的这么高寿,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至于庄子鄙视权贵,鄙视财富,崇尚精神自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依,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独特的一种人格。与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情怀密切相关。所以人无忧固自寿、人无惧固自寿。你很难想象一个贪赃枉法的官员,他可以长寿,整日的提心吊胆,坐卧不安、坐卧不宁、度日如年、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人对他的生命没有任何好处。从正面来说,有德行,可以保住官位,保住权力,保住地位,保住俸禄,延长生命。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官员没有德行,又居于一个官位,这是德和位的关系,这样的官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古人已经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了,孟子讲,如果一个官员没有德行,又让他当官了,是把邪恶、把不良风尚播撒给全社会,播撒给老百姓,这是对社会来讲造成不良影响。对个人来讲,如果你的德和位不相匹配会有什么结果?“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这就是结果。这种人如果出问题,就是大问题,就是致命的问题。更进一步,如果一个没有德行的官员,又拥有大量的财富,叫无德而禄,这个禄就指财富,这样的官员,会有什么结局?中国的文化也送了这样的官员八个字,殃祸必至,殃祸速至。灾祸一定会找到你头上,灾祸马上就会找到你头上。

所以在德在财富的关系问题上,中国的文化可谓是非常的智慧,给了一个几乎完美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有德行就可以保住官位、名誉、俸禄,能保住身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如果没有德行,这一切都将付诸东流,一切都保不住。这是在官有百形,以德为首内容下,谈了两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德行和才能 的关系问题,第二个小问题就是德行和财富的关系问题。

二、衡量德行的标准

首先,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德行不是虚幻飘渺的,是可感可触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通过一个官员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是完全可以表现出来的。所以德行是实的,不是虚的。比如说看一个官员,能否做到清廉为官。古代的吏治非常腐败,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一些官员,比如说包公、海瑞、孙嘉淦这些官员,身处凶险的官场环境中,为什么能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为什么能做到“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取江南一两棉”,“俸薪之外不敢妄取一文”,“宦海归来两袖空,官清赢得梦魂安”,“治官事不营私家,在公家不言获利”。难道他们不想挣钱,不想发财吗?这些官员能够做到守住自己的为官、为政的道德底线,“红线”不超越,“高压线”不触碰。守住了自己为官的底线,能够做到“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守住了自己的道德底线。

其次,做到节俭。看一个官员德行的好坏,还可以看这个官员是否能够做到节俭。因为节俭是中华民族一个传统美德,官员有权力以后,很容易奢靡、挥霍、浪费、享乐。但是我们可以看,从古到今,有些官员有权力,但是他们的生活非常的俭朴。节俭不是小气,奢靡也不是大方。孔子把“温、良、恭、俭、让”,突出一个俭字,作为人生的五种美德。老子讲“俭、慈、让”,也把节俭作为人生的三大法宝。佛家也把“一粥一饭,一饮一啄,不敢恣意贪食”,告诫僧侣要注意节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中国的历史,没有一个王朝的最后的垮台,不与当政者这种奢靡、纵欲、挥霍、享乐有关。所以作为一个官员,应该守住节俭,不能够去奢靡、纵欲、享乐。

朱元璋讲过,“凡国之兴莫不由于节俭,凡国之亡莫不由于奢靡”,李商隐讲过,“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国家的衰败乃至灭亡,都于统治者,这些当权者,奢靡、享乐、纵欲、挥霍有关。今天“反四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奢靡之风、享乐之风,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如果一个官员没有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一个政党没有艰苦朴素的作风,一个民族没有艰苦朴素的作风,这个官员、政党、民族是绝无希望可言。所以看一个官员的德行,不是虚的,看能否做到节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三,能否做到谨慎为官。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一个官员有权力了以后,能否做到谨慎为官。“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官员能不能做到慎独,自己独处的时候,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能否做到不去超越道德、法律底线,守住自己的道德、法律的底线。

在这个方面,汉代的杨震可谓就是佼佼者,就是典型代表。半夜也是别人给他去送钱,他曾经举荐过的一个人,叫王密,半夜给他送钱。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杨震面临一个抉择,拿了没有人知道,不拿守住自己的底线,拿还是不拿,杨震坚决不取。对方讲,大半夜的没有人知道,杨震怎么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有人知道?就是人在做,天在看,离头三尺有神明,这是道德自律非常高的一种境界——慎独。总书记在“三严三实”讲严以律已,律己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慎独。自己管好自己,约束好自己,自己“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不要以为慎独没人知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慎独是官员德行好坏一个非常高的品德和一种境界,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修养》这本书里讲:“你能够做坏事,但不去做坏事,这就是慎独”。可以看到,很多官员之所以出问题原因种种,但是不能做到慎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为官的德行好坏,我们说,要在谨慎为官上做到慎独。第四,能否做到慎微。微小,微就是小,小就是微,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小毛病不克服,小节不检点,针大的窟窿就变成斗大的风,千里之堤就毁于蚁穴。小毛病不克服,就变成了大毛病,小节就变成大节,最终就会由量变,变成质变,质变的结果就是毁灭自己。

钱眼虽小能铐住手,酒杯虽浅能淹死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细节、小节,绝对可以决定为官者的成败。在小节上,要谨慎,不能以为官、成大事,不拘小节,尤其在今天这种自媒体时代,为官者应该从小节入手,谨慎谨慎再谨慎。

三、为官者要谨慎用权

首先,善待权力。法国的大思想家孟德斯鸠讲过,“拥有权力的人,往往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经验。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聪明的官员会善待权力。用好了权力,权力是一把人生的拐杖,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价值。如果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权力就变成一把自杀的利刃,变成一把刀子,最后就自己杀了自己。所以不管为官者权力大小,绝不能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千里做官,只为吃穿;做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为官者不能仅看到权力的风光,一定还要看到权力的风险,风光与风险是并存、并在的。为官者要过好权力关,不能滥用职权,就像邓小平讲的,不要以为拿到权力以后,什么事儿都可以做,那样非把事情搞坏不可。所以,为官者对手中的权力一定要有敬畏心,敬畏手中的权力,不能老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胡作非为。

其次,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有了权力以后,忘乎所以,得意忘形、滥用职权。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得管空气,这种不可一世,胡作非为的行为。

第三,为官还需谨慎自己的嗜好。个人有点嗜好无可厚非,但是官员的嗜好,与老百姓的嗜好则不同。老百姓讲“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官员爱字画”,这说什么?官员的爱好,一旦和权力、和金钱纠结在一起,性质就变了。因为中国从古到今仍然还是一个权力本位、官本位的社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所好,下必投其所好,所以为官者的嗜好一定要谨慎。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而不能把它和权力,和金钱纠结在一起。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就是毁在自己的爱好上,说是“雅贿毁了我”,这一点也值得领导干部去警醒。

第四,谨慎交友。我们是一个社会的动物,都有自己的圈子,每个人都会有朋友,不可能离群索居,没有朋友,但是交什么样的朋友至关重要。曾国藩讲过,一生的成败在于“交友之贤否,不可不慎”。那么,我们要交什么样的朋友?交诤友、交畏友,交可以与我们生死担当的,羞辱与共的真正的朋友,是君子之交,而不要去交贼友、逆友、酒肉之交。这种利益之交往往牵涉到太多的功利,这种小人之交,贼友、逆友之交往往牵涉了太多的功利在里面。“以势交,势尽则疏,以利交,利尽则散”,为官者一定要看清楚这一点。别人凭什么和你交往,因为你手里有权势,当你一旦没有权势了,我就离你而去了。他和你交往,是因为你有权力,我可以从你那里获得更多的利益,当他从你那里得不到利益的时候,他就离你而去了。所以他和你交往,不是交往你这个人,而是交往你手中的权力,一定要清楚这一点。交友的问题要择善而交,“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不能够滥交,要净化自己的交友圈子,不能把朋友圈完全变成利益圈。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就是这样,底线、防线、界线没有了,完全失守了,最后不是毁了自己吗?所以交友也需谨慎。

第五,对官员来讲还要慎言行。说话、做事,中国文化讲言行一致,讲知行合一,讲说一分做一分,讲言必信、行必果;讲坐而论、起而行,不是口是心非,也不能阳奉阴违,也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要知行合一,要言行一致。但是今天 很多官员,恰恰在这个言行上不谨慎,说的和做的,台上和台下、人前和人后两张皮。说一套做一套,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当面是人,背后是鬼,成了一流的表演艺术家,成了超级的演员,成了两面人生,多面人生。所以,老百姓讲,官员不查是孔繁森,一查是王宝森;官员不查在后三排,一查就在主席台;官员说实话办实事,一身正气;不贪污不受贿,两袖清风,横批,查无此人。就表明了官员这种言行不一,这种说一套、做一套在老百姓心中,已经有了非常鲜明的一种表现,所以为官,在言行上,要谨慎。

第六,为官要敬始善终。很多刚刚进入官场的人,公务员队伍的人,都能够做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小慎微,都能够把持住自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自己权力的增大,很多官员心态变了,德行没了,理想信念丢失了,三观扭曲了,只追求物质财富,很多官员出现了这么一个现象,所以能够做到慎始不容易,做到慎终更难。对于官员来讲最好的结局是什么?老子讲:“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也就是做到始终如一,善始善终,就不会有坏事发生。而不能到快退休的时候,心态变了,以为职级提不上了,马上要退休了,再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一把,结果害了自己。所以在始终这个问题上,为官者同样需要谨慎,既要慎始,从今天来看,更要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就不会有坏事发生。

第七,为官者还要慎亲。谨慎自己家里人,身边的人。现在很多官员的腐败,都是家族式腐败,就是家里的妻儿,借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在大肆的聚敛不义之财,所以为官者首先要管好家人,这就是家风、家教的问题。古人在家风、家教上有的做的非常的好的,比如说诸葛亮,他告诫儿子,财富并不是最重要的,健全的人格,品行的养成,良好的习惯最为重要。这就是诸葛亮写的八十六个字的《戒子书》,你看言简义丰,对我们今天教育孩子,仍然非常有作用。比如说司马光,他给儿子写的这封家信《训俭示康》。告诉儿子,社会上都以奢靡为荣,而我们家是以俭朴为美。告诉儿子要把这种节俭、俭朴的家风传下去。包公给后代的遗训,就是包家儿孙有贪赃枉法者,被免了官职,活着不准走进包家大门,死了不准埋进包家坟墓,有不听者,就不是包家儿孙。曾国藩教育儿子,可以做官,但绝不能贪钱,做官不发财。其实古人这些家教、家训值得我们今天去借鉴。今天出问题的官员往往都是家教不严,家风不正,都是把财富、金钱放在首要位置,所以就会出现老子当官,老婆孩子收钱;老子当官,老婆孩子借用自己的权力,大肆的去攫取不义之财的现象。所以为官者,要正家风,严家教,管好自己的家人。

反过来说,做妻儿也应该支持丈夫,不能够一味的去埋怨、抱怨。因为最近有一个官员,出问题以后,他说,我这副手铐,有我的一半,有我老婆的一半,为什么这么说?就是他妻子,不断的在埋怨他收入低,和别人攀比,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家,没有钱,没有房子,没有车子等等,导致了做丈夫的心理失态,心理失衡,权力观改变,所以最终走上了权钱交易的道路,也是毁了自己,所以他才会讲这句话,我的手铐有我的一半,也有我老婆的一半。古人讲,“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做妻子的一定要理解丈夫,要支持丈夫,而不能一味的去和别人攀比,回来再埋怨丈夫。

第八,谨慎平常。今天这个环境是相对的稳定,平常有很多人一起聚会,大家一起交流,平常我们也应该谨慎。唐代的杜荀鹤写过一首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在泾溪这个地方,水流湍急,过往的船只都非常的谨慎,所以很难有翻船的现象发生;却是在那些水流平缓的地方,最不应该出问题的地方,时时闻说有沉沦,又听说翻船了。这 些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在平常,我们也应该谨慎,就是在推杯换盏的环境下,应该把持住自己。不是说不跟别人打交道,但是内心一定要不失正,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可以说,德行的好坏,通过为官者是否能够做到谨慎为官,能够做到慎独、慎微、慎用权,慎嗜好、慎交友、慎言行、慎始终,慎亲、慎平等等,也可以看出一个官员德行的好坏。

第九,为官需孝敬父母。为人子当尽孝,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乌鸦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德,所以不管权力再大,不管地位多高,作为儿女,就应该孝敬父母。对官员来讲,什么是孝敬父母?不再是仅仅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养活父母,天经地义,这是本份,这是职责,因为我们在父母眼里都是骄傲,都是自豪。

做儿女的,做一个官员,守住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不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让爹妈为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这就是孝道。有一个报道讲一个官员回家探亲,母亲临走之前握着他的手讲,做妈妈的,也不期望你做多大的事情,只期望你到60岁的时候,能够平平安安的退休就行。做妈的不希望别人以后指着你骂娘,这就行了。非常朴实的语言,因为太多的父母,为做儿女的担心、揪心、忧心。只有做到不去超越道德底线,管好自己,约束好自己,别让爹妈为我们担心、操心、揪心,这就是孝道。如果一旦违法犯罪,深陷囹圄,沦为阶下囚,锒铛入狱,谁去为我们的父母遮风避雨,谁去为我们的父母养老送终,我们再没有机会去赡养他们,关爱他们,家庭从此就没有了欢声笑语,也没有了人伦之乐,这对父母来讲,就是最大的不孝。

很多官员出问题以后,多少爹妈哭瞎了眼,熬白了头,旧病复发,甚至气绝身亡。本来他可以颐养天年,可以含饴弄孙,但是结果呢?一切都不可能了。所以看一个官员德行好坏,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如何去尽孝,而不是去贪赃枉法,你以为这是尽孝吗?这是毁了家庭,毁了自己的父母。

德不是空无得,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是虚无缥渺的,德是非常的实的。通过看一个官员能否做到勤俭,能否做到廉洁,能否做到谨慎,能否做到孝敬父母,是可以看出这个官员德行的好坏。另外还可以通过官员是不是讲礼仪,通过这个官员是不是讲廉耻。孟子讲“人不可以无耻”,欧阳修讲,耻是君子的大劫,知耻是国家民族的大幸,不知耻是国家民族的悲哀。知耻,就会有所不为,不知耻就会胡作非为、乱来,所以知不知耻,也是看这个官员德行好坏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很多官员在这方面背离了。有一些出问题的官员认为,皇帝都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我有几个女人有什么了不起;有的官员讲,我是人民公仆、公务员,我花公家的钱,我有什么错?不知耻,揣着明白装糊涂,所以知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十,要有敬畏。“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纪晓岚讲,凡做人得有一个怕字,凡善怕的人,就会“身有所正,言有所归,行有所止”,出问题不会出大问题,出格也不会出大格,所以为官者还要讲什么?讲敬畏。

第十一,为官者要讲诚信。人之立身要讲诚信,与朋友交要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尤其作为一个官员,更应该讲诚信,因为你代表的不是自己,代表的是国家、民族。

第十二,要戒贪欲。因为贪欲像洪水猛兽一样,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样,一旦放纵贪欲最终就是毁灭自己。中国的文化,在告诫这些拥有权力的官员,“贪如火、欲如水,不遏者自溺,不遏者自焚”;“为君贪,必亡其国,为臣贪,必亡其 身”;“贪欲无度,牢狱自筑”;“心莫贪,贪心必起祸,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少一份贪心就多一份快乐;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全部都报,近报报自己,远报报儿孙。一个官员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让自己的私欲膨胀,因为私欲膨胀对财富疯狂追求的,从古到今没有好结果。千万资财今何在,千古留下唯骂声,骨朽人间骂未销。

作为一个官员,在权力、财富、美色这几个方面,要把持住自己,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弃非分之想,莫图一时之快,也莫贪一时之利,要多为自己算一算人生细帐,而不能仅仅盯住经济帐。德行的问题不是虚无缥渺的,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可感可触的,通过一个官员的言谈举止、思想行为是完全可以表现出来的。

四、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

德行重要,但是能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官员的道德自律上?不可能。道德自律固然重要,“三严三实”都是从自律和约束自己的角度来看,能够做到自律的人,能够做到反求诸己,能够克制住自己,能够做到清廉为官,节俭为官的人毕竟是少数。道德不是万能的,道德是用来守住做人的底线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要靠制度和法律约束官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制度能够约束、遏制人的贪欲,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成好人,反之一个不好的制度则让一个好人变成了坏人。所以建立一套从顶层设计开始,科学的、全面的、行之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法律规定,真正的遏制住贪腐的源头,铲除腐败的土壤,让官员无机可乘,无漏可钻,让官员不能去贪。

有了制度并不能够万事大吉,制度的核心是要落实、落地。真正把制度内化于心,内化于自己的品格、价值观,自觉的、主动的,用“三严三实”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来规范自己,来约束自己,增加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这才是最高的为官为政的境界,所以加强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还有一点,就是加强法治建设。法治建设突出法律的尊严、威严,让贪腐者真正的看到贪腐的结果,贪腐的下场,即人财两空,一无所有,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让他畏惧贪,不敢去贪。

还应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真正对我们的读书、养老、就业等等,没有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不用去贪,也不愿去贪。

道德自律、制度他律,内心自觉和外在约束,把它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的让官员认识到,德行要重于才能,德行要重于财富,像古人那样自觉的去修养、涵养自己的品行、德行,自觉的把德行、品行的涵养放在首要位置。真正的认识到做官就是暂时的,做人是一生一世的,能够做到自己自省、自律,对手中的职权要有一颗平常心,有一颗敬畏心。做官要能够经得起道德良知的拷问,也要经得起后人历史的评说。在短短为官为政的几十年中,做到平平安安,平平淡淡,戒贪戒色,慎用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律己、律妻、律儿女,一生一世就不会翻船。所以,手中常握一把戒尺,心中长存敬畏之心,底线不超越,红线不跨越,“高压线”不触碰,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仕途平安,人生的平安。

这个讲座我是从德行的角度,结合总书记的“三严三实”做了一个分述,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二篇:从守纪律讲规矩看“三严三实”

从守纪律讲规矩看“三严三实”

2015年1月13日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会议上,总书记提出“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臵。时隔不久,党中央决定从2015年4月底开始,在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4月21日,中央召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刘云山、赵乐际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对专题教育工作进行了部署。

随后,省、市委,召开专题会议,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进行部署。6月初曾局长也在局里给大家做了专题教育党课辅导报告。我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结合自身实际,从“守纪律讲规矩”谈谈对“三严三实”的学习体会。

一、“守纪律讲规矩”和“三严三实”都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措施。习书记曾多次指出:“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还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当前我们党面临着严峻复杂的考验,党的建设需要解决诸多难题,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十分的紧迫性。“守纪律讲规矩”和“三严三实”分别从全面从严加强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两个方面来贯彻落实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党的坚强有力,源自党的纪律。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纪律是党内规矩。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规党纪之所以严于国家法律,是因为党是肩负神圣使命的政治组织,党员是有着特殊政治职责的公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要不忘初心,时刻牢记当初在党旗下的庄严宣誓,入了党,就意味着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义务,就要在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作为党员就必须受到党章党规党纪的刚性约束,必须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必须做到守纪律讲规矩。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以严的标准要求党员、严的措施管住干部。践行“三严三实是作风建设方面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措施。党员特别是干部的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走向具有重要影响。群众对干部总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为此,党员干部要加强作风建设,注意平时的一言一行。作风建设是长期的、无止境的,因而必须设立高标准、严要求、强落实、重实效保证全面从严治党真抓实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二、“守纪律讲规矩” 是对“三严三实”的压缩提炼。“三严三实”中“严”的标准即是“守规矩讲纪律”中的规矩和纪律。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党的规矩包括党章、政治纪律、国家法律以及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与“守纪律讲规矩”相同的是都强调用行动来落实从严治党。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始终向党员标准看齐,向中央基准看齐,努力做到齐心、齐力、齐步。齐心就是要切实增强政治定力,自觉做到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五个必须”,坚持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齐力就是要真抓实干、敢于担当,不推诿、不退避、不懈怠,做到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共同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进前进。齐步就是要始终在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既不盲目冒进也不畏缩不前,既不偏左,也不偏右,做到令必行、禁必止、言必行、行必果。

三、“三严三实”是对守纪律讲规矩的任务细化。“三严三实”以“严”字打头,“实”字为底,分别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改造两个方面阐述内在要求和行为取向。李鸿忠书记把“三严三实”的内涵解读为“十八条”,即“三修”、“三不”、“三律”、“三实”、“三要”、“三一”,这就为“守纪律讲规矩”的进一步任务细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守纪律讲规矩,要“严”字当头、一严到底。党的纪律是硬约束,是高压线,任何人都不能违反。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守纪律讲规矩”首先要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通过学习来提升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拥有淡泊明志的良好心态;通过学习党的纪律规矩,学会自律,知道红线和高压线,让自己的一言一行符合党得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框架内依法依规行使权力。其次,“守纪律讲规矩”必须要落实到行动上来,这就要求我们“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无论是“三严三实”,还是“守纪律讲规矩”都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伸,都是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证,也是新形势下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遵循。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必须深刻认识到专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全身心投入教育活动中,洗涤身心,提升自我,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去,真正成为“守纪律讲规矩”和“三严三实”的具体实践者和受益者。

第三篇:三严三实

中央组织部近日发出通知,对全国组织系统学习贯彻总书记“三严三实”要求作出部署。通知指出,总书记关于“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做人准则,也是做好新形势下组织工作的重要遵循。

纵观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深入浅出,善用比喻,生动活泼,善于用恰当的比方揭示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强的感召力。纵观他的许多比喻,形象贴切,妙趣横生、脍炙人口,令人叹为观止。而“三严三实”这四个字重重地给党员干部敲醒了警钟。

“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做人做事的行动准则。它是正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改进作风,无疑是一剂醒脑洗心的“良方”。严字当头,从实处干起,最能体现共产党人的“认真”二字。“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如果党员干部不能严加约束,既想当官又想发财,总想突破规矩自由自在,我们拿什么取信于民、凝聚民心?从严要求,“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践行党的群众观。牢记“三严”“三实”,就能始终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始终懂得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真正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心系群众,从严格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事情做起,就可以做出让百姓满意的成绩来。

“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实践证明,严师才能出高徒,严才能生威。严是改进作风建设的根本保障,要求别人做到的,党员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要把“四风”的势头遏制住,党员领导干部须常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严字当头,以修身增强党性,以慎行管好权力,以守纪保持形象。让“三严三实”变成每位党员的实践行为,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牢记党的宗旨、严守党的各项规定,就要切实做到执政为民、勇于担当。只有这样,在实现“两个百年”的目标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才能成为群众的主心骨,才能获得群众信赖,才能感染和带领群众,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把我们的梦想化为现实。

“三严三实”,是突出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色重要体现。党员干部的作风体现在谋实事方面,而不是用夸夸其谈的语言来点缀。没有诚信的品行,难以赢得群众的信赖,更难以创伟业、干大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是作风建设的丰富内涵,要从“实”字入手,做到蹄疾步稳,一步一个脚印把作风建设推进下去,从而取得实效。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要认清“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等道理,实实在在深入到群众中去,扎扎实实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树立起群众心中的“亲民”形象。

为官莫忘“严”与“实”。只有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才能将他律变为自律,变外在的规则为内在的价值,真正将改进作风落到实处,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三严三实”的精神实质,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要求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更加扎实的作风,推动组织工作取得更大成绩,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习总书记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在代表委员中产生了广泛而热烈的反响。

习总书记对领导干部“三严三实”的要求,从党性修养、道德情操、为政之要、为人准则等等方面,作出了深刻而简明的阐述。各级领导干部安身立命、从政为官,须臾不可忘记“严”和“实”。

“三严三实”互为关联,是一个统一而严密的整体。严以修身是根本,只有从价值观与信念上打造了“金刚不坏之身”,任凭“四风”及其各种变种滋扰,才能做到“我自岿然不动”。严以用权是核心,只要时刻牢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这一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就不会背离用权的初衷,弄权谋私。严以律己是规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就不会搞特殊化,更不会放松、放纵。

有了“三严”,“三实”就有了基础和动力。***曾经指出,老实做人、做老实人,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是领导干部“官德”的外在表现,也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情操的高低,体现在是否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在谋事、创业、做人上,领导干部坚持做“实”,既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严谨的道德实践。

以“三实”祛虚浮,是作风建设上的对症下药。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重要思想,从思想深处、从为政之德、从履职行权、从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对照检查、提升自己,涤荡歪风邪气,树立昂扬正气。

作风建设是一项持久战,有他律,更要有自律;有制度导向,更要有价值指向。在过去两年中,中央在“他律”和“制度导向”上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从点滴做起、由细节着手,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四风”的禁令,在常态工作中树立起规范;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公车制度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将制度的笼子编织得更紧密,这些都使作风建设有了规则做载体,有了制度为依托,不但起到了端正党风的作用,也获得了淳化民风的效果。

作风建设的要求,不仅要落实为制度,更要升华为价值。成为准则,只意味着人人遵循;成为价值观,才意味着人人信守。习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论述,正是从价值层面对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谋事”“创业”“做人”囊括了今天领导干部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修身”“用权”“律己”里面有对古今修己正身之道的凝练和提升。

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焦裕禄精神之所以与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高度契合,就在于它的核心是“为民”二字,实质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历史深入表明,群众线路是党的生命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展开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祛除这个最大危险,始终密切联系群众。“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在展开活动中强调学习宏扬焦裕禄精神,就是要给各级干部提供一面镜子照一照、一把标尺量一量、一个标杆齐一齐,让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理念,鲜明地、具体地、生动地转化为各级干部的实际行动。

为何焦裕禄同道铸就了焦裕禄精神?为何他能把宗旨意识贯注到工作、事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转化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自觉行动?关键就在于他对自己处处要求严、始终苛求实。从“吃他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到“革命者要在困难眼前逞英雄”,再到“任什么时候候都不弄特殊化”,严与实乃是焦裕禄同道一生最为厚重的底色。我们说焦裕禄精神与“三严三实”的要求高度同一,就在于自我要求的严与实,是成绩焦裕禄精神乃至一切精神楷模的基本路径,是成为好党员、好干部的重要素养和方法。掌控了自我要求严与实这个关键,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以“三严三实”宏扬焦裕禄精神,方能深学、细照、笃行,焕发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新形象。

作风建设永久在路上,正确方法是前进的“加速器”。以“三严三实”宏扬焦裕禄精神,就是把教育实践活动推向深进的“加速器”。现在的关键是,用好焦裕禄精神这面镜子,照出自己在思想境地、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题目和不足。从严上要求、向实处着力,做到查找题目触及思想、震动灵魂,解决题目不遮不掩、动真碰硬,才能确保活动全过程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推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获得实绩、取得实效。

今年3月,总书记前后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建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找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把学习宏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串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这为把教育实践活动推向深进指明了方向,为各级干部转变作风建立了标杆。三严三实”成为行为准则,这是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大题目。学习宏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为的就是把教育实践活动推向深进,确保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三严”是对修己正身之道的凝练和提升,也是对我们共产党人为政之规的高度概括。修身,才能净化升华思想认识,涤荡锻造纯洁灵魂,做到身强身正。用权,旨在以法规为度,严字当头,公字在心,用之公平,杜绝滥用职权,做到心正权正。律己,旨在自律,重在自觉,常思常想,常照镜子,正正衣冠,治治小病,不该伸的手不伸,不该讲的话不讲,不该做的事不做,做到行得正、走得端。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干部要狠刹四风、端正作风,就要把“三严”要求切实贯彻在从政的全过程。只有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才能严以修身。只有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才能严以用权。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才能严以律己。

“三实”是对领导干部工作生活方方面面作风建设的更高更实要求。谋事要实,就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所谋所思所为之事要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好大喜功,不虚荣浮夸、脱离实际。创业要实,就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从小事做起,从群众关心的事做起,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做人要实,就要诚字当头、实字为先,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公道正派。

我们要切实把“三严三实”和焦裕禄精神与自己的本职工作相结合,始终以这些标准和榜样来要求和提醒自己,做自己该做的事,做对得起群众和自己良心的事。把群众当亲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增进群众感情,当好人民公仆;是否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摸清实际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否敢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善于担当,不图名不图利;是否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规律,勤奋工作;是否坚持厉行节约、艰苦朴素,勤俭办一切事情;是否带头遵守各项廉政规定,严格要求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进一步查摆理想信念、宗旨观念、作风形象、素质能力、组织纪律、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差距,为对照检查、改进提高树立标杆、找准坐标。

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总书记的讲话,论述精辟、意义深远,对广大党员干部谋事创业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审计人员应该严格贯彻执行总书记“三严三实”的要求,自觉运用“三严三实”的要求来指导审计实践,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切实发挥审计国家利益捍卫者、经济发展“安全员”、公共资金“守护者”、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败利剑和深化改革的“催化剂”的作用。

一是严以修身,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通往成功的指路灯,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就能创造奇迹。我们党能够取得今天辉煌成绩,正是与其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分不开的。审计因其自身特殊性,决定了审计人员生活单调、工作忙碌辛苦,这更就要求广大审计人员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只有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干好审计工作、走好审计路。审计人员首先要主动加强学习,既学习经典著作,汲取理论养分,又向先进人物学习,感悟先贤精神,通过学习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升华思想意识;其次要强化行动,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入手,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各种歪风邪气,不断向先贤看齐。

二是严以用权,坚持用权为民。权力运用的正确与否、合适与否,直接关乎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只有依法、公正、廉洁用权,始终做到为民用权,才能树立良好组织形象、发挥权力真实效用。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审计人员只有自身严以用权,才能切实发挥审计监督权力运行作用。当前国家审计工作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及支持,也是与审计人员依法审计、为民用权分不开的。广大审计人员要按照刘家义审计长“戴着乌纱想事,摘掉帽子干活”的要求,继续坚持为民用权、依法审计、敢于碰硬,始终做到利诱面前不动心、困难面前不低头,切实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

三是严以律己,始终廉洁从审。清正廉洁是为官从政的基本要求,只有清廉方能取信于民、只有清廉才能干事创业。廉洁既是审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也是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审计人员要牢记廉政纪律是不可触碰逾越的高压线,常怀敬畏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断增强廉政意识,切实提高思想警惕,严格践行审计“八不准”纪律及其他廉政规定,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严起,廉洁从政、清白做人。

四是谋事要实,实事求是谋划审计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但不切实际的计划非但无助于事情的完成,反而可能导致不良结果的发生。谋事要实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常常涉及方方面面的人和事,审计人员只有坚持“实、高、新、严、细”的工作作风,始终做到审前有谋划,且据实谋划、从细谋划,才能确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具体。

五是创业要实,脚踏实地做好审计项目。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创业要实,就是要真干事、敢担责、解问题、创实绩。审计是项严谨细致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具体来讲就是要认真对待审计项目、仔细研究审计事项、扎实获取审计证据、准确定性审计问题、合理提出审计建议,惟有如此,才能完成好审计任务,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审计成果。

六是做人要实,永葆本色当好审计人员。做人要实,就是要忠诚老实、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这体现了共产党员的本色,也是对审计人员本色最好的诠释。忠诚老实是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也是审计人员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无数个审计人员不辞辛劳、不畏困苦的连续加班、带病工作场面就是最好的体现,而这也是近三十多年来审计快速发展的强力保证。广大审计人员应该始终坚守忠诚老实的审计人本色,继续发扬连续作战、不畏牺牲的优良传统,为审计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三严三实

“三严三实”

习近平9日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习近平表示,完全赞成张德江同志所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习近平表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习近平表示,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

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第五篇:三严三实

“三严三实”就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9日下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的,要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下载11从德才角度看“三严三实”(2学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11从德才角度看“三严三实”(2学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严三实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三严三实”学习会议 “三严三实”: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严以修身,就是要加......

    三严三实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三严三实

    今年3月,习XX总书记先后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教......

    三严三实

    “三严三实”正作风“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

    三严三实

    三严三实 简介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简称为......

    三严三实

    望奎县委党校申军 一、“三严三实” 的提出背景 提到“三严三实”,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谈作风建设时,提出“三严三实”,其......

    三严三实

    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 按照集团公司统一部署,围绕“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自己通过学习教育,查摆问题,相互谈心,对照材......

    三严三实

    三严三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谈到从严治党时指出,“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从严治党是做不到的”。要真正形成党委抓、书记抓、各级党组织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