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镇乡村采摘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相公庄镇乡村采摘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采摘旅游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相公庄镇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区位交通和农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乡村采摘旅游,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优化一体布局,创新发展模式
近年来,相公庄镇积极转方式、精心调结构,引导群众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采摘旅游农业,形成了“一片两园三基地”的网络化布局,走出了采摘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一片”:是以南部粮食高产区为核心的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按照高标准农田进行建设,配套水利设施、田间道路、整平土地等基础设施,推广测土配方、更新品种、标准化生产技术和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等措施,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通过连片开发形成了1.6万亩的旅游观光和粮食作物采摘体验片区。“两园”:是以金银花、有机蔬菜为特色的小康都市农业示范园和牛一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小康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以金银花为特色,建设了500亩的金银花基地,2011年6月又新流转土地1000多亩,规划建设了蔬菜、水果采摘、垂钓休闲等功能区,整个园区的面积达到了1500亩。牛一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以有机蔬菜为特色,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1500亩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了集蔬菜瓜果生产、采摘、观光于一体的济南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三基地”:是绣源路农业观光采摘基地、昊林果品采摘基地、长白山小杂粮采摘基地。沿秀江路东、七郎
院村南建设了绣源路农业观光采摘基地,配套建设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集果品采摘、农艺展示和农事体验等项目于一体;在黉塘岭的建设了昊林果品采摘基地,投资640万元进行设施改造,扩大到曹孟、南王等村,形成了精品林果采摘基地;成立了长白山小杂粮专业合作社,在丁家、时家等村规划发展了小米、绿豆、蚕豆、豌豆、豇豆等为特色的产业基地,供游客观光采摘。
二、提升三种效益,突出发展特色
采摘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把观光、采摘等旅游休闲活动与现代农业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相公庄镇在发展采摘旅游农业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均衡发展。
一是发展采摘旅游农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采摘旅游农业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带动了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以小康金银花为例,为了达到采摘旅游的规模,小康村流转了500亩土地进行金银花种植,平时的管理和采摘要雇用村民,育苗又为村民增加了剪枝的项目,原先闲置在家的中老年人和妇女也都足不出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据测算,每亩金银花可剪枝2000余斤,每斤可剪100株苗,每亩可剪20万株,每剪一株按9厘的手工费计算,仅此一项,每亩金银花就可为村民增加1800元的收入,再加上采摘金银花时的收入以及平时管理的费用,全村平均每户可增收3000余元。同时,该园区还自行培育新的金银花苗木延伸采摘旅游产品,开发出了金银花盆景,供游客带回自家阳台种养,既可观花赏叶提高生活品味,又可摘下花蕾泡茶品
茗,促民增收前景广阔。
二是发展采摘旅游农业收到良好社会效益。首先发展采摘旅游农业满足了市民需求。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天然、生态、保健的食品药品成为广大市民的物质需求;同时充分享受农耕乐趣和田园风光,利用较短时间亲近大自然满足田园梦想也是当前市民一种精神需求。牛一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便抓住这个市场机遇,大打“安全、绿色牌”,有机蔬菜一上市,就得到的了消费者的青睐,市民纷纷前来采摘。小康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也正是看中了金银花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的市场价值,倡导群众种植,并以金银花为突破口,举办金银花采摘节,提高了知名度,实现了满足市民需求与富民强村的双赢。其次,发展采摘旅游农业活跃了农村市场。小康金银花花期旺季的一个月时间里,平均每天雇用采摘工人1000余人次,花期总用工量达到30000余人次,极大活跃了相公庄镇本地和周边乡镇,以及垛庄、文祖、曹范等地劳动力市场。采摘旅游还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的汇融,加速了农村市场的发育和拓展;促进了农村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文化娱乐业、旅馆业的发展,形成“一业举而百业兴”的联动效应,推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第三,发展采摘旅游农业加快了城镇化步伐。采摘旅游农业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尤其是道路建设和环境整治。随着采摘旅游农业的发展,该镇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促进了农村生活方式的变革和农村社会全面现代化。牛一村先后投资60余万元,使全村街道全部硬化;投
资20多万元新建了全镇一流的卫生室;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村头花坛,翻修了村南大桥,新建了农民公寓楼,投资120万盖了集体停车场库。小康村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幼儿园;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村卫生所;建设高标准公寓楼,配备了高标准公共浴池;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绿化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
三是发展采摘旅游农业实现了生态效益最大化。小康金银花基地原来是一片撂荒地,种植小麦等常规农作条件恶劣,农民不愿耕种,闲置多年。经过论证,引入适宜种植的金银花,开发采摘旅游项目以后,昔日的荒沟秃坡,如今流水潺潺,绿茵满目,鲜花遍野,游人如织,可谓“旧貌变新颜”,这片无人问津的撂荒地变成了村民眼中的“聚宝盆”、“香饽饽”。在第二届济南市现代农业“百花奖”评比活动中,被评为“济南市十大都市农业园区”,实现了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三、落实五项举措,提供发展保障
相公庄镇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打造特色园区、基地为目标,结合全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旅游规划,根据采摘旅游农业的特点需要,制定了针对性强的扶持措施,推动了采摘旅游农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注重科学规划,打破季节瓶颈。由于采摘旅游农业的季节性很强,存在着明显的淡旺季差别,往往是旺季车水马龙,淡季门庭冷落,这是采摘景区与其他人文景点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春季和秋季是观光农业园的黄金旺季,一般情况下每天可以接待上千人,夏季和冬季的情况不容乐观,游
客的数量比较少,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为了打破这一瓶颈,相公庄镇在规划发展采摘旅游农业之初,就确定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发展理念,聘请专家对园区进行科学规划,在小康、牛一两个园区新建高标准冬暖式大棚500余亩,努力发展“三季有花、四季有果、年节有采摘”的综合农业基地。仅春节前后就吸引了来自济南、淄博、泰安、莱芜、滨州等地10000多人来该镇采摘草莓和新鲜蔬菜。
二是提速土地流转,形成规模效应。当前,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多地少、难以产生规模效益,方向就是稳妥流转土地、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采摘旅游农业也是如此,小打小闹产生不了理想效益。相公庄镇按照群众自愿、政策引导的原则,有序实施土地流转,转出了农业发展的新天地。以小康村为例,建设金银花基地之初,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在此基础上,按照设立资金股,村民自愿出资入股合作社。入土地股的村民可以拿到每年每亩500元的最低收益金,此后按合作社效益逐年调高土地股收益金,入资金股则按照投资多少进行利润分成。当时全村有400户入股参与金银花采摘旅游农业,2009年亩收益达3000元。看到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得到了实惠,没有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也纷纷要求加入。去年小康村流转土地1000多亩,将基地拓展为小康都市农业示范园,亩均收益达10000多元。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支撑能力。相公庄镇坚持不懈地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横漯闸等多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旧干渠改造提升工程、土地整理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为全镇采摘旅游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牛一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铺设生产路1.6公里,打水井5眼,铺设低压管道7000米,新建加工车间1500平方米,仓库1500平方米,蔬菜储藏冷库1000立方米,4.5万立方米人工湖一处,新建配电室一座,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建设休闲娱乐区2万平方米,进行绿化美化,种植绿化苗木1万株。小康都市农业示范园建设500立方冷库一座,1.5万方的人工湖一处,铺设3000米电缆,滴灌喷灌500亩,硬化绿化园区道路1.7公里。
四是做好宣传推介,打造特色品牌。名牌农产品是一种无形资产,在提高采摘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上具有重要作用。相公庄镇几个采摘园区和基地都非常注重品牌的打造,他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站、采摘节等,强力推进品牌宣传推介。牛一蔬菜园区从三品认证入手,不断提高蔬菜的品质档次,目前,月光一号芹菜、黄金白菜、水果萝卜、生姜、韭菜5个蔬菜产品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三品”认证中心的有机蔬菜认证;2010年,成功举办了“牛一”蔬菜品评暨授牌仪式,芹菜蘸酱、萝卜生吃,鲜嫩清爽的口感令与会人员啧啧称赞,大众日报、济南日报、山东电视台、大众网等10余家媒体竞相报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最爱吃牛一蔬菜”,“牛一蔬菜——真牛!”时下,“牛一”牌有机蔬菜已成为都市餐桌消费的时尚。
五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科技投入。相公庄镇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农村财政政策,保证农村财政支撑资金稳定增长。
切实提高农村财政资金支农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重点支持采摘旅游农业的发展。首先是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协调章丘市恒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设立相公庄分理处,通过土地、大棚等基础设施抵押贷款,为采摘旅游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其次是完善制度安排,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拓宽采摘旅游农业资金供给渠道。小康园区利用农办开发项目硬化园区框架路12000平方米。第三,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含量。牛一蔬菜园区投资150万元完成济南市蔬菜科技培训中心大楼1400平方米基建工程,建设高标准农民培训中心,集产品检测、农民培训、专家视频指导生产、学员观摩学习为一体,成为全市先进的农业信息化平台;与省农科院和中国农科院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引进20多个蔬菜新品种,成为全市有机无公害蔬菜主要基地之一。小康园区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一处,配备农产品检测检验设施设备,实现了对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质量检测。
四、进一步推进采摘旅游发展的思路及打算
相公庄镇发展采摘旅游农业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该镇的采摘旅游农业有了较大进步和提升。但也存在着采摘旅游产业链条短、采摘旅游园区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宣传推介力度还不够大等问题,在以后的发展中还需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多措并举促进采摘旅游农业的发展。
一是提供增值服务,延长产业链条。积极拓展园区功能,形成参观、采摘、购物、旅游一条龙服务。在牛一蔬菜园区积极拓展有机蔬菜种植、采摘、蔬菜加工技术学习、蔬菜佳
肴制作、品尝、生态菜园租赁等旅游活动,培养客户忠诚度,赢得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多客户,从而带动销量和利润的提升。
二是挖掘文化内涵,丰富采摘旅游产品类型。相公庄镇素有“名相故里、铁匠之乡”的美誉,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梭庄村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通过充分发挥“文化”与“生态”两大特色旅游优势,擦亮“山东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山东省生态乡镇”两张名片,全力打造“文化采摘之旅”。
三是建立专业培训体系,加大采摘旅游农民培训。采摘旅游农业需要经营者具有二、三产业经营、管理、营销的技能和手段,对于以往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来说,一时尚难以适应和迎合游客的兴趣要求,对采摘旅游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限制作用。通过大力发挥劳动力培训中心和农民培训中心的作用,培养农民市场经济意识、经营意识,促进农民的生产经营理念跟上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步伐。
四是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体现采摘旅游农业自然、休闲、绿色的特点,才能提高农业、旅游、生态的综合效益。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坚决杜绝开发性生态环境景观的破坏,遏制污染源向农村转移,保持乡村自然风貌。
第二篇:乡村旅游发展汇报材料
光雾山镇人民政府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一、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03年我镇乡村旅游开始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截止2010年我镇共有农家乐45户,接待能力达1400余人,宾馆7家,接待能力1500余人。今年共因世博会的召开、景区建设、连续下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游客数量有所下降,共接待 游客5万余人,预计至 红叶节后,共接待游客约18万元,实行旅游收入7200万元,其中乡村旅游收入约3000万元。
二、具体做法
1、坚持建设符合总体规划。在建设上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有特色。聘请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编制了《光雾山旅游区总体规划》,建设用地都是请镇规划建设科同志现场放线,设计图纸,在基础上就确保了不乱修乱建现象发生;
2、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及集镇建设相结合。参观总结了剑阁、苍溪等地的新农村建设风貌特色,对全镇及农家乐按照“川北民居”风格进行整体风貌改造,盖小青瓦,做坡屋面,统一墙面色调,画穿斗结构图案,白粉墙、座脊、色檐,万字格门窗,墙壁贴半圆木,提升了居民住房形象。
3、加大乡村基层
基础设施建设。昨年加大资金倾斜投入。昨年我县共投入6000万余元对进行建设。集镇和桃园寺新建广场,建垃圾处理厂及废水处理厂,新建了公共休闲服务设施、标志标牌、三星级厕所、街道统一铺青石板,统一绿化,完成了对桃园景区的道路黑化,感灵寺至大营村的道路硬化,铁炉坝到大坝的道路正在硬化之中,龙王村、普陀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进行;
3、加大农民素质培训,提升展乡村旅游品位。、风管处、县委党校、旅游局、就业局等每年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营销、卫生、安全、统计、政策理论、服务技能等培训1-3次,并经常性带领专家深入业主进行现场操作指导。
4、加大了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我们景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依靠环境,因此风管处加大了环境资源的保护,设立有环境资源保护科,在各种会议上进行环境资源保护宣传,并引发小册子和宣传卡,让老百姓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5、加大乡村旅游整体品牌提升力度。我镇拟将铁炉坝、彭家坝、大坝、集镇分别逐步打造为三星级、四星级乡村酒店,目前正在打造阶段。
6、加大乡村旅游管理。制作统一的店招及标志标牌,按服务质量及硬件设施等统一评定等级,成立了农家乐协会,由农家乐协会统一组织协调,相互交流,外出参观,对外营销等。
7、加大政策倾斜。对异地搬迁进入集聚地的,实行移民政策,对实施统一风貌改造的,给予政府适当补贴,并给予信贷优惠。
三、效果明显
一是百姓思想观念的得到转变。我镇曾经是典型的山区,农民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冬天打猎,夏季捕鱼,稻田很少,全镇插秧面积仅仅56亩,耕地也少,主产玉米、土豆,过年就仅仅是包谷馍馍沾蜂蜜,脸朝黄土背朝天,农民很多一辈子都走不出居住的是大山,思想观念也得不到解放,通过政府引导和辅助,第一批经营农户开始尝到了甜头,迅速带动了其他农户也干起了农家乐;二是生活条件的改善。服务质量和价格是任何营销永不变的主题。环境条件的改善可以大大提升回头客率。农家乐凭着地势的宽广,地理自然条件的优越,庭院都是芳草萋萋,绿树成荫,室内整洁美观,干净明亮,在提升服务质量 的同时也大大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条件。三是缓解景区接待压力。光雾山全镇共有农家乐40余户,预计今年9月底达到70余户。每户住宿接待能力大部分在30个人左右,多的可达80个,生活接待能力每户一次性在100个左右,住一晚、吃三餐,价格一般淡季在70左右,旺季在160左右。有棋牌、篝火晚会等服务项目,也可免费体验农事活动,免费品尝庭院野果。四是促进了干群关系和谐。通过农家乐的致富作用,农民深刻体会到了党和政府给他们带来的切身利益,干群关系更为和谐。
四、存在问题
(一)在经营理念上,还停留在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只是吸引部分高消费的游客,而对于如何搞好低层次要求,包括做好旅行社的营销还欠缺思索。
(二)客人切身体验农事上欠缺,让游客感到除了打牌没有更多可参与的事情。
(三)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形式。
(四)乡村旅游缺乏文化内涵,文化节目品种单一。
五、发展设想
一是加强引导,规范管理,维护景区形象。从游客的利益、经营户的利益、行业健康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积极引导,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体系,制订出台区域评比标准,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
二是统一规划,打造品牌,增强竞争实力。乡村旅游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将现有的蛋糕做大,必须在统一规划下进行改造,集中升级。破除乡村旅游一家一户的小打小闹局面,靠政府的主导,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
三是宣传引导,监督管理,保护生态环境。我镇的乡村旅游是以光雾山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和载体,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这是生存之本。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督促业主自觉养成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环境卫生保护意识,严格按照相关条例政策要求实施。
第三篇:关于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汇报2
全市乡村旅游发展 情 况 汇 报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顺应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并于2011年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在我市实行“省市共建乡村旅游示范区”的请求,即省、市两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协力共建,将我市打造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区。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乡村旅游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推进下,我市乡村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的亮点。到2011年底,先后建设了全省首批乡村旅游星级线路、1个旅游强县、2个旅游名镇、5个旅游名村、5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全市共有乡村旅游服务点近300余家(其中星级乡村旅游区点达到144家)、乡村家庭旅馆40余家,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年经济收益近10亿元,解决劳动就业人数4万人。
1、强化机制保障,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统筹协调机制。
市里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旅游、农业的副市长及联系旅游、农业的市级领导任副组长,农办、旅游、农业、水利、林业、财政、交通、国土、发改、建设、文化、规划、劳动、环保、广电、扶贫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政府和市、县有关部门出台了扶持政策,引导村镇在新农村建设和规模化、特色化种植中与乡村旅游相对接,促进了乡村旅的发展。同时,市旅游局积极引导发展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提高乡村旅游社会参与水平。2012年初,娄星区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为乡村旅游业主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合作交流平台。
2、创建标准体系,规范和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品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档次,我市先后设计了乡村旅游标识体系,并相继出台了包括乡村旅游包括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在内的服务规范,如《娄底市农家乐星级评定与划分标准(试行)》、《娄底市星级乡村旅游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娄底市乡村旅游诚信公约》等等,并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了《乡村旅游线路星级评定与划分》,形成了从产业准入、基础设施建设、安全标准建设到组织管理、服务规范、市场营销和质量等级评定划分的完整标准体系,这些地方性标准的实施,对规范和指导乡村旅游发展以及积极调动民间资本投资乡村旅游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科学规划布局,培育和打造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
2010年,我市编制了《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按照“一区、四圈、二走廊”对我市乡村旅游进行总体布局,初步形成了“山、水、花、田” 四大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山之恋(以国家森林公园新化大熊山、涟源龙山等山系为代表的山色胜景)、水之梦(以水府庙为主的涟水流域为主的旖旎风光)、花之缘(以双峰锁石花门的万亩油菜花基地—甘棠的芍药牡丹花基地—三塘铺的突尼斯软籽石榴花基地---曾国藩故居的荷花基地等特色的沁脾花香)、田之韵(以列入了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紫鹊界梯田为核心的20万亩峒田风光)。在此基础上,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娄星区形成了以孙水河、仙女寨、洪家山为中心的乡村旅游聚焦区,市经开区初步形成了以中阳白鹭山庄、湘军水府农业观光园、新东方葡萄园、石泉国际度假山庄“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格局;冷水江形成了王家村、大坪村、眉山村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文化旅游村建设的新亮点;双峰、新化和涟源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接待区点,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景区的接待压力,成为了的旅游接待主力军。
4、推进“3521”工程,彰显乡村旅游富民惠民作用。为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省政府实施乡村旅游“3521工程”(即2011年—2013年,创建30个旅游强县、50个特色旅游名镇、200个特色旅游名村、1万个乡村旅游点及家庭旅
馆)。我市高度重视,积极扶持引导,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新化县成功跻身全省首批10个“旅游强县”行列,水车镇、荷叶镇获“特色旅游名镇”,蒿子村、浒石村、中阳村等5个村获“特色旅游名村”,九龙仙女山庄、南扶生态农庄、银凯山庄、白鹭山庄等5家获得“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乡村旅游区的经济结构和农民收入发生显著变化,紫鹊界从事乡村旅游接待的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奉家下团村自开通娄底至奉家桃花源旅游专线以来,旅游年接待人数和年收入翻了两番。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激发了农民发掘特色传统文化和民俗民风的热潮,紫鹊界的草龙舞、梅山山歌、梅山傩戏、涟源的珠梅抬故事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扬,奉家下团村村民自发组织和编排了一台地方戏,丰富了游客的娱乐生活,提高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5、积极宣传促销,努力提升我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为扩大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市将节庆活动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先后策划组织了中阳白鹭农庄乡村旅游线路开通仪式活动,大力推介我市首批乡村旅游星级线路;在双峰县锁石镇举办“花之缘”乡村旅游线路开通暨首届娄底旅游摄影大赛启动仪式,促进了“花之缘”乡村旅游与曾国藩耕读文化的深度融合; 特别是与市委农村工作部、娄底晚报合作推出的“2011娄底最美乡村”评选
活动,通过推出一批秀美村庄的好典型、乡村旅游的示范村,激发了更多的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仅成为了深化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一个主题活动,更是旅游、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共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的一个良好开端。
我市乡村旅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扶持合力有待进一步整合。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较短,起点较低,需集中各方力量,对一些资源禀赋好、积极性高的村镇予以重点优先扶持。近年来旅游、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都很重视农村工作,但因着眼点不同,扶持的重点区域不同,导致支持力量分散,整体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二是乡村旅游道路进入性差。目前绝大部分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为村级公路,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需要。而乡村旅游经营者都是普通农民,无力承担道路建设的巨大经济压力,只有依靠政府和交通部门根据乡村旅游发展需要,调整规划,优先建设。三是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有待完善。旅游厕所、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停车场等发展乡村旅游的必备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直接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下阶段我市乡村旅游发展重点
鉴于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我市决定进一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步伐,按照“三年提质上档、五年整体建成”的总体要求,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全面推动我市乡村旅游的整体提质,将娄底培育成全省甚至全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
1、培育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品牌。优化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实施差异化开发,打造一批精品景区(点)和经典旅游线路,建好5大乡村旅游度假区和5条精品线路。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商务会展旅游,形成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加快培养发展民俗风情体验、科考探险、户外运动、体育休闲、康体疗养、自驾游等新型旅游业态。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促进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发挥地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乡村旅游体验产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创作地方文化节目,形成乡村旅游的文化品牌。到2015年,主要乡村旅游区(点)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1200万人次,年均增长40%;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45%以上;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农民达10万人。
2、建设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休闲农业,提高休闲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推动农村风貌美化、景观提质、环境整治,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新建休闲农庄要与乡村旅游区(点)星级建设相一致,重点培育一批高星级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园区和具有文化内涵的民俗村建设。培育特色农产品牌,将休闲农业与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有机结合,为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注入活力和生命力。重点发展百果园、四季花园;建设湘莲荷花、油菜、红米、黑米、软籽石榴,牡丹芍药、金银花和其它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基地。
3、完善乡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构建乡村旅游综合交通网络,促进旅游公路与高速公路网、国省道和铁路、码头连接,加快推动城市公交网络向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延伸,打通旅游交通快速通道;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输电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地方民俗风情特色的五星级生态山庄(宾馆)、家庭旅馆和产权式酒店,推出特色餐饮项目,建设体现当地居民特色的购物、美食等主题街区;加强乡村旅游商品和销售网点建设,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商品产销企业,重点发展永丰辣酱、百雄堂豆制品、葛根、田鱼、养生药膳等土特产,国藩溪砚、梅山竹编和具有娄底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等,在大型乡村旅游区(点)和游客集散地规划建设旅游购物专门市场和乡村旅游商品展示厅。
4、加强乡村生态保护,美化乡村旅游环境。强化旅游生态理念,在生态脆弱和敏感地区,通过产业结构优化,适度开发乡村旅游观光项目,控制开发规模和游客环境容量,实现资源、环境的有效保护。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加大垃圾无害化处理力度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不断扩大农村清洁工程实施面。大力开展节能降耗、绿色环保活动,为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途径。
三、请求与建议
我市乡村旅游在政策体系与建设标准化管理上已经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但由于各种原因,这种领先尚未在产品建设、乡村旅游经济总量得到充分体现,亟需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为此,市政府请求省委、省政府借鉴国家将张家界列入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做法,将我市确定为全省乡村旅游富民民工程建设示范区,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副省长何 在全省“3521旅游创建工程”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省直相关部门要积极参与、支持共建工程,并要求我市加强衔接,加大推进力度。为此,特提出如下请求与建议:
(一)明确职责,完善部门合作共建机制。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需要会社会的参与、关心和支持。我市已成立了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请求市政府召开联席会议,制订省市共建具体工作方案,出台专项扶持发展措施,按照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共同推进我市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建设。
1、市交通局。支持与乡村旅游业相配套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于2012年4月份前制定《娄底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建立公路、水路、站场、码头等综合建设项目库,明确发展目标、建设范围、建设主体、建设标准、建设期限、资金筹措方式等,逐年实施“乡村旅游畅通工程” 并抓好公路绿化。重点扶持:
(1)“十二五”期间优先安排县域城镇通往星级乡村旅游区(点)的尚未硬化的乡村公路及断头路的连通。
(2)大力支持市、县城镇通往星级乡村旅游区(点)的危旧窄桥梁的改造、安全保障和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打造平安旅游线路。
(3)对确定为市级以上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对外连接线按乡级公路标准修建和补助;对确定为县、乡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对外连接线需新修的按村级公路标准补助。
(4)对市级确定的重点乡村旅游度假区和基地目前对外连接线提质扩容。现为村、组级公路的,拓宽2米,拓宽部分按村级公路标准补助。优先重点解决双峰三塘铺镇境内主干线到软籽石榴基地道路10公里、双峰荷叶乡村旅游度假区内的道路20公里、水府旅游度假区内的道路20公里、龙山旅游度假区内道路20公里、奉家山(紫鹊界)旅游度假区内道路20公里。
(5)优先开发建设好孙水、涟水、新化资水的水上航运线路,在规划建设航运线路、水路客运码头时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求。
(6)大力支持通往景区旅游线路的绿化工程,打造美化旅游。
2、水利局。积极扶持和利用水资源和水利风景名胜区资源(如山塘、水库、湖泊等)发展乡村旅游业。根据旅游景区(点)建设需要,改造、提升现有水利基础设施或兴修
景区水利设施,加大对河流、水渠、山塘、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整治;对乡村旅游景区内的安全饮水、中小河流治理、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水利设施的防险加固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优先支持。重点扶持:
(1)尽快实施荷叶旅游度假区的涓水河治理,并支持将测水河流域的河水引入涓水河的“活水工程”;
(2)对奉家山(紫鹊界)旅游度假区内的紫鹊界梯田水利风景名胜区的水资源实施保护工程。对奉家山(紫鹊界)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域内的小河进行治理;
(3)对龙山、大熊山、九峰山实施水土保持工程;(4)对省“两型”改革试验区水府片区内的水域及流入水府库区的孙水、涟水实施整治,提高经济效益和观赏性。
3、市农村工作部和农业局:积极扶持和引导发展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实现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有机融合。重点扶持:
(1)扩大“乡村清洁工程”示范点的面,对共建的五大乡村旅游度假区所在地40个村列入示范点优先实施。
(2)对双峰锁石5000亩油菜花基地、甘棠1000亩芍药牡丹基地、三塘铺1000亩突尼斯软籽石榴基地、荷叶1000亩荷花基地实施重点扶持,(3)加大休闲农庄建设力度,重点对5大旅游度假区内或5条星级精品线路上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10家实行贴息等扶持。
(4)实施标准果园的建设,全市共建设50家,其中对10家较大规模的果园实行补助扶持。
(5)支持创建省级、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和示范点2个以上。
4、市林业局:积极扶持和引导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根据景区(点)周环境的需要,加大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度,扩大森林抚育和优材更替实施范围,对古树名木实施重点保护。重点扶持:
(1)以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为主,尽快在大熊山、龙山、九峰山实施森林公园林相改造项目(重点:森林抚育、无节良材、优材更替、生物防火林带和新建珍稀树种基地建设等),扩大公园内可观赏性景观的面积,提高重点景区的经济效益。
(2)支持在乡村旅游线路上建设绿色通道(娄新高速龙山连接线25公里;长韶娄高速洪家山连接线20公里;娄衡高速至双峰国藩故居连接线70公里;娄新高速大熊山-紫鹊界连接线60公里)。
(3)在娄底城区周围建设城市森林生态圈。为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景观面积,启动珍稀阔叶树种项目建设和扩建长防林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
(4)为增加乡村旅游中体验式、自助式的旅游内容,在森林公园、国有林场和有条件的乡村开展“森林人家”评级活动试点。
(5)参照高速公路安排异地造林项目的模式,每年从植被恢复费中划拔资金安排支持“三边”造林、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植被恢复、矿区植被恢复等异地造林工程。
(6)加大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十二五”期间向国家争取在水府庙实施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向省林业部门争取将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列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并争取将该项目纳入“十二五”期间国家与省本级湿地保护补助范围。
5、市旅游局:牵头组织专家对娄底市主要乡村旅游景区(点)的提质进行会诊,明确具体标准和要求;对景区(点)的提质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重点扶持:
(1)对5个重点乡村旅游度假区的游步道、标识牌、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给予技术指导和奖励性补贴。
(2)扶持指导全市“3521”工程创建。
(3)重点扶持和指导荷叶旅游度假区和龙山旅游度假区建成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
(4)定期策划和组织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加强全市乡村旅游的宣传推荐。
(二)整合资金,设立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每年从旅游、林业、农业、交通、水利等部门相关专项扶持资金中切块,划拔出1000万元作为省市共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资金用于乡村旅游项目前期引导和借款贴息、规划编制、宣传促销、奖励性补贴等,资金归口市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由市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年初提出使用分配方案,报联席会议审核通过和市分管领导同意使用进行划拔。
(三)加强协调,争取省委、省政府和省直部门加大扶持力度。我市已经请求省委、省政府成立由省政府分管旅游的副秘书长任组长,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旅游局、娄底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省市共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专项政策措施,共同推进娄底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建设。目前虽然得到省领导的支持,但文件、政策的是否能顺利出台,需要省委、省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而在今后的具体实施中,更需要他们的大力支持。因此,请求按照对口的原则,由市政府牵头,各市直部门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衔接沟通,争取文件、政策的早日出台,并确保这项共建工程的顺利实施。
娄底市旅游外事侨务局 二0一二年二月 日
第四篇:**镇2020发展乡村旅游工作计划
**镇2020发展乡村旅游工作计划
为认真贯彻旅游兴县战略,全面整合**镇旅游资源,促进旅游全域化发展,加快推进旅游开发和转型升级,带动和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2020年2月—2020年3月)
调整充实**镇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镇直二级机构工作职责,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管理统一。明确分管责任人和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落实各项任务,要求各村全力配合创建工作。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2020年2月—2020年12月)
通过举办节事活动、网站、宣传横幅、宣传车等各种宣传载体,加大宣传力度,使全镇进一步明确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目的、任务和进程,提高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全镇上下齐心协力抓旅游、促发展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齐心协力,共谋创建(2020年4月—2020年12月)
(一)、整合资源,创建渔乡小镇
充分发挥我镇生态优良、地处景区、基础较好、特色明显的优势,以提质增效为核心,整合资源,依托鑫茗雨、山头佬、悬崖石斛、铜锣生态、缘圆缘等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宋家河古村茶栈、康家大院乡村驿站、龙井冲渔乡风情街、**中心集镇、胡家河游客集散地、堆谷山驴友之家建设;大力发挥茶叶、石斛、油茶、高山蔬菜等产业发展,打造全域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交通区位、自然资源、历史人文优势,加快发展乡村游、探险游、休闲游、垂钓游、摄影游、养生游等特色旅游,全力创建富有**特色的渔乡小镇。
(二)全力招商,打造特色景区
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全面启动实施广家河、马家河景区、风景河景区开发;依托景区带动,因村制宜,培育特色,完成堆谷山乡村旅游提升、龙井冲摄影平台、胡家河观景平台和堆谷山碎石寨摄影点等项目建设,打造堆谷山驴友之家、胡家河钓友之家、宋家河茶友之家、东流河摄影之家、龙井冲车友之家;结合大别山红色旅游,全力推动皮旅奇袭**纪念广场建设的规划、征地、场地平整等前期工作。
(三)、抢抓机遇,完善配套设施
积极抢抓全县交通大会战机遇,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加快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提升全镇旅游服务接待水平,提升游客安全感、满意度。系统构建四通八达交通网络。有序推进大别山国家风景(环)道、磨西路、宋青路等道路建设,积极争取堆谷山至保家公路早日立项,大力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形成以高速公路和快速通道为骨架、磨西路和磨胡路、堆川路为主线,村组道路为补充的水陆相通、内外相连的交通网络。大力实施治水安民项目工程。全面完成黄尾河胡家河段治理工程,启动宋家河、小河、马家河、龙井冲等中小河流和山洪沟治理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及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升级改造中心集镇、胡家河、宋家河、堆谷山等安全饮水工程。
第五篇:乡村旅游发展
摘 要:在旅游消费由大众观光型转向休闲体验型的今天,面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乡村旅游到底该如何开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开发一套乡村旅游策划开发的基本流程和示范模板是必要的。
关键词:乡村旅游;示范模板;必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1.1 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而出现的旅游类型,是以农村自然资源、农业经济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为旅游吸引物,以大中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职和回归自然资源等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其最早兴起于欧洲,不少国家的政府倾向于将乡村旅游看作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在我国乡村旅游的概念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前,我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种以接待外国客人为主的接待型旅游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国内旅游市场开始逐渐繁荣,发展成为至今的创汇型旅游形式。旅游消费逐步由以大众观光为主的单一形式发展成为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生态、探险、自助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存的格局。
1.2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他利用已有的农田、果园、林地、牧场、养殖场,加以美化、修饰,增加旅游接待设施,建成观光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林场、观光牧场、观光养殖场等观光农业项目,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2)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既不离乡,也不离土”,以地生财,使就业竞争力弱的农民,通过一定的就业职能培训,便可以承担起乡村旅游所需的接待、服务、导游、卫生和管理等工作。
(3)乡村旅游能够提高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度。旅游业是促进人流动的产业,由于人的频繁流动,带动了信息,技术、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给他们带去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使他们摒弃小农经济观念,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素质。
(4)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就是游客的参与性,游客可亲自参与采集、品尝农产品,农产品就地销售,减少了农产品的营销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5)乡村旅游为优化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等是国内农业的普遍现象。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能够带动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人和农产品走出村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国内乡村旅游面临的发展机遇
(1)从宏观方面看,中国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发展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2006年底统计显示,全国共有农村家庭28000万户农村人口将近70000万人,占到全国人口的67%,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2)从微观方面看,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发展农村的有效途径。
第一,农村有着可观的投资需求。借助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开发农村巨大的投资潜力,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工业企业、学校村镇建设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等都有巨大的投资潜力。而这些设施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不管是“家电下乡”还是“汽车下乡”,这些政策无非都是想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来向下寻求城市不能给予的经济增长。在一切都追求“利内需”、“利分配”、“保增长”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第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代农村的一种经济产业。当今乡村旅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就当前全球的金融形势来说,还担当着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责任。与其说是重任倒还不如说是机遇,是全球给中国解决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问题的机遇。
乡村旅游目前的开发状况
(1)乡村旅游不同于景区旅游。
首先乡村旅游需求量大。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其次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再次乡村旅游强调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乡村气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等。
(2)目前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①最普遍的问题是政府和开发商盲目的搞乡村旅游,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不到位。就拿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景观乡村嘉年华”来说,他实际上并非乡村旅游的范畴,因为他犯了乡村旅游开发的致命错误,即空心化开发模式。所谓的空心化开发模式就是圈出一块地,毁掉该划定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设施来重新规划开发。空心化开发模式是广泛应用于景区开发的一种模式,然而景区开发远非乡村旅游开发。怎样开发好乡村旅游是在不违背其本质的前提下来规划的,而不是在一块毁掉了的农村里的一块土地上异想天开。乡村旅游游的就是不同于城市的乡村味,而且这种感觉要真实,而并非是让城里人看一块建在农村的农村公园。
②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更是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由贪大求全的迹象,其娱乐配套设施与乡村旅游的特点不相符合,高档餐饮、高档洗浴、豪华客房等设施越来越多,这种做法严重扭曲了乡村旅游的根本,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和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示范模板的必要性
(1)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在中国台湾,农业旅游被认为是面临利润下降、需要新的经济支柱的农民在乡村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选择,是克服低收入和提供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我国大陆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业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但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农村社区发展从长远来看是一种促进增收的有效途径。
(2)开发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中国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都接种在广大的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繁荣农村,更能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展望。
“98华夏城乡游”,“99生态环境游”等都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标志。2004年胡锦涛视察上海时又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旅游工作年会上也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宣传口号“新农村 新旅游 新体验 新时尚”。乡村旅游在国内全面启动。结语
乡村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在正确认识乡村旅游最大特点的基础上,改正已有的开发和经营乡村旅游中的一些错误观念,贯以新的、正确的思路才能把乡村旅游开发成为“点石成金”的朝阳产业。所以开发出一套模板作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工具是非常必要的。